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理论十篇

时间:2024-01-08 17:45:14

系统分析理论

系统分析理论篇1

企业是个由多要素、多层次所构成的具有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的人造微观经济系统,而企业的管理系统则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经营方式、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柔性就是要使企业管理各要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按照企业管理内部运动的规律,进行有效组合,从有利于发挥这些要素的功能及提高系统整体管理的柔性。这里为了方便下面的讨论,将企业管理系统抽象为:企业再造、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四个部分[3]。

1.1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整,这为企业实现柔性管理提供了机会。企业再造的核心是以重整业务流程为突破口,以完整性为出发点,将原来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过去僵化的管理体制被打破,组织内部的冲突和扯皮现象减少,员工拥有了自,积极性极大提高。即企业再造是在更高层次上确定企业如何对市场做出反应,如何识别潜在市场与创新市场,并在这种识别与创造中重新定位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企业再造的目的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从员工个人到整个组织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4,5]。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的柔性、组织结构再造的柔性、制度创新的柔性和业务流程再造的柔性。

1.1.1企业战略的柔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商海中,企业需要从战略目标制定、规则调整到战略实施都贯彻柔性化的理念,才能在运营中表现出很强的应变弹性。柔性的战略观念能使人们以一种更能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管理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这种新的战略观念主要是企业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真正以满足消费者(客户)的需要作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增强组织利用新技术的弹性;加快新产品开发迅速进入新的生产活动领域,抓住有利时机,抢占新的市场等[6]。

1.1.2组织结构的柔性。由于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决策周期长,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不能灵活多变地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柔性管理组织结构势在必行[6]。近年来,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扁平化、工作团队、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趋势。扁平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比层次结构更具有柔性,它能够通过改变内部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这种组织结构为组织内部成员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组织的运行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1.1.3制度创新的柔性[3]。制度创新在于以充分的产权和制度设计来降低交易费用。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制度创新所导致的产权重新安置和制度设计的效率要通过企业柔性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得以展现。企业要不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这样才能使更新、更完备的企业制度和体制继续被创造出来,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运作的要求。

1.1.4业务流程再造的柔性。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一组逻辑上相关联的业务活动,企业依靠这些关联活动来实现预定的目标。重整业务流程,就是要从整体流程出发,先考虑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总过程,找出目标,然后重新分析不同业务流程以及同一业务流程中的各环节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企业管理的最大柔性。

1.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是指某项新产品从设想、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以及销售一系列技术活动的综合。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的柔性,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高技术的柔性,才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从总体来说,企业技术柔性主要包括自动加工系统柔性,物流系统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和软件系统柔性[7]。

1.2.1自动加工系统柔性是指当作业发生变化时,加工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能完成多种操作的能力。还可分为设备柔性、工艺柔性、作业柔性、路径柔性等。

1.2.2物流系统柔性是指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不同手段将多种物料在设备之间转移的能力。它能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在制品库存,并缩短生产周期。

1.2.3信息系统柔性是指对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需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并通过计算机及其它控制装置对设备实现分级控制的能力。

1.2.4软件系统柔性是指企业用计算机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包括设计、规划、生产控制和系统监督等软件的柔性。

1.3市场营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越来越注重市场营销,促使企业提高市场的柔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3]。市场营销的好坏,决定了企业总体效益的高低,只有搞好市场营销,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柔性,从而加速商品的周转和销售,减少产品积压以及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回笼,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中去。其中主要包括绿色营销的柔性、服务营销的柔性、知识营销的柔性、网络营销的柔性与文化营销的柔性[8]。

1.3.1绿色营销的柔性。绿色营销的基本含义是企业通过营销活动,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都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环境及社会的利益。绿色营销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企业要适应绿色大趋势,以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1.3.2服务营销的柔性。服务营销是指通过取得顾客满意和忠诚来促进买卖双方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获得适当的利润和公司长远发展。实施服务营销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力的现实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技术与经营方式纷纷被仿效的今天,服务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有着独特的作用。

1.3.3知识营销的柔性。知识营销代表了一种先进的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产品推销的同时,向社会传播与产品有关的知识、技能,让公众不但从直接的物品使用中受益,还从企业那里得到文化、知识等熏陶。它提倡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向顾客传播知识与技能,变潜在的消费群体为现实的顾客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利润。知识营销将会为企业带来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1.3.4网络营销的柔性。网络营销是因特网发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结构,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商务模式,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对现代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网络营销对企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会,努力开创营销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3.5文化营销的柔性[8]。文化营销是通过有意识地发现、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是站在主动利用文化环境因素的角度,把文化与营销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使文化渗透到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

1.4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工作方法、工作部署、工作业绩和效率与企业文化紧密相关。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柔性管理方式,又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同时,它又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致胜的手段。企业文化柔性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念及经营理念在动态环境下的不断创新,企业中各利益主体的观念和利益也相应经历调整过程,以期形成相应的企业使命和有利于柔性管理的氛围,即企业文化的柔性越强,就越有利于柔性管理的实现[5]。因此,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的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9]。

1.4.1精神文化的柔性。企业的精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等。

1.4.2制度文化的柔性。企业的制度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实际上是对企业职工和企业本身产生规范性和约束性影响的部分,主要包括企业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三方面。

1.4.3物质文化的柔性。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生产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的厂房、工艺装备和产品等,它们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企业生产系统柔性评价——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复杂的问题分为若干层次,逐步分析,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也可以防止对某类问题出现前后矛盾的主观判断[10]。几十年来,它成功地运用于社会、政治、技术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它也适用于对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分析评价。

使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要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称为元素的各组成部分,再把这些元素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处于最上层的通常只有一个元素,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称为目标层。中间的层次包括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称为准则层。最低一层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方案或体现各准则要素变化的指标,称为措施方案层或指标层。在我们这个问题中,目标层为评价企业管理系统柔性,准则层则B表示影响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因素,每个要素的变化又可以用若干项指标来反映,即准则层C,方案层D为不同企业的管理系统。根据我们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分析,建立其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人们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为了避免决策受个人业务水平的限制,常使用专家评比法或德尔菲法等建立判断矩阵中的相对权重。对两两比较构造出的判断矩阵,要检验其一致性,若不满足一致性条件,则要修改判断矩阵,直到满足为止。另外,在不同时期应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判断,以使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利用专家评比法建立准则层B各元素对目标层A的相对权重,得到的判断矩阵为4×4阶矩阵。根据算术平均法得到准则层B的层次单排序,即单一权重向量,同时这一权重向量也是准则层B的组合权重向量,记作W′=(W1,W2,W3,W4)T。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准则层C各元素对准则层B各元素的重要程度,得到的判断矩阵均为16×4阶矩阵,其单一权重向量分别记作:

W12=(W11,W12,…,W116)T

W22=(W21,W22,…,W216)T

W32=(W31,W32,…,W316)T

W42=(W41,W42,…,W416)T。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准则层C的组合权重,令组合权重向量为C:C=(W12,W22,W23,W24)TxW′

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方案层D对于目标层A的数值,即对各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评价,并得到一个评价值。令企业管理系统i的16种柔性类型值为一个向量:

Ai=(ai1,ai2,…,ai16)T

上式中qik为第i个企管系统k元素的评价值,Vj为第j元素的综合评价值。

从上可以看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生产系统柔性进行评价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主观性[11]。这是因为,对不同的柔性目标,不同的管理决策者以及不同的企业生产系统,柔性类型的相对权重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构成的判断矩阵就各异,这完全取决于管理者或专家的经验、主观判断以及特定的环境。因此,即使对同一企业生产系统,其柔性评价可能也会不同。其次,生产系统柔性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是否科学和切合实际,对其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有极大影响。企业生产系统柔性递阶层结构的建立一是要考虑问题求解的需要,不同问题其递阶层次结构也将有别;二是取决于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企业生产系统柔性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

3结语

柔性作为管理系统所应具有的重要特征,它是作为应付动态多变的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与以往对管理系统柔性的概念性、框架性的研究相比,本文研究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使对企业管理系统柔性构成要素和整体柔性的评价更加切实可行,为评价管理系统基于柔性的竞争力、分析和改善管理系统的功能提供了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旭,武振业.面向敏捷制造的可视化柔性决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2000.6(6):41-45.

[2]庞庆华,潘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下柔性调度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5-70.

[3]陈晓慧.现代企业系统柔性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大学.1999.5.

[4]时间,雷鸣.柔性管理及其对我国企业界的影响[J].经济师.2002.6:163-164.

[5]董华.柔性管理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1.5:41-43.

[6]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

系统分析理论篇2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系统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便不难发现,马克思在探讨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规律过程中,是把“世界历史”看作一个系统来分析和研究的。“世界历史”理论集中表现出了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

1.“世界历史”的系统整体性

“世界历史”的系统整体性是说,对世界历史必须给予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把握,立足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来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的考察,恰恰是遵循了系统的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不仅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审视,而且将其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整体的、全面的考察。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出现,并不仅仅意味着各个国家、民族经济联系的加强,而实质上反映了16世纪以来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整体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所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和新的文明的创立。世界历史从其形成的时候起,所显示的意义是社会生活的整体变革。世界历史固然是由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但世界历史并不仅仅标志着一场“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而是包含社会生活全面变革的“社会革命”,是“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P281)。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不仅生产、消费具有世界性,而且精神、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世界性,就连人的发展也成为世界历史作用的结果,“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P86)。世界历史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世界历史的形成便意味着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联相依的系统。因此,必须从世界历史的系统整体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世界历史”的系统相关性

“世界历史”的系统相关性是说,如果把世界历史从整体上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那么,构成它的子系统便是民族和国家。系统的相关性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马克思在研究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时,重点探讨了不同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和西文文明之间的冲突。马克思在谈到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文明关系时,讲得最直接、最明快的是近几年学者们经常引用的那段话:“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P276-277)。这里,马克思从“三个从属于”的角度揭示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系统内基本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不同文明之间的真实关系。马克思认为,这种关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为增殖资本而拼命扩展的结果。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P276)。应当说,马克思当年所揭示的这种文明间的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至今依然存在着,而且有着继续强化的趋势。3.“世界历史”的系统动态性

“世界历史”的系统动态性是说,世界历史从整体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静止的、不变的事物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在人类历史上,“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任何不变化的东西”(P37)。他在另一个地方,把世界历史的动态性描述如下:“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P417)现代科学还告诉我们,对于动态事物的认识,必须从时空相关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入手才能够实现。由于整体就是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因此,事物只能从整体上才能够被理解,也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才能得到对事物的真实认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世界历史的实际过程为依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空表现及其有序性给予了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是一个特定的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不同的世界历史阶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来。作为特定动态过程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世界历史时代的范围内必然表现为世界历史过程发展的有序性或阶段性。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五阶段式”或“三阶段式”问题有着热烈的讨论,但是,一个共同的认识就在于普遍承认世界历史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有序性或阶段性。而这种有序性或阶段性恰恰是世界历史的系统动态性的展现。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系统的发展图式

系统分析理论篇3

SD(systemdynamics)理论,亦称系统动力学理论(thetheoryofsystemdynamics)。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是其创始人。系统动力学不仅是一门认识系统、处理系统问题的综合科学,还是一门分析研究系统信息反馈的科学,被誉为“战略与决策实验室。”[1]从方法论讲:系统动力学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数理逻辑法的统一。它以系统论为基础,综合了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技术手段,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SD理论的处理方法是在运筹学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系统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技术理论。它不以抽象的假设为前提,而是以现实经济社会的存在为前提,从整体出发寻求改善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径。从技术上说,它不是依据数理逻辑的推演而获取答案,而是依据对系统的实际观测信息建立动态的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试验来获取系统未来行为状态的描述。[2]因此,以SD理论处理旅游系统的技术问题是科学而明智的选择。

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海南的新使命。机遇千载难逢,责任重如泰山,需要我们真抓实干,创新改革,科学高效实施。”[3]要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必须将海南全岛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建设,统筹规划海南全省的陆域、海域、生态旅游核心区,合理规划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区位城镇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然而,综观海南旅游系统规划,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2.1理论研究存在偏差

①许多研究集中在所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方面,很少有科学可行的方案;②不少研究成果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浪漫有余,但缺乏严谨的、量化分析论证。虽然旅游区位研究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课题,但这并不意味旅游区位理论研究与科学论证可有可无。相反,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在上升为系统理论架构层次时,才具有指导现实活动的意义。

2.2实践操作技术失误

①海南旅游区位系统偏重东线。中线和西线旅游业基本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状态。旅游产业“三亚现象”明显。所谓“三亚现象”,是指以东线的三亚市为旅游系统节点,以三亚海景风光作为海南旅游景观代表,海南旅游实质就是三亚游。基于这种规划,政府在东线区的终点三亚市率先开辟国际机场,近期仍在扩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使三亚对外开放了航权,这些做法极大地鼓励了海内外游客直飞三亚的旅游,许多游客的海南旅游观光,首选三亚。由此,导致了海南省其他区位系统的旅游业滞后;②旅游区位系统发展失衡,又引发了海南省旅游经济圈的缩小,使经济欠发达的琼中、琼西区域旅游业发展缓慢。而现实的情况是,海南岛中、西部区位拥有大量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和海岛土著风光是海南旅游区位系统的特有标志,在海南旅游资源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海南旅游现在对外宣传的主导声音却是椰风、海韵和美丽的海滩。其实,“海”在全国的旅游资源中,海南并不是唯一拥有的,并不具备独特的优势。海南旅游资源的独特恰恰是中西部区位的热带雨林与土著风光。

2.3旅游资源利用率低,生态旅游环境遭到破坏,旅游服务质量低劣

海南旅游资源多数处于初级开发阶段,陆域,水域和海域都没有统筹开发利用。多数旅游点建设不配套,旅游资源利用率低,生态旅游环境受到破坏。例如三亚落笔洞旅游点,仅有一个部级旅游保护石碑,其余文物全被破坏。崖城旅游点,崖城古城门残缺不全,崖城古城墙破烂不堪,旅游点文物荡然无存,旅游景观残破不全不再一一例举。生态旅游环境污染严重。三亚许多海湾被旅游酒店分割占据,高价出租,海滨沙滩游人随意丢弃垃圾、污物,滨海沙滩遍布垃圾,旅游服务质量低劣,亟待提高。

3海南旅游区位系统的SD分析

下面笔者运用SD理论对海南旅游区位系统进行分析:

3.1海南旅游区域、区位中心城市的理想空间定位

在图-1的抽象模型中,节点A、B、C、D、E、F、G,分别表示区域、区位中心城市的理想空间位置。节点G表示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琼中市的地理位置;节点A表示区域中心城市海口市的地理空间位置;节点B表示区位中心城市文昌市的地理空间位置;节点C表示区位中心城市万宁市的地理空间位置;节点D表示区域次级中心城市三亚市的地理空间位置;节点E表示区位中心城市东方市的地理空间位置;节点F表示区位中心城市儋州市的地理空间位置。区域、区位各中心城市可以通过三角形(ABG、AFG、FGE、EDG、DGC、CBG)节点间的交通线(高速铁路或高速公路)进行联系。全岛区域、区位中心城市间距dij应该处于最佳状态,区域、区位中心城市空间分布对称,便于区域、区位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信息交流,任意一个区域、区位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均能受到两个以上中心城市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影响。因此,大大减小了区域内部梯度推移粘滞阻力。[4]91图1区域、区位中心城市理想空间分布图

3.2海南省会迁往琼中依据海南省中心城市的理想空间定位,参考海南中心城市的SD分析和测算可知[4]:

(1)与琼中腹地相比海口市滨临海岛北隅,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将使政府管理运行成本偏高,省会海口市也没有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海南省会区位位置亟待调整。

(2)区域行政区划致使梯度推移粘滞系数(η)加大,行政区划系统要尽快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正效应出现。

(3)琼中地处海南中部的五指山区,区位总面积2693平方公里,人口20.5万人。区位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22.8℃,年均降水量2444毫米,是全岛降雨量最大的地方,水资源极为丰富。区位森林覆盖率达76%,空气负离子含6000~8000之间,居全省之冠,生态质量在全国2348个县市中位列第四,拥有“绿色宝库”之称。境内有五指山、吊罗山、鹦歌岭等部级、省级保护区,是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地方。鉴于此,笔者建议海南省省会应该迁往琼中市。

3.3海南旅游系统的SD分析

3.3.1海南旅游系统的状态变量

依据海南岛旅游系统的特点,旅游系统的状态变量主要包括:年总接待游客量、潜在游客量、同类旅游产品竞争失去的潜在游客量、旅游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年重游游客量、重游率和重游时间间隔等状态变量。其中潜在游客是旅游游客的库存量,是指具有旅游动机,又具有经济能力的游客,潜在游客状态变量是旅游区位系统主要影响状态变量,是构建旅游系统变速率方程的核心。影响潜在游客状态变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新增潜在游客量(Δyq),年潜在游客的退出量(yr),和年初次出游客量(y0)。#p#分页标题#e#

3.3.2海南旅游系统的变速率方程

基于SD理论分析的基本要求,首先建立旅游系统变速率模型。海南旅游系统的变速率方程是:y(ti)=y(ti-1)+R(ti)╳ti。(Ⅰ)(Ⅰ)式中R(ti)为从ti-1时刻末到ti时刻末的变化速率。ti为间隔。

3.3.3海南旅游系统的仿真模型

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旅游区位资源、旅游区位生态环境和游客市场的持续开发。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92旅游业竞争的关键是旅游区位的知名度和旅游产品信息。强大的旅游区位资源广告和及时的旅游信息反馈,是游客出游速率超过潜在游客增加速率的保障。

3.3.4海南旅游系统的仿真方程模型海南旅游系统的仿真方程模型以Vensim的格式列出(限于篇幅所限,此处软件系统从略)。带入数据,即可测算潜在游客量,初次出游客累计量,年总接待游客量等量化指标。从而确定旅游规模建设率。

3.4海南旅游系统规划

依据实际调查,综合生态旅游区位系统的SD分析,笔者对海南旅游区位系统规划如下:

3.4.1建设海口旅游经济辐射圈

海口是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交通枢纽。通过经济辐射力测算[6],并考虑大陆资产转移的粘滞系数η[6],海口定位为区域一级中心城市。以海口市为中心,文昌、定安、澄迈为次级城市,构建2小时旅游经济圈。旅游经济辐射圈内的产业应与旅游资源配置相配套,以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产品加工和船舶修造为重点产业,以海洋旅游、房地产、汽车制造业为基础,打造区域一级中心城市乃至海南全省的旅游服务基地。

3.4.2建设三亚热带滨海旅游区

充分利用三亚区位丰富的海景资源,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但是,三亚滨海旅游开发,必须要构建稳固的支撑和依托。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三亚热带滨海旅游区,必须以第一产业为支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资产配置,以充足、优质、价格合理的食品、水果和水产品满足热带滨海旅游经济区开发的消费需要。以第二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建设区域准一级中心城市稳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3.4.3建设琼中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区

海南省会迁往琼中,通过城市地理位置迁移,改变区域行政区划,实现区域经济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海南省会迁往琼中后,建设琼中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包括五指山市、琼中市、屯昌、白沙二市二县,区位森林蕴藏量为全省之最,区位四周群山环抱,昼热夜凉,林果丰茂,是海南水资源蓄涵基地。根据经济辐射力测算与资产转移粘滞系数修正分析,建设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琼中市。琼中市地处海岛中部,具备优越的潜在旅游发展前景。琼中市的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是:以热带雨林产业链开发建设为主导,建成海南热带旅游避暑基地。

3.4.4陵水市的旅游产业与资源配置

陵水濒临区域次级中心城市三亚,区位多处港湾风光旖旎秀美,海域境况良好,是开发建设热带滨海游泳场的良好地方。以陵水市为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的热带滨海生态游泳场,拓展三亚旅游范围,承接分流三亚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丰富的海岛滨海旅游资源。

3.4.5琼海市的旅游产业与资源配置琼海市位于海南中东部,区位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既有奇山、异洞、怪石、海滩、岛屿、温泉、热带珍稀动植物、滨海风光等自然景观,又有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人文景观。以博鳌为基地,建设世界一流的会展、温泉生态旅游区。

3.4.6儋州市的旅游产业与资源配置

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儋州市位于琼西北,濒临北部湾,是海南西部经济隆起带上最具潜力的旅游城市。儋州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人口89万,是区域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区位陆海交通发达、环岛西铁路、环岛高速公路横穿市境,海运可直抵东南亚和祖国各沿海城市。依据区域经济辐射力测算与资产转移粘滞系数修正分析,儋州在较短时期内规模将会迅速膨胀,是西部经济隆起带上最先崛起的生态工业旅游城市。

4海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产业必须进行统筹规划、配套整合,凸显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辐射效应和收入乘数效应,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8]基于SD理论,海南旅游产业的优化调整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并迅速进行:

4.1全面理解“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

“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海南区域经济的总体水平,使海南岛成为捍卫南中国海海疆的稳固基地。旅游产业从属于国民生产领域,是经济活动的范畴。当然要受市场经济和国家相关战略政策的支配,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旅游产业是主导产业,对海南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任何时候对旅游产业都应当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旅游产业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纵观经济社会的实际,我们看到,国内旅游极品之地的云南、桂林、张家界,并没有因旅游产业的发达而显赫富贵;海岛旅游胜地菲律宾、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夏威夷,也没有因海岛旅游产业而鼎盛繁荣,夏威夷在美国依然是“落后地区”,横扫世界的金融风暴照样使其凋零衰败;与海南岛具有直接可比性的台湾岛,虽然近四十年来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对台湾的国际收支、国民所得、税收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但是,台湾究其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却是:仰仗农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支撑。[8]“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旅游产业充其量来说不过是一块“长板”,光凭这块“长板”是形不成木桶的,中央提出的“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战略目标,不能单靠发展旅游产业得以实现。否则,很可能是穷折腾、瞎吆喝,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4.2淡化“三亚现象”,构建旅游产业集团,参照区域经济隆起带框架,科学配置区域旅游产业资源。

淡化“三亚现象”就要依据区域经济隆起带理论,构建旅游产业集团,统筹规划海南省的旅游产业,科学配置区域旅游资源。在中西部经济隆起带上,旅游产业集团要尽快开发建设旅游景观大道。旅游景观大道的设计不以交通快捷为目标,而是以美丽的景色为路线,哪里美丽就延伸到哪里。在景观大道的沿途,设置汽车旅馆,农家旅馆,修建通往旅游景点各处的人行栈道,方便自驾游者和徒步游者。提倡徒步游览,保护生态环境。[9]旅游产业集团把各市、县景点连接起来,形成旅游产业链,拉动海岛中西部旅游经济,实现海南全省旅游产业东部、中部和西部均衡、协调发展。#p#分页标题#e#

4.3构建旅游支撑产业,调整海南旅游产业系统,推进区域经济稳步、协调、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辐射效应和收入乘数效应明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推作用。然而,产业系统控制论却表明,旅游产业的区域关联性、产业附着性、收入效益波动性,在限制和削弱着旅游产业的能动效应。①区域关联性决定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旅游产业的经营刚性化,使其固着在旅游资源的空间区位,其产业开发建设仅在特定区位呈现或有效益;②产业附着性决定着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只能以区域第一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为基础,离开第一产业或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撑旅游产业单独列存极为困难;③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旅游收入效益的波动性表现的更为明显。始于2008年秋冬季节的世界金融危机,使世界旅游产业陷入低谷,在其影响下许多国际旅游公司陷入萧条衰败的窘境,产业经济效益直线下降,旅游产业的收入与其他产业收入倍率正相关。旅游产业的区域关联性、产业附着性和收入效益的波动性,决定了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被动地位。构建旅游支撑产业,推进区域经济稳步、协调、快速发展,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亟待解决的问题。

系统分析理论篇4

[关键词] 剩余收益 经济增加值 业绩评价 市场增加值 红利银行

目前许多美、英公司都使用eva财务管理系统来评价企业业绩,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对其进行探讨。有鉴于此,我们集中地论述了eva系统的理论基础、对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调整、基准eva的制订以及与之相关的激励制度,以探寻eva作为一种监控和激励企业经理工具的内在性质,并希望以此为构建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做一参考。

一、剩余收益:eva的思想渊源

早在19世纪40年代,一些西方会计学者就将一系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重新表述成目前账面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preinreich,1938;edwardsandbell,1961;peasnell,1982)。奥尔森(1989,1995)、费尔森和奥尔森(1995,1996)对该方比如,at&t,coca cola.chrysler.quakeroats等等。法进行的理论分析工作更使得该方法的可信度日益增长,目前它已成为在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框架。我们就借助于这一框架来推演作为eva财务管理系统基础的理论公式。

要使由一系列未来现金流现值之和表述的公司价值等于由目前账面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现值之和表述的公司价值,其首要条件是满足净盈余会计联系,即:

bt=bt-l+nit-ct………………………(1)

上式中bt表示时刻t权益的账面价(包括债权和股权),nit表示时刻t—1到时刻t的期间内的会计利润,ct为该期间对所有者的净支付。净盈余会计联系要求所有影响账面价值的利得与损失都应包括在利润中,即从一个期间到另一个期间账面值的变化等于利润减去股利净支付。该假设允许基于未来盈余和账面价值表示投资者获得的未来现金流,这里的收益是基于股东的角度和利润的实体观来定义的。如果采用利润的实体观,净资产等于股东权益加债权;如果采纳利润的所有权观,净资产等于股东权益。每个期间的剩余收益(则)被定义为该期间的会计利润与该期间的资本成本之差,用公式表述为:

rit=nit-(rxbt-1)………………………(2)

这里的r是资本成本,表示收益返还率,假设它是常量。nit表示该期间的会计利润。

我们用所有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表述公司价值:

上式中vt表示t时刻公司权益(包括债权和股权)的价值,r是折现率(假定为常量),ct+r代表来自未来期间的现金流,应用净盈余联系,将上式用剩余收益加以重新表述:

如果令τ趋向于∞时,bt+r/(1+r)τ趋向于零,则方程(3b)又可表示成:

方程(3c)的成立必须以净盈余联系为前提,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稳健会计的处理方式可以改变方程(3c)右边的两个项目的相对数量,即在t时刻压低权益的账面值,但是将提高后续期间的剩余收益。斯特恩·斯图尔特将账面值和利润的传统会计计量加以调整,并将调整后的剩余收益结果称之为经济增加值(eva)。这时,又可将方程(3c)表示成:

上式中的bt是经斯特恩·斯图尔特调整后的账面价值,方程(3d)提供了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经济价值vt与账面价值bt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利得与损失的确认时间不同。经济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被认为是企业未确认的商誉。方程(3d)为该观点提供了一个正式的表述,即企业未确认的商誉是未来eva的现值。如果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了它投入的资本价值,则该企业是成功的。市场是企业是否成功的最后仲裁者,因而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最后必然导致企业股权和债权的高市值。斯特恩·斯图尔特将市值超过投入资本的部分称为“市场增加值”(mva),并用公式表述成:

基于上述表述,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主要在于其创造的未来eva的现值。但是,有人认为,这样定义成功存在一个困难,首先,账面价值反映了所有者投资或再投资的数量(即投入资本和留存盈余),这构成了评估未来成就的基准。第二,账面价值按年累积成就,即确认在过去的eva中和未分配给所有者的数额。过去确认的利得越大,bt就越高,所以mvat就越低。他们认为应从投资基础中排除留存收益以解决该问题。而且,就在目前和将来通过mva测试而言,过去对利得的会计确认为此制造了负担。仅仅在企业刚开始运营时,方程(4)是对企业价值的明确计量,因为在该时点,不存在不完善的会计计量歪曲企业过去的业绩。

我们用roat表示资产收益率,由于roat=nit/bt-l,所以,还可以将eva表述成:

mvat=nit-rbt-l=(roat一r)bt-l………………..(5)

nit是经过调整后的净收益。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因为可以将eva植入一个正式的价值评估模型中,并能将其分解成包括获利能力的项目,所以,它在理论上提供了一个引人注意之处,即能够基于会计数字表示价值动因。比如,将方程(5)带入方程(3d),能直接产生以eva为基础的会计价值评估模型。

二、eva:基于剩余收益对gaap调整的产物

(一)对剩余收益作为单期间业绩计量指标的指责与回应

首先,批评者认为,投资费用是沉没成本,所以考虑固定投资的利息费用不可能提高生产决策的质量。而且,在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忽视分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主要的投资决策推至企业的下层会导致企业价值的损失。对此,斯特恩·斯图尔特指出,许多现代公司已经成长得过大而不能很好地加以管理,因此应授权给管理者使他们成为准所有者,投资决策权可以下放给分部。所有者不能回避早期资本投资的成本,作为准所有者的管理者也不能回避。所以,沉没成本的利息费应被作为剩余收益思想的一个主要优点而不是缺点。

第二,批评者认为,基于单期间剩余收益指标的激励制度会导致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剩余收益是基于公认会计原则(gaap)来计算的,由于会计系统自身存在着未能成功反映经济真实的危险(包括没有确认特定重要的资产),可能使管理者并没有正确地关注企业的长期经营。其实会计系统所计算的实体的账面价值使其等于实体的经济价值,而通过对剩余收益调整而得出的eva可以避免该缺陷。

(二)斯特恩·斯图尔特对gaap的调整

斯特恩·斯图尔特调整了gaap的120多个方面以得出eva。但是,他们指出,对特定的公司而言,可能只需要进行10个左右的调整。斯特恩·斯图尔特对gaap调整的目标在于创造一种能使管理者像所有者一样行动的业绩计量方式,他们的调整基于以下三个目的:

1.对稳健会计影响的调整。这里,我们仅列举了四类敏感的会计处理来说明eva对稳健会计的调整。(1)对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调整。斯特恩·斯图尔特认为应将所有无形资产投资(比如商誉、研究与开发费(r&d)、广告费用、教育和培训费用)予以资本化,以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对于商誉,他们既反对将商誉费用立即冲销的会计处理,也不赞成将其资本化并予以摊销的做法,他们赞同将其资本化但不予摊销的会计处理,认为外购商誉代表企业的一种投资,该企业必须为其创造有竞争力的收益,商誉应该以全部数量在eva资产负债表上列示;(2)对石油天然气行业而言,不成功的勘探费用代表发现有生产能力领域的部分真实成本,所以此类成本应该被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而目前的会计处理实务会使管理者过度地厌恶风险;(3)存货计价方式应按后进先出法予以调整,并在报表附注中增设“后进先出准备”的非正式帐户,以消除其稳健的会计效果;(4)关于负债的确认,他们反对递延税会计。首先,递延税负债会计强化了稳健主义,由于递延税负债可以被预期在未来支付以致于它的现值为零。第二,该处理减弱了管理者制订高效税务计划的动机。

2.防止盈余管理的发生。斯特恩·斯图尔特的一些调整在于消除管理者平滑会计利润的机会(至少是使其机会最小)。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坏账准备、担保、存货减损。他们提出,与这些项目相关的费用应该以现金基础来确认。有证据表明,当业绩计量指标与经理红利计划相关时,应计制被利用来管理盈余(比如healy,1985;holthauseneta1; 1995;guidry,1998),但是,目前没有实证证据表明坏账准备、担保和存货减损就是盈余管理的手段。

3.消除过去会计误差的调整。斯特恩·斯图尔特提出了一个防止由于过去会计计量的误差而使投资者作出错误撤资决策的程序。如果一项资产的账面值不等于其经济价值(历史成本会计下该现象是非常普通的),可能影响管理者作出经济、正确的留存或撤资决策。

应当说,斯特恩·斯图尔特的方法是与传统会计实践的成果相结合的。他们对gaap修正的目的在于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和玩数字游戏。但是,在单一期间什么构成了卓越的管理业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通过单一期间的会计计量所能做到的。各种会计调整是否能以一种方式组合,与eva中的收益概念相一致,关于这一点还并不明确。甚至在调整之后,正的eva不一定就表示卓越的管理业绩,负的eva也不一定就表明价值已经遭到减损。斯特恩·斯图尔特也明确指出,即使在他们的调整之后,各种系统偏差仍然存在。

三、基准eva的制订:对gaap调整的再调整

尽管斯特恩·斯图尔特对gaap进行了诸多修正,但是偏差仍然存在。这些偏差来自于会计师记录企业交易的方式。许多企业的支出中包括“利益”的购买,这些“利益”并不直接与它们联系的项目或行动相关,一个主要的例子是“干中学”,它的成本隐藏在每天的运营成本中,这可能使企业资产自身的账面价值小于经济价值。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还有可能大于其经济价值。这种情况发生在周期性产业和“夕阳”产业,如果在折旧计划没有很好的调整以反映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下,未来eva将可能为负。所以,由于经济环境和会计处理不完善影响的存在(也就是上述调整并不能完全消除它们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eva评价业绩的基准定位为零,而应相应地定位于零以上或以下。斯特恩·斯图尔特把这称之为“不同天赋”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一些企业中,由于竞争优势的过去意外所得和以前的投资将使得目前的管理团队在未来获得正的净现值相对容易,而在其他的产业,目前管理团队获得甚至为零的eva就可能代表极大的成功。

如果“零”值eva不是一个合适的基准,那么eva的标准应该怎样制订?

我们再一次回到方程(3d)和(4),它们将提供一个制订合适eva基准的出发点。因为,mva可表示成所有未来被资本市场所预期的eva的现值和。斯提芬(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的执行官、补偿咨询实务的前负责人)指出,应该使用在mva中被扣掉的预期eva作为制订未来eva的基准,将目前mva转变成一套未来eva基准要求有一些假定,即关于非零的预期未来eva将遵循时间序列。他回顾了两个方法。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假定目前的mva是预期在一个有限的“竞争优势”期间获得的未来eva的现值。他指出,这个方法虽然简便,但是通过参照在持续经营公司的eva和mva的观察,mva通常并没有在一个短期间内消失。因此,他提出一个替换的方法,该方法假定非零值eva将无限期地持续,或者至少在任何可预测的期间之外持续。最近,斯特恩·斯图尔特的文献中提到了基于“预期的eva改进”制订eva的基准。这个方法能在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如果对会计基本原则的调整不能消除eva作为计量企业非正常收益的偏差,这时集中于eva基准上的变化可能获得成功。第二,eva改进的模型化将预期eva与一个增长的资本基础的比例作为常量,这与假定市值与账面值比率可能在未来保持不变相一致,这意味着将依据一个永久利得的基准来判断管理者的业绩,即假定任何新的投资总能得出与过去投资相同数量级的正利得。

我们现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以市场为基础制订eva基准的方法的要旨。假定预期eva将永久地以一个几何方式成长。进一步假定,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都以与eva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因而预计市值与账面值比率将保持不变。在以上前提下,方程(3d)又可以表述成:

vt=bt+evat+1/(r—g)=bt+bt(m—1)……………………………………(6)

上式中的g(g et[evat+1/bt]=(m—1)(r—g)……………………………………………(7)

在这个例子中,期望eva率(即方程左边的项目)与市值对账面值的溢价率、资本成本率与增长率的差额正相关。假定其他的条件相同,在t+1时刻的eva如果小于(m—1)(r—g)bt,则表示管理者的业绩是不令人满意的,所以迟早将伴随有企业市值的下降。

这个方法简要地例证了以上通过参照未来eva的市场预期制订eva基准的方法。但是,利用零值eva作为基准可能是更好的,因为上述方法将导致一个困难的问题,即:将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未来eva的市场预期得出eva的基准?eva的实践者不得不尽力克服该问题。比如,假定一个管理团队具有很好的声誉,这会导致市场对他们有更高的未来eva预期。如果在开始期间制订eva基准时,这些市场预期被包括在内,那么即使管理者获得了高预期的eva,他们也不能受到奖励。这并不是一个假想的例子,carm(pitneybowe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个eva的坚定支持者)就提出了相同的考虑。制订标准以此来奖励管理者,是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的“天赋”,该项任务是非常困难的。一种方法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它需要以一个“剥离价值”的基础制订eva基准,即如果用一名具有平均质量的管理者来替代企业的该管理者,通过参照市场对企业价值的估计,来制订该管理者的eva基准。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eva的偏差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对经济情况人为地反映不管多么完善,总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但经过不断地调整至少是对经济真实的一种逼近。所以,我们基本赞同斯特恩·斯图尔特的调整思路。

四、eva系统中的红利银行

斯特恩·斯图尔特指出,应设置红利银行用以管理以eva为基础的红利奖励。他们的系统与许多公司实际的制度并不一致,所以,我们首先描述了常规的红利计划。

(一)常规的红利计划

许多常规的红利计划具有表1所表示的特点:在企业业绩较低的时候,管理者没有红利。业绩水平一旦达到了l,管理者开始获得红利,随着业绩的增加红利不断增大。但是,在超过u之后,管理者将不能获得额外的红利。在表1所描述的情况中,管理者并没有处于准所有者的位置,一个准所有者的红利支付应随业绩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当业绩超过u时,此类红利支付计划并未能有效激发管理者努力工作的动机。而且,如果企业业绩一直小于l,它也不能刺激管理者努力工作。

之所以实行这样的红利计划,其原因在于:在u点,如果管理者知道依据期间业绩的红利额没有界限,他们将会有强烈的动机从事加速收入确认的行为。他们将可能利用会计操纵或以未来的损失为代价进行投资决策以改进目前的经营业绩。l点的存在,是由于存在法定的和劳动力市场对具有较差经营业绩企业管理者的收入水平规定的界限。

(二)eva系统中的红利银行

在一定程度上,eva是用于避免操纵盈余进而影响红利支付的行为发生。尽管利润操纵(期间之间利润的再分配)改变了这些利润的现值与相关的红利,但是此类利润的再配置并没有改变eva的现值。从方程(3d)中能看出这一点:将利润提前确认所带来的“货币时间价值利益”能通过在未来期间eva中所征收的资本费用予以消除。因此,如果红利直接与eva相关,这时就可以避免通过各期间的利润操纵来改变红利支付。然而,如果红利未反映全部(包括现在和未来的)的操纵影响,价值不变性将遭到破坏。比如,管理者未来收到的红利可能为0,或者如果管理者能在由于目前的正eva所导致的未来负eva效应将影响未来的红利支付前更换工作,这时价值不变性将发生改变。因为此时eva系统之下,管理者仍然有动机加速收入确认。也就是说,在eva系统下,仍然不能避免管理者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

斯特恩·斯图尔特提出了设置将红利报酬与红利支付分割开的红利银行,以防止管理者操纵eva的行为。在红利银行的制度中,以eva为基础的单期间管理者红利将计人管理者的红利银行帐户中,该帐户在该期间的期初余额包括以前期间的红利报酬超过以前期间红利支付的余额。本期支付的红利基于更新的红利银行帐户的余额(它由期初余额加该年的报酬组成)。具体运用时又包括各种形式,比较典型的是定期以一个不变的比例支付红利,通常是该红利银行帐户余额的三分之一。如果红利银行帐户的余额为负,将没有红利支付。本期的余额(正或负)将被结转到下一期。

系统分析理论篇5

    一、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系统的优越性

    增值会计是以增值额为重心、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核算与管理相结合,旨在为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服务的会计。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各类型单位都在逐渐应用ERP管理系统,增值会计理论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从而,基于增值会计理论完善ERP财务管理系统具有显着的优越性。

    (一)反映的是共同利益

    “增值”一词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商品价值的分析,他指出由于劳动介入商品,因而创造了商品的增值(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和)。这个增值在各单位的发展中又会有不同的作用,被多元化的主体分配,它包括职工所得、债权人所得、投资者所得、政府所得和企业所得等。可见,增值旨在反映单位受益者的共同得益,而不在于仅仅反映股东、领导的利益。

    (二)一种社会责任会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应注意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责任会计形式之一的增值会计反映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受益情况,各利益集团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从企业中获得各种形式的报酬。所以,职工、债权人、股东和政府机构等都是企业增值的受益者。通过增值会计以货币计量的形式揭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揭示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经济目标所达到的绩效。因此,对商品增值予以反映和报告的增值会计是一种社会责任会计。

    (三)增值概念的深化要求

    增值会计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增值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为了动态地掌握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部门要用增值会计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增值过程。增值会计的编制既反映了创造价值的源泉,又反映了新创造价值的归属。因而,增值会计的发展正是顺应增值观念要求的体现。

    (四)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系统扩大了财务管理的内容

    传统的ERP管理系统,主要作用是供应链的管理。而在增值会计理论下改进的ERP环境对会计业务流程改进的过程中,借鉴增值的思想,以会计业务流程中的增值额为中心,通过ERP系统确定哪些会计活动是增值作业,哪些是不增值作业;哪些是关键作业,哪些是一般作业,从而尽可能地消除或者减少“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优化会计业务流程,最终增加企业价值,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系统可以更准确地对企业资产进行分析、预测,大大丰富了传统ERP财务管理的内容。

    (五)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系统突出了信息服务全面性

    传统的ERP系统主要提供必需的财务报表,并且这些必需的财务报表大多适用于商业企业的数据分析,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系统打破了原有的服务模式,将信息服务扩大到了政府、事业单位等非盈利机构的会计信息核算,而且还提供了多种管理性报表的查询功能,并提供易于使用的财务模型和分析模块,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提供服务。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系统中大量规范业务的计量都可以在初始化中加以设置,自动生成相应的凭证,记录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完成,计算和报告中的大部分工作也能通过系统设置而自动完成。另外,改进后的ERP系统集成了原有ERP系统的全部功能,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保障了财务管理所需信息的质量。

    二、增值会计理论与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联系

    一方面,随着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企业已逐渐意识到应用ERP系统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ERP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信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企业意识到增值经营理念的现实意义,而增值会计理论将能帮助企业更好地组织资本运营,充分调动与企业有联系的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企业供应链竞争能力。由此可见,基于增值会计理论完善ERP财务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一)劳动所得与ERP财务管理系统

    ERP财务管理系统中薪资管理子系统的任务是以企业制定的薪资标准为依据,计算扣款数额、奖金数额、应发工资、实发工资等,编制工资结算单并计算所得税费用。增值会计理论中的劳动所得与ERP财务管理系统中薪资管理子系统反映的数据是一样的,通过ERP的薪资管理子系统可以实现与增值会计理论中的劳动所得无缝链接。

    (二)增值额与ERP财务管理系统

    ERP系统由于业务的高度集成,各个子系统相互协作,采购和销售两大物流系统与财务系统相互集成,增值会计理论中的增值额等于目前财务会计理论上的财务系统核算的利润总额与薪资管理系统核算的工资数额之和。

    增值额是指企业生产的全部产品扣除消耗后的差额,它相当于统计上的企业增加值。从增值额的形成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值额的大小,反映了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和员工的利益水平,合理的资源配置、优良的员工待遇,可以提供较大的增值额。反之,资源利用程度低,导致销售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增值额。同样,通过增值额与外购货品和劳务比较,能说明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亦即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高低。可见,将增值额反映在ERP财务管理系统中具有现实意义。

    (三)增值表与ERP财务管理系统

    增值表是企业对外提供的以增值额的计算和分配为中心的一种会计报表,主要反映增值的形成来源及分配去向。上半部分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毛增值、经营净增值、净增值等项目,结构同利润表类似,反映增值的形成。下半部分包括:净增值的分配、职工所得、债权人所得、政府所得、股东所得、企业留利、增值分配总额等项目,用来反映企业增值的分配情况。

    增值表中的项目在ERP财务管理系统中都可以直接获取,项目都是ERP管理系统中所反映的内容。因而,增值表在ERP财务管理系统中将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四)增值分配总额与ERP财务管理系统

    从增值额的分配看,有利于揭示有关利益主体,从企业获取所得的情况。与利润表相比,经营成果的分配,从原来的政府、投资者为主,扩大到反映职工、债权人、政府、投资者、企业本身等的共同利益,便于各自确定在企业增值额分配中的地位。增值额数值相当于ERP财务管理系统中利润分配数额+应付职工薪酬+所得税费用的数值之和。

    由此可见,增值会计与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联系十分密切,我们可以基于增值会计理论完善ERP财务管理系统,使ERP财务管理系统真正为各类单位服务。

    (五)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与原有ERP系统完全融合,实现数据共享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会计在基础理论、工作程序、组织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按照信息处理的要求,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管理要求。

    ERP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投资较大,不但要投入大量的软件费、硬件费,还要投入咨询服务费、培训费。因此完全放弃原有的ERP系统开发增值会计系统,经济上不可行。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ERP系统,只是在企业原有硬件、软件的基础上的改进,针对财务管理子系统本身的信息集成引入相关增值会计理论作为补充,再造的财务流程只是原有财务流程的升级,工作难度小,系统完全融合可能性很大,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新旧系统数据共享。

    三、基于增值会计理论完善ERP财务管理系统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评价指标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将基于增值会计理论的新的核算指标应用在ERP财务管理系统中,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ERP系统模块功能改进

    针对现行ERP系统下的财务模块存在的不足,可以在ERP系统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以适应增值会计理论在ERP系统中的应用。

    1.对原有报表资料重新整理

    为了使ERP系统更好地应用增值会计理论进行核算分析,需要对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企业内部明细表等记录重新整理。对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价值需要按照存货类型区分,对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资料,需要按照它们是属于原有价值消耗还是当期新创造价值进行区分。只有详细利用系统区分后,才能准确分析属于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再利用会计资料计算增加值各项目。

    2.增加值核算功能

    在企业核算增加值具有重要意义,它所提供的信息有力地弥补了企业会计核算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局限性。增加值是从总产出扣除原已投入价值后的余值,因此具有净收益的内涵。增加值的核算是对传统利润核算的改进,传统意义上的利润在计算过程中扣除了所有费用支付项目,是以企业所有者立场核算的盈利,增加值是从经济意义上衡量的盈利。由于保留了对劳动的支付,增加值的核算特别有利于全面反映企业收益分配,尤其是它提供了有关劳动与资产间分配关系的资料,这就弥补了传统ERP系统只表现利润分配过程的缺陷。

系统分析理论篇6

[关键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问题,对策

1我国HIS发展的概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院同样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中型医院大都装配了中型机或小型机和微机。这些医院或采用中型机、小型机进行集中式信息管理,或采用微机进行分散式信息管理,并按照上级管理部门规定的格式,或自定的格式打印各种统计报表。在医院信息化管理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初期开拓者。他们对医院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开发出了一大批应用软件。在实践中他们认识到了单机应用的局限性。对一个信息源十分分散而共享要求很高的医院系统,单机应用很难发挥出计算机的潜在优势,很难实现“最小录入,最大共享”的系统设计原则。那些采用小型机或中型机的单位往往因为系统维护任务繁重而带来很多负担。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微机作为服务器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系统引入中国,网络技术从根本上克服了单机系统的缺点、局限性与不方便性。网络系统使医院内各部门虽然地域分散,却从信息处理角度连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医院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条件。各大中型医院采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医院管理计算机化己成为大势所趋。

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产生的效益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系统的事实,并不能带给医院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没有直接的产生,但HIS对医院效益的影响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提高效率,节约优化人力

我们以门诊就诊人群为例,HIS的主要作用就是缩短就医的非医疗时间。一是可以提高各流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二是可避免差错及无价值重复现象的发生。在三级甲等医院中,门诊就医“三长一短”的现象既很普遍,也很难消除。根本原因就在于医疗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相对缺乏和环节沟通不够通畅。因此,提高各环节的内部工作效率和环节间的信息流通效率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

门诊划价收费电脑化是提高门诊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它将门诊划价和收费合并,操作员录入处方,系统自动划价,打印收据,从而减少了病人排队划价次数,缩短了病人就诊时间,并减少了因价格调整而造成的差错。同时,还能堵塞人为造成的收费漏洞,使病人感到放心。

2.2加强控制,完善落实制度

医院是一个以医疗工作为主体,多种工作、多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的机构。医疗管理以及围绕医疗活动这个主体的其他管理,如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制度管理、财务管理、财产物资管理等构成了支撑医院正常运营的基本骨架。HIS系统着重解决的就是围绕医疗活动的财务管理(如划价、收费、结账等)、档案管理(如处方管理、病历医嘱管理等)、制度管理(人员权限管理、退费管理、发药管理等)、信息管理(统计管理、病案管理等)等各种相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效率的提高。

HMIS系统在管理上主要起着堵“跑、冒、滴、漏”的作用。有人估计,采用手工进行病人费用处理的医院,漏收费大约为10%左右,而且很多漏洞难以调查深入,只能根据相关人员的主观估计进行推测分析。

3HIS建设中的问题

HIS可以为医院的管理及其他方面带来很大的效益,但并非任何一所医院采取任何一种HIS管理软件,由任何一个公司实施,让任何人来管理都能达到相同的最佳效果。在现实中,许多医院在实施HIS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实施的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定位不准

这包括医院对其管理和适应能力的定位、对其自身需求的定位、对HIS功能范围的定位、对实施效果期望的定位、对实施阶段目标的定位和对HIS长期运行管理模式的定位等等,主要表现在“一步到位”的思想比较严重,以为签完合同就成功一半,医院只管软件使用,以致对HIS给医院管理、运行模式带来的变化(或者说是变化的要求)准备不足,节奏把握不当,没有把握好管理制度调整与落实的关系。3.2商品成熟度、服务规范性不够

尽管现在的HIS软件品种繁多,但由于我国医院管理模式多种多样,HIS不可能像ERP软件或财务软件那样即装即用。一些不成熟的软件产品带来的问题常常无法解决。加之服务不规范、工程质量缺乏保证,日常维护的服务难以及时和保证质量等,给医院信息化管理带来难度。

3.3人才培养被忽视

医院无论是在HIS的选择、实施还是日常使用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自身技术力量的配合。这既涉及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也涉及医院管理技术。熟悉医院业务和管理,并能熟练运用有关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是医院成功实施HIS至关重要的因素。这种人才很难直接由学校培养出来,也很难在闲置人才市场资源中寻找,选择合适的人进行培养,同时注意梯队建设,是保证HIS应用长远发展的关键。但在医院中,由于这类人员不是临床一线工作人员,重视程度往往不高,在经济待遇、学习培养等方面容易受到忽视,其结果或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或是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

4HIS建设的改进措施

4.1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系统规模的大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大则可以包罗医院信息处理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种类型的信息(病人的财务信息和医疗信息;医院职工的财务信息、人事信息和业务信息;医院管理的各类综合信息;各部门的部门管理信息等),同时信息的媒体可有文字、图像或语音。小则可仅限于某几个部门,解决一两个实际管理问题。大而全固然很好,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如果脱离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而全的规划往往导致浪费和失败。因此,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注意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系统分析理论篇7

关键词:3.5GHz固定无线接入

信息产业部已于2001年6~8月就重庆、武汉、南京、厦门和青岛五城市的3.5GHz固定无线接入频率和经营许可进行了招标。现即将在全国32个城市进行招标,预计3.5GHz固定无线接入的市场将于今年启动。随着电信格局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竞争也更趋激烈。

3.5GHz固定无线接入FWA(FixedWirelessAccess)系统采用点对多点微波技术。该系统在传统的电路型无线通信技术中融合了IP数据通信技术,主要提供大容量的语音和数据业务接入,也可以为窄带无线系统和移动基站提供回传连接。对于不便铺设光缆的用户、相对分散铺设光缆不经济的用户以及对开通紧迫性很强的用户,引入快速经济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可为用户提供急需的接入服务,对解决“最后一公司”接入网的瓶颈问题,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因此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1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结构

系统构成一般包括中心站(CS)、终端站(TS)和网管系统三大部分。中心站和终端站又分别可分为室内单元(IDU)和室外单元(ODU)两部分。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是一种点到多点的分布式系统,TS用户通过用户接口网络(UNI)与单个的用户终端(TE)或者一个用户驻地网(CPN)相连,中心站(CS)通过业务节点接口(SNI)与外部网络相连。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中心站(CS)

中心站位于服务区中心,逻辑上可以分两个部分:中心控制站(CCS)和中心射频站(CRS)。中心控制站是业务汇聚部分,并提供到网络侧的接口;网络侧的接口一般有STM-1、10/100Base-T、E3/T3、n×E1等接口。中心站覆盖的服务区一般分为多个扇区,每个CRS对应一个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对一个或多个远端站提供服务。CCS将来自各个扇区不同θ用户的上行业务量进行汇聚复用,提交不同的业务节点;将来自不同业务节点的下行业务量分送各个扇区。

(2)终端站(TS)

在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中,终端站(TS)属于远端设备,设置在用户驻地,为用户提供系统的接入点并为用户提供各种业务接口。可提供接口类型包括10Base-T、E1、n×64Kbps、FR、POTS或ISDN接口。

(3)接力站(RS)

接力站作为系统实现的可选项,用以转发中心站和终端站之间的信号。RS天线可以采用扇区天线或小波束角定向天线。

(4)网管系统

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一般采用基于图形界面的网络管理系统,系统可运行在MicrosoftWindowsNT或UNIX平台上。用户使用系统可轻易地对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网管系统的功能一般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及计费信息的收集等。

2系统性能特性

2.1频率使用

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避已颁布的3.5GHz频段地面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所用的频率资源和相关频率参数,其双工方式为FDD,上行远端站发射频段为3399.50~3431.00MHz;下行基站发射频段为3499.50~3531.00MHz;同一波道收发射频频率间隔100MHz。

2.2调制方式和多址方式

调制方式主要包括GFSK、QPSK、8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不同调制效率Em(bit/s/Hz)不同,由以下公式给出:

Em=[(log2(M)·R)/1+r]bit/s/Hz

其中,M为调制阶数,R为编码率,r为滤波器滚降系数。调制效率随着调制阶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实际工程中,外界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将急剧增加,会降低系统的性能,因而可根据需要采用自适应调制技术或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调制方式。在一个扇区可以采用多个调制方式混合使用,其目标是使得在任何一点都将采用尽可能高效的调制方式。也就是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传输质量和传输覆盖范围,离基站近的区域可以使用比较高效的调制方式,距离大时采用更可靠的方式。

常用多址技术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根据3.5GHz固定无线接入的一些特殊情况,具体采用那一种多址方式,需要根据业务模式、技术成熟程度、性价比等来考虑。

传统的FDMA效率较低,但是目前出现的W-OFDMA以及动态FDMA技术使得接入效率大为提高。OFDMA经过串并变换到各个正交子载波上后,并行码元信号周期远大于串行信息码元周期,再加上保护间隔,使其能基本消除码间干扰。因此与其他接入技术相同的高斯噪声相比信道上能支持更高标准的干扰,而且在OFDMA时信道均衡非常容易,QPSK情况下不需均衡器。OFDMA现已被IEEE802.16TG3标准确立为唯一的传输方式。动态FDMA技术根据业务量调整调制解调器的参数,动态分配每个频分信道的带宽,在两个不同极化的扇区中使用同一频率以提高频率利用率。但是OFDMA对相位噪声非常敏感,对同步和前端放大器的线性要求更加严格;动态FDMA对调制解调和ODU要求严格。

CDMA主要基于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使得传输信息的信号带宽远大于信息本身的带宽,扩频码采用正交码或准正交码作地址码实现码分多址,CDMA主要应用在北美蜂窝标准IS-95、IMT-2000以及卫星通信等。CDMA的优点是容量大、抗互扰能力强、信号功率谱密度低、相关特性好,CPE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比值小,但是当PN码正交性能欠佳或者干扰超过干扰容限时,性能将恶化,因此抗自扰能力相对欠缺。另外占用的信号频带宽,扩频后的带宽远大于扩频前的信息;地址码数量大的限制,对大容量的通信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频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带来不少的麻烦。

TDMA是发达端对所发信号的时间参量进行分割,形成许多互不重叠的时隙。因此抗自扰能力极佳,而且对时隙的管理和分配通常要比对频率的管理和分配简单又经济,这样TDMA也具有较大的信息传输能力,易于实现带宛动态分配,比较适合突发性较强的业务流量。但是TDMA抗互扰能力差,相邻小区重复使用频率受限制,因此系统容量低于CDMA,且CPE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比值相对CDMA非常大,对同步要求比较高。

2.3扇区调制效率和容量计算

系统在服务区范围内,一般通过划分多个扇区对频率进行再用以提高系统容量,而扇区在不同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例如链路距离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这使扇区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调制效率,因此有必要计算整个扇区的平均效率。那么扇区的平均调制效率计算如下:

这里∑是所有调制区域的加权。频率再用率和扇区平均调制效率是通过具体划后得出的,而且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规划后才可确定,以实现规划得出的值为准,这个数值是可以变动的,目的是使其最大扇区容量达到最大。

固定无线接入网络容量可以由以下公式给出:

每个基站频率资源=运营商可用频率资源×平均调制效率)

3与其他宽带接入技术的比较

目前全球宽带网络热度空前高涨,各网络运营商竞相在各大市场构建宽带IP城域网,提供低廉的高速IP接入服务,参与电信市场的竞争。而宽带接入技术的种类也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光纤接入方式(FTTX)

光纤接入网有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小区(FTTZ)等多种形式。利用光纤传输介质,提供高带宽、高可靠性和高抗干扰性的数据传送,接入网常用形式有ATMVP自愈网、ATM无源光网络(APON)等,还有SDH环网等传统技术。APON的优势在于:它结合了ATM多业务、多比特率支持能力和PON透明宽带传送能力业务的接入非常灵活。但是铺设光纤相对投资较大、耗时较长,有些地方铺设极为不便等问题,因此不少公司均发展XDSL传输系统。

(2)高速数字环路(XDSL)技术

基于XDSL技术的铜线接入技术适用于已有的电话基础网络,通过2B1Q、CAP(无载波调幅调相)、DMT(离散多音)等频带编码技术,挖掘双绞线高频段带宽的资源,通过带宽倍增技术实现宽带接入,满足高数据通信需求,主要技术有ADSL、HDSL、VDSL等。VDSL的传输距离短,必须建立在FTTB基础上,而ADSL线路较长,容易受外界干扰同,造成速率波动。

(3)光纤风轴混合网络(HFC)

基于同轴电缆接入的HFC方式是在传统同轴CATV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频分复用技术实现模拟电视、数字电视、电话和数据同时传送。系统成本比光纤环路低,并有铜线及比绞线无法比拟的传输带宽,适合当前模拟制式的高质量视频业务市场和CATV网使用。但是当前HFC都是单向的,要实现双向通信,其改造的费用非常高昂,难度也非常大。

(4)LMDS技术

LMDS工作在10GHz以上,可用频带宽,高达1GHz,可以承载几乎任何通信业务,包括话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等。可提供多种通信系统一般具有的优势,如建设成本低、启动资金较小、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网络运行和维护费用低等特点。但是服务覆盖范围相对较小,一般为2~4km,不适合远程用户使用(在同样传输距离的情况下自由空间损耗比3.5GHz固定无线接入至少低2dB)。通信质量受雨、雪等天气影响较大,大暴雨还可能引起无线通信链路的中断。

(5)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方式

3.5GHz宽带无线接入方式以蜂窝式覆盖,半径10km左右,适合各种用户接入。3.5GHz固定无线接入和其他接入技术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越性,具体如下:

·工程项目建设方便、快捷

无线系统与有线系统相比,很大的优势在于工程的启动与实施非常迅速。开通快,建设周期短,组网灵活,用户终端设备简单,投资省。尤其在大城市,有线工程往往要经过市政等部分的审批,因为对道路、绿地等环境破坏较大,而且施工量大,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次性投资小,后期扩容能力强,投资回收快

系统分析理论篇8

[关键词] 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 交通运输 品牌建设

一、交通运输企业品牌建设概述

由于交通运输企业不同于制造业,它给市场提供的不是具有某种使用功能的产品而是运输服务方式,与生产企业相比,品牌对于服务企业同样重要。但服务企业创造消费者价值的来源是不同的,品牌建设的重点也不一样。服务企业创建品牌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与众不同。服务企业应重视创新而不是模仿,通过与众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建立品牌关系,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2)决定自己的命运。强势品牌提供的服务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对消费者有重要价值。(3)建立情感纽带。情感是服务内在的要素,而且也是品牌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企业应超越经济和理性的联系,创造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密感。(4)品牌的内部化。品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服务接触的过程中创造的,在服务接触过程中,一线员工具有核心作用。

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能力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的发展非常迅速。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运输市场逐步建立,运输体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总体发展水平上看,我国运输服务业还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运输专业化程度和运输效率不高,没有形成有机的综合运输网络,信息化、标准化还未跟上,还不熟悉国际上运输企业的运作方式。行政管理上,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尚未建立,地方保护形成的区域性割据以及乱收费等,也是制约运输服务企业发展的因素。交通运输企业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需要加强品牌建设。

二、品牌建设中运输系统分析的内容

所谓系统分析,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需要改进的已有系统或准备建立的新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从而完成系统目的的重审、系统结构的分析、系统性能的估计、系统效益的评价、系统和环境相互影响的分析以及系统发展的预测,为系统综合、系统规划设计、系统协调、系统优化控制和系统管理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运输企业进行品牌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运输系统进行分析,以利于品牌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实施。

运输系统目的的重审的内容主要有:运输系统目的重审的必要性,运输系统目的的可实现性,运输系统目的的完善性和运输系统有无具体的指标体系。

运输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主要任务有:运输系统组成要素以及系统结构分析、运输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和运输系统结构合理性的分析。通过弄清和理顺运输系统结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系统功能建立起优良的系统结构。

运输系统性能的估计有技术性能、经济性能等方面的估计。

运输系统效益可以从规模经济实力,投入产出效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安全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

运输系统与环境之间主要有互依关系、竞争关系、吞食关系、破坏关系,无论是开发一个新系统还是改造一个旧系统的时候,都必须对运输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使系统与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三、运输企业品牌建设系统分析的原则

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是以外部环境为条件的,环境的变化对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系统的内部进行分析,主要是研究系统的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所以,在进行系统分析时,必须将系统内外部各种有关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实现系统的最优化。

运输服务企业、消费者、员工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明显的服务价值三角形。在该价值三角形中,运输服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外部价值相融,运输服务企业与内部员工之间存在着内部价值相融。消费者是否认同或在多大程度上认同企业价值取向取决于员工对企业价值取向的认同与接受程度以及在服务过程中员工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情况。运输服务品牌就是运输服务企业、消费者以及员工三者之间价值取向动态相融的结果(见图1)。

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是要最终实现系统的最优化。所谓系统的最优化,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空间上讲要求整体最优;二是从时间上讲要求全过程最优。

品牌生命周期(BLC)包含4个阶段(见图2):导入,发展,成熟和衰退。品牌生命周期比产品生命周期要多出一个阶段,即第5阶段:品牌重生。图2总结了品牌生命周期的前4个阶段,它反映了与品牌相关的投入水平同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

运输企业应做出远期和近期实施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以确保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制定和实施规划,才能克服盲目行为,一步一个脚印抓出实效。

(1)远期目标。按照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建设程序,建立起一套基础化、程序化、科学化的企业品牌建设系统。在“继承”、“学习”、“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方面整体推进、系统运作,构建一个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便于操作的企业品牌维护体系,并把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成为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2)短期目标。品牌建设短期发展目标应使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形象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深入人心,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具有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企业形象以及企业过程质量。

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工程在争取系统总体最优时,必须全面考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忽略这一点,就很难得到总体最优的效果。

运输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具体方案时,要借助外力,向部、省、局等交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申请,将交通运输企业品牌列为本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范畴,在政策上进行重点保护和重点扶持,以品牌战略带动本行业、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叫响行业和地方名声。只有这样来搞品牌建设,才能实现运输企业和本行业、本地区发展的双赢。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以反映事物量的规定性的资料为研究对象,这些资料通常是以精确的数据形式出现的,研究的结果带有很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而且它有一个标准化程序,使用数学方法做出一个量的刻划,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可靠性。而定性分析是以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性资料为研究对象 ,这些资料通常以书面文字或图片等形式表现 ,而不是以精确的数据形式出现。例如品牌忠诚度是指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使消费者对特定的品牌产生感情依赖,并表现出对该品牌的产品或者服务有偏向性的行为反应。品牌忠诚度是消费者对品牌感情的量度,它反映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购买的频率。为了对品牌忠诚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在上述定性分析基础上将品牌忠诚度加以量化,利用层次分析法(目标层、主准则层、分准则层)和模糊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的评价(见图3),减少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但在实践中运输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运输企业还应加强品牌的调查,可由企业自行实施,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操作,方法有座谈、定点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内容主要有竞争品牌调查 (竞争战略调查、竞争地位调查);品牌表现调查(市场占有率调查);消费者品牌选择行为调查 (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通过调查可以对潜在的原因和动机得到一个定性的认识,也可以把信息量化后,从样本推知总体。总之,要努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品牌建设中来,只有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才能使分析和决策更加科学、客观、合理,有利于品牌建设的开展。

四、结语

实施交通运输企业品牌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面考虑对品牌建设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系统分析理论篇9

关键词:自组织 防空兵 动力学模型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客观世界中自组织现象的产生、演化等理论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超循环理论及突变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核心,它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为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信息化条件下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构成要素繁多,系统要素间关系复杂,要素间的协同困难,表现出极强的自组织性。利用自组织理论对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进行研究,对于探索防空兵作战指挥规律,提高防空兵作战指挥效能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的自组织系统描述

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按一定的组织形式构成的具有组织指挥功能的有机整体,包括指挥主体、指挥客体以及指挥手段[1]。从自组织系统角度来说,指挥主体是自组织系统中指挥控制子系统,主要任务是依据战场态势,结合上级的命令,做出决策判断,是自组织系统实现自组织的核心;指挥客体相当于火力打击子系统,主要实现指挥控制部分的命令,并对打击效果进行反馈;指挥手段主要依托于指挥信息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完成各种信息的传递、处理等;而为了维持系统的有效运行,补充指挥保障子系统,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指挥信息系统接受上级命令以及战场态势,相当于系统的输入部分;火力打击系统是整个系统的输出部分,且对命令执行情况进行反馈;指挥控制系统是系统的处理部分;指挥保障子系统是系统的补充,其关系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它们之间的协同合作,使整个系统得以运转和发展。

2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分析

2.1动态开放性是防空作战指挥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自组织理论的开放性原理指出:开放系统的熵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系统内部的熵增加和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形成的熵流。若系统的熵流为负,且绝对值大于系统内的熵增加,则系统会向熵减的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变。

信息化的发展使防空兵指挥系统构成一个整体,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换,即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与作战环境之间不间断地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使得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熵流减少量远远大于系统内的熵增量,系统向熵减的方向加速演变,为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即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通过对外界信息、物质、能量的引进、吸收使系统产生负熵流,从而增强系统有序发展可能性。

2.2随机涨落是防空作战指挥系统实现自组织的诱因

自组织理论的涨落原理指出: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随机涨落则有可能被放大为巨涨落,从而破坏原来的结构,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因此,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涨落对系统则起着建设性的作用。

防空兵作战指挥中,无论在掌握空情态势阶段,在制定决策阶段,还是在使用火力打击指挥阶段,即随机涨落是不可避免的。信息化极大地加快的战争的节奏,放大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即提升了涨落频率。而正是这种涨落诱导着防空兵指挥系统新型结构的形成和向有序方向演变,这就迫使将防空兵指挥权限有意识地向底层决策倾斜,倡导"冒险"精神,增强防空兵指挥者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涨落,达成作战任务。

2.3非线互是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实现自组织的根本机制

防空兵作战指挥过程中的协同、反馈、指挥决策过程以及作战过程中的偶然因素等,使得指挥系统总体行为呈现出非线性特性。非线互作用使指挥系统内诸要素的独立性完全丧失,互为因果,形成双向信息传递的循环关系,使得指挥作战系统具有那些指挥系统要素的简单相加所没有的性质。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内复杂的非线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作战指挥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

2.4远离平衡是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自组织有序演进的源泉

普利·高津指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2],这里所说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远离平衡态。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功能、运行模式互不相同,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的差异越大,就会离平衡状态越远,即作战指挥系统中诸要素不一致性促使作战指挥系统进入不平衡态。另外,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存在于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对作战指挥系统产生一定的作用力,而不同的子系统所承受的作用力是不同的,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差异导致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不平衡。正是不平衡的存在才使得作战指挥系统不断进化、发展和演化。

2.5序参量是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自组织有序演进的主控因素

自组织系统理论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靠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起主导作用的序参量协作与竞争形成的。所谓序参量,是指在系统内部存在着很多参量,它们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影响着系统结构和状态,在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中,那些对系统宏观结构和功能起决定作用的子系统及其参量就是决定系统有序程度的序参量。

序参量主控原理指出通过有效控制作战体系的"序参量"达成各作战指挥单元稳定有序地协同行动。这就要求防空兵指挥员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化战场中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促使防空兵作战指挥和各种力量行动的协调一致,实现防空兵作战指挥结构的有序性;另一方面指挥员要适时指挥防空兵力量有重点地打击影响敌方的序参量,破坏敌方体系内部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运行的有序性,使敌方作战体系从有序走向混乱,丧失作战功能。

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一方面有助于深刻理解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动态开放性"、"随机涨落"、"远离平衡性"以及整体功能的"涌现性",正确认识其机理,并以此来创新作战指挥理论;另一方面,能揭示作战指挥系统的一般特征和规律,理清指挥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促进作战指挥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自组织动力学模型

防空兵指挥系统的自组织性在于能实时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达到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其结构的演化不仅是自身的内部过程,也是其状态变量对外力响应的过程,所以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演化看作是系统内部和环境外力作用的结果,系统内部主要体现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外力作用体现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演化过程可用自组织方程进行描述,建立如下的动力学模型:

式中:P1、P2、P3、P4分别是指挥信息子系统、指挥控制子系统、火力打击子系统和指挥保障子系统;E为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的指挥能力;k0为E的变化率与原有状态的关系;ki为Pi的变化率与原有状态的关系;f为所有子系统的协同对作战系统作战能力演化的影响;fi为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对Pi演化的影响;F为外部环境作用力; Fi为外部环境作用力对Pi演化的影响。

模型中,式(1)表示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的指挥能力形成和演化的结果,它不仅受系统自身初期状态和外部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内部各子系统相互协同作用的影响。式(2)则分别表明各子系统的基本能力的演化过程,它描述了系统内部的自组织作用机理,每个子系统不仅受到自身初期状态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作用力反馈的影响。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促进内部子系统基本能力的演化,也促使作战指挥能力的演化,并且每个子系统基本能力的演化又促进了其他子系统基本能力的演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防空兵指挥能力正是在这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不断形成和演化的,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作战能力的形成和演化,是作战指挥系统通过其内部各子系统基本能力的自组织过程,是从原有的结构功能改变为新的结构功能的结果。

4结束语

本文将自组织理论引入到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研究,分析了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建立其自组织动力学模型,为下一步防空兵作战指挥系统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玉生.防空兵作战指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2]普利高斯等.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孙中一.耗散结构·协同论·突变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5]卜先锦.军事组织协同的建模与分析[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系统分析理论篇10

摘 要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网球发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由技术方面、战术方面、心理方面和体能方面组成的。意在加深对网球发球专项技术的认识,丰富网球训练理论,提高网球发球训练水平。

关键词 网球 发球 技术 战术 心理 体能

网球运动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现盛行全世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被称为“绅士运动”的网球运动迅速发展,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网球运动热潮,网球竞技水平突飞猛进。在网球运动中,发球是唯一由自己掌握而不受对方控制的击球方法,发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比赛中是否能在前三拍争得主动,创造进攻机会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当今优秀网球运动员克敌制胜的强有力的武器。

本文用系统理论(系统,它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网球发球,将网球发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网球发球――单从网球发球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是一种身体运动的方式,是一种击球方式,是球拍运行的一种方式;从发球的结果来说,它包含了发球者的目的和意图,它又是一种战术的体现;从发球者发球时的心理状态来讲,它又包括了心理因素成分;发球者发球时的身体状态,它同时体现了发球者体能方面的一些因素。因此,网球发球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技术方面、战术方面、心理方面和体能方面。

一、技术方面

发球过程分为6个阶段,即准备站位、抛球、过渡、向后挥拍、向前挥拍击球和随挥。整个发球的发力过程为蹬腿,转髋,转体,手臂绕肩,肘部伸展,小臂外旋,转腕,随球动作和落地脚。通过这种发力顺序,使发球动作合理化,达到最佳的发球效果。发球的成功率和速度是做能说明发球技术是否准确的标志。

表1 2007法网公开赛费德勒与纳达尔各项比赛数据的均值统计与校验分析(共7轮)

指标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费德勒(X) 纳达尔(X) P值(双样本T检验)

发球 1 ACE 6.4 2.4 P<0.05

2 一发得分率 76% 74% P>0.05

3 二发得分率 58% 53.6% P>0.05

4 双误次数 1.14 1.43 P>0.05

5 一发成功率 60.7% 72.7% P<0.05

6 最快发球速度(km/h) 212 196.9 P>0.05

在ACE球和一发成功率方面(P

二、战术方面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掌握了全面实用的技术,才有可能运用多变的战术。网球发球,它包括了发球者的目的和意图,它是由速度、旋转和发球落点三要素组合而成。因此,发球同时又体现了一种战术意图。所以,网球发球应包含战术方面,以下从发球的三要素对发球战术进行分析。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认为发球的速度越快,给对手造成的压力越大,得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只考虑速度而忽视球的旋转和落点,势必造成发球失误的增多,如果对手接到快速的发球,回球速度一定也很快,同样会给自己造成非常大的麻烦。旋转分为平击发球、上旋发球和切削发球。在比赛中要结合场上的情况,综合运用旋转发球给对手造成麻烦。

表2 1997年美网男子网球运动员一发时速和旋转[3]

运动员

姓名 发球次数 平均球速/mph 旋转范围/rpm 平均旋转率/rpm

里奥斯 2 92 3000-3333 3167

马丁 7 98 1667-3947 2798

穆斯特 8 105 1667-4284 2754

桑普拉斯 11 120 2100-4260 2699

阿加西 9 102 1200-4284 249

菲利普西斯 3 123 1765-2830 2198

张德培 7 112 1000-3750 1677

亨曼 2 120 1429-1677 1548

从表2可以看出,与桑普拉斯相比,亨曼的第一发平均时速为120mph和桑普拉斯相同,但发球产生的旋转只有1548rpm,比桑普拉斯少很多。菲利普西斯一发时速随比桑普拉斯高一点,但是在旋转率方面,还是少501rpm。但是我们还可以发现,桑普拉斯的旋转率并不是最高的运动员,一些运动员已经超过了桑普拉斯,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们发球的速度却少很多。通过上面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桑普拉斯之所以拥有很好的发球,是因为他能将发球的速度和旋转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高质量的速度和旋转的完美结合是其他球员做不到的。

落点在发球三要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球落点的选择和准确的完成落点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决定每一次发球直接或者间得分的可能。发球的落点可以分为三种:内角、中间、外角。每一次发球都不是固定的,需要运动员根据对手的打法特点,当时的站位以及对手的接发球的特点来决定发球的落点。在发球时,要尽可能的将速度,旋转和落点综合起来运用,使发球的威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三、心理方面

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练所重视,因为95%的发挥是由心理决定的。运动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表明,许多相关只是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场上表现。

控制注意力,发球时,运动员要不断地承受来自内部因素(如受上次发球双误的影响、在关键局比赛中有想赢怕输的思想等)和外部因素(太阳、风、雨、观众、嘈杂的环境、裁判的错判、对手的小动作等)各种压力,且还必须做出快速准确的决定,选择发球的速度,旋转和落点,要想提高发球质量,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现在的一分上。

控制能量,身体和精神的良好表现不能没有物质基础,那就是能量。良好的表现来自于合适的营养、充足的睡眠、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身体能量还能决定你是否有积极的状态、坚定的决心、自信心、自尊心;比赛中要合理的安排身体和精神的能量,尤其在发球时,要做好接对手回球的准备,这些能量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保证你有最好的发挥。

四、体能方面

在网球比赛中,发球的本身会耗费一部分体能,而在比赛的进程中,随着运动员的跑动、击球等运动又消耗了大量的体能。比赛的时间越长,疲劳积累越多,而导致发球速度、准确性及成功率下降。发球实验研究表明:在持续两个小时的训练之后,运动员的一发失误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随着运动员越来越疲劳,运动员发球的准确性有一定的下降[1]。勿庸置疑,它是属于网球发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球准确性下降产生的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产生的中枢神经疲劳使脑细胞工作强度下降,运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产生的外周疲劳使肌肉: 神经接点兴奋传递受阻,肌细胞膜受到损伤,肌肉收缩蛋白机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肌肉收缩机能的下降[2]。由于网球发球是一项技术精细的动作,神经和肌肉兴奋能力的下降,必然导致发球的准确性和成功率降低。

五、结论与建议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网球发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动作,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网球发球体系应包括技术方面、战术方面、心理方面和体能方面四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网球发球体系中的每个方面都有其自身过的特点和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球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发球的每个环节和组成要素,既要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又要有统筹兼顾,不要将其固有的内部结构和规律破坏。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球发球训练中全面提升发球水平,一期提高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 Polly. Davey, Rodd. Thorpe and Clyde Williams.Fatigue decrease skilled tennis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02:20.311-318.

[2] 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394-400.

[3] wings.省略/Tennis/Project/.

[4] 纪斯超.卡普里亚蒂2002年澳网1/4和1/2决赛技术统计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3.7(3):100-101,109.

[5] 陶志翔等.对网球发球体系的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6] 蒋中伟.关于提高网球平击发球成功率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7):41-42.

[7] 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