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创新十篇

时间:2024-01-04 17:39:40

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篇1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所以,笔者以为,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的,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由上述定义可知,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①经济性。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③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解决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还是对人类长远的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有人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把低碳经济的兴起,视为与工业文明同样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把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开创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在我国,能源日趋短缺和高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和社会问题,正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1.资金挑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资料表明,企业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7克硫,每生产一吨铝锭要释放21.8吨二氧化碳,一升汽油完全燃烧要释放2.2公斤二氧化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目前每年耗煤量占原煤量的90%,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12%,但其耗能却占到50%~70%。能源的粗放利用和过度消耗,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这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新能源,企业原有生产流程需要大范围升级改造,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不愿在这方面增加过多投入。加上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上马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不过硬等原因,经济效益缺乏竞争力,不能发挥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目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也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障碍性因素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

2.技术挑战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目前,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从企业投入看,目前我国二万八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在英国贸工部的2005年“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上,在全球1000家企业当中,美、日、德三国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1000家企业总投入的71.9%,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仅有四家,研发费用都未达到2200万英镑,前15家研发投入额最多的企业日本占三家,研发费用都在25亿英镑以上。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都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市场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国内“游戏规则”行动将对企业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气候制度将会通过国际政治外交途径转化成为各国的法定义务。例如,《京都议定书》以及国际气候保护协议磋商会议都旨在要求世界各国做出承诺和行动,最终会通过各国因履约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将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碳税。美国加州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并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将导致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早提出的碳关税议案,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保护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其商品遭受的不公平之竞争,以及2009年6月22日由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因此,有学者指出,美国“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正在发展,美国国会“碳关税”的贸易大棒或将成为其打击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一项工具。

三、面向低碳经济的企业应对策略

1.树立低碳经济观念

一方面,企业要切实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有专家称,未来经济的竞争,有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而把低碳经济视为可有可无,抑或可以减缓考虑的问题,就将失去新的发展先机。无论是地区还是行业,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中,一定要把它置于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上,不要因为有困难就回避,也不要因为投资大就“偷工减料”或敷衍应付。今天,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笔直的大路可走,于是一些企业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左顾右盼,徘徊不定,想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等等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则认为,自己不是能源消耗大户,人家还没动,我着什么急!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只能丧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机遇,丧失市场话语权。要知道,有关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投资模式、管理经验,也包括政策法规等,都是通过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创新者,要加快构建和形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企业需要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布局,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对于企业自身和企业所处行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法规的变动对企业经营环境产生的变革,以及国外游戏规则对企业海外资产运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2.及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

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企业唯有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获得低碳生产所需的技术,进而开展低碳产品的生态设计和营销。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义,从短期看,应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中长期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因此,面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前景,企业必须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可使企业具有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成本,也缓解了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每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通过技术创新联盟,可以获取发展低碳经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共享资源、相互学习、拓展产品技术链,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企业可根据实际条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借用外脑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以自身为主,与同行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从而提升企业面向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规模效应,提升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扩展相关产品技术链,突破技术垄断,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一步为企业的扩张和兼并奠定基础。

3.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第一,建立企业总体低碳标准。企业应该根据行业和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能够约束企业自身的总体低碳标准,努力做到使用低碳能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通过自律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将能耗指标、排放指标、污染指标用规章制度的方式予以规定,并且对各项指标的指标值进行监测,当指标值超出规定值时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能耗、排放和污染。而且,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员工低碳意识的不断加强,要及时更新规定的低碳指标值。同时,为了更好地监督企业低碳标准的有效执行,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用经济手段推进同行业的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第二,建立员工日常低碳标准。企业的员工对其实现低碳经济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来为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而努力。企业可以针对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制度,将员工为低碳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比如规定员工每天的用电用水量、或者约束员工用水用电的时间、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下班等等,对于执行得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执行得差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在所有员工的身体力行中被实践和发扬。

4.实施低碳营销第一,低碳产品定价。低碳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从产业活动的结果来看,低碳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还包括产品创意、科研、投资、生产、销售、服务、回收这一系列全过程以及产生这个产品的各种社会环境。企业在制定低碳产品的价格时,要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把企业用于低碳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从而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低碳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低碳技术创新篇2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生产业集群;系统模型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69-04

作者简介:陆小成(1978-),男,湖南耒阳人,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低碳科技、公共服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GL055);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114004)。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引发人们对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碳排放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系统。

欧盟国家已在国内采取措施力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国际上加强与俄罗斯等国的合作。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11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中国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低碳技术创新与生产业集群的提出

(一)低碳技术创新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较多学者认为低碳技术创新是关键。尤建新(2008)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重在行动、成在创新。何建坤(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黄栋(2010)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手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同时要加强低碳制度创新和低碳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见图1)。

(二)生产业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1.发展生产业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着力点

应满足服务经济结构中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服务产业。由于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体系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称之为“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产品或其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企业的集合体。据测算,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而第三产业的单位能耗仅为工业能耗的1/4左右。如果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服务业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将工业的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则我国的万元GDP能耗就能降低1%。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和减少重化工业高碳排放的重要出路。

2.生产业集群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桥梁

生产业集群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生产业的聚集体。在这一聚集体中,与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研发、信息、金融、物流、商贸以及包括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等相关联的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的空间集群现象。生产业集群及其企业是新低碳技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是提升区域技术低碳创新能力的重要桥梁。生产业作为知识创新的核心,越来越趋向知识化、技术的密集化、创新化、服务化,在低碳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知识传播、扩散、创新、应用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如图2所示,一方面,实现生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循环和节能减排并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生产业自身的低碳发展,其中也包括各种低碳技术服务业、低碳物流等;另一方面,生产业与低碳技术创新各要素之间建立共生关系,能有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如通过低碳创新研发服务机构、低碳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低碳创新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机构、低碳创新金融服务机构等配套和完善,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化的低碳创新服务及低碳产品生产。生产业集群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其内部的研发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金融服务、营销策划等服务业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创新服务,各类型服务业之间的交互学习与知识创新形成了低碳技术创新的有力平台和重要桥梁。

三、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生产业集群系统模型

低碳技术创新篇3

关键词:低碳技术 政策支持 可持续能源 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低碳技术”的定义

“低碳技术”革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所趋,它被称作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信息革命之后的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所谓“低碳技术”,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的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驱动下,“低碳技术”开始日益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二)发展“低碳技术”的必要性

低碳一词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以及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当时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原本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逐渐依靠进口的时代。依照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所以,英国最早开始发展“低碳技术”。

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多项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是以付出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耗为代价。特别是在建设领域,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其中的绝大多数为高能耗建筑,这直接导致建筑能耗接近社会终端能耗的1/3;在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的排放几乎占到1/2。提倡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建筑,其主要是减少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已成为现如今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这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我国发展“低碳技术”所面临的困难

正如之前所述,“低碳技术”的研发是今后发展的关键,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我国缺少完整、有效的政策体系。尽管我国有关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以及政策的不完善, 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就因难以执行而不了了之。其次,我国低碳技术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的是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还有一些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这些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而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的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愿选择给低碳技术项目融资,所以部分银行即使实施了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再者,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基础薄弱。在发展“低碳技术”领域,我国许多技术的研发与国际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可再生能源方面,大型风力发电、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以及氢能技术等方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的话,有较大差距。特别像太阳能发电技术,虽然从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应用起来成本太高,必需政府大额补贴才可应用,所以在国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且其产业化还存在一定问题。最后,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到目前为止,我国的 “低碳技术”研发绝大多数还只是一些企业的自发行为,缺少统筹安排。各企业都是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相关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信息不畅,技术封锁,所以无法形成公关合力,因此造成了技术研发的分散和重复,使得“低碳技术”难以形成突破。

(四)总国外发展“低碳技术”给我们的启示

在我们在之前提过,英国是最早开始研发低碳技术的,其重点研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步骤地发展为有竞争力、能尽快实现出口的潜在能源技术。英国政府投资设立碳基金,充分综合了各方力量用以支持低碳技术研究,并且通过实行补贴鼓励企业融资节能减排的技术项目。而日本由于资源匮乏,所以非常重视用低碳技术来发展经济。日本注重利用政府调控手段,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专项节能资金用以促进节能技术的开发研究。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技术创新的个人投资,支持开发太阳能技术、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并同时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开发,降低发电成本,强调低碳技术创新、制度变革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澳大利亚也同样支持新能源的普及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清洁能源技术支撑体系。澳洲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以促进热能技术升级与太阳能研发利用,设立碳捕集与存储中心推动技术的投资与开发。此外,意大利通过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利用。丹麦在全球率先建立起了绿色能源模式,并形成具有北欧特色的绿色能源技术研发社会支撑体系。我国若想将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利用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借鉴国际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综合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与政策,虽然在碳减排技术、碳捕集以及封存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其共同点在于都强凋了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创新。

(五)发展“低碳技术”所应采取的措施

1.采用优先发展提高能效技术的策略,确保实现碳减排目标。

研究表明,在2005年至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中,单位GDP能耗下降发挥了近90%的作用,与此同时未来我国通过技术革新实现能效提高仍有很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据有关推测,通过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综合因素,到2020年、2030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可比2010年下降30%和50%。这也响应了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因此,提高能效技术对我国顺利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应优先发展。

2.将节能减排技术作为技术研发的关键选择,从而促进生产的低碳化发展。

节能减排的定义是指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损耗、减少污染排放,其中节能技术又包括减排技术,如循环技术、煤基多联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依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是巴西的2.8倍,美国的4.1倍,英国的6.4倍,日本的7.7倍。因此,我国节能减排空间很大,所以应以低碳生产为主要抓手,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3.将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从而促进能源消费低碳化。

新能源技术是现如今低碳技术的支柱技术,其中包括风能技术、太阳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氢能技术、核聚变能技术、天然水合物利用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定义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连续、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的研发以及利用技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2010年5年之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水电、核电和风电三项之和所占的总体比例一直在6.7%—8.6%之间。而相对的2010年美国、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法国的核电、水电以及其他的新能源占其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分别达到 12.6%、18.1%、33.6%、39.6%和45.4%。因此得出结论,我国发展替代能源技术具有非常大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六)结语

低碳技术对于我国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大力发展我国的低碳技术,可以使我国在现如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得以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引导和鼓励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利用,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低碳技术革新,从而打造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2005

[2] 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世界环境,2008

[3] 孙丽芝.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1

低碳技术创新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经济发展

0 引言

企业积极研发低碳技术是获得重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在保护资源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够缓解这种压力,同时还能够将我国能源的利用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另外,企业创新低碳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在改善的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频繁出现的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也是一种有效解决措施。低碳经济就是在利用低碳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由于这些年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我国的碳排放量比较大,在节能减排上国际上给予的压力也比较大,更关键的是低碳技术的竞争力也处于弱势。因此,我国面临着碳排放量大而低碳技术薄弱的严峻考验。

1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特点

总体来说,低碳技术创新拥有着技术创新风险高,收益无法确定,溢出性较强和公共产品等属性。同时低碳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并不简单的系统结构,它由创新主体和知识构成,牵涉到社会、经济和自然学科等许多不同的系统,它们之间还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着。换句话说,低碳技术就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保持动态平衡的非简单系统。另外,低碳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特点要求对其研究需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所以高投入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再有就是创新技术的复杂性和创新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企业创新低碳技术面临着高风险,稍有不慎,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2 我国企业创新低碳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从整体来看,仍然处于世界低碳经济的末端,低碳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发展能力也处于末端,核心技术更是无法提及。这些大都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对低碳技术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加上没有鼓励性措施,使得技术研发人员没有动力进行研究,使得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第二,由于我国是近些年才提倡的发展低碳经济,因此我国的低碳技术还十分稚嫩,属于刚刚起步,且在数量上我国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人员就十分匮乏,对关键技术能够掌握,拥有很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较硬的低碳专业知识性人才更是捉襟见肘。目前大多数的科技人才都还是保留着高碳经济的观念,与目前推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有冲突,也就使得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着许多问题等待解决。第三,怎样实现我国经济向低碳化转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核心问题。要想我国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就必须有政府政策的有关支持,把一些和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完善健全,并且保持政策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是我国可能快速、高效、有创新的向低碳化转型一项必要举措。而且这些有关扶持政策应该具有能够将整体战略协调统一,并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能够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将融资方式和商业模式有个更好的突破,并学会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对企业进行调节,只有有这样的政策扶持,我国的低碳市场,低碳经济才会得到更好、更快、更持续的发展。第四,我国企业对低碳技术创新研发没有较高的效率,企业的融资环境也比较差,因为大多数银行对低碳技术只肯进行小资金融资或者是不愿意融资,使得低碳技术发展所需的资金要求满足不了而导致研发工作无法进行。

3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问题的应对措施

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要想自身有个好的发展,其关键在于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并从中找到那些隐藏其中的机遇。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意见中来进行参考。

第一,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的主流发展中获得重生,就得打破国外企业在低碳技术方面的主要地位,积极努力的研发新的低碳技术,将自身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以获取大主流下的一席之地。建立一个低碳技术支撑和有一定激励的体系,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加快建设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有关政策的优势,这些都是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和谋取发展的有效措施。

第二,对低碳技术创新进行保障要求建立一个对低碳技术人才的保障体系,因为一支有着丰富创造力和扎实专业知识且结构合理、数量充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应对不断翻新的低碳要求的重要保障。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引进国外先进的竞争机制,或者是建立一个流动的、开放的人才机制,以此来培养具有低碳经济系统设计,战略布局能力和研究开发新的低碳技术的各类人才。

第三,企业间都属于产业结构这个大整体,相互间必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因此,政府要抓住重点,把握好关键环节,为高科技产业、节能产业和一些新能源产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努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便利。

第四,大多数企业在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创新时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得不到资金的支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银行来进行融资,得从不同的渠道来获取资金来为低碳技术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比方说通过关注重点为研究开发低碳技术的碳基金(民间和政府都有这个机构)来获取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进行风险投资和发放债券等方式来聚集资金。

4 结语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有个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研发低碳创新技术。企业采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不仅给企业本身带来好的收益,也对世界的环境保护作出了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静.低碳技术的附魅与祛魅[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邓子纲.一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的经验及借鉴意义[J].当代世界,2011(08).

[3]李双荣,郗永勤.英国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海峡科学,2011(09).

低碳技术创新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各方面需求也不断增加,因而我国对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建国以来,我国就进行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以大消耗来换取发展的高速度。在这一发展方式的刺激之下,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短短几十年内,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达成了小康社会的初级目标,这一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随着这一发展方式的进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全面建设。因此低碳经济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来,以求能缓解这一问题。煤电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应产业,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在这一个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煤电产业必须保证工作效率。但是煤电产业本就是以煤炭为原料产业,碳消耗和碳排放是其运行所不可避免的,因而,煤电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较为困难。笔者对我国的一些煤电产业做过大量的调查,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考察了国外先进煤电产业的发展与革新方式,认为在当代科技之下,是能够完成产业低碳化处理的,本文笔者就针对这一情况发现了我国煤电低碳化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煤电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措施,希望能以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为我国煤电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为我国生态的保护提供帮助。

一、原料方面的低碳化处理

煤电,顾名思义,就是用煤发电的一种产业,因而煤炭是其发展的主要原料,因此碳消耗和碳排放在煤电企业中是不可避免的,据了解,我国煤电产业消耗的煤炭在我国煤炭总消耗量中占有很大比例,煤电产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碳排放,时由其原料燃烧造成的,因此,要进行煤电的低碳化处理,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原料问题,技术创新首先就要针对原料,做到原料的低碳化开采和低碳化利用,减少煤电产业的碳污染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各大煤电产业都做了一定的处理,但是对于改革来说,作用还是很小的,在此,笔者总结了我国煤电产业原料低碳化处理的一些相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煤炭的开采运输

受粗放型经济的影响,我国煤电企业的煤炭开采和煤炭运输方式较为不合理,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造成大量的煤炭损耗,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煤电产业经济的进步,因此,煤炭的开采和运输技术,对我国煤电产业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加大这一方面技术的创新,为我国煤电企业低碳化的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开发更为科学的煤炭开采技术,使煤炭的开采能够减少浪费,并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发展环境保护的技术,减少在开采时期就造成的碳污染。其次,要优化开采程序,优化流程,使新技术在低碳的情况下,又能保证效率,为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保障。最后,就是煤炭的运输,由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要想保证煤电产业的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其他环节的效率,据了解,煤炭的交通运输这一环节在煤电产业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其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可以进行多渠道的运输,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路况,选择不同运输方式,使其能满足低碳发展情况下的需求。

(二)煤炭的低碳运用

煤炭的利用率是我国煤电产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关系到我国煤电产业的原料消耗,关系到其效益的提升,并且,煤炭的利用率也关系到煤电产业的碳消耗和碳排放,煤炭的利用率提高,同样数量的煤炭,就能产出更多的电能,减少碳的消耗,更减少煤炭燃烧中的碳排放。因此,要发展低碳煤电产业,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是非常关键的。对于这一情况,笔者做过一些研究,认为有很多方式可以试用。首先,在煤炭燃烧之前,可以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创新煤炭的深加工技术,将煤炭中燃烧率高的部分提取出来,使得煤炭的燃烧更有作用,这样一来,还能提取出燃烧率较低的杂质另作他用,节约碳资源,减少碳排放和碳消耗。其次,可以加强煤炭燃烧发电设备的技术研究,通过新技术,使煤炭的发热量更大,提高煤炭的利用率,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更新设备,为煤炭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更为切实的保障。最后,要开发废气创新技术,开发废气处理设备,煤电产业的碳排放,最大部分是由废气排出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废气的处理,减少排入到大气中的废气量,减少碳污染。

二、电力方面的低碳化处理

煤电产业最主要的经济方式就是电力的提供,因此,在电力上的技术改进,也能提高电力的利用效率,从而间接的减少碳消耗和碳排放。笔者对我国煤电部门的电力生产、电力输送等技术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在电力方向上,其技术还比较合理,并做过一些技术性的改进,但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碳排放。因此,在低碳化改革中,必须注重电力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创新这些技术,为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助力。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开发太阳能发电技术

当前,我国煤电产业的发电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煤炭发电为主,碳消耗和碳排放量十分多,至于遏制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而煤电产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部和西部,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当前我国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也日渐成熟,因此,煤电产业可以开发加强此类技术的创新。首先,煤电产业可以在自己的产业范围内建立一些小规模的太阳发电站,进行实验,并在试验中不断摸索,争取将其扩大。其次,太阳能发电站不要进行独立供电,因为其相对煤电来说,制约条件较多,我们可以将其并入电网,使其和煤电供应同时工作,保证电网供电的稳定。

(二)创新电力运输技术手段

电力的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电力的运用效率,对碳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大,因此,技术的创新,还要注意电力的运输方面,以求通过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首先,开发新型的煤电输出技术,调整输出方式和输出电压,以求使电力的运输更为流畅。其次,要开发电线材料,使电力在运输中,减少损耗,提高电力的利用率,为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助力。最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日渐成熟,而其应用也能大大提高工作和运行的效率。我国电力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电路的管理很不方便,因此,我们要创新管理技术,实现电路管理的信息化改革,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电力的利用率,为我国煤电产业低碳化的改革提供帮助。

三、结语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使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全面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低碳模式改革已经全面开展,但煤电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笔者就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煤电产业低碳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低碳技术创新篇6

关键词:产业链;创新链;低碳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32-04

随着全球能源与气候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日益加深,低碳经济愈发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这种以绿色增长为导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增长模式,正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相关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变革,以低碳为核心的产业和技术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推动力量和新的增长点。[1]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技术、制度和组织创新是低碳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由于我国低碳产业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创新基础都较为薄弱。创新能力的欠缺,尤其是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的结合不足,正成为制约我国低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融合的视角,探寻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路径,对推动我国低碳产业快速有序、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产业链与创新链割裂是制约我国

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薄弱,知识的经济化过程成功率太低,高新技术产业程度不够是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发展中一个不争的事实。[2]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低碳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不可避免的遇到此类问题。由于低

碳产业是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科学技术转化能力的不强,对其发展的制约影响要远大于传统产业。此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制约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转化能力较弱的内在根源,即是因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互割裂。我国低碳产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程度不高,传导机制不畅,甚至在部分行业存在着各行其是、互不相交的状况,已成为我国低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低碳产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互割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整体性的产业创新系统尚未建立

在当今世界,随着技术创新的日益复杂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单靠企业自身的封闭式创新已经无能为力,开放式的系统创新正成为提升产业创新质量,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主流方式。官产学研相结合,本身是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有力路径。但由于我国低碳产业起步较晚,相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薄弱,作为产业创新主要平台的产业创新系统尚未建立健全。[3]同时,由于受到目标各异、机制欠缺、利益不均等各种原因的困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两张皮”的状况还很严重。这就造成了我国低碳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得我国低碳方面潜在的科学技术潜力并没有真正转换为

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核心技术掌握不够,龙头式的创新链整合企业尚显欠缺

低碳技术是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的低碳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前景看好,但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层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技术基数较低,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受制于人”,已经成为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国大多数低碳产业的核心企业,还是以模仿的平台衍生技术创新为主,即在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衍生技术创新,在前沿技术和平台技术方面的创新准备工作严重不足。[4]这就造成了我国低碳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不够,从而难以突破跨国公司构建的技术锁定与战略隔绝机制,更无法有效整合产业链的相关创新资源,并在技术创新链上进行突破性的创新活动。

(三)创新资金投入渠道不多,全面化的产业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

低碳产业的发展,必须是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同时进行。没有多元化的大量资金支持,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投资手段还相对单一,主要以政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动的直接投入为主,全面化、多渠道、宽领域的投融资机制还未建立。在技术成果产业化后,随着政府投入的逐渐减少,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又未形成,必然导致低碳技术产业化出现资金缺口,并因缺少外部资本的有效投入而无法扩大产业规模,从而无法实现技术创新持续稳定的产业化,最终影响其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

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视角下

的低碳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低碳产业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我国低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大部分企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现象,从而产生经济总量大而经济效益低的“高技术不高”的悖论[5],归根结底是由于产业链与创新链割裂所致。因此,只有将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起来,切实培养“双链”融合条件下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路径机制,才能够使得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目的性、市场性和系统性;才能够优化并促进低碳经济下产业技术链上的主导低碳产业技术的发展,协调资源、资金和人员的合理分配,降低产业技术链上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成本[6],最终提升我国低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一)加快产业创新系统建设,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

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7]在产业创新活动中,只有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整合,才能够增强协同创新的能力,提高创新效率。因此,建立高效而又完备的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对于低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以市场为创新导向,企业为创新核心,政府、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相互作用与配合的创新网络。同时,要通过创新活动,将相关创新主体连接起来,以推动创新成果的现实应用与产业化,并促进创新系统的目标优化和协同发展。加快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建设,促进低碳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互融合,尤其要注重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搭建。要鼓励以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盟,在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性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二)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实施创新链整合战略

核心企业不仅是整个产业链的生产组织者和资源整合者,在创新链的创新组织和资源整合方面,同样要起到主导和协调的关键作用。针对我国低碳产业目前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创新链与产业链割裂、自主创新资源分散、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快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制造商的培育。要依托核心龙头企业在生产规模、创新能力和投入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链整合战略,在提高核心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同时,建立起以龙头大企业为创新中心的较为完善的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链构建机制,最大程度地积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要通过低碳产业链的上下游互动,带动创新链不同环节之间的知识和信息流动,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民族企业,提高整个低碳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自主创新型的我国低碳产业发展模式。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我国低碳企业的良性发展,仅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同时进行,借助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东风,构建适合低碳经济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化投融资体系。要根据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构建多元化的低碳产业投融资渠道,促使资金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低碳企业集中,使得创新性高、竞争性强的企业的多元化有效融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得到高效满足。同时可借鉴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软件和网络企业的投融资方式,将风险投资引入低碳产业的投融资体系中,并通过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推动企业改制上市、促进股权私募、组织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形成促进不同阶段低碳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三、对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低碳经济的内涵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8]因此,技术创新在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企业的创新主导角色作用,将市场需求作为低碳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源,以实现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其次必须把加快自主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积极鼓励各创新主体对低碳原始创新技术进行开发,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增强我国低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要切实加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和系统创新机制,构建市场机制运行下的低碳产业创新系统。

(二)深化校企合作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无缝对接,可以使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这对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9]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深化学校和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合作,对于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建设,积极引导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大力对接、有机融合,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共进、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联系纽带作用,以市场为载体,通过技术转移、专利购买、股权换技术等方式,提高技术扩散能力,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三)注重市场调节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任何新产业的诞生或旧产业的变革都是需求的产物。[10]一个产业,只有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该产业才能够发展壮大。低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创新发展同样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内在驱动。只有低碳产品和服务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被市场所接受,我国的低碳产业才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我国低碳产业的创新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使得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更加低廉,质量更加出众,使用更加方便,以形成低碳产品对高碳产品、国产低碳产品对进口低碳产品的全方面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提倡“低碳生活”的价值观,形成购买低碳产品、使用低碳产品的消费理念,用市场需求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的发展。

(四)提高政府引导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低碳经济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决定了在低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予以相应的引导和支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力支持,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低碳产业的发展。要制定国家低碳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方面的指导。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有关低碳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低碳产业竞争环境;其次,政府要制定面向低碳产业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低碳转型: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和扶持低碳项目的开发,并用税收减免等鼓励措施促进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通过限制性的财税政策对“高碳”企业进行约束,促进其低碳转型;再次,政府要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创新机制建设。政府要通过其引导作用,为企业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建立起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全方位地推动低碳产业的协同创新和系统创新。最后,通过政府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民众的低碳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构建以低碳为导向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以此形成低碳型的消费需求,推动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低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中.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7):141—145.

[2]蔡翔.创新、创新族群、创新链及其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35—39.

[3]梁中.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的动态仿真分析——以安徽高技术产业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9):40—44.

[4]朱瑞博.“十二五”时期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战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7):94—103.

[5]贾良根.中国“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与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5):78—82.

[6]王晰巍,林明兴,刘恋.低碳经济下产业技术链演进中知识创新螺旋及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1(7):1010—1015.

[7]陈文婕,颜克高.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2):200—203.

[8]李金辉,刘军.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1(3):37—40.

低碳技术创新篇7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低碳经济;创新驱动战略;价值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5) 03-0065-06

一、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创新驱动的提出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当前,尽管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但人们的精神匮乏,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耗竭、环境污染、高碳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心理带来严重影响,极端气候变化事件、雾霾天气频现、恶劣的生态环境污染加剧了人们的心理恐惧、抱怨和抵制,降低了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林左鸣教授(2011)在《广义虚拟经济论要》中指出,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我们必须立足于生活是财富之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树立时空寻租思维,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各种富含虚拟价值要素的产业并对其实行优化、均衡管理,掌握以制文化权为核心的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林左鸣教授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概论,并建立了完善的理论体系,论证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们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提高经济主导权的指导意义。林左鸣、尹国平(2011)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问题。借鉴林左鸣教授提出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创新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和思维范式。

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越发成为世界各国、各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需要也催生新的重大的面向绿色低碳经济的科技创新与革命。马永红、刘贤伟(2013)认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面向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但避免传统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异化问题,需要重新构建技术创新范式。徐治立、王娜、王妍(2014)对技术活动广义虚拟经济属性进行哲学分析,认为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物质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异化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指出的负面价值效应。新的技术范式即面向低碳经济要求,避免技术进步可能带来能耗提速和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社会异化现象,减少技术创新可能存在的负面价值效应,需要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发挥低碳创新的驱动与引擎作用,以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科技创新作支撑。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低碳创新为重要动力,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低碳创新是指一定区域内,以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区域低碳转型与低碳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所采取各种技术、制度、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低碳化的创新手段和工具的集合。借鉴这些理论成果,倡导低碳技术及其创新驱动价值,目的在于避免技术异化所带来的广义虚拟经济负面价值,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创新驱动,减少人类技术活动所带来的异化和负面价值,进而追求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的内涵体现为,如图1所示:(1)以低碳创新为关键内容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构建低碳的技术创新体系。(2)以低碳创新为内在驱动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形成,建立低碳型经济结构。(3)以低碳创新为核心要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低碳型社区文化空间。(4)以低碳创新为重要支撑促进经济成果均衡共享、生态环境破坏减少、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高度统一,实现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良好的共赢格局,构建宜居宜业的和谐社会。(5)以低碳创新为基本保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加强植树造林,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空间。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低碳创新驱动实质上是追求人本经济为基本目标追求和价值定位,追求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生态价值的高度融合,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感受、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生态环保,在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精神、生态环保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

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下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考察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开拓人们的研究视野,更加深刻洞察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结合,全方位反映了人对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层次需求的统一。区别传统的物本经济,物质需求仅是人的基本但非唯一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的心理、精神、文化以及包括清新空气在内的低碳环保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加快创新驱动,特别是面向生态文明的低碳创新驱动意义更大。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区别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创新驱动机制,具有更加突出的内在价值,不仅强调创新的作用,更加强调如何以低碳创新,提高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修复,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需要发挥低碳科技创新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民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低碳创新驱动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民族振兴梦具有重要价值,如图2所示,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层面。

(一)在政治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在全球碳壁垒、碳竞争中获得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低碳竞争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温室效应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西方国家可能借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低碳经济要求进行碳壁垒、碳制裁,制约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而人们将这种可能的碳壁垒称之为“低碳陷阱”现象。既然西方低碳经济的碳市场方案及其话语的提出是出于追求资本谋利的动机,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是个陷阱,又占领了道德制高点,那么中国就应顺势而为,既不抗拒,也不大意,必须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低碳话语和发展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西方碳陷阱、碳壁垒等多重压力,中国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以低碳技术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获得应有的国际低碳话语权,提高文化主导权和经济主导权,进而提升国家在全球政治领域的低碳竞争力,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的低碳新秩序。此外,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人民群众构建低碳宜居的生产生活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期待,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迫切需要走低碳创新驱动的新型道路。

(二)在经济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面向低碳、绿色、生态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低碳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谁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的战略地位并拥有国际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转变,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减弱,原本依靠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低碳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绿色跨越和持续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社会发展和谐化,实现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中国绿色增长动力和低碳竞争力,提升国家的经济主导权。

(三)在社会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低碳的社会利益格局,减少因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减少因污染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受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过于追求GDP增长,忽视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污染、高排放等高碳经济行为使部分企业、利益群体大发横财,但留下的环境污染恶果等却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并存、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同步是制约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焦点问题,严重阻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强低碳创新驱动,追求的是更加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以低碳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大多数人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减少环境方面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可以说,低碳创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区别传统的技术创新的负面效应,体现了重视民生、关爱社会、保护生态的广义虚拟经济理念和价值要求。低碳创新驱动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忽视人民利益增进和单一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视民生改善。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的目的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高度统一,有效地建立更加和谐、低碳的社会利益格局,充分体现对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社会民生的改善与提升。

(四)在文化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体现人本关怀和人文价值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及其发展规律,它正在取代传统物本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主角。从世界潮流来看,许多国家和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人们心理、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重视人本经济的价值提升,重视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这些实践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证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外延扩张和粗放式发展,出现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使过高地价推高房价、人口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城镇转移人口过多地被边缘化及农村过度空心化、传统文化缺失等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对世界性的低碳、绿色、生态的发展观逐步形成共识,低碳创新驱动的提出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人类生存价值的深刻体认,低碳创新是借助现代创新文明成果的高度集中与人本关怀,是以绿色低碳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为基本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与消费、从事文化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战略。这样的创新与发展才具有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激发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凝聚力。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要重视人们的心理价值提升,需要以低碳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提高人民群众对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满意度和心理期待。低碳创新驱动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表现出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实现人的潜力等价值目标。

(五)在生态环境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中国绿色增长动力和低碳竞争力,构建更加宜居、低碳、生态的生活空间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依靠低碳创新驱动,改善人与生态环境、人与社会的单向关系,人类不仅要从社会、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生态环境、自然世界的修复、平衡与保护,构成更加和谐、绿色、生态、低碳、宜居的现代环境。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低碳创新为核心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低碳创新构建更加低碳、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把人的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环境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与持续承载力,确保经济发展朝着低碳、生态、宜居的方向演化,加强人本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建设步伐,实现广义虚拟经济所倡导的满足人的物质价值和心理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实现路径

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快低碳创新驱动,需要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从创新理念、创新战略、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具体而言,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低碳发展,实现低碳创新驱动的内在价值需要选择以下路径:

(一)树立低碳创新理念,形成低碳创新共识,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

一是要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高度,深刻认识低碳创新驱动的内在价值,认识到低碳创新对于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避免技术创新负面效应,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驱动和引擎作用。二是树立低碳创新理念,从内涵和战略意义层面认识到低碳创新的本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众均能树立低碳意识、低碳政绩观、低碳创新观、低碳消费观。三是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充分考虑低碳创新对于改变传统高碳、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重要意义,通过低碳创新的战略制定与实施,发挥创新驱动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引擎作用。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低碳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重视面向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技术领域创新。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是成就中国特色低碳之路的重要保障,应合理规划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创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确立企业作为新主体的地位等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低碳技术创新,把低碳技术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区域重大低碳科技计划和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发挥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政策作用。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性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强重大低碳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竞争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广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加强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低碳科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低碳创新示范区,协调各方低碳科技资源,形成低碳协同创新的合力,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政策,优化科技金融政策,建设低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深化低碳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低碳制度创新,以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创新提升中国低碳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加快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碳创新中心,最终实施低碳创新驱动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升中国经济主导权提升和美丽中国建设。

(三)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降低产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低碳创新驱动更加强调低碳技术、绿色产业、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等特点。中国要利用当前经济转型的压力为契机,应该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采取新的体现创新理念的“组合型”政策,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分配与投入,引导产业升级,注重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努力推动中国物本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发展.使其从速度至上和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的轨道。以低碳创新驱动为重要战略,加快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淘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节能型工业和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降低产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一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转化,以低碳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低碳科技型现代工业和科技服务业,以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的低碳新型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如重视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提高低碳新型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三是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能源行业落后产能,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四)鼓励面向低碳发展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构建低碳的众创空间,促进低碳消费,加强低碳生活方式创新

一是适应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需要面向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鼓励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构建低碳的众创空间。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是为了提高虚拟经济价值,重视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宜居性、低碳性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经济发展。二是构建以低碳价值观、低碳创新理念为主导的低碳消费文化,鼓励和引导市民选择和主动参与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创新,形成全社会注重节约、节俭、生态、低碳、实用的消费习惯,拒绝奢侈和浪费。三是强化社会低碳责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创新、低碳消费活动,鼓励企业生产低碳绿色产品,实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三是鼓励公众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动汽车、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倡导公众参与造林增汇活动,消除碳足迹,鼓励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共同营造低碳创新、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人文环境。

低碳技术创新篇8

摘要:企业是GDP 的直接创造者,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在能源短缺和污染排放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低碳经济和生产要素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最后构建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保障体系。

关键词 :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3 年GDP 达到568845 亿元。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GDP 的直接创造者。然而,企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2013 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75000 万吨标准煤,其中,约90%的能源用于企业生产。在当前能源持续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劣的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构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要素保障体系,对于引导和推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2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

2.1 生产要素的内涵

本文从管理学角度认为生产要素的内涵,重在企业微观层面的实践,体现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对生产要素外部的可选性和内部的可控型。

2.2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容

①低碳技术要素。从低碳经济的内涵看出,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动力,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程度取决于低碳技术的水平。企业应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选择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固碳技术等低碳技术用于生产中。

②低碳人才要素。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为满足其需要,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支全面的高素质的低碳人才队伍。要在全员中形成低碳、环保、绿色的共同价值观念,不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技术人员或是基层员工,不但要精通其专业,还要熟悉低碳相关的知识。

③低碳资金要素。低碳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更需要依靠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用于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升级、节能技术改造。据麦肯锡研究估算,我国企业在今后20 年中平均每年需新增约2300 亿美元的资本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绿色发展。

④低碳物资要素。物资是企业生产的必需要素,物资是否低碳直接影响到企业诸多经营环节的低碳化水平。历史经验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沉重。因此,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应以污染预防的原则为指导,从源头抓起。即初始进入企业的物资要素如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生产设备均应体现绿色、环保、低碳的特征。

⑤低碳信息要素。低碳信息要素分为企业内部低碳信息和企业外部低碳信息。企业内部低碳信息包括企业低碳战略、碳排放核算、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项目投资等。企业内部低碳信息的披露反映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将有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外部低碳信息包括低碳技术发展信息、低碳政策信息、低碳交易信息等。企业外部低碳信息的获取,有利于企业发现低碳发展机遇,制定和实施企业的低碳发展策略。

3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保障体系构建

3.1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3.1.1 低碳技术创新的流程。低碳技术创新的基本流程包括:低碳技术或产品的构思、低碳项目确认、低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低碳技术产品的中试、低碳技术产品生产和销售、低碳技术扩散。在具体的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一定按这个线性流程递进,有时存在多种循环及反馈,使各个环节得到优化,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的统一过程。

3.1.2 低碳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①引进国内外低碳技术,然后通过渐进型的技术渗透,完成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它适用于小型企业,企业可跳过技术创新流程的前部分环节,直接进入低碳技术产品生产环节。企业可用较少的资金、人力和较短的时间,获取较为先进的技术。但它存在一定缺陷,企业引进的技术往往是成熟的技术,并不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企业无法进入低碳技术扩散阶段。所以,从长期来看,它并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甚至会使企业处于未来世界低碳产业价值链的低端。②自主创新。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可采取基于自主研究与开发为主的技术创新策略,从而提高长远竞争力。这种方式,由于要涉及到技术创新的整个流程,所以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且周期长,还存在技术风险。

3.2 深化低碳人才培养

①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养。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应与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定期组织管理者进行高端进修,引导管理者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等课程,完善管理者的知识体系。

②构建员工培训体系。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通过“产学研”中科研人才的互动,提高企业低碳技术人才技术方面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中国能源管理培训网等相关培训机构加强能源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技术和管理骨干赴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好的企业交流,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采用讲座、短训、函授等方式,强化对企业基层员工低碳知识的培训。

③引进低碳技术人才。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大学等已增设了再生能源专业、能源与资源工程等专业。企业可以引进这些学校的低碳科技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此外,企业还可以依托重大低碳科研项目、重大低碳建设项目等引进行业领军技术人才和善于全球经营、国际管理、资本运营的项目运作人才。

3.3 加大低碳资金投入

①提高低碳科技投入比例。低碳经济本身不是暴利行业,相对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在我国投融资平台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发展和盈利能力,通过资本循环积累自有资金,才能持续地从企业内部获得资金来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设备改造。因此,在企业盈余能力增长的同时,应提高低碳科技投入的比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②多渠道获得低碳资金。目前,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已成为碳市场交易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可以与其合作解决低碳项目开发过程中一系列的资金瓶颈。如:金融机构可以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为原始碳排放权的开发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等等。

③争取国家各种低碳专项资金。为了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国家、省已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循环经济转向资金、产业技术与开发资金、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粮引导资金、再生节能建筑材料补助资金、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企业应及时识别国家的各项政策、做好低碳项目的整体策划,以获得资金支持。

3.4 强化低碳物资管理

①选择低碳资材。企业选择资材时,在考虑其功能、价格合理的基础上,优先采购不污染环境或污染小、可循环利用的资材,尽量不用或少用有毒原材料,使用无废或少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特别是在能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石油、天然气等碳排放系数小的能源和各种可再生能源。②使用能源计量器具。企业应配备国家规定的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率、节能效益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此外,定期组织技术等部门对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进行自查自检,监控生产能耗,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努力缩小与行业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

3.5 加快低碳信息建设

① 注重企业低碳信息的宣传和披露。一是争取ISO14000 系列环境管理认证、节能产品认证、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等,并附于企业产品外包装的醒目位置,同时在产品广告中注入环保、节能、低碳的元素,通过视听效应传达企业的低碳信息以此提升低碳品牌形象。二是建立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企业根据各自的发展现状,选取财务报表附注、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碳会计报表报告等表内表外的形式,从文字描述和数据说明上向外界展示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

②充分利用企业外部低碳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时关注国际组织、政府、民间机构等建立的低碳信息平台,收集高新技术项目、低碳项目、成果、专利及科技政策法规等多项数据,推进企业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与提高能效等领域的外部合作,从而解决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要素瓶颈和项目风险,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实现低碳生产。

参考文献:

[1]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2]刘兆征.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与应对策略[J].科学社会主义,2010(4).

低碳技术创新篇9

(一)低碳科技创新催生碳会计信息披露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以低碳科技创新为动力和引擎,依托技术提升实现企业能耗降低和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因此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避不开企业的主体性参与。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改变传统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低碳方面的信息,催生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2008年,美国Stewart Jones教授提出低碳会计概念,即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考核的新兴会计科学。低碳会计与绿色会计或环境会计密切相关,在原理和技术层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碳会计包含了绿色会计理论,侧重点在于对企业碳行为或碳足迹的计量和评价。碳会计信息主要是计量和评价企业对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水平、碳排放总量以及为减少碳排放的科技创新投入及其绩效的评价,为资源能源消耗及其低碳科技创新贡献的综合性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从根本上拓展了传统会计理论,也发展了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

(1)技术操作性难题。传统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取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现有会计报表提供和披露的是以货币计量的体现经济效益指标的会计事项,大量关键性的涉及企业碳排放、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等方面效益指标无法体现,建立碳会计信息体系存在碳排放量计量标准和方法方面的技术难题。

(2)正外部性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尽管低碳科技创新和降低碳排放是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但是成本高业也会阻止企业自愿进行碳信息披露,在碳排放信息的使用方面可能提高政府对其征收更高碳税或排污费的风险,也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压力。

(3)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缺失。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包括企业碳排放水平、环境污染水平、碳减排技术投入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持,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对碳会计要素的计量、核算、碳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规范,难以保证和衡量碳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世界许多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会计处理有不同的方法,如下表1所示,比较国际经验,中国在研发支出中缺乏专门的信息披露规定,也缺乏低碳科技创新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定。

(4)低碳科技创新与会计信息披露关联的困境。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对于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产权模糊的低碳科技创新难有足够的利益预期,因缺乏畅通的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碳会计信息难以及时传递给利害关系人。

(5)缺乏有效的碳信息披露实证经验。企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缺乏承担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社会责任,这就直接导致企业从事低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企业降低碳排放的动力缺失。

(三)低碳科技创新需要构建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面向低碳科技创新,向有关利益主体提供准确有效的低碳信息,以满足科技创新者、投资者,消费者、政府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应该尽快构建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加强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以会计信息披露促进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依托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低碳科技产品研发、低碳产品生产,获取新的更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场份额。

此外,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是促进低碳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传统的会计理论未将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成本计算,长期如此,势必阻碍企业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及碳会计的建立,能加强对企业的低碳科技创新、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等环节的碳排放监控和碳约束,强化地方政府绿色GDP或低碳GDP考核,限制高碳企业进入,促进会计和国际接轨等。

二、低碳科技创新会计信息披露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问题,明确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基本要素,采用科学的碳信息披露技术计量手段和工具,依托低碳科技创新来构建有效的碳信息评价机制,构建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型。在财务会计框架内增加碳排放与交易信息的确认、计量及披露、碳排放与交易成本的核算、管理等,均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股东价值及经营战略。企业构建碳会计体系,是为了使企业发展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履行企业的低碳责任,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型构建,促进碳信息披露,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减少碳排放的社会责任。

(一)低碳科技创新会计信息披露目标 构建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型要明确目标,即要求在节能减排指引下,强化低碳会计的社会职能和约束功能,规范和引导企业的碳排放和低碳科技创新行为选择,以履行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和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为目标选择。

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减排技术研发,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碳产品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构建低碳型产品和低碳型企业。具体目标,则是向企业利益关联者包括投资者、政府部门、社会消费者等多方面利害关系人提供企业碳排放和为减排进行创新投入等信息。

(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基本要素

(1)碳收入信息。即企业通过低碳科技创新、低碳产品生产、企业碳排放量降低、企业碳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收益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和价值评价。

(2)碳成本信息,即企业在生产经营等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与碳减排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低碳科技创新、低碳产品生产、低碳营销等方面所发生的投入成本和相关费用信息。

(3)碳负债信息。即企业对碳排放导致环境污染的尚未支付的,需要在将来支付的债务。

(4)碳利润信息。企业低碳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环境效益与企业碳成本和碳负债的总体利润评价信息。

(三)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计量模型 建立碳会计信息披露计量模型,准确计算企业在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碳成本、碳收入、碳负债、碳利润指标。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性评价和计量,在方法和模式上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碳会计信息计算,如实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边际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价值评估和主观评价所提供的碳会计信息,如图表法、文字描述法、专家评判法等。对碳会计信息的计量主要包括碳成本、碳收入、碳负债、碳利润等的评价。如下图1所示,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或低碳因素,形成了低碳收入、低碳成本、低碳负债、低碳利润等指标,碳会计信息披露是对这些指标计量和披露。

对碳成本的计算,可以采用货币形式结算,也可采用实物形式进行确认,两者可以互换。关于碳成本核算, Ratnatunga、 Balachand-

ran等教授提供了两种方法,一是从环境成本会计角度提供核算框架,即从原材料、人工、管理费、废弃物成本及循环利用成本中,对与CO2排放交易相关的成本予以分离,再归类计量;二是基于全生命周期影响对碳排放效率进行计量与成本核算,如表2所示。对于碳收入,主要是依托低碳科技创新投入所带来的碳减排之后的收入值。碳负债涉及到过去或现在企业行为对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社会责任评价问题,主要是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于碳利润计算,要求将环境因素和碳排放因素纳入企业利润的范围,综合考虑企业碳收入、碳成本、碳负债、碳资产等因素之后所形成的利润。

三、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策略选择

(一)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明确规定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比较企业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如下图2所示,应该增加企业在碳排放方面的信息披露,建立企业碳会计系统和企业碳会计报表、企业低碳报告制度,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明确规定企业的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企业低碳背景信息和低碳政策法规信息、环境污染信息、企业低碳创新投入信息、企业节能减排信息、企业碳会计政策和碳会计处理信息等。

在企业财务报表应增加对碳会计信息披露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低碳资产、低碳负债项目,流动负债中增设环境治理费等负债。在利润表中,增设低碳补贴收入、低碳成本费用、低碳技术改造、低碳环保设施费用等。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企业低碳会计政策、废弃污染治理办法和政策措施等。建立企业低碳会计评价指标,包括低碳科技投入、低碳环保费用支出率、单位净利润废物排出量、废物循环利用率、废物处理支出比例等。

(二)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选择有效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补偿策略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正外部性决定了企业信息披露成本与收益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应该选择有效的成本补偿策略。如下图3所示,MPC为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PR为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SC为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R为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当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与社会碳信息披露成本趋于一致时,即MPC=MSC时,将实现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与收益的均衡。但在Q1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收益等于企业信息披露成本,会计信息质量没有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企业存在虚假碳会计信息和劣质信息情况。Q2则为企业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相等,实现碳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但Q2的企业边际成本要高于Q1的企业边际成本,难以保障Q2的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支出。为此,可以给予企业适当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补偿,由Q2向Q3移动,尽管社会收益有所降低,但是高于Q1的社会收益,企业成本也得到适当的降低或补偿。

政府向企业给予适当补偿,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补偿等策略。直接补偿要求政府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给予直接的货币补偿。间接补偿则包括逆向定价、免税、政策倾斜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失责的惩罚力度,采取免税、政策倾斜等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碳信息披露成本,对公开自身碳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形成鼓励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及时披露碳会计信息的长效机制。

(三)制定鼓励低碳科技创新的碳会计信息政策 企业及时披露在低碳科技创新、低碳科技研发、低碳科技产品交易等方面的信息,低碳科技创新的支出应在财务会计和税收会计上适当分离,对于低碳科技创新的支出应该在税收上进行减免,鼓励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投资,鼓励低碳产品研发和生产,政府设立绿色采购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和实际的低碳科技创新投入,政府对这些企业主动披露碳会计信息和积极进行低碳科技投入和低碳科技创新应该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要逐步推行碳税制度和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促进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以此作为政府考核评价企业的重要指标,加强相关奖惩制度建设,引导企业准确、及时地披露碳会计信息,

(四)完善碳排放交易政策和CDM机制,鼓励企业低碳科技创新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CDM机制,利用国际低碳技术和资金促进中国企业提升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从政策层面明确规定企业的低碳科技创新成果可以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资产或权益进行计量,所支付或获得的资金信息应在企业财务会计中体现,引导企业为进行碳交易而及时披露其碳会计信息。要完善相关的低碳产业法律法规,制定碳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和碳会计准则,明确和规范企业碳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操作流程和监管程序,加大对破坏环境和高碳排放企业的惩罚执行力度,提高企业进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建立多方参与的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和监管首先应建立企业、政府、研究院所、中介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服务体系。政府作为政策部门,为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政策指导、监管等服务,企业作为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主动披露信息,社会中介机构为企业披露碳会计信息提供中介服务。消费者积极购买企业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增强与企业的互动。科研院所加强碳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提高碳会计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促进企业低碳科技创新和碳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应用方案,高校加强碳会计人才、低碳信息人才、低碳科技人才培养。通过信息披露服务体系的构建,最终形成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与低碳科技创新互动和良性发展效应。

此外,还要加强碳会计、低碳科技创新的社会宣传、教育和监督,营造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发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的内在动力。需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要求及时转变会计观念,树立低碳、绿色、环保意识,加强碳会计方面的培训和知识教育,适应新的碳会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知识普及、宣传、创新与应用转化,提高对低碳科技创新和低碳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引导社会形成参与低碳科技创新、主动选择和购买低碳科技产品、低碳产品服务的消费模式。加强低碳会计方面的知识教育与培训,构建低碳科技创新与低碳会计互动发展的社会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区域低碳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编号:10CGL055)及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北京低碳创新城市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娅:《论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会计发展之路》,《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5期。

[2]周仁俊、窦智:《R&D:亟待重视的会计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期。

[3]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财经科学》2011年第3期。

[4]韩鹏、彭韶兵:《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测度及制度改进》,《财经科学》2012年第7期。

[5]孟晓俊、谢慧珍:《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体系构建》,《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8期。

[6]陈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模型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7]段洪波、张双才、刘花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政府监管――基于规制理论的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第11期。

[8]李晓花:《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期。

低碳技术创新篇10

关键词:滑县新城 城市功能区 低碳发展

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耗管理和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本报告以滑县新城建设为例,在总结发达国家城市低碳建设经验基础上,根据我国碳排放的内在发展趋势和滑县新城自身比较优势,对发展城市低碳功能区的产业定位与低碳发展目标进行系统分析,确立滑县新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和滑县新城碳排放超前全国平均水平5~1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并提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一、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建设滑县低碳新城既不是完全的政府行为,也不属于单一的市场行为,需要积极发挥上级政府引导作用,吸收社会各方参与低碳新城建设,充分调动市场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开发低碳新城,实现低碳发展”是新乡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新乡市政府已相继完成滑县低碳新城片区总体控制性规划方案以及供电、交通、水系、市政、景观、能源及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相关的编制工作,为滑县低碳新城的_发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未来落实各项低碳发展规划,需要财政、城建、环境、土地、交通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也需要政府在产业、财税、土地、环保、消费、金融等方面配套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并健全低碳管理体系,切实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

居民、企业、社会团体作为低碳新城的主要建设者、受益者,他们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对新城建设更加不可或缺。政府需要在做好发展规划的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行政运作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调动企业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在低碳新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内外独立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不同层面的合作,开展低碳产业化、低碳城市建设标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低碳新城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带动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并实施科学宣传方案,推动居民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向低碳方向转变,逐渐营造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实现城市低碳发展,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管理三方面着手,但节能减排技术是基础。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需要企业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也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为我所用。

在提升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中来,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吸引不同类型低碳技术开发企业,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强对低碳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为加快滑县低碳新城发展进程,应高度重视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根据新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可鼓励企业直接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以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应加大优秀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产学研政战略联盟,为新城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持。

三、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国内外经验表明,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变革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滑县低碳新城建设也应遵循客观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区域特色。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滑县新城已完成片区总体控制性规划,确立了“城市化和低碳化”的低碳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应制定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交通、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特色商业街、低碳建筑等相关专项发展规划,将低碳城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任务逐步落到实处,有序推进新城建设。

201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多个大中小城市提出要打造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滑县新城应根据自身现有的城市特点及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智慧滑县、低碳滑县、休闲滑县”的城市品牌,集低碳服务业发展、低碳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低碳生活与消费于一体,提升新城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将滑县新城建设成为宜居乐业的绿色生态城。

四、完善政策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与市场的通力协作,政府往往通过政策向导和制度设计来引导市场力量推动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政府积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完善、创新配套制度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与基石。

一是落实中央各项支持政策,积极完善地方扶持政策。

我国已出台了多项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及专项规划,滑县新城首先需要利用好中央政府和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快新城低碳发展进程。也需要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滑县新城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低碳智慧园区扶持政策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滑县新城低碳化发展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