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十篇

时间:2024-01-19 17:48:27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1

关键词:台区竞标;五进台区;管理模式;精益化

作者简介:林道明(1979-),男,海南海口人,海南电网海口供电局,经济师。(海南 海口 571100)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70-02

2011年,笔者所在公司通过开展“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营销基础管理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营销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为了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激发员工积极性,及时引入了台区管理竞争机制,以“台区竞标”深化“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打破线损传统静态管理模式,创新台区线损竞标动态管理模式,促进降损增效,推动企业管理向精益化方向转变。

一、“台区竞标”管理模式实施流程

按照“先行试点、稳步推进、持续深化”的工作思路,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稳步推进“台区竞标”管理工作。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建章立制、指标测定、公平竞标、严格考核等一系列工作,确保“台区竞标”管理工作进展顺利。

1.建章立制,稳步实施

通过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组织营销管理骨干研讨等方式,充分酝酿、讨论、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台区线损竞标指导意见》,确定台区竞标管理实施步骤,细化工作目标,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人,确保台区竞标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一是成立台区竞标管理领导小组。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营销副局长为副组长,综合办公室、人资、财务、企管、计划及营销等多部门协调的台区竞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台区竞标管理工作。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部负责台区线损指标和绩效工资测算,制定《台区线损竞标考核办法》,充分体现“能者多劳、按劳分配、以效取酬”的分配机制。三是进行台区改造。加强对台区计量装置、线路情况的清理,对不合格的台区计量装置、线路进行改造。四是规范基础资料管理。理清“线-变”关系、“变-户”关系、客户信息、计量装置等信息,规范绘制《10kV线路分布图》、《台区-用户分布图》及《业务流程图》等,编制完整的客户信息台帐、计量装置台帐及台区设备台帐等。五是应用营销系统信息平台,实现线损“四分”统计报表信息化管理。

2.科学测算,公平竞标

根据《台区线损竞标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基础管理、标底测算、绩效分配、规范考核模式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计量中心、营销稽查中心和供电营业所,工作过程中实行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台区竞标工作有序开展。一是供电营业所以线路为单位,将台区按一个抄表员的工作量划分为一个台区组。竞标时,竞标者则按台区组进行竞标。二是标底以台区理论线损率与历年台区线损率进行对比确定,对相差太大的台区则按照历年台区线损率平均值修正,确保台区线损率标底科学、合理。三是供电营业所成立竞标评价小组,制定《供电营业所台区竞标实施方案》,提前公示台区组的基本情况及标底。竞标评价小组严格按照“台区竞标”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竞标工作,确保竞标过程公平、公正,使最可能实现目标的竞标者中标。四是竞标者应事先按要求填写标书,并向竞标评价小组阐述竞标设想,竞标评价小组根据竞标者的阐述,对竞标者进行现场综合评价打分,分数高者即为中标。

3.严格考核,奖惩分明

严格按照《台区线损竞标考核办法》实行绩效考核,注重把握工作质量关、成本奖励核算关,使台区责任人明确“台区竞标”管理的具体工作要求,促使台区精细化管理质效逐步提升。一是台区竞标奖励资金来源于企业成本,按供电营业所年降损效益的5%进行兑现。全年成本奖励总量控制在150万元。其中,90%用于台区竞标人员考核,10%用于其他相关考核。二是确定成本奖励计算方法。成本奖励=(供电营业所10kV线路同期累计综合线损率-10kV线路本期累计综合线损率)×10kV线路本期供电量×本期售电均价×5%。三是确定成本奖励兑现原则。对参与台区竞标的供电营业所,成本奖励实行按比例分期兑现原则,即月考核兑现总奖励成本的50%,季考核兑现总奖励成本的40%,年度考核兑现总奖励成本的10%。对于本期责任台区累计线损率大于或等于去年同期累计线损率者,暂停本期成本奖励。四是参与竞标的供电营业所根据《台区线损竞标考核办法》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供电营业所台区线损竞标成本奖励办法》,经供电营业所竞标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报上级竞标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备案。五是市场营销部负责监督供电营业所考核过程,确保考核不流于形式。对于连续三个月考核不达标者,将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待岗培训,待岗期限满后再试用考核三个月,考核达标后重新上岗。

二、“台区竞标”管理模式心得

实践表明,引入“台区竞标”管理机制,使台区精细化管理工作更有内涵、更富活力。

1.引入线损竞标机制,持续深化“五进台区”精细化管理

以台区线损率作为“台区竞标”主要考核指标,附带电费回收率、优质服务等关键性指标的方式,实行公开竞标,确保台区各项指标可控在控,促进“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的持续深化。

2.引入线损竞标机制,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

采取“台区竞标”实现了差别化管理,真正体现“能者多劳、按劳分配、以效取酬”的分配机制,拉开收入差距,打破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有效触动员工从“要我工作”向“我要工作”的转变。

3.引入线损竞标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

通过实施“台区竞标”管理模式,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鼓动广大员工开动脑筋,最大程度发挥员工聪明才智,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动态管理台区指标,提高台区管理水平,使员工潜在能力得到充分显现。

4.引入线损竞标机制,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促使员工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台区管理,使台区用电设备利用率达到最优化。同时,进一步规范台区管理,有效杜绝“跑、冒、滴、漏”,台区降损增效工作明显,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三、“五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工作成效

一年来,通过推进“台区竞标”管理模式,营销基础管理明显增强,台区管理逐步规范,服务客户更加到位,员工业务能力快速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1.台区管理更加规范

通过推行“台区竞标”管理模式,固化台区管理工作内容,加大台区基础资料清理,核对完善台区营销数据,弥补了台区管理存在的不足,扭转了台区管理无序的现象。全年处理台区关口计量故障176台,重新整理高、低压客户档案共计201867户,动态更新“两图”1512张,进一步理清“线-变”关系和“变-户”的关系,使台区线损率统计更加真实准确,台区责任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促进台区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2.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实行“台区竞标”管理之后,责任人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贴心服务客户更加到位,主动解决客户用电难、缴费难等实际问题,优质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百万客户投诉量从2011年的592次减少到2012年的65次,减幅达89%,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得分从2011年的62分上升到2012年的66分,客户满意度有所提升,省内社情民意调查机构对企业的评价结果为“非常满意”。

3.员工潜力得到发挥

以“台区竞标”管理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收入再分配机制,使员工从“要我工作”向“我要工作”转变。同时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激励台区责任人更好地互相监督、互相合作,有效发挥全员的积极性。

4.台区降损工作成效显著

试行“台区竞标”管理模式,打破传统台区管理模式,台区线损管理职责更加清晰,台区责任人的责任更加明确,有效促进台区线损更加精细化管理,线损管理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线损率与2011年比较,综合线损由6.43%下降到5.42%,同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减少损失电量5625.24万千瓦时,增加经济收入4190.57万元;台区综合线损由11.75%下降到9.43%,下降了2.32个百分点。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台区竞标”管理模式并非十全十美,需要在管理中不断完善,积极探索,客观分析,扬长避短,发挥这种管理方式的实效性。

“台区竞标”要求责任人对所负责台区电力设施运行状况要了如指掌,对台区经营指标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现阶段这对基层员工的要求有点偏高,从员工整体素质来看,部分员工很难做到。

供电营业所存在奖惩不力、激励不够、职责不清现象,需要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同时,这种管理模式过于重视结果考核,忽略过程管理,很难实现台区痕迹化管理。

指标测算应该更合理。由于台区基础资料有待进一步完善,台区理论线损计算程序计算的结果过于偏小,不具有参考价值,采用历年平均统计线损率也有较大偏差。

台区改造资金不足,台区配电设施和计量装置未能真正做到周期轮换,配电设备超负荷运行、计量装置计量失真等现象日渐凸显,难以推进“台区竞标”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激励资金的来源不足,给“台区竞标”工作的长久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2

[关键词]国企改革;基层员工;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75-02

1 某大型石油公司的一个基层单位概况

激励的本质是通过满足职工的需求然后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人力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像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薪酬管理和激励中的办法仍显单一,影响着基层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我在公司的基层单位工作多年,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相应采取了很多方法,对员工激励有很深的体会。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如何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现以某大型石油公司的一个基层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制订实施了一些适用于基层员工的激励方案,并在生产经营中不断地完善各种方案,努力实现把员工变成企业最好资源的愿景。

某油库现有员工118人,担负着进口原油的接卸、储存和外输等重要任务,为炼厂提供炼油的基本原料。在油库并行“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绩效管理和文明管理”五大管理体系。在油库逐渐形成了“管理按制度,工作按流程,操作按规范,评价看效果”、“时时讲安全、事事看安全”的工作氛围。油库先后荣获公司“标杆站队”、“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 以目标分解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每年度基层单位都有经济指标、安全指标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指标,为了如期完成年度目标,把油库的总体责任目标分解到员工个人。生产经营指标分解后,运用公平考核制度进行季度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个人的奖金分配系数挂钩,使绩效考试与奖励正比相关。在对目标进行分解时,运用科学方法做到合理分配。对按时完成目标的员工按照系数进行奖励,对完不成目标的员工根据原因适当进行处罚,同时对在工作上有所创新和成果的员工另外进行额外奖励。这样有效激励员工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督促员工给自己制定个人目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激励人、留住人、发展人”的核心功能。经过几年工作经验积累,油库的责任目标管理工作已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从管理职能上分为:生产质量管理、设备仪表管理、安全环保管理、基础工作管理、文明生产管理。同时设立五个考核组承担责任目标绩效管理的考核工作:生产质量管理考核组、设备仪表管理考核组、安全环保管理考核组、基础工作管理考核组、文明生产管理考核组。各组就各自管理的范围根据公司所下达的基层单位总体工作目标进行分解,根据前一年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制订当年各岗位人员的目标绩效责任书,责任书条款内容包括生产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七项内容,对生产指标、设备运行指标、能耗指标、安全指标等量化考核指标,然后制定员工的个人目标。经过几年实践,油库的责任目标管理工作已形成了标准化管理体系,除了有人员对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外,还要有一套责任目标绩效考核方案保证考核的公平性。绩效考核方案指的是考核细则和奖惩细则,考核细则和奖惩细则一方面把整体工作分解成一道道工序,把工作分解到每个班组,明晰个人的责、权、利;另一方面奖惩细则确定了完成任务的考核与奖励办法以及未完成任务的处罚办法。我们每年都会对责任目标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其能够随着公司的发展以及政策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切合实际、公正、公平的方案。油库的五个专业管理组每年修订完善本专业的考核细则,使责任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管理。在责任目标分解之后,由油库责任目标绩效考核领导委员会负责目标的考核工作。考核领导委员会设立五个专业管理考评小组,各组考核人员根据相应职责,每周对岗位人员检查一次。每月对上个月的周检结果进行统计和汇总,对照责任书目标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形成月报,由考核领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存档。在每月的经济活动分析会上,考核领导小组对考核结果予以通报。考核结果将作为奖金分配依据,在宣传栏予以公布,一是做到考核过程透明化,二是激励员工完成目标的动力。做到管理制度标准化、工作程序标准化。通过不断完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使制度更有针对性,使目标设置对基层员工更有激励作用。这种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建立的责任目标管理体系,在油库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根据企业的任务目标设置员工的个人目标,给员工指出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充分激发了员工完成目标的主观能动性。

3 以公平公正的监督、竞赛机制为手段,完善绩效管理方法

前几年,有员工经常反映,“我身体状况不佳要求不倒班,愿意上白班不愿意上夜班”“我比他干得多,为什么奖金都一样?”“大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责任为什么我被扣的奖金多?”“某某的工作轻松但他到手奖金高!”等。这些都说明在国企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较为呆板,现行制度中不健全、不透明、管理标准不统一等的缺陷造成了奖金分配不公的现象。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这种现象在我们油库的出现,我们依据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对奖金的分配进行考核和监督。油库的专业管理考评小组分别制定生产质量管理考核细则、设备仪表管理考核细则、安全环保管理考核细则、基础工作管理考核细则、文明生产管理考核细则。对于技术含量高、工作量饱满的岗位人员适当调高奖金系数,体现奖金分配与贡献、责任及技能挂钩。油库管理岗位人员由其主管领导负责考核;根据每月打分情况分配奖金。班组长的绩效由管理岗位人员进行考核。岗位人员由班组长进行考核。考核的开展依据油库绩效管理办法,分阶段进行月度、季度、年度考核。根据考核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并规定整改期限,由整改个人完成后填写反馈单并提交,形成闭环管理,对于发现的问题全部及时完成整改。

在基层员工的管理中,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的绩效制度,达到了稳定员工思想,规范员工行为的效果。基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国企员工在公平制度管理下的工作热情。岗位员工的怨言减少了,工作积极性不断增长:为了多得奖金和荣誉,员工主动寻找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做,取代了以前“我不做也有人做”的心理。较为公平的分配办法使员工感到劳有所得,多劳多得,工作起来心情愉悦,没有负担。在公平制度的激励下,员工的工作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好的效益,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更加优化,能耗不断降低。

油库员工一般与公司签订的都是长期劳动合同,工作岗位相对比较稳定,几乎没有危机意识,不同工种之间工资差距不大,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各有不同。但如果采取竞争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则会大大改善这一现状。大多数员工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收入,因此开展奖励性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工作绩效,还能满足员工期望,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如我单位开展的“设备达标升级”活动,轮班综合评比竞赛活动,证明了这种激励的有效性。

“设备达标升级”活动的规则简要如下:油库对每月评比出的星级设备进行奖励每台150元,按星级标准保持一个季度的设备升级为二星级设备,增加奖励150元,再保持一个季度的升为三星级设备,并奖励200元,以后保持着星级标准的每个月奖励50元。一星级设备考核得分>90分,二星级设备考核得分>95分,三星级设备考核得分>98分的,其设备负责人将成为季度设备维护能手并具备年底评选先进的资格。在设备检查过程中存在问题或有遗留的未整改的设备失去评选星级设备的资格。

开展劳动竞赛就是让员工预期自己的积极行为能带给自己某种特定的结果,从而通过这种结果对员工产生吸引力。劳动竞赛的开展以及合理的奖励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工作绩效,“星级设备”的评比使设备的故障率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大大降低。综合评比和指标竞赛进一步优化了技术经济指标,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员工在劳动竞赛中所获得的奖励和肯定带给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在员工中形成了主动寻找解决问题、争抢解决问题的氛围。在劳动过程中,员工之间互相交流,提高了团队凝聚力。这正是运用期望理论的结果。但运用期望理论开展劳动竞赛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竞赛活动要有针对性才能达到管理目标;竞赛方式要让员工易于接受,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奖励的发放要及时。

在国企改革的历史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很多问题,如前些年出现的下岗分流、末位淘汰等现象,不合理的分流和淘汰给员工甚至家庭带来很大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影响,这样就有人大谈竞争和淘汰机制的弊端。但在国企目前的用工制度下进行创新才能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动力,我认为营造局部的良性竞争环境,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满足员工的需要,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3

【摘要】通过运用激励机制对护士进行激励,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管理水平、提升了护护、医护、护患关系的满意度,增强了护士凝聚力,打造了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关键词】激励机制;护理质量;护理管理;工作满意度

引言

国务院于2009年9月召开会议决定,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将逐步实施绩效工资制度[1],其分配是以劳动者工作能力、数量、质量、效益和效率为依据[2]。做为试点,我科于2009年下半年设立护理量化绩效考核细则,通过实施与验证,证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个人潜能和工作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患者、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护士也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收入满意,体现在护理质量的稳步提高和护理人员离职率的降低,现将我们具体实施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汇报做以交流。

1 激励机制引导服务观念更新

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护理服务和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受编制所限,护理人员整体不足和护理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如何充分运用现有护士发挥最大效益,是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重点,做为试点科室,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结合我科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收到了明显成效,首先就体现在服务观念上的更新,具体表现在①能自觉树立良好的形象。②能切实为患者考虑。③增强主动服务意识。④护士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

2 激励机制(护理量化绩效考核)实施前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人员职、责、权不明确,等、靠、要现象严重。

2.2 无法量化护理工作业绩,缺乏主动性。

2.3 奖金分配不能体现公平原则 过去科室护理奖金分配制度是以职称、年资为主的系数分配方案。无论工作量大与小、忙与闲、手术多与少、能力强与弱,年资职称高的护士奖金始终比低年资护士高,且不能将班次,工作量,技术因素,风险程度与报酬相联系。如:骨科夜间急危重病人多工作量大,而夜班护士多以低年资为主,这在奖金分配无法体现,使护理人员之间产生隔阂。

2.4 考核无细则标准,考评有失公允 护士长考核时无绩效测量依据,无量化记录。一般考核仅记录缺点,而未将其表现好的方面记录,甚至靠个人主观看法加以评价,使管理者公信度下降,难以实现管理目标。

3 激励机制(护理量化绩效考核)考评体系的设立与应用

3.1 工作量的奖励:参照《湖北省医疗物价收费标准》的各项护理服务收费项目,根据工作量大小,技术因素,操作所需时间,劳动强度,风险程度进行归类。

3.2 精神层面奖励:除物质奖励外,对于年轻护士或思想行为后进者在工作学习中的进步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并加以表扬,并将突出事例上报至医院予以全院表扬。

3.3 护理满意度奖励:病人点名表扬加1-3分。

3.4 杜绝护理差错、纠纷奖励:加5-10分。

3.5 科研论文奖励:中华论文加10分,核心期刊加5分,非核心期刊论文加3分。

3.6 实习带教奖励:教学评估优秀加1-3分,座谈会中学生对带教老师打分,最佳带教老师最高者加2分奖励。

4 考核方式

4.1 非正式考核和正式考核。非正式考核由护士长执行,以常规工作为主,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小缺陷疏忽优点随时记录。正式考核通过定期定项检查实施,采用标准表格逐项考核,表格有《骨科护士综合业务能力质量化考核表》、《量化考核内容日常记录表》、《平时业绩月考核备案表》、《量化绩效年度考核表》组成,每月综合考核一次,月底统计平均分数进行排序,将成绩作为月绩效工资奖惩的依据。年底将成绩优秀者结合民主评议分数,优先考虑评优及晋升培训及加薪。

4.2 量化绩效考核与奖惩相结合 每个月从科主任基金中提取500元基金。月考核总成绩与绩效工资相结合,年度总成绩与个人发展空间相联系,形成一个持久有效的激励机制。

4.3 通过每日晨会,每周一次护理质量反馈会,每月一次护理质量评价会及时将存在问题和表现突出事例通报,做到“日清日结”。

5 讨论

5.1 激励机制提升护理质量 激励机制(护理量化绩效考核)的实施促进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经过激励机制的实施,人人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有效解决了因护士人力不足所引起的常见护理质量问题,如褥疮发生,护理记录不规范化及手术病人的安全问题等。使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落实。

5.2 激励机制促使护理管理能力提高 科室实施激励机制,需要向上积极争取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支持,向下要加强与护士的双向沟通,通过摸索实践,最终确立绩效考核的目的,操作方法和考核细则。通过实施最终要达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功效,并能使长年积压的各种护理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实施这一机制,锻炼了科室护管人员,提升了护理管理水平。

5.3激励机制提高了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服务满意度 激励机制源于企业管理[3]。激励机制实施后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转变,变过去被动工作为主动乐意工作,乐意是建立在她们对医院的信任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医院在强调获得患者满意的同时,也该关注员工的自身工作满意度[4]。因为只有通过她们积极主动的工作才能有效落实各项护理服务,从而增强患者满意度。

5.4 激励机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个人潜能 激励机制中的绩效考核与护士的评优评先、晋升培训、人事调整、升职和奖惩加薪等方面挂钩,并及时根据护士的考核成绩和个人能力予以重点培训,为护士设立工作学习近远期目标。通过绩效考核还能促使护士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警戒,激励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工作潜能以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三步实施.2009-09-02.

[2] 李海金.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在医疗单位的运行操作.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6):335.

[3] 季拜华.文化建设应纳入医院管理考评标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63-64.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4

关键词: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经营管理

一、实行成本核算管理是医院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加强成本管理,控制成本消耗

有效降低和压减消耗性支出是医院加强经济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医院实现经济运行良性发展的关键之一。几年来,我们结合医院实际,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经营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压减不合理消耗性支出。例如,卫生材料需求量大,占用资金多,在科室各项支出中占的比重也最大,平均占到73%。因此,我们根据卫生材料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制订先记帐后申领、计划申领、限额(量)申领、成本适时摊销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环节科学紧凑,成本摊销合理得法。对于其他日常消耗性支出制订了严格的采购申请、审批和物资流程管理办法,使得物资管理流程有序,成本摊销有章得法,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倡导节约意识,鼓励增收节支,建立材料节约的奖惩机制

为了降低材料消耗,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负担,降低医院资金占用,积极建立材料节约的奖惩机制。根据科室上年度材料消耗量、科室年度末库存节余量同时兼顾物价因素,制定科室年度材料可比性收支比例,核定一般性卫生材料每月支出定额,按月考核,节约奖励,超支惩罚。我院自2005年开始设立材料节约奖以来,通过考核,材料成本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2004年的24.61%下降到2005年21.76%,当年节约材料86万元;2006年材料比例下降到18.45%,比2005年节约材料148万元。

二、实行成本核算管理要与良好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相结合

(一)构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我院将成本核算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兼顾医疗安全、医护质量、行风建设、科研教学、经济目标、工作量目标等因素,构建科学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评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将多重因素综合到一起,做到科学考评,合理分配。

(二)实行分档分段的绩效金核算办法

制定经济发展分段目标,实行不同比例的绩效金核算办法,充分体现效益优先,鼓励多劳多得,有利于鼓励努力节约成本。

(三)严格监督管理科室绩效金的分配

规定科室每月可以按绩效金的10%提取公益金,其中5%留作科室公共开支, 5%作为科室内部二次考核奖励基金,要求科室内部考核体现工作量、医疗、教学、科研、医德医风,进行内部奖励。同时在监督科室绩效金分配、体现分配透明度上,实行银行专户管理。要求科室每月将分配表报送财务科,由财务科按表发到每位员工的银行专户上。

三、成本核算管理要强化管理职能,走精细化管理之路

(一)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成本管理,做到不疏不漏

例如,以前手术材料由手术科室领入记帐。这种管理措施既不符合手术过程中材料的及时使用,又容易造成手术费及材料费因不能及时记帐而丢失,也使得手术室与手术科室间产生工作上的矛盾。为此我院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注重精细化管理,将手术材料由手术室负责领用、记帐和管理,材料利润双兼顾,使得手术费及材料费用记帐及时,不疏不漏,也化解了双方矛盾。

再如高值耗材,占用医院资金较大,在科室支出中占比重也最大,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建立成本控制账本,每月作好科室高值耗材领用、成本摊销记录,既有利于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又有利于材料可比性收支比例的制定和考核。

精细化的成本管理,使得成本的归集与摊销做到不重、不漏,不提前、不滞后,财产物资在流程上顺畅、紧凑,成本摊销上坚持了财务原则,保证了管理上的严密和数据资料的科学准确。

(二)逐步推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

成本核算不仅限于医疗临床、医技创收科室,为降低消耗,向管理要效益,激励全员参与成本管理,逐步推行全院全员实施成本核算。根据科室性质可以划分为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

(三)注重加强材料物资的库存、采购、领用、摊销管理

重点监管科室材料采购计划的合理性、材料库存的限量性、材料物资的时效性、材料物资采购的有序性、科室领用材料的适量性、成本摊销的及时性,杜绝计划超量、积压失效、采购盲目、管理脱节的现象,使医院走上良性经济运营。

(四)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工作衔接与协作

强化工作流程,使各工作环节不脱节、不遗漏,是全面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医院的财产物资在采购、入库、保管、领用上涉及招标、采购、库房、财务等各职能部门,在制度上做相应规定。同时建立计划管理制度,由材料使用部门提出采购数量、使用周期、预计成本的采购计划,采购部门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审核和采购,财务与核算部门按照审核的计划与实际采购结果,控制成本摊销。这样,使管理工作既有分工又做到环节间的紧密协作,保证了物资管理流程有序、环节严密、摊销合规。

四、加强经济活动总结和分析工作,为制订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经济活动总结和分析工作,实行定期总结报告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出缺失,从而明确医院下一步经营工作的重点。每月汇报经济总结和简要分析,每季度进行系统性经济总结,每半年、全年召开一次全院经济工作总结大会,对全院及各核算科室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从纵向角度对比科室上下年度收入、成本、利润、工作量(包含住院、门诊、手术)状况,正向指标是否增长,反向指标是否下降;从横向角度对同类科室之间、我院与其他医院同类项目之间进行对比,总结分析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对医院内部发展、外部形势客观评价,找出存在问题的因素;进行科室边际贡献、人均效益、万元资产产值的综合分析。通过总结和分析,为制订完善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管理思路。

参考文献:

[1]医院工作报告.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实施细则.2005-

2009.

[2]医院经济核算总结分析.2005-2009.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5

关键词: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精细化措施

如果企业对物流管理科学有效,则会保证企业获得充足的经济效益,企业成本在企业获得利润中具有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作用,所以,企业若要获得长期发展,则必须研究降低生产成本,在企业物流管理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物流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一般原则

1、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利润,更不是为了临时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的状况,而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考察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内部条件,如投资规模、生产一体化程度、生产经验、生产技术、生产能力等,确定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寻找外部环境中的时机,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这些基础条件,确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成本控制策略。

2、全面预算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保障

第一,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详细规定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工作责任、编制原则、实施细则、执行预算的控制、研究、调整、预算评价和激励措施、内部协调规定等。第二,汇总所有重要指标,认真研究各种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实用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第三,建立跟踪追查制度,积极控制日常成本支出,建立完整的预算考核制度。在实施预算过程中,如果发觉执行预算时,存在超支成本行为,则应建立实时预算检查制度,迅速解决执行预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和“流程再造”、“不断完善”相结合,要确保同时落实企业预算管理内容、编制办法、使用工具和考核制度,如果不能同时进行,预算管理体系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3、制定周全的成本管理计划

在成本控制中,不能只注重压缩成本支出,面对金融危机的不断加重,企业要进行成本改善,制定改善计划。企业要同时制定短期和长期的改善办法。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常常为了迅速减少成本支出,而没有注意到重要的改进时机。分步办法使短期成本节约和长期结构调整实现了最优组合。第一步一般包含增强短期时机,如对可自由支配的成本要大量减少、在成本控制方面加强力量;第二步包含中期时机,如改进生产流程、共享服务,在进行资源采购时运用策略;第三步主要包含长期时机,如重新建设业务流程,改变公司业务模式,重建产品供应链,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二、物流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实施

1、分解物流成本结构

物流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下面这些:库存费用、运输成本、物流管理费用、税收成本等。

(1)库存费用。

指企业在保存货物时发生的费用,不但包括仓库储存、损耗和人力费用、保险、税收等,还应该包括库存货物所占资金的利息。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在费用计算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库存货物所占资金的利息也要算入物流成本,有效结合资金周转速度和降低物流成本。在现代物流概念中,仓储不再只指仓库储存,而指的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包括货物的进出、保存、分装、包装、配送和信息的获取。在控制库存费用中,仓储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仓库的运行效率,扩大有效库存,大量降低库存费用。

(2)运输总成本。

主要包括货物运输、车队、燃料、设备维护、人力、保险、装卸、超期滞留费等。在货物运输中,需要重视的有两个成本因素:第一,燃料中的油价不断上涨,从而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第二,货物运输需要面对众多名目的过路费和罚款。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一辆大货车每年的罚款要超过三万元;四十吨的货车拉一次煤平均罚款要超过六百元,也就是在销售煤时每吨要加上十五元的费用。这些费用最终都要由消费者来买单,物流公司一般都掌握各个运输线路的法治形势,能够计算出过路费用和罚款数目。

(3)物流管理费用。

企业力图以最低的物流成本使客户获得满意的服务标准,据此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成本。

(4)税收成本。

“营改增”后对物流企业来说流转税负担率会提高。这是因为增值税有着较高的税率,对物流企业来说,税收将占有其较大的成本比重,曾有企业表示税收会占总成本的20%- 30%左右。营改增后,主要从事运输的物流企业税率会从从前的3%营业税税率提高到11%;主要从事服务的物流企业税率会由从前5%提高到6%。从事物流辅助服务的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不大或基本不变。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用于可以抵扣的成本也较少,仅占总成本的40%,类似路桥费、人力成本、保险费、房屋租金等主要成本却不在抵扣范围内,这些都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税收成本。

2、对具体成本的控制

(1)对运输成本的控制。

在运输成本当中,燃料成本和维修成本占有很大的比例,下面对这两方面的成本控制进行了一些研究:第一,油料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油耗标准,对于不同的车辆和不同的运输路线、不同的路况制定不同的油耗标准。其次是依据制定的油耗标准,对车辆驾驶员进行奖惩,假如驾驶员在规定的路线内油耗降低,就会得到相应奖励,一般是按照所节约油料价值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假如驾驶员在规定的路程内超过制定的油料标准,就要进行处罚。第二,控制维修成本。控制维修成本一般有两个主要方面,首先是从事维修工作的人员成本控制,针对维修人员的用工成本控制,主要问题是明确工时定额标准,并严格依据实行;其次是控制配件成本,控制配件成本,主要有两个关键部分,一是配件的采购,在保证配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采购成本,选择哪一类供应商非常重要;二是控制保养成本,要尽量降低消耗成本。

(2)对驾驶员的绩效考核。

制定完善的成本控制方案,首先要制定较为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驾驶员的工资当中应该设置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的数量要和驾驶员的绩效考核、油耗考核和安全行驶里程考核挂钩。绩效考核就是把绩效评估分为考核几个主要指标,把这几个主要指标作为评估标准,把员工绩效和关键指标进行对比的评估办法。前面的论述中已涉及油耗考核,安全行驶里程考核就是对驾驶员规定,安全行驶一定的里程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因为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就会给物流企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到安全行驶就是节约成本。

三、结语

总之,在目前全球经济萎缩,物流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只有利用制定细致可行的成本控制方案,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物流企业应该励精图志,精打细算,不断优化成本管理方案,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腾飞.浅析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J].河北煤炭.2010(04)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6

Z公司是一个民营企业,在成立初期,只设立了拥有2个人的销售管理部外加各省区市场部(平均每省2-3人)的简单机构。伴随公司的发展,Z公司的营销组织机构也从小到大、从简单变得非常复杂:在全国设立了18个直营分公司和6个办事处;销售管理部演变为北方、南方、中部三个销售部;分布于各区域市场的市场部人数也增加到60人;销售人员从70人扩展为近600人。

营销组织的规模是随着销售的增长而逐步扩大起来的,但Z公司发现,在营销组织扩大以后,销量却长时间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许多销售政策在有的区域难以执行下去、在有的区域执行得很不彻底,异化曲解销售政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此外,区域市场的人员编制、职务、职责采取的是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的方式由下而上建立起来的,总部的规范性不强,各个大区差异性很大。

如何有效管理这个机构复杂、职能细分、人员遍布全国的营销组织,如何使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和提高营销执行力,从而推动销售持续的增长,是摆在企业面前的核心任务。

策略分析

一套完备的执行系统不仅是业务的推进器,而且对庞大组织来说也是降低运营风险的减震器。这种组织执行系统本身就是一个“自为自洽”的耦合系统,会降低组织运行的成本、提高效率。

提高企业的营销执行力,并不仅仅在执行环节,它是一个体系,涉及到组织、流程、绩效考评与激励等方方面面的管理要素。事实证明,执行不是一个简单的命令与奖惩,执行需要科学的结构、流程、机制设计,因此执行的定义应该这样描述才是完整的:执行是建立科学的运作流程,同时设立目标与评估标准,明确奖惩规则,透过组织结构内外部的检查互动,推进人员的奖优罚劣及优升劣汰,确保目标的完美达成。具体内涵如下:

目标是统摄执行各环节的灵魂:完美的执行可以创造执行力强的组织,而目标错误的执行将会导致组织的崩溃。目标是组织战略选择的标志,即向全体员工昭示组织的使命:在那里、用什么获取现金流与利润。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资源相匹配,这里的资源既指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既包括现有资源、也包括“时间资源”(即在时间推移中创造出来的“运动资源”)。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年、季、月、旬/周、日子目标,并且要明确责任人、关系人(如经销商)、导致目标达成的子项目(如销售里的渠道分解)。此一层层分解的目的,不仅是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日常管理目标,而且能够看到责任人达成目标的支持条件,同时这些目标就成为考核标杆。

组织结构设计:根据目标确定组织结构、人员编制、行政关系、管理原则。组织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各部门的职务设置、人员编制及薪资方案,从另一个角度看,流程的效率取决于组织结构的设置甚于人员的操作技能。如果部门过细过多会增加沟通的成本、影响运作速度,很容易造成“管理肠梗阻”;而如果采取大类合并的办法减少正式机构、增加机构内的职能分工,则会产生考核粗放、鱼目混珠现象,降低人员考评的透明性,影响最终的作业品质。理想的组织结构设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作业信息流在部门间单向运动:必须避免多头指挥,每一个指令必须由终批人负最后责任;将指令到达执行人的传递层级压缩在3个以内、终批层级不超过5个(含传递层级)。

执行的核心是目标的完美达成:即100%完成预定的目标就是完美的执行!如果达成有偏差,只需在目标合理性与执行人的执行品质之间做出判断即可,不必再寻找任何其他的理由与借口。

执行效果以速度与品质为衡量标准:速度与品质都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的基础之上,就是说对品质的衡量以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依归,而速度不仅体现执行的效率与执行人的专业素养,也是降低成本的切实途径。

人员是执行的中枢神经:通过对执行人员的激励改变其行为与专业素养,以人促产。对人的激励体现在奖优罚劣及优升劣汰,这是执行力文化的精髓:对执行品质高的员工必须奖励或提升,对执行力低的员工必须惩罚或淘汰。这是铁的纪律,也是唯一的评估准绳,其他的学历、资历、关系等均不能成为选人用人的标准。

人员的评估以组织为平台:必须排除长官意志、裙带关系、黑箱操作这些以人际亲疏为平台的“关系网”,这是对士气杀伤最强的毒气弹!无数的历史事实及商业竞争表明,只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哪怕这些人都是天才)、只维护一小部分人利益的组织,不可能具备抗击风险与打击的能力,根本就没有竞争力。

奖惩规则与评估标准是透明的:规则与标准一但确定,就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变动或享受“治外权利”。需要强调的是评估标准的务实性、奖惩规则的实用性,以及必须做到简洁化:即容易执行、容易检查、容易考核。

组织各功能结构间的相互检查是推动执行的外在力量:按照业务流程设计组织的职能与架构,每一个环节都对上游提出要求、同时被下游环节所评估,最终结成一个“功能耦合”的“自组织系统”。

构建动态的营销系统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Z公司如想要提升营销执行力,进一步提升销量,构建一个动态的营销系统势在必行。

明确管理层架构:建立以销售为中心的营销组织

销售部:总监负责,内部配备三个专业销售助理,分别对数据、渠道、客户进行分工明确的专业化“条条”管理,销售目标从单纯的“量”(回款)逐步增加“质”(铺市率、生动化、推广执行),以后逐步增加“利润”与“市场份额”两大目标,从而构建一个全功能的销售管理系统。

市场部:分渠道、稽核(市调)、新品、品牌四大功能模块,全国区域全覆盖、同步跟踪销售过程,持续系统地搜集、追踪、建立完整、动态的市场数据,推动新产品的上市,以品牌宣传为销售推波助澜。

系统管理部:设数据、制度、客户服务三个功能模块,确保各项销售管理制度的规范、统一与执行,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销售人员工作报告的即时传递等。“无边界”的信息传递不仅保证了总部对一线销售动态的及时了解,而且提供了即时检查、考核销售人员的依据,为实现全天候考核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上述职能及职务设置全部以“职务说明书”的形式予以确定,并逐步以“作业指导书”的形式进一步细化,将作业内容及完成形态、流程、传递时限、各环节间的过程记录等全部规范,真正做到“以势驭人”的程度。

规范销售管理层级

由于销售模式的混合性质及区域市场开发程度的不同,各地区的销售管理组织及直营分公司在架构、职务设置、编制上都有很大差异,不规范带来的是名称的紊乱,经理主任满天飞,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不合理。

因此,从厘定职务名称开始梳理销售管理层级。将省级机构职务规范为2个经理层(省区经理、中心城市经理)、4个主任层(办事处主任、销售主任、商超主任、流通主任)、5种渠道业代层(批发业代、商超业代、直销业代、郊县业代、助销业代)的组织系统,在此基础上制定每一职务的作业指导书、薪资及考核标准、管理流程等。进一步,按照销售规划目标确定各省区销售人员编制,将销售指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个人头上,并对每日的工作内容、达成目标都进行了规定。

通过上述规范化梳理,省区管理系统得到建立,同时目标体系、考核体系也随之建立,这一规范内容全部编入制度性文件之中,如《分公司管理制度》,该制度也成为销售管理的“基本法”。

制定目标与过程考核制度

将主要结果目标及次级过程目标制定以后,每个职务下人员的考核标准按照“三一律”的规定设计,但在此同时必须兼顾到市场的差异性。比如同样是对销售部经理,对成长型市场,考核的“一”就是回款率,另外的“三”按权重顺序依次是铺货率、生动化(展示率)、费用比;而对于成熟市场,“一”就是利润率,“三”依次是回款率、分销渠道均匀度、生动化。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保证考核指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同时也与区域市场的差异性相适应,可以做到公平与平衡的考核,使考核体系对公司战略的推进起到积极作用。

将各层级人员结果与过程考核指标汇编成册,使每个人都清楚每一天的目标,并且每天对达成结果进行检查、考核,按奖惩规则进行处罚。如对销售经理制定《销售管理制度》,对日/周/月回款最低额、新品销售额等规定罚款标准,也对销售前三名、环比增长等给予奖励;对销售主任制定《奖金考核细则》,将销量奖金的50%拿出来进行市场“质量”的考核,指标包括渠道铺市率、生动化、客户沟通及服务、日工作完成等;对商超业务员制定《商超业务考核标准》;对直销员制定《直销业代绩效考核标准》等。这些激励制度文件构成对全体业务人员的结果与过程考核体系,经过管理层级的逐层贯彻,形成一个全方位、全天候的指标考评体系。

检查与督导系统

为了充分贯彻制度的考核功能,建立了三层检查体系:

销售部内部监查:由销售部渠道助理协助销售总监对所属部门员工的日常工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检查,从执行的角度做到每日追踪、每日检查;

营销中心考核:由系统管理部的制度主任每天对工作日报表的填报率、合格率进行检查,依据制度做出处罚并在内部网上通报,填报率有专门设计的自动统计程序进行汇总;

人力资源部述职考评:分为转正考评、晋级考评、季度述职、年度述职四种,从时间上、人员上做到全覆盖、全程性。

就执行而言,检查与考评的目的是不断强化各级业务人员对销售目标的认识,从根本上讲,只有对目标保持清晰的紧张感及认同感,才能确保执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加强营销人员的选择、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此不详述。

经过近四个月大规模持续性地组织改造,每月销售额均以30%以上的水平环比增长。销售队伍在“高压力、高考核”下经受了考验,很多业务人员经过抵触、疑虑、抗拒的痛苦过程,在“高培训”下得到技能与思想的提高,最终享受到“高奖励”的果实!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7

关键词:财会人员 工作业绩评价 激励机制探究

市场化进程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单位与企业已经对财会人员越来越重视。公司与单位往往会对本公司内的财会人员进行相应的业绩评估,筛选优秀的人才进行表彰,淘汰落后的员工,以增强企业的效益。另一方面公司还会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这对单位与公司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一、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的评价语激励机制

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的主动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往往会对于自身的工作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会促进自身效率的提升,而这种主动积极性往往需要外界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励因素才能有效的激发出来。这种激励体制是一种对工作业绩的评价,科学合理的运用将会使得科学业绩得到一个本质上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提升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满意度,实现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与工作质量的提高,并直接反馈到企业效益的提升。

二、对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评定

(一)财会人员工作业绩评价细化分解

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系统的进行全面统计语法分析,要对每一个员工的具体自身情况进行有效及时的评估,考核每一个人员的具体工作量与工作状态,制定特定的工作业绩系统报告,对每一个财会人员的业绩进行精准的反馈与客观的评价。

(二)对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要准确的评价

在对财会人员进行业绩评价的过程中,要坚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遵守单位企业所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制度,要量化细节,保证每一个财会人员的公平性原则,对每个人要坚持人人平等。另外,对于一些不利于员工进行工作业绩考核的外界因素,要理智的对待,不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要保持公正的态势处理。到最后的时候,也要对所有的财会人员的考核成绩进行及时的公布,不能遗漏一点细节,针对人员的扣分因素也要及时的公开,并作出详细的说明。

(三)对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化

对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评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贯彻在整个财会人员的日常工作中,要对财会人员的工作细节逐一的进行比对。具体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在企业中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其职责进行定位。即组织定位、角色定位。组织定位简单的说便是岗位设置以及任免工作。同时对财务总监的业绩考核也是其中之一,岗位设置若是合理、有效,则会大大提高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能力,也对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意义。角色定位为作为财务总监,不但具有决策者的能力,还兼具执行者的工作内容,因此在对其业绩进行考核的时候,财务总监是否做好理财、监督工作,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二,财务经理。其能够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使用会计资料对其进行预测,为企业的经营内容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另外,对公司的各项费用支付进行审核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经济合同、协议等的签订。还要对其是否能够按照企业要求组织财会人员对政治理论以及业务技术进行学习,以此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其三,基层财务人员。主要的考核评价内容为:编制成本计划,并将所计算的指标以责任制的形式分发到各个部门;是否可以按照财务制度正确的核算利润的分配。同时还要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将会计凭证和报表等进行整理和装订,将会计资料加以归档,保管好相关手续,尤其是管理好会计档案工作。

(四)对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进长期评价

不但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还要保证整个体系能够长期的对财会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价。工作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在已经设定的体系库中进行筛选,选出相关的数据,将员工的具体任务进行详细的分配,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与规划,尽量保证量化的效果,确保考核的成绩能够真实有效,要真实客观的反应出财会人员的工作状态。量化包括对财会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合理安排,要严格按照事先的设定标准与计划进行,制定周全的评价标准细化整个工作过程。例如:财会人员的出勤率要严格的审查,工作中所出现的错误也要严格的进行记录与反馈。同时,财会人员的在处理财务报销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其中包括工作的态度、工作的效率等都要纳入进评价体系中,要实现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

三、建立员工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

在对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考核之后,发现对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并不明显,这种被动式的监督方式只会让员工产生抵触心理,这就需要同时再建立一套完善的相关激励机制来进行辅助,双管齐下多方面的对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促进。

(一)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作用与目的就是为了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需要让公司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员工明白财会人员的自身发展与公司的长远利益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进而使员工真正的爱上公司,维护公司的利益。从而激发财会人员的拼搏意识,并且以积极的拼搏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其次,合理使用激励机制,其中包含各种诱导因素,同时也要将奖励因素放入其中,以更好的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再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基础是在公平公开公开环境之上的,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均要做到透明,基于此员工才能真正的放心,相信通过自身的实力与努力换取属于自身的回报。为了更好的完善奖励机制,企业需要积极的营造出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坚决打击腐败与违法违规的不良行为,同时也要营造出良性竞争的环境与气氛,不但可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削减掉隐藏在企业中的“害虫”,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还能够从社会中吸纳更多人才,以不断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二)落实激励制度并与监督机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在落实激励制度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明确一点:即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作为重要目标,以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了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需要制定评价员工工作的标准,以文字的形式确认激励制度的地位,同时也让员工有所依据,自觉审核自身工作是否符合激励的标准,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当激励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之后,需要相应建立与之相关的监督部门。此部门的设置是类似纪委的性质,对公司的管理层乃至董事层进行监督、把控,有效防止违规、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为员工营造出干净、透明的工作竞争氛围,与此同时这对于员工而言,也是提升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在如今的很多公司,由于人际关系以及利益的交易而使得管理混乱,一些能力不足的人却往往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而使真正的人才遭到了埋没,间接的使企业承受了巨大的损失,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针对财会人员会直接接触到公司的财政,更是致命的。

(三)奖惩因素与评价体系的有机结合,张弛有度

企业与单位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合理科学的奖惩机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之下,对于表现优异的财会人员要进行适当的奖励,而且要注意奖励的尺度问题。例如:财务人员在一年的工作表现突出,分内之事均超过评价标准,便可以为财务人员增加年终奖励(此奖励根据企业的规模与效益而定);若是有一部分财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偷奸耍滑、消极怠工”,第一次给予其警告;第二次相应扣除奖金;第三次便予以劝退。对于此类员工,企业管理者应该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加以解决,防止其影响公司运作,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要加强财会人员之间的沟通,互助互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合理的制定好年终的奖励制度以及月末奖励制度,促进每一位财会人员的进步。还要对没有得到奖励的财会人员进行动员,鼓励大家、提升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四)大力的提拔真正的人才

在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经是决定性。公司要想尽办法的留住人才,对于优秀以及有潜力的人才要大力的培养,深度的挖掘,积极的鼓舞。通常情况下,对于能力优秀、工作认真的人才,可以给予其公费培训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更好的为公司创造业绩。另外公司需要打破传统的认知,在财会人员的选择方面,不能够至注重文凭与资历,需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这件事。对于人才的选用,企业应该做到重人品、重能力,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只要有能力机会都是一样的。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辅助财务人员的选拔过程,帮助企业找到专业素质强、人格魅力高的人才。

(五)果断的裁剪企业蛀虫

商业界的一句真言:减薪赶走人才,裁员赶走蠢材。新时期背景下的财会人员评价系统之下,很多滥竽充数的企业蛀虫会逐渐的暴露出来。企业不能听之任之,要将评价系统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对于工作能力低下或者滥竽充数的工作人员予以劝退,对于不作为的管理层人员要进行降职或者减薪、辞退等处置。管理层的对于整个企业有着关键的作用,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发展。

四、结束语

财会人员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紧密相连的,二者具有着相辅相成的关联,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工作业绩要有一个详细而周到的预估和部署,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二者要进行详细的探究。只有探索出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原则性联系,才能合理的建设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真正的调动起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企业与单位的发展。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8

评分值

奖 励 奖金 奖励 A

90 分(含)以上 1000 大功一次 B

80 分(含)以上 500 小功一次 C

70 分(含)以上 300 嘉奖一次 D

60 分(含)以上 100 嘉奖一次 不采用或暂保留的 每 3 项 100

3 、对因改善而降低成本或增加改入的,超过 5 万元的,总经办专案提报总经理核定奖励奖金。 4 、联名提案的奖金分配由第一提案人主持分配。 第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附表:《提案申报单》《提案效果报告表》《提案改善评分表》 提案申报单

编号:

年 月 日 部 门 提案人员 提案名称 现状说明 (改善原有) 提案内容 (改善方法、措施) 实施步骤 (时间、责任人) 经费开支 预计效果 (达成目标) 审核批准 部门经理意见

年 月 日 主管总监意见

年 月 日 总经理意见

年 月 日

提案效果报告表

提案名称 编 号 实施单位及人员 日 期 为什么改善 简要叙述其动机、原因 改善前的情况 详尽叙述改善前方法、效率及关键数据 怎样改善 详尽叙述改善过程、方法及费用开支情况 改善效果 (改善后的情况) 详尽叙述改善成效(附证明等资料) 评定组意见 签字: 总经理核定意见 签字: 提案改善评分表

提案编号:

年 月 日 提案名称 得分 项目 评分标准 标准 部门经理初评 评定组 复评 动 机 20 % 主动发觉 15 — 20

原有缺陷不足而激发 7 — 14 上级指示 1 — 6 创造性 15 % 独特发明、发现 10 — 15

参考资料并加以改良 5 — 9 引进或摹仿其他公司 1 — 4 可行性 25 % 可依提案或稍修改后实施 15 — 25

需进一步检查修正后实施 6 — 14 只能实施少量方案 1 — 5 效 果 20 % 达到预期目标 15 — 20

有明显改进 7 — 14 有少量提高 1 — 6 应用范围 10 % 公司各部门 8 — 10

部分部门及人员 4 — 7 本部门 1 — 3 职务相关性 10 % 直接相关 0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9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1点看法。

1、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1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2是企业生产1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1定程度的缺陷。3是企业1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4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1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1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2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1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3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计算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4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是企业必须正视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2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3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1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1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1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1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1个企业就形成1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3、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1,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2,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1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3,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1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1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现代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1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4,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4、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分析。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报告。

其1,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是作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对1企业所进行的作业辨认、描述和评价的过程。该过程需分析企业进行了多少作业,有多少人参与了该项作业,作业耗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并评价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分辨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分析作业首先要确认作业。因为只有确认了作业,才能据此寻找成本动因,划分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笔者认为,确认作业应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粗线地描述出企业大体的作业情况,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地细分。这里要把握作业细分度,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过粗不能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过细则工作量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现以1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的确认。首先,把该企业的工作分为5大类过程(若干作业的集合体),即厂部维持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顾客维持过程。其次,把各过程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厂部维持过程可细分为人事管理、会计记录、财务计划以及法律咨询等子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可细分为研究开发、广告促销、方案论证、订单处理和人员培训等子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可细分为设计研究、产品计划、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调试等子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预测、采购、生产、安装、维护等子过程。顾客维持过程可细分为包装、销售、顾客培训、技术指导及维修服务等子过程。再次,在各子过程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采购子过程可再细分为购买材料、存储材料和质量检验等更细的子过程。最后,把更低层次的子过程细分为若干作业。如上述存储材料这1低层次的子过程可细分为收料、运料到仓库、存料、发料等作业。

其2,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管理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业成本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样,寻找到作业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合理确定作业考核指标,更好地明确责任归属。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对于1项作业成本而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在其中找到1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该项作业成本的原因。例如,设备调试费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产品的批量大小、设备的新旧程度、调试的次数有关系,但调试费用的大小则主要由调试次数的多少来决定,所以应选调试次数作为调试费这1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降本增效奖励评分细则篇10

论文摘要:一个企业要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人,而要留住人才,必须要构建合理的薪酬管理模式。某国有商业银行A支行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制定了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其经验值得借鉴。企业应运用科学发展观,科学管理企业薪酬,从而推进企业自身发展。

在企业改革不断深人的今天,我们仍可发现许多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并不彻底,其中人事劳动薪酬改革相对滞后是影响企业成功进行改革的瓶颈口而随着环境、科技与知识的快速变化与发展,人作为知识、信息和智慧的载体,己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要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在于人,而满足员工需求、留住人才、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与员工生命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则是薪酬管理模式的选择。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中“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解决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可靠依据和落脚点。企业可运用科学发展观对本企业的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切实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解决途径。

一、当前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

1.工资体系不规范、不全面

工资是职工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也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基本手段。同时,它又是每个组织各种关系中最敏感、最细致的因素,维系着每个职工和家庭。因此企业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资体系是薪酬管理的最基本工作。当前我国企业的工资体系不规范、不全面,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是约定俗成或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而且模糊不清;员工的各种工资性项目的核算缺乏明确的依据和科学的办法;工资体系透明性差,企业薪酬制度及其管理过程没有对内部员工公开。企业内部员工对制度公平性一般都高度敏感,而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与员工利益最直接相关的、员工最能感受到公平与否的便是薪酬制度。公司应该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这些人员特点的薪酬管理模式。并且要建立对职能部门定量化的考核体系,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培育和提升企业相关能力,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2.奖金分配制度不合理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采用的是低固定(工资)、高浮动(奖金)的薪酬模式,奖金是个人收人的主要来源,而奖金的发放依据则是个人完成的绩效。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思想,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激发部分人员积极性的效果。但由于工作岗位的不同,许多员工的价值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有些骨干人员的工作岗位绩效低,工作量却很高,这样就造成一些员工的奖金分配与绩效倒挂现象,从而造成员工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会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

3.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大

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与普通员工之间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企业内部的待遇差距拉得过大之后,会引起其他员工的强烈不满,引发新的矛盾。造成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薪酬待遇差距过大的原因有:(1)近几年来,公司对高管人员实行年薪制,而对其他普通员工实行绩效考核。企业为了激励高管人员或留住高级管理人才,用年薪制这种高薪的形式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偏离实际。(2)在制定有关考核办法时一般都是高管人员参与,有的甚至直接负责,免不了为自身利益考虑偏多,其中又缺乏监督机制,从而造成高管人员薪酬待遇过高。

二、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企业自身科学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企业薪酬管理水平要得到相应提升是建立在企业自身得到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是否得到科学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标志去衡量:(”企业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在与其整个市场背景和发展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的前提下,明显地拉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对行业的贡献、对用户的服务,得到明显的增强。在实现了这两个标志的前提卜,企业的发展成果就会直接或间接地惠及本企业员工,企业员工的薪酬才能相应地得到增加。

2.建立以人为本、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者可以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去制定相关的制度。

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指人民群众。在企业,就是指以普通员工为主体,包括最广大的基层劳动者以及技术人员。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普通员工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建立薪酬管理制度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员工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不断使员工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员工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科学设计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1)岗位分类管理。结合企业特点,并参考行业实务,根据岗位不同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薪酬激励机制的设置。(2)薪酬水平外部竞争性。在企业整体效益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性,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行业竞争力。(3)职务级别向岗位级别的转换。通过价值评估构建岗位级别体系,突出不同岗位之间责任与贡献的差别,实现以岗定薪,合理拉开薪酬差距,实现真正的内部公平。(4)薪酬动态变化。根据员工技能和业绩表现进行薪酬动态管理,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实现收人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5)薪酬成本与企业效益同步变化。考虑到工资刚性,在薪酬设计上应将留有弹性空间,以行业水平为参考确定工资与奖金总额与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为薪酬成本控制的依据,保证员工收人与企业业绩变化的一致性。

三、薪酬管理分析以某国有商业银行.A支行为例

(一)新薪酬管理制度及其实施效果

某国有商业银行A支行是一家储蓄余额达20亿的省级支行,共有100多名员工。在2007年底,支行行长换届,新行长上任后制定了明确的任务指标:储蓄余额在2008年底达25亿,不良贷款率由当时的54%下降到40,新增信用片2 000个。

为了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薪酬管理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行年薪制,平时每月只发基本工资和午餐费共1 800元,剩下的奖金在2008年底一次性考核,并制定了相应考核标准;(2)针对不同岗位划分岗位津贴,相应地提高了科技岗及稀缺性岗位的津贴;(3)增加了业务技能等级制度,平时组织各种技能考试和测试,并聘请专家打分评级,各个级别拿的奖金也不一样;(4)增加了一些额外奖励,如先进 工作者、零投诉、全勤等奖项;(5)根据综合打分给予排名靠前者相应的升职和晋升工资,排名靠后者降职和下调工资图。

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制定后,新行长对工作进行了细致地分工和部署,个人揽储、公司业务、信用卡等,各项任务有条不紊地进展着,由于新行长身先 士卒,全行员工也都各尽所能。到2008年底,支行各项业务都上了新的台阶,储蓄余额达26亿,不良贷款率由54%降到32,信用卡新增2 300个,均超出预期指标。由于薪酬考核细则是新行长和人事科长少数人制定的,事先员工并不知情,所以等全行员工的各项得分明细和奖金数额公布时,引起了很多员工的不满。

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奖金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门考核所占比例高,个人考核所占比例低。如果B分理处完成了相应的指标,即使B分理处的C某完成的任务偏低,但C某拿的奖金并不低;但B分理处没有完成相应的指标,即使B分理处的c某完成的任务很高,但c某拿的奖金却很少;(2)储蓄超额完成部分提成低,收回不良贷款提成高。如储蓄超额完成1万元提成to元,而收回不良贷款每1万元提成l00元,这使得全行的揽储冠军D某超额完成1 000万仅得到1万元奖金,而公司业务科的E某因收回不良贷款1 000万得到了10万元的巨奖;(3)考评储蓄任务时只记储户新增余额,储户原有余额不计人考核基数。如员工H某的叔叔2007年存人100万到支行,2008年又存了20万,考核任务只记完成了20万,最终H某只得到200元奖金。(4)信用卡任务考核时只考核新增数量,而忽视信用卡消费积分,使得开办了1个优质的信用卡刷卡大户的员工得到的奖金不如开办了2个基本不刷卡的信用卡客户的员工多。

(二)可取与不足分析

1.可取之处

(1)坚持大力发展。新行长深知企业要发展前提就是自身的经济要发展,员工的薪酬待遇要提高,就必须全面提高银行的各项业务指标。事实证明,经过一年的业务发展,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凝聚 力,服务水平、业务水平、社会评价和薪酬待遇都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2)坚持以人为本。新行长的治行之道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念,对员工采用口头激励和薪酬奖励的形式,特别是对科技岗位加薪的政策更是人性化薪酬管理的一种体现。当这些员工的价值得到体现,就能大大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带动银行自身发展.

(3)结合银行本身的一些特性制定出比较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薪酬管理制度。这样从根本上打破了原先大家工资待遇比较平均的状况。在旧的体系下,支行的发展是靠天吃饭,业务多少靠外界因素支撑,而新的薪酬管理制度主要是挖掘人的内在因素,员工的各方面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收人也随之得到提高。

2.不足之处

(1)缺乏公平性。新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尽量想做到公平,但由于一些事先未知的因素造成一些员工对奖金分配制度不满。第一,揽储与回收不良贷款之间的提成比例悬殊较大。因为公司业务科员工本身的工作就是放贷和收贷,在业务竞赛中具有巨大优势,从而在年终提成中高出其他员工,这样的制度缺乏公平;第二,在考核集体和个人完成任务时所定的奖励制度缺乏公平,容易造成支行内部的恶性竞争。员工把自己的优质客户从不好的分理处向好的分理处转移,从而导致支行内部混乱。第三,考评储蓄任务时不计2008年之前的储蓄余额的做法欠妥当。这样容易造成员工自己的客户将所有钱都取出,再存人支行其他分理处,造成储蓄余额虚增的状况。第四,考评信用卡任务时,不能图方便统计只简单看数量而不重质量,应该两者兼顾,分别乘以一个系数,这样的做法更能推动支行业务的发展。

(2)缺乏公开性。由于新的薪酬管理制度是新行长和少数人事主管制定的,事先未征集全体员工的建议,没有充分发挥民主,这样容易造成制度的局限性,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容易出现偏差和不公。集思广益,相互融通才能使薪酬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更容易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