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发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8:37:28

高铁发展论文

高铁发展论文篇1

高铁文化是加快高铁发展的

重要载体所谓高铁文化是指代表高铁新时期铁路特色的职工群体的文化,是为满足职工精神需求,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开展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和文化活动。它包括适应高铁时代特点的企业新形象、新愿景、新使命和新目标,包括职工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与提高、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文娱体育活动开展与组织,以及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的完善与管理等等。发展高铁文化可以凝聚企业精神,丰富职工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美化铁路工作环境,树立高铁良好形象,提高管理效能。高铁文化是以反映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特征的铁路职工文化。它与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密不可分,区别在于它与高铁发展紧密相连。加强高铁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铁路快速和谐发展,培育铁路核心竞争力,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需要,是铁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组织不仅要重视,还要为高铁文化提供良好客观环境,给职工搭建高铁时代的文化展示平台,为高速铁路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高铁文化是新形势下职工的追求。

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后,一种全新的工作观、时间观摆在职工面前,其中最客观的是列车运行的高速度,安全技术的高难度,调度指挥的快节奏和人们精神体能的高负荷。在这种情况下,职工渴望借助文化平台,展示对知识、朋友及健康的追求。文化追求是人们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的要求,满足职工文化需求,能够焕发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的积极性,达到确保安全生产,稳定职工队伍,快而好的促进铁路发展的目的。

高铁文化要与高铁发展相适应。高铁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宣传,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和阵地,宣传高铁新知识。包括高铁发展的规划和建设情况,特别是高铁运营给铁路、社会带来的新变化、新课题。让干部职工认识高铁,了解高铁,把握高铁,从铁路常态下转到高铁的现实状态上来。其次,高铁文化内涵应不断丰富,帮助人们树立高铁意识,培育高铁精神,形成上下一条心,合力保安全的局面。

高铁文化活动需要丰富多彩。高铁文化寓于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之中,它时代感强,并广泛继承了职工文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场所和参加范围上,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群众性和可行性。说它丰富多彩一是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如:文体类、书画摄影类、读书演讲类、兴趣爱好类等。二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如:音乐会、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展、文学沙龙、兴趣爱好小组等。三是活动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的灵活化,可铁路职工也可路内外结合,专业团体与职工业余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可在职工集中的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活动室,也可在便于开展活动的其它地点。

高铁文化对高铁发展提供

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高铁文化是对“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的诠释。可使职工深刻感受铁路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美好的共同愿景,增强高铁旗帜下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它对打造一只“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职工队伍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缺少高铁文化,高铁发展就不完善,高铁发展与高铁文化密不可分。

高铁文化对高铁发展具有强大的

推动作用。高铁文化对高铁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以高铁特殊物质文化为基础,凸显对高铁发展的保障力。高铁物质文化是企业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总和,它既体现在员工收入、福利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也体现在机器设备、技术装备、工作环境、防护设施、环境美化等“硬件”建设上。其特点就是现代、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形象直观。指引着企业不断向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迈进,不断提升和谐企业的建设层次。高铁文化通过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文化活动室等,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满足职工学业务的需求,让职工掌握更多的技术和业务,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和掌握高铁装备的行家里手。在高铁文化范畴内,利用网络、有线电视网、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活动室,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文艺创作、文艺

演出、体育比赛等,职工的个人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使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其次以高铁特殊制度文化为重点,凸显高铁发展的规范力。高铁特殊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管理条令、岗位职责,还包括职工生产、生活、娱乐、学习、人际交往等行为文化,这些内容都以成文或不成文的方式为铁路企业和员工所接受和奉行。从某种程度上说,高铁时期制度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物质财富的创造,它既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的动态反映,更是推动高铁事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三是以高铁精神文化为核心,凸显对高铁事业发展的导向力。这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层次,主要包括全体铁路员工的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哲学、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目标,是全体铁路员工共同接受和遵守的精神支柱。高铁精神文化具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可以更多地通过所有员工自觉而不是被动的行为来实现“柔性管理”,它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一是引领员工为企业而工作、学习,形成努力工作、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引领员工将个人的价值同企业的价值结合在一起,实现有机的统一;三是引领员工在团队目标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的自我超越,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高铁文化使企业文化更具特色。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内部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企业精神。铁路的企业文化历经几十年的无数人的创造,体现的是“安全正点,优质服务”。

高铁文化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引领了铁路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职工文化、和谐文化和安全文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铁路的自觉性更加提高;践行“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各项工作“行业领先、常态优秀”、“敢为人先、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更加突出;企业形象更加规范,安全生产会持续稳定,路网规模会不断扩大,运输能力会逐年提高,铁路大发展,企业大繁荣将持续保持下去。

高铁文化使企业管理更加完善。首先是人的管理更加“人性化”,由于人的素质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工作责任感会大大增强,在劳动纪律和作业纪律方面的约束制度,逐步被职工的自觉遵守行为取代,广大职工服务社会、服务顾客的观念会有“质”的飞跃。其次,安全管理更有保障。由于高速铁路大量硬件的投入,在动车质量和线路质量,特别是运营集中统一指挥下,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安全生产有了可靠地保障。再次,高铁的发展使铁路管理更加精细化,成本的观念,效率的观念,投入产出的观念,体现在各个领域,经营管理步入新阶段。

发展高铁文化应遵循的

基本原则健康向上的原则。高铁文化要符合时代要求,应以歌颂高铁发展为依托,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宣传热爱祖国,热爱企业,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宣传高铁时代下的核心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宣传团结友爱,联劳协作的互助精神。同时还要与党政工团开展的活动相结合,引导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先争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职工,使高铁文化成为推进铁路大发展和铁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体现职工利益的原则。职工利益是高铁发展和高铁文化的根基。体现职工利益包含有两个含意,一是把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寓于在高铁文化活动中,开展活动职工愿意参加,体现职工心愿。如:民主决策分配制度,职工评议干部制度,职工健康知识讲座,文艺演出,职工趣味、体育运动会等。二是为职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进一步改善职工活动室,配齐配全活动用品,组织职工经常开展活动,并使活动制度化,打造铁路内部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氛围。

高铁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建设高铁文化、推动、高铁发展

    高铁文化是加快高铁发展的

重要载体所谓高铁文化是指代表高铁新时期铁路特色的职工群体的文化,是为满足职工精神需求,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开展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和文化活动。它包括适应高铁时代特点的企业新形象、新愿景、新使命和新目标,包括职工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与提高、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文娱体育活动开展与组织,以及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的完善与管理等等。发展高铁文化可以凝聚企业精神,丰富职工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美化铁路工作环境,树立高铁良好形象,提高管理效能。高铁文化是以反映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特征的铁路职工文化。它与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密不可分,区别在于它与高铁发展紧密相连。加强高铁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铁路快速和谐发展,培育铁路核心竞争力,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需要,是铁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组织不仅要重视,还要为高铁文化提供良好客观环境,给职工搭建高铁时代的文化展示平台,为高速铁路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高铁文化是新形势下职工的追求。

    铁路进入高铁时代后,一种全新的工作观、时间观摆在职工面前,其中最客观的是列车运行的高速度,安全技术的高难度,调度指挥的快节奏和人们精神体能的高负荷。在这种情况下,职工渴望借助文化平台,展示对知识、朋友及健康的追求。文化追求是人们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的要求,满足职工文化需求,能够焕发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的积极性,达到确保安全生产,稳定职工队伍,快而好的促进铁路发展的目的。

    高铁文化要与高铁发展相适应。高铁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宣传,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和阵地,宣传高铁新知识。包括高铁发展的规划和建设情况,特别是高铁运营给铁路、社会带来的新变化、新课题。让干部职工认识高铁,了解高铁,把握高铁,从铁路常态下转到高铁的现实状态上来。其次,高铁文化内涵应不断丰富,帮助人们树立高铁意识,培育高铁精神,形成上下一条心,合力保安全的局面。

    高铁文化活动需要丰富多彩。高铁文化寓于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之中,它时代感强,并广泛继承了职工文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场所和参加范围上,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群众性和可行性。说它丰富多彩一是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如:文体类、书画摄影类、读书演讲类、兴趣爱好类等。二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如:音乐会、体育比赛、书画摄影展、文学沙龙、兴趣爱好小组等。三是活动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的灵活化,可铁路职工也可路内外结合,专业团体与职工业余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可在职工集中的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活动室,也可在便于开展活动的其它地点。

    高铁文化对高铁发展提供

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高铁文化是对“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的诠释。可使职工深刻感受铁路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美好的共同愿景,增强高铁旗帜下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它对打造一只“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职工队伍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缺少高铁文化,高铁发展就不完善,高铁发展与高铁文化密不可分。

    高铁文化对高铁发展具有强大的

推动作用。高铁文化对高铁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以高铁特殊物质文化为基础,凸显对高铁发展的保障力。高铁物质文化是企业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总和,它既体现在员工收入、福利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也体现在机器设备、技术装备、工作环境、防护设施、环境美化等“硬件”建设上。其特点就是现代、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形象直观。指引着企业不断向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迈进,不断提升和谐企业的建设层次。高铁文化通过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文化活动室等,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满足职工学业务的需求,让职工掌握更多的技术和业务,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和掌握高铁装备的行家里手。在高铁文化范畴内,利用网络、有线电视网、

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活动室,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文艺创作、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职工的个人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使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其次以高铁特殊制度文化为重点,凸显高铁发展的规范力。高铁特殊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管理条令、岗位职责,还包括职工生产、生活、娱乐、学习、人际交往等行为文化,这些内容都以成文或不成文的方式为铁路企业和员工所接受和奉行。从某种程度上说,高铁时期制度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物质财富的创造,它既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的动态反映,更是推动高铁事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三是以高铁精神文化为核心,凸显对高铁事业发展的导向力。这是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层次,主要包括全体铁路员工的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哲学、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目标,是全体铁路员工共同接受和遵守的精神支柱。高铁精神文化具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可以更多地通过所有员工自觉而不是被动的行为来实现“柔性管理”,它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一是引领员工为企业而工作、学习,形成努力工作、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引领员工将个人的价值同企业的价值结合在一起,实现有机的统一;三是引领员工在团队目标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的自我超越,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高铁文化使企业文化更具特色。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内部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企业精神。铁路的企业文化历经几十年的无数人的创造,体现的是“安全正点,优质服务”。

    高铁文化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引领了铁路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职工文化、和谐文化和安全文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铁路的自觉性更加提高;践行“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各项工作“行业领先、常态优秀”、“敢为人先、自我超越”的进取精神更加突出;企业形象更加规范,安全生产会持续稳定,路网规模会不断扩大,运输能力会逐年提高,铁路大发展,企业大繁荣将持续保持下去。

    高铁文化使企业管理更加完善。首先是人的管理更加“人性化”,由于人的素质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工作责任感会大大增强,在劳动纪律和作业纪律方面的约束制度,逐步被职工的自觉遵守行为取代,广大职工服务社会、服务顾客的观念会有“质”的飞跃。其次,安全管理更有保障。由于高速铁路大量硬件的投入,在动车质量和线路质量,特别是运营集中统一指挥下,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安全生产有了可靠地保障。再次,高铁的发展使铁路管理更加精细化,成本的观念,效率的观念,投入产出的观念,体现在各个领域,经营管理步入新阶段。

    发展高铁文化应遵循的

基本原则健康向上的原则。高铁文化要符合时代要求,应以歌颂高铁发展为依托,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宣传热爱祖国,热爱企业,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宣传高铁时代下的核心价值观,苦乐观,荣辱观;宣传团结友爱,联劳协作的互助精神。同时还要与党政工团开展的活动相结合,引导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先争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职工,使高铁文化成为推进铁路大发展和铁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高铁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铁路企业;电视新闻;宣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8-001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闻体制改革脚步的加快,如何加强企业、企业职工与新闻宣传工作之间的联系,如何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在企业发展、民生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成为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铁路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焦点问题,也是企业新闻媒体谋求生存与长远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1突出企业电视台宣传特色,实现长远发展

铁路电视台作为企业的重要新闻宣传舆论阵地,在铁路企业走向市场、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中发挥着引导舆论、培育风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的作用。同时,承担着上情下达的重要职责,一方面要将企业的中心工作和政策要求具体深入地传递下去,让企业职工清楚地知道“我是谁、为了谁、干什么、怎么干”,树立与企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要将企业职工的愿望、诉求及时反映出来,把基层一线的“声音”真实传递出来,在企业和企业职工之间构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当前,铁路企业正处在改革发展转型时期,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上情下达的喉舌作用至关重要,是铁路企业在残酷市场竞争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相较于全国其他行业电视台而言,铁路电视台最大的特征是“铁”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新闻改革脚步的加快,铁路电视新闻工作始终突出铁路行业特色,紧紧围绕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在“铁”字上做文章,开展舆论宣传.尤其在现代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铁路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适应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转作风改文风,在围绕铁路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全面提高铁路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铁路新闻报道,才能唱好具有浓厚“铁”味的“四季歌”,才能将铁路的宣传工作搞得“绘声绘色”,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铁路电视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从而实现长远发展。例如《火车转场“夹克斯”》《动车开进草原来》《大西高铁再续秦晋之好》等“铁”味浓郁的新闻作品,不仅展示出了铁路系统的生动实践、光辉成就和精神风貌,还传递了铁路声音、树立了铁路形象,传播了正能量。

2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现思想解放

首先,铁路电视宣传工作的新闻价值和指导性原则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变化规律以及经济新常态要求。

就经济新常态要求而言,主要是要求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合理调整和优化经营与管理结构,促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铁路部门也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调整运输组织、运价费用、发展现代物流、构建合理化的铁路修建融资方案等。由此可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以“只重视自身发展”的新闻价值观念已经不适合当今铁路媒体对新闻宣传的要求。有些新闻放在昨天还是“价值连城”,但是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价值连城”的新闻可能变得“一文不值”。从这种新闻价值的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新闻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观念变化。在过去,传统电视语言比较刻板、过于模式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闻价值观念的转变,很多新闻报道更加偏向于人性化。无论是有关于改革题材的新闻稿件还是有关于普通的人和事,镜头都开始对准主题事件的人。通过人映射当前时代的变化以及变化带来的喜悦。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闻改革脚步的加快,企业不再满足它的电视新闻宣传仅仅发挥传声筒的作用,它还要求电视更多为企业提供信息指导作用。不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政策方面,都可以帮助铁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在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来,各铁路局电视台也开始了大规模地新闻报道与宣传工作。比如,乌鲁木齐铁路局火车司机高宏宝,23年始终如一,兢兢业业、遵章守纪、标准作业,通过多年的实践,梳理总结了南疆铁路高坡区段旅客列车平稳操纵办法,有效提高了客运机车司机旅客列车操纵水平,在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电视、报纸等媒体纷纷以《用责任心开好安全车》为题,报道了高宏宝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尤其是铁路系统产生了热烈反响,有效激发了广大铁路职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铁路新闻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知识修养,站在客观的角度,全面化、系统化地抓住新闻的核心价值。新闻价值观随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铁路相关报道以经济建设作为主题中心,运用发展的眼光和市场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不仅需要报道企业内部信息,还需要将注意力转向外部市场。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铁路新闻工作者需要将企业内部矛盾与市场矛盾挖掘出来,从而为企业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以及新闻价值观念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但是当矛盾一旦激发出来,就会导致企业职工思想发生改变。对铁路企业而言,如果人心不稳,企业的安全运输生产就会遭到阻碍。因此铁路新闻宣传工作需要由对企业不同部门的组织报道转向认识经济新常态下的要求。

第三,就铁路电视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而言,既要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对电视新闻的需求,又要需要根据企业职工的信息需求展开新闻宣传工作。铁路电视台的观众大部分是企业职工。一方面,作为企业职工,需要将自身发展利益与企业发展前景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群众,需要时刻了解实事动态。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变得五彩缤纷,经济色彩更加浓厚。因此,对外部世界的向往更加浓烈,这就要求铁路电视新闻宣传工作需要拓宽深度,紧跟时代步伐。

高铁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高速铁路;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532.3;F5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5-0064-06

高速铁路指新建专线的运行速度达到250km/h以上或改造原有线路使运营速度达到200km/h以上的铁路系统,它因运载量大、高效率、高品质等服务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国民经济宏观发展以及区域性经济协同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是我国规划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高速铁路已开通34条线路,运营里程超过了1.6万公里,高铁覆盖到全国28个省份以及16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四纵”干线基本成型。根据铁路“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末,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8万公里,以高速铁路为骨架,包括区际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等构成的快速铁路网基本建成,总规模达4万公里以上,基本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而到2020年,路网完善、结构合理、服务优质、安全快捷、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铁路,将基本实现相邻中心城市间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形成1~2小时交通圈,“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逐步变为现实。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

国内快速发展的高铁建设,使高铁对经济发展影响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高铁的经济影响效应,但研究结果褒贬不一,需要将高铁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动机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代表着我国正式迈入高速时代,即把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08-2015年”,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学科限定在“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主题为“高速铁路”,期刊级别限定为“核心期刊”,共搜索到533篇文章,从中筛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章122篇,并对其中52篇代表性文献加以分析总结,以期为之后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方向。

一、高速铁路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对宏观经济影响

高速铁路的运营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显著,学者们大多从城市化、同城效应、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高铁的宏观经济效应。一方面,铁路提速从城市人口向高铁沿线城市、城市群的集聚以及城市的规模结构呈橄榄形三个方面影响我国的城市化格局,对我国的经济人口增长有明显作用[1]。另一方面,高速铁路建设会产生同城效应,刺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将会极大地促进就业和工业的发展[2]。最后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了高速铁路的市场效益、成本效用以及宏观影响因素,明确了高速铁路的市场定位和效用目标[3]。

此外,在实证研究方面,孙聪 等利用特征价格模型分析了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高铁效应,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可以显著提升城市价值,极大增强二三线城市的市场潜力,并从提高社会效益的角度提出了有关高铁选址的建议[4]。罗 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没有高铁情况下的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对比评价法分析了高铁开通前后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5]。

(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高速铁路由于在技术、管理、方法、制度安排等四方面的改进,相比普速铁路更节能减排,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环境保护,营造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氛围[6]。借鉴国外政府部门从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等宏观经济方面出发,制定新的运输发展战略,以提升高铁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可以促进我国高铁的可持续发展[7]。唐俊忠 等认为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固定结构较高的运输方式,只有当旅客对高铁的需求水平高于高铁的盈亏均衡水平时,才会实现高铁的经济均衡性,高铁的建设发展也才具有经济性及可持续性[8]。

马涛 等以河北为例,指出高速铁路推动了河北更深入地对接京津的经济、基础设施,河北应利用这种优势加强与北京、天津的融合以及对外的交流合作,以促进河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丁小玲 等则从生态环境出发,研究了京沪高铁的徐沪段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有效改善措施,以期为高速铁路的绿色生态建设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10]。

二、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展高速铁路可以从促进GDP增长、增加就业以及扩大内需三个角度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内发展高速铁路具有必要性[11]。赵庆国指出高速铁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的运输支撑,增强区域市场的紧密度和统一度,缩小区域差,促进区域性沿线经济带和经济走廊的产生[12]。张学良 等认为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将会加快城市群内部的同城化趋势,加强城市群外部之间的经济联系,更显著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13]。杨维凤则以京沪高铁为例,指出高铁主要从凸显区位交通的重要性、加速调整产业和相关行业的空间布局范围、加速重塑区域空间结构三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14]。

实证研究表明,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比如,王 等通过采用DID法,实证分析了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0年的数据,结果表明在当前经济形势放缓的背景下,高速铁路在短期内并不会拉动地区的经济增长[15]。张莉 等则以沪宁城际高铁为例,构建了高速铁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高铁对区域内的交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应都是正向的[16]。

(二)对沿线城市经济的影响

高铁网络的大发展会促进沿线城市功能的延伸,加快沿线城市化步伐,使沿线城市成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副中心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主要表现为:第一,高速铁路建设将会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提高沿线城市的要素吸纳能力,缩小城市间的相对差异,并不会影响绝对差异,但从总体上加快了沿线区域的一体化进程[17]。第二,高速铁路加快了沿线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扩张了沿线城市经济规模,对沿线城镇发展和格局重构具有重要的影响[18]。陈建军 等则认为高铁是影响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必要因素而非充分因素,建设高铁有助于调整城市群体系,带来市场结构效应和劳动力池效应[19]。

此外,高铁的建设也缩小了城市圈的范围,促进了沿线城市经济圈的融合,能激发城市的发展潜力。比如,孔德立比较了京津城际高铁对北京、天津两地的经济影响,表明高铁对两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呈正相关性,降低了时间成本,加快了要素在两个城市之间的流动[20]。姚如青分析了沪杭高铁对上海和杭州的关系以及对杭州本身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通后的沪杭高铁促进了杭州城东新城以及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起“催化”作用[21]。苏文俊 等指出京沪高铁提高了鲁西南地区的经济潜力,扩大区内5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塘经济圈的融合[22]。

三、高速铁路对交通空间的影响

(一)对空间格局的影响

高铁的开通将会缩短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将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连接在一起,改变城市间的空间格局,实现城市间的整合发展。比如,方大春 等认为,贯通高铁使得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网络的空间关联性更强,空间集聚分布更具向心性,各种不同级别的交通网络相互叠加,极大地优化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网络空间结构[23]。沈陆澄认为通过建设高铁以及改造汕头站,将会整合区域内的各类交通设施,在交通上形成新的对外门户,将推进汕头市中心城区的布局调整,也将影响汕头争取粤东地区核心城市的建设以及汕潮城市群内的竞合关系[24]。杨维凤研究认为,京沪高速铁路会进一步提高北京和上海在铁路运输中的中心地位,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地域整合和影响范围,形成更多的次经济增长区[25]。

在实证研究方面,王姣娥 等通过构建时间成本矩阵,研究了有无高铁以及规划高铁三种情况下我国4个直辖市和333个地级行政市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以及城市间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高铁对区域空间重构具有积极作用[26]。陈建军 等运用ArcGIS等软件分析了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空间联系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区域正由单功能中心转变为多功能中心,但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空间联系程度有所变化,且上海的空间节点功能有所弱化[27]。吴康 等通过问卷访谈乘客群体,从微观角度实证调查了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对跨城流动空间的影响,结果显现了京津城际之间的轴辐式的空间格局,但二者之间也表现出吸引要素流动的不对称性[28]。

(二)对可达性的影响

建设高速铁路最基本的影响就是改变了高铁沿线地区的交通地理位置,促进区域内的交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首先,提高了整体区域的可达性,比如赵丹 等通过分析指出高速铁路全面提高了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水平,并通过促进都市圈、经济轴带的发展,推进了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衡化[29]。其次,均衡了省际之间的可达性,比如冯长春 等认为高铁运营在空间上可达性的变化幅度表现为中间凹四周高的“碗形”特点,位于交通网络中心附近省份的可达性变化较小,而地区比如云南等省的可达性的变化幅度较大[30]。最后,加强了城市间的可达性,比如杨金华通过比较分析高速铁路对湖南城市群内8大城市的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各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全面提升了湖南城市群区域的整体可达性水平[31]。

高铁在改善各地可达性变化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可达性的差异。比如,姜博 等利用可达性模型和GIS技术综合测度了哈大高铁沿线城市的可达性,结果表明中间沿线城市交通改变较大,首末城市改善较小,总体加快了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32]。高安刚 等以2012年和2015年为节点,分析了开通高铁后对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主要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变化,结果表明将会形成以钦州和南宁为核心的可达性空间格局,有利于北部湾地区同城一体化的发展[33]。何丹 等分析了在有无高铁两种背景下皖北地区的可达性变化,结果表明高铁提高了皖北地区的区内外可达性,且区外可达性的改善优于区内,同时皖北整体和区内各城市的可达性两极分化趋势加剧[34]。

(三)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合关系

近些年的实践表明,发展高速铁路可以改变传统的运输方式,调整旧的运输结构,促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寻求新的功能定位和市场空间,主要表现为:首先,谢旭斌从主要特点、优劣势和发展现状三方面分析了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从路网规划和运营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措施,以实现最大的交通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35]。其次,赵红丽 等认为在吸引旅客方面高铁和航空各具优势,特定旅客需求“空铁联运”,要因地制宜地设计综合交通网络,以实现“空铁联运”对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服务[36]。而郑永祥 等认为,高速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在350km的距离内,高铁与航空不存在竞争关系,从长远看高铁的停滞发展也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37]。

实证研究大多表明,高铁相比于其他运输方式在一定的服务范围内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比如,王姣娥 等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高铁和民航的空间服务市场的竞合关系,结果表明高铁主要集中服务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而航空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随着两者的融合范围越来越大,两者未来的竞争市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群和经济走廊[38]。张旭 等实际调查了武广高铁沿线地区的高铁和航空数据,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竞争模型,分析表明当武广地区的航空票价低于七折时,二者之间将会产生激烈的竞争,且航空折扣越低,竞争越加剧,这一结果对两者之间协调发展以及避免恶性竞争具有指导意义[39]。张迦南 等通过构建双层结构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域内部的客运通道市场运行机理,结果表明相比其他运输方式,高铁将特别降低具有高时间价值的旅客的出行总成本[40]。

四、高速铁路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对旅游业的影响

高铁由于快捷的速度扩大了人们的出行半径,改变了旅客的出游意愿和方式,对沿线旅游地和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张书明 等认为,高铁主要从旅游市场格局、旅游行为方式、旅游资源开发三方面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应有效整合区域交通网络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最大化旅游产业效益[41]。张岳军分析了沪宁高速铁路可以拓展南京的旅游客源市场,加快以南京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加强南京区域旅游合作,优化南京旅游产品结构,促进了南京旅游产业的发展[42]。黄爱莲研究认为,武广高铁拉动了粤湘鄂旅游,改变了旅游客源市场,促进了周末游和短途游,激发了高端旅游产品,极大地带动了区域旅游发展[43]。

在实证研究方面,于秋阳 等通过引力测度和灰色关联度,分析了建设高速铁路对西安市旅游空间结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商业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影响[44]。朱桃杏 等分析了高铁开通对我国22个省市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要素可以引导旅游者的空间流动和增加省内旅游产业的收入,对区域旅游导向作用明显,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带的产生[45]。殷平则以郑西高铁为例,研究了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州、洛阳、西安进一步成为区域性的商务旅游中心,其他沿线城市成为特色旅游和产品旅游站点[46]。

(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对沿线地区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尤其对促进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比如,王刚 等测算了高铁建设对各行业发展的经济拉动幅度,研究了对相关重点产业的经济影响效应,为各产业发展提供交通技术经济上的支持[47]。徐玉萍指出长三角地区构建的完善的高铁网络,促进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运输成本的降低弥补了资源成本的上升,在高铁沿线区形成了产业带,增强了区内各城市的产业战略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了区内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48]。施卫东 等分析了京沪高铁建成后对上海、北京两地以及沿线地区的创新创意产业发展以及沿线各地利用创意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影响,促进了沿线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49]。

在实证方面,学者也进行了各类研究,比如张云鹏 等以郑西高铁沿线5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分析高铁建成对这些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州、西安成为沿线两端的核心城市,区内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第二、三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50]。冯兵 等运用灰色预测、数据包络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通高铁前后各个产业的产值变动以及通高铁后,对全省产业的行业发展影响,指出高速铁路对整个湖北省区域产业的拉动作用显著[51]。李霞 等以Hr-PCDL模型分析了高速铁路对耒阳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的通达性、便利性改变了产业发展环境,三大效应强化了产业转型动力,并从产业战略定位、产业布局、优化区际联系三方面明晰了产业转型的路径[52]。

五、结论

(一)研究总结

本文以探讨高速铁路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为核心,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 理论研究主要聚集于高速铁路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大多学者认为高速铁路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影响经济发展。一方面通过高铁自身所具备的特性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等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的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合关系,完善铁路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进而加强区域可达性,激发经济活力,为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 实证研究大多分析的是某条高速铁路的经济效应。大多学者主要运用回归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高速铁路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高速铁路与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同时高速铁路的经济影响效应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它拉大了不同地区以及高铁沿线不同城市和站点的经济差距。

3. 综合来看,大多研究表明发展建设高速铁路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是积极影响,且影响是多方面的。发展高铁对增加经济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铁将成为目前以及未来我国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交通运输方式。我们要进一步规划高铁网络的建设,充实“一路一带”的铁路交通基础,加快我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

(二)研究述评

1. 现有研究不足。上述研究成果丰富了高速铁路的经济影响研究体系,具有一定前瞻性和代表性,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少文献回顾,研究层面比较集中。由于我国高铁发展时间较晚,2008年以前针对高铁的研究文献较少,且2008年以后搜索的文献中相关性的综述仅有两篇,缺少理论支撑。同时,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京沪高铁、武广高铁、京津城际高铁等东部地区高铁的经济影响效应。

第二,重宏观影响,轻微观影响。研究多注重对整体经济的宏观影响,对沿线城市的微观影响的研究较少,导致所提出的策略相对宏观而没有现实指导性。同时,在产业影响方面,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业方面,基本没有高铁对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影响文献,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论述也较少。

第三,研究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学者多使用灰色关联度或GIS模型来分析高铁的经济影响,使得研究内容趋同化,研究方法选取缺乏针对性,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实证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2. 研究展望。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使针对高铁的研究体系趋向健全。

第一,重视理论支撑,拓宽研究视角。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有效的理论指导,现有期刊大多注重有实证分析的文章,使很多学者舍本逐末,研究脱离了基础理论。应注重引导学者培养学术史意识,规范学术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有关东部高铁的研究,还应开拓研究中西部高铁的经济影响效应,以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西部面向亚欧大陆的开放。

第二,注重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要更注重对沿线城市以及核心城市、边缘城市的影响,缩小区域差,使整个高铁经济带的效益最大化。同时,重视对金融业、物流业、商贸服务业等其他服务业的影响研究,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第三,丰富研究方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面对日益快速建设发展的高铁,需要借鉴应用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以弥补原有研究方法在广度和精度上的不足。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在实证研究时,模型的引用、指标的选取更加科学化,加强对未来建设的高铁影响能力的预测,而不仅仅是分析现有开通高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覃成林,朱永磊,种照辉.高速铁路网络对中国城市化格局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4,(9):9-15.

[2]王顺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及其经济影响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5-69.

[3]张书明,王晓文,王树恩.高速铁路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2):174-177.

[4]孙聪,郑思齐,张英杰.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外部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14,(5):22-28.

[5]罗觯林晓言.高铁对我国经济影响评价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74-78.

[6]张汉斌.我国高速铁路的低碳比较优势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7):17-19,49.

[7]吕忠扬,李文兴.国外高铁建设发展对我国高铁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物流技术,2013,(5):18-20.

[8]唐俊忠,吴群琪.发展高速铁路的经济性前提条件[J].兰州学刊,2011,(7):47-52.

[9]马涛,高田娟.高速铁路与河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9):74-75.

[10]丁小玲,杨立中,王忠和.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0,(8):4156-4157,4168.

[11]徐玉萍.高速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62-65.

[12]赵庆国.高速铁路缩小我国区域差的作用机理分析[J].当代财经,2013,(4):106-112.

[13]张学良,聂清凯.高速铁路建设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0,(6):7-10.

[14]杨维凤.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生态经济,2011,(7):61-64.

[15]王,年猛.高速铁路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吗[J].上海经济研究,2014,(2):82-91.

[16]张莉,姚雨辰.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效应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4):10-15.

[17]覃成林,黄小雅.高速铁路与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变化[J].经济经纬,2014,(4):1-6.

[18]骆玲.高速铁路对沿线城镇发展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09-113.

[19]陈建军,郑广建.集聚视角下高速铁路与城市发展[J].江淮论坛,2014,(2):37-44.

[20]孔德立.京津城际铁路对京津两地经济影响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3,(35):72-73.

[21]姚如青.沪杭高铁对于沪杭关系和杭州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6):16-24.

[22]苏文俊,施海涛,王新军.京沪高铁对鲁西南沿线主要城市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1-116.

[23]方大春,杨义武.高铁时代长三角城市通网络空间结构分形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52-56.

[24]沈陆澄.厦深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交通枢纽门户建设对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汕头市为例[J].规划师,2011,(7):20-25.

[25]杨维凤.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0,(6):38-43.

[26]王姣娥,焦敬娟,金凤君.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4,(12):1833-1846.

[27]陈建军,郑广建,刘月.高速铁路对长江三角洲空间联系格局演化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4,(8):54-60,67.

[28]吴康,方创琳,赵渺希,等.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下的跨城流动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3,(2):159-174.

[29]赵丹,张京祥.高速铁路影响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4):391-398.

[30]冯长春,丰学兵,刘思君.高速铁路对中国省际可达性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3,(8):1187-1194.

[31]杨金华.高速铁路对湖南城市群可达性的影响[J].人文地理,2014,(2):108-112.

[32]姜博,初楠臣,王媛,等.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城市可达性测度及其空间格局模拟分析――以哈大高铁为例,2014,(11):58-62,68.

[33]高安刚,朱芳阳.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5):1-5.

[34]何丹,杨.高速铁路对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0):1264-1275.

[35]谢旭斌.我国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J].特区经济,2011,(8):279-280.

[36]赵红丽,董博,于兆华.高速铁路与航空旅客出行选择特征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11):32-36.

[37]郑永祥,林剑云.台湾高速铁路:全新体验及其未来发展问题[J].国际城市规划,2011,(6):16-29.

[38]王姣娥,胡浩.中国高铁与民航的空间服务市场竞合分析与模拟[J].地理学报,2013,(2):175-185.

[39]张旭,栾维新,赵冰茹.基于非集计模型的武广线高铁与民航竞争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2,(6):17-21,47.

[40]张迦南,赵鹏.基于博弈论的区域客运通道市场均衡研究[J].铁道学报,2012,(5):1-8.

[41]张书明,王晓文,王树恩.高速铁路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机制与效果分析[J].东岳论丛,2013,(10):177-180.

[42]张岳军.沪宁高速铁路对南京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8):42-47.

[43]黄爱莲.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武广高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10):47-49.

[44]于秋阳,杨斯涵.高速铁路对节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4,(5):142-148.

[45]朱桃杏,陆军.高速铁路背景下旅游经济发展空间与效率特征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7):1-8.

[46]殷平.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新格局构建――以郑西高铁为例[J].旅游学刊,2012,(12):47-53.

[47]王刚,龚六堂.浅析高速铁路建设投资的产业经济效应[J].宏观经济研究,2013,(6):67-71.

[48]徐玉萍.高速铁路建设促进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12):81-87.

[49]施卫东,孙霄凌.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对两地及沿线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0):80-84.

[50]张云鹏,晏燕,王久梗.郑西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7):9-12.

[51]冯兵,郑玲莉,周怡然.高速铁路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湖北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4,(5):62-66.

[52]李霞,周国华,唐凯.武广高速铁路对耒阳市产业转型的影响[J].热带地理,2012,(5):521-526.

高铁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函授教育;铁路职工;培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0-02

随着铁路的高速现代化发展,新技术、新设备在铁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铁路企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巨大转变,对职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铁路职工队伍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人才结构不合理、职工素质和能力越来越不适应岗位需求、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及培训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凸显,这引起了铁路各部门、各路局的高度重视。有关高等院校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铁路人才需求和铁路培训的现状,制定了符合铁路各种人才需求的人才培训计划。如何提高这一培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是铁路培训教育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发展铁路函授教育,没有既有经验,没有固定答案,无固定培养模式,需要从实际出发,创出自己独特的教育路子来。

一、铁路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铁路职工队伍文化基础差,思想观念滞后。铁路职工来源主要靠三种途径,即社会招工、部队转业和少数政策性子女顶替。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理论根基不实。同时,受到“高、大、半”模式的影响,缺乏危机意识、长远观念和竞争意识,没有意识到教育优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2.铁路职工任务重,无法保证教学。很多铁路职工工作任务非常重,离不开工作岗位,保证不了正常的学习。由于平时工作忙和累,有些就算是来学院也没精力学习,甚至是来校休息,正常上课的学生很少,影响了教学。

3.培训模式陈旧,无法适应新要求。传统的职工培训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操作技能,无法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加上单调、枯燥的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训教材陈旧,不能跟上知识更新和新技术发展;职工培训形式不灵活,与现场脱节。

4.教师队伍水平欠缺,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大部分函授教育的教师,都是成人教育学院聘请的来自有关院校和部门的教师。他们虽然具备较深的理论水平,但普遍缺乏现场工作经验,造成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讲授而无法进行技能操作的局面。

5.培训体系欠完整,无法实施多样式培训。由于高校推出的培训计划有些也只是适应日益发展的铁路需求提出的,处于刚起步阶段,缺乏对铁路部门各种工作的深入了解,无法制定完美的培训体系,培训过程比较单一。

6.培训内容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目前,铁路培训过程中存在“重量轻质”、“重培训轻效果”、“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影响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铁路培训的解决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日益更新,铁路生产模式发生巨大转变,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环境。铁路函授教育是铁路企业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必要措施,是提升铁路现代化整体水平,提高铁路企业生产效益、安全保障能力、职工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1.大力宣传,提高重视。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提高重视,是做好铁路函授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力宣传铁路函授教育的重要性,要与铁路部门领导多交流和沟通,让领导转变思想观念,这样才能保证函授教育的实施。

2.制定培训计划要找准方向。要充分树立企业是函授教育主战场的意识,只有企业重视,学校的函授教育才能得到正常开展。因些,作为函授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企业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为铁路企业的改革服务。

3.制定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一些铁路职工基础知识较差,综合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滞后,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职工未来的知识结构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函授教育正常运行的关键。所以要深入企业,与企业人事部门沟通,根据铁路职工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来合理设置课程,确定普通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比例,要合理设置课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4.教学过程中要重实践,强调实用性。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训内容要讲求实际,强调实用、实效,重点放在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的讲授上。

5.采用多样式的培训手段和方式。改变以往课堂灌输式教学,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参观考察法、专题学习法、远程教育等教学方式,采取长期与短期相结合,专业与业余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发挥铁路职工培训的多样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倡导自主学习,既要满足快速培养岗位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员工自我发展和远期需要,解决员工因路程、工作时间等原因难以参与培训的问题。

6.丰富培训体系,实施多样化培训。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职工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高工作技能。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传授管理知识、业务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职工的思想道德培养,注重思想教育、职业操守、道德礼仪、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灌输,使员工能够在良好的企业氛围中工作。

7.与职工所属单位共同管理学籍。与职工所在的单位共同进行管理,制定严格的考勤、学籍管理制度,对表现好的予以嘉奖,对表现不好的要进行惩罚,同时企业要参考职工成绩进行考核和评定,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8.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新技术、新装备,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去企业锻炼或挂职,提高现场经验;认真研究职工特点,改进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9.开发适用的新教材。目前市场上针对铁路函授教育的合理教材少之又少。因此,根据函授教育培训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的开发,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先进性,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注重先进性,更要注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三、总结

为了能跟上铁路的发展步伐,职工教育要主动适应和服务铁路发展的需要,不断追求新知识,打破常规,根据新情况不断创新,灵活制定培训计划,探索和开创铁路函授教育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李东红.对铁路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一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66-67.

[2]叶龙,张莉.铁路技能人才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铁路,2011,(22):45-48.

[3]康健.构建高速铁路时代职工培训体系的研究[J].网友世界,2011,(11):43-44.

[4]池静.浅议高速铁路运营人才的培训[J].经营管理者,2017,(7):126.

高铁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地铁概论;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56-02

一、课程特点

《地铁概论》是客车司机与车辆检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目的是是让学生了解运营组织、供电设备、信号设备、车站设备、自动售票系统、地铁线路及设施的基础知识,它是进一步学习轨道交通构造与维修、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分析与处理、城市轨道交通运用规章课程的基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技术系统,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可靠、有效地运行,采用了大量自动化系统。课程知识面广,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和畏难情绪;课时紧,且现场部分设备关乎地铁运营安全提供给学校作为现场教学场所不现实。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从2005年与地铁企业订单培养到现在已跨过了六个年头,学校每年为地铁输送了上百名客车司机与车辆检修技术工人,笔者也在此过程中多次担任《地铁概论》课程教学,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独特有效的教学风格,颇得好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展示图文并茂与动感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设施,精心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表现力强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线路及设施这个知识点,教材文字很丰富,但图片偏少,初学者要领会有一定的难度。在上课课件中,插入了缓和曲线示意图、零挖断面图、路堑断面图、路堤断面图、竖曲线示意图、碎石道床、防爬器、工字型断面钢轨受力原理图、道钉与扣件照片、钢轨夹板(鱼尾板)照片、道岔号定义图、道岔图、三开道岔图、复式交合道岔图、菱形交叉图、交叉渡线图、普通单开道岔图、轨距加宽原因示意、线路标志图、警冲标图、警冲标与列车相对位置图、区间直线段矩形隧道设备及车辆限界图、区间直线地段圆形隧道图、设备及车辆限界图、机车车辆限界及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图、盾构图等,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激与享受。为了展示轮轨的关系,准备了轨道与轮对运动动画课件,让学生了解轨道的组成,以及轮与轨的基本关系。

2 收集报纸等新闻媒体最新轨道发展资讯获取紧扣时代脉搏的教学资料。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于2004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8年10月30日。广州市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简称“《规划》”)。主要原则和目标包括:无缝衔接各主要对外客运枢纽(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对接珠江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覆盖广州市域各区、县级市的主要发展节点;逐步确立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体地位。轨网规划的远期目标是“3060”时空和“7070”客运目标:即利用轨道交通网络,环城高速内30分钟可到达市中心,副中心60分钟可到达市中心;公共交通点机动化出行量的70%,轨道交通占总公交出行量的70%。根据《规划》,广州市民往来珠江三角将更加便捷,通道达到20条,分别与佛山对接、与东莞对接、与江门对接、与清远对接等。

铁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关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的新闻成了本地日报晚报的宠儿。笔者特订了本地日报、晚报两份报纸,每每看到相关报到惊喜不已,小心翼翼地剪下贴到自己的剪报本上,这些最新资讯成为学生了解轨道现状的捷径,他们关心行业的发展动态,关心自身的发展前途,“新闻报道”他们最爱听。剪报本已积累了厚厚的五本,她已成为教学资料中的新鲜血液。

国内主流媒体对轨道发展的宣传记录片既艺术又权威,如“打造京沪高铁”讲述了轨道交流各系统的设计、生产、检测过程,学生在轻松观赏的同时又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高速列车”介绍了日本“子弹头”高速列车的发展过程、最安全的法国TGV列车辉的历程、德国的ICE列车的一次严重事故记录、美国铁路一次严重事故分析及印度铁路的多次事故过程和拥挤不堪的现状。当播放此类视频时,学生总是那么陶醉那么震惊和印象深刻。

3 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训1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我院是铁路特色学校,设施齐全。校内拥有两段轨道线路。一段是碎石道床一段是高铁整体道床,特别是整体道床这一段,设计有标准站场的道岔和最先进的CTCS信号系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以10人为一小组.以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形式开展线路现场教学。

广州地铁某线路车场采用了6502电气集中联锁信号系统,到现场进行教学会影响车场运作安全,为此学校开发了6502电气集中联锁信号系统上课软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控制台结构、办理进路方法。让学生亲自触碰鼠标进行接车进路办理、发车进路办理和通过进路办理.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4 依据企业验收考试题库科学制定学生课后作业。订单班学生在学校接受一学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后,要迎接企业的验收考试,合格者便直接进入地铁企业就业。验收考试的模式为理论闭卷笔试,题型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和论述题等,完全由企业命题、企业监考、企业改卷。地铁公司每年会在验收考试前一个月左右为学生提供考试复习资料,题目全为简答题,有三百多道题,涵盖了《地铁概论》、《地铁车辆构造与维修》、《地铁运用规章》、《车厂运作》、《地铁车辆电气故障分析与处理》。若要求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理解透彻这三百多题,有囫囵吞枣之嫌。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地铁概论》,顺利就业,笔者会在上一年的验收考试资料(每一年资料变化不大)中认真挑选与本课程有关的问题准确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并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解答牢固掌握。

三、教学效果与专业优势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地铁概论》课程已建设成教学资源丰富、实践课时比例恰当、授课形式多样、教学内容贴近现场、深受学生喜欢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学习.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企业验收考试中的通过率达90%以上并逐年上升,进入地铁企业的学生逐渐成为技术骨干并受到企业好评,教学质量得到地铁企业认可,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业成为学院龙头专业。在地铁大发展的当下,各职业技术学院纷纷开办相同专业,我院的这两个专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事实证明,我院的客车司机与车辆检修专业在本地区的同类学校同类专业的招生与就业方面优势明显,一枝独秀,与地铁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将长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高铁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高铁发展论文篇8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中国中车集团公司通过培育和弘扬新时期国企精神的代表中国高铁工人精神,让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经营,融入员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落地生根。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中国

高铁工人精神,使之成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达

历史上国有企业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大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令人广为传颂的国企先进典型。中国高铁工人精神是新时期国企精神的代表,是中国中车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新成果,它身上体现出来的高技术含量、国际化合作闪烁着时代的光辉。

多项指标位居全球第一的中国高铁被、总理称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被誉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代表。创造这项奇迹的正是中国高铁工人。在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的指导下,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对中国高铁崛起奇迹背后的动因进行了调研,挖掘支撑中国高铁发生发展到创造辉煌背后的力量,我们将其概括为“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在提炼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内涵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性质和方向,而中国高铁工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高铁装备制造行业的具体表达。所以我们将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内涵准确提炼为“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产业报国”是一种爱国情怀,“勇于创新”是一种敬业精神,“为中国梦提速”则是中车人的奋斗目标。

充分利用社会化新闻媒体威力,

打造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立体传播

路径

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凝结着中国中车的发展理念,反映着中车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是激励中车人在实现中国高铁由跟随到引领道路上继续奋斗的宝贵财富。培育和弘扬中国高铁工人精神,有利于号召中车员工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胸怀全局、志存高远,为中国高铁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弘扬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充分利用社会化新闻媒体优势,打造立体传播路径至关重要。

作为4家单位之一,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在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的统一组织下,在2016年4月12日正式向外界了中国高铁工人精神,人民网做了全程直播,多家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五一”期间,我们又利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中央媒体对中国高铁工人优秀代表进行了集中宣传。5月1日国际劳动节当天,《新闻联播》头条以接近5分钟的时间报道了中国高铁工人姚智慧的先进事迹,央视《大国工匠》栏目报道了“床前孝子、路边铁汉”中国高铁工人代表毛正石,新华社、中新社等中央媒体则集中报道了“一枪定义世界速度”的中国高铁工人代表李万军,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同评选的“全国最美职工”中国高铁工人宁允展也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为了让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宣传更加接地气,我们还充分利用多种新闻传播手段,实现立体化传播。如: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利用中国中车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一些中国高铁工人的小故事,制作了介绍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H5新媒体,制作有关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宣传片在互联网上,目前宣传片的累计点击量已经突破100万次。此外,我们按照计划编撰与高铁工人精神有关的图书、纪念邮册等;下一步正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的部署,组织巡回报告团。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

让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在集团内部

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一种精神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企业员工生活,让企业员工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把这种精神与员工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学习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氛围,使这种精神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为了促进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在企业更好地落地,中国中车党政工团联合《关于学习和弘扬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决定》,号召各级党政工团组织深入开展学习和弘扬“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发挥整体合力。以该项决定为纲,中国中车全面布局高铁工人精神在集团内部的落地工作。第一,充分利用公司网站、《中国中车报》《中车文化研究》杂志等自有媒体制作专题、开设专栏、编制专刊,并通过集团公司与旗下各单位媒体的上下联动,形成良性互动。第二,制作与高铁工人精神有关的横幅标语等目视化宣传物料,进车间、上墙壁,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第三,找准员工心灵的共鸣点,传递榜样的力量,在全集团范围宣传以院士为代表的创新团队,以全国劳模、技能大师为代表的制造团队,以及驻守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的管理销售服务团队;同时,各公司结合本单位实际持续地发掘中国高铁工人优秀代表,挖掘体现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的感人故事,通过学身边人、身边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第四,持续推动行为文化的全员实践,将高铁工人精神的实质要求与员工岗位行为规范相结合,如在“一口清”和标准化工位建设中融入“把标准刻进骨子里,把规则融进血液中”的精益精神,在标准化售后服务站点建设中融入“用户第一,把客户需求当作前进动力”的服务精神。

积极开展丰富的理论探索,

让中国高铁工人精神理论系统化

高铁发展论文篇9

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启示

 

1高速铁路定义日本定义高速铁路为“列车在其主要区间用200km/h以上高速运行的干线铁路”。高速铁路具有以下特点:运行速度快,行车密度大;运行安全;服务质量高、行车正点;高度环保的“绿色交通”;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小等。

2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此后一百多年,世界各国铁路研究工作者,一直为提高列车的行车速度作不懈的努力。目前,世界上运行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新建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约4400公里,若包括运行时速200公里的线路,总营业里程已超过15000公里。这些线路仅占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的1.5%,却担负着各拥有国铁路较大部分的客运量。例如,法国现有三条高速新线和TGV列车通行网络分别占法铁路网总营业里程的4%和18%,承担了一半以上的旅客周转量;德国正在运营的高速线及时速达200公里的IC列车的通达里程只占德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的1%和10%,却担负着50%的旅客周转量;日本现有四条新干线约占日本铁路(JR)总营业里程的9%,承担了铁路旅客周转量的1/3。高速铁路以其节约旅行时间,改善旅行条件、降低旅行费用以及对地球环保的增强,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欧洲、美洲、亚洲诸国和地区,正在计划进一步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截至2003年底,世界上时速超过250km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己达到5900km,还有近3000km高速铁路在建。计划到2015年,世界上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和地区将达到23个,总里程会达到30000km,欧洲地区将形成高速铁路网联通。高速铁路的成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已为世人所公认,国际上高速铁路的示范作用对我国有极大的启示,中国铁路也需要高速化。高速铁路,给铁路产业带来了复兴,把工业化国家社会带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3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状态不能适应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旺盛需求。低速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高速铁路速度快、运量大、能耗少、污染小、安全、舒适、占地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铁路专家提出,中国修建高速铁路势在必行。高速铁路是一个高科技技术,包括了宇航、冶金、材料、电子、机械等等高技术所形成的综合性的技术配套系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尽管面临很多困难,铁道部门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仍然在中国必须发展高速铁路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并付出艰辛努力。1994年,完全依靠中国自己力量建成的广深准高速铁路开通;1995年,沪宁等省成功地进行了时速170公里的提速实验;1996年4月1日,京广、京沪等线开行了“夕发朝至”的快速列车。秦沈客运专线是一条以客运为主的双线电气化快速铁路,1999年8月16日全面开工,2003年完工,同年开通运营,线路全长405公里。开通伊始的列车速度即可达到160公里/小时以上,设计速度200公里/小时,基础设施预留提速至250公里/小时(甚至更高)的条件,能够适应旅客对乘车旅行快速、安全、舒适、方便和准时可靠的需求,可以大大提高铁路客运的竞争能力,从而使铁路客运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快速客运专线的建设也是铁路自身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该线在全国路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近期可以利用京秦线富余能力和已经形成的快速线路,形成北京至沈阳的快速通道;远期可以沟通京沪高速铁路和哈大铁路的联系,构成我国东部地区铁路高速客运网。选择客运专线的模式,既解决了进出关运输能力的不足,又为下世纪建设我国铁路高速客运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5年年初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和任务,描绘了铁路网至2020年的宏伟蓝图。这标志着我国铁路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即将展开。为实现2020年铁路网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在路网总规模扩大的同时,突出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人口稠密地区发展城际客运系统,提高路网质量,扩大运输能力,形成功能完善、点线协调的客货运输网络。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完成建设投资超过1500亿元,比前两年的投资总和还多;发送旅客12.6亿人次和货物28.7亿吨,在连续3年大幅增长的高起点上再创历史新高;投产运营新线1605公里,使营业总里程达7.66万公里;其中复线铁路2.3万公里,电气化铁路1.7万公里。主要是建设客运专线,城市密集地区城际客运系统,加快新线建设,加快既有线扩能改造,加快主要枢纽及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以及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发展客运专线。武汉至广州、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时速在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已于2005年开工建设。除此之外,我国已经批准开工的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新线建设项目有武汉至广州(全长960公里)、郑州至西安(全长450公里)、北京至天津城际铁路(全长115公里)、合肥至南京(全长160公里)、遂宁至重庆铁路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12.63公里)、合肥至武汉、温州至福州等铁路,累计达3000公里。目前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处于快速增长期,按“十一五”计划和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2010年和2020年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将分别达到8.5万公里和10万公里。电气化铁路起源于1962年,按“十一五”计划,中国的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2010年将达3.5万公里,届时还将建设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在主要路段实现客货分流。免费论文。

4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回顾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在理论上都对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

高速铁路是20世纪交通运输的重大成果,是一个涉及专业面广、技术先进成熟的庞大系统工程,在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各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经验和教训。

1)摆式列车。它能够在保证列车安全及不降低旅客乘坐舒适度的条件下,对铁路曲线不作大的改造,就能提高列车通过曲线的速度。我国应充分利用国外现有成果,以引进国外成熟技术为主,结合我国具体运用线路的条件加以改造,确定我国摆式列车外形、速度和运行距离,选择出最适宜的摆式列车。免费论文。

2)采用高标准的线路。为了确保高速列车安全运行,高速铁路采用了比普通铁路更高标准的路基、轨道和桥梁结构。保证路基整体性、坚固稳定,确保列车高速运行;采用重型钢轨、无缝线路、弹性扣件、高质量混凝土轨枕、高速道岔等.使得高速铁路轨道具有较高的平顺性;桥梁选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士等感热迟钝材料、采用刚性结构设汁,从而保证了过渡段轨道较好的连续性。

3)开发高性能机车车辆。开发新型高速列车的机车车辆:包括新型的动力车组、先进的悬挂式的动力转向架的没汁与开发、新型的弹性车轮,新型的减振结构、无摇枕转向架、新型车体倾斜装置的设计和开发以及部分设备的国产化,降低高速铁路的建设成本。

4)采用大型养护维修机械。高速铁路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化作业,诸如捣固机、清筛机、轨排铺设机等,它不仅提高了养护维修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养护维修的质量。免费论文。

5)加速客运专线网的建设。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起着骨干作用,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快铁路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应该尽快在大中城市间发展客运专线,在人口稠密地区发展城际铁路,加快形成覆盖我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

5高起点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高速铁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不平衡,以及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决定了铁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铁路所具有的技术经济和环保优势符合我国国情,铁路作为新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产业配置和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城镇化趋势迅速加强,大量的客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而我国现有的交通体系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大容量的便捷的运输系统刻不容缓。发展高速铁路成为扩充铁路运输能力,提高运输质量的迫切需要。速度是现代社会高效率的标志,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立足高起点,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追赶发达国家水平,缩短差距。

自2007年4月18日零时起,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列车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浙赣、胶济等既有铁路干线上实施时速200公里的提速,部分区段列车运行时速达到250公里。提速后,全国铁路客运能力增长18%以上,货运能力增长12%以上。这次大提速标志着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跻身世界先进铁路行列,这意味着中国铁路从此跨入高速时代。

参考文献:

[1] 何邦模. 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J].世界轨道交通,2004(8).

[2] 谢贤良. 世界高速铁路现状及其社会经济效益[J].中国铁路,2003(11)

[3] 田葆栓. 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模式与运用前景[J].世界轨道交通,2004(10)

高铁发展论文篇10

[关键词]铁通信系统 预防性 养护维修

中图分类号:U23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830-01

前言

低碳出行、低碳经济等理念已深入到人们意识,地铁作为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有效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未来有望代替公交车的公共交通工具。如今我国各大城市均大量建设地铁,通信系统的预防性维护非常重要。可以说日常的有效预防性维护能够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出现重大交通事故。在预防性维护措施实践中证明,减少和避免通信系统故障的发生是保障地铁运行安全的关键。根据地铁通信系统养护维修的需求,在现代地铁通信系统养护维修工作中必须引入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利用理论引导维护工作,避免或减少通信故障的产生。

一、地铁通信系统维护过程中预防性理论的运用

地铁通信系统维护工作中所运用的预防性理论是一种新模式,通过预防性措施可以对问题提早发现及维修,从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当今预防性维护理论在各大城市地铁运营中应用,对地铁运行及易损零部件使用寿命等情况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及时进行养护与维修。通过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的引入与执行,能够有效避免地铁通信系统故障的发生、提高地铁运行效率及安全性。

二、实施通信系统预防性维护措施

1.强化员工对养护维修方案的认知度,为地铁通信系统提供安全运行环境。想要确保地铁通信系统有序合理的实施养护维修工作,首要任务是强化相关人员对预防性维修养护理论的认知程度,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让员工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岗位职责,帮助操作维修人员树立预防性养护维修意识,进而促进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的应用。为了促进相关人员预防性养护维修意识,地铁运管部门还应强化岗位职责的绩效评价工作,以绩效评价为基础强化岗位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预防性养护维修工作的开展,提高地铁通信系统的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

2.创建有效合理的维修养护机制,确保地铁通信系统运行可靠性。为了更有力的保证地铁通信系统养护维修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应创建规范的预防性维修养护机制,使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能够有章可依。当前地铁运行维修部门要结合通信系统实际的设计方案及使用情况确定养护维修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根据地铁通信系统中的易损零部件情况确定预防性养护维修工作周期。在地铁通信系统实际情况掌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体系,以此确保预防性养护维修体系能够真正指导养护维修工作,确保通信系统在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下稳定安全的运行。针对城市地铁系统中各线路建设时间不同、应用技术不同的特点,在地铁通信系统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体系建立中,还应根据线路通信系统的不同进行分项内容确定,以地铁通信系统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体系,保障通信系统的畅通。

3.确保地铁通信系统各项工作的合理性。如果要在通信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对其实施全方位的维修养护,此时应先对系统实际的运行状态准确掌握,所以需要对通信系统各方面状态进行合理的调研及整理,如:容易发生损害的部位、实际运行工况等。然后结合信息整理及调研结果规划系统的养护维系周期。通过对地铁通信系统信息的掌握,了解和确定预防性养护维修的重点。并通过通信系统运行信息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通信系统异常,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4.严格按照交接班机制开展工作,强化对此工作的管理力度。在对系统进行日常维修养护工作时要重视工作周期的确定及执行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交接班机制开展工作,加大对交接班的管理,通过对地铁运行中维护人员具体的工作情况创建相应的交接班管理制度。针对通信系统的实际情况编制交接班记录,在记录中应详细规定通信系统的运行工况、异常数据情况以及处理措施及责任人等内容。以科学的交接班管理预防接班人员对通信系统实际运行情况了解不足引发的通信系统故障,预防故障隐患的进一步扩大。

三、重视地铁通信系统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其预防性养护维修能力

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及专业素养的高低将决定着工作的最终质量,在开展地铁通信系统维修养护工作时要重视对相关人员专业技能及知识的培训。基于此,地铁运营单位应定期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让员工通过培训强化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保证地铁通信系统维修养护工作顺利开展。培训过程中要结合地铁通信线路采用的技术、设备实际情况培训维修人员相关技术内容。同时针对职业素养需求开展全员培训,为预防性养护维修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局势下,地铁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居民最热衷的交通工具,所以要保证地铁在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环境中运行。地铁通信系统担负着地铁运行中信息资源的传输重担,要重视对其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预防性养护维修理念能够有效保证地铁通信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地铁维修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预防性养护检修周期,根据不同零部件及系统组成设备的易损情况确定检修时间。针对不同零部件的实际使用寿命进行小范围检修维护,减少故障维修与养护工作对通信系统运行的影响,保障地铁运行安全。通过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的应用,提高我国地铁运管能力及运管水平,保障地铁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孙伟.以预防性养护维修理论为中心的地铁通信系统维修管理[J].通信科技,2012,5.

[2]马文帅.地铁通信系统预防性检修的探讨[J].地铁通信技术,2012,9.

[3]陈浩.地铁通信网络设备预防性维护体系的建立与执行[J].地铁运行管理,2012,9.

[4]刘家伟.以地铁通信网络设备维护技术管理为中心,保障地铁通信网络的通畅[J].通信科技资讯,2012,4.

[5]张韬,苗刚.地铁通信系统分析[J].电子工程师,2010,(06).

[6]林周让.铁路通信传输网络保护方式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3,(06).

[7]刘锦.铁路传输网络改造方案[J].科技传播,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