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主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1:21:08

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范文篇1

一、哲学———关于理性的学说

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它是在东方、巴比伦、埃及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按照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考证和说法,古希腊早期思想家赫拉特里克最早使用“爱智慧”一词并用它来描述对于真理、智慧的追求。按现今可见的古代史料,第一个对哲学有明确自觉的哲学家大概是毕达哥拉斯。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叙:“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术语并称自己为哲学家或智慧爱好者的是毕达哥拉斯因为他总说除神之外没有人是智慧的。”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认为“认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就要撇开偏见,细心怀疑我们之前所承认的意见知道重新考察之后发现他是真的,才能同意它们。”黑格尔在肯定和赞赏柏拉图关于哲学以把握普遍性概念理念为自己的任务时说“:认识理念就是哲学的目的和任务。”即使在经院哲学时期,在基督教的教义所划定的范围内,人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地运用其才智,只要同既定的真理没有矛盾,人类理性可以随意的解释世界。经院哲学并非根本否认理性的作用。它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发法从外在的权威即教会所解释的《圣经》出发演绎推出事实。它在运用理性、思维为宗教服务的同时,也在一定限度内维护理性的作用,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逐渐摆脱了哲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哲学与科学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发展的阶段性与科学发展的阶段性是相适应的。我们可以看到,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家们对于哲学都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来追寻世界的答案。从古希腊以来,不同哲学家对于理性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解释,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对于这一问题大家的意见却相对一致,普遍将这种理性理解为是一种历史的、批判的态度。即不借助于神的或者是其他一切不可知的力量,也不迷信于任何未知的力量,对于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哲学为什么是所有学科之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哲学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高扬理性主义的精神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立足于理性,将所有问题都放在理性的视阈下来思考,哲学才具有真正的气度。

二、哲学———关于实践的学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认识到了自古希腊以来大部分哲学家都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践的问题。这种局限性始终制约着哲学的发展,只有马克思才找到了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实践的方法。实践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就引起思想家们的注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很多哲学家都从自己的哲学观点出发阐述过实践问题。不过由于哲学立场和阶级立场的局限,包括唯物主义在内的全部旧哲学多没有解决好什么是实践的问题,没有正确理解实践的内容,实践的本质及实践的作用等各方面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建立,是既批判了以往各派哲学在实践观上的片面性和错误,又吸取了其有关的合理思想的结果。而这一切同辩证而又唯物的理解社会历史,即唯物史观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对实践内容的理解上突破了旧哲学的狭隘眼界。为了正确揭示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奠定了基础。当马克思恩格斯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首要的、决定性的形式和实践的最基本的内容时,他们所理解的实践是同物质自然过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自觉的社会性过程。它不仅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存在的基本形式,而且是人类同自然界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基本形式。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这一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当中,找到了使物质性、现实性与能动性、创造性统一的基础。从而把两者辩证的综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因为物质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使对象发生改变,同时还意味这人把目的性的因素注入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中,使自然界的因果链条按照同样可观的“人类本性”发生运转。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把人类活动动物化、自然化的错误。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正确揭示了实践对世界的革命改造作用,指出“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实践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物质实践的“革命的”、“批判的”功能,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一切只诉诸感性直观的观点,指出即使是正确的理论,也只有诉诸实践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对现存事物进行“实践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任何现实的实践都是合理的。马克思主义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使“理论的批判”转化为“现实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列宁提出了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的“交错的=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则进一步把实践看做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些都从唯物观和认识论等方面深化了对实践的科学理解。

三、哲学———关于反思的学说

进入风云变幻的20世纪,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哲学也形成了两种主要思潮:分析哲学、现象学。上述两种思潮在形式、结构和影响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在学科内部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迹。此外这两种思潮的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分析哲学分为科学论和日常语言论。现象学则在人类学方向上拓展,并沿着本体论方向上深化,接着双管齐下,吸收了存在主义的现实性。两种现代思潮标志着现代对于传统的反思。即对于理性的重新定位。它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不再像近代哲学那样一心关注自然、关注外部的物理世界以及人对世界的认识,而是专心致志于语言问题、符号意义问题和交往问题。海德格尔旧转向诗和语言的语义学以显示存在。第二,与此相联系,现当代哲学都从不同角度批判传统哲学那种崇尚超感性的抽象概念王国的旧形而上学。强调现实生活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第三,现当代哲学家不再像传统哲学家那样崇奉确定的、普遍有效的准则或规范。认为一切都可以发生变化,基于逻辑规则也可以有不同的约定。科学的倾向和形而上学的倾向两者各自作不同的追求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可以相互对立,甚至彼此相轻、朝着多元主义的方向发展。反思精神在哲学界占统治地位。这种反思精神的意义何在呢?它让我们思考在哲学经历几千年发展,许多问题依然不能很好地解决的情况下,哲学的作用是什么?哲学究竟何去何从?人类既见证了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化的发展。可是同时也见证了残酷的杀戮、自然界的报复、人类精神世界的困境我们究竟要追求什么?正是这种反思精神是人类深化对哲学的认知,使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它使我们对于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人类不可能成为世界的主宰,我们必须按照规律办事。但是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只要我们满怀热情地为人类幸福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摆脱现存世界的困境。这是反思精神的真正价值所在。

时代主题范文篇2

一、时代主题问题的提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是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作出的概括。党的十三大在叙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时,把“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列为12个观点之一。十四大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时,更明确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时,是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两大问题提出来的。1984年5月29日,他提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1985年他进一步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一般说来,它产生于三种情况:一是新的观察与旧的理论的矛盾;二是原有理论之间或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三是要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念。邓小平之所以能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两大全球战略问题揭示出来,既基于一定的事实判断,又包含新的价值判断。

邓小平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世界形势变化作出的事实判断是:在东西方关系上,一方面,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家。因其在进行军备竞赛,因而世界战争的危险还存在。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现代战争的高科技条件成为美、苏两家企图直接毁灭对方的冒险举动的制约因素;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似乎已走进了“死胡同”。在南北关系上,一方面,在五六十年代殖民体系瓦解后,集中在南方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解决发展问题,它们同大部分集中在北方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矛盾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在70年代,北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南北合作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南北对话;南北合作形成了一股改变南北不平等关系的力量,从而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矛盾缓和。

邓小平在考察世界形势变化时所蕴涵的超越传统的价值判断是:在东西方关系上,和平问题之所以凸显,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同时,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世界任何国家,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综合国力,乃至不同对外政策的国家,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就南北关系而言,发展问题之所以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南北差距的拉大阻碍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人口数量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一方面使发展成为南方国家最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北方国家的资本、贸易和市场的出路受到限制;同时,社会主义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发展与提高。因此,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这些判断,同样也反映了邓小平对整个人类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愿望。

很明显,邓小平的思维判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一是以人类的利益为重,二是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没有这样的价值观,是不可能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强烈地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二、时代主题的概括过程: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时代主题相互关系的把握

邓小平对当代全球性战略问题的概括,是在“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一步变化了的世界格局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时代主题范文篇3

关键词:国家利益时代主题国家利益转变国家战略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国家利益视角分析国家关系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国家利益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国际社会土壤中,并依国际社会历史阶段的变迁而变动。换言之,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分析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把握国家利益在内容、结构、维护手段上的变动,辩请国际关系的走势。为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为此,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扩大,延续已久的国际交往的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已难以涵盖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国际组织、世界政党、国际政治运动和跨国公司这四种非国家行为主体为基本类型的国际行为主体。它们与国家行为主体一起共同构成了国际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不断扩大发展的产物,然而,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政治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的地位,迄今为止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因此它仍旧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

国家利益是国家的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这种观念为许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家和政治家、外交家所信奉。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代表汉斯·摩根索指出:“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最后的语言就是国家利益”。他强调了只有国家利益概念才能合理地解释国家及其政府行为,解释国家关系中的种种现象。国家利益概念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使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条理化。只不过循着现实主义的分析路径,国家利益在摩根索那里被确认为权力。他认为所谓的国家利益是以权力作后盾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家利益观上存在着另一种观点:即否认国家利益的存在。由于国家利益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因此在操作中难以避免对国家利益解释上的主观随意性。正如美国学者詹姻斯-罗森诺指出的那样“国家利益的概念、作为分析的工具,它用以描述、解释或估价一国外交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作为政治行动的手段,它用来为某些政策进行辩护,提出谴责或予以肯定。”但因国家利益的主观性难以完全避免,就由此否定国家利益的客观存在,是国家利益观上的主观主义立场和态度,本人是不赞同的。只要国家尚且存在,就一定有可见诸于客观的国家利益的存在,如国家安全利益需要,具体表现为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等。为此在国家利益观上,本文是站在客观主义立场上即肯定国家利益的存在。

国家利益是“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国家利益具有层次性特点,此其一。国家利益在内容上可区分为:国家安全利益、国家经济利益、国家政治利益和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国家安全利益:即指国家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和国民生存不受侵犯,这是国家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最为基本的国家利益;国家经济利益:包含一系列具体内容,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涉及到国家的生存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因而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政治利益:即指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取向.如:国家能自主地管理其内政外交。

各项国家利益在内容上并非处于同一地位。显而易见各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其效用的大小.对国家利益作层次性分析。其二:国家利益具有动态性特点。国家利益的内容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依据国际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的。国家利益内容的变化可以引起不同层面的国家利益结构变动,表现为主次利益地位的转化。

二、时代主题的转换

国家利益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必须把它置于一定的时代主题中,才能正确揭示它的一系列变动。所谓时代主题是指该时代所面临的全球性、战略性问题,它构成时代最根本的特征,是体现时代个性以区别其它时代的主要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激活了国际社会的许多基本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严重激化;少数压迫民族和大多数被压迫民族的尖锐对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表现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这一系歹的矛盾冲突使得战争不可避免,革命亦相伴而生。由此确立了人类社会在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逐渐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取代,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益突现出来。时代主题实现了重大转换。

促使时代主题转化的因素很多,如: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使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由美苏争霸可能导致的大战被排除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当代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优先以及经济和政治的互动对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三、时代主题的转换与国家利益的变动

时代主题的转换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同时代主题下,时代的根本特征不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同,因此国家利益内容、结构以及维护手段上也有所不同。

第一:“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与国家利益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在战后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对抗,以冷战为特点的国际政治格局。“战争与革命”成为这一时代的根本特征。由于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敌对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对立,特别是其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的冷战对抗,国际局势阴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在国家利益内容上,国家安全利益、国家经济利益以及国家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利益是其主要内容。在层次结构上,两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家安全利益、政治利益以及意识形态利益被置于首位,国家经济利益相对次要。在国家利益维护手段上.主要以政治军事手段为主。如政治结盟.军事对抗等。如冷战时期,反对共产主义被看成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杜鲁门在他那篇被称作“杜鲁门主义”产生标志的著名演说中就曾这样说:“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其意思可以概括为:如果推行反共政策不力,就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尽管这期间“美国所追求的目标有很多.但是它压倒一切的国家目标是遏制并打败共产主义。当其它目标和利益与这一目标发生冲突时.它们通常都被置于从属地位。”

第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根本特征。和平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发展则是世界的核心的问题。

和平成为时代主题,并不表明和平问题已解决.无论是积极的和平——消除战争根源,还是消极的和平——世界已不再有战争发生,都未能实现。相反,自冷战后共爆发了80余起局部战争。如:从1990年一1995年,局部战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当今世界仍旧不太平,局部地区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如以巴之间长期以来陷入以暴制暴的泥滩而难于自拔),战争时有发生。因此,所谓和平是指世界范围内总体呈和平状态,世界和平是大局是主体。

和平与发展不是彼此孤立的,发展需要和平,发展也是最大的安全;和平离不开发展,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战后乃至更长期间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战后世界经济的空前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各国经济被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依赖加深.彼此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发展有助于阻止和消除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

此外,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正迈向信息社会。如果说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里,自然资源、领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必备条件,因而成为国家问争夺的焦点,国家间的冲突常由此而生,且这种冲突具有你死我活的不相容性和不可调和性。那么,在信息社会里,国家的竞争则主要集中于科技、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和开放性,使国家问的冲突和竞争具有相容性和可协商性。因此信息时代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由国际冲突开始让位于国际合作。

上述方面构成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内涵。在此时代主题下,国家利益也发生了重大变动。

首先是国家利益内容上:和平与发展使战争与革命退居幕后,国际关系重心由政治、军事为主转向经济为主。国家利益内容上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如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成为新课题。经济安全在国家层面上,“是指一个国家经济体系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一个国家经济体系得以持续、安全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在国际层面上,“是指各国为自身经济利益、经济发展而在国际舞台上获取安全保障的能力和博弈行为:各国为了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全球经济危机所争取的共同行动”。冷战时代,国家利益的表达和维护主要诉诸于政治、军事手段,经济安全问题并不突出,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关系重心向经济转移,经济安全问题上升。。如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接受民意调查时表示,日本的经济竞争比苏联的导弹更为可怕。美国国内舆论已经从过去只重视单一的军事安全问题逐渐转向重视美国的经济科技安全利益。

其次:是国家利益结构上:国家利益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特点,因此时代主题的转换势必给国家利益内容带来新的变化,也即国家利益动态性的表现,国家利益内容的变动又直接影响到国家利益结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意识形态和军事安全利益地位下降,经济利益、经济、科技安全文化地位上升,另人瞩目。

第三:国家利益维护手段上,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两极化已经瓦解,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中,国际关系重心由政治、军事对抗为主转向经济竞争为主;信息时代,全球化浪潮中,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深,在许多利害关系上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本着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认识,在国际关系中,国际冲突不得不让位于国际合作,相应地,国家利益维护手段上也由军事手段为主转向合作对话为主。

时代主题范文篇4

关键词:国家利益时代主题国家利益转变国家战略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国家利益视角分析国家关系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国家利益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国际社会土壤中,并依国际社会历史阶段的变迁而变动。

换言之,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分析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把握国家利益在内容、结构、维护手段上的变动,辩请国际关系的走势。为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为此,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扩大,延续已久的国际交往的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已难以涵盖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国际组织、世界政党、国际政治运动和跨国公司这四种非国家行为主体为基本类型的国际行为主体。它们与国家行为主体一起共同构成了国际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不断扩大发展的产物,然而,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政治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的地位,迄今为止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因此它仍旧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

国家利益是国家的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这种观念为许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家和政治家、外交家所信奉。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代表汉斯?摩根索指出:“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最后的语言就是国家利益”。他强调了只有国家利益概念才能合理地解释国家及其政府行为,解释国家关系中的种种现象。国家利益概念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使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条理化。只不过循着现实主义的分析路径,国家利益在摩根索那里被确认为权力。他认为所谓的国家利益是以权力作后盾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家利益观上存在着另一种观点:即否认国家利益的存在。由于国家利益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因此在操作中难以避免对国家利益解释上的主观随意性。正如美国学者詹姻斯-罗森诺指出的那样“国家利益的概念、作为分析的工具,它用以描述、解释或估价一国外交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作为政治行动的手段,它用来为某些政策进行辩护,提出谴责或予以肯定。”但因国家利益的主观性难以完全避免,就由此否定国家利益的客观存在,是国家利益观上的主观主义立场和态度,本人是不赞同的。只要国家尚且存在,就一定有可见诸于客观的国家利益的存在,如国家安全利益需要,具体表现为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等。为此在国家利益观上,本文是站在客观主义立场上即肯定国家利益的存在。

国家利益是“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国家利益具有层次性特点,此其一。国家利益在内容上可区分为:国家安全利益、国家经济利益、国家政治利益和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国家安全利益:即指国家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和国民生存不受侵犯,这是国家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最为基本的国家利益;国家经济利益:包含一系列具体内容,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涉及到国家的生存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因而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政治利益:即指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取向.如:国家能自主地管理其内政外交。

各项国家利益在内容上并非处于同一地位。显而易见各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其效用的大小.对国家利益作层次性分析。其二:国家利益具有动态性特点。国家利益的内容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依据国际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的。国家利益内容的变化可以引起不同层面的国家利益结构变动,表现为主次利益地位的转化。

二、时代主题的转换

国家利益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必须把它置于一定的时代主题中,才能正确揭示它的一系列变动。所谓时代主题是指该时代所面临的全球性、战略性问题,它构成时代最根本的特征,是体现时代个性以区别其它时代的主要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激活了国际社会的许多基本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严重激化;少数压迫民族和大多数被压迫民族的尖锐对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表现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这一系歹的矛盾冲突使得战争不可避免,革命亦相伴而生。由此确立了人类社会在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逐渐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取代,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益突现出来。时代主题实现了重大转换。

促使时代主题转化的因素很多,如: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使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由美苏争霸可能导致的大战被排除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当代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优先以及经济和政治的互动对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三、时代主题的转换与国家利益的变动

时代主题的转换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同时代主题下,时代的根本特征不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同,因此国家利益内容、结构以及维护手段上也有所不同。

第一:“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与国家利益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在战后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对抗,以冷战为特点的国际政治格局。“战争与革命”成为这一时代的根本特征。由于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敌对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对立,特别是其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的冷战对抗,国际局势阴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在国家利益内容上,国家安全利益、国家经济利益以及国家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利益是其主要内容。在层次结构上,两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家安全利益、政治利益以及意识形态利益被置于首位,国家经济利益相对次要。在国家利益维护手段上.主要以政治军事手段为主。如政治结盟.军事对抗等。如冷战时期,反对共产主义被看成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杜鲁门在他那篇被称作“杜鲁门主义”产生标志的著名演说中就曾这样说:“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其意思可以概括为:如果推行反共政策不力,就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尽管这期间“美国所追求的目标有很多.但是它压倒一切的国家目标是遏制并打败共产主义。当其它目标和利益与这一目标发生冲突时.它们通常都被置于从属地位。”

第二:“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主题与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根本特征。和平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发展则是世界的核心的问题。

和平成为时代主题,并不表明和平问题已解决.无论是积极的和平——消除战争根源,还是消极的和平——世界已不再有战争发生,都未能实现。相反,自冷战后共爆发了80余起局部战争。如:从1990年一1995年,局部战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当今世界仍旧不太平,局部地区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如以巴之间长期以来陷入以暴制暴的泥滩而难于自拔),战争时有发生。因此,所谓和平是指世界范围内总体呈和平状态,世界和平是大局是主体。

和平与发展不是彼此孤立的,发展需要和平,发展也是最大的安全;和平离不开发展,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战后乃至更长期间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战后世界经济的空前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各国经济被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依赖加深.彼此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发展有助于阻止和消除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

此外,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正迈向信息社会。如果说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里,自然资源、领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必备条件,因而成为国家问争夺的焦点,国家间的冲突常由此而生,且这种冲突具有你死我活的不相容性和不可调和性。那么,在信息社会里,国家的竞争则主要集中于科技、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和开放性,使国家问的冲突和竞争具有相容性和可协商性。因此信息时代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由国际冲突开始让位于国际合作。

上述方面构成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内涵。在此时代主题下,国家利益也发生了重大变动。

首先是国家利益内容上:和平与发展使战争与革命退居幕后,国际关系重心由政治、军事为主转向经济为主。国家利益内容上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如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成为新课题。经济安全在国家层面上,“是指一个国家经济体系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一个国家经济体系得以持续、安全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在国际层面上,“是指各国为自身经济利益、经济发展而在国际舞台上获取安全保障的能力和博弈行为:各国为了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全球经济危机所争取的共同行动”。冷战时代,国家利益的表达和维护主要诉诸于政治、军事手段,经济安全问题并不突出,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关系重心向经济转移,经济安全问题上升。。如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接受民意调查时表示,日本的经济竞争比苏联的导弹更为可怕。美国国内舆论已经从过去只重视单一的军事安全问题逐渐转向重视美国的经济科技安全利益。

其次:是国家利益结构上:国家利益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特点,因此时代主题的转换势必给国家利益内容带来新的变化,也即国家利益动态性的表现,国家利益内容的变动又直接影响到国家利益结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意识形态和军事安全利益地位下降,经济利益、经济、科技安全文化地位上升,另人瞩目。

第三:国家利益维护手段上,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两极化已经瓦解,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中,国际关系重心由政治、军事对抗为主转向经济竞争为主;信息时代,全球化浪潮中,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深,在许多利害关系上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本着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认识,在国际关系中,国际冲突不得不让位于国际合作,相应地,国家利益维护手段上也由军事手段为主转向合作对话为主。

时代主题范文篇5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长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现在,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视并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且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也要看到,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日益突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等,引发出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影响着社会和谐。这些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产生,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但也与人们的文化观念关系密切。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对发展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产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针对这些观念和做法,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在全社会倡导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倡导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迫切需要。现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民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比如,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贫富差距有所扩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急需提高;在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人们精神压力加大,一些社会成员思想行为易走极端。要解决好这些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各方面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性处理不同利益关系和矛盾,和谐相处、同舟共济,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前进。

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成绩显著。同时,随着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多样化趋势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等也日益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中急功近利、片面追逐经济效益的浮躁情绪有所抬头,创新精神、精品意识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思潮空前活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在发展,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在滋生蔓延。特别是在我国对外开放、学习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情况下,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趁机进来,妄图消解和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这些情况,迫切要求建设和谐文化。我们要在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提倡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大力提倡文化创新,大力发展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学术派别,推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推动各种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陈出新,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奋斗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文化的特征与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律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确保和谐文化的先进性、推动和谐文化建设顺利发展,关键就是要始终抓住这个根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是凝聚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三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全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各尽所能、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四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没有高尚的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就没有社会和谐,也没有和谐文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进行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和谐文化是人类文明合乎规律的历史性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优秀文化传统。我国先贤哲人为了追求社会和谐,还提出并努力实践“仁恕”、“慎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和谐人际关系、加强道德修养的思想,提出“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历来在我国群众中影响广泛而深远,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的这些思想总的说来不免失之于空想。只有在今天,我们才具备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社会制度保证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建设及和谐文化建设才有了现实性。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文化既是人类文明合乎规律的历史性发展,也是前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从空想走向科学的历史性升华。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这份宝贵而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融入今天的时代精神而加以利用、改造和发展,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使我们建设的和谐文化既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又具有独特民族性和广泛群众性的重要途径。我们还要努力借鉴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和谐的推崇,到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和谐社会的憧憬,都要加以批判的继承。对今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关于社会和谐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也都要加以有分析的借鉴。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又是使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和交流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营养并走向世界、增强和发挥国家软实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然要求。

和谐文化倡导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我们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这是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倡导这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和理念,就要高度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多样和谐的文化发展观念。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千篇一律、单调划一的文化没有生命力。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着多样的文化。西方所谓“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的文明必然势不两立地相互冲突,因而把不同文明视为威胁。实践证明,这种理论只会把世界导入无休无止的对立与纷争、仇杀与战争。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佛家文化是从外面进来的,却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在今天,我们也要本着这种多样和谐的精神和理念,去引进和对待外国文化,学习和借鉴其中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在国内,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使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更好更快地发展。倡导和谐的文化精神和理念,还要尊重差异、鼓励创新,树立开拓创新、标新立异、大胆创造的精神。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文化创新需要和谐宽松的文化环境。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在具体的文化问题上,有人偏重于尊重传统,有人偏重于求异创新,是正常的文化现象,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共谋文化发展大计。对于有争议的创新见解,不要急于作结论,要允许保留不同意见,留待实践去检验。

切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文明道德风尚。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当前特别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时代主题范文篇6

[论文摘要]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割变化的当夸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度其实现方式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它们作为时代主题的地位未变,井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过程。

时代观问题,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每一步发展,都体现着时代的内容与时代的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认识所处时代的性质,正确把握时展不同阶段的主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风云变幻_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当代世界,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将有助于我们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出发,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台作战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人手,介绍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其主要内容,并着力对冷战后特别是90年代末期以来时代主题出现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和阐述,力图以新的视野把握时展的重要课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的简单回顾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马克思、思格斯开始就十分关注时代观问题,他们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形势,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l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产阶级贫困化程度加深,以及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现实,都支持了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时代的科学论断。

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未能完全把握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起来以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新变化。当历史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议进一步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加以思考和分析,对时展主题提出新的判断,完成这一任务的是列宁。

列宁全面分析了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指出由于垄断的形成,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四大主要矛盾.形成了深刻的、全面的和持久的经济政治危机,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历史地位和矛盾运动的全面研究指出,帝国主义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各种危机的时代,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即所谓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和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趋势看,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的论断舡确的。l9世纪7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殖民地浪潮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问出现的一系列尖锐的矛盾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一切伟大人物都不能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一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只反应了当时的历史情况,这以后世界历史的变化他们无法作出精确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列宁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时代基本特征早已不复存在或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这些基本特征定性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也不再符台事实。类历史逐步过渡到—个新的时代。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民主国家的胜利、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结束,战争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从而对当时整个世界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仅仅是时生转折的—个开端,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帝国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亦或是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呈现出曲折的历程,从而整个国际关系的发展也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总休来讲,虽然地区性的冲突连绵不断,国际局势时紧时缓,但世界性的大战始终没有爆发,“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已不再适应国际关系的现实状况。

影响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当代世界各主要力量之间矛盾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矛盾和冲突从未间断,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却从未诉诸战争,保持了相当长的和平时期;5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状况,资产阶级除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以外闰垛取了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改变阶级结构,这成为战后世界和平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世界的倔起极太地改变了战后国际关系埘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冲击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虽然从来停止,但他们之间升级为战争的正面冲突却很少,相互间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都使得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不仅成为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

影响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的第二个因素是国际社会出现了许多使整个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孕育大变动的新的趋势,这些趋势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成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列稳定的国际环境的迫切要求日益突出;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局面;世界范围内的和平运动有了广泛的发展;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与战争观。使得和平与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日益明确与突出。

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对时代主题进行重新思考与界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的演变和影响全局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冷静观察与科学分析舴出了新的战论断:“对于总的国际形势,我的看法是净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避免的叼。l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进一步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太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未.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反应了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特点,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主流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它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发展与变化

冷战结束.国际社会发生了二战以来最为激烈的变动,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政治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对和平与发展是否仍是时代主题,以及这一主题自身是否出现了新的变化,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它既是对当今世界基本态势的判断,也是问题的判断和矛盾的判断;它既是主要潮流和主要发展趋势,也是世界人民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是这一主题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观察.去分析。

首先,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就和平而言,与新的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和平”的内涵较之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

其一,“和平’所涵盖的领域更为宽泛。一般认为,国家安全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安全发生演变的最主要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改变了具有安全价值的领域及谋求安全的方式,同时也就逐步而深刻地改变了安全的内涵。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日益多元化,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产生了一系列需要相互合作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这使得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亦或是文化、科技领域都对一国的安全利害做关。“国家安全不再仅限于单一的、狭窄的领域,而是涉及军事、经济资源、生态等各个方面,产生出一种综合安全的思想。由此,“和平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与传统的军事战争相对,而有了涉及军事妇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更为宽泛的涵义。

其二,与“全球和平”相对的“地区和平更引人关注。前者指全球范围内的和平态势,后者则指与局部冲突和局部战争相对的态势。冷战结束给国际社会带来的—个突出变化就是全球性的战争危险减少,而地区冲突、地区战争的频率加大。这些一度为冷战所掩盖的民族、宗教、种族冲突纷纷暴露井激化,成为影响当前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其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日益复杂化。一方面,由超级大国直接发动或操纵的干涉主义霸权战争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日益增多。这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臆性因素。相对于前者来说,其影响力虽然目前还十分有限,但却是深远而复杂的。

由此可见,追求和平的时代主潮流未变,但和平的内涵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势必对实现和平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发展而言,其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其一,由于南北差距的不断加大,使得发展的紧迫性比之过去更为突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支配下,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数字鸿沟”日显突出,而科技、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一切.“都在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紧迫性和危机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形势肌总体上看比过去更严峻了。

其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盲目掠夺自然资源以及肆意污染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保护生态平衡,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发展战略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其次,和平与发展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内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实现方式的变化。就和平而言,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各国追求和平的方式也琏之加调整:与和平内涵扩大化相适应,国家为追求和平所采取的安全战略发生变化,一方面,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建立于更宽泛的领域.成为一种综告安全战略;另一方面,国家安全的相互依存使得一国追求安全的手段也应该是安全的。现实主义理论中所谓的“如果休想要和平,那么就要准备战争不再是处理国际关系信条,取而代之的是协词与合作。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由“确保报复’.牟专变为“确保生存”或‘共同生存’。针对“地区和平问题,建立地区性以及国际性的安全对话与磋商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突出。面临隐性因素”对国家安全及世界和平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反对霸权主义的行列,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制约机制也成为包括联合国改革在内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公务员之家

此外,与和平问题相联系的还涉及和平力量的发展演变,这包括:曾经作为和平主力军的发展中国家的整体作用有所减弱,但在反对霸权主义干涉、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多层次的作用;二是大国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大国之间不同内涵、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的建立成为新时期和平潮流的新动力之一;三是中国仍然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之一。

时代主题范文篇7

本课进行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和分析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及其决定因素,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分析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比较各种类型的主权国家在重大国际事件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的异同,深刻领会我国的国防政策及我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正确认识多极化趋势和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局势,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面临的发展问题,树立必要的忧患意识。

关于“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材分析

第二节: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分三个框题。

第一个框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讲述三个问题:

1、和平问题:课文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讲述了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原因,即它们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根本问题。接着,课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和平问题:

①和平问题: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课文用楷体字讲述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从战争中人类付出的惨重代价可见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②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和平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③战后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第二,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第三,经济的一体化,使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④各国人民还面临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因为战后的世界和平是不稳定和不完全的,局部战争从未间断,这是世界和平的隐患。在这里,课文用了一段楷体字讲“世界和平的隐患”,还用了一段楷体字讲“避免战争的可能”。这些事实材料有利于说明观点。

2、发展问题:课文从两个方面作了分析:

①发展问题:指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课文用一段楷体字,列举战后经济发展的事实,说明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经济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②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发展具有了现实可能性,战后经济发展是主线。

③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显得迫切和艰巨。

课文有三段指体字,一段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另外两段讲发展中国家绝对贫困的人数等。主要用于说明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3、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课文指出:总的来说,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课文设置了“议一议”——“如何理解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这个小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①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课文用了一段楷体字介绍海湾战争的有关材料,主要目的是说明战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因为,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第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课文引用了邓小平语录:“世界和平能否维护,归根到底是第三世界发展的程度如何。”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课文还设置了“议一议”小栏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去思考“如何理解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一设问。

本框教学重点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与当今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和我国对外政策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个框题“建立国际新秩序”,讲了两个问题:

l、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对此,课文讲了三点: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含义;

②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课文用楷体字讲述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扩展性说明。

课文还设置了“试一试”这个设问小栏目,要求学生“用历史和现实事例,说明西方大国如何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教师应启发学生列举历史和现实事例来说明,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当代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主权,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课文讲了两点:

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课文在这里用了一段楷体字,强调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还配有一幅“原中国外长钱其琛在联大会议上阐述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的图片,这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利于证明我国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②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其内容是:第一,国际新秩序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第二,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第三,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选择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第四,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第五,国际新秩序应包括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两个方面。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国际新秩序包括政治、经济新秩序,我国已把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框题“当代的国际竞争”,讲了两个问题:

l、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课文讲了三点:

①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②自7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原有的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

③当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课文用一段楷体字以“旁证”方式说明中国是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属于扩展性说明材料。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课文讲了四点:

①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

②国际竞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课文解释了综合国力的含义及其包括的七个方面的因素。指出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能否增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③我国也要抓住时机,加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课文设置了小栏目:“议一议:面对当前国际激烈的竞争,我国应如何增强综合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议论,也可用于课后作业。课文还用了两段楷体字,介绍西方主要国家振兴经济和科技的战略计划,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认识。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关于“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法建议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采用时事导入的艺术讲述:放几段时事材料(录像或投影)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和平问题?什么是发展问题?

①继续用时事资料辩证地讲解战争与和平,加深学生对和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尽管局部的战争时有发生.甚至还极其残酷。(如美国等对南联盟军事打击)但世界和平的力量仍在增长,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因为存在战争,所以,战争对世界和平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世界人民反对战争。

②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要正确分析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困难.发展问题不仅带来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且也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发展问题正在制约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全世界的发展前途,必然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③正确对待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讲解时要防if:绝对化和片面性。和平与发展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证。还要认识到并不是有了和平的环境,经济就一定能发展.经济发展了和平就一定能够得到维护。这就是说.除了二者互为条件的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

可框题可采用复习导入法:让学生回忆并回答:什么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也可采取视频导入法:播放视频(关于国际和平与发展问题)引导学生对视频材料出现的问题进行发言,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导入本课。

关于“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教学,通过课前学生探究活动,收集有关当今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饿强权政治的事例,在课堂上就探究结果或心得进行发言、讨论,形成这样的认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就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教学,这部分的内容可采取讨论法。首先确定好讨论的问题,例如:从探究结果来看,怎样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如何认识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等。其次要协助学生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包括撰写发言提纲和探究报告等,因此,这部分讨论的内容在探究活动中应有所体现,教师自己在课前也要认真研究讨论题,从不同角度把握讨论内容,并充分估计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看法和问题,做好解惑答疑的准备;再次,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应紧紧把握好讨论的中心和方向,避免偏离讨论题;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观点,修正错误的看法,并提出富于创新的建议;调控讨论气氛与课堂纪律,最后对讨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当代的国际竞争

本框题建议采用直接导入法:由当今世界多种多样的竞争,引出“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进入本课的内容。也可采用视频导入法:通过一段关于国际竞争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导入本课。

关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的教学,可采取"自学阅读--讲授"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阅读教学内容,通过自学掌握知识,然后由教师引导加深理解。

关于“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的教学,这部分的内容可采取"讨论法"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综合国力的概念时,最好通过中外各国综合国力的比较来分析我国的综合国力。还应充分运用教材157页的"议一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面对激烈的竞争,我国应采取什么战略措施,应如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找寻正确合理的答案。

收集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①明确综合国力概念,收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表现的具体数字,比较他们的差别有多大。

②从比较中认识: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国际排名中仍很落后,是处于弱势。

③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用材料证明;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发展经济,实现科教兴国。

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袭击,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中国人民在呐喊之后更清楚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逍理"。

⑤发展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要振兴科技教育,惟有这样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

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当今世界存在着哪些类型的国家?绝大多数是什么类型国家?这个绝大多数国家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高二哲学课讲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意思?

(设计以上问题是为了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与矛盾以及更容易理解课文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材料反映了国际关系中哪些方面的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材料);

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过去的50年,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全世界有13亿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了3亿;最不发达国家已从1974年的29个增加到1994年的48个。

1996年国际形势的主流继续走向缓和,但是,一些大国谋取全球及地区战略优势,各种形式的强权政治、干涉主义和民族主义依然存在,某些地区局势令人担忧;在阿富汗和中非大湖地区,炮声不断,难民如潮;中东和进程受挫;海湾地区风云再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引出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讲授新课:

当代国际问题纷繁复杂,各国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难题,如资源枯竭、生态失衡、贩卖等,种种问题困扰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而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下面讲:当代世界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板书)

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和平问题

一、和平问题(板书)

1、和平问题的含义:(板书)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平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世界和平、地区和平、国家间和平以及国内和平等,因为和平的威胁来自战争,所以在国际关系中,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

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的原因。(板书)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147-148页的例子,并讨论为什么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战争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几千万人死于战争,4亿万美元的社会财富毁于战火;但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核武器这样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如果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无疑将给人类造成更加惨重的浩劫,使人类的文明面临毁灭的危险。因此,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战后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同时,和平也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标,而当代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可以说,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板书)

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板书)

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同时,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主要任务,这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成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例如(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80年代首先从西欧开始掀起了反核运动;1988年11月举行的4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1990-2000年为根除殖民主义国际年。这反映了世界人民的要求和平的愿望,钳制了战争势力,维护着世界和平。

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板书)

想念大家还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一件大事: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请学生讲述这一事件,教师也可以展示有关的相片等资料显示其巨大的破坏性),促使日本军国主义者投降和给这两个地区造成了严重“后遗症”。可见,由于核武器具有毁灭性的威力,核大国如果发生核战争,只会导致双方同归于尽,而不可能有胜利者。科学研究表明,一场核战争会给地球带来“核冬天”,其后果造成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灭绝。核战争的不堪设想的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敢轻易发动世界战争。

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板书)

战后,帝国主义被削弱,法西斯主义彻底被打垮,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大批的民族独立国家走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减弱;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互相渗透,使得各国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趋势日益加强,各国的共同经济利益增加,维护世界和平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

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构成对和平的严重威胁。

(媒体显示)据统计,战后世界共发生150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这些战争和冲突几乎都是由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发动、策划或背后操纵的。

美国和原苏联争霸制造出的大量核武器使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

(投影)

二战以来,美苏争霸不断升级,从地面、海洋发展到外层空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为此美国政府拨巨款发展宇宙空间反导弹,反卫星武器。80年代,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多枚,其爆炸当量达130至160亿吨TNT,如果使用起来,那就意味着全世界50多亿人口,每人平均得随两吨烈性炸药。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多么严重的威胁!

世界仍然存在诸多的矛盾、斗争和不稳定因素。如帝国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的存在,民族矛盾与冲突的激化等。

可见,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但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学习了和平问题之后,让我们再探讨另一主题——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的含义。(板书)

发展问题的含义。(板书)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板书)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挂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七大工业国等发达国家和阿富汗、尼泊尔、索马里、海地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引导学生归纳: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北半部,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半部。

发展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地球的北方,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在南方,因此,发展问题也称为南北问题。

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原因。(板书)

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49页的材料,并思考: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可见,战后50多年,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均为罕见。同样,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

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板书)

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掉的阴影总是与人类相伴随,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显得迫切和艰巨。(请同学们带着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哪两个严重的问题阅读课文第149页的材料)。(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当前,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是:第一,外债数额急剧膨胀。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由1982年6260亿美元升至1991年的13500亿美元,仅利息一项,每年就要支付1.4千亿美元,有的国家每年还债额占国民收入的40%;第二,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出口困难,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制成品价格却逐年上升。据权威机构统计,1988年与1977年相比,初级产品价格仅涨2.7%,而制成品价格却上涨了33%。这使发展中国家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板书)

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又互相影响的。(板书)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提问:

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观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问题。通过前言的学习我们知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在这里,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讲的就是发展问题,所以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板书)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务、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板书)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板书)

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板书)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板书)

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请同学们思考:“既然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的,那我们能否说,有了和平,经济就一定能发展,经济发展了就一定能维护和平”。学生讨论老师小结:和平与发展虽然互为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虽然互相联系,但不能互相代替,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要按照各自的原则和途径来处理。

巩固新课: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我们要弄清以下问题:

什么是和平与发展问题?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板书设计:

和平与发展是当

代世界的主题:

和平问题:

含义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和平问题成为世界主题的原因

世界维持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

发展问题:

含义

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原因

探究活动

关于“必须坚持一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的探究活动

探究内容:

收集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关于“从中美两国关系变迁看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探究活动

探究目的:

通过探究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学生初步懂得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及作用,懂得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已经从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对抗转变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上来,从而增强学生竞争的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树立远大理想。

探究内容:

1949年至今,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的交往情况调查表

时间

国别

政治

经济

外交、国防

科技、文化

1949年以前

1949—1972年

1972—1989年

1989—2000年

2001至今

探究过程:

全班学生按自愿原则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探究结果在课堂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讨。

对教师的建议:

协助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撰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

评价标准:

1、学生是否对探究内容感兴趣,是否能独立完成探究内容,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调查与讨论。

2、是否能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见解。

3、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

时代主题范文篇8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使党的建设的主题更加突出和鲜明,反映了时展和我国社会进步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主动性上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一、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

同志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地位作用。

第一,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是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最大公无私的工人阶级作为阶级基础,以最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全人类为历史使命的新型政党。8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一个根本的原因,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就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第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和主线。

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因此,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和主线,对于党的建设具有全局性的统领作用。首先,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建设的各方面,都要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围绕着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根本要求和核心任务来推进。其次,党的先进性建设规定着党的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党的建设的方向是否正确、任务是否明确、成效是否显著,都要看是否体现并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的振兴。因此,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会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会使党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三,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问题。

党夺取政权、取得执政地位靠的是党的先进性,在成为执政党后,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更要靠党的先进性。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条件。一个党能不能执政,尤其是能不能长期执政,归根结底取决于它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前头,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二、正确把握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党的先进性就其本质内涵来讲,就是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主动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群众前进,推动社会进步。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指党为了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因此,正确理解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性质、宗旨、理论、纲领、组织、作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根本属性。据此,党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即以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二是在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上的先进性,即以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和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群众基础。三是在组织制度上的先进性,即党以民主集中制这种先进组织形式作为自己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四是在纲领路线上的先进性,即党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不仅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而且在每一个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最低纲领。五是在根本宗旨上的先进性,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六是在组成上的先进性,强调党必须由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所组成。七是在作风上的先进性,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优良的党风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

第二,对于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高度理论自觉性与实践主动性。历史表明,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都取决于其先进性,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对于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具有高度理论自觉性与实践主动性的生动体现。

第三,党的先进性是把握时代潮流、群众要求和实现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能够把握时展的潮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回答并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并不断根据时代的要求通过加强党的建设赋予党以生机和活力,党就具有先进性。其次,走在时代前列与带领群众前进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共产党只有体现时代的要求,并把时代的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要求,才能够适应和引领群众的要求,走在群众前列,带领群众前进。再次,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才能在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而能不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不能在历史前进中起推动的作用,则是检验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第四,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时代性: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体现和发展的。因此,必须把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实践建立在与时展、与现实历史条件相一致的基础之上。实践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实在的,不是空洞的。党的先进性只有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并接受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检验,才具有真正的意义。系统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党的性质、理论、纲领、组织、作风、制度以及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思想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因此,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是某一项建设,而是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性:由党的性质、宗旨、使命和最终目标所决定,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同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使得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着不同的内容、要求和特征。因此,党的先进性建设必然是长期性、艰巨性以及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实践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和实现党的先进性

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新的历史任务。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围绕党肩负的历史任务来展开、来推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是:

(一)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中实现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表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也必然要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扩展新视野,不断推进新实践,不断总结新经验,不断作出新概括,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实践创新。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并不断发展先进性的真谛。推进理论创新,说到底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坚定不移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党在理论上的任务,就是要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艰苦探索中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二)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实现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实现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善于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体现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其先进性集中体现在执政的实际成效上。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中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就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最迫切的时代要求和最根本的检验标准。

(三)必须以先进性建设为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实现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党执政以后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执政来展开的。在这种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着眼点就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只有通过先进性建设,并把党的先进性通过执政实践持续地转化为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才能更加巩固。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基。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同时,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来展现,通过党的执政成效来检验。因此,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后党的全部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的。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以先进性建设为基础和核心,以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和关键,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统一起来,使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进一步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四)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发展和实现党的先进性。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包含着提高党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能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实现自己的发展,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与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主题,努力适应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和要求,并将其贯穿、渗透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各方面,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使各级党组织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表率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保持和发展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在推动全党同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全党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政治理论素养;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把理论武装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本领,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的整体活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和发展党的组织和党的队伍的先进性。

紧紧抓住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个关键,全面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进一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层;树立党以才立、国以才治、业以才兴的正确观念,努力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和发展党在宗旨和作风上的先进性。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根本。要教育全党同志进一步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优良作风。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党的优良作风的时代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的同时,着眼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一套经常性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制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时代主题范文篇9

这次会议是市委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对全市开展“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交流学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开展向申纪兰同志学习活动,迅速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掀起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潮。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延展和深入。中央对创先争优活动高度重视。总书记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在会见参加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代表时、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连续3次对创先争优活动提出明确要求。习在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上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集中强调了三点:一是创先争优活动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党的事业新局面作贡献。也就是说,创先争优要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二是要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三是各级党委都要抓创先争优活动。也就是说,创先争优活动虽然在基层开展,但不能只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事,各级党委都要抓。这些重要指示,是我们今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到创先争优活动的实际工作中去。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有贴近实际的具体争创主题和行动载体。根据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我市调研时提出的“弘扬太行精神,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推动跨越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

下面,我就深入开展“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的基本内涵

太行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广大太行军民依靠太行精神,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我们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按照省委袁纯清书记的要求,树立“三种意识”:一是要有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难题,充分展现敢做善成、逆势而上的勇气和豪气,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提高化危为机的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坚信太行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坚持事要一件一件干,路要一步一步走,劲往实处使,工作往实里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把一项项目标任务变为推动发展的具体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要有不畏艰难、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斗志,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接受挑战,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二、准确把握“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开展“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以开展项目建设、安全维稳、结对帮扶、组织创新、党性教育、岗位奉献等“六项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这些活动,是对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总体要求的细化,是我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行动载体,也是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措施。开展的每项活动都有具体的内容,都将推动某一方面的创先争优。

开展“项目建设”活动,就是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开展“一个项目一个堡垒”活动,在推动跨越发展上创先争优。

开展“安全维稳”活动,就是要牢固树立安全稳定是科学发展前提的理念,扎实推进本质安全型城市创建,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创先争优。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就是要通过市级领导联县、县级领导联乡、部门领导联点、普通党员联户等形式,在服务人民群众上创先争优。

开展“组织创新”活动,就是要通过在农村(社区)开展“党员联户促和谐”、在企业开展“党员联组保安全”、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党员联责树形象”、在窗口单位开展“党员联岗强服务”、在中小学校开展“党员联班抓德育”等活动,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程、“党建网联工程”、“党建亮点工程”、“党员挂牌上岗”和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在激发组织活力上创先争优。

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远程教育网络等阵地的作用,深入开展向申纪兰同志学习活动,对党员普遍进行党性党风教育,将弘扬太行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加强作风建设上创先争优。

开展“岗位奉献”活动,就是要按照“五个好”党组织、“五带头”党员的目标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岗位奉献”活动,在提高工作业绩上创先争优。

三、准确把握“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

一是要立足本职岗位。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要紧密结合单位的工作实际和自身的实际,把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是要注重创新活动方式,建立公开承诺、上评下议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通过公开承诺,把党组织和党员要干的实事向群众公开,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把承诺的事情做起来,激发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通过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让先进的有光荣感,后进的有危机感,一般的有紧迫感。

对公开承诺来说,可通过党员大会、公开栏等方式向群众作出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承诺的内容可以包括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党员参加活动的具体打算,总的要求是具体实在、可信可行。每年年初都要公开承诺,年中要督促检查,年底要兑现承诺,真正做到真情承诺,认真践诺。

对领导点评来说,主要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落实联系点制度,通过参加民主生活会,召开调研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蹲点指导等方式,经常深入基层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点评。行业主管部门要坚持抓党建与抓业务相结合,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点评。公务员之家

对群众评议来说,基层党组织可采取召开党性分析会、群众座谈会或发放满意度测评票等方式进行评议。要注意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代表参加评议。

对评选表彰来说,主要是制定和建立一套科学管用的考核评价办法,并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评价,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开展“弘扬太行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努力把这项活动组织好、推动好,确保取得实效。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全市9921个基层党组织和20多万名党员,工作重心在基层,越往下工作越具体,组织领导的任务越重。大家一定要明确工作任务,切实负起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各级党组织书记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建立联系点、带头抓示范点、带头进行点评,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真正形成“抓书记、书记抓”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要加强典型引导。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做到点上活起来、面上动起来。一方面必须让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行动起来,确保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重点工作的突破、特色亮点的打造和先进典型的选树。要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及时发现培养各领域、各层面、各类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典型,对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切实推出一批立得住、推得开,可亲可近、可学可比的先进典型,努力在全市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

时代主题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围绕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员的服务中心、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实力的目标,优化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励党员争当“学习先锋”、“求实先锋”、“为民先锋”、“奉献先

锋”、“廉洁先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二、工作目标

1、党员争当时代先锋

围绕“创生态精品”的目标,争当“五个先锋”。一是争当学习先锋。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计划生育有关政策,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头落实科学人口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为“生态立县”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争当求实先锋。模范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切实改进作风,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是争当为民先锋。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情系群众,关爱困难群体,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模范。四是争当奉献先锋。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立足本职,勤勉敬业,任劳任怨,甘当“老黄牛”,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奉献全部才智和精力。五是争当廉洁先锋。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敢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2、工作争创行业品牌

结合“生态立县”战略切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化综合改革,依靠综合手段抓紧抓好生育节育政策到位,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环境,为北海县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型人口环境。⑴流动人口管理。发挥面包大军的作用,突出全国22个流动党支部的特色,建立面包协会,变多数人做少数人的工作,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流动人口当中去。⑵强化队伍建设。县计生委对乡镇计生专干实行了垂直管理,加强平时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专干服务水平,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完善奖惩制度,实行末位淘汰制。⑶推行优质服务。开展“十进村十到户”优质服务工作,实现工作重心到村、工作目标到户,改善服务条件,完善服务制度,规范服务标准,增强服务功能。⑷创新服务保障体系。推行计划生育四项手术保险,消除节育对象手术风险和后顾之优。⑸严格依法行政。采取“打、征”双项并举,严厉查处,打击进行出生婴儿性别鉴定的案件,强化计划外生育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同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三、工作措施

1、调查摸底。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主要领导深入了解情况,重点在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发挥先锋作用两方面进行调研,查找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召开动员大会。委党组对“创生态精品、做时代先锋”主题实践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做到主题教育活动与先进性教育统筹安排,与本职工作结合,通过层层动员,达到提高班子合力、服务能力、经济实力的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3、集中学习。切实做到“三学”,即学理论强信念,每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为联系点上好一堂党课;学经济谋发展,邀请专家学者传授经济知识,为经济发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出谋划策;学先进比奉献,发挥典型引导、示范作用,形成争先创优良好学习氛围。

4、要坚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活动”相结合。发挥计生干部“特别讲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传统,把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实际问题。

5、对照检查。党员干部对照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对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照自己查摆出来的不足和问题,认真查找个人和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思想根源,进行民主评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6、组织整改。要坚持学习、剖析、整改相结合,整改不能等到最后阶段才进行。集中教育一开始就要紧密结合实际,边学习,边查找问题,边进行整改,突出重点,使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及时解决,使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尤其要扎实做好联系群众的工作,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广泛开展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计生户排忧解难,联系和帮扶贫困户和困难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