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行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07 17:30:04

税务行业管理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1

注册税务师行业作为具有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双重职能的社会中介组织,正在成为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推动我国税收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第一个部门规章,对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的法律地位、执业规范、行政管理、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具体规定。《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针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办法》,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规范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优化执业环境

(一)认真学习宣传《办法》。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办法》对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规范发展,发挥行业为税收管理工作服务的重要意义。各省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带头学习《办法》,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本地区贯彻落实《办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各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宣讲《办法》,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全面把握《办法》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要结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开展对《办法》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办法》的社会影响,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端正思想认识,大力支持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壮大,对于税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好注册税务师行业这支涉税服务专业队伍,发挥其为税收工作服务的作用。要按照国务院“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实行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整顿经济鉴证服务市场”的要求,贯彻落实好《办法》的各项规定,完善制度和办法,拓展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空间。要按照“依法支持,利于征管”的原则,积极支持和引导税务师事务所开展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业务,充分发挥注册税务师行业的职能作用。

(三)进一步巩固脱钩改制成果。要坚决杜绝把税务师事务所当作税务机关“内设机构和小金库”的错误做法,不得干预税务师事务所规范运作和插手事务所人、财、物等内部事务,不得以任何名目从税务师事务所获取经济利益,不得强制、指定。要克服对注册税务师行业“不敢管、不想管、不愿管”的问题,建立和健全有效的行业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依法对税务师事务所开展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为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执业环境和条件。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体制

(一)明确行业管理的工作职责及其分工。各地国税局、地税局要积极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注册税务师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明电[2005]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具体职责的通知》(国税函[2005]320号)规定,明确注册税务师行业行政管理和自律管理的职责分工;要按照“国税局、地税局共同领导,一个机构,人员分别委派”的要求,规范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的管理,调整和充实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的人员组成,为本地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行政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强化对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日常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通过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对本地区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与磋商,及时解决行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本地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实现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各省国税局、地税局选派到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工作的人员仍然分别办公的,今年内要尽快实现集中办公,并在工作中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管理中心成为一个整体。要彻底纠正个别地方仍然将税务师事务所划分为国税所、地税所,管理中心对国税所、地税所实行分别管理的做法;要把所有的税务师事务所都视为涉税服务的独立实体,实施统一管理。

对在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工作的地税干部,省地税局要明确其人事关系和有关事务的管理归属问题,在职务晋升和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与机关其他干部一视同仁,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明确地(市)、县级税务机关行业监管职责。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工作职责之一。地(市)、县级税务机关要在征管部门指定人员负责本地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工作,接受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的业务指导,开展注册税务师行业宣传,依法对本地区注册税务师的执业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向税务师事务所提供税收政策信息和业务指导,切实解决行业管理断层、工作脱节的问题。

(五)加强行业管理体制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今年,总局将对各省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是否建立定期议事制度,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是否实现集中办公,对税务师事务所是否实行统一管理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要督促落实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指定专人从事行业行政监管的工作,切实加强行业管理的机构组织建设。

三、强化行业监管,促进规范发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行业监管制度。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办法》规定的精神,研究制定落实《办法》的一系列配套制度。要研究制定涉税鉴证业务标准和注册税务师及税务师事务所检查工作操作规程,建立税务师事务所资质等级评定制度和注册税务师行业公告制度;研究完善行业收费办法和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制度;研究草拟外国人参加注册税务师考试以及在我国境内建立机构执业等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和指导注册税务师的执业行为,督促注册税务师行业不断提高执业水平。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清理。对一些严重滞后或阻碍行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予以废止;对不适应行业发展的规定进行调整和完善;对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制度尽快建立和细化。

(二)加强行业监督检查,促进行业规范运作。各地国税局、地税局要密切配合,继续加强行业年度检查,制定年检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年检项目,统一部署本地区的年度检查和重点抽查工作。要针对上一年检查和抽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确定行业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开展专项检查或不定期检查,逐项督促落实整改措施。要继续做好税务师事务所的审批和日常监管工作,研究强化行业日常监管的具体措施,加大对行业重大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及时曝光。

(三)创新行业管理方式。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要适应新的形势,将工作的重点尽快转移到对注册税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上来。要深入基层税务机关和税务师事务所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行业状况,了解行业发展及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时期行业发展的特点,创新行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解决行业监管缺位或不到位问题,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四)加强行业管理基础性工作。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行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注意收集、整理行业运行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及时上报本地区年度检查情况、执业的注册税务师及税务师事务所的变动和公告情况、税务师事务所年度财务收入情况、涉税鉴证业务开展情况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应纳税额调增及调减情况等,为调整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注册税务师;数据处理;网络平台

在联邦德国等国家中,有专门的会计(税务)师数据处理中心供会计师(税务师)集中办税。如我国借鉴其做法,在金税工程三期中建立类似的注册税务师办税专用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将可为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集中办理高收入者纳税申报、涉税鉴证。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为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和注税协会进行行业管理、为税务机关向税务师事务所招标采购政府劳务和服务等,提供网络服务平台。

一、德国会计(税务)师数据处理中心集中办税的做法

德国的电子政务并不特别发达,在欧洲排名大约第十五位,远远落后于欧盟其他国家。但是,其税收信息化、公民服务中心(公民局)建设、企业统计资料报送系统、大学生助学贷款申请系统等颇有特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

德国的会计(税务)师主要通过一个专门的会计(税务)师专用信息数据处理中心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主要业务是纳税申报。该中心总部设在纽伦堡,16个州均有其分支机构,并实行电脑联网。同时,该中心与税务局的信息处理中心也成功实现联网,每月通过计算机处理大约800万件个人收入所得税方面的纳税申报业务。此外,该中心还存有德国170万户企业的经营信息,纳税人可委托会计(税务)师了解有关情况,为自身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会计师信息数据处理中心与税务局信息处理中心传递信息的具体程序为:纳税人委托执业会计(税务)师审核或帮助填写纳税申报表。会计(税务)师将有关纳税人的申报资料通过电脑传输入会计(税务)师信息处理中心,会计(税务)师信息处理中心再将有关资料传递到税务局信息处理中心,税务局信息处理中心发给纳税人回执。同时,纳税人还要将亲笔签名的申报表邮寄到税务局,税务局再从信息处理中心查询出纳税人的电子申报资料进行核对,无误后再通过电脑开出纳税通知书,通知纳税人缴税。

目前,德国共有执业会计(税务)师5万人左右,其中35万人是该中心的会员。该中心从1966年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从1972年开始,该中心还专门建立了一个与税务有关的数据信息库,存入了德国所有的税收法律条文、各个法院判决的税务案件、联邦财政部颁发的有关税收规章制度以及全国各大刊物发表的有关财税方面的专业文章等(每星期更新一次)。供会员购买、查询、使用。通过会计(税务)师信息数据处理中心集中办税的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纳税人和税务局的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效地保证了征纳双方的工作质量,减少了办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差错。

近两年来,德国又开展了“联邦在线2005电子政务工程规划”建设,以及电子签名法、公民服务中心(公民局)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目前,德国的电子政务系统(包括税收信息化1等比之前又前进了一大步。

二、在我国建立注册税务师办税专用信息数据网络处理平台的意义

目前,我国也大力推广和应用了金税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设想,可否借鉴德国等国家的做法,在我国金税工程三期中建立类似的注册税务师办税专用信息数据网络处理平台。供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办税专用?

在我国。如能够建立注册税务师办税专用信息数据处理网络平台,目前至少可做下列用途:

(一)注册税务师利用此专用网络平台,可为高收入者纳税申报

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11月8日《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须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同时明确了须自行申报纳税的五种情形以及申报内容等相关操作办法。对高收入者,可仿照国际惯例,建议其采取由人纳税申报的方式,而注册税务师正好可利用此专用网络平台为其纳税申报。

由税务人纳税申报的方式是国际惯例,德国也是这样做的。并且其税务人——会计(税务)师是通过专用网络平台进行办理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逐步提高,符合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缴纳条件者会逐步增加。这项业务将会越来越大。

利用网络专用平台为高收入者纳税申报有很多好处和便利,既大大减轻了税务局和纳税人的工作量,又提高了纳税申报的准确度和效率。

(二)注册税务师利用专用网络平台。可为相关企业进行所得税涉税鉴证

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12月30日的《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指出:“注册税务师可承办下列涉税鉴证业务:1.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的鉴证;2.企业税前弥补亏损和财产损失的鉴证;3.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税务局规定的其他涉税鉴证业务。”2007年2月2日,这两项鉴证业务的“试行准则”相继出台。

如果专用网络平台建立,注册税务师可利用它为相关企业进行涉税鉴证,这和德国的情况将是一样的。联邦德国税法规定,每个企业、公司都必须聘请会计师进行查账、出具证明,类似于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涉税鉴证。不过,德国的涉税鉴证业务是与其纳税申报业务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委托会计(税务)师纳税申报,会计(税务)师们通过专用的信息数据处理中心集中处理纳税申报并进行鉴证,同时税务局也可以利用此专用网络与税务师实现数据共享。税务局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纳税人专用税号等网上汇总企业个人的收入数据信息。并与注税师专用网络纳税申报数据核对,在网上审核其真实性。

如果我国注册税务师也利用专用网络平台为相关企业进行所得税涉税鉴证,则既便于与税务局实行信息共享。同时其准确度和规范度也要提高许多。

(三)注册税务师利用专用网络平台,可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指出:“注册税务师可以提供代办税务登记、纳税和退税、减免税申报、建账记账,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申请,利用主机共享服务系统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代为制作涉税文书,以及开展税务咨询(顾问)、税收筹划、涉税培训等涉税服务业务。”如果专用网络平台建立,注册税务师可利用它进行上述《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表述的涉税服务,包括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为小规模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等业务。

2007年3月召开的广东省注册税务师协会理事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纪要也指出:“为了适应注税行业执业不断拓展的形势要求,在信息社会条件下,须加快注税行业信息共享步伐。中税协应当与总局管理中心协调,提出行业信息共享规划和需求方案,尽快构建注税行业全国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地方税协、省管理中心与中税协、总局管理中心全国联网,促进全行业信息共享和税务师事务所执业对有用信息的需求。”(《广东省召开注册税务师协会一届四次理事会暨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2007信息反映》第四期(总第一一五期)。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网页。2007年3月14日至15日。)

(四)注税师管理中心和注册税务师协会可利用专用网络进行行业管理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正在考虑构建《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系统》或《注册税务师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拟在金税工程(三期)中立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快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为加快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决定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荐应用《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系统》。该系统作为金税工程(三期)待立项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注册税务师行政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依托。第一批推荐应用的省份在6月30日前完成初始数据的提取和录入。初始数据包括各地税务师事务所及执业税务师的一些基本信息。待初始化录入工作完成后将进行系统移植。并实施《注册税务师信息化管理系统》(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快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注字[2007]3号”。2007年6月18日)。

笔者认为,这个系统有点类似本文中建议的注册税务师专用网络系统。但是,实施《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系统》或《注册税务师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但要考虑税务机关对行业管理的需求,而且还应考虑到注册税务师行业对业务信息共享的需求。要将注册税务师行业执业中与管理机关连通的需求一道纳入,并向社会开放。以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以税务管理机关、税务师事务所、纳税人共同为用户的完整的注税行业全国信息共享网络。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3

一是选择相关指标综合排序,确定本地所得税管理的重点行业

选择年度行业应纳税所得额或年应纳所得税额、行业实际入库所得税额、行业利润税负率、行业所得税贡献率、行业所得税负担率等指标,进行综合排序,确定本地所得税相关指标排名靠前的行业,结合实际,修正相关指标值,最终确定本地所得税管理的重点行业。

二是找准行业管理的落脚点,重点突破,覆盖全面

在确定重点行业的基础上,选择个别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所得税管理的试点,寻找行业管理的落脚点,如行业平均利润率、行业平均利润税负率、行业平均所得税负率等重要指标,并以此建立适合本行业的所得税管理模型,在试点中不断调整优化,以点推面,覆盖本地所得税行业管理。

三是不断探索行业所得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行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按照总局“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的所得税管理总体要求,积极探索行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1、建立行业所得税分析、监控机制。定期分析行业收入、税负和弹性,建立实用可行的行业企业所得税收入预测模型,分析行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弹性和宏观税负,开展有效的所得税税源预测。同时运用分析结果与管理实绩比较,对照差异,查找原因,发现管理弱点,强化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控。

2、积极开展行业纳税评估和检查。建立不同行业的所得税指标体系,结合行业宏观数据、历史数据、现实管理数据,合理确定预警值,建立行业所得税评估数学模型,开展行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在行业评估的基础上,对税负率明显偏低的行业和日常管理中问题较多的行业进行重点检查和行业专项检查,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措施。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4

一是选择相关指标综合排序,确定本地所得税管理的重点行业

选择年度行业应纳税所得额或年应纳所得税额、行业实际入库所得税额、行业利润税负率、行业所得税贡献率、行业所得税负担率等指标,进行综合排序,确定本地所得税相关指标排名靠前的行业,结合实际,修正相关指标值,最终确定本地所得税管理的重点行业。

二是找准行业管理的落脚点,重点突破,覆盖全面

在确定重点行业的基础上,选择个别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所得税管理的试点,寻找行业管理的落脚点,如行业平均利润率、行业平均利润税负率、行业平均所得税负率等重要指标,并以此建立适合本行业的所得税管理模型,在试点中不断调整优化,以点推面,覆盖本地所得税行业管理。

三是不断探索行业所得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行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按照总局“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的所得税管理总体要求,积极探索行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1、建立行业所得税分析、监控机制。定期分析行业收入、税负和弹性,建立实用可行的行业企业所得税收入预测模型,分析行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弹性和宏观税负,开展有效的所得税税源预测。同时运用分析结果与管理实绩比较,对照差异,查找原因,发现管理弱点,强化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控。

2、积极开展行业纳税评估和检查。建立不同行业的所得税指标体系,结合行业宏观数据、历史数据、现实管理数据,合理确定预警值,建立行业所得税评估数学模型,开展行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在行业评估的基础上,对税负率明显偏低的行业和日常管理中问题较多的行业进行重点检查和行业专项检查,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措施。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5

这次全省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年全省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交流支持、监管、呵护注税行业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注税行业管理工作任务。

一、20*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和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各级分管注册税务师行业的领导和监管部门,全面认真贯彻落实总局、省局关于注册税务师行业的一系列精神,努力统一思想认识,理顺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明确业务范围,加强行业监管,全力支持和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全省注税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数量增多,队伍壮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税务师事务所170个,其中:有限公司141个,合伙所29个。我省执业注册税务师由2006年的779人,增加到903人,增加124人,增长15.92%。全省2,*8名从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43.02%,大专以上占77.48%,队伍的主体正朝着一个年轻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年全省税务师事务所收入8,984.62万元,较2006年7,378万元增长了21.78%。20*年收入过百万的23个,户数与2006年持平,但总收入5,326.59万元,比2006年增长191.18万元,增幅3.72%。三是开展涉税鉴证业务步伐明显加快。所得税汇算清缴户数由2006年的676户增到1,468户,增幅117.16%。汇算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739.29万元增到1,050.18万元,增长310.89万元,增幅42.05%。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由2006年的309户增到371户,增幅20.06%。

(二)税务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总局和省局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注税行业发展的文件,大大加快了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步伐。各地税务机关也结合当地实际对注税行业给予了大力支持。20*年全省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可做业务更加明确。武汉市国、地税局联合下发了《税务中介机构从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事项审核鉴证管理试行办法》。黄石市国税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明确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出具税务师事务所涉税鉴证报告范围的通知》、《关于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补充通知》两个文件,明确代办退税业务、财产损失鉴证等五项业务交由税务师事务所开展。荆门市国、地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税务师事务所开展所得税汇算的三类企业。潜江市国税局根据当地实际,明确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中,企业一定附送税务师事务所的鉴证报告。这样做既降低了纳税人的纳税风险,也减少了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更提高了汇算质量。二是市州主要领导亲自抓注税工作。如武汉市覃先文局长带领机关有关部门到税务师事务所开展注税行业现状及发展调研工作,研究解决当前发展中的难点问题。黄石市张巧新局长、襄樊市李秀普局长、荆州市陈晓铃局长、黄冈市喻耀华局长多次与机关业务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三是省国、地税局、省税协共同评出了年检合格A级单位。为支持注税行业规范发展、做大做强,今年结合年检工作,省国、地税、省税协采取自下而上的评比方法,对规范发展,收入规模大的税务师事务所开展了评比活动。全省评出7家年检合格A级单位。为支持其发展,省局专门明确七家税务师事务所在省内开展业务,不受地域限制,全省上市公司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鉴证业务优先由“年检合格A级单位“承办。

(三)理顺了管理体制,建立了监管体系

在理顺注册税务师管理体制,建立管理体系工作上,我省严格按照总局要求,积极抓好落实工作。已完全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管理模式。一是下发文件,明确管理体系和工作职责。在20*年省局下发文件的基础上,20*年省局下发了《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鄂国税发165号),进一步明确了在市、县两级征管部门要设置专岗,配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现在均已落实到位。省局连续三年举办了专职人员培训班。参训人员边学习、边讨论,谈认识、讲体会,研究落实措施,彼此交流经验。解决了监管部门对注税行业的认识问题,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以及利用信息化系统加强监管的问题。二是全省狠抓重点不放松。去年8月份,省国税局成立了以刘勇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领导为副组长,监察室、征管处、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和省注册税务师协会秘书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专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抽查了国税局脱钩改制的43家税务师事务所,通过检查推进了税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管理制度。荆州市国、地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加强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武汉市制定下发了《税务师事务所综合考核实施办法》、《注册税务师档案资料管理办法》。襄樊市国税局根据省局下发的管理工作规程制定下发了注册税务师管理办法,把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四是分管局领导亲自抓。武汉、黄石、襄樊、十堰、荆州、宜昌、仙桃、天门市局等分管局领导亲自组织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注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五是形成了齐抓共管新格局。在今年召开全国注册税务师管理工作视频会时,襄樊、十堰、随州、天门、林区国税局的领导十分重视,一把手局长和班子全体成员均参加会议。武汉市武昌区等35个县(市、区)班子全体成员也参加了会议。各市州的征管科长都用了一定的精力抓注税管理工作。武汉、黄石、荆州、荆门、恩施、潜江积极与地税局取得联系,统筹安排年检、行业报表等工作。

(四)注税行业在纳税服务中的作用更加显现

发挥注册税务师行业在纳税服务中的作用,这是我国建立注税行业的初衷,随着时间的推移,注税行业在纳税服务中的作用更加显现。20*年全省注税行业共办理纳税服务22,457户次。2008年经税务师事务所开展的所得税汇算清缴2,139户,为全省国税系统应开展所得税汇算户的3.26%,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0,053万元,调减应纳税所得额93,017万元,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7,036万元。全省“一机多卡”开票共有14,162户,占全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45,320户的31.2%。通过这项服务既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又有效的降低了纳税人的经营成本,还提高了征管质量,即为纳税人创造了一个健康生存的环境,还为税务部门降低了执法风险。开展一机多卡开票服务,达到了纳税人、税务机关、注税行业三赢的良好局面。

(五)信息化建设迈入新的高度

在省国税局的外网开通“湖北注税”栏目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总局对注册税务师行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根据我省自身实际研发了符合湖北四级管理模式特点的“湖北注税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其内容有行业法规、信息、信息接收、机构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报表管理、考试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测评、逐级审核、监管检查、内部管理人员、历史记录查询等,涵盖了目前注税行业管理的全部内容。今年在京山举办的注册税务师管理干部培训班对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培训。全省“注册税务师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提升了注税行业管理的档次,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全省注税行业的发展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按总局要求,与先进单位相比,仍有不足。一是在支持力度上,有的单位在认识上很好,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具体措施很少。二是在监管力量上,有的单位在征管部门虽然确定了监管专人,但是专人担负着多项工作职责,投入的精力没有到位。三是在注税行业执业质量的监管上,有的单位不到位,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鉴证报告、工作底稿等文书不规范,存在问题较多。

二、当前及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总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中心,以落实两个转移为着力点,按照总局和省局的部署,不断总结经验,并切实解决好当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力支持,全面监管,全心呵护,努力推进我省注册税务师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我省注册税务师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一个根本,就是提高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在纳税服务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一个关键,就是全力支持和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一个保证,就是全面加强行业监管,落实两个转移;一个前提,就是要确保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全心呵护,助其成长;一个基础,就是要加强注税行业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一)推进行业发展,提高认识是根本

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税务机关服务纳税人的内容将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为纳税人服好务是摆在税务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注册税务师行业是专门提供税收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以省局今年开展“纳税服务年”活动为契机,从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高度着眼,充分认识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这支社会中介队伍,发挥其在纳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充分认识注税行业在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中的作用。

注税行业服务的触角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注册税务师通过开展涉税业务,宣传辅导和系统讲解国家税收法规,可帮助纳税人正确理解政策内涵,从而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增强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深对税务机关工作的理解。注册税务师通过客观评价国家税收政策制定的严密性和合理性,评价税务机关执法的公正性,评价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并将税收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到立法机关和执法部门,可为完善税收立法,调整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日常工作中,征纳双方在税收政策理解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分歧,注册税务师既可客观地向纳税人解释税收政策规定,又可向税务机关反映纳税人的经营状况与诉求,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提供磋商平台和畅通的沟通渠道。

第二,要充分认识注税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服务体系中的服务职能作用。广大税务干部要更新纳税服务理念,充分认识注税行业提供的有偿涉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提供必要无偿纳税服务的重要和有效补充,充分认识注税行业专业化的优势,努力构建完善的、科学的纳税服务体系。

目前,税务机关明确的注税行业可以为广大纳税人提供10多项涉税服务。纳税人将有关纳税事宜交由注册税务师办,一是可减掉在办理纳税事宜中的思想负担,纳税人可以集中精力投入生产发展;二是可减掉在办理纳税事宜中的劳累和费用。虽然通过注税行业办理要付给一定的费用,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比自己直接办理减少很多。全省注册税务师行业开展“增值税防伪税控主机共享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要充分认识注税行业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鉴证职能作用。注税行业具有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双重职能,其涉税鉴证职能的实质是对广大纳税人税收信用的评价衡量。注册税务师通过出具鉴证报告,一方面规范了委托纳税人的纳税行为,从而提高了征管质量;另一方面注册税务师要对所出具鉴证报告的公正性、准确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也可减轻追究税务干部执法风险的压力和责任。

国家税务总局总经济师董树奎同志在今年的全国视频会上强调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在税收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注册税务师已经成为广大纳税人办理税务事项的良师益友,成为了税务机关实施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的重要帮手。”税务部门是注税行业的业务主管和行政监管部门,其认识深度及重视程度对注税行业的生存、推动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级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总局和省局的有关推进注税行业发展的精神,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谋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为注税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行业发展,全力支持是关键

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税务机关的支持。目前,全省税务机关对注税行业的重视和支持总体上是好的,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局在支持和促进注税行业发展上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我们省也专门下发了支持注税行业发展的意见,但在有的地方落实不够到位。为此,各地一定要加强沟通、协调和宣传,不折不扣地把总局、省局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从政策、业务等各方面给予注税行业实实在在的支持。

第一,要加强注税行业的宣传力度。现在注税行业的工作地位、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不高或者淡弱,人们、社会对注税行业的认知度低、认可度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这方面的宣传少,信息量少。因此,各级要积极在行业宣传上下功夫:

1、在宣传上要凸现“三力”。信息时代,受众的选择机会不断增加,眼界不断开阔,要求不断提高,对一些空洞说教、机械呆板的东西非常反感。行业宣传绝不能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无物的东西,一定要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上狠下功夫,充分利用各种传媒载体,紧紧围绕纳税人及税务部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行业服务的宣传。

2、认真落实公告制度。各地要将注册税务师的资格制度、业务范围及规则、法律责任以及经总局批准,并年检合格的税务师事务所的名单、地址、电话等在办税服务厅以多种形式予广泛公示,让纳税人了解注册税务师行业。

第二,要加强支持注税行业可作业务的力度。一是各地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总局、省局提出的一系列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纳税人出具的由税务师事务所和执业注册税务师签章,并符合相关规定的涉税服务业务和鉴证类业务报告,税务机关应予受理,承认其涉税鉴证作用。要大力支持、指导注税行业广泛开展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度完工产品实际销售收入毛利额与预售收入毛利额之间差异调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土地增值税清算等涉税鉴证业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前两项签证业务已纳入省局今年的《“纳税服务年”活动暨2008年市州局工作综合绩效考核方案》(鄂国税函[2008]132号),进行年终考核,请各地务必认真对待,把涉税鉴证工作做好做实。二是各地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议和引导纳税人自发鉴证。对政策性强、业务复杂难度高、纳税人处理有困难的涉税事项,各级税务机关应区分纳税人(如财务核算健全程度),建议或要求纳税人委托税务师事务所代为办理。今后,对于此项工作做的好的地方,省局将总结经验,予以推广。三是各地要将税务咨询、纳税人的涉税培训等一些事务性服务,从行政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注册税务师这支队伍来承担,大胆放手地让税务师事务所来做。

各级在支持注税行业可作业务上,我认为一定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全面,省局明确的一定要贯彻落实;二是各级可根据本地实际有计划的实施;三是绝不能强调客观而不放开可作业务。

第三,要加强对注册税务师队伍发展重视的力度。行业要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是基础。目前全省执业注册税务师还不到一千人,这就极大的抑制了我省注税行业的发展规模。各级要切实采取措施,结合宣传行业社会地位、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就业前景,来鼓励更多的人报考注册税务师资格,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到这个行业。

第四,要加强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互信机制的力度。税务机关和注册税务师行业之间不是要搏弈,而是要合作。各地要积极与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信息沟通和反馈协作的关系,并形成制度。在这方面,我认为,要做好两点:一是让税务师事务所能够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动态。这就要求各地基层税务机关至少每季度对其提供一次最新的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信息;二是让税务机关能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意见。这就要求各地在税收征管或相关税收政策执行工作中,要充分听取税务中介机构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汇总上报,以便更好的改进工作。

(三)推进行业发展,全面监管是保证

注税行业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当前,行业发展中执业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恶性竞争等问题,都与我们行业监管力度不大,监管缺位或不到位有关。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入贯彻行业监管工作的“两个转移”:既监管的重点向执业质量转移;监管的重心向基层转移。各级要全面规范注税行业的服务程序、方法和内容,防范和化解执业风险。

第一,对注税行业执业资质的监管要突出“准入”。这个问题我在去年的讲话中已经说过,今年省局管理中心对部分市州的调研中发现,至今有些地方仍旧存在着有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涉税鉴证业务这一不正常现象。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我再次重申,各级税务机关在受理各项涉税鉴证类业务时,对其从业资格一定要进行认真的审核,对于不具备注册税务师行业执业资质、未纳入注册税务师行业监管的单位一律不得承办涉税鉴证业务。各地务必要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此项工作必须落实。

第二,对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要突出“规范”。注税行业能否立得住、站得稳,规范执业是关键,这是税务师事务所,乃至整个行业的生命所在。各地要按照总局关于注税工作的“监管的重点向执业质量转移”的要求,切实承担起行政监管职能。

1、规范鉴证报告:对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涉税鉴证报告,各级税务机关一定要严格对照总局制定下发的各项准则,对鉴证报告的格式、内容进行认真审核,把好关,确保鉴证报告和附件内容齐全、行文规范。鉴证报告要严格实行三级审核签发制度,提高税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

2、规范业务约定书(涉税服务协议):涉税服务要实行协议书制度,鉴证业务要实行业务约定书制度。协议书、业务约定书要统一使用总局、省局下发的范本。签订协议书、业务约定书内容要完整,要素要齐全。

3.规范工作底稿:税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要严格按照省国、地税局联合下发的鄂国税发246号文件执行,要严格实行逐级复核制度,要按规定时间保存。

4.规范执业质量监管制度: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强对注税行业执业质量的监管。除加大日常监督的力度外,各级要开展特别是涉税鉴证业务的专项检查工作。县(市、区)级基层税务机关对注册税务师出具的各类涉税文书,在受理时要逐一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要退回。每年的检查面要达到100%。各市州税务机关每年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对鉴证业务文书要开展一次抽查工作,并对抽查情况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中进行通报。省局确定明年开展一次全行业的执业质量专项检查工作。

第三,各级监管部门管理职责要突出“落实”。各地要严格按照总局关于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管理的总体要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要全面落实“监管重心向基层转移”和省、市、县三级监管职责分工,形成完善的行业监管体系。

1.重点抓好基层监管职责的落实。由于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执业在基层,分散在市区县。因此各基层税务机关更要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抓好落实。要清楚地掌握谁在辖区内从事涉税服务,向谁提供了服务,服务质量如何,并针对实际实施有效的支持和管理的措施。

2.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格局。随着注税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注税管理工作早已不单单是事务所管理和征管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包括多项涉税服务、涉税鉴证等涉及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多部门的系统管理工程,牵动着税务机关各部门的方方面面。这么多的工作,仅靠征管部门显然是做不了和做不好的,这就必须是税务机关多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因此,征管、所得税、流转税、纳税大厅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各部门要负责监管好各自业务范围内的涉税服务和鉴证业务资料的受理、审核把关工作。在齐抓共管工作中,各级一把手要抓好协调工作,各分管领导要主动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各业务部门要各负其责,认真履行职责,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3.加强注税行业档案管理。各级注册税务师管理部门要按照省局要求建立健全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纸质及电子档案。具体内容包括:税务师事务所的设立资料、年检资料、有关报表资料、执业记录等;注册税务师的执业资质、执业情况;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的变动和公告情况等。

第四,注税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要突出“完善”。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监督注册税务师的执业是总局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我省“注册税务师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总局要求,各项初始化已基本完成,开始试运行。请各地认真核对和进一步完善“管理系统”数据档案资料,发现问题及时向省局反馈,以便进一步完善其功能,为明年1月1日正式启用全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行业发展,全心呵护是前提

“全心呵护”是对“全力支持”和“全面监管”更高层次要求的综合体现。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注税行业起步晚,从立法到机制、内容、标准等方面都还离全面规范有较大的差距。正因为它还很“年轻”、“不成熟”,所以更需要“全心呵护”。在这一点上,尤其要引起各级税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站在行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要以保护纳税服务重要力量为己任,通过“全心呵护”,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做大做强。

1.全心呵护,氛围上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一是要在全省营造尊重注税行业、尊重注册税务师的良好氛围,让注税行业享有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二是要进一步激活税务师事务所的创业热情,引导其依法执业,鼓励其做大做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助其成长。特别是面临我国将全面开放服务市场和跨国服务企业涌入的新形势下,我省迫切需要扶持和打造一批能够承接国际、国内高端业务的集团化龙头事务所,影响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壮大;三是对事务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客观看待、正确对待,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理解,监管手段也要采取更温和、更体贴、更以人为本的方式。

2.全心呵护,行动上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心呵护”也是落实省局开展“纳税服务年”的一个具体内容。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基层要转变角色,为事务所提供优质服务。一是要主动服务,急事务所之所急,办事务所之所需,对注税行业的一些合理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办理;二是要全程服务,绝对不允许事情办到一半而撒手不管;三是要有效服务,能办的马上办,能简化的尽量简化,符合条件的事项大胆支持,坚决杜绝以任何理由增设附加条件和办理程序。

(五)推进行业发展,监管队伍是基础

税务机关作为注税行业的主管部门,面对着行业快速发展和强化行业监管的任务,这就迫切要求全面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各级要大力加强监管部门的自身队伍建设。要努力建立一支热爱事业、熟悉业务、扎实工作、作风过硬、勇于进取的管理队伍。

第一,要充分认识加强行业监管队伍建设的作用。监管工作是保证注税行业有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税务机关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第一要责。行业监管队伍是行业监管的专门力量,是确保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行业监管工作和监管队伍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必然要求,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的必然要求,是注税行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征管模式,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率的必然要求。

第二,要大力加强行业监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行业监管队伍建设,是搞好行业监管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配备必要人员,加强人才库建设。各级税务机关要十分注重加强监管人员的配备,选派懂管理、精通业务、熟悉电脑、协调能力较强的干部调整充实管理队伍。省局将在全省范围内采取考试选拔、民主推荐等办法建立全省行业监管人才库,以便行业监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2.要注重培训,提高监管“三种”能力。各市州县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法律和业务培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自身修养。解决好“为什么监管,为谁监管,怎样监管”的问题,培养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和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工作指导和服务的能力。

3.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保障。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监管工作的艰难、艰苦、复杂性,在思想上充分理解和认可监管工作,在组织上关心行业监管人员成长,在保障上要解决好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待遇问题。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6

一、大力加强税源税基监控,国税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

20*年,通过强化税收预测分析、狠抓重点税源、开展纳税评估、实施税收检查、争创无欠税局等一系列组织收入措施,千方百计堵漏增收,挖潜增收,税收收入保持了高幅增长。全市国税部门共组织收入418亿元,增长31%;其中,国税部门直接组织税收收入368.7亿元,增长32.58%;全年增收90亿元,实现了“日进亿金”,人均征税超过了2400万元。国税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9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43%。

(一)实施税源联动管理。按照省局构建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的要求,成立了税源联动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税源联动联席会议制度,依托统一的信息平台,整合数据,整合工作部署,建立起了职责清晰、重点突出、衔接顺畅、良性互动的税源联动管理机制,各级、各部门、各环节在税收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管理合力,达到“五个统一”即:工作目标统一规划、数据信息统一、工作措施统一布置、处理结果统一反馈、工作情况统一考核,实现“五个联动”即: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各层级之间的纵向联动、税源管理各环节的措施联动、各税种之间的管理联动和与其他管理机关间的内外联动。

(二)突出重大税源管理。各级都突出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分析,如市区一分局建立了大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对此类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的定期采集制度,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经济指标等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做到“八清”;新区加大了对6户税收超亿元的企业和86户税收超千万的企业的税收分析,并上门做好政策咨询与辅导;江阴市国税局制定了税收管理员大企业管理办法,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管理好本辖区不少于5户重点税源户,通过定期重点税源户管理信息,定期分析讲评,有效的促进了税收管理员管理水平。锡山区国税局对100户重点税源企业和100户税收高风险企业开展了税收服务和重点监控,增值税平均税收负担率较去年有较大提高。

(三)推行税收行业管理。按照省局评估指导意见精神,在实践中主要抓住税源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大力推行行业评估。采用典型企业测算数据与外部经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评估指标值。*年初我市行业管理经验在省局税政工作会议上进行大会交流,得到省局领导充分肯定。前阶段,惠山区局编写的《典型剖析、综合分析、寻找电镀行业管理的“点金石”》案例,挤身全省十佳案例。市区二分局的化纤行业被省局确定为行业评估试点的两个重点行业之一。截至年底,各单位在评估中实施的行业评估模型共45个,已形成的较为成熟并推广应用的行业评估模型共19个。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行业管理分析评估系统,准确统计行业管理成效,及时确定有效的评估模型,并根据基层应用情况修正行业模型指标值。全市共实施行业评估1500多户,行业评估补税合计8984多万。

(四)加强风险税源管理。按照提高效率、突出重点、防范风险的原则,在坚持税源日常监控属地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类别,突出对高风险行业、企业的日常监控管理。一是抓好废旧物资行业管理。针对我市废旧物资行业管理现状,对废旧物资行业实施以用废企业产量控制其购进量,再以用废企业购进量控制废旧物资经营企业销售量的“以产控进、以进控销”措施,规范对废旧物资行业的管理。二是抓好福利企业管理。针对去年起民政福利企业先征后返增值税金的快速增长的情况,组织开展了对全市民政福利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情况的调查,分析增长原因,突出加强对用废福利企业管理。结合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福利企业新政策,通过组织摸底调查、加大政策宣传辅导力度和抓住残疾证、工资发放、四金缴纳等重点环节,积极协调民政、地税和残联等部门做好政策调整后的相关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福利企业的管理,有效地规避了风险。今年来,513户福利企业06年可退税产品实现增值税19.42亿元,批准返还增值税19.37亿元。三是抓好海关完税凭证的专项核查。通过对申报征收数据的分析处理,在全市范围进行了2006年度涉及海关完税凭证抵扣的企业专项核查。在核查过程中,通过案头分析,按风险程度安排工作进度;通过实地调研,掌握进口环节流程,结合广西核查方法确定审查要点;通过集中派工,采取一个稽查部门对口一个海关进行集中外调取证的方法,核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结合省局对**年度及**年一季度缺联海关完税凭证的核查工作部署,全市共核查海关完税凭证20665份,涉及企业1029户。其中:共核实涉嫌虚开海关完税凭证403份,已处理243份,查补税款2241.56万元;移送稽查201份,涉及税款1801.42万元。在阶段性核查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对海关完税凭证的日常管理制度。

二、扎实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全面提升征管科学化水平

(一)进一步深化税务责任区、责任员管理制度。以税务责任区、责任员“双争”活动为牵引,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深化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层次。积极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按照减负增效、方便纳税人的原则,探索新形势下的管理机制建设和税收管理安全责任区创建。如一分局以五员七清为基础的,加强对日常税收管理,定位税收管理员角色,实施“零风险”责任区;高新区局以“塑造5P型税收管理员,构建零风险责任区”为主题活动,从提高干部队伍能力入手,牢牢把握税源管理的重心;惠山区国税局建立了对税务责任区、税收管理员的考评指标体系,区分4大类25个指标,实现了责任区管理考核的科学化、精细化。同时通过组织各单位“特色项目”的交流,有效促进了税源管理措施的相互借鉴和争创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强化各税种管理。一是强化增值税管理。今年,共采集专用发票存根联1846.31万份、抵扣联1456.91万份,平均每月采集专用发票存根联、抵扣联275.27万份。金税稽核考核“三率”全年每月均达到100%,认真做好防伪税控新增用户的培训、安装和发行工作,保障新办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做好“四小票”稽核日常、运输发票认证系统上线、废旧物资发票纳入防伪税控系统、海关完税凭证和增值税发票存根联滞留专项核查等工作。二是强化所得税管理。针对总局统一制定的新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开发网上申报软件和《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全市3.6万户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网上申报的需要;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制定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全程管理办法》,对房地产项目从立项开发到竣工决算阶段,实现了专人负责、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针对企业所得税征管户数的快速增加,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核算水平不高等情况,重新调整了核定征收办法,统一了全市的执行口径;积极做好06年度的汇算清缴工作,全市2006年汇算清缴年度申报企业34442户,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64亿元,同时核准2045户企业应办理超缴退税,退税额2.49亿元,年度汇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是加强涉外税收管理。加强涉外审计,全年共对108户企业实施审计,涉及总销售额181.33亿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6,906.79万元,补征所得税1,424.89万元,补征增值税2,111.52万元,加收罚款、滞纳金149.23万元,13户企业经审计当年度扭亏,9户企业提前进入了获利年度。

(三)强化社会管理,形成治税合力。进一步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建设。各级适时建立和完善协护税网络组织,并充分依托网络,及时宣传税收政策,及时传达工作要求,及时采集征收数据,有效拓宽了监控渠道,增强了管理合力。探索建立行业管理小组,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协护税工作,也较好地为国税工作的开展赢得了舆论支持。同时,不断完善部门协作机制。以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了与公安、地税、司法、工商、海关、外贸等相关部门的深层次合作。进一步加强国、地税部门在信息交换、税务登记管理、联合开展税务检查等方面的合作,加强税户、税源管理基础信息的交流、共享,加强税法宣传、政策执行、税务检查等方面的合作协调,全年共召开4次国地税协作会议,较好地促进税收征管合力的形成。

三、以省局工作流上线工作为重点,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稳妥推进省局工作流上线工作。按照省局工作流上线工作统一部署,在抓好各项上线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制订了《第三批省局工作流上线方案》、《工作流操作管理办法》和《稽查类工作流操作管理办法》;组织了对省局第三批工作流的测试和操作培训,确保了工作流成功上线。同时在实现征管数据省级集中基础上,组织推广应用监控决策系统,提高了我局征管信息系统的运用水平。

(二)抓好各类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组织完成了适合全市统一使用的全程服务监控系统的开发和试点运行;组织开发应用值班长台帐管理软件,逐步建立了无锡国税回复信息知识库,为各级干部及时反馈纳税人提问的问题提供统一的帮助。抓好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的开发应用,运用先进管理理念指导税收管理实践,对税收管理员工作全程监控,进一步理顺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规范了责任追究与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了税收管理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四、深入推进税收法制建设,不断规范税收工作秩序

按照建设‘法治型’机关”的工作要求,坚持“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依法治税方针,不断推进税收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深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以创建“规范执法合格单位”为抓手,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从组织领导、法治理念、制度健全、规范执法、监督机制、执法形象等方面入手,逐类逐项分解目标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开展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全市国税系统共追究19人次,其中批评教育14人次,作出书面检查或公开检查2人次,通报批评3人次。扣发奖金19人次,共计5900元。

(二)扎实抓好十百千万工程。围绕税收法治建设,扎实推进税收服务实事工程,确定了“推行十项税收服务、举办百场税法辅导会、调研服务千户纳税人、发放万份税收资料”的具体实施内容,并将实事工程完成情况列入“规范执法合格单位”和“规范执法示范点”考核内容。经过全局上下努力,十项服务举措得到了全面落实,税收宣传和税法辅导深入人心,《中国税务报》以“税收服务跟上走出去企业步伐”头版头条对原三分局税收政策服务作了重点报道,我局十百千万实事工程项目也获得了市委领导的高度称赞。

(三)认真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坚持日常执法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组织开展了财税秩序清查、迎接省局执法检查等大项活动,认真制定了工作方案,突出了自查、检查、整改三个环节,抓好分步落实。坚持边整边改原则,同时把执法检查的整改情况列为下次检查的重点内容。按照总局、省局文件要求,由法规处牵头,建立了各部门、基层各单位参与的固定会商报告制度,明确了工作方案,推动全市国税系统建立起协作有序、渠道畅通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机制。

(四)充分发挥稽查的打击威慑作用。一方面,开展稽查规范化建设,稽查管理实现“八个统一”,有效地整合了稽查“四环节”运行的高效性、规范性,使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大案件查处,20*年,稽查查补收入总额27898万元,其中:税款18014万元,罚款8172万元,滞纳金1703万元,没收非法所得9万元;已追缴入库23678万元,入库率达到了82.87%。其中查处10万元以上大要案327件,有力地惩治了涉税违法行为。

五、坚持优化服务环境和兑现优惠政策,服务经济职能发挥明显

(一)不断优化办税服务环境。深入贯彻总局“两个减负”要求,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对二十五个涉税事项的业务流程的办税节点、办结时限、审批权限、受理资料等进行了统一和简化,做到“四个一”:统一实行对新办登记户一次性告知制度,减少纳税人由于在开业时不知如何办理有关涉税事项而往返跑的现象;全面实行一次性综合调查制度,做到一次调查,信息共享;统一涉税资料一次性受理和归档,减少重复要求纳税人提供资料;抓好一站式服务举措落实,在服务大厅设立综合服务岗,对纳税人提交的申请事项,实行一站式受理,全程监控。市局系统连续第四次被评为无锡市文明行业,并顺利通过了省文明行业验收。

(二)扎实开展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和调研工作。针对20*年税收政策变动较多,出口退税政策和福利企业政策都有所调整,新企业所得税法即将实施的情况,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辅导与调研,全市国税系统共举办564场税收政策解读、咨询会,服务性调研纳税人3815户,发放税法宣传材料94607份。

(三)积极兑现各类税收优惠政策。今年以来,严格按照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要求,及时办理出口退税退调库。共办理退(免)税139.82亿元(其中退库96.02亿元,“免抵”调库43.8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27.21%,月均审核退(免)税超过11亿元。同时,兑现其他优惠政策,共为1026户企业办理了减免所得税审批手续,实际减免税户数980户,减免所得税34921万元;审核办理了税前扣除项目审批74户次,税前扣除金额64151万元,其中审批呆帐227笔次,审批金额57683万元;为52户企业办理了国产设备投资抵减所得税结算,共计抵免所得税6130万元,并对90户企业按“工效挂钩”或“协商工资”标准核准了税前扣除,有力地扶持了企业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作用。配合政府要求,积极参加到治理太湖的活动中,抓好“三高二低”企业的整治工作,及时研究下发了“关于加强“二高”“五小”企业税收征管的意见”,搞好整治对象的清理,开展落实“六项”措施情况的调研检查,有效落实了国税部门的职责,为调整地方产业结构、建设和谐宜人新无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六、着眼构建和谐国税,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一)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紧扣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的时代命题,积极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在培植廉政文化理念、丰富廉政文化内涵、营造廉政文化氛围上很下功夫。一是更新观念,确立了以学习修德、制度防腐、监督促廉和树立价值导向“四个理念”为主线的文化倡廉新思路。二是立足实际,构建廉政文化的新格局,初步构建起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工作内容体系和责任考核体系,保证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三是强化教育,倡导自觉学廉的新风尚,通过抓好法纪学习教育、案例警示教育和超前防范教育,不断增强全体国税干部的廉洁从政的意识。四是加强渗透,拓展多元助廉的新途径,千方百计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来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营造勤政廉政的浓厚氛围,帮助国税干部自觉做到公正、廉洁、文明、高效。五是注重预防,建立制度保廉的新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两权监督”、廉政督查和重点项目整治等机制,进一步做好不廉行为的超前预防工作。廉政文化建设地深入开展有效地弘扬了正气,增强了广大税务干部的廉政意识和依法治税观念,今年市局被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等九个部门评为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7

一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是21世纪的第一生产力,比尔盖茨也说过,未来要么是电子商务,要么没有商务。在信息时代无法掌握信息,将成为功能性管理文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严峻的课题。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目前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正在堕落为功能性文盲,与大企业集团相比,税务局的税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信息系统之外。大企业集团是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作支撑发展壮大起来的,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大企业集团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全球化的规模。比如沃尔玛实现了在深圳总部财务核算的体制,它给各个分支机构铺设专线进行信息化管理。大型企业集团都有专门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东风汽车公司及其分公司使用的ORCALE软件、神龙汽车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使用的SAP软件、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使用的是QAD软件,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随州车轮厂分别使用的是用友和EC。这些企业花重金定做管理软件,除了自身发展需要以外,也为规避税收预留了极大空间。既使是用友和EC这样相对简单的管理软件,在税务系统内部,由于管理体制和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问题,使得能够熟悉操作用友和EC的人员都非常缺乏,而对于相对复杂得多SAP软件和ORCALE软件,能够懂的人更少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大企业集团先进的操作软件,复杂的管理系统,将税务管理与企业管理隔成两个世界,从而使税务管理隔山看海,隔雾看花,鞭长莫及,被人牵着鼻子走,失去税收管理主动权,沦落为企业的办事员。在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税务局还存着巨大的政策设计缺陷和税收数据管理体制缺陷,我们法律规定要求企业上报的数据非常有限,与当前大企业海量的数据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必须明确界定大企业标准,重新规定大企业上报的数据表格,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外,大力改革当前税收管理数据高度分离相互封闭的税收管理数据体系,建立综合型的数据分析管理体制,这都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二是体制不适应问题。当前的税收属地管理原则、多级行政管理原则、分税种设内部机构原则、国地税分立原则、不分纳税人类别一刀切的税收管理原则,不仅完全不能适应大企业快速发展形势,而且与大企业要求集中管理的呼声是相背离的,从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效率,提高税收征管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来说,也是相背离的。我们了解到湖北电信、湖北人寿等公司都实现了省级财务集中核算,市州局分公司都是报账制单位,所有的会计核算凭证都集中到省公司。沃尔玛湖北公司以及华润苏果超市有限公司今年分别要求实现税务集中管理与稽查。随着大企业发展状大和对分支机构控制手段增强,总部经济特征明显突出。如果不改革现有大企业税收管理体制,因势而为,顺势而变,我们的税收管理工作将始终是被动的,无论从大企业税收管理角度,还是从提供纳税服务方面,都会与大企业的期望遥远。

三是信任不对接问题。一切的管理与服务问题,最终体为某种关系,这是潜在的核心问题,反映的是思维背后的灵魂平等与利益博弈问题,无论是“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管理宗旨,还是“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管理职能,最终还是体现为纳税人的信任与否。在最近的湖北省治庸问责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对我省税务局信任是有限度的,我想这不是湖北国税的个案,在全国应该都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对企业的不作为、乱作为、消极作为俯首皆是,从税务管理思想、税务管理体制到税务管理人员素质,全面体现了中国式的管理思维,写满了中国式的管理特征,如果不是对权力的畏惧,或者是蔑视,不会有人真正对这样的管理抱有实在的好感与真正的信心。我们只有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不对等的征纳管理思维,建立真正平等与信任的征纳关系,真正尊重企业,建立坦诚沟通关系,信息不对称问题与管理模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税企信任不对接问题其实深刻而微妙地反映了体制管理问题与思维方式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构大企业税收数据管理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必须从立法的角度重新规定大企业申报的各项报表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章第二十六条中明确要求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当如实填写纳税申报表,并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说明材料。而相应纳税申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分别体现在各个相关税种的管理条例中。也就是说,法律法规规定企业上报的数据具体体现为《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消费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以及财务会计报表,这构成了当前税收数据体系的基本框架。问题在于,法定上报的数据与企业实际的海量数据形成了巨大反差,当前大型企业集团组织架构错综复杂,核算体系庞杂,呈现出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家、跨文化、跨阶层、高专业、高科技、高战略、高集中、高筹划和高风险等复杂特征,仅纳税申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通行的税收风险管理要求相去甚远,从而全面地影响税收征管质量。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也发生质的改变,欧洲最有影响的商业思想家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Malik)指出,对企业的评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销售与盈利的评价,而个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即市场地位、创新业绩、生产力、人才吸引力、财力和盈利能力。沃尔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用十项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当前我国法定的数据采集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大企业集团不仅可以利用我国税制设计和管理体制的巨大缺陷,进行充分的税收筹划,税收调配也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在老鼠与猫的游戏中,我国税收管理者扮演的是现实版的被老鼠捉弄得狠狈不堪的猫的角色,基层税务局税收管理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税收管理差距遥远。因此,必须学习美国国内收入局的做法,明确界定大企业的标准,重新规定大企业纳税申报表的相关内容,全面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实现大企业集团数据管理体系的重构,从根本上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任何征管模式改革都将无功而返,现代化税收管理目标无法实现。(二)必须实现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软件与税务局电子申报软件的直接自动对接。目前大企业都实现了电子报税,电子申报软件取代纸质报表,提高了数据采集能力。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申报,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申报是大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管理软件与税务局的电子申报管理软件直接自动对接,企业每发生一笔业务,开具一张发票,记录一个会计凭证,税务局电子申报系统都会自动反映和记录,根本不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将企业数据经过人工工序录入到税务局的电子申报软件中。从本质上说,当前的电子申报仍然是手工申报的现代版,只不过在手工操作手段上从纸质进化到电子信息系统,企业申报数据调整空间仍然存在,数据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实现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软件与税务局的电子申报软件直接自动对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管税,这一点并非难以做到。今年五月份我带领湖北省国税局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赴四川省考察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时了解到,四川省国税局在税收综合绩效评估工作中使用无锡奇星公司开发的《国税评估软件》和《数据采集软件》,自动获取企业完整的核算账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2010年四川省税收征管质量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查补入库税收18.2亿元,很好地说明了获取真实数据并非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觉得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开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工具。(三)必须实现大企业税收数据集约化管理。当前的税收数据管理在法定上报内容和上报途径与方式上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如果能够综合利用这些数据,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事实上大企业税收数据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之中,高度分离且相互封闭,形成数据管理的孤岛,难以发挥综合效能。同时,在各层级之间,数据也呈相互封闭状态,以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为例,省局统计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而市州局统计的是年纳税50—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县区局则可能将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都包括在内,这样在各个管理层级之间,都有各自统计而其他层级并不知情的企业。此外,统计、商贸、财政、银行、地税、国库、海关等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有相关的涉税信息,但是国税部门取得第三方涉税信息渠道不通畅,有时靠部门协调解决不了问题,甚至需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才能获取。为了发挥数据的综合管理效能,迫切需要实现大企业税收数据集约化管理,税收征管模式变革必须以此为核心来构建,重新设置内设机构职责与税收管理层级与范围,并建立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的畅通渠道。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8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税收管理的最大效能。在这三者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强调根据纳税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一些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则请人代账。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分别制订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调配管理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税收征管难题进行研究,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同类企业分散管理,极易出现“力度不同、标准不一、效果各异”的现象。比如,7月份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分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集中精力忙于这一工作,影响了其他工作,最终也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出现了“人人都来做、最终做不好”的现象。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分行业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其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区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晰。比如我市市区除商业企业外,工业企业一般都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而且仅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2)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税收服务性调研,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务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就更强。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多名税收管理员多头联系,容易产生“多头跑、多次跑”的现象。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更利于干部钻研税收业务,提高专业岗位技能。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各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进一步细分,进一步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从扬州市局调研情况分析来看:

(1)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经常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

(2)农村税源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征管户数相对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极少数年销售过亿元企业外,一般企业年销售在2000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年销售在1000万元以下,不少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是建账,税收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户源分散,企业一般分散在各个乡镇,有的还在村组之中,点多线长,税源管理费时费力。

(3)县城税源结构:融合了市区和农村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税源特色,比如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不少销售过亿元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亿元以下甚至是千万元左右的企业。

根据各地税源结构特点,结合人员配置情况,应选用不同的专业化管理方式:(1)市区可以试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2)农村可以试行以分税种、分涉税事项为主,分规模、分行业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3)县城可以试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四、扎实做好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和税收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专业化分类标准,并据以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比如,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工业税收管理岗、商业税收管理岗、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岗等。当然,专业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档”。尤其是在试行专业化管理初期,要把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稳定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在分局内部(或科室内部)推行分行业、分类别、分规模管理,既体现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又发挥分局(或科室)的区域综合管理职能,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等现象。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税收管理的最大效能。在这三者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强调根据纳税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一些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则请人代账。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分别制订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调配管理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税收征管难题进行研究,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同类企业分散管理,极易出现“力度不同、标准不一、效果各异”的现象。比如,7月份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分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集中精力忙于这一工作,影响了其他工作,最终也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出现了“人人都来做、最终做不好”的现象。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分行业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其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区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晰。比如我市市区除商业企业外,工业企业一般都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而且仅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2)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税收服务性调研,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务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就更强。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多名税收管理员多头联系,容易产生“多头跑、多次跑”的现象。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更利于干部钻研税收业务,提高专业岗位技能。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各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进一步细分,进一步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从扬州市局调研情况分析来看:

(1)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经常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

(2)农村税源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征管户数相对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极少数年销售过亿元企业外,一般企业年销售在2000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年销售在1000万元以下,不少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是建账,税收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户源分散,企业一般分散在各个乡镇,有的还在村组之中,点多线长,税源管理费时费力。

(3)县城税源结构:融合了市区和农村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税源特色,比如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不少销售过亿元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亿元以下甚至是千万元左右的企业。

根据各地税源结构特点,结合人员配置情况,应选用不同的专业化管理方式:(1)市区可以试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2)农村可以试行以分税种、分涉税事项为主,分规模、分行业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3)县城可以试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四、扎实做好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和税收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专业化分类标准,并据以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比如,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工业税收管理岗、商业税收管理岗、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岗等。当然,专业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档”。尤其是在试行专业化管理初期,要把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稳定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在分局内部(或科室内部)推行分行业、分类别、分规模管理,既体现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又发挥分局(或科室)的区域综合管理职能,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等现象。

税务行业管理范文篇10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税收管理的最大效能。在这三者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强调根据纳税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一些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则请人代账。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分别制订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调配管理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税收征管难题进行研究,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同类企业分散管理,极易出现“力度不同、标准不一、效果各异”的现象。比如,7月份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分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集中精力忙于这一工作,影响了其他工作,最终也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出现了“人人都来做、最终做不好”的现象。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分行业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其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区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晰。比如我市市区除商业企业外,工业企业一般都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而且仅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2)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税收服务性调研,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务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就更强。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多名税收管理员多头联系,容易产生“多头跑、多次跑”的现象。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更利于干部钻研税收业务,提高专业岗位技能。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各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进一步细分,进一步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从扬州市局调研情况分析来看:

(1)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经常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

(2)农村税源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征管户数相对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极少数年销售过亿元企业外,一般企业年销售在2000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年销售在1000万元以下,不少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是建账,税收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户源分散,企业一般分散在各个乡镇,有的还在村组之中,点多线长,税源管理费时费力。

(3)县城税源结构:融合了市区和农村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税源特色,比如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不少销售过亿元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亿元以下甚至是千万元左右的企业。

根据各地税源结构特点,结合人员配置情况,应选用不同的专业化管理方式:(1)市区可以试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2)农村可以试行以分税种、分涉税事项为主,分规模、分行业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3)县城可以试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四、扎实做好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和税收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专业化分类标准,并据以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比如,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工业税收管理岗、商业税收管理岗、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岗等。当然,专业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档”。尤其是在试行专业化管理初期,要把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稳定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在分局内部(或科室内部)推行分行业、分类别、分规模管理,既体现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又发挥分局(或科室)的区域综合管理职能,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