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研究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09 17:31:32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1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目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内容使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流连忘返,影响学业,进而影响身心发展,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减弱,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

对于网络教育的接受者来说,网络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学生要具备更强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未必每位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上述素质,特别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如何帮助学生在长期自主学习的状态和过程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问题都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加以解决。而对于教学的实施者来说,工作上要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特别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一思想要贯彻到教学策划、课件制作等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以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虚拟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技术超乎预想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合理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语)。与此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互联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福音。有统计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由于网络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交际中所表现出的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格,容易使其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脱节,并引发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失规现象;网上各种良莠混杂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的难度,影响到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由于有了网络作为感情依托,学生与师长的交流相对减少,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家长难以体察和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轨迹,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敝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

三、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及主要内容

探究新时期的德育内容、手段和途径,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青少年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1.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发展的现状调查。

2.造成目前学生德育发展问题的归因研究。

3.学生德育不全面发展对其个人以及对社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

4.网络环境下对如何引导学生德育全面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运用的教育科学理论与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运用的教育科学理论:

《网络德育--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中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教育报2001.12《保护孩子上网的几点建议》;

教育现代化2001.12《依托网络技术、拓宽德育空间》;

《如何处理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问题》佛山现代教育技术网。

2.主要方法和手段:

立足本校实际,对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调查研究。

①通过日常谈话交流,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德育心智发展现状。

②通过对本地上网场所的观察,分析学生上网的内容及时间。

③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及与学生家长座谈交流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上网的内容、时间、场所。

④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学生上网的内容及时间,上网场所所提供的服务,家长对学生德育发展的看法和意见及事后的反应等情况。

五、课题组成员分工及研究步骤

1.课题组分工:

第一阶段04年12月,“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问题的现状及成因”调查, 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05年5月,由 负责撰写结题报告和研究论文。

2.研究步骤:

第一步:建立研究小组,选择研究课题,明确研究内容和职责。

第二步:制定研究

计划,拟订研究提纲;通过初步掌握的资料设定研究调查表。 第三步:实施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资料,将资料汇总、分类,并加以条理化。

第四步:分析总结,将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点及条件分析

1.近几年来,网络文化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德育的健康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

2.研究课题以学校学生为个案,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德育的健康发展,对学生个人以及对社会、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现实的意义。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2

关键词: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德育实效

笔者近三十年的从教生涯,与学校德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担任班主任近二十年,同时先后兼任德育主任、德育副校长等职。长期坚持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以期通过研究,逐渐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并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系列化、课程化,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德育创新,提升德育效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专人开展有关“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一条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和培养道德能力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的载体。

一、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系列的有效途径

通过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并邀请省市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专家到校指导,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活动方案》。方案中拟出的年度德育主题活动分为三个系列:七年级系列是认识自我、习惯养成教育,突出习惯;八年级系列是青春疏导、学习自信教育,突出挫折;九年级系列是理想职业、感恩家校教育,突出意志。三个年级组结合系列主题又分别进行了子方案的设计,即年级组方案。各班主任再结合本班特点设计每个主题班会方案,即班级方案。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方案——年级组方案——班级方案”的三级方案系列。

在各级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为明确思路,形成共识,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反复研讨,共同设计和修订,并通过教师大会宣讲,分发方案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级方案成了全体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提高了方案的认可度、接受度。

在实践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各班级主动优化活动方案,增加活动内容,验证活动效果,使德育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越发科学和丰富,同时,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在,我校德育主题活动系列方案已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指针。

二、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规范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举措

在课题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经过充分研究并得到全体教职工认可的德育制度和工作计划;德育处出台了班主任工作制度、德育主题活动方案和安排;其他部门也有相应的德育要求。这一举措,规范了“全员德育”要求,明确了各自德育任务。

其次,加强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无论是校级德育活动、班级主题活动,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呈现,学校都有相应的检查、记录、考评、公示和表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公示,每学期都有评比表彰。这项工作增强了德育活动的计划性,克服了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保证了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激发了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三、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培养教师德育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为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为教师征订了多种报刊杂志。同时,共同研究和构建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过程,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校把班主任培训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一个部分,并将其纳入对班主任考核的范围。学校先后进行了多次以德育工作为主题的校本培训。这些培训对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基础性工作,再辅以检查、考核和表彰等手段,使学校呈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德育意识增强,操作规范,还涌现出许多创新性工作案例。教学课上,“寓德于教”已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全校教师的整体德育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有效载体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3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组织实施

Abstract:The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problem and individual case" in theoretical less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for improving students’political quality , foster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 The “problem" and “individual case"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being advantageous to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course research , being advantageous to improving students’ quality , and the attributes ,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the course . Doing well the enforcement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success .

Key words:theoretical lesson of ideology politics ; practical teaching ; problem and individual case ; enforcement

—、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1本文需界定的两个基本概念

(1)问题研究。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授课学生,针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

(2)个案研究。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的研究。

2问题与个案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意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进行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会从某个方面(或侧面)涉及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三农”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网络问题、恋爱问题、学习目的与动机问题,等等。学生正是通过对感兴趣的问题或个案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书本)教学内容的理解,修正其错误认识,坚定了对教学内容真理性的认识。

(2)能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研究”或“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的创新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类研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利用的材料,促进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是针对某—问题(个案)而展开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能够集中一段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往往有不少可以利用的东西,能够补充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的不足。同时,小组成员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往往能从某一视角、某一方面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课程教学或科研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有学生研究小组针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学” 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有的研究小组则在研究论文中赞同老师介绍的这一观点;有的学生研究小组先是搜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个案(本校的、外校的和网上的),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论文。这类研究对老师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

由于这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开展这一实践教学的学校还不多,因而对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原则性的建议:

1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出发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首先要考虑要有利于课程的教学,即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但是,要达此目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好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研究往往是教师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学生的研究可能是粗糙的、欠缺的、稚嫩的,如果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我们称之的所谓“科研成果”。而学生与老师的双重研究,对推动教学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水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一活动开展得好,每年就可能有一批师生合作的研究成果产生。

2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3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和选定“问题”与“个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必修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因而其“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某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出的诸如:大学生学习投资效益研究、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塑造研究、大学生恋爱道德约束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管理的个案研究、大学生学习目的的个案研究、大学生价值目标追求的典型个案分析、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个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个案分析、大学新生课余时间安排的个案分析等“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课题,都是符合这一原则的。

4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相结合

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如湖南大学实施的“SIT”计划(StudentsInnovationTraining)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成效,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组织实施的主体

这类教学经学校或院系批准后,下一步就是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这种组织实施的主体一般为两个层次:一是开设课程的教研室;二是任课教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讨论、制定和实施方案,检查督促任课教师执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则是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如果是组成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则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属于组织实施的第三层次。

2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的提出

担负课程教学的教研室根据课程的教学性质、内容和特点,精心研究、编写供学生选择的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或提出则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研究课题应涵盖和体现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数量至少应在50个以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每年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更新。如有必要,还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归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课题可分类为:大学适应、人生理想、人际关系、道德、恋爱与择偶、、上网、课余生活、勤工俭学、人生价值,违纪与犯罪等等。

3组织学生实施

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个人形式和小组形式。

(1)个人形式。即由某个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任课教师对有些只需一人即可完成的研究课题或受条件限制只能由一人完成的课题,应当允许个人单独完成。

(2)小组形式。这种形式应当大力倡导。研究小组一般由3~5名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多于或少于此人数的须经任课教师批准。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跨班,不跨院系,特殊情况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否则会带来论文(报告)的归类装订、成绩登记与检查、查询等教学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工作任务应有明确分工和合作要求。组长须经民主推选产生。研究选题应由小组民主讨论确定。此举旨在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另外,还应帮助、鼓励学生在学术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4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1)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调查(上网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书信调查等)、收集和处理资料、实验(各种情境的创设与数据处理)和统计,然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2)论文(研究报告)格式规范性指导。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学生初次撰写研究论文(报告),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训练,所以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论文规范性指导。任课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优秀范文,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讲授,对往年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报告)是否合乎规范要进行讲析。如果缺少这一指导,学生提交的论文或报告就会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表述,影响学生科研素质以及科研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任课教师进不进行这种指导,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一般都缺乏制定研究计划的经验,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拟定的研究计划,应报任课教师审阅同意。任课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以使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5学术道德要求与教育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有一个学术道德教育问题。教研室对此要有明确的规定,任课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结合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向学生提出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强调违反者应当承担责任。

6论文(报告)提交的若干要求

包括论文(报告)完成与提交时间的要求;附件材料(如下载的资料、摘抄复印的资料、问卷调查表、会议纪录等,用来证明调查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认真程度)和光(软)盘提交的要求;文档格式的要求;论文文件袋的要求等。

7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价

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分可以由两部分构成:论文(报告)完成过程质量评分和论文(报告)质量评分。过程质量分,用以衡量小组论文(报告)完成过程的认真态度、团队精神、任务的难易程度、附件材料是否齐全等。论文(报告)质量分,用以衡量论文(报告)的质量,包括论文(报告)的格式、结构、分析、创新性、小组 总结、个人心得质量等。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则以小组论文或报告为单位进行评分,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小组得分为基础,视其表现与作用来确定。

8以课程研究论文(报告)取代传统考试的效果评价

(1)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平时轻视课堂学习、考前搞突击复习、要求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的弊端,能较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达到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们通过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提交这一过程,能培养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有效地解决评卷工作量过大和评卷时间过长的问题,与每个学生单个提交考试论文相比,评卷工作量可大为减少。

(4)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使学生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培养民主思想、团结协作意识、竞争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能使学生的研究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德育过程。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5

关键词:德育;特殊群体;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大塘初中原一年级423人,原二年级357人,原三年级291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经调查可知,主要存在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等问题,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大塘初中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主要表现为: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抓实践体悟。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大塘初中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大塘初中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很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针对其个性,对症下药;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每个学校的学生认知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除了教师上课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学习准备学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根据在校学生的认知情况,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编写的供学生使用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学案,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发展而来的。大多学校和大多科目大都采用学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用于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案。学案的形成可以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而产生。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在教师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它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在集体研讨中互相启发;另外教师们由于年龄、教学经验、个人见识等方面的差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使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准备适合在校学生的学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案不能简单拿来当教师上课的教案,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差异性,所以每位任课教师还要针对学案进行第二次备课,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与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每个教学环节要认真思考设计,这就是备学案,也就是说教案、学案要一体化。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包括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精讲、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课堂巩固、学习反思等环节。教师的导学性应该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要深入了解;准备合适学案,备好每一个教案,在实际教学中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7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在新世纪延伸我们共同的憧憬与追求。21世纪,中国教育必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重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实施基础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又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很高,有很强的道德思维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在:

⑴学生掌握的道德知识和形成的道德信念以及与表现的道德行为不相一致;⑵学生在公众场合与个人独处表现出的行为不相一致;⑶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庭以及与在社会中表现出的行为不相一致。我们分析认为原因有:⑴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基本停留在封闭式、概念化的单向训练阶段,片面追求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省悟和亲自实践。不能将道德知识的掌握有效地转化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又不足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⑵当前的学校德育内容空泛,没有从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没有从学校本身的实际出发,没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缺乏鲜活的具体的教育内容,难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更谈不上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⑶当前的社会正处转型的时期,客观存在的升学竞争弱化了学校德育工作,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这些客观存在的原因造成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差针对性弱的局面。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鉴于以上的背景,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学 校德育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为内容,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实践与探索,来推动学生健康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⑴在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我们认为这是在教育者指导和组织下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显然,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制约着本课题的研究和开展。因此,本课题所要解决第一个主要问题是在目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完善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⑵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⑶如何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的教育力量,探索新时期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运作模式和操作策略,建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目标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本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研究这一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借助因特网,在“搜狐”、“网易”、“新浪”、“雅虎”、“中国教育网”等网页上搜索了部分资料;其次,我们查阅了国内近百种教育科研方面重点的报纸和期刊,如《中国教育报》、《成才导报》、《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中学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教育研究》、《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类)》;再次,我们还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如《教育的问题挑战——思想的回应》(朱小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基础教育新概念·集体教育》(赵玉如著)等。

从目前我们检索收集到的资料看,有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呈现以下的特点和走势:

⑴普遍重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⑵普遍关注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在德育活动中重要作用,在尊重和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普遍认同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⑶普遍要求在学生实践中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对传统教育中封闭、单一、僵化的教育方式予以否定。主张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符合实际、灵活高效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加以取代。

⑷普遍希望通过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希望打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建立多元、开放的运作机制,张扬个性,促进发展。

这些研究都试图通过调节和控制教育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 管理和自我评价,这些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其采用的策略对本课题有直接的借鉴意义。这些研究较多地从教育者这一层面而寻找促进学生发展的突破口,以期通过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教育行为的改善来积极影响学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者的指导,但更重要的还有赖于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这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原动力。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⑴联系:①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要涉及到学生、教师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三大方面,既研究三者各自的情况,又进行彼此间的关系研究。②研究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

⑵区别:①研究的领域不同。以往的研究仅局限在学校领域,我们的研究不仅在学校领域,而且还有家庭领域和社会领域。②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以往的研究一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层面分别进行,其中对小学生研究较为普遍深入,对中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的研究则限至重点高中这一特定范围内。③研究的内容不同,以往的研究较多地侧重在自我教育这一层面上,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在自我教育层面上,而且还涉及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层面。④研究的重点不同。以往的研究较多地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发展过程,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我们认为这些是必要的,本课题研究也关注这些,但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觉地、能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并寻找二者最佳的契合点。⑤研究的维度不同。以往的研究或是偏重于纯粹理论研究,或是偏重对具体的实践操作策略和学生个案进行研究,本课题研究试图从理论到实践,对整个教育的维度进行综合的立体的研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策略,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⑥研究的切口不同。以往的研究主要以改善学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切入,本课题研究则主要从激活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内在机制切入,以往的课题往往限入学校的教育,本课题将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作深入研究;以往的课题在主题教育形成序列方面研究较少,我们将以主题教育为主线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⑴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价值观和人才观,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真正地做到自治、自理和自律。

⑵有助于学校建立新的德育运行模式。本课题针对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从突破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因素入手,寻求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新路径,构建学校新的德育运行模式。

⑶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作为一所部级示范高中,我们将通过课题的研究,寻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发展、新突破,以培养世纪新人,影响和带动周边学校,发挥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⑴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德育论。从人出发又回到人,让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关注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由原来的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提升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⑵本课题研究将试图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作初步的理论概括,促进、发展和丰富相关理论,并为这些主题提供范例。(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基础:我校是江苏省首批通过的部级示范高中,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在其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曾两次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学校有一支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开拓的治校能力、创新的工作实绩的好的领导干部队伍,学校有一批善思考、敢实践、能创新的班主任队伍;学校有聪明好学、知书达礼、勤奋能干的学生队伍,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2.研究力量:

3.研究水平:本课题将在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理论这些环节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更好地发展,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和锻炼一批班主任队伍,为他们创造更多地机会,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脱颖而出。二、课题研究的设计报告(一)课题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1.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⑴“自我教育”:《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广义是指受教育者以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狭义即自我批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内自省”,“内自治”,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从善,《大学》说的“君子必慎其独”,也是一种自我教养的功夫。

⑵“自我管理”:《中小学管理学》中的解释是:中小学自我管理是管理者的作用影响下,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的过程,它体现了一个人思想修养的自觉能动性,也是德育工作管理活动的升华,理想的学校德育管理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⑶“自我评价”:《教育字典》中的解释是:对自己行为价值标准的掌握和判断,以及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学生品德的高水平发展是以行为的自觉性为前提的,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自我评价,根据自我评价的内容、水平、适当性和稳定性,可以确定,学生是否具备独立控制自己行为的必要先决条件和他们自我认识的水平如何。

⑷“自主发展”、“主动发展”:“自主”、“主动”是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二者略有区别,“自主”指自我认识和自我美观的不断完善,“主动”指对现实的选择和适应的能动性。虽然发展的主体都是学生,但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过程而非终端,后者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方式而非结果。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现代德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邓小平的自我教育理论。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化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能形成。因此,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条件和内部驱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还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指出“自我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强大的促进因素,这就是个人尊严感,尊重自己,有上进心”,“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自我教育”。

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使学生失去“自我”,他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邓小平同志不仅继承了同志的这一观点,而且发展了他的这一观点,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教育理论,邓小平自我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⑴自我教育的基础是自我认识,这是因为自我教育首先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没有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⑵自我教育的方法。他认为,自我教育的方法较多,其中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学习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这些自我教育的理论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构建了主干理论框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掌握,我们将在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理论体系。(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界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精神实质与思想内涵,构建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目标体系。

2.优化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工作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教育模式和操作策略。

3.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本校本地区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法制观念的形成和提高。(三)课题研究内容、过程、方法的设计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设计:

⑴学校教育

①教师、学生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②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一般策略研究与具体策略研究

③在班集体建设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的途径与措施

④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调查和研究性学习开展中如何渗透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⑤在学校、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题可以是“我为班级、学校建设献一计”、“绿色标语征集”、“班级网页制作评比”、“优秀主题班会方案评比”、“无人监考”、“党在我心中”等等)

⑥关于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内容和实施的优化研究

⑵家庭教育

①学生家长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②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的开设,转变家长教育观点,提高家长教育技能的研究

③关于在学生家庭中开展假期教育、闲暇教育、网络教育的研究

⑶社会教育

①当前社会关于重点高中学生社会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②社区文化建设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

③与社区共建德育基地,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设计

⑴设计申报

时间:2001年5月至2001年8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述,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由韩涛、吴建东、黄文青、石浙苏、戚宝华负责。

⑵实施研究

时间: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成立子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由韩涛、吴建东、黄文青、石浙苏、戚宝华负责。

⑶中期论证

时间:2003年3月至2003年4月,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省市专家中期评估验收,由韩涛、吴建东、黄文青、石浙苏、戚宝华负责。

⑷结题鉴定

时间: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撰写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论著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由韩涛、吴建东、黄文青、石浙苏、戚宝华负责。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设计

⑴文献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内涵目标。

⑵调查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调查法研究现行德育教育中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因素,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⑶行动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有效策略,寻找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⑷经验总结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研究“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实施进行的保障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相关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较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遵循的规律性的东西。

⑸个案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差异性,对个别学生、实验班级、某一年级、某一类群体等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揭示教育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四)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学校将成立的韩涛校长挂帅的总课题组,在此基础上相应建立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牵头的各子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我们还将与高等院校、省市教科所教科研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2.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总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子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

3.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五)预期的研究成果

1.论文结集、论著出版;

2.音像制品(光盘);

3.现场观摩;

4.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等。

⑴现状研究

①学生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②我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调查分析。

③目前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差,针对性弱的主要症结是什么的调查与分析。

⑵文献研究

①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内涵实质研究

⑶目标研究

①关于学校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目标研究

②关于家庭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目标研究

③关于社区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目标研究

⑷策略研究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一般策略研究与具体策略研究。

⑸保障机制研究

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中教师、家长、社区角色转换机制研究。

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中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⑴学校教育

①教师、学生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②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一般策略研究与具体策略研究

③在班集体建设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的途径与措施

④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调查和研究性学习开展中如何渗透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⑤在学校、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题可以是“我为班级、学校建设献一计”、“绿色标语征集”、“班级网页制作评比”、“优秀主题班会方案评比”、“无人监考”、“党在我心中”等等)

⑥关于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内容和实施的优化研究

⑵家庭教育

①学生家长关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②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的开设,转变家长教育观点,提高家长教育技能的研究

③关于在学生家庭中开展假期教育、闲暇教育、网络教育的研究

⑶社会教育

①当前社会关于重点高中学生社会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②社区文化建设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

③与社区共建德育基地,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内涵目标。

⑵调查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调查法研究现行德育教育中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因素,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⑶行动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有效策略,寻找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⑷经验总结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研究“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实施进行的保障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相关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较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遵循的规律性的东西。

⑸个案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差异性,对个别学生、实验班级、某一年级、某一类群体等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揭示教育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⑴目标制定空泛。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脱离了学生年龄,心理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志水平,内容空洞、抽象,缺乏鲜活、具体的教育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⑵操作方法单一。当前德育教育基本停留在封闭式、灌输式、成人化的单向训练阶段,片面追求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省悟和亲自实践,因此,不能将道德知识的掌握有效地转化为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又不足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⑶师生关系紧张。客观存在的升学竞争弱化了学校德育工作,师生关系的紧张、对立,甚至是居高临下,使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更谈不上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⑷教育合力松散。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社会上的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给青少年带来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松散,造成了德育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⑴思想、观念、方法陈旧老化。克服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认识,从“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德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克服狭隘的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形成一个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活泼多样的德育方法,克服片面追求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领悟。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8

文体活动,送温暖送清凉活动,保证每年一次教工外出疗休养和体检,进一步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气氛。进一步浓厚“潼港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责任重于泰山,理想高于一切”的育人氛围。以下为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校长学期工作报告材料范本材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参阅。

校长学期工作报告材料一

一、指导思想

____年是学校实施四年规划的关键年。学校将以党的十_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秉承“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深化内涵,彰显特色,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责任教育,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管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

二、主要工作

(一)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谐家园

1、精神文明建设

继续抓好文明创建,以党支部挂帅,以工会为载体,全体师生全员参与。积极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的创建活动,学校组织师生参与迎世博主题活动,重视发挥工会的作用,支持工会的读书活动,文体活动,送温暖送清凉活动,保证每年一次教工外出疗休养和体检,进一步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气氛。进一步浓厚“潼港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责任重于泰山,理想高于一切”的育人氛围。

2、人文校园的建设。

妥善协调“三种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关心激励教师,继续做好免费工作早餐的供应工作,组织好教师旅游休闲活动,共享世博成果;二是畅通沟通渠道,不定期召开教职工、家长恳谈会、交流会,沟通思想,了解需求。三是开展世博主题活动:主题:欢庆精彩世博共创和谐家园。

3、加强师德修炼。我们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迎精彩世博,与文明同行”为主题,开展教工校园礼仪系列活动,制定教师校园礼仪规范;组织世博礼仪系列讲座;开展教师校园礼仪大赛,评选“礼仪教师”,引导教师做一个懂礼仪、有涵养的人。引导教师“言语思美、行为思正、工作思进”,做到敬业爱生、能教善教、创新奉献。进一步完善并努力实施《潼港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增师识、强师能、修师德,努力建设学习型团体、敬业型集体、研究型群体。

4、平安校园的建设。

继续争创新一轮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德育室要加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检查力度,各位班主任更要将学生的行规、安全教育管理作为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全体教职员工要履行好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把学生的安全时刻放在心上,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消除,发现学生中有不安全现象及时予以阻止和教育。在全国第二个“512防灾减灾日”举行一次疏散演习。校园安全无小事,我们人人都有责任为确保校园一方平安作贡献。

(二)继续深化“责任教育”,初显学校办学特色

1、依据“小学生责任教育”校本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我的责任”校本课程教材,抓好落实校本进课堂,积极开展“责任教育”课程教研组活动,在教研中要继续针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案例讨论研究,让教研活动、评价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2、在抓好责任教育进课堂和责任教育专题活动的基础上,尝试研究建立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责任教育评价激励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形成比较完善的责任教育体系。

3、抓好德育、少先队的各项常规工作。认真抓好班主任(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期末进行班主任的述职考评,评选优秀班主任,全面落实“两纲”,夯实学生行为规范基础,开展各类特色主题活动和家长学校活动,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4、抓好责任教育专题活动。以少年军校与小学生社团为载体,扎实开展实践体验教育。重视发挥和拓展学校德育基地的效能,使少年儿童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军人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好作风,体验敬老助困、乐于助人的好风尚,体验热爱家园、维护集体荣誉的好品德。

5、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制定以“责任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班风建设目标让责任教育成为班队活动的主题,制定能自我约束的班级公约,倡导书香班级,让学生在书籍中寻找道德的真善美。要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建设,注重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培养。在抓好行为、纪律、卫生等班级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力求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三)完善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抓好教学常规。

细化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的常规要求,本学期重点抓好作业的批改、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抓差补缺,继续加强月考的质量监控,强调学业成绩的合格率。

2、抓好学科竞赛与毕业班的教学。

强调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学生,考察学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各学科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力竞赛。高度重视毕业班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抓差补缺,确保我校的教育质量稳中有升。

3、抓好随班就读工作。

关注特殊学生,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档案管理和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

4、合作互助,研讨课堂教学。

要切实加强合作备课,优化备课环节。教师要重视对共享资源的二度修改,重视练习设计的研究,重视课前准备,切实提高电子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教研组内教师要相互合作,人人上课、听课、评课,通过“说课、议课、点评”,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发言,人人受益”

5、抓好体卫艺科工作。

(1)深入开展体育教学研究,提高体育课质量,杜绝放羊式。抓好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好两课两操两活动,巩固广播操,训练一支能在艺术节上展示的学生广播操队伍。

(2)卫生室要加强校园卫生和学生个人卫生的检查和反馈,特别要抓好教室整洁的检查和反馈;上好双周三的健康教育课;做好“六病防治”工作;健全学生卫生健康档案,特别是特异体质学生的归档工作。继续抓好甲型流感的预防工作。加强食堂管理,确保师生用餐安全。

(四)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

按照学校制定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确定学期研修目标要求,制定研修计划,有机整合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强化校本研修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评价制度。在“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个学期在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期末针对目标、措施进行达成情况的自评,以此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2、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学校要创设条件、提供平台,组织、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充实底蕴。第一,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要继续开展各类校本培训,组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开展网页评比、课件制作评比等系列现代信息技术技能比赛。第二,借助“校园网络”,让教师们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找到一条方便快捷的通道。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上课及专家讲座录像,并开展评议、交流等活动。第三,要倡导教师自觉读书学习。学校将结合新教育实验,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要规范教师阅读课的管理,并组织读书心得演讲和征文比赛。

3、引导教师严格自律。我们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在教师中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奉献精神。要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开展评选学校师德之星、办公室活动,全体行政成员更要注重细节、率先垂范。我们要开展以师德师风为话题的沙龙、主题的演讲、征文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在教师考核中,将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校审评和学生、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同评优聘职相挂钩。

4、激励教师积极进取。根据学校教师的实情,落实分层要求,进行分类培养。制定完善《潼港小学校级骨干评选办法》,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分步组织理论与实践的考核,符合条件者,授予相应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津贴,通过压担子、搭梯子、指路子等方式,提升其层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成长创设平台与阶梯。

校长学期工作报告材料二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目标,以校长的办学实践为主线,以校长的自主研修为基础,以学校发展诊断为切入口,充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作用和工作室成员间的团结合作,努力提升校长办学的综合能力。

二、工作目标

借助名校长工作室这一核心平台,充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工作团队,探索符合北镇实际及特色的校长队伍成长机制与便捷通道,为均衡北镇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1、个人规划。工作室成员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工作室两年规划方案,科学地制定出本人的两年专业发展规划、年度研修计划,明确今后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步骤。

2、理论学习。工作室成员要加强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分组学习、交流研讨、读书沙龙、管理名著解读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认识。工作室为每个成员提供适当的图书等学习材料,要求每位成员每年阅读1-2本教育专著,并撰写好10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或心得,每年至少在工作室博客上发表不少于2篇工作感悟,交流心得体会。

3、专题研讨。工作室建立“专题式”主题研讨制度。由主持人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带着专题深入到各自学校全方位展开诊断式服务,尝试建立每年度两次专题性研讨会。

4、教育考察。有计划地组织工作室成员外出培训、观摩学习、考察名校等。

5、课题研究。工作室成员要根据个人研究方向承担一个课题研究,撰写课题实验方案,积累课题研究资料,定期在工作室博客上研究信息,工作室将督促并鼓励全体成员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各成员每人将至少撰写一至二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对优秀成果工作室予以经济奖励。

四、主要工作时间安排

1、20__年7、8月份:添置名校长工作室办公设施、设备;起草工作室两年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学年计划、主持人和工作室成员岗位责任,并组织通过;

2、20__年9月份:讨论、研究工作室成员个人发展规划、学年研修计划、课题研究实验方案;讨论“学校文化建设对促进特色学校发展的研究”;

3、10、11月份:赴成员学校就学校文化与特色学校的发展进行学习调研;

4、12月份:召开“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发展研讨会,工作室中期工作自评总结会;

5、20__年3月份: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对促进特色学校发展的研究”培训讲座。同时整理上半年针对课题研究的各种成果。

6、20__年4月份各成员校开展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五、具体要求

1、工作室成员要紧密联系各自学校的实际展开研究,以自己的办学实践为主线,边学习边研究,借此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工作室成员对工作室安排的工作要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示范引领,工作室运行相对分工,张成玉、关华校长全面负责中学校长办学过程性研讨、学习、调研等活动的开展及相关资料的整理;王春香校长全面负责小学等学校办学过程性研讨、学习、调研等活动的开展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3、工作室成员在本年度内对照名校长考核细则、工作室考核细则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并达到优秀以上等次。

校长学期工作报告材料三

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年,要在__县教育局和__镇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终极目标,贯彻落实教育局和中心校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质量强校、教研兴校之路,实施学校主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办学水平的新突破。

二、工作措施

(一)细化落实平时工作,做好招生工作促进学校发展。

1、细化工作,严格按照指标要求,扎实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和归档工作。

2、做好学前班招生工作。主动与村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工作,想法设法保证学校生源。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队伍素质。

1、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从教育发展的新高度来推动学校的发展,以先进的理念、优质的教育服务,限度地发掘学校的内在潜力,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业绩。

2、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教师形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活动,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

3、研训结合,以研促训,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学校将请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和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交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坚持德育首位,提高育人实效。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沟通校内外德育工作网络。要充分发挥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功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让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抓好学生常规教育。少先队要全方位地抓好学生的常规管理,特别是抓好学生的集队、上操和课间行为规范等,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3、要加强德育科研工作,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以班队活动、队会课为阵地,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继续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品德。

(四)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使教学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建立健全各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学校检查、教师互检和交流互动。学校将加强不定期抽查,完善对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评估、反馈通报制度,并把检查结果列入教师个人和学校评估档案,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2、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

3、做好毕业班工作,做好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工作,定期进行座谈,争取创造佳绩。

4、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要以校本教研为抓手,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反思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形式,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并落实在课堂上。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9

教育工作,德育为首。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和实施方案,结合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班主任校本培训为突破口,坚持三个贴近的教育原则,不断拓宽德育工作新思路。为迎接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对我区德育工作的检查,连山区教育局对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我区德育工作做以总结汇报。

一、 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加强德育工作,建立德育保障机制。

1.加强网络建设,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我区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也相应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党政工团少齐抓共管、教职工人人参与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管理保障制度。教育局在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加强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德育工作十项制度》、《连山区中小学管理细则》、《连山区中小学综合量化评估细则》《班主任工作常规》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同时,还引入评估激励机制,先后出台了优秀教师、师德标兵、骨干班主任等多项评先管理制度。各个学校还针对自身实际,制定了如《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学校卫生管理标准及评比细则》、《红旗班级评比标准》等各项评比制度。通过这些德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不仅形成了有效的管理保障机制,而且充分地发挥了德育工作的导向、调控、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德育工作。

(二)“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丰富多彩。

根据省、市教育局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区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方案,并要求基层学校做好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广泛利用葫芦岛教育专刊、连山教育信息报、连山教育网和各个中小学的校报、墙报、开展专题报道,扩大影响面,提高认识,宣传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部分学校开展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抗日战争60周年”教育活动。有的学校就近到塔山烈士陵园、山神庙凉水井子革命烈士墓等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校组织观看了具有历史** 国主义影片,进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有的学校组织了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班队会。

我区组织了迎接国庆的大型文艺汇演。《我和我的祖国》大合唱歌颂了我们祖国的美好,我们国家正在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尽而增强了爱国情感。

通过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的活动的开展,从教育局机关到基层学校,从局领导到基层领导,从教师到学生,掀起了人人参与德育、人人重视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热潮,全区8万多名中小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通过设立点校和各种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并且懂得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以此鞭策自己,努力学习,争取为我中华民族做出贡献。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喜见成效。

利用期初视导的机会,对基层各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重点的检查指导,为迎接市里检查评估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对市里下发的评估检查细则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明确了检查的事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二,对申报A、AA、AAA级的学校进行了初检,对存在的问题和模糊认识进行指导,并对各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第三,针对检查的市级情况,发现各个基层学校心理健康的档案建设还不成熟,我们就根据细则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档案分为块,协助他们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管理档案和过程性档案。第四,进行复检,迎接检查。

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申报的20所学校当中,有17所学校被评为A、AA、AAA级学校,只有高桥中学、高桥小学、老官卜中学未被认可。获市级AAA级学校的有:六中 实验小学。获市级AA级学校的有:化工中学 虹螺岘中学 金星中学 站前小学 渤海小学 胜利小学 炼化一小 化工一小 化工四小 锦郊小学。 获市级A级学校的有:锦郊中学 兴工小学 曙光小学 金星小学 钢屯小学。

我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部门,对所取得的成绩深感欣慰并受到鼓舞。

(四)养成教育和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初见端倪。

2004年5月11日市德育部以“葫芦岛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为主题的德育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参观了寺儿卜中学的“养成教育展厅”和曙光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展厅”;两位校长又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做了经验介绍。这两所学校将档案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大型教育活动展厅建设搞得尽善尽美,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型到有型、从无声到有声,将德育工作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为其他兄弟学校提供了一次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区德育工作的开展搭建了有力的平台。2005年9月26日,我区召开了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和养成教育”现场经验会,为各个兄弟学校提供了一个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他们会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五)构建了骨干班主任和新班主任培训模式。

1. 培训方式: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近来、自主研究”的培训模式,分校级、区级、市级、省级、部级五个层次进行逐级培训。

2. 培训内容:包括师德教育、班主任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艺术、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3. 培训对象:骨干班主任和新班主任。

4. 培训周期:三年为一周期。

5. 跟踪考核:每年跟踪考核一次。根据考核方案进行年度考核。

6. 培训过程:

(1)进行专题培训。每学期利用假期进行集中培训。自德育部成立以来,组织了三期骨干班主任培训工作。第一期培训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政策法规——孟凡成、师德与马车声——张玉山、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张楠;第二期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优化办公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张玉山、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教育融合的过程——张楠;第三期培训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班主任工作的感悟——张玉山、我是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李志鹏、爱是教育之灵魂——赫东明。

(2)编辑《骨干班主任成长的天地》期刊。内容广泛,为各位骨干班主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期刊内容包括五章:第一章——申报骨干班主任的基本条件;第二章——骨干班主任跟踪考核方案;第三章——骨干班主任业务提高培训专题(师德教育篇、班主任工作篇、课程改革篇);第四章——德育工作点滴经验会萃;第五章——典型课改示范课教学设计。李校长和张书记分别为这本书撰写了前言和后记,为这本书增加了光彩,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3)组织竞赛活动,树立典范。组织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提高他们的师德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参赛的班主任教师有179名,进入决赛的有143名,最后被录取的有130名。获团体奖的有以下单位:

城市小学组:

一等奖:实验小学 化工二小

二等奖:水泥小学 曙光小学

三等奖:炼化一小 站前小学

城市中学组:

一等奖;炼化一中

二等奖:世纪中学

三等奖:七中

农村小学组:

一等奖:孤竹营小学 高桥小学

二等奖:金星小学 寺儿卜小学 开发区小学

三等奖:钢屯小学 虹螺岘小学 锦郊小学

农村中学组:

一等奖:锦郊中学 钢屯中学

二等奖;台集屯中学 沙河营中学 高桥中学

三等奖:山神庙中学 虹螺岘中学 寺儿卜中学

7. 培训目的:用新的教育理念丰富他们的头脑,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指导教育实践,教会他们科学地管理班级,不断提高新班主任的工作技能,采取“专题指导——学习检测——经验交流”互动式的培训方式,目标是建设一支“让家长满意、学生欢迎、学校放心的班主任队伍”。

(六)承担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德育课题牵动德育工作发展。

1. 承担部级德育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进行省、市、区级德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10月份,我区有六中、世纪、化工、高桥等8所学校承担了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课题的部级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德育部三位成员分别参与到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本学期我们对个别学校的课题研究进行了检查指导,发现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主持省级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研究》。此课题已经准备一年之余,现在已经申请立项。

(1) 实验目的:是构建班主任校本培训模式。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班主任教育理念和师德教育的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艺术的研究;班主任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的研究;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3) 实验方式:以班主任为本,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网络。采取“走出去、请近来、自主研究”的培训模式。

(4) 培训类型:分三种,岗前培训、通识培训和骨干班主任提高培训。

(5) 实验周期:为三年。2004年9月——2007年3月。

(6) 实验对象:曙光小学全体班主任。

(七)营造育人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六中与38610部队、实验小学与市交警大队、曙光小学、渤海小学、连山小学、炼化一小与北大营,水泥小学与海军飞行学院的“警民共建”、“军民共建”活动;曙光小学的家长学校、化工二小和社区进行的联手共建活动等,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了德育工作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形成了教育合力。

(八)树典型、抓全面,搞好我区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的教育原则,兼顾农村和城市、既有中学又有小学,根据办学有特色的宗旨,我们先后确定了两个德育工作点校。分别是养成教育点校——寺儿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点校——虹螺岘中学。他们的德育管理模式已初见端倪,从档案建设、大型德育教育活动展厅、德育管理经验材料等不同的视角展示出来,值得各个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和借鉴。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已经被列为葫芦岛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点校。其他几个德育点校正在发展之中。老关卜中学的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搞得很有特色,已经被列为葫芦岛市班主任校本培训模式点校。

总之,我区德育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德育工作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活动相结合;将德育工作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将德育与学生人性情感教育相结合,建设和利用德育基地,深入开展德育活动。从理论上,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区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坚持了“三个贴近”和“三个坚持”的教育原则;提出了“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是合格的德育工作者”的口号;营造了人人参与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育人氛围。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推行了“三项工程”。即推进了师德教育工程,提高教师师德教育新理念;推进了德育科研工程,提高德育工作科学性;推进了课堂德育工作,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二、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 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要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落到实处。

(二) 缺乏德育管理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去开拓视野,学习再学习,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头脑,用丰富的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三)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于加强。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但还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要进一步落实和提高。主要问题是缺乏心理专职教师,心理设施不健全,心理档案建设不够规范。

(四) 班主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缺乏新理念,缺少时代感和科学性。需要进一步搞好班主任的校本培训工作,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他们的头脑,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指导教育工作实践。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篇10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也不同于社会上财会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研究成果看,无论是就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方面,还是对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方面,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高等职业院校是大学发展到 20 世纪中期时的新产物,虽然目前国内对其性质尚有"姓高"、"姓职"、"复姓高职"等多种争论,但按照教育部 [2006]16 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理应担当起大学的社会责任。

相对而言,一般意义的大学更加强调学科知识本位教育,要求学生有比较成熟的学科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理论,致力于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而高职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教育,致力于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这种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责任不同。另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基础、学习过程和课程以及就业方向等等都与普通高等院校或者研究型高等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本科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尽相同。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所处环境、接触到的工作案例等方面,也不同于社会财会人员。因而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有自身的模式与特色。

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引入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非道德问题的滋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出发点。为此,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比较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经历、学习基础、学习课程、乐于接受新知识的方式上的不同特点,提出符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以及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方式方法上的偏好,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范围选取了广东省内不同层次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包含课题组成员所在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增城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发放的问卷数量及回收的问卷数量、问卷的有效率如下表一。

之所以选择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是想证实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是否存在差异。Brendan 和 Geiger(1998)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成型,主要受到主流道德期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源来家庭启蒙教育和社区道德氛围,而性别以及其他学生自身差异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甚微。

王道俊和王汉澜(2011)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因而本问卷主要从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等方面设计了相应内容。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和内容,他的基本要素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调研过程

整体调研过程按照一般程序进行,即小范围测试--正式施测--统计处理--数据分析。

第一阶段:小范围测试测。问卷初步拟定后,先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一次预测,现场接受学生建议并主动咨询,集思广益,并对预测结果做初步分析和统计,并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和筛选问题和选项,紧接着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二次测试和和测试后的修改。经过两次预测并修改,确定最终的问卷;第二阶段:正式施测。测试以课题组所在学院及其他高校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发放问卷的同时,按规定的指导语向被测试者进行指导和说明,要求被测试者测试现场对问卷进行填写,填写完毕及时回收;第三阶段:调查结果的统计。

全部问卷经过认真的核查整理后输入电脑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四阶段:根据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结论。

3.调研结果及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会计职业道德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先锋、深圳原野这些国内较早的会计造假,到近年来的琼民源、蓝田股份、银广夏、东方电子、科隆电器、夏新电子、兰州三毛、云南绿大地、福建三奥股份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都说明了我国会计造假现象非常严重。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会计丑闻曝光,世界通讯、施乐、奎斯特等会计造假新闻的出台,也说明会计人员的执业操守职业道德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正在逐渐走向一个新的高度。问卷调查中关于你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是否有必要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中,所有回收的问卷答案都是认为有必要,而关于是否"很有必要"的答案问题的回答,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没有显着不同。其中,增城学院的调研结果认为很有必要的比例在 26%,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的比例略高,为38%,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的比例分别是 22%和 21%.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了吗?"的回答中,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表示开设,并表示开设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增城学院的学生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并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中山大学作为选修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选修。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进行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吗?"的回答中,只有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表示有过,其他高校的学生都表示没有。关于"你愿意以何种方式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结果见表二;并将数据进一步整理,结果如图一。

随着就业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所有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其中 24.5% 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进行会计

职业道德教育。这一比例高于贾白(2011)以山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 15 所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结果。当然,笔者猜测,这个较高比例有可能与珠三角地区经济环境有关,另外与本课题组选择了一本院校和二 B 院校的调研样本有关。 对于学生偏好的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图 1 的结果显示,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比例十分接近,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更喜欢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教学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师在相应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的方式,其次就是岗位实习实践。而对于专题讲座、资深专家讲座以及老会计、老教师的现身说法和学生自主参与的竞赛、辩论和研讨会这些被中大学生偏好的方式,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并不怎么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偏好方式也不同于二 B 本科院校。图中显示,高职院校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时,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上的偏好明显强于二 B 本科院校的学生偏好,而在专业教师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这种方式上,偏好稍微弱一些。而对于专题讲座、资深专家讲座以及老会计、老教师的现身说法这几种方式上,二 B 本科院校的学生表现出稍强偏好。

上述分析标明,职业院校在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时,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于重点院校和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的会计职业教育需要教师或者引导人更多的参与,职业院校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相对显性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与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接受能力以及校园环境等因素相关。

二、调研结果的启示

职业院校学生在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上,更喜欢实际案例分析,更喜欢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灌输相关知识。这一方面,是因为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本身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高职院校的会计环境有关系。

调研结果显示,在本课题组调研的两所职业院校中,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只是作为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一门课程,这说明大部分人在潜意识中还是认为会计是一门只跟数字打交道的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可能出于课时限制、就业比率等多方面问题的考虑,高职院校对会计学科的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置职业道德教育于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正因为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接触到的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有限,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遇到利益冲突时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做出正确选择,从而引起部分会计人员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但缺乏会计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降低了整体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削弱了会计人员执业能力的发挥。这也是会计造假案风波不断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也比较少接触到老会计资深专家的讲座,从而对此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偏好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