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施工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05 17:41:49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1

关键词:隧道滑坡技术方案质量控制

1.工程概况

国道主干线(GZ40)涝峪口―筒车湾高速公路秦岭Ⅲ号隧道为双线单洞。隧道下行线为直线形,上行线北段为直线型,出口为曲线型。上下行线相距50~100m。隧道勘察期间发现隧道进出口处在一个稳定的古老滑坡体上。滑坡沿隧道方向长130m,垂直隧道方向宽120m,滑体厚25~38m,体积约20*104m3。主滑方向为NE350,与隧道方向一致。上行线隧道靠滑坡西侧附近穿过,洞顶紧靠滑动带以下通过,下行线在滑坡中穿过,穿越滑体约45m,该古滑坡目前虽没有变形,但其稳定程度达不到高速公路设计要求,隧道通过时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另外近几年省内高速公路施工时对滑坡扰动后,造成滑坡的局部或整体复活情况较普遍,针对此情况必须及时全面治理。

2.滑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滑坡位于付家河右岸斜坡上,岩石组成为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片岩等。岩层呈近北方向向斜的单级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地质比较发育,该滑坡属于破碎岩体的切层滑坡。古老滑坡产生的原因主要为西付家河在此高程时的冲刷,可能还有地震和暴雨的影响。西付家河下切以后,滑坡前缘变陡,但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治理方案

3.1治理原则

(1)在保证隧道施工过程和运营中滑坡的稳定,保证公路运输安全。

(2)在保证隧道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治理投资。

(3)采取抗滑支挡、注浆和坡面排水相结合治理措施,一次根治,不留后患。

3.2主要治理措施

(1)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由于滑坡在开挖隧道、暴雨、震动等各种因素的直接影响下,将处于欠稳定状态,因此首先确保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在隧道洞门两侧及其附近设置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隧道口两侧各设一根截面3*4m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长为28~30m,因隧道跨度大,桩间距达16m,桩承受推力较大,每桩设4孔预应力锚索,锚索长47m,锚固段长15m,每孔由11根¢15.24钢绞线组成1束,钻孔孔径150m,设计拉力1300KN,锁定拉力1040KN。隧道口以外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除与紧邻隧道口桩的间距为5.5m外,其他各桩间距为6m,截面2*3m,桩长22~30m,每桩设3孔由11根¢15.24钢绞线组成1束,锚索长34~47m,锚固段长15m,钻孔孔径为¢150mm,设计拉力1300KN,锁定拉力1040KN。

抗滑桩桩背断面图:

上行线因靠近滑坡边缘,只设一根抗滑桩,视施工开挖实际地质情况可加长或缩短桩长,必要时在此桩以外增加抗滑桩。

(2)滑体注浆;为了防止隧道开挖造成滑体松动或滑动及隧道部位滑坡推力能有效作用到两侧的抗滑桩上,在隧道两侧距隧道轴线各11m共22m范围注浆,对滑体进行注浆加固。

注浆孔从地面垂直向下钻至滑动带以下2m,要求钻孔孔径不小于¢70m,浆管管径¢40mm,注浆深度范围为:滑动带以下2m,滑动面以上及隧道顶以上15m,在该范围顶部设止浆塞,注浆压力不小于0.3MPa。钻孔长度可据实调整。

隧道进口滑坡注浆布置示意图:

(3)地面截排水沟:为有效排除地面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在滑坡区设两条截排水沟,一条设在滑坡界外不少于5m处,另一条设在洞口以上,均向下游侧向排水。截排水沟断面形状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不同形式。根据当时地质勘察成果,地下水埋藏较深,可以不考虑滑体内地下排水。(设计洞口海拔较高)

4.施工组织及工艺控制

4.1施工组织:滑坡治理最佳时间为枯水季节。K标项目经理部中铁十八局四公司于2002年11月进场承担秦岭Ⅲ号隧道施工。而独头掘进的洞口正处在古滑坡上,为了给进洞施工创造便利条件,在业主同意边进行支洞开挖进入正洞施工边进行滑坡治理情况下,2002年12月1日开始滑坡治理工程施工,计划工期150天完成。当时组织一个抗滑桩施工队伍和一个钻孔注浆施工队同时施工,抗滑桩队负责抗滑桩的开挖和灌注砼及地面水沟;钻孔注浆队负责滑体注浆及预应力锚索施工。要求在对地面截水沟进行冬季开挖,然后铺彩条布临时排水,待冬期过后一个月内完成设计规定的排水沟。滑体注浆采用4台钻机同时施工,每台钻机正常完成工作量40m/d,注浆采用两台注浆机紧跟钻孔施工。抗滑桩施工时采取跳桩分节开挖,每桩每两天完成一循环,每天完成1米;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每根抗滑桩完成后紧跟进行施工。

4.2施工工艺控制:

4.2.1地面截水沟;

(1)施工方法:地面截水沟施工土方采用十字镐人工开挖,石方采用小型松动爆破辅以人工风镐清理,水沟底为土质基础按设计铺垫20cm厚碎石夯实才能砌筑,水沟采用7.5MPa浆砌片石,砌筑工艺应符合规范要求。

(2)施工控制:为了保证滑坡的稳定和施工安全,应当先作好地面截水沟,后施工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和洞身部分注浆,然后才能开挖洞门进行施工;排水工程施工应遵循先纵后横、自上而下、分段进行的程序,开挖沟道、回填、夯实、沟道砌筑等工序应在同施工段连续完成;截水沟每隔10-15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2cm,内填沥青木板;砌筑水沟片石极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严禁用风化石砌筑。

4.2.2滑体注浆:

由于隧道为主要的地下构造物,且岩体破碎,在开挖、暴雨、震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与之相邻岩体的微小变形与破坏,都可能影响隧道的安全。为了提高隧道开挖时的安全度,在隧道顶部滑体内采用垂直钻孔注浆,使组成滑体的松散、破碎岩体胶结,以期在正常施工条件下,隧道施工不产生塌方和大的变形,增加隧道开挖时围岩的稳定性和滑坡整体稳定度。滑体注浆工程主要针对隧道洞身和洞顶进行,范围沿隧道中心线左右各宽11m,当时钻孔直径采用¢80mm,注浆管直径¢40mm,孔间距为2m,成梅花形布置,注浆材料为水泥砂浆,浆液水灰比为1:1,灰砂比为1:1,注浆范围顶面采用止浆塞堵塞,注浆压力为0.3-0.6MPa,在注浆过程中对注浆压力和配合比进行校正,采用从孔地向上反浆式注浆。每个注浆孔深度均应深入滑面以下不少于2.0m,在钻进过程中应根据钻进及出渣情况判断滑面位置,根据滑面位置对钻孔空身作必要的调整。隧道两侧预应力锚索相干扰的注浆孔首先注浆,然后在钻锚索孔。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滑坡的稳定,严禁开水钻进,采用风动冲击钻进。注浆先从注浆范围注浆形成帷幕以减少跑浆,注浆时注意观察裂隙跑浆现象以采取有效措施。当时钻孔采用2台全液钻机和2台地质钻机,注浆采用注浆机。钻进和注浆时必须作好原始记录,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孔深和查验注浆情况。

4.2.3抗滑桩施工;

(1)测量放线:采用全站仪精确放线定位,并作好护桩。抗滑桩要按方向及控制桩身的坐标放样。

(2)抗滑桩开挖:抗滑桩锁口平台开挖时,邻近山体坡比为1:0.5-1:0.75,坡脚采用浆砌块石挡墙,坡面采用φ22螺纹钢砂浆锚杆L=25m,挂网φ8间距离200*200mm,喷15cm厚C25混凝土的锚喷网支护,确保施工安全。桩身开挖土方采用十字稿开挖,石方采用小型松动爆破配合人工风镐清理,卷扬机提升出渣。桩身开挖必须跳桩分节开挖,每节开挖深度1m,开挖第一节护壁与锁口砼一同施工,其余每开挖一节,作好一节护壁,护壁砼及锁口砼均按设计图纸施工,当护壁砼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下一节开挖。开挖时经常检查桩中心、垂直度、净空尺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开挖桩孔过程中,要对桩孔地质情况进行地质记录,核对地层岩性及滑面位置,如发现与设计情况不符时,应及时与监理及设计人员联系,以便及时作出设计变更。

(3)桩身钢筋及砼:桩身钢筋在钢筋加工厂统一加工,现场焊接并绑扎成型,注意焊缝质量及制作规范。在桩身钢筋放入前,在桩坑地铺一层1:3水泥砂浆垫层,厚10cm,桩坑挖到设计标高后进行验槽,保证封底砼厚度。桩身砼浇注采用输送泵利用串筒滑入桩孔,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全桩混凝土不间断一气呵成,不留施工缝,否则应采用措施加强。对桩身砼质量及成桩情况必要时作小应变检测或预埋导管法检测。施工时应注意保证桩头预埋件位置准确,并须待桩身混凝土与锚索锚固体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锚索张拉。

4.2.4预应力锚索施工:

4.2.4.1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流程图:

4.2.4.2施工注意事项:

4.2.4.2.1抗滑桩锚索设计荷载1300KN,锁定荷载1040KN。

4.2.4.2.2锚索孔位测放应准确,偏差不得超过3cm,倾角允许误差1°。考虑沉渣的影响,为确保锚索深度,实际钻孔深度要大于设计深度1.0m。锚索设计外倾角2°,考虑隧道的开挖会引起锚索锚固拉力降低,且部分影响到隧道,隧道两侧两桩共4根的桩靠隧道两侧的锚索不可外偏,施工时需特殊对待,认真组织,精心操作,以免锚孔偏斜侵入隧道内。

4.2.4.2.3锚索成孔禁止开水钻进,以确保锚索施工不至于恶化滑坡岩体工程地质条件,钻进过程中应对每孔地质变化(岩层情况)、进尺速度(钻速、钻压等)、地下水情况以及一些特殊情况做现场记录。若遇塌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灌浆处理或跟管钻进。

4.2.4.2.4锚索成孔后的孔径不得小于设计值。钻孔完成后必须使用高压空气进行清孔,以免降低水泥砂浆与孔壁岩体的粘结强度。

4.2.4.2.5锚索材料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直径¢15.24mm,强度1860MPa。要求顺直、无损伤、无死弯。

4.2.4.2.6锚固段必须除锈,除污泥,按设计要求绑扎分线环;自由段除锈后,涂抹黄油并立即外套钢管,两头用铁丝扎紧,并用电工胶布缠封。

4.2.4.2.7锚索下料采用砂轮切割,禁止电弧切割。考虑到锚索张拉工艺要求实际锚索长度要比设计长度多留2.0m,即锚索长度L锚=L锚段+L自由段+2.0m。

4.2.4.2.8锚索孔内灌注1:1水泥砂浆,水灰比0.4~0.45,砂浆体强度不低于30Mpa,采用从孔底到孔口返浆式注浆,注浆压力大于0.4Mpa,压浆不能中断。当砂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张拉锁定,在砂浆未完成固化以前不得拉拔和移动锚索。

4.2.4.2.9锚索张拉作业前必须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正式张拉前先对锚索进行试张拉,荷载等级为0.1倍的设计拉力。

4.2.4.2.10锚索张拉分无五级进行,每级荷载分别为设计拉力的0.25、0.5、0.75、1.0、1.1倍,除最后一级需要稳定10~20分钟外,其余每级需要稳定5分钟,并分别记录每一级钢绞线的伸长量,在每一级稳定时间里必须测读锚头位移三次。锚索张拉除考虑预张拉外还要考虑交替分级张拉,交替张拉可保证桩的各孔锚索受力均匀,张拉后若发现有明显的预应力损失,应及时进行补张拉。

4.2.4.2.11张拉到最后一级荷载变形稳定的,卸荷至锁定荷载。锚索锁定后切除多余钢绞线,补注桩身及套管部分水泥浆,用C25砼及时封闭锚头。

预应力锚索是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工程中的关键,对整治工程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时,锚索、水泥砂浆与围岩的抗剪强度均是考虑现有统计资料选取的,施工前必须进行现场锚固力拉拔试验,确定实际锚固力大小,验证设计参数选择的是否合适,并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对设计加以修正。在秦岭Ⅲ号隧道抗滑桩锚索张拉前,先进行3组拉拔试验,每组3孔,孔深不小于15m,锚固段各取6m、8m、10m,试验时采用破坏试验,试验结果发现设计合理。

5.施工监测

同一区段的治理工程应在同一连续工期内连续施工及竣工,以防其强度未达到标准强度前或在零星施工中遇到破坏。施工中派测量人员加强施工监测和工地巡视,应备有应急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依照相应施工规范在施工范围内布置观测点,在施工期间按照规范规定的频率观测沉降及位移,并根据变形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施工安全。该段滑坡在治理结束完成后,进行了两年的观测至目前未发现有位移和沉降变形的现象。

6.结束语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2

避让方案(村民搬迁)号滑坡如果发生滑动,将危害村村民樊彦彬、樊新、樊西建三家房屋及人员生命安全,如果搬迁成本费用低于治理费用,建议村民樊彦彬、樊新、樊西建三家进行搬迁。治理方案根据勘查情况,对号滑坡、号蠕动变形体防治方案分别进行论述:号滑坡号滑坡整体稳定程度较低,遇到暴雨、连阴雨或其因素扰动后,坡体有随时滑动的可能。为基本消除滑坡的危害,可采取地表排水与工程措施(挡土墙、抗滑桩)相结合进行防治。地表排水:目前坡体内没有比较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建议在坡体后缘外部周围砌筑排水系统,减少大气降水在坡体上的入渗,并严禁施工用水大量渗入滑体,严防排水系统漏水、渗水。同时在坡脚布设仰俯斜排水孔,疏干坡体渗出的裂隙水。工程措施重力式挡土墙挡土墙工程应重点布置在村民房屋陡坎临空面处,采用重力式挡土墙加固提高陡坎临空面的稳定性,防止陡坎发生变形垮塌,提高坡体的抗滑力,防止坡体中前缘变形体的继续活动,保证房屋及陡坎的稳定。在连续降雨状态下,地下水位急剧上升,为减小因此而增加的对挡土墙的水动力压力,在挡土墙工程要选择合适的排水措施。抗滑桩号滑坡坡在降水影响下仍在不断变形和蠕动,因此,号滑坡的治理核心就是提高坡体中、前段的抗滑力,增强坡体的稳定性。为使号滑坡整体加固,可在坡体中、前缘抗滑段处布置抗滑桩,抗滑桩的长度应深入到滑床以下足够的深度,确保抗滑桩的稳定性。根据地质勘探和物理勘探结果,基岩微风化层承载能力较高,厚度大且较稳定,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局部基岩风化层厚度较大处,也可选基岩强风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号蠕动变形体号蠕动变形体整体稳定程度较低,遇到暴雨、连阴雨或其它因素扰动后,坡体有随时滑动的可能。号蠕动变形体距村庄较远,坡体体积较小,前缘与基岩接触,以外主要为耕地,地形平坦开阔,若坡体发生滑动,对村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危害,仅对耕地会有一定损坏,因此可采取地表排水方案进行防治。目前坡体内没有比较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建议在坡体后缘外部周围砌筑排水系统,减少山体落水流向坡体,减少大气降水在坡体上的入渗。

2治理方案综合考虑

由于号滑坡变形体前缘陡坎距离村民房屋最近处不到1米,施工难度很大,甚至会引起陡坎垮塌,不建议采用挡土墙施工方案。可采用抗滑桩及排水等防治工程措施相结合方案。在号蠕动变形体在后缘外部周围采用截排水方案。

3结语与建议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3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能量损伤锚固模型;应用

滑坡地质灾害是一种土移而造成的灾害,土移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一般滑坡地质灾害爆发与气象水文、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灾害有关联。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能够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把滑坡地质灾害所带来危害降至最低,就需要在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上入手进行研究。

1.滑坡地质灾害

1.1形成因素

滑坡地质灾害俗称“走上”、“垮山”、“地滑”、“土溜”等,其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1.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地质构造和降雨量上。地质构造本身土体土质不稳是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而降雨是造成滑坡地质灾害最直接的原因。降雨将雨水渗透进土体,改变了其土质,增加了土层的重量,使土层变得松散容易位移,从而出现滑坡地质灾害。一些土层在降雨停止后经过阳光的曝晒,使得水分蒸发,土质干燥而开裂,甚至脱层,使土层在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下发生位移,滑坡地质灾害也随之出现。

1.1.2人为因素

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工程施工造成的土层松散以及人为活动造成的土体脱层。具体表现在:①工程施工对土地进行开发挖掘,使土层松散;②工程设计时为考虑不周全,排水系统未健全;③人为开地耕种使得土层松动,易移位。

1.2规律

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为它与地震、温度、气候、以及人类活动有关,一般具有同时性,而有些滑坡现象发生的时间也会在诱发因素作用后,比如:融雪、风暴潮以及暴雨等来袭后,通常不会立即发生滑坡现象,但是会使得土质疏松,为之后的滑坡地质灾害留下了隐患。个人的山地开垦也使滑坡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因为个人的山地开垦一般是用作耕种,不会进行大量开垦,通常会选择在坡脚处开挖,坡脚开挖后,因为其影响面积小,所以滑坡现象并不会立马显现,只有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其坡体下滑重力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滑坡地质灾害。

2.能量损伤锚固模型在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2.1建模

所谓建模是模型系统化建立的过程,建模是研究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所以在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工程施工之前,要对能量顺上锚固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建模这一步骤掌握施工中可能要用到的所有数据,这对于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成功实施有很大的帮助。滑坡地质灾害中,需要对土层土体进行岩体加锚,采用锚杆结构+削坡+排水+挡土墙的治理方案。确定好治理方案后,再进行治理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队伍的组建。在岩体加锚中,锚杆要与加固岩体合成损伤岩锚柱单元。在进行治理相关的计算时,把损伤岩锚柱单元的刚度与相应的裂隙岩体的刚度相叠加,就可以显示出锚杆对于围岩变形的制约作用,这样才能确定好能量损伤锚固模型的建立。

2.2治理施工部署

在确定好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队伍后,要对其滑坡治理工程的顺序进行计划。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内容主要由锚杆结构、挡土墙、削坡和排水四个部分组成。根据滑坡地质灾害的特点与技术规范要求,再结合治理工程师已有的经验,采取先上后下的施工顺序。

(1)要先做好治理施工前的准备,实现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

(2)对岩体力学参数等数据测量定位,建立好滑坡监测点,做好定期观测的准备。

(3)除了削坡区域,其他的排水工程要与现有的排水系统相配合,给予修复和改造。

(4)要搭好锚杆的手脚架,然后钻孔和固定灌浆。

(5)挡土墙、滑坡区域内的排水要予以修复和改造。

(6)恢复滑坡面,进行填土、种植等恢复措施。

2.3计算模型选择

对于滑坡坡体边缘进行治理时,可以采用弹塑性损伤结构模型,先模拟出力学变形的特征,模拟出治理时可能出现土层位移问题,再对滑坡的坡体进行系统锚杆。能量损伤锚固模型的作用是能够起到模拟坡体支护的作用。

2.4计算结果

2.4.1优化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方案

能量损伤锚固模型能够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使得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更优化。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整个滑坡地质灾害治理予以控制,对小坡面控制点进行坐标和高程把控,对治理时的坡面平整度严格把关,才能实现优化滑坡地质灾害的目的。许多实例证明,平整度对锚杆的施工起关键作用,且能直接影响到整个治理的结果。在进行锚杆支护的同时,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锚杆外挂,钢筋混凝土进行菱形格梁,在支护环节完成后,进行填土,种植植被,恢复其原始状态。

2.4.2设计方案应用

在设计与计算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就杆单元法和能量损伤锚固法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经过对比较结果的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在所有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滑坡坡体边缘的稳定,锚杆长度在杆单元法的设计中要比能量损伤锚固法设计长,而锚杆的数量在杆单元法设计中药比能量损伤锚固法多。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保证其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能量损伤锚固模型能够优化设计,使工程施工的成本大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原有的滑坡治理时,如果发现有与原设计不符的现象,必须要对设计进行修改或补充,等设计完善好以后再进行治理施工。

3.结束语

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多专业性与多工种性使得在治理过程长。所以,在治理之前,要充分做好计划,使设计和施工能够完美衔接。能量损伤锚固模型在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起到的作用就在于优化设计方案、加固设计方案,在保证滑坡地质灾害治理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使得滑坡治理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永,王海棠,楼颂平.浙江地区小型土质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方法研究―以长兴县泗安镇山门口滑坡为典型[J].科技通报,2012,28(7).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4

关键词:路基,崩塌,滑坡,防治对策,系统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ghway subgrade common collapse, the formation of landslide disaster condition and mechanism are analyzed, and the series of engineer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oadbed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making highway subgrad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roadbed, collapse, landslide, countermeasure of preven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公路交通是目前最重要的通行、运输方式之一,在线路长度、客运量、货运量、客运周转量等方面均领先于其他运输方式,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公路里程快速增长,山区公路比例大大增加,路基灾害也随之增多。路基灾害防治中单灾种工程防治措施已相对比较完善,但综合防治系统还未健全。本文通过对路基灾害综合防治的研究,提出路基灾害防治对策系统。

1路基常见灾害形成机理

1.1崩塌[1]

崩塌是公路边坡土体或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崩落、倾倒或坠落的现象。根据崩塌的物质可将崩塌分为岩质崩塌与土质崩塌。

崩塌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地下水、风化作用等几个方面影响。

陡峻的斜坡地形是崩塌形成的必要条件。坚硬的岩石易形成高陡边坡,相比较软弱的岩石更易发生崩塌。

降雨和地下水对崩塌具有促进作用。崩塌落石多发生在雨季,特别是在雨中或雨后不久。降雨强度越大、历时越长发生崩塌越多。

如果坚硬岩石与软弱岩石互层,经过风化作用后,软弱岩石被掏空,使坚硬岩石悬空则易发生崩塌。

由于山区公路建设中,挖方边坡往往不可避免。而山区公路崩塌的发生也相对较多,崩塌易对公路造成损害,如毁坏路面,掩埋公路,砸坏车辆,中断交通等。大型的山体崩塌会造成长时间交通中断,每年需花费大量资金用来治理崩塌以及恢复由崩塌造成的损害。

1.2滑坡

滑坡是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斜坡由于河流冲刷、人工切坡、地下水活动或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其部分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带,整体、间歇或突发,以水平位移、剪切作用为主的破坏现象。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降雨、坡脚的卸载和坡顶的加载等都是滑坡形成中的影响因素。贯通的滑动面,和滑动面上部坡体较好的渗透性是形成滑坡的必备条件。断层破碎带、走向同路线平行的单斜岩体、施工中坡脚的卸载及坡顶的加载、降雨都有可能成为滑坡的诱发因素。

2防治措施

2.1崩塌的工程防护措施[1]

对危岩体、不稳定孤石的清除,详细合理的排水设计,对一些裂缝进行工程处理防止继续发展,进行抹面、捶面的防护,进行锚固防护,采用防护网。

2.1.1清理坡面

对于规模不是很大的崩塌灾害,清除是较好的选择。为了避免进一步破坏坡体原本结构要选择合适的清除方法,一般多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如果采用爆破手段,则需详细设计,采用控制爆破。清除不稳定岩体后最好结合其他防护措施,如防护网。

2.1.2排水设计

排水是为了避免水进入岩体,防止岩体向不稳定进一步发展。当存在裂缝或裂隙水压力时更应该注意排水的设计。同时注意设计截水沟,把地表水阻止在危险岩体之外。

2.1.3勾缝与灌浆

对于岩石较坚硬且抗风化能力较强的路堑岩石边坡,多采用勾缝与灌浆处理。勾缝适用于节理多而细的情况,灌浆适用于节理大而深的情况。

2.1.4护面墙

护面墙能保护软质岩层和破碎岩石边坡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防止进一步风化,护面墙仅起防止风化,保护岩石与外界隔离的作用,不起支挡作用。

2.1.5锚杆

对于滑移式崩塌和不稳定的较大危岩体宜采用锚杆进行工程治理。

2.1.6防护网

防护网按防护的原理可分为主动防护网和被动防护网两种。主动防护网是采用一定的措施将金属柔性网覆盖在坡面上,对坡面的岩石和坡体本身起到一定限制作用,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被动防护网主要是其拦石作用,作用类似于拦石墙。

2.2滑坡的治理工程[2] [3]

2.2.1地表排水工程

水的作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极有可能给滑坡发展造成加速的作用。地表排水是滑坡应急工程之一,也是长期治理滑坡所必不可少的工程措施。

2.2.2截水盲沟和盲洞

当滑坡体有地下水补给,且补给源来自滑坡以上的山坡上时,可以设置截水盲沟或盲洞来阻挡地下水的补给。截水盲沟设置时沟底要设置在滑动面以下的隔水层中。

2.2.3仰斜排水孔

在滑坡的前缘做仰斜排水孔对于坡体含水量较大的情况和地下水丰富的情形能有效的排出地下水,降低滑坡的地下水位,降低滑带空隙水压力、有效地提高强度,增加滑坡稳定性。

2.2.4抗滑桩

抗滑桩是将桩的一部分设置在滑动层下部稳定层中,利用稳定端的锚固作用抵抗滑坡的推力。抗滑桩一般设置在滑坡前端抗滑段且较薄处。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抗滑段的抗滑力,抵抗滑坡推力,降低抗滑桩受力,同时由于滑坡前部较薄,能有效降低桩的埋深,降低工程造价。

2.2.5锚固工程

锚固工程是指以一定的方法把预应力钢筋或预应力锚索固定在滑面以下的岩层中,在地表设置桩、框架、地梁或锚墩等,对滑坡体起到锚固作用。

2.2.6抗滑挡土墙

抗滑挡土墙是在滑坡治理中广泛使用的工程措施。一般为重力式挡土墙,依靠重力和摩擦力抵抗滑坡推力。抗滑挡土墙的设置位置一般为滑坡前缘处,设置在滑坡的阻滑段,利用滑坡自身阻滑力从而减少抗滑挡土墙受力。

2.2.7刷方减重和填土压脚

刷方是指放缓边坡的手段。减重是指在主滑段挖去部分岩土体减小滑坡推力。填土压脚是指在滑坡阻滑段回填岩土增加滑坡抗滑力的方法。

3路基灾害系统防治[4]

在完善工程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健全综合防治系统,按路基灾害应急预案进行灾害防治工作,能有效的减小路基灾害的影响,提前快速做出反应,将路基灾害的损害减到最低。

公路路基灾害一般具有突发性、不易预测等特征,所以应制定快速有效的路基灾害防灾预案,将为路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便利。公路路基灾害防灾预案一般由公路管理部门编制。

3.1应急预案拟定程序及主要内容

公路管理部门应进行年度的预案拟定及调整,结合上年的灾害情况与防治效果,拟定年度预案。主要内容及预案编制流程如下图

公路路基灾害防治预案编制工作程序

路基灾害预案中,应对路基灾害的防治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包括以下内容:

3.1.1总结上年度的路基灾害防治情况

主要对上年度部门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公路路基灾害情况进行总结、对减灾效果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提出更好的方案,对预案的实施情况、路基防灾减灾预案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

3.1.2进行汛前检查

因为雨季是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阶段,根据所管辖区域隐患点情况开展全面检查,组织各单位加入,对隐患点逐个排查,评价其危险性,按照评价结果进行分级。

3.1.3完善隐患点资料表

在原来隐患点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详细记录新增隐患点,对原有隐患点经过治理已经安全的进行降级处理。隐患点资料表应包括灾害的类型、规模、所处路段里程桩号、引发的主要因素、应急措施,及主要责任人联系方法。

3.1.4路基灾害明白卡的发放

主要向管理人员与养护人员发放,使其明确防灾工作任务。

路基防灾明白卡

3.1.5路基灾害预测

根据掌握的资料,及灾害的活动情况,对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确定重点防灾区域、重点防灾路段,进行时间的预报,确定重点防灾时间段。

3.1.6部署路基防灾工作

根据灾害资料表及防灾预测,整体部署防灾工作,针对重点路段、重点时段部署工作。全面安排隐患点巡查工作,建立健全管养部门的巡查监测防灾体系。

3.1.7责任制度

防灾工作要把责任具体化,明确防灾责任人。对防灾队伍进行系统的防灾知识教育。

3.1.8建立防灾措施保障体系

3.1.8.1组织。成立专门的路基灾害防治小组,对路基灾害全年的防治工作进行负责,安排、处理路基灾害具体工作。

3.1.8.2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人负责,各个环节落实到人,责任有人承担。从宣传到应急,从监测到工程措施都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防灾工作顺利进行。

路基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图示

3.1.8.3防灾技术保障。成立路基灾害防治专家工作组,为路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公路施工部门形成联动,在灾害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抢险施工指导。

3.1.8.4防灾队伍、设备。有固定的路基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安排,在灾害发生后能迅速组织治灾,且有充分的设备保障。

公路灾害防治预案和路基灾害防治保障体系能有效的在灾害发生早期发现灾害并作出相应处置,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从而使治理灾害的效果达到最好,治灾费用最低,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公路的运营效果。在灾害发生早期进行灾害治理,治理效果是最好的,此时尚未构成较大破坏,通常使用较简单的防护措施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避免了灾害进一步发展,严重破坏公路,影响交通。

4结语

路基灾害防治系统的建立及公路灾害防治预案的健全,结合已经较成熟的工程防治措施,将有效的降低路基灾害给公路运营造成的影响,保障公路的使用安全。同时能有效降低治灾费用,提高治灾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2] 肖和平.地质灾害与防御[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3] 舒森,李家春,田伟平等.陕西省公路灾害防治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5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滑坡危害

一、当前滑坡治理的方法

我国属于滑坡灾害危害较大的国家,每年用于治理滑坡灾害的经费固然相当惊人,山区道路的开挖、水库的修葺、工厂的建设等导致大量山坡形成新的滑坡。发生滑坡的原因是具有多样性的,是多种因素相结合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物理层面来说主要包括地质因素和岩土的力学性质;从岩性分析不同的岩石硬度、节理、断裂性质等各不相同,比如泥岩、页岩等硬度小且易水化,相对更容易引起滑坡;从人为因素判断主要包括地下水深度的变化、人工引发扰动的等方面的影响。结合滑坡形成的各方面因素,滑坡的治理方法也应是综合性的,需要考虑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以及滑坡类型等各方面影响来选择适宜的治理方法;当前常用的治理方法有:①进行加固工程:主要分为抗滑挡土墙、抗滑桩加固和预应力锚索加固。挡土墙在滑坡治理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有重力式、锚索式挡土墙,可以单独使用作为滑坡治理的措施,也可以与其他治理措施相结合。

抗滑桩加固的目的是将滑坡的推力转移到相对稳定的地层上,可以将其分为全埋式和半埋式两种抗滑桩,其缺点是造价较高;预应力锚索加固作用是施加发作用力来稳定滑坡,其优点是节约工程成本,适用范围是粘性较强的岩体滑坡。②采取排水工程:同时采取地下水和地表水排水工作,二者在施工前应进行精确的论证,并且要结合滑坡治理的总方案进行;地表水一般引至地表的河流或沟谷中,而滑坡体内部需要建立与滑坡方向一致的排水系统,增强滑坡的抗滑强度。③清除滑坡体或消方减压:对于坡度和破面较小的滑坡体,在无扩张的前提下可以直接清除滑坡体;而消方的目的是减少滑坡体的向下作用力,使其形成或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这是一种最为经济且行之有效的滑坡治理措施。④其他方法:主要包括抗滑明洞、改善土壤方法、避开难以治理的大滑坡、柔性防护工程等方法。由上可知,滑坡的治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可行性分析来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多种治理方法,通常来说单一的治理方法往往不是最佳方案,多种治理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滑坡治理才是最佳选择。

二、滑坡治理存在的问题

各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开采利用,人类活动诱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对滑坡治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及时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旧问题才能使滑坡灾害的治理工作取得显著进步。目前滑坡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缺乏统一规划:尽管政府各部门对滑坡治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来说滑坡治理的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组织适时的滑坡地质灾害勘察,往往是在滑坡灾情发生后才采取临时治理措施;这种应急式的防治措施在地方政府屡见不鲜,实际上就是没有明确的规划统一,且防治责任不明确。②经费问题:滑坡灾害的治理经费主要由国家政府出资,而滑坡灾害治理的经费是巨大的,相对来说补助的经费是远远不足的,而各级政府也没有纳入专项的滑坡治理经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所以滑坡治理的工作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目前只能在各级政府中临时预支。③管理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处理滑坡地质灾害的经验十分丰富,但是却没有相适应的规范或制度,而正是这种制度的缺乏导致管理体系不完善,工程质量不达标或拖延工期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导致验收不合格等问题出现。④评估机制不健全:没有健全科学的滑坡治理工作评估机制,对于人为引发的滑坡治理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滑坡应该怎样分担责任,按何种适应的标准来进行评估,目前还尚未明确。⑤滑坡防治机构不健全:专业性的滑坡防治机构较少,高层次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力量也较为薄弱,滑坡治理工作得不得长足发展。

三、滑坡治理的一些建议

滑坡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需加强对滑坡地段的严密监测,首先就应该要建立各级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站,对重点的滑坡地段要有技术人员常年监测、分析;对于其他存在滑坡的地段要进行定期的野外工作,查明滑坡的危害程度等各项工作;同时要与地方各级政府形成默契的配合,对政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确实的做到最大化保护人民的生产财产安全。应当建立完善的滑坡灾害处理机制,当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时,应该由地方政府在第一时间召集有关的专家进行针对性的信息采集和处理专业性的地质问题,判断滑坡的危害程度以及后续初步拟定后期救援的主体方向,才能在根本上将滑坡的后期危害降到最低。应建立滑坡地质灾害科研防治及治理专项经费,这是开展滑坡地质和治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有充分发挥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虽然灾害治理属于公益性事业,但是稳定的防治和治理经费是滑坡治理的首要条件。应完善滑坡地质灾害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应当建立相应的滑坡治理规范机制和制度,提升技术人员的滑坡治理能力。

结论:

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极大的危险,后期治理也会对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重视;滑坡治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地制宜地分析滑坡的类型、地质条件、发生原因等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宜的、有效的滑坡治理方法。滑坡的治理也是一个产业化的过程,但必须要有合理的监管才能够实现;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滑坡的防治及治理工作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翠娥.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上)[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16(8):21-22.

[2]朱清,余振国.地质灾害治理的产业化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4):112-116.

[3]谢全敏,夏元友.滑坡灾害治理方案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5):623-626.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6

【关键词】滑坡;地质构造;防治对策;龙里县

1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1.1地形地貌

溶蚀地貌是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形态复杂多样。组合形态有峰丛洼地、峰丛谷地等,个体形态有台地、孤峰、石林、漏斗、洼地、落水洞、溶洞等。峰丛洼地地貌主要分布于摆省乡的渔洞一带,谷脚断层以东猫场、高堡、凉水井一带、龙里城南断层以北铜鼓井一带及草原乡幸福村、大谷村、前进村一带。峰丛谷地地貌分布于巴江乡烂田湾至洗马镇的大厂村一带。

溶蚀~侵蚀地貌为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侵蚀、溶蚀综合作用所致,地貌组合类型为峡谷、丘峰谷地等。峡谷地貌在区内主要分布在草原乡一带。丘峰谷地地貌分布于龙里县莲花村、水桥村及哪嗙乡新坪村等地。

侵蚀—剥蚀地貌组合类型为侵蚀—剥蚀低中山,主要分布于洗马镇—醒狮—三元镇一带。

1.2气象

龙里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农业气候条件较好。

龙里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911.7~1274.7mm(2001年~2011年),年最大降雨量1220.5mm(2002年),年最小降雨量911.7mm(2005年)。降雨受地势及季风气候影响,在空间上分配不均匀,从全县降雨量的分配趋势来看,南东面羊场—湾寨一带降雨量较充沛,为多雨区,年降雨量在1150~1200mm;逐渐向中部及北部扩展而减少,降雨量在1100mm。在时间上,降雨的月份分配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1089.3mm,4~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9.8%。

1.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区出露的地层由下古生界到新生界第四系,其中侏罗系、白垩系缺失。

分布最广、沉积较全者为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分布零星,出露不全;三叠系地层较完整,第四系地层除高坪铺分布较连续外,河谷沿岸及山麓缓丘地带只有零星分布。地层岩性决定了滑坡的物质基础。由于地层岩性不同,抗剪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不同。岩性软弱地层,在构造作用以及其它外力作用影响下,都容易形成土状或泥状的软弱层,成为潜在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具备产生滑动的基本条件,同时,在岩性软弱地层中,由于抗风化能力弱,易形成大量的松散物质。

据调查,区内滑坡主要发育于以软质岩夹硬质岩及松散岩类的地层中:如泥盆系上统高坡场组(D3g)、泥盆系中统独山组(D2d)、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砂页岩、白云岩及灰岩等软质岩夹硬质岩中及第四系地层中。

2滑坡防治对策

防灾、减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与防灾方案的选择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地质灾害防治应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地质研究基础之上,以成灾条件为依据,地质结构为中心,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在地质灾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严格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原则,使其收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根据龙里县滑坡地质灾害成因以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综合分析研究后,建议采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案:

2.1群测群防系统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本着“以人为本、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原则,实施分级管理,由县、乡(镇)、村三级政府组织监督,发动灾区群众自觉监测,共同防御。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由县政府及国土部门统一管理。组建“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导小组”领导成员单位应有国土、农林、交通、水电水利、旅游、气象、民政、财政、供电、公安、医疗、通讯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主管乡(镇)长,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县长承担,各乡(镇)或村组层层落实。与此同时应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使地质灾害防治落到实处。

2.2监测预报方案

监测预报方案用于孕育中并有致灾迹象或经工程整治需观察其效果的地质灾害。该系统建设是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有关专业人员指导下,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系统,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预报地质灾害的产生。通过这种群众监测、职能部门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形成村(组)、乡(镇)和县三级监测网络,全面科学地掌握区境内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规律,是目前龙里县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

2.3搬迁(避让)方案

适用于规模大,危害大,近期无力进行地质工程防治或防治效益低的地质灾害。

2.4生物工程方案

生物工程方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防治方案,从长期看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境内许多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均因人工切坡和人类耕种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斜坡失稳,采用此方案能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生物工程包括:1)保护现有植被;2)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生态恢复和重建,增加林草覆盖率。

在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用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分析研究,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建设生态林、草基地,既保护水土,又有经济效益,实现开发式防治。

3滑坡工程治理方案

对于规划规模大,正在发展中,避让难度较大以及重点城镇人口密集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的滑坡应予以治理,从而达到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大量经济损失的效果,治理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地质灾害。具体治理方法如下:

在滑坡体周围作截水沟,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如滑体内的地表水。

在滑坡范围内修建各种集水及排水工程,使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排出滑坡以外。

采用平整地表、夯实地面、回填裂缝、筑隔渗层等方法,减少地表水的下渗并使其尽快汇入排水沟内。

如有较深层地下水或滑动带的水,可采用盲硐、盲沟、打排水孔(平孔、垂直孔)等措施进行排水。

如滑坡位于沟谷边或水库岸边,则应注意防止水体对坡脚的冲刷和掏蚀,可在滑坡前缘修筑堡坎等。

降低滑坡的坡度或在滑坡后部削方减载。

对滑坡前缘或抗滑(锁固)地段进行回填,以增大抗滑力使滑坡稳定。

采用各种形式的挡土墙、抗滑桩、预应力锚固等工程增大滑动面上的抗滑力,使滑坡稳定。

采用爆破灌浆、电化学加固,砂井和砂桩加固及焙烧加固等方法,改变滑坡带土的性质。直接稳定滑坡。

对无向后缘及两侧发展可能的小型滑坡,有条件时可将整个滑坡体清除,使其不致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贵州省龙里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8.5.

[2]李逵,吴吉民.清水江布埡库区南潭村滑坡特征及及其稳定性.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9).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7

【关键词】滑坡;治理;潜在不稳定;锚固

1. 工程概况

1.1 水富县楼坝镇220KV北门变电所拟建场地位于水富县楼坝镇西北方向梅子板,地貌上属于尖山子山前斜坡地带。场地自北向南倾斜,地面自然坡度为6°~17°。拟建220KV北门变电所建筑物包括主控制楼、主变压器及配电设施等,拟采用框架结构或砖混(结构),矩形、条形基础或桩基础,对差异沉降敏感。

1.2 建设场地设计主要分二个台阶整平:上台阶设计整平标高395.00m,以挖方为主;下台阶设计整平标高391.40m,以填方为主。场地整平结束后,将在南侧形成垂高11.0~20.0m的填土边坡,北侧形成垂高11.0~20.0m的挖方边坡。

1.3 2009年9月初,施工单位在进行北侧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当开挖至土岩结合面以下时,场地北边发生滑坡,场地北侧斜坡发生局部变形及滑移破坏,坡上侧农田隆起、开裂。滑坡后缘紧邻农户及输变电电塔,若滑坡进一步发展,势必导致农户房屋及电塔倒塌,场地内施工安全也将受到严重威胁,造成施工停工。为保证农户房屋及电塔的安全运行,2009年9月对滑坡变形部分进行了治理方案设计,随后投入了工程治理。

2.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水文简况。水富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结合地带,是金沙江低海拔地区,属中山深丘地貌,季风环流是支配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暖、春旱、夏热、雨量充沛;秋多绵雨,无霜期长,日照少,冬春有寒潮,春夏旱频繁,兼有伏旱、暴雨、冰雹。

(1)气温:年平均气温17-1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7℃,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10.0℃。

(2)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897.7mm,年内四季降水分配极不平衡,夏季最多,占年降雨量的62.7%;春秋两季各占16.9%,冬季最少,仅3.5%。

(3)风速:县城平均风速1.3m/s,冬春季风速较大,平均为1.5~1.6 m/s,夏秋季小,风速为0.9~1.3 m/s。风向是东北风和西南风交替出现,以西南风为主。

(4)据水富县气象局提供资料,楼坝的风向以东风为主导风向,降雨量909.0 mm,气温18.4℃,相对湿度81%,无霜期日数356天,雷暴日数22天。

(5)建设场地位于金沙江一级支流横江(关河下游)的左岸,直线距离约400m。场地东西两侧各分布2条冲沟(C1-C4),均为横江的一级支流。

(6)滑坡区所在斜坡北侧为一农田缓坡区,上部斜坡雨水均汇集于此,降雨集中与土方开挖是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

2.2 地形、地貌。

(1)水富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与云贵高原过渡的阶梯地带,西南与乌蒙山脉相连,属滇东北山原地貌亚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分为三个阶梯层;海拔1986.4-267.0m。楼坝分属于第三层,海拔1000m以下,总体属构造剥蚀中切割低中山地貌。

(2)现状滑坡所在区域位于水富县楼坝(镇)西北方向梅子板,属于低中山斜坡地貌,处于2条冲沟(C2、C3)之间的分水岭山脊,场地自北向南倾斜,地面自然坡度为6°~17°。场地最高点为北部尖山子南坡,海拔425m;最低点为场地南东角,海拔369.00m,最大相对高差56m。在场地南侧,分布有走向近东西、向南倾斜的陡坡。其高度约10-20m,坡面角60-80°。总体上,由陡坡面与乡村公路路基相间组合,呈阶梯状地形。(照片建设场地概貌见图1)

2.3 地层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场地详勘资料及实地调查,建设场地内基岩由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构成;该场地原为农业耕作区,地表广泛分布耕植土(Qpd),因场地施工,现已被挖除;未开垦之斜坡带多覆盖坡残积层(Qdl+el);地形低洼处及沟谷底部有少量冲洪积层(Qal+pl)分布。各单元层岩土的成因、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2.3.1 人工填土(Qml)①1:褐色、红褐色,可塑-硬塑状态,稍湿,含少量碎石、角砾。厚度0.5-4.0m,分布在场地大部。

2.3.2 第四系耕植土层(Qpd)①2:灰褐色,可塑状态,含腐植质,结构疏松。层厚0.50~0.9m,原分布于全场地,由于场地整平施工,征地区范围内耕植土已被清除。

2.3.3 第四系坡残积(Qdl+el)粉质粘土层②:褐红、灰黄色,一般呈硬塑~可塑状态,稍湿~湿。含少量碎石、角砾。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层厚0.40~7.40m,分布在场地绝大部份地段,埋藏在植物层下,层顶埋深0.50~0.90m。

2.3.4 侏罗系(J2s)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③1:紫色、褐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薄层状~巨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砂状及碎石状,岩块用手可折断,夹薄层泥岩。层厚一般0.40~4.10m,呈薄层状断续分布于全场地,埋藏在坡积层下部,埋深0.50~8.10m。

2.3.5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③2:紫色,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岩芯呈块状、柱状,岩块用锤可击碎,RQD=26~91%,夹薄层泥岩。层厚一般1-5m,下伏于全场地,埋深1.00~9.90m。

2.4 水文地质条件。建设场地位于关河左岸斜坡,地势北高南低,整体处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和水动力条件,将建设场地地下水划分为孔隙水和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二类。

2.4.1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弱-中等含水层。

(1)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分为两类:一类分布于溪沟沟床,岩性主要为冲洪积卵石、砾砂、含砾砂粘性土等,含水层孔隙比大,均匀性较差,连通性好,透水性和富水性较强;另一类广泛分布于山脊、斜坡地表,岩性主要为残坡积含砾粉质粘土,分布厚度不均匀,含水层均匀性较差,连通性较差,透水性弱,富水性弱。

(2)与拟建工程关系密切的,主要为赋存于残坡积层中的第四系孔隙水。残坡积层天然孔隙比小,兼之地形地貌条件不利大气降水的滞留,不利垂直渗透补给,拟建工程区的第四系孔隙水多为吸着于残坡积层孔隙之中的包气带水。

2.4.2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弱含水层。场区内孔隙裂隙水含水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岩性为强风化——中等风化砂岩、泥岩互层。建设场地东缘C2冲沟右岸谷坡,见蓄水井1个,开挖于强-中风化砂岩之中,由周围基岩裂隙水补给,供应下游农户生活用水,一昼夜出水量约1.5m3。总体说来此层孔隙裂隙水富水性分布不均,一般弱-中等,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向下游排泄,最终排入横江。在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的钻孔中,未揭露到裂隙水潜水水位。

2.4.3 地下水与拟建工程的岩土工程问题。建设场地处于较平缓的分水岭山脊斜坡,拟建建(构)筑物设计基础挖深不大,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但是,由于地表分布厚度最大达20m的人工填土,如果夯实欠佳,或者地面防渗、排水不力,都可能因地表水下渗,影响边坡、地基稳定性;砂岩与泥岩互层风化强烈,加之节理发育,也有利于大气降雨的下渗,它们遇水后易软化而降低承载力,降低边坡稳定性,需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建设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2.5 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 通过实地调查,建设场地及其周边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场区内未发现红粘土、膨胀土、液化土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1)软土。场地局部有软土分布,软土分布于场地中部原有鱼塘,该鱼塘已被拆挖,底部淤泥尚未清除,属池塘堆积土,呈灰绿、灰褐色,软-流塑状态,厚约1m。属于影响地基稳定的不良土层。

(2)风化岩。场地北部斜坡分布强风化砂岩、泥岩,呈松散、碎裂结构,厚度不均,受挖方施工影响,可能沿结构面产生滑坡或崩塌,对施工有一定影响。

(3)冲沟。场地周围分布4条冲沟(C1-C4),其中C2、C3临近场地。C2、C3均属老年期冲沟,活动性弱;断面近“U”形,无常年流水;谷底及谷坡多辟为农田、坡地;主沟床冲洪积物堆积较薄,多见基岩;季节性强降雨多引发洪水,对邻近农田有危害。

3.1 滑坡基本特征。滑坡体物质以第四系坡残积层粉质粘土为主,滑体厚度4.50~9.0m,平均6.00m,滑坡体中部凸起,前缘坡脚见泉水出露。滑动后缘紧邻农户及输变电电塔。滑坡沿新建场地边缘向场内滑动,南北长约100m,东西宽约60m,主滑动方向120°。该滑坡属“浅层、小型牵引式工程滑坡”。该滑坡现状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可能诱发或加剧滑动,甚至增大滑动范围和深度,对变电站场地构成严重威胁。

3.2 滑坡成因分析。

(1)由于建设场地自北向南倾斜,地面自然坡度为6°~17°,而且场地北侧坡体西段为农业耕作区,地表广泛分布耕植土,浅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结构的残坡积粉质粘土及含砾粉质粘土,深部为较软质层状结构碎屑岩岩组中的侏罗系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控制边坡稳定的基岩面产状N40°E.SE.∠10°。按边坡岩体结构划分为土、岩组合的二元层状结构。控制整体边坡稳定性的地质因素,主要是第四系坡残积土层与基岩的界面和泥质粉砂岩层理面,所以土岩界面和层理面为场地内主要不利稳定的结构面。这二类地质结构面与边坡面走向、倾向接近,但其倾角小于坡面角。因此,本场地边坡稳定的结构类型,总体属于顺层不稳定结构类型边坡。(见照片第四系土层与基岩界面见图2)。

(2)建设场地处于较平缓的分水岭山脊斜坡,特别是滑坡区处于场地北侧的低凹汇水区,汇水面积较大,地下水比较集中,而农业耕作区地表排水条件差。

(3)由于工程施工在雨季进行,特别是施工期间降雨集中,降雨量大。而该区浅层粉质粘土,分布厚度较大(局部≥8m),含水层均匀性较差,连通性较差,透水性弱,遇水浸泡后易软化,强度显著降低,所以在连续降雨的外部因素地表水的下渗作用下诱发破坏,促使土岩混合边坡沿着该软弱滑动面(土岩结合面)发生滑动。

3.3 滑坡稳定分析。

3.3.1 滑面形态确定及计算结果。从滑坡左侧边缘开挖探槽可明显看出,滑带土为含粘土滑带土,呈软~可塑状。根据钻孔动探结合地质钻探、地面变形情况判定滑坡滑面形态综合分析,滑面上、下部位于土层中,为弧形破坏,中部受土岩界面控制,为线形破坏,总体接近弧形,故采用弧形公式计算。经计算,滑坡稳定系数为0.92,该滑坡处于现状不稳定状态。

3.3.2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本滑坡为工程诱发的变形失稳,稳定系数为0.92,现状处于不稳定状态,如不进行治理,随着地下水(尤其是雨季)的继续入渗、场地内强夯施工震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变形失稳将逐步加剧,进而引起更大范围的滑坡,势必导致农户房屋及电塔倒塌,场地内施工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造成施工停工严重危害项目的安全运行。

4. 滑坡治理

4.1 滑坡安全论证。经过勘察,查明了现状滑坡的范围及其特征。为了彻底根治不留隐患,在勘察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查找可能的潜在滑动面。根据边坡岩土特性、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不利组合,认为该滑坡除存在现有的滑动面1和滑动面2(土岩结合面)外,还有可能产生滑动的潜在滑动面即潜在滑动面3(见图1)。潜在滑动面主要沿基岩的层理面分布,可能产生以折线形为主的滑动,特别是在滑面1产生进一步滑动的情况下,滑动面2将产生牵引式滑动,滑动面3将产生推移式滑动。经计算可知,除现状滑坡外,潜在滑面之稳定系数也满足不了工程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要求。

4.2 治理方案及其比选。

4.2.1 根据现状不稳定和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分析,设计考虑了二个方案进行比选(见表1)。

(1)方案一 对中部的现状滑坡及下部的潜在滑体均进行锚索加固,方案的出发点是确保现状滑坡及其下的斜坡根基稳定。

(2)方案二:以抗滑桩为主体支护结构进行支护,即在现状滑体斜坡中部设置抗滑桩,设计时将土面结合在以上均以悬壁考虑,即便是潜在滑体3产生滑动桩前土体遛走,也不致影响到上部边坡的安全。

方案一 中部及下部锚索,外加截排水措施及坡面防护,可同时消除现状不稳定和潜在不稳定,治理工程根基稳固,能确保万无一失。 工程量较大,工程造价较高,锚索施工震动可能引起现状滑坡变形加剧。

方案二 抗滑桩,外加截排水措施及坡面防护,能保证桩上部斜坡的稳定,即使下部斜坡变形破坏也能保证农户房屋及电塔的运行安全。工程造价适中。 抗滑桩需分序施工,工期较长,嵌入岩体需爆破,震动可能引起滑体变形加剧。

4.2.2 经对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反复论证,最终推荐方案一为实施方案,理由如下:其一,就潜在滑体变形机理而言,上部以牵引式为主,下部以推移式为主,对现状滑体进行锚固以后,其对上牵引和对下推移的趋势大大缓解。其二,实施现状滑体锚固后,潜在滑体3的下滑力减少,抗滑力增加,潜在滑体2的抗滑力亦相应提高。其三,采取坡面截排水和坡体内泄水措施后,减少了水对边坡的影响,潜在滑面土体的抗剪强度会有所提高,使边坡的安全稳定系数得以进一步提高。

4.3 滑治理措施。据现场调查和综合分析与计算,场地北侧滑坡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受外力(水、地震)作用下随时会诱发更大的滑坡,须作好安全可靠的滑坡工程治理工作才能保证滑坡的长期稳定,防止诱发大规模工程滑坡。根据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经多种方案比较,此滑坡工程治理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格梁+预应力锚索肋梁(挡土板)+锚杆挂网喷锚+坡面截排地表水+坡体内泄水疏干+裂缝灌浆等综合治理手段。(见图3)

4.3.1 边坡开挖修整。根据场地现状情况,采用人工及适当的机械对现状坡面进行修整。下部土方结合分层支护的要求,采用机械分层开挖,并将土方先堆压在坡脚,当支护施工接近场地标高时,再将土方外运。

4.3.2 预应力锚索。在滑坡上部采用预应力锚索肋梁+挡土板进行支挡。预应力锚索水平间距为4.0m,垂直间距为2.8m,锚索单根长17.0m~22.0m;预应力锚索锚筋为715.24钢绞线,锚固段长度均为10m,孔径140mm,与水平面夹角为30°,设计单根锚索承载力为880KN。锚索间用竖向肋梁或框格梁连接,锚索框格梁或肋梁断面尺寸为500mm×500mm,砼强度等级为C25,框格梁或肋梁间采用双向钢筋网片喷射C20细石砼,厚120mm。(见图4)

4.3.3 锚杆喷射砼网。边坡下部开挖修整好的坡面上设置非预应力钢筋锚杆,锚杆水平间距4.0m,垂直间距2.8m,锚杆单根长为9.0m~13.0m。锚杆孔径为140mm,锚筋为232钢筋,与水平面夹角为30°。面层采用6.5@200×200双向钢筋网片,锚杆端头间再用16钢筋纵横焊连加强,面层砼为C20细石喷射砼,厚120mm。

4.3.4 滑动面注浆。坡面支护完成后,沿滑坡后缘滑动面和坡面拉张裂缝进行灌浆处理,提高滑动面的摩阻力和抗剪强度,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能。灌浆水泥用量按实际用量计取,施工时可采用间歇性灌浆法。

4.3.5 坡体泄水。从场地现状看,滑坡处为边坡地下水的汇集区,坡体内富含地下水,对该段边坡的稳定极为不利。滑坡稳定后在该区设置一定深度的泄水孔对边坡土体进行泄水疏干。在相邻锚索地梁间错位设置泄水孔。坡面为土层时泄水孔水平间距为8.0m,孔径为110mm,孔深为12.0m,仰角为10°,孔内插入100塑料盲沟;坡面为岩层时泄水孔水平间距为4m,孔径为80mm,孔深为500mm,仰角为10°,孔内插入60塑料盲沟。

4.3.6 排水沟。距坡顶线2m及坡脚处设置M7.5号浆砌石截、排水沟确保边坡坡面及场地地表水的排泄和边坡的整体美观。

4.4 施工不利影响的处理。如前所述,锚索成孔产生的震动可能引起滑坡变形加剧,必须采取预加固及临时稳定措施,以确保施工期间管线的安全。第一个临时稳定措施是在滑坡坡口外侧设置了竖向超前锚杆,一是通过注浆使拉张裂缝得以充填,二是使松散土体得到固结,三是竖向锚杆对管线起到了支挡作用。第二个临时稳定措施是在滑坡前缘进行填土反压。

4.5 实施效果。锚索受力可靠,当锚索施加预应力后,对被锚固的岩体立即产生主动应力,发挥锚固效应,对控制边坡的变形极为有利。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可使作用力均匀地分布在需加固的岩体上,增加了边坡体的整体强度,更容易保持边坡的完整。而且锚索施工无须放炮开挖,对岩体基本不产生扰动和破坏,在锚索孔内灌浆能增加孔周围岩体的力学性能,安全易得到保证。该治理工程已于2009年底实施完成,锚索施工期间,滑坡变形有所发展,由于采取了预加固及临时稳定措施,加之在锚索施工的顺序和间隔时间进行了合理控制,确保了施工期间安全。通过监测,工程施工完成至今,滑坡情况正常,但还需要对滑坡进行长期监测。

5. 结束语

滑坡治理方案需进行多方案的比选,从中优选工期、安全、造价、可操作性等各方面相对合理的方案;进行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全面分析论证,对方案的优化、工程决策大有帮助;滑坡治理方案应将潜在不稳定因素一并考虑,但模拟滑动面及其物理力学参数如何选取值得进一步探讨;边坡工程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理论上可行的方案还需要工程运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2]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110).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8

关键词:公路施工;滑坡;防治措施

一、公路滑坡的防治措施研究

1、地表地下排水工程

“治坡先治水”将地表水引出滑动区外和降低地下水位,对治理各类滑坡都适用,对治理某些浅层滑坡, 效果尤其显着。地表排水、地下排水能大大降低孔隙水压力,增加有效正应力从而提高抗滑力。

2、削方减载与填土反压工程

采取削方减载与填土反压的办法,“砍头压脚”使滑坡的外形改变,重心降低,提高滑坡的稳定性。削方减载:适用于上陡(重)下缓 (轻) 的推动式,且滑坡后缘及两侧有明显的边界,或者有岩体出露而不易受到牵引变形的滑坡治理,对改善滑坡的稳定性, 提高安全系数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填土反压:适用于滑坡前缘有足以抵抗滑坡下滑力的有利地形,且滑坡前缘地表水水量不大的中浅层滑坡。

3、支挡工程

对于由于失去支撑而引起的滑坡,或滑床陡、滑动快的滑坡,可采用支挡结构物如挡土墙(抗滑石垛、重力式挡墙、锚杆挡墙、锚索挡墙)、抗滑桩、坡面柔性防护结构 (拦截落石的钢绳网) 、坡面生态护坡系统等措施进行整治。

4、坡体内部加固工程

坡体内部加固工程主要包括岩石锚固锚索、微型桩、格构锚固结构等,岩石锚杆能提供较大的锚固力,当锚固力达不到要求时,可以采用锚索甚至锚梁结构,同时可以施加一定的预应力以提供锚 固力。预应力锚固能提供强有力的“主动”支护,现已成为滑坡治理中的常用措施:微型桩:通过许多密布在滑体上的微型桩, 穿过滑动面, 增加抗滑力,加固坡体,直径一般为小于300mm的插入桩或灌注桩:格构梁:是一种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浆砌片石对坡面进行防护,并利用锚杆或锚索固定的滑坡综合防护措施,它将整个护坡与柔性支撑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型支挡加固措施。

5、滑带良工程

一般有焙烧法、电渗排水法和爆破灌浆法等。焙烧法:利用导洞焙烧滑坡脚部的滑带,使之形成地下“挡墙”而稳定滑坡的一种措施:电渗排水:利用电场作用而把地下水排除,达到稳定滑坡的一种方法:爆破灌浆法:用炸药爆破破坏滑动面,随之把浆液灌入滑带中,以置换滑带水并固结滑带上,从而达到使滑坡稳定的一种治理方法。

二、公路施工中滑坡的防治措施

1、防止已有的滑坡复活造成灾害

设计阶段:

(1)勘测时首先应查清滑坡的性质、规模、范围,以及对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的危害;

(2)其次就是在设计上应尽量避开易滑坡地段,当施工大方案不能避开滑坡地段时,采取局部转移线路的方式来减少对滑坡的扰动效应,并在滑坡体上相应地加强地面排水工程,针对大型滑坡可采用桥或隧道或是一些必要的工程措施来躲开它;

(3)再次就是在设计上应峰决避免在滑坡的抗滑地段作挖方作业,特别是深度较大的挖方作业,会大大削弱抗滑地段的抗滑力。

施工阶段:

(1)施工期间的临时设施、施工用料及弃土大量地布置在滑坡体上;

(2)在施工之前就要事先修复好排水设施,避免大量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流入滑坡体而引起滑坡的复活。

(3)在滑坡体之上的挖方作业最好先进行支挡工程之后再进行开挖,从而避免坡体松弛,切勿在滑坡前缘抗滑段挖方,这会减少抗滑力,促使滑坡扩大和恶化。

(4)在滑坡体上的支挡上程施工之前,应首先做好地表和地下排水工程。其次,支挡工程的施工切忌进行连续挖基,而是要分段跳槽进行开挖作业,并且开挖一段就要支挡一段,再挖下一段从推力较小的滑坡两侧逐步向中轴位置进行,这样就不易破坏已成的工程。

2、防止已活动的滑坡继续恶化的措施

(1)为能够掌握滑坡发展变化的动态规律,需对滑坡体内、外地面进行相关的地下监测。

(2)堵塞已产生的地表裂缝,防止地表水灌入,切断对滑坡的不利水源,增傲临时排水沟,把地表水引出滑坡区外;

(3)针对危害较为严重的滑坡,应立即在滑坡体的上部减重,下部压脚的方式,可有效防止滑坡的恶化。

3、防止和治理易滑地段产生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

排水:

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地表排水是指在滑坡体外设置排水沟来拦截地表

水,而地下排水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下述方案比选。

(1)支撑渗沟:适用于滑体厚度2m~10m且含水量较多的滑坡,可以支撑不稳定的滑坡体,并排除和疏通滑坡体内地下水。但其施工难度大,且施工速度缓慢。

(2)盲洞:主要用于截排掉集中于滑坡面附近而埋藏较深的一层地下水。

(3)仰斜式排水孔:用其排除滑坡地下水,具有施工方便、工期较短、节省材料和劳

动力的特点,是~种经济有效的排水措施。

减重工程和反压工程:

减重工程和反压工程就是在滑坡后缘挖除一定数量的滑体而使滑坡稳定下来,适用于上陡下缓,后缘及两侧的地层稳定的推动式滑坡或由错落转化的滑坡。

支挡工程和加固工程:

通常有重力式抗滑挡士墙、抗滑桩及预应力锚杆框架等支挡结构形式,根据滑坡的地质条件及特点进行比选:

(1)抗滑挡土墙:抗滑挡土墙是处治滑坡常采用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对山体破坏少,稳定滑坡收效快,但在实际应用前首先要弄清滑坡的性质、结构、滑体的推力及基础的地质情况,否则很容易引起墙体变形而失效。

(2)抗滑桩:抗滑桩能较为迅速、安全、经济地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工程,抗滑能力大,施工方便,设备简单,工程进度快,施工质量好,更符合经济安全的原则。

(3)预应力锚杆框架:预应力锚杆框架设置灵活,适用于坡面抗变形能力强、锚固地层条件好的地段。

小结:

滑坡给公路建设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在公路建设施工中,应从勘测、预报、防治等各个方面对滑坡问题进行整治工作,将滑坡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确保公路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9

关键词:工程 地质勘察 滑坡 防治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针对滑坡的识别以及防治工作,需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的针对滑坡的形成条件以及主要的类型等,进行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具体的防治措施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等进行探析,力求为相关工作的稳步进行以及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滑坡的定义

滑坡的定义,有广义以及狭义等两个方面的内容。我国主要是使用的狭义的定义,指的是沿着特定的组合面或者是单个的面,所产生的剪切类型的破坏的斜坡的移动,或者是说在斜坡之上的岩土沿着其斜坡之内的一定的软面,作整体性的前移以及下移的现象。针对滑坡的定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是全面的针对其识别以及防治技术提升的重点环节,需要引起足够程度的重视。

二、滑坡的类型以及形成条件概述

1.滑坡的类型划分

首先,对于滑坡的类型,其有多重形式,并且也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照滑坡的滑体的物质的实际组成以及滑动等的形式、体系以及规模等,可以进行不同层面的划分,按照滑坡物质的组成,可以将其分成是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以及岩石滑坡等;而按照滑体的含水状态来进行划分,则可以将其分成为塑性滑坡、块体滑坡以及塑流性滑坡等;而按照滑体的受力的状态来进行划分,则可以将其分成为牵引类型的滑坡、推动类型的滑坡以及牵引推动混合类型的滑坡;按照主滑面以及层面等类型和结构来进行划分,则可以将其分成是切层的滑坡、顺层滑坡以及匀质的滑坡。在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还有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划分标准,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施工的情况和具体的需要等,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针对这一环节的内容进行逐步的明确,也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

2.滑坡的形成条件

针对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研究,也是相关工作当中的重点环节。其主要的形成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工程建设施工的地质条件。这一点事主要的条件之一,其地层的岩性、地质的具体构造等,都是滑坡的形成重要因素。倾向性较大的斜坡和断层交接面以及不整合面、岩层层理面,连通节理面、褶曲两翼的倾斜面等软弱结构层(面),由于地质结构的脆弱性易形成滑坡。第二,则是水文地质的条件,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等、凹形的山坡或者是河谷之上存在的大量的第四系松散的土层,也是其重要的形成条件。容易风化或见水易软化的软质岩层;夹有软弱夹层的硬质岩;上松下密的黏土、膨胀土层和堆积而成的黏性土地层等在具备贮水功能、聚水条件和地层有隔水软弱面时易形成滑坡。第三,则是气候以及季节等方面的因素。一般的来讲,春天是雨水等的多发季节,在春天之时土壤比较的湿润,所以土壤的粘聚力将会下降,导致其山体的稳定性降低。第四,主要包括斜坡和洼地地段,在这些地方地表水和地下水容易汇集壮大;河流的凹岸和缓坡,因其容易受到雨水冲刷和水流侵蚀往往形成滑坡;上陡下缓的堆积体地段和下伏基岩向外倾斜的斜坡;黄土地区阶梯前缘的缓坡地段等。第五,外在因素。乱砍乱伐,破坏植被等人为破坏地表的行为。

三、滑坡的识别以及防治的方案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滑坡的具体的定义、滑坡的基本类型划分标准、滑坡的形成条件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和明晰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滑坡的具体识别以及防治的措施方案,进行细致的探析,力求更进一步的为相关工作的进行以及开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滑坡的识别

关于滑破的识别,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针对地物以及地貌等,相关的标志进行识别,在进行野外勘察之时,可以通过相关的地貌等,判断其是否形成了滑坡,在滑坡体之上,经常会有一些多级的平台等。其实际的高程以及外貌等方面的特征,和其周边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并且时常还会有双沟等现象的存在,在部分的滑坡体之上,还存在有地面的裂缝以及积水洼地等情况。第二,针对滑坡的边界等,进行识别和判断,在滑坡的后缘断壁之上,会有顺坡等擦痕的存在,而在其前缘的土体之上由于受到了挤压,会出现凸起的情况,并且在滑坡的两侧,经常会出现裂面等。这几点都是重要的判定标志;同时,滑动的面,会比较的光滑,其产生出来的擦痕,实际的方向会和滑动的方向一致。第三,是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标志,在斜坡的含水层之内,其原有的状况,经常会受到一定的损坏,使得滑坡体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单独的含水体,这一点极为关键,而在滑动的前缘,会出现成排的泉水,并且溢出。

2.滑坡的防治方案

滑坡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括预防和治理两大阶段“。预防”是针对尚未严重变形或有可能发生滑坡的斜坡采取的预防性措施“;治理”则是针对已经严重变形或是已经发生滑坡的斜坡采取的治理措施“。防与治”,一方面要保护地质环境,预防发生滑坡;另一方面要妥善治理已经发生的滑坡,预防灾害二次发生。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减少甚至避免灾害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和不利影响。一般而言,滑坡的强度与降雨量有很大的正相关关系,成因分析方法指出降雨是滑坡体的主要诱因。在工程治理中应用最多的防滑和救治措施以抗滑为主,抗滑虽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其造价费用较高,所以要根据防治的必要程度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一般中小型滑坡和无特殊建筑要求滑坡体首选的防治方案是对滑体地下水的防控及监测。

针对滑坡的防治方案,需要从全面的地质勘察以及测绘等工作做起,针对滑坡体的发生以及地层的结构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同时,针对断裂的构造、岩性以及地貌、演变的特征、水文地质的实际状况、具体的地质条件以及地震及人为等活动方面的因素,进行周全的考虑和研究;同时,还需要针对滑坡等的重点部位,进行录像或者是摄影。这一点极为关键,针对滑坡体以及滑坡体周边的地下水的状况进行研究,针对其流量、地表水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对于岩体以及滑坡等,还需要对层间的错动面、层理面以及断层面等,进行分析,还需要注重测绘并且调查滑坡体之上或者是相邻的部位的建筑物当中存在有的裂缝等,注重其中存在有的不均匀的沉降。

而在工程地质勘察当中,则需要对勘探的主要任务以及勘探的方法等,进行逐步的明确,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勘察措施技术,针对电探、钻探、深井、洞探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地质的类型、特征等,制定详细的勘探点,并且在布置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保证其间距在40米之内,针对勘探的实际深度,进行明晰的确定。针对滑坡的防治,则需要尽量的避开滑坡,并且针对滑坡,实施必要的排水工程,在滑坡体的周边,设置相关的环形的截水沟,并且在其周边的部位,设置相关的水平孔以及垂直的孔等,来进行及时的排水操作;同时,针对测量等方面的控制,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针对纠偏,需要引起足够程度的重视,在封底的操作当中,需要在测量的检测8小时并且累积的下沉量达到了一定数值之时,才能够进行相关的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当中的滑坡的识别以及防治方案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并且细致的探析了滑坡的主要类型、划分的实际标准以及形成的具体条件,力求为相关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并为更好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施工操作的稳步进行,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昌.浅议现代化的地质勘察工作[J].地质工程研究,2010(4):13-15.

滑坡治理施工方案篇10

根据对不同类型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分析,进行滑坡(边坡)稳定性分析,提出治理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多是针对水电工程和大型滑坡工程进行,公路边坡与水电边坡有着较大差别,主要在于:第一,水电边坡规模大,但灾害点少;公路边坡规模比水电边坡小,但为线性工程,点多面广。第二,水电边坡地质资料丰富、详细,地质信息较完备,公路边坡地质资料则较少,地质信息很不完备,且地形、地质条件差异大,边坡条件复杂多样。因此,上述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成果就不一定适合于公路边坡,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也不一定适合公路边坡。如何根据公路的特点,研究总结边坡变形破坏机制、探索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研究方法,将是边坡加固研究的重点。

2、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水边坡岩体常常由两种甚至更多的岩组所构成,岩组之间以分段、互层或某一岩组占主导地位的形式出现。在调查中发现,结构类型相似的边坡,其稳定性视岩性组合的具体情况差异变化很大。某些边坡形状和结构类型类似,泥岩和砂岩交替成层。某些边坡砂岩覆盖于泥岩之上,将泥岩封闭于坡内,边坡稳定性较好,而有些边坡泥岩出露,大量风化剥落,致使边坡稳定性较差。对于路堑边坡而言,不同岩性组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有以下几条规律:

2.1软硬岩交替边坡。软硬岩水平交替:不同岩组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导致边坡局部稳定性差异。边坡上行线方向一侧岩性为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另一侧为灰岩,岩质相对坚硬,以至于边坡两侧稳定性差异很大。砂泥岩段施工期间曾发生滑塌破坏,而灰岩段稳定性很高,边坡开挖后仍具有很好的自稳能力。软硬岩垂向交替:若软岩下伏于硬质岩体,形成“软弱基座”,软岩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塑性流动并向临空方向挤出,导致上覆较坚硬的岩层拉裂、解体和不均匀沉陷,即使岩层平缓,边坡仍容易发生变形破坏,平推式滑坡就是这种破坏方式的典型实例;相反,若软岩超覆于硬岩之上,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好。

2.2软硬岩等厚互层边坡。水平一缓倾顺向岩层:受边坡开挖影响,软岩大面积暴露,并作为软弱滑移面控制着边坡的稳定性。倘若不及时治理,软岩长时间暴露于坡外,坡体沿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缓慢蠕动,并于锁固段产生拉张裂隙,一旦软弱层面遇水软化,岩体加速变形,极易导致滑移压致拉裂或滑移一拉裂型破坏。中―陡倾顺向岩层:这类边坡由于岩层倾角较大,沿岩层层面开挖可以满足边坡设计坡比要求,所以往往很少因开挖而切穿岩层。若硬岩暴露于坡外,则边坡稳定性通常较好,反之稳定性较差。反向岩层:边坡不易发生滑动破坏,但受软岩影响,小规模崩塌及碎落成为边坡可能的破坏方式。

2.3软硬岩不等厚互层边坡。顺向岩层:当边城由软岩夹硬岩组成时,硬岩在坡内起到阻隔作用,减小软岩的连续性,并控制着软岩内裂隙的延伸,类似于在软弱材料中加筋,使材料的强度得到有效的提高;当边坡由硬岩夹软岩组成时,软岩控制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当岩层临空时,极易发生滑移变形,而硬岩的强度对边坡稳定的贡献甚微。反向岩层:边坡的稳定性与软硬岩各自所占的比例密切联系,换而言之,硬岩的比例越高,边坡相对更稳定。

3、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

影响边坡失稳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存在软弱结构面。其抗剪强度较小,当底部开挖后支承力减小,加之水的作用降低了滑动面的抗剪强度,因而容易造成边坡失稳;开挖过程中由于应力重新调整,其变形可能危及公路路基或建筑物的安全;

虽然边坡开挖后,岩体质量较好,尚未进入塑性状态,但围岩总要产生一定量位移,这也将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导致边坡失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边坡的环境地质条件是其主要内因,对稳定性问题认识不足、边坡设计不合理、加固措施和施工工艺不当、施工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则是其主要外因。

4、公路边坡治理的措施

4.1改变边坡几何形态,提高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消减推动滑坡区的物质,对于岩质边坡大多在边坡的中上部放缓边坡,而滑坡体多是消减滑面陡倾区的边坡岩土体,反压增强滑坡稳定区的物质;减缓边坡的总体坡度。

4.2边坡地表排水。有效的排出边坡的地表水以防止降雨人渗增加坡体的重量和使边坡岩土体弱化,采用的方式是在坡体中和坡体修建排水沟;排出坡体内部的地下水,一般采取水平或垂直的排水钻孔、盲沟等。

4.3支挡结构物。采用的支挡结构物有重力式挡土墙、抗滑桩、现浇混凝土连续墙、加筋土挡墙、岩石坡面防护网等。

4.4边坡内部加强。采用内部加强的主要措施有岩石锚固、土锚钉、预应力锚索、灌浆等。

公路边坡治理的措施很多,但针对某一具体的边坡整治,如何选择合理而有效的技术措施,是整治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而在众多的边坡处理措施中,使用最多、最常见的是边坡锚固措施,在这些工程中之所以采用这些加固措施是由工程的特点和锚固的特点共同决定的。由于边坡的有效整治既要基于对边坡的稳定性、失稳滑坡形成条件、发生原因、变形破坏机制、几何边界条件(可能的滑动面、滑动面的埋深和形状)和运动过程稳定性现状等的正确认识,又要通过各种可能采用的整治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之后确定是绕避或治理,所以大型边坡整治工程的实施一般经过勘察、设计、施工、维护(监测效果)等阶段,逐步查明原因、机制,选择可能方案,论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并选定处理方案,施工并监测治理效果。地质勘察资料的准确性、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施工技术的可靠性、使用维护的合理性,是减少灾害诱因、保证治理效果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边坡本身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所以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给监测和施工验证后修改设计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