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4-01-05 17:41:49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1

关键词:东北地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体现在国内供需结构明显失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另一部分行业产出则难以满足居民需求,致使国内居民海外消费居高不下,逐年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金融自由化趋势的不断加大,人们在高杠杆高利润的驱动下,纷纷将大量资金撤离出实体经济,涌入虚拟经济。这一趋势不仅使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同时造成了金融市场投资工具价格虚高,加大了形成资产泡沫的风险。基于此,党中央在供给侧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去杠杆”。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企业及金融市场较高的杠杆率,降低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东北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速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东北经济一度陷入发展的僵局。2003年党中央出台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使得东北经济一度得到了缓解。在全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东北发展再次陷入僵局。主席在2017年3月参加辽宁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健康的经济体一定保持实体经济为根,虚拟经济为枝叶的结构。”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有指出,虚拟经济是由“虚拟资本”中衍生而来的,特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是经济中金融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以货币的出现和信用的发展为前提的,而货币与信用则是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的结果,可见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没有实体经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虚拟经济。虽然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反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动员储蓄转向直接投资,提高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能力,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不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济体系的动荡与风险。虽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非同步发展,却呈现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实体经济的问题会反映到虚拟经济中,而虚拟经济发生的问题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共同统一于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中。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有以下观点:现代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有机统一体。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其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刘骏民(2003)认为,从历史角度看,虚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实体经济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两者具有相互作用关系。成思危(2008)认为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刘晓欣(2016)认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应呈现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虚拟经济来源于实体经济,两者相互影响。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从资产价格与金融市场角度探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Jacobson等(2005)从宏观及微观角度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具有联动效益;Hudson(2008)分析了20世纪以来多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需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范围内。国内外学者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上结论均有其合理性。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归根到底是协调统一的,那么它们的协调程度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为背景,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度进行耦合协调测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对东北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情况

(一)东北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地区以重工业和国有经济为主,成为我国重工业发展的摇篮,经济发展水平一度位居全国前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东北经济很快落伍,大批国有企业破产重组,经济出现停滞与缓慢增长趋势。现如今,东北地区的发展可谓是步履蹒跚,GDP增速不容乐观。表1展现了2003~2015年东北地区的GDP增速情况,总体上看,东北地区GDP增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1年以前,东北三省GDP增速呈现着小范围波动状况。从2011年开始,全国GDP增长率开始降低,同时,东北三省的GDP增长率也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全国水平。2013年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从2013年起,东北三省的GDP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且愈演愈烈。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东北经济发展也步入了疲软态势,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体制僵化,民营经济动力不足,人才外流等现象的相继出现,都是东北经济出现下滑的因素。究其根本,还是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

(二)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东北地区自2003年东北振兴政策出台以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选取2003~2015年东北三省与广东省、江苏省以及全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东北地区的发展现状。由图1可知,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总体上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黑龙江省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且于2009年开始低于图中其他省份,辽宁省在后期也出现了缓缓下降趋势,吉林省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比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其实体企业乃至地方经济仍旧乏力。首先,国企改革步伐虽然在逐渐推进,但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仍旧居高不下,地方和企业难以筹集资本,等待这些企业的只能是被兼并和重组。其次,老工业基地的实体经济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状况,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还是产业结构、企业规模,都使实体经济效益难以全部发挥,出现“空心化”趋势。最后,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较差,从硬环境角度看,东北地区铁路营运能力有待于提高,部分老工业企业成亏损状态,企业自给率不高。软环境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也亟须改进。

(三)东北地区虚拟经济发展情况

伴随着2003年振兴东北政策的颁布,东北地区的虚拟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所指的虚拟经济是指狭义角度上,以银行、资本市场等现代金融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首先,从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上看,东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水平上看来仍旧是冰山一角,公司质量普遍偏差,盈利能力较弱,再融资功能不高。其次,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区域金融体系,形成了在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管下,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相分离、间接金融方式和直接金融方式兼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区域金融体系。但与全国趋势相比较,东北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仍占少数。最后,东北地区贷款额情况虽呈现上升趋势,但较全国水平来说仍旧有待于提高。图2是东北三省及全国贷款额占GDP比重图,东北三省的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在趋势上基本一致,但三者均低于全国水平。因此我们很明显地看出,东北地区虚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上所述,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后遗症使得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现象,从而无法起到以实促虚的作用。虚拟经济发展“滞后化”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令虚拟经济达不到以虚促实的理想效果。为进一步探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程度,本文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东北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找出影响东北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

三、协调发展的协整检验与耦合性测度

(一)样本数据选取

自从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东北地区经济确实实现了GDP翻倍增长的趋势。但随着近些年的发展,东北经济出现坍塌式下滑,外界称之为“新东北现象”。本文选取2003~2015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来源于各省、地级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地级市统计局、政府工作报告。实证分析中,通过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格界定,本文选取各地区贷款额与GDP之比作为虚拟经济的衡量指标(记为DK),将第一二产业之和与GDP的比例作为实体经济的衡量指标(记为CYCZ)。

(二)样本数据分析

1.单位根检验在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需要考虑面板数据的平稳性。

2.协整检验由上述检验可看出,DK与CYCZ两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可对两者进行协整分析。对于面板数据,我们分别采用了Pedroni检验、Kao检验、Johansen检验。其中Pedroni与Johansen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协整关系。

(三)耦合协调度测算

1.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由于上述检验显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存在不协整关系,本节则在此基础上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揭示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2.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本文利用2003~2015年东北各地级市面板数据,测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综合来看,2003~2015年东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79,属于勉强协调阶段。图3、图4分别为各年度和各省份耦合协调度情况。从图3的年度发展情况来看,整体耦合协调度均在0.54以上,变化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2003年的耦合协调情况达到最优,2008年协调水平最低。图4则主要呈现了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耦合协调情况,各地区协调情况明显参差不齐,其中大庆市耦合协调度最低(0.43),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虽然长春市耦合协调度高达到0.66,是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最高的城市,但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探究其原因,除了各自自然禀赋不同,更与各地区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近十几年来国家对于东北地区不断出台的政策与指导意见息息相关,这些都是造成东北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出现差异与波动的原因。

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为更好地解释上述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耦合协调情况,探究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我们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来检验其影响因素。根据现有文献及东北发展现状,本文主要考察以下变量(见表5)。本文数据来源于中经数据库、各地级市统计局、省级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在结合东北地区存在问题及现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看出政府干预和所有制结构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耦合程度的影响,本文引入了政府干预和所有制结构的平方项,从两者的作用程度分析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意涵

本文选用2003~2015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通过耦合协调测度模型,计算出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79,东北现阶段经济发展程度处于勉强协调阶段。针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耦合情况,本文通过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回归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第一,政府干预对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作用具有两面性。适度的政府干预会为地区经济给予政策和财政的支持;而过度的政府干预则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偏离市场运行规律,造成经济的低效运行。第二,所有制结构对东北经济耦合具有消极作用。这意味着国有企业比重的增加将引导着东北经济朝向背离趋势发展。东北现阶段实体经济发展“空心化”严重,而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又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东北地区亟须进行所有制结构改革,平衡现阶段国有比例过大的现状。第三,企业家精神对东北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东北地区现阶段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导致东北发展缺乏创新,经济运行缺乏活力,加之东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所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得东北经济发展渐趋缓慢。

(二)政策建议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2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关系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概念

在一般意义上,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为主要依托、与虚拟资本的循环运动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显而易见,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换句话说,虚拟经济是和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是一种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即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是其运动的主体,并且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就具体形态而言,虚拟经济有早期的以银行资本、股票资本运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有后来的在价格剧烈变化条件下出现的以金融衍生工具为典型特征的经济形态,还有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进步所产生的以网络服务工具和场所(所有交易和清算都通过互联网络自动进行)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不仅包括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也包括教育、文艺、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虚拟经济在规模上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进一步膨胀。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体现在虚拟经济的产生和运动两方面。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因为股票和债券直接产生于企业的融资行为,而大部分衍生工具的原生工具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就虚拟经济的运动而言,由于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和社会货币信用状况,而一般来说,企业的未来收益和社会货币信用状况又反映了一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貌。宏观经济形势好,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较高,货币信用状况就比较宽松,利率水平也会比较低,证券市场的行情就会比较红火;反之,证券市场的行情就会比较低迷。所以,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一国实体经济的运动周期也决定了虚拟经济的运动周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具有两方面的特点:(1)在时间上,两者并不是如影随形的。一般来说,实体经济相对于虚拟经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实体经济的客体是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劳务,他们一般都有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而有价证券却不是这样。有价证券是一种金融产品,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它们又往往是电子金融产品,它们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有价格,它们的所谓“制造”和流通几乎是不需要时间的。基于这个特性,证券价格就会经常受到供求关系、政治、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频繁发生变动。另外,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化往往会早于实体经济重要指标的变化。(2)在空间上,二者增长或下降的比例基本不对等。因为证券的价格是企业预测未来收入的贴现值,所以当前企业利润和社会利率水平的些微变化,都会引起证券价格的更大幅度的波动。

2、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1)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面影响。虚拟经济可以促进生产和流通,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动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组成部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虚拟经济促进了各经济部门利润的平均化过程。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各部门之间资本的自由转移提供充足的媒介工具,加速资本转移运动,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虚拟经济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促进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要。比如,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上市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产业资本来源;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促使相关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并为风险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明显降低;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财产的集中和资本的积累。第三,虚拟经济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规范发达的证券一级市场将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和发展状况或前景良好的行业,这是优化增量资源配置。二级市场也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证券价格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间的购并重组,这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金融衍生工具通过其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也能对资源配置产生一定的优化作用。第四,虚拟经济有利于改进公司治理结构,防止“内部人控制”。通过产权重组和股权购并等运作,可以优化企业产权组织结构,使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相对分离,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将期权引入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经营效率。

(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其膨胀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发展。但如果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任其与实体经济脱离越来越远,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一是投机本身是不可避免的,它在客观上能起到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作用。但投机很容易形成自我膨胀,产生过度投机,甚至类似于,从而产生社会资源的低效配置以及不合理的财富再分配问题。二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在虚拟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金融投资收益大大高于实体经济投资收益。在高投资回报预期下,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如果流入虚拟经济领域的资金过多,就会造成实体经济部门资金不足,发展乏力,形成生产性投资的挤出效应。三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引发泡沫经济。如果虚拟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监控,新兴市场开放过快,使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经济泡沫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扭曲社会资源配置,泡沫的破裂又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更加巨大的负面作用。

三、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在我国,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从我国的实体经济的具体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新,稳步推进虚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根据虚拟经济自身的特点及其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加强与虚拟经济相关的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防范风险,使虚拟经济真正成为实体经济有益的延伸和补充。

1、正确认识和积极发展虚拟经济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仍处于经济虚拟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实体经济。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至少在 410万亿美元,其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12倍以上。而我国虚拟经济规模明显偏低,1999年年底我国金融市场虚拟经济总规模约44537亿元,仅为实体经济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虚拟经济也应该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否则就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对虚拟经济的发展,不能回避,更不能扼杀,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否则就会坐失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的机遇。要在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基础上,继续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不断优化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提高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度。

2、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要重视发展虚拟经济,但必须扎扎实实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发展虚拟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虚拟经济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努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进行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增长方式向内涵式转变;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大实体经济盈利空间。同时,要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其与实体经济不断整合,稳步发展,不能盲目扩张,过度膨胀。

3、不断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我们应当不断扩大资本市场规模,鼓励金融创新,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扩大机构投资者比例,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同时,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信息披露和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证券交易,打击恶意炒作,在发展中不断规范资本市场。

4、积极稳妥推进我国金融开放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推进,资本市场也推出QFⅡ制度等重要举措。随着金融的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虚拟经济将会有大的发展。但在开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循序渐进、稳步开放的原则。特别是现在我们的金融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监管经验不足,如果贸然推行金融自由化,在国际资本流动瞬息万变的今天,难以抵御国际游资的冲击。

5、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

在大力发展虚拟经济时,必须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为此,要加强对国内虚拟资本市场管理的立法和监督,按国际惯例严格规范市场行为。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监控,以防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适当调控为虚拟经济服务的虚拟场所,如虚拟社区、网上交易、邮箱等,以避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因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

6、为虚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在全社会形成遵法守信的良好环境。充分肯定虚拟经济成分的非劳动性贡献,确实保护私人财产,解除各类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影响,同时减少对民间投资的过多限制性政策,以启动民间投资,为虚拟经济提供更宽松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付强:虚拟经济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DB/OL].人民网,2002-12-20.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3

一、虚、实资本界定及表现形态

资本两权分离以后,虚、实资本界定问题自然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是第一位专门提出并研究这一问题的经济学家,不过,由于身体原因,他没有来得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便离开了人世。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具体的实践,我们认为,虚、实资本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中是否直接发挥职能,直接发挥职能者为现实资本,不直接发挥职能者为虚拟资本。基于此,本文对虚、实资本分别作如下界定。

现实资本指的是资本经营者拥有的,因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中能直接发生作用,从而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实体。它是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基础,是内容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一重存在。现实资本的主体是资本经营者,其客体为资本的价值实体。长期来看,现实资本赢利能力的大小是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以现实资本价值实体的存在形态为标准,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现实资本,另一类是无形现实资本。有形现实资本包括有形生产资本(固定资产、材料及半成品、在建工程等)、有形商品资本(产成品、商品等)和有形货币资本(交易类铸币、现钞等)。无形现实资本则包括无形生产资本(人力资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企业商标、企业版权、企业商誉等)、无形商品资本(服务、知识类商品等)以及无形货币资本(交易类电子货币、活期存款和票据等)。有形现实资本主要体现在第

一、第二产业,而无形现实资本则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

虚拟资本指的是资本所有者拥有的,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中不直接发生作用,但因按约定依法拥有价值增殖索取权,从而能够分享价值增殖的可交易的资本价值凭证。它是依法索取的价值增殖流量的资本化形式,是从现实资本中独立出来的形式意义和观念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二重或多重存在。“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资本首先被转化为利息,然后得出这个货币资本收入的资本”①虚拟资本的主体是资本所有者,其客体为可交易的资本价值凭证,其价格主要由初始投资和预期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决定。长期来看,虚拟资本赢利能力的大小是反映一个社会配置资源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以虚拟资本的虚拟程度为标准,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虚拟资本,另一类是衍生虚拟资本。传统虚拟资本和衍生虚拟资本又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初级传统虚拟资本包括债权虚拟资本(投资类现钞、存款、票据、银行贷款、企业债券、政府债券等)、股权虚拟资本(普通股、优先股等)和其它产权虚拟资本(土地产权证、房地产权证以及权证等)。高级传统虚拟资本包括资产证券(消费类、生产类及混合类资产证券)和普通共同基金证券(优化指数基金、普通投资基金、债券基金等)。初级衍生虚拟资本包括商品期货或期权、货币期货或期权、债券期货或期权、股票期货或期权,以及相应的远期合约、互换、互换期权等。高级衍生虚拟资本包括利息率期货或期权、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或期权、物价指数期货或期权及其它组合式综合价格指数期货或期权等。

二、虚、实资本基本关系

1.虚、实资本定性关系

由于虚拟资本是基于现实资本产生的,是现实资本的派生形式,因此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上,现实资本是第一性的,虚拟资本是第二性的,其中现实资本对虚拟资本具有基础性和内容性的决定作用,虚拟资本则对现实资本具有的派生性和形式性的反作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是调控社会总资本所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虚、实资本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会促进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现实资本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增殖是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实资本的发展越健康,其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增殖才会越多,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才会越坚实,虚拟资本健康发展才会有保证。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具有流动性便利的虚拟资本是促进现实资本高效合理配置的引导器,它引导现实资本流向最能价值增殖的地方,虚拟资本的发展越健康,其流动性便利就越能引导现实资本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例如,9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其现实资本成功地实现了以无形知识资本为核心的战略性转变,现实资本的价值增殖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支持了其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美国虚拟资本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成功地吸引并引导现实资本流向最能价值增殖的地方——知识型资本,从而促进了美国实现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战略性转变。90年代美国虚、实资本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虚、实资本恶性互动关系。一方面,现实资本的畸形发展会阻碍虚拟资本的发展。现实资本的发展越畸形,其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增殖就会越少、有时甚至为负,从而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会越来越小,其发展自然会受到阻碍。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畸形发展反过来又会阻碍现实资本的发展。具有畸形流动性便利的虚拟资本是导致现实资本无效畸形配置的引导器,它引导现实资本流向不能有效价值增殖但却最可能撮取超额利润的地方——超级垄断资本、炒作性非生产资本等,虚拟资本的发展越畸形,其流动性便利就越能引导现实资本流向不能有效价值增殖的地方,从而阻碍现实资本的发展。例如,90年代中后期的东亚经济体,一方面,其现实资本的知识含量低、结构不合理、规模不经济,现实资本的价值增殖大大减少,有时甚至为负,从而其虚拟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小,进而最终导致其虚拟资本发展的严重受阻。另一方面,其虚拟资本的畸形发展,反过来又导致现实资本的无效配置,从而阻碍现实资本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东亚经济体的虚、实资本的恶性互动关系最终导致了东亚经济危机。

2.虚、实资本定量关系

由于虚、实资本是同一资本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在产生的初始时刻,它们在量的规定性上应当是相等的,但一经产生,情况便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虚、实资本在量的规定性上各自有各自的特殊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它们已成为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②由于虚拟资本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现实资本的发展速度,因此在社会总资本的构成比例中,现实资本的存量和流量呈现相对减少的趋势。当虚、实资本的数量比例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时,其中任何一项的正常变动将会引起另一项的正常变动。当它们的数量比例关系超过一定范围时,其中任何一项的异动则会引起另一项的灾难性异动。虚、实资本定量关系问题是调控社会总资本的重要的工具性问题。由于初级传统虚拟资本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此人们通常把初级传统虚拟资本作为调控社会总资本的工具变量,于是虚、实资本定量关系问题便转化为现实资本和初级传统虚拟资本定量关系问题。在虚、实资本定量关系问题上,我们采用简化的总供求分析法进行具体分析:

现实资本的总供求关系为大家所熟悉,其总供给与价格成正比,其总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价格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价格弹性成负相关(图1左)。虚拟资本的总供求关系则很特殊,它与现实资本的总供求关系不同,其总供给与价格成正比,其总需求也与价格成正比,并且价格越高,其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反之,其价格弹性则越大,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价格疯长时的量滞、价狂升和价格崩盘时的价跌、量更跌的特殊现象(图1右)。

在图1中,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定关键点的虚、实资本价格的数量相同但单位不同,根据虚、实资本不同的数量及总供求关系,我们把虚、实资本的数量关系分为如下四类:

首先,虚、实资本黑子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图中反映在AQ1Q1'A'区域,其特点是虚、实资本的比例小于最低正常临界值0Q1'/0Q1(黑子陷阱),这一区域内的虚、实资本总供求互动的结果导致整个社会资本严重缩水,社会财富超常贬值,正如天体中的黑子现象,故称之为黑子型数量关系,其外在表现形式便是黑子经济,也称经济危机。其形成机理如下:现实资本的发展严重受阻—其总需求DD曲线迅速向左下方移动—其总供给S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其价值快速缩水—其赢利能力大幅度下降直至亏损破产—虚拟资本的总需求D'D'曲线迅速向左下方移动—其总供给S'S'曲线也迅速向左下方移动—其价值快速缩水—虚拟资本的发展严重受阻—现实资本的发展再次严重受阻……其最终结果是迅速导致整个社会总资本特别是虚拟资本的超常缩水,从而形成资本黑子,进而引发黑子经济或经济危机。例如,根据IFC的1999年7月Facktbook的数据,在1996-1997年间,泰国的实际GDP(现实资本的转化衡量指标)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20.6%),其股市和汇市(初级传统虚拟资本的转化衡量指标)缩水幅度则更大(分别缩水-36%和-88%)。显然,在1996-1997年间,东南亚国家的虚、实资本之间存在互动式的黑子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对整个社会总资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倒退和灾难,但这种情形不会长久下去,灾难之后,各经济主体的预期趋于稳定,虚、实资本的供需开始增加,比例也开始恢复性上升,当这一比列突破最低正常临界值0Q1'/0Q1(黑子陷阱)时,虚、实资本数量关系质变为停滞型数量关系。

其次,虚、实资本停滞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图中反映在除AQ1Q1'A'外的BQ2Q2'B'区域,其特点是虚、实资本的比例大于最低正常临界值OQ1'/OQ1但小于平均正常临界值0Q2'/0Q2,在这一区域内的虚、实资本总供求互动的结果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本缓慢升跌,故称之为停滞型数量关系,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经济萧条或复苏。其形成机理如下:现实资本升跌停滞—其DD曲线缓慢(右下方或左上方)移动—其SS曲线也相应地缓慢移动—其价值相应微量变化—其赢利能力相应缓慢变化—虚拟资本的D'D'曲线相应缓慢移动—其S'S'曲线也相应缓慢移动—其价值相应微量变化—虚拟资本升跌停滞—现实资本升跌停滞……其最终结果是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萧条或复苏。例如,在1993-1994年间,墨西哥GDP实际增长率为-2.6%,其股票市值实际缩水4.1%(资料来源同前)。显然,在1993-1994年间,墨西哥的虚、实资本之间存在互动式停滞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也不会长久不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型之后,各经济主体的预期趋于乐观,虚、实资本的供需增加,比例也逐渐上升,当这一比例突破平均正常临界值0Q2'/0Q2时,虚、实资本数量关系质变为扩张型数量关系。

第三,虚、实资本扩张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图中反映在除BQ2Q2'B'外的CQ3C'Q3'区域,其特点是虚、实资本的比例大于平均正常临界值0Q2'/0Q2但小于最高正常临界值0Q3'/0Q3,在这一区域内的虚、实资本总供求互动的结果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本的适度扩张,社会财富较快增殖,故称之为扩张型数量关系,其外在表现形式便是经济繁荣。一方面,现实资本的有效扩张会导致虚拟资本相应的扩张。现实资本的有效扩张会导致其价值增殖的相应增加,价值增殖的增加又会导致人们对虚拟资本未来预期收益的看好,人们对于未来的积极预期又直接会导致虚拟资本的相应扩张。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有效扩张反过来又会导致现实资本的相应扩张。虚拟资本的有效扩张会导致价值增殖的分配结构(利润率结构、汇率结构、利率结构和股价结构等)发生积极变化,从而导致现实资本的可得性和流动性增大,进而现实资本相应扩张。其形成机理如下:现实资本良性扩张—其DD曲线向左上方正常移动—其SS曲线也相应移动—其价值正常升值—其赢利能力相应提高—虚拟资本D'D'曲线相应向右上方移动—其S'S'曲线也相应移动—其价值相应正常升值—虚拟资本良性扩张—现实资本良性扩张……其最终结果是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例如,在1990-1996年间,美国GDP实际增长率平均约为2%,其利税实际增长率平均约为6%,其股票市值实际增长率平均约为18%③。显然,在1990-1996年间,美国的虚、实资本之间存在互动式的扩张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对整个社会总资本来说是一种最理想的关系,但这种情形不会长久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张之后,各经济主体的预期会变得更加乐观,虚、实资本的供需会进一步增加,比例也会进一步上升,当这一比列突破最高正常临界值0Q3'/0Q3时,虚、实资本数量关系质变为泡沫型数量关系。

第四,虚、实资本泡沫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图中反映在除CQ3C'Q3'外的DQ4Q4'D'区域,其特点是虚、实资本的比例大于最高正常临界值OQ3'/OQ3但小于泡沫破灭临界值0Q4'/OQ4,在这一区域内的虚、实资本总供求互动的结果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本的超常膨胀,社会财富超常增殖,正如生活中的肥皂泡沫现象,故称之为泡沫型数量关系,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便是泡沫经济。其形成机理如下:现实资本异动性扩张—其DD曲线向左上方异常移动且变得水平—其SS曲线也相应移动但变得垂直—其价值超常虚增—其赢利能力相应虚假提高—虚拟资本D'D'曲线相应向右上方移动且变得垂直—其S'S'曲线也相应移动并变得垂直—其价值更加超常虚增—虚拟资本超常膨胀—现实资本更加超常膨胀……其最终结果是迅速导致整个社会总资本特别是虚拟资本的超常虚增,从而形成资本泡沫,进而引发泡沫经济。例如,在1986-1989年间,日本GDP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9%、4.9%、6.0%、4.6%,其东证股价指数从1986年的1324.26点上升到1989年的2569.27点,上升近100%④。显然,在1986-1989年间,日本的虚、实资本之间存在互动式的泡沫型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最令人陶醉同时又是最危险的关系,各经济主体盲目乐观,虚、实资本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供给,总资本特别是虚拟资本疯狂升值,比例也疯狂上升,但好景不长,当虚、实资本比例突破泡沫破灭的临界值OQ4'/OQ4时,资本泡沫会突然破灭,虚、实资本关系又进入下一轮循环。

3.虚、实资本调控关系

根据前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虚、实资本数量关系带来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其中扩张型数量关系是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最为理想的数量关系,反映在图中则表现为除BQ2Q2'B'外的CQ3C'Q3'区域是虚、实资本运行的理想区域,这一区域也是虚、实资本调控所要达到和保持的最佳目标区域。针对虚、实资本处在不同的运行区域,调控当局可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综合调控以达到所需的调控目标。当虚、实资本运行在AQ1Q1'A'的黑子区域时或运行在除AQ1Q1'A'外的BQ2Q2'B'的停滞区域时,调控当局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升虚、实资本比例,从而使其进入调控目标区。当虚、实资本运行在除BQ2Q2'B'外的CQ3C'Q3'的扩张区域时,调控当局可采取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维持虚、实资本的合理比例,从而使其保持在调控目标区。当虚、实资本运行在除CQ3C'Q3'外的DQ4Q4'D'泡沫区域时,调控当局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低虚、实资本的比例,从而使其进入调控目标区。

三、充分认识虚、实资本基本关系的现实意义

正确认识和把握虚、实资本的本质和规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要取得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建设应坚持以下要求:

第一,社会经济工作应以现实资本为中心。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基础和第一推动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而又合理的现实资本基础之上,特别是知识资本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知识资本创造能力,提高现实资本创造价值增殖的能力,从根本上促进现实资本的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4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21世纪是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字: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创新困难与预期虚拟经济模式全球化虚拟经济的黄金时代

虚拟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异化。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economy,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为virtualeconomy,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visual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等。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当今的交易是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正确地看待虚拟经济,合理的运用虚拟资本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经济的重要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按照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我国的金融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政治、技术急速变化,尤其是政府管制的放松,全球金融正在经历着一个持续的字优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制度的风险已指数方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新型的货币形式或者交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和交易空间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宏观经济也提出了挑战。比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开辟了多种的资金创造的途径,从而改变了国家对货币供给量等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表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对股价的宏观干预。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发行增多,已经不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了。在虚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

除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之外,虚拟经济在各个行业间的不断渗透给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新的问题。原来被市场看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或者季报中显示严重亏损,而退出金融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和巨额外债的归还,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扭转该经济体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企业为偿付外币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被迫降低转让未来的收益,而当转让价低于债务总额时,流动性缺乏将导致借款人失去清偿力,并通过债权人使得金融市场无法为有清偿力,并且缺乏流动性的借款人提供新资金,从而流动性危机变为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停业甚至破产。这使得追求虚拟价值增值的游资游离到其他领域,并通过金融传染作用引起可待资本的减少,从而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形成金融危机。

然而,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企业来说,虚拟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虚拟化的形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了虚拟资本追求盈利的特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北京真维斯公司就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80年代末、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上千个品种、年产销量达500多万件。而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主要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借助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多家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节约了上亿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其店铺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城市和乡镇,与各地的其他相关企业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了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来势汹汹,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不过,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这正如在沙堆累积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大,稳定性也就会越来越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出现的虚拟经济最终会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真正的虚拟利润的追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顿·拉鲁什指出,现在全球每天的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而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图就清楚地说明了金融上层和实物经济的巨大反差。可见,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货币危机爆发前所潜伏的最典型的特征。

金融的创新过程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就成为虚拟经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IT业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经济的总体走势,经济的发展因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

21世纪——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踏入更加光明的21世纪。在新的经济领域中,虚拟经济将全面展开,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全面渗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进入虚拟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冲击下,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地将交易对象符号化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对于交易合法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则是涉及到虚拟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交易方式的演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信用体系的缺失或者不健全,会提高成本降低效率,使得交易者合法权利受到损失,引发信用危机。为此,国债回购几经风波、不得不暂停交易;柜台交易市场勉强维持了近10年,最终被迫关闭;期货市场近几年不断畏缩;企业债券市场也已多年陷于停顿,导致投机成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主导。相比之下,当引入虚拟经营方式之后,股票、期货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成效显著,成为经济走向的“晴雨表”。

为适应新世纪的诸多变化,人类需要一种新秩序,使各国都能安全生存并发展,而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需要以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而虚拟经济在人类提高技术的过程中,有效性会逐渐为人们所发现,通过其强大的驱动作用补偿实体经济的不足,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书目:

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刘骏民:《稳定虚拟经济系统是关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

3.曾康霖:《虚拟经济:经济活动新领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9月

3.成思危: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经济界》,1998年第四期

4.张宝林、但凌《虚拟经济与货币危机(上)(下)》,中华财会网

5.《“虚拟经济”导致“泡沫经济》,《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月15日

6.程思危:《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南开觉悟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5

关键词:多科性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教学体系;开放共享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推广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推动了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部自2013年提出建设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来,连续三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原则的通知,教育部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迫切需求有目共睹。2017年7月教育部的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中,提出经济管理类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规划要在2019年和2020年共达到80项之多。由此可见,教育部对推进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力度之大。目前来看,全国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少数财经院校已建立,并初步建立其适用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大部分院校特别是多科性大学还没有启动建设,更没有对其实验教学进行系统的实践和研究。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并不仅仅是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更强调的是将虚拟仿真思想融入其中,搭建虚拟真实场景、开发虚拟真实企业实践平台及后台数据库、模拟社会经济管理的现实问题作为实验项目,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亲身经历,乐于实践,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有效地弥补了实验过程不可逆和实验项目不可及的缺陷。由于各高校学生的特点、课程体系、传统实验开设的情况等等不尽相同,结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践,对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中心建设和使用进行系统研究。

一、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

多科性大学不同于财经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它是以一个或两个学科为支撑、其他多个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西北政法大学就是一所以法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通过对山西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四所财经类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两所综合性大学的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如西北政法大学这样的地方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相对落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不系统,实验室建设滞后等问题。为适应当下对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人才的迫切要求,经过一年多的考察、调研、可行性报告和建设方案的撰写、施工建设、后期调试,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仿真实验中心”)落成运行。

1.仿真实验中心基本情况仿真实验中心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含三个全封闭实验室、五个半开放仿真实验室(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跨实验室进行),其中,全封闭实验室有经济&管理基础实验室-A型实验室、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实验室-B型、审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五个半开放的实验区分别是金融保险仿真区、企业模拟仿真区,跨境全流程仿真区、跨境分销实战区和综合模拟仿真实验区。综合模拟仿真实验区模拟银行、税务、工商、社保公积金实际工作场景,可组合其他四个半开放实验区根据课程需要进行授课。企业模拟仿真区、跨境全流程仿真区和跨境分销实战区可组合为跨境综合实验室。跨境全流程仿真区、金融、保险仿真区、企业模拟仿真区可组合为企业综合模拟仿真实验室。金融保险仿真区、企业模拟仿真区、综合模拟仿真实验区、跨境全流程仿真区可组合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综合模拟仿真区。组合后的实验室可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跨专业综合实验项目、学年论文项目和毕业论文项目的实践基地。仿真实验中心采用云桌面管理,安装软件总计36个,包括基础审计、金融类实验软件;跨专业综合实践软件;财会与审计专业综合教学实践软件;电子商务基础实验软件;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综合仿真实训软件;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软件;社会保障学相关实训软件。仿真实验中心可用于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相关学科十三个本科专业的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2.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1)面向新时期实验教学的最新趋势和要求,达到或引领多科性大学经管类实验教学的最新探索水平,牢牢把握当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注重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2)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和课程,将学生置于虚拟仿真环境中,模拟现实操作过程,实现全流程实践和核心业务的实践,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3)实验教学中心可达到各专业课程实验和跨专业综合实验的紧密衔接、资源共享的目的,进一步促进多科性大学各学科的协调发展。实验中心的建设无疑为经管类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实践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但虚拟仿真实验在经管类实验教学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应系统地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二、构建多科性大学经管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新体系

围绕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原则,完善教学实验模式,创新实验方法,扩展实验层次,构建能力培养为导向、跨专业、虚实结合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

1.教学模式由以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实验教学组织模式,逐渐转变为由学科群组建基础实验以及项目为主导的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模式。开发以问题为导向、以自身专业为主的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比如,将大三第一学期的学年论文的撰写改革为两个星期的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实习加论文的形式,这是学生由专业基础提升到跨专业综合的一次重要节点,为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方法由教师演示、学生自主学习的传统方式,逐渐转变为任务驱动、团队作战、仿真模拟、岗位实战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管理意识,促进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协调发展。

3.实验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由基础课程的验证性实验、专业课程的熟练性实验、专业综合课程的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就业前的综合素养提升实验构成,达到实验教学内容衔接、教学要求匹配、教学效果阶梯化形成的目的,最终实现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层次的目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创新,构建“能力培养为导向、跨专业、虚实结合、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第一个层次适用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课程以基础课程为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各类专业竞赛,实践课程是以配合课程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和体验感知性实验,通过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竞赛,增加对项目的认知。这个阶段由传统教师演示、学生自主的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第二个层次适用于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主要的专业课程都已经接触到,学生对其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实践课程也应由验证性实验和体验感知性实验转变为专业课程的熟练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设一些从业资格考试相关的实践课程,学年论文的综合虚拟仿真实践课程,这个阶段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团队作战、仿真模拟、岗位实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应用能力。第三个层次适用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所有课程的讲授基本结束,学生对其专业进行了全面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进行毕业前实习,马上走上工作岗位,实践课程也应随之变化。校内的实践课程主要是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弥补在校外实习单位接触不到的核心业务和全流程业务,这个阶段主要采用项目驱动、团队作战、仿真模拟、岗位实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构建的“能力培养为导向、跨专业、虚实结合、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遵从了学生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学科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使用思考

鉴于对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践和研究,对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建设和管理机制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仿真实验中心教师队伍建设高效、专业的实验室教师团队是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将整个实验室队伍分为下面三个组成部分建设完善,以提高实验室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组建一支实践能力强、善于合作、多学科融合的实验室专业教师团队。(1)专职实验教师。引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专职实验教师,薪酬待遇、职称评定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负责系统维护、技术支持和通用性实验课程的建设教学,负责与各软件厂商协同合作来保证设备和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平台使用培训。(2)专业教师。采取课时激励的方法鼓励专业教师承担实验课程(课程实验环节)。实验室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在相对具备专业技能及实践教学经验的经管专业教师的带动下,引导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加入到实验室教师团队中来,促进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3)实验室管理人员。鼓励学生助教从事于实验室管理工作,通过短期培训即可对云桌面综合管理集成平台进行熟练操作。鼓励专职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将实验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校企协同开发实验平台和实验项目,申报各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促进教学改革,出版相关实践实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管是专职实验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可以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获得科研成果,使教学科研能力、职称评审、薪酬待遇均可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仿真实验中心管理制度的完善仿真实验中心采用开放式管理。学生可以预约时间使用仿真实验中心,也可以在任意的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访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及个人的实验数据进行查看和练习,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同时为教师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更充分的条件。

3.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相对完善的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实践过程中反复研究、反复实践、反复改革,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在之后的实验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应鼓励相关教师协同合作开设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也可以依托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成果撰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4.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探索优质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对各个高校实验中心的调研情况来看,资源的开放共享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包括技术方面和运行机制方面。仿真实验中心的开放共享主要是以实现校内实验项目和授课内容打通、校内毕业论文和校内创新项目打通、校内课程实验数据与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数据打通、校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协同创新、校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目标展开。无论是校内资源还是校间资源的开放共享,都需要与企业、高校之间协同合作,共同研发核心技术,建立开放共享的协同机制,比如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防范开放共享产生的风险。

5.与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深度融合仿真实验中心为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提供校内实践基地,为这两个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仿真实验中心将促进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2015年,西北政法大学被认定为陕西省省属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实验中心无疑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搭建了平台,为校内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硬、软件环境。探索虚拟仿真实验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更好地开展双创教育。将仿真实验中心作为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的校内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实验中心的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区构建真实场景的实习环境。拥有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的跨专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对校企协同具有重要的深化作用。

6.与技能竞赛教学模式协同发展近年来,高校各专业技能竞赛日益增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仿真实验中心创建以竞赛为目标的面向参赛学生全天候开放的创新实践基地,教师可根据学生参赛情况进行必要的赛前辅导和模拟演练,在跨专业虚拟仿真区进行项目的仿真演练,开发竞赛作品资源库,形成“教、赛、学”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竞赛水平,培育出优秀竞赛作品,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6

关键词: 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66-020 引言

虚拟经济起源于马克思提出来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它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并且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不断加深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和日益深化的金融改革,金融创新有了明显的进步,衍生金融市场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也随之迅速膨胀,从而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虚拟经济。我们应正确认识虚拟经济,掌握虚拟经济发展的规律,弄清楚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以使我国的虚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繁荣。

1 虚拟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虚拟经济的内涵 目前,对于虚拟经济内涵的界定,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①将虚拟经济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指泛指与传统物质生产相对应的一切虚拟活动,包括虚拟资本交易(金融交易)、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和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狭义是专指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②将其定义为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或虚拟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的经济。③将相对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称为虚拟经济。

1.2 虚拟经济的特征 ①虚拟性。虚拟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虚拟性,同时虚拟性也是区别于实物经济最突出的特点。虚拟经济的交换物在形态上是虚拟的而非实物的,它的交易对象是价值符号,而非实物。同时其传播和交易也都是在虚拟的过程中进行的。②高度流动性。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在它的交易过程中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所以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转移更加容易速度也会更快,因此其流动性也相对更高。③复杂性。虚拟经济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载体、交易主体、交易决策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④高风险性。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虚拟资本的价格,这些因素自身的变化比较频繁、无常,其交易规模和品种也在不断扩大,再加上人们有限的预测能力,使得虚拟经济更为复杂和难以驾御,存在很高的风险性。

2 实体经济的内涵

2.1 实体经济的内涵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物质生产和服务活动,同时也将商业、体育、教育、艺术、文化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包括在内。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2 实体经济的特征和功能 实体经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四点:有形性、载体性、主导性、下降性。实体经济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①提供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功能。②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③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

3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一是可以为实体经济的融资提供便利。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的信用度增加,带动资本价格上升,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金支持。二是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三是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风险,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张,一方面可以扩大GDP的规模,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批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3.1.2 促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使得虚拟资本由效益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向效益较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动,从而带动社会资源可以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重新分配组合,进而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宏观角度看,虚拟经济不仅可以优化经济结构,同时还促进了经济增长。

3.1.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股份制。全局性的资本重新组合、配置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虚拟经济的运是其主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改革过程中重要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债转股”,而产权和资本正是“债转股”的运行主体,因此,这一过程也正是虚拟经济的运行过程。剥离银行的不良债权不仅可以提高国有企业中所占用的国民财富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管理趋于协调。

3.1.4 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机会 虚拟经济可以通过其财富效应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拉动实体经济的增长。比如,由股市上涨造成的财富效应可以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此外,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金融等相关专业人才的补给,由此带动了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服务业的振兴又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吸纳大批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7

       关键词:虚拟经济; 风险; 规避对策 

  

虚拟经济概念的提出源于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是以虚幻的形式表现的实际存在,并非虚假的、不真实的资本。虚拟资本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资金筹集的矛盾,不过当其进入流通领域后,却因灵活多变的形式使交易者可频繁易手,作为降低或化解风险的工具,这不但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效率,而且活跃了整体经济。不幸的是,实体经济中不确定性向虚拟经济领域的传导、虚拟经济固有的投机属性、信息不对称效应的扩散以及制度性内生风险却在降低或化解风险的同时,制造和加剧了更大的风险。鉴于虚拟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研究虚拟经济中风险及其规避问题无疑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虚拟经济活动中风险产生的根源 

       虚拟经济从属于市场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而是一种新型的、有别于实体经济的运作模式。一方面,虚拟经济受实体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又不同于实体经济而具有独特的运行规律。因此,分析虚拟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应从这两个角度找突破口。 

    (一)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 

     虚拟经济脱胎于实体经济,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经济整体运行过程来看,固然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在资金、信息上的支持,但是虚拟经济的运行也一刻脱离不了实体经济的支撑。鉴于实体经济领域效益的高低起伏,虚拟经济领域的微观基础——虚拟资本价格便失去了变化的基准,而虚拟资本价格也就有了剧烈变动的理由,如此虚拟经济将不可能持久发展。在实体经济运作过程中,受经营者能力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微观企业的信用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技术革新进度等将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威胁,这一系列不确定性的难题会通过实体经济的外观经济指标迅速波及到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虚拟经济中虚拟资本价格的强烈波动,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从而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虚拟经济的投机性 

       投机是虚拟经济的本质属性,原则上属于中性概念。一般认为,投机分为三种:一是温和或适度的投机,即投机者根据市场行情,利用合理的预期转移风险,谋取适度正向差价(出手价与进手价之差,下同)的社会经济活动。二是过度的投机,即利用资金、信息优势,大规模利用差价获利的社会经济活动。三是恶性的投机,即依仗先进的金融工具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操纵市场,使市场朝利于自己的预定方向发展,从而获取暴利的社会经济活动。在虚拟经济活动中,这三种投机形式有逐步升级的倾向,因为投机活动家的主要目的是使自身的获利最大化,为达此目的,其投机本性将愈演愈烈。习惯上,有心计的投机活动家通过哄抬虚拟资本价格,制造过度繁荣,从而使虚拟经济中出现泡沫,在炒作泡沫的乱市中寻找获利机会。随着泡沫的逐渐积累,虚拟经济为泡沫所掩盖,而在泡沫链条中只要一环出现问题,整个泡沫经济将迅速破灭,使帕累托最优条件遭受恶性破坏,大部分的虚拟经济参与者将蒙受巨额损失,虚拟经济也就驶入了风险弥漫的港湾。 

      (三)信息不对称效应 

       不言而喻,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信息可分为两种:一是实体经济的信息;二是虚拟经济自身的信息。如前所述,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运行的若干经济指标直接影响到虚拟经济的有序、有效运行。而受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及公共政策的制约,真实信息由实体经济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提供的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与虚拟经济相关的信息供给不充分,这为虚拟经济领域不同投资者——信息使用方获取信息的不平等程度埋下了隐患。进一步地,信息在虚拟经济领域的传播也因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在不同的投机者之间平均分配。投机者,特别是个体投机者受资金实力、地域、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其搜索信息的成本过高,甄别真实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的发掘不到位、不专业、也不经济,再加上个别投机者对信息的恶意歪曲,信息在交易者之间呈不对称分布状态。随着虚拟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不对称状态呈扩大的趋势,使得更多的交易在盲目的经验预测中进行,市场失去了理智,虚拟经济活动出现混乱,参与者的输盈得不到保障,导致虚拟经济领域的风险迭起。 

     (四)虚拟经济体系中制度性内生风险 

虚拟经济活动遵循一条普遍的规律,即以信用保证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因此,虚拟经济条件下的风险规避活动便主要围绕信用手段的创新服务。综观虚拟经济的避险史,可以看出,任何创新均力图突破“高风险——高收益”定律,朝“低风险——高收益”迈进,如金融领域的对冲基金、逆向操作等都是为了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投机收益。然而,这些创新却在减少了短期风险的同时,增大了长期风险。毋庸置疑,信用手段的创新可看作是从被动接受风险到积极应对风险的一种意识改进,有利于降低短期风险,但是虚拟经济的运行秩序还受宏观经济政策、实体经济运行状态,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且所谓的创新又与这些因素关联越来越密切,高度的相关性使得虚拟经济在长期内不可能平稳地按照既定方式运行,又因其活动通常涉及大宗业务,规模相当庞大,一旦长期不能按预定合约进行,必然带来更大的风险损失。 

  二、虚拟经济条件下三大行为主体在风险制造中的作用 

       虚拟经济领域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大类,即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体投机者。这三大行为主体在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过程中,因其不同的目标函数扮演着不尽相同的角色。 

 (一)政府 

 政府天然的是虚拟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更是以“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出现。作为“运动员”,即虚拟经济的交易者,政府的资金实力雄厚,有很强的保值增殖的愿望。理想政府的资金参与的每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均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利益的驱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投机倾向表现得相当明显,政府资金源源不断地朝虚拟经济领域流动,与此同时,因为政府运作的预期报酬率较高,极容易引发虚拟经济中的 “羊群效应”,最终导致泡沫经济,随着泡沫经济向真实价值体系的回归(泡沫的破灭),虚拟经济的参与者将在市场总价值降低的同时,输盈严重两极分化。作为“裁判员”,政府是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者,搞虚拟经济一方面无成功经验可借鉴,另一方面他国的运作模式又不一定适合本国国情,因此,本着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原则,出现了政府对虚拟经济活动的强力干预。客观地讲,适度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是盲目与过度的干预将不自觉地影响到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使虚拟经济全面缩水,另一方面损害了部分交易者的利益。此外,政策、法律法规等的滞后性有时会引起虚拟经济市场的混乱,那种以匡正虚拟经济运行为目的的做法反而使其脱离良性运行轨道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中介组织[1] 

      从银行来看,随着银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信用呈逐步缺失状态,过去银行是国家的银行,银行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由国家财政全额负担,银行不存在破产与信用崩溃的可能。现如今,商业银行将同一般企业一样,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针,银行再也不可能在大面积亏损时仍然存在,其信用势必面临着挑战。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在经历由过去的国家信用向企业信用的转轨过程中,虚拟经济活动将面临莫大的信用风险。可以预见,如果利率市场化成为可能,虚拟经济面临的信用风险将更大。从证券交易所来看,它是联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枢纽,其制度规则与所运作的虚拟资本的质量将直接作为吸引交易者的依据,一旦证交所的经营出现系统性障碍或非系统性障碍[2],将必然影响到交易者的信心,难免会出现大量的抛售证券现象,对整个虚拟经济将造成重大损失。从投资基金来看,基金组织的投机运作受投资理念、决策水平和运作机制的影响,其运作规模与范围必然是参差不齐,经营业绩更是高低有别。各种不同的基金互相倾轧、互相利用、互相拆台,给虚拟经济运作带来巨大的风险。伴随着混业经营的开展以及诸多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不同类型的中介组织相互交叉“感染”,个体风险不断地朝整体风险演进,因而,每一笔操作将有可能是“一荣具荣,一损具损”,加大了虚拟经济运行的风险系数。 

     (三)个体投机者 

无可否认,在虚拟经济活动中,投机者最容易被看作是风险的制造者。对这个问题应该客观辨证地看待。无疑,对个体投机者来说,投机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捕捉潜在利润。正当地利用市场信息与专业知识对虚拟经济运行进行正确的预测,依据市场规则规范地操作,这对活跃虚拟经济有利无害。但是受利益的诱导,一些投机者往往相互勾结,或实力雄厚的投机者单独行动,人为制造闹市,在混乱的市场中非法谋取暴利,损害被动投机者利益。二是转移风险。单纯地根据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和风险偏好程度的差别就风险进行符合交易双方意志的转移,对虚拟经济的整体风险来说可能是“零和”博弈。而事实上,风险转移的意义远非如此。因为风险转移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活动,受心理预期的影响很大,只要有大额虚拟资本持有者准备出手,其他参与者就会紧随其后,形成虚拟资本的供过于求局面,虚拟资本发生贬值,虚拟资本总市值无形缩水。相反,则会形成虚拟资本的供不应求,虚拟资本发生膨胀,出现泡沫经济,而泡沫的破灭随之而来的是部分虚拟资本持有者的大幅度亏损。 

  三、积极应对虚拟经济条件下风险的规避对策之设计 

       明确了虚拟经济领域风险产生的根源以及三大行为主体在风险制造中的作用,以这三大行为主体为线索,进行实体经济的改造、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完善信息提供机制、鼓励金融体系的再创新,便是风险规避对策模式选择中“标本兼治”原则的题中之义。 

     (一)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防止实体经济风险向虚拟经济的扩散 

       实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能更好地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的支撑力,有效地体现二者“象与原象”[3]的关系。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正在经历着全面的改革,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结构上都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进行大力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应注意制订和落实好政策,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改革所有制,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搞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减少其不确定性,为虚拟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奠定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上,政府应积极寻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的最佳契机,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尽快完成从“运动员”到“裁判员” 的角色转换,更好地提供适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公共政策,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领域的不规范操作,消除实体经济领域与虚拟经济领域资金流通的障碍,平衡二者投资收益率,同时下活两盘棋。 

       中介组织如银行、证交所和投资基金等应积极主动地发掘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或投资项目,为其提供健康的融资渠道,并通过合理论证、科学管理、优化决策、正确宣传,发挥其市场导向优势,改善实体经济领域的经济结构,提高投资收益率。 

      个体投机者应转变投机观念,合理安排投机、投资资金比例,在保证正常收益的前提下参与投机活动,为自己提供资金安全保障,不至于在操作不当时亏损过大而不能自救,以此来降低个人参与虚拟经济活动的风险。这就要求个体投机者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实体经济领域,利用个人的聪明才智甄别投资项目,配合经济结构调整,做到投机、投资两不误。 

     (二)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规范虚拟经济中的投机活动,杜绝虚拟经济向泡沫经济的转化 

      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呈与日俱增之势,其固有投机性的升级导致风险的放大效应使得对虚拟经济的监管成为必要。通过对虚拟经济的监管,能够为其参与者提供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培养健康的诚信观念,减少恶性投机动机,消除虚拟经济膨胀的可能性,从而维护整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应设计合理的监管体系及其执行系统。首先,政府应在监管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建设上有所作为,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与试验,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托科研院所进行监管理论体系的探索。其次,加强立法,健全执法机制,维持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护市场主客体的合法利益,防止中介组织违约、个体投机者恶性投机,增强法治社会的信用观念。再次,政府发挥其在监管中的主体作用,统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其相关的政府或准政府机构,通过完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虚拟经济系统进行监管,以达到维护市场信用、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防范系统与非系统风险的目的。此外,要积极探索以社会舆论监督为代表的监管者再监管的体制,防止政府监管权利的泛滥。 

       中介组织和个体投机者应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监管,明确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虚拟经济的平稳运行,使其在长期获益。以此认识为出发点,为政府立法、监管机构的设计献计献策,同时加强自律和互律意识,积极办理保险,恪守市场诚信规则,切实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虚拟经济的健康运行。 

    只有通过政府不断健全对虚拟经济活动的监管,中介组织和个体投机者在监管体系下各行其是,规范操作,才能有效避免虚拟经济活动中过度投机因素的不良影响,使虚拟经济健康运行,不至于引发泡沫经济危机。 

      (三)完善信息提供机制,改变信息不对称局面,减少虚拟经济交易活动的盲目性 

 (四)鼓励金融体系的再创新,克服制度性内生风险,提高虚拟经济自身免疫力 

       虚拟经济以金融业为依托,因此,信用手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上。在现实中,一些金融创新从设计到运作都有脱离实体经济的迹象,缺乏现实领域的基础,一味追求资金逐利的最大化,使得大量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寻租活动,这极容易造成虚拟经济膨胀,继而引发动荡,为风险的制造提供便利条件。所以,进行金融体系的再创新,有利于以前车之鉴避免制度性内生风险的发生,使以金融创新为主的信用手段创新能妥善地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各方面不定因素的前提下,降低虚拟经济领域的长短期风险。 

       金融体系的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再创新要求超脱陈规旧俗地从整体上重新设计。政府应进行金融制度的再创新,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披露机制,实行政府与社会监管并举,行业自律与互律相结合,合理规划制度框架,积累创新经验。中介组织应对信用手段的创新进行不断的探索,在实践中认真研究避险型、避管型、扩源型等新型金融工具,结合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习惯,以不对实体经济构成威胁为原则,以活跃虚拟经济为主线,以降低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为目标,提高业务水平与运作能力,兼顾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主旨,开发实用性的金融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同时进行运作机制的再创新,对与虚拟经济相关的条款与章程进行修改、补充、升级,改变过去用词不当、语意模糊等毛病,形成实用型的契约机制并创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配套,以规范投资方向与范围,增强虚拟资本的流动性。作为虚拟经济的最直接参与者,个体投机者也应积极参与先进、合理金融工具的创新活动,以增加自己在创新活动中的发言权,为将来的投机活动减少风险损失。 

       信息(包括实体经济系统和虚拟经济系统的信息)是虚拟经济运作的灵魂,它能够影响到交易者的整个决策过程与效果。交易者受不正确信息的误导或在未掌握完备信息的前提下盲目入市,势必存在亏损的风险。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扩大化,信息的数量在进一步扩大,质量也面临着挑战,这种状态使信息分散化,使交易者面临无效信息过多、有效信息不足的尴尬局面。  

       通常情况下,信息的不对称由两类原因引起:一是信息的传导机制不畅,包括传导媒体不健全、运作效率不高、技术不先进,使得信息的甄别、收集与处理不规范,导致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生扭曲、衰弱甚至失灵;二是信息的供给方出于商业秘密不愿公开信息,或因缺少供给信息的动力而不愿公开信息。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必要建立信息收发中心。显然,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理应为建立信息收发中心作出贡献。首先,政府应建立切合实际的信息披露标准,并辅之以法律法规,要求信息提供方不得隐瞒本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信息,同时不得强制要求信息提供方公开一切信息,对那种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应予以坚决的保护。其次,建立信息付费制度,保证信息提供方供给信息的物质激励,从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充分性与及时性。再次,加大对虚假、误导信息制造者的打击力度,确保虚拟经济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权利。 

       中介组织根据政府的信息披露标准和政策法规,积极主动地与信息中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共同研究公开什么信息、何时公开信息,正确对待信息公开问题。个体投机者应广开搜寻信息的门路,多渠道、多角度了解信息。只有这一系列环节做好,才能真正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减少虚拟经济活动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陈学彬等.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曾康霖.虚拟经济:人类活动的新领域[j].当代经济科学,2003,(1). 

5.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经济界,2003,(1). 

6.陈淮.关于虚拟经济的若干断想[j].金融研究,2000,(2). 

7.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1] 为研究的系统起见,笔者将银行、证券交易所和投资基金均视作中介组织。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8

从历史趋势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各国经济快速复苏,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投机市场却增长缓慢,固定汇率体系确保利率水平和通胀稳定,外汇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刚刚萌芽。1950~1970年的20年间,大体属于实体经济增速超过虚拟经济增速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开始,纯粹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刺激全球流动性急剧膨胀,其实是撒切尔执掌英国和里根入住白宫之后,经济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刺激全方位金融创新,外汇买卖和投机交易飞速增长,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垃圾债券及其衍生产品风起云涌,令人眼花缭乱。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发动供给学派革命,以史无前例的大幅度减税刺激走出“滞涨”,进入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时期,华尔街股票市场迎来迅猛飙涨的黄金时期。虚拟经济、虚拟资本、金融资本、资产价格的增速开始大幅度超过实体经济和物质资本的增长速度。

20世纪90年代,信息科技革命风靡全球,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和硅谷成为全世界IT精英的梦幻乐园,成为所有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的朝圣“麦加”。IT热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激荡全球,纳斯达克指数急速飙升超过5000点。全球许多国家皆涌现了热闹非凡的IT股浪潮和泡沫,直至2000年全球性IT泡沫破灭,人们才如梦方醒,惊觉虚拟投机泡沫确实是“非理性繁荣”。

美国IT泡沫破灭不久,本・拉登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惊愕和最不可思议的“9・11”恐怖袭击,全球金融市场瞬间掀起恐慌性抛售浪潮,市场濒临崩溃,世界经济阴霾密布。为力挽狂澜,当时就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断然决定实行长期低利率政策,时间长达16个月。与此同时,1998年克林顿总统开启的放松管制和促进金融创新改革法案开始产生效果。多重力量汇聚发酵,次贷泡沫应运而生。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违约掉期推波助澜,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的膨胀速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简要分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运行机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需求和供给行为有本质区别。实体经济的需求和供给是生产性需求和生产性供给,可以称为真实需求和真实供给。虚拟经济的需求和供给则是投机性需求和投机性供给,可以称为虚拟需求和虚拟供给。真实需求和生产性需求主要来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也就是很难获得信用资源的普通百姓;投机性需求则主要来自占人口极少数的富裕阶层和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他们很容易获得货币信用资源,以满足其投机性需求。

虚拟经济或投机性金融活动或投机资本主义,其核心机制是信用创造和杠杆交易,举凡一切金融衍生产品,无不大肆运用金融杠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投资银行迅速转型为“投机模式”或“交易模式”的金融交易主角;商业银行亦全身心投入金融交易和投机套利。高杠杆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的共同特征。财雄势大的金融巨头和富可敌国的富豪,能够轻而易举凭借高杠杆从事金融投机。信用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两极分化,之所以成为一对孪生姐妹,相互依赖,相互强化,核心机制就是高杠杆和高负债金融模式。

以美国为例,10%的最富裕人群持有75%的股票资产,前10家金融机构控制了80%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其他国家情况类似。

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对消费和投资具有深刻的负面影响。马克思的生产相对过剩理论,源自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不足。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就是基于边际消费趋向持续下降。人们的收入越高,边际消费趋向就越低,储蓄趋向就会越高。如果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富裕人士和富裕阶层,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群尽管边际消费趋向很高,绝对消费水平却非常低,那么,经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总量就可能很低,难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对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实体经济增长,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富裕人群的收入和财富越来越多,低收入人群和穷人的收入和财富却越来越少。前者拥有巨额财富,边际消费趋向却很低;后者边际消费趋向高,收入和财富却很少。所以我们看到,虚拟经济、虚拟资本快速增长时期,实体经济增速往往很低。

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

主要机制

货币、金融或信用的引入,至少引发经济体系内在结构五个层面的变化。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背离,二是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背离,三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背离,四是当前决策和未来决策的背离,五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背离。

所谓背离,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含义。第一,参与者和决策者不是同一群人。譬如,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是同一群人,金融资产持有者和实物资产持有者不是一群人,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不是同一群人,侧重当前的决策者和侧重未来的决策者不是同一群人,从事实体经济者和从事虚拟经济者不是同一群人。

第二,决策者效用最大化的“效用”内涵完全不同。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古典经济学所标举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者则追求“管理者目标最大化”。实物资产持有者追求的保值增值目标和方式,与金融资产持有者追求的保值增值目标和方式往往大相径庭。

经济活动的内容相互脱节。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与真实贸易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弱;外汇交易与规避贸易风险的套期保值几乎完全失去联系,外汇交易成为纯粹的投机套利活动;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和交易与实体经济活动几乎没有关系;绝大多数金融资产买卖者或交易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从事的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关系何在(美国刺激贷款相关衍生产品是典型案例)。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9

虚拟经济的特征和它的作用、影响

由于虚拟经济的内在本质与实体经济不同,所以无论是从静态的属性还是从运行的规律来看,都拥有它自己独具的特性。与实体经济相比,这些特性表现如下:其一是虚幻性。虚幻性是虚拟经济最本质的属性,同时也是它有别于实体经济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二是依赖性。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最终是以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目的的,对虚拟经济作用的评价依据也只能是它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其三是复杂性。虚拟经济的复杂性主要体现为交易载体的复杂性、交易主体的复杂性以及交易决策的复杂性。其四是高度的流动性。如前所述,与实体经济主体相比,虚拟经济主体的形态更为虚幻,交易起来更为便捷,有时仅仅是进行虚拟数字的转移;而且,随着电子化交易手段的日益发达,交易速度更是快得惊人,从而使虚拟资本具有了实体经济主体难以比拟的流动性,这客观上大大有利于优化宏观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是虚拟经济的最大优势。其五是不稳定性。由于虚拟资本形态上和交易手段上的虚幻性,使得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像实体经济那样———经济主体价值表现不会背离自身价值太远。由于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并且对外来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这就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其六是高度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虚拟资本的交易离不开投机动机。随着交易手段的现代化,虚拟资本交易可在瞬间完成,促使投机者跨国、跨地区操作投机。由于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幻无常,交易过程成为一种操作难度很高的金融领域专业技术,加之虚拟经济主体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异常敏感,人们的有限理性使得人们的判断力经常出现偏差,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虚拟经济的运作成了为一种风险很高的经济活动。[3]其七是更讲求规范化。鉴于虚拟经济的虚拟性,对之稍有疏漏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其操作程序要求更为严格。首先,运用的载体必须讲求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其次,游戏规则必须讲求一致,如果有人违背规则,就会出大问题,其危害程度会比实体经济大得多;再者,配套服务必须讲求一致,哪怕是任何一个小环节与总体系统不协调,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运行。虚拟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和企业并购等多种运作方式,虚拟经济可以为企业扩大规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以资金为纽带的诸如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等类似形式的企业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促使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第二,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资源的配置。比如,通过虚拟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发行、交易,可以调节社会资金流向,进而能够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能够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第三,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各种高效能的投融资方式,对于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第四,充分发挥货币数字化的作用,节省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摆脱了现金形式对于巨额交易造成的不便。第五,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直接增加了GDP的规模,同时也能够产生财富效应,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可见,它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经济形式。

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也不同。实体经济基本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虚拟经济则主要是信息时代的宠儿;实体经济的主角大都置身于传统工业行业,虚拟经济的表现舞台主要是现代金融领域。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们之间又具有着难以完全隔断的内在联系,即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则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我们先来看前一个方面,虚拟经济如何助推实体经济。首先,虚拟经济的波动会大大改变宏观经济的形势,进而影响到虚拟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如前所述,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能够对于宏观的走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于虚拟经济营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环境氛围,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实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资金方面的支持,无论是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或是通过金融中介进行间接融资,都是虚拟经济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虚拟经济的发达程度支撑或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纵览国内外的实业发展史和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并不总是同步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两者不会脱离太远,越是接近现代社会越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虚拟经济就愈加发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愈大。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看后一个方面,实体经济怎样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起初,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与支撑,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基础。然后,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和国际化水平更高,从而推动虚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不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最后,虚拟经济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考察。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其动机是为推进实体经济服务。因此,虚拟经济贡献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自然就成了检验虚拟经济成效大小的最终尺度。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机理,可以得出结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各有其长,唯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使其相得益彰,各尽其职,从而全面地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篇10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21世纪是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字: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 困难与预期 虚拟经济模式 全球化 虚拟经济的黄金时代

虚拟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异化。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 economy, 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为virtual economy, 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visual 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等。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当今的交易是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正确地看待虚拟经济,合理的运用虚拟资本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