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十篇

时间:2024-01-16 17:27:27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1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太白洋参颗粒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0例口服太白洋参颗粒,1袋/次(相当于原生药9 g),2次/d;对照组20例口服脑复康0.8 g,3次/d。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1 ~3个疗程。结果太白洋参颗粒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脑复康组(P

【关键词】 太白洋参颗粒 脑复康 老年性痴呆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增加,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至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7%,而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占3%~8%,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高达20%[1]。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存质量的四大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尚未找到理想的改善智能的抗痴呆药物。因此,研究与开发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有效药物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太白洋参颗粒对治疗老年性痴呆具有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2年住院和门诊40例老年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太白洋参颗粒组)和对照组(脑复康组)。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68.45±7.54)岁。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67.85±7.89)岁。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老年性痴呆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DSM-IV-R1994)的诊断标准[2]。确定痴呆的程度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im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3,4],日常生活能力水平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3]。

2.1.2 中医辨证诊断参照1995年《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标原则”。分级标准采用CDR分为3级:①轻度: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尚能保持完整性,独立性,而社会交往却明显缺损,以近事记忆下降为特征;②中度: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不能保持完整性、独立性,某种情况下需要帮助,以严重的近事记忆下降为特征;③重度: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完全丧失完整性、独立性,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帮助,以远近记忆均下降及所有智力均损害为特征。

2.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太白洋参颗粒(自制,单味生药),口服,1袋/次(相当于原生药9 g),2次/d。对照组予脑复康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8 g/次,3次/d。两组用药均以1月为1个疗程,观察1~3个疗程。两组其它治疗相同,住院期间均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凝血4项及心电图。观察期间,停用相关药物。

2.3 观察指标①智能改变(MMSE量表积分变化);②痴呆程度(CDR积分变化);③生活自理能力(ADL积分变化);④中医症状参照1995《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计量诊断原理,将每一症状均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3,2,1,0分。

2.4 疗效评定标准[5]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定向健全,回答问题正确,生活自理,能恢复一般社会活动为临床控制;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定向基本健全,回答问题基本正确,反应一般,生活可自理;中医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2/3为显效;主要症状有所减轻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反应仍迟钝,智力与人格仍有障碍;中医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1/3为有效;主要症状无改变,甚至继续发展为无效。

2.5 安全性评价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生命体征或心电图异常,也未发现有过敏反应。

2.6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略)

3.2 两组治疗前后MMSE,CDR治疗前后积分比较结果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MMSE、CDR治疗前后积分情况比较(略)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自理能力积分比较结果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自理能力积分情况比较(略)

3.4 不良反应两组病人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4 讨论

老年性痴呆属中医“痴呆”范畴,历代文献对本病的描述多见于“善忘”“呆痴”“痴证”等疾病中。痴呆是在智能已经获得相当发展之后,由于脑部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智能减退,即从原来的正常衰退到不正常。与精神发育迟滞不同,主要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的全面障碍,最终导致精神功能衰退的一组后天获得性综合征,呈慢性或进行性过程。太白洋参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植物马先蒿属美观马先蒿pedicularis decora Franch.的根,又称煤参、太白黑参、太白参、黑参是秦巴山区特产的天然药物之一,具有滋阴补肾、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止痛等功效,在陕西民间被广泛用于治疗病后体虚、阴虚潮热、关节疼痛等症[6]。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太白洋参能够显著增强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即促智防呆作用)和增强小鼠耐疲劳性,改善体内的氧代谢,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7]。此外,通过对实验大鼠血清LPO,MAO和SOD含量变化的观察发现,太白洋参能够对抗自由基损伤,从而达到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性痴呆的目的[8]。因此,结合颗粒剂崩解时间短、有效成分吸收迅速、起效快的特点,我们将太白洋参研制成颗粒剂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由结果可知,太白洋参颗粒剂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脑复康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魏小龙.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4):372.

[2]盛树力.老年性痴呆: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0.

[3]高素荣,袁锦楣.痴呆诊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9.

[4]Folstein M F."Mini-Mental state":a practical method for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J].J Psychiatry Res 1975,12:18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5:206.

[6]谢宗万,余友芩.全国中草药名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89.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2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保障,其最高“赔付金额”是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倍左右,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为~万元,而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一般高达万元以上,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商业医疗保险的空间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从目前来看,利用商业医疗保险建立一个没有漏洞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就险种类别来看,目前上公众急需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属于健康险的范畴,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险也只是作为寿险的附属业务。尽管如此,我国近年来的健康险增长依然迅速,年度我国健康险保费达到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年健康险保费达到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这一成绩较之成熟市场的到有较大距离,但较上年增长,远远高于同期的人身险保费增长率。在七月召开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健康保险工作部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专家们认为,由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足,保障程度相对不高,为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健康保险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较为谨慎的预测是,到年前后,我国健康保险的市场规模在亿元左右,而较为乐观的估计是在亿元左右。这一切表明中国健康险市场充满巨大的潜力。

商业保险公司的“苦水”

市场潜力巨大,老百姓又急需,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为什么得不到保险公司的热烈响应呢?实际上,商业保险公司有其商业上的苦衷,多种因素制约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赔付率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各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都处于收赔相抵,甚至收不足赔的状况,个别地方的赔付率甚至高达,这使保险公司的利润微乎其微,不少公司对大力发展医疗保险的热情不高。

管理难度较大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加上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透明度不高,保险公司难以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保户中存在着不少逆选择投保的,而且一些道德风险和索赔欺诈风险大量存在,使保险公司难以拓展市场。

经营管理方法不先进

在美国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如复杂的费率厘定、承保选择、次优要求、大案管理、非比例再保险保护等,在我国还鲜为人知。

专业化程度低

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国内保险公司把健康险作为寿险的附属,极大地影响健康险的经营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人才匮乏。医疗保险对保险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在核保、理赔、精算等方面都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而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医疗保险业务的推广。

适合健康险业务的系统缺乏

品种单调,个性化、多元化程度差。当前,公众急需的是纯粹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等,而市场上没有老年护理保险,而一些险种又是以附加险形式随主险开展且以统保形式承保的,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国际上成熟的商业健康险市场一般包含四大类产品:医疗费用给付类、失能收入损失补偿类、长期护理保障类和疾病给付类。我国虽已有多种健康险产品,但主要集中在第一类上,而且都是一年一保的短期产品。

症结所在

健康险的症结在于风险控制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

第一,从管理上说,健康险对案件的管理不是结果管理,而是过程管理。它保障的不是“疾病发生”,而是“就医事件”。“就医事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等步骤,每一个步骤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案件结果的不同。这决定了医疗保险在精算、风险控制、核保理赔、医疗协调管理等各方面均不同于寿险和意外险。其次从协调管理上说,在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障部门、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构成了健康保险的四方关系,在这四方关系中,医疗服务提供者对发生就医的被保险人的住院时间长短、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医疗费用及发生多少医疗费用等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在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方面有较强的合作需求。因此加强协调管理对合理施治和合理用药方面的管理有着突出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风险控制上说,寿险的基础是建立在大数法则上,依赖于“死亡事件”,而死亡是投保人或是被保险人较难人为控制的事件,是一种纯粹风险。而对健康保险来说,其经营的是就医事件和医疗费用风险,被保险人可能在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配合下,“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因此其道德风险要比寿险和意外险严重且不可控。其次,同传统寿险相比,对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更为复杂。传统寿险通常将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及家族病史作为核保的重点,而对于健康险来说,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信息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

第三,从费率厘定上说,人寿保险主要考虑死亡率、费用率和利率,健康险所要考虑的不仅是疾病的发生率、就医率和住院天数,更要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医疗消费水平、区域及城乡差异、投保团体的情况、医疗环境和诊疗技术的变化等因素。由于医疗保险受免责期、等待期和免赔额的影响,其责任发生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提上又不同于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智能化系统解决之道

健康险这些独有的特性决定了传统的业务系统将很难满足健康险业务的发展,因此,一套能解决业务难点、满足其特殊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一套好的健康险智能化系统应具备有效的过程管理、强大的数据交换功能、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智能化系统通过科学地监控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整个“就医事件”,从而实现有效的过程管理。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频繁性和实时发生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将不能适应医疗保险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需要。传统的业务系统通常只能进行事后型的管理,即就医事件结束后,被保险人持医疗费用帐单进行索赔时,业务系统才开始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就医事件进行审核困难明显加大,常常导致保险欺诈,由于对某些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的发生未进行事先控制,导致理赔时出现纠纷。通过过程管理,能够有效地消除保险人、被保险人及医疗机构三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保险人可以及时获得被保险人的诊疗信息,并可在就医事件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下及时介入,防止不合理费用的发生。通过过程管理,结束了医疗费用的高低基本受控于医疗机构的情况,加强了保险人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力,极大地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率。

智能化系统可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社保机构进行同步异步数据交换,能够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如:被保险人的医疗信息、药品、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列表及给付比例等基础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为过程管理及风险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为保险公司协调管理社会保障部门、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增强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智能化系统拥有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在对被保险人进行核保时必须全方位的评估被保险人的风险,如: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通过科学地风险评估体系能够准确全面地揭示被保险人的风险,为核保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避免了被保险人逆向选择等风险,从而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

智能化系能够有效协调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三方关系,并能对就医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被保险人“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医院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等风险。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判断技术,增强了业务处理自动化的能力,可减轻核保、核赔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商业医疗保险费用;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建成后,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将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从大量的数据集合中有效发现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同时因为有了足够的样本数据,从而为健康险的费率厘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保险公司将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化系统积累的经验将成为其他公司唯一无法赶超的“信息壁垒”。

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不能按照同一种模式对各地的健康险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智能化系统能对于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使得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顺利开展业务,扩大市场,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成本。

在处理健康险业务时,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还需要综合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在理赔时,除需要知道被保险人的自身信息外,还需要知道就医医院,使用的药品明细等信息。智能化系统能处理健康险大量数据要求,协调各种业务数据,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实现了数据大集中,能够处理日益显著的人口流动问题,真正支持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全国联保”,实现“风险控制到人”。由于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从管理角度而言,数据集中充分体现了公司总部的监管作用,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收集,汇总和查询,同时允许各分支公司在统一管理下的部分个性化。

此外,智能化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由于健康险业务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新的需求、保险产品、业务规则不断出现,具备良好扩展性的系统可通过很少的调整,甚至是不作任何的调整就可以处理新的业务,从而极大地节省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案例:

太平洋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后,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解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而不能解决劳动者患重大疾病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负风险;加之参保人员的住院费用是按比例报销,职工个人负担部分较重。因此,为化解参保人员患重大疾病的大额医疗风险,减轻其住院费用负担,太保寿险在全国一些地区相继推出了补充医疗保险。

有效监管面临挑战

太平洋保险寿险总公司希望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分支公司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核赔理算,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缺少自动化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客户从报案到得到理赔等待的时间长,客户满意度差。而有些分支公司使用简单的系统进行业务处理,这些系统只针对当地的业务而开发,因此可扩展性差,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而且数据共享的难度大。由于各地健康险业务“各自为营”,导致总公司无法直接取得业务数据,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

与此同时,要开发一套统一的、集中式的健康险业务系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业务存在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太保各分支公司在开展健康险业务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各地协议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活度以覆盖绝大部分的健康险业务。其次,各类基础数据没有统一标准。例如,针对同一种药品,各地的命名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没有一套标准来规范诸如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等基础数据,导致数据交换无法进行。最后,建立数据接口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同医院建立数据接口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而同社保间的数据接口,由于各地社保的数据格式不一致,因此系统必须能处理各种不同的数据格式。

集中式解决方案

该系统是一套采用结构的集中式系统,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太保寿险总公司,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数据集中的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

该系统最大的四个特色是灵活的责任管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强大的数据交互和复杂的业务逻辑。首先在本系统中通过责任管理,可以方便地设置、修改保险责任,并可针对保险责任设置对应理算公式。在新建保单时,可以灵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理算公式。其次,系统建立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包括: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医院信息、社保机构。根据太保健康险业务的实际情况,疾病使用编码。药品以上海市卫生局系统标准代码为基础,编码时将药品分为化学药品及中成药两大类,化学药品以药品用途分类为主,中成药按药理作用进行分类;所有药品,以一物一码为原则。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则使用太保提供的编码。通过同各地的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实现了数据的交换。第三,系统同社保间建立了数据接口,方便地导入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信息。通过其它的数据接口,实现批量导入客户信息及药品、疾病等基础数据。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监控,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最后,系统可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在案件内部的逻辑关系中,可实现在一个案件下的多次报案,多次立案,多次理算,多次给付。在协议书同保单的关系中,可实现一份协议书下对应多个保单,而每份保单又可对应一个投保人及多个被保险人。

此外系统记录被保险人从报案、回访、立案、资料处理、调查、理算到赔付的所有信息,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就医事件的监控。

理算时,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自动计算进入保险责任的理算金额,并根据影响理算的各种因素,如:基本医疗部分的理赔情况、免赔额等,自动计算出理算结果。降低了错误的概率,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适应各类核赔流程,系统使用强大而灵活的工作流,通过设置核赔规则,实现自动核赔流程。

客户收益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3

一、我国健康保险业发展处于开拓时期

1,健康保险业务在市场竞争中开拓。目前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除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寿险、中国太平洋寿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中资寿险公司外,又新添了两大经营主体,一是新《保险法》规定,自2003年1月1日开始,产险公司可以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包括人保公司和华泰公司在内的产险公司早在新《保险法》出台前几个月,就着手加大健康保险产品的开发和专业人才储备力度,准备从短期健康险这一新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由于近五六年来,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对于寿险公司而言,增长速度趋缓(2002年全国产险占全部保费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无论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还是增强公司实力的要求,产险公司都将会大力开拓包括短期健康险在内的新业务领域。二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的保护期缩短,更多的有着国际背景的合资寿险公司将全面渗入我国保险市场,势必加剧健康保险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开业的合资寿险公司凭借其较丰富的健康保险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突破传统意义上医疗保险的思维定式,按市场需求提供健康保险产品。如2002年9月,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中加合资)推出“大病无忧”保险,将重大疾病保障病种由25种扩大到33种,成为国内保障病种最多的一款重疾险种。还有的公司将触角伸人健康保险的另一个重要类别——残疾收入保险,推出了内涵丰富的健康保险组合产品。如中保康联集团公司(中澳合资)于2003年1月在国内首推“收入保障定期寿险”产品,配合同期上市的“附加长期伤残收入保障保险”,构成“金领无忧保险计划”等等。

2.中资寿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的发展之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于2001年向全系统下发了《关于推动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积极发展、专业化管理、整体推动和讲求效益”四项指导原则,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努力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中国太平洋寿险公司在推出的“江阴模式”和在城镇推出的“厦门模式”,均在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2003初召开的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中明确表示,将在年内筹建独立的健康医疗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对健康险的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市场推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对销售人员资格进行专门考核;中国平安寿险公司十分注重开发健康险产品,2003年1月又推出了四款新重疾健康保险产品,成为拥有国内重疾健康险产品品种较为齐备的保险公司等。可以说,各家寿险公司都充分预见到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力争在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3.以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为业务突破口,中资寿险公司健康业务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以来,中资寿险公司纷纷利用国家医改赋予的良好契机,在较短的时间内抢占各地医改后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市场。在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相关险种的强力拉动下,各家寿险公司2000年健康险保费的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98.94%,比全国人身险保费增长率高出39.19个百分点,同时,健康险保费在人身险业务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之势。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健康保险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可以说,目前我国健康保险业务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无论从外部政策环境还是从内部经营环境看,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诸种条件已基本具备。

1.外部环境对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十分有利。一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入为商业保险公司在全国城乡开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已经明确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想,由此为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02年10月,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民个人交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支持广大农民以各种形式获得基本医疗保障,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据初步测算,城镇补充医疗和农民基本医疗的保费潜力高达千亿元人民币,健康保险业务无疑将成为寿险公司保持业务高速增长率的一个重要支撑。二是中国保监会非常重视发展健康保险业。2002年12月,中国保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加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和管理、建立适应国情的健康保险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则要求。保监会曾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落实发展健康保险的各项政策。三是我国医疗服务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2002年以来,国务院加强了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三改并举、同步推进”工作,使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费用得到了初步控制。据统计,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前的199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每次平均门诊和住院费年增长率分别为25%和23%,改革后的2001年分别降低到9%和5%。前不久,国务院领导先后两次强调“健康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试点工作,为商业健康保险指明了发展方向。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和保监会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积极制定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有效控制业务经营成本。四是健康保险市场的需求日益膨胀,尤其是城镇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和农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市场需求巨大,在广大城镇和富裕地区农村,公众的投保意识日渐强烈,对健康保险已形成良性消费心理等。

2.健康保险的内部经营环境正朝着良性的方向演变。一是健康保险的部分经营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往只要是提起健康保险,保险业界人士一般认为其经营风险偏大,赔付率过高。其实,寿险公司主推的产品是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与以往传统健康险种尤其是与“为了推广主险而设计的附加健康险”完全不同。由于它是与社保部门衔接开展的补充医疗业务,经营风险相对容易控制。基本医疗保险作为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较好地规范了的医疗行为。寿险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接口、联合办公等形式与之衔接,既可以间接获得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真实资料,又可以简化理赔手续,降低经营风险。从业务管理的角度看,社保部门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火墙”,换言之,医疗保险有效地为商业医疗保险分散了发病率最集中的一部分人群及常见病的风险,寿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社保部门对医疗机构管理的成果。另外,近年来,中资寿险公司在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手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经营健康保险的成功经验。二是健康保险费率存在着提升空间。通过近几年的健康保险业务经营,寿险公司已经积累了大量有效的基础性数据,更有大量第一线的业务人员进行市场调研,这有利于统计、推测出一个指导性的市场费率。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我国健康险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以广东省部分地区为例,附加住院医疗险平均费率从30%。提升到 50‰,只经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却已迅速地被市场消化和接受。既然费率存在提升空间,社会需求又大量存在,保费收入也就有了大幅增长的可能,赔付率会因保费增加而下降,寿险公司的经营会更加稳定,广大保户的保险利益将会更有保障。这将是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尽管目前寿险公司在健康保险经营方面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健康保险终将成为寿险公司产品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定人们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二)健康保险业将逐渐步入专业化经营的轨道

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业务发展定位上,把健康保险作为公司主业之一予以规划;二是在体制建设方向上,按照专业化经营要求构建经营运行体系。

1.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保监会《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在专业化管理上,健康保险的出路就是走专业化经营管理的道路。寿险公司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是建立健全保险专业经营体系。国内外的业务实践充分表明,专业化经营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健康保险的经营水平,有效控制经营风险,是保证健康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2.健康保险的财务考核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经营的特殊性,中国保监会《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健康保险业务实行单独考核和专业精算制度。健康保险业务的上机管理,将为健康保险单独考核提供基础条件。

(三)发展健康保险业务的思考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4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保障,其最高“赔付金额”是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为2~5万元,而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一般高达10万元以上,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商业医疗保险的空间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从目前来看,利用商业医疗保险建立一个没有漏洞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就险种类别来看,目前上公众急需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属于健康险的范畴,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险也只是作为寿险的附属业务。尽管如此,我国近年来的健康险增长依然迅速,2000年度我国健康险保费达到27.69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2.77%;2001年健康险保费达到60.27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4.24%。这一成绩较之成熟市场的1/4到1/3有较大距离,但较上年增长117.65%,远远高于同期42.6%的人身险保费增长率。在七月召开的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健康保险工作部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专家们认为,由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足,保障程度相对不高,为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健康保险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较为谨慎的预测是,到2008年前后,我国健康保险的市场规模在1326亿元左右,而较为乐观的估计是在2837亿元左右。这一切表明中国健康险市场充满巨大的潜力。

商业保险公司的“苦水”

市场潜力巨大,老百姓又急需,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为什么得不到保险公司的热烈响应呢?实际上,商业保险公司有其商业上的苦衷,多种因素制约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赔付率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各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都处于收赔相抵,甚至收不足赔的状况,个别地方的赔付率甚至高达300%,这使保险公司的利润微乎其微,不少公司对大力发展医疗保险的热情不高。

管理难度较大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加上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透明度不高,保险公司难以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保户中存在着不少逆选择投保的,而且一些道德风险和索赔欺诈风险大量存在,使保险公司难以拓展市场。

经营管理方法不先进

在美国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如复杂的费率厘定、承保选择、次优要求、大案管理、非比例再保险保护等,在我国还鲜为人知。

专业化程度低

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国内保险公司把健康险作为寿险的附属,极大地影响健康险的经营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人才匮乏。医疗保险对保险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在核保、理赔、精算等方面都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而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医疗保险业务的推广。

适合健康险业务的系统缺乏

品种单调,个性化、多元化程度差。当前,公众急需的是纯粹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等,而市场上没有老年护理保险,而一些险种又是以附加险形式随主险开展且以统保形式承保的,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国际上成熟的商业健康险市场一般包含四大类产品:医疗费用给付类、失能收入损失补偿类、长期护理保障类和疾病给付类。我国虽已有180多种健康险产品,但主要集中在第一类上,而且都是一年一保的短期产品。

症结所在

健康险的症结在于风险控制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

第一,从管理上说,健康险对案件的管理不是结果管理,而是过程管理。它保障的不是“疾病发生”,而是“就医事件”。“就医事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等步骤,每一个步骤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案件结果的不同。这决定了医疗保险在精算、风险控制、核保理赔、医疗协调管理等各方面均不同于寿险和意外险。其次从协调管理上说,在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障部门、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构成了健康保险的四方关系,在这四方关系中,医疗服务提供者对发生就医的被保险人的住院时间长短、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医疗费用及发生多少医疗费用等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在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方面有较强的合作需求。因此加强协调管理对合理施治和合理用药方面的管理有着突出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风险控制上说,寿险的基础是建立在大数法则上,依赖于“死亡事件”,而死亡是投保人或是被保险人较难人为控制的事件,是一种纯粹风险。而对健康保险来说,其经营的是就医事件和医疗费用风险,被保险人可能在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配合下,“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因此其道德风险要比寿险和意外险严重且不可控。其次,同传统寿险相比,对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更为复杂。传统寿险通常将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及家族病史作为核保的重点,而对于健康险来说,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信息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

第三,从费率厘定上说,人寿保险主要考虑死亡率、费用率和利率,健康险所要考虑的不仅是疾病的发生率、就医率和住院天数,更要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医疗消费水平、区域及城乡差异、投保团体的情况、医疗环境和诊疗技术的变化等因素。由于医疗保险受免责期、等待期和免赔额的影响,其责任发生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提上又不同于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智能化系统解决之道

健康险这些独有的特性决定了传统的业务系统将很难满足健康险业务的发展,因此,一套能解决业务难点、满足其特殊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一套好的健康险智能化系统应具备有效的过程管理、强大的数据交换功能、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智能化系统通过科学地监控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整个“就医事件”,从而实现有效的过程管理。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频繁性和实时发生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将不能适应医疗保险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需要。传统的业务系统通常只能进行事后型的管理,即就医事件结束后,被保险人持医疗费用帐单进行索赔时,业务系统才开始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就医事件进行审核困难明显加大,常常导致保险欺诈,由于对某些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的发生未进行事先控制,导致理赔时出现纠纷。通过过程管理,能够有效地消除保险人、被保险人及医疗机构三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保险人可以及时获得被保险人的诊疗信息,并可在就医事件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下及时介入,防止不合理费用的发生。通过过程管理,结束了医疗费用的高低基本受控于医疗机构的情况,加强了保险人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力,极大地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率。

智能化系统可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社保机构进行同步/异步数据交换,能够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如:被保险人的医疗信息、药品、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列表及给付比例等基础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为过程管理及风险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为保险公司协调管理社会保障部门、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增强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智能化系统拥有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在对被保险人进行核保时必须全方位的评估被保险人的风险,如: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通过科学地风险评估体系能够准确全面地揭示被保险人的风险,为核保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避免了被保险人逆向选择等风险,从而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

智能化系能够有效协调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三方关系,并能对就医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被保险人“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医院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等风险。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判断技术,增强了业务处理自动化的能力,可减轻核保、核赔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商业医疗保险费用;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建成后,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将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从大量的数据集合中有效发现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同时因为有了足够的样本数据,从而为健康险的费率厘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保险公司将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化系统积累的经验将成为其他公司唯一无法赶超的“信息壁垒”。

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不能按照同一种模式对各地的健康险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智能化系统能对于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使得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顺利开展业务,扩大市场,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成本。

在处理健康险业务时,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还需要综合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在理赔时,除需要知道被保险人的自身信息外,还需要知道就医医院,使用的药品明细等信息。智能化系统能处理健康险大量数据要求,协调各种业务数据,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实现了数据大集中,能够处理日益显著的人口流动问题,真正支持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全国联保”,实现“风险控制到人”。由于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从管理角度而言,数据集中充分体现了公司总部的监管作用,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收集,汇总和查询,同时允许各分支公司在统一管理下的部分个性化。

此外,智能化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由于健康险业务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新的需求、保险产品、业务规则不断出现,具备良好扩展性的系统可通过很少的调整,甚至是不作任何的调整就可以处理新的业务,从而极大地节省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案例:

太平洋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后,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解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而不能解决劳动者患重大疾病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负风险;加之参保人员的住院费用是按比例报销,职工个人负担部分较重。因此,为化解参保人员患重大疾病的大额医疗风险,减轻其住院费用负担,太保寿险在全国一些地区相继推出了补充医疗保险。

有效监管面临挑战

太平洋保险寿险总公司希望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分支公司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核赔理算,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缺少自动化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客户从报案到得到理赔等待的时间长,客户满意度差。而有些分支公司使用简单的系统进行业务处理,这些系统只针对当地的业务而开发,因此可扩展性差,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而且数据共享的难度大。由于各地健康险业务“各自为营”,导致总公司无法直接取得业务数据,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

与此同时,要开发一套统一的、集中式的健康险业务系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业务存在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太保各分支公司在开展健康险业务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各地协议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活度以覆盖绝大部分的健康险业务。其次,各类基础数据没有统一标准。例如,针对同一种药品,各地的命名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没有一套标准来规范诸如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等基础数据,导致数据交换无法进行。最后,建立数据接口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同医院建立数据接口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而同社保间的数据接口,由于各地社保的数据格式不一致,因此系统必须能处理各种不同的数据格式。

集中式解决方案

该系统是一套采用B/S结构的集中式系统,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太保寿险总公司,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数据集中的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

该系统最大的四个特色是灵活的责任管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强大的数据交互和复杂的业务逻辑。首先在本系统中通过责任管理,可以方便地设置、修改保险责任,并可针对保险责任设置对应理算公式。在新建保单时,可以灵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理算公式。其次,系统建立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包括: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医院信息、社保机构。根据太保健康险业务的实际情况,疾病使用ICD9编码。药品以上海市卫生局HIS系统标准代码为基础,编码时将药品分为化学药品及中成药两大类,化学药品以药品用途分类为主,中成药按药理作用进行分类;所有药品,以一物一码为原则。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则使用太保提供的编码。通过同各地的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实现了数据的交换。第三,系统同社保间建立了数据接口,方便地导入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信息。通过其它的数据接口,实现批量导入客户信息及药品、疾病等基础数据。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监控,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最后,系统可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在案件内部的逻辑关系中,可实现在一个案件下的多次报案,多次立案,多次理算,多次给付。在协议书同保单的关系中,可实现一份协议书下对应多个保单,而每份保单又可对应一个投保人及多个被保险人。

此外系统记录被保险人从报案、回访、立案、资料处理、调查、理算到赔付的所有信息,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就医事件的监控。

理算时,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自动计算进入保险责任的理算金额,并根据影响理算的各种因素,如:基本医疗部分的理赔情况、免赔额等,自动计算出理算结果。降低了错误的概率,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适应各类核赔流程,系统使用强大而灵活的工作流,通过设置核赔规则,实现自动核赔流程。

客户收益

尽管该系统命名为补充医疗保险理赔系统,但由于设计合理根据太保健康险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因此通过简单调整即可适应80%的太保健康险业务。这样一来,一方面实现了太保寿险总公司使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扩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是一套集中式的系统,太保寿险总公司可以实时地取得业务数据,从而对健康险业务的监管更高效,更有力。

各地分支公司使用该系统后,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节约了人力成本,缩短了理赔时间,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能帮助太保寿险更好地规范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使补充医疗保险能够健康地发展。

个人健康管理系统

■肖桦

个人健康管理在国外的商业化应用已有20多年。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及人们对健康需求意识的改变,保险公司及企业纷纷采用此类服务,通过改善健康预防疾病来降低医疗费用。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个人在改善自身健康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筛选高危人群从而增加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由此,保险公司可以更准确地衡量被保险人的风险,为厘定费率搜集基础数据。被保险人一方面获得了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疾病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版权所有

KYN是个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之一。它是英文knowyournumber的缩写,即知道你的数字。KYN是根据美国及中国有关科研机构多年合作的成果,在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流行病学调研结合中国人群疾病发生的特点而设计的。其目的是通过收集生物学信息(包括身高、体重、年龄到血糖、血脂、胆固醇水平等各项实验室指标,也包括食物摄入量、吸烟量、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有关的信息),对慢性病进行危险评价。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机率与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KYN项目有三个组成部分:1、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即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目前和将来的健康及疾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价、跟踪并进行健康行为指导;2、个人健康评价系统,主要包括一系列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方法,用以确定个人患慢性疾病的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3、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及指南,即通过健康管理的办法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实施个人化的健康促进,最终达到预防及控制发病、改善健康、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5

主动拥抱“互联网+”

2015年11月,广东省中山协和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协和医院”)与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平安好医生”项目。此次中山协和医院和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平安好医生”体检定点医院、平安健康险定点医院等合作项目,并在中山地区开展家庭医生、名医服务及健康管理服务。据了解,此次合作围绕“平安好医生”网络信息化平台,结合中山协和医院自身特点,深入开展特色服务,如家庭医生、名医服务、定点体检等,此外,双方将在保险业务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中山协和医院该项目负责人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中山地区的用户可以通过“平安好医生”根据该院各医生专业,自主选择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享受一对一在线专属家庭医生服务;还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将数据汇集到健康云中,医生基于就诊者的这些健康大数据,做出更合理的诊断结果,让就诊者得到更个体化的治疗。

另据该负责人介绍,该院与“平安好医生”已经开展的合作项目中,体检定点医院及平安健康险定点医院这两个项目已相对成熟。“在体检定点医院项目上,我们的具体合作模式是就诊者通过平安好医生购买体检卡,到我们医院体检享受5折优惠,而这笔额外的支出目前全部由医院承担。”该负责人表示,虽然这笔体检优惠费用由医院负担,但是一来可以惠及患者,二来可以增加医院的体检人数。目前为止,实施效果还不错。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协和医院与“平安好医生”的此次联姻,除了开展“平安好医生”在线问诊、健康管理、定点体检外,与保险业务的结合也是一大亮点。该负责人坦言:“成为平安健康险定点医院,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未来,中山协和医院将在保险领域与平安展开深入合作,重点是商业健康险领域,但也不会局限于此。”

探索“互联网+医疗+保险”新模式

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医疗”如何落地?或许“+保险”不失为突破瓶颈的良方。阿里健康联合太平洋保险,腾讯联手众安保险,“互联网+医疗+保险”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而“互联网+医疗+保险”会成为与医院合作的一个突破口。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6

老人们如此安详,是因为他们不用为慢性病发愁。在兰陵,卫计系统有一套完善的慢病治疗体系,这套体系,护佑的不仅是老年人,而且是每一个患有慢性病的兰陵人。

在县卫计局的指导下,兰陵县各级医院统一兴建了自助式“健康小屋”,病人可以自主进行血压、血糖、骨密度、心电图等十几项健康检查。自检查将原先繁琐的挂号、排队等程序全部剔除,患者可以快捷地进行自查、建档。在健康小屋内,有专业的慢病医师值班,不仅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在患者检查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检查结果登记入档,通过电脑传入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会诊。兰陵县采用大数据平台,全县连网,各医院之间可以就患者病情进行交流、会诊。在双休日普及的今天,健康小屋的医师却普遍只休息1天,而像大仲村等医院,更是像门诊一样全年无休。医院平常8点上班,但由于很多慢性病检查需要空腹进行,为避免患者饿肚子时间太长、太遭罪,县社区服务中心明确规定,负责慢病治疗的医生早上7点前就要到岗,这项措施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二庙镇医院,更是有医师自发地不到6点就已到岗。兰陵卫计系统的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考虑到患慢病的多数是老年人,上楼不便,兰陵县各级医院都对“健康小屋”的选址做了认真规划:二庙镇医院将健康小屋建在了前院,比门诊楼还靠前,一进医院大院,第一眼就能看到,极大地方便了行动不便、方向感不强的老人,可谓贴心。而医生自己的办公室,则搬到了四楼,医生们宁愿自己跑腿,也要把方便留给百姓。县社区服务中心受地形限制,原先去进行慢病诊疗需要爬一个较陡的楼梯,连医护人员都曾在上楼时滑倒过。为了普及慢病治疗,他们不惜下血本大搬家,将设备物资连根拔,全部转移到了宽敞平坦的房间。长城镇医院的健康小屋最为贴心,心电图检查有专门的隔离室,避免了患者检查时的尴尬。同时将慢病治疗药物从大药库里分离出来,在健康小屋隔壁专门开设了一间慢病治疗药库,实现了病人诊断、治疗、记录、取药的一站式服务。

健康小屋建好了,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办?在慢病治疗的宣传工作上,兰陵县各级医院各展其能。庄坞镇的百姓赶集比较多,每逢集市,庄坞镇医院就组织医师进行义诊、宣传,老百姓在采购的同时,顺便就把身体检查了,极大地提高了慢病诊疗的参与度。在层山,有一条精致亮丽的“防慢病街”,街道两侧的墙面上绘有生动的防慢病漫画,并配有通俗易懂的文字。看了这些图文并茂的墙壁彩绘,百姓很容易就能明白诊治慢病的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防慢病街的住户作为试点户,每一户门口都贴有二维码,医师只需路过的时候扫一扫,就可以随时帮助住户进行慢病管理。这些美观又高科技的墙壁彩绘,让百姓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慢病治疗。除了这条防慢病街,层山镇医院还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微信、QQ等媒体进行六位一体的宣传,确保整个层山的老百姓全都对慢病治疗了如指掌。二庙镇医院配有专门的慢病治疗宣传车,医院诊疗压力不大时,几乎天天下午出门宣传。在宣传过程中遇到慢病患者,他们会安排三次复查,在确诊后纳入慢病治疗数据库。二庙本地人吃盐比较重,医院在这方面着重引导,每个月都组织讲座,大大降低了辖区内的慢病发病率。

说到辖区,寻常乡镇医院的辖区内只有两三万人,而兰陵县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各级医院的管辖范围普遍都在4万人以上,负荷相当大。大仲村医院分管8万人,而兰陵镇医院,则多达11万人。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兰陵县各医院没有退缩、消极怠工,而是迎难直上,加班加点地做好慢病防治工作。以推广“家庭医生”政策为例,即使是下辖11万人的兰陵镇医院,也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普及,而大仲村医院更是在2周内就完成了工作。就像新农合推广初期遇到的问题一样,面对新政策,老百姓普遍采取观望态度,并不积极参与。兰陵县各级医院积极调整政策,化整为零,将医师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片包任务,迅速将工作铺开,再点对点地进行攻坚。像长城镇医院,人数最少的小组都有6人,确保在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工作质量也不会下降。

由于慢性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很多病人不方便来医院就诊,兰陵县各级医院的医师全都主动承担起上门诊疗的服务。他们扛起检查设备,上山下乡,不辞劳苦地将健康送入千家万户。很多病人因病致残,被伤痛折磨得愁眉苦脸,但在兰陵医生们的悉心照料下,伤病逐渐减轻,脸上又洋溢起难得的笑容。由于服务到位,病人们与医生亲如一家人,整个兰陵,从未出现过无需上门却恶意召唤医师上门的情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态势。很多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已经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而他们的健康意识普遍淡薄,认为自己还年轻,这些病没什么大不了,加上工作忙,无论医师怎么劝说,就是不来查体。面对这种情况,县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师隔三差五地打电话督促,哪怕被骂了也不放弃。对方说话虽然很难听,但是在医师坚持不懈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来查体治疗了。看到自己的一片苦心没有白费,县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生长出一口气。

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在以前,这笔药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很多百姓因病致贫。老百姓时常抱怨:查出来又不给治,查体有啥用?在长城镇医院的悉心解释下,老百姓了解到,现在慢病药物的费用可以报销80%以上,于是心悦诚服地积极参加检查、治疗。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7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澳门政府在1984年引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建立了公立的初级卫生保健和专科卫生保健两级网络组成的卫生系统。1985年,澳门第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筷子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1992年6月,新的澳门卫生司组织法公布,对初级卫生保健及专科卫生保健作出统一部署,这为更好地协调及管理医疗卫生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澳门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也随着政府投放的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及设施逐步完善。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澳门社区卫生服务在这个阶段的发展逐渐迈向成熟,成熟标志包括以下特点:①重点社区卫生规划的创立和完善;②双向转诊的逐步规范;③增加全科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培训;④医务人员本地化;⑤完成了各地区社区卫生协会组建,增强了各地区之间社区医疗机构的互动性;⑥中医诊疗成为社区医疗服务项目;⑦公共卫生职能从社区医疗服务中分化出来,成立独立的单位;⑧社区医疗服务获得市民的认同;⑨居民各项健康指标明显改善;⑩1999年澳门社区卫生服务被WHO(世界卫生组织)评为西太平洋区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

第三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澳门社区卫生服务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妥善医疗、预防优先”政策得以继续发展。①建立了覆盖全澳门的15分钟区医疗服务圈,其中包括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②双向转诊及临床转诊路径确定;③全科医师受教育年限加长,全科医师队伍逐步稳固;④社区医疗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同盟关系;⑤社区医疗的服务职责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8

4月12日,由《中国药店》杂志社的《2016-2017年度网上药店销售排行榜(20强)》在网上热传。

让人极为振奋的是――与这份排行榜一同的还有B2C市场销售额数据,2016年国内医药B2C市场销售额已达278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仅为144.2亿元。

更让人诧异的是,在这份榜单里,从2011年至2015年,连续五年排名第一的七乐康网上药店,下滑到第二名的位置,第一名则由1药网取代。

曾连续五年荣登销售冠军宝座的七乐康网上药店,业绩为何突然下滑?互联网药店遇到天花板了吗?

被调侃“就是卖的”

七乐康网上药店,隶属于广州七乐康药业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乐康”),后者由石振洋于2010年创立。

学医出身的石振洋,在创立七乐康之前,在广州做药品,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并于2005年开设了第一家药店。

那时,药店除了能售卖非处方药外,国家还允许患者持处方在社会零售定点药店购药,这一政策促进了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

到2009年时,石振洋已有7家门店,盈利比较可观。不过,和那些拥有数百家甚至上千家门店,销售额达数十亿元的连锁大药店相比,就差得有点远了。

彼时,我国医药电商也已萌芽,拿到《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允许在网站上销售非处方药。证书分为A证、B证和C证:A证的服务范围是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B证的服务范围是与其他企业进行药品交易,C证的服务范围是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

2005年,国内第一家医药B2C药房网上线。此后,陆续有一些药店也拿到了C证。

“如果继续开药店过安稳日子也可以,至少可以衣食无忧。”石振洋对《支点》记者说,“但我想在医药领域有更大作为,医药电商或许是一个入口。”

石振洋开始筹备医药电商相关事宜,并于2010年正式成立七乐康,同年拿到了C证,成为国内较早一批获得合法资质的医药电商。2011年,天猫医药馆开业,七乐康成为首批进驻医药电商之一。此后,它还推出了自己的官网,并入驻京东电商等平台。

一切准备就绪,靠什么吸引消费者呢?

和其他领域的电商一样,价格是有力的杀手锏。线下药店各种环节太多,门店、人力等成本较高,药价降不下来。医药电商能直接将药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没有高额的门店成本,售价自然下调。

七乐康网上药店销售的产品,一般要比药店便宜5-10元。比如,同样一款规格为0.4mg*93片/盒的斯利安叶酸片非处方药,药店一般卖58元/盒,七乐康网上药店则卖52元/盒。

价格之外,便是打造“爆款”吸引消费者。考虑到电商的消费群体大部分为年轻人,这类人群对计生用品、隐形眼镜等非药商品需求更大,七乐康网上药店便选择了以它们作为切入点。

正因如此,有业界人士曾调侃称“七乐康就是个卖的”。不过,七乐康对此并不在意。

石振洋认为,这些年轻用户的背后是家庭,通过刚需品类建立首次连接后,若家庭日后有购买药品的需求也会找七乐康。

成效很快显现。2011年七房低上药店销售额就达到了数千万元,并问鼎网上药店销售冠军宝座。次年,七乐康网上药店销售额升至1.2亿元,成为首个突破亿元的网上药店。之后,销售额也是一路上升,2013年达3.6亿元,2014年则为7.71亿元。

与此同时,石振洋也发现,消费者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强,特别是药品,因为要及时使用,更不能延误。

2014年底,七乐康专门成立了医药物流公司,并获得了国内首批医药B2C物流筹建批文,目的就是为了让产品更快、更安全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2015年,七乐康在广州实现了“211限时达”,即上午下订单,下午能送到,当天晚上下订单,第二天上午就可以送到。不仅如此,七乐康还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布局物流体系,“211限时达”配送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2015年,七乐康拥有线下门店9家,网上药店销售额10.77亿元,连续五年蝉联网上药店销量第一名。

疯狂价格战

在七乐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也在悄然变化。

2014年,排名第一的七乐康网上药店,销售额比第二名健客网多1.21亿元。当年,排名第九位的1药网,销售额只有2.73亿元。到2015年,同样排名第一的七乐康网上药店与排名第二的健客网,差距缩小到了0.26亿元;排名上升到第四名的1药网,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元。

七乐康网上药店,一直遥遥领先的优势逐步衰减,则是因各家医药电商拼战的结果。

医药电商也被资本寄予了厚望。仅2015年上半年,七乐康网上药店、1药网、康爱多网上药店,总计获得了超过10亿元的融资。

手握雄厚资金的各家医药电商,为抢夺用户,打起了价格战。康爱多网上药店创始员工之一的黄钻柏就指出,某款艾滋病试纸2014年平均售价200元/盒,后来就“杀”到了不到20元/盒。

更有一些激进的医药电商,推出“1元包邮”,甚至是“0元包邮”产品。

在产品品类上,大家都以计生用品、隐形眼镜、养生保健等非药商品切入,进而带动药品销售。在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价格就成了消费者决定在哪里购买的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各家医药电商也均在积极布局物流体系。比如,1药网在上海、天津、广州建立仓储中心,通过自主配送一部分货物,再与快递公司合作,在上海等地实行“半日达”,用户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收到。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对《支点》记者表示,医药电商价格竞争激烈,大家都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如此,在类似服务体系的构建下,市场被分食也就自然而然了。

另外,相关政策也有了变化。就在今年1月底,国务院明确指出,取消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第三方平台除外)的审批,将医药电商准入证书的B证、C证由审批改为备案,医药电商的准入门槛降低。

这意味着会有更多企业杀入这个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大家都开始比拼市场、渠道、营销等各方面的能力。截至今年1月2日,各类《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已经发出896张。

打造“医+药”闭环

不过,这只是市场变化的冰山一角。

医药电商崛起的同时,移动医疗市场也开始蓬勃发展。到2014年时,国内移动市场规模已达28.4亿元。前瞻网预测数据显示, 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达125.3亿元。

这其中,特别是以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平安医生等在线轻问诊为代表的移动医疗,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他们主要通过吸引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以有偿的文字、图文、电话等形式,在线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对患者进行诊疗。没几年,他们纷纷累积了几十万医生用户,患者用户近亿人。

移动医疗火热发展的势头,吸引了不少医药电商的目光。这是因为,他们的客户群体存在重合:一方面,在医药电商上买产品的人,他们及其家人或多或少会有在线轻问诊需求;另一方面,使用在线轻问诊的用户,他们及其家人也可能有购买保健品、医疗器械、药品等产品的需求。

更何况,这些年深陷价格战泥潭,使得很多医药电商的销售额虽然一直在增长,但盈利状况却并不乐观。2016年,1药网的销售额即便达到了20亿元,但没有透露是亏是盈。

石振洋虽向《支点》记者表示,七乐康网上药店已实现盈利,但并未告知具体数额。

如果能打造“药+医”闭环,用户需求便能更好地被满足,黏性也得以加强。在此基础之上,企业不仅能找到一个新盈利点,还能给医药电商带来流量导入,何乐而不为?

以健客网、1药网为代表的医药电商纷纷出手了。他们分别打造的“健客医生”和“1诊”,均提供健康资讯、健康问答、用药指导等在线问诊服务。同时,还各自导入了健客网以及1药网的购药服务。

对此,中国医药电商研究中心主任张勇表示,“药+医”的串联模式,打破了医药电商的模式瓶颈,放大了医药电商的想象空间。

同样打造“药+医”闭环,旗下拥有好药师、好药师网上药店、健康998的九州通健康998电商集团总经理蒋志涛,也对《支点》记者表示,一定程度上,“药+医”闭环模式给原有的医药电商业务,带来了一些流量。

七乐康显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不管是做什么,七乐康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体验更好。”石振洋说,单独的药或者医,并不能解决用户的问题,“药+医 ”闭环模式才能将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2015年9月,七乐康推出了在线问诊平台――“大白云诊”,也是能为患者提供图文、语音等多种方式的健康咨询、健康管理、诊后随访、用药推荐等服务。不同于竞争者聚焦于首诊,“大白云诊”定位为“熟人医患”之间的在线问诊,也就是慢性病的二次诊疗。

具体操作模式是,患者在医院首诊后,可扫描医生在“大白云诊”的二维码,从而绑定首诊医生;或者医生和患者是熟人,患者可直接扫描医生的“大白云诊”二维码,便可与医生在线交流、购药等。

之所以选择“熟人医患”模式,石振洋给出的解释是:有线下首诊的基础,线上复诊更安全;将复诊放到线上,能提高就诊效率;复诊是典型的刚需,使用频次高、客单价高。

不久,“大白云诊”就有了数十万医生入驻,同时拥有了上千万患者用户。

这一年,七乐康网上药店销售额仍然处于第一的位置。

“曲线”涉足处方药

事实上,各企业打造“药+医”闭环的目的,远不止简单的在线问诊,以及给医药电商导流售卖非处方药。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让卖处方药“名正言顺”。毕竟,处方药的市场空间更大。《中国医药市场全景解读》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药品市场终端销售总规模约1.17万亿元。其中,处方药作为市场主体,以9942亿元的规模占据了85%的份额,非处方药市场规模为1742亿元。

只是网售处方药的政策一直未“解禁”。按照现行规定,消费者从网上药店能直接购买的仅限于非处方药、保健品、计生用品等。

眼睁睁地望着处方药这块大蛋糕却无从下口,这些企业必然不会甘心。

恰逢各地开始试点推行互联网医院,也算是帮助他们“曲线入围”,打开了销售处方药的大门。即在地方政府批准同意下,可成立互联网医院,其执业医师开具的电子处方具有合法性,电子处方也能流转到线上和线下药店。

于是,在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于2015年底诞生后,各类医药电商又纷纷涉足互联网医院。

2016年4月14日,1药网首家与黄冈市中心医院合作成立的黄冈互联网医院上线。当月28日,其与贵州合作的西南互联网医院也上线。同年7月,与广州越秀区中医院合作成立的华南互联网医院上线。

通过“1诊”,互联网医院的医师与用户进行在线问诊,并开具电子处方后,药品便由1药网送到用户手中。

七乐康也来势汹汹。

为更好地匹配互联网医院并统一品牌,七乐康将“大白云诊”更名为七乐康医生。

2016年5月,七乐康获得广州市荔湾区政府授权,与荔湾区卫计委、荔湾区中心医院,合作上线了荔湾七乐康互联网医院。今年3月19日,七乐康与银川市政府签约,获得了银川互联网医院资质。

与涉足在线问诊一样,七乐康的互联网医院同样是聚焦“熟人医患”模式,即在二次诊疗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其中,用户若有购买处方药需求,便可直接在七乐康医生用户端发起购药申请,此时用户绑定的医师便会进行审核、问询,并在后台开具电子处方存档,之后便由七乐康网上药店配送。

石振洋表示,之所以坚持定位二次诊疗,是因为处方药具有一定风险性,而“熟人医患”能更好地把控风险性,并对用户负责。

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医院给医药电商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2016年,1药网销售额达20亿元,第一次拿到了网上药店销售额第一的名次。

石振洋也向《支点》记者透露,如今处方药在七乐康网上药店的销售比例,要比非处方药大。

然而,七乐康网上药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自己已被对手赶超。

一名入驻七乐康医生的医师则对《支点》记者表示,七乐康这种“熟人医患”模式相对稳健,是一N慢工出细活的做法。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9

医药行业作为关系人类健康的特殊消费品,在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相应法规的严格控制,参与这些环节的组织机构或者个人都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授予相应的权限。对药品的使用者来说,获得和使用某些药品也不是任意的。根据消费者获得和使用药品的权限,目前我国将药品分成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根据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处方药只允许在专业媒体内进行广告宣传;同时根据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药品广告审查办法》,无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凡为药品广告的均需进行审查。可见医药品牌建设是受到相关法规具体规范的。

医药行业中通常将由外资医药企业的产品归入“洋品牌”一类,将由内资企业创建的品牌称作“本土品牌”。随着行业对外交流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洋品牌”与“本土品牌”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但行业内统一认为外资控股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所使用的、从境外引入我国的产品品牌均为“洋品牌”。

消费者在选择药品品牌时通常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首要因素是医生意见,特别是在处方药领域,现行医药制度下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直接为患者确定是否需要用药、使用哪一种药物,消费者实际上并没有选择品牌的自主权;此外消费者还收到如产品能否医保报销、价格承受能力、品牌知名度、产品口碑等因素影响。考虑到医药产品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在产品选择过程中患者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用药指导,价格通常是作用力最弱的影响因素。 

二、基本情况

(一)“洋品牌”基本情况

目前北京共拥有外资医药生产企业65家,拥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超过150种;外资医药生产企业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32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利润约42.4亿元,同比增长28.1%。

北京医药行业“洋品牌”分布在除中药行业外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其中拜耳、诺华、赛诺菲、通用电气等企业品牌均广为市场所认可,拜阿司匹林、拜唐平、扶他林、开同等产品品牌在消费者中具有极高的认可度,在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6款医药产品中“洋品牌”占据四席。

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看,“洋品牌”明显占据高端位置,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确实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在生产环境、质量控制、原料采购等方面更加严谨规范,在药品生产流程、人员管理方面较“本土品牌”更富有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它们通过面向医护人员的专业化学术推广和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广告宣传及口碑宣传,树立起专业、优质的良好品牌形象。客观的说,“洋品牌”在产品推广方面是“本土品牌”的启蒙老师,引入了学术营销、医药代表等现代化的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理念,在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京发展的医药“洋品牌”企业多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在我市建厂,为尽快打入国内市场,企业当时多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如拜耳、诺华、费森尤斯卡比、第一三共等企业均是与原北京医药集团合资在京建厂。90年代后期,随着医药行业的成熟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合资企业纷纷走上独资的道路。“洋品牌”在京开展并购案例的数量并不多,除上述合资转独资的企业外,近年来并购较活跃的领域为医疗器械行业,如2006年瑞典医科达AB公司收购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80%的股权并成立医科达(北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10年美国捷迈公司以4900万美元现金方式收购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原企业品牌得到了保存,但已完全置于“洋品牌”之下。

“洋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凭借其母公司的强大实力,在资金投入、市场宣传等方面确实较“本土品牌”更具优势,但更重要的是其发展体现出一条与“本土品牌”并不相同的思路,“洋品牌”相对“本土品牌”而言较少参加药品交易会等展会,但更愿意组织专业性的学术会议。另外,“洋品牌”的发展得到了政策层面的较大优惠,一是针对“洋品牌”的单独定价政策,二是在药品招标工作中,“洋品牌”可以通过“一品双规”的政策避免与“本土品牌”直接对抗,这一系列政策使得“洋品牌”更具市场灵活性,获得更大的盈利机会。

(二)“本土品牌”基本情况

目前北京共拥有本土医药生产企业165家,拥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超过500种;本土医药生产企业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6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利润约59.4亿元,同比增长17.6%。

北京医药“本土品牌”目前仍处在成长培育期,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并不多,在这一阶段内一部分企业通过聚焦于特定的疾病领域树立起具有领导地位的品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1、同仁堂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至今已有三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同仁堂享誉海内外,尤其是在海外华人圈中广受赞誉和推崇,是中药行业名副其实的龙头。同仁堂对于品牌建设高度重视,将企业品牌、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诚信、厚重的品牌形象。

此外同仁堂还有一批知名产品品牌,如同仁安宫牛黄丸、同仁感冒清热颗粒等,同仁堂将其系统划分为“同仁堂十大王牌”、“同仁堂十大名药”、“同仁堂十大新品种”和“同仁堂十大保健品”。这些产品广受消费者好评,在特殊疾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奠定了产品的领导地位。

2、双鹤

双鹤药业以大输液享誉国内,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在降压药和降糖药领域,双鹤也逐步树立起领先品牌地位。早在2005年,双鹤便提出了打造三个“第一品牌”——“输液第一品牌”、“降压药第一品牌”和“降糖药第一品牌”。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双鹤降糖药品牌“糖适平”实际为双鹤药业与德国柏林格-殷格翰公司合作的产品,该产品在国内的生产、经营权全部为双鹤所有。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篇10

[关键词] 医疗养生旅游 发展模式 产品开发 特色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109-04

[基金项目] 201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研究”[ 编号:HNSK (YB)15-21 ]。

[作者简介] 周义龙(1975 ― ),江西临川人,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副教授,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休闲农业、医疗旅游。

一、引 言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行,医疗养生旅游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专家预计,2020年医疗健康相关服务业可能成为全球最大产业,中国有望成为医疗养生旅游的热门国家,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

作为国际旅游岛和我国的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海南发展医疗养生旅游得天独厚,成为医疗养生旅游理想地区。海南应该抢抓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和国际医疗养生旅游逐渐转向亚洲的发展契机,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快速推进医疗养生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医疗养生旅游,将海南打造成为闻名中外的医疗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一)“医院+医疗养生”模式

这是世界各地普遍通行的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模式。海南医疗养生技术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医疗养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11年海口市旅游医疗服务保障中心的正式启用,填补了海南无旅游医疗服务保障的空白。一批知名医疗机构如301医院等相继人驻,协和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30多家国内著名医院均与海南各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有效地提升了海南的总体医疗水平。此外,海南省眼科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省中医院等也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来海南进行医疗养生旅游。三亚中医院早已展开医疗养生旅游实践,取得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内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的范例。海南需要进一步用足用好“医院+医疗养生”的经营模式,逐渐改变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养生服务主体的处境,推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共同发展医疗养生旅游业务。相关医院可以抽调出部分医生参与医疗康复保健工作,将这作为海南的医疗养生品牌专科发展。同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养生行业,兴办有特色、高水准、多元化发展的医疗养生专科机构。

(二)“景区+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各大景区一般都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而且景区医疗养生设施且配套服务齐全,一些景区建成的养生保健医疗旅游中心、专科病诊疗中心,对医疗养生旅游的组织和开展十分有利,可为游客提供专门的食宿以及医疗养生保健服务,这为“景区+医疗养生”模式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七仙岭建立国际太极文化养生园等各大景区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实际条件,积极实施“景区+医疗养生”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医疗养生旅游。

(三)“酒店和度假村+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很多星级宾馆和中高端度假村开设了提供自然疗法、针灸、推拿、足浴、温泉、药膳和中药美容服务的中医药保健俱乐部,能为游客参与和体验医疗保健提供各种服务,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酒店和度假村+医疗养生”模式应该是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的不错的选择。只要改善自身的软件和硬件积极应对,及时推出各种特色养生产品,同国内外成熟的养老养生连锁机构合作,打开养老养生市场,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海南的度假酒店和度假村就能够在养老养生市场抢占商机。

(四)“宗教+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宗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建立宗教医疗养生产品示范基地,实施“宗教+医疗养生”模式。作为海南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文笔峰道教养生文化传承千年,保留丰富的养生方式,拥有完备的养生配套体系,能为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内涵。如澄迈的永庆寺、南山等。

(五)“温泉+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温泉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种类齐全,密度之高居全国之首。目前已知并开发的温泉点有40余处,拥有兴隆温泉、官塘温泉、南洋温泉、南田温泉、观澜湖温泉等知名度较高的温泉,并且开发已成规模,多数温泉矿化度低,多属于氟硅型热矿水,富含硫黄等矿物质,并含硒、碘、锶、氡、硒等微量元素,医用价值很高,是开展温泉康复疗养的胜地。海南可以实施“温泉+医疗养生”模式,重点打造万宁兴隆、琼海官塘、三亚南田、保亭七仙岭、儋州蓝洋温泉等重点康体养生基地。

(六)“医药基地+医疗养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