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实施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18 17:22:57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1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 改革开放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形成预期思想观念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时也泛指包括与之直接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领导体制、教学对象等种种因素的总和。改革开放理论,是一门社会科学体系。从狭义上讲,是指那些直接指导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的理论;从广义上讲,则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全部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改革开放理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在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改革开放理论的传播、实践、发展和成果展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这种平台作用,通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的四次大调整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来。

一、为配合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兴起制定实施“78方案”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准备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意见》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马列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目的和任务、教材与教法、教师队伍建设、领导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意见》实质上就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78方案”。《意见》一方面借鉴了1961年4月教育部制定的《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61方案”)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改革开放萌芽与初始阶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各高校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积极落实“78方案”,先后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四门课程,教育部及时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这四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这四门课程,就是后来所说的“旧四门”。当时之所以开设“旧四门”,主要是因为“”期间“搞乱了路线是非、理论是非和思想是非”,需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把过去“颠倒的是非统统纠正过来”[1](P70),以展现和推进正在发生积极变革的中国社会。

二、为适应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制定实施“85方案”

“78方案”实施以后,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1985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2](P106)《通知》对大、中、小学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总体改革与规划,将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设置由过去的“旧四门”调整为“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这就是“85方案”。“85方案”“新四门”课程的设置,突出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理念。

在“78方案”和“85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高校逐步开始开设思想品德课。1982年以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只开设“一课”,即“马列主义理论课”。随着“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完整课程体系的逐步推广,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两课”架构最终形成。“思想品德课”始于80年代初期部分高校开设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讲座,1982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后转为必修课。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理论及其实践的需要,“法律基础”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在完善思想品德课体系的过程中先后增设。1986年7月,、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通知》,各高校开始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引导。1986年9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全国高校开始讲授法律基础知识。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对思想教育课的课程设置做出明确规定,即设置“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五门课程,其中前两门为必修课,后三门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1993年7月,国家教委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座谈会纪要》中,将“大学生思想修养”与“人生哲理”两门选开课,调整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一门必修课。

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及其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反映了这一阶段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化,适应了在大学生中实施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为体现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制定实施“98方案”

全国高校在实施“85方案”的同时,围绕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党的理论发展状况,就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行了深入地探索。1991年8月,国家教委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继续积极进行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要把理论教育同国内外现实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各门课程都应从不同的理论侧面和不同的逻辑体系,去阐明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可动摇的历史逻辑和政治结论,去回答学生所存在的带倾向性的深层思想认识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要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理论观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其他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划清界限”。[3](P139)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并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鉴于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理论建设的重大发展,在1993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强调指出,“两课”的各门课程都要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深入研究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中心内容。此后,各高校的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始转向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开展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起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99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了高校“两课”课程设置问题,确定普通高校“两课”调整改革后开设包括“邓小平理论概论”在内的八门课程。同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课的通知》。6月,、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的通知》。该《意见》即为“98方案”。“98方案”指出:“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两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全面地反映中国实际和时展。”[4]P182-183“98方案”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五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只在本科院校开设;思想品德课为两门,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另外规定,“职业道德”课除师范、医学等一些特殊专业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外,其它专业可作为选修课或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安排教学。自1998年秋季开学以后,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开始全面实施“98方案”。“98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增设党的重要改革开放理论体系之一――邓小平理论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四、为反映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制定实施“05方案”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和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党的改革开放新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过长期思考,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1年7月,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2004年又写进了国家宪法。

为了学习、领会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提出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与“两课”教育教学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2003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提出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并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与“两课”各门课程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进来。

为突出反映改革开放理论的重大发展,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结合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心组织编写全面反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以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教材。[5](P177-191)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的精神,2005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开始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统一概念,并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3月,和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该意见的实施方案,即“05方案”。“05方案”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必修课,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只在本科学生中开设。另外,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本科学生还应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等选修课。“05方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精练、更加实际,并在实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及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特别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材重点增加了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内容。时至2009年,“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调整更名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05方案”的制定、实施与完善,更加充分、及时地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教师和学生)直接推动改革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

值得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一教学实践活动,在其自身的运行过程中,通过高校教师及学生的科研与理论创新,也在直接促进改革开放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例如,本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就曾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些理论热点问题进行过积极的探索。

在国家统一理论方面,本人1995年撰文提出,在坚持“一国两制”方案核心的条件下,其具体内容应有所丰富和发展。可以考虑采用两岸共同认可的国家名称,作为促成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种重要形式。[6](P208)后来,党的对台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调整。从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到表述为“两岸一中”,即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在党的建设理论方面,针对很多人为了强化党内监督机制,提出实行党委纪委“平行体制”或纪委绝对“垂直体制”的构想,阐明若从我们党的实际情况出发上述两种体制都是不可行的。因为设置与党委地位完全平行的纪委,或者纪委系统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绝对垂直领导,这样虽然会提高纪委的权威,加强党内监督制约的力度,增进纪律检查工作的活力;但因为由众多代表组成的党的代表大会并非常设机构,由它产生的两个平等机关同时并存或者各自分别自成体系,结果必然会加大党内摩擦,影响党的集中统一,出现“党委系”与“纪委系”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会最终导致党的分裂。由此可见,“平行论”和“垂直论”并不可取,也不存在付诸实施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完善纪检监督体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7](P36-38)

在知识分子理论方面,提出“知识分子不只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8]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多元化”的观点。本人在文章中指出,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具有较多知识”的社会成员,其他因素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为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分子的分类及其阶级属性,则往往与知识分子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对社会的态度直接相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具有二重性,即进步性和阶段性。考察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阶级属性,主要应该从与职业密切联系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知识分子不再是青一色公有制(“全民”或“集体”)经济关系下的职工,而是分属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关系下的“知识人”。随着中国知识分子阶层自身职业分布结构的重大变化,其阶级属性也相应地呈现为多元化。在当代中国社会,没有知识分子的阶级、阶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实际上各个阶级、阶层均拥有自己的知识分子。[9](P14-16)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改革开放理论”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推进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作用可用如下图示表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重要平台作用的体现

为配合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兴起,制定实施“78方案”

为适应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制定实施“85方案”

为体现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制定实施“98方案”

为反映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制定实施“05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A].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A].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A].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A].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刘畅然.第二次国共合作回顾与祖国和平统一展望[A].李秉刚,戴茂林.抗日战争与民族振兴[C].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7]刘畅然.现行纪检监察体制的局限性与应该采取的对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实践意义;问题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学生层次偏低、理论学习领悟能力偏差、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对有限。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引导”,“重老师、轻学生”,教学手法单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学互长。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也正在进行着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遗憾的是,案例教学作为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并未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本文将探讨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实施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1]。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3]。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总之,案例教学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只要运用得当、拿捏到位,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综述

一、研究概况

本研究综述运用“超星搜索”对全部文献类型键入相关关键词进行高级搜索。由搜索结果得知,国内对案例教学的研究文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以前文献数量只有62篇(册),1990至1999年10年内文献数为186篇(册),从2000年以后开始逐年递增,2000-2009年共发表或出版文献4325篇(册),之后增加较快,每年超过千篇(册)。截止到2016年3月,关于案例教学的文献数量为12537篇(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的文献出现于2006年,为6篇(册),接下来几年相关文献数量逐年缓慢增长,2010年最多,为36篇(册),后略有下降。截止到2016年3月共有文献数量342篇(册)。其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普遍规律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为210篇(册),其他为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的具体研究。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大连理工大学的杨慧民等人最早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并且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综述

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相关研究,或从宏观角度对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或结合其在某一门课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都认为案例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教学方法。如阮春光、王春茹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源于现实生活,贴近思想实际,让学生以“情感-认同-导行”的方式学习理论,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范传鸿、李永亮认为案例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能力、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使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得以校正。戴艳军、杨正德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特点,既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又适应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还体现了“大课程”观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需要。马莉将案例教学法看作是以学生为本,突破理论抽象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认为案例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功能,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罗爱武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案例与理论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全过程的一对矛盾,案例描述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论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分析和综合的内在联系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可能的原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规律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必要的依据。

2.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质、分类及教学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对于专业课有其特殊性,其案例教学也不同于专业课的案例教学。杨慧民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与其他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管理学等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是多元化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中尽管也存在一些可以争论的问题,但在涉及国家政策或重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时,案例教学过程则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争论,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不能够单纯以能否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论作为案例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杨素群、马德坤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应具备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强烈的社会现实感、结论的历史必然性等特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杨慧民根据案例的属性,将其分为描述型案例、评析型案例、综合型案例等;根据案例的呈现形式,将其分为文字型案例、视听型案例等;根据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案例、中篇案例、长篇案例和超长篇案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性质将其分为导向型案例、争议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罗爱武根据教学目的不同,将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说明“理论从何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解释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前者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后者主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舍娜莉、何颖利在多媒体教学案例的使用过程中,根据其运用范围、使用特点和发挥作用,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型案例、思考型案例、开拓型案例。李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素材分为知识案例、生活案例、影像案例、现场案例、实践案例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主体,陈效兰、吴玮分别就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了界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教练员、导演、触媒剂、待用信息库,尽量不使自己扮演讲演者、评论家和仲裁者的角色;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要扮演好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主要是运动员、合作伙伴,要避免扮演待哺者、搭便车者和故意讥讽者这样一些角色。

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编写及案例教学实施的原则

关于案例编写的原则较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陈效兰、吴玮认为选编好的案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编写案例必须明示或暗示某些与所讲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必须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的“旅程”;必须短小精悍,难易适中,易于理解;必须具备实用性、典型性、时代性和普遍性。孙冬梅提出教学案例应本土化,即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中采用大学所在地域与课本内容有着紧密关联的现实案例,而非其他地方的教学案例。田华提出案例的选择要“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有正确的导向和具有规律的特征,这个“小”是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董海涛、王志中研究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特殊,提出应尽量选择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选择要体现不同课程的特点,案例选择要尽量选用具有争论空间的事件,避免结论的唯一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过程中,王继全、陆树程提出应坚持正确的导向、紧贴现实生活、把握案例的时效性和案例分析的辩证性等原则,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郑小明、蒋代谦认为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坚持十大原则,即:目的明确原则、开放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普遍性和典型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全面历史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郭巧云、李青春通过对“故事化”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故事化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原则,即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启发性原则;案例教学中的故事应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生动性三大特点。

4.关于如何设计和实施案例教学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设计,各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陈若松、陈艳飞认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设计的主要元素包括案例教学资源元素、案例教学知识元素、案例教学情感元素、案例教学方法和技能元素等方面,应编写、制作能尊重师生双方个性特点的案例教学讲义和课件,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优质案例教学资源。杨素群、马德坤对案例教学整个过程进行了设计,认为教学体系设计变章节教学为专题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案例设计要注意案例要新、要真、要精、要体现正能量;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问题与案例及教材的高度关联性及问题的争议性;应设计课堂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二是引导学生重点发言,三是引导得出正确结论。石瑞红认为应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为此,应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确定案例教学的适用性;确保案例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方法;提高案例教学对理论整体性的“驾驭”能力,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概念的整体性,以综合性案例统领相关理论问题,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案例分析的特殊角度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张晓、李倩则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提出从建构主义的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等要素,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实施。关于案例教学的实施,韩裕庆指出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各有其优势和局限,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色和教学对象特质,合理地安排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权重,慎重地选择教学模式,灵活地将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贺映红采用“双五步”案例教学法,即“课堂外五步法”和“课堂内五步法”。前者包括课前的“选择案例”“列出问题提纲”“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和课后的“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学生评议案例”;后者包括“分组讲述观点-互相评论正误-各组拾遗补缺-老师点评各组表现-老师总结归纳观点”五个环节。一些学者尝试将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论和方法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如杨洪涛主张借鉴管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他从“学习”的视角,通过创建“学习型小组”的具体教学实践深入剖析了如何应用“学习理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王晶梅则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刘笑菊、何丽丽也认为心理效应在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从心理层面研究近因效应、名人效应、超限效应、共生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感动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刘秉贤将符号互动论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这中,认为社会活动是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用该理论分析以互动为内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具有适切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学者们也提出应避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甘慕仪、徐刚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组织不严、脱离主题、针对性差、喧宾夺主、负面过多、王婆卖瓜、草草了结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刘晓娟、郝文清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中存在三方面不足,即:案例选择陈旧,时代性不足;案例数量过多,典型性不足;案例解读过浅,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5.关于案例教学考核

马丽丹、吴立红等根据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际,提出以“以生为本”“全程综合”和“体现时效”为考核原则,以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及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生“一卷定论”的压力为目的,探究一种既能准确评判学生的案例教学效果,又能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考核方式。基于此,案例教学考核方式应由平时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两个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又分别由两个小系统所组成: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和小组讨论两个小系统;二是综合考核成绩,包括小组成果汇报和案例分析报告两个分析系统。

6.关于案例教学的测评

韩美群认为,案例教学测评机制就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复杂体系,依据案例教学自身的规律,运用测量、统计、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进行测评,以使它们之间有序作用而完成整体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案例功能的运行方式或运转模式,包括:案例教学目标测评(逻辑起点)、案例教学内容和方法测评(逻辑基项)、案例教学过程测评(逻辑中项)、案例教学效果测评(逻辑终点)。案例教学的测评原则为:以定性测评为主,辅之以定量测评;以动态测评为主,辅之以静态测评;以过程测评为主,辅之以绩效测评。罗忠荣、张雅光提出了关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包括五个方面: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自评、同行老师评价、督导专家评介、教学管理者评价。基于不同的评价主体,从案例教学准备、案例教学过程和案例教学效果体验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7.对多种案例教学方式的探索杨慧民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大体遵循如下“六步曲”:①师生双方在线注册,创设个人空间;②选定的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活动安排;③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案例,积极思考问题;④组织学生在线(或课堂)讨论,形成小组报告;⑤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及时通过网络提交;⑥考核成绩的评定与反馈。杨慧民又尝试了现场案例教学,就是将案例主人公或业界精英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现场说法,参与课堂教学。黎海燕将“百家讲坛”“故事化”的成功经验运用于教学环节当中,打破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故事化、内容生活化、客体主体化及效应情感化。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尝试将案例教学和专题结合相结合,并对此进行了探索。杨慧民将案例教学与专题结合探讨了“案例式专题教学”,即在严格遵循统编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专题”为单位提炼教学内容,通过“以案理论”的方式,并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呈现出来,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顾岩探讨了案例式专题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在讲授理论前用案例导入;理论部分讲述完毕后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深化理论部分并结合实际;实践环节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设计问题,结合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并讨论;考核环节利用网络课堂给学生提供案例素材,让学生提交论文。

三、结语

由以上数据可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从文献研究内容看,研究涉及的问题比较全面,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案例编写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研究较多,对于案例教学的考核、案例教学的测评等研究较少;对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与专题教学结合无疑会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但这方面的探索还很少,也不够深入,而且对案例式专题教学有所研究,但对于专题化教学前提条件下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则研究缺乏探讨。总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角度有待进一步拓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教学对象也会不断呈现新的特点,教学手段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日益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没有止境。

参考文献:

[1]阮星光,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2007,(1):140-141.

[2]范传鸿,李永亮.素质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的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80-83.

[3]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4]马莉.发挥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92-94.

[5]罗爱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如何设计?———基于案例与理论关系视角的分析[J].社会纵横,2010,(9):118-120.

[6]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杨素群,马德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规律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2014,(11):34-41.

[8]舍娜莉,何颖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54-55.

[9]李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用和组织[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1):.

[10]陈效兰,吴玮.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82-84.

[11]孙冬梅.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向导,2014,(23):320.

[12]田华.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引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60-62.

[13]董海涛,王志中.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特殊性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33-35.

[14]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92-94.

[15]郑小明,蒋代谦.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十大原则———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59-61.

[16]郭巧云,李青春.“故事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3-174.

[17]陈若松,陈艳飞.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设计元素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77-79.

[18]石瑞红.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2013.(4):165-167.

[19]张晓,李倩.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36-138.

[20]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思想研究,2006,(6):149-153.

[21]贺映红.“双五步”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世纪桥,2014,(5):22-24.

[22]杨洪涛.应用“学习理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79-80.

[23]王晶梅.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师生的心理契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86-89.

[24]刘笑菊,何丽丽.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0-82.

[25]刘秉贤.符号互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66-69.

[26]甘慕仪,徐刚.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忌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96-197.

[27]刘晓娟,郝文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4,(5):109-112.

[28]马丽丹,吴立红.许艳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探究[J].学理论,2013,(18):288-289.

[29]韩美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测评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7):57-60.

[30]罗忠荣,张雅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15,(10):98-100.

[31]杨慧民.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53-56.

[32]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71-76.

[33]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69-71.

[34]杨慧民.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访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4-8.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法 研究述评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不断地探索中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青睐。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法研究的理论成果颇多,现将其中几个重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我们现在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用于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中,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深受学生的欢迎。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

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曹炳志、高丽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使学生通过自我研究和探讨的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一种反映,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2]。戴艳军、杨正德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3]。张德航、王国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通过案例及案例分析,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要点,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4]。

综合而看,学者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定义比较趋同,都着重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否则就顾此失彼。其次,学者们都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重要载体是案例,适合案例的选取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同时,指出案例教学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指向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意义

曹炳志、高丽娴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把握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情景设置,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5]。

肖建杰认为,首先,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正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教学目的和宗旨。其次,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重要措施。应用案例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再次,案例教学能有效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活力,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

刘惠、王安平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由“虚”变“实”。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大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将“虚”的理论通过“实”的案例变得明确、具体,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将学习内容由“死”变“活”。案例就是将“死”的知识与“活”的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此外,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将学生地位由“客”变“主”。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影响的客体变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7]。

张德航、王国良认为,首先,案例教学法增加实践性环节,体现素质教育。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较好地弥补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沟壑,它借助案例,以理论的观点方法为指南,在实践中求得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案例教学法增强了教与学的自主性,推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案例教学法能使教育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促使自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价值观等一系列教学论思想发生显著的变化。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是一种从他人实践中获得认识,即接受学习的方式。但同时它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再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增进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认知和发展思维的能力,而且好的案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包含潜在的教育因素。案例教学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又为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8]。

可见,学者们都充分认识到把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势所趋。首先,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使教学陷入困境,学生不愿学也不重视,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此外,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变成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都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意义所在,但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杨惠民认为,一是精当教学案例相对匮乏。精当的教学案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典型性、规范性、思想性、教育性俱佳的教学案例仍然比较缺乏,远远满足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多样化教学需求。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及时充实、更新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变化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容和素材,但目前更新速度较慢。三是教学案例呈现方式单一,案例教学互动性优势发挥不足。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不够熟悉,其结果是案例教学互动性优势发挥不足。四是尚未形成完整的案例教学理论体系和培训体系[9]。曹炳志、高丽娴认为,首先,案例选择不当。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基本理论把握不准,选择的案例与教学内容脱节,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案例内容和呈现形式较单一呆板。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不下工夫搜集和挑选案例,反反复复就是雷锋、焦裕禄等几个人的案例。这些事例虽然很典型,但学生会产生重复、老套的感觉,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次,案例使用过多。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讲课为了渲染案例的效果,过多地使用案例,顾此失彼。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达不到通过案例促进、深化理论学习的目的[10]。

戴艳军、杨正德认为,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普遍采用案例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第一,案例编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学案例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案例教学效果的强弱。但收集、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批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可能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不堪重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进行案例点评,增加了教学难度,对现有教师素质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第三,投入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案例教学要求人数规模适中,为保证学生充分交换意见,班级规模以40人以下为宜。班级规模的缩小要求有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第四,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特点不同,对案例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11]。

季士强、肖鹏英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对案例教学法的误区,需要我们及时辨明并加以改正。误区一: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误区二:案例教学就是案例的教与学。误区三:案例教学就是学生的案例学习[12]。

可见,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困境,在于缺少合适的案例。合适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案例的开发显得迫在眉睫。同时,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存在误区,如把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子,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此外,缺少投入。如在案例的开发上,在教师的培训上,以及教室的硬件方面,等等。

四、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戴艳军、杨正德认为,第一,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应该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增加投入。第二,建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资源开发中心和数据库,以及采编、投稿、使用和管理办法,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配套的案例资源管理机构和机制。第三,加强师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案例教学能力,以及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责任感。第四,注重学理支撑,提升研究水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时总结、积累、交流案例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赵平认为,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其次,处理好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之间的关系[13]。

张翠云认为,首先要选取有价值的案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吃准吃透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实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其次要处理好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把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述,沉醉于单纯的情节叙述,使课堂教学有故事会之嫌,案例只是手段,最终目的仍是理论知识的渗透。再次注意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得到启发。教师在呈现案例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提出启示性较强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4]。

曹炳志、高丽娴认为,首先,应恰当选择案例。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注重典型性和正面性。第二,注重真实性和时效性。第三,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和地方性。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要有对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掌控能力,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追踪和整理,对案例讨论的点评总结方面。再次,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我们要避免案例使用越多越好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其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搭配着使用[15]。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注意事项方面,大多学者都意识到首先应选择恰当的案例。处理好案例与教材内容、案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大对案例的开发力度。注重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

此外,学者们还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李颖把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分为五个环节操作:1.确立教学目标,2.精选典型案例,3.设计教学场景,4.分析讨论案例,5.总结点评案例[16]。赵平则把案例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案例的选择,二是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第一,课前准备;第二,分析讨论;第三,总结评价[17]。

以上从思想政治理论案例教学法的定义、意义、存在问题、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看法进行了梳理。总的来看,学者们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但同时也意识到要想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案例教学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武亚军,孙轶.中国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多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2).

[2][5][10][15]曹炳志,高丽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3][11][13]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4][8]张德航,王国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6]肖建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7]刘惠、王安平.试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案例教学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9]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12]季士强,肖鹏英.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4]张翠云.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0(7).

[16]李影.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教育探索,2012(12).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这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千方百计招来的学生,如何教育好他们、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思政课而言改革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师、学生“三维不重视”的背景下有所“弱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有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灌输式的简单教化方式,如何突破这个传统,是个极大的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本位是“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并由此实现主体“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实施了如1978年、2005年、2008年等改革方案,每一次方案的调整过程,都既是“强化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只有在“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发展于实践”中才能得到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薄弱环节在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的首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然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育人”等问题。这不仅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不喜欢”该课程,而且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精神流浪”与实践素养缺失,这与当今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西方先进的“需要教育”模式表明,教育必须基于“社会需要、实践需要、学生需要”。可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突破口就在于实践,尤其是高职院校,本身学生就厌倦学习,如果依然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无异于对牛弹琴,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措施

(一)统一思想、端正认识,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生源质量下降的实际,每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大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要想让学生学有所获必须从教学改革方面寻找突破口,所以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端正认识,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二)课堂教学要突出实效

教学内容设置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尽量简化,要加强学情分析,教师通常情况下在设置每一节课教学内容时往往考虑的是我想教什么、能教什么、善于教什么,忽略了学生需要什么,缺乏对学情的分析,应针对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把每节课的内容设置成几个让学生去解决的问题,采取问题式教学,这样既不枯燥又便于学生参与。

采用启发诱导式、互动式、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学生参与为主,减少教师直接讲授环节,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用感性的东西进行教学,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如,视频、图片、典型案例。

(三)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

实践育人的主要举措:

(1)制订实践育人规划。为了全面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育人活动,首先就得制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基本依据。方案应该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也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环节;其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原则、实践教学课时等事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2)建立实践育人基地。依托区位优势,去挖掘具有育人价值的地方,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3)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我们两门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内容,但均承担着以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如何实现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实践体系的转化、实践体系向育人体系的转化,其关键就在于从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提炼“实践点”、再从基地文化资源中提炼“教育点”,然后实现二者的有机对接。

(4)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即从实践大纲到实践方案,从实践手册到实践计划、实践课表、实践考核均有严格的实践育人规范。二是要不断调整实践育人主题,可以根据党的时化进行实时调整;三是明确实践育人过程: “寻理―说理―辩理―启发―觉悟”;四是对实践育人进行考核,考核是以学生的现场表现、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为依据,以20%分数计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中。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7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满堂灌”式、说教式、“一言堂”式等教学模式只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却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思想信念,从而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效果欠佳。而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等,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1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通过双向交流,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意识,实现了师生的平等,能有效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逆反心理。并且学生在互动教学中充分实现了主体性,他们在参与和体验中能够更自愿、更主动的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他们在互动过程中经过比较分析、自由判断、自由思考而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进头脑”。

2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互动交流让师生有更充分的相互了解,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在互动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他们往往喜欢讨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由此教师能够洞察学生的思想状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育,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最终是要为学生指导现实,这种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互动式教学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去解决让人迷惑的现实问题,使他们真正提高政治成熟度。

3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提问、研讨、辩论、分享等互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正契合了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的个性特点、乐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并且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他们可以主动提问、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等。师生之间在互动中可以相互启发,学生之间在互动中可以相互促进,由此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不能仅仅只是偶尔穿插互动环节、把互动当作一种教学的点缀。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是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和所有教学因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但包含互动式教学,还包含互动式考核。互动式教学不但包含课堂内的互动教学,还包含课堂外的互动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全面实施以下互动教学形式。

1互动式教学

(1)课堂互动法

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把教学内容融入到问题中,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厘清理论知识和解决学生的思想疑问。问题式教学法的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根据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就要积极创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和激发学生提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还能让教师更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另一种方式则是由教师根据社会形势、学生情况等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基本方向,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于不关乎政治方向的某些社会问题要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研讨式教学法。主题研讨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而找出合适的研究主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应书籍,学生分成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查阅资料、实践探讨、分组讨论等,然后写成小论文,最后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主题发言。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到的一些重大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需要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思考,就适合于采取主题研讨式教学法。主题研讨式教学法不但包含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还倡导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探讨来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加强。另外,课堂的主题发言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研究能力等。

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典型案例,先由教师进行案例解说、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就案例积极思考并认真分析,然后学生根据所学理论提出问题、发表看法,最后由学生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或得出正确结论,教师进行深入评析并上升为理论知识。要实施好案例式互动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好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要注重方向性,要多选择积极正面的案例,多用案例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对反面的案例则要少用、慎用,因为大学生的思想仍欠成熟、判断力还不足,反面的案例可能使他们陷入思想困惑中。另外,案例选择还要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案例要紧跟社会形势、切中热点,并且还要结合学生的切身利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这样的案例才能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参与互动的动力。案例式互动教学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辩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就是学生或教师提供某个有争议性的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准备、理论的分析等,然后分正反双方实施辩论、各抒己见,最后由学生代表或教师点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辩论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澄清对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的认识、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对于辩论主题的选择要富有争论性,选择能引起学生不同意见、让学生思想能碰撞交锋的案例。辩论前要明确划分好正反双方,并引导学生做好资料收集、论证等辩前准备。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辩论情况适时加以引导,避免辩论离题、流于形式等现象,保证辩论的有序进行和对教学目的的实施。通过辩前的准备和思考、在辩论中的思想交锋以及师生的点评,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

(2)课外互动法

网络互动。课堂教学的限时性和公开性不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在课堂上完全实现其思想教育功能。而网络平台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互动性强,其不限时性、私密性让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并且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往往钟爱网络交往形式。因此,课外进行网络互动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选择。网络互动一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课程的形式,建立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网站平台,设置不同类别课程信息,并上传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典籍、革命战争视频、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党的文件等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网络课程中还应当设立互动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信息,教师及时回应,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充分利用QQ、MSN、EMAIL等网络工具。这些网络工具具有更好的及时性,并可以进行个别化的交流,从而让教师可以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更及时的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实践互动。思想政治理论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被学生所信服。并且学生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去应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实践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主题调研、参观考察、志愿者服务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辩论赛、演讲、主题活动等校园实践活动。在实践互动中,首先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而共同设立实践目标、做好实践计划。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用课堂中的理论联系现实、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的魅力、相信理论的正确性并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

2互动式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重视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重视了卷面评分而忽视了学生实际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真正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考核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目标,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并促进其教学效果的发挥,还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采取多元的互动式的考核方式、构建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标准。

互动式的考核方式,除了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要对学生的课堂发言、演讲、讨论、辩论、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状况等互动情况进行综合测评。而要考核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就要改变单一的结果考核方式而要注重过程考核。首先,考核方式要将课堂考核与课外实践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口头考试、开卷考试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并真正落实课外实践考核与口头考试、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并且这些考核的评分不但要有教师的考核意见,更应该充分参照学生自己、学生相互之间的意见。其次,考核的具体内容既要联系理论知识,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还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并考察学生的实际思想觉悟。通过考核能够真正看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素质。另外,成绩评定要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标准。要采取期末成绩与平时发言、讨论、辩论等成绩、课外实践表现、日常思想品德状况等相结合的综合成绩评价体系,尤其要适当加大平时发言、讨论、辩论等成绩、课外实践、日常思想品德状况等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互动流于形式、互动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我们要继续深入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将互动式教学模式真正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抓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条件等问题。

1彻底贯彻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感、让学生能从内心顺利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化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为此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服从于教师的教学模式,而必须彻底贯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得到教师充分的鼓励、肯定和尊重,同学之间也互相协作认同,这样学生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时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有了这样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积极的参加互动并在互动中全力的展现自己,互动式教学模式才能取得实效。“平等的观念,真诚的感情,坦率的态度,是与学生讨论交流并收到实效的前提。要彻底转变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双向互动,展开平等的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收获与提高,共同研究探讨存在困惑的问题,课堂活跃起来,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2]所以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互动教学的中心内容、以学生喜爱的工具平台作为互动教学的手段、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作为把握互动教学的方向杆。

2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

互动式教学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是马列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互动教学首先也是围绕马列主义等相关理论问题展开,所以教师首先要深入掌握马列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对其他学科知识也要广泛涉猎,这样教师在互动中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好互动的方向。由于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常常会成为互动的主题,教师要与时俱进,洞察社会形势,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感知力。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引导者,教师还要善于在互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等,并通过互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互动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烈的责任意识、更高超的教育能力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优化教学条件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小班额教学就是互动式教学的首要条件。学生人数太多势必会减少互动的机会,互动教学就很难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才可能有更充分的互动机会。因此实施小班授课、采取将大班化整为零等措施才能更好的开展互动教学。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学分和课时有限,要通过互动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搭建更广泛的互动平台、改进教学手段、强化技术支持。为此,我们要建立和整合各种实践平台,努力扩展互动的实践路径。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课程、网络工具等对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要大力开发和运用网络平台、多媒体等加深与学生的交流。

参考文献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8

案例教学是当代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界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并且初见成效。在中共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05方案”中,明确指出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提倡教师们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见,案例教学法应用到高校思政课的尝试是得到了充分肯定的,但在案例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案例资料质量参差不齐、讨论环节展开不充分和考核方式不够完善等问题。根据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际,探索一种可操作性、能够对学生案例分析的准确度进行评判并体现案例教学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的考核方式,对完善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一、思政课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现状

考核方式不仅具有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重要功能,而且还影响到教师如何“教”以及引导着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无论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案例教学,最终目的都是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思政课有一定的差别,它不仅重视知识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更为着重突出了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案例教学具有规避传统教学方式弊端的优势,如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材料搜集能力、分析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降低学生“一卷定论”的压力等。目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一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案例选择、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案例点评和课后总结五个环节。这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教学效果较好,应用较广,但是不够完善,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考核环节,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实施案例教学时,在教师精心准备好案例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如果再换一个案例,学生是否可以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呢?如果不能检测学习效果,便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更谈不上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了。所以,完善教学环节、配套考核方式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一种需求。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教学目标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某一学科的专家,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掌握观察社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方法,认同、理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考核目标应符合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和体现“三观”教育的总体考核目标,注重大学生思维、思想状况的考察,着力考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有了多大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真正的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政治表现和理想信念等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加强。

(二)考核原则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考试考核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因此,要遵循和贯彻以下考核原则:

1.“以生为本”的原则

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决定其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案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检验案例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上,首先要遵循和贯彻的就是“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规律、心理需求来设计考核方式,注重在教与学、教与考和考与学的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领悟思政课,在考核的各个环节中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

2.“全程综合”的原则

教育是一个过程,思政课案例教学也是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包括小组讨论、分析案例、讨论结果汇报和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都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并完成全部环节。相应地,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应当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统一起来,遵循和贯彻“全程综合”的原则。既要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进行评定,也要对汇报讨论结果的表现和最终完成的案例分析报告所体现出的理论知识掌握以及综合分析的逻辑性等进行评定,同时,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实效”的原则

依据教育部确定的“05方案”的要求,强调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要注重实效,也就是说思政课考核的形式、内容和过程要符合思政课的整体性、应用性和相对独立性。思政课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也要与其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学生从“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思维惯性中解放出来,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材料搜集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运作模式

案例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与传统考核方式有所区别,具体可用一个图示来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案例教学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两个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又分别由两个分子系统所组成。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和小组讨论两个分子系统。这部分成绩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评定,教师通过考勤对学生的出勤率给予评定,学生则在小组讨论中对其他组员的讨论表现进行评定,也可以自评。

综合考核成绩包括小组成果汇报和案例分析报告两个分析系统。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教师完成评定。小组成果汇报是由小组组长将该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之后得出的成果向全体学生进行总结性汇报,教师主要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案例综合分析的效果来评定。案例分析报告作为案例教学的最终成果,既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能体现学生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在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缺失,都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考核方式体系可以降低学生“一卷定论”的压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参与案例讨论、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重点对学生案例分析的准确度进行评判,能够较好地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每门思政课的不同特点,各子系统的分值做适当的分配。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侧重于学生“知”与“行”的统一,注重日常操行表现的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则更侧重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质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创新意识的考核。

三、思政课案例教学考核方式的意义

考核方式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探究确立这样一个由平时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案例教学考核方式体系,具有多重意义。

一是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秉承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相一致的指导思想,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中,加深了考核的层面。在考核时既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层面,又能考查学生的情感层面以及道德层面等,以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和带动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是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根据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的要求,实施案例教学的思政课教师需要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综合素养,这既体现在教师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状况时,所应该表现出的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体现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考核时,对学生全方位、多层面的考核。

三是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很好的调动作用。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是一个开放的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分析、讨论获得第一手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的能力得以灵活运用和生动展现。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9

一、本学期教学工作进展及其成效

1、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和各教学环节落实情况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思政部严格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认真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课计划,本学期共开设四门课程,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按照学期初教务处布置的各项教学工作和任务,成立教学督导小组,确保工作落实。12月4日上午,思政部教学督导小组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五大样”进行集中检查,任课教师材料齐全,无缺漏。

部门每周二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安排布置各项工作。为促进青年教师发展,我部门于11月20日举办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讨会。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本学期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已经建成,基本形成“四区一室”的硬件格局。每门课程均设置了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2、教研室活动情况

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思政部各教研室均进行了8至12次的磨课活动,活动形式以集体备课、抽取教师说课、评课、视频录像为主,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活动记录及内容完备。

 3、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情况

思政部教师深入宣传精神,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报告中新提法新举措,第一时间“带着热气”进入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程”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

本学期,我们实施思政课教学质量专项提升工作,“课堂教学风向变了”。思政课抬头率、参与率、获得感不断提升。

教师调停课手续完整。截至目前,本学期调停课次数为6人次,均按照教务处要求进行调停课手续办理,无私自调停课现象发生。

4、教师备课、课程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情况

 教师认真备课,实际教学进度与计划基本一致。学生作业批改、课外答疑有序落实。

5、听评课情况

听评课任务基本完成。12月6日,教学督导小组对听课记录进行了集中检查。结果是最少的为5次,最多的为14次,依据教务处制定的教授、副教授及讲师的听课标准,思政部全体教师均能达到规定的次数。

6、日常教学秩序检查

(1)思政部教学督导组通过随机听课、检查课堂教学的方式,对教师到岗、学生到课率等教学纪律进行常规性检查,教学秩序正常。加强思政部“微课、磨课、说课”的三课建设,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微课比赛选拔活动,积极开展“教学切片”活动, 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通过自录授课视频,查找不足,主动提高教学质量。

7、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

11月27日下午,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思政部分别开展的教师和学生座谈会。会上,大家相互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效果良好。

8、教材检查情况

思政部开设的课程及使用的教材,均是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统一要求使用的高校思政课教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无违反国家方针政策的内容。

二、本学期教学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存在的问题:

1.档案材料整理需要进一步规范。

2.尽管进行了多次磨课活动,但个别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依然还有待提高。

对策及措施:

大思政课实施方案篇10

[论文关键词]萌芽;探索;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两课;98方案;05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既是一门传统学科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基础”课的学科建设经过多年探索、突破、改革、创新和不断完善、整合而走上今天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基础”课是2005年由原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立为标志开始萌芽,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初期正式开设并命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探索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新内容、新机制、新手段和新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此也进入了改革探索的新阶段。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同时,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问题。如1980年大连工学院率先开设“思想修养”课,后来全国各高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类似课程的讲座和专题如思想品德教育、人生哲理、人才成长与修养、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与此同时,有关方面的教材、著作和刊物相继出版,相关的学术讨论和论文纷纷发表,党和国家宣传、教育部门也在加大研究规划力度,不断制定、出台支撑其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方案。

1982年l0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通知》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通知》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组织实施。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讲课,电可请校内外其他同志讲课。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教研室,设立少量专职人员。至此.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课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观教育的重要途径。90年代中期逐步得到完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起,简称为“两课”。

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除规定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机构等,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应纳入教学计划并考核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教育平均每周两学时,由各校根据情况统筹安排。思想品德课教学时间不得任意挤占。”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等。

1985年国家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两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其中,思想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课。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提出了“因校制宜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开设五门课程:《形势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这五门课程的开设基本上确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完整课程体系。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我国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提出了进一步对“两课”教学进行改革。会议报告提出:“两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改革,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标和要求是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针对性’’“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邓小平所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应成为‘两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国家教委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四所国家教委直属院校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三所部委或地方院校作为改革试点联系学校,全国各地有近四十所院校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各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充分依靠广大教师,经过充分准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努力和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学试点方案。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加强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和学科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

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课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动‘两课’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意见》提出,“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意见》还对“两课”的主要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意见》对高校“两课”教学时数做了调整,提出了各级各类院校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合理确定上述各门课程的学分,切实保证规定的学时。”

1995年12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保证高等学校德育有效实施,根据《教育法》制定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纲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大纲规定高校思想品德课应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和形势政策课程。

1996年3月在全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指示,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方针,全面总结和吸取1985年以来“两课”教学改革的经验,特别是改革试点的重要成果,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教学秩序的相对稳定性,要对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做出统一规定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保证“两课”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1997年6月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步伐。

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正式提出了高校“两课”教学的课程体系即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八门课程的设置即所谓的“98方案”。1998年6月,、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1993年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两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1999年7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至立对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对新方案实施工作的领导。高校党政领导要深入第一线,了解和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第二,要加强对教学中热点、难点的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第三,要大力坚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为贯彻会议精神,高质量地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1999年12月3日,教育部社政司印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在充分肯定“两课”教师队伍整体情况较好、工作富有成效的同时,指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应改进的地方,关键是要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为此,该通知提出:为改变“两课”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要在1999年致2004年间,使3500名左右在任“两课”专职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获得硕士学位。

2000年3月22日,教育部社政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评选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设置新方案,决定从2000年到2002年分三批进行“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的评选和制作工作。2000年下半年,教育部社政司根据近年来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当前高校思想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决定启动教学基本要求修订工作。

2001年7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要把贯彻《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的工作结合起来,同“两课”教育教学中正在进行的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两课”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对高校特别是“两课”教育教学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2003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两课”应全面地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用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全面修订“两课”教材,切实抓好“两课”教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培训。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之后,、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凋研,为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可行基础和经验准备。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意见》还指出,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