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读书笔记十篇

时间:2024-01-02 17:47:54

课堂读书笔记

课堂读书笔记篇1

第十章 管理分组活动

分组活动的缺点

成功地设计分组活动

决定所使用的小组类型

决定小组的人数

给学生分组

为积极的相互依赖建构任务

明确个人义务

教学生学会合作

分组活动的4个基本方法

STAD

拼图

小组调查

合作学习的结构方法

教育学者的建议

几个实践活动

第十一章 控制问答和讨论

问答和教师指导讨论的缺陷

不平等参与

以下方面的缺失:课堂节奏、重点和所涉及的内容

难以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

控制问答和教师指导讨论的方法

分配参与机会

思考与节奏并重

激发并保持兴趣

提供反馈并保持节奏

监控理解程度:要求作出明确的反应

监控理解程度:使用对照组

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

教育学者的建议

几个实践活动

第十章 管理分组活动

决定小组的人数

在某种程度上,小组的大小取决于你所布置的任务。学外语的学生互相练习词汇时,或者学家政学的学生为了准备考试复习度量衡时,两人一组比较合适。两人一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的机会(Webb,1989),对新老师来说也比较容易掌控(Johnson,Johnson,Holubec,&Roy,1984)。如果学生年龄较小或者不太成熟,老师经常采用两人小组,而不是更大的、需要更多社交技巧的小组(Edwards&Stout,1989/90)。即使是高中生,桑迪也一定要在利用合作小组之前,给学生提供两人一组的练习机会。

在下面的小插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尼在帮助学生时,使用的就是两人一组的形式:

多尼在回顾包含多种角度的问题(辅助的、补充的,还有纵向的)。在黑板上解释了一些问题之后,多尼宣布说学生要自己做下面的练习。她解释道:“请听你们接着要做的事情。在作业方面,你们可以和其他同学协商。你要报数:一,二,三。(学生们照做了)如果你是一号,就从19题开始做,每隔3题做1题(22,25,28,31,34和37)。如果你是二号,你的问题就从20题开始,每隔3题做1题。如果你是三号,你的问题就从21题开始,每隔3题做1题。跟与你序号相同的同学结成一组。你们的任务是互相帮助,理解问题;你们有20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在本节课结束时交上来。

如果任务比较重,需要进行任务分配(例如,中学生课下活动调查),就应该形成多于两人的小组。三个人的小组相对好管理,但你要确保其中的两个人不会联合起来孤立和排斥第三者(Cohen,1994a)。

总的说来,教育工作者推荐四到五个人的合作小组(Cohen,1994a),六个人就已经是上限了(Johnson,Johnson,Holubec,&Roy,1984)。记住,随着小组规模的增大,“资源池”也会增大。换言之,有更多的头脑来思考这项工作,也有更多双手来做这项工作。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组越大,越难制订行动计划、分配发言机会、分享材料、达成一致意见。

我在教学中搞课堂讨论,用过以下几种分组方式:同桌两人一组;前桌两人回头,与后桌二人组成四人组;每竖行一个组,这往往是班级的行政小组;自愿结组。

我的经验教训是:自愿结组容易乱,费时间,课堂上不宜采用,课外的、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业可以考虑用此法;竖行分组(6~8人)适合讨论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前后四人组适合讨论简单一点的问题或进行练习;同桌二人组则只适合做简单练习,如互相检查生字、默写等。

总之,分组之前一定要考虑是否确实需要分组,要完成的任务用多大组合适。

教学生学会合作

珍惜合作

最近,我读了一个实习老师用英语写的反思文章中的如下片段:

我尽可能多地采取合作学习活动,但是我一点也不敢肯定这是否有效。在我看来,这些小组活动没有推进学生学习――就像我的教育学教授说的那样――而是浪费时间。学生花更多的时间交往,打发时间,争论,耽搁,而不做任何事。我想,要让我相信合作学习起作用,除非(1)学生足够成熟,不需要老师跟在他们后面看着,(2)他们具有和同学交往的社交技巧。考虑到这些标准,我对一年级学生利用合作学习表示怀疑。

这个实习老师开始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学生的社交技巧可以成就分组活动,也可以破坏分组活动。然而他没有理解,老师在教授这些技巧方面能起作用。两位合作学习的专家戴维和罗杰・约翰逊(1989/90)警告老师:不要认为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怎样合作。他们写道:

人们不会本能地知道如何有效地和他人交流。人际关系和小组技巧也不会在需要时神奇地出现。必须教给学生这些技巧并激励他们使用。如果组员缺乏人际问和小组有效合作的技巧,合作小组就不会有成效。

作为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合作是你的责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生不会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学会如何合作。事实上,我们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考虑这一过程:学会珍惜合作,掌握小组技巧,评估。让我们简要地考虑上述每一条。

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之前,必须懂得珍惜合作。在学年初期,桑迪就设计了单个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功课,以此把小组合作介绍给同学们:

我告诉学生他们要解一道具体的化学题(每年都不一样),他们要去实验台那里,开始做。他们看着我,好像我疯了。他们说:“但是,克鲁平斯基女士,你没有告诉我们该采取什么步骤。”我告诉他们我忘了给他们写出步骤。我说:“让我们看看你是否能够想出步骤。如果你能独自得出步骤的话,我就额外给你加五分。如果你们两人一组做,你们就平分这五分。以此类推。”他们都开始自己做――他们想自己得到五分。随着实验课的进行,他们开始分组活动。他们意识到彼此的需要,他们能够真正互相帮助,并且也不在乎分数了。实验课结束时,我说:“让我们谈谈今天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你们开始时都自己做?”他们说:“我想得五分,但是我必须让别人帮助我,因为我懂得不够多。”我们谈到学习新东西时合作的意义,而这时,分数已经不重要了。

学生在同一小组中开始合作一段时间后,让他们参与能塑造团队形象、增强小组凝聚力的非学业活动是很有帮助的。一种观点是让小组设计横幅或者海报,展示小组的名字和标志。为了确保每人都参与横幅的设计,发给每个组员一只不同颜色的笔;每个人只能使用他们刚刚拿到的笔,但是横幅必须包括所有的颜色。

据我看,这是一个符合我们所谓“素质教育”精神的典型案例。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高明在何处。

首先,她不是一个坐等学习条件的人,而是一个创造学习条件的人。我们有很多教师(相信美国也是这样)总是幻想学生把学习条件学习心理都准好了,到他这里“接受”教育。就是说,他只要一按电钮,教育就顺顺当当地启动,运转

下去了。比如说合作学习,他幻想学生早已具备了合作学习的心理、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巧,上课只要教师一分组,学生就“顺流而下”,合作起来了。一旦事实并非如此,他就“失望”了。他也不想想,事先的“期望”合理吗?我还发现有好多教师一提到“学习无用论”就怒火万丈,就认为这种学生没法教。莫非学生铁定应该在脑袋里装满“读书有用论”,才能踏进学校大门?谁规定的?要都这样,教育者不是太省事了吗?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创造教育条件的人,而不是坐等教育前提的人。

第二,这位桑迪老师推动合作学习,靠的不是“首先提高认识”,不是“给学生讲清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而这正是我们工作的一般套路。我们这里无论推动什么事情,都得先“领导重视”。“领导重视”之后是教师重视,教师重视之后是学生重视,大家都重视了,事情就能办好了。问题是,重视的事情你未必明白,口头上明白的事情未必心里真明白,所以,有很多事情,我们都“重视”很多年了,也没解决。解决不了,下回就再跟着领导“重视”一遍。桑迪老师不是这样。她开头不用说理的办法,不走“发动群众”的路子,而是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这就叫“情境教育”。她设了一个套,让学生去完成一个人单独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样,不用你鼓动,不用你讲什么大道理,学生自然会趋向合作。然而情境教育对教师的创意能力要求甚高,智商不高或者思想懒惰的教师是不愿采用的,他们还是更喜欢“宣讲”,因为“宣讲”不需要独立思考,有现成的大话、套话、空话可用,手头没有也可从网上下载。教育界宣讲成风,很多人遇事就找励志故事、名人名言,而不去具体分析问题,这显然是专业素质不高的表现。

第三,这位桑迪老师对分数的运用真让人钦佩。她也用分数激励学生(你独立完成可以加五分),但是分数对于她真的只是一个临时的工具,她不想让学生真的追逐分数,她使用分数,正是为了让学生忘记分数,增长真本领。这才是分数的主人。而我们的师生,则常常是分数的奴隶,不是我们支配分数,而是分数支配我们。当年非常强调“把分数看透”。把分数看透了,它是什么?它不过是辅助学习的一个工具而已。这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精神。而一旦喧宾夺主,就成了应试教育。

第十一章 控制问答和讨论

很多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我们在“现实”世界所听到的对话不同。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问别人时间,我们会假定你真的需要知道时间,并且会对回答表示感激。这个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现在几点了?”

“2:30。”

“谢谢。”

相反,如果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时间的话,对话很可能是这样的:

“现在几点了?”

“2:30。”

“很好。”

在这里,这个问题不是因为需要获得信息而问的,而是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方法。这种交流更像一种智力测验,而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老师再来评价这个答案。这种交流模式(提问一回答一评价模式)就叫作问答。一些研究也证明了学生在课堂的这一活动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是“明知故问”,其实是一种假问题,它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打个比喻,如果说生活中的真问题像长在土地上的真实的花朵,那么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就只是“塑料花”。

当然,这种提问在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绝对需要的。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这种提问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以免陷入盲目性,造成对师生双方的损害。这种损害随处可见,有时还很严重。

我们先说这种提问方式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损害。

最大的问题是,损害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显然,在这种交流模式中,学生的生存姿态是被动防守的,他在那里等着提问和考试(考试是书面提问)的进攻,做出回应,然后小心翼翼地等着教师的评价。他的任务仅限于回答,顶多有质疑的提问需要,而学生的所谓质疑往往不是独立提出的问题,而只是希望更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这种“问”是“答”的附庸,整体态势还是防守。

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很多研究生自己拿不出研究课题来了,他们总是问导师:“我研究什么题目好?”结果他们的所谓“研究”,最后实质上还是答题,回答导师给他们提出的问题。这就很难创新了,因为真正的创新从来都是提出一个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走进一个别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很多研究生没有这种思维习惯,也没有这种胆量和能力,他们从小二十几年受到的训练都不是教他们提出真问题,而是让他们学会看别人的脸色,答别人的问题,而且主要是别人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在课堂上重复千万次以后,孩子们的思想和灵魂就被矮化了,他们脑子里塞满了美丽的塑料花,误以为这就是知识,误以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人们在假问题的海洋中长大,要学会提出真问题,确实很难。

于是您就明白课改为什么要提倡“探究式”教学了。“探究式”教学绝不是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头探究(只有疯子或有意曲解的人才会这么说),而只是希望在课堂几乎清一色的假问题上打开一个缺口,送进点新鲜空气,也让孩子主动一回,让他们提出点自己确实想知道的、并无标准答案的真问题,体验一把真实创新的感觉,来避免孩子们的思路向被动答题方面灾难性地倾斜。说得再直率一点,就是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要病得太重,如此而已。

我们再来说“假问”对教师可能造成的损害。

我是一名教师,我讲课的教案是从网上抄来的,考试的标准答案是人家给我准备好的,实际上这里面没有什么属于我独立贡献的信息,但是当我向学生提问的时候,我阅卷打分的时候,我居高临下,我胸有成竹,我的姿态不是真想知道什么,而是考考学生“我讲的你会了吗?”这完全不是学习姿态。而学生以为这些学问都是我的,他们敬畏之状可掬。学生的态度反作用于我,我就很可能迷迷糊糊真的觉得自己是有学问的人了,自我感觉良好。如果不幸我的学生考试排名靠前,或者我被评为学科带头人甚至特级教师什么的,那就麻烦了,那我对自己的评价就可能离实际情况差得更远了。我会一天天失去自知之明。

很抱歉,我说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你会发现教师常常固执己见,很难说服,你会发现他们客气的词句里面,常常包裹着傲慢,你会发现很多教师十分缺乏真正的学习愿望,真爱读书的人很少。他们不善于提出真问题,因为他们把精力都用来提假问题了,他们不爱读书,因为他们把精力都用来逼迫别人读书了。

所以,教师其实很容易固步自封,因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经常提假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固步自封的巨大危险。

还有,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严格

地说,多半属于假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浸润日久,人的实际社会交往能力会下降的。所以你会发现,中小学教师到了社会上就往往暴露出某种交往障碍。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我相信任何一种职业都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有负面作用,即所谓“职业病”。但是,如果人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这个问题,积极预防和治疗,就完全可以将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我希望我上面的话,能对此事有点贡献。

提供反馈并保持节奏

给出的反馈越多,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学的也就越多。学术反馈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跟成绩的联系更为有力也更为持久。

但是如何提出合适的反馈。同时还让你保持课程的速度和动力呢?巴拉克・罗森夏因(1986)回顾了有效教学的研究,并且创建了一套有用的指导方针。根据罗森夏因的观点,当学生说出一个正确的、肯定的答案时,你可以再问一个问题,或者给一个口头或非口头的表示,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如果学生是正确的,可是有些犹豫,那么就需要一个更为直接的肯定。你可能也需要解释为什么答案是正确的(“是的,这是对的,因为……”)来强调材料。

当学生给出不正确的答案时,反馈的过程就有些微妙了。如果你认为学生犯了不小心的错误。你可以简单地改正然后再继续。如果你认为学生在稍稍帮助下可以得出正确答案,那么你可以给暗示或提示。有时退回到你认为这个同学能够回答的简单的问题是有帮助的,然后再一步一步回到你原来的问题上。看看桑迪是怎么做的:

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被难住了:

“在下面的化学方程式中,两摩尔的水分解后,可以产生多少氢气?”他们一脸迷茫,教室一片沉默。桑迪问道:“那么。在STP(标准温度和压力)下,一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是多少?”所有的手都举了起来。桑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22.4升。”桑迪继续说:

“你们知道水的摩尔数和所产生的氢气的摩尔数之间的关系吗?”再一次很多手都举了起来,一个学生回答说:“是1:1的关系。等式表明了这一点。”突然很多手都举了起来,学生开始喊道:“哦,我知道了。”“哦,我明白了。”桑迪带着微笑做出了安静和等待的手势:“好,继续,让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考虑到下面的化学方程式,两摩尔的水分解后,可以产生多少氢气?”

总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发生这种情况时,通过给学生暗示和线索而反复地讨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这只会使得问答和讨论变得很缓慢。有时候多尼在这种情况下会让学生“过去”。这样的方法不仅能保持进度,还能让学生“有面子”。同时。她在脑子中记下她需要重新教授的有困难的学生。

课堂提问,学生答不出,这种情况很常见。教师的对策一般有以下几种:

1 让学生坐下,另叫别人。如果发现这样做了学生如释重负,那说明教师做对了;如果发现学生有不甘心的表情,那说明教师可能急躁了。

2 给点启发性提示。有些学生只要给点提示就能把问题答出来,这种情况下给提示实际上可能是促使班里和他思维水平类似的人思考,不能笼统地认为这是他一个人在耽误大家时间。

3 等待。有些问题比较难,需要一定时间来思考,可以在教师提问之后,留出一段安静的时间,而不要立刻让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基础好脑子快,智力遥遥领先,老师话音刚落他就举手了,其他同学还没想出头绪。这时候宁可让他放下手,等等多数同学。否则他一下子把答案说出,其他同学就失去了一次思维训练机会。

经常只叫那些最聪明、反应最快的学生回答问题,对教师确实很“爽”,但对多数同学是一种打击。时间长了,他们就灰心不举手了。我国学生年级越高上课举手发言的越少,这是原因之一,是低年级教师失误的后遗症。

4 放弃问题。有些问题全班都答不出,可能是问题提错了,或者太脱离学生实际了,这时候教师可以放弃这个问题。非要让学生答出来,学生答不出教师自己说出答案,常常是不明智的。要另想办法。

课堂提问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教师要非常机警,随时观察学生的动态给予恰当的回应。提问前的问题设计和提问后的经验总结也是需要动脑筋的。

也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加以嘲讽,或者说:“坐下吧,好好听!”这类做法就掉到教师素质的水平线下面去了,此处不来多说。

监控理解程度

另外一个检查学生理解情况的方法是使用“对照组”。这时,你抽取几个学生,从他们的表现中了解全班同学都“跟着你”,你可以再往下进行新的话题(Lundgren,1972)。然而在选择做对照组的学生时要小心。如果你只选择成绩好的人,他们的表现会让你过高地估计全班的整体理解水平。

在和多尼的一次讨论中,她解释说,她代数课上使用对照组的一个学生是她的对照组的重要人物:

这个男生的能力属于中等。他总是坐在教室的后面,不明白时,他的脸上会出现一种表情。我能看出他不懂。但是他明白的时候,“脸上就会发出光芒”。当我看到他脸上的光芒时,就能确定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懂了。

我称这种学生为“指示剂”。他的表情或动作能告诉教师,你讲的内容大概有多少学生听懂了,或没听懂。

教师要善于发现这种学生,最好每班至少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因为男孩和女孩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别。

这种学生的特点是:

1 成绩中等,智力中等。因为这样他代表的人面比较宽。

2 心理素质好,情绪稳定。不能选情绪起伏大的学生当“指示剂”,那样误差会比较大。

3 表情明显,容易读懂。有些孩子“喜怒不形于色”,或者表情变化比较细微,这种学生显然不能做“指示剂”。

教师要注意的是,此事既不能让学生本人知道,也不能让同学们知道,否则得到的结果就有可能失真。这是教师自己掌握的秘密武器。

还有,若是班里找不到如此典型的人物,那也不要强求。不得已而求其次,找几个类似的人物替代,也是可以的,不同学科选用不同的“指示剂”也是可以的。

课堂读书笔记篇2

关键词:课堂笔记;适宜时机;恰当方法

一、寻找现实意义:新课程背景下为何要记课堂笔记

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在课堂上激烈讨论之后,课本上没有留下正确答案的只字片语;在学生读有所悟后,课本上没有及时记录孩子们的所感所思;在探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后,课本上也没有对方法的整理积累。事实表明,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确实多了,但记的却少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记。

二、把握适宜时机:阅读教学中何时记课堂笔记

(一)在品读重点词句时

1.在学生自读自悟时做好批注

阅读教学中,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恐怕是每位老师都会注重的事。对某个句子、片段、场景、局部进行读悟交流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使之谈感受时有理有据,有感有情。学生就会组织语言,选择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这样就会将模糊的感受变得清晰。这不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吗?

2.在文章关键词句处写上笔记

每篇课文都有关键语句,教师也往往抓住这些句子和学生一起理解课文,走进文本世界。如果每次都是嘴上说说,而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岂不是走了一条形式化的花哨之路?那么,如何让“说”提质呢?那就是“写”。

(二)在学生疑难困惑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几篇比较难的课文,还有一些课文个别句子语言凝练、含义深奥,这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难度的。老师如果仅仅停留在读读说说的步骤上,我们心里都会很清楚,大部分孩子还是糊里糊涂,难以消化。这时候,帮助孩子一起整理自己的理解然后记在书上,不失为一种保险而有效的做法。

(三)在领悟写作特色时

阅读教学倡导不仅要搞懂“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更要搞懂作者是“怎么写的”,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那么,我们就要让学生记一些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写作顺序等写作方法。

(四)在进行板书小结时

语文课堂上要记老师的板书,因为老师的板书一般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反映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简洁明了、条理性强。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案例链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板书设计:

三、指导恰当方法:今天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记课堂笔记

(一)不妨统一记笔记的符号

指导小学生使用各种标点符号,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课堂笔记方法,圆圈、直线、波浪线、方框、三角形、五角星、问号等是我们常见的符号。

当然,符号确定以后,就应该经常运用,形成自己的符号系统,相同类型的知识都用相同的符号勾画,这样便于知识的归类,但在标记时不能太多太乱,要醒目,要突出重点。

(二)试着确定记笔记的地方

记在课本上的笔记也应该有一定的习惯,即把什么知识记在课本的什么地方,要心中有数。如:课题空白地方记作者代表作品和文章中心,插图旁边记老师的板书,课文后面的空白处记写作方法等,对生字词、句子、重点段落的理解,则可直接记在行文中或旁边。这样井然有序的笔记对学习语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大胆掌握记笔记的技巧

简明扼要地记。记笔记是为了帮助孩子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我们要求小学生写字工整规范,记笔记相对来说比较慢,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最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做到简明扼要地记笔记。

(四)大力倡导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笔记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克服记不记笔记无所谓的思想,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做听课笔记。要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高度去认识做听课笔记的意义,把做听课笔记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而不能高兴就做,不高兴就

不做。

四、遵循重要原则:如何发挥教师在记课堂笔记中的指导作用

(一)用温情的言语暗示和明示来点拨

小学生一开始还不能判断哪些知识点是要记录的,教师可以直接明了地提醒他们:“请把这句话(这个词)写下来。”遇到难写的字或者内容较长的笔记,教师应该及时写在黑板上,言传身教,保证孩子们笔记的正确和笔记的时间。

(二)用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顺序来指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识字写字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要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指导记笔记。一二年级,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标记符号;三年级开始,在符号标注的基础上,做简单的文字笔记。到了五六年级,符号笔记和文字笔记双管齐下,笔记的内容也由内容的理解到表达方法的领悟。

(三)用一个符合实际的“度”来把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应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入手。因此,要把握好在课堂上记笔记的一个“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文本,吃透课文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学节奏,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笔记做到精炼有效,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朗读、品味、领悟语文的魅力。

总之,希望课堂笔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朴实地回归并踏实地前进!

参考文献:

[1]郭媛.课程改革背景下充分发挥课堂笔记的生成作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

[2]阳超.别忽视了学生的课堂笔记:浅谈新课程下课堂笔记的意义和指导.语文学习之友,2007(5).

课堂读书笔记篇3

关键词: 初中生 英语学习习惯 习惯培养

一、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意义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其学习能力。就外语学习能力而言,有关研究结果(梁承锋和张丹,2004)显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包括语感好、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等)的学生占37%左右,而具有中等水平学习能力的则占54%左右。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学习动机,即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从学习外语的动机来看,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通常是一些思维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学习能力较弱、比较懒散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自觉性不高,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英语学习习惯通常不怎么好。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尽快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少英语优秀者用自己的学习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成功。不少学生觉得学习英语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惯(王琼,2003)。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也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的课程目的之一。

二、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所教班级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与之相对应的是,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也不好。这些发现进一步提醒我们: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1.预习

我们都知道,学生如果能在老师上新课前做好充分预习工作的话,不仅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相对比较“轻松”,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和深度;学生自身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学习英语。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但要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却是非常难的,也是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我在平时不断穿插这样的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有预习的课的听课效果和没有一点预习的课的听课效果,让他们自己体会预习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同时,我还努力通过以下六项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明确要求:我每天布置好预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导学稿”,同时向学生明确一些固定的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动完成相关预习任务。

(2)小组预检:4―5人为一个小组,组长对组员进行提醒和课前预检“导学稿”完成情况,防止小组成员遗忘或做不到位,并对少数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帮助;小组长将预检结果报告课代表,课代表将少数顽固分子报告给我,我及时找他们谈话。

(3)课前抽检:我尽量提前到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4)记载反馈:我要求课代表对学生中间少数不认真预习的学生进行记录,视情况对其进行教育谈话,严重的找家长沟通。

(5)效果检查:我时常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查学生是真预习还是假预习,对虚假预习的学生及时谈话。

(6)效果比对:平时我注意对学生认真预习对课堂效果的提高及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做好过程跟踪,与少数不认真预习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将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对照记录表。

2.课堂笔记

以前班级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时不记笔记,或没有专门的课堂笔记本,就在书上面随便写写,或者有人记笔记时过于简单,甚至笔记里出现不少错误等。平时记忆力再好,背的再多也有遗忘的时候,因此我要求学生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的情况下,把课堂上的知识点放到课后去消化,帮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同时笔记本也是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初三复习时的重要资料。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在记笔记方面的有关问题,我规定上课前必须准备好笔和专用笔记本,有些简单的内容可以就记在书上,有些难的或比较多的东西则必须记在专用笔记本子上,课后慢慢理解和消化。同时,我就学生记笔记问题进行了以下七项规定和尝试。

(1)课前准备:我要求学生们在课前预先写好日期和本堂课即将要学的内容,这样学生的课堂笔记就能做到条理清楚,内容明确,一次也少不掉,而我和家长也能进行检查督促。同时学生在今后的复习中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与课本内容对应的笔记内容。

(2)课堂记录:我不断提醒学生上课时认真记录我的重点讲解,对于补充、拓宽的单词、短语或句式要在记载英文的同时,适当进行中文翻译,防止以后复习时看不懂。

(3)先听后记:我要求学生上课时先要听懂我讲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需要或我的特别要求记录笔记,同时还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及时记笔记。

(4)先听后补:我告诉学生,如果有些学生的记录速度跟不上我讲课的节奏,应立即做个记号,等待我把主要内容讲完后或者等下课后再通过询问其他同学把所缺内容补全,不能为了补笔记影响到后面的听课,或者因为向同桌询问甚至转到后面问同学而影响他人听课,影响我的讲课。

(5)查漏勘误:班上总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学习能力弱和知识水平不够而听不懂我讲的部分内容,或者因听力原因在笔记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因而我经常要求他们课后主动向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借阅课堂笔记,对照补充自己的笔记,改正自己笔记中的错误。

(6)小组帮助:我及时帮助这些学生,并指定小组中的组长对他们的笔记进行检查,督促他们及时完善笔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我定期检查部分学生的笔记,了解他们记笔记的情况。

(7)复习巩固:我要求学生要养成每天及时复习课堂笔记的习惯,复习教师讲的重点内容,一周内要对本周的笔记进行复习,加深理解,记忆巩固,防止遗忘。检查推动:我对上节课上讲的内容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多类型的检查,例如提问、默写、请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等,一是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认真记笔记;二是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笔记进行复习;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课文背诵

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读书、背书作业与笔头作业占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学生则往往是重视笔头作业,轻视读书、背书作业。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而教师更要注重在平时做好读书、背书作业的检测工作,以促使学生养成重视英语读书、背书作业的习惯。英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学习模仿到综合运用的过程。学好并模仿好书本上的英语句式和熟读书本上与各种主题有关的文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对学生在考试中能较好地完成句子翻译和作文写作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读书背书的习惯,我采取了下列六种做法。

(1)提前准备:因为初中英语教材各单元的编写模式基本是固定的,初二的学生对课本的上哪些部分需要记忆背诵基本上是明白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加强预习,提前准备读背工作。

(2)保证进度:我要求学生根据我布置的背诵任务,认真按照进度完成读书背书任务。背书任务可提前,不能推后,不能让学生养成拖沓的坏习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检查进度: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的背书任务完成情况要及时检查、签字确认,并及时到课代表处报告组员进度;督促组员按照规定时间尽可能地提前完成任务;对于特殊人物要盯住不放,不断提醒直到他们完成任务为止。

(4)帮助鼓励:同时我指定专人帮助那些英语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确实不好的学生,指定相关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助。帮助他们对课文句子加强讲解,理解句子结构,掌握句式,同时帮助他们纠正读音,督促并鼓励他们尽快完成背书任务;同时对这些学生,我在背书任务完成时间上适当放宽些,并定期对少数学生适当进行小奖励,以资鼓励。

(5)家长协助:学生的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所有的在校时间几乎都被排成了课表。除了早读时间可以用来读书或进行检查之外,学生的朗读记忆的工作主要在家里完成。我通过家校联系本,要求学生将近期背诵任务记录下来,再由家长对照家校练习本上的要求督促学生在家里多朗读记忆,以帮助学生及时完成背书任务。

(6)检查抽背:我尽可能地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上较短的时间对学生背书效果和进度进行抽查,对学生背书任务的完成进行推动,同时也减轻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工作压力。另外,我还直接负责检查少数老大难学生的背书任务。在我的直接督促和帮助下,大多数原来的老大难学生逐渐改变了过去怕读书、背书的习惯,虽然进度有些慢,但基本能做到主动读书、背书了。

4.课外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很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对各个年级的阅读技能要求都作了详细的目标描述,并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三级(初一)要求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四级(初二)要求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初三)要求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好习惯是《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目前我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育发动: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向学生和家长们进行解读,同时以近年来高考和中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为例,让学生和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进行课外阅读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逐步固化为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之一。

(2)指导选材:我所教班级大多数学生喜欢看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生词量不多的课外阅读材料。但是《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内容更趋于信息化和时代化,突破了单一的故事和寓言题材。我要求学生在选材时既要选择趣味故事、童话寓言、幽默小品,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科技、社会生活、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动植物等。另外,在阅读材料的题材上不但要有记叙文、说明文、小品文、议论文等,而且要包括一些诸如广告、说明、图表、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我建议家长帮助学生订阅一些适合初中生看的英文报刊、杂志,并请家长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些时事性的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我也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一些好的阅读材料。这样学生阅读材料的来源就很丰富了。

(3)指导技巧:我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不会采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而导致阅读兴趣障碍产生,最终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技巧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略读的方法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主要议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判断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正确使用跳读的方法从材料中寻找某些特定的信息;在需要的情况下正确使用研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了解各段主要意思和相关细节,解决一些推理性、概括性、评价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限时训练:我发现学生们在考试过程中做阅读理解题时速度偏慢,耗时过多,直接导致后面主观题的解题时间不充分甚至没有足够时间完成所有主观题。我现在要求我的学生在平时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利用正确的阅读技巧,对每篇阅读材料进行限时阅读,“逼”自己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请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计时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5)克服旧习:我发现学生中有一些常见的不良习惯,比如:眼睛看到哪里,就用手指到哪里,边看边用笔在句子下面划线,脑袋随着注意力变化左右移动,边看边出声或者虽然不发声,但是嘴唇不停地动即唇读等。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眼睛动,而脑袋不动;按意义组为单位阅读而不是逐词阅读;去掉“发声”环节等。

(6)注重积累: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每天的阅读,在阅读数量上不断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把阅读材料中的一些能够表达深奥的思想的却很简洁的英语表达、超出书本词汇用法之外的新短语、新语境等进行记录、归类整理,并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三、建议与举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养成的,尤其对部分学习能力不强、英语学习受到外部动机影响的学生来说更是困难。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以上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会影响好习惯的养成时间,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对此,一方面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多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当某个学生反复出现某种不良学习习惯,我坚持以自己的耐心,持之而恒地“盯”他,不放弃、不抛弃,坚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另一方面我把学生自己和家长们一起纳入我的工作实践中来。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要求,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改进,怎样改进,并且不断采取强制措施,以免学生不良习惯反复发生。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我设计了“学生英语日常学习自评表”(见表1)。

我让学生每天对照表格执行并进行自评,同时,家长根据表格中的项目也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学生自己就知道该怎样做,可以对照表格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习惯每天进行“反省”,及时改进自身不足之处,而家长也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督促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堂读书笔记篇4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为此,笔者在此谈几点自己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补充和指正。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脖和“多发脖,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课堂读书笔记篇5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越走越没劲,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大多数学生则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记得快,忘得更快,教学目标流于形式。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小基础知识薄弱,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有限,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教师一般侧重“精讲多练”。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课堂读书笔记篇6

按照教育局教研室《过一个祥和的“中国年”系列活动通知》中关于师生读书活动的要求,我校于寒假前进行了认真的安排与部署:对老师和学生都发出了读书倡议、介绍了读书方法、提供了具体的读书书目并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开学后及时进行了寒假读书效果的验收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读书情况。

为了继续巩固并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学校精心挑选了李丙亭老师的《高效课堂22条》作为必读书目,同时还配备了一些教育专著、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加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掌握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加强理论修养。要求教师写出一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正月十六下午的开学会以前老师及时交上了读书笔记,教务处及时进行了检查并写出了结果汇报:内容丰富翔实、书写工整,特别是感悟深刻,能够密切联系教学实际。正月十七日下午我们又进行了读书感悟交流汇报,老师讨论热烈,认为收获特别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们找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比如预习强调不到位,展示活动不够规范,不能及时进行当堂检测,教师讲解过多,不能真正做到课堂的高效等。

2.我们还找到了努力的方向:1).强化了观念: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

2).明确教研重点:由研教向研学方向转化(也就是由研究教师自我的教学艺术向研究怎么指导学生学生学习的方向转化),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3)成立“研学”课题组:研究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研究怎样指导学生的预习;研究怎样有效指导学生的展示与评价;研究学生在怎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高等。

4).教师要做好课前调查:

有人统计: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老师要做好课前调查:明白哪些知识是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掌握的;哪些知识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展示、点拨、反复训练的,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学可以掌握的,检查落实就可以了;学生讨论可以掌握的就要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研究、讨论,在交流互补中掌握;对需要展示、点拨才能掌握的,也就是学生的疑难点,一定要重点指导,要讲精讲透,需要反复训练的一定要训练到位。

5).没有预习的课不上。

做好预习导航,给学生规定预习的时间,只有充分的预习,才有展示的精彩。

5).强化当堂检测。这是检测课堂是否高效的的重要标准。

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俩俩检测”;可以是小纸条检测;可以多媒体出示,甚至可以是口头提问,小组长提问等。教师要对学生掌握的效果了然于心。对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内容课下一定要做好补救,并反思原因。

6)明确了时间分配:坚持161原则。(一个单位是5分钟)

5分钟预习检测:用于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重点是学生自学可以掌握住的知识。

30分钟课堂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5分钟课堂检测。

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包括各种形式的自学)。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主要指点拨、指导、强调,贯穿课堂始终。)

3.提升了教师的理论修养。从老师的发言来看,有理有据。

二、学生读书情况。

寒假前给每个学生发出了读书倡议、推荐了读书方法、提供了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开学第一天进行了验收活动:

1.材料清单。

学生交上了1800多本读书笔记、1800多份《沐浴书香,快乐成长》的读书征文、5000多份手抄报、4000多张读书卡。同时还有践行《弟子规》活动周记。

教务处与政教处进行了联合检查,读书笔记大多同学内容丰富具体,书写认真。由笔记来看学生进行了较为丰厚的文学积累,提升了人格修养

开阔了视野,最可贵的是让学生养成了读书习惯,达到了预期目的。手抄报形式活泼,就是内容有些单调,太过于重视版面设计。教务处还对各班的读书笔记质量进行了量化打分并把结果反馈给各班。

2.结合假期的“读书征文”,每班进行了假期读书回报活动,已推选两名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演讲活动”。

3.手抄报展示活动。优秀手抄报进行了展示评比。

有整体读书情况来看,读书已经成为师生的日常行为,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从机械被动的读书变为积极主动的读书,读书兴趣日趋浓厚,利用已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进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堂读书笔记篇7

(一)、主动回想,重温昔日。

主动回想,简单地说,就是独立地把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自己考自己,是逼上梁山着自己专心致志去动脑筋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经过这样的回想,仿佛自己又上了课,重难点会清晰地印在脑中。

(二)、细读课本,步步为营。

复习时若不认真钻研课本,则难以达到课本的基本要求,也难以系统地掌握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因为课本是教与学的唯一凭据。课本实际上是我们学习用书中最重要、最精粹的读物,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三)、整理笔记,注重感悟。

整理笔记的任务有:1、补。补上该记而没记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2、正。更正课堂记录不太准确,用词不当,深度不够的地方。3、添。添上个人学习的心得、见解、评价等。整理笔记的时候,还可顺带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些感悟,是你最可宝贵的一笔财富。

(四)、精心挑选,参考书籍

市场上的参考书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精心挑选,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阅读参考书应注意的几点事项:1、要围绕课本的内容和教师讲课的中心去阅读。2、要千万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后看参考书。读时,心里要有个目的:要么加深理解;要么解疑;要么加宽知识面;要么了解知识间的联系。3、读有所得,适当记录。在听课笔记的相应章节或记参考书的书名、页码,或记参考要点,或记个人的有关思路等。

(五)、高质课堂,聆听名师。

听名师的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京四中网校的网络面授班课程是寒假很好的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让自己的耳朵始终站立着

最有效的一个学习方法就是要牢牢抓住课堂。力求通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来减轻课下的负担。因此,上课要做到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相反,如果本末倒置,不是寄希望于课上解决问题,而是专靠课下加班加点,自然就很难做到集中注意,专心听讲了。

2、让自己的大脑始终飞跑着

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要多瓿几个为什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和理解,将问题进行加深和拓宽。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把握,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老师的提问要勇于回答,积极参加课堂讲座和争论,以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让自己的思路始终欢畅流动着

不要中断听讲而去死钻“牛角尖”,而应先将暂时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后去解决,以保持听课的连续性。否则,如果中断听讲而去死抠某个问题,就会使课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待到你从“牛角尖”中醒悟过来时,老师已经又讲到其它问题上去了。这样就会因一步掉队而步步被动,甚至造成整堂课都听不懂的严重后果。所以,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走神,不掉队,不钻“牛角尖”,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听课的连续性。

4. 让自己的笔端不断飞扬着

第一,做笔记时要记下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以便课后复习和指导作业。

第二,笔记要尽量完整而简洁。重点、难点、疑点要记全,但不必照抄老师的原话,否则会因忙于笔记而顾不上听下面的内容。记录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或“关键词”概括老师讲授内容。这样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边听边积极思考,抓住重点,重新归纳,既省时,又省力,还能提高听课效果。

课堂读书笔记篇8

问题一:面对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个问题在刚使用课标实验教材的时候就提到过,使用多年以后,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最困惑老师的问题依旧是这个问题。要说低年级的识字量大不大,确实很大。来看两组数据,整个小学阶段是六年,在这六年中,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生字的数量是3500个,而在这3500个字有1600-1800个字的识记是要在两年时间的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完成的,也就是六年识字量的一半都要在低年级完成,确实很大。课程专家们之所以要安排这么大的识字量,大家都知道是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基础,是为了让学生及早地进入阅读。“面对教材中的识字量之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个问题,我提出以下四点做法:

1.识字备课要细致,识字教学时间要充足。

要谈识字教学,首先要谈备课,老师备课时不可轻视每一课要求认识的字,不要只重备课文的理解、分析,还要备到课后要求认识的每一个字,并且要备细,像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是什么字形结构、偏旁部首是什么,要记忆它,可以用到哪些识字方法,学生容易把它和哪个字混淆,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区分等等,还有这一课的这些字中,哪几个字的字形复杂,学生不好记忆,是重点指导的,哪个字学生不常见,怎么帮助学生记住它等等这些都要备到,只有备得细致了,在教学时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指导到位!

2.归类识字是提高课堂识字效率的途径之一。

归类识字是很好的识字方法和指导方法。在教材中,一课少则有七八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多则有十五六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如果只是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读、记忆,说完这个字说下一个字,确实不便于学生进行记忆。但是如果能把要认的这些字归归类、分分组的话,就会好得多了!比如,这一课的生字中有几个字可以用同样的识字方法进行记忆,那么学生在说出其中一个字的识字方法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说出同种方法记忆的另几个字,这样归类指导识字也是可以提高课堂识字效率的。

3.识字指导要有轻重之分。

除了归类是好办法外,我认为识字指导的重点要突出也是非常重要的。字字都详教,字字都平均用力,那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并不佳!学生对简单的、常见的字能记住,但对那些字形复杂的、陌生不常用的字就很难深刻记住了,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先在课前心中有数,这一课中的这些字,哪几个字是学生难记的,哪几个字是学生熟悉的,在教学时就要重点指导记忆那些难记的字,想出一些更好的、更巧妙的方法帮助记忆它,而对那些熟悉的字不必花费太长的时间下功夫。

4.语境识字便于加强巩固记忆。

进行归类、重点指导,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来记忆生字的形、生字的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所以,对认识的这些字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用它多来组组词、说说话,通过组词说话加强对字的认识和使用。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有意地出示一些含有这些字的语句(不仅是课文中的,还要有其他一些内容),指名学生通过读语句,在语境中辨析、巩固记忆这些字,也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途径。

问题二:如何更好地解决生字回生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出现生字回生的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巩固、不断地复现。每天的语文课,老师不要一上课就急于带着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一定要把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留出来用在复习生字上。及时把前一天或前几天刚学习过的生字认读认读,可以是借生字卡片认读字,也可以是出示一些语境,通过读词读句巩固含于其中的生字;对于学生难记的一些字,连续几天都拿出来和学生见见面,让学生认读,这样才能不断地加深记忆;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如果有原先学过的一些字,并且这些字是学生曾经掌握不牢的,在读文之前,就先把这些字拿出来让学生认读认读……这些都是在常规教学中可以做到的。

问题三:如何有效地指导写字,保证学生的书写质量?

前面这两个问题都是针对教材中要求认识的字提的,而这第三个问题就是写字指导的问题了。

在谈这个大问题之前,我想先就“书写质量”这四个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来说,“书写质量”应该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是字写得是否正确;第二是字写得是否规范(“规范”指的是字的间架结构、字的笔顺、每一笔的占位等等);第三个方面就是写字的习惯怎么样。如果让我们来衡量学生的书写质量的时候,就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衡量。

在近几年对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情抽测中发现,书写问题依旧是学生答卷中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之一。在现场监考时发现,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不正确;从卷面答题反映出,错别字现象严重、字体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整洁……

针对低年级语文生字书写指导这个问题,我把我下面所谈内容概括为“三当堂一保证”。

三当堂──当堂指导、当堂书写、当堂反馈

“三当堂”即生字书写指导的整个过程(读帖观察──教师范写──描红临帖──交流讲评)都要在课堂上完成。我们经常在听课中发现,老师的教学环节刚步入到写字指导时,下课铃声就响了,要么就是学生没有来得及动笔书写,要么就是老师没有范写没有讲解就得被迫下课,只得布置成家庭作业回家练写数遍,其实这就是造成书写质量不高的原因。可以试想,把抄写生字留作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自行完成,老师在作业本上看到的只是这些字写得对不对,而学生在写字的时候习惯怎么样,写这个字时笔顺是否正确,是否用心……是全然不知的,所以生字的书写必须得在课堂上完成,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指导。

一保证──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书写指导、书写时间

课堂读书笔记篇9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有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写作水平与课外阅读密切相关。我们应当从加强课外阅读入手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我对四、五年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种课外书?”在5个备选答案中,90人中有32人选择故事书,占35.6%,而其他均不足25%。由此可见,故事书是学生对课外书的首选,所以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可以组织一次名为“故事会”的班会,让学生人人准备故事,在“故事会”上带有表情、动作、声调地来讲故事,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我们应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儿童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讲《王子与乞丐》的故事,讲到王子为了好玩,与小乞丐换了身份,在外面过着辛苦的流浪生活,受到其他人的欺负,而且经常受到小乞丐父亲的虐待,而小乞丐却在王宫里过着小王子的生活,受万人景仰,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出示《王子与乞丐》一书让学生课外阅读。

二、师生共读,营造氛围

教师应该成为阅读的先锋,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关键,阅读滋养底气,阅读能让教师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和教育境界,更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也是老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可以从阅读中寻求教育思想,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语文课堂不再僵化、刻板、生硬和枯燥。但据调查,教师中每天读书2小时的人不足20%,一些小学老师的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一本教案走天下的语文教育观念和落后的教育思想还非常普遍。很多教师还是在把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课堂和书本内,把学生关闭在乏味的说教中,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使他们感到语文阅读枯燥乏味。

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调动自身阅读优势,打造动情的、个性化的阅读课堂,用教师阅读来引领学生阅读;应该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倡导良好阅读风气,用课堂的阅读引领课外阅读。有的教师就以评书的形式组织教学,如“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等精彩故事,常常让学生舍不得下课,进而引领他们走进四大名著,欣赏和品味名著带来的精神愉悦。

三、指导方法,强化兴趣

1.多读

读有三种方式,一是泛读。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或报纸,可采用这种方法,只要了解它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还可以在其中寻找一些知识点记下来。比如:指导阅读报刊,可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对价值不高的内容只要看看标题就可以了,而有价值的内容可以仔细看看,并简要地做些摘记。二是速读。我们看书只要看有价值的书,而对自己有价值的书也有很多,因此要快速查阅资料,必须“一目十行”。快速阅读,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节约时间。三是精读。对于名篇或者名著等阅读价值高的作品,我们要静下心来细读,体会其构思,欣赏好句,体味其意境,使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

2.多思

读完书,我们对书本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更深入地了解这本书。因此,我应采用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等形式进行训练,目的是使自己多思考,以便真正了解这本书。

3.多记

即多做读书笔记,笔记随时可记,好处很多,又可分为许多种,如:疑问笔记,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进行,可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心得、体会、疑问等记下,以后再看这本书时体会就更深了;摘录笔记,可将读书时发现的好的词句整理成册,时常阅读,其好处不言而喻;创作笔记,即在读完一本书后对其内容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写读后感等形式的创作。这样不仅能读书,还能锻炼写作能力。

四、展示成果,巩固兴趣

1.读书笔记展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小学最为常用的是摘抄型,即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我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要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阅读的方法,把阅读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为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可以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每周举行一次读书笔记评选活动,获胜者和进步较大者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并把得奖的作品贴出来,在班级中展示给同学们看,使同学们能够向获胜者看齐;还可评出最佳改写作品、最佳扩写作品、最佳读后感等单项奖,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奖,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希望,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继而不断提高读书兴趣。

2.开展游戏表演

课堂读书笔记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73-03

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途径,尽快地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只有一手抓课堂教学,一手抓课外活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振兴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那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如何重视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呢?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1.中职学校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严重不足,有其特殊的优越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历史”包袱沉重,语文教材有着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其次,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无法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再次,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合。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能够弥补不足、扬长避短。

2.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社会、家庭充分发挥教育效应。语言是人类社会独特的现象,人们是在社会活动和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生学习语言,除了在语文课堂外,更多的是在家庭、社会里学习,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只有走出课堂这个狭小的天地,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场所,语文学习的效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

3.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广阔天地。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冲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有了实践和应用语言的更多空间平台和时机情境。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听说读写思全面展开,较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和学习的强制,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独创性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

4.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为发展学生特长爱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基本的教育规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尽管语文教师千方百计地努力践行着,但总是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而不能如愿以偿,而语文课外活动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而异与分层推进。它可以让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1.课外阅读活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方法,推荐读物和组织交流。读书方法由于受读书目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制约,不能强求一律,如读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先浏览,看看是否值得一读,然后再通读,了解小说的总体内容,最后选择重要的章节精读,以加深理解。怎样向学生推荐读物呢?一是以教材节选的文章为重点,课外联读整部作品,如课内学习《雷雨》节选,课外让学生通读全剧剧本,课内学习《选对池塘钓大鱼》,引导学生课外通读全书。二是以某一作品为基点,联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如课内教学学习鲁迅的《药》,课外让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等;课内教学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三是要求学生读名著,读名著应立足于先国内,后国外,先现代,后古代,可让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一部名著。四是借助影视和互联网的影响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结合电影《孔子》的上映,让学生课外读读《论语》;针对媒体热传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去了解莫言的创作风格,阅读其代表作品。五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紧密结合学校创建书香型校园、学习型校园活动,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和报刊,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并同时指导学生剪报、贴报,学会收集材料,分类整理。要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和阅览室去看书学习,我们每学期统一给每个学生购买一本厚厚的课外阅读摘抄笔记本,期中期末进行检查评比,以此促进学生自觉参与课外阅读,达到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的目的。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我们还按照学生的居住地点和情趣性格等特点,让学生自愿组成课外阅读小组,四人一组,选出组长,一组里安排一个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就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读书多多益善,但并非开卷都有益。目前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看视频作品、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卡通文学如痴如醉,这些读物正以强劲的势头争夺占领学生的课外阅读阵地,许多学生自陷其中、不能自拔,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困惑。作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有益的知识,自觉摒弃不健康的内容。为此我们开设了“如何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的专题讲座,组织了“手机视频文学利弊谈”辩论课,巧妙诱导,多方教育,使学生逐步远离那些手机视频文学、花园文字、卧室文学以及亵渎尊严、丑化人性的颓废书籍。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我们经常开展新书推荐、书评、讲座会以及出专题小报等形式来进行交流。

2.课外练笔活动。第一,课外练笔要与练习书法结合起来。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书写汉字的水平太差,大部分学生连握笔的姿势都不对。正是由于忽视了汉字练习,才导致了学生书写水平的下降。学校和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在两三年的中职学校生活中练习钢笔、毛笔、粉笔字。要定期检查评比、选拔水平高的学生参加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上举行的书法比赛活动。第二,课外练笔要与读书活动结合起来。要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这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让学生做读书卡片,边读书边择要摘抄。每个学生每个学期拥有一大本知识卡片,统一购买,定期检查评比。二是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每人每学期要有一厚本课外阅读笔记,定期检查评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巩固读书收获,整理思想,探讨问题,也有益于提高写作能力。第三,课外练笔要与影视活动以及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一是开展影视评论,不仅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富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教师除了介绍有关的影视知识外,还要及时推荐好的作品和节目,让学生的课外练笔与社会热点焦点、与民众民生的脉搏跳动更加贴近。要充分利用影视的现实性,教学生学会欣赏和评论,如让学生观看《今日关注》、《焦点访谈》,评论事件主题意义和人物性格特征;让学生观看各类庆典活动和文艺晚会,写观后感和时事评论;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就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歌曲填词吟唱,每填一首词就等于创作了一首现代诗歌。对这些活动,我们除做好辅导、检查、评比工作外,还应及时组织交流,并把好的作品推荐到各类报刊去发表。第四,课外练笔活动应与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结合起来。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组织的“班班建社团、人人入社团”活动中,我们乘势而上,创办了“文学社”、“记者团”、“诗社”等学生社团,推出了《小草》诗刊、《憧憬》文艺刊物,黑板报《校园通讯》等。鼓励学生每人选入一个社团,选编一种刊物,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费时不多,费用小,突破了班级只有少数人活跃的状况。每人每月办一张手抄小报,每学期集一册名言,让学生自制贺卡、自写贺词,在节日里互赠互勉。这些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舞文弄墨的用武之地,是学生兴趣的发源地,未来的小说家、诗人说不定就会从这里诞生。

3.课外练“说”活动。第一,要明确课外练“说”的基本要求。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准确、明晰和动听。”格拉易安也说:“说得恰当比说得漂亮更重要。”课外练“说”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大胆地说普通话,大方地说求清晰,流畅地说合规范,得体地说看对象,连贯地说有中心,全面地说抓重点,这些要求每个语文教师和学生心里都必须明确。第二,要采用多种方法训练。①课外与课堂结合,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每节语文课开始前进行三分钟说话训练,说话的内容不限,形式多样,每次训练要有成绩记载,期末计于总成绩。在这方面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②听录音、看影视,进行模仿练习。如播放录音、播放精彩的演讲和广播电视片断,让学生模仿语调、语气、重音和停顿;让学生看电视里的文本节目,学做节目和活动主持人;模仿电视活动,开展一些游戏来练“说”,如文学名句的竞猜竞对、串词、正话反说、正问反答、实话实说,等等。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练“说”的空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们以年段、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题答辩赛、朗诵会、演讲赛、知识抢答赛、名篇吟诵赛、普通话赛、闽南话与普通话对讲赛;召开读报讲座会、故事会、经验交流会、实习实验汇报会、影视评论会;让学生轮流主持班会、晨会、晚会等。

三、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