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十篇

时间:2024-01-04 17:45:07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1

一、网站建设

本着统筹规划,集中建设,分级管理、上下互补的原则,初步建立以省局网站为龙头,市、州局网站为主体,与地税系统现行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地税网站群。不断强化功能、优化服务、规范管理,将地税网站办成全省政府部门优秀网站。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丰富省局网站内容,进一步拓展网站各项服务功能,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二)完成市州子站群建设。按照省局《外网网站子站群建设方案》,于一季度全面完成市州局子站建设工作,二季度正式运行。

(三)制定完善地税外网网站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管理办法、纳税咨询管理办法、局长意见箱管理办法、频道子站内容保障办法、网上留言管理办法、网站联络员管理制度、网站安全应急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形成综合配套、环环相扣、严谨规范的制度保障体系,使网站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四)探索建立网站绩效科学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将网站运行质量纳入工作综合考核,开展优秀网站评选活动,定期通报市州局子站考核情况。

(五)做好总局网站地方频道更新维护工作。

(六)加强与网通网站技术管理人员的沟通,建立顺畅的技术协调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确保网站安全运行。

二、办税服务中心建设

(七)进一步深入抓好纳税服务规范的贯彻落实工作。结合全省地税新岗责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税收服务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服务标准等服务规范,规范统一办税服务厅标识,全面落实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措施。

(八)总结推广“一站式”服务模式。按照“统一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要求,定岗定责,理顺工作流程,明确服务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强化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落实“一站式”办税服务,减轻企业办税负担,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九)全面落实公开办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行办税公开工作的意见》和省局《办税公开工作实施办法》,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阳光税务。坚持依法公开、规范公开,凡是制度允许公开的都要动态持久地进行公开,特别是纳税人最关心、最直接、利益关系最密切的税务事项要重点公开。今年继续把税额核定情况、税务违法处罚情况、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名单、欠税企业名单作为公开重点。规范办税服务中心公开的内容形式和时限。深入推进办税公开制度化,强化公开责任。

(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大厅网上申报工作

(十一)开展规范化办税服务中心建设达标活动。

三、12366纳税咨询服务平台建设

(十二)进一步完善12366数据库。全面整理文件法规,逐一确定增删内容,根据实际需求,对软件进行合理修改,优化查询方法。在原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地区以征收管理措施办法为主要内容的个性文件库,及时解答和回复纳税人咨询的具体征管问题。

(十三)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服务功能,完善发票查询功能、手机短信提醒功能,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

(十四)加强坐席员培训和管理。坚持自学、专家授课、岗位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完善全程录音监控功能。对坐席员的服务质量,通过后台统计分析进行管理考核。定期组织业务考核、绩效考核。

(十五)开展走进企业活动。拓展和完善热线和外网网站服务功能,强化在线咨询解答。开展12366与重点、纳税信誉好的企业直通车对话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新办企业办税咨询辅导,实施税收入门等个性化服务。在网上开设企业精英之窗栏目,对纳税信誉A级企业进行网上免费宣传,树立诚信纳税企业形象,提高纳税遵从度。

(十六)加强对12366咨询问题的收集、整理,定期编印简报,为税收决策和提高征管服务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四、加强税收服务队伍建设

(十七)强化纳税服务理念。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以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促进纳税人自觉主动依法纳税。

(十八)强化办税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通过有组织地集中培训、轮训、自学等多种形式,重点强化对办税服务中心管理干部和一线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知识、工作纪律、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使广大干部熟知岗位职责和服务规范,提高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在人员素质上为优化服务提供可靠保障。

(十九)加强对办税服务人员的爱岗敬业和精神文明教育,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力开展业务练兵和纳税服务创名牌、当明星、出精品活动,创一流服务环境、一流税务形象、一流业务素质、一流业务管理、一流质量效率,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事迹,充分调动广大服务人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增强税收服务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五、强化税收服务监督考核

(二十)建立纳税服务岗位责任制。以征管业务流程为主线,与税收征管岗责体系密切衔接,合理设置服务岗位,制定服务职责、服务内容、服务时限,细化、量化服务标准。

(二十一)建立完善纳税服务考核监督机制。在将纳税服务工作纳入全系统目标管理、纳入执法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将服务工作的优劣之分,建立在严格、规范、科学的考评基础之上。

(二十二)加强明查暗访,防止税收服务中的作秀、弄虚作假行为。

(二十三)建立健全税收服务外部监督机制。在企业和社会各界聘请税收服务义务监督员;开展现场座谈、走访和网上问卷调查、接受投诉举报,广泛征询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税收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2

关键词:会计专业;企业纳税管理;课程建设

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育目标是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分析处理会计业务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主干专业课,辅以会计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税收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突出表现在税收课程的设置单一,多数院校只设置《税法》一门税收课程,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在开设《税法》课程的基础上,应再开设一门税法的应用型课程———《企业纳税管理》。

一、《企业纳税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纳税管理

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会涉及不同的纳税事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纳税管理是企业纳税管理的中心环节与核心内容。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涉税事项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

(二)企业纳税活动的筹划管理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以降低纳税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在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企业纳税事项进行事先安排、选择和策划的总称。纳税筹划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介绍纳税筹划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税种,从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每一税种的构成要素,以案例的形式全面地介绍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法。

(三)企业纳税活动的核算管理

纳税核算是纳税企业依据税收法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发生的涉税经济活动或事项分税种进行计量、记录、核算、反映,准确传达纳税信息的一种专门工作。纳税管理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种管理活动,而纳税核算规范、账证完整是纳税管理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不能依法取得并保全会计凭证,或会计记录不健全,则纳税管理的结果可能无效或大打折扣。

(四)企业纳税程序管理

企业纳税程序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应遵循的法定手续和先后顺序。企业纳税程序管理既是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基本步骤,也是税务机关实施税收征管的一般规则。企业纳税程序管理包括对企业纳税全过程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程序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内容为税务登记管理、涉税事项的认定与审批管理、发票管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

(五)企业设立、重组及清算的纳税管理

企业的设立业务是公司运营的开始,企业的重组与清算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及经营活动的终止。企业设立、重组与清算均涉及重要的纳税事项。

(六)企业涉税关系的协调

企业不可避免地要与税务机关发生关系。企业在接受税务机关税务管理时应积极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接受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工作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征纳关系。但是,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对于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适当性问题,经常会产生认识上的分歧,并由此产生税务争议。通过了解企业涉税关系的协调方法,可以帮助纳税人寻求适当、有效的方式及时予以解决,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的利益。

(七)企业纳税风险管理

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是企业依据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经济法规,对其纳税计划、纳税过程和纳税结果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的活动。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税法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管理者对税法的认知程度等原因的存在,使得纳税风险成为每个企业纳税活动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纳税风险的管理,可以及时纠正企业纳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最大程度的降低纳税风险,保证企业纳税管理总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纳税管理》教材的特点及建设

教材改革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型本科教材不能照搬研究型本科教材,要体现以技能教育为主的基本思想。当前,有些本科院校也开设一些税法的后续课程,如:《纳税会计》《纳税筹划》等。首先,这些课程只是从某一角度研究税务工作,缺乏全局观念;其次,《纳税会计》的很多内容与《财务会计》重复,单独作为一门课学习意义不大;最后,《纳税筹划》课程的内容偏窄,主要内容围绕减轻企业税负的目标进行,只能作为企业纳税管理的一个方面,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不利于全面了解企业纳税管理内容。《企业纳税管理》教材的特点是将企业纳税管理的所有内容编写在教材中,突出了企业纳税管理过程中的实务操作性,将纳税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具体计算、案例分析和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着力体现各税种之间的联系。我校在《企业纳税管理》教材建设中,进行了适合应用型本科特点教材的编写尝试,已经编写出的《企业纳税管理》教材在校内作为内部教材试用三年后,于2015年8月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通过对《企业纳税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税收法律进行企业纳税管理的技能,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涉税业务的处理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企业纳税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二是要通晓会计知识,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三是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税务实务操作经验。

参考文献:

[1]吴东丽.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145-146.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3

所谓“三级审核”是指在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对每一经济事项均实行三级控制把关的审核、审查、审批制度和办法。通过三级审核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减少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许多漏洞,以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实施了三级审核办法。

1、物资采购中的三级审核制。

物资采购是企业资金循环的第一阶级,也是关键的一环。对物资采购过程的审核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做法是物资使用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采购申请,在提出申请之前,必须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是该项物资是否急需购进,仓库中是否有存货,是否有代用品等,此为第一级审核,亦称“自我审核”。采购部门根据采购申请,制定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厂商,分管领导根据采购部门或信息部门提供的相关产品价格信息,审核批准后,签定采购合同,实施采购计划,这是第二级审核。物资进厂后,审计部门或财务部门根据仓库入库单及技术检验单对照采购合同进行物资和有关单证的核对。这是第三级审核。

在物资采购中,物资计量审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在此环节上也设置了三级审核:计量人员必须两人同时值班,一个司磅、一个复核;仓库保管员进行二级复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通知有关部门和供应厂家,并追究一级审核人员的责任;财务结算时,进行三级审核,发现计量错误,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供应厂家并追究一二级审核人员的责任。

2、资金支付中的三级审批制。

首先是,发生资金支付事项,用款部门提出用款申请前应进行自我审核,审核合同或协议,资金该不该支付,用什么方式支付等等,然后提交公司财务部;其次,公司财务部根据用款申请,审核各项手续是否齐全,如发票是否开具、是否有错误、货物是否合格入库、有无数量和质量纠纷、申请金额是否正确等;最后,公司资金“一支笔”审批,一般是公司一把手承担,即最后一级审核。

用款的三级审批,避免了用款中的失误,也为提高企业的资金运用和资金安全提供了保证。与资金支付有关的报帐过程也实行了三级审核:报帐人员按公司要求和报销标准填好报销凭证后,所在部门领导进行一级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是所填报销数据是否与实际相符,有无虚填等等;审核签字后,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进行二级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是报销标准是否正确、金额计算是否有误、报销单据是否合法等;最后是公司“一支笔”审核批准。

3、产品赊销中的三级审核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赊销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减少赊销,回避赊销风险,减少赊销损失,是每一个企业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实行赊销三级审核制度的做法是:如用户提出货到付款、发先货后付款或其他延期付款的要求时,销售部门首先对该用户作必要的信用审查,了解该用户的信用情况,经审查认为风险较小,则提出赊欠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总金额、付款时间、责任担保等项目,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交财务部;财务部第二级审核的内容是上述各项目是否正确无误,并在审核后盖章;最后分管领导或公司一把手审核批准后执行。自从实施赊销的三级审核以来,公司还没有发生过一次用户赖帐或因赊销产品而与用户打官司的事情。

4、现金管理中的三级审核制。

现金管理中的三级审核主要是对库存现金的分级审查。第一级审查,由出纳员自己进行现金盘点,做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现金日记帐与库存现金相符),帐机相符(即手工现金日记帐与计算机内现金帐相符)。第二级审查由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对出纳的库存现金进行定期监盘;监盘前,应记录监盘时点止的现金帐面余额,根据出纳在盘点之前尚未入帐的原始单据推算出实际的库存现金,由出纳清点,监盘人员在一旁监督;第三级审查是由公司组织人员进行监盘,一般采取不定期监盘,监盘程序与第二级审查相同。通过现金管理的三级审查,既可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又可防止会计人员职务犯罪,并增加现金管理中的透明度,使出纳人员安心,各级领导放心,企业员工称心。

5、记帐凭证中的三级审核制。

由于公司的帐务处理已经实现了电算化,因此,对记帐凭证的审计是最关键的一环。鉴于记帐凭证审核的重要性,我们采取了三级审核的办法来减少以至杜绝在记帐凭证输入中的错误。第一级审核是记帐凭证录入人员相互进行审核,一般是在记帐凭证未打印出来之前进行。审核的内容主要是原始单据的正确、合法、完整,记帐凭证编制的正确性。如记帐凭证中摘要的符合性、会计科目的适用性、金额的正确性等。第二级审核是财务部门设置的专业审计员审核。针对记帐凭证审核的重要性,我们设置了记帐凭证专业审计岗位。记帐凭记审计员主要进行全面审核。包括记帐凭证摘要是否准确、会计科目的运用是否正确、记帐余额是否正确、原始单据有无漏记或多记的错误等。第三级审核是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当记帐凭证打印后,财务负责人作最后的审核。这次审核主要是对那些容易发生错误和容易产生歧义的会计业务进行重点审核。这样通过三级审核后,记帐凭证的错误基本上未再发现。

6、增值税申报中的三级审核制。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4

所谓“三级审核”是指在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对每一经济事项均实行三级控制把关的审核、审查、审批制度和办法。通过三级审核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减少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许多漏洞,以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实施了三级审核办法。

1、物资采购中的三级审核制。

物资采购是企业资金循环的第一阶级,也是关键的一环。对物资采购过程的审核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做法是物资使用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采购申请,在提出申请之前,必须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是该项物资是否急需购进,仓库中是否有存货,是否有代用品等,此为第一级审核,亦称“自我审核”。采购部门根据采购申请,制定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厂商,分管领导根据采购部门或信息部门提供的相关产品价格信息,审核批准后,签定采购合同,实施采购计划,这是第二级审核。物资进厂后,审计部门或财务部门根据仓库入库单及技术检验单对照采购合同进行物资和有关单证的核对。这是第三级审核。

在物资采购中,物资计量审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在此环节上也设置了三级审核:计量人员必须两人同时值班,一个司磅、一个复核;仓库保管员进行二级复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通知有关部门和供应厂家,并追究一级审核人员的责任;财务结算时,进行三级审核,发现计量错误,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供应厂家并追究一二级审核人员的责任。

2、资金支付中的三级审批制。

首先是,发生资金支付事项,用款部门提出用款申请前应进行自我审核,审核合同或协议,资金该不该支付,用什么方式支付等等,然后提交公司财务部;其次,公司财务部根据用款申请,审核各项手续是否齐全,如发票是否开具、是否有错误、货物是否合格入库、有无数量和质量纠纷、申请金额是否正确等;最后,公司资金“一支笔”审批,一般是公司一把手承担,即最后一级审核。

用款的三级审批,避免了用款中的失误,也为提高企业的资金运用和资金安全提供了保证。与资金支付有关的报帐过程也实行了三级审核:报帐人员按公司要求和报销标准填好报销凭证后,所在部门领导进行一级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是所填报销数据是否与实际相符,有无虚填等等;审核签字后,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进行二级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是报销标准是否正确、金额计算是否有误、报销单据是否合法等;最后是公司“一支笔”审核批准。

3、产品赊销中的三级审核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赊销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减少赊销,回避赊销风险,减少赊销损失,是每一个企业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实行赊销三级审核制度的做法是:如用户提出货到付款、发先货后付款或其他延期付款的要求时,销售部门首先对该用户作必要的信用审查,了解该用户的信用情况,经审查认为风险较小,则提出赊欠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总金额、付款时间、责任担保等项目,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交财务部;财务部第二级审核的内容是上述各项目是否正确无误,并在审核后盖章;最后分管领导或公司一把手审核批准后执行。自从实施赊销的三级审核以来,公司还没有发生过一次用户赖帐或因赊销产品而与用户打官司的事情。

4、现金管理中的三级审核制。

现金管理中的三级审核主要是对库存现金的分级审查。第一级审查,由出纳员自己进行现金盘点,做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现金日记帐与库存现金相符),帐机相符(即手工现金日记帐与计算机内现金帐相符)。第二级审查由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对出纳的库存现金进行定期监盘;监盘前,应记录监盘时点止的现金帐面余额,根据出纳在盘点之前尚未入帐的原始单据推算出实际的库存现金,由出纳清点,监盘人员在一旁监督;第三级审查是由公司组织人员进行监盘,一般采取不定期监盘,监盘程序与第二级审查相同。通过现金管理的三级审查,既可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又可防止会计人员职务犯罪,并增加现金管理中的透明度,使出纳人员安心,各级领导放心,企业员工称心。

5、记帐凭证中的三级审核制。

由于公司的帐务处理已经实现了电算化,因此,对记帐凭证的审计是最关键的一环。鉴于记帐凭证审核的重要性,我们采取了三级审核的办法来减少以至杜绝在记帐凭证输入中的错误。第一级审核是记帐凭证录入人员相互进行审核,一般是在记帐凭证未打印出来之前进行。审核的内容主要是原始单据的正确、合法、完整,记帐凭证编制的正确性。如记帐凭证中摘要的符合性、会计科目的适用性、金额的正确性等。第二级审核是财务部门设置的专业审计员审核。针对记帐凭证审核的重要性,我们设置了记帐凭证专业审计岗位。记帐凭记审计员主要进行全面审核。包括记帐凭证摘要是否准确、会计科目的运用是否正确、记帐余额是否正确、原始单据有无漏记或多记的错误等。第三级审核是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当记帐凭证打印后,财务负责人作最后的审核。这次审核主要是对那些容易发生错误和容易产生歧义的会计业务进行重点审核。这样通过三级审核后,记帐凭证的错误基本上未再发现。

6、增值税申报中的三级审核制。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5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57号)

核心内容:

自2010年1月1日起,对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对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对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专家点评:

在二手房交易税费成本中,营业税占很大一部分,营业税的免征年限由2年变为5年,将差额征收改为全额征收,会使交易利润直接减少5%以上。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遏制通过炒房获利的市场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

专家提醒:

执行这一政策,纳税人首先要掌握普通住房与非普通住房的区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的住房原则上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下、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1.2倍以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本地区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的具体标准,向上浮动的比例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20%。其次,转让二手房的纳税人要搞清楚购买房屋的准确时间。有关政策明确,认定购买房屋的时间为契税完税证明上注明的填发日期。即从这一日期至二手房的出售日期的时间间隔,就是纳税人所转让二手房年限,绝非房屋年龄。同时,住房转让不论其何时过户或交房,能否享受营业税优惠应以住房转让合同生效时间为准。

车购税优惠今年“7.5折”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减征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财税[2009]154号)

核心内容:

2009年的减征车购税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但减征幅度有所调整。即对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专家点评:

虽然新政策在税率的减免幅度上作了一定调整,但其明确的政策导向,还是为汽车产业消费起到了引导和调节作用。

专家提醒:

“通知”所称乘用车,是指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含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的汽车。乘用车购置日期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或海关关税专用缴款书等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

企业年金单独征收个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94号)

核心内容:

1.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部分,不得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2.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是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所得,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在计入个人账户时,应视为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与正常工资、薪金合并),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当期应纳个人所得税款,并由企业在缴费时代扣代缴。

专家点评:

从具体内容上看,新政策有效解决了企业年金制度中一直不太明确的个税征管的相关问题。一是明确了企业年金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二是明确了企业年金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三是明确了代扣代缴时间点。从制定原则来看,新政策坚持了既考虑调节收入分配,又体现对企业年金发展给予适当鼓励和扶持的原则。对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依法予以征税,有利于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企业缴费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处理方法,降低了企业缴费的适用税率,总体上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年金发展的鼓励和扶持。

专家提醒:

新政策规定,对企业按季度、半年或年度缴纳企业缴费的,在计税时不得还原至所属月份,均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不扣除任何费用,按照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企业缴费期的长短可能会给税负带来直接影响,建议按月缴付,降低适用税率,达到节税目的。

另外,新政策规定对因年金设置条件导致的已经计入个人账户的企业缴费不能归属个人的部分,其已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应予以退还。参加企业年金的个人如存在退税情况,应按文件规定计算退税款,并携带相关资料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

超标福利费纳入工资缴税

《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

核心内容:

1.明确了职工福利费的财务核算范围。

2.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将原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的交通补贴或车改补贴、住房补贴、通信补贴调整入工资总额进行财务核算。

3.企业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行为,应按商业化原则进行公平交易。

专家点评:

该文件的主旨是为了规范职工福利费的核算范围,维护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防止部分企业巧立名目,发放现金及实物,造成社会工资统计失实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此项规定将使某些以上述形式滥发职工福利费的企业的不规范操作无所遁形。

专家提醒:

新政策提醒企事业单位应按照文件规定健全财务核算。从个人所得税角度看,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应将发放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如实纳入工资核算,并按规定扣缴个人所得税;从企业所得税角度看,在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按照要求将纳入工资总额核算的补贴调整入职工福利费发生额,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在不超过工资总额14%的限额内计算扣除,超过部分需进行纳税调整。

对于部分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企业而言,所提供的上述服务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须依据公允价值按视同销售处理,并进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

个人“大小非”减持按20%税率缴个税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67号)

核心内容:

1.自2010年1月1日起,对个人转让限售股取得的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2.个人转让限售股,以每次限售股转让收入减除股票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对个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转让从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所得,继续免征个人所得税。

专家点评:

167号文件对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稳定资本市场,增加国家税收,具有积极意义。但文件关于纳税人未能提供完整、真实的限售股原值凭证的,不能准确计算限售股原值的,主管税务机关一律按限售股转让收入的15%核定限售股原值及合理税费的规定,也为部分增值空间较大的“大小非”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专家提醒:

2010年1月1日后,个人“大小非”减持应按照20%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并由证券机构代扣代缴。证券机构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做好各项征收管理工作,及时扣缴个人所得税款。对于纳税人而言,按照实际转让收入与实际成本计算的应纳税额,若与证券机构扣缴税额不一致,应及时持相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清算申报并办理清算事宜。

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33号)

核心内容:

自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专家点评: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该文件对小型微利企业中年应纳税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的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减免力度,相当于减按10%税率征税。这一优惠政策将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挥积极和明显的作用。

专家提醒:

享受该减免一定要符合几个硬性条件,即工业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 000万元。根据要求,从业人数一般按企业全年平均从业人数计算,资产总额一般按企业年初和年末的资产总额平均计算。

另外,由于企业所得税实行按月或按季度预缴、年度终了后汇算清缴方式,因此主管税务机关一般是在纳税年度终了后,根据企业当年有关指标,再来核实企业当年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当年有关指标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在年度汇算清缴时要补缴其减免的所得税。

宣传文化单位再享1年税收优惠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47号)

核心内容:

为支持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在2010年底以前,对宣传文化事业继续实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即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宣传文化事业方面的出版物实行增值税100%或50%先征后退政策,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等免征营业税。

专家点评:

该文件继续此前关于宣传文化事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收优惠规定,属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文件对于减轻宣传文化单位税收负担,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促进文化繁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家提醒:

符合条件的宣传文化单位应将享受税收优惠的出版物在财务上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即征即退的税款。宣传文化单位在2009年1月1日至147号文件公布之日期间,符合文件第二条和第三条免税规定,但已经申报缴纳入库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纳税人应及时申请退税或抵减以后月份税款。凡已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及时追回,以符合免税条件,适用免税优惠。

研发机构采购设备退免增值税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5号)

核心内容:

1.外资研发中心适用《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免征进口税收,根据其设立时间,在分别满足相关条件的前提下进口研发设备免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

2.符合规定条件的内外资研发机构购买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

专家点评: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在增值税转型后,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对原有优惠政策的恢复,不仅将有效减轻研发机构在增值税全面转型后形成的较重的税收负担,也让我国的众多内资研发机构在采购国产设备时获得了与外资研发机构一样的税收优惠待遇。新政策对吸引国外优秀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专家提醒:

从政策规定看,不管是内资研发机构还是外资研发机构,要享受购买设备免税或退税的优惠,资格门槛都不低。外资研发中心要享受购买设备免税或退税的优惠,根据其设立时间的不同,必须分别在专职研发人员数量、累计购置设备原值和研发费用投入额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内资研发机构除各类科研院所及学校外,其余的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联合核定并获得相关资格才能享受优惠。

由于对于符合退免税条件的研发中心的审核办法和具体的退税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目前退税工作尚未开展。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税收政策动向,待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后即可向相关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税。同时,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可以在设备进口和国产设备采购的时间上作出安排,以充分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税前扣除新政拓宽公益性捐赠渠道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4号)

核心内容:

1.公益事业的范围包括: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2.符合条件的群众性团体(即不需进行社团登记的人民团体以及免予登记的社会团体)可以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企业和个人通过群众性团体进行的公益性捐赠可以获得税前扣除凭证。

专家点评: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是国家出台的一项鼓励纳税人进行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政策,纳税人在进行捐赠的同时,允许按捐赠额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扣除。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形成公益性捐赠的氛围,又能适当降低纳税人的所得税负担。新政策在原有相关规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放宽了公益性社会团体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条件,明确和严格了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社会团体的后续管理措施。

专家提醒:

1.企业和个人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时应认真审核公益性社会团体是否具有税前扣除资格,并索取捐赠票据。

2.广大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及时按照124号文件规定重新申请税前扣除资格。准备申请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要对接受捐赠的收入以及用捐赠收入进行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且申请前连续3年接受捐赠的总收入中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比例不低于70%。

非居民企业转让股权纳税有说法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9]698号)

核心内容:

1.非居民企业转让中国境内企业股权需就其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2.股权转让所得为转让收入减去转让成本的差额;

3.加强对于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境内企业股权的所得税征管。

专家点评: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应按照10%的税率缴纳预提所得税,但对于非居民企业转让境内企业股权相应的预提所得税计税依据,有关规定并不明确。698号文件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规定股权转让所得是指股权转让价减除股权成本价后的差额,并对纳税义务人、纳税地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作出了严格规定。这一文件的出台,表明国家对于非居民企业转让境内企业股权的税收征管措施进一步完备。

专家提醒:

1.非居民企业发生转让境内企业股权行为时,扣缴义务人应履行所得税扣缴义务。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非居民企业应按698号文件规定及时向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也有义务协助税务机关向非居民企业征缴税款。

2.对于境外间接转让境内企业股权的非居民企业,其转让行为应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并及时向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否则就需承担相应的税收风险。

“走出去”企业境外缴税境内可抵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

核心内容:

1.居民企业以及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其境外所得在境外已纳税额在抵免限额内部分可在应纳税额中抵免。

2.境外所得税收抵免限额计算采取分国不分项原则。

3.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抵免限额内抵免。

专家点评:

125号文属于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配套政策。该文解决了部分纳税人来源于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的股息、红利所得在境外已纳税额未能在应纳税额中进行抵免的问题,明确超过抵免限额而当年未能抵免的境外所得税可在5年内延续抵免,并对可采取简易办法进行计算抵免的情形进行了列举,规定了企业境外所得和缴纳境外所得税归属的纳税年度。125号文是对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相关条款的细化规定,对于纳税人境外所得的税收抵免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专家提醒:

1.纳税人在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按照文件规定进行境外所得的税收抵免。对于纳税人在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境外所得的税收抵免实际操作与125号文规定不一致的,纳税人应按照125号文规定重新进行计算,并重新进行纳税申报。

2.新税法实施以前和实施以后,纳税人境外所得已纳税款超过当年境外所得税收抵免限额而结转以后年度抵免的部分,应注意在此后5年的有效期内,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用每年度抵免限额进行抵免。

3.纳税人取得境外所得,虽有所得来源国(地区)政府机关核发的具有纳税性质的凭证或证明,但因客观原因无法真实、准确地确认应当缴纳并已经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税额的,在规定条件下可按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12.5%作为抵免限额,计算允许抵免的税额。

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期延长至180天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期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17号)

核心内容:

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2010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和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2.实行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2010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海关缴款书,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数据)申请稽核比对。

专家点评:

新规定将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期限由原来的90日调整为180日,给纳税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解决了部分纳税人因多种原因造成扣税凭证逾期认证,导致进项税额无法抵扣的问题。这是国家税务总局对税收征管工作进行的一项实质性的、倾向于纳税人的改进。

专家提醒: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6

我国事业单位非税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根据相关的法律、地方法规及行政法规,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向公民、企业提供某项服务过程中,依照非营利原则向特定对象收取费用以维持成本。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管理依然存在着弊端,如非税收入来源不明确、使用途径不明确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的管理。在国家的非税收政策中对非税收入会计核算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对非税收入实行会计核算,可以明确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规范,有利于事业单位建立和健全规范的财务制度,可规范和整顿财政秩序,防止腐败的现象发生。

二、我国事业单位非税收入会计核算存在的弊端

1.事业单位非税收入项目繁多,没有进行分类管理,造成核算困难我国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大致可分为行政事务收费、罚款收费、往来款项的收费以及其它的收费方式。非税收入方式众多,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对于各项的收费并没有进行分开核算及管理,因此容易出现收支串项的现象发生,尽管目前事业单位设立了往来款项的核算账户,但是对于单位的其它收入却没有成立专项的账户,对于支出也没有成立专用的账户,而核算中心是按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的,所以常导致两者间的核算不对应。

2.事业单位的收入不完全进账,导致核算困难事业单位收入结算的方式多样化,不利于进行账户核算,单位进行收费业务时会使用票据,但是其它的收入,单位并不是每一项都开具发票和单据的,对于往来款项的收入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容易与其它的收入发生混乱。

3.预算外科目的核算内容划分不明确,造成会计核算困难在财政预算范畴内的非税收入拨给相关的事业单位后,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了,已由预算外资金变成了企业预算的资金,但是事业单位将这部分资金作为预算外资金科目来反应收入,这与财政预算管理相违背的,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对预算外收入的核算内容进行调整,使之与财政预算管理规范相符。

三、事业单位非税收入会计核算调整方法

1.对非税收入项目进行分门别类单位的财政人员应对收费收入、罚款收入及其它收入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核算,对于往来款项的收入应做好分类和标记,对于支持项目也应该做好相关项目的明细。核算中心对于单位非税收入实现核算明细时,应该建立独立的账户核算,而不要与经费账户进行统一的核算,核算中心在进行单位财政核算时,应建立两套账户,一套是用于核算经费资金,一套是用于核算财政专户资金,在财政专户账目上应做好相关的借贷登记,在财政账户上可进行虚拟的资金支出预算,而在经费账户上对真实收入进行核算,这样有利于对资金进行分类,使得支出部分和收入部分可以清晰明确。

2.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对单位收支的管理对于单位非业务性质的收入或支出,应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于单位其它的收入方式也应该开具具体的发票或单据,以便对账目进行核对。对于单位内的项目报销,报销者应该持有合法有效的票据方能报销,对于乱收费、乱报销以及没有按规定将款项上缴国库的现象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7

关键词:纳税服务

一、纳税服务的概念、内容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在我国,纳税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税法宣传和纳税咨询辅导。纳税咨询辅导的对象是特定的纳税人,其内容应该具体且明确,税务机关的答复和辅导应当及时、准确和权威,其作用在于直接指导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减少纳税人因不了解有关规定而带来的负担。

(二)申报纳税和涉税事项办理。这是纳税服务的核心内容。税务机关应当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简化环节和程序,使纳税人在履行义务时方便快捷,感到轻松愉快。如税务机关设立的办税服务厅,集中进行税务登记办证,发票供应,涉税事项审核审批等;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成果,向纳税人提供电话申报、计算机远程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通过电子缴税、银税联网提供纳税人、税务机关、银行和国库“四位一体”的缴税方式,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申报纳税。

(三)个性化服务。整合纳税人的个性化信息,针对其不同的纳税服务需求,在管理中动态地予以体现。如对纳税人实行户籍管理、分类管理、评定纳税信誉等级等办法,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投诉和反馈结果。这是纳税服务必不可少的内容。纳税服务并不是仅仅强调服务形式的多样性,更为重要的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能够使纳税人满意。税务机关要想知道纳税服务纳税人满不满意,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应当虚心接受纳税人监督,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二、我国纳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服务层次不高,服务表象化

1.近年来,纳税服务虽然在提高层次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对纳税服务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简单地将纳税服务理解为优化办税环境、文明礼貌服务这些表面措施,导致在服务中注表象轻实质,不能真正满足纳税人的实际需要。2.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不足,对纳税人真正关心的,比如执法公正问题、服务效率问题等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纳税服务背离了纳税人的期望,难以令广大纳税人满意。3.税务公开的程度也不高,公开的信息滞后,比如在最新税收政策动态的公开方面往往滞后于纳税人希望了解的迫切需要,公开的内容仍然较少,与纳税人对涉税信息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涉税信息对公众的开放程度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纳税服务的实用性还有待提高。4.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纳税辅导和培训还做得不够,制约了纳税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因而不利于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提高。

(二)服务手段、工作流程与纳税服务效率性原则不相适应

1.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税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信息处理范围基本涵盖了所有税收业务。但各类软件主要满足管理需要,为纳税人服务、保障纳税人权益的应用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目前情况看,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尚有很大空间。2.目前的业务流程主要基于落实内部管理规定和要求,不可避免地设置过多的审批环节,增加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过分注重内部监督制约和程序的规范,导致审批繁琐、程序复杂,忽略了效率的提高,与纳税服务便捷、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机构职能设置不完善、协作配合不够有力

1.从内部来看,职能相互交叉,缺乏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2.从外部来看,一是国、地税之间的纳税服务协作是松散且软弱无力的,没有从根本上形成合力。应该说国、地税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无论是手段还是渠道,各自为战,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有时甚至出现有的服务内容相互冲突、互不一致现象。

(四)资源配置、人员素质与纳税服务的职能要求不相适应

1.全系统注重抓根本,规范队伍管理,不断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服务水平。2.由于部分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其本身业务素质不到位,甚至于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结果在纳税服务工作中无法对纳税人提供有效的帮助,有的还存在执法随意性的现象,有的税务人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法律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精、误解、曲解税收法律法规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具体执法过程中“重实体法、轻程序法”。3.由于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内设各职能部门岗位职责设置不清晰,导致常有涉税事项扯皮现象发生,办税效率仍然不高。

(五)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与纳税服务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

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保证。我们对税收执法的考核指标、考核程序较为规范,对服务情况的考核还有空缺,纳税服务工作难以考核,工作量考核由于业务的复杂多样而难以设计科学易行的量化指标,服务质量也因为缺乏有效的考核方法而难以评价,因此,相对比较弱化。对服务窗口的考核工作不细致,有时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每个岗位的全过程,还存在着保障不到位、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没有真正起到奖优罚劣、促进工作的目的。

三、健全纳税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一)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重要途径

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纳税人更加方便、快捷的缴纳税款,增强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和纳税遵从度,增进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利于税务部门落实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坚持公正执法,诚信服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二)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纳税人作为权利、义务的统―体,法律意识特别是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不仅自觉履行义务,而且要求享受权利,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的特征。税务部门应高度重视并有效满足纳税人的合理、合法需求,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 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是国际税收发展的客观趋势

近年来,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已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税收管理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

四、健全纳税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创新服务理念

1.彻底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纳税服务机构必须配备有高素质的专职纳税服务工作人员,具备独立的经费收支和人力资源。2.要抛掉“有色眼镜”,彻底摒弃怀疑纳税人的思想。有些税务机关由于对纳税人“不放心”,人为设置过多不必要的环节,给纳税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要从内心深处相信纳税人会依法诚信纳税,同时给以纳税人足够的税收宣传和辅导,帮助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形成征纳双方良性互动。3.提高对纳税服务层次的认识,深化纳税服务的层次。改进纳税服务水平不仅仅是优化服务环境、说文明用语。基层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应当深化对纳税服务层次的理解,加强对纳税人事前、事中、事后服务,努力改变旧的指导思想,安排工作要着眼于纳税人的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作为税务机关的宗旨,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

(二)完善服务制度,简化办税手续,实现服务行为规范化

1.建立专门的纳税人需求调查渠道,适时了解、掌握纳税人的各项需求。2.建立完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税法宣传工作规程、纳税咨询工作规程、政策效应反馈制度、办税服务厅工作制度、投诉管理制度、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涉税鉴证认可制度、税务网站管理维护制度等纳税服务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各项服务。3.借鉴流程再造理论,全面梳理现有征管制度办法,合理归并、安排流程环节的先后顺序,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降低纳税成本,提高执法透明度。4.完善纳税人办税安全保障机制,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各项权益。

(三)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服务合力

1.加强部门配合,形成服务合力。2.利用社会中介机构促进纳税服务。发挥好税务机构的作用,合理界定税务机关与机构之间的关系。

(四)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进一步整合现有信息化软件,提高基于互联网的办税服务水平,推广高效、安全的网上报税系统,构建征管基础信息数字化系统,建立适合专业化管理、便于操作完整的岗责体系,实现国地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间联网,加强信息交换,提高服务效率。

(五) 坚持严格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统一,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1.建立可操作性强、包括服务目标、服务计划、服务制度、服务措施和服务质效等纳税服务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质效考评指标体系。考评结果与工作人员的薪酬与晋升挂钩。2.建立公开的、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外部监督评估机制,将纳税服务质量与纳税满意率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之中,以促进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综合提升。

(六)加强队伍建设

1.要努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开展和提倡依法行政、依法治税、依法办事、文明服务的活动,努力营造高效、快捷、优质的纳税环境。教育大家要自觉树立环境意识、公仆意识,认清自身与纳税人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要摆正位置,充当好角色,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去赢得纳税人的信任,真正激发纳税人自觉纳税、诚信纳税的光荣感和自豪感。2.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专业素养技能为重点,实施素质提升计划,创造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环境,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8

关键词:税收执法;税收法治;税收法定原则;法治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3日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吹响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号角,开启了中国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新纪元,法治成为了各项事业的主旋律,法治化成为各项制度的变革方向。税务部门是政府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家税收职能的实现,理应顺应法治大潮,加快税收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主要包括推进税收执法的法治化、税收守法的法治化和税收司法的法治化。其中,税收执法的法治化是税收法治化的关键。但是,我国没有明确税收执法在税收法治进程中的地位,基层税务部门税收执法在理念、规范基础、权力行使、执法考核等方面离税收法治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分析其中困境及原因,探索符合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法治化之路已刻不容缓。

一、税收执法在税收法治进程中的定位

税收法治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是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税收法治化是未来税务部门税收征管面临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税收法定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法的核心原则,也是税收法治必须遵守的根本准则。税收法定原则侧重的是税法的形式正义,依赖的是税收立法,也就是税收法律文本本身;而税收公平侧重的是税法的实质正义,依赖的是税法的实施,关键在于税法规范的执行。简言之,税收法治在于制定“形实兼备”的税收“良法”,并通过这些“良法”的实施而达到“善治”。也就是说,税收立法与税收执法同样构成税收法治体系的重要环节,不可偏废。

一般而言,税收执法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税收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税收法律的活动,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税务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纳税服务等六大方面的内容。税收执法法治则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税收法治化要求税务机关不得违反税收法律和经依法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实施“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等行为;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新情况层出不穷的现代税收实践,税收法治还要求税务机关应当在行使行政裁量权时符合比例原则、程序正义等标准,并着力简政放权,为纳税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便利。由此可见,税收执法在税收法治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当前税收立法尚不规范,有的税收政策的正当性颇受质疑(如2015年1月停止的将高于市场成交价实际操作中的各县区政府指导价定义为非普通住宅参考条件规定,有时造成高价买好房少交税或不交税而低价买差房却多交税,几年来成为媒体、县长信箱、税收接访的话题),但这不意味着税收执法活动可以脱离于此、向无法则“逃逸”。中国税收法治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和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制定更具权威性、民主性的法律以供税务机关执行是大势所趋。鉴于目前税收执法的现实条件,税务机关应当坚持动态的、发展着的法治观念,在严格执行现行税收法律规范并尽量依照法治标准完善自身工作的同时,迅速跟进税收立法的最新动向和税收法治的最新要求,以形成时刻与法治同行、与时代并进、与民意共鸣的税收执法局面。

二、基层税务部门执法法治化困境

税收执法法治化是税收征管现代化、法治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所涉意义重大。虽然法治已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与根本途径,但是税收执法要实现法治化,在理念、规范基础、权力行使、执法考核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基层税务部门执法更是如此,亟待破解困境以实现为民征税、为民管税。

(一)税收法治观念淡薄,执法法治化理念未形成。税收法治理念是税收执法的向导、途径与方法,税收法治觉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收执法法治化程度。整体而言,“人治”流弊太深以致税收执法各有关主体依法治税理念淡薄,导致我国税收执法法治化困难重重。就税收执法内部而言,一些基层税收执法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个别人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有些税收执法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依法治税的需要,尤其是基层税务部门知识结构单一、执法业务能力不强以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选择执法现象时有发生(如个别地方基层税务干部对小微企业、再就业等政策立法意图领会不清,政策精神吃不透,有令不行、自设门槛),甚至存在只重税收任务而轻征管秩序的偏见。此外,许多基层税务部门由于人手不足,聘请了一些税收执法协助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执法能力也是影响税收执法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因素。就税收执法外部而言,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干预税收执法,造成税收执法不严,比如擅自越权制定违反国家税法的政策文件,对一些企业实行地方保护,或对某种纳税项目实行行业保护。税收执法协作部门在配合税务机关执法时存在消极应付、敷衍了事的现象,当协助执行单位与被执行人有利害关系时,就无故推诿、拖延执行。有些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有意或无意不遵守税收法律,社会整体税法遵从度亟待提高。

(二)税收执法依据不足,执法法治化基础未夯实。税收执法的直接依据目前主要表现为《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个别税种法律、暂行条例以及一系列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总的来说,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税收立法中的下位法与上位法规范之间存在冲突而且法律规范缺失的情况较多,给执法带来了操作难度。比如,税收执法程序属于行政程序法,虽然《税收征收管理法》经历多次修订,由于《行政程序法》的缺失仍然无法解决行政执法程序依据不完善的窘境。还比如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执法程序差异;第二,现行税收立法法出多门、位阶层次较低,有的立法意图与条文不明确,税法解释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了税收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国家税务总局为规范税收执法做了不懈的努力,比如制定并出台了《税收执法督察规则》,但立法位阶不足影响到税收执法法治化程度。从另外的角度看,国家税务总局部门规章难逃偏重维护部门利益的藩篱;第三,从税收立法技术来看,仍显粗糙,仍存在立法用语过于简单、解释不确定和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而税收立法的可操作性、适用性问题,更使得同一纳税人的同一纳税行为在不同纳税地点可能出现不同的税收负担(如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由于各地对政策把握宽严不一,导致实际税收负担地、市间,甚至县、区也不同),税收执法公平性受到了考量。还比如《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由于先天不足(清算项目确定、清算条件判断、清算措施缺失、清算责任不清、征收方式认定、清算执行等固有的执法风险),导致土地增值税清算由多个清算小组对同一项目的清算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结果,有的房地产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清而不结”、“征而不退”、“拖而不销”。正是因为税收执法依据不完善,基层税务部门在面对上级部门的执法实施指示、执法整顿命令有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严重阻碍了税收执法法治化进程。

(三)税收执法权限制少,执法法治化内核不牢靠。简单来说,税收执法法治化实质就是税收执法权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运行,确保国家税收利益与纳税人权益的协同。换言之,税收执法法治化最大的难题就是实现税收执法权的规范行使。然而事实上,税收执法权难受约束、自由裁量权过大是影响基层税务部门税收执法法治化的最大障碍。具体而论,首先是税收执法权内容不公开,致使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边界模糊,从而易被滥用。处于一线的基层税务执法人员在查处涉税违法案件时,作出的处罚决定和推理依据绝大部分是政策文件,而很少能在法律条文中找到。基层税务部门执法的频率、次数、内容等往往是不固定的,除了专项执法之外还受到地方政府及上级税务部门的影响。应当认识到,由于短期经济行为的大量存在导致税收政策变动频繁,且政策多按内部红头文件下发,由于有关红头文件只在税务机关内部传阅,纳税人难以知晓,甚至无从知晓,就无从谈起对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的监督约束了。其次是法律法规在赋予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却少有规定相应的约束机制,从而导致了自由裁量权滥用情况的出现。此外,税收执法监督制度不健全以及缺乏强有力的税收执法责任制,造成在实践中超越法定权限,随意执法行为时有发生。

(四)税收执法考核机制弱,执法法治化措施不到位。税务机关税收执法考核机制直接影响着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是否能够按照法治化的要求运行,但是不同层次的基层税务部门不够科学的执法考核标准、方式以及内容制约着税收执法法治化的进程。税收工作考核标准方面,几乎所有税务部门都是以税收收入计划完成的如何为标准(2014年个别县区完成税收任务较往年增长4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6%),税收执法也不例外。试想在一个只追求数字的粗放的考核机制下,基层税务机关怎能摆脱不以任务为中心而依率计征、照法收税呢?更遑论税收执法的法治化。考核内容方面,由于部分地区税务机关的多个部门在考核和检查中往往单项进行,尚缺乏一套完整协调的配合机制,造成了部分考核内容重复。同时,还存在不同的牵头部门,对考核结果的处理考核不一致:有的扣分,有的扣奖金,甚至同样的问题,最终的处理结果也不同。在考核方式上,有的考核是按月或按季进行,而有的则是每半年进行一次,还有的在年终进行。由于现行征管系统难以支持执法责任划分,多年喊出的减轻管理员负担停留在口号上,基层税务部门管理员成了“表哥、表嫂”,基层管理员多有“逃岗”倾向(实践表明纳税人的有些权益要通过税务机关的作为来体现,减轻管理员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减轻纳税人负担)。个别考核标准背离现行“三证合一”、“一证一码”改革的要求、脱离征管实际。此外,在有的地方,有的执法过错并未得到彻底追究。

三、基层税务部门执法法治化路径

税收法治化既是税收机关征管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税收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层税务部门是税收执法的一线机关,其所面临的执法风险无处不在。税收执法法治化实质是基层税务部门按照法定的职责和程序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过程,因而需要依赖的是规范、科学、民主的执法方式与途径。

(一)全面树立现代税收法治理念,明确税收执法指导思想。法治国家视野下,现代税收是公民获取公共服务所要支付的对价,是全体公民与国家之间签订的契约。税收征管单位是作为此契约一方的国家行使征收管理税务的代表,与纳税人同属契约的相对人,所以税务机关不仅仅是管理税务的机关,更应是服务的、便民利民的机构;税收执法不仅仅是维护国家税收利益的手段,更是维护纳税人权利的途径。因此,在税收执法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彻底消除税收执法中的“权力本位”思想和特权意识,以使现代税收理念得到全面树立;彻底摒弃税收执法中的“人治”毒瘤和轻程序的做法,以使依法治税成为税收执法的金科玉律。对此,一方面要通过长期艰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和税务法律法规培训以提升税收执法机关内部的税法观念,将税收法治列入“七五”普法规划,包括要求领导干部学税法守税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使用法治思维治理税收。规范通过涉税红头文件或书面要求执法的随意性命令的出现,对重大涉税红头文件建立必要的备案制度,维护税收执法秩序。按照“三严三实”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程序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提升税收执法机关外部法治观念,进一步优化税收执法法治环境,这些措施包括将法治能力纳入领导能力考核并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以敦促地方政府更新税收法治观念,建立税收执法相关部门联动机制以充分发挥各部门整体联动的优势,创新健全纳税信用管理制度既迫使纳税人依法纳税又让纳税人享有良好信用带来的便利等。

(二)深入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夯实税收执法的法治基础。税收法治的核心是在税收治理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税收执法法治化的实现就是税收法定原则在税收执法领域的全面落实与深化。一般而言,税收法定原则在税收执法领域的贯彻与落实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无法”到“有法”,即实现税收执法依据的从无到有;第二个层次是“有法”到“良法”,即提高税收执法相关立法的质量;第三个层次是“良法”到“善治”,即提高税法执法法治化管理。基于此,当下加快解决过去长时间没有较好解决的税收执法的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即实现税收执法的“有法可依”。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加快税收法律化进程,将所有税种规范全面上升为法律,实现税款征收于法律有据。值得欣慰的是,环境保护税法、增值税法等八部税法业已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其次,适时制定我国的税收基本法,详细规定税收执法权的主体、程序以及内容,细化税务管理、税务检查、税务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等法治要求,完善我国的税收程序法体系以实现税收程序法治;再次,税收执法属于行政执法范畴,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因而从法治整体性而言,出台行政程序法将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方式、过程、步骤、时限等内容全部纳入法治轨道才是最佳的选择。以此推动简政放权和优化纳税服务释放创业环境红利,还权于民,还责于纳税人。适时分阶段推出纳税服务法制版(即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法定纳税服务事项、要求、责任等,而非税务机关内部对纳税服务工作要求)。唯有夯实税收执法的法治基础,才能更好地提高税收执法法治化水平,打造“良法善治”的税收法治氛围,进而促进与实现税收法治。

(三)健全税收执法监督制度体系,规范税收执法权力的行使。税收执法法治化的关键是实现税收执法权的规范有序、科学、民主地行使,要规范税收执法权力的行使必须依靠完备的内外监督检查机制。主要思路是建立完善内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双轨式监督制约机制。就内部监督机制而言,首先税务机关要实行管理、检查和监督权力的三分离制度,并由不同的人员担任及不同的领导分管;建立健全减免税审批制度、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制度和罚徼分离制度;其次,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税务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税务执法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再次,基层税务部门要建立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或平台,实现税款征收、税务管理、税务检查、税务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等税务执法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以整合执法资源、避免多头、多次执法的出现。就外部监督机制而言,首先依赖于税收执法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健全,最为重要的是实行税收执法权力清单管理,即根据法律文本将税务机关所拥有的执法权力逐一列明并予以公之于众,凡权力清单无之权力不可为,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其次依赖于税收执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制度:一是设立税收执法听证程序,对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管理相对人只有将受到处罚时才可申请听证的情形进行必要的补充,进一步拓宽纳税人的救济渠道,纳税人认为税收执法权行使不当损害其权益的可以申请听证;二是建立税收执法顾问制度,可考虑由税收执法业务骨干、纳税人及税法专家学者组成税收执法顾问团队,参与执法法律文书税务审查、修改、起草,提供应对行政诉讼、复议等法律服务,解决税收执法重大疑难案件,以防范、化解法律风险;三是地方人大、政府要加大对税收执法的监察检查力度,彰显税收执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社会整体税法遵从度。

(四)建立科学税收执法考核机制,提高税收执法主体素质。从主体上来看,一线执法工作人员是税收执法法治化的践行者,因而其执法行为与素质直接影响着税收执法法治化的进程,所以科学的执法考核机制在税收执法法治化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坚决摒除传统落后的只追求数字的考核机制,建立税务执法责任制考核制度,依据考核内容、原则、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干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将执法考核质量作为奖、惩、培训、辞退和调整职务、级别、工资的重要依据。对税收任务的考核不要搞唯任务论,而要更多运用税收法治思维、手段做到应收尽收。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制度,对“县财省管”进行扩围,取消对乡镇财税任务的考核,进而消除产生“引税买税空转等涉税违法行为”的体制因素;第二,要强化监督,建立依法行政岗位责任制度和税收执法考核制度、定期税收执法报告制度,将税收执法责任制细化,分级次、分岗位,做到人人有岗位、岗位有职责、工作有目标、考核有标准,按照公平性、合法性、针对性、便利性、真实性的要求,完善考核评议,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第三,在考核内容上,要科学确定考核指标,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指标力求体现全局性、指导性和普遍性,定量指标力求体现合理性、量化性和绩效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预警制度(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纠正纳税人错报、征收机关错用税率等一般性非故意性执法错误,对故意降低税率、违规减免税等税收执法违法行为及时进行预防性监督和警示),实施执法责任负面清单考核制度。此外,还要充分运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实现税收执法考核信息化管理并促进税收执法的信息化。同时,对执法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培训,培训后考核不合格的要坚决调离执法岗位,以确保税收执法主体拥有良好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少英.税法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武伟.基层税收工作中税收法定原则的思考和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5.7.

[3]王虎等.规范税收执法程序防范税收执法风险[J].国际税收,2014.3.

[4]姚斌森.新形势下税务部门如何规避税收执法风险[J].会计师,2011.6.

[5]赵亮.中国税收执法的法治化[J].法制与社会,2011.11.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9

一、强化思想武装,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力度

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强化思想武装,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思想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

1、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向深入,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以抓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全局,珍惜区局“十佳党组中心学习组”荣誉,发扬成绩,继续努力,重新制定和认真落实中心组学习计划;二是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安排好中层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学习,创新学习形式,深化学习内容;三是以“青年学理论示范小组”为载体,根据青年的特点广泛开展学理论活动。通过学习,统一全局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

2、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区委和市国家税务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展好此项工作,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抓好学、查、评、改、建五个重点环节,围绕税收工作,着重解决问题,在促进工作上下功夫,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开展教育活动着重解决部分党员进取精神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党组织软弱等问题,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

3、做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区局定期研究和分析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紧紧抓住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三观”教育。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培养大家强烈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坚持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对待金钱、名利、地位、苦乐问题。三是开展法制教育。教育干部职工认真学法,懂法、知法,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法规,做一名严格守法,秉公执法的税务干部。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税务人员工作水平

按照全市国税系统“千名税干进课堂”的要求,以“科教兴税”的战略思路,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税收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全员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

1、继续深入学习《征管法》。进一步加强《征管法》的学习,熟练掌握好国家的税收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提高办税工作质量和办税效率。

2、开展税收专业知识学习。今年税收业务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所得税汇算清缴政策及申报审核方法、新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税源分析和管理及相关报表编制工作、市局修订后的考核办法和考核软件、网上申报和财税库行联网操作及管理、《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等,以增强税收业务工作能力。

3、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微机操作技能是今年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WIN98的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维护及配置、网页维护、ORACLE数据库维护、打印机维护,CTAIS1.1版系统与相关电子表格的查询和运用,推进区局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三、以创建促税收,全面实现税收任务目标

创建文明必须扣紧税收中心工作,以创建促税收,增强创建效应,突出自身特色,全面完成收入任务。

1、严格目标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八率”综合目标考核指标,把考核与税收收入结构、税收征管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人有任务指标,个个有工作压力的局面,确保全年税收任务目标的实现。

2、努力提高征管质量。继续深化征管改革,理顺工作环节,推进征管业务流程重组,完善征管质量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税源户监控管理水平,加强日常稽核,强化税务稽查,严格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3、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CTAIS的应用管理,完善金税二期工程,提高运行质量,搞好网络管理与服务。

四、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全体干部中努力培育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弘扬时代新风尚,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单位凝聚力。

1、重温《公民道德手册》。大力开展“讲道德、做文明武汉人”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自觉遵守“十不文明规范”的要求,严格规范干部职工的言论和行为,从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身边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向一切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展开斗争,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树立文明新风,共同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2、加大塑造文明形象力度。深化创建“最佳办税服务厅”、“最佳巾帼文明示范岗”“文明示范岗”、“青年岗位能手”以及“青年文明号”活动,深入开展“新风杯” 竞赛工作,巩固原有创建成果,推进向高层次发展,结合区局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端正服务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国税部门的社会形象。

3、创新节日纪念活动形式。利用“三八”、“五四”、“七一”、“十一”、“元旦”和新年春节等大型节日的机会,以各种形式搞好庆祝和纪念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等,丰富大家的工作生活内容,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增强单位凝聚力。

五、优化税收服务,构建和谐办税工作环境

今年要推进“改软”工作和行风建设,拓宽“改软”思路,以优化税收服务环境为突破口,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完善“一窗式”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岗位职责,归并窗口功能,使纳税人基本上在一个窗口把涉税事项办完;推行“一站式”办税,确保纳税人需要办理的所有涉税事项在一个办税厅办结;实行“一户式”管理,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电子税源档案库,对所需数据实行一次性采集,一户式储存管理,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同类业务进行归口管理;倡导“一次式”检查,对同一户纳税人在一年内不进行两次以上的税收检查,切实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推进“一网式”完成,纳税人的涉税信息都入网,实现办税、办公运行网络化。

税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篇10

为了提升纳税服务质量,近年来,基层区局严格落实“一窗式”服务,合并、优化窗口职能,全面实现了“一窗办结”,彻底解决了纳税人在各部门来回跑、多头跑的现象。统一采用电子显示屏窗口标牌,规范了办税服务厅的各类标识,塑造了办税服务厅整齐、美观的外部形象。按照办税服务厅规模及结构,设置了办税服务区、纳税咨询区、取表填单区、资料取阅区、自助办税区和等候休息区等六个功能区域,并在大厅设置了领导值班台,满足了纳税人申报纳税、咨询辅导、税法宣传、投诉受理等需求。

基层区局在纳税服务工作中不断转变观念,以程序为基础,以权益为重点,以职能为根本,全力打造“效率最高”品牌。 1. 全面推行特色服务。推行“导税、全程、限时、延时、预约、提醒”六项特色服务,建立和完善了节假日服务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服务措施,制作了纳税人联系卡,推行了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

2. 优化纳税服务环境。在办税服务厅统一安装电子监控、排队叫号、纳税服务评价和自助办税服务等系统,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并有效地对服务进行监控和评价。通过加强办税公开的平台建设,依托以办税服务厅为载体,在保证内容全面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公开的渠道和形式,建立和完善包括税务网站、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及公告栏“四位一体”办税公开方式,确保了办税公开的全面、规范、及时,促进了办税公开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3.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行贴近式服务、效率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科技化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坚持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注重利用国税网站、纳税服务QQ群、税务公告、短信平台等载体,及时向纳税人宣传新政策,拓宽了宣传视野,使税法宣传更具灵活性、辐射力和渗透力。通过现场征询、问卷调查、上门走访、征纳座谈等多种途径,畅通纳谏渠道,充分了解纳税人意见和建议,并针对纳税人关心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切实提升了服务效能,满足了不同类型的纳税咨询,及时为纳税人答疑解难,使服务更加贴近纳税人。

1. 纳税服务主动性不够强。在日常的税收征管活动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纳税服务工作规程和制度,但其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不够,大部份流于形式。如首问责任制、领导值班制等,常常是有其名无其实,执行起来很难进行考核。特别是在基层税收征管活动中,往往是管理人员不知纳税服务工作职责,认为纳税服务主要是对办理涉税事务上门的纳税人提供办税帮助,对不上门的纳税人就不必提供纳税服务,主动上门服务少,服务的内容难以把握。

2. 纳税服务针对性不强。在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上仍是“千人一面”。纳税服务大多固定在共性化服务方面,缺乏个性和针对性,机械、呆板、没有特色,无法满足不同对象纳税人多层次多方位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3. 纳税服务持续性不够强。日常性纳税服务比较少,多数税法咨询上门服务等都集中在税收宣传月和“12.4”法制宣传日中。

4. 纳税服务形式多于内容。目前大多数的纳税服务工作仍然停留在“微笑、热情”上,纳税服务制度多侧重强调征纳环节,未将纳税服务融入到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去。纳税服务还没有从提高办税效率和降低纳税成本等深层次上进行优化和改进,总是停留于追求表象化服务,过多注重形式,尚未形成大格局、一体化服务体系。

5. 纳税服务质效性不高。反映在纳税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提供给纳税人满意的服务。税务部门“征、管、查”三分离后,基层税务人员税务事项管理面狭小,管理事项比较专一,只对自己从事的业务熟悉,对其他事项难以精通。而纳税人面对的是税务部门各方面的管理,因而在要求税务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服务时,纳税服务人员很少能给纳税人满意的服务答复。

1. 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税收管理员在与纳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仍然延续着过去专管员“保姆式”管理的一些套路,过多地以执法者、管理者自居,甚至把优化纳税服务简单的看作是办税服务厅的事,认为与其岗位无关,根本没有从传统的“管理者角色”转变到“管理服务者角色”上来,也没有找到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结合点,导致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为纳税人服务主动性和创造性。

2. 不能正确处理好纳税服务和依法治税的关系。有些税务人员对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认识模糊,不能将服务与执法有机统一,甚至把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对立起来,片面理解优化服务的内涵,一谈到依法治税,就只想到检查处罚,严加管理,就没了服务,忽视了为纳税人遵从提供可行性;而一谈到优化服务,就没有章法,没了原则,对于纳税人办税手续不符合规定、不如实申报等违章行为,审核不严,处罚不力,背离了“依法治税”的根本指导思想,削弱了税收执法的刚性。

现阶段,网上业务受理范围较窄,大多局限于网上申报、网上抄报税、网上认证以及网上软件和表单下载,网上办税服务厅虽然能够实现税务登记以及税务文书的受理与审批,但事后仍需报送资料,并且包括发票领购、出口退税等业务尚未实现网上办理,网上课堂、网上纳税人学校功能也尚未开通,纳税人对网上办税的需求仍难以得到满足。

1. 纳税服务质量考核不够全面。目前,虽然基层区局在办税服务厅建立了纳税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机制,而考核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对管理所的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过于笼统,未明确管理岗位人员有关纳税服务的职责。

2. 服务质量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目前的服务质量考核指标基本上只是针对办税服务厅人员的考勤、着装、工作纪律、工作量等情况进行设计,况且有些评价指标设计比较简单和单一,指标内容与个人工作实绩联系不紧密,不能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统计和量化分析,造成指标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3. 服务质量考核结果缺少客观性。目前的纳税服务质量考核系统不仅与征管系统未进行衔接,况且

只有部分主要指标数据是根据纳税服务考核系统自动生成,而大多数指标是通过考核组考评来确定,造成对纳税服务质量的考核大多数采取以人工考核为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影响服务质量评核的客观性。1. 人员配置不尽合理。近年来,由于受人员编制限制,基层区局人员更新速度缓慢,人员年龄层次普遍偏大,造成人员思想不稳定,知识得不到系统的更新。再加上受职数编制限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仅靠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干部队伍缺少激情活力与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纳税服务水平的提升。

2. 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目前部份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不深入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对新形势下纳税服务工作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愿意接受新的税收知识,仍沉湎于老的税收征管手段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纳税服务水平的提升。

优质服务的精髓在于主动,主动向纳税人提供服务,是更高效传播税收政策,保持服务持续性,提高征管质量的捷径。1. 在服务理念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要让纳税人满意,基层区局必须首当其冲地转变纳税服务观念,明确自身的服务者身份,树立“服务也是管理”的观念,充分认识搞好服务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中,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从根本上认识到纳税服务工作对创新转型的重要性,树立尽最大努力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

2. 在服务方式上由注重形式向内容、形式、效果相统一转变。在制定纳税服务制度、设置纳税服务流程和探索纳税服务举措等方面,都要设身处地的为纳税人着想,各项工作既要有利于管理,又要尽可能地方便纳税人,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引导纳税遵从。例如进一步落实“提速减负”要求,合理归整涉税事项,理顺岗位职责,对业务较复杂要求较高的即办文书事项,如发票增量、减免退税、出口退税申报等涉税事项统一归集到办税服务大厅文书审批岗受理、初审及出件,使纳税人只叫一个号就能办结各类即办文书事项,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给纳税人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3. 在服务范围上由一个部门向多个部门协同服务转变。虽然区局办税服务厅是纳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但其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需要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协作才能发挥纳税服务的最大效力。区局相关部门在对办税服务厅安排布置新的工作时,也应充分考虑到操作可行性,制定出详细的操作说明和处理流程,并对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及时进行培训、辅导,保证办税服务厅能准确掌握工作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宣传解释和服务工作。

1. 处理好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的关系。纳税服务的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为了提高纳税遵从度,同时节约税收征纳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服务与管理并重的理念,善于突破陈旧落后的税收服务理论的束缚,用先进的、科学的现代税收理论指导和推动税收征管工作,充分认识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是法律确定的税务机关的职责,更是税务机关加强税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优化纳税服务不仅不会弱化管理,而且还会对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因此,要彻底抛弃那种陈旧落后的“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定式,站在纳税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把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实现税收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观念转变。

2. 处理好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两种行为是税收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寓于同一职责当中,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但依法治税是税务机关的神圣职责,是开展纳税服务首先应遵循的前提,如果离开执法,忽略以法治税,就无从谈起纳税服务。因此,在税收实际工作中要把纳税人当作执法客体,更要把纳税人当作服务对象,只有确立纳税人平等的法律地位观念,才能在“平等、真诚、尊重”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在严格执法中优化服务,以优质服务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提高。

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健全网上办税服务厅功能,力争在网上办税平台的功能划分、功能优化上取得突破,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在线服务,让纳税人所有涉税事宜基本上都能通过网站受理和办理。

1. 创新技术手段。通过采用中国电子签章公安鉴定统一平台的ESCA电子印章技术,纳税人登陆网上办税厅提交涉税申请,经税务人员审核受理后,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受理文书回执单并加盖电子印章,实现既能满足纳税人随时在线办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网络开票、涉税申请等日常税收业务的需要,又可以保障网上办税过程中征纳双方互相提交的各类文书具有法律效力,解决向税务机关报送纸质资料问题。

2. 优化申报系统。重新梳理确认增值税申报、消费税申报、所得税申报等底层业务,新增各税种纳税申报表更正、补充申报、逾期申报等功能模块,健全所有申报表的逻辑校验关系,解决以前的网上申报数据校验关系不准确带来的问题。

3. 增设网上课堂。可在网上办税厅上开设“纳税人学校”专栏,不定期开展网络课堂,并将教学课件放到网络,供纳税人下载学习,打破学习的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

为纳税人提供深层次、高质量纳税服务,重点是要在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实现新的突破。

1. 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在纳税服务形式上实现的新突破。要把纳税人满意度作为纳税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完善首问负责制、承诺服务制等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的同时,把工作的主导方向从以满足自身的管理需求为主,转向以纳税人的纳税需求为主,由一刀切服务向分类服务转变,突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努力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需求,切实解决纳税人的办税后顾之忧。

(1)树立个性化纳税服务理念。应突出纳税人的主体地位,虚心听取纳税人对个性化纳税服务的想法和愿望,充分尊重纳税人合理诉求,设身处地的为纳税人着想。根据纳税人类别,及不同税收业务环节的特点,使每一类别纳税人都能得到各自所需要的个性化纳税服务。要树立“大服务”的纳税服务工作理念,让每个税务干部都感受到“人人都是服务窗口”的责任意识。

(2)细分个性化纳税服务策略。根据企业的纳税遵从度,对不同纳税人开展不同的纳税服务。一是针对大中型企业依法纳税意识较强,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直通车”服务,并建立局长服务联系点制度,优先、延时办理各项涉税事宜。二是针对小企业建账能力差、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开办免费课堂,重点对他们进行纳税政策辅导和办税流程培训,并由纳税服务志愿者上门为其提供建账服务。三是针对新开业纳税人不熟悉政策,通过纳税人学校专人个别辅导、点对点送税法等,辅导纳税人正确办理各类涉税事项。

(3)创新个性化纳税服务方式。一是开展保姆式“一对一”纳税服务。二是开展“错时差”纳税服务。三是开展“流动课堂”区域性纳税服务。四是开展网络信息化服务。搭建网络平台,做到在第一时间最新税收政策和涉税注意事项,使纳税人实现足不出户知晓税收政策和办税事宜的愿望。

(4)健全个

性化纳税服务机制。一是健全纳税人信誉评价机制。二是健全个性化纳税服务工作职责。三是健全个性化纳税服务制度。四是加强内部监控,强化提醒预警和异常监控,对超期办理、否定性办理、纳税人多次往返等纳税服务不到位、不规范的,给予督办警示,提出整改时限和整改要求,并给予一定的责任追究。2. 拓宽服务的内涵,在纳税服务内容上实现的新突破。在服务内容上,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想问题,及时了解纳税人盼望什么、想着什么、需要什么,从纳税人不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纳税人的实际需求做起,不断充实纳税服务新的内容,赋予纳税服务新的内涵。

1. 建立健全系统的纳税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要建立健全系统、科学和可操作性的纳税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应从片面追求窗口人员纳税服务质量的误区中走出来,从税收工作的整体上考虑,对纳税服务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涵盖征收、管理等税收工作各个环节,对每一项考核评价进行配分量化,对各个环节的纳税服务工作进行全面考评,只有通过对全局性纳税服务工作进行科学考核评价,才能真正满意纳税人的合理需求,改进纳税服务工作。

2. 建立科学的纳税服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的工作标准建立不同的绩效评估系统,用以评价个人的工作、部门的成绩,形成一种自我考核、内外部考核、相互考核的格局。指标设计既要直观简洁,方便评价人较快做出评价结果;又要系统全面,涵盖纳税服务工作各环节,对照纳税服务的岗责体系,充分运用层次化结构设定测评指标,将指标按照可控制、可测量的原则逐层分解成最基本的、可以直接获得测评值的指标,并逐个确定权重,既要有反映共性的测评指标,又要有反映各岗位的测评的多重指标体系。

3. 完善纳税服务质量考核手段。将纳税服务质量考核系统与征管系统进行衔接,实行系统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以系统考核为主,人工考核为辅的考核机制,克服人工考核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4.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纳税服务活力。一是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可操作的纳税服务激励机制,量化考核指标,奖惩并进,引进科学的竞争机制,可以充分地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在纳税人中应用激励机制,可以提高纳税遵从度,税务部门可以建立纳税人奖励基金,对纳税积极、遵守税法的纳税人予以奖励,可以利用纳税宣传开展各种与纳税人互动的活动,并对积极参与、配合的纳税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税务干部队伍,是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

1. 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环境,按照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配置好岗位,切实解决好当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岗位交流、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等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为纳税服务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