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十篇

时间:2024-01-19 17:47:12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1

个人信息

姓名

省(市)

所在单位

任教学科

任教学段

王琳

河南省郑州市

金水区银河路小学

语文

中高年级

研修自检

请您对照下表中的研修要求,检查您是否按要求完成了所有培训内容!(自检项不需填写)

学习类

答疑类

线下实践类

活动类

(1)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

(2)制定一份个人研修计划

(3)提交一份网络研修总结

(4)参与工作坊主题研修活动

 

(1)浏览观看5期专家视频答疑课程

(2)查阅学科专家组的5期学科简报

(3)参与“坊内答疑区”的发帖、回帖

(4)定期参与学情通报会

(1)参与区域(学校)组织的线下研修活动

(2)完成一份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

(3)准备一份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

(4)完成一份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成果包

 

(1)参与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2)参与微课大赛活动

(3)参与晒优课活动

(4)参与其他跨项目的平台活动

(5)发表研修心得、分享优质资源

研修收获

本次网络研修的研修主题: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同时强化校本研修环节,通过多层次答疑、多层级简报引领、多种形式活动开展等着力于问题解决,着眼于教学行为转化。请静心回顾本次研修全过程,真实记录您的收获。(无字数要求,简述即可)

课程学习的收获

学习任务中所有课程学习中您感触最深的内容有哪些?并简述您有哪些收获。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的制作和运用

微课的制作和使用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

阅读文的教学指导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平时没有真正接触和使用的和教学有关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思维导图的运用,如何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使用新技术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收获颇丰!

区域性线下研修活动收获

培训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主题研修活动,并会同区县组织了线下研修活动,请问您参加了哪些区域性线下研修活动,取得了哪方面的研修收获? 

 

 

    我参加了学校教研组的教研,并在同伴的帮助下打磨了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教学技巧,并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在研修过程中,我从别的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比如提问技巧、评价语言和方法,让自己成长了不少。

最困惑问题的解决情况

培训初期您提交的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培训初期,我的困惑是:如何熟练的运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如何开展网络教学及评价

经过学习,我认识了很多能够辅助教学的网站和软件,只要认真的钻研,就能将这些资源运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有效的帮助教学。

学习反思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2

在过去的几年中,XXX老师一直在坚持着主持或参与各项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从学校毕业,进入善耕工作就开始参与“九五”课题《计算机学科教学及辅助各科教学》的研究工作,并主笔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接着负责“十五”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形态研究》中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辅助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同时负责苏州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校园英语氛围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结题工作;随着“十五”课题的结束,“十一五”课题的开始,现在又投入到“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

XXX老师不但注重研究,还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并撰写成文。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网络能为教育做什么?》一文获“网络及工具平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初探》一文获“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一文获“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在参与和主持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积极探究与尝试校园管理信息化的模式,在不断地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管理办公环境,现已逐渐显示成效。20**年善耕校园网正式建成,同期善耕校园论坛也正式开通,该论坛的开通不仅能将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各位老师,还能提高学校办公的透明化,同时也节约了学校以往印发通知的经费;20**年家校路路通系统在善耕正式启用,该系统的启用大大地提高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频率,同时也减轻了以往老师需要登门家访的压力;20**年善耕博客网正式开通;20**年学校网站全面改版;同年百年校庆网站正式开通,最近又在着手准备开通校园邮箱以及校园QQ能方便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

能够不计报酬与得失的情况下,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培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先后进行了:网络浏览、电子邮件收发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都能独立在因特网上浏览与完成电子邮件的收发;校园论坛使用培训,通过这种培训教师能够使用校园论坛查看相关学校的信息以及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相关部门;第二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校应参考人员的合格率为百分之百;青年教师的网页制作培训,通过这期培训,青年教师都独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网页,并协助班主任老师制作完成班级网页,同时个人网页和班级网页业能定期更新;家校路路通使用培训,通过这种使用培训,教会了教师如何去使用家校路路通平台更快更方便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新三机一幕使用培训,第一次的培训是针对已配备新三机一幕设备的教室的任课老师,通过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地觉得越来越离不开这些现代化设备了。

同时XXX老师还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情况考核和积分制度,该制度主要是对每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统计,并结合统计情况给教师打一个分值,学校根据该分值的积累,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3

高校师资网络培训创新2007年6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其后,随着55个省(市)级培训分中心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正式进入“网络时代”。较之传统教师培训模式而言,网络培训模式的开放化、内容的前沿化、资源的多元化、运行的高效化,都从不同角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可、体验这种最具时代特征的学习方式,并由此进入到实质性的自我学习与提升之中。从这个意义来讲,网络培训已经成为当前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引领、共享、发展――网络培训收获认同

1.专家引领,分享智慧。众所周知,虽然各高校教师众多,但真正优秀的培训师资却异常短缺,甚至难以满足培训部门和学校的需求。而网络培训平台可以打破地域、时空限制,有效整合各省市高校的优秀师资,使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分享优质培训师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网络培训,从课程内容到主讲团队,从现场互动到论坛交流,从技术支持到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的选择、设计和组织。每一次培训课堂上,专家都会以现场谈话的方式娓娓道来,不居高临下,不空谈理论,而是用自身广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精炼的语言以及对教育的炙热情怀精心烹制着一场场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相融合的饕餮盛宴。众多参训教师也在与名师的一次次“亲密接触”中,聆听着对教育的精彩演绎、享受着对知识的智慧解读、思考着对方法的灵活运用、体会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2.资源共享,拓宽视野。师资培训是现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培训的最大优势就是对海量优质培训资源的高效利用。网络培训平台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有效化解了传统面对面培训模式中优质培训师资的供需矛盾,为教师们随时提供丰富、专业的学习资源。他们可以在培训前登陆平台详细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安排、主讲名师的学术背景以及与课程相关的辅助资料;也可以在培训时与同步课堂中的专家碰撞思想的火花,在课程论坛中与全国的同行争鸣学术观点;还可以在培训后细细回味主讲教师的课程资料,与主讲教师在网络学术沙龙里延续自由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对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培训模式中学员与专家不能面对面交流的尴尬,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培训的教育内涵,拓展了培训的发展空间。

3.共同发展,共促成长。网络培训作为一种全新的师资培训手段,给各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为其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培训项目提供了契机,也促使其他常规培训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得以提升。当然,更具开创意义的是,依托网络培训平台还可以使一些师资培训较为薄弱的高校能够与其他名校教师同步感受国内最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学术魅力,直接享受国内最海量的优质培训资源。

网络培训也为参训学校获得更大培训效益创造了机会。长期以来,高校教师都要面对来自教科研任务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重重压力,由此带来的工学矛盾一直束缚着许多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所以,在一些高校,各种在职培训让位于教学、科研在所难免,甚至一些教学骨干忍痛割爱、放弃培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而网络培训则使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可以灵活定制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性化培训方案,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和课程,工学矛盾随之得以解决。

对于参训教师来说,仅通过一两次网络培训,也许不会对其自身专业发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每当某些专家学者的先进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共鸣,或是看到自己苦苦探索的疑惑被专家巧妙解决时,那种强烈的认同感也会促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而更多的时候,网络培训也许只能在某些方面使参训教师拓宽一点视野、领略一种思想、得到一个启发、激活一份热情,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这已经在潜移默化地促进着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了。

二、研究、创新、提升――网络培训任重道远

网络培训虽然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培训研修班”“专家讲座”等模式有较大创新,更有利于“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推广、应用和共享”。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目前的网络培训模式仍然存在着诸如个性化需求难满足、学习自主性不突出、资源开放性难保障、后续服务缺支撑等现实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对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培训的渴望。网络培训依然任重而道远。

1.以研究指导培训,科学规划前景。任何一种培训模式要想获得广泛认可,必须深谙“思路决定效果,态度决定成败”的道理,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实施与推广更是如此。随着网络培训受众面的不断扩大,当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可能已经不在于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或者相关制度的建立,而在于培训组织者对于教师培训的本质、现状、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与深刻体悟。因此,网络培训的设计、组织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

一方面,要做好每一次培训的前期调研,了解学校、教师发展的真实需求,发现教师们在日常教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将培训的目标始终定位于解决这些问题与困惑,使培训更具吸引力、更符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还要认真研究将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据此科学设计网络培训的发展规划。例如,当网络培训推广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及时创新思路,探索如何将网络培训的人机交流与传统面对面培训的人际交流适时、恰当地结合起来;而当以课程、教学为本位的单科研修方式取得一定成效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引入任务驱动、项目本位的综合培训方式,以进一步拓展网络培训的发展内涵。

2.以教师发展为本,实施个性化培训。在以往的传统培训模式中,能够显现出来的往往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培训组织者以及培训主讲教师的声音,而参训学校与教师却没有多少发言权。这显然与当前教师培训所倡导的“学校积极参与、教师自由发展”的理念相违背。

网络培训作为新兴的教师培训模式,要想快速突破传统模式的藩篱,获得高校和教师的广泛认可,就必须在培训的组织实施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了解他们显性、现实的问题,更要研究他们潜在、发展的需求。这一理念要渗透到培训的前期调研、方案制定、过程管理和后期跟踪的全过程中。一方面,彻底转变传统培训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给予式”思维惯性,在充分调研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及其教师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实施差别性、个性化培训;另一方面,也要改革传统培训内容与形式“一刀切”“一盘棋”的做法,根据不同学校、教师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以教定培、按需施训。

3.变对象为资源,拓宽发展内涵。对于许多高校教师来说,能够与主讲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培训形式显然更具有吸引力,而网络培训显然不具备这一条件。那么,如何才能使他们更快地认识、认同网络培训的特有优势呢?培训的设计、组织者应该深刻认识到,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培训工作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而网络培训也不是对各种网络培训资源的简单堆砌,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及教师需求,进行必要的思想、方法、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以动态、灵活、创新为本质特征的网络培训,必须时刻将培训资源的开发视为工作的核心,不仅重视静态的文本资源和动态的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要把培训对象作为重要的生成性培训资源,以此保证培训工作的持续性与创造性。因此,培训组织者应充分重视参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为参训教师创造一切交流互动和展示体验的机会,使他们由培训的被动接受者、资源消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资源提供者,并随时通过论坛交流、课堂互动等手段捕捉在培训中瞬时生成的培训资源。当参训教师自觉地把他们在某次培训中理解、欣赏、认同的知识与自己的已有经验有机结合,并在日常教科研活动中向他人展示时,就已经将专家“所倡导的理论”转变为自己“所采用的理论”,并由一名培训中的参与者转变为实践中的培训者了。这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使培训的效果从网络课堂向教科研实践延伸,进一步拓展了网络培训的发展内涵,丰富了其教育意义。

4.以合作促创新,提升综合效益。任何一种培训模式的好坏都可以用培训效益来考量,这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应该如何考查其效益大小呢?对于参训教师来说,只要能拓宽一点视野、收获一种思想、得到一个启发、激活一份热情,他们对培训的满意度就会迅速增加。但是对于参训学校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会在教师自身素养提升的基础上,更加关心培训能为本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注入多少新鲜血液。

因此,要想让每一次网络培训都能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达成更显著的综合效益,首先,需要国家培训中心组建一支专业、精干的培训设计、组织团队。培训前,研发人员在前期调研的支持下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变的培训课程,邀请更易适应网络模式的名师大家;培训中,班主任要根据课程特点、主讲教师的具体要求,及时与各省市培训点的辅导员沟通协调,有计划地引导参训教师参与互动、自主学习;当然,由于培训主要借助网络媒体实施,且涉及人员众多、资源异地开放,这就要求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保障团队,确保网络畅通稳定,为培训保驾护航。其次,构建以国家培训中心为牵引、各省市培训分中心为支撑的立体化培训系统也是网络培训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一方面,所有网络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人员的组织、培训信息的沟通、培训服务的优化等细节,都需要全系统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国家中心在帮助各省市分中心建成较为完善的省级培训平台后,还应该适时探索与其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如根据各省市分中心的培训实力、发展取向为其定制更符合各自特点的培训项目,以避免“全国一盘棋”带来的弊端;或根据各省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同需求,指导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培训平台开展本省师资培训工作。如此,既可以大大提高各省市分中心师资培训的综合效益,也可以有效促进各地区高校师资培训的均衡发展。总之,合作可以让培训增值,为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分享智慧、收获成长的平台;而创新能让培训更有生命力,使网络培训尽显其范本意义。

参考文献:

[1]贾东风.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2).

[2]吕晓芹.关于高校开展网络培训平台刍议[J].继续教育,2011,(9).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4

文章基于实证研究视域,从实际调研出发,分别从网络学习条件、网络学习目的、网络学习环境支持情况、网络学习效果和网络学习资源观五个维度,描述了新疆兵团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学习的现状,分析了教师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着力改善网络学习条件,提升教师网络学习体验;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增强教师技术自信心;打造专业化进修资源库,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一站式进修平台;弘扬学习资源生态观,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助力教师自主网络学习。

【关键词】 新疆兵团;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网络学习;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6―0060―07

一、选题缘由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逐步加深,教学结构、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信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除了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美国学者道尔(Doyle)的《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总结报告》将教师的信息素养细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与信息教育五个方面[1]。我国学者参照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2000年),将现代教师信息素养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2]。由此可见,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信息时代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为提高信息环境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纷纷组织人力、物力开展了系列的教师网络学习。

教师网络学习按照组织方式可分为自组织(非正式)网络学习与被组织(正式)网络学习[3]。前者是教师自发的网络学习行为,而后者多为教育主管部门、院校组织的,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网络培训。从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来看,正式网络学习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互联网化,注重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只作为单独课程开设;非正式网络学习是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的延伸。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提升贯穿于非正式网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因此,通过对教师网络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考察教师非正式网络学习现状,分析制约其网络学习的因素和动机,可以进一步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影响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症结,为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 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题型以单选和多选为主。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族别、年龄、教龄、学历、所在学校的类别和位置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教师网络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上网时长、网络交流方式、网络学习时间、网络学习地点、网络学习时段、网络学习资源观、网络学习目的和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等,除网络学习目的与获取学习资源方式两个题项为多选以外,其余题项皆为单选;第三部分是对网络学习环境支持与网络学习效果的测量,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题目选项。

2.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新疆兵团中小学任职教师。共发放问卷1450份,回收问卷 1442份。其中,有效问卷1353 份,回收率为93.8%。问卷中男教师占33.3%,女教师占66.7%;汉族教师占89.1%,民族教师占10.9%;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占32.9%,本科以上教师占67.1%;语文教师占26.3%,数学教师占5.5%,英语教师占9.1%,政治教师占4.2%,历史教师占4.9%,信息技术教师占5.0%,音乐教师占5.2%,美术教师占5.1%,体育教师占8.3%,化学教师占6.3%,生物教师占6.0%,物理教师占5.9%,幼儿教师占5.7%,其他教师占2.5%;教龄3年以下占19.6%,4-9年占19.7%,10-15年占20.2%,16年以上占40.5%;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8.6%,36-45岁中年教师占27.6%,46岁以上教师占23.8;乡镇级学校占3.1%,县级(团场)学校占70.5%,师市级学校占20.2%,兵团直属学校占5.6%。所有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 SPSS 19.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3. 调查实施

2014年7月初,我们对参加新疆短期“国培”项目的兵团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通过与相关负责教师沟通,利用主题班会时间,向参加短期“国培”项目的教师发放问卷。在调查之前,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我们进行了预调查,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106份,问卷回收 率为98.15%。通过对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问卷结构效度和内在信度检验,删除存在歧义与不能 显著测量调查内容的题干选项,并在KMO检验值 大于0.7与Conbach’α大于0.8之后才正式发放调查问卷。

三、新疆兵团中小学教师网络

学习现状与分析

本调研主要对新疆兵团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学习条件、学习目的、学习环境支持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资源观五个维度进行探究与分析。

1. 教师网络学习条件

对教师网络学习条件的调查,主要从教师每天上网时间与用来学习的时间、网络学习的地点、方式和时间段五个方面展开。

表1 教师每天上网时间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5小时以上\&45\&3.3\&3.3\&3.3\&5-3小时\&253\&18.7\&18.7\&22.0\&2-1小时\&567\&41.9\&41.9\&63.9\&1小时以内\&415\&30.7\&30.7\&94.6\&不上网\&73\&5.4\&5.4\&100.0\&合计\&1353\&100.0\&100.0\&\&]

由表1可知,22%的教师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上;72.6%的教师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下;有5.4%的教师表示不上网。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了上网的硬件条件,且有部分教师上网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只有极少数教师没有条件上网或者没有时间上网。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进行网络学习的基本条件。

表2 教师网络学习时间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3小时以上\&42\&3.1\&3.1\&3.1\&1-2小时\&352\&26.0\&26.1\&29.2\&1小时以内\&856\&63.3\&63.4\&92.5\&没用来学习\&103\&7.6\&7.6\&100.0\&合计\&1353\&100.0\&100.0\&\&]

由表2可知,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3小时以上的比例为3.1%;1-2小时的比例为26.1%;1小时以内的比例为63.4%;没有用来学习的比例为7.6%。这说明超过90%的教师或多或少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只有7.6%的教师没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如果排除没有条件上网5.4%的教师比例,只有2.2%的教师没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网络学习。

表3 教师网络学习地点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办公室\&521\&38.5\&38.5\&38.5\&家里\&766\&56.6\&56.6\&95.1\&网吧\&11\&0.8\&0.8\&95.9\&网络学习中心\&16\&1.2\&1.2\&97.1\&其他\&39\&2.9\&2.9\&100.0\&合计\&1353\&100.0\&100.0\&\&]

由表3可知,38.8%的教师在办公室接入网络学习;57.7%的教师在家里接入网络学习;通过网吧、网络学习中心等其他方式接入网络学习的教师只占3.5%。这表明教师接入网络学习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办公室与家里,而且在家中进行网络学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在办公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下班之后仍会通过网络继续学习。

表4 教师网络学习方式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计算机\&1038\&76.7\&76.7\&76.7\&手机\&106\&7.8\&7.8\&84.6\&平板电脑\&160\&11.8\&11.8\&96.4\&其他\&49\&3.6\&3.6\&100.0\&合计\&1353\&100.0\&100.0\&\&]

由表4可知,76.7%的教师经常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学习;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移动设备进行网络学习的教师总计达到19.1%。这说明教师的网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移动化趋势。这与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紧密相关。

表5 教师网络学习的时间段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8-12点\&297\&22.0\&22.0\&22.0\&12-14点\&85\&6.3\&6.3\&28.2\&14-18点\&77\&5.7\&5.7\&33.9\&18-22点\&671\&49.6\&49.6\&83.5\&其他\&223\&16.5\&16.5\&100.0\&合计\&1353\&100.0\&100.0\&\&]

由表5可知,教师网络学习时段集中在8-12点(22.0%)和18-22点(49.6%)。其中,18-22点与教师在家学习所占比例56.6%比较相近。这进一步佐证了教师有50%左右的时间是在非上班时间段进行网络学习,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具有自主的网络学习意识,并对网络学习具有一定积极性。

2. 教师网络学习目的和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

表6 教师网络学习目的

[\&响应\&个案百分比\&N\&百分比\&网络

学习

目的\&自我提高和增长教学相关技能\&1155\&21.3%\&85.5%\&升职需要\&434\&8.0%\&32.1%\&学校或教育部门规定\&735\&13.6%\&54.4%\&结识更多的同行\&337\&6.2%\&24.9%\&丰富业余时间\&505\&9.3%\&37.4%\&有成就感\&155\&2.9%\&11.5%\&查询资料\&918\&17.0%\&67.9%\&增长见识和获取专业知识\&873\&16.1%\&64.6%\&与专家交流\&259\&4.8%\&19.2%\&其他\&41\&.8%\&3.0%\&总计\&5412\&100.0%\&400.6%\&]

由表6可知,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目的为:自我提高和增长教学相关技能(85.5%);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规定(54.4%);查询资料(67.9%);增长见识和获取专业知识(64.6%)。这四项占78%,足以说明这些都是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目的。由此可见,随着信息化教育进程的推进,教师自身正在努力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获取资源,提高专业水平,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教师开展网络学习,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与专家交流、结识更多同行和有成就感等更高层次需求并非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目的。

表7 教师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

[\&响应\&个案

百分比\&N\&百分比\&获取

学习

资源的

方式\&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查找\&1234\&39.1%\&91.5%\&通过QQ向其他教师或专家请教\&795\&25.2%\&59.0%\&在BBS或Blog中发帖求助\&227\&7.2%\&16.8%\&查找书面教材\&806\&25.6%\&59.8%\&其他\&92\&2.9%\&6.8%\&总计\&3154\&100.0%\&234.0%\&]

由表7可知,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查找学习资源和通过QQ网络化学习社区向其他教师或者专家请教已经成为教师获取学习资源的主要方式,所占比例高达64.3%。此外,查找书面教材也是重要的一种补充方式,占25.6%。而通过在BBS或Blog中发帖求助的方式只有7.2%的教师选择。与通过搜索引擎和QQ网络化学习社区向其他教师专家请教获取资源相比,BBS与Blog发帖方式获取所需资源的速度往往不是很理想,它既没有搜索引擎来得及时,也没有QQ方式显得便捷,而查找书面材料作为教师获取学习资源的传统方式,因其权威性、便捷性仍然不失为教师获取资源的重要方式。

3. 教师网络学习环境支持情况

学习环境支持主要从教师对上网方便程度的评价、自我感知电脑操作水平的评价、通过网络获取他人帮助情况以及通过网络与同行进行交流情况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问题,并通过计算百分比结合均值来具体考察教师网络学习环境支持情况(见图1)。

<D:\教育盘\2015年教育\2015-05\05-31.jpg>

图1 教师网络学习环境支持情况

由图1可知,约60%的教师认为上网学习条件比较方便与很方便;超过50%的教师通过网络大部分时间都能获得他人的帮助;30%的教师经常与其他教师通过网络交流;超过8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电脑操作水平一般但够用。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新疆地区教育的重视,教师上网学习条件已经达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程度,教师电脑的操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50%的教师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他人帮助,且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经常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这也表明目前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的环境支持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我们可以通过表8得到印证。由表8可见,代表学习环境支持情况的四个方面的均值均小于3,这说明教师对这四个方面评价均达到一般水平以上。

4. 教师网络学习效果

对教师网络学习效果的考察主要从其自我感知网络学习积极性、网络学习效率和网络学习收获等方面展开调查。

表8 教师网络学习支持情况四个方面的描述统计量

[\&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对上网学习条件方便程度的评价\&1353\&1\&5\&2.31\&.959\&通过网络得到他人帮助的情况\&1353\&1\&5\&2.88\&1.123\&通过网络与其他同行交流的情况\&1353\&1\&5\&2.81\&1.219\&对自己的电脑操作水平的评价\&1353\&1\&5\&2.92\&.728\&有效的 N (列表状态)\&1353\&\&\&\&\&]

注:本表中均值越低说明教师对网络学习支持的评价越高。

表9 教师自我感知网络学习积极性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非常高\&89\&6.6\&6.6\&6.6\&比较高\&403\&29.8\&29.8\&36.4\&一般\&697\&51.5\&51.5\&87.9\&不太高\&132\&9.8\&9.8\&97.6\&没兴趣\&32\&2.4\&2.4\&100.0\&合计\&1353\&100.0\&100.0\&\&]

由表9可知,36.4%的教师对网络学习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只有2.4%的教师表示对网络学习不感兴趣;有51.5%的教师对网络学习积极性一般,而一般及以下比例超过了60%。这说明虽然部分教师对网络学习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仍有大部分教师对网络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推测有二:一是与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的目的有关,部分教师由于对网络学习的需求层次较低,仅仅限于利用网络查阅和下载资料,只是将网络作为资源获取的工具来利用,没有发现网络学习的其他优势,也就不可能对网络学习保持太多兴趣。二是与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的条件与网络学习效率有关,部分教师可能本身不具备网络学习条件,从未体验过网络学习的优点,也有部分教师由于技术壁垒导致网络学习时缺乏信心,网络学习效率不高,最终导致对网络学习心存焦虑,更谈不上有更高的积极性。

由表10可知,有26.6%的教师认为自己网络学习的效率比较高,只有4.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网络学习效率很高。这说明教师网络学习的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值得庆幸的是,只有13.9%的教师认为自己网络学习效率比较低或者很低,而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网络学习效率一般。这说明教师网络学习的基础并不是很差,通过一定的培训应该可以有效提高其网络学习效率。

表11 教师自我感知网络学习收获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很多\&121\&8.9\&8.9\&8.9\&比较多\&540\&39.9\&39.9\&48.9\&一般\&558\&41.2\&41.2\&90.1\&较少\&99\&7.3\&7.3\&97.4\&很少\&35\&2.6\&2.6\&100.0\&合计\&1353\&100.0\&100.0\&\&]

由表11可知,48.9%的教师对自己网络学习的收获比较满意,只有9.9%的教师认为自己网络学习收获较少或者很少,而认为自己网络学习收获一般的教师有41.2% 。总体而言,教师通过网络学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获。

此外,结合表8、表9与表10可发现,虽然只有31.3%的教师觉得自己的网络学习效率一般,但却有48.9%的教师认为网络学习收获比较多,这说明有近20%的教师觉得网络学习效率一般或一般以下,但却认为自己网络学习收获比较多。这也说明网络学习对于教师来说,虽然有效率低的可能,但也会有收获颇多的意外。

5. 教师网络学习资源观

网络学习资源观主要从教师获取网络资源的模式与教师认可的资源获取模式两个方面展开调查。

表12 教师获取网络资源的模式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免费下载\&981\&72.5\&72.5\&72.5\&通过上传资源

获取下载权限\&244\&18.0\&18.0\&90.5\&自主购买\&60\&4.4\&4.4\&95.0\&单位采购\&24\&1.8\&1.8\&96.7\&其他\&44\&3.3\&3.3\&100.0\&合计\&1353\&100.0\&100.0\&\&]

由表12可知,约72.5%的教师经常通过免费下载的方式获取网络资源,与表13教师比较认可的资源获取方式(71.5%)的比例相差无几,这说明绝大部分教师比较认可免费下载这种方式并且经常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网络资源。同时,我们发现,16%的教师会通过上传资源的方式获取相应网络资源的下载权限,这部分教师在网络资源建设中承担了部分资源的分享工作,是网络资源生态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此外,我们还发现使用收费资源的教师比例低至6.2%,而认同收费资源的比例也只有10%,这说明收费资源在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认同和使用的比例相对偏低,不利于网络资源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虽然免费资源数量众多,但其质量往往并不高,而收费资源由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质量,这就导致教师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数量虽多,但是高质量的资源并不多。

表13 教师比较认可资源获取模式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免费下载\&967\&71.5\&71.5\&71.5\&通过上传资源获取下载权限\&217\&16.0\&16.0\&87.5\&自主购买\&53\&3.9\&3.9\&91.4\&单位采购\&83\&6.1\&6.1\&97.6\&其他\&33\&2.4\&2.4\&100.0\&合计\&1353\&100.0\&100.0\&\&]

四、关于破解新疆兵团中小学教师

网络学习所面临问题的思考

1. 着力改善网络学习条件,提升教师网络学习体验

通过对新疆兵团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条件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办公室或家里开展网络学习,说明随着我国政府对新疆兵团教育的重视与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教师在网络学习支持条件上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实现了校园网络与家庭网络宽带的普及。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网络学习时间通常集中在工作时间之外,而且每天用于网络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只有3.1%的教师每天上网学习时间比较充足。同时,我们也发现,20%左右的教师是利用智能移动设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只用计算机设备来学习的传统格局,符合未来学习发展趋势。未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教师培训中开展利用智能移动设备学习的相关培训,为丰富教师网络学习方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此外,通过访谈我们还发现,有部分学校教师办公条件还有待改善,多人共用一台电脑上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大大限制了教师网络学习的可能性。未来网络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重视教师网络学习环境,改善教师网络学习条件,从而提升教师网络学习体验。

2. 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调查教师网络学习积极性与目的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网络学习持积极的态度,只有极少部分教师对网络学习表示没有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目的相对单一且层次偏低,主要是查询资料、增长见识和获取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相关技能,而与专家交流、结识更多同行、有成就感等其他相对更高层次的需求动机却并未获得教师显著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受上网学习时间的限制,通过网络首先解决最迫切的职业技能需求,即获取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通过教师访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反映平时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上网获取一些学习资料,没有多余时间与同行或者专家进行交流。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理念倡导具有共同兴趣及学习目的的教师,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虚拟学习环境,并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协作和反思共享彼此的资源、观点和思想来建构集体智慧、促进知识个体建构和智慧的发展,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4]。因此,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借用信息技术组建动态、开放和虚拟的网上学习交流系统,形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而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持续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增强教师技术自信心

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定期开展各类信息化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力量,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伴随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增强技术自信心之后,在自主网络学习时,会更加从容不迫,更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通过调查新疆兵团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环境支持情况发现,教师对自己的电脑操作水平的评价相对较低,一方面表明了教师对掌握高水平的电脑操作技术有着较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持续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相关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为其进行网络学习扫除障碍。已有研究表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与电脑操作水平显著相关,电脑操作水平相对越高的学习者,网络学习积极性越高。相反,电脑操作水平较低的学习者,由于技术壁垒往往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航现象,久而久之影响到其进一步进行网络学习的热情,降低其网络学习的积极性[5]。教师作为特殊的学习者,由于其职业特性,从目前的调查现状来看,其上网学习时间有限,电脑操作水平偏低,往往导致其自我感知网络学习效率偏低,从而严重影响其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网络学习时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关注其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技术困境,并提供持续而又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

4. 打造专业化教师进修资源库,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一站式进修平台

相比传统的网络学习,非正式环境下的教师网络学习效果更加受制于学习资源的质量、易获得性以及其专业性与系统化程度。传统网络培训下的学习资源都是经过专家或授课教师的进一步筛选,作为学习支持材料提供给教师,而非正式环境下的教师网络学习资源,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查找、甄别和进一步选择。即便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在资源搜集的过程中也会浪费不少时间,这无疑会降低网络学习的效率,所以对于教师自主网络学习而言,质量高且触手可得的学习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获取资源的方式依旧是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广泛的资料搜集,缺少专门的可供教师自主学习的一站式进修平台和资源库。虽然在资源库和学习社区的建设方面,目前已经存在为数不少的教师网络学习资源库和学习社区,但这些资源库和学习社区多是传统网络培训的产物,与一定的培训主题相关,往往不具有普适性。因此,虽然这些资源质量还可以,但由于应用场景受限,仍然无法满足自主网络学习的复杂变化。面对挑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努力搭建原生教育云资源库时,充分整合已有网络资源,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立足本地,做好资源的遴选、分类和入库等工作,同时也应该大力宣传和推广教育云资源平台,进而为打造教师自主学习一站式进修平台提供资源基础。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5

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手段、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五个方面。对于农民而言,信息素质是指具有基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意识,能通过多种途径熟练地利用工具 (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与农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吸收和利用,同时能及时自己的信息,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民信息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农民信息素质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影响他们参与社会建设和分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影响农民家庭收入增收致富。通过走访我们总结出农民信息素质存在的问题:第一,信息意识缺乏。对信息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关注、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缺乏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意识;第二,获取信息能力低。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对信息获取、利用、存在技术障碍和知识障碍;第三,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偏于保守,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计算机网络利用较少。第四,自身水平有限。对获取的信息缺乏识别,对安全性有疑虑。因此,对农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目前,国家对农民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开展不足,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大都以培训活动形式授课,有限的培训课也是影响有限,时间不固定,大都是配合农业信息化建设而开展的教育,对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作用不大。以河南省为例,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每年会办一次信息员培训班,但名额过少,一般一个县仅有一名农民信息员参加培训,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总而言之,农民信息素质教育不足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乡村信息中心的乡镇图书馆,获取政府支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优势,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是提升农民信息素质的重要途径。二、 乡镇图书馆在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农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教育职能之一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1]。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由于农业信息化不断推进,对农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规模大范围普及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信息意识,树立科学信息观,以适应社会发展。针对农村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为广大农民服务,加强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担负起历史赋予图书馆的神圣使命。

(二)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存在,仍有部分社会成员在获取知识或信息方面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他们不但缺乏通过网络自由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也缺乏通过产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获取信息的财力。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信息弱势人群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的信息缺乏已成为这种国家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而目前可以为他们提供信息保障的机构 / 制度,仍只有公共图书馆”[2]。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迈进了信息时代。为社会成员带来更多信息接触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有利于人们普遍参与信息经济活动,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由于农民信息素质较低,影响他们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问题,不能参与信息经济活动之中,不能分享信息经济发展成果。而图书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机构,参与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农民信息素质,消除城乡信息鸿沟,保障农民信息公平,促进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

(三)乡镇图书馆是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平台

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村级图书室作为基层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离农民近,便于服务,是广大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中心。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视,乡镇图书馆基础建设和资源建设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规模扩大,经费增加,有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拥有计算机设备,普遍具有网络服务能力,管理手法先进,为农民读者服务手段颇具规范,他们传统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读者的认可,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普及科技的公益场所。乡镇图书馆可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与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场地优势、人员优势,争取政府支持,设立农民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点,购置相应设备,配备人员,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

三、乡镇图书馆实施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原则

(一)多层次教育方法与多渠道教育途径相结合

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一、自身条件多样的特点, 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对于种养殖大户、乡村企业家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这类人群见识广,一般配备有计算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水平,可以网络教育为主,网络咨询为辅方式进行。而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弱但有较强学习愿望的农民,可以通过培训班的方式,利用图书馆设备,通过形象化的功能演示、鲜活的事例说明,实地实践操作、强化辅导等方法加快农民信息素质教育。

(二)以农业信息化为契机 ,结合农村地区实际,确保教育与应用相互促进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信息素质教育需要切合实际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空洞、理论化,教育活动单一。应以农业信息化为契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色与文化发展水平,关注农民切身利益,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农民信息需求。

(三)发挥信息中心作用,注重营造氛围

图书馆做好软硬件建设,营造氛围,发挥信息中心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图书馆资源、农业信息化建设资源等来提高信息素质,满足自身信息需求。针对农民喜群聚群议特点,对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国家政策信息、劳务信息等农民较为关心的专题设置讨论区、交流区,工作人员加以引导,或答疑解难,或引线搭桥,营造氛围,真正发挥其信息中心作用。

四、乡镇图书馆实施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农业信息化教育课 ,提高农民信息意识

结合农业信息化建设,开设农业信息化教育课,重申信息重要性。从宏观方面,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到,信息也是生产力,在信息化大环境下,走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认识到信息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家庭增收的重要性。使农民从思想上树立“科教兴农,信息富农”观念。从微观方面,使农民了解信息经济的优势,比如能够了解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掌握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为各种生产和市场决策;在网上实现“订单农业”合作意向;随时通过网上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交易;访问农业专家网站, 咨询农业科技知识,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疑难问题;及时了解农业政策、劳务信息等,来实现生产最大收益。这样促使他们去积极创造条件,学习信息网络技术,积极利用县、乡、村信息化建设资源,加快信息观念转变,树立科学先进的信息意识。

(二)开展计算机使用教育和网络资源应用教育,发挥信息优势

针对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和保守,还不能很好地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等现代方式获取信息资源。根据他们水平普遍较低,接受能力较弱的情况,细致入微地开展便于理解的计算机功能、网络资源利用功能演示教育,展示计算机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快捷方便,消除农民对现代化工具和技术利用的恐惧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文本则将视频、音频、文本、图表等结合在一起,通俗易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能够随时用视频点播系统进行播放和接收,方便易学。在授课时如果结合农民比较熟悉的事例可以更好地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农民能够自如地使用计算机、自由上网、简单处理计算机常见故障等。

(三)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教育 ,提高农民获取信息能力

按照检索、搜集、加工和传递信息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信息获取能力教育,使农民掌握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方法和操作技巧。

1. 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培训。包括农业实用信息检索一般知识,主要类型检索工具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农业数据库检索方法、检索策略,网络常用查询工具的应用,网上涉农专题信息的查找方法等。并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特色和实际需要,依托政府网及涉农信息网等权威信息交流平台,对农民常用的、有实用性的各类农业信息网站、农产品交易网站、科技信息网站、农业数字共享资源加以推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即时性,充实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内容。

2.对于检索搜集出来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通过比较、咨询、深度查询等方法,剔除过时、错误、虚假、无用信息,对有益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吸收和应用。

3.引导农民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熟悉积累信息网络渠道,掌握信息技巧。能够在普通网站 BBS、留言板、新闻系统等信息,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问题。能利用 B2B(例如阿里巴巴)、B2C(如淘宝)网站进行产品交易,引导农民逐步向农产品电子商务方向发展。能够利用 E-mail(电子邮件)、Blog(博客)、RSS(简易信息聚合)、IM(及时通讯工具如 QQ、MSN、飞信等)常用工具实现信息及时传递。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6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研修圈子*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7

【关键词】重庆 农业信息化 意识 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6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指南》的通知,2015年3月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农业是我国最传统的基础产业,亟需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此外农业信息的互联网化可与需求市场直接对接,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可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可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同时,农业电商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互联网交易平台减少了农产品买卖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益,可见“互联网+农业”潜力巨大。然而,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其农业信息化意识如何?如何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是实现“互联网+农业”十分关键的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市发展新区中的铜梁、潼南、永川、璧山四个地区的部分农村居民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试图了解村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以及村委通过网络宣传农业信息的状况,以此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对策,提高农民农业信息化意识,此研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状况和发展状况,主要从硬件设施的角度研究农业信息化。近几年关于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文章主要有龙海对贵州省农村信息化服务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赵意焕对我国农村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从农民的角度研究农民信息化意识的文献较少,胡扬名对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赵媛对我国农民/农民工信息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对策;岳奎对代际之间的农民的信息能力进行差异分析及提出信息化策略,魏学宏对西北地区农户信息需求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成华威对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路径。然而专门从农民的农业信息意识或素养进行研究的文献基本没有,亦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文章涉及的问卷调查以户为单位,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250份,有效问卷245份,有效率98%,符合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分四个部分:一是村民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家庭人口数,年龄段,最高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职业以及信息化设备;二是农民的农业信息关注、获取以及农产品宣传方式、网络售卖意识、农业技术学习途径等方面的信息状况;三是村委会农业信息的宣传以及基础设施情况:是否具有互联网和电脑,农业信息化平台的有无、固定信息服务站的有无、具有的信息宣传设备和农业信息途径等;四是村民通过互联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情况:获取农业信息的困难,需要政府提供的帮助。数据收集后利用SPSS 19.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农民的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统计结果,问卷调查的农户家庭人口数集中在4人的比例最大,占到41%,5人以上和3人的比例分别为27%和25%,家庭人口为2人的比例为7%;问卷调查中年龄段集中在40~50岁,比例占到62%,30~40年龄段比例为23%,5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为14%,20~30岁人口比例为1%。总体来看40岁以上的农户比例共接近80%,这些比例说明农村常住人口是中老年人口,符合目前农村常住人口年龄段现状;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高中文化,38%的初中文化和37%的高中文化,小学文化比例9%,16%的家庭有大学文化人口。家庭年收入6000元以上比例为47%,53%的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元,收入不高,所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相当必要的;从事职业中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共占比60%以上,其中种植业43%,林业7%,牧业3%,8%的农民从事渔业,数据说明调查对象职业以农业为主,个体经营户的比例占21%,此部分农民具有促销农产品的条件,若能利用互联网信息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业信息互联网化,将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差距。还有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数占18%。

由于农户的信息化设备存在重复现象,此调查问卷题目设计采取的多项选择,统计结果为:家中拥有网络电脑、手机、固定电话、电视机的问卷数分别为74、218、109、219;个案比例分别为30%、89%、45%、90%。从此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户的信息化设备主要以手机和电视机为主,传统的信息设备如电视机占的比例较大,手机普及率较高,网络电脑设备占比少,此调查结果说明农户难以通过电脑网络设备获取相关农业信息,但手机占比大,以此可说明村民有一定条件通过手机这种途径获取相关农业信息。

农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现状

通过对农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的调查统计,结果为:是否关注农产品行情选择“是”或者“否”的问卷数比例分别为42%、58%;是否拨打过农业咨询热线选择“是”或者“否”的问卷数比例分别为13%、87%;是否使用过农业信息化平台选择“是”或者“否”的问卷数分别为22%、78%;是否建立产品信息网站选择“是”或者“否”的问卷数分别为4%、96%;是否想网络售卖农产品选择“是”或者“否”的问卷数比例分别为:16%、84%,是否会网络售卖农产品选择“是”或者“否”的问卷数比例分别为4%、96%。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对农产品行情没有关注;绝大部分村民未拨打过农业咨询热线、未使用过农业信息平台,没有意识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站,通过网络售卖农产品的意识也十分薄弱,基本不会也不想通过网络售卖农产品,即使有想过网络售卖的村民,在问及会不会网络售卖农产品的时候也选择不愿意,由此看出村民的互联网信息意识相当缺乏,这对现代化农业的推进是具有阻碍作用。

村民学习农业技术和宣传农产品的途径存在多种途径,学习农业技术的途径选择“有线广播”、“电视”、“手机”、“亲朋好友”、“网络”、“政府组织”、“图书报刊杂志”、“专技人员培训”的问卷数分别为:120、203、157、113、69、61、13、12 ;个案百分比分别为:49%、83%、 64%、46%、28%、25%、5%、5%。宣传农产品的途径选择“网络平台”、“信息服务站”、“朋友宣传”、“政府帮助”、“其他方式”的问卷数分别为:13、20、161、83、46,个案百分比分别为:5%、8%、67%、35%、19%。村民选择选项存在重复选择,统计结果选取的个案百分比,选择某答案的个数除以总的个数乘以100%,从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大多数村民都选择了电视机作为学习途径,其次为广播、手机,亲朋好友也是约过半的人选择,其他的方式选择较少,农产品的宣传途径也是以亲朋宣传为主,政府对农产品的宣传也起辅助作用,从此数据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村民对网络的利用率不高,少数村民在学习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宣传的途径中选择了网络宣传,在互联网时代,在受调查的广大农村地区,村民采取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学习方式对待农业,这很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村委会的农业信息化情况

通过对村委会的农业信息化情况调查统计结果中村委会是否具有互联网和电脑90%的问卷选择有,7%的问卷选择无,3%的问卷选择正在建设中,农业信息化平台选择有、无、正在建设中的问卷数百分比分别为29%、71%、0%;固定信息服务站选择有、无、建设中的问卷数百分比分别为25%、47%、28%。从数据中可得出90%的村委具有网络化设备,说明村委会具有信息化网络化办公的条件。但相应的农业信息平台71.4%的村委会都存在空缺,固定的信息服务站也不存在,不过有一部分正在建设中,有小部分已经存在,此统计说明农业方面的信息平台村委未引起重视,村委会的农业信息意识同样薄弱,并未起到带头作用,未引导农民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这也是此次调查的农民农业信息意识十分薄弱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村委会的信息化设备情况调查结果为:分别选择“广播”、“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刊亭”、“其他”的问卷数分别为:243、76、7、112、29;个案百分比分别为:99%、31%、3%、46%、12%。对村委会农业信息的途径调查结果为:选择“广播”、“网络平台”、“现场开会”、“其他途径”的问卷数分别为:222、11、214、37,个案百分比分别为:91%、5%、87%、15%。此部分调查为多项选择。村委会的公共信息化设备以广播和报刊亭为主,服务村民的阅览室少,电子阅览室更是缺乏,农业信息的也是通过广播和口头传播的形式,利用网络途径传播占比很少,说明村委会利用互联网宣传农业信息的引导作用较小。

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情况

通过对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情况调查统计结果为:获取农业信息的困难选择“没有基础设施”、“有设备不会使用”、“不知道获取哪些信息”的问卷数分别为:137、141、157,个案百分比分别为:56%、58%、64%,需要政府提供的帮助中选择“建好基础设施”、“获取信息途径的培训”、“政策的支持”、“宣传信息的重要性”、“其他”的问卷数分别为:141、145、117、63、14,个案百分比分别为:58%、59%、48%、26%、6%,此部分问卷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调查,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村民缺乏利用信息化设备设施获取农业信息的培训,还处在传统农业的阶段,凭借传统经验耕种,对外界的信息了解甚少,问到需要政府提供什么帮助的时候,58%的村民选择“建设基础设施”,59%的村民选择“获取信息途径的培训”,48%的村民希望获取“政策的支持”来获取农业信息,可看出99%的村民是有意愿获取农业信息,希望当地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外界帮助,获取农业信息,提高农产品产量。

农民农业信息化意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第一,五成村民家庭年收入不高,农业信息化设备缺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信号覆盖率。

从统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50%的村民家庭年收入不高,只有30%的农户具有网络电脑,农业信息化设备严重不足,即使村民手机使用率较高,但利用手机网络获取农业信息的方式村民也大多不会。从统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村民有农业信息的需求,但获取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由于农业信息化素养和技能低,电脑在农村普及率低等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使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基于传统方式,从另一个侧面也可看出,农民具有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的条件,随着智慧手机的普及,通过手机即可了解各种农业信息,所以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和增加村民再学习的途径可提高农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其次只有经济水平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村民才有可能购买网络设备,只有农村网络覆盖率提高,信息化设备建设完善,村民才有可能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农业信息。所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信号覆盖率是基础。

第二,村民农业信息意识十分薄弱,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基于传统方式,需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构建功能强大、信息全面的农村信息化平台,还需要提升村民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技能,两者缺一不可,一个是硬工程,一个是软工程,只有两个工程建设好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才真正达到目的,在互联网时代,但村民并没有通过互联网获益的意识,其还处在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中,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通过别人的信息传播方式获取信息,未形成主动的获取信息的状态,对农业信息的关注度不高,通过网络信息宣传农产品,获取有利农业信息的意识也不强,村民相当被动,农业信息化意识严重不足。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村民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初高中,说明村民是有一定条件学习互联网知识的,但村民接触信息化设备的机会较少,通过自学掌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难以实现,所以对于信息化设备完善的村落,需要村委以及政府部门加强引导、培训、宣传。针对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十分薄弱这种状态,针对农民获取信息的被动状态,相关农业部门需要在农村宣传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和培训工作。

第三,村委会信息化设施建设不足,宣传农业信息基于传统方式,加强对村委会干部的培训以及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村委会有网络电脑设备,但与农业信息相关的服务平台占比非常小,村委会的农业信息宣传方式也处在口头传达的阶段,村委会基于形式,并未充分利用网络电脑,也未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在信息化时代,提高村民的信息化能力对现代农村农业发展都有巨大的帮助,村委会应起带头作用,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针对不同条件的农村地区,需要村委会向上级政府部门反应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传播平台,将各项涉农政策传达给农民,将农业信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村入户,促进农民对农业信息的有效吸收,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信息化程度,推进农村市场化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综上所述,重庆市部分开发新区的农民农业信息化意识十分薄弱,获取农业信息方式落后,并未跟上时代潮流,在“互联网+”的时代,农民的思想观念急需改变,此需要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及农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农业部门以及个别大型农业企业需加大农业信息化设备建设的投入,提高已有信息化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利用农业智慧化设备提高农业产量,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为农民提供基础条件;此外还需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快速发展,实现重庆市各方面信息真正进村入户。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8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读者培训 培训内容 培训形式

引言

读者培训是指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教育,让他们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图书馆活动。读者培训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不断加深,随着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读者需求、获取信息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读者培训工作,使读者更好地掌握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法,是高校图书馆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1.新形势下读者培训的重要意义

按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笔者将读者分为三级:刚入学、对图书馆利用一无所知的新读者――初级读者;已掌握图书馆纸质资源利用方法的读者――中级读者;在中级读者基础上掌握馆藏数字资源利用方法的读者――高级读者。图书馆开展读者培训的目的是使初级读者成为高级读者,而高级读者能从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中获取更多技能。读者培训对这三级读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1.1消除初级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盲目性,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图书馆是新鲜事物,多数学生中学时代没有利用过图书馆。他们对图书馆有哪些功能?图书馆提供哪些服务?如何查找检索文献资料?等问题都一无所知,对馆内现代信息技术也很不了解,使用能力较差。图书馆及时对他们进行基本知识培训,向他们介绍图书馆的基本情况、藏书布局、服务方式、馆藏资料的基本利用方法,向他们介绍的文献检索知识和某些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不但可为他们大学期间利用图书馆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可成为他们受用终生的技能。可以说,对刚入学新读者――初级读者进行培训,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2有助于强化中级读者的信息意识,进一步扩展其信息技能。

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中级读者,对图书馆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对馆藏布局、馆藏资料的利用也已经比较熟悉,但仅掌握这些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图书馆对他们进行文献检索课教育,使他们掌握了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学会了馆藏数据库、馆藏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了解和掌握了获取文献信息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增强了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1.3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使读者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检索技能。

图书馆通过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使读者了解不同数据库的特点、收录范围、检索方式等。通过提供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方法操作指导,使读者掌握更多的信息检索技巧。通过开展一些指导性的讲座如各种软件的使用、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使读者获取更高层次的信息检索技能。

此外,开展读者培训工作,还能大大提升图书馆的学术形象,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读者培训,让读者能公平利用图书资源,提高文献利用率,激发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情感,为图书馆开展读者管理工作开创良好局面。

2.新形势下读者培训的内容

开展读者培训要分层次进行,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培训内容不同,只有区别对待、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笔者认为,读者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初级读者的入馆培训,中级读者的文献检索培训、电子资源使用培训,各类读者的专题培训,对特定读者的特殊培训,等等。

2.1初级读者的入馆培训。

对刚入学新生的入馆培训可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是新生军训后、正式开课前参观图书馆,使他们对图书馆先有一个概况性的总体认识,在参观过程中主要向读者讲解图书馆的基本情况、机构设置、藏书布局等,使他们对大学图书馆有感性认识,认识到大学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是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参观讲解,引导读者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为他们今后在学习和研究中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分期分批地对新生开展图书馆利用专题讲座,使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图书馆布局、资源分布,尽快领会图书借阅规则,尽快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规章制度及查找和利用馆藏资料的基本方法,从而更好地利用图书馆。

2.2中级读者的文献检索培训、电子资源使用培训。

文献检索培训主要包括文献信息的含义、特征、分类;文献信息检索的实质、方法、途径、步骤;检索语言;工具书的种类、特点、编排体系;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概念、结构、类型;计算机检索的特点;计算机检索技术;互联网知识,等等。除了讲授文献信息基础知识外,还讲授情报分析与研究等内容,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

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更注重电子信息资源和收藏,电子图书、期刊与数据库的数量越来越多,读者对其使用量也日益增加。图书馆要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让学生掌握这些资源的检索方法。

2.3各类读者的专题培训。

图书馆应针对读者的不同需求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培训。如各类应用软件讲座,各种数据库使用的培训,各种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电子期刊与电子图书、数据库的使用,OPAC查询,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方法培训,检索语言与方法培训。

图书馆还可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定期聘请相关专业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为教师们搭建一个和名家大师、专家教授、知名学者近距离接触的平台,让大家在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空间里,感受知识的魅力,让老师们在自己研究和感兴趣的领域了解更多的最新研究动态,分享名家们的独特思想观点。

2.4特定读者的特殊培训。

一些特定读者图书馆可以进行特殊培训。针对毕业生,图书馆可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格式、资料的搜集等相关培训,开展就业信息、招聘信息检索培训,开展毕业自荐表制作培训,等等。许多年龄偏大的教师,网络检索和馆藏电子资源检索技能差,图书馆可专为这些教师开展专门的特殊培训。

3.新形势下读者培训的方式、方法

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方式主要有:课堂授课、口头咨询及网络培训等。课堂授课和口头咨询形式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一直采用的传统培训形式。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网络培训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的重要方式。

3.1课堂授课。

文献检索课教学、专题讲座、数据库培训等都是通过面对面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的,它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的最重要形式之一。课堂授课的最主要特点是系统性。文献检索课是对读者检索知识的系统培训,数据库培训则系统地讲授某数据库特点和检索方法。课堂授课是最普通、最传统的培训形式,也是最容易为读者接受、最有效的培训方式。

3.2口头咨询。

口头咨询是指读者在图书馆各服务窗口进行的面对面的一般性咨询。口头咨询的特点是及时性,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问题通过口头咨询能及时得到解决。这种形式的培训是大多数读者常常选用的一种形式。

3.3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

一是在图书馆的主页上读者培训信息,通过网络将读者培训时间、地点等告之读者。利用图书馆主页加强宣传。

二是利用网络进行读者的远程培训教育,为读者提供培训。所有读者的培训内容都包含在网络教学资源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和控制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三是通过网络进行参考咨询培训,以网络为基础,以各种信息开发平台为依托,通过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介绍、电子邮件、FAQ表格、在线解答等形式满足读者的需求,对读者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训。

结语

读者培训工作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图书馆,软、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检索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多。图书馆应及时顺应这一新形势,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培训,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帮助读者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技能,帮助他们掌握电子资源的获取方法,不断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从而使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使收藏的文献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军,罗荃.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培训的系统性研究.高校图书馆工,2007(4).

[2]张婷,韩成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的转变.农业网络信息,2008(5).

[3]邹乐娟,魏紫红.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8).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9

论文摘要通过总结外地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验,分析了甘南州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现状以及紧迫感,提出对我州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几点建议。

1我州基本情况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辖7县1市,总人口67.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71万人,耕地面积101.16万亩。主要农作物以青稞、小麦、油菜、豆类和马铃薯为主。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林木树种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地处边远地区,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没有打开,农产品卖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当地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优质产品难以销售,不能实现其价值,生产中还存在着盲目性和传统性,严重迟滞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在我州的广大农村,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各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质产品以及市场价格难以了解,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由于市场信息不灵,严重缺乏对各地农业产业政策的了解,招商引资进度慢,利用外资力量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力度不够;也是由于信息不灵,难以向外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就我州目前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来看,不要说与国外比,就是与省内的一些地区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从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看,我州在农村信息队伍建设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其次,从获取信息的方法看,还只是停留在电话传递及报刊杂志上遴选,这些获取信息的方法效率低而且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其三,从所获取的信息质量看,无论是准确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农户、农业企业分析市场的能力较差,所了解的信息不准确,因此对市场反映迟钝,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被动,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2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对我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是我州发展现代化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市场是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只有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及时、准确有效地把各种信息传递到农牧户手中,才能真正引导农牧民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甘南州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后,可实现与上下级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直接面对省内外农产品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把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优质产品直接投入国内外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通过信息网络,引进更多更好的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信息网络,全面向外宣传甘南州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尽快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通过信息网络,充分了解国家和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信息和政策,使我州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更好的借鉴。因此,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对我州农业、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我州农业信息工作开展情况

为提高我局职工的业务素质,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局于2005年与甘南州气象局达成了关于双方“甘南兴农网”信息资源共享的协议。各县(市)、各单位将各类农业信息发送至我局后,经审核在“甘南兴农网”上予以。并于2005年底已积极运作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且作为重点项目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按照我州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规划,初步拟定建立2个县级网络平台,6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4存在的问题:

4.1我州农牧民的信息素质低。由于历史原因,我州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牧民获取信息、对信息内容吸收和利用,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较差。而农牧民是信息消费的基本单位,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牧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高低。4.2我州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网络信息的应用与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上网须购置必要的设备,须交纳上网费用,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网费用的高低是直接制约农牧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4.3按照农业部和甘肃省关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安排,我局已着手建立甘南州农村信息网络,并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和规划,但由于资金缺乏,全州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一时难以实现,需上级的支持和投入。

5对我州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5.1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州、县、乡联网。实现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用信息引导生产,及时提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

5.2在县市尽快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拓宽信息渠道,提高农业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农牧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病虫害防治等急需的信息;在农村成立农牧民信息服务中心,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将实用科技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综合分析后提供给农民,同时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收集整理,交由专家咨询解答。

5.3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是连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广大农牧民的桥梁与纽带,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培训可与青年农民培训相结合,采取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现场方式等进行。重点培训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在各乡镇建设并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大力培养农村信息员,积极捕捉各类涉农信息,直接为农牧民提供服务。

5.4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多、量大面广的长期性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聚集地,教师本身素质高,对计算机知识接受快,便于充分利用他们进行信息网络管理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发送或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既体验到了网络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又了解了网络的功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开放实践意识的巨大作用,克服困难阻力,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网络培训总结与收获篇10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研修的重要性

为做好暑期语数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研修管理。

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熟悉操作规程、做好网络调试等,做实做细研修前准备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研修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针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部分老师只重视关注度,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学校召开了指导教师会议,要求各学科明确研修目的,在推出精品作业上下工夫,确保教师有所学必有所得。

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三个制度:一是责任制度,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培训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考勤制度,要求考勤人员认真做好考勤记录,研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按正常上班对待,不得迟到、早退、旷班;三是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量化考核措施,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专家交流,给教师思想的洗礼

教师认真研修,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计算机室,坐在电脑前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该休息了还迟迟不肯离去。室内空气燥热,可是老师们不叫苦,不喊累,为期10天的研修无一人旷班、迟到早退,老师们都想抓住这次很好的提高充电机会,好好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三、收获希望,让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每每听完专家的讨论点评,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次面对面讨论,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每次作业,都是新的感悟与思考,全体参训学员都对模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新学期的选课走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暑期,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部分教师参加的为期10天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为组织好此次培训,多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确定富国中学等11处作为语文、数学、英语教师集中研修点。7月20日各研修点专门召开了筹备会议,对集中研修的内容、模式、时间、开课条件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顺利启动培训,组织语数英98名教师于7月26日下午2:00在各自培训点报到,特组建了班委会,组织教师们对网络平台进行登录测试,确保每一位研修学员按时顺利登录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研修期间编排了巡查日程,由教研室、师训科全体同志组成的巡查组每天进行巡查指导,并提出指导意见。分科驻点跟踪辅导,各集中研修学习点都设置了各科班主任全程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实施一天四点名制度,并对出勤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浏览资源、提交作业,积极参加在线研讨,每天集中学习6个多小时。经培训点负责人、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共同评选,评出了26名同志为优秀学员,由教委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对于非全勤学员全市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学校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下一学年的年度考核之中,凡迟到(早退)达二次以上、事假达一天以上、病假达二天以上或旷课半天以上的学员其全部午餐补助费学校不予报销。

通过年语数外三科培训,各科教师知识面加宽,与专家交流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疑惑,极大地促进了我办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常态。

2、拓展研修平台效能。研修平台不能仅仅用于暑期培训,放大其功效,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可以通过累计积分、增加教师学分等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