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指导意见十篇

时间:2024-01-18 17:23:28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1

引言

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旅游产品,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研学旅行”旅游产品。国家的支持使研学旅游越来越受欢迎。据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估算,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20万到30万人参加海外游学。而2015年我国大学生的人数为4018.1万,大学生研学旅游市场巨大。但目前,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与相关研究都处于初始阶段,大学生研学旅游颇具研究价值。

一、文献综述

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欧洲旅游史上的“大旅行”事件,这是指贵族和乡绅子弟为文化或教育之目的而在欧洲各地长时间游历、学习的现象,属于最早的研学旅游。如今研学旅游却缺少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定义。西方学者对游学旅游或是教育旅游的研究集中在实证研究上,比如Erik H.Cohen指出在当前犹太教育中,旅游被作为是一种教育的工具,通过多种旅游形式,从中探讨犹太教育旅游中关键的挑战和问题。国内关于研学旅游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当前旅游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如《旅游学刊》等)尚没有关于研学旅游的研究成果发表,已有研究的定义和类型并未受到广泛认可。有部分学者常将研学旅游与游学,留学等结为一谈,比如杨崇君认为研学旅游也称游学、修学旅游或者教育旅游。曾祺,吴必虎认为研学旅游是将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包含一般教育旅游和成人访学旅游、国际学生和国内大学生的旅游活动,也包含语言学校、学校游览以及交换生计划,还有海外访学旅游。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的意见。中国教育部基教司司长王定华认为,只有在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旅游过程中,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这才是研学旅游。由此可见,在研学旅游的仅有的研究中,集中在研学旅游的内在价值和特点的研究,以其中的文化价值及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等其他研究方法,而基于IPA分析法对研学旅游的研究目前是没有的。综上,研学旅游与教育旅游、访学旅游、游学旅游、修学旅游等类型尚未清楚划分,在学术界缺少对研学旅游的权威定义,因此对研学旅游的定义与类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本研究采用IPA分析法进行研学旅游的研究,是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从研学旅游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由于研学旅游的研究较少,对于研学旅游的定义和类型存在争议,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访谈法和专家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研学旅游的定义和类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实践是大学生研学旅游的主要形式,因此本文选择课程实践作为调查对象,首先邀请7名大学生参与座谈会,了解他们对课程实践的期望,梳理出旅游活动、旅游目的地、旅游成本、旅游收益、旅游组织者、旅游安全6个期望维度,涵盖了一般旅游的共性和研学旅游的特殊性。

接下来,问卷设计共分为两个部分:旅游者满意度及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者满意度由两组陈述组成,包括重要性和表现性,均涉及6个维度,22个题项。第一组是重要性,让被调查者判断各项因素对其的重要程度;第二组是表现性,让被调查者判断实际旅游的情况。设计成5点李克特量表,5代表完全同意,1代表完全不同意。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学校、专业、课程实践的地点、持续时间及花费。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邀请了30名大学生进行预调研,并依据调查结果对问卷题项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研究过程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6年7月,调查地点为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及广州大学城,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同时通过滚雪球抽样方法在线上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为具有课程实践经历的大学生群体。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问卷全数收回,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率达90%,说明问卷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

本研究共采集了270个样本,涉及广东省的18所高校,均为一到四年级的本科大学生,其中男女比例基本为2:3,约63%为文科专业,37%为理科专业。数据显示,样本所参与的课程实践主要是在广州市内,课程实践的时间大多是持续4-7天,也有30%的课程实践活动仅一天,只有12%左右的会持续15天以上。另外,课程实践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通常都会对参与的学生发放补贴,因此近50%的大学生研学旅游者的花费低于200元。

三、数据研究及检验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本文首先利用SPSS16.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选择克朗巴哈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检验270个样本填写同一份问卷的结果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一般要求α大于0.7,此时可认为问卷信度较好,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问卷设计得较好。结果显示,本研究的最终问卷信度系数高达0.946,说明该问卷量表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甚佳,可靠性强。详见表1。

(二)研学旅游各要素的重要性与表现性分析

1.研学旅游重要性分析。本文对22个题项进行数理计算,选取均值和标准差两个变量来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如表2。

在均值这一项中,重要性的总均值为4.05,中间值介于3.59到4.38之间,说明被访者的各项要素受到研学旅游者的关注和重视。关注度较高的前几项分别为增长见识、活动项目安全、住宿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学到专业知识以及食品安全,说明研学旅游的大学生普遍看重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安全因素以及活动的收获。安全因素是各项旅游资源都会广泛出现的态度,,而增长见识以及专业知识这几项则是旅游者对于研学旅游的特定需求,这在前期的座谈会调查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说明大学生对于研学旅游的专业价值要求较高。

研学旅游实践地的卫生条件、食住条件、交通条件这几项受关注的程度显然要弱一点,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参与研学旅游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强调实践地的住宿、餐饮以及交通方面的要求。总体而言,大学生在进行研学旅游时,对于旅游过程中的专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于实践地的其他方面并不是很在意。当然,以上分析仅仅是针对本研究做出的结果进行的阐述,随着研学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理念的转变,大学生研学旅游重要性的题项的次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研学旅游表现性分析。由表2可知,研学旅游者感知表现性的22个题项均高于3.4,特别是增长见识、提早通知课程实践时间、食品安全、住宿安全、活动项目安全这5项分值均高于4.0,说明参加研学旅游的大学生对研学旅游的整体表现是比较满意的。

而表现性分值最低的五项均与组织者或指导老师相关,特别是在分享资料、关注学生需求这两个方面,反映了指导老师作用的局限性,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也普遍认为研学旅游补贴不够合理,没有提供多个方案及指导老师人数比例不当。

总体来说,仅从表现性分析来看,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对研学旅游的整体表现比较满意,平均值达到了3.81,但指导老师的组织和学校的补贴、组织者的安排还存在一定问题。

3.研学旅游的IPA分析。IPA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及表现性分析法,,是一种偏于定性研究的诊断模型。它列出产品和服务的所有绩效指标的重要程度及表现性进行打分,将影响游客感知的各因素归入四个象限内。第一象限为维持区,第二象限为优势区,第三象限为机会区,第四象限为修补区。通过矩阵分析,决策者就能明白资源和计划应集中在哪个方面。

本文利用IPA分析方法,对研学旅游的大学生旅游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见图1。图中,横轴是大学生群体对研学旅游的重要性,纵轴是实际表现情况,不同的指标都会产生一个具体的定位。数据显示,大学生旅游者对22个项目重要性的总平均数I等于4.05,表现性的总平均数P等于3.81,据此画出垂直相交的I轴和P轴,划分出IPA图的四个象限。

第Ⅰ象限的区域表示大学生旅游者对研学旅游的重要性和表现性都高,需要“继续保持”。旅游活动、旅游收益、旅游安全这三个维度都属于这个区域。但是从数据结果上看(见表2),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均值都高于表现性均值。换言之,大学生旅游者对这三项的满意度虽然较高,但还是低于旅游者对它们的期望,仍然需要继续改进。

第Ⅱ象限的区域表示大学生旅游者对研学旅游的重要性低,但是表现性高,“可能浪费资源”。在结果中,并没有任何一个指标处于该象限中,说明研学旅游整体是一个合理存在的旅游方式,各种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第Ⅲ象限的区域表示大学生旅游者对研学旅游的重要性和表现性都低,“不做重点考虑”。旅游目的地、旅游成本、旅游组织者这三个维度均属于这个区域。其实落入这一象限内的因素并非意味着完全不予考虑,因为现阶段的课程实践是由学校组织,旅游目的地、旅游成本、旅游组织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确定,大学生并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暂时不重点考虑。但是随着研学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产生更多自主选择权的时候,这些方面有可能也成为旅游者重点考虑因素。

第Ⅳ象限的区域表示大学生旅游者对研学旅游的重要性高,表现性低,“急需改进”。在结果中,没有一个维度或指标处于该象限中,研学旅游整体看来表现不错,旅游者对其有较好的满意度,但也需要警惕不良现象的出现。

(图1的数字编号对应表2的各项指标序号)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来看,研学旅游的定义是学校或其他机构组织的,学生在一定指导下进行的以学习、调研、考察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课程实践、专项调研、行业探访、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夏令营/冬令营五种。

基于IPA理论对大学生研学旅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课程实践活动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但旅游活动、旅游收益、旅游安全这三个方面仍然需要继续改进。

(二)建议

研究表明当今研学旅游活动还有待改进,本文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建议。

1.平衡游学比例,注重专业特色。研学旅游是以研学为目的的特殊旅游活动,因此组织者应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研学旅游活动进行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专业知识。

2.更加重视旅游安全,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大学生对旅游安全十分重视,但目前的研学旅游活动的安全培训较少。相关部门和学校应更加重视旅游安全,加强安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旅行活动组织机构或服务团体进行资质审查和质量评估。学校应对研学旅游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应急预案。

3.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积极关注学生需求。指导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安全外,还应在旅游前和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和陪同的作用。例如应主动分享往届研学旅游活动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4.研学旅游补贴弹性化,合理分配资源。被调查者在旅游花费维度上满意度相对较低,建议研学旅游的经费补贴应更加弹性化,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合理分配资源,保证各地区、各类高校均能顺利开展研学旅游活动。

5.提供多个活动方案,平衡师生比例。在现今的研学旅游中,研学旅游活动大多为组织者直接安排,学生满意度较低。组织者应提供多个活动方案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外,组织者在组织过程中应适当增加指导老师的人数,与学生人数呈合理比例。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2

《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当中,并健全经费筹措机制、组织管理、安全责任体系。这一文件的出台,被认为将从实质上促进游学市场的发展。

新政策解读

《意见》对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归纳如下:

1. 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避免“只旅不学”“只学不旅”现象。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

2. 各地遴选建设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各基地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活动课程。教育部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的对接。

3.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制定相应工作规程。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告知家长时间安排、出行线路、费用收支、注意事项等。

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须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也可有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

4. 多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交通部门、铁路部门、文化、旅游等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相应服务政策。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并实施优惠措施。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

5. 各地制订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学校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旅游部门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交通部门督促有关运输企业检查学生出行的车、船等交通工具;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监管研学旅行涉及的住宿、餐饮等公共经营场所;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导保险行业提供相关产品。

此外,《意见》还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往期出台政策

实际上,从2013年以来,关于游学方面的政策就一直利好不断,多部文件相继出台,均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相关链接如下: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 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317

1引言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而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保证和最为直接的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高校教学中设置的实践环节主要有课程实践、校内仿真实训、旅游企业见习参观、顶岗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不同实践环节的设置是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其地位、时间分配以及实践顺序都制订在实践教学计划中。但是,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首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复杂性,再加上践教学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特殊性,这都增加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本身的难度;其次,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管理和质量评价上,仅作为理论教学质量监控的附属部分,而未引起足够重视;最后,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旅游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与市场的互动和融合。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是以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关系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淡化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基础理论教育,更多关注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因此,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非常必要也很紧迫。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研究进展

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重点。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方面的研究,张艳总结了实践能力变化的要素,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方面,学校一方面建立实践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考核制度,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构建全方位评价机制[1];苏d等提出建立包括实践教学方案优化体系、实践教学过程保证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实践教学后勤保障体系四个体系在内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高维全明确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层次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和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3]张丽梅认为立足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竞争力”将成为我国实践教学质量研究的新思路。[4]总体而言,学术界对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这大大推进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发展。但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探索,主要是提出方向性引导,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构建实践教学监控机制的研究成果尚不多;二是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单方面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较少涉及校外实践基地的联动和配合。

3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31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应与科研型高校、高职类学院有所区别,立足点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监控必须依托当地旅游企业,着力培养对接当地旅游市场的专业人才。该机制应是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和实践教学激励约束体系在内的系统工程。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只有接受当地旅游企业的指导,与其相互配合和彼此联动,才能使实践教学目标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实践教学效果深度契合企业产业升级的需求(见下页图)。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监控机制结构

32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结构分析

321建立“五维一体”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由教务处、督导组、旅游院系、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以及旅游企业共同组成“五维一体”的实践教学监控组织机构。

教务处负责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评价工作,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督导组负责督导和反馈工作,检查实践教学具体落实情况。督导组不定期到校内外实践教学课堂听课,及时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指导;同时,及时将督查过程中看到的管理层面问题及老师的意见反馈给教务处,督促完善管理制度。

旅游院系负责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与管理,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具体责任。

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直接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安排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任务,并与旅游企业接洽安排校外实践教学任务。

旅游企业主要是具体安排学生见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岗位,并对校外实践环节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反馈和监督。

“五维一体”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各自派代表建立一个共享互动平台,如建立微信群、QQ群,及时上传和反馈实践教学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提高组织机构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和效率。

322明确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实习前准备阶段、实习进行阶段和实习后反馈阶段,三个阶段应环环相扣,信息畅通。

实习前准备阶段,需制度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指导老师工作标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标准等,参照旅游行业标准,形成符合专业特色的系列教学文件,为实践教学奠定制度基础。

实习进行阶段,制定日常检查与不定期抽查、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制度。督导组负责日常检查,院系领导负责不定期抽查,阶段性考核由教务处组织,可以通过发放实践教学阶段评价表和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考核。全程监管才能真正做到对实践教学情况的全过程了解。

实习后反馈阶段,建立各类相关信息收集制度,如督导组考核数据汇总、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信息收集、实习生对指导老师的评价信息总结等,进行分类整理。

323确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

评价考核标准主要从实践教学软件、硬件建设、实践教学组织情况、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收获评价、实践单位满意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目的是为了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及时做出调整。

实践教学软件评价,即考评实践教学文件的完善程度。包括实践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学习手册四个方面,检查实践教学文件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硬件评价,即考核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主要考察基地设施设备是否齐全,类别是否多样化,运行模式是否符合旅游市场需求。

实践教学组织情况考核。主要考评实践教学管理情况、实践过程记录和实践成果三个方面。检查实践教学是否有严格的课堂要求和纪律,学生实践记录是否详细,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

教师指导评价。考评分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着重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较高指导水平,是否具备较强课堂组织能力;学生是否能完成实践教学内容。

学生收获评价。考评分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指导老师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与指导老师的融洽程度。

实习单位满意度评价,即考评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程度。主要检查实习挝欢匝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满意度。

324完善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完善信息反馈系统是实践教学不断优化的重要手段,应畅通四个信息反馈渠道:一是学生信息反馈渠道。教务处定期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可以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信息收集员,及时收集学生建议和意见;二是教师信息反馈渠道。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建立定期听课评课制度及实践教学研讨会活动等,及时了解教师的实践教学状况;三是督导信息反馈渠道。督导组对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指导,向教务处提供专业检查评估报告,同时向旅游院系提出整改措施;四是实习单位信息反馈渠道。旅游院校定期向校外实习基地收集学生专业实践的相关信息,为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325设立实践教学激励约束体系

实践教学激励约束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对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对实践教学受到学生一致好评,或带领学生参加实践竞赛获奖,或指导学生实践获得实习单位赞许的教师,学校和院系应该及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与绩效奖、职称晋升和优秀教师评选等直接挂钩;同时也要利用负激励原理,加大惩罚力度,对违反师风师德等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其二,是对学生的激励与约束。对认真对待实践学习,实践能力突出,或参加实践竞赛获奖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并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设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同时也要建立约束机制,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违纪现象,应该根据相关处罚条例进行惩罚。[5]

总之,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建立了真正与旅游市场对接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才能保障实践教学有序进行,解决目前毕业生与旅游行业出现的严重“供需错位”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178-179

[2]苏d,张金霞,黄其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时代经贸,2007(9):1-5

[3]高维全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J].鸡西大学学报,2016(3):22-25

[4]张丽梅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及其考核机制浅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2(7):78-79

[5]王克喜,刘文俊,周志强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62-64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4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合图法;多元回归分析;软环境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4―0043―06

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期望和到目的地后的实际感知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它会影响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否重游、是否推荐给亲朋好友等方面。游客满意度在目的地管理及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综述

1.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对游客满意度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满意度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满意度测评等方面。皮赞姆(Pizam)等最早提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期望和到目的地后的实际感知相比较的结果,该理论模式被旅游学界广泛接受;布雷德(Bread)等进一步强调游客满意是“积极的”感知或感觉,是建立在游客期望和实际体验相比较的正效应基础上的;乔恩(chon)等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游客满意中的作用时提出一个解释游客满意的调和理论框架。皮赞姆(Pizam)等提出海滩、机会、成本、好客度、餐饮设施、住宿设施、环境、商业化程度是影响海滨旅游地游客满意的8个影响因子;波恩(Bowen)将游客满意的影响因子归纳为:期望、绩效、不一致、特性、情绪和公平6个方面;马佐斯基(Mazursky)发现过去的经历对游客的满意度的影响不容忽视。韦尔顿(Wilton)提出感知绩效模型;奥立弗(OliverSwan)提出花费一收获模型。

1.2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主要侧重游客满意度的测评研究及实证研究。董观志、杨凤影提出了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数学模型;汪侠、顾朝林等在对现有国际主流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景区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吴雪飞对构建饭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汪侠构建了旅游地顾客满意度的指数模型和测评指标体系,探讨了提升和改进旅游地顾客满意度5条途径。万绪才、丁敏等对南京市国内游客满意进行评估,并对其区域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陈昌平对无锡游客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刘俊对广州市北京路步行商业街的满意度进行了探讨;邱根宝对黄山、马秋芳对西安入境游客满意度进行了研究。

纵观国内外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满意度的研究已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但定量研究主要侧重于景区满意度的评估模型的构建,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度的测评体系及影响因子的研究还较少。而探寻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因子,有助于制定目的地的管理及营销策略。本文拟通过对西安地区国内游客满意度及影响因子的研究,寻找影响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因子,为旅游目的地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数据和样本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研究数据。考虑到了解游客满意度最理想的调查方法应该是在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前,或刚到目的地,对其旅游期望进行调查,同一游客在即将离开目的地之时,或回到居住地后,了解其对目的地的实际感知,因此理想的调查地点应为宾馆或港口。本研究于2007年“五一”黄金周前夕在西安几家饭店进行了一次预调查,一方面是验证这种调查方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是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修订。本次预调查共发放50份问卷,在客人入住时将问卷发给游客,先填写其对西安的旅游期望,然后在游览的几天时间里,完成对西安的实际评价,离店时将问卷交于总台,领取纪念品,共回收问卷15份,其中有效问卷12份,回收率为30%,有效率为24%。这种方法表明问卷的回收率很低。同时考虑到调查的环境、游客的心情、时间的限制及长途旅行方式的多样性,本调查最终选择采用同一问卷,分别于3个地点(景点、宾馆、港口)进行调查,考虑到在景点的评价可能不是最终的评价,因此在景点有选择性的进行抽样调查,根据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天数,尽量选择已经停留了几天的游客进行调查。3种地点调查的优缺点见表1。由3种调查获取的样本数量不足以对三种调查方法进行定量的对比分析,因此本研究忽略由不同方法获取的数据的差异,将获取的数据统一处理。

本研究于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进行了两次调查,调查地点分别选取西安具有代表性的9个景点(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钟楼、鼓楼、乾陵、法门寺、华山景区),各种档次的宾馆(东方大酒店、唐城、建国、秦都饭店及西北大学宾馆)及咸阳国际机场。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795份,回收率79.5%,有效问卷702份,有效率70.2%。

2.2旅游期望与实际感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感受与体验为基础,形成的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实际评价,主要是通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接触到的软环境及旅游活动中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而形成的。根据这两个方面的特点,结合研究的目的,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的国内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期望与实际感知的测评指标体系有:旅游景观、目的地环境气氛、餐饮、旅游商品、住宿、娱乐、交通与通讯、旅游服务与管理8个评价项目,共34个评价因子,具体测评指标体系见表2。

2.3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和预调查的结果,最终调查问卷由以下内容构成:

(1)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客源地、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家庭规模、收入等。

(2)与旅游期望和实际感知相关的其他因子:①对此次旅行的总体评价;②与以往相类似的旅游目的地的比较;③是否会推荐给亲朋好友;④是否会再次访问。

(3)旅游期望与实际感知评价指标(见表2)

由于旅游期望与实际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较多,调查问卷全部是封闭式问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除了客源地需要填写外,其他所有问题只需打勾,方便游客填写。

3 游客旅游期望、实际感知及其差异的Co-plot分析

为了了解国内游客对西安的软环境和旅游六要素的期望、实际感知及其差异的特征,选取实际感 知、旅游期望和两者的差异的均值(见表2),采用Visaual Co-plot Version 5.5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表2显示所有指标的实际感知与期望的差异均为负值,说明黄金周期间游客的满意度低。

3.1 Co-plot(合图法)基本原理

合图法一般对yn×p的数据矩阵进行图形展示,n个研究对象被定为n个点,p个属性基于同一轴线和同一原点以p个箭头显示。通过合图法,具有相似属性的研究对象较为紧密地展示在图上。每个属性以不同的箭头单独体现,处于相同方向的箭头表明高的正相关,同样两箭头呈180°,表明两属性呈现高度的负相关,若两箭头呈90°垂直表明两属性不相关。合图法以两图依次叠而成。第一幅图显示n个研究对象的n个不同区位,第二幅图在第一幅图的基础上以各个箭头展示p个属性的有关信息。使用合图法的主要目的是得到一个包括n个研究对象及其p个属性的对应数据矩阵yn×p的图形。合图法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步骤一:数据矩阵yn×p标准化处理

Zij=(Yij―Yj)/sj

步骤二:两两研究对象差异性的测度:

步骤三:采用SSA即最小空间分析对n个研究对象进行图形展示。SSA通过关系疏离指数(判断图形模拟的精确性。

步骤四:相关属性p个箭头的形成:每个属性的实际值和在箭头轴上的投影的相关程度最大化。高度相关的属性在图形上方向一致,因此两两箭头的夹角余弦值比例与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成比例。

通过合图法得出的图形通过两个系数检验其拟合程度。一个为第三步中的p,另一个为第四步中的p个属性最大相关系数r*j,在图形展示上,一些拥有较低ri的属性被剔除掉。当拟合程度比较低,即θ≥0.15或rj≤0.40时,得出的图形不能正确反映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原则上合图法的运用对n和p的数目没有限制,但在图形展示上当n>200和p>50时很多有关细节信息无法体现。

3.2 Co―plot分析结果

根据Co―plot的基本原理,对34个评价因子的期望、实际评价和两者的差异值进行计算得出,疏离指数为0.054,各个评价指标的拟合指数为0.998,可见该图像拟合程度较高。co―plot分析结果见图1,而34个评价因子根据其期望、实际感知和两者差异3个属性的不同而分布在不同位置;而由于期望、实际感知和两者差异的相关程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矢量,由此将34个评价指标划分为7类。

A类:此类评价指标的期望与实际感知的差值较大、实际感知和期望并不高。餐饮价格、餐饮方便程度、导游素质、旅游解说系统、引导标志物属于此类。

B类:旅游期望、实际感知及两者的差值都不高,游客总体比较满意的评价因子,此类因子包括:商品丰富程度、住宿价格、服务态度、社会治安、景区容量。

c类:实际感知与期望均较高,但两者的差异不大,游客比较满意的因子,此类因子包括:景观价值、景观丰富程度、景观特色、城市风貌、餐饮特色和对外交通。

D类:旅游期望和实际感知很低,两者的差异较小,属于该类的评价因子有:门票价格、空气质量、气候舒适度、住宿方便程度、住宿服务、娱乐特色、娱乐丰富程度、娱乐价格。

E类:旅游期望、实际感知不高,两者的差异较大,属于此类的因子有:对内交通、商品地方特色、公共厕所、旅游咨询。

F类:旅游期望、实际评价及两者的差异均较小,餐饮卫生、商品价格、市场秩序属于此类。

G类:实际感知与期望均较高,但两者的差异较大,整洁卫生和通讯方便属于此类。

沿O点作旅游期望的垂线,位于垂线以右的为旅游期望较高的指标,包括:景观价值、景观丰富程度、景观特色、城市风貌、通讯方便、餐饮特色和对外交通;而期望较低的指标有:住宿服务及价格水平、旅游商品的丰富程度、娱乐项目的特色及丰富程度;实际感知和旅游期望有很大的相似性。

图1 期望、实际感知和差异三属性的合图分析

4 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总体评价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旅游的六要素和旅游目的地的软环境各因子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根据以上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l3.0中的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由于前文建立的评价体系涉及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六要素和软环境两大方面,共8个评价项目,34个评价因子,将每个评价项目中的若干个评价因子按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每个样本的评价项目的平均值见表3。以问卷中游客对西安的总体评价为因变量,以8个评价项目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中的逐步回归,建立回归模型:

yi表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总体评价,xi表示8个评价项目,ui是常数,该回归共有8步,每步回归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8个评价项目均进入回归方程,进入的次序依次为:服务与管理、餐饮、旅游商品、交通与通讯、旅游景观、环境、住宿和娱乐。每步回归的方程系数见表5,第八步R2(多重判定系数)为0.982,说明8个变量解释了被解释变量的98.2%,该表充分表明方程回归拟和效果良好。8个评价项目都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显著性有所差异,根据逐步回归的基本原理,先进入方程的变量是对因变量影响最显著的因子,而最后进入方程的变量,则是影响最小的因子,由此表明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评价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服务与管理、餐饮、旅游商品、交通与通讯、旅游景观、环境、住宿和娱乐。根据每步的R2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的服务与管理一个变量,对旅游目的地总体评价的贡献为62.4%,而旅游目的地的服务与管理是由导游素质、居民的热情好客度、旅游态度、旅游咨询、旅游解说系统、引导标志物、公共厕所、景区容量等因子构成,这些因子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软环境,由此说明旅游目的地的软环境对游客的总体感知的影响最为

5 结论

5.1 游客满意度与期望呈负相关,与实际感知呈正相关

西安地区国内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图法分析结果显示:满意度与旅游期望的夹角大于90°,而与实际感知的夹角小于90°,旅游期望与实际感知的夹角小于90°,说明游客满意度与期望呈负相关,与实际感知呈正相关,旅游期望与实际感知呈正相关。

5.2对游客期望进行管理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前提

分析显示,期望与满意度呈负相关,并且在西安游客期望高的指标主要是那些通过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得实时、直观信息的指标。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高的期望既可以成为旅游者前往目的地的驱动力,也可能成为目的地无法兑现“承诺”的绊脚石,从而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因此,旅游目的地在营销时,不仅应力求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还应注重与游客的交流与沟通,加强游客期望管理,发挥期望的积极作用。

5.3旅游目的地的“软环境”对目的地总体评价影响显著

无论是从co―Plot分析,还是多元回归分析,都反映出旅游目的地区域的“软环境”对游客旅游目的地总体评价的影响显著,而硬环境,诸如:景观等级、气候、住宿设施、交通等的影响不如“软环境”显著。本研究中的“软环境”包含的评价因子主要有:导游素质、居民的热情好客、旅游态度、旅游咨询、旅游解说系统、引导标志物、公共厕所、景区容量等,而这些评价因子一方面反映了旅游目的地的“好客度”、管理水平及管理观念;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旅游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认为旅游的实质在于体验,高质量的旅游应该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处处可以体会到温馨、好客、文明的人文环境,而非仅仅是高等级景点。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5

关键词:新生代;旅游人;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82-04

新生代旅游人,是指由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旅游业从业者形成的特殊群体。新生代旅游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但往往工作满意度、忠诚度较低,不喜欢固守成规的工作[1]。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和跨越。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旅游服务品质,特色体验和服务水平日益成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被赋予了现代价值意蕴,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核心旅游产业就业现状

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国内旅游收入是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5.8%。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 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自2012年起,中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2]。2016年7月,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学者,在抽样调查、企业调研和建模测算后公布了旅游业拉动就业情况。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口总数约为2 798万,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人口总和约为7 911万人,其中,农家乐及旅游住宿业就业人数最多,其后依次是全国A级旅游景区、全国持证导游、旅行社业(详见表1),旅游业对全国就业的综合贡献率为10.21%。数据分析显示,旅游创业、创新拉动直接就业约为339.45万人,占全国旅游直接就业的12.13%[3]。

中国旅游业发展已进入了创新、创业的热点阶段,旅游业正经历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升级。从宏观格局看,通过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旅游结构,可以提高发展水平;但从微观格局分析,则需要提倡旅游人的职业精神,从而培育软环境、树立行业人才长久竞争力[4]。旅游业导游员、计调员、旅游咨询师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育机制及标准、服务准则日益发展成熟,但旅游行业浮躁、追求即时成效与即时利益的心态,忽略了旅游产品竞争核心、品质灵魂及“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现。因此,旅游服务质量水平提升,需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人才瓶颈,培养与重用专注、专业、乐业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二、新生代旅游人培养的影响因素

新生代旅游人的培养主要依托本科、高职、中职等旅游院校及专业,这批院校肩负着培育旅游业未来从业人员的使命。2015年国家旅游局人事司旅游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旅游类专业教育总人数为261 422人。其中,高职旅游院校承担了超过11万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任务,所占比例为42.44%,是新生代旅游人培养的主力(详见表2);中职占35.57%;本科占21.27%。对新生代旅游专业学生而言,需要重点培育其扎根旅游行业的“敬业、乐业、专业”的职业精神,牢固树立守信、严谨的旅游服务质量意识。

当前,新生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受社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旅游从业人员收入、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对塑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专注度、忠诚度产生一定的社会阻力。学校因素方面,旅游院校往往会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对专业及招生进行调整,并改革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与行业、企业充分对接。但从事基层服务的旅游类专业往往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与旺盛的旅游业人才需求不成正比。学生因素方面,旅游行业需要着重培养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心态,尤其是中、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入学起点较低,主动学习能力较薄弱,这增加了学生职业晋升的难度[5]。因此,旅游院校、旅游专业需要与企业联动,解决“有行业担当、有从业技艺、对专业执着”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建立旅游业人才培育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并积极开展有效性实践。

三、新生代旅游人培育的探索实践

(一)研究设计

为了更好地探索新生代旅游专业学生的有效培育途径,笔者以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群2016年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新生代旅游专业人才评价实证研究。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价法(很好5分、较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很差1分),构建旅游人才培育涉及的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模型,在反映人才评价指标客观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基础上,构建专业知识和能力等4项一级评价指标;并通过细化、具体化一级指标,形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服务意识、自我调控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17项二级评价指标,从而构建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3)。调查内容还设计了对新生代旅游人培育的技术与专业、组织规划、沟通与表达、知识整合与交叉、想象力等5项能力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以期收集紧密合作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培育途径、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建议。

(二)评价与分析

1.数据统计

研究人员于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到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河源市5个城市采集38家紧密型旅游合作企业访谈、调查问卷数据。问卷填报过程采取网络采集、纸质匿名填写两种方式;填报人来自旅游合作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熟悉校企合作、学生招聘与培养及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从而保证填报数据的有效性、客观性。调查最终回收企业评价数据38份,剔除4份无效数据,有效数据共34份,有效率为89.5%。

2.结果分析

根据旅游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模型,通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得出专业知识和能力A、主观素质B、特殊能力C、总体评价D等4项一级指标及其二级指标评价结果(详见表4)。根据分析结果可知,旅游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平均值为4.12分,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D1指标均值4.32分趋于一致,说明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体评价结果处于较好水平。二级评价指标均值靠前的分别是品德素质B1、工作责任心C5、团队合作精神B4、服务意识A5,评价均值都超过4.29分,说明学生的个人品德、工作责任感、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均得到旅游企业的认可;但分析结果也显示,外语水平A2、自我学习能力C3、自我调控的能力C1评价均值较低,需要重点加强这三方面的教学及能力培养。尤其是外语水平均值只有3.24分,一方面说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说明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英语能力非常看重。

观察旅游企业对学生能力的侧重排序,技术与专业能力E1、组织规划能力E2、沟通与表达能力E3、知识整合与交叉能力E4、想象能力E5等5个指标(见表5),对其平均排名进行判别,重要度评价排序前三位的是沟通与表达能力、技术与专业能力、组织规划能力。由此可见,旅游企业多为商业服务型企业,最看重的是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旅游行业技术与专业能力,如导游人员在带团工作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表达能力、专业素养将决定其职业成就。评价结果进一步论证了新生代旅游人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更能适应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

四、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策略

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需要突破浓重且狭隘的经济色彩[6],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开展“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校企合作,重点开展教学改革实践。首先,依据旅游企业各任职岗位的素质、职业能力及行业标准设计人才培育方案,构建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其次,对学生岗位认知、专业常识、综合管理等行业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力争学生均衡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旅游英语的情境教学,提高旅游英语、导游口语、领队英语等职业英语素养。再次,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精神的培育需“以人为本”,应注重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责任良知、敬业精神、外语应用等职业素养的全过程渗透。总之,旅游院校及专业应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的均衡培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构建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行业名师组成的人才培养团队,与行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施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活动课程多元融合的培育机制[7]。(见图1)

在中国旅游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服务型人才培育是旅游产品质量、服务优化的关键。新生代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聚焦于职业思维方式及职业精神,重视其职业操守、职业态度的培养[8]。旅游院校及专业应主动对接旅游业人才需求趋势,构建务实、高效的人才培B机制,致力于“有行业担当、有从业技艺、对专业执着”的旅游一线服务型、技能型人才培育。旅游院校、旅游专业应牵头建立新生代旅游人培育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从产业转型及竞争视角优化旅游人职业能力的评价机制,坚持以“专业、乐业、专注”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为主线,遵循旅游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依托行业协会、优秀合作企业,解决“双师型”、专家型教师资源问题。与此同时,构建旅游校园文化,积极参与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致力于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侯@方,李燕萍,涂乙冬.新生代工作价值观结构、测量及对绩效影响[J].心理学报,2014,46(6):823-840.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N].中国旅游报,2016-05-18(2).

[3]国家旅游数据中心.“双创”拉动,旅游就业综合贡献率达10.25%[EB/OL].[2016-07-22].http:///xxfb/jdxwnew2/201607/t20160722_778509.shtml#rd.

[4]魏小安.旅游发展更需工匠精神[N].中国旅游报,2016-06-08(4).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6]徐瑾.主体性:重拾古代技艺中的职业学习维度[J].职教论坛,2011(21):8-11.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35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旅游业势必要经历一场变革,而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则成为这场变革中的刚性需求。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6.95亿,其中,旅行预订类应用用户占比40.9%。可见,旅游移动服务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旅游APP服务也顺势成为旅游目的地以及各大旅游运营商等争相提高竞争力的途径。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群体之一,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流使用者,加之其闲暇时间较多、可支配资金受限、旅游方式追求自由新颖等特点,是旅游APP的主要使用人群。以“旅游APP”为篇名在中国知网(CNKI)共检索出48条文献,其中仅有2篇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研究。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对旅游APP的用户满意度进行分析,对填补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欠缺和旅游APP的运营改进均有一定意义。

1相关概念阐释

1.1旅游APP

APP,即为Application,中文译为计算机/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主要包含两种形式,早期基于互联网网页使用的系统和应用称为Web APP,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各种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工具的移动式应用程序被称为移动APP。旅游APP则指与旅游活动相关并为旅游活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序,本研究中的旅游APP特指利用各种智能终端的移动旅游APP。

国外对移动旅游信息技术以及旅游APP的实践和研究都早于国内,但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经查阅文献总结,国外对旅游APP的研究主要从旅游者行为的角度出发,多采用定量方法,研究APP的开发、推广和使用体验;而国内,则更多地以定性研究去探讨APP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设计以及行为与体验评价。

1.2用户满意度

用户满意度,也称为顾客满意度,最早由美国学者Cardonzo于1965年提出。后在众多学者的定义中,用户满意度被认为是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事前期望与事后实际感受的落差,是一种可以量化用户满意水平的指标。本研究中则是指大学生使用旅游APP后对其所提供各项服务的满意水平。

用户满意度在服务行业的营销、策划、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对其均作了广泛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对用户满意度内涵、评价体系、影响因素的探讨,其中Fornell提出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SCI)是当前被广泛认可的测量顾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国内对用户满意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将此理论运用到旅游业,至今也已取得不少成果。

2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调查总体为河南大学在校学生。在参考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问卷主体部分“大学生使用旅游APP的满意度”评价项目细化为16项,并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满意度打分(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问卷于2017年3月份在河南大学随机发放,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调查结束后,将初始数据输入SPSS23.0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2样本量说明

本次的调查样本中,男(99人)女(97人)比例基本平衡;以本科学历为主(92.9%);平均每年出游1-2次(70.9%)的人数最多;有66.3%的大学生常用的旅游APP固定为1-2个,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所用的旅游APP持有较高的忠诚度。

3结果分析

3.1因子分析

如表1所示,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良好,可进行下一步的因子分析。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质量,将公因子方差或因子载荷小于0.5的?u价项剔除,剩余14个评价项参与修正后的因子分析,结果表1。

因子分析共提取两个因子,分别为旅游APP所提供的“基础需求”服务和“个性需求”服务,两个因子的内部信度均高于0.8,表明因子内部一致性良好。“基础需求”主要为满足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的基本信息和服务,更多地偏向于在游览或者旅游消费开始前的服务,如票务预订、贴士推送、旅游攻略等。“个性需求”主要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结束后的个性需求,如在线客服、投诉、游后发表游记/晒图等。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旅游APP所提供的两类服务满意度均低于中位值3,呈较不满意的状态。可见,旅游APP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旅游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值得引起重视;“个性需求”服务的供给相对较好,满意度比“基础需求”略高,但二者差异不大,这也提醒旅游APP运营商不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个性化服务,忽视旅游活动中游客的基本需求。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满意度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旅游APP的“基础需求”服务和“个性需求”服务满意度评价均有显著差异,女性的评价显然高于男性,满意度更高。女大学生对因子1(3.28)和因子2(3.11)的平均满意度均高于中位值3,表明女大学生对旅游APP所提供的基础类和个性化服务处于较满意的状态。男大学生对因子1(2.67)和因子2(2.86)的满意度均值都低于3,处于较不满意的状态。因此,运营商在旅游APP各项服务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男女性别的需求差异。

4结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旅游APP“个性需求”服务项目的满意度略高于“基础需求”,但总体满意度呈较低状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满意度评价进行差异分析,得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旅游APP的满意度评价有显著差异,且女大学生的评价明显更高。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此次调研的数据分析,为旅游APP服务的改善和升级提出以下关注点:

重视青年客户群。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对旅游APP的使用现状整体满意度为2.97,较不满意。可见,运营商对大学生群体甚至于青年客户群的重视度不够,导致旅游APP服务项目开发建设中不能够抓住这个群体的需求重点,使得大学生对绝大部分的服务项目抱以不满意的状态,仅有在线支付、消息推送、定位导航、行程记录、智能解说等导游服务这5项内容的满意度达到3分以上。青年是散客的主力军,散客是使用旅游APP的主流客户群,因此,应加强对青年客户群的关注,根据市场需求着力改善。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 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Guangxi rural tourists, the paper systematicly analyzes different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se motiv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relieving pressure","social intercourse","seeking knowledge" and "nostalgia".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rural tourism to identify the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 so as to explore r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improve service system. 

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一、研究概述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发情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由“乡村旅游动机”、“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和“乡村旅游活动意愿”三大部分组成。“乡村旅游动机”部分在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后采用18项因子来评价,依据受访者对因子重要程度的认可情况,采用李科特尺度测评,其中1-5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访者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乡村旅游时住宿地点选择倾向”、“旅游团形式”、“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等方面。乡村旅游活动意愿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让旅游者列举其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在正式调研前,对预测问卷在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了试调查,对收集到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项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别为0.666、0.848,删除“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个变量后,KMO和Alpha分别为0.772、0.849,达到问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5项因子评价乡村旅游动机。

对被调查者的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时采用同样的标准,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无疑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效果,在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可以让旅游者处于乡村旅游氛围中能更好地回答问卷,同时为保证被调查者在评价中采用同样的标准,调查人员在发放问卷时都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进行指导。正式调研对象为正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调研地点选择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分别为桂林阳朔高田乡、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和南宁扬美古镇。调研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扬美各发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别回收问卷194份、225份和139份,总共回收问卷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47份,占回收问卷的96.2%。

笔者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关的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有乡村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以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把握旅游者动机提供了简便的衡量方法。

三、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结构分析

调查对象从性别构成看,女性比例达57.2%,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构成中18-24岁占57.2%,25-44岁占35.6%。职业构成中学生占35.6%,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军人这四类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员共计占41.4%。在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0.6%,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73.2%%。排除学生个人月收入比较低的影响,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调查者中,约有40%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过旅游者相关乡村旅游信息发现,旅游形式构成中独行者占24.8%,亲友同行者占61.9%,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仅占13.3%。每年乡村旅游次数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详细数据参见表1。

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被调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层集中在18-44岁之间,以学生和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士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其二,被调查者来源广泛,区内主要来自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区外主要来自广东、湖南等周边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调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但考虑出游者往往与亲友同行,以家庭团居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其四,被调查者每年乡村旅游的频率不高。其五,被调查者每次乡村旅游停留时间普遍不长。

(二)乡村旅游动机分析

1.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

在进行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时,对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剔除后计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进行了排序,具体数据参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M1)”、“享受自然(M9)”是两个最重要评价因子,平均值分别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占81.8%和72.2%,持负面看法的仅为3.4%和3.3%。“探亲访友(M14)”、“怀旧(M18)”是两个重要性认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仅占21.7%,30.1%,而持负面看法分别占28.3%,31.8%。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环境中以旅游方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同时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怀旧虽然也是乡村旅游动机之一,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其它动机。

2.乡村旅游动机差异性分析

就表1中反映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9个项目对15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在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时,尽量遵循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使划分出的旅游者群体具有可识别的共同特性。在对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归类后,对细分后的旅游者群体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时间在分析时采用原划分方法,而其它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年龄,划分出15-24岁和25-44岁两个群体,根据学历划分出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三个群体,根据职业划分出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具有稳定工作人士)两个群体、根据个人月收入划分出500-1499元(低消费)、1500-2999元(中消费)、3000元以上(高消费)共三个群体,根据住宿地点的选择划分出愿意住农家旅游和宾馆两个群体,根据停留时间划分为白天、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及以上共3个群体,根据乡村旅游次数/年划分为1-2次,3次及以上两个群体。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指标重要性均值没有因性别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欣赏田园风光”、“乡村采风”三个指标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乡村旅游动机指标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者群体,平均差值表示I情况下平均值与J情况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一”号表示I情况平均值小于J情况平均值。

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过乡村旅游增进同行亲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乡村旅游者更注重乡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者对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更感兴趣。其四、收入水平较高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探亲访友、怀旧兴趣较少。其四,学生群体及每年乡村旅游次数少的旅游者更在意乡村旅游的康体健身功能。其五、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愿意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探亲访友,但高档消费者和停留时间较短的乡村旅游者体现出较强的怀旧情结。其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期望值不高。

3.乡村旅游动机的因子分析

对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进行抽样适当性(KMO)与巴特利(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检验KMO为0.783,Bartlett值为136,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以16个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1%,具体情况参见表4。

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命名尽量反应其所包含因子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民俗风情”、“乡村采风”、“身体得到休息”,除“身体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为“乡村求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休闲”、“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主要反映了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缓解压力的需求,命名为“缓解压力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变量,“增进感情”、“体验户外情趣”、“康体健身”,命名为“交往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包括“怀旧”、“探亲访友”,将其命名为“怀旧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缓解压力需求”、“交往需求”、“乡村求知需求”、“怀旧需求”,具体情况参见表5。

(三)乡村旅游者参与活动意向分析

对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开设的旅游活动进行总结并让旅游者选择其最愿意参与的3-5项旅游活动。旅游者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见表6。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很难界定为某一种特定的旅游动机,如品尝农家美食,很难界定其是由怀旧引发的,还是因为想了解农村的饮食文化引发的,因此,凭借旅游活动很难找出旅游者真正的动机。

四、结语

乡村旅游动机是乡村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基础,其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乡村旅游动机可以细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完善其服务体系。整体上看,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从长远来看,将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缓解压力类”为主导,融合旅游者交际和求知的需求,怀旧仅是乡村旅游者附带的一种需要。其次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依据乡旅游者客源细分市场和乡村旅游者愿意参与的旅游活动情况来指导乡村旅游的规划与项目设计。另外,研究细分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相同的旅游动机评价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对于乡村旅游地把握旅游者多性化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以及开展市场营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孙延红.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11).

[2] 陈德广,苗长虹.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者聚类研究-以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6(6).

[3] 方贤寨,粟路军,蒋术良.基于乡村旅游者调查的乡村旅游体验研究-以长沙市周边乡村旅游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8

[关键词]跨境民族地区;导游;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AHP)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80-04

[作者简介]李泽锋(1990-),男,汉族,浙江诸暨人,硕士,研究方向:全域旅游、民族地区旅游。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县级行政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7B04)。

新出台的《旅游法》明确规定导游人员必须实行固定工资制度并发放五险,这使得导游人员工作评价变得非常重要。只有一个正确、合理的绩效考核结果才能为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训、激励、薪酬发放提供良好基础。跨境民族地区是指居住在国境线两侧的具有共同族源和相同语言文化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跨境民族地区旅游更多的是深入的体验消费,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观光游,导游在跨境民族地区旅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游客的满意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民族地区旅行社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导游的培训、激励等工作。

一、文献回顾

(一)导游工作绩效内涵

随着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人们对绩效的认知视角越来越多元化。绩效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组织绩效、部门团队绩效、个人绩效(王萍,2007)。本文民族地区导游绩效主要是指个人绩效方面,其主要考察导游的行为是否达到职业化行为标准,是否起到良好的服务效果等。导游个人绩效是旅行社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个人绩效实现最大化,才有可能使旅行社组织绩效最大化。结合本次研究民族地区导游的性质与工作内容,我们将其工作绩效考虑为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

(二)导游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民族地区导游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先对导游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进行回顾,为下文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对于导游绩效评价而言,现有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过程角度,这方面的研究,注重导游在服务过程中的质量以及其自身素质。如, Wang K C, Hsieh A Tetc(2007)采用多阶段步骤进行调查研究,分别通过512名和318名游客的反应来评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后确定六个影响因素,包括酒店、交通、购物安排、自费项目、领队和当地导游。刘佳佳(2010)从导游素质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将导游人员素质构成分为品德、知识、能力和人格四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导游绩效考核项目进行补充。李好(2015)认为职业道德和个人特质是区分导游胜任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其次,还有一些学者从结果角度进行评价,主要考虑游客的反应和对导游服务的整体评价。如,罗定提,黄艳等(2014)认为旅行社声誉会作用于导游绩效,从旅行社声誉角度来评价导游绩效。许丽君,江可申(2007)认为对于导游的工作绩效应有奖励和处罚两种形式,一旦导游受到旅游主管部门的奖励或处罚,旅行社就应以绩效津贴的形式增加或减少导游的薪酬收入。范英杰,赵玉宗,马晓芳(2011)认为可以从员工的服务效率、培训时间等方面来考虑,基于员工维度设置的业绩评价指标还需要根据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层次及各层次指标分值和权重的比例。

二、跨境民族地区导游绩效评价体系的特点

(一)与整体绩效目标相一致

导游作为旅行社的一部分,无论何时,其绩效的形成和实现都和旅行社的整体绩效紧密相关。旅行社的整体绩效由多方面因素构成,而导游带团作为旅行社的主体业务,甚至是旅行社整体绩效的主要来源。同时,导游绩效也依赖旅行社整体绩效。旅行社整体绩效的提升,有助于其日后扩大经营与提升声誉。因此设计员工绩效考核指标时应与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目标相适应,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导游个人发展。

(二)与跨境民族地区特殊性相结合

跨境民族地区旅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其吸引人的是特有的边疆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让游客体验到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因此导游在服务过程中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民族知识,对跨境民族地区特有的习俗、禁忌详细了解,以便能够对游客进行很好的解释,使得游客能够真正融入其中。其次,游客到跨境民族地区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深入的体验旅游,其程度已经超过了一般的观光游。游客需要更多的是参加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因此,导游要更关心游客对于民族风情的体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以上都要求导游具有丰富的民族知识,能够讲解到位并带动现场气氛。

(三)具有可操作性

在跨境民族地区导游人员绩效指标设计和绩效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比如导游作为带团的服务人员,其绩效主要来自服务质量评价以及游客的满意程度等,这样的情况下,由游客来评价或者选用360考核方式比较合适。但是由于游客流动性大、数量众多等原因,让每个游客直接对导游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几乎不可能,所以应选用投诉率调查、抽样调查等简单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间接可取得的数据进行评价。

(四)融合过程要素和结果要素

导游绩效考核中要兼顾过程要素和结果要素,旅行社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竞争。而导游作为直接面向游客的服务人员,应该尤其注重改善服务质量和提升游客满意度,衡量过程中应注重过程性指标。而与此同时,作为旅行社的员工,其能力的最终体现为旅行社收益增加和利润增长。所以,在导游人员的绩效评价指标中,既要重视服务满意度等过程性评价指标,也要注重服务效率等结果性指标。

三、评价体系构建

(一)初步模型构建

通过文献梳理以及导游绩效相关因子分析,初步将导游绩效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即民族地区导游绩效指标体系,标注为A层;第二层为综合层,即在导游绩效评价中的四个主要因素:民族知识、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整体效益,标注为B层;第三层为项目层,包括民族常识、责任心、纪律性、接待情况、顾客满意度、专业技能提升、建议提出、市场份额等,标注为C层。这三个层次相互结合构成了初步的导游绩效评价体系。

就此模型再提请有关专家,让其对已初步构建的模型提出个人意见。通过对有关专家的咨询,并结合本研究的前期成果,最终对模型进行一些修正。由于本文主要从导游这一微观层面入手,所以将综合性很强的整体效益修改为团队指标,并对其下的项目层进行一些调整,此外对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一些项目层的因素也进行微调。最终确定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AHP调查分析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表,编制导游绩效评价体系AHP专家意见调查表,并将这些调查表发放给有关专家(受访专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旅游、生态旅游、旅游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然后就各影响因素进行两两对比,根据其相对重要性给出分值。

1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分析方法(AHP)中,通过专家的两两比较,给出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重要程度一般用分值1到9表示,详见表2。

通过本问卷的数据,利用Expert Choice软件将数据输入并形成判断矩阵。对数据进行处理前需要先经过一致性检验,以来探索数据是否合理。一致性指标(CI)用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表示,记为:

CI=(λmax-n)/(n-1)

当阶数大于2时,可得到随机一致性比率(CR)。

CR=CI/RI

由该层次的一致性指标(CI)与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CR),得到该层次的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RI)。

RI=∑mj=1ajCIj∑mj=1ajCRj

当得到CR

利用Expert Choice软件,对回收的专家问卷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有效问卷。并通过对这些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获得相应层次的判断矩阵。

经检验得CR=004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跨境民族地区导游绩效评价体系中,工作能力占最大比例,权重为0418;民族知识次之,权重为0250;第三是团队指标,权重为0223;工作态度居第四位,占0110。而在各自的项目层上,对与工作能力而言,最重要的因素为投诉率,权重为0303;其次是游客回访满意率,权重为0280;接下来分别是接待团队数、工作流程执行度、突况处置等。对于民族知识而言,其中重要的是民族禁忌内容,权重为0594;其次为民族常识和民族节庆知识,权重分别为0249和0157。对于团队指标而言,其最重要的因素为盈利能力,权重为0395;其次是市场份额,权重为0239;接下来是所在团队目标完成和顾客维护。对于工作态度而言,其最重要的因素为责任心,权重为0371;其次为积极性,权重为0251;接下来依次为纪律性和思想品德。

四、结论及讨论

通过分析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最终确定跨境民族地区导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绩效指标体系中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民族知识、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指标,其中工作能力权重最大,其次为民族知识、团队指标和工作态度,这样的结果令人信服,也具有实际可操作意义。

首先,民族知识在跨境民族地区导游服务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其权重也在四个项目中排第二位,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常识、民族节庆知识、民族禁忌内容。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民族禁忌内容较为重要,在跨境民族地区旅游时,对于民族禁忌内容不了解,可能引发当地地居民和游客之间冲突。其次,对于工作态度而言,其权重相对较低,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积极性、责任心、纪律性四个项目,其中责任心所占权重最大。民族地区导游在带队过程中,肩负着很多工作任务,大到整个过程的带领讲解、带动气氛,小到游客个人需求的满足,如果责任心不够很多工作就不能圆满完成,更无法使游客满意或是使游客享受到超值服务。第三,工作能力是四个指标中权重最大的,其下项目指标包括接待F队数、工作流程执行度等,其中游客回访满意度和投诉率权重最高。对于团队指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市场份额、所在团队目标完成、顾客维护、盈利能力四个方面,其中盈利能力比重最大,这说明整个指标体系将个人绩效与团队盈利能力相挂钩,如果团队盈利能力弱则直接影响导游个人收入。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导游绩效评价体系具有一般绩效评价体系的共性,同时又具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该综合考虑,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又兼顾普遍性,最终确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萍等. 考核与绩效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16.

[2] Wang K C, Hsieh A T, Chou S H, et al. GPTCCC: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group package tour servic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2):361-376.

[3] 刘佳佳. 导游人员素质研究文献述评[J]. 教师教育学报, 2010, 8(1):41-44.

[4] 李好. 导游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6):118-120.

[5] 罗定提, 黄艳, 鲁芳等. 基于旅行社声誉影响的导游激励契约设计[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4(2):77-80.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9

直到2008年,武汉科技大学曹诗图教授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出版了《旅游哲学引论》一书,填补了国内旅游学研究学术专着的空白。该书首次对旅游哲学的概念、学科目标、研究对象、学科意义、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初步构建起了旅游哲学的理论体系。该书出版后不久,学界便有多篇书评发表,大多给予积极评价。其中,有学者认为该书“将旅游学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旅游研究学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有学者在肯定该书“开创性和建设性”意义的基础上,认为该书未能很好构建起“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为主体的旅游哲学体系”,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作为国内第一部旅游哲学研究专着,《旅游哲学引论》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对推动我国旅游哲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着者苦心孤诣、筚路蓝缕之功亦为学界所认同。但学界同时也认识到,旅游哲学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更加深人地探讨。

正是抱着对学术孜孜以求、认真负责的态度,曹诗图教授继续扎根旅游哲学研究领域不断探索,近年来又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由学苑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着名学者、世界休闲科学院资深院士马惠娣女士为该书撰写序言,对该书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个层面的工作恰恰是近30年中国旅游研究最为缺失的东西。能做这样的研究,自然是旅游学界的一桩幸事……希望这部着作能为变革人的旅游观念、旅游行为、旅游目的而推波助力;希望借机让政策制定者、规划设计者、教书育人者、业界经营者、学术研究者、职能管理者有些发反思与批判”。

该书分为7章,共28万余言。第1章“绪论”提纲挈领,统领全书,在评述国内旅游哲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全书的逻辑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基本观点。第2章“旅游本体论”是全书的重中之重,作者从旅游哲学的元概念和逻辑起点-一…旅游的概念一一人手,深人探讨了旅游的本质,提出了“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的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异地身心自由体验是旅游的本质”等重要观点。第3章“旅游价值论”全面分析了旅游所具有的文化功能、美育功能、认知功能、经济功能、德育功能、康体功能、成人成才功能、再生产功能、社会功能等,并从旅游与人、旅游与社会的角度深人分析了旅游的内在价值。第4章“旅游伦理论”分析了不同旅游利益相关者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与旅游道德,指出了旅游伦理建设的路径。第5章“旅游批判论”引人哲学中的“异化”概念,对国内存在的旅游异化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第6章“旅游矛盾论”提出了“旅游现象是一个矛盾复合体”的观点,指出了旅游现象中的诸多矛盾表象,并对旅游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化解之道进行了分析。第7章“旅游认识论”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旅游领域的认识与实践问题,构建起了旅游研究的哲学认识论框架。纵览全书,“旅游本体论”、“旅游价值论”和“旅游认识论”三章是该书的重点,所占篇幅最大,论述也最为充分。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重新构建了旅游哲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旅游哲学理论体系是开展旅游哲学研究最为核心和重要的工作,“关乎整个旅游哲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W。然而,由于学界的旅游哲学研究严重不足,国内外几无可以参照和借鉴的成果,因此按照怎样的逻辑思路和模块来建构旅游哲学理论体系,成为旅游哲学研究的一个全新学术命题。在第一章“导论”中,作者开宗明义,明确提出了“以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旅游本质为核心,以旅游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将旅游学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美学等学科有机结合,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等哲学领域”,系统研究旅游本质等旅游学基本问题,以此来构建旅游哲学体系的逻辑思路(见图1)。

鉴于作者先前出版的《旅游哲学引论》一书所构建的、按8个模块展开的旅游哲学理论体系“有些欠严谨,某些内容安排欠妥当”w,该书对原有的旅游哲学理论体系的“纲”和“目”都进行了较大调整。作者按照“旅游本体论”、“旅游价值论”、“旅游伦理论”、“旅游批判论”、“旅游矛盾论”、“旅游认识论”等6个模块,重新构建起了以“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为基础框架的旅游哲学理论体系。在该书中,作者将《旅游哲学引论》一书中的“旅游本体论”与“旅游本质论”归并为“旅游本体论”。旅游本体论的研究内容回归到旅游哲学的根基--旅游的概念与本质,避免了以前“用价值论的理解代替了本体论的理解”等问题,更加符合哲学意义上“本体论”的内涵。原来的“旅游实践论”和“旅游方法论”归并到“旅游认识论”。还有各个模块的研究内容也经过了较大幅度的删减、补充和调整。经过重新设计后,该书所确立的旅游哲学体系,既合乎了传统哲学的基本框架,又保留了原有理论框架的特色。新的理论体系更加严谨,内容安排也更趋合理。当然,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该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这是哲学视野旅游研究或旅游哲学研究应有的理论框架,或不能简单理解为旅游哲学体系含有这六个相等或并列的层级内容”。该理论体系仅是作者旅游哲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为一家之言。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尤其是理论与观点的创新。研究者要创新理论、观点,不能依靠主观臆断,而应该具备“问题意识”等学术素养、丰富的研究经验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学术过程,才能提出经得起学术检验、令人信服的理论与观点。《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包括《旅游哲学引论》)中的一些观点,如作者关于旅游的定义、旅游的本质、旅游的功能、旅游的异化、“旅游亟需从哲学的视角和高度进行研究”等,已经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在学界广泛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反响。在《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中,作者又提出了旅游概念的“圈层理论”、旅游本质的“樊笼理论”、旅游结构的“冰山学说”以及旅游层次或境界的“金字塔理论”。这些理论是作者经过长期思考后,对旅游现象和本质的高度概括,仔细品味,意蕴深远。在观点创新方面,该书将旅游的本质由旅游者的“异地愉悦体验”提升到了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的高度,更加切入 旅游本质,颇具海德格尔关于“人诗意地栖居”的哲学韵味。还有该书从文化、美育、认知、德育、康体等多角度对旅游功能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功能研究。如果用该书所提出的旅游多功能观点去反观国内对旅游经济功能的顶礼膜拜现象,我们很容易发现,仅从经济角度解释旅游功能的做法是何等的狭隘与短浅。又如,作者在论述“旅游与人的精神世界”中,提出“旅游真正价值则在于充盈并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观点,联系到作者还将旅游研究纳人到“人学”的范畴去认知并实践,这说明作者真正洞悉了旅游活动之于旅游主体的最高价值(马惠娣在该书“序言”中对作者关于旅游哲学研究的核心思想“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这一观点颇为欣赏)。这些观点将会对我国的旅游研究与实践起到警醒的作用,彰显了旅游哲学研究作为“警示平台”的意义。

《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彰显了哲学研究所秉持的“质疑、反思与批判”的学术态度,并将其一以贯之。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旅游哲学对旅游的一切问题都要追本溯源、寻根究底,作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的省察、质疑它的合理性和存在权力”作者在研究中很好地坚持了这种“质疑、反思与批判”的学术态度,在某些章节展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第五章“旅游批判论”。作者直面我国旅游领域的异化现象,提出了旅游异化的概念,分析旅游异化的表现并进行反思与批判,构建起了旅游异化研究的分析框架。异化现象广泛存在于旅游的学术研究、发展模式、思想观念、消费者意识和行为、消费环境等各个领域,旅游异化研究正是对“背离旅游本质和旅游业发展初衷”现象的批评与反思。这种批判性的声音在学术界犹如空谷回音,弥足珍贵。另外,作者对旅游概念和本质的研究也体现了这种批判性的学术态度。作者对旅游概念和旅游本质的探讨,正是建立在“批判性地反思国内外学界提出的旅游概念”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本身也是作者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批判性自省的结果,读者很容易发现作者对先前文章与着作中的某些理论、观点等方面做出的修正、完善与提升。

当然,任何一部学术着作都可能存在不足之处。依笔者浅见,《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在某些地方仍值得进一步强化和改进。首先,该书去掉了《旅游哲学引论》中的“绪论”和“旅游方法论”部分,笔者认为此种做法似有不妥。《旅游哲学引论》的“绪论”部分,论述了旅游哲学的概念、学术缘起、学术价值、研究内容、理论体系、学科性质、学科地位、研究方法等旅游哲学切关宏旨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旅游哲学这门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应该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旅游哲学着作不可或缺的。同样不可或缺的还有“旅游方法论”部分,因为“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属于旅游方法论范畴,是旅游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部分章节的内容稍显单薄,理论性还不够强,哲学味道也不够浓厚。例如,第六章“旅游矛盾论”所论述的矛盾皆为旅游实践中的具体矛盾,并引用大量实例。虽然这种做法能够让理论分析与旅游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但似乎削弱了文章的理论性与“哲学”韵味。

然而,瑕不掩瑜,尽管该书在个别篇章和具体研究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但从总体上看,该书较之《旅游哲学引论》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弥补了《旅游哲学引论》存在的一些不足与缺憾”。尤其是该书对旅游哲学理论体系以及一些具体问题做出了新的、深刻的思考,提出不少令人耳0一新的观点和理论。《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一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地推动我国旅游哲学研究的深人和相关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旅游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学术领域颇为深广,是旅游研究中的最高殿堂。曹诗图教授在此领域精耕十余载,为国内的旅游哲学研究开创了一片新局面,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但从整体而言,国内旅游哲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笔者不揣浅陋,所阐发的仅是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研学旅行指导意见篇10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教师参与企业问题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产学结合即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产研结合即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而研学结合则为科研与教学方面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既适合培养学术型人才, 又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必由之路。旅游教育是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专业教育,旅游教育的供给必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要办好旅游教育,培养适合行业所需的人才,关键是要处理好教育与产业的相互关系,实现产学研互动,校企合作办学。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是“双向进入、互助共赢”的过程,即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过程。

(一)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旅游企业参与学校教育,能够使企业在提升员工素质、解决实际难题、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受益,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参与学校教育,能够结合行业的特征与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旅游人才。同时,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运用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经营管理方法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旅游企业还可以通过借鉴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来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随着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教育部已经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对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于2009年, 前身是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我院本科教育办学实力与国内其他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03年我院开始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专科),2009年9月招收第一批本科学生,并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旅游本科人才。经过多年的旅游专科教育,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但是旅游本科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因此,积极探索有效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国内外多年的旅游高等教育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旅游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使我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3]

1.培养旅游产业所需的真正优秀人才

旅游行业的特征决定了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使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行业实践,掌握行业运营的规律及其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为专业教师深入行业开展挂职锻炼、技能培训、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便利平台,进一步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旅游行业开展实际调研,可使我院在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实习实训安排、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体现行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进一步推动旅游学科的建设。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行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行业就业率低已成为共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转变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地接触行业实践活动,深入行业实践开展“实战”演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行业工作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提高行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国内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借鉴

1.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

国外旅游教育的发展以欧美地区最为发达,从1893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创办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高等旅游教育的典范,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成绩显著。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专业教师都具有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经历,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而后者基本上是由企业家和专家组成。同时学校拥有自己的酒店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机会。所有学生都必须在酒店的某一相关部门工作满800小时。此外,还拥有一个产研之间合作的重要平台——酒店业研究中心。这是学术界与酒店业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2]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身就是一个酒店,有300余间客房,餐厅、厨房、酒吧、康乐设施一应俱全。课程根据酒店需求设置,并且严格按照酒店的要求对学生的在校学习、着装进行训练。此外,全校50%的学生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3]

2.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旅游教育也正朝着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发展,但合作内容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旅行社、酒店、景区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层面上,缺少实质性、深层次上的合作内容,也不乏做得较为成功、值得我们借鉴的高校,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学院,其创办的《旅游学刊》是我国旅游类唯一核心期刊,是旅游学界业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刊物。在办学过程中,该院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内外同类专业院校和全国旅游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1)产学方面,与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职能部门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2)产研方面,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行业实践,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承担多项横向课题,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城市的发展献言献策;(3)研学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大量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及其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转贴于论文联盟

由此可见,国内外旅游高等教育取得显著成绩的院校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并且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资源优势,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三、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由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初级阶段进入到借助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课程开发建设、构建科研平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学科发展的深入阶段。[4]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资源优势以及办学实际,我们提出从宏观环境层面和微观运作层面来共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并树立“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理念,使企业全程参与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教育和教学环节中。

(一)宏观环境层面

1.政府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国外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对产学合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如在德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考核标准等,企业还必须向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环境、场地、指导等,政府也有专项经费支持职业院校的建设。[5]当前,我国很多旅游企业缺乏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以追求利益为目的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公益性本身就存在矛盾,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意义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二是缺乏相关法律的约束和相关政策的激励。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四方面的利益,因此要保证其能够顺利并且持续开展下去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引导,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与经济杠杆作用。

2.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实现持续合作、成效显著、互惠共赢,必须要高度重视长效合作机制的建设,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机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保障机制。构建由崇左市政府、旅游局、学院、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领导与决策机构,共同研究和探索合作教育的内容和制定组织实施方案,特别是对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制定、专业方向的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组织实施。

(2)协议制约机制。在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特别是为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实现共赢的目的,校企双方要签订合作协议。这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通过签署协议,校企双方能够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并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旅游企业能够自觉地在学生的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毕业实习等重要教学环节履行职责;为旅游专业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科研和产品研发提供支持和帮助。[4]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为旅游企业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经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提供人力、物力和智力支持。

(3)协调反馈机制。及时有效、相互尊重的协调反馈机制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形成定期交流、走访制度。学校和系部领导、专业教师要经常走访合作单位,增进校企间的感情交流;共同讨论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虚心向他们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同时,信息沟通要及时。凡是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相关信息的调整或变革的,系部要及时向合作单位通报,以便各项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凡是合作单位向学校或系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要及时采纳并将执行情况反馈给合作单位。对不合理或无法一时采纳的意见和建议,也要及时反馈给合作单位以表示尊重。[6]此外,政府要定期深入学校、企业开展合作教育的调研工作,了解合作教育的进展、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微观运作层面

1.加强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学结合

(1)建立广泛、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深化合作的内容与形式。首先,在巩固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增加合作单位的类型,扩展实践基地网络。在进一步巩固与南宁海外旅行社、广西龙州县旅游局、东莞三正半山酒店、东莞旗峰山铂尔曼酒店、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深圳中南酒店集团等合作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类型的合作单位,如知名旅游景区景点、会展公司、旅游航空服务公司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崇左打造陆路东盟经济带的优势,广泛开展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企业的合作,争取与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使本专业拥有海外、高标准、高起点的实习基地,从而形成高层次性、多样性、稳定性,并涵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旅行社、酒店、旅游航空公司、会展公司等在内的实践基地网络,进一步满足教学和学生实习就业的需要。其次,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内容与形式。精选3~5家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从由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进一步深入到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企业设立优秀奖学金等主要的实质性合作内容,深化产学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2)建设经营性的校内实践基地,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结合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制图实训室的建设,增加沙盘模型的数量以及电子触摸屏、教学挂图等设施,努力建设成为三维模拟仿真实训室,以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把酒店管理实训中心努力建设成为经营性的实践基地。校内经营性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为学生及时提供市场需求变化与行业势态发展的快速信息,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了解与认识社会的窗口。[7]这是一个真实的行业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沟通与合作意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酒店管理实训中心的餐饮服务实训室建设成为经营性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经营场所,学、产一体化即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经营与服务的能力,又能促进校园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转贴于论文联盟

(3)制定激励政策,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借助企业环境,培养和建设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策略,聘请旅游企业的技术能手或管理者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并通过制定鼓励教师参加企业服务与管理实践的制度,如《关于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意见》、《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管理办法》等,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兼职、合作科研、培训等途径,深入旅游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岗位,熟悉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加深教师的企业背景,丰富行业经验。

2.以科研促产业发展,推动产研合作

科学研究要紧密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研究成果要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实际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实现科研反哺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第一,要整合科研队伍力量,根据服务旅游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科研团队,改变教师科研课题单打独斗的现象,并从整体上对科研团队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