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十篇

时间:2024-01-10 17:59:25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1

为规范和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深化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起草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送审稿)》(以下简称《办法》)。下面对起草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实际上由两个部分所组成,首先是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其次是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划,导致了普遍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我市同样面临着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互联互通不畅,开发利用滞后等问题。从信息安全、技术、制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对于消除重复建设、推进政务协同,实现服务型的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1)消除重复建设,节约财政资金投入。科学规划设计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可实现政务数据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合理分布及高效交换,避免数据及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可提供丰富应用系统公共组件,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提供支持,最大程度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

(2)促进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依托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能实现不同层级政府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普遍共享,政府自身应用的协同办公、决策支持、应急指挥等系统可实时交换数据,减少中间环节,大幅提高办公效率。

(3)提高运行质量,增强公共管理水平。信息资源共享可提高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准确度和覆盖范围,实现部门间数据的对比、汇聚、共享,提升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管理精细化水平。

(4)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可显著提高对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公开,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不仅可以丰富政府信息资源,还可促进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在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中,建立规范的制度机制,能有效消除部门利益纠葛和部门制度不一造成的障碍,可统一应用系统的技术和标准,提高交换效率,降低建设维护成本。

1.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推动力。

建设市级的制度规范,能够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地位,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持续性。可避免部门自发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内部效率提升),将注意力集中于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社会形成开放、良性互动。

2.消除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障碍。

由于缺乏市级的制度规范,一旦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举措与其他制度规范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制度上的障碍,无法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3.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规范。

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规定,使信息资源共享在不同的区域与部门间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各部门独立建设数据库、应用系统、交换系统等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各不相同,无法互联互通,为全市范围内的进一步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业务协同造成障碍。

二、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考虑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考虑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又要紧密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我市电子政务现实情况

我市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处于国内较先进行列,各领域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网络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基础。

1.建成国家A级标准的非电信业务数据机房,搭建公共服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云平台,现已连接各区市和230多个市直部门,支撑公交、交通、旅游等政务应用系统40多个。电子政务外网连接八个区、市(开发区)和230多个市直部门、单位,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2.政府网站连续十二年位列全国地级市前20名。设有三大功能版块,五个用户频道,英、日、韩三种外文版,日均访问量近10000人次。

3.电子审批系统涵盖52个具有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的部门,其他独立审批系统全部与电子审批系统进行连接和数据交换,市级与区县实现事项协同审批。

4.是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全国首批9个试点市之一,共建成农村远程教育站点2893个,建成“省级规范化站点”8处,创建了“威海农兴远教网站”,处于省内领先行列。

5.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养老、医保、工伤、失业、生育五险实现同一数据中心管理,全市近90%的人员被纳入系统。劳动力管理实现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四级实时联网,发行、启用社保卡98万张,参保人员持卡率达到98%以上,系统应用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领先的电子政务应用也对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迫切需求,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建设基础。

(二)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

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以及部门利益纠葛是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我市目前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状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认为政府信息共享就是政务信息的公开,只要把一些政策法规、政府新闻到政府网站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服务、轻内容”的意识,专注于昂贵的设备、先进的架构以及充裕的带宽,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利益驱动为信息资源共享造成障碍

各部门难以舍弃独占信息资源而带来的权力和利益,要么不断强化自身在共享机制中的地位,要么有意识地抵制或排斥共享机制的运行。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制定规章制度,也要加大对软件的投入,却难以产生明显的政绩,也使一些决策者对此不感兴趣。

(3)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信息系统由各行业各部门都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兼容性,难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基础数据库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领域、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连接不畅,导致了高投入、低效用。各部门独立开展的数据共享,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交换效率低,建设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4)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不足。

政府缺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积极理念,没有将改善信息服务与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结合在一起,大部分信息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也没有找到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增值服务的良好模式,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开发信息产品,无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

(三)起草《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原则

制定我市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严格依据国家和省政策意见,又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还要认真吸取最先进理念。

(1)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

我市已建成覆盖市直各部门和各区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及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了良好基础。公安、人社、民政等各领域信息化程度高,数据基本集中于市级及以上部门。鉴于此,《办法》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市各部门和各区市的共享平台,并要求各区市统一利用市级平台,更有利于深度的全市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

水、电、暖,公交、有线电视等公共服务企业掌握大量服务资源,将这些服务纳入政府网站等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已实行多年,但是存在服务内容不多,深度应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办法》时决定公共企业参照执行,以便建设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既肯定了义务主体范围的广泛性,又比现有的界定方式更为全面、科学,可以有效地规范所有的资源共享活动。

(3)注重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全市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办法》充分考虑国家有关信息开放的政策,既关注政府效率提高,又关注公共服务能力,还注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办法》特别提出要通过共享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开放,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政务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发展。

(4)突出兼容性、渐进性原则

全市各部门已经建设了大量信息化系统,部分系统连接国家、省以及各区、市,有些部门之间已建设了独立的数据交换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建设中要兼容不同的系统、标准和协议,部门间交换可逐步迁移至市统一平台。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面临部门法规政策和利益障碍,且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也应逐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随意采用一刀切式的硬性做法或规定。

(5)明确较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为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首先确定是政府办公室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尽量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年度报告制度与绩效评估制度等。明确在全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中,要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审核。

三、起草经过

(一)起草: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依据《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起草了《办法》。起草过程中参阅了《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宁政发〔2011〕91号)、《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政府令171号)、《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试行办法》(粤府办[2008]64号)、《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深府〔2006〕143号)、《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用管理规定》等,并吸取了《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推进体制_机制和方法》、《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山东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等博士和硕士论文的研究成果。

(二)论证:经过中心内部的多次讨论修改后,2015年5月份,邀请我市信息化领域专家和重要部门电子政务主管人员进行论证。专家提出了加强新建电子政务项目和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的审核,以便充分利用好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平台杜绝重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违反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意见。

(三)征求意见:2015年6月23日至2016年7月15日,征求40多个部门意见,获得并采纳的有效意见4条。

四、主要内容说明

《办法》共设7章,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采集、共享,信息安全等内容:

第一章总则,界定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主管部门等。

第二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定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的建设原则,界定了政务信息共享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责任义务,明确了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原则。

第三章信息采集,明确了依法采集、一数一源的基本原则,规定信息采集必须确保真实、可靠、完整。

第四章信息共享,明确了拥有信息资源部门的共享义务,不同种类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序等。

第五章信息安全,规定了信息共享基础平台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达到的标准,部门参与信息共享应负的安全责任。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2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化

1 引 言

政府信息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含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政府决策信息、为社会各界服务的信息、反馈信息以及政府间交流的信息。本文所阐述的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政府部门间的跨部门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和共享能使信息发挥最大价值。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政府网站静态信息的功能已经趋于完善,网上业务办理初具雏形。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将有利实现我国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向更高层级的顺利过渡。因此,在面临“信息孤岛”、信息跨部门共享困难等问题的情况下,应重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以真正发挥电子政务应有的作用。

2 当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

(1)经济障碍。政府信息不公开使公众长期处于被动的劣势信息地位,行政信息部门化、部门信息私有化的现象长期存在。政府部门信息垄断加之信息寻租风险远远低于腐败,使公务员在经济人理性的驱动下,利用信息资源换取个人私利。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通过并颁布实施,但是长期以来的信息垄断积重难返,真正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尚需努力。同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也适用于经济人假设,伴随着巨大的信息成本与寻租空间,要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势必会导致强势信息部门的信息资源外流,影响其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进而引发各种利益矛盾冲突。

(2)体制障碍。当前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二维矩阵结构。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信息主要在系统内流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管理的需要,政府各个部门虽然大都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存储中心和终端,但是,这些系统基本上是相互割裂的垂直系统。部门信息系统各自管理,彼此独立;部门之间的网络相互隔离,大多通过公众网络才能实现某种程度的互通;部门之间数据独占,不能共享,甚至互相保密;部门终端之间不能互通,通信不畅加之政府部门对信息供给的独占性较为严重、缺乏宏观调控,造成了前信息资源建设分散平行和重复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也影响了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从而阻碍了信息的共享。

(3)法律障碍。有关政务信息公开和保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欠缺,特别是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不足。落后的保密原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进而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破坏政府形象。要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必须设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保护、政府信息获取、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打破我国在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保密、采集、、共享等方面缺少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局面,避免信息资源共享无法可依的现状。

(4)标准化障碍。自政府上网启动以来电子政务并没有完全实现提高政府效率,提供便民服务的目标。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支撑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匮乏,信息资源不能在全社会内得到有效共享。政务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路径不一、重复处理,出现诸如信息失真、信息时滞、信息超载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政务信息质量不高,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交流、整合、分析和使用,制约了信息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效益。因此,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建设就更显迫切。

(5)安全障碍。信息安全与信息公开是天敌,涉及国家机密、国家安全的信息需要绝对保密,而信息资源共享要求信息的高度公开,这势必影响到信息的保密性,保密制度影响信息公开程度的同时也对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脑故障、病毒感染以及遭遇黑客的侵入、泄密、篡改等一系列难题制约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鉴于信息安全防火墙的不完善以及信息安全立法的滞后性,许多政府信息部门回避信息公开。为了防止机密信息泄露,在难以分别信息保密级别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少公开或不公开,加大了信息资源共享的难度。

3 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1)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养。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公务员都明确组织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准则,避免价值判断上的失误;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政绩观、利益观,自觉地要求自己。使公务员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保证信息工作的独立性,增强公务员主体意识和绩效意识,严禁根据个人意图或个人好恶来利用信息进行寻租。同时通过技能培训、理论提升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提升公务员的业务素质,真正认识到电子政务的本质,从而降低不良观念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

(2)优化政府信息管理模式。条块分割的二维管理模式在信息管理上造成了权责不清、利益不明、关系复杂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信息管理封闭、无序、混乱,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共享程度低。由此,我们可以借鉴首席信息官员(chief information of officer,cio)管理体制。借助cio的协调管理作用,对政府信息进行统一监督管理,整合不同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利益,协调政府信息的采集交流,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3)完善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电子政务相关立法是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成功的前提。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明确各个信息主体的权责关系,将各部门信息共享的权利义务、职责职能、信息共享条件、信息共享范围等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促进并规范信息流通和共享。从国际范围看,许多国家都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本国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比如,在美国有《信息自由法》、《政府信息公开法》、《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由此,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法律体系。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3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 十二五以来,通过统筹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在局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未能从全局上和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为更好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7〕5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73号)等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以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为目标,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按照内外联动、点面结合、上下协同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着眼长远,做好顶层设计,促进五个统一,统筹谋划,锐意改革;另一方面立足当前,聚焦现实问题,抓好十件大事,重点突破,尽快见效。

(二)基本原则。

按照五个统一的总体原则,有效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切实避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1.统一工程规划。围绕落实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相关规划,建设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建立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政企互联的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构建深度应用、上下联动、纵横协管的协同治理大系统。

2.统一标准规范。注重数据和通用业务标准的统一,开展国家政务信息化总体标准研制与应用,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认共享。建立动态更新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确保政务信息有序开放、共享、使用。

3.统一备案管理。实施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备案制,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经费审批在同级政府政务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的全口径备案。

4.统一审计监督。开展常态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和政务信息共享审计,加强对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成效的监督检查。

5.统一评价体系。研究提出政务信息共享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政务信息共享评价与行政问责、部门职能、建设经费、运维经费约束联动的管理机制。

(三)工作目标。

2017年12月底前,整合一批、清理一批、规范一批,基本完成国务院部门内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清理工作,初步建立全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一些涉及面宽、应用广泛、有关联需求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2018年6月底前,实现国务院各部门整合后的政务信息系统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各地区结合实际统筹推进本地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初步实现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完善项目建设运维统一备案制度,加强信息共享审计、监督和评价,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优化,政务数据共享和开放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纳入整合共享范畴的政务信息系统包括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与社会企业联合建设、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或需要政府资金运行维护的,用于支撑政府业务应用的各类信息系统。

二、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十件大事

(一)审清结合,加快消除僵尸信息系统。结合2017年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2017年审计署专项审计的工作成果,组织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专项督查,全面摸清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情况。2017年6月底前,通过信息系统审计,掌握各部门信息系统数量、名称、功能、使用范围、使用频度、审批部门、审批时间、经费来源等(审计署牵头,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配合)。2017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对系统使用与实际业务流程长期脱节、功能可被其他系统替代、所占用资源长期处于空闲状态、运行维护停止更新服务,以及使用范围小、频度低的僵尸信息系统的清理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进整合,加快部门内部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动分散隔离的政务信息系统加快进行整合。整合后按要求分别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2017年6月底前,国务院各部门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清单。2017年12月底前,各部门原则上将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为一个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对以司局和处室名义存在的独立政务信息系统原则上必须整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

(三)设施共建,提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政府系统建设任务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健全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二期建设,拓展网络覆盖范围,逐步满足业务量大、实时性高的网络应用需求。2018年6月底前,基本具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负责)。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目前政府各类业务专网都要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整合(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四)促进共享,推进接入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开展政务信息共享试点示范,研究构建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促进重点领域信息向各级政府部门共享(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各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管理单位负责)。2017年9月底前,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初步提供公民、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的相关基本信息,同时逐步扩大信息共享内容,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的覆盖范围和相关数据标准,优化便捷共享查询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工商总局、中央编办等负责)。2018年6月底前,各部门推进本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对整合后的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按必要程序审核或评测审批后,统一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国务院办公厅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负责)。

(五)推动开放,加快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数据开放网站(data.gov.cn)。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按照公共数据开放有关要求,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的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开展中国数据创新系列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化开发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网信办、国务院办公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协同,推进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完善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data.cegn.cn),将其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门户,支撑政府部门间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应用。2017年7月底前,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正式开通上线,按照以试点促建设、以普查促普及、以应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共享网站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负责)。2017年12月底前,实现信用体系、公共资源交易、投资、价格、自然人(基础数据以及社保、民政、教育等业务数据)、法人(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能源(电力等)、空间地理、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数据基于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的共享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6月底前,实现各部门政务数据基于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的共享服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

(七)构建目录,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全国大普查。落实《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加快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2017年6月底前,出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网信办负责)。组织完成面向各地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试点和信息共享专题培训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有关地区、部门配合)。2017年12月底前,开展对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全国大普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有关地区、部门配合)。逐步构建全国统一、动态更新、共享校核、权威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八)完善标准,加快构建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数据采集、数据质量、目录分类与管理、共享交换接口、共享交换服务、多级共享平台对接、平台运行管理、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推动标准试点应用工作。2017年10月底前,完成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急需的国家标准的组织申报和立项(国家标准委牵头,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管理单位等配合)。

(九)一体化服务,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统筹推进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着力解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信息难以共享、业务难以协同、基础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各地区、各部门要整合分散的政务服务系统和资源,2017年12月底前普遍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按照统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要主动做好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对接,实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和资源接入(各地区、各部门负责)。

(十)上下联动,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培训交流和试点示范(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在80个城市大力推进一号一窗一网试点。2017年7月底前,完成试点城市2017年工作评价(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2017年12月底前,试点城市初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服务(各有关省级政府、试点城市政府负责)。

三、加大机制体制保障和监督落实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明确目标、责任、牵头单位和实施机构。强化各级政府及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责任,原则上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责任不落实、违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地方和部门,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国务院办公厅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督查落实)。

(二)加快推进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把信息共享有关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按照本方案要求统筹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抓紧制定推进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加强台账和清单式管理,精心组织实施,每年2月底前向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报告上一年度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情况(包括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情况、政务信息系统接入统一共享平台进展、数据对接共享和支撑协同应用情况等,报告请径送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切实保障工作进度(各地区、各部门负责),经汇总后向国务院提交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情况年度报告(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加强经费保障,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相关项目建设资金纳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相关工作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各级财政部门牵头)。

(三)强化评价考核。充分发挥国家电子政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建立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评价常态化机制,督促检查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落实情况。2017年12月底前,组织制定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评价办法,每年对各部门提供和使用共享信息情况进行评估,并公布评估报告和改进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网信办、中央编办、财政部等负责)。

(四)加强审计监督。审计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审计结果及时报国务院(审计署牵头)。探索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方法,2017年12月底前形成具体工作方案(审计署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网信办配合)。

(五)优化建设模式。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投资、运维和项目建设模式改革,鼓励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与服务,提升集约化建设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2017年9月底前,修订《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完善社会投资参与的相关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2017年12月底前,制定电子政务服务采购管理相关办法,完善政府购买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等信息化服务的相关政策(财政部牵头)。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4

一、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现状

1、改革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体制

积极开拓,破除体制,大力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是提升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的要求。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之后,1998年推出建设重庆信息港的构想,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信息中心。2008年,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专门承担全市政府系统有关电子政务和公众信息网建设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指导,以及市政府应急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组织实施市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和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指导区县电子政务建设。重庆市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政府网站考评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意见》等与电子政务相关的重要文件,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的管理,确定建立地方区域性支持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本框架制度。

2、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重庆推进信息化进程,有力促进城乡、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部门内部局域网的建设成果显著。截止2010年底,实现了全市64903个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全市建成光缆线路长度增加到25.5万公里,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83.9户/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增加到248.0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宽带化率上升至99.9%,3G信号覆盖到各区县。统一的电子政务网连接40个区县,专网平台建设启动,满足了重庆政府信息的需要,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1]。全市95%的市级机关和60%的区县机关都完成了内部局域网建设,重点促进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推进重庆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关服务和管理能力。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覆盖到市、县对口部门的业务系统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实现公共基础性的地理信息资源和政府部门专业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形成电子政务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建设数字重庆奠定坚实的地理信息资源和应用共享基础。

3、加强政务网站建设

中国重庆政府公众信息网至起1997年6月正式开通,不断对版面进行了修改,完善网站功能,其在2010年省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中,排名在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19位。并且已建立了市发改委等41个市级政府部门网站,40个区县网站,市政府网站群IP访问量达2678万余次,页面浏览量9528万余次。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使得80%以上的各级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门户网站,在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府信息专栏或者相关的专栏,梳理部门间业务关系和部门间资源共享关系、形成部门共享需求目录和登记注册资源目录、交换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市长信箱”受理专线、政民互动渠道、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反馈资源共享的应用绩效,以真正实现网上办公和为民服务。

4、加大政务信息共享公开力度

2010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1.28万余条,其中全市各级政府机关网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6.5万余条,包括6.6万余条市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2.4万余条市级部门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7.4万余条区县(自治县)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档案馆公布信息59.58万余条;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公布信息12.2万余条,新闻会、传单、板报等其他方式公布信息3万余条[1]。此外,重庆市各政府在其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栏,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服务模式,实现信息业务梳理、资源梳理、目录编制、共享就绪、资源交换等资源共享。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为平台,以跨部门重大应用、主题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部门间结成资源共享对子等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的有效推进策略,累计完成了部门之间近1.2亿条数据的共享交换。

二、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造就成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在发展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宽带速率和网络安全诚信体系中,重庆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得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部分市级部门和区级部门网站主页上的信息的有效性、时事性、清晰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观念陈旧,部门缺乏协调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形象工程”比较普遍,形式主义严重[2]。重形象、轻实效,重电子、轻政务等政府官员观念继续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性不强,公众服务意识不强,从而影响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部门之间的观念差距阻碍了业务的共享与协同,部门之间难以做到长期有效的协调,信息共享程度低。各部门在单独运作和纵向运作上很好,但是横向上却不顺畅,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跨部门处理自己部门内业务仍旧存在观念的障碍[3]。

3、网站更新慢,存在“信息孤岛”

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水平还处于政府信息阶段和网页以文字为主要形态,形成不少政府网站内容长时间没有更新和存在单一性,只是从纸上把地方新闻、法律法规、就业服务等信息搬到网上。网站更新速度慢,半封闭状态的政府信息体系,致使其它部门、企业或个人难以公开、公平、自由的获得所需信息,降低电子政务信息的价值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因而形成了政民之间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和“信息孤岛”[4]。政府部门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能力低,数据利用率差,形成了重庆市县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壁垒,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

4、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缺乏复合型性的人才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弱,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网络建设与规划、网络经营与管理、电子支付、用户数据、信息资源保护等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的问题无法解决[5]。信息类人才的匾乏也是重庆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高端的技术与政务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公务员所占整体公务员比例偏小,使得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资源的采集率和利用率小,影响了重庆市整体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三、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着重发展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基础性重要性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支撑新型业务,整合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3]。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区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做好各个地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协调。让企业、民间投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设重庆市、区县级政府的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和跨部门应用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三网融合,加快各地“数字重庆”和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注意建设模式节约化、规范化,为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大多数居民和企业提供廉价的接入连接,推进信息城乡一体化战略。同时,完善网上服务功能和交换体系,并与相应的网上支付系统配套使用,做到“单一窗口”、“一站式”、“自助式”、“协同政务”服务,全面提升网上办事整体服务能力,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2、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重庆市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快制定一系列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制度、规定、条例等,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数字认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重要内容建设,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行政协调、技术支持为手段,以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和新建应用系统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增加各部门提供给其他部门共享的信息数量,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市区县政府跨地区、跨行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6]。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已联网单位间办公业务信息资源的梳理、和共享,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覆盖率,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3、打破观念壁垒,更新信息及时、公开

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树立民众本位价值观念,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办公技能和习惯,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新事物和新问题,正确地认识信息共享、正确地认识业务协同,以及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扭转“电子”和“政务”两张皮的局面[7]。同时需要加从各种途径公开重庆市政府的信息,并且做到及时、透明、可达性和可解性。面向社会采集的信息,要理顺和规范信息采集流程,网站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各级政务部门利用政府网站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府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预防和惩治腐败,改善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推进政府网站发展评估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5

一、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现状

1、改革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体制

积极开拓,破除体制,大力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是提升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的要求。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之后,1998年推出建设重庆信息港的构想,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信息中心。2008年,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专门承担全市政府系统有关电子政务和公众信息网建设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指导,以及市政府应急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组织实施市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和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指导区县电子政务建设。重庆市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政府网站考评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意见》等与电子政务相关的重要文件,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的管理,确定建立地方区域性支持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本框架制度。

2、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重庆推进信息化进程,有力促进城乡、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部门内部局域网的建设成果显著。截止2010年底,实现了全市64903个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全市建成光缆线路长度增加到25.5万公里,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83.9户/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增加到248.0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宽带化率上升至99.9%,3G信号覆盖到各区县。统一的电子政务网连接40个区县,专网平台建设启动,满足了重庆政府信息的需要,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1]。全市95%的市级机关和60%的区县机关都完成了内部局域网建设,重点促进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推进重庆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关服务和管理能力。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覆盖到市、县对口部门的业务系统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实现公共基础性的地理信息资源和政府部门专业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形成电子政务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建设数字重庆奠定坚实的地理信息资源和应用共享基础。

3、加强政务网站建设

中国重庆政府公众信息网至起1997年6月正式开通,不断对版面进行了修改,完善网站功能,其在2010年省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中,排名在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19位。并且已建立了市发改委等41个市级政府部门网站,40个区县网站,市政府网站群IP访问量达2678万余次,页面浏览量9528万余次。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使得80%以上的各级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门户网站,在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府信息专栏或者相关的专栏,梳理部门间业务关系和部门间资源共享关系、形成部门共享需求目录和登记注册资源目录、交换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市长信箱”受理专线、政民互动渠道、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反馈资源共享的应用绩效,以真正实现网上办公和为民服务。

4、加大政务信息共享公开力度

2010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1.28万余条,其中全市各级政府机关网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6.5万余条,包括6.6万余条市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2.4万余条市级部门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7.4万余条区县(自治县)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档案馆公布信息59.58万余条;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公布信息12.2万余条,新闻会、传单、板报等其他方式公布信息3万余条[1]。此外,重庆市各政府在其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栏,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服务模式,实现信息业务梳理、资源梳理、目录编制、共享就绪、资源交换等资源共享。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为平台,以跨部门重大应用、主题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部门间结成资源共享对子等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的有效推进策略,累计完成了部门之间近1.2亿条数据的共享交换。

二、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造就成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在发展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宽带速率和网络安全诚信体系中,重庆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得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部分市级部门和区级部门网站主页上的信息的有效性、时事性、清晰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观念陈旧,部门缺乏协调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形象工程”比较普遍,形式主义严重[2]。重形象、轻实效,重电子、轻政务等政府官员观念继续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性不强,公众服务意识不强,从而影响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部门之间的观念差距阻碍了业务的共享与协同,部门之间难以做到长期有效的协调,信息共享程度低。各部门在单独运作和纵向运作上很好,但是横向上却不顺畅,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跨部门处理自己部门内业务仍旧存在观念的障碍[3]。

3、网站更新慢,存在“信息孤岛”

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水平还处于政府信息阶段和网页以文字为主要形态,形成不少政府网站内容长时间没有更新和存在单一性,只是从纸上把地方新闻、法律法规、就业服务等信息搬到网上。网站更新速度慢,半封闭状态的政府信息体系,致使其它部门、企业或个人难以公开、公平、自由的获得所需信息,降低电子政务信息的价值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因而形成了政民之间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和“信息孤岛”[4]。政府部门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能力低,数据利用率差,形成了重庆市县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壁垒,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

4、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缺乏复合型性的人才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弱,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网络建设与规划、网络经营与管理、电子支付、用户数据、信息资源保护等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的问题无法解决[5]。信息类人才的匾乏也是重庆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高端的技术与政务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公务员所占整体公务员比例偏小,使得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资源的采集率和利用率小,影响了重庆市整体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三、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着重发展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基础性重要性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支撑新型业务,整合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3]。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区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做好各个地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协调。让企业、民间投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设重庆市、区县级政府的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和跨部门应用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三网融合,加快各地“数字重庆”和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注意建设模式节约化、规范化,为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大多数居民和企业提供廉价的接入连接,推进信息城乡一体化战略。同时,完善网上服务功能和交换体系,并与相应的网上支付系统配套使用,做到“单一窗口”、“一站式”、“自助式”、“协同政务”服务,全面提升网上办事整体服务能力,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2、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重庆市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快制定一系列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制度、规定、条例等,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数字认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重要内容建设,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行政协调、技术支持为手段,以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和新建应用系统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增加各部门提供给其他部门共享的信息数量,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市区县政府跨地区、跨行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6]。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已联网单位间办公业务信息资源的梳理、和共享,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覆盖率,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3、打破观念壁垒,更新信息及时、公开

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树立民众本位价值观念,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办公技能和习惯,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新事物和新问题,正确地认识信息共享、正确地认识业务协同,以及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扭转“电子”和“政务”两张皮的局面[7]。同时需要加从各种途径公开重庆市政府的信息,并且做到及时、透明、可达性和可解性。面向社会采集的信息,要理顺和规范信息采集流程,网站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各级政务部门利用政府网站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府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预防和惩治腐败,改善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推进政府网站发展评估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6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电子政务;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作用在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电子政务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办公效率,节约成本。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环境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行政体制、管理模式、利益制约、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应采取科学、正确的发展策略,才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我国政府的信息资源,使政府部门能够科学地、有效地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一、信息资源共享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可以使政府通过网络系统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实现政府信息网络化,使社会公众能够公开、公平地获得信息资源。

(一)共享内容

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包括显性信息资源和隐性信息资源,显性的信息资源必须做到透明、实效,它一方面为部门实施管理行为;另一方面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透明是指政府部门出台的每项管理措施,都必须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体现出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实效是指政府部门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能及时高效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公仆”的风范。

隐性信息资源的共享则强调部门领导头脑中知识、信息的外在客观化的过程,它一方面要求将流行于行政部门的办公方式公开化,接受群众的监督,促进部门的廉政建设;而另一方面是这些隐性的信息资源可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其关键在于隐性范围的确定和具体挖掘。因隐性信息资源具有隐蔽性、主观性、内在性等特点,因此对隐性范围的界定成为首要问题。其认定可采用主客观结合,定性、定量指标平行进行综合评测。当隐性范围确定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挖掘,通过各种管理的、技术的等机制将其外在化、客观化,以利于全民共享。

(二)共享实现

从共享是否受限信息资源共享可分为完全共享和不完全共享。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采用的是传统的公告栏、广播、电视或现代的网络等手段对政务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共享。对于显性资源,则根据其密级、目的进行共享。对于隐性资源则看其影响度与复杂度进行适度共享。

1.显性资源共享。政府部门可根据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采用不同的共享方式使显性信息资源得到共享。(1)机构信息。这部分信息应向社会公众全面公开,实施完全共享,使民众完全了解各个部门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公众对政府的畏惧心理,开拓和谐的行政局面;(2)参考资料。这类信息内容多,类型复杂,其共享须是有选择性的,如牵涉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的参考资料则不能共享;(3)。这是政务公开的一项举措,对其活动信息,要根据部门性质、活动性质来决定是否公开共享。如市长办公日等则应完全公开,而公安部门的突击抓捕活动则必须保密;(4)具体事务信息。这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要尽可能详细,完全的公开,让公众充分了解各种事务信息,方便公众办事。

2.隐性资源共享。由于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的身份的特殊性和从事工作的关键性,使其拥有大量的对社会有着极大好处的隐性信息资源。因隐性资源本身的隐蔽性使其难以采用有形的工具、技术手段实现共享,而只能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将内部共享的成果编码化、显性化后转化为显性资源进行全社会共享。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技术、渠道和人力资源共享,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使这些信息资源被公众借鉴使用,在经济活动、日常生活、企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行为的公正性、廉洁性及自律性,从而改善政民关系。然而当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

(一)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相关信息的公开、安全、有效性、合法性等方面法律法规缺失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只有加快法制法规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法,全面规范政府的信息管理行为,打破电子政务建设的人为壁垒,才能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二)公众意识薄弱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公民信息意识和民主意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薄弱的公众信息意识使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缺少了强有力的外在推动和监督。从社会公众利用信息的态度和习惯来看,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仍是以传统的文本方式和单位内部人际交流方式为主,即使是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员也往往停留在文件资料等的收集、加工、分类、存储等物理化的管理水平上,对信息深加工思想和利用信息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三)相应制度不健全

所谓的信息资源共享完全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并非法定义务,共享什么、如何共享、对谁共享等完全取决于政府当事人的态度,因而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必然会阻碍信息资源共享,使公众无法获知充分的相关信息,降低了公众可获得信息的质与量,使公众参与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

(四)对电子政务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深刻

在电子政务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许多部门领导以及公务员大都习惯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很多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电子政务的办公方式,在思想观念上无法形成积极主动性,自觉地去适应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一必然趋势。尤其是部分公务员担心自身的利益会因电子政务的实施而受到影响,产生抵触、消极情绪,而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开发与政务业务流程的整合,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很多“一站式”服务网站没有体现出其服务的精髓,政务流程没有优化和重组,流程繁杂,未能实现后台的协同办公,服务质量低下,无法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改善政民的关系,有利于强国富民,所以政府应加大其建设力度,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统筹规划、加强行政领导力度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因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协调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大行政领导的力度,坚持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要求各政府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和服务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数据库且互相连通,从而构建完整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政府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促进资源开发,提高政府信息使用价值。

(二)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和奖励补偿机制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利政府开展工作,但其建设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在各个政府部门间是不会一样的,中间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将使得信息提供部门产生消极的情绪,导致信息维护质量下滑,甚至会发生系统瘫痪的现象。因此,建立奖励补偿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经济和行政进行奖励,并且把绩效考核机制结合起来,从而激发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建设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积极性。

(三)加强立法,健全法律法规

通过对国际电子政务发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政策、纲要和法律法规是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法律的制定和有效实施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立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信息自由方面的立法,即要保证公民知晓政府信息的权利和政府对信息公开的义务,又要采用法律手段促进各部门加强政务信息的公开,避免有些部门将信息资源作为“私有财产”的谋利行为,从而为政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铺平道路。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才的培养别要注重公务员素质及其相应收集、整理、分析、重组信息资源能力的提高,要求他们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我国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时,还应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从而实现跨地域、跨部门的无缝隙政府运作,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便于政府进行决策。同时还应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因为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性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被共享的前提,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

四、结语

通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可以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科学地决策,充分共享各种资源,协调环境保护、资源共享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山红梅.突破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瓶颈的对策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6).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0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作用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有行之有效的科技技术和管理理念来支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工具,对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1.1 促进政府职能成功转变

政府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然促使政府其服务理念的转变,而采用更加方便、快捷和公平的服务方式。为更好支持这种方式的变化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政务流程进行整合梳理,遵循组织结构网状化、扁平化发展方向,明确行政职能合理进行权限设定,从而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并丰富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强对政府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就是通过数据信息便捷使用,促使政府强化“以民为本”服务理念。政府通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更好的掌握和利用社会资源、民众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参与到政府管理中改变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1.2 扩大政府的群众基础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机关的服务态度较差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各种特权意识作风使得群众反映政府机关行政效率低。通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办理相关政务,从而打破传统的政务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大幅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政府网站、领导电子信箱、网络热线等途径可以吸引更多的民众参政议政,搭建交流的平台拉近公务人员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增强政府行政的群众基础。

1.3 促使政务公开

政府机关为了更好的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需要密切联系群众,通过政务信息公开,使民众能快速了解相关政府政策,同时也需要得到民众的及时反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推动政务公开和在线行政审批的进程,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各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使普通百姓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政府相关各项业务的工作流程以及办事规则,让民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1.4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

服务型政府的建立,需要适时公正的对公务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可以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使得政府各单位的工作都呈现在公众面前,透明化,可以为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估工作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2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策略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进行平台研发的时候要贯彻基本目标、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采取以下策略,可以有效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1 贯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思想理念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大众,要是之前“以政府为中心”理念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转变,就是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朝着人民满意的政府职能发展,深刻关系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吻合新时代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工作的时候,需要立足于创建服务型政府,端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以公众为本位、注重绩效,平台构建要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及时性,重视利用现有政府的信息资源,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网络建设,制定健全的资源共享战略,通过推进政务信息数据化的网络化达到资源共享,从而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政务信息的能力。

2.2 明确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

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是要建立起覆盖全国各政府机构的统一服务网络,打破之前各地政府机构之间信息相互独立的局面,以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基础,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安全控制和组织管理,以及数据资料的交换传输和查询应用,规范不同共享主体的行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最终最大化的优化电子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益,并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给社会相关使用主体,从而促使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

2.3 坚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系统性原则。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系统分析各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参与主体和信息内容,既要考虑可行性,也要考虑时效性,既要考虑信息资源使用安全性,也要考虑使用便捷性;既要满足当前政务信息的使用需要,也要考虑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其次,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指政务信息资源的构成要满足共享模式的基本要求,比如数据格式、通讯协议、标引语言、数据管理等都应有统一严格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和反馈等数据处理。再次,服务为民原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群众的使用需求。因此,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要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尽量通过公众网络进行搭建并采用B/S结构方便使用,实现政府服务民众的职能。最后,双赢性原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为实现政府服务职能服务的,政府的职能从以前的行政管制转变为服务民众,社会民众从以前的被管理者转变为服务需求者,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要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实现双赢的桥梁,即是政府通过提供优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社会公众通过接受服务不断提高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2.4 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政府平台,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系统工程,他需要强有力的行政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完整多层次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因此,要求制定“一体化的战略规划,推动政府流程简化,统筹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构建统一的电子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避免各地政府重复建设造成浪费,降低信息的利用率;其次,需要完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因为法律法规对引导民众进行信息使用具有指引、评价、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电子信息资源共享主要依托于信息网络互联网技术,为防止黑客入侵和感染电脑病毒而造成的泄密、篡改、系统弹簧等问题,我们需要从多角度采取安全保障措施,保证共享平台的安全。

3 结束语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对推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服务型政府以其以民为本、服务群众为宗旨、鼓励民主参与政务,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促进政府不断深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资源平台的开发和构建。面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存在的层次和水平瓶颈,我们应该从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平台的建设进行探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祥荣.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25.

[2]徐晓林.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构建服务型政府[J].计算机世界,2012(09):12.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8

[关键词]政府网站 信息资源 共享服务

[分类号]G202

政府是社会公共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使用者和者,Web2.0使得互联网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体系,从而营造了一种泛在知识环境。因此,Web2.0时代下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核心特征应秉承公众和公务人员至上的理念,本着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共同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促使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服务从政府本位转向公众和公务人员本位,合理配置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赋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更多灵活性和创新性,更加贴近公众与基层。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Web2.0信息服务环境的日益成熟,原有以政府作为唯一主导的数字信息资源集中式分布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政府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由以数字化物质对象资源为核心的资源网络转向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强调信息开放、共享、实用、及时、个性化、草根化与自由流通。对于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国内外均有一定研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研究起始于美国20世纪90年起的“电子政府”及“信息高速公路”计划。2009年Accenture从政府数字信息服务深度及广度方面对全球主要国家进行调查,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丹麦位列总评前五名。其中美国2003年开通ACFP网络,2009年宣布执行政府的云计算政策,力图打造Web2.0政府;加拿大、丹麦先后了《政府信息资源白皮书》、《电子政务数字资源协同框架》等政策规划;新加坡政府正加紧整合旨在加强政府数字信息共享的“ICT21规划”。Waller、Jerson、M Fernandez、C Shahabi等学者从信息管理角度、政府服务改革角度、政府信息法制保障角度等展开对政府网站信息共享进行研究。

1.省略后缀的网站已经超过了35800个,国务院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达到了97.4%,省级政府网站普及率是100%,地市级是98.5,县级是84.5%。在理论研究方面,查先进、苏新宁、吴江、邵佳宏等分别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保密、部门电子协作模式、共享需求多样性等方面对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政府与学者从不同角度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方面都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给出基于不同层面的解决模式,为丰富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提供支持,但目前从Web2.0理念及技术角度展开分析的研究较少。

2. 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问卷设计与调研

江苏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较快地区,政府数字资源建设水平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项目组结合信息公开条例和Web2.0环境的新要求,采用网络调研和问卷调查方式。网络调研对象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54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共1156个政府网站,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接受理论和信息系统效用研究理论,设计分类评价指标,按照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分别针对政府、信息服务对象,构建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影响因素模型,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设计针对政府内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和外网服务两份问卷。

为了精炼问题,得到更符合实际的问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预测试调查,调查对象为江苏、浙江、安徽及上海等地的48个地级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信息中心人员,样本来源为各地方政府网站及黄页,调查方式为实际访谈调研和电子邮件方式,调查共发出问卷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2.5%。为了判断题目保留或删除,采用决断值项目分析法,运用Spss11.5将所有调查者在预测试量表的得分总和升序排列,对高低两组被调查者在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形成正式问卷。

问卷主要从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特性出发,具体包括网站信息质量、网站交互能力及共享服务保障体系三个评价维度,网站信息质量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数量与品质、数字信息资源标准化程度、数字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及时性、准确性、可信性等;交互能力为政府网站与用户间双向交流能力、反馈系统建设等;在线处理业务功能实现程度,保障体系包括资金投入水平、人力资源指数、组织间利益协调等。正式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邮件调查、电话调查和现场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年3―8月,其中内网服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58.2%;外网服务调查300个企业或公众,有效回收率为90.33%。

3. 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项目组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问卷数据,以求用少数因子描述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具体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量表效度,通过方差分析各主要变量间关系。经分析得出江苏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现状及问题。

3.1 江苏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现状

江苏各地政府非常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建设,各市已建立了包括《市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等法律法规。以苏州为例,逐步完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了从市信息化工作与电子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市信息化办公室、市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到各市辖区(或县级市)信息化办公室、部门信息处的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和应用维护体系,以组织形式推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截至2010年7月,江苏政府网站建设率为92.59%,100%的政府网站提出政务公开,要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86.62%已经在网站上建立政务公开栏目,91.49%的公务员认为本地政府非常或者较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建设。

3.2 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问题分析

经调研分析,现阶段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数字信息资源空间分布有一定片面性 调查显示63.82%的公务员认为由于各部门本身机构的独立性、职能刚化性和条块管理的差异性等原因,内网服务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和信息孤岛。85.11%的公务员认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在上下级政府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上下级机构间的纵向服务较好,而在同一级别的不同政府部门及其组织机构之间的横向互联互通较弱,造成了大量数据重复采集存储,增加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服务成本。

3.2.2 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公众获知度有限

25.09%的公众经常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政府数字信息资源,31.73%的公众很少或从未从政府网站上获取相关数字信息资源,38.81%的公众表示不知道或者不太知道如何参与政府数字信息服务。

3.2.3 个性和服务不强,互动机制有待完善数字信息供应倾向于被动式模式,个性化服务意识不够强,互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虽然49.01%的政府部门外网网站开设了办事指南,36.61%提供了在线咨询功能,26.14%拥有在线论坛,但64.21%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政府数字资源外网服务模式仍较为单一,办事指南不很清楚,在线服务仅有20.36%的网站做到有问即答,多数外网网站没有很好的互动机制。内网调查中有68.08%的公务员认为本部门数字信息资源内容管理主要是围绕部门管理职能进行,没有充分考虑个人服务意识。82.29%的公众认为政府在服务方式上仅模拟现有机构的运行,未从公众角度出发,寻求最适合网上处理事务的途径。

3.2.4 数字信息服务内容及时性需要改进 目前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多数仍然处于集中审批逐步向网上审批过渡阶段,38.56%的网站信息更新缓慢或没有更新;对各政府部门的网站动态信息更新步调是否与各地门户网站(如中国苏州、中国无锡、中国南京网等)的动态信息一致性调查显示,59.48%更新是同步的,24.83%政府部门自身网站上的动态信息更新速度慢于门户网,12.42%政府部门在自身的部门网站上更新了动态信息,而门户网站相关信息并没有及时更新,还有3.27%网站上并没有提供动态信息。

3.2.5 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实用性和便利性不足47.23%公众感觉政府数字信息管理存在不同程度混乱问题,不能全面对数字信息资源做出人性化的规划、处理,使得大量信息缺乏实用性,满足不了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54.98%公众提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检索不够便利,虽然40.52%的政府网站建立了信息检索和网络导航,但仅有26.14%的检索有一定的使用效果。

3.2.6 加强无障碍服务 项目组选取Web XACT在线测试工具,以WCAGl,O和Section508无障碍标准为基础,对调查政府网站进行测试,发现政府网站达到网络无障碍三级优先级的平均合格率仅为7.19%,能够实现使用屏幕阅读软件进行顺利访问的政府门户网站只占到调查总数的34.64%;能够照顾色盲色弱群体的对比色设置的政府门户为37.91%;在照顾不同访问硬件条件的首页指标上,有36.60%的政府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过长;52.94%的政府门户网站存在布局逻辑不明晰的问题,对存在智力残疾的群体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可见当前特殊人群无法从绝大多数政府网站获取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4. Web2.0环境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改进建议

分析调查结果可见,当前江苏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处于政务公开和简单性业务处理向交互式办公政府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环境转变阶段,在Web2.0时代,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公众与公务员等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4.1 明确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原则

政府应进一步强化Web2.0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改进的意愿,提高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意识,改进仅围绕政府管理职能提供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摆脱传统行政观念束缚,重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价值链,构建以公众与公务员等服务对象利益为导向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战略,按照服务对象需求科学设计和规划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完善相关内容。

4.2 完善政府网站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机制

4.2.1 健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尽快制定和完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打破传统各部门数字信息资源的垄断性,以服务对象为核心,整合政府各部门数字信息资源,设计政务信息协同的绩效驱动机制,完善Web2.0下共享政务数字信息目录体系,建立统一的数字信息交换模式,确定合理的数据转换方案,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应用系统数据统一进行整理,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交换与集成。

调查发现,在现阶段实现政府数字资源共享一步到位比较困难。实际运用中,技术上可以根据政策环境、组织规模等实际情况,采取开放Web服务方式,业务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在自愿、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采用标准的Web协议和可编程访问的Web组件,按照信息共享参与方都认可的格式存储到各方都便于访问的地方,建立多种专题数据库,使用SOA架构中间件将原有应用中零散功能整理包装为具有互操作性的表转服务。

4.2.2 建立统一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一站式内外网服务平台 扭转服务对象围绕政府部门串行的工作方式,通过电子政务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实现政府内部业务并行式办公。理想的内外网服务平台对公务人员和公众所需服务只设一个人口,实现真正的并行一站式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内网平台可以保证各部门的办公流程彼此相互关联,充分利用与共享政府各部门的数字信息资源,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内部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升级,实现政府内部业务并行式办公。外网平台使得政府以一个整体形象为社会提供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使得公众使用一个入口登录,提供一步到位的并行服务,同时也容易实现对各政府机构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全方位监督。

4.2.3 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建立和完善政府数字信息采购制度等市场主体规范制度,营建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数字信息服务市场。对于政府纯公益性信息的数字信息资源,应本着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非营利方式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在政府财力有限或受益公众较少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用同市场主体共建共用、利益共享的模式,依据交易费用理论,深入挖掘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组建股份制的信息机构,针对不同群体、行业的需求特点实施信息资源深加工,带动信息消费,增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逐步形成纯公益主体、制度公益主体和营利组织并存的复合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模式。

4.2.4 健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保障体系

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

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制度、管理和技术保障。为保障政府信息服务发展,许多国家均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法律制度上可参考美日欧等信息服务建设比较好的国家经验完善。管理上进一步健全规范信息服务机构、明确机构职责并授予相应职权,提高管理人员信息水平,并建立合理的数字信息资源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具有导向作用的绩效指标体系,对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进行定期绩效考核和实时绩效监控;技术上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要采用多种防范、监控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制定各种应急措施,保证服务安全可靠运行。

4.3 加强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对象的参与度,提升服务满意度

4.3.1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服务交流 问卷回归分析显示,感知有用性对政府网站有着显著性的积极影响,而网站交互能力对感知有用性影响最大,网络时代利用政府网站与数字信息服务对象进行沟通是改进服务的重要方式,要加大政府网站宣传推广的力度,利用电话、电子邮箱、BBS、网络投票等方式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加强信息服务对象与政府的沟通交流,构建正向的网络效应,并改进服务内容和数字信息衍生品的创造,削平政府在商业、技术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落差,形成一个围绕一站式网站数字信息服务的良性生态网络。

4.3.2 充分利用Web2.0技术提升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新时期网络技术,创新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手段。综合应用Web2.0技术构建双向沟通新模式,完善信息搜索建设,利用垂直搜索引擎与文本A―gent智能挖掘技术,结合知识工程师的分析模型配置,实现对异构信息的准确处理和定位搜索,通过对自动采集信息的信息过滤、信息抽取、自动分类等智能化处理,自动地生成各专题数据库,实现以自动化手段对资源的组织与整合,提供信息服务对象用于决策支持、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模式;鼓励服务对象建立自己的Blog,服务对象可利用Tag技术对政府服务平台上的各类资源进行分类和标注,形成多种分类或聚类规则,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设计一个检索平台供其他用户通过Tag进行检索,并利用Blog中使用频率高的Tag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建设。普通公民很少会经常光顾众多政府网站以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可利用Rss技术管理Blog,根据个人需要建立目录及链接,订阅个人信息,政府网站可以利用Rss对外推送各种特定信息;利用BookMark实现分类信息共享;利用Wiki技术在内外信息平台建立不同的主题空间,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和学习;根据WAP的特定表现形式建立WAP版网站。

4.3.3 完善特殊人群的服务 残疾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具有特殊脆弱性的社会群体,截至2009年12月,中国有残疾人共计60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如何有效的为弱势群体提供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可借鉴美国和香港的经验,形成统一的协调机构,设立《残疾人科技辅助法》,在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评估体系中设立无障碍性标准,组建资源中心提供评估无障碍网页,如在网页中非文本元素尽量增加文字说明、选择适宜的颜色及反差和对比色、建立清楚的浏览机制和明晰的内容,从安排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升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可及性。

5. 总结

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是web2.0时代和行政发展的需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原因,若政府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地位实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则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公众与基层公务人员的权益会受到损失,导致政府信息服务效率损失。本文依据江苏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情况的调研,分析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web2.0下江苏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模式改进对策建议,研究对于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web2.0环境下江苏乃至全国政府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Accenture公司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调查报告,[2010-12-18]..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9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G-G、Extra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G-G、Extra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区域性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发展是世界性潮流,是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政府推行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技能及工作效率,畅通和拓宽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渠道,极大程度地提高政府做出科学性远瞻性的决策,提升政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能力。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目前政府门户网站(以gov.cn命名)已超过10000个,93%以上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3%以上的地方政府(省、地、县)拥有门户网站[13]。网络技术把整个电脑、通信、软件、信息等资源融为一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中国光缆线铺设总长度达458万公里,“八纵八横”格局覆盖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070个县(区)、6115万个行政村,还开通了国际多条陆地及海底光缆[14]。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正在形成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这些经济圈。区域性经济是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及组合,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如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汇集其他8个城市的丰富资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具有极强的资源及成本优势。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经过努力可以发展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但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一强有力的后盾。从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如果想实现城市圈的各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打破行政区划之间的屏蔽,探索并建立城市圈内政务协作机制,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畅通,拓宽各城市间的政务信息沟通渠道,高效实施城市圈内的政务管理。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城市圈的政府政务服务。

区域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意义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篇10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整合

一、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概述

1、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并共同拥有政府信息获取权与获取条件。其中,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两个层面的含义,被整合的各方必须是互赢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也是建立共建共享的基础之上的。

2、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共同分享政府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主要分为共建和共享两个方面。同时,在数量众多的政府信息资源中,有着各不同的资源。按照在政务系统中不同的作用,可以将整合分为如下几类:

(1)数据整合。数据整合主要用来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发生在应用领域内的数据库和数据级别。数据整合是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

(2)应用整合。应用整合是电子政务信息整合的关键。

(3)内容整合。内容整合是政府信息整合的中心。

(4)门户整合。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将政府信息集成起来,提供一战式整合服务。

(5)流程整合。政府许多业务处理都需要跨部门、跨地区进行协同,对业务进行工作流分解,以定义业务工作流方式完成一个业务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跨部门、跨地区的。

二、由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展开的《长春市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跨部门信息共享》的项目

1、项目背景

近年来,长春市电子政务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解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的基础和需求情况,我们对本次试点的共建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调研分析认为,各共建部门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有较好的网络与应用基础;个别部门的个别应用实现了跨部门点对点的信息交换;多数部门对更广泛地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有迫切地需求。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长春市已经建成了以长春信息中心为管理核心的光纤城域网络,以100皮长公里光纤网为主,以帧中继和VPN为辅助,以无线连接为补充的内、外网物理隔离,覆盖全市党政机关的网络平台和网络交换中心,为长春市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基础网络连接了市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纪检委、长春军分区、政务中心,及各县(市)、区、开发区,全市100多家党政机关,以及581个社区实现了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了本地信息同城交换,并实现了与省政府的互联,解决了资源分散,互相分隔问题。

(2)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1999年启动了长春市电子政务标志性工程——长春信息中心。几年来,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的原则,重点围绕政务办公、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开展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了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工商管理、企业信用、计划生育、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信息等系统;

(3)政府门户网站作用明显

长春市政府网站实行集群化管理。以长春信息中心为市政府门户网站,市直机关各部门网站为长春信息中心的联动网站。2004年,《长春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暂行)》实施以来,全市64个单位网站上建立“信息公开专栏”,按照要求,编制了本部门信息公开目录,了本部门信息公开指南。此外,还积极探索网上办事功能的实现形式。推动各网站开设网上互动窗口,逐步实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公布和查询”。

2、项目目标

依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长春实际,本次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基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围绕社会大救助服务和地方税收监管两大应用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解决两大主题应用急需处理的信息共享问题,构建满足信息共享需要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

(2)通过项目建设,探索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围绕实际业务需求,支撑协同应用的有效信息共享模式。

(3)通过项目建设,探索信息共享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资源管理及程序,信息获取及使用等方面的经验和实现方式。

(4)通过项目建设,探索政务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的技术架构、建设模式及工作机制。

(5)积极探索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相配套的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及服务的长效保障措施及管理机制。

根据长春市电子政务网络的现有建设情况,各区县和市级中心已实现了互联互通,可以由市目录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这种建设模式的好处:一是减轻了各区县在目录管理及服务系统上的日常维护压力,由市级中心统一进行管理,二是该建设模式可大大减少目录体系建设的整体投资。

3、项目建设完成后,主要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1)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出以产品部署的模式推进目录体系建设的模式。以产品部署的模式进行建设,可以缩短系统实施周期、降低使用与维护成本、实现统一的远程管理及维护,方便共享信息资源及应用的扩展。

(2)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出以创新的应用服务模式推进目录体系建设的模式。长春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模式非常新颖、灵活。以主题应用为驱动,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与服务,按不同的主题应用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及检索,大大提高了目录体系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共享应用服务的支撑作用。

(3)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出通过一套基础平台,支撑多种协同应用,面向多级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真正做到“一级平台,满足多级服务;一个平台,支撑多种应用”。

(4)通过试点建设,形成了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业务应用建设新模式,即:需求与现状相结合,集中与分布相结合,业务托管与资源自治相结合,一套目录体系平台与多项应用相结合,一级目录平台与多级共享服务相结合等的建设经验及应用服务特点。

(5)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建立了信息共享组织、管理及服务及协同业务应用建设的长效保障管理机制。

从上述项目介绍,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具有业务驱动、按需整合、满足信息整合整体性原则及标准化的优势,可以支持协同政务中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需求,同时可以适应政府信息资源随业务动态变化的特点,保证整合的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准确,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先进手段,是政务协同建设的基础设施。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性

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科学决策的依据、联系公众的纽带、宏观调控的手段。开发利用好政府信息资源是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改善政务部门公共服务的重要条件,是各部门信息能力的集中体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也是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向导。因此,有效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监管和服务能力、推动全社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