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十篇

时间:2023-03-24 02:07:37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1

关键词:设计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每一个物理实验的完成能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掌握和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很多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却忽视了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存在拿来主义思想,照着课本或老师的方案去动手实验。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也不利于新课程目标培养的需求,对此本人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谈谈一些看法。

一、物理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意义

物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目标的需要,物理新课程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中之重。

如在测量铁 块密度实验中,我放弃原有以教师主导讲实验的方法,尝试着营造成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的完美课堂。放弃向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步骤,放弃学生按教师指导方案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课外思考并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让学生带着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实验室。通过这样我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再如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是很值得让学生探究掌握的实验,学生在通过实验设计过程,首先要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方法和技巧,然后再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进行分析设计,不断探索出创新的实验方案。另外,在设计实验中还涉及器材和仪器的选择,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

通过一个个设计性实验的展开,我们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在设计出一个个成功的实验中体验到学习的兴趣,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欲望,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高,这样我们就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目的、完成了物理新课标的重要目标。

二、物理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方法

1.感受科学家经历的探索过程,增强学生实验设计思想教学,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科学家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需经历曲折的探索设计过程,因此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体验科学家所经历的探索过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探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实验,在敲桌子产生声音时,桌子振动很微弱,看不出振动。我们感受科学家利用放大法的设计思想,在桌子上放些沙子或纸屑可完成此实验。再如体验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体现的转换法,棱镜分解太阳光所用的再现法等等。这些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理念。

2.放手学生独立经历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过程。

长期以来,一些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做实验题。同时出现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应试知识教育,轻视潜能开启和能力培养。所以新型课堂应让学生独立经历实验的设计和制定过程,展示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能力。下面谈谈具体培养与引导方法:

1)明确目的,引发定向思维。

如《测量小铁块密度》实验,明确目的是测量固体的密度。要达目的,必须明确实验原理,然后才能拟定实验思路,选择合适的器材,为此在实验前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朝着这一方向去思索。

2)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原理确定待测物理量。

要测量小铁块密度,需要那些数据呢?要引导学生理解密度计算公式入手,得出理论依据ρ=m/v,从而确定应测出m和v。为有目的地选用仪器找出依据。

3)根据确定的待测物理量选用器材。

要测量小铁块密度,必须测量小铁块的m和v, 因此,实验器材应选用天平、量筒,由于要测量固体体积,应该间接测量,还要水和细线等器材。

4)设计实验步骤。

根据此实验的特殊性,在制定步骤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是先测小铁块质量好,还是测小铁块的体积好;为什么?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

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延续和补充,要想真正提高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仅在课堂内是不够的,还必须多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为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手脚充分解放、思维充分活跃、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创造的灵感,设计出更多的小发明及小制作方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校学生制作设计出了“自动浇花器 ”“演示肺呼吸的原理器”等等。充分说明通过课外创新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火花,提高学生探究实验方案设计能力,为祖国培养更多创造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2

【关键词】实验 设计能力 培养

近几年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乃至整个实验方案(包括原理、装置、器材选择、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等)的设计。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和实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活动。设计性实验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重要途径。这给我们物理教师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重视基础——创新之源

创新之根源在于基础,而扎实的基础不仅来源于牢固的知识基础,更来源于知识所体现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这些都为我们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抓好课本上基本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重要基础。

例:有两杯不同的液体,现提供以下器材:(1)托盘天平;(2)弹簧测力计;(3)两个质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烧杯;(4)拴着细线的物块(密度大于这两种液体);(5)刻度尺。请你用两种方法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要求写出:所选用器材的序号,并简要说明比较的方法。

分析:本题涉及实验原理的确定、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法的设计与表达,注重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有一定的开放性。本题可以从密度、浮力等知识入手进行解答。

用相同体积比质量的方法,来判断密度大小。相同体积的判断上,可用刻度尺测量,质量的比较用天平,此方法实质是探究密度概念的实验的迁移。

用浮力的知识比视重的方法,分别测出物体浸没在两种不同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为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视重就越小,所以视重小的液体密度大。此种方法实质上是浮力中称重法的一个具体应用。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基本实验的教学,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各类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认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运用,同时还要注意实验方法的拓展,培养实验中的发散性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重视实验问题设计,有的放矢——创新之法

新教材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提出的让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更多,这些问题大多要亲自设计和动手实验才能解答。由于设计性实验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完成中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通常会卡壳。因此,教师不能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解为“完全放纵”,而应充分理解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有的放矢地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化。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允许学生在实验中走弯路,犯错误,但老师要及时予以指出和纠正,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有的放矢作为一种创新思考方法是指思考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时,在掌握了一定的有关情况之后,首先应当弄清,需要紧紧盯住和瞄准的目标是什么?在设计实验中,这个目标就是实验目的。它可以引发我们的定向思维,在实验目的的引领下,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给出的条件,运用储备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相关物理情景,精心构思实验原理,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安排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程序,最后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的实验设计时,如果教师不给以恰当的引导,学生很难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实际教学中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逐层分析,化解难点。

(1)物质的吸热能力强弱通过哪些物理量的变化反映出来?

(2)物质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3)物质的吸热能力与温度的变化及其质量的大小等因素都有关,因此要研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时,要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实现这些方法?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强弱,实质上只需要用相同规格的加热器材,加热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可比较吸热能力的强弱,根据这些条件学生即可自行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完成实验。

三、重视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

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延续和补充。要想真正提高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仅在课堂内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生动活泼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在学了“光的色散”一节知识后,可以增设“室内彩虹的形成”这一课外小实验。学了磁场后,可增设“指南针制作”这一课外小制作等。因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手脚充分解放,思维充分活跃,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灵感,实验技能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地开发和提高。

虽然教科书中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但仅有书上的这些还不够,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适时的补充一些。如主要利用矿泉水瓶借助其他辅助材料,可自行设计完成哪些实验,说明了哪些物理原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脑思考,设计出几十种实验方案,涉及到力、热、光等的许多知识点。通过类似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在实验中,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整理、概括等能力。

四、重视科学调查

加强实验设计能力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设计一些只知实验目的不知实验结论的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实验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并独立得出实验结论,将使学生克服对老师过分依赖的习惯,以及提高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提高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仅有利于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形成,同时会养成科学而严谨的思维习惯,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这可以通过分阶段、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学生科学调查来得以实现。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课后可布置学生对城市建设中的光污染现象进行调查,调查玻璃幕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或危害?如何预防光污染?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科学调查活动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成立若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

(2)教师要经常性地指导和培养学生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

(3)将教材中设置的和教师自己补充的小实验和小制作内容,按教材知识的编排特点分阶段以各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或产品更新换代制作。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3

1.加强实验思路和方法的初步训练

1.1充分利用基础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强调基本操作及其应用

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知识的积淀、转化、升华和运用.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没有基础就谈不上提高.[1]在开始设计性实验之前,应遵循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的科学培养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实验原理、基本操作及利用各种操作所能达到的实验目的.如对蒸馏、分馏、萃取、重结晶、熔点和沸点测定等操作,不但使学生了解其原理,更进一步地能规范操作,并且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应选用何种操作方法.

1.2通过综合性实验训练,明晰实验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综合性有机化学实验往往以简单的原料合成复杂的分子,当中涉及制备、分离、分析测试、性能研究等环节,会用到各种实验方法和手段.因此,可以借助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使学生明晰实验思路与方法,并通过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要清楚怎样才能减少副产物、主副产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得以分离,依据什么选择合理的实验装置、如何减少产物的损失以及怎样验纯等等,实验中哪些操作对结果至关重要,又当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基于哪些方面进行,有无其他可行的方案?通过课堂实验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维,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实验设计思路,具备初步的实验设计思维能力,为后期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问题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实验设计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剌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精心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学习情境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提取茶叶中咖啡因的实验,首先将大家熟悉的茶叶和白色的针状咖啡因晶体摆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者在外形、色泽上的区别,在学生惊诧于暗绿色的茶叶中竟然藏有针状晶体咖啡因的时候,顺势启发学生思考咖啡因都有哪些性质?能通过什么办法来获得茶叶里的咖啡因?平日沏茶是否是将咖啡因提取到水中的一种操作?此外都还有哪些提取方法?又如何提高提取效率并最终得到白色针状晶体?在一连串问题的驱动下要求学生分组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索氏提取、微波提取、溶剂回流提取、超声波提取以及超临界CO2提取和升华法纯化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操作要点,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种不同溶剂的提取效果,写出可能的实验预案,探讨实验可行性.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梳理设计思路,细化实验设计并付诸实验.为了使学生实验设计兴趣能够真正地被激发出来,指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好“点拨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和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症结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忌将一大堆问题完全交于学生去完成,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探究兴趣和实验进程.

3.进行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拓展思维

有机化学实验无论是化合物的制备还是天然产物的提取,大部分都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去完成,因此设计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对照,在指导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下让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通过对实验药品、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安全性、实验过程的繁简程度以及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自己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更能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在实验设计中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更为严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能通过一次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理性的联想思维,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例如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实验,依照先前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我们通过分组并分别采取超声波提取、溶剂回流提取、微波提取、索氏提取四种不同方法,利用水或酒精作为提取溶剂,在溶剂不同,溶剂的加入量和提取时间也不同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利用升华的方法获得白色针状晶体咖啡因.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取装置的搭建、提取液的颜色,比较实验的难易和快慢程度、最终的产量,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引发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是否可以利用这样的装置和方法得到花椒、橘皮、玫瑰等精油呢?精油的成分主要是什么?提取中又应当注意些什么?通过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注意融入开启学生思维的理念,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增加课堂知识容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并且使学生逐步养成科研思考的习惯.

4.分阶段分层次,由浅入深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储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思路,学会了综合考虑问题,才有可能设计出一个较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二是保证实验课题的内容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三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分阶段分层次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优化设计性实验内容,由浅入深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尽量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犯不必要的错误而浪费时间以及挫伤实验积极性,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的目的.对于化学专业学生,我们把设计性实验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在两个学期来完成。由于前期实验阶段学生实验设计思路和技巧得到了初步训练,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并不是很大,比较乐于去完成,而指导教师在学生的主动配合下,也能较为满意地获得预期教学效果.

5.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在实验设计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

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所产生的实验室污染物,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有机化学实验又是实验室污染中的一个重点.在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有利于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使化学和环境能够协调发展.在每一次实验前,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实验过程中所要接触到的各种药品的物理常数、毒性、对环境会造成的影响等,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药品的实际接触,进一步明确实验药品、实验过程对环境和实验人员安全的影响;实验后,培养正确的实验室“三废”处理观念,杜绝乱丢乱放的习惯.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的5R原则,培养学生用绿色化学的眼光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有机化学实验,通过逐渐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把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设计性实验中.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绿色化学实验方法.例如,在制备乙酰苯胺和甲基橙等的实验中采用试剂用量减半的方法,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在柱色谱实验中,利用填充长5cm内径1cm的较短的Al2O3柱床,分别以酒精和水为溶剂,对甲基橙和亚甲蓝混合物进行分离,既保证了明显的实验效果又节约了试剂和时间;利用绿色的微波辐照合成技术制备肉桂酸,缩短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产率.在萃取实验中,利用水作为萃取溶剂对乙酸乙酯中的冰醋酸进行萃取,避免乙醚的使用;己二酸的合成则以H2O2代替教材中的硝酸,副产物是水,避免了用硝酸氧化氮氧化物的产生.正是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绿色化设计理念,因此,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会很自然地从实验原料、试剂、反应条件、废物回收利用、能源消耗以及是否是原子经济性反应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教学结果表明在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总是会体现出学生在这一方面付出的努力.

6.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4

一、学生实验设计能力需符合其认知规律

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处于互动的状态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时要考虑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类、总结发现实验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实验的效果。

如《校园中的植物》一课,学生往往在教师的陪同下了解校园中的各种植物,教师会适时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能力无法提高,教师不如就让学生观察,反问学生你要观察什么?在这样的问题下,学生会下意识地观察植物各个器官,同样也达成了观察的效果,而且进一步促成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养成,潜意识中形成实验设计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学会用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如《摩擦力》这一课,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脱口而出,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摩擦力呢?教师只要提供一个情景:推动讲台和课桌那个用的力气大?学生自然会联想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通过设计实验、模拟实验来佐证自己的猜测。这其实就是实验设计能力的养成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拥有了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环节意识缺失影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的目的并不是完全为了得出所谓“正确的”结论,而是在实验过程中养成科学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步骤。对实验每一环节充分地认识其实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忽略了让学生设计实验这一环节,而是直接让学生上手进行实验,课堂看似非常热闹,但是细细推敲这样的活动就缺少了目的性。学生对于活动的任务不明确,计划不充分,实验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或者活动杂乱无章。

如《水和冰》一课,水在凝固成冰的过程中温度是会逐渐下降、保持、继续下降,并且每个阶段温度下降的速率也是不一样的。为了能记录这些温度变化的过程,必须要确定记录的时间间隔,教师直接出示了实验的要求,尽管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执行力很强,实验效果也不错,但是学生在活动中并没有提升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这样的实验课学生的设计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并没有提高。

所以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在课堂中引导者的身份,把生本主义放在心间,以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养成为主要目的。除了注重实验的环节外,更应该创设较为开放的课堂环境,不要害怕课堂会因为学生实验设计的讨论影响了整节课原有的设置和安排,其实正相反,学生对于实验的自主设计正是本堂课的亮点。

三、课堂师生本质交流加速学生实验设计意识

实验课的实验要求是完成实验的前提,但是实验要求的让学生明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教师直接出示,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从实验的过程来看,学生主动参与了实验,但是从本质来看,学生的思考能力并没有因此得到提高。在师生的本质交流中得出实验方案更能增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对于实验操作更能领会,实验设计的目的更为了解。

如2013年全国小学自然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来自广西南宁的邓超老师执教的《在星空中》一课,学生对于北斗七星知之甚少,仅限于七颗星组成的形状,那么就利用学生对于北斗七星仅有的这些前概念来建构水平方向上七星的模型。再进一步,这七颗星离地球的距离是不同的,如何构建这七颗星的方位,是需要学生通过计算,测量大概距离,构建准确七星模型,进行摆放的,这个过程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要求,而是适时点拨,和学生有效交流,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得出建模实验的方案,在小组内有效实施方案,实验成功,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意识得到提高,部分学生也拥有了实验设计的能力。

四、有效实验材料的选择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养成

实验课必然需要实验材料来支撑,而实验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使用的材料决定的。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需要花足够多的心思,有效的实验材料是可以给予学生在思维上引导和提示作用,这比教师讲述复杂的实验要求有效很多,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即实验设计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在执教的课堂中实验材料比较单一,就是一种材料用到底,这也无可厚非,在有些实验课的确是只需要一种主要的实验材料,如《磁》这一课,学生对于磁铁的有效研究,发现磁铁两端的磁性较强,能够吸引较多磁性材料,以及在磁铁周围存在着特殊形态的磁场。这样的实验课是对这种具有特性的材料进行研究,使用这种材料足矣,但是有不排除使用其他形态的磁铁,多块磁铁共同使用的情况,这样的设计思路其实又开拓了思维的瓶颈,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会更加浓厚,自然会促成其研究还有怎样的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5

1.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特征体现分析

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程自身的特征,该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对学生的机械设计基础内容的强化以及巩固有着积极作用,对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有着积极作用,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采用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方法,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体现;教学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分散以及抽象,教师没有注重将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以富有趣味的形式呈现,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际教学中过度强调理论知识,整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用,对机械设计实验的教学经验以及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还有就是对新教学技术过度依赖,有的并不适合应用新教学技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应用,教学效果不好[2]。

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涉及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对各种学科的知识关联性以及交叉性不够重视。并且实验教学基础设备比较落后,不能有效进行综合性设计实验。在具体的设计实验过程中,只注重如何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以获得实验数据,但是对实验原理教学不够重视,这就对学生的实验技巧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诸多阻碍。

机械设计实验中的手段比较单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还不够。针对这些层面的教学问题,教师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以应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加强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对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目标要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对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加以完善。这就需要在基础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层面加大重视力度,构建完善的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在基础实验教学方面,采用以上方法对学生掌握实验基本原理比较有利,能促进学生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有利。在综合性实验教学方面,对学生创新意识的综合培养比较有利。而在设计性实验教学方面,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

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对教学方法加以优化,构建知识、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加以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创新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实验教学中,就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开展实验教学,让每组学生针对某种运动方案设计具体结构,教师对实验的重点以及难点及时进行讲解,对每组学生分配不同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教师所给出的任务。这便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新教育技术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激发比较有利。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对网络技术加以应用,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及答疑,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质量,就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方法以及理念上进行创新,才能有助于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对实际教学发展就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6

一、生物教学中实验设计的重要意义

新教材的实验以探究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设计实验能力,是中学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之一。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并不是说研究的结论才是科学。因此,在实验设计中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把方方面面因素考虑周全再设计实验,从而保证实验设计比较全面、科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单因子变量原则

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遵循单因子原则,既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又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对照性原则

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设计对照实验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凡是涉及确定变化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验中,一般都需要设计对照组实验。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动脑、动手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培养简单的探索科学的方法和基本的科学观念。要做好这些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不是仅仅指小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实验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实验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步骤地操作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综合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自信心,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呢?我结合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小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做法,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方案有序进行实验

爱动手是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课在动手操作这一项比其他学科占优势,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很想做实验,但是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实验做好。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老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时,人人都要争着做实验,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是按照实验要求去做,实验场景怎一个“乱”字了得,实验的结果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学生做实验更多的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而缺乏有目的、有秩序地去完成探究实验任务。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对实验中会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设和猜想,没有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数据及时记录下来,也就无法得出实验结论,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如何克服学生做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第一,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读实验目的要求的习惯,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第二,了解实验的方法,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已经有了,有些实验方案则需要自己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只有让学生读懂实验目的要求(要做什么?)了解实验方案(怎么做?)学生才能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二、激发兴趣,及时督查,自主进行实验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安排学生做较多的实验,要想让学生做好实验,就必需要准备较多的实验器材。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做好实验,都会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器材,样样亲力亲为,而不需要学生动手参与准备实验器材,担心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有困难,担心学生找不到所需的实验材料,无法完成课堂上的实验。其实,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担心,只要你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到位,检查到位,学生基本上都会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实验器材的。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不容易,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必然要细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必定细看教材,对课本有提前预习的准备,进而对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有深刻地认识,为上课做好实验作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做好实验作了铺垫。如《摆的研究》一课要做一个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我看见学生很喜欢玩摆,他们拎着摆的摆线摆来摆去。我想何不让他们按照实验要求来摆呢?我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按照课本要求去准备实验器材,要学生们按照实验要求自己制作一个摆,同时可以按课本上讲的方法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摆。课前检查,学生准备实验器材的完成情况很好,每个人都制作了一个摆,甚至有人得出了结论:摆的速度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可见,学生在自主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理解、消化实验的目的要求,无形之中养成了实验之前仔细研读实验要求与实验方法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理解实验的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分工,主动参与实验

学生参与课堂科学实验,经历整个探究实验过程,是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设计能力的最佳途径。参与做实验,参与到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去,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作用,都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都能细致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都能学会记录实验数据,都能参与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学习归纳总结实验结论,都能学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等等。但是,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虽然说小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特别是一部分女生,她们常常不愿意动手做,经我了解她们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男生抢去做了,或者被动手能力强的女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能力必然被弱化,不做实验,她们的兴趣必然减弱,他们的实验能力必然得不到培养。

如何解决部分学生不参与实验活动呢?首先,老师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其次,要求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细化职责,小组内的同学轮流动手做实验,轮流观察实验现象,轮流记录实验数据,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这样小组成员就会主动参与实验。

四、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综合归纳结论

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往往不愿意去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不愿意去主动用笔记录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忙着做实验,甚至抢着去做实验,等到要使用实验数据时,却没有完整的实验数据可用,也就无法通过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归纳总结实验的结论,那做实验也就没有达到做实验的目的,实验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就要给每个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地分好工,安排好实验小组各个成员的任务,实验时要求实验小组成员各行其事,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保证实验顺利有效地完成。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8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 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9-02

东北电力大学是以电力行业为特色的高校,2011年10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自动化专业是东北电力大学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学科之一。计算机控制系统作为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在掌握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控制理论工程应用方面的基础上,以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性实验为依托,加强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 [1-2]。

1.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课题从实践能力培养入手,以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为依托,对实验进行开发和设计。通过设计性实验,探究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理解掌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编程和硬件电路设计能力。通过工程实际课题,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知识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将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计算机控制应用介绍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优化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增长了工程实际方面知识,开阔了眼界。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届教学评比过程中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好评,在能力培养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于2007年4月和2012年4月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2013年6月被东北电力大学精品课。

2.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成立了教授带头、青年教师为主干的课程组

鼓励并带动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科研课题,将相关科研项目在学术活动中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相结合,促进教学过程和实际相结合,提高青年教师在学生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中的指导水平。本课程组中青年教师中有3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已出国进修, 3人次获省、校教学成果奖3项,正式出版教材2部,教师队伍稳定且素质不断提高。

2.2 多层次实践环节相辅相成

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要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对系统设计方法可以从“拿到题目”到“进行分析”再到“确定解决方案”最后到“具体系统的设计的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程序设计技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实践能力特别是系统性的综合实践能力是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内容上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工程概念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2.1 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采用启发式实验教学方式,以工程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我们增设了软件仿真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的实验内容。包括A/D转换、D/A转换、数字PID调节器、纯滞后补偿控制系统设计、步进电机控制等。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台的操作、通信接口的功能、软件编程的技巧等,然后由学生动手搭接硬件电路完成系统调试、算法编写等,这样既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4]。

2.2.2 课程设计的改革

课程设计是教学计划中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它将使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方面得到系统性的训练。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开设的内容是基于单元机的过程输入输出通道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提出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合理选择芯片设计过程输入输出通道,并使用Proteus或Protel软件进行仿真验证。为了实现课程设计的多样性,进行控制器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编程仿真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采用MATLAB仿真,从时域和频域对比,校正系统的性能分析,得出结论[5]。

2.2.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

学院成立了创新实践基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灵活地运用了课程中的知识,如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先进控制算法的仿真、单片机测控系统的设计;先进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等用于控制系统的设计。指导学生进行PLC程序设计,参加全国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3.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综合设计能力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性实验为依托,对实验的思路和内容到实施进行改革,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工程设计实际问题,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理论设计包括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建立,确定满足一定性能指标的目标函数,寻求满足目标函数的控制策略,选择合乎要求的软件、硬件等。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原则与步骤,并设计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实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将事件进程引入到不同的分枝和进程当中,将复杂概念和工程经验融入互动,把综合问题拆分成简单的多级交互式简单问题,实现事件的完整表达。

我们研究开发了以计算机控制系统为设计要点,将系统在工程背景下运行作为实验目的,建立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平台。如“汽温控制系统”、“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物位控制系统”、“输煤控制系统”、“锅炉燃烧控制”、以及“给水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的建设。通过实验诠释,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密切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的关系。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6-7]。表1所示为近3年科技活动竞赛统计结果,依据表中数据可知,近三届获奖的比例和获奖质量上每年都在稳步提高。

4.结束语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实践性强,实践环节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虽然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改革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引入更多的工程实例,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学校“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下,要面向企业,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强化实践教育,注重工程实际应用,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德江,于微波,贾文超.教学与教研互动 教法与学法共融――“计算机控制系统”国家精品课建设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29-31.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3]李祥飞,张昌凡.“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85-86.

[4]邢航,张铁民.“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370-372.

[5]温淑惠.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0,33(6):59-61,85.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9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道德

物理实验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第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开端。为了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信息获取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近几年我们对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不过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

一、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对设计性实验,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两种:

(1)由教师提供实验题目,提出实验内容和要求,提供可选择的仪器,给出实验提示和参考书,给出问题讨论。学生则根据实验题目的任务和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研究和推论有关物理过程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进行实验,测量并获取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力匕

(2)由教师提供较多的实验选题,学生可任选一个或学生自选题目,利用课余时间以小论文形式完成设计性报告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进行评判,不要求实验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大部分同学热情很高,兴趣浓厚。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参数,选定实验仪器,调试实验装置,测量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工作,使他们学到了良好的工作方法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进行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为了完成设计论文,纷纷利用电脑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科技发展动态和信息,论文的完成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了科技创新的信心。

二、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科学道德的教育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篇10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实践;教学应用

机械设计专业课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技术,也是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作为学生在机械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设计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工程意识时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实践教学环节是广泛应用的,但是由于落后的测试设备,落后的师资队伍,陈旧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影响了实践的发展,学生更不能有效的进行动手和创新,所以,必须要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从而才能加强对学生专业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和有效应用。

一、机械设计教学的创新和实践

通过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选用一些以往的学生作品当成教学演示,再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的技术方法,把这些好的作品带进课堂当中,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参观欣赏,让他们不再有一些畏难的心理负担,从而也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开创性。最后让学生通过这些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分享体会,从而来引导他们可以更为细致的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创新立意,进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机械设计作为实践综合性非常很强的一门主要课程,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了,实现教学目标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我们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课程时,实践则是一条不可小视的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在掌握机械原理的程度会影响到具体的实践能力。我们都知道,在机械产品当中,主要是由运动机械以及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应用功能,并且所适用的场合也是不同的,所以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机械产品的设计以及各个原理才可以更好的运用它的工程实践。此外,由于机械设计一般包括的体系是非常宽泛的,不仅有理论知识,计算推导,也需要一些图表与公式的配合,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在这门课程当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的知识,但是在现阶段而言,由于学校在多方面都受到了一些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从客观角度来讲对实践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探索出一条更适合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技能,更为科学的与理论相结合。

(二)由于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改革以往的课程目标,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学校一般会安排几名老师作为技术指导,但在新的课程安排当中减少了老师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当中找到创新的能力。在机械类的学科当中,一般包括机械方案的设计以及制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以及培养他们的能力实践创新,从而来提高他们的思维意识,在部分学校当中还会应用团队合作来完成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做相关的课程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收益,也降低了敷衍设计的比例。此外,在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应用一些相关的软件作为辅助作图设计,可以更好的构建三维模型,达到传真的效果。我们清楚的可以看到三维软件具有非常强大的一些应用功能,所以在零件的设计上是非常明显直观的,而它的参数多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所以极易修改零件图以及装配图当中错误的特征。而我们在建立整机装配模型时,应进一步的分析设计产品所具有的运动仿真以及干涉检验等问题,对于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解决,来加强学生在机械设计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性。

(三)在机械设计课程的试验中,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最有效的知识,但是在现阶段的学校当中,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一些客观限制,这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一些高校当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便探索出创新的实验教学应用,理论结合于实践,作用比较明显。在很多高校当中都会应用这种方法,一些老师也对这种方法提出了不错的评价,当教师传授机械理论知识时,可以不受课本当中一些内容的束缚,并且让学生置身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当中,其目的就是把实验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从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生提出疑问时也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解答,理论实践应用在创新当中,所得到的效果则是非常明显的,而吸收也是较为快速的,在短时间内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实验不仅巩固了知识也增加了思维的创新意识。

二、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在培养专业的机械设计人才时,不仅让学生要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方法以及理论基础,更要提高他们对机械知识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才是我们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目的。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思维开发,意识创新,提高教育的本质思想,这才是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杨.银金光将创新思维方法融入机械原理等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2]徐成福,林远艳,吕勇浅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3]王慧,马岩.机械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