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案例十篇

时间:2024-01-09 17:34:13

税务管理案例

税务管理案例篇1

关键词:税务筹划;含义;作用;案例

一、税务筹划的含义

税务筹划是指企业在遵守各项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活动的事前筹划,最终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税务筹划实质上与企业税务风险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谈到税务筹划就不得不联系到税务风险,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导致企业面临补交税款、产生罚款或滞纳金、行政处罚以及声誉受损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政策不精确,没有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税款,承担了原本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导致企业利润减少。而税务筹划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使企业这两方面的税务风险为零,在合法的前提下使企业的税收负担达到最低。税务筹划及其结果与税法的内在要求实质上是一致的,它既保证了税收的法律地位,又不会影响和削弱税收的各项职能,它是在不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对政府制定的税法进行精细研究对比后的优化选择。

二、税务筹划的作用及意义

(1)节约企业成本费用。企业通过对经营事项进行事前筹划和安排,在合法的范围内达到降低税负的目标,既承担了缴纳税款的社会义务,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为企业继续扩大再生产提供了保障。

(2)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企业为了降低纳税成本,必须站在企业整体运营的角度去考虑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的代表是实物资产与劳动力,所以税务筹划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的资本运行,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3)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税收法律法规是规范企业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依据,也是保证市场经济秩序持续有效发展的有力保障。企业只有合法经营且依法纳税,才能得到良好的回报。

(4)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同业竞争力。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有助于提高企业收益,充分掌握并合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税负,扩大企业利润。相同成本结构和运营能力的两个企业,只有税务筹划更科学合理的企业才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案例分析

(一)选择总分公司制和母子公司制进行纳税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以公司法人为基本纳税单位,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机构不是独立纳税人。根据此项规定,企业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应当充分考虑,能否把分支机构设置成独立的企业,是建立分公司还是建立子公司。当总机构整体盈利,而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初期可能出现亏损时,应当设立分公司,因为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不独立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把设立在各地的子公司变成分公司,使其不具备独立纳税资格,由总公司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分公司的亏损可以由总公司进行弥补,实现多方均衡,避免出现税负失衡的现象。当分公司盈利后,再可以考虑把它设立为子公司,进行独立纳税。当总机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子公司不享受优惠,则应设立分公司,形成总分公司制,使分公司也能够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法人税制下,分公司利润可自动汇总到法人主体资格的母公司统一计算缴纳,而子公司利润必须作为独立纳税人单独计算缴纳。因此企业应根据生产运营的实际情况制定筹划方案。

(二)将原材料加工部门单独设置成子公司,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如某公司的产品中木料构件占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加工木料配件的车间分离出去成立单独的子公司,专门为母公司生产木料配件。公司采用的木料是一种薪材类,属于财税〔2015〕 78号文件下发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中规定的“三剩物”和“次小薪材”范围和规定的综合利用产品,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5%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70%的税收优惠。但某公司的产成品中上述资源比例达不到95%,达不到税收优惠的规定。因此,某公司可以拆分业务,设立独立核算的以三剩物、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木(竹、秸秆)刨花板、细木工板的公司。这样,用于深加工的刨花板、细木工板能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三)利用资本结构的所得税避税筹划

企业资本中长期负债与权益资本的构成关系,被称为资本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尤其是负债比率是否合理,不仅制约着企业风险、成本的高低,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税收负担以及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的高低。长期负债的利息作为财务费用可在所得税前进行扣除,而权益资本的分红则是在税后利润中进行支付,不得在税前进行扣除,负债融资的节税功能反映为将负债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以抵减应税所得额,从而减少应纳税额。在息税前利润不低于总负债成本的前提下,负债比率越高,其节税效果的就越明显。当然,企业的资本结构还需要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在运营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合理运用财务杠杆进行税务筹划。

(四)利用所得税扣除项目相关政策

如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政策对于发展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根据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若在当期未形成企业无形资产的,将其计入当期损益中,同时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若该部分费用已形成无形资产,则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如某项专利技术,企业采用外购的方式,花费100万元,购买后直接投入生产应用,假定摊销期限为10年,每年可抵减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万元,若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此项技术,估计费用也为100万元,形成无形资产后每年可税前扣除的摊销额为15万元,每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1.25万元。

税务管理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税务业务 培训 互动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工作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作为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税务培训也要因时而动,不断地创新自身的培训方法,提高税务培训的效果,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案例解析法在税务培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详尽的剖析,就这一方法的运用提出自己的陋见。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一)涵义

我们所说的税务案例解析法往往是指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型和形式,围绕一定的培训目标,把税收工作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然后通过学员之间的交流切磋加深对某一税务问题的见解,进而提高自身的税收管理能力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目标主要就是形成学员自己的税务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在税务案例解析法的实施过程中,会要求

学员在具体的案例问题上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相应的支撑理由,

其他的学员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与之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说服彼此,提出论点的双方都会相应的提出论据进行补充,然后形成条理清晰的逻辑推理。从历史进程来看,案例解析法最早是在上个世纪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然后被推广到全球,从税务培训的实践来看,这一方法运用广泛,培训效果明显,因此广受好评。

(二)优点和缺点

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教学法,运用案例进行分析,其分析过程更为直观,而且在税务培训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税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案例解析法有着直观的效果。

其次,案例解析法的一大特色就在于会鼓励学员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不同学员会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这将有利于学员积极思考,进行钻研,而且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氛围,改变以往课堂枯燥无味的窘境。

凡事都极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案例解析法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自身的不足:

首先,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场景可能来源于实际,但是是对实际场景的一种简化,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真实的实务场景,而且不少的案例都是由授课教师进行编写,这就难免带有主观意志,有失客观。

其次,对于一个具备实战性的案例,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完成,

这对于案例编写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案例教学法在税务培训中的应用技巧

(一)教师角色的正确转换

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会非常侧重对学员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教导,主要就是学员自学和相互学习,授课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要就是由以往的演讲者变为主持人,改变以往税务培训以老师为中心的情况,

传统的税务业务培训往往是填鸭式教学,整个课堂都是以授课教师为中心,但是在案例教学法下,讲师的授课时间比重会比较低,更多的时间是留给学员自身,

学员才是该课堂下的主角,通过学员内部的头脑风暴,加上不同学员不同的税务征管实践经验,碰撞出来的火花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具体来说,这些学员都是奋战在税务实务中的一线学员,这些学员的实战经验往往比授课教师更加丰富,因为对于这些学员来说,其日常的工作往往就是整天和这些案例打交道,无论是征管法案例分析,还是稽查实务案例分析,还是管理案例分析,对于这些案例的处理中,会遇到怎样的瓶颈,具体情形该用何种税收条款进行解释,学员都有着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个时候,教师难以以专家的身份进行教学,而且从

成人培训的实际规律来看,教师主要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将学员组织在一起,然后进行教学学习,对于知识公共探索,而不应该作为知识的代言人来进行教学,这样往往容易适得其反,对于教师来说,只需要提出教学内容,按照既定的教学程序,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和引导,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帮助学员把对问题的认识从表面引向更深的层次。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就是无足轻重,相反,其实教师的作用更加不可替代,只不过教师是由以往的台前走向了幕后,

从本质上来看,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这都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对于教学程序进行精心的设计所以严格意义上来看,在案例教学法下,授课教师的任务更重,并且每一次授课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的挑战,不少实际研究认为,只有少数能力过硬的教师才能真正的将案例教学法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对于不少难以适应新角色的教师来说,案例教学实践更容易给他们带来挫败感,从而失去教学信心。

(二)充分发挥教师课堂引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员走出自我封闭的环境,自由的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互动实现对话的质变。要想实现彼此的互动,就需要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作为培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小奖品、游戏等多种活动,激发学员的兴趣,鼓励全员参与,进而可以为接下来的案例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主要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顺势而为,就是充分把握好课堂节奏,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是处于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条件下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复杂,容易造成节外生枝,偏离主题。作为组织者,教师需要能够甄别发言人的观点,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误差,作为教师,

还需要对学员的思想活动能够进行细致的捕捉,最好能够将一些争执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面,避免被学员牵着鼻子走,具体的课堂引导中,控制教学节奏的关键点就在于阶段性小结。其次,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其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员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基础就是沟通和交流,对于学员的发言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反馈,将其观点中的精华提炼出来,或者帮助学员进行总结,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出现争执时,可以避重就轻,平复双方的心情。出现讨论脱离了正轨的时候,及时进行调整。遇到沉默寡言者,要个别激励,重点引导。遇到口若悬河者,要巧妙拦截,制定规制。遇到发言质量平庸乃至低劣者,要肯定长处,指明缺陷。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要用心观察学员的表现,聆听学员内心的想法,积极换位思考,站在学员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确立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需要根据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特殊性进行甄选。比如交互问讯式讨论,就是授课教师与个别学员之间进行的一种谈论方式,常用于各种案例教学。官方反对派式讨论,虽然这种形式也是在教师和个别学员之间进行,但是其他学员可以进行讨论,并且在教师坚持的某一观点的前提下,由学员们进行反驳。在这种讨论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忍辱负重,故意作为观点极端者的形象出现,然后让学员进行围攻,这种讨论模式对于教师业务水平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能够招架各类问题。假说型,这种讨论方式主要是由教师提出一种假定的场景,然后由学员进行评价,并且学员的观点由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这种讨论方式可以适用于实战经验比较丰富的学员,可以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撑,进而可以实现整个讨论是高效高质。对抗与合作型讨论,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学员内部进行,教师仅仅只是为了起到促进互动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对讨论氛围的控制和把握。最后还有一种讨论方式,那就是角色扮演,这种讨论模式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是由教师安排学生角色,然后让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选择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证,这种讨论方式的有点就在于能够让学员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那就是对于客观条件要求比较高。课堂讨论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孰优孰劣,同时还可以共同使用。

五、案例分析法在税务培训的具体运用

(一)案情分析

乐安县顺兴服饰实业有限公司(10076428)成立于2014年11月29日,登记注册类型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周华军,财会负责人:周华军,经营范围:服装、鞋帽、雨伞及相关辅料生产销售。该公司企业所得税为国税征收,其涉及的地方税费有:印花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地主教育费附加、防洪保安资金和工会经费。

2015年年底税源管理分局发现该纳税户在2015年度没有申报纳税,有偷漏税疑点,选取乐安县顺兴服饰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核查对象。该纳税人每月做零申报,没有缴纳城建税、教育附加费以及销售合同印花税等相关税收。为此,我对该纳税人实施了约谈举证和实地调查,核查了纳税人2015年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等相关资料。通过实地调查,知该纳税人为县委某领导招商引次企业,企业在县工业园区创业园D区,免前三年房租,因此无需申报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相关资料显示,该企业由于对税法认识不清等原因造成城建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防洪保安资金、工会经费等税种应缴未缴税费。最终认定该企业少申报地方各税费 220394.04元。

(二)案情定性

税局根据工业园区加工、制造行业企业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决定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检查,由于园区加工制造行业大多企业为客商企业,分局为了更好地服务纳税人,加强税企业交流,并结合税收管理员日常巡查巡管所掌握的信息,初步发现该公司在纳税申报方面存在以下事实:

事实一:该公司2015年度未申报缴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事实二:通过财务报表对比发现,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元,而未见其申报过实收资本类印花税、购进合同、帐本等应税合同,都未申报印花税.

事实三:根据财务报表发现,该公司2015年计提工资3687214元,未交纳工会经费,没纳工会经费。

事实四:根据利润表发现,没纳防保。

根据以上事实,判定该企业为申报异常纳税户,存在漏报税款的行为。

(三)案例讨论

在笔者进行讲学时,主要采用的是假说型,就是假定学员是主管该案件的税务人员,对于该案情如何进行认定,以及采用的税法条款都需要做出合理的解释,最终在全体学员的讨论下,我们得出以下共识:

在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夯实基础工作,加强精细化管理力度,对重点税源户实行预警监控。在财务核算上,要多对纳税人进行上门辅导,力争使其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在税收管理上,要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掌握行业盈利水平,力争从面上掌握总体情况。

加强税法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降低税务管理的难度。通过税法宣传,使纳税人了解税法,知道如何纳税,哪些情况应纳税,逐步提高他们的纳税意识,使他们的积极主动地进行纳税申报。

参考文献:

[1] 汤凤林,邱向宁. 财政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 财会月刊. 2015(15)

[2] 车文军. 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工学院学报. 2016(S1)

[3] 李传喜. 试析案例教学法在税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03)

税务管理案例篇3

关键词:房屋租赁;仓储业务;物业管理;服务方式

一、房屋租赁服务方式的类型

1.1房屋租赁业务概念及相关政策规定。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149号)的规定,租赁业(包括房屋租赁业务),是指在约定的时间内将场地、房屋、物品、设备或设施等转让他人使用的业务。《合同法》明确规定:房屋租赁合同的出租人按约定承担租赁物的维修责任等主要责任。

1.2仓储业务概念及相关政策规定。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的规定,物流辅助服务,包括航口服务、港口码头服务、报关服务、仓储服务、装卸搬运服务等。而仓储服务,是指利用仓库、货场或者其他场所代客贮放、保管货物的业务活动。《合同法》也明确规定:仓储合同的保管人有接验仓储物,给付仓单、妥善保管仓储物、返还仓储物,并承担保管期间仓储物灭失、毁坏等法律风险。

1.3物业管理业务概念及相关政策规定。物业管理企业根据财政部(财基字[1998]7号)的规定,接受业主管理委员会或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委托代管的房屋共用部位维修基金和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因此,对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的房租,房租不计征营业税,对其从事此项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当征收营业税。

二、案例引入

位于东阳市中心的某企业因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战略的调整,将原有50000m2厂房打算对外出租,厂房的原造价为3000元/m2,按照30年的使用期限进行计提累计折旧。如何在出租的方式上进行改变而提高效益?最终提出了2个方案:

方案一:将厂房全部提供为房屋租赁服务类型的业务,并与承租方协商一致,按照每月租金15元/m2的价格出租,这样一年的出租收入=50000×15×12=9000000元

方案二:将厂房的30000 m2对外提供租赁服务,但与承租方协商,承接承租方20000 m2的仓储服务业务,本公司提供专门的人员和设备进行24小时全天候的管理和服务。出租的租金为每月租金12元/m2,提供仓储服务业务的收入为每月租金20.5元/m2。由于提供了专门的人员和设备进行仓储服务,这样每年就发生200000元的专项固定成本。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该企业一年的收入=租赁服务收入+仓储服务收入=30000×12×12+20000×20.5×12=9240000元

三、案例对比分析,正确决策

(1)依据税收法律政策的规定,对上述2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

方案一:营业税=9000000×5%=450000元(出租行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城建税=450000×7%=31500元(位于东阳市中心,即城建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450000×3%=13500元;房产税=9000000×12%=1080000元(从租计征,税率为12%);相关税费合计=450000+31500+13500+1080000=1575000元。

方案二:

营业税=4320000×5%=216000元(出租行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增值税=4920000/(1+3%)×3%=143301元(根据“营改增”政策规定,因其提供的应收服务年收入低于500万元,征收率为3%);城建税=(216000+143301)×7%=25151.07元(位于东阳市中心,即城建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216000+143301)×3%=10779.03元;房产税=从租部分(提供租赁服务业务部分)+从价部分(提供仓储业务部分)=4320000×12%+20000×3000×(1-30%)×1.2%=1022400元;相关税费合计=216000+143301+25151.07+10779.03+1022400=1417631.1元。

(2)对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差额分析,分析如下:

方案一:

收入额=9000000元;成本费用=1575000元

方案二:

收入额=9240000元;成本费用=1417631.1+200000=1617631.1元

依据上述两个方案的税费计算结果,再通过差额分析:(不能简单的用哪一个方案的利润大就选择哪一个方案,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采用差额比较法,通过追加的成本与产生的效益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比方案一收入增加240000元

方案二比方案一成本费用增加42631.1元

得出结论:方案二虽然比方案一成本增加,但收入也增加,而且收入增加额大于成本费用的增加额。所以方案二比方案一要好,最终应该选择方案二。

(3)对方案二进一步的思考

是否方案二为最优方案呢?该企业的税务顾问又提出了一种更优化的方案?(为方案三)。

因为该厂周边配套设施服务周全,运动器械和园林绿化尤为丰富,每天都有清洁工人为其打扫,但从来没有向承租方收取任何的物业管理费用。先提出将原来的房租租赁费每月租金12元/ m2分解为租金9元/m2和物业管理费3元/m2,这样不会增加承租方的任何成本费用,对出租方的收入也不产生任何的变化,但对出租方企业的税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成本费用发生变动),主要就是计征房产税方面发生了变化。分析如下:营业税=租赁服务部分+物业管理服务部分 =30000×9×12×5%+30000×3×12×5%=216000元;增值税=4920000/(1+3%)×3%=143301元;城建税=(216000+143301)×7%=25151.07元;教育费附加=(216000+143301)×3%=10779.03元;房产税=从租部分(提供租赁服务业务部分)+从价部分(提供仓储业务部分)=30000×9×12×12%+20000×3000×(1-30%)×1.2%=892800元;相关税费合计=216000+143301+25151.07+10779.03+892800=1288031.1元

综上所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方案三比方案二还要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四、小结

通过对上述实际经济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要想做好税收筹划,会计人员必须要熟悉我国的财税政策,特别对新的财税政策的解读分析,而且要研究政策对本行业或者本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房屋出租的服务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税收效应分析,指引企业在类似经济业务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2009.

税务管理案例篇4

一、涉税犯罪案件移送制度的现存问题

1、偷税门槛过低,打击面较大。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涉税犯罪案件主要包括涉嫌偷税、涉嫌抗税、涉嫌逃避追缴欠税、涉嫌骗取抵扣税款等案件,其中又以涉嫌偷税的发案率为最高。但目前偷税的起刑点过低,因此造成打击面过大。以广州为例,由于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偷税金额动辄上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也屡见不鲜,以偷税比例达到10且1万元以上的标准进行移送,税务稽查部门和公安经侦部门都会不堪重负,从而直接影响到办案效率和质量。

2、逃避追缴欠税定性模糊,操作困难。目前有关规定中对于如何认定纳税人为了逃避欠缴的税款,而实施转移或隐匿财产的行为以及如何掌握“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税款”这个标准等问题都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从而直接影响涉税案件的移送。例如,广州市某稽查局查处某公司少缴税款数万元,在向该公司送达《税务处理决定书》后,该公司没有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当该稽查局准备对其采取查封机械设备等强制措施时,该公司却将其名下财产转让给第三人用以抵债,且双方签订了财产转让合同,对于这种行为税务机关很难认定。

3、取证要求存在差异,有待明确。例如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在特殊情形下有权核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如果纳税人的行为又符合偷税罪的构成要件,税务机关应当进行移送。但这种税务部门通过核定方式定性的偷税案件,移送时大部分在证据方面都受到质疑。又如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办法,但对于公安、检察机关而言,在涉税刑事程序中则很难认可抽样取证的方式。因此,必须及时解决涉税犯罪案件证据标准的认定问题,否则就会造成对涉税犯罪行为难以及时准确定罪的后果。

二、完善涉税犯罪案件移送制度的建议

1、完善相关立法,便于实际操作。建议有关机关及时制定税收征管法和刑法“危害税收征管罪”的司法解释或出台相关工作指引。如,(1)针对偷税罪的构成要件,应提高起刑点,从而保证有关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打击重大涉税案件;(2)鉴于新的偷税手段的不断出现,建议更加全面地列举偷税罪的客观表现。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的第5种偷税手段“缴纳税款后,以假报出口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所缴纳的税款”,税收征管法却没有认定这一手段为偷税手段之一;(3)针对逃避追缴欠税罪中“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在执法实践中难以具体把握,建议将该法条修改为“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

税务管理案例篇5

[关键词] 《进出口关税条例》问题完善

一、《进出口关税条例》的简介

2004年1月1日,新《进出口关税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了进口关税税率的设置、各种税率的适用原则和国别范围,充分体现了与世贸规则相接轨的特点。与1995年的旧条例相比,该条例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修改。

1.具体规定了海关和纳税义务人在关税征管中的法律义务。对海关,增加了5项义务和3项权力;对纳税义务人,增加了3项义务及2项区分纳税责任的规定。

2.对关税税率进行了重新设置及修改。主要包括:设置了多个税率栏目;增加了对进口货物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或保障措施时如何确定税率的规定;修改进出口货物征税时适用的税率;对以特殊方式进出境货物应实施何种税率作了系统的归纳;补征和退还税款时适用税率的规定。

3.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而做的修改。一方面,提出了“报复性关税”的概念,同时不再使用“特别关税”的概念;另一方面,全面修改了我国海关估价的规定。

4.为加强海关税收征管工作所做的修改。主要内容包括:修改减免税进口货物在监管年限内转让或移作他用应补缴税款的规定和修改海关补征、追征税款的时效以及征收滞纳金的规定。

总的来说,新关税条例具有结构合理科学、内容系统全面、原则透明公开的优点,对进一步完善海关关税征管制度,打击偷逃税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纳税义务人合法权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进出口关税条例》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对“违规行为追征税款”应适用何种税率的规定不明确。由于税率的调整变动,适用不同时间的税率,对当事人和国家利益可能影响甚巨,为此,各国立法对某种情况下税率适用的时间标准大多有明文规定,我国也不例外。新条例将以往散见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之中关于税率的规定作了归纳,统一了税款的计征和计核,较好地解决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全面和相互冲突之处,致使实践中经常因此滋生争议,且屡屡被作为避税手段使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违规行为追征税款”时应适用何种税率的规定不明确。

在海关的执法实践中,纳税义务人违反海关规定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进出口申报环节违反规定,造成海关少征税款。在这种情况下,违规时间较容易确定,就是其申报进出口之日;第二种是纳税义务人未经海关批准,擅自将未完税的海关监管货物销售或移作他用。在这种情况下,擅自销售或移作他用的时间通常是很难确定的。因此,新条例规定不能确定“发生”时间时,适用海关发现之日实施的税率。但对于何为“发现”之日,是海关下厂开始调查之日,还是立案之日,或是行政处罚决定出台之日?该条例没有作进一步解释。由于“发现之日”是一个内涵不明确的概念,缺乏一个固定的标准,在具体实践中应如何理解和认定引起了很多争议,并造成现场海关执法不统一。

有的学者认为,对于该问题可以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计核涉嫌走私的货物、物品偷逃税款暂行办法》(海关总署令第97号)第28条第3款的规定,将“发现之日”解释为“查获之日”,即适用海关立案之日实施的税率。

有的学者认为,以立案之日作为案件的发生之日,在办理刑事案件中从证据的合法性以及效力方面来讲无可厚非,但在处理行政违法案件中却值得商榷。首先,案件发现之日和立案之日不是同一概念,有的案件虽被检举揭发,却长时间不能确定是否具备立案条件而不能立案,不可混同;其次,以立案之日作为案发之日缩小了案件发现之日的时间范围,客观上使部分违法行为逃避了需承担的法律义务。

笔者认为:首先,税率的确定可能直接影响到补征税款的多少,其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事实问题。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案件事实,应由执法部门负责查证清楚。如果连行为发生的时间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都无法提供证据证实的话,是否就可以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了呢?其次,如果规定在违规行为发生时间无法查证时就适用“查获时”(即“立案时”)海关实施的税率,就可能使执法部门不愿投入精力去查证行为发生的确切时间,甚至成为个别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徇私枉法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在特殊情况下,即使出现确实无法查证违规行为发生时间的情况,也应参照疑罪从轻、从无的刑事司法原则,规定适用其中较低的税率来补征税款,而不宜简单规定按照违规案件的“立案之日”所实施的税率来计核。这样才能既确保海关税款应收尽收,又能保护纳税义务人合法权益。因此,鉴于违反海关规定的行为比走私行为情况更加复杂,对于税率的适用不能简单地参照走私案件的计税原则,而应在充分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若干类型的违规案件税率的适用在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条例实施细则》中分别做出规定。

2.规定“价格磋商”作为海关估价的必经程序不现实。海关估价是促进公平贸易、维护经济秩序和确保进口国关税收入的有效手段。《WTO估价协定》一般介绍性说明的第二点中要求:当海关不能根据成交价格方法确定完税价格时,在海关与进口商之间通常应进行磋商,以便得到按照相同货物或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方法确定完税价格的依据。之所以要进行价格磋商,是因为一方可能了解有关相同或类似货物完税价格的资料,而另一方可能没有及时获得相关资料。在无损商业秘密的条件下,双方的磋商将有助于彼此信息的交流,避免海关武断估价,更加有利于保护进口商的合法权益。按照该协定的要求,新《进出口关税条例》第21条规定,海关必须在与纳税义务人进行价格磋商后,才能依次以五种方法估定货物的完税价格。

制定该条规定的原意,是为了遵守客观、公平、统一的原则确定海关完税价格。但是,该条规定在目前我国海关的审价实践工作中是无法实施的。一方面,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以及我国海关估价制度的逐步调整和完善,现场海关审价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海关不断加大打击走私犯罪行为的同时,价格瞒骗已逐渐替代闯关、夹藏、伪报货名等手段成为当前走私分子采用的首选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审价工作,已成为当前海关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审价工作中,由于货物的价格本身是无形的,交易时间、数量、原产地、特殊经济关系等各种因素都会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海关往往很难证明申报价格的真伪性。另外,全国海关从事现场审价工作的关员不足千人,2004年审价补税达43.85万宗,平均每人每工作日需处理3宗。因此,如果所有海关估价都按价格磋商程序办理,必须经过发出质疑、提供资料、相互磋商、估定价格等多个步骤,仅凭现有海关审价人员是不足于应付该项工作。仅以黄埔海关辖下太平分关为例,该关2004年征收税款5.43亿元,其中共对31382票商品实施估价,补征税款9070元,约占所征收税款的17%。目前,该关仅有两名审价人员,如果完全按照新《进出口关税条例》的规定,所有估价均要求双人作业并走价格磋商程序(通常需十五日),那么通关效率将会大幅度降低,加大纳税义务人的运营成本。目前,该关仅对非加工贸易审价估价实施价格磋商程序,该类货物占审价补税的11%。而对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审价工作还是按旧审价模式直接估价,不经过价格磋商程序,该类货物占审价补税的89%。这是因为:一方面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商品是免税进口,涉及征税的商品较少,且通常不能提供符合海关审价要求的各类单证;另一方面,该类企业要接受海关的监管,受制于海关,对海关估价一般不会申请复议。采取上述措施,企业的通关速度加快了,海关又收到税款了,双方表面上达到“共赢”的局面,自然纳税争议也就少了。据了解,该现象在全国海关也十分普遍。由于该审价工作程序不符合新《进出口关税条例》的要求,也与《WTO估价协定》相违背。因此,如何解决现行海关审价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海关税收法制工作中的难题。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第一,设立价格磋商简易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设立了简易程序,规定对诉讼标的额较小、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且当事人之间争议较小的案件可以适用该程序。通过简化程序,“既有助于当事人通过诉讼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人民法院提高办案效率,使诉讼中人、财、物的配置更趋于有效、合理。”同样,在现场海关审价工作中,也存在许多货物价值较小、补税金额少、价格相差幅度不大,且企业与海关争议较小的估价事例。建议海关参照《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在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条例实施细则》中作出相应规定,对该类货物的审价适用简易程序。这样,即能作到依法行政,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复杂的审价工作中,提高海关估价效能,保证海关税收应收尽收;又可以加快通关速度,减少审价成本,最大程度维护纳税义务人的权益。第二,建议实施“普遍价格申报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统一规范的估价制度,其核心就在于“海关对货物估价的依据在最大限度内应为被估货物的成交价格”。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获得准确的“成交价格”,一些国家海关采用了“普遍价格申报”方法(如美国),即“要求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货物申报使对货物价格的达成进行补充申报,包括价格达成的双方是否存在特殊经济关系、价格中是否含有特殊费用等”。“普遍价格申报”方法在帮助海关了解货物的实际成交状况,收集估价证据,赢得企业主动配合,保障海关估价制度顺利实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成为海关实施风险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国海关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普遍价格申报的有效实施提高海关估价的公平性、统一性和确定性,在WTO估价协定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便利国际贸易,获得更多利益。

3.对“违规行为加征滞纳金”的规定不明确。在旧《进出口关税条例》中,加收滞纳金本来是海关对未在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内履行关税给付义务的纳税义务人,在征收税款以外另行课以应纳税额一定比例的货币给付义务的行政强制措施,促使纳税义务人尽快履行纳税义务。为加大打击违规行为的力度,新《进出口关税条例》第51条明确规定,因纳税义务人的违反规定造成短征税款的,海关不仅要对短征税款进行追征,而且要另外加收滞纳金。然而在海关实际执法中,由于该条例对分跨2004年1月1日且无法分清违法事实的违规行为是否应征收滞纳金的规定不明确,导致在税收实践中造成海关执法尺度不统一,并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的违规行为具有连续性(如某企业自2001年3月~2004年3月违反规定少征、漏征海关税款),而且所涉及的违规货物通常是无法分清。那么该种情况是征收滞纳金,还是征收缓税利息,新条例中没有予以明确规定。

对于上述情况的理解,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不予计征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应严格以所有违规行为是否均在2004年1月1日后发生为标准,如果是就应加征滞纳金,反之就不应加征。其理由如下: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行政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存在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行政主体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使权力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2)合理计征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还不健全、完善,由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广泛性、复杂性,无论怎样缜密的行政法规也都无法包罗万象和规范行政主体的全部行为,更无法规范行政相对人的所有活动。因此,行政管理机关享有自由裁量的权力。可以依据立法目的、精神并遵循合法合理原则,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方式、种类、数量幅度内独立判断、自主选择而做出一定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

税务管理案例篇6

一、改变合同签订人,享受免征营业税政策

【例1】东南建筑设计公司本年接受明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为其设计50幢商品房,双方签订建筑设计合同约定建筑设计收费为12000万元, 东南公司营业税税率为3%,东南公司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应缴纳营业税=12000×3%=360(万元)。

【纳税筹划思路】对于以上案例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所依据的税收文件为国税发[1994]21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征收流转税有关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外商接受境内企业的委托,进行建筑、工程等项目的设计,除设计开始前派员来我国进行现场勘察、搜集资料、了解情况外,设计方案、计算、绘图等业务全部在中国境外进行,设计完成后,将图纸交给中国境内企业,对此种情况,可视为劳务在境外提供,对外商从我国取得的全部设计业务收入,不征收营业税。

【纳税筹划方案】按上述文件规定,可制定筹划方案:东南公司改变合同签订人,由其设在国外的全资建筑设计子公司东华公司与明月公司签订建筑设计合同进行建筑设计,具体建筑设计业务由东华公司在中国境外进行,这样一来提供应税劳务发生在境外, 东华公司可享受免征营业税360万元。

二、利用股权转让置换不动产,享受免征营业税政策

【例2】丰田公司与华海公司签订房产置换协议,丰田公司将自建2幢办公楼价值1600万元与800万元现金与华海公司置换其自建价值2400万元的职工宿舍楼, 在置换过程中,丰田公司应缴纳销售不动产营业税=1600×5%=80(万元), 华海公司应缴纳销售不动产营业税=2400×5%=120(万元)。

注:以上营业税计缴系根据财税[2003]1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 ”规定:单位和个人销售或转让其购置的不动产或受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全部收入减去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的购置或受让原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缴营业税。按此文件规定,自建不动产和外购不动产在销售纳税时是有区别的,外购不动产在销售时实行余额纳税,自建不动产在销售时没有减除的规定,应以购买者支付给纳税人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作为营业额计缴营业税。本案例所置换房产为自建不动产,应按销售价作为营业额全额计缴营业税。

【纳税筹划思路】对于以上案例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所依据的税收文件为财税[2002]19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并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该通知从2003年1月1日起执行。

【纳税筹划方案】按上述文件规定,可制定筹划方案:丰田公司与华海公司签订投资协议,丰田公司将办公楼作价1600万元与800万元现金合计2400万元投资到华海公司,暂时成为华海公司股东,并在协议中注明参与接受投资方华海公司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同时办理办公楼过户手续,待华海公司办理完工商变更手续后丰田公司将2400万元股份全部转让给华海公司原股东,丰田公司可免缴营业税80万元。

采用同样方法,华海公司与丰田公司签订投资协议, 华海公司将职工宿舍作价2400万元投资到丰田公司,暂时成为丰田公司股东, 并在协议中注明参与接受投资方丰田公司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同时办理职工宿舍楼过户手续, 待丰田公司办理完工商变更手续后将2400万元股份全部转让给丰田公司原股东, 华海公司可免缴营业税120万元。

三、利用公司分立,享受免征营业税政策

【例3】红旗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共有职工300人,其中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10人,本年建筑安装工程收入6000万元,红旗公司应缴纳营业税=6000×3%=180(万元)。

【纳税筹划思路】对于以上案例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所依据的税收文件为财税[2003]第026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为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凡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占企业总人数60%(含6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必须持有师以上部队颁发的转业证件。本通知自2003年5月1日起执行。

另外根据国税函[2006]第49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劳务承包行为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规定:建筑安装企业将其承包的某一工程项目的纯劳务部分分包给若干个施工企业,由该建筑安装企业提供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并负责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劳务由施工企业的职工提供,施工企业按照其提供的工程量与该建筑安装企业统一结算价款。按照现行营业税的有关规定,施工企业提供的施工劳务属于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因此,对其取得的收入应按照“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纳税筹划方案】按上述文件规定,可制定筹划方案:红旗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投资开办新全资子公司红星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与红叶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分离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10人和6名管理人员在红星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其余284人在红叶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红星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专门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总承包业务,然后将施工工程劳务业务部分分包给红叶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红星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本年建筑安装工程总承包业务收入6000万元,分包给红叶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劳务分包业务收入1000万元,红星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比例=10/16×100%=62.50%,由于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比例超过60%,根据财税[2003]第026号文件规定,可享受3年内免征营业税。红叶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劳务分包业务收入1000万元,应缴纳营业税=1000×3%=30(万元),经税收筹划后两公司合计少缴营业税150万元,此外,红星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根据财税[2003]第026号文件规定还可享受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改变合同经济业务内容,适用营业税税率,降低税负支出

【例4】新华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本年向货物供应商收取与销售额挂钩管理费收入合计500万元。新华商场取得管理费收入应缴纳增值税=500/1.17×17%=72.65(万元)。

【纳税筹划思路】对于以上案例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所依据的税收文件为国税发[2004]第13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业企业向货物供应方收取的部分费用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 ”规定:一、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部分收入,按照以下原则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一)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必然联系,且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提供一定劳务的收入,例如进场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不属于平销返利,不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应按营业税的适用税目税率征收营业税。(二)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各种返还收入,均应按照平销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不征收营业税。二、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各种收入,一律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三、应冲减进项税金的计算公式调整为:当期应冲减进项税金=当期取得的返还资金/(1+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所购货物适用增值税税率。四、本通知自2004年7月1日起执行。

【纳税筹划方案】按上述文件规定,可制定筹划方案:新华商场与货物供应商签订货物装卸劳务合同,规定新华商场为货物供应商按货物供应量提供货物装卸劳务服务,收取货物供应商货物装卸上架费500万元。由于货物装卸上架费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必然联系,只与货物供应量有关,且商场提供了装卸劳务,则货物装卸上架费500万元不视为平销返利,可按营业税的适用税率征收营业税,新华商场应缴纳营业税=500×3%=15(万元),减少税收支出57.65万元。

五、分解营业额,降低营业税负支出

【例5】大地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准备对其开发的商铺采用售后返租方式销售,业主购买商铺时与大地公司同时签订商铺买卖合同与委托出租房屋合同,由大地公司统一对外租赁商铺,大地公司每年支付业主商铺租金200万元,大地公司对外租赁商铺取得租赁收入280万元,大地公司应缴纳租赁收入营业税=280×5%=14万元。

【纳税筹划思路】对于以上案例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所依据的税收文件为财税[2003]第01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 ”第十九条规定:从事物业管理的单位,以与物业管理有关的全部收入减去代业主支付的水、电、燃气以及代承租者支付的水、电、燃气、房屋租金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因此,对于物业管理企业代收的房屋租金不征收营业税,对其从事此项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当征收营业税。

【纳税筹划方案】按上述文件规定,可制定筹划方案:大地公司与业主签订商铺买卖合同,由其下设的大地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委托出租房屋合同,出租房屋合同中规定商铺租赁收入280万元由大地物业管理公司收取,其中支付业主租金200万元,代收手续费收入为80万元。物业公司代收280万元商铺租赁收入不需征收营业税,只就代收手续费收入80万元缴纳营业税=80×5%=4(万元),比筹划前减少营业税支出10万元。

六、找准兼营项目税负平衡点,合理实施纳税筹划

企业在兼营不同税种业务时,按照税法规定应分别核算各项业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对于增值税纳税人而言,兼营非应税劳务是指纳税人在销售货物的同时,兼营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劳务。按增值税税法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应分别核算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分别核算或不能准确核算的,应一并征收增值税。即为非应税劳务部分销售额分别核算缴纳营业税,非应税劳务部分销售额不分别核算缴纳增值税,而营业税与增值税计算依据和适用税率差别较大,导致企业税负差别较大,通过计算可抵扣进项税额与非应税劳务销售额的比率,可找出兼营非应税劳务中营业税与增值税的税负平衡点,然后根据税负平衡点进行兼营非应税劳务核算形式的筹划,可起到降低企业税负的目的。

兼营非应税劳务中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税负平衡公式可按如下方式确定:

非应税劳务部分销售额应缴纳增值税税额=销项税额-可抵扣进项税额=非应税劳务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可抵扣进项税额

非应税劳务部分销售额应缴纳营业税税额=非应税劳务销售额×营业税税率

平衡公式为:

非应税劳务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可抵扣进项税额=非应税劳务销售额×营业税税率

税负平衡点为:

可抵扣进项税额/非应税劳务销售额=增值税税率/(1+增值税税率)-营业税税率

根据以上税负平衡公式可看出:

1.当非应税劳务部分可抵扣进项税额占非应税劳务销售额比率等于税负平衡点时,非应税劳务部分缴纳的增值税与营业税相等;企业可分开核算,也可不分开核算;

2.当非应税劳务部分可抵扣进项税额占非应税劳务销售额比率大于税负平衡点时,非应税劳务部分缴纳的增值税小于营业税,企业应选择不分开核算,非应税劳务部分以缴纳增值税为好;

3.当非应税劳务部分可抵扣进项税额占非应税劳务销售额比率小于税负平衡点时,非应税劳务部分缴纳的增值税大于营业税,企业应选择分开核算,非应税劳务部分以缴纳营业税为好。

根据不同的增值税与营业税税率计算的兼营非应税劳务税负平衡点如表1:

表1兼营项目税负平衡点分析表

现举例测算税负平衡点公式准确性如下:

【例6】海林建筑材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年销售建筑材料不含税收入为100万元, 销售建筑材料允许抵扣进项税额13.60万元,另承接装饰业务,取得装饰劳务工程款20万元, 装饰业务用材料允许抵扣进项税额1.36万元,该案例中非应税劳务部分可抵扣进项税额占销售额比率=1.36/20=6.8%,小于税负平衡点11.53%,企业应选择分开核算,非应税劳务部分以缴纳营业税为好。具体测算如下:

1.采用不分开核算形式计算应缴纳的税金:

应缴纳增值税税额=100×17%-13.60+20/(1+17%)×17%-1.36=4.95(万元);

2.采用分开核算形式计算应缴纳的税金:

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100×17%-13.60=3.40(万元)

应缴纳的营业税=20×3%=0.60(万元)

采用分开核算形式应缴纳的税金合计=3.40+0.60=4(万元),比不分开核算形式减少税金0.95万元,故非应税劳务部分采用分开核算形式计算应缴纳的税金有利。

如上例中装饰业务用材料允许抵扣进项税额改为2.38万元,

该案例中非应税劳务部分可抵扣进项税额占销售额比率=2.38/20=11.90%,大于税负平衡点11.53%,企业应选择不分开核算,非应税劳务部分以缴纳增值税为好。具体测算如下:

1.采用不分开核算形式计算应缴纳的税金:

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100×17%-13.60+20/(1+17%)×17%-2.38=3.93(万元)

2采用分开形式计算应缴纳的税金:

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100×17%-13.60=3.40(万元)

应缴纳的营业税=20×3%=0.60(万元)

采用分开方式计算的应缴纳的税金=3.40+0.60=4(万元),比不分开核算形式增加税金0.07万元,故非应税劳务部分采用不分开核算形式计算应缴纳的税金有利。

税务管理案例篇7

关键词:纳税筹划 财务管理 流程 方法

一、纳税筹划的概念及原理

纳税筹划也称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规范下,通过自行筹划或委托人筹划,对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产权分配等管理和经营该活动中所涉及的纳税项目进行合理的筹划和安排,以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纳税筹划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其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财务控制的重要目标,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从注册登记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可对所涉税务进行规划分析,在执行前按照已经制定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从而实现控制税金支出,降低纳税成本的效用,同时也可根据筹划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后续改革,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纳税筹划主要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理:其一,绝对利润筹划原理,即企业在所涉税务的筹划中,要始终坚持以减少企业纳税总额为目标,以取得绝对利润为指导的原理;其二,“经济人”假设原理,这一原理是指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其三,公共产品理论原理,这一原理是由萨缪尔森提出,是指纳税人向政府交税的同时也获得了公共产品,而这一产品具有非竞争性,纳税人作为纳税筹划的主体,享有享受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而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也获得了纳税筹划的权力;其四,契约论原理,契约强调了交换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企业在纳税过程中与政府形成了契约关系,同时也与股东个人形成了契约关系,股东在收入未能确定前,企业有必要通过纳税筹划来增加股东的税后收益;其五,博弈论原理,博弈论强调决策主体间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均衡性问题,在纳税过程汇总,企业与税务机关形成博弈关系,在遵守协议动机的情况下,纳税契约就成为平衡双方决策权力的平衡条件。

二、企业纳税筹划实施流程概述

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筹划企业基本情况,并进行利益、风险控制等需求分析。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企业需要在进行纳税筹划前,收集并整理企业当前的组织形式、财务情况、未来发展中可能的投资意向以及风险控制目标和态度等。

第二步,筹划企业未来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所有财税的相关政策。企业需要向税务机关索取免费的税收法规资料,同时通过其他信息媒介查询政府机关的所有有关出版物,例如通过政府网站、专业网站、咨询机构等收集企业所涉税务的相关政策法规,以此保障未来纳税筹划方案的合法性。

第三步,对企业所涉税务进行逐项拆解、评估和分析。首先对企业所涉的所有纳税项目进行整理,整理企业内部评估制度、涉税会计处理工作、涉税理财计划项目、常规经营税种。然后对企业所有税种情况进行分析,对可能存在内部控制或财务管理问题所造成的纳税过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问题症结。

第四步,分析并制定纳税筹划方案。对所总结的纳税纳税过高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与企业成本、资金问题一同分析,设计一个或多个纳税筹划方案,以供应用或优选。

第五步。处理纳税筹划涉税纠纷问题。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争取和保障自身所提出的合理、合法的纳税筹划方案,争取自身权益,依法拒绝不合法的筹划方案。

第六步,对所采用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跟踪绩效评价。评价已应用的纳税筹划方案,考评实际经济效益和应用效果,对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案,要及时修正,并选择更为合理的备选方案,或对已有的单一方案进行改良。

三、企业纳税筹划的方法

税收筹划的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税收筹划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很多种,一般企业可以应用的直接税收筹划方法主要有:经营方式筹划法、合同模式筹划法、销售方式的筹划法、供货方对象的筹划法、奖金发放方式的筹划法、缴纳税种筹划法等。上述筹划方法可以单一应用或协同应用,主要依据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实际经营方式等进行选择。

经营方式筹划法是针对企业经营方式非单一化时的适用方法,例如自产自销、代购代销、批发、零售、连锁、专营、咨询、运输、直接出口和委托出口等税率有一定差异,因此可计算当前经营方式和其他可选经营方式下的征税、退税率,保证征税率最低、退税率最高,以此提升自身利益。

合同模式筹划法是基于契约经济理论,通过合同管理,制定合同签订份数优化方案,例如在外包加工、承揽等合同的制定方案中分别针对材料和加工费制定不同的合同,以此来减少购销合同印花税率,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

销售方式筹划法是指在企业可选的销售方式较多时的适用方法,例如直销、代销、经销、联营、网络销售等方式所产生的税值有所不同。例如我国税收法律规定了对折扣销售中应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价格折扣并按照折扣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来计算税值,因此折扣销售就有利于实现税值控制,从而提升企业利益。

供货对象筹划法是通过对供货方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来实现税金抵扣。因此,企业可以考虑通过选择具备开具有供货方主管税务机关代开注明征收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方式抵扣税金,降低自身损失。

奖金发放筹划法是通过调整企业奖金激励方案来实现纳税控制的方法,企业通常会依据员工整体工作情况制定激励方案,其中奖金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但其同时也涉及了税金问题,因此企业可在选择以税率最低的发放频率进行发放,保障员工利益,潜在推动员工积极性,改善企业长期收益。

纳税税种筹划法是在企业存在混合销售或兼营业务时可选的筹划方法。使收入全部缴纳一种税金或者两种税金分别缴纳,两者的总体税负不同;同样地个人投资开办企业,可以设立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缴纳不同的税金,总体税金总额不等。

参考文献:

[1]王虹,陈立编著.纳税筹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税务管理案例篇8

近5年来,市局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共审理重大税务案件37件,占市局稽查局同期案发数的10.6%。通过审理共变更稽查部门拟处理意见17件,退回稽查部门补充调查案件3件。通过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制度,纳税人共补税款2,688万元(其中,企业所得税651万元),交罚款233万元。从实践情况看,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制度在以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保证了国家税法的正确贯彻执行。通过重大案件审理,纠正了基层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和偏差,确保了国家统一税法的正确贯彻执行。

(二)强化了执法监督。在重大案件审理中,法规部门(审委会办公室)和有关业务部门在案件审理环节介入,通过事中监督,进一步深化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增强了执法责任感,提升了执法水平。

(三)优化了纳税服务。在重大案件审理中,审委会办公室坚持严把“证据关、法律关和程序关”,坚持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的依法行政原则,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和合理权益,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满意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例如,在审理一起案件时,稽查部门以纳税人批量销售给关联企业的价格低于销售给非关联散户的价格为由,依据征管法第36条予以调整征税,经审理认为,纳税人大批量售价低于小额零星售价符合营业常规,而稽查部门又没有纳税人销售给非关联企业的批量售价作比较参考,据此,市局审委会办公室认为该案证据不足,退回稽查部门补证。

(四)规范了执法行为。通过重大案件审理,就有关问题加强与稽查部门、税源管理部门交换意见,对一些典型性问题,审委会办公室通过向税源管理部门发出税收执法建议书,切实解决了一些执法上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

(五)降低了税收执法风险。在案件审理中,审委会办公室十分关注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对于一些纳税人与税务部门争议较大,且政策缺乏明文规定的,本着“法不禁止即自由”、“疑案从无”的原则,作出了有利于纳税人的意见和决定,有效防范了税收执法风险。

(六)推进了重大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市局重大案件的审理和定性均实现了集体审理。即使是在初审环节,也由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案卷传递给各成员进行初审,由各成员单位提出初审意见,然后再集中大家的意见,提出审委会办公室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审委会进行集体会审,由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成员单位共同对案件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认真贯彻落实了集体审理的案审原则,既保证了审理意见和结论的合法、公正,又推进了重大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关于功能定位

根据《办法》第1条规定,重大税务案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和规范对重大税务案件的监督”。该功能定位并不全面准确,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确有监督功能,但还应当有规范执法、为纳税人服务和防范执法风险的功能。此外,通过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还可以发现一些制度问题,通过政策执行反馈制度反馈上级机关,因此,还应当有为领导层决策服务的功能,建议《办法》修订时增加这些功能。

(二)关于制度出台形式

《办法》的内容涉及执法主体、案件审理程序、涉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还涉及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衔接问题。如果仅以国税发的红头文件形式出台,存在潜在的税收执法风险。理由是,根据“合法行政”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根据行政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由于规范性文件对于法院审案仅仅是“参考”,并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拘束力,因此,税务局以《办法》为依据介入稽查案件审理并作出有关处理决定,可能带来一定的诉讼风险。建议《办法》以部门规章(即以总局令)形式出台为妥。

(三)关于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原则

《办法》第4条规定,重大税务案件的审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公正、合法、及时、有效的原则。但随着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合理行政”原则已日益重要,因此,建议在《办法》修订时加入“合理”原则。

(四)关于作出决定的主体

《办法》规定,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后,要以审理委员会所在机关名义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交稽查部门执行。本规定的优点在于贯彻了“权责统一”原则,即税务局审理的案件要由税务局承担责任,应对复议和诉讼等行政执法争议。但该规定涉嫌与上位法的规定相抵触。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如果税务局对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作出处理决定,可能与征管法实施细则的上述规定相抵触。因此,从控制执法风险角度,建议由上级税务局审理后,对上述案件交由稽查部门作出决定并执行。

(五)关于重大案件的确立标准

《办法》规定,重大税务案件的标准,主要根据涉案金额、案件性质、争议程度、社会影响面4个因素来确定。同时,《办法》规定,按重大税务案件标准审理的案件达不到上年案发数10%的,须下调标准。在审理实践中,该标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年度间重大案件审理任务不均衡。实践中可能会存在某一年度审案数量过多、而另一年度审案数量过少的情况。二是“上年案发数”难以准确界定。三是“一刀切”的审理比例(10%)欠科学,而下调标准则会影响行政效率。在经济税源发达地区,由于稽查查办案件多,10%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任务会显得相当繁重,变相导致税务局有关部门成为下属稽查局的“第二审理部门”;而在经济税源欠发达地区,稽查办案少,按10%的标准,一年只审理2-3个案件,重大案件审理制度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硬性达到10%而下调标准,将稽查局办理的简单案件交由市局审委会审理,使简单案件审理程序复杂化,影响行政效率,浪费行政资源。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将“上年案发数”改为“上年案件调查终结数”,提高操作性。将10%的固定比例改为弹性幅度比例,例如,规定为5%-10%。

(六)关于组织架构和决策体制

第一,组织架构不明确。《办法》只规定审委会成员由税务局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但是“税务局领导”是指所有的局领导还是部分局领导、有关部门是哪些部门均不明确。省局规定,四川省国家税务局案件审理委员会主任由省局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法规、稽查工作的局领导担任。第二,审委会成员单位(指有关部门)的职责不清。容易导致淡化责任、把审委会办公室移交的案件当成“额外负担”等问题。第三,案件审理的决策体制不明确。《办法》规定,审理委员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审理结论。这个审理结论是如何形成的,是按合议制还是行政首长负责制作出?并无明文规定,实践中容易形成不同的做法和模式。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建议《办法》在修订时予以进一步细化明确。关于第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合议制对于发挥集体智慧,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确保程序和实体公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税务案件审理属于行政管理行为,从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来看,又应当采取行政首长负责制,即审委会主任或者其授权的副主任具有最终决定权。借鉴法院审案模式,《办法》修订时可以考虑采取合议制。

(七)关于案件审理的程序

1.关于补充调查问题。《办法》规定,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可以退回稽查部门补充调查或重新处理。这一规定不明确之处有三:一是补充调查的次数问题,一个案件最多允许补充调查几次不明确;二是补充调查的时间问题,即应该在多长时间内补充调查完毕不明确,反复补充调查无疑会影响行政效率,侵害纳税人的合法权利;三是经退回补充调查仍无法定案,是由稽查局处理还是由审委会根据“疑案从无”的原则直接处理?建议《办法》修订时对以上问题予以明确。

2.关于执行监督问题。《办法》规定以审理委员会所在机关名义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交稽查部门执行。但《办法》未规定稽查执行部门向市局审委会反馈案件执行情况,而审委会审理的案件,其执行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行政执行力、上级机关决策效果和税收法治环境的公平公正,如果对此缺乏必要的监督,本制度的实施效果定会大打折扣。故此,建议《办法》引入稽查部门对重大案件执行情况要向税务局进行反馈的机制。

3.关于案件材料的送发问题。《办法》规定,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应在审理委员会审理前3天,将有关案件材料送发审理委员会成员。这里的“有关材料”过于笼统,如果有关材料是全部案件材料,则在目前征管软件未全面推进电子档案前提下,案卷复印工作量很大,不具有操作性。建议将“有关材料”进一步明确,在目前条件下,可进一步细化规定为税务稽查报告、审理工作底稿、稽查局审委会记录、主要证据清单和证明对象即可。

4.关于审理时限。《办法》规定,经审理委员会审理的案件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可适当延长审理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40天。对于重大税务案件,40天的审理时间规定过短,建议延长为3个月。对于特别重大、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建议规定经审委会主任或授权的副主任批准后,可再继续延长制度。

5.关于回避问题。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税务人员在核定应纳税额、调整税收定额、进行税务检查、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办理税务行政复议时,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有有关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因此,建议对重大税务案件实施行政处罚等时,规定相应的回避制度。

(八)关于案件审理方式

《办法》将案件审理形式局限于书面审理,这种方式不太全面。重大案件审理大多属于案情复杂的案件,书面审理一般是就案审案,就材料审材料,审理人员对案情缺乏深入调查了解,可能造成审理工作偏差,影响案件审理质量。建议《办法》在修订时引入实地调查和听证审理机制,以提高案审质量。

(九)关于案件审理制度的政策依据

《办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一,根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第2款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应当明确划分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重大案件审理工作实际上也应当归属于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划分范畴。第二,根据新《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46条第3款:案情复杂的,稽查局应当集体审理;案情重大的,稽查局应当依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报请所属税务局集体审理。由此,重大案件审理制度并不是稽查工作规程下的子规程,而是对稽查工作规程的作出的特殊规定。综上,建议重大案件审理的政策依据还应当至少包括《征管法实施细则》和《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十)关于超期作出决定滞纳金的加收

根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75条规定,加收滞纳金的起止时间,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税款缴纳期限届满次日起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实际缴纳或者解缴税款之日止。实践中,重大案件审理存在普遍超过40天的审理期限的情况,因重大案件涉及税款金额通常较大,如果税务机关予以加收滞纳金,那么滞纳金金额将会很大,对此纳税人反响强烈,这种情况,是否属于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税务机关的责任(细则解释为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对此,建议予以解释或者进一步予以明确。

(十一)关于审委会办公室的初审权限问题

根据《办法》规定,审委会办公室如判定稽查移送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符合法定程序、适用法律正确,拟处理意见适当的,就不需要报审委会进行集体审理。审委会办公室的这项初审权限过大,如不正确行使,会存在较大的制度真空。建议修订《办法》时,将审委会办公室的初审权与其他成员单位进行合理分担,强制规定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审理过程中必须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进行。

(十二)关于重大案件审理案例库的建立

重大案件审理的结果不仅仅会影响其审理的某一个案件,同时也往往会在一定的范围内起到同类案件的示范效应。建议建立重大案件案例机制,使同类案件得到相同处理,以保证处理、处罚决定的公平公正。 

税务管理案例篇9

【关键词】税法 税收 法规讲解 会计学

一、税法教学的重要性

税法教学的重要性是由税法的重要性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决定的。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与税收密不可分。税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后,便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税收活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税收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税收政策,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经济运行,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无外乎是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以最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纳税本身是企业的一项必要支付,如何用好、用准、用足税收政策,便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公民个人的角度看,随着收入渠道的多样化和收入总量的增加,纳税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何做到依法纳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愈发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高等院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和法学类各本科专业普遍开设税法课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税法教学,使各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税收法律知识,这样,既可以为财税部门培养税收专门人才,也可以为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培养纳税管理人才,满足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应突出税收特色,重在应用

教学内容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目前本科阶段的教育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原则,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税法教学应顺应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展开。目前,法学教育界对财税法教学内容的研究比较多。在税法教学上,讨论的焦点是“法”多一点,还是“税”多一点。但笔者认为,税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税收学不是税法。税收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税收的基本理论问题。税收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税收的本质,税收的存在形式,税收职能与原则,税收水平,税收负担,税收与资源配置、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税收结构等,阐述税收分配的基本理论,揭示税收发展规律。税法是税收征纳双方的行为规范,解决的是实际操作问题。但是两者也有联系,讲授税法必然涉及到税收,所以要把握好两者的“度”,对于本科阶段学生,主要应以实务为主,理论为辅。

2.税法教学应突出税收特色。从法学的角度看,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税法教学应从权利主体的权利义务上展开,对于税款的计算问题可以一带而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税法”后面冠以“学”字,使税法变成税法学,似乎就注重了法学色彩而淡化了税收特色。实际上,税法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从税收实体法上看,每个税种都要涉及到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税款计算、纳税环节、减免税、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实体要素,其核心问题是解决税款的计算与征收问题。国家要从纳税人那里取得多少收入,纳税人应保留多少收入,需要税收实体法予以明确。从税收程序法上看,主要是解决税务管理、纳税程序、法律责任、税收救济等问题,所有这些,必然涉及到数量关系问题。如果抛开数量关系,一味讲究法学色彩或理论意义,税法教学将不能适应实务工作的需要。

3.税法教学应重在应用。本科阶段的教育应把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距离。税法本身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只注重法学原理而忽视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则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市场需要的并非都是理论家,而是众多业务上的能手。无论是财税部门、企业单位、税务中介组织,还是司法部门、律师行业,需要的大都是精通税收业务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对税法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案例分析的选择,不能忽视实际操作问题。因此,税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税法基本理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重视业务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应以法规讲解为主,并与案例分析有效结合

讲课关键在于“讲”,“讲”的基本形式包括讲解、讲述和教学讲演。讲解是以解释、剖析的形式传授知识,讲述是以叙述的形式讲授知识,教学讲演是以演说的形式讲授知识。

1.税法教学应以讲解为主,讲述为辅,讲解立法背景、立法意图和实际操作问题。讲好税法课,需要教师具备法学、税收、会计等相关知识,否则,会出现照本宣科、宣读法条的现象,或者漫无边际地讲些所谓理论性的知识,致使学生似懂非懂,逐渐失去了对税法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精选讲授内容,选择那些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如税法基本理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税收征管法等内容。对于其他税种,学生可以凭借已掌握的税法原理进行自学。

2.税法教学应采取以法规讲解为主、法规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些法学教育者提出,税法教学应先提出典型案例,然后进行法学理论分析,对照讲解税法条文;典型案例的选择要注重税法与司法的联系,突出案例分析的法学意味和过程的逻辑性,不要只注重税款的计算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完全适合税法教学,尤其是本科层次的税法教学。从法系上看,我国的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也称成文法系),与法国、德国等国家相类似。各项法律以成文法为主要形式,法律结构比较完整,内容比较严谨,条款比较原则。不同于以英国、美国等国家为代表的普通法系(亦称判例法系),法律条文只提供了一个法定架构,其具体内容以大量的法院判例作为补充。这就决定了税法教学不宜采取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方法,只能采取以法规讲解为主、案例分析为辅,讲解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在讲授税法条文时,可从立法精神讲起,讲解税法的内在规定性和应用问题。然后,通过适当的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税法条文,增强实际操作的能力。如果不先讲税法的基本规定,直接以案例开篇导入教学过程,难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税法内容。就像在讲授数学时,如果教师不先讲定理和计算公式而直接讲授计算题的话,学生很难听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在税法案例的选择上应贴近实际,突出税收业务特色,以培养学生税收业务能力。

四、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开展税法教学的基础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

1.税法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税法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性、专业性较强的部门法,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法学知识。税收是分配范畴,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项政策的颁布和实施,都体现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经济学和税收学等方面的知识。税收产生于纳税人经济行为及其结果,需要教师熟悉各行各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常识。税收与会计密切相关,企业应纳税款的计算离不开会计所提供的资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税收的征收与缴纳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否则,税法教学只能停留在税法条文简单解释的低水平状态,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税法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有必要进行进修、深造和社会实践,扩大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税法教学的需要。

2.学生应具备学习税法的基础。税法课程与法学、税收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税法课程应在学生已经修完上述课程之后开设。否则,势必会造成教师不知从何处教起、学生总是处于一知半解的困惑状态。尤其是会计课程没有开设,学生不懂什么是资产折旧或摊销,不懂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就无法深入学习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会计知识,学不懂税法,也使得有些教师不愿讲授税法课程或者只讲解税法原理而避开税款计算问题,直接影响了税法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税务管理案例篇10

关键词:税务会计师;财务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随着我国财税体制的日益完善,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日益明显,会计职能随之不断变革,会计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税务会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存在于企业;税务会计师是具备现代企业税务管理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在企业财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逐步建立并完善“税务会计师”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防范涉税风险的有效举措。

一、税务会计师的涵义

税务会计师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进行计算和缴纳,主要包括税务核算和监督、税务统筹管理、税务检查、纳税筹划等一系列相关的税务工作,从而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企业税务会计专职岗位和专业会计人才。

建立“税务会计师”财务管理体制,对加强企业管理、防范纳税风险十分必要可行,是适应企业需求的明智之举,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在税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弥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空白。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税务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从企业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特殊领域,它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相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务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的方法计算、调整,再融入到财务会计中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一)目标不同

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除了为综合部门及外界有关经济利益者服务外,更主要的是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服务;而税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是税务部门。

(二)核算基础、处理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税务会计一般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较客观和明确,既操作简便又可防止偷税逃税。

(三)构成要素及等量关系式

财务会计的六大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等量关系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

税务会计的要素是应税收入、扣除费用、纳税所得、应纳税额,其等量关系式为:纳税所得=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应纳税额=纳税所得×适用税率。

三、税务会计师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

(一)实现纳税筹划、降低税务成本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企业筹划行为。

案例:某公司将临街商铺出租给商户,双方商定年租金250000元,其中包括水电暖20000元,按照此方案年应纳房产税税额为:250000×12%=30000(元)

由税务会计师建议,将商铺年租金定为230000元,水电暖由承租者按实际发生额另行结算,按照此方案年应纳房产税额为:230000×12%=27600(元)

比采用原方案少缴纳房产税30000-27600=2400(元)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纳税筹划有助于在财务工作中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企业税务管理,降低涉税风险

税务管理是指企业采用税务计划、决策、控制、组织实施等方法,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缴纳税款,从而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税收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管理活动。

企业因不懂纳税筹划甚至未正确计算税款而多缴税,税负居高不下,使企业正当的税收权利得不到依法保障,或由于不懂法,造成偷逃税款而被税务机关处罚,乃至受到法律惩处。

案例:一位税务会计师受托检查一家非煤矿山企业,财务会计称企业账务处理准确到位、税务管理人员比较满意。结果经税务会计仔细检查发现账内没有应列支的咨询费、勘测费等,这些费用作为非煤矿山企业是必需的费用支出,那么企业必要的资料(如《矿山治理与生态恢复方案》、《矿山储量动态报告》等)又是怎么编制的?税务会计师产生疑问,难道存在账外支出?企业有账外经营?如果存在账外经营,那么企业同样就存在偷逃税的嫌疑。

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行业分析对比不难发现,各行业必要的费用支出如果企业没有正常列支,从税务角度分析,财务会计这样处理账务的后果必然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通过上述案例,企业配备精通税收业务的税务会计人员,能够正确合法地处理有关涉税事宜,避免因违反税法而少遭受、不遭受经济处罚。

(三)有利于增强企业纳税意识

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应尽的义务,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熟悉税法,而由于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日趋扩大,就要求有专职的税务会计产生并充实到企业中来。税务会计了解涉税资金运动规律,熟悉税法,就可以尽可能地及时足额缴纳税款,树立依法纳税光荣的观念,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在企业以至整个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税务会计师的发展前景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国际会计制度的接轨后,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两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一些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总部都设专业的涉税职能部门,对公司本部及子公司采取“统一管理、统一筹划、分别上报、分别缴纳”的管理模式。即公司税务会计师或税务部门在所属单位财务部门的配合下,对本部及所属单位的纳税申报、税款缴付等事项与税务机关进行对接、协调,分别各个会计主体进行办理;根据企业特点、行业要求进行税收政策的分析研究,根据企业的发展及部署,全程进行税务筹划。因此,集团性企业对具有涉税资质的会计师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总之,税务会计师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税务会计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税务管理素质、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内部涉税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其次税收并不仅仅关系到国家利益,而直接构成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并直接影响到股东收益的大小,作为理性经济的纳税人应充分考虑税收成本,事前合理地安排各项经济活动,利用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优惠政策,合理地进行税收规划以及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有效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本慧.浅析税务会计师在企业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