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十篇

时间:2023-12-28 17:58:08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1

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性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全面衰退,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上半年出现了近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全面衰退。但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落实及政策效果的显现,自下半年起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逐步走稳,致使全年全球经济下跌速度低于预期。据201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估计,2009年全球经济整体下滑0.6%(见表1),明显好于之前预测的-1.3%和-1.1%。鉴于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主要国家资本市场逐步回稳、制造业生产开始恢复、进出口贸易已显著上升,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洼增长,经济增长率有望反弹至4.2%。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全球需求减少、贸易保护措施增加、贸易融资减少,以原油为首的原材料价格下跌,相关产品的贸易额明显下降,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跌幅达23%,总额跌至12.15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和价格因素,世界贸易下降12.2%,为7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下降13.9%,欧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主要国家贸易开始增长。第一季度,日本、巴西、中国、韩国、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的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8.2%、25.8%、28.7%、36.2%、20.2%、16.9%和82.7%;进口增长率分别为22.5%、36%、64.7%、37.3%、21.4%、12.0%和17.7%。今年以来,货物贸易增长较多的产品是矿产品和机电产品。WTO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7.5%,世界其余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约11%。但世界贸易总额难以回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造成冲击,投资规模大幅度下挫。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FDI(外国直接投资)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下降39%。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投资继续大幅下挫41%。流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也分别下降了35%和39%。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370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57%。从2008年中起,全球范围内爆发了跨国公司总部的撤资潮。受金融市场萎缩和现金短缺的影响,作为FDI增长“发动机”的跨国并购大幅减少。2009年上半年,全球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案只有40宗,不到2008年同期数据的1/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认为,随着投资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不断改善,预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010年可能出现温和反弹,2011年将增长强劲。在国际资本的地区流向上,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将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农业、服务行业、采矿业等会是未来投资的重点,而制造业方面恢复的速度相对稍慢。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恢复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内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

1、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救市行动。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宏观政策走向成为2010年关注焦点。2010年全球经济恢复的步调和规模,很有可能取决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退出节奏。对美国和欧元区来说,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还没有完全出清,很多金融机构还存在亏损;经济尽管回升,但也没有完全走上强劲持续复苏的道路,特别是失业率依然很高,贸然退出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二次衰退风险。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退出战略实施得过早,即在私人消费和投资尚未能有效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之前实施退出,经济复苏将可能因此而夭折。但若退出战略过晚实施,庞大的货币供应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通胀,并出现新的资产泡沫。预计短期内,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大规模退出策略的可能性极低。对一些经济恢复情况依然不理想的国家,比如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还可能进一步采取刺激政策,未来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将日趋分化。

2、不断加大的财政负担。对应对金融危机,各主要国家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已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经济学人》“全球政府债务钟”,实时获悉的全球公债情况。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巳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1年全球债务将超40万亿美元。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元区都是负债状况严重的国家,这些经济体的负债率均已达到历史高位。其中,2010年美国政府赤字已达到创纪录的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左右,这是自二战以来的最高比例。目前欧元区政府赤字均已超过占GDP3%的参考“警戒线”。2010年,法国预算赤字将占GDP的8.2%;德国将占GDP的5.5‰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问题。日本政府总额债务将升至占其GDP的229%,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全球性赤字高企,伴随的正是全球性债务的高涨。在经济复苏脆弱的形势下,各国推出的削减赤字计划,面临诸多障碍与风险,各国试图在“保增长”、“保就业”与“削赤字”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显得困难重重。

3、就业全面恢复仍需时间。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报告预计,2010~2011两年时间内,经济复苏不会有效降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保持约9%的水平。政府仍然需要实施刺激经济计划及其他政策,来弥补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的问题。尽管2010年就业人数将有所增长,但新增工作岗位无法为不断壮大的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失业率得不到有效降低。2009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为8舟‰预计2010年美国失业率很难降至9%以下。

4、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

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竞争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持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领域依旧存在,且有将保护主义手段延伸至更多领域,如汇率、知识产权以及低碳与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可能。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

5、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受世界经济并未彻底走出衰退、消费乏力、资本市场仍旧动荡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好转,2010年通胀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重新踏上高速增长之路,对原油、黄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会急剧增加。此外,随着新的监管措施的出台,金融创新将受到严格审核,而且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还会继续,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机会相对有限。在此背景下,市场投机力量只能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寻找机会,从而推高价格,并可能带来新一轮的投机泡沫。另外,为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各国暂时不会大规模采取退出政策,一些经济恢复缓慢的国家甚至还可能加码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因此全球流动性将保持充裕。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因救市而产生的巨额债务问题凸显,由于这些国家的债务基本采用本币计价,在发行新债、增加税收或出售资产都不能解决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可能会通过印钞的形式还债,这将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美国:尽管美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强劲增长5.9%,创下6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水平,但由于前两季度的严重衰退,2009年美国经济依旧下降2.4%,是1946年以来表现最糟的一年。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出口扩大、民间库存投资恢复、企业固定投资增加是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的主因。而这一态势已延续到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为3.2%,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增长。个人消费正在取代个人投资,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6.2万人,是2007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进一步证明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徘徊在10%左右的失业率依然是美国经济的隐忧,因此美国经济复苏仍然被广泛认为是脆弱的,美联储仍需维持低利率来支持经济。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目前仍然重申其将在“更长时期内”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

欧元区:在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下,在库存增加和出口增长的带动下,2009年第三、四季度,欧元区GDP环比止跌回稳,但全年经济增长仍然是下降3.9%。进入2010年,受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及出口订单推动,欧元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2月的54.2增至56.6,为40个月来最高水平,表明产出有所扩张。今年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0.2%的微弱增长,经济状况好于预期。但欧元区的就业数据远非乐观:欧元区2月失业率由1月的9.9%增至10.0%,这是199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西班牙为19%,法国为10.1%,意味着欧元区企业仍面临疲弱需求,复苏强度仍不足以抑制企业裁员。希腊债务危机加重欧元区经济恢复的难度,加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及爱尔兰的财政状况同样艰难,因此希腊援助计划不会结束欧元区的忧虑形势。在宏观经济与结构相对疲软的环境下,大规模财政危机已经伤及欧洲国家信用可靠度,欧洲的国家财政问题随时可能蔓延到希腊以外的地区。在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区经济疲弱复苏的双重压力之下,欧洲央行也难言加息。预计2010年欧元区整体GDP增速为1.2%,估计在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另外,多年来欧元区各成员国不断增加财政支出等财政举措,最终将成为该地区的财政负担。随着各国政府对人口老龄化等相关方面支出的预期增长,中长期财政负担也越来越大,公共债务持续大幅增长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2

(一)二季度以来,各主要经济体复苏减速

2010年初,受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等政策效果集中显现,商业和消费信心得到恢复,同时库存周期由“去库存”到“补库存”的转变为工业经济注入活力,以及全球贸易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等多种因素的带动,全球经济呈现全面复苏的态势。但受制于全球债务危机和财政压力、美国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缺乏及全球经济不均衡复苏,今年第二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较一季度放缓,显示出复苏放缓的迹象和信号。

从发达经济体来看,美国、日本二季度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按年率计算增幅分别为1.6%和1.2%,大大低于一季度经济增幅。欧元区二季度经济比上一季度增长了1%,实现了经济触底后最快增速,大大超出预期。但是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周期相比于美国,滞后3―6个月,这一超预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补课”;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增长的成果2/3来自于德国,其他经济体并未表现出强有力的复苏势头,而且德国的经济增长成果中一部分是挤占了其他欧盟国家的市场,这些均表明欧元区经济可能会在1―2个季度后步美、日后尘,复苏放缓。

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达到短期高点后出现回调,增速放缓趋势已经形成;韩国二季度经济增速也由一季度的2.1%回调到1.4%(环比);巴西经济在一季度增长2.7%(环比)的情况下,二季度经济回落至1.2%;印度虽然二季度同比增长8.8%,略高于一季度的8.6%,但考虑到去年前两季度基数不同,实际环比增速也在放缓。

此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并未见到明显的下行迹象,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分别维持在9.6%、10.0%和5.2%的高位。就业市场疲弱表明各国的经济复苏只是从低谷中的恢复性反弹,并未带动就业增长,是一种无就业复苏。OECD最新预测认为,G7在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5%左右,比5月的预测下降了0.25个百分点;而且有可靠证据表明世界经济在第三、第四季度的复苏速度会下降,虽然具体下降的幅度很难预计,但可能会超出预想。

(二)传统产业复苏乏力,新经济增长点亟待确立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国高举“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药方”,相继出台大规模经济救助和刺激计划,特别是针对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金融业和汽车产业,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2010年,欧、美大部分银行市值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一半水平,甚至部分银行市值已恢复至危机之前的水平;同时,各国政府推出的汽车“以旧换新”和“换现金”政策也促使全球汽车业在经历大规模的兼并和重组后逐步复苏。

但近几个月,随着各国救助或刺激计划相继结束,金融业和汽车业的复苏势头有所放缓。根据美国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今年美国已有118家银行倒闭,二季度被列入“问题银行”的银行数也攀升至1992年以来最高,涉及总资产达到4030亿美元,表明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业的复苏依然脆弱。同时,刚刚从危机中走出的汽车业,在离开政府的救助后也马上显示出脆弱的“性格”,7月以来美、欧、日汽车销量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充分说明汽车业复苏是政策拉动的,真正的自主复苏仍未到来。

这些均从侧面反映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仅仅依靠政策刺激的传统产业已不能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作为在历次经济危机中帮助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高科技产业,需要再次挺身而出,拉动世界经济从衰退的泥沼中加速复苏。然而,尽管当前各国高科技产业复苏态势要好于其他传统产业和金融业,但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新科技革命至今仍未确立,世界经济短期内无法进入下一轮经济上升期。

(三)通缩与通胀风险并存

为了促使经济复苏,世界各国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埋下了通胀的种子。但自美国经济复苏以来,由于就业市场的低迷,私人消费增长仍无法掩盖内需的疲软,同时美国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偏低,产能过剩直接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近几个月,美国总体物价水平一直保持温和增长,核心消费价格指数环比增长一直在0―0.2%之间徘徊,同比增幅则稳定在1%左右。这表明美国目前已出现“相对通货紧缩”,即物价水平继续保持正增长,但已经低于正常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物价水平。与此同时,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兑美元大幅贬值,通胀率持续低位徘徊,甚至一些国家出现了负通胀率。日本经济更是长期陷入通缩之中。总体来看,发达国家面临“通缩”的风险普遍大于“通胀”。

与此不同,新兴经济体则普遍面临“高资产价格”风险。目前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发达国家低利率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加上这些国家经济恢复较快,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持续上涨。此外,由于气候异常导致今年主要粮食产地受灾、减产并限制出口,导致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市场产生较大冲击,造成了物价水平节节攀升的局面。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主要面临的仍然是通胀风险。

(四)各国退出政策取向分化

随着全球经济差异化复苏,各国政策退出开始走向两极分化,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开始考虑并实施退出,而发达国家则继续量化宽松;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内部的政策取向也出现分化。

首先,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且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先于发达国家触底并强劲复苏,同时其货币政策因大量的流动性而受到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问题的困扰,亟需率先退出,加息成为必然选择。2010年以来,部分亚洲和拉美经济体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印度、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巴西等国相继进入加息周期。与之相比,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态势趋缓,且深受高失业率的困扰,不得不继续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谋划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

其次,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富集型国家,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升带动经济迅速走出衰退实现复苏,为了抑制经济过热的苗头,先于其它发达经济体政策退出,连续加息。以美、日为代表的经济体,不仅继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计划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奥巴马近日宣布一揽子刺激措施,包括给中小企业减税、给中产阶级减税、实施基建计划等;日本则公布了一项9150亿日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就业,拉动消费,应对多种可能使日本经济恶化的风险。然而, 欧洲各国为了应对债务危机,不仅开始制定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时间表,而且纷纷采取紧缩措施,削减财政支出,进行结构调整。世界各国政策的分化和矛盾,将使世界经济走向面临相当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底部徘徊

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世界经济将面临众多的不稳定因素,复苏的复杂性、曲折性将进一步显现和放大,初步预计世界经济在底部徘徊的时间将延长。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预计在3.5%,低于2010年的4.7%。

(一)美国经济“超预期增长”结束,回归低速增长

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没有出现实质性复苏,促使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是库存调整周期已经结束。二是“旧车换现金”补贴项目等刺激政策结束使居民消费难以继续较快增长。三是劳动力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景气仍是美国经济的两大隐忧。四是企业投资缓慢,前期扩张政策并没有刺激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

近期,美国再次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奥巴马政府试图再次推出包括减税和基建投资在内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对企业进一步减税以帮助创造就业、延长针对中产阶级的减税期限、扩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及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针对商业活动减税等,这一政策能否得到议会批准尚未可知。即使该计划得到实施,其力度和前期的经济刺激计划相比是非常小的,不足以带动经济自主增长,未来一段时期将经历低速增长。预计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2.7%回落到2011年1.6%左右。

(二)日本经济放缓,启动新一轮刺激计划

扩张性经济政策仍会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日本央行长期维持隔夜拆借利率在0.1%,低利率以及不断出台新的流动性注入计划,对日本国内投资和消费能起到推动作用。其次,虽然日本政府债台高筑,但财政政策不会大幅收紧,近期日本政府推出了约为9150亿日元的最新刺激方案。第三,日本政府已开始抑制日元升值。未来的日元走势有利于日本出口。但诸多因素仍将限制日本经济增长步伐。首先,欧美消费疲软将阻碍日本出口反弹。其次,国内需求依然不足。产能过剩将抑制日本企业设备投资,而老龄化和高失业同时存在将造成日本居民消费增长迟滞。第三,通缩阴影挥之不去。需求不足是造成通缩的最根本原因,在内、外需都不足的情况下,2011年日本仍无法完全摆脱通缩。预计2010年和2011年日本GDP增速维持在较低水平,分别为1.8%和1.9%。

(三)欧洲经济复苏之路缓慢

欧元区二季度经济强劲复苏的态势可能只是短暂的。欧洲经济增长长期缓慢,使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经济社会问题突显出来:经济缺乏活力与动力;全民福利制度难以为继;社会呈现惰性;政治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国际竞争力普遍下降;欧洲一体化进程屡屡受阻;一些国家政府面临无力归还对外债务的困境。特别是许多欧元区国家的财政形势恶化,政府债务膨胀,陷入危机,迫使各成员国大幅削减财政支出,这对于正在处于复苏的欧元区经济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经济可能需要2―3年才能完全复苏。基于此,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在2011年实现1.4%左右的增长,比2010年放缓0.3个百分点。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前景相对乐观

2010年,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从衰退中恢复,部分国家和地区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整体上看,新兴市场经济体今年经济发展趋势乐观,IMF预计增速在6.3%左右。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先于发达国家触底并强劲复苏,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显现,亟需率先退出扩张政策。2010年以来,部分亚洲和拉美经济体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印度、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巴西等国相继进入加息周期,这将不可避免的放慢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经济增长有所放缓。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3

关键词:和平 发展 时代 主题 含义 关系 因素 论断

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可以从含义、关系、因素、论断四个方面来表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一、含义

(一)“时代主题”含义

“时代”既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也是一个可以为古今中外广泛使用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在这里所讲的时代是指能够综合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的概念。“主题”是指可以公开化的主要问题,它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口号,能够左右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声音,综合反映每个历史时代的最实际的主要的呼声。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历史时代的核心内容,是由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种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它们处在世界各种矛盾的中心和焦点并关系到世界的前途和命运。

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跨越几个世纪乃是几十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随着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形势的演变,每个历史时代将出现以不同时代主题为内涵的发展过程。因此,正确的把握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认识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含义

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性主题就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以及根本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根本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非说和平与发展已经是充分的现实。和平需要维护、发展要靠争取,和平有个质量问题、发展有个程度问题;因此,它们都是摆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系

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与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关系。

首先,和平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以及保证,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和平也离不开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密切联系是维护当今世界和平的最深厚的基础。其次,和平与发展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今世界和平是促进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则是保持当今世界和平的重要的基础;要发展就必须创造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只有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的实现。

三、因素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和平与发展。这是由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所引起的,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因素。

(一)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力争更快的发展经济和科技。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大国军事对抗下降,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却上升,因此,为了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取得更为有利的立足点和制高点,发展经济和科技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一个新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核武器的出现

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手段已经很难于达到战争的目的。因此,这在客观上成为自发约束大规模战争尤其是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俄美两国关系日趋缓和,国际军备控制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世界无核区范围不断扩大了。1997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了旨在加强保障和监督有效性的议定书。

(三)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大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的职能,增强了其应付危机和困难的能力。再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趋于相对缓和。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发展。欧洲联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北美的自由贸易区最终得以形成。亚太经济合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宣告成立。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所有的这一切发展,必将对当今世界形势和未来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四)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冷战时期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当今世界虽然仍不太平,但是当今世界形势仍然继续朝缓和的方向发展。纵观战后五十多年来世界形势的变化,战后世界和平力量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战争力量增长的速度;尽管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化、社会在内的综合

性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但是世界性大战没有再发生,局部战争和冲突的数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战后世界形势趋于相对缓和。战后世界各国人民都要求和平而反对战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止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动乱、冲突,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发展的差距以及贫富的鸿沟再扩大下去。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应该从中看到希望,即综合性国际竞争导致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日趋增强,逐渐使“双赢”局面成为普遍的现象,而“零和”游戏则越来越被证明是得不偿失的。更进一步来看,和平的希望还在于,主导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国关系基本上是平稳的,各主要战略力量之间主动的战争诉求几乎为零。与此同时,中小国家的力量在上升,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影响力在增强。因此,这些因素都形成了和平力量对战争力量的总体制约。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因素,可以看出: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和平与发展。

四、论断

(一)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时代主题开始悄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内部,邓小平最早发现了时代主题变化。

在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敏锐的把握时代主题变化并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的论断。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当时任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障碍。”)在这里面,邓小平在实际上已经形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思想。1984年10月,邓小平又明确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的论断。同时,他又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这是邓小平在深刻观察和认真分析了当今世界形势变化之后,最终才作出的重要论断。因此,它宣告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的来临。

(二)江泽民关于“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

江泽民全面的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变化,明确的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他提出了几个重要论断,从而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变化。江泽民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重要论断,在此基础上他将当今世界形势进一步的概括为“人民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同时。江泽民又明确指出(“走向缓和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世界和平机遇继续扩大。”)江泽民的这些重要论断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变化,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的基础。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4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改变。当代世界的主题并非说世界和平已经到来,发展问题也非解决,而是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和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长期任务。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关系到世界全局的整个世界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的主要问题,它反映出一定时间内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和基本趋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形势出现缓和。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和多种力量的消长及相互关系,仔细地研究了世界诸多重要问题及对世界的影响,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其依据是什么呢?从政治上看,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从军事上看,美苏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力量使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从经济上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都面临发展问题。的确,冷战结束后,美苏对峙引发世界大战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然而,面对伊拉克,特别是南联盟被侵略和我驻南使馆遭袭击,人们难免要问世界的主题变了吗?我们认为,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十分猖撅,世界和平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没有改变。

第一,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冷战、对抗没有给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什么好处。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都专注国内问题的解决,重视发展和社会问题。虽然霸权主义为自身独霸世界的战略利益发动战争,但当达到目的后就立即停战,免得陷得太深,拖垮经济。这些客观上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事实上,苏联解体,华约消失,附属于两大阵营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不复存在,成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的有利因素。尽管俄美对抗没有也不会消失,但双方有对抗,有妥协,又有合作。双方在科索沃问题上严重对抗,剑拔妈弩张,但最终还是坐下来谈判,达成了某种妥协。一些地区和国家因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等问题不断发生冲突,但经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各自出于缓和的考虑,谈判或试图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大都有所缓和,如以巴、叙以和谈,埃厄和谈等。朝鲜和韩国在自主统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使热点降温。因此,从总体上讲,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将是今后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而缓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具有世界上最庞大军备,特别是核军备的两个大国的军事势力客观上对世界战争起着制约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力量仍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低,但经济不景气,国力衰落,难以承受大的战争。美国虽在常规武器上超过俄罗斯,而且综合国力较强,但它不能不顾及俄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因此,在车臣问题上,美国和欧盟只能要求维护车臣的“人权”,或进行制裁,即不能采取实质性的步骤。另外,从现代战争的威力看,强者之间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投有的,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同时毁灭,尤其是核战争。所以,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及大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有望获得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三,和平是当代世界人民面临的头等大事,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的根本问题。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因此人民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科索沃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俄罗斯两国及其人民强烈反对北约的侵略,美国及其意大利等盟国的人民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对南联盟的野蛮空袭。目前世界人民更加关心和注意维护世界的和平。此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可以说,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维护和平的各种因素的增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第四,目前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一个发展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首先,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迫切需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过去大多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条件差,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造成了这些国家严重的贫困和落后。独立后,这种状况基本上没有变。特别是由于不合理、不等价交换等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十分困难,贫穷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发达国家在经过经济上的“黄金时期”和后来的低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和“再发展”成了其面临的共同难题或最大的问题。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南方经济的制约。若南方经济进一步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北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降低到了零点,和平已经到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因此,在认识世界的主题时,无视或试图否认战争危险性的存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时,并没否认战争,相反,多次强调并提醒人们注意战争危险性的存在。他首次提出世界两个突出的问题是在1984年5月,而在同年的国庆讲话及会见外宾时,两次提到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到了1990年底,他认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两霸争夺时复杂得多,乱得多。显而易见,邓小平经常反复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而要时刻警惕战争危险性的存在,要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不意味着世界已获得了共同发展的机会。首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如在发达国家,前几年欧美经济增长缓慢,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美国经济则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最突出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达4万多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为100美元。其次,南方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1993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6万亿美元,西方七个发达国家占62. 5%,其人口却只有世界总数的12%,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74%,却只拥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因此,从世界局势看,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间题更加严重。

那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撷科学概括了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两极格局的终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尽管世界并不安宁,天下并不太平,但世界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将带着20世纪末的和平发与发展的主旋律进人崭新的21世纪。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必将成为新世纪时代的主流。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共同的要。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世界人民痛定思痛,真正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发展的必要,强烈渴望和维护和,反对战争;殷切地企盼和促进发展,反对贫穷。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前进,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正是全世界人民这种共同要求和愿望的反映。再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战略目标,是世界人民长期而神圣的共同任务。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远远没有实现,而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着重重阻力,破坏和平与发展的行为愈演愈烈。因此,邓小平始终把和平与发展看成是世界诸多问题中需努力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由于它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世界人民需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完成这个任务,以造福子孙万代,造福于全人类。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安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为谋求世界霸权,继续充当世界“警察”,无视世界潮流和世界人民的呼声,动辄武力威胁别国,甚至搞扩张侵略。其一,它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定,不断加强军事同盟。其二,加强了海外的军事存在,将其作为干涉和侵略别国的前哨基地。其三,不断进行针对别国的单方或多方军事演习,显耀武力,威胁别人。其四,不断进行核武器的换代升级,保存了大量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其五,构造国家和地区导弹防御系统,打破国际军事战略平衡,谋求战略优势。其六,利用“人权”和所谓的“人道主义灾难”大肆施压,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绕开联合国,公然对主权国家进行赤裸裸的侵略和占领。所有这些,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因此一国之内战,两国边界冲突、甚至战争,充其量在一国之内或两、三国之间发生,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十多个国家,对弱小的主权国家进行侵略,则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严重对抗的六七十年代也未曾发生过。而这种情况若不加以有效制止的话,这对于世界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其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本来就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加艰难,同时也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达1133亿美元,而这些大都由科威特和其盟国分摊,而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重建需5000亿美元。对南联盟的侵略造成直接损失达1000亿美元。这不仅给受害国的经济带来了灾难,也给邻国经济带来了损失。同时战争导致大量资源、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其损失难以估量。此外,大量研制和装备新式武器,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势必引发世界军备竞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

总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目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障碍,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在世界人民渴望和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仍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背了时代潮流,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严重的威胁。

第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这是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战略决策。他始终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看成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历史上,中国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以后又受到霸权主义的欺负。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是反对霸权和侵略的。同时,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不仅有利于人类进步事业和世界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正是由于这样的理由,邓小平把反霸权和维护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

第二,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第二条,并提出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可见,这是他的一贯思想,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点,同时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由少数大国主宰世界,严重损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冷战结束后,本应立即改变,但霸权主义者仍顽固坚持并大肆推行“新干涉主义”,又一次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新的严重威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取而代之以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及武装人侵和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新的国际秩序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发展为目的,建立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因此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给予极大的促进。

第三,大力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的多极化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在减弱,想独霸世界已力不从心。俄罗斯军事势力不容忽视,经济潜力较大,是重要的一极。欧盟、日本也分别是重要的一极。总之,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5

金融市场动荡影响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10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正处于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最强劲的持续增长期。该组织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5.2%,略低于去年的5.4%,明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8%。但该组织同时强调,金融市场可能继续动荡并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慢。因此,在2007年10月份世界银行和IMF年会上,时任IMF总裁的罗德里戈・拉托曾感言,一年前各国金融首脑聚会时,当时世界经济充满机会,但现在则处在“不确定状态”。他警告说,现在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世界经济是否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金融市场动荡和油价高企的严峻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它将世界经济拖入一个“前景未定且可能非常艰难的时期”。此外,受需求增长、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及投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油价2007年以来大幅上涨,已从年初的每桶50多美元飙升至现在的90美元左右。这两大不利因素导致西方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放慢,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增大。

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总体增长有所放缓,但仍相对强劲;二是各经济体间分化加剧,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则增长强劲。

在各主要经济体中,发达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不利因素。IMF的报告认为,美国经济走势尤其不容乐观,其2007、2008两年经济增长率均为1.9%,低于2006年的2.9%,比原来的预测分别降低0.1个和0.9个百分点。考虑到住房市场下滑和次贷危机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白宫不久前也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认为美国住房市场下滑的严重程度要高于预期。美国次贷危机外溢也使得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

与发达经济体增长放慢相对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前景相对乐观,并未受到次贷危机的太大影响。据IMF预测,亚洲发展中地区经济2007、2008两年增长率分别达到9.8%和8.8%,其中中国达到11.5%和10%,印度则为8.9%和8.4%。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目前正处于40多年来最快的阶段,该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些国家在减贫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IMF的报告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过去一年全球经济增长的50%来自中国、印度和俄罗斯。IMF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成就,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外,新兴市场经济体政府正确的决策是最重要的原因。

未来挑战与风险并存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中国,对外贸易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对中对外贸易的影响也随之加深,其在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1.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崛起之势。20世纪90年代前后,美日欧以均衡的经济实力形成世界格局中的“三足鼎立”,但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就走入了低迷的状态中,欧洲经济增长稍有放缓的趋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呈崛起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各国的GDP总量排名中,中国的GDP总量为9.3万亿,巴西的GDP总量为2.5万亿,印度的GDP总量为2.2万亿,俄罗斯紧随其后,GDP总量为2.1万亿。据预计,未来10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不相上下。

2.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程迟缓不前。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是各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充分利用世界资源的最基本途径,但是无论在任何时期,贸易自由化都是相对的,是与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存在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纪经济不平衡趋势在逐步加强,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要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这就使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竞争逐渐加剧。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经贸呈迟缓态势,从而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再一次加剧,致使贸易冲突升级,新贸易保护政策随之诞生。但是,在新一轮的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自由贸易竞争的激烈化,致使谈判进程缓慢,并不断在寻求各国统一利益立场的解决办法。

3.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比较活跃,并得到蓬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转轨使区域经济合作现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由于双边贸易谈判进程迟缓,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成为了世界各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新途径,从而促使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途径变得方便。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加入到了区域合作经济中,从而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WTO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协定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区域自由贸易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二、基于国际经济发展的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

1.转变对外贸易的出口方式,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从我国关于对外贸易的政策上分析,目前我国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要贸易战略。虽然我国的出口贸易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在结构与方式上都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出口产品的结构大多数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有着世界加工厂的称号;其次,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缺少市场竞争力。由此,我国应及时改变对外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制造,并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以提升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2.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相应的进口贸易战略。进口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因此,应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进口战略,以更好的引进并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保障我国经济的安全。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要着重突出进口贸易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扩大进口,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技术原料资源的引进,以保证我国资源进口的多元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3.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面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形势,为了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实力,我国应全力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国家要鼓励服务贸易企业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完善关于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净化服务贸易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服务贸易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完善管理体系,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武装自己,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4.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要积极的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积极的加强与港澳台之间的贸易合作,使我国的经济共同的繁荣发展并走向富强。其次,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格局中,寻找与自身利益需求互补并关系友好的合作对象。

总结: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并在经济转轨探索中,纵观全局的把握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在哈召开[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0(06)

[2] 庞兴忠.《国际经济贸易知识》系列丛书即将问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2(01)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7

从世界大环境来看,2011可谓极不平静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遗症”反复发作,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新兴市场实施紧缩政策、美国政治陷入僵局、日本发生地震与核事故等等。世界及地区秩序新旧交替错综复杂、艰难曲折,国际形势惊心动魄。从国内来看,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不但复杂,且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还与世界经济的复杂乱象和难以阻止的衰退丝丝相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今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经济工作;同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经济数据。毫无疑问,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物价形势出现好转势头,为明年经济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需要应对的挑战依然很多很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亦即2012中国经济战略核心在于“稳”。“稳”字当头,“稳”是基础;“进”字为纲也是目标;“求”字是策,“求”为达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潜在的世界第一大市场,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对13亿人口的中国社会,而且对世界经济也有着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本

中国在国际变局时间坐标点上。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看全球离不开中国的坐标。中国坐标最少有两维,一个是横轴、一个是纵轴,既然谈到中国坐标又是未来的,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中国综合国力,一个是中国在国际规则、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用这两个坐标测量出中国在未来十年大致的位置。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未来十年主要表现在中国在国际议题上的“话语权”,特别是否决权越来越大,否决的领域和范围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行使否决权的成本也在提高。

其他国家坐标。世界总体上经济政治格局仍然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体制,我们是要回到原来的危机前的体制?中国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否决权加大,回到那里也不是简单的,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至于其他国家比如印度,增长速度也会很快。那么这个势头,中国在未来世界的坐标越来越重要,同时我们在使用权利、运用影响力的时候也要格外小心,既要照顾自身的发展稳定的利益,也照顾到全球、人类的福祉和改进。

在国际变局时间坐标点上,我们不仅要往前看,也要往后看,我们不仅要看自己过去的历史,也要看别人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往左看,还要往右看。中国现在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现在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尽快的调整,这个调整的时间越快,我们未来会走得更加平稳。

“ 疾风识劲草,路遥知马力”。在当前全球经济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即将步入2012年的中国经济,要做好应对准备,制定走向未来的发展战略,坚定信心谋划新一轮的发展。

首先,以扩大内需谋发展。抵御内忧外患,还需依靠中国经济雄厚的内需动力,这是经济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宝贵经验,更是应对当前复杂挑战的一个“制胜法宝”。中国内需不仅稳定,而且还蕴含广阔的扩张空间。目前中国城镇化还不足50%,13亿多人口有着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仍很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尚未完成,潜力不言而喻。祸兮福之所倚。面对全球经济有陷入长期低迷的趋势,中国经济必须做好长远发展战略。

第二,以创新升级促发展。经济复杂形势下,尤要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要条件。在全球经济动荡之际,各国竞争愈发加剧,稍有懈怠便会落后。经济转向,企业沉浮。令人瞩目的是,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正在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如今国际经济的动荡和国内经济适度放缓,也是国家和企业革故鼎新,坚定信心调结构、转方式的契机。

第三,以深化改革求发展。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空间。改革是驱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今后的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平稳过渡。如今的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制约,明年一定要以战略的高度,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去推动改革,才能为中国经济拓展新空间。

第四,以宏观调控保发展。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适时预调微调,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已积累丰富的调控经验。今年以来,稳物价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着重提出,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强调“要更加有预见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了中央对明年中国经济面临国内外复杂环境形势的战略预判。

在国际变局时间坐标点上,国际形势的特征主要是发达国家经济困局严重拖累世界经济复苏、政治社会风潮迭起凸显传统治理模式失灵、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两大集群“竞合”博弈,亚太地缘战略博弈复杂激烈。因此,我们要用全国坐标全球视野谋划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找准中国作用和应力的坐标甚为重要。以新的理念应对国际经济博弈,补足参与国际竞争短板。在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究竟在国际竞争的版图中和历史的里处于怎样的时空坐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言简意赅地作出了表述:

判断一:调整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中国要努力培育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判断二:变革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中国要努力增强我国的参与能力。

判断三:孕育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中国要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8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

    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 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地区为联盟的国家集团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发挥?如今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世界上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南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就很说明问题?东盟各国过去几乎全面依附美国?现在形势大变,东盟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政治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方面全面合作的强大联盟,其独立自主性显着加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各大国更加重视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推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近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型,可以预见,建立在中日韩三国加快联合的基础上东亚一体化必然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差距,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平衡综合国力的对比,推进多极化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高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个新兴工业体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皆大为缩短,韩国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仅用了6年?并且这些时间间隔还在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另据世行一份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的研究报告,显示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GDP占世界经济GDP的比重已经达到顶点,下一步将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5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 %降至24.8 %,有的预计甚至更低?目前亚?欧?美在GDP上三分天下?现在的欧盟所以还没有成为世界真正的一极,原因主要已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与军事?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俄罗斯经济也恢复了增长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着名战略家均已预测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只能持续15至25年时间?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中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大致趋于相对均衡化,形成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力量结构?从而构成未来世界多极格局的基础?

    4.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一般而言,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利

    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新世纪以前两国都偏重引进外资,待到经济实力加强之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强化了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在能源及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世界工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位?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

    [参 考 文 献]

    〔1〕孙建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

    〔3〕吴嘉蓉.世界多极化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9

【关键词】传媒市场;东亚板块;中国地位;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一、世界传媒市场“三分天下”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浪朝的推进,当代世界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和联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密切,二是地区主义潮流在加速,板块式区域经济正在逐步形成。上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奥维尔在《世界的未来》一书中预测:21世纪将由北美、东亚与欧洲三集团瓜分世界经济。新世纪的现实似乎印证了预言家的想象。当今世界,经济已经形成美、欧、亚三大板块,一个新的战略三角初步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板块于1989年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其后向邻近的墨西哥扩展,于1994年改建为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12月,美国倡导召开了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于2005年建立一个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欧洲板块以欧盟为中心,实施向东、向南扩展,力图形成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泛欧经济区。与美、欧相比,亚太经济合作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就东亚而言,目前尚未形成类似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欧盟那样具备约束力的一体化实体,而是以地缘经济圈的发展为主,国与国之间多层次、开放性、非集团性的经济合作与交往不断扩大。从亚太地区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召开,标志着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东亚经济板块形成的可能性还从2004年11月在万象举行的“东盟10+3峰会”上得到印证。在这次峰会上,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等若干文件,并于2005年1月1日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进程,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将建立一个总人口达17亿,国民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

资料显示,三大板块的经济实力相当,它们各自的国内产值占世界总额25%以上,三方合计占全球总额约80%以上。当然,在这三大板块中,无论是实力还是融合程序,都是有差别的。就经济规模而言,美洲板块超过了欧、亚板块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贸易区;而就融合度而言,欧洲板块则超过美洲和东亚板块。相对而言,东亚板块目前还在形成之中,实力和融合度也有一定的差距。经济因素决定一切。由于经济的“三分天下”,相应地,世界传媒市场“三分天下”已是必然。这是因为:一是传媒业本身是一种经济实体,它的生存、发展活动就是一种经济行为,传媒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二是传媒业又是各国各民族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而当今世界发展态势是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作为身纳政治、文化、经济多重因素于一身的传媒,其必然受到经济、政治因素的强烈引导。三是世界传媒市场已经呈现出与经济区域化相适应的状况。

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板块目前实力最为强盛。世界巨型传媒集团中,美国占相当大比重。如世界电视100强的前10强中美国就占了7个,整个世界对电视节目及信息的需求也大部分依靠美国提供。从内部而言,美国、加拿大1989年签署贸易协定将文化定义为“可出售的商品”后,加拿大文化就基本美国化了。加拿大的电视节目基本依赖美国。据统计,加拿大国内95%的电影、93%的电视剧、75%的英语电视节目、85%的报刊市场为美国文化产品控制。北美的媒体市场已经一体化了。南美洲如今也开始接受美国的传媒产品。美国将继续扩大其传媒与娱乐市场,到2008年该市场的收益将达到6800亿美元,占世界三分之一。欧洲作为传统发达国家的集居地,据报道,当前在全球300强的信息企业中,欧盟占有80家,其通讯社、报业、广播电视等传媒综合实力多年来一直牢居世界第二。同样拿世界电视100强来看,英、法、德、意、西五国共占30个席位(1999年),其路透社、法新社、《泰晤士报》更是世界知名。从内部而言,如今,面对美国的传媒产品冲击,欧洲各国纷纷行动起来,对本国传媒业加以保护,如欧洲教育和文化董事会通过努力,使欧洲各政府撤除障碍,实现了欧洲范围内的“电视无国界”的目标,使各国互相接受电视节目。欧洲媒体的合作意识也在加强,如英国皮尔逊集团将电视制作与德国贝特斯曼集团和比利时伯特集团共同拥有的卢森堡广播电视台/乌发公司合并,成为是欧洲最大的电视播出和节目供应商。同时欧盟限制进口美国的电视节目数量,法国等国家的“新闻开放,文化保护”政策等,都是内部合作抗击外侵的措施。种种迹象表明,欧洲板块媒体作为一个统一的市场正在迅速形成。

东亚的传媒实力也较为强大,只是还没有形成一种内在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实力之强、发展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从世界背景来看,中国传媒的影响力也在迅速增强,已逐步成为世界新闻传媒市场上重要角色。新华社的实力位列世界十大通讯社之中,中央电视台已进入世界电视100强中的51名,同时中国有5家期刊发行量排在世界期刊前20名。还有中国香港、台湾的电影和电视及娱乐节目在亚太地区富有声望。日本的传媒业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根据英国《国际电视商务》评估排名,世界电视100强中(1996~1999年),日本实力紧随美国之后,位列第二。在全球的300强新闻信息企业中,日本占有49家。还有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传媒业也具有实力。印度是文明古国,也是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大的国势支撑着传媒业的地位。新加坡虽然国家弱小,但其传媒业有着自身的特色,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新加坡传媒在世界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目前来看,东亚传媒业多而不强,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尽管从上世纪中叶东亚各国传媒业就开始了合作,如亚通组织(OANA)、亚广联(ABU)、亚洲新闻基金会、亚洲体育记者联盟、亚洲大众传播研究和信息中心,东南亚国家联盟新闻工作者联合会等等。但这些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东亚传媒一体化市场的形成,还有待东亚各国传媒业的努力。

二、构筑东亚传媒板块是一种必然

当今世界发展一大悖论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各国经济互相合作的同时,地区主义盛行,区域经济格局形成在加快。这一悖论其实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各民族文化9和经济集团要想在全球化浪潮中争得主动,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势力,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这种世界发展大趋势中,东亚传媒形成板块已是一种历史必然。

1、现代传媒具有强烈的政治特性

传媒是国家声音以及地区声音向国际延伸的最重要工具,政治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传媒外交,国际交往具有浓厚的传媒色彩。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如今已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形成诸多全球性的公共领域,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在这些领域里发表意见从而形成世界性公共舆论

的途径也只有通过传媒作中介。在这个全球化、媒介化的现代社会,媒介的外交功能已经成为政治活动的推进器,媒体竞争优势可以转化为政治优势。如美国近些年来导演的巴尔干半岛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无不是首先利用强大的传媒发起攻势,继而将传媒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现实同时还证明,传媒的政治特性或者说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呈现越来越大之势。东亚国家就应该增强东亚传媒的国际竞争实力,以改变目前东亚地区的新闻信息传播的被动状态。

当今世界地区主义盛行,在国际事务中,一个地区要有自己的声音。而目前的现状是:西方四大通讯社全世界80%以上的新闻。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每5条新闻中至少有4条来自西方国家。这种状况至今没有什么改变,只是这些国家通过新技术对传媒的控制更强了。显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美国以及西方传媒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再加上美、欧的经济实力,这两大板块在世界上占有绝对的政治优势。而东亚,只有中国和日本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整体影响力不够。作为一个区域来考察,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声音和整体形象。这不利于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人的利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东亚除日本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上有一定的接近性。这些国家相邻相亲,文化基本同脉,并且都有着寻求良好发展环境的共同愿望。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东亚国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因而,从政治上讲,东亚地区有条件也有必要建立强大的传媒板块。

2、是“守土有责”文化使命的需要

世界传媒市场目前存在着两大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现象:一是新闻信息流通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单向流动的格局,二是西方文化以大众文化方式涌入其他国家。前者造成相互理解的歪曲,甚至单向的妖魔化。后者面临一些国家本土文化沦丧的危机。这些影响既涉及国家权力也涉及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的变异,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民族存在的基石。如今,以美国为首的物质文化,在其他国家享用的时候,无形之中形成了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和憧憬;以美国为首的精神文化,如电影、音像制品、书籍等,以产业的形式,则直接改变着其他国家的哲学精神。这种自愿消费的文化,其特点表现在不是强行给予而是自愿接受。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葛兰西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就是指少数国家通过文化产业与传媒获得全球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如今,新闻出版业、音像制品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版权业等,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已经是发达的产业,在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中顺差优势明显,美国如今文化产业总值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在文化产业上的巨无霸地位使其他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席勒从意识形态方面分析了这种状况产生的两种后果,即文化帝国主义和传媒帝国主义,其实质是少数国家,尤其是美国控制国外媒体的结构和内容,强行输出自己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在经济上的强势衍生出文化权势与文化霸权。在亚洲国家中,为儿童制作的影片、电视节目、出版的书籍及杂志都严重不足,70%进口,30%自产。中国亦是如此。进入新的世纪,美、欧不断调整对东亚在内的亚洲战略。美国对亚洲的热情关注近十来年有目共睹,就连一向以守为攻的欧盟也调整思路,制订了《对亚洲的新战略》,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东亚三国及东盟建立欧亚会议机制。其目的就是扩大欧盟在亚洲及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在美、欧这些亚洲战略调整中,文化产业及大众传媒是其重要内容。因而,东亚国家在文化上的守土战已势在必行。

3、是东亚地区经济实力上升和合作加强的需要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激发了“东亚地区新感觉”,各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区域内合作。从1998年起,包括东盟10国和中、日、韩三国的“10+3”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东亚、东南亚各国传媒的联合也从此进入实质性阶段。进入新世纪,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和传媒合作速度加快。表现在地区内跨国投资越来越多。2001年成立的中国博鳌亚洲论坛,就是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亚洲国家感到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合作而进行的。同时2001年,中国和日本决定考虑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被认为是当年东亚经济生活中最重要事件之一。再之,“10+3”机制无疑给东亚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传媒合作方面,早在1965年,就建立了亚洲广播联盟,是亚洲传媒合作的萌芽。如今,这一区域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2%、25%。同时这一地区还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外汇储备。新世纪,东亚国家开始在一起打自己的算盘。

三、中国应在东亚传媒板块构建中起主导作用

板块的构成从实力来看,大约有三种组成方式: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欧洲板块属于强强联合式、北美板块属于强弱联合式,而东亚介于后两者之间。就实力方面而言,东亚国家中只有中国有条件肩起东亚“板主”的重担。日本虽然是世界经济强国和传媒大国,但日本目前有三大不利因素,一是日本在二战中给东亚及整个亚洲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感情上东亚人不能接受日本的“领头作用”;二是日本在政治上过于亲美,而美国在亚洲具有绝对发言权,这种地位美国目前又不想被日本取代。三是日本在文化上没有优势。东洋文化就本质来讲是从属于中华文化的。中国目前传媒实力虽属于弱小之列,但从中国的大国政治地位、经济总实力、传媒受众人口、以及中华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来看,中国在东亚是有号召力的。因而,中国肩担“板主”重任责无旁贷。

1、中华文化是亚洲文化的主导

东方文化是以儒释文化为内质的,两个主要文化渊源是中国与印度。印度佛学作为“出世”功用影响着东方人,而中国儒家文化核心内容却转化为政治制度被一些国家所采用。中华文化同时在语言和文字上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在东亚,日本和朝鲜起初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以后都借助汉字创立了民族文字。同时,大量的汉字词语融入日语和朝语之中,成为它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东南亚,越南、新加坡等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深。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原因,以儒家精神为特质的中华文化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影响深远,产生了某些共同性。因而,虽文字不同,但治国理念、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在本质上差异不大。所以,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具有凝聚力,加强传媒合作在价值观的认同上相对一致。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华文化更显出了她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她能够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它们作为构建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她又能凸显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从传统文化与历史经验中引申发展出新国际政治价值观。

2、从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具有优势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又是古代东亚国际体系中的宗主国,在处理国与国,族与族、文明与文明的关系上,已积累有上千年行之有效的历史传统。她在今天文明对立、大国对立、南北对立的

人类政治场景中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加之在地理上,中国处于国际战略平衡的特殊位置,在世界舞台上有着重大的政治份量。1998年后,中国对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人面前树起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获得了东亚国家的信任。2005年,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贸易额增长20%,达到1300亿美元。[6]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也认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望成为政治强国和工业、经济强国。如果能很好的发展教育,中国的经济将会超过日本,达到美国水平。

从经济上来看,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迅速发展,总量在1997年就升为世界第六;2002年,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已经占世界15%强,世界贸易排名世界第六。传媒的发展是以经济与人口为两大基点的:一个能提供大量的消费受众,一个能提供强大的消费能力。这就表明,中国肩起“板主”重任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3、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是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媒虽然目前实力不强,但其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好,可以预示着它的广阔前景。中国传媒市场在短短十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年产值约800亿。从产业化而言,中国已成立了一批传媒集团,许多传媒集团如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等发展迅速。从报道实力而言,中国传媒已具备竞争的实力。新华通讯社稳居世界同类媒介前10名,中央电视台排51名(1999),虽然排名较后,但这只是十年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40种语言,每天向世界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音165个小时,位居全球第二。另据Pricewaterhouse Coopers 调研机构去年发表的《2004―2008年全球娱乐与传媒发展展望》预测,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新的发展渠道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亚太地区的传媒与娱乐市场将以9.8%的复合年增长率向前发展。这又将给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发展;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冷战虽告结束,但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东欧剧变、前苏联政局动荡加剧了世界政治形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进程。九十年代前半期,受上述因素和经济衰退以及海湾战争等消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仍然缓慢,1990~1993年每年国际贸易的增长率分别为4.9%、3.7%、4.5%、2.5%。随着世界经济调整的深入和各种矛盾的逐步缓和,世界经济和贸易都出现了加速稳定增长的趋势。

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显著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走过20世纪九十年代前几年的疲软后,1994年开始出现强劲增长。随着世界生产量增长率的提高,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速也相应提高。199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4%,高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的增速。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世界贸易量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了9%,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多,货物贸易额增长了21%,达到8.8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增长了16%,达到2.10万亿美元。

2、服务贸易、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快速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其年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国际货物贸易。1996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强。2004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10万亿美元。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推动全球贸易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革命使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信息时代”产品(如现代办公及电信设备)的出口增长迅速,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1983~1993年的国际贸易中,办公和电信设备贸易发展速度高达13%,位居同期各行业增速之冠,其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4.2%提高到1993年的10.4%,成为所占比重最大的贸易商品。

20世纪八十年代是世界环保意识崛起的年代,九十年代是环保付诸行动的10年。在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风靡全球,许多发达国家把生态研究与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置于重要地位。

3、跨国公司的作用增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数目剧增,大型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并且开始结成新的“战略联盟”。这对于加剧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国际市场的统一、推动世界市场的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和开放政策盛行,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世界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全球和各国对外贸易系数不断提高,世界性经济传递加速,相互依存加深。但由于各国经济上的差异,经济部门和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再加上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发展,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范围扩大,竞争手段日益多样化、科技化。

5、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最基本的规则,并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6、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出于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提高谈判和竞争力的需要,八十年代以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美、加、墨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二、当代经济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措施

1、建立知识型国际中心城市,带动知识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把一些重点沿海城市发展为国际知识型产业中心城市,并通过知识型产业和信息产业带动和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推动知识型产业对外贸易发展。

2、加快知识产业的培养,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我国通过外贸带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初具成效,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开始从传统的外延式、粗放型的数量增长向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内涵式、集约型转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并不能真正换来高新技术和知识产业,我国的知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通过产业倾斜,立足自主创新。这就要求在发展和谐社会进程中要进一步体现知识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3、重塑比较优势,推动知识贸易发展。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我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我国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是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对外贸易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而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这种比较优势目前我国还应充分利用,因为这种国际分工格局还可以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4、积极探索和利用风险投资,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我国的“科技兴贸战略”增加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当代的国际竞争,技术创新的作用不仅是给产量提供一个乘数、不仅是为了少投入多产出、不仅是给产品增加一点博得消费者垂青的“美丽羽毛”。所以,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要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和利用风险投资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保证。

5、灵活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护幼稚产业。从发展角度看,当代国际贸易,不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摧毁,而是在传统贸易之上继续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外贸发展水平,一方面必须继续加强与培养传统支柱产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产业在当代贸易中的基础地位和对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作用十分突出,我国应该优先发展知识产业,以发达的信息产业和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6、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知识经济的出现说明了知识资源的形成和积累的增加,可供人类支配的资源在量上得到有效的补充,在质上得到更大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投资,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物质资本(特别是战略物资)和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培养出既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善于经营管理,又掌握高新技术、能创新的高级人才。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