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4-01-10 17:58:12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1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

2016年我校经历的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全面推动了教学改革各项措施的出台,也引发了深入热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集中在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这类企业各岗位的最终服务对象是旅游者。学生要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成为适用型创新型人才,主要应掌握计算机运用等基础知识,掌握旅行社经营概况等旅游专业知识,重点掌握饭店、旅行社、景区等各岗位的一线服务与管理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等勾通合作能力。教学功能重在通过课堂与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力,而社会服务旨在实践“考核”学生的能力,可见教学和社会服务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因而,高校旅游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社会服务必须相互融为一体。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形式

1、文化引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观光、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每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高校作为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先导的高地,引领先进文化就是其基本职责。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在挖掘、研究、发展和应用区域旅游文化成果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2、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论型与研究型人才,更需要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要做到能不断地为旅游业输送需要的合格人才,就需要高校时刻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旅游规划。所谓旅游规划,是对特定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的计划和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后,成为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需统筹全局,为区域的旅游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针乃至具体的实施方案。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规划热潮应运而生。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多目标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旅游规划人员专业背景涵盖面较广,包括地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林业、旅游、文史等学科,而高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人才济济,具备了从事旅游规划的智力资源。因此,国内许多高校成立了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如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并申请了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开展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工作,为政府和企业在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旅游业规范发展方面提供了决策依据。

4、行I培训

(1)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职工开展教育培训和学习,可以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组织旅行社、景区和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参加岗位职务培训,可以增强旅游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3)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包括导游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星级酒店服务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景区从业人员及讲解员培训等三种类型,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注重实用,培训内容重点为岗位服务技能。

(4)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搞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服务,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了解旅游知识,懂得一定的旅游服务礼仪和服务心理,接受一定的导游、餐饮和客房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

5、信息咨询

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其发展离不开旅游信息的支持与保障,高校应发挥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为当地旅游业提供咨询服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依托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成立公益性质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的主要功能是:(1)为游客提供旅游地各种信息;(2)作好旅游企业宣传促销和市场调研的特殊媒介;(3)为旅游主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的依据。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措施

1、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建设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团队。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的平台加强对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的研究,教师应当走进旅游产业,要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等课题,也要研究前厅接待、旅行社计调、景区导游讲解、旅游促销等课题。同时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做”一体转化。

2、重视教学与相关社会服务的衔接。

“顶岗实习、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一直是我们专业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旅游服务的模拟或现实中学习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为未来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在认真修订过程中,强调教学内容和社会服务的内容相互融合是必然方向。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工作安排应与课程内容衔接,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并检验学生校内所学。

3、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相关社会服务的研究。

专业教师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与知识体系研究学生该到哪些企业实习、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社会实践等情况,并调查研究学生在企业社会实践的心理动向、社会服务的表现、能否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等,并调查研究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变化、毕业生对学校实践学习的看法等等,把学生的企业实践与其他社会服务作为课题研究,寻找产学研更好的平台和校企合作的更好方式,探索大学生更好的社会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2

    (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需要完善且有效的校内实训基地高职教育是大众素养提升的普世性教育,在行业人力资源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更加有效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有一定职业素养和基本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的校内专业实训条件是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的重要保障。(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备校内实训基地高职教育中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更需要动手能力、沟通协调技巧的,传统的教室满足不了现代旅游人才的技能型培养场地的需求,更无法实现专业技能的反复强化的训练和岗位场景的操练与模拟。一直以来,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都是各个高职院校实训建设中的关注点。(三)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需要整套的校内实训基地专业群建设需要众多方面的条件准备和支撑,完备的科学设置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条件。强化学生实训技能、真实操作、模拟训练,对学生培养、专业建设、高职教育理念的践行意义重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进展

    几年来,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训室从60平米扩建到了约800平米的规模,已经建设了旅游管理综合实训室、导游模拟数字实训室、实训餐厅、标准客房、校园康辉国际旅行社、校园客运站等,能够进行前台接待与管理系统操作、中西式铺床、中西餐摆台及宴会服务、模拟导游、3D景区讲解、旅行社实操、线路设计与销售、站务服务管理、联网售票等一系列的专业岗位技能实训与实操。

    三、旅游管理专业群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方案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高职旅游院校 专业建设 结合

高职旅游院校以培养旅游行业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其在学生职业素质训导方面的示范作用。掌握规范的用语用字和流畅得体的口头及书面表达,适应旅游企业单位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后能体面生存、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能力的要求

国家劳动部指出:“与人交流能力”是我国从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旅游行业作为窗口行业,必须把普通话作为全行业的工作用语,把规范汉字作为全行业的公务用字和宣传用字,除确需使用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场合外,全行业所有员工在工作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规定的三级甲等;直接面向游客的宾馆、酒店、旅游区(点)、旅行社一线员工一般应不低于二级甲等,其他人员应不低于二级乙等。

三、普通话培训与旅游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探究

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旅游院校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流动性大,高职旅游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不仅旨在进一步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更要重视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增强学生在各种旅游行业岗位上的沟通、交流能力结合起来,应在高职旅游专业建设中体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历史责任。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中就将《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普通话与演讲》、《沟通技巧》等不同课程列入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要求旅游专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达到语言类教师所规定的二级甲等,旅游专业学生达到二级乙等,在教学中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岗位语言沟通能力为核心,采取合作性学习、实践性教学等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并根据专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训练。比如除了所有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前参加集中的培训之外,教师在专业实训课和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课中都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的二级甲等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把旅游服务各个环节的常用业务书面语、口头语和体态语置于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人人过关,将13篇必考的湖南景点导游词规范注音、划分意群和音节、标注语气语调之后下发学生,通过视频播放和随机纠错,培训学生人人都能规范标准而声情并茂地完成这13个景点的导游讲解,这样就不仅使学生的普通话测试成绩大为提高,也全面提高了学生参加导游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面试通过率,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和工作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还应鼓励高职旅游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者结合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和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带进第二课堂,语委办与旅游专业教师和学生推普协会联合起来,将推普工作融入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旅游咨询师、全陪或地陪导游、旅游产品销售员等各种岗位的技能培训和竞赛中,通过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使学生普遍适应旅游行业语言文字规范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这也是高职旅游院校促进普通话教学、培训和测试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旅游景区所在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专业院校大力推广普通话和积极推进汉字应用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全行业后备从业人员的素质,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提高地方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其整体竞争能力,使高职旅游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为2011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C0498)的研究成果。作者系该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湖南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实践与理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卉.关于高职院校普通话培训的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4).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4

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具有日益增长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在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与相关行业和领域融合发展,催生了新业态,优化提升了相关行业和领域价值。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署名文章《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提出推进“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旅游精准扶贫。

笔者学校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委托,承接了500名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在市场调研、摸底桂林市各县贫困村的情况后,决定把该次扶贫培训的工作重点放在龙胜县。

龙胜县是一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山区贫困县,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县依托笔者学校是自治区中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桂林市、县政府部门以及知名旅游企业深度融合,在完善现有短期培训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加大对扶贫对象的扶持广度、深度,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切实将扶贫工作做扎实、有力度,争取受培学员能达到上岗就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扶持具备条件的学员创办农家乐,并对后续的经营和管理给予必要的帮助。

二、旅游教育扶贫的工作过程

泗水乡里茶村排坊屯位于龙胜县温泉旅游热线上,距县城6公里,距温泉26公里,交通便利。全屯共30户132人,仅有5户人家在山脚平地上,其余村民都居住在高山上,村里的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学校在对这个点调研的过程中联系到了县旅游局,得到了旅游局大力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开办了3家农家乐,学校负责业务培训、经营指导,旅游局帮扶村民申报了农业旅游示范点,得到了县政府的财政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使排坊屯呈现出民族团结、文明进取、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排坊屯也成了龙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如今的排坊屯房前屋后环境舒适,芳草绿树相映成趣,村前河流迤逦,彰显秀美山村本色。从此,排坊屯高山区的村民脱了贫,平地户也开始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旅游教育扶贫的条件保障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桂林市各级扶贫办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亲临笔者学校检查、指导扶贫工作。学校得到了市扶贫办、龙胜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接到培训任务后,校领导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并向市扶贫办分管领导专门请示、汇报,按照市扶贫办的反馈信息,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方案。

2.精选课程,形式多样

对贫困村的乡村旅游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多数学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有不少学员从没有接触过服务行业,甚至有些壮寨的村民连普通话也听不懂,这给培训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学员程度不一、层次不一,对授课教师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学校专业教研组认真开展针对贫困村农家乐旅游服务的专项研究,反复研读每一次培训收集回来的课程反馈表。然后,根据受培学员的具体需求,精选相应的课程,不断开发出适应乡村旅游的培训课程。例如,乡村旅游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特色餐饮解读、农家乐菜品知识等特色课程,给各培训点的贫困村旅游从业者带去最实用的专业知识。教师讲课时,尽量使用最朴实的语言,让学员明白讲授的内容。在金竹壮寨,请当地的妇女主任帮忙把讲课内容翻译成壮语,使听不懂普通话学员也能学到知识。

3.加强管理,严格纪律

良好的管理是培训质量的有力保证,每次培训,都先请示、后研究,拿出相应的实施方案上报市扶贫办,对培训日程、学员签到、课程安排、课程反馈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学员按时参加培训,及时反馈意见。整个培训期间实行考勤管理,要求学员上课签到。每节培训课结束后,都组织学员填写课程反馈表,对意见进行整理,课后组织培训教师开会,将反馈意见传达给培训教师。整个培训期间,学员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遵守课堂纪律,没有发生一起意外事件,得到了各培训点的好评。

4.严格考核,保证质量

在严格要求学员的同时,还注重对教师队伍的考核,这对确保培训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学校要求教师接到培训任务后,首先进行备课,并且提交课时教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准确性。其次,及时反馈学员的培训意见,及时汇总反馈表,第一时间将学员的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使培训课程的修订工作落到实处。再次,培训全程都有负责人进行听课反馈,提交本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完成课程教学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小结,谈谈本人对培训授课工作的体会,教学相长,持续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终达到为培训工作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的目的。

5.不计得失,热忱服务

教育培训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实际效益一时无法收获。每一次为了配合受培方的时间,教师们都是黎明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各地,顶烈日、战严寒,然而,崎岖蜿蜒的山路不能阻挡前行的脚步,回环的梯田不能挫折向上的决心。由于正好处于秋收割禾的时节,为配合农民学员的时间,都是采取晚上上课、白天随访的培训方式,尽量不耽误农时。

6.严谨认真,润物无声

针对市扶贫办的工作任务,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研究有关文件和资金管理制度,为国家把好关,严把财务关,不该花的钱一律不允许支出,节约每一分办学成本,实实在在地把培训款全部用于学员。培训登记表、培训合格证以及技能等级证书上都需要粘贴学员的照片。但在到达实际培训地点后,发现村民们外出实在困难,如果500名受培学员全部到县城拍照、领取照片,会给学员们带来很多不便。笔者将情况汇报给学校领导班子后,校方马上指示教师为学员进行信息采集,并将冲洗好的照片为学员贴好,更为细心的是,每位学员都有剩余的照片,我们在培训后均发给学员用于今后之需。

7.绿色环保,持续发展

龙胜县是典型的山区,绿树环绕,景色秀丽,这是龙胜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有一些村民急于脱贫,有的乱砍滥伐、卖树挣钱,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大量种植速生桉,使土壤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当地政府部门希望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绿色环保的理念,让山区的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一方沃土。我们有意识地加入了乡村旅游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内容,有的村民认为砍树卖钱能迅速缓解经济压力,但是接受培训后意识到这样做没有考虑到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已悄然植入他们的心里。

8.培训就业,落到实处

在参加培训的500名贫困学员中,有3户自己创办了农家乐,目前经营状况非常红火。有3个培训点由村委会组织群众,集体经营乡村旅游项目,涉及餐饮、住宿、景区、旅游产品等,较有成效。其中,金竹壮寨的江边村依托种植的毛竹资源养殖竹鼠,在我们的帮扶培训下,对竹鼠进行加工,开发出一系列游客们喜爱的竹鼠菜肴。部分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的学员,全部安排到县城的三星级酒店工作,极大地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其中一名学员培训前无工作、无技能,只能在家带孩子,家庭突遭巨变,家中唯一的劳动力遇车祸身亡,她一个人挑起家庭的重担,连基本生活都出现困难。在培训下,她掌握了酒店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并且在学校的合作单位中为她找到了客房服务员的工作,解决了她的家庭困难。

四、旅游教育扶贫的成效成果

1.全面完成当年扶贫计划

旅游教育扶贫年度培训贫困人口500人次,全部实现转移就业,部分学员自主就业,开办农家乐,彻底摆脱了贫困。培训前,学员的年人均收入在800元~1000元,培训后的月收入达1500元以上,个别经营户的月收入超过了4000元。

2.受培学员满意度高

本次培训得到了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从课后的培训反馈和随访记录,以及后续服务中的随机调查来看,学员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3.资金管理规范

由于培训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的扶贫款项,因此,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极其严格的。在培训过程中,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合理,严格依照国家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制订计划并上报,批复后依规使用,做到账目清晰,使用合理、规范。

4.主动与各政府部门合作,扩大扶贫成果

受扶贫办委托,笔者学校与各县旅游部门合作,争取更多的来自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为人民群众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用行动实践“实干兴邦的中国梦”。

5.提升困村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

教育的启发作用具有很大的效果,笔者在对学员讲授旅游环境营造的同时,学员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环境。培训后,村民的卫生习惯有所改善,尤其在政府投入实施了改厕工程之后,村民的卫生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物质的改变终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改变。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制度,结合旅游教育,提高学员的思想素质,更好地维护龙胜县的旅游形象,让游客在领略龙胜山美水美的同时,感受到龙胜县各族人民的可亲、可敬、可信。在群体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村民们终会实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富国安邦中国梦。

五、体会与思考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5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由于各省市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格和数量有不同的需求;同时,由于各高职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安排等也不尽相同。然而,通过横向比较,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规格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本以旅行社、宾馆酒店、景区景点等方向为主,课程体系也以这些基层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行设计,因此一些院校把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笼统定位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这种培养目标既没有结合区域的旅游资源特征,也没有体现出本校的专业特色。同时,还存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规格定位上把握不准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过于过于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弱化了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的学生最终因缺乏操作技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与旅游人才市场急需的实践能力强、具备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管理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相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管理知识与理论不足,最终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

1.2课程建设不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变化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在课程建设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上没有平衡好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些高职院校课程理念传统,注重知识本位,重理论轻实践,而忽视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缺乏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没有体现能力本位。与之相反,有些高职院校又过分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职业素质养成和后续发展的知识储备。(2)课程设置雷同,既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也没有按照区域所需求的旅游人才规格来设置课程。(3)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智慧旅游、在线旅游以及行业、企业的新规范、新方法、新标准等内容因大多数院校未能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之中,从而跟不上行业发展。(4)现代旅游专业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兴趣和综合能力培养不到位,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设置的选修课程虽然数量不少,但所占的学时比重轻,对于学生的创新、协作、沟通等能力培养不足[3]。

1.3“双师型”教师资源贫乏,实习实训环节有待改善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从旅游企业调入任教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多数教师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有些教师没有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少,缺乏实际岗位上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同时,由于旅游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参与不足,实习实训环节的设计缺乏系统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计划和内容得不到有效地落实和有力地保障。

1.4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多媒体教学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旅游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已经达成共识;案例教学是各院校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使用不足,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仍然占有很大比例,而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学”以及“学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加强。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2.1多方联动,打造“五位一体”的旅游职教联盟

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充分整合各种有用资源,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培训机构、职教研究机构等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助、资源共享的平台,需要成立“五位一体”的旅游职教联盟如图1所示,从而形成政、校、企等诸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关系。这样不仅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实训场所不够、师资不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机制保障。通过成立联盟,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培训机构咨询机构、大学和职教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使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又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责,从而使联盟具有以下职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环境;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术培训、认证考试组织、协调与管理;规划专业教材的编写;为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科研活动等提供智力支持;收集研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建议;进行“课程改革”、“认证考试”;分享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互动共赢,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体系诸元素之间的经济利益、政策利益、社会利益、人才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互享,使培养人与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有效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转化脱节等“两张皮”现象,形成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多方联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2.2把握市场需求,研究岗位分析

由于各地方旅游资源的不同,从而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类型以及规格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地方旅游资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找准学生就业岗位,认真研究岗位分析,从而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培养急需和紧缺的合格人才。比如,贵州、安徽、海南三省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需求增加趋势明显;内蒙古、三峡库区、苏北地区对旅游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人才备需求旺盛;泸州、吉林省对旅游规划与项目开发人才需求逐步增加;而黑龙江省和湖北省旅游商品的设计人才严重短缺京津冀旅游圈的建设对北京市旅游人才新需求必然增加。这些市场需求就为专业定位和就业面向提供了参考依据[4]。通过调研发现,旅游企业岗位如旅行社核心岗位中的计调、导游等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流程。比如,计调的工作任务包括价格谈判、线路设计、采购等,需要的都是建立在专业功底基础上的沟通、协调、设计、销售的综合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或工作的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整合,而通过岗位任务分析确定能力,进而根据能力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更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再比如,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认为酒店外语应用能力体现了员工在酒店中的岗位级别。管理的职位在酒店越高,对他们酒店外语的应用能力要求就越高,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酒店国际化的发展,也为人才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进一步细分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分析,按照“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的阶梯设计好学生的职业发展升迁路径,见表1,这样才能得到社会认可。

2.3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学生应从内心真正理解服务的本质和服务的回报,需要学习操作性的知识并通过训练掌握相关技能,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有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有批判和创新精神而且热爱这个行业。高职教育正是培养既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充分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均有各自的任务,专业教育是一种行动的、促使学生跟现实世界互动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实用价值的教育,可以为个体在社会上的谋生做准备,因而广受欢迎。而通识教育旨在培育“社会人”,是一种思辨的、基于大脑思考的一种训练,使受教育者在智力、体能、道德、情感各方面均能和谐发展,具有非实用性、非功利性,需要依赖课堂知识,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亲身体验,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其知识、能力和素质。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特别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贯穿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而在通识教育中可适当融入专业方面的内容,不仅丰富了通识课程的内容,而且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因此,要培养既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又具有健全人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人才,就应该做到两者的整合与统一。

2.4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教学方案

结合旅游行业淡季与旺季的特点以及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按照学期安排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寒暑假,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可实施差异化的学训交替式的学训方案,如表2所示。通过入学后第1学年暑假实训的职业认证培养学生定位职业角色的能力;通过第2学年的专业技能训练、考证和寒暑假企业实习,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通过第3学年的管理运行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以上4种能力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训贯穿始终,实现人才“交互成长”和“素质养成”。既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也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2.5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它决定了学校如何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要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把旅游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课程划分为“职业素质、职业基础、职业技术和职业拓展”4个模块,并据此构建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2)要紧跟行业发展,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新职业及其能力要求,一方面开发旅游网络营销或旅游电子商务、自驾游管理、餐饮创意设计等新课程,同时,创新性地将一些跨领域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将管理学类的课程整合成《旅游管理学基础》;将与动物、植物、地理、生态等有关的课程整合成《旅游环境与生态》等相关课程进行。(3)增加学习的自主性,满足个性需求。目前,由于旅游护理、旅游营销与策划等方向“小而精”领域人才缺乏严重。因此,要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实际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课,为学生自主和更加合理的进行职业规划创造条件。例如开设急救护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私人旅游顾问等课程以满足新兴职业的需求[5]。

3结语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从业人员 培训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市场,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生态为目的的旅游产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回归田园的需求日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南宁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例如隆安、武鸣、上林、扶绥、宾阳、横县等县城,大力发展面向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加强各项旅游资源建设,旨在打造首府南宁 “后花园”。例如,近年,隆安县努力成为南宁“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全面完善全县旅游休闲产品规划与发展体系。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带动农业及农村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环境卫生、乡村民主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包括了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服务的各方面从业者,其中以本地农民从业人员为主,比如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提供者、餐饮旅店管理及服务者、农产品及工艺品销售者等等。由于乡村发展比起都市来说,尚有较大差距,很难吸引久地人才,缺乏有素质高文化的旅游人才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软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因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较低,这些都会影响旅游形象的建设和旅游竞争力的提高,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维护者与销售者,是旅游景区的形象传播者,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影响要素

1. 接受培训的需求与动机

需求产生动机,所有的行为都源于需求。在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对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都会造成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益处?对于村民们来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旅游产业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投身于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中去。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能提高农民家庭收入,安置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助于促进农民意识的提高,扩大农民视野等。

培训需求确定了培训的目的与出发点。通过培训,首先要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过培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营造干净优雅的服务环境,自觉地维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生态地发展;通过培训,扩大农民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进而改善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

2. 培训对象的素质与能力层次

乡村旅游农民从业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农民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接触面比较窄,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知识信息更新慢。(2)思想保守,思维方式直线型居多,对于抽象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培训内容更应侧重具像的讲解及亲身练习。(3)学习决不是单单为了增加知识,其目的主要是致富,而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保守,从众心理强,只有亲自看到身边的致富典型才跟随效仿。

培训要根据农民的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在培训方法上,重现场实现展示,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生动活泼,贴近农民生活及思绪方式的授课方式会更受欢迎。

3. 培训者

针对村民的特点及培训的目的,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也比较多元化。不但应熟识旅游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经验,能够真正指导及帮助村民们解决在当地进行旅游生产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 培训效果的评估

评估是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总结,怎样的培训效果是合格的?培训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理解与应用情况,决定下一次培训工作的开展。所以,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在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反馈,是有其必要性的。听取群众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对比培训前后村民对旅游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发展经济的技能。

二、培训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任何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要求及范围,没有放之四海兼准的培训方法。必须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地区、时期等多种特征,来展开有针对性、行多有效、命中要害的培训。 起码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对象。不同的培训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农民。这要求根据受训农民的文化背景、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经济情况等因素,开展适合他们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二是适用时效。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社会信息资源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如此之快,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有时效性的,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案的设计都必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三是适用地区。不同的地区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差异、自然条件差异、文化差异等。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借鉴、建设及应用适合本地区的农民培训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

2. 目的性原则

农民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烈的――致富。所以,在实施培训工作之前,应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培训需求也要有足够的把握,根据培训人员的要求与特点来精心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好培训方式。在内容上重实践,能真正帮助村民们解决在旅游业经营与管理当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在方式上要重具化,重操作,力求活跃生动,要体现出实用性。

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就是要针对农民、农民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特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农民培训,使农民培训能够顺利进行,且取得实际效果。

4. 循序渐进原则

参加培训的农民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农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应该注意进度的安排,尽量做到由易及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根据农民的自身经验及特点,系统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学习。

三、培训内容

培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由培训教师集中对农民进行面对面、互动式、手把手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培训应在具备一定培训条件的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研究、教学的企业(园区)和教育培训基地进行。

1. 旅游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受训村民讲解旅游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介绍旅游业的发展与最新情况,让农民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理论知识虽然并不直接产生生产力,但是对于培养村民对旅游行业的客观认识,建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纠正农民仅仅把旅游业当成赚钱工具的短视观念,有助于建立村民的全局观念,使得乡村旅游业可以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2. 旅游服务培训

通过培训和训练,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培训内容一般包括:

(1)礼仪常识

主要介绍基本游客心理学;仪态与体态知识; 掌握如何用心沟通、微笑服务;掌握与人交往、沟通、服务礼仪。

(2) 餐厅服务

主要介绍掌握餐厅的布置与舒适环境营造; 能提供适合客人用餐需求的服务; 掌握正确的食品加工、制作、保存、运送知识;掌握餐桌的布置;掌握点菜、上菜、结账等服务技能。

(3) 客房服务

包括掌握客房整理技能;掌握卫生间整理技能。

(4) 前厅及前台服务

主要介绍问询礼貌用语;了解正确的商品介绍及商务服务知识;掌握房间安排、交接技能;掌握结账收款技能。

(5)导游解说

主要包括导游基本常识与礼仪;编写解说词和语言训练;如何介绍景点;如何推荐体验项目;如何做到体贴、细致、周到及应急处理。

3. 烹饪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和练习,让接受培训的村民了解烹饪基础知识;了解色香味搭配基本理论; 掌握主要主食、面点制作技术; 掌握家常菜品的烹饪技术;掌握一定的特色菜肴的烹饪及制作技术;掌握一定营养卫生常识 。

4. 卫生保洁技能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整理和保持知识;了解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常识; 会使用室内外常见清洁工具。

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技能

通过培训,让村民能够掌握“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学会如何开办“农家乐”、组织各种节庆、文化活动等,怎样设计游客参与体验活动。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类型

1. “学校+农户”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的农民,对农民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乡村现有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往往不可能通过正规学历教育来完成。这种模式,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当地的旅游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培训服务。这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培训当中更注意增加理论方面的内容,实行教学一体化,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一个“产学研”实验基地。

2. “政府+农户”型。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培训班、一对一帮扶、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和培训方式,为农民讲解国际国内开发农村旅游、开办家庭旅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旅游服务技能。

3. “研究机构+农户”型。这类培训模式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较受当地农民欢迎。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区,农民对生态农业高新科技的需求特别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解决农民在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能力、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公司+农户”型。这是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其核心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把分散的乡村旅游农户打造为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团队。在做法上由占股份较多的公司来组织培训,使村民具备旅游服务、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技能,打造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5. “旅游协会+农户”型。协会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有一定的向心力,能够把分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改变以往农民个体型的粗放式经营,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建立经济合作体,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能够保护农民自身利益,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旅游协会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使得乡村旅游更上层次、升规模。

从整合教育资源优势角度来看,由政府来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助学是搞好乡村旅游教育的最佳途径。各类型培训可以互相交叉、补充,不同的模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培训有明显优势也是有一定缺陷的,实行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能够起到有效的互补作用,产生更为理想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7

培养综合素质强、行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高水平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性,毕业生就业初期一般在基层工作时间长、体力强度大、待遇低下,容易形成职业倦怠。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学生的择业态度及就业对口率,也造成了该行业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的现象。以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实践为例,探讨了构建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对其他高校旅游专业办学的启示。

关键词:

职业规划;定向培养;高级旅游人才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02-02

国内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但其培养目标、教学与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特别是职业观念和实践能力不强,学生毕业后在旅游业内工作就业比例一直较低,造成了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的现象。国内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是问题的关键。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在观念上的根本转变,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1 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基于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历史使命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使高校形成“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普遍追求“大而全”、“综合化”,欠缺个性化、特色化办学理念,这已成为制约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理念瓶颈。“985工程”的实施,赋予了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教兴国”和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二是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适应和引领的关系,是高水平大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表现和集中概况,是高水平大学固有精神、历史传统、时代使命的统一。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生源素质方面优于普通高校,其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方面,理应与普通高校形成梯度差距,培育出自身特色。

1.2 基于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除在国内或者出国留学继续深造读研究生的部分学生外,目前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签约主要集中于银行、航空、地产等行业及政府部门。旅游行业普遍入职起薪低且通常要求有较长的基层实习经历,不少学生因升职预期不明朗而产生择业犹豫,不少学生家长也有担心孩子高分入学低门槛就业的抱怨情绪。因此,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本科在读期间辅修了金融、国际贸易、经济等专业的双专业学位,毕业时直接选择起薪待遇较好的其他行业。笔者与其他“985”高校旅游专业负责人交流,也都存在相似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问题。虽然旅游专业跨学科、多领域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具有多样性,但是长期专业对口率低会影响社会对一个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价和认可度。

2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专业精英培育与发展计划的案例

2.1 项目背景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成立以来10年期间,凭借“985”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竞争力和学科方面的优势,先后与广东省及地方政府、众多旅游及酒店业集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就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先后与广东省旅游局、清远市、东莞市、中山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或产学研合作协议;先后与广东粤海酒店集团、长隆旅游集团、中山旅游集团、广之旅、南湖国旅、广州酒家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并与香格里拉酒店、威斯汀酒店、万豪酒店和国际精选酒店集团等进行了联合培训合作及精英培育计划项目。

2.2 项目目标与流程

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大型旅游集团或品牌旅游企业针对企业需求推出大学生精英培育及发展计划,为极具潜力的学生提供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培训有机结合的机会(为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二线部门中层管理者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大学生提供结构性的实训计划以帮助其拓宽视野、熟悉旅游企业核心业务部门的实际运作流程),使他们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有能力达到企业主要二线管理部门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的职位要求和具备在未来旅游业的管理部门担任骨干所需要的优秀素质,并通过有吸引力的培训计划鼓励大学生在培训结束后继续留在本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管理部门的核心和骨干。本计划也为大型旅游集团或品牌旅游企业储备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渠道。

2.3 项目培训内容

该计划为期16个月,采取三阶段的联合培养方式。

阶段一:基层轮岗实训阶段(4个月)。本阶段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学生实习企业联合制定实训计划,进行基层员工工作职能和业务的培训,让学生熟悉企业核心业务部门运作流程。学生需要在工作完成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阶段二:定岗职业发展规划与专门人才培养(6个月)。本阶段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学生实习企业共同决定学生适合其发展的专业领域(可选择IT部门、营销、宴会及会议统筹、收益管理、财务或人力资源),并定岗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和专门的人才培养。学生在此期间需要熟悉并完成所选专业的部门领导所安排的基层任务,并积极主动参与该部门管理工作职能的学习。

阶段三:见习经理工作培养(6个月)。本阶段学生在部门担任见习经理,承担IT部门、营销、宴会及会议统筹、收益管理、财务或人力资源部门中层管理者所应该承担的职责,适应并勇于面对压力、接受挑战,追求工作业绩,使自身拥有能够胜任中层管理职位的信心与素质。

2.4 项目实施与评估

该方案采用“3+1+0.5”方式实施,即学生将在大学完成3年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从大三下学期末联合企业展开学生选拔工作,由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大型旅游集团或品牌旅游企业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合作完成学生大四在企业10个月的实训合作培养计划以及毕业后6个月的见习培养。受训者必须完成每一次的任务和计划并通过评估。学校和企业将全程跟踪并评估学生实训情况、工作业绩、专业倾向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以是否达到部门经理的职位要求并进行定向培养,最终为学生成为旅游行业专业高级管理人才奠定基础。华南理工大学也在一个人才培养期满对合作企业进行评估。华南理工大学自2008年与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签署合作协议后,目前已经累计为本酒店及集团其他酒店培养了十多名素质过硬的部门经理。

3 旅游专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的启示

3.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了学生职业发展信心

旅游行业对管理人员的基层工作经历有特定的要求。高水平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然有知识迁移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优势,但对于工作初期长时间偏向于体力劳动、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度相对比较大、待遇较低的工作普遍有抵触情绪,不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术型旅游人才在入职初期工作态度踏实。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的模式可以为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指导和培训,并为其提供科学的评估和发展计划,极大提升了学生职业发展信心和本专业就业意愿。

3.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搭建了“产学研”合作桥梁和纽带

传统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机制方面的固化、单一和同质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推动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教育经济“两张皮”、学生在知识更新程度和实践能力方面与社会脱节等问题。在人才定向培养的合作中,产学研合作基地平台可以为实习实践、咨询策划、技术开发、项目研究、培训讲座等搭建桥梁,有助于深入进行智力成果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引进学生创业、人才孵化等,可以为高水平大学带来新的办学空间、办学资源、办学潜能、办学机遇。

3.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了课程结构改造和内容更新

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是为旅游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上必然要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迎合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水平大学聘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教学,提供本行业中真实的案例情境与问题情境,并把本行业所需能力及如何获取这种能力吸纳到教材建设当中,开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真实情境性的教材,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人才定向培养模式为不同岗位和不同企业去向的学生进行定制化的课程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模块化选修课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起到了良好的因材施教效果。

3.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师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以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特色。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推动师资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增加了职业导师制的新理念。即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专家组成员和学生的职业导师,与学生分享职业成长心得,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提供职业咨询和发展规划、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使实践教学具有更强针对性。大学辅导员也被邀请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监督受训者完成培训项目并提供有效帮助。师资结构的充实和优化,真正实现了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企结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3.5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得了业界与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同

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通过高水平大学与著名旅游企业联合实施“教学–实训–职业发展”结构性教育培养计划和为学生提供学校与企业全程参与的有针对性的督导式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构建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训课程、岗位工作一体化教学与教学管理体系,解决旅游管理特别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问题,建立了学位教育、企业培训、行业发展研究、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模式改变了高水平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旅游业就业意愿差低的现象,为著名旅游企业储备中高层管理人才提供机会,也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侯晓明.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访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树道[N].中国教育报,2007-01-08.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导游;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28-02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首先,这种资源整合活动可以凸显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的优势,避免同一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其次,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从而在专业教学上可以灵活调用,既能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又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增强各专业的竞争优势。此外,专业群由于专业相对集中,学校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先进的实训体系,从而使实训设施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高效共享,降低建设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建设国际导游专业群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将旅游业提升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战略性产业的高度,旅游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全国范围内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的数量将跃居世界第一,出境游也将同步增长,这必然会导致海外领队和外语导游需求的猛增。据有关部门调查,2011年无锡市有40人报名参加考试,如愿获得英语导游资格的有20多人,除个别人选择自主就业外,其余20人全部被上海市旅游委人才交流中心看中,进入上海多家国际旅行社工作,年薪在1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全国高职院校中外语类专业语种设置较少,社会培训机构对外语导游的培训也有限。因此,外语导游(包括小语种导游)和海外领队严重短缺。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地处江苏省南京市,从江苏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来看,欧美、日本和澳大利亚是第一市场,对英语、日语导游的需求量较大。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尽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但是市场上对纯粹学习英语的学生需求已经大为减少,学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可以将英语专业、日语专业与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结合起来,使这些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能力。在国内客源市场方面,据江苏省旅游局调查,国内游客以本地游客为主,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安徽、上海、浙江,这几个客源地共占江苏国内客源市场的60.57%。此外,除华北地区外,广东省的游客所占比例也较高。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中文导游培养的同时,还要突出华东线导游和粤语导游的培养。

值得指出的是,不管是中文导游、海外领队还是外语导游(包括小语种导游),除了必要的导游知识和语言功底外,都必须具备与旅行社经营相关的诸如线路策划、计调、票务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既能更好地胜任导游工作,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同时也可为学生在该领域的提升奠定基础。鉴于此行业动态,可以在旅行社专业的基础上,融合导游专业、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的优势,打造国际导游专业群,从而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增加导游技能,同时使旅行社和导游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得到提高。

国际导游专业群构建原则

市场导向,集成优势 经济社会发展引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专业群设置上必须注重对市场和行业背景进行分析,主动适应社会的潜在需求,预测和跟踪社会的未来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使专业特色更为鲜明,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此外,在专业群组建过程中,必须把特色明显、职业岗位相近的专业放在一个专业群,使专业之间能交叉互补。

夯实基础,持续发展 把相近的专业归并到一起,有利于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训练,以适应市场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将服务面小、针对性强、专业面窄的专业归并到一个专业群中,有利于打通专业,拓宽专业面。此外,专业群内的各个专业也可以借助其他专业的力量进一步建设成长。

做优做强,共享资源 相近专业在不同的系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争夺资源的现象,从而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也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专业群建设必须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必须能够避免重复建设,从而能大大降低教学成本的投入。

国际导游专业群构建框架

构建机理 专业群的设置与建设应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就业前景好的职业岗位(群),然后充分利用现有专业资源、专业师资、行业与政府(省旅游局)等社会资源,按照专业群组建条件,对新、旧专业进行整合与调整,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群。根据对市场的上述分析,中国的出入境旅游都将不断发展,所以未来对领队和语种导游的需求量会增加。外语导游中的英语导游、日语导游目前尤其紧缺。因此,可以出入境旅游活动为主线,以导游和旅行社职业为依据,整合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导游专业、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的相关资源,构建国际导游专业群,着力优化重组和创新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资源与实训体系,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双师”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专业群专业整合模式 在组建专业群的各个环节中,以“专业资源”的整合最为复杂。国际导游专业群拟以“一心,三轴,六向”的模式进行有机整合(见图2)。(1)一心。指的是国际导游专业群的建设以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为核心。其课程领域和就业领域是本专业群的共享专业平台。一方面,在设有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旅行社是一个传统专业方向,所以一般前期基础都比较好,比如,该专业不仅是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特色专业,而且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另一方面,导游相关知识是包括在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范畴之内的,且旅行社业务和岗位群是领队和导游岗位的一个依托,如,上海旅专和桂林旅专都将导游作为旅行社专业的一个方向来发展。所以,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发展得好,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的发展。(2)三轴。指的是要进行纵深整合的三种专业能力方向——导游能力、旅游英语运用能力和旅游日语运用能力。这三种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各不相同。相应的三个专业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结合之后,可以培养不同类型的导游人才、计调人才、销售人员和基层管理人才。(3)六向。指的是本专业群培养的六种不同方向的人才。根据江苏旅游市场所对应的目标顾客群,高职院校的国际导游专业群主要是培养服务于出境旅游的领队、针对英语国家的导游、针对日本入境游客的导游、针对华人华侨和港澳台游客的粤语导游、针对国内游客的高端中文导游(以华东线国际与国内旅游为载体)以及旅行社其他岗位的相关人才。

国际导游专业群建设思路

放眼国际,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群教学注重强化对学生基础理论、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师与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尤其可以借鉴国际上相关院校的成功经验。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国内外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本专业群应以“交叉性、宽口径”为原则,推进“激发创造力、深度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课程体系要重视知识面的横向拓展,强调各专业知识间的交叉渗透,使本专业群的学生视野开阔,又具备一技之长。

加大投入,加强实训体系建设 实训体系包括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团队的建设、实训课程的建设、实训教材的建设以及实训考核方法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是: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专业群内各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形成模块化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师资建设应当从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组建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群实践教学团队。此外,要重点研究实训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训教材的建设。专业群可以在调查行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群的实训项目及考核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查近几年学生的实习情况,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更具个性化的实训教材。

深入一线,加快“双师、双语”队伍建设 为了使专业群的教学能够高质量地顺利开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此,除了提供条件让教师出国进修、进行理论和语言的深造学习外,还要鼓励教师深入一线,通过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培训及参与行业有关项目等方式,迅速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 教学离不开物质和经费的支持,学院应围绕专业群建设,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对实训、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为了保证专业群建设的顺利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具体包括校企合作制度、实训基地制度、教学团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张立婷,周亚平,余巍巍,周美玲.我院专业群建设构想[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3]李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4]胡蕙芳.论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金丽娇(1980—),女,浙江上虞人,硕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9

一、以弘扬“诚信”为主题,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围绕“诚信旅游年”主题工作,在导游员岗前培训、导游员年检培训、旅行社管理人员培训及其他在职人员培训中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诚信经营与企业品牌建设等内容,采取专题讲座、业内经验交流、实地观摩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塑造*旅游的“诚信”品牌。

二、以提高产业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行业岗位培训

按照省旅游局《*年全省旅游行业培训计划》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岗位培训活动,力争参训管理人员达到80%以上,一般从业人员参训率达到70%以上。

(一)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

1、组织参加全省旅游局长培训班(承办:人事教育培训科10月)。

2、全市旅游执法人员培训班(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年内)。

3、市局机关工作人员专题讲座(承办:人事教育培训科年内)。

(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培训

1、全市旅行社经理培训班(承办:市旅游培训中心10月)。

2、景区景点管理人员培训班(承办:资源开发科4月)。

(三)旅游行业一线员工培训

1、导游员资格考前培训班(委托*旅游学院承办8-10月)。

2、导游员年审培训班(承办:市旅游培训中心3月)。

3、导游员等级考试培训班(承办:市旅游培训中心10-12月)。

4、全市旅行社财务人员培训班(承办:行业管理科年内)。

5、全市旅行社计调人员培训班(承办:行业管理科年内)。

6、紧缺小语种人才培训(承办:人事教育培训科年内)

7、旅游企业的自主培训。

各旅游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56小时,培训内容可参照下列主题安排:

A、诚信建设与职业道德培训。

B、满、蒙语言(歌曲)及风俗培训。

C、跨区域旅游联合需要的相关知识培训。

D、*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

E、英语(或其他小语种)培训。

三、加强调研,为行业培训工作提供依据。

1、开好座谈会。组织有部分旅游院校、旅行社、饭店、旅游汽车队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市培训工作座谈会,提出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促进我市旅游行业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2、搞好培训需求调研。采取抽样调查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旅游培训需求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供依据。

四、加强业内交流,学习先进的培训经验。

1、走出去。组织全市旅游院校及骨干企业负责人参加省旅游局举办的“燕赵旅游论坛”及其他业务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经验和培训理念。

2、请进来。聘请专家学者来承讲座,为旅游企业答疑解惑。

五、措施及要求

1、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市旅游局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米学俭同志为组长,纪检组长吕云同志、副局长李思泉同志为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的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人事教育培训科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市旅游培训中心及相关培训单位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篇10

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是目前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一大重点工程。高职院校紧盯“品牌”这一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突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扶需”提升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扶特”培育和强化高职院校特色优势,通过“扶强”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使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有根基、立得住。另外,在江苏省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的骤增;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江苏省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终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反哺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

从旅游管理国内外办学特点来看,专业的“立地性”已经成为一大特色,通过和地方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相结合,突出专业的社会贡献度;对接“国际化”要求,把实训和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体系和内容,实现完成课堂教学和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上,从顶岗实习管理到实训基地建设,从教学内容深化到实践环节细究,均体现了旅游管理“学做行知”一体的办学模式,学生的旅游认知度和岗位胜任度在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有待进一步创新,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待明确和完善

比如出台《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来指导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出台《紧密型合作标志型企业管理办法》和《企业制学院管理办法》以保障企业在经费筹措、技术应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优惠。

(二)教师培养方案需要制度化和标准化

在教师培养方面,缺少《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兼职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无法有效推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顶岗实习基地考核奖励办法》《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补偿办法》等,不能有效激励和推动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

(三)课程设置对区域经济新业态跟进不够

只有依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宏观经济需求来设置专业,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如智慧旅游、国际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相比行业发展,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四)专业的国际化视域有待拓展

目前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主要以“实习项目”为主,缺少在师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安排学生赴海外实习、研修为主,缺少和办学点之间在学生上的互换双向交流。

(五)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专业教师参与的横向课题多停留在本省范围内,且课题延展性较弱。国内外专业标杆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这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途径

(一)设定品牌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努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力争建设成为教育理念上“三化鲜明”(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师资队伍上“三百完备”(100%双师、硕士以上学历、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人才培养上“三型凸显”(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课程改革上“三层递进”(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培养路径上“三元并立”(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三元培养路径科学),校企合作上“三共一体”(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实训实习基地“三点齐全”(三个重点: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行业特点鲜明,标杆作用显著的省内杰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秀品牌专业。

(二)探索专业品牌化建设的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理念上的“三化鲜明”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视野,专业建设能够契合和引领地域性旅游产业发展,专业教育教学中网络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师资队伍上的“三百完备”指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从教学能力、行业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上的“三型凸显”是指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高超的旅游管理类工作技能,且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课程改革上的“三层递进”是指体现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旅游行业通用技能的平台课程和以职业特定技能习得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路径上的“三元并立”是指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如对口单招、中高职3+3入学)、普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及高职、本科衔接学生(如3+2入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达成共性和个性并存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上的“三共一体”是指与行业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开展课程评价,使得“教”“学”“做”“评”“用”全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接轨。实训实习基地的“三点齐全”是指打造三个重点:其一,将校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营造整体旅游实习、实训氛围;其二,打造一座高水平旅游管理类实训基地;其三,与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合作,建成专业联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点,实现资源共享。

(三)创新专业品牌化建设的方案措施

1.明确教育理念目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拓宽专业教师国际化视野,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增加学院与国际院校间的合作。深入开展本专业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料库建设,建设成果覆盖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创学生展示平台,构建多渠道教学平台。投入建立智慧应用系统,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

2.优化师资队伍目标:实现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双骨干教师”制和“双兼职”制,培养“局长型教师”“经理型教师”,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100%。提升教师入职门槛,鼓励教师报考行业证书。秉承“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工作态度,完善教学人才“梯级培养机制”,增加人才储备量。

3.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完成“课证融合”的建设方案。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教学方案,即班级之间进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学期交替的教学模式。

4.创新课程改革目标: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完成核心课程改革,核心课程服务行业企业,确立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鼓励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举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兼职教师教学示范课”活动,评选学院“十佳兼职教师”。

5.革新培养路径目标:开辟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的培养路径。构建“2+0.5+0.5”的学程分段、“就业、升学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应用研发能力以提升校企互哺的社会服务能力,为省内外、中西部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免费提供省内外专业教师来校作访问学者的机会。

6.坚持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定期召开“校企专家专业指导会议”,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编撰课程教材,完善校企合作课堂授课模式。课程成绩评定时实施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介入,制定新的考核标准,把行业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融入平时的校内考核。

7.更新实训实习目标:组建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依托4A级景区的规划标准,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并优化配套设施。规划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共同体”实习基地。切实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联盟,形成联盟资源共享,联盟内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联盟院校间的校际合作范围。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化建设需要宏观的规划。品牌专业建设应该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品牌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程序。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根本行动准则。因此,专业建设规划书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莹雪.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1):120-122.

[2]苗耀华,李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