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产品+研学型联合创新教学模式

时间:2022-05-11 04:02:46

智能化产品+研学型联合创新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智能化产品+”研学型联合课程是广美视觉设计学院与互联网科技企业协同创新的跨专业实践课程。本文以腾讯相册管家照片增值策划项目课题为例,通过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的联合模式,结合最新的智能科技,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产品应用的商业场景与用户体验。作为新商业市场驱动下开展的创新教学模式,本课程以“体验思维”为视觉设计导向,以“用户反馈”为设计判断标准,学习在多角色沟通中推进视觉设计,在智能转型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体系化思维。

关键词:视觉设计、智能化产品、互联网实践基地、校企合作

过往的设计学科建设中,校企合作课程是基于企业已有的成熟产品进行项目合作,并借鉴市场现有数据提供给教学大量的经验参考,属于单一的理论应用型课程。2015年起,广美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协同腾讯、华为、金山等多家知名企业建设互联网实践基地,并主要针对智能产品的联合研发,在三、四年级艺术设计本科教育中,建构了一系列“智能化产品+”研学型联合课程。在“产、学、研”特色教学积累的校企合作基础之上,结合互联网智能产品设计的新商业市场需求,展开了从单一“应用型”到综合“研学型”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课程中参与产品前期的研发流程,学习AI智能科技应用,有助于了解当下的行业形态、新商业模式,以及培养体验思维的综合创新能力。

一、课程需求及目的

“用户+产品”构建了智能化产品设计的两大重点核心要素,在视觉设计层面,缺乏了精准的用户场景数据以及产品核心科技,很难解决设计表现的根本问题。快速迭代的交互媒介,导致智能产品的差异化不仅仅是产品自身功能的区别,视觉设计的重要性也由设计流程中的后续加入,调整为前期策划参与。(图1)全新产品的未知性缺乏现有的市场经验作为设计基础,同时创新研发又增加了视觉设计的职业赋能,与用户体验、信息架构,以及前端、后端共同策划需要大量的互联网综合知识,由于时间能耗与学习成本过高,导致整个视觉设计教学体系受到技术局限的影响。因此,科技开放性与跨学科合作成为设计实践教育的必然趋势。以腾讯相册管家“照片增值策划项目”为例,本次课题要求结合腾讯相册管家的品牌形象,运用产品的AI技术,策划一系列人工智能时代照片增值的运营设计方案。课程的设计包括品牌传播、视觉设计、广告策划、信息传达等跨专业综合实践,结合互联网思维与智能科技优势,以视觉设计参与智能化产品研发的构建模式开展课程的阶段性推进。其核心是为了培养学生应对新商业环境急速变化下多场景的体验诉求,结合智能科技工具的使用,改变视觉设计在专业理解或表现上的单一化,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信息逻辑处理能力,为适应未来的设计需求,增强视觉设计与交互体验、用户研究等跨界综合的实践经验。

二、课程的进程安排及实施

研学型的课程安排区别于其他校企合作课程。首先,在选题方面,“智能化产品+”的概念突出了创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未知的产品类型特征,为视觉设计参与产品研发提供了研究环境。其次,鉴于未产品的特殊性,联合课程共分为基地调研、研学课堂、产品执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地调研是指互联网实践基地的深入调研。作为课题前的磨合期,参与课程的学生和老师需提前进入企业课堂,由产品核心设计团队主导,以用户和产品两个核心内容展开企业课堂授课,并通过市场需求的角度来提升整个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根据丰富的专业经验来进行课程辅导,此次联合课程由视觉文化设计、广告设计、信息设计三个专业工作室共同参与,学生作为课程项目的体验者以及设计执行者是课程的核心。第二阶段:研学课堂由企业核心设计团队入驻学校课堂,联合院校教师共同开展五周共80课时的专业授课,同学们会根据课程需求进行组队合作,在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导师的引导下,开展用户调研、产品规划与视觉输出。作为联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安排由以下三个进程组成:(1)视觉参与用户调研(32课时)课程初期为需求分析的阶段。企业导师详细讲解设计理念的构思、设计标准,可设计位置的详细罗列以及各种设计稿参数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对项目产品开展为期一周的自我体验反馈和目标用户调研,对数据报告进行分析整理,从用户体验者的角度开启创意视觉设计的初步设想。由于项目的内容涉及策划、交互、界面、插画、动效等多项能力,在接到项目要求后,三个不同专业工作室的学生需跨专业进行组队。有想法的同学可以率先自荐为项目组长,将所选用户类型、初步方案和团队构建需求做成投票选项,由其他学生根据自身优势进行自由选择。一个优异的团队构架在后期的设计执行中非常重要,能力的合理配置是关键。项目分组通过“用户类型”完成,具体分为“亲子”“聚会”“旅行”“美食”四大组别。在确定了各小组的目标用户后,组员需展开多角度的背景审查调研,主要包括研究产品背景、了解目标用户、使用场景模拟、梳理产品功能和确定任务类型五个步骤。可通过用户画像从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收入、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定位,从而帮助下个阶段产品设计的功能细化。(2)视觉参与产品策划(32课时)通过调研确定了使用场景和任务类型后,进入产品的设计策划阶段,每组会有两名核心团队设计师直接参与,作为企业接入口给予答疑和指导建议。其间,设计师团队开展了经验分享课程,包括介绍成功案例的影响力,优秀运营策略所应具备的特质,如何策划运营活动,概念如何触碰情感共鸣,以及产品AI技术的视觉匹配性与可扩展性探索。从概念生成到设计执行,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这期间,小组成员需要对品牌形象、产品特征、用户习惯、智能技术等进行多方位调研分析和比对,进而优化出最适用的设计内容。以“聚会组”运营方案为例,腾讯相册管家作为一款高端智能化软件产品,其技术功能众多,组员锁定了“了解—贴近—服务后青年”作为“聚会组”主推的品牌特征。确定推广概念后,组员通过情感共鸣的用户角度,对“后青年”标签用户进行了细化分类与行为习惯研究。学生选择了共识度高的故事场景作为视觉表现元素,并将“人物延边识别”“人脸识别”“交互文字”等拆解AI技术作为视觉执行挂件,匹配视觉元素的设计,创造了多款自动识别并匹配相关信息的相册动态模板。(图3、4)将图像识别、图像处理、多媒体整合等AI技术细分拆解,并结合视觉设计的创意应用是整个设计执行的过程难点。在前期的使用习惯分析中,同学获取了目标用户照片画面普遍缺乏构图、“路人感”强、质量低,光线混乱,人像密集、占画面比重大,照片尺寸、比例沟通各异,照片缺乏趣味、互动性弱,镜头语言运用效果弱等六大特征。在设计解决方案中,拼贴艺术、编排网格系统、一镜到底的视觉表现等完美兼容了AI拆解技术。(3)视觉设计输出评估(16课时)为了综合评估的客观因素,最终项目成果通过现场评审结合互联网投票的用户评审双重机制,评审的参考标准有综合性、AI应用、视觉表现、适用性、传播力五个层面。综合性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进行判断,其中包含专业性、整体性、品牌传播以及共性。要求细节完美,不能出现明显的设计瑕疵。所有交互元素的设计强化整体布局,形成规范,形式与内容需协调统一。同时,设计内容承载了对产品文化的认同,突出品牌形象。AI应用、视觉表现、适用性和传播力则是从局部作更为细致的判断,AI应用强调在技术结合视觉的共性基础上,设计具有吸引力且在局部有贴心表现,并带给人惊喜的感受,需要设计者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创意输入以及鲜明生动的设计转化。视觉表现要求布局美观、色彩合理、阅读性和空间感强。适用性是指设计的用户体验,反馈及时可以帮助用户提高效率,方位清晰可以方便使用、路径简短节约时间成本,容错性好可减少用户的错误操作。最后是传播力的层面,精准的定位才能符合该产品目标用户群体的使用习惯,所有交互元素的设计需体现其亲和力,令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沟通顺畅,并能营造情感氛围,具有故事性,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是保持其留恋度的基础。对产品产生期待,才能促成用户的二次访问,并能达成品牌传播的影响力。第三阶段:产品执行评估中优胜的视觉方案将被企业收录并受权使用,其作者将参与项目执行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产品设计持续优化的阶段,需要通过整个设计团队的合作来完成,并通过产品上线后的反馈进行产品的设计验收。在此阶段,企业方将会组织市场、设计、广告等部门人员评估产品投放效果,其中包括产品投放时间、投放渠道、内容载体、产品内容、受众人群等因素,充分利用共享资源的优势,进行深入的优化思考。经过一个周期的产品转化实施上线后,通过课程成果和最终执行方案的比对,结合目标用户反馈的大数据,可以更为客观地了解市场依据的重要性,而不是借助经验和想象来作判断。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1.应对新商业环境的设计转型社会需求的多维度复杂性,已令设计教学从早期的美学时代转型为综合跨界的体验人才培养。“智能化产品+”研学型合作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产品的前期深入研究、中期合作输出、后期用户反馈评估等闭环式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对设计不切实际“想当然”的认知和表达,同时思考从PC端的页面设计到移动端的交互体验,再到应对未来的全流程、多场景、多角色的体验方案提供,这是视觉设计的工作职能所面临的新课题。2.智能技术支持提升设计赋能本次课程中,企业提供了智能产品的设计基础能力,如“自动退底”“人物延边识别”“人脸识别”“交互文字”等,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当学生熟练的设计技能被机器替换时,我们必须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去思考设计的核心内容,整合全线资源,提升跨界与创新能力,从而增强职能跨界转型的学习。3.“去中心化”创新教学特征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企业不仅仅是课题机构,而且不断在同学们的设计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基于行业及市场经验的建议。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任务,新的团队建构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可以把握设计组织的主动权,从自身最感兴趣的构思及团队组成出发,最大程度激发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组织者、信息反馈者和评判者,打破了教学过程中判断、决策与反馈的唯一性。教师、学生和企业相关人员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身份功能都有相应转换,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互动和协同推进的关系,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的特征。4.用户测评的社会价值转化对于设计这种实用型艺术来说,教学结果的测评及反馈也是推进教学创新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这次课程合作中,腾讯管家把最终评审获奖的部分作品在相应时段进行了,通过后台数据对观众的反馈进行了持续的搜集和监测,并专门针对作品的完善过程、效果及反响作了有师生参与的内部分享会。由此,学生可以从大数据的反馈中反思作品的不足,打破对受众特征认知的偏见,从中获得的围绕概念、定位、表现、执行等的各种设计思考是非常难得的经验,同时也弥补了日常设计教学在作品后续效果反馈环节的不足。综上所述,设计本身就应具备理论性、实践性,以及执行性和传播性。校企合作的联合课程教学模式已经由早期的应用型探讨向研学型转化。这主要体现在视觉设计参与了创新智能化产品研发的核心阶段,通过视觉设计干预用户行为,进而完善产品功能结构的设想。创新产品的市场运营策划需要实践基地提供前沿设计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持与经验交流。这一模式从教学层面上弥补了传统教学在应对未来新商业市场的经验不足,补充了智能科技介入艺术设计的可能性探索;从实践层面上增加了设计应用市场方面的研发和创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在专业性、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基础上,提升了设计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及社会价值的实践转化。

作者: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