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教育培训十篇

时间:2024-01-02 17:44:08

时代教育培训

时代教育培训篇1

1.培训目标和具体培训计划不明确

在目前的教育培训中,往往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只有在教学内容有所需要的时候,才会组织开展集中的培训,十分功利,重理论知识培训,轻技能实践培训,重业务培训,轻政治素质培训。这种不明确的培训目标和不明确的培训计划,使得培训产生了较大随意性。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教师编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投入到师资培训的经费不够充足,并没有将这一项经费作为单独的项目提出,使得经费的使不够规范,严重抑制了师资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没有足够的教师编制,使得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是没有那个意愿去参加更多的培训,影响了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3.培训内容单一,缺乏个性

在已经开展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往往长培训模式较为固化和单一,这种根据统一要求,统一开展的培训虽然比较完整,比较规范,但是缺乏个性,忽视了教师个性化的基本需求,压抑了教师的主动性,不能够具体到不同专业的不同培训需求。

二、高校师资教育培训创新的具体措施

1.明确师资教育培训的目标和计划

没有明确的师资培训目标,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就缺乏一个大的发展方向,缺乏评定师资培训工作实效的基本指标。我们可以说,明确的培训目标关系到整体的培训价值取向,关系到各项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在开展师资教育培训之初,首先需要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任职专业、岗位职责、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真正了解到教师所在的岗位对其提出哪些具体需求,围绕这个需求点设计培训形式及培训内容,以期通过培训课程的设定,来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

2.创新培训模式,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创新研究的重中之重,从一个方面讲,需要把参训教师作为整体培训的根本,从另一方面讲,还应充分满足教师自身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满足不同专业教师对于不同专业知识技能和技能实践能力的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各个高校在进行师资教育培训时,要科学设计培训方式和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确保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一方面,要深化理论学习,同时理论要紧密结合技能实践,需要培训教师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入教育生活的细节部分,以教学实践为培训的基础,将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与科技研究相结合。科技研究是不能放弃学术部分,是代表高校教育质量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所在高校的整体师资水平。因此,在教育培训中,要注重将优质的教育培训内容升级为科研成果,以此来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典型示范。

3.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时代教育培训篇2

溆浦县宣传部副部长王继云同志给我们上了第一课《突出问题导向,找差距补短板,推动意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让我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溆浦县纪委监委驻教育局纪检组长饶建光同志的《执纪监督 廉洁从教》,让我懂得了执纪监督、廉洁从教是学校党建工作、自身立德树人的内在需求,要做一名“四有”好老师,扣好学生的第一粒扣子;县直机关工委吴厚俭同志的《新时期中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怎样履职》及教育局党建办主任邱高贤同志的《党建业务知识培训》,结合了学校党建工作实际情况,指出了学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多个方面就如何抓好抓实学校党建工作及创建亮点特色工作作了具体的阐述;我们还观看了红色电影《半条棉被》,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来给老百姓的人!最后是教育局张林局长的《推进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讲座,他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如何实现学校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并且还组织开展了小组讨论、现场分析,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引起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让自己感触良多,让自己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礼,感受到了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所象征的崇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一、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支部书记,我必须始终把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当作首要任务来抓,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分制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通过支部党员大会、专题讨论会、主题党日活动、党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和管理,努力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实现兼容管理,推进支部行政班子建设同步发展。我将根据现状,我将进一步推行兼容管理,以党员的要求约束非党员行政,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学校和党支部领导作风建设,健全学校党组织工作制度,解决党员不乐于、不敢于、不勤于担当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他们积极进步,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学校发展。

三、必须把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提高教职工思想素质

作为党支部书记,我必须带头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执行各级党委有关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研判意识形态管理形势,抓好教职员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落实。

必须加强党员、教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经常在党员会和教职工大会上提醒党员要增强政治意识,注意自身言行,树立良好典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积极人格。

四、进一步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时代教育培训篇3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时代澳大利亚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宏观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本文对此计划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作了介绍。

    1998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信息经济的策略框架》(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formation eoooomy) 。《框架》的第二条明确规定:对澳大利亚公民要进行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理念教育与技能培训。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大卫·坎普同时指出:“科学和技术正日益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适应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澳大利亚公民必须寻找一切机会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为响应政府的这一号召,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the eciucatian network aus-tralia reference c}mussiam)组织相关的效育和培训机构,特别是委员会下设的信息经济工作小组iewg(rnfo}rnation  eoanany  worming}p),起草并修改完善了《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 aza education and trainingactiom plan four the infoaxration }),并得到了联邦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ielya(ijep-armn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的认可。x.000年3月,教育部支持该行动计划出台作为指导性文件二并同意了基础教育的行动计划“‘在线学习“’( learning in an onlineworld)。职业教育的行动计划’“为信息经济而学习”(fleaable leaning for the inforrnatiari ecorbo-my)和高等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新更高(the way forward)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信息经济的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是一个宏观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的总行动计划,旨在提供共同的目标框架、学习策略和进程,以便所有承担教育与培训的部门各自努力达到国家的共同目标。

    该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与培训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要求在总的框架下,所有相关行业和部门要做到如下三点:

    1.制订规划、采取措施以保证所有公民拥有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生活、工作、终身学习的技术和技能;同时确保为澳大利亚的信息经济培养大量的信息和通讯(ict)人才。

    2.转变行业观念,充分认识信息经济对教育、培训和研究将产生深远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

    3一重新审视商业的运作方式,以保证在国际国内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给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者、研究者及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帮助全民适应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2.给教育、培训机构、研究所及图书馆提供价格合理的先进信.息和通讯硬件,并提供长期可靠的技术支持;

    3.在网络资源开发、网上信息、网络运行管理方面增进教育与培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4,政府为教育和培训机构制订适应信息经济和知识社会的综合政策;

    5.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以保证澳大利亚的教育和培训与国际环境接轨。

    教育与培训行动总计划涉及五个相关的行动领域:人的素质;硬件保证;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政策保障:网上管理与监控。每个领域同等重要,它规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措施。

    行动领域一:人的素质

    1.目标:

    (1}所有公民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者、决策者、领导者能充分认识信息通讯技术在其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适应信息经济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2}培养足够数量的拥有信.息通讯技术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信息通讯及其它行业的需要。

    (3}教育与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培训者、研究人员要率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和研究的实践当中。各级管理和决策者们要提高适应新形势的领导和管理水平。硬件供货商和维护者同样要迅速掌握先进技术。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2优先措施:

    (1)在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所有课程中开设“信息通讯技术ici"’综合课程;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扩大教育与企业的合作;

    (2)检查、监控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现有人员的信息通讯技术水平;

    (3}鼓励专业发展的措施,不断推出新的模式,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绝大多数工作者能熟练地把现代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学习过程之中;

    (4}鼓励运用信.息通讯技术研究有效的专业发展,鼓励研究运用现代技术和提高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行动领域二:硬件保证

      1.目标

    所有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硬件提供者必须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先进信息通讯技术设备,包括用户终端和大容量的网络设备,以支持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澳大利亚达到世界级的研究和培训地位;鼓励教育与培训部门内部的竞争,同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竞争的机会。

    2.优先措施

    为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价格合理、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带宽支持在线学习、教学和科研。教育和培训机构要:

    (1}监控本系统带宽的供应和需求,包括成本因素和国际价格比较;

    (2)监督资金和立法到位,以保证硬件供货商在国际竟争中以合理的价格经销带宽;

    (3)及时提供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最新信息,以保证硬件投入的最佳配置;

    (4}调查适应未来发展的带宽的最低要求,以及未来教育和培训机构硬件配置和数量的标准:

    (5)调查研究资金投入和硬件维护的方式,探讨教育培训机构、信息通讯行业和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硬件和带宽建设创造新的模式。

    行动领域三:资源建设与网上服务

    1.目标

    (1}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机构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提供网上资源和服务以支持新的学习、教学与研究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及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与管理。

    (2)澳大利亚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能力建立强大的网上教育和培训服务系统,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宣传澳大利亚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利用网上信息出口创汇。

    2,优先措施

    在网上资源建设和眼务方面,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系统内部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其它行业的合作。教育和培训机构应该:

    (1)通过项目资助、联合开发和其它方式推动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建设;

    (2}保证澳大利亚网上教育和培训资源的质量,包括技术标准、信.息管理标准和知识产权管理;

     (3)建设澳大利亚教育网(edna on-line ),作为澳大利亚教育培训资源和服务的公共网关;

    {4}调查企业战略的发展,预测澳大利亚网上资源建设的发展潜力,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注册用户,制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措施;

    (5)鼓励网上资源的创新发展研究和网上资源与教育学关系的研究。

    行动领域四:政策保障

    1.目标

    澳联邦、州和区域政府出台统一政策,认可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澳大利亚向信.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2.优先措施

    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制定跨区域的政策,由联邦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mceetya)认可。并继续支持教育和培训系统研究信息经济问题的唯一全国性组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erc)的工作。

    行动领域五:网上管理与监控

    1.目标

    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和监控规定,诸如知识产权、通讯、网上资源、域名、电子交易及数据保护等,以推动信息经济的发展。这些管理规定将对教育和培训行业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教与学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2.优先措施

    (1)制定和执行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合法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计划;

    (2)制定和实施未来通讯战略,以提醒教育和培训工作者注意当前和今后将要出现的影响信.息通讯技术使用的管理问题;

    (3)确立与政府管理规定中相关领域的特殊地位,如版权和通讯;

    (4)通过澳大利亚教育网络咨询委员会( erc)继续研究网上管理的若干问题。

    在国家总的行动计划指导下,澳大利亚各州根据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发展规划,如昆士兰州就出台了《2010年教育发展战略草案)。《草案》明确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过程。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的管理中应发挥重大的作用。州教育权威机构并承诺:

    1‘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学习;

    2‘提供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教学与科研;

    3.提供计算机网络系统供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交流,并获取广泛的信息资源;

    4.提供丰富的网上课程;

时代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供给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2—0058—05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我国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关系到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全国兴起教育培训热潮的情况下,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不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数量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尤显迫切。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概况

2011年7~8月,课题组围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与供给现状对福州市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2%,女性占58%,其中80后农民工占70%,90后农民工占30%,60%未婚。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领域农民工占56%,建筑业占8%,运输业占4%、商业占10%,服务业占19%,见图1,调查对象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层次,其中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见图2。

调研目的主要是全面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从供给与需求双向视角综合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因此,除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外,课题组还就教育培训供给状况进一步走访了福州市相关政府机构、企业和部分商业培训机构。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供求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既不能单纯研究其对教育培训的需求状况,也不能片面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供给状况,而应当从矛盾双方(即需求与供给双重视角)整体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现状与影响因素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总体上有着更为强烈的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显示:87%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愿意在工作之余参加教育培训。关于“对自己的学历与知识水平是否满意”的问题,66%的新生代农民表示不满意甚至十分不满意,同时96%的人认为,当今社会青年有必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关于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55.8%的人选择了知识更新。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知识、技术重要性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都相对较高。

就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具体需求而言,他们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一些共同特点,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培训方式的选择与第一代农民工相同,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在职培训即利用工作之余进行业余学习,29%的人选择了工作中跟着师傅学,这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生存状况决定的。在对培训时间的选择上,由于农民工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作量比较大,参加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因此将培训时间选择在周末的人占到了被调研总人数的59%。然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对培训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培训主体的选择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在培训内容上,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比较广泛而且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知识、文化知识、致富创业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人际沟通知识等。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技术含量高和现代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比较感兴趣,而对传统电工、车工、修理工、厨师等技能培训的需求比例降低,见图3。在对培训组织的选择上,也呈现多样化特点,见图4。

在授课方式上,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青睐网络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其中有33%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授课。

调查发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六方面:第一,城市化诉求与市民化意愿。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城市化诉求,对农村的归属感下降,他们渴望融入城市。课题组所做的另一项调查表明:30.6%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大中城市生活,27.5%的人希望在小城市生活,30.6%的人选择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中小型城镇,而只有11.2%的人选择回到农村。正是这种城市化诉求使得他们在外出务工的目的上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显著区别。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了求生存,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则不仅仅是求生存,更多的是寻发展。调查表明,有36%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外出务工是为了长本领、学技能,赚钱是其次。为了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求生存、寻发展,教育培训自然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己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收入状况与培训费用。关于“影响你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最主要因素”,32%的人选择收入有限,没有能力支付教育和培训费用。第三,培训效果或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有16%的人表示愿意花钱参加教育培训,但担心培训效果不明显,学了没用,达不到预期目标。第四,时间与精力。21%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和学习。第五,教育背景或文化基础。青年农民工前期教育状况的差异直接影响其教育需求的差异,有9%的人担心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不好。第六,年龄分布。新生代农民工中,年纪越小对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越低,见图5。

总体而言,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激增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时代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在于利益吸引力[1]。竞争压力不仅来自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而且来自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后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利益吸引力则与他们的城市梦想紧密相联,知识和技能的匮乏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层次和水平,冲击他们的城市梦想。

时代教育培训篇5

当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福建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对象主要包括派代表人士、无党派(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以及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等“六支队伍”,约2.45万人。党外代表人士每5年轮训一次。10年间福建省基本完成了两轮对新一代派省、市两级领导班子以及中青年骨干队伍的轮训工作;完成了福建省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三套班子党外处级领导干部的轮训工作;完成了市、县两级党委统战部长和高校统战部长的培训工作;同时分期分批对党外高级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和宗教界人士进行培训。尽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成绩,但在调研后发现,目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据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党外代表人士中不到六成人认可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部分人则对此持否定态度或认识模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巨大落差,主要缘于没有厘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与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及与国民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由于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所以常常出现调训难等问题。但是对党外代表人士“调训难”也要进行辩证分析,我们既要看到干部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更要看到自身在培训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要看到干部“调训难”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与中共干部不同,发现、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过程有其特殊性。经过上世纪以来几次换届,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大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他们没有派老一辈领导人同中共合作共事的阅历和成长经历。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特征表现在:“既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拥护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务实态度,又注重主观能动作用的实现,经历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既思想开放、眼界开阔、观念较新,又具有多样的价值取向;经历社会结构单一到多元的转型,既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又是各自领域的‘小众代表’。”[1]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其基本特点,切实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显示,70%党外代表人士反映最多的是:培训内容单一,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培训方式古板陈旧,多半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对培训内容的不满意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社会实践太少,联系实际不够;二是素质教育、能力培训方面的内容少,知识灌输多;三是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关于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据问卷调查表明,认为“方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占43%,认为“方式一般,还需要创新”的占42%,认为“方式单一,形式呆板”的占15%。可见,统战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突出表现在:第一,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协商机制。调研中了解到,全国不少省市(区)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统战部门协调、管理和组织,没有列入党委和政府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事实上,这项工作涉及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涉及人、财、物等许多方面,只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很难做好的。第二,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没有把干部培训与干部考核紧密结合,学习成绩与学习表现好与差对干部影响不大,对于积极参与培训、培训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党外代表人士学习的积极性。培训之后,未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受训人员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考核,对受训后缺乏跟踪管理。第三,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体系。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主要由各级社会主义学院承担,与党校和其他干部学校相比,在教学内容、学科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教学要求,缺乏统战教育培训主干课程统编教材的建设,导致了教育培训的内容相对单一,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第四,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已经进行多年,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三自”、“三不”的教育方针等,但是,总的来看,教育培训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估体系。

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就是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专业突出、群众认同、善于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新形势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必须推动将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党委干部教育培训大规划。实践证明,只有纳入规划,才能切实保证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规模和层次,才能切实保证社会主义学院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党委统战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和《纲要》强调了统战部“会商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要求“加强与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发现、推荐、培养,并协助组织部门做好考察等工作”。所以,党委统战部和组织部应根据各自的分工,在制定计划、确定名单、培养锻炼、考核任用等方面做到“同一套工作计划、同一份干部名单、同一个工作目标”,努力形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调研中了解到,福建省在健全完善联合调训机制和协商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比如,每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计划由党委组织部、统战部与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发文。重点班次由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按有关规定与相关部门实行联合调训等,这种调训机制既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又体现了党委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对党外人士培训工作的重视,使调训机制更具权威性。但在调研中,来自党派机关、工商联、基层统战部的同志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与各派、工商联及有关部门、团体的培训计划协商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市统战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在干部全员教育培训的同时,根据教育培训规划和干部名单,对重点对象和后备干部进行重点教育培训,必要时点名调训,真正做到领导干部重点培训,后备干部优先培训,代表人士全面培训,既避免重复培训、多头调训,又全面覆盖、不留“盲点”,更好地解决主要领导、重点岗位干部调训难的问题。#p#分页标题#e#

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既不同于老一辈的党外代表人士,也不同于中共领导干部,具有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的特点。要深入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通过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角色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发挥代表性作用。要突出教育培训重点,力争培养出一支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德才兼备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第一,坚持共识教育,打牢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要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统一战线理论实践最新发展。[2]当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支持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深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把这项活动作为关系多党合作发展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来抓,增进党外代表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第二,突出统战特色,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跨越发展大局,就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组织开展教学与社会实践,促进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整体素质。真正做到福建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党外代表人士缺什么就补什么。第三,加强能力培训,努力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要按照培养合格的组织领导人才和参政议政人才的要求,在搞好政治培训的同时,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由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的培训转变。座谈调研中有学员提出,社会主义学院要针对不同领域代表人士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学员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研究开发能力培训的教学内容和特色课程,分类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能力培训,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一,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从广大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出发,分类别、分层次、分岗位开展培训。重点办好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究班、国情研修班等主体班次。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推行专题研讨、短期培训、小班教学。在座谈调研中,很多在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过的学员,建议以现在的分类教学为起点,根据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和地域特征,结合实职、专职的特点,从师资、课程和培养机制上再细化教学框架,办好主体班和各种类型的专题培训班。第二,推行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在教育培训中,坚持自觉、自主、自为方针,突出党外代表人士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倡现代教学法。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党外代表人士最喜欢的教学方法为现场考察式教学(75%),接下来依次是案例分析式教学(52%)、课堂互动式教学(50%)、学员研讨式教学(37%)、课堂讲授式教学(22%)、模拟体验式教学(20%)。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形式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强化时事教学,把理论学习与世情、国情、省情、统情教育相结合,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其次,深化分段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研考察相结合,提高参政议政、服务发展的能力;再次,优化研讨教学,把学习培训与推动实际工作相结合,启发学员研究探讨工作实际,提高组织协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优化课程设置,继续实践和完善“短”,即以短期培训、小班教学为主、适应统一战线不同领域成员的工作特点和学习需求,解决工学矛盾;“专”,即围绕一些重大问题、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教学;“活”,即在搞好传统方式培训的同时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等为一体的统一战线特色的教育培训模式。

时代教育培训篇6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目标,是政府和全体国民的强烈愿望。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知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力队伍。由此引发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教育的追赶一定要优先于经济的赶超。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由产业工人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人正是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又占绝大多数,因此没有这个群体的发展,就没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各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证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什么能挡得住城市化的步伐,没有城市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也很难实现。而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没有人口的城市化,显然称不上真正的城市化。因为,严格说来,只有市民才是城市社会的真正主体,城市化的一个最本质的表现就是市民社会的建构。与纯粹务农的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他们在整个城市社会中仍然处于最底层。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无法真正实现市民化,这势必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要使农民工转化为非农民工,成为市民,就必须大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术能力,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非正规教育和各种培训的人有机会接受再教育,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才能彻底变农民工为市民,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技工,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产业工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弥补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对不足的缺陷,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当前,全球产业竞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产业升级换代的需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变化。传统体力型劳动力的需求量正逐步减少,技术型农民工的需求量则逐步增加,以至于出现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状况,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技能性“民工荒”。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四)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城市梦”要比他们的父辈更执着。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他们渴望成为市民,希望自己能留在城市里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市民化意愿和倾向是十分强烈的。正因为他们有梦,面对同样的社会境遇他们内心的困惑也就越大。面对他们的困惑,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要求他们回到农村,安心务农;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们。我们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利益,特别应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愿望,因为他们是时展的生力军。只有不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和谐。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临的困难

(一)政府和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1.政府层面。政府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农民工培训工程进展和效率的最大因素。农民工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属基础建设范畴,国家须明确其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地位与主要责任。近年来国家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方针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措施不力。地方政府未切实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农民工培训落实不力。从国家主管农民工培训的部门看,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缺乏集中统一领导;从国家教育方针来看,农民工培训未包含于教育发展战略之中;从投入来看,政府投入非常有限,全国众多具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难分其羹。因此,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缺乏认识高度,则不利于农民工培训工程的实施。

2.企业层面。企业未认识到员工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长效性,缺乏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企业来说,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果为农民工的培训费用买单,就意味着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况且,在制度和运行环境具有高度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在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的情况下,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这使得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形成了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的现象。据《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的调查,在北京只有2%的农民工反映其所在的企业经常对他们开展培训,而71.7%的农民工从未接受过企业的任何培训。由此可知,企业缺乏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是由制度和运行环境不稳定,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造成的。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从我国目前颁布的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来看,主要集中于农民工培训的措施和步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的配套保障措施,而且也没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政策,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城乡教育差距明显。人们能否享受某些教育资源往往是以户籍归属作为依据。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投入在城乡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异。由于城乡两种教育资源的长期分离,导致两种教育背景难以衔接,新生代农民工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时面对两种不同知识背景的转换难以适应。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的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对于青年农民工个体而言,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们慢慢发现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于制度的影响,大多外来的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平等享受当地的教育服务。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自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对该项目也大力支持,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补助资金6•5亿元,带动各省省级财政投入10亿元以上。但从总体上看,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仍显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供给制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支持水平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例如,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为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培训预算2•5亿元,不足1%。2004年至2006年,中央政府投入农民工培训工程12•5亿元;近两年,全国省区市级政府部门也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12亿元。在此条件下,平均每位农民工培训的政府投入大约100多元。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力度亟需加大。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我国目前拨付的财政资金仅仅是杯水车薪,从目前来看,农民工培训资金主要来自自筹和用人单位。有调查发现,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经费和用人单位出资为主,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和42%,政府出资的占5%,三方共担的占3%。二是资金使用分散,政府有多个部门以不同方式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直接放大了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三是财政支持不规范,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财政以外的其他资金的投入,这远远不能满足培训支出的需要。

(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内容的缺陷

1.培训机构自身缺乏竞争性。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多数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指定的,缺乏竞争机制,这些培训机构的资质程度好坏不一,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政府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培训机构只要完成培训任务就行,根本就不必讲究培训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2.培训师资队伍不过硬。很多培训机构由于中标或在政府的授权下直接获取了政府各部门培训项目,培训任务繁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舍不得花钱聘请专业培训教师,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即使临时聘请专业教师,也很难聘请到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所以,既通业务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教师在各大培训机构尤其缺乏。此外,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学队伍在不同程度上引用了志愿者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很难保证其培训质量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培训教育机构的教育培训内容脱节滞后现象严重。对某个群体实施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将直接决定该群体的职业领域与就业层次,从而决定其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向上自由、和谐发展的程度。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大都是指向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对技能和一般技术的需求反而相对较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或新生代农民工个体,都难以预计进城以后的情况,使得流动前的教育培训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暂时性。

(五)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到位且支付能力有限

农民工自我认识不到位,自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工受教育时间短,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分析,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得农民工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人力资本意识,因而缺少自我投资意识。农民工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不会投入经费和时间去接受培训。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而且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不仅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教育培训的非常有限。且工作时间也过长,居住城乡结合部等,这些都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主导作用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项惠及农民、企业、地区乃至全社会的事业,因此,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都将处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共同推进的阶段,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仅靠市场本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处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关系,克服那种政出多门、分散重复、效率低下的管理格局,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活动载体,应该承担起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责任。企业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并重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坚持按需培训,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坚持引导培训与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广泛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根据自身需要和农民工现状,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确定年度培训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充分发挥企业地处培训一线的优势,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的法制化

1.实现教育培训的法治化。农民教育培训的法治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经验。我国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促进劳动者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必须加速专项立法工作,以加快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同时,修改现有与农民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重新确立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地位、实施和管理等,使其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还有,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把农民就业制度、监测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设立专门机构,监督各部门对法律的有效实施。

2.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必须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制度化并一以贯之。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决定》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将每年培训劳动力1•5亿人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就业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的有效机制,这样既能增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又有利于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

尽管政府投入到农民工培训当中来的经费在逐年增长,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可以得到一定补贴,但由于农民工人数的不断扩大,每一个参训农民工所得到的补贴还是微乎其微,农民工个人还得分担培训费的大头,相对于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或者预期收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农民工个人分担培训费用比例过大,已成为限制农民工参加培训的一道门槛。这里有两个矛盾必须化解:一是农民工培训经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和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全部包揽培训经费之间的矛盾。政府作为农民工培训的主体和推动者,理当扩大经费的投入,但农民工培训队伍越来越庞大,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指望政府包揽全部培训经费也是不现实的;二是培训费用过高与农民交费能力和交费意愿过低之间的矛盾。就培训学校尤其是民办培训学校而言,他们开办培训班,是有资金、设备投入并想获得一定收入的,在可能情况下是想收取更高培训费的。但大分农民工收入有限,无力承担过高的培训费用,即使有交费能力,在预期收入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太愿意自己交费参加培训。化解这两个矛盾的办法:一是靠政府不断扩大经费投入,并使之制度化,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培训中来,包括采取用人单位出资实行定单培训以及筹集资金建立农民工培训基金等方法,从而解决农民工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积极出资培训。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积攒资金用于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可考虑让经济困难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提前支取费用并逐步偿还。

(五)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和思想教育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样的培训教育可以大大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综合素质起主导作用。引导性培训可以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也可以在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时,将有关内容融入其中。一是法律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和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语言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城市生活和发展的能力;二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把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注入新市民的头脑中去,使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不断跟上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三是城市化适应教育。教给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使之尽快和城市相融合,逐步引导他们破除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意识,逐步形成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树立自立、竞争、规则意识,增强合作和开拓创新精神;四是热爱第二故乡的教育。向他们介绍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培养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使之与城市居民融洽相处。此外,还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培训内容体系中以满足部分农民的创业需求,通过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其向现代公民转变,尽快完成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转化。

时代教育培训篇7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虽然普遍提高了,但与每年600多万大学毕业生相比[5],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就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据统计,2009年我国1.45亿农民工中,年龄在16~30岁之间的有65%左右的人只接受过初中教育,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不足20%[2]。但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文化要求来看,21.8%的单位要求劳动者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38.3%的单位要求劳动者要具有高中文化,只有26.8%的单位要求劳动者具有初中以下文化[6],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掌握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增强谋生本领,提高就业质量,有助于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开阔他们的视野,跟上时代步伐,推动城市化进程。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目标在于融入城市,成为名符其实的市民,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进城务工之初甚至在学校学习阶段就憧憬过城市的美好生活并希望在城市立足扎根[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表明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虽然目前有部分地区已取消了农村户籍,然而市民在心理上并未接纳他们,据调查,农民工认为市民对他们友好的占36.5%,不太友好以致排斥的占24.8%[8],究其原因虽与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农民工自身素质造成的。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完成城市化过程,由农村人变为真正的城市人,在城市中和谐发展,就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改变传统观念。通过教育培训可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法律、文明行为规范等学习,使其深入了解城市,自觉增强对市民群体的归属感,克服乡土文化中的封闭、内向、散漫等消极思想,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到城市各项活动中去,在心态、文化、生活方式上逐渐接近市民,最终达到与市民的心理融合。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满足目前生活现状,对工作条件、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有较高的期望。但由于其文化水平、技术技能等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入城后一般只能从事需要体力多、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工资报酬低,与市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尤其是从小备受宠爱的独生子女,进城后由于强烈的环境反差造成的心理负担因期得不到合理的倾诉和宣泄,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引发各种心理疾病,还有可能酿成悲剧。此外由于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约束能力不强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浙江省十里坪监狱对近5年入监服刑罪犯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服刑人员实施暴力犯罪和团伙犯罪的占当年新入监服刑人员一半以上,有的年份达七成以上[9]。因此通过教育培训,一方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所需技能,让其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质量,从而逐渐改善其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加强心理疏导和法制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认同感。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有各类培训机构对进城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农民工培训工作由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参与,缺乏统一领导,监管措施不力,致使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培训效果。目前颁布的有关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多侧重于对农民工培训的措施和步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配套保障措施,更没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制定出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无法可依。国家非常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对提高农民工素质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总体还不能满足他们对教育培训的要求,与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比相差甚远,国家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到对其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用工单位也没有把对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投资,尤其是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严峻就业形势下,用工单位多采用“拿来主义”,不愿意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买单。

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文化基础,有的培训机构将职业教育等内容直接移植到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多数教师是临时招聘的兼职人员,甚至有的培训机构聘用一些还没有迈出校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高校在校生,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更为严重的是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内容老化,没有针对性;多数培训机构培训方式简单,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员动手实践机会不多,灵活性不强,学不到实用技能,不能有效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调动不起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多数人对培训工作不满意,据杨海芬等调查显示,对培训内容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56.7%,对培训形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32.3%[10]。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正规教育时间短,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当前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判断不准确,小农意识较强,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误认为不参加培训也能“胜任”工作,不愿意投入精力和经费参加培训。多数用工单位同新生代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短,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愿意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规避由于签订劳动合同而引发的法律责任。由于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人生没进行过认真规划,职业流动性非常大,用工单位不愿意让他们参加培训,以免影响工作,影响单位的经济效益。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

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制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趋势,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法律,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多以获得最大报酬为最终目标。培训工作功利化,制约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保障,导致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无法可依。因此,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及奖惩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鉴定、评估和监管工作,建立培训资金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网络、新闻媒体等监督和评价功能,树立和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终身教育理念。明确目标,划清职责,健全机制,理顺关系,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法制化轨道。教育培训经费紧张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的瓶颈,尽管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每个参训人员得到的补贴微乎其微。考虑到国家、政府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在政府逐年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的同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多方位立体化的筹措机制,如单位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个人缴纳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共同筹资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科学文化、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等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能,加快其融入城市的步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或采取9+1义务教育模式,对没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强化其职业技能和城市化心理辅导,与用人单位联合定向培训,直接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p#分页标题#e#

时代教育培训篇8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同实际需求相脱节、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培训机制单一、教育培训保障制度缺失等问题。因此,充分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职业院校的参与作用、各层次培训师的带动作用及社区、党工团组织的帮扶作用,以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2004年到2012年连续9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九个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的一号文件。支持“三农”,关注民生,不仅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战略思想上的具体体现。农民工问题本质上就是农民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热点话题。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是目前农民工问题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有1亿人左右,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不但关系到我国市民化的进程,也关系到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得以顺利实现,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素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离不开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工作。因此,研究并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积极探索其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与特征

1.新生代农民工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制度变革,中国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拉开了帷幕。80、90年代形成大规模的“民工潮”后,农村外出流动人口的规模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令人瞩目又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农民工现象。农民工一般是指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即出生且户口在农村,而人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它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我国城乡二元制度和户籍制度直接导致的一种社会现象。当前,农民工正经历着从老一代向新生代的转换,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是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已具备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学者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将他们与老一辈的农民工相比较可以看出,一方面他们对土地及农业生产活动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受过义务教育,文化程度较高,且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但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据统计,我国现有新生代农民工约1.2亿人,将近农民工总量60%,是一支迅猛发展的劳动力大军。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保障我国产业转型、经济提速、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2]。

2.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可以被看作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一个新兴群体。一方面,由于他们和老一辈的农民工同处于城乡二元体制之下,受着农业户口在城市中的各种限制,甚至是各种资源在城乡间的不平等分配环境中生活长大,因而自然而然地被农民工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给同化了;另一方面,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正处于青壮年期,身上呈现出同年龄段的普通年轻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因而要更正确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就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与时间(历史)和空间(地理)相关的三维坐标中来加以把握[3]。在时间维度上,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中的一个过渡性群体,体现出时代性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一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的群体,有着边缘性的特征;在未来这个维度上,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发展性的特征。

第一,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成长生活在中国社会转型及体制不断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得他们在进入大城市务工时显现出与老一辈农民工不一样的特性。他们不仅注重工资待遇水平,还会看工作环境的优劣,自身权利的实现情况等,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同时,他们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更加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更能够接受城市的文化文明,他们的价值观更多地显现出多元化、时代化特征。

第二,边缘性的体现。一方面,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着父母在城市里生活长大,心理预期一般都高于老一辈农民工,但耐挫力却相对较低。且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他们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对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不熟悉,不会种田,所以在农村的社会生活模式下处于边缘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制约等,他们在城市中大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职业,做生产线上的一线劳动力或在工地、服务业等行业上工作,大多是靠体力吃饭,难以找到高收入且稳定的工作。并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当中去,所以他们在城市中也处于一种边缘状态。由于他们不熟悉农业生产,土地无法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城市目前也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4]。

第三,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80、90后,来城市务工没多久,他们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而且工作不是很稳定的,并未完全确定以后从事的职业。所以,他们在职业发展上有较大的变数;且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仍未结婚生子,不久就要面对婚姻及以后的子女教育等问题,是选择在城市结婚定居,安家乐业,还是回到农村,他们的心理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概况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数量是2.69 亿人左右,而在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25亿人,占到农民工总数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根据中国就业网在2014年1月的信息,如表1所示,从2013年城市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要求来看,85.3%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5]并且,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占总需求的60.7%。那些没有受过专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量只占一半不到,这就表明知识和技能已日益成为用人单位选择劳动力的重要标准。体力劳动的需求量日益减少,受到过一些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就是说,如果新生代农民工能大规模接受技能教育培训,他们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就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快速发展,进而能在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就业。(表1)

2.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培训保障制度缺失。从总体上看,国家非常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投入大量资金。近两年,全国各省区市级政府部门也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12亿元[6],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及技能起到一定作用。然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数量极其庞大,尽管各级政府部门都对其教育培训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平均到每位农民工,得到的政府投入就变得微乎其微,大概只有一百多元。而且,国家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比相差甚远。例如,作为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覆盖全国大部分城乡地区,是由劳动保障部、农业部等六个部门共同负责牵头,每年拨款资金却只有3亿元左右。而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数极其庞大,现有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参加培训的农民也存在培训时间短、培训深度不够等问题,甚至有些贫困农民无能力参加培训基地培训。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对我国一些985或211等重点高校,每年投入资金多达3~8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之处。同时,一些企业多采用“拿来主义”策略,更加倾向招聘已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企业更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当成是一种额外开销,不愿意投资。所以,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外来资金比例非常小,显然难以满足教育培训预算需求。而目前政府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其他资金的投入。

近几年,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宣传普及力度,社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单位和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但目前颁布的一些有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政策大多侧重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步骤、措施等,缺乏有效的法律及制度保障,从而使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多流于形式且无法可依。

(2)教育培训内容同新生代农民工实际需求脱节。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具有一定复杂性,他们选择到城市中去打工往往出于个体选择,流动目的也从单纯的生存型向发展型变化,不再将工作简单地视为生存手段,更看重自身的职业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意识、维权意识和学习欲望。希望能学习到专业的技能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改善生存状况,也希望能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又希望学习一些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但是现实情况是,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教育培训内容单一,内容多以一些基本职业技能和岗前培训为主,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而且培训内容较老,农民工们像吃“大锅饭”一样接受培训,没有针对性,实际效果较差。由于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的需求,缺少文化修养方面的课程,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3)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高效完备的培训机制。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主要由社会保障部、劳动部、教育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由于牵头部门过多过杂,使得其教育培训缺乏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机构监督管理不到位,也使得其教育培训工作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往往主要由一些企业和一些职业院校实施,没有专门的比较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从企业角度看,大多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将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当作一种额外成本,并不情愿为农民工教育培训买单。从根本上来看,是用人企业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认识到人力资源投资的长效性。而且新生代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也是使企业缺乏足够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主体的一些职业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大多是盈利性质的,并不以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为中心,师资水平也良莠不齐,且教学时间较固定。而新生代农民工所在企业大多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很难固定学习培训,这样教学和工作的时间就产生了很大矛盾。因此,从整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机制尚未健全,且面临难以真正落实的局面。

(4)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因素,职业技能提升乏力。由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 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可知,在新生代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比老一辈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7]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高于老一辈农民工,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适应、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一方面,由于中国教育体制问题,他们从小在农村乡镇地区所受到的教育质量无法与城市相比。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们不能再像老一辈农民工那样,仅靠从事体力劳动在城市中扎根生存,也就使得他们在城市的就业市场上处于一种很不利的地位。新生代农民工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他们对接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有非常迫切的需求。但是,由于他们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边缘性”,使得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实力去满足这些需求。而企业目前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农民工职业培训,国家政府在这方面也一直是处于一种漠视、置之不理的“缺位”状态[8]。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该转变理念,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公共服务,明晰各级政府及部门机构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中的职责,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把国家有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起来,从根本上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权利。

教育培训经费紧张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症结所在。虽然各级政府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经费在逐年增多,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基数的庞大及其总数的不断扩大,使得每个参加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得到的补贴微乎其微。要想参加专业的技能教育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还得承担教育培训的大部分费用,这对农民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也因此已经成为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政府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应当不断扩大经费的投入,最好能使之制度化,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可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譬如,减免税收等,鼓励企业和培训机构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从而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物质保障。

2.调动社会积极因素为教育培训提供条件和保障

(1)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参与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各式各样的职业技术院校,规模已经足够庞大。但是,正是由于基数太大,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些职业院校的监督管理不是很到位,从而使得这些院校的层次和质量良莠不齐,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起到的作用也并未达到一定的成效,无形中造成了对现有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正值青壮年,在成长环境熏陶下,他们更具有现代年轻人的一些特性,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思维也更灵活。首先,职业院校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新特征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能更为新生代农民工所接受;其次,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比较零散,学习时间难以固定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通过加强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直接到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企业或地点上课。比如,车间、工作现场,这样既能节约成本,也能较好地解决农民工上课时间问题;最后,还可以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实际需求开设一些课程。除了专业技能课之外,还可以讲解一些法律知识和业余文化知识类的课程。

(2)充分发挥各层次培训师带动作用。我国各类农民工培训机构数量庞大,而师资力量却相对薄弱,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培训师队伍。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某些做法。英国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学校在招聘培训师时,既非常重视审核应聘者的学历、经历、技能等,更强调培训师的实践技能。而且,对应聘者还有一定的试用期。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培训师队伍的专业化。合格的培训师应该首先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再根据这些需求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不断完善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3)充分发挥社区、党工团组织的帮扶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已经成家的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各个社区中去.社区及居委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优美的社区居住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等都可以给新生代农民工营造积极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社区的党工团组织也要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效用。

3.充分发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企业作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之一,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按需教育;了解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有时效性的教育,做到因时教育;根据企业自身对人才的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状况,为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筹备经费和师资等。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观摩等形式,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操作技能;企业还可以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循序渐进的教育培训,培训师可以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等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再结合其实际工作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继续教育,以巩固教育效果;企业还可以建立一系列考核机制,每周对之前培训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核,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引入竞争上岗等晋升机制,以激发其学技术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强化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做到肯于和敢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投资,做好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形成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4.充分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主学习意识

为了适应现代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身边的一切学习资源和业余时间。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培训目标,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既可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可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背景下,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及职业技能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各企业可以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些心理特征出发,在社会各部门机构为其提供完备的学习硬件、师资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技能的激励机制,将工资待遇同知识水平挂钩,将晋升标准与技术学习能力挂钩[10]。从而充分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主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媛媛.试论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及其培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页),2012-6-10.

[2] [3]黄丽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

[4]中国工运研究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判·对策建议[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11).

[5]中国就业网..2013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完整版

[EB/OL]. chinajob.gov.cn/DataAnal?ysis/content/2014-01/22/content_879534.htm[6]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8]简新华,黄锟.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9]高玉峰,石洪顺,贺字典.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页),2012(6).

[10]吴小蓉.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12(6).

时代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 培训体系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现状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还远远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脚步,笔者通过对50所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调查和对近4万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及家长对当前课堂教学最不满意的就是教学手段陈旧落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造成这种问题是多方面的,诸如高等院校信息管理技术传统落后、硬软件设施不足、现代化教育意识淡薄等。

虽然这几年,我国高等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很长一段距离,尤其是在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技能方面。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我国高等教学、教育发展优越的地区尚有1/4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了解。调查显示,高等教育、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大部分愿意实行教育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学习契机。因此,如何对高等院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如何更好的在高校实施教育技术培训,这就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高等院校教师实行教育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能否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将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科学化的进程,甚至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复兴。由此,高校要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强化高等院校的现代化进程,其中注重培养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等的应用性,这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技术改革的重要环节。

目前,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005年,国际教育技术组织制定了《高校学府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其中规章中规定了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标准,为了使高校教师达到该标准,从而需要对高校教师进行合理高效的教育技术培训。此外,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也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十分关注。

三、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体系

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

合理高效的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落实,重点是要新转变高校教师的传统理念,因此必须加强高等院校领导层、教师特别是高等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及中老年高等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思想上抛弃传统、落后的观念,并构建现代化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技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作用。鉴于以上认识,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上,必须注重现代化教育理念的选择。在案例选择上,重要是体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最好具备良好的互补性,而不是对某科目过于专业,这更有利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的迁移。总之,培训的内容要兼顾到学科理论与实际实践的有效结合,既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实践操作性。

2.本校的培训:地方高校自身组织的培训主要指基于高校自身的培训,或基于本地区的培训

目前,全国132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体系,这类培训中心就是趋于本地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笔者认为对地方高校自身组织培训体系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考查、审批。这种在本地高等院校设点培训的模式从一定范围上讲比较灵活,其所处范围较小,能合理完善地控制、监管,对于组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较方便。但必须对地方高校自身组织的培训质量作严格的审核。对于这种地方高等院校为体系的培训中心,还可以结合当地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及培训方法等作灵活的处理、安排。

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法:网络+面授

上述主要是以纯面授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网络教育理论的不断增强,通过互联网教学加面授的模式可算是一种理想的培训模式。对互联网培训来说,有诸多优点。

(1)可以节约大量人、财、物,为从事培训的高校教师、培训中心减少部分开支和节约宝贵的时间,既可实现实时、实地教学,也可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更适合在职培训的特点。

(2)互联网还可以实现全国性的培训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有利于培训的质量和培训模式统一,这也是互联网远程教学的一大优点,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相比的。

(3)互联网教学本身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有机体现,把培训搬到互联网进行,能合理有效地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进行支持,也是对教育技术诸多方面的检验,更容易增强高校教师学好并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信心,因此,互联网培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当然,单一的互联网培训模式,没有与面授的有机整合,也不一定能取取得突出的培训疗效,至少目前的互联网教育、教学如此。因此,对互联网培训必须辅之以必要的面授教学,才能实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整合。

四、小结

高校承担着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任务,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实现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化、信息化、现代化,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飞.美国校董会如何推进“教师开发”.外国高校学教育,2004.

时代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农村;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前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并最终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其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我国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大规模地开展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快捷途径 。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教育的施教者――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据统计,全国有70%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承担着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对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到自身水平、教材、学生实际、经费、教学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扰,影响了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速 。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令人堪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村部分中小学教师中毕业于师范中专和大专的较多,本科学历以上的相对较少,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进修或函授达到学历要求。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正规师范院校教育,文化水平、专业水平不高,知识面窄。教师学历不够,文化素质不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一大瓶颈 。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过程中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培训质量要求提高,培训师资难以适应,反映在:一是培训的内容上要有高质量的专题;二是教育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不断创新。但目前我市的师资队伍的总体状况还难以适应这种培训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数量不足,不少培训单位的培训师资缺编,二是师资水平有待提高。这种现状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根本解决。培训课程内容丰富,而教学信息、资料贫乏;培训需求增长,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培训技术和手段落后。就目前的培训现状来看,培训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只是偶尔开展一些交流研讨,另外就是缺乏现代技术的应用。培训时问相对集中,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影响了培训工作,另外,教师培训虽有统一的规定,但激励措施缺乏力度,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 :敷衍应付、走过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经费紧缺。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就必须加强培训,而培训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则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三、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的作用

要想在短期内对全国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开放式的培训,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仅靠一般的培训模式是绝对不可能的。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可以克服工学矛盾,快捷、高效地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

农村中小学教师较为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有效地开展远程教师教育。由于农村教师缺编严重,所以很多地区往往是一名教师承担着教育全村孩子的重担,一人独挡一面,他们更迫切需要接受培训,可是繁重的工作,艰苦的条件又不允许他们接受离职、脱产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教育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一定要以远程教育为突破口,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继续教育的课堂,使教育内容更富时代气息,以更丰富、更活泼的形式为农村教师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创造条件。

四、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跟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势:面广量大的优势,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大容量、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快捷便利的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快捷、准确地把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无需离校、离岗,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机会均等的优势,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使很多人失去了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通过重组教育资源,能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媒体先进性的优势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使学习信息呈现数字化,教学媒体交互化,教材编制软件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媒体操作的简便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多媒体化等,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总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手段和学习材料的先进性、学习模式和学习进程的民主性、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和趣味性、学习效率的快捷性等特征,特别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

五、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的实施方法

从实际出发,加强投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教师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迫切需要。我们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争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吸引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投入,促进农村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现代化。

开发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既是教师培训的内容,也是沟通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培训部门内部与外部的重要手段。培训课程是培训信息开发的重点,要面向2l世纪,立足中小学的实际,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大纲、计划作为教师培训的依据,必须要求明确,重点突出,操作规范,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教材是教师培训的重要信息源,要按照培训教学计划要求,用好统编教材,选编专题教材,制作音像教材,同时要充分运用各种传媒扩大培训信息总量。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