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起因十篇

时间:2023-12-28 17:50:47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抑制

一战以后,德国的通货膨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种超速通货膨胀对德国经济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它是纳粹兴起和二战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通货膨胀不容忽视的,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很大。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凯恩斯主义者那里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源被充分利用或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继续上升而导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名义总需求量的增长不能自发地带动就业量的增长。而是,当名义总需求增加时,现有产品总量不能增加,价格就必定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成比例地上升,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虽然不可预期,但是它的产生有其原因:

(一)成本推动型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价格变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工资的增加引起的。在现代经济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它们不断地鼓励工人给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工资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

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除此之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与货币的发行量有直接的关系。货币的供给快速增加时,随之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而货币的需求又使价格水平上升。所以货币的供给通过货币的需求产生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变得不值钱,没有人储存纸币,反而使大量的纸币涌入市场或甚至流向国外。

(三)结构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种种约束,不能即时获得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而将使资源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地上涨。与此同时,那些夕阳性的产业和面临衰退行业的资源和人才相对过剩。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不会下降而引起比较效应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工资水平能上不能下)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的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不能预期的,也是非均衡的,它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一)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

1、对收入的影响。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慢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公众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将下降,即实际收入会减少;假如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借款造成中央银行向社会过量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则政府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于是,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2、对再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来讲,非预期通货膨胀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再分配给债务人。即通货膨胀往往不得于债务人而有害于债权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人们最终有可能预见其发展趋势,并且市场也开始与之相适应,那么市场利率中就会逐渐地包含一种对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主要是对利率进行调整。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随机地在全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会只冲击某些群体。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每月达到20%或30%,商店就会频繁地变动价格以致于相对价格混乱无序、难以适从。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对货币和税收的扭曲来体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从0上升到2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0降为-20%。现在还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扭曲。由于货币利率实际为负,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真实资源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为此,他们频繁地进出银行。企业也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投资。同时,有一部分固定的税收是以元来表示的。价格上升时,这部分税收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假如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时,扣除一个价值固定的免税额;而出现通货膨胀时,那份标准免税额的真实价值会减少,所缴纳的税收的实际价值却上升。除了对税收的扭曲以外,通货膨胀也扭曲了收入的衡量标准来影响税收体系。

(三)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三、消除通货膨胀的对策

根据历史上的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资本的正常循环,到严重时也会引起政治危机。因此,采取一些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一)需求紧缩政策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需求紧缩政策。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因此,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是需求紧缩政策的核心。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额,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收支项目怎样能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而控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减少社会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

(二)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货币数量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都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发展生产,增加经济中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水平上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在面临通货膨胀时很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压缩总需求的同时改善投资结构,集中资金优先发展占用资金不多,投产期限短,市场紧缺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快地增加有效供给,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改善产业结构。

(三)物价和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自愿性的做法是政府以劝导的形式使劳资双方自愿约束价格和工资的变动,它适用于通货膨胀程度较轻的情况。强制性的做法事实上是对工资的冻结。该方法对控制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

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五)货币改革政策

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人们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达到50%以上,每年达到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总之,通货膨胀的出现是不可预期的、也具有长期性。政府应针对通货膨胀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减少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友龙,缪代文.现代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2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Imported Inflation),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定性。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其理论依据是价格上涨后的国际大宗商品通过商品的进口输入到国内,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有两个渠道,国际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入渠道。国际上将输入型通货膨胀分为两大类:国际通货膨胀结构论和国际通货膨胀货币论。

在国际贸易渠道中,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1、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的进口价格上升, 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定价也随之上升, 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时, 国外商品价格上涨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加大,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从而我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3、国外出现通货膨胀,造成外币相对于人民币的贬值, 人民币的升值会造成对国外商品需求的增加, 这种需求也会增加本国商品的消费需求, 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从而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在资本流入角度下,我国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 外国资本的过多输入和过多的国内投机活动,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直接造成我国货币量的大幅增加, 货币的供给增加造成了通货膨胀。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 外汇储备过多, 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 而我国实施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必须买进外汇, 抛出人民币, 货币的供给进一步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质疑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写到。货币数量论使得我们同意,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所以,从货币主义角度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个假说。

首先,从理论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是国际商品价格的升高,即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直接引起了成本推动型型通货膨胀。但是根据理论,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前提是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而我国虽然进口量很大,但是相比于我国的生产总量,依然达不到这个前提假设。因此,即便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增加,也不可能引起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升高。

其次,根据经济学原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基于成本因素螺旋性上涨而形成的。而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供给是不变的,不存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伤害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控制通货膨胀,只能使用财政政策进行调节,完全不需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就我国而言,如果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能够成立,那么完全不需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只需通过财政性补贴政策,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进行价格管理,就能避免偶然的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然而,自2010年以来,管理层没有采用财政性政策,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说明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再次,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但国际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波动的,有涨有跌,因此它并不是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的持续因素。衡量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指标:消费价格指数,是个拉氏指数,即用一篮子固定产品计算的价格指数。因此,国际商品偶然的价格变化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使我国部分产品价格升高,通过一篮子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也不会引起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大幅升高。以国际油价为例,浙江大学巫金、章华在《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来自何方》一文中,从美元本位制这一货币体系出发,研究其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利率、美元名义汇率、国际油价和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五个变量,建立VAR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元货币供应量和美元利率都对我国通货膨胀造成了影响。汇率和国际油价对国内通货膨胀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三、实证分析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6个月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际平均原油价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

回归方程:Y=B+B1X1+B2X2+B3X3+E

因变量Y: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变量X1: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X2:滞后一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X3:滞后两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B为常数项,B1、B2、B3分别是X1、X2、X3的系数,E为误差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系数B1、B2、B3的T值都不大,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都不大。而且该回归模型的F值只有0.771,数值太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国际原油价格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升高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大,证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不是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也说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不成立的。(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苏明政, 张庆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效汇率与输入型通货膨胀――基于国际贸易视阈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

[2]崔丹,崔正强.开放经济体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从资本流入角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9).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 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及类型

通货膨胀在我国一般表述为:在货币自由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客观需求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国际上是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二、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

通货膨胀的产生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不同国家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不同。在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最为流行的有三种:需求拉上理论、成本推动理论、结构失衡理论。需求拉上理论是从社会总需求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品下的社会总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来看,在我国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高达了25%,特别是有些工业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或者通过推动成本上升间接助导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在分配和产出方面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总的来说,它对社会经济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对社会经济发挥的短暂刺激作用。通货膨胀在爬行阶段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得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其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在通货膨胀的非爬型阶段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货膨胀会扭曲国民经济的价格机制;第二、通货膨胀会打乱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秩序。这是由于人们的心理预期,“货币幻觉”所产生的盲目投资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从而抑制经济的发展;最后,通货膨胀的发展会使社会的实际投资减少。

四、我国通货膨胀现状及其治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2009年,中国通过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内需求从而弥补萎缩的外部需求,实现经济的最先复苏。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GDP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复苏,2010年第四季度的CPI同比增长平均处于4.7%高位,尤其在11月份达到5.1%。2011 年初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4.9%,二月份CPI同比上涨4.7%左右。由此看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流动性过剩,另一个则是成本推动。资金流动速度快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构架有利于出口和投资。出口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反过来它也回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更多的外国投机资本的流入,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以往被严重低估的资源,能源价格的回归和劳动力价格逐渐上涨的趋势都成为推高生产成本,进而推进我国的通货膨胀,使得我国通货膨胀呈现出成本推动的特征。生产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三个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居民收入水品有了大幅度提高,需求扩张,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

在应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时,我们及时调整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已经回升,同时伴随着物价上涨的严峻考验。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认为具体措施有:第一,放缓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要从根本上控制货币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加快改革我国的利率和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水平上浮动,加快实现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第二,增加农业和农产品的补贴,稳定粮食价格。证供应是阻断价格上涨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必须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补贴,通过政府买卖等行为,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参考文献

[1] 张红伟,货币银行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0第一版.

[2] 李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经济探讨,2008.6.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4

关键词 资产价格 通货膨胀预期 热钱 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危机之后,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大量信贷投放于市场,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大量热钱涌入,推动资产价格逐步上升,CPI不断地升高,超过预期水平,通货膨胀压力在逐渐地加大,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水平,而通胀的持续发展势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本文从热钱与流动性的交互作用探讨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

最早人们认为资产价格膨胀,引起通货膨胀,最终泡沫的破灭,使得经济动荡。国内学者,刘金全、王风云(2004)对此进行过研究,认为我国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Filardo(2000)则认为资产价格上涨与消费物价上涨的关系不明显,原因在与资产价格的上涨是多方面引起,比如羊群效应,这些因素与预期无关。Smets(1997)认为资产价格受到未来预期收益的影响,而未来预期收益又收到未来经济活动、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影响,所以,资产价格的变动中含有的现在和将来的经济情况的有用信息可用于改善通货膨胀预期的预测。

二、热钱与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一)热钱流入。

首先,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CPI的高涨,央行连续多次加息,扩大了我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利差,刺激热钱加速流入我国。其次,2011年10月4日美国参议院已经通过了《迫人民币升值法案》,这为热钱的流入又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最后,在几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美国地缘政治下的美元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好转,美元趋于贬值。而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长足发展,足见,热钱流入的压力极大。

从长期来看,大量境外热钱的流入,在我国的股市和房市伺机出动,资产价格被一步一步的拉高,资产价格的膨胀又为热钱的流入带来了新的信号,更多的热钱又汹涌而来,热钱、股价、房价螺旋形的上升。通货膨胀的货币环境被一点一点的构筑起来。

(二)过剩的流动性。

首先,在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货币投放量增大,在09年到达了一个高点,2010年之后有所缩小。其次,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以来是“双顺差”,大量的外汇储备成为隐患。大量的外汇占款使得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货币乘数,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急剧增加。

(三)热钱与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共同促成的。社会货币财富增加,过多的资金会寻找去处。出现投资过热,大量的流动性追逐有限的资产,上游资产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一般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引起物价过快上涨。流动性过剩注入实体经济,带来的后果是通货膨胀,进入金融市场,引起的是金融资产泡沫。资产价格的上涨,通过财富效应、预期、信用等渠道增加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加剧通货膨胀。

三、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实证分析

为讨论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本文选取2005年8月到2010年12月期间的数据,用Eviews3.1版软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得出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代表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以上证综合指数(S)代表股票价格,并以此反应股市资产价格的变动,以房屋销售价格指数(F)作为房产价格的变化。

(一)预期模型的建立。

首先,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房价对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可能比较显著,股价可能相对不显著。为进一步说明其定量关系,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模型建立如下:

其中St-1,Ft-1分别是滞后一期的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

(二)数据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ADF单位根检验就是对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一般方法。假设如下:原假设h0:y=0 ,存在单位根;备择假设h1:y

(三)数据的协整分析。

协整检验使用于检验多变量的协整关系,如果多个非平稳变量之间具有协整性,则这些变量可以合成一个平稳序列,从而探究原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

重新对其残差进行检验,得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增加模型的精确程度,把回归式中的协整误差项看做均衡误差,以此建立修正误差模型。

(四)误差修正模型。

(五)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平稳变量与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之间可以建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被检验的变量x和y之间有四种情况:(1)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2)y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3)x和y互为因果关系;(4)x和y是独立的。 由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得出,CPI是S、F的Granger原因。

(六)通货膨胀的自身预期模型。

资产价格的变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贡献相对较小,考虑到通货膨胀本身的预期,以下讨论在滞后一期的CPI对本期CPI、S和F的影响。模型建立如下:

由模型(3)可以看出,通货膨胀自身的预期对通货膨胀本身的影响更大。可能是由于价格的粘性。

四、本文结论

1、通过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都有一定的预期作用,而且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比股票价格更加强烈。但是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贡献作用都比较小,主要是因为资产价格的变化可以有很多的非预期因素。

2、通货膨胀本身的预期是最为明显的。热钱与流动性的交互作用,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知,通货膨胀预期才是引起资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即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3、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由热钱与流动互作用引起的资产价格螺旋上涨,可以作为一种政策的信号,这也符合国务院关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说法,提早做好政策的预备,可以减弱通货膨胀预期。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校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浅析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基于热钱与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09级金融工程1班)

参考文献:

[1]陶军.刍议热钱与流动互的资产价格效应,财经视线,2010(30)

[2]苏瑜,万宇艳.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与实证分析,财经论丛,2010(2)

[3]Smets, F. Financial 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Theory and Evidence, BIS Working Papers,1997

[4]张建华.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中国金融40人论坛,2009

[5]黎友焕.理性分析通胀预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2)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

1.引言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现象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会面对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对通货膨胀的派别与理论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对各种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对比。

2.现代通货膨胀研究的两大派系

货币是否为中性的问题成为划分均衡学派和非均衡学派的分叉点。均衡学派的代表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派学,非均衡学派可以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凯恩斯经济学。

这两种学派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影响也有较大的分歧。均衡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完全的货币现象,而货币是中性的,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货币发行量的增加,而通货膨胀不会对国家除货币以外的其他事项如工业产出和就业情况产生巨大影响,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没有关系,与国民经济实际部门的运行无关。而非均衡学派认为通过膨胀不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发生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即为货币流通量大于社会的总需求,货币供大于求导致货币贬值,这直接导致了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使得钱不值“钱”。严重的恶性的通货膨胀会给除货币以外的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比如失业率会急剧上升。

均衡学派推出结论的基本假设有: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内的各个行为主体可以充分获取信息,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市场的真实交易量在短期内为其平均数。由于其前提条件过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若以此作为指导做出的决策可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在接下来关于通货膨胀的内容中,以非均衡学派的观点为主。

3.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四种理论

(1)需求膨胀论,该理论认为是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通货膨胀。依据凯恩斯的观点,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因而生产产量不会再得到增加。总需求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各经济主体的需求。此时供给小于需求,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支持此理论的我国学者以其观点分别有:有戴根有(1995)结合 1994 年的背景,认为人民币的低估值导致外需旺盛,从而间接的引起我国外需拉动型通货膨胀;刘金全、陈广华等(2004)认为我国通货膨胀有两个主要成因:一是以货币扩张为代表的名义需求扩张;二是以消费需求扩张为代表的实际需求扩张;陈功(2008)认为我国存在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又进一步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从食品价格、原油价格、人民币汇率、GDP 增长率等多个诱因分析我国通胀成因,发现 GDP 增长率是影响我国物价的最主要因素。

(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我国支持此理论的学者及其观点包括,桑百川(2008)认为我国当前的通胀是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所引致的;顾书桂(2008)认为,由于地租参与社会生产分配的特殊性,使得地租成为我国通胀的主要诱因;王虎等(2008)对CPI和我国沪深指数建立了VAR模型,指出我国金融资产价格和CPI存在稳定的关联性。新凯恩斯经济学派是支持该理论的主要学派,通过影响成本中劳动力这一因素的角度,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建立了一种“工资—工资螺旋式通货膨胀”式。该模式基于工资刚性假定,认为在通货膨胀刚开始产生时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发生变化,此时多余的财富实际是聚集在资本家手中并有利于增加资本家的投资资金。但劳动者迟早会感受到通货膨胀而带来的物价上涨,面临着增加的生活成本劳动者趋向于要求增加工资并且工资增长幅度至少不小于通货膨胀的程度以不降低其生活质量。工资增加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推动了价格上涨。而且少数行业的价格上涨也会影响其他行业的价格。那些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尤其大,比如若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我们相信最后方便面的价格也会发生上扬。即工资上涨进一步推动成本上涨,导致了产品价格水平的又一次增加。而价格水平的增加会导致下一轮的工人工资的上涨,如此反复,价格不断升高。

(3)结构性通胀理论,支持该理论的李晓西(1994)强调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经济,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但工资趋于一致,因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成因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5)分析认为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具体可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部门差异、各环节价格指数内部构成的差异、城乡区域三方面;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2008)认为管理外汇储备是控制通胀的最重要的方面,而且判定2008 年的通胀属于结构性通胀。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2008)也认为中国的通胀属于结构性通胀,而物价上涨主要是供给冲击型,而非需求拉动型。苏剑和盛磊 (2010)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我国当前的劳动供给结构处于“刘易斯拐点”。这个理论认为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引起的通货膨胀,如高成长性部门和行业因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及其他种种原因(这些原因包括由于处于发展阶段,相关领域合格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匮乏,且由于发展阶段中各人员需付出努力较多等)。由于这些特殊性和原因,资源价格和人员工资水平会上升。尽管这种人员工资上升是由于其产业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那些处于夕阳产业和衰退行业的人员依然会要求增加工资数额,而这些行业往往对劳动力的需要已经下降,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都已饱和。这些产业工资水平的上升会推动生产成本的增加,进而抬高物价,其实就是转变为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形式。

(4)预期性通胀理论。我国学者宋国青、陈学彬、赵留彦都是该理论的支持者。该理论认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罗斯福曾对陷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说过一句话:“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对通货膨胀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可以影响人们的需求以及供给,进而会进一步推进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民更倾向于将手中的货币兑换成具有储藏价值的商品,如金银贵金属、奢侈品、房产甚至是普洱茶。这种对某种产品的过度消费就导致了某一行业过热,推动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其他行业工资上涨,加深通货膨胀的程度。(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6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通货膨胀 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是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之内。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通常人们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CPI?CPI即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外需求增加,近几年来,这种趋势的出现对出口的影响将会因此维持一定时间,并且出口回落对我国总体经济有一定的冲击,也会影响到通货膨胀。

二、我国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高不下。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价,虽然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形式,物价上涨并不代表中国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甚至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不能因物价上涨,CPI超过3%而认为中国目前存在通货膨胀。他把目前中国的物价疯狂乱涨主要归结于气候原因,而并非按照定义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但如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的确确处于通货膨胀时期。

2.通货膨胀下的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被动扩张,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银行贷款增速非常高。从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出现了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的现象。除货币超额供给的格局外,近年来我国银行存贷差也日益加大,金融机构存款呈现活期化趋势,存款活期趋势增强。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是导致人民币货币被动扩张的主要因素。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加快,意味着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凯思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概念,还是费里德紧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表明,货币流动速度具有顺经济周期变动的特征。

3.通胀下我国汇率的困境。近年来央行十分繁忙。因为一方面,CPI连续创下两年来新高,为管理通胀预期,央行大量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本土的通胀应该造成外汇市场上的强币变弱,汇率下降。但现实是,对内变弱,对外愈强,二者无论如何也统一不起来。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分析

1.货币供给传递路径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时,国内市场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商品从国内市场被大量输出到国外;但另一方面,为收购出口所得外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投放。这样,就会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另外,当国外资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时,也需要增发大量本国货币用来收购外汇,从而也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其简单的传导机理是: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2.国外商品的价格传递路径

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国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对外商品出口连创新高,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而导致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成本传导路径

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形成国家总供给的一部分,出口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情况下,进出口贸易会改变该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状况,从而促使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比如,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粮食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些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由于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的石油供应数量的不确定;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我国受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全年进口量基本接近美国;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

参考文献:

[1]成蓉.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的整体态势[J].国际贸易,2012,(23).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信贷渠道;信贷规模;有效性

    目前,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势头仍旧比较明显,而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型投资对需求的拉动、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使得价格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房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就是较为明显的通胀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持续走高,防止经济滞胀、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探讨通货膨胀与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并建议从信贷和货币的角度对通货膨胀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调控。本文选取信贷渠道这一视角去研究通货膨胀的问题,并提出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通货膨胀与信贷渠道的关系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信贷、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动态关系,完善的金融市场是确保信贷渠道通畅的重要基础,而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因为其会影响到信贷供给者的相关决策行为,而通货膨胀也会对金融市场上信贷双方的选择与决策产生影响,引起金融市场上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的变化,最终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和信贷效率。反过来,信贷政策的制定,又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出更多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和经济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信贷量的变化,虽然在通货膨胀时期,金融机构的信贷渠道会遭受一定的阻碍,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传导效率呈现下降的态势,但是,信贷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后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成本上升诱发繁荣成本推动型膨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结构型膨胀,而金融机构的信贷和货币供应链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加上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会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长期而又相对剧烈的影响,因此信贷规模的扩大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而金融机构信贷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具实效性,影响效果会显得相对突出和明显。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应当从紧的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应对通货膨胀趋势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基于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信贷渠道等因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采取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措施和建议,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

    (一)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合理控制

对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进行有效控制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抑制通货膨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部门要想更好地做好目前的经济工作,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实行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投资过热等现象进行合理控制,进而促进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工作

由于信贷对于通货膨胀具有更明显、更快的短期影响效果,因此要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和渠道进行合理控制,政府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对信贷投放节奏和总投放量的把控,将金融结构的信贷工作水平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均衡性。其中,信贷指导工作主要涉及到金融结构信贷投放比例的合理划分、信贷规模的非理性增长、月度或季度之间的异常变动、信贷投放速度过猛或过快等。

    (三)制定健全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实现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动态监测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把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而CPI主要是由居住类价格和食品类价格构成,住房消费的权重偏低,很难准确反映房价上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以及居民住房支出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对传统的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进行优化,如对食品类价格的权重适当降低,适当提高居住类价格权重等。同时,中央银行要实现对通货膨胀的实时动态的监控,就需要及时对最新的经济与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有效的预测,合理运用各项调控工具。

    (四)加强各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目前,央行应当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充分考虑到货币政策时滞性对通货膨胀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构建良好的信息采集和沟通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必须加强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例如货币政策只有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积极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对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趋势进行最有力的控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①要实现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货币政策的适时转变,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②对政府的财政赤字进行有效控制,将财政性支出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③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防止房价的反弹和过快上涨;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结语

    总之,货币供应量、信贷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效应和反向效应,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住银行信贷对物价水平的积极影响和调控职能,制定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实现预期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的秩序稳定和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学叶,伍俊良,周广. 我国银行信贷与物价指数的实证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 张学叶,林永强,周广. 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关系的实证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7) .

[3] 陈学彬,周光友,徐明东. 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J]. 金融论坛, 2011,(05) .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产出增长率;M2/GDP比率

近几年来由于流动性大幅波动、金融危机和财政货币刺激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中价格水平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同比CPI价格指数从这一最高点处开始下降,一直下降到2009年7月份的98.2。2009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使得人们又开始担心2010年中国可能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进入2010年以来,同比CPI指数从1月份的101.5上升到7月份的103.3,通货膨胀的持续高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人们开始加强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和分析,以此判断政策走向和经济增长情况。

根据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的类型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性和混合性的通货膨胀。那么我国的通货膨胀波动到底是那种类型的呢?本文根据90年代以来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 通货膨胀理论分析

1. 通货膨胀的需求方解释。根据古典的货币数量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名义国民收入呈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v=Py。根据这一古典的货币数量公式,通货膨胀率可以表示为:

P/P=M/M+v/v-Y/Y (1)

(1)式表明通货膨胀率和名义货币增长率成正比,而与实际产出增长率成反比。在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时,当名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实际产出增长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反之反是。

(2)传统凯恩斯主义LM曲线的解释。传统凯恩斯主义则进一步发展了货币数量论,他们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曲线来代替货币数量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LM曲线方程的含义,当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有M/P=L(y,r)。这里方程左边是实际货币供给,M是名义货币供给,P是价格水平;方程右边是实际货币需求L(y,r),实际货币需求与实际产出y正相关,与名义利率r负相关,根据LM曲线方程,通货膨胀率可以表示为:

P/P=M/M-Ly*(Y/Y)-Lr*(r/r)(2)

(2)式中,Ly是货币需求的收入系数,由于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正相关,因此有Ly>0;Lr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因为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因此有Lr

(3)M2/GDP比率的不断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M2与GDP的比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从季度数据来看,这一比率从1991年第三季度最小的2.87上升到2009年第3季度最大的6.97。通常我们观察到经济萧条时,M2/GDP比率的变化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负相关的,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的通货紧缩时期,CPI指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M2/GDP之间的比率还在上升,我们需要检验这一负相关是否显著。

2. 通货膨胀的供给方解释。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要素成本(包括工资成本和资本成本)推动型及利润推动型。在一个竞争性较强的经济中,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体现为要素成本上升带来的通货膨胀,而在一个垄断性较强的经济中,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利润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通常可以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是正相关的,这一正相关关系实际上可以由传统的失业-通货膨胀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推导出来。现代菲利普斯形曲线常被用来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其中最著名的是Gordon(1996)提出的“三角”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这种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通胀惯性三种这里?浊t为供给冲击,yt是用来反映超额需求变化的产出缺口。由于该模型中引入了多期滞后的通货膨胀率,因此在预测通货膨胀时有比较好的拟合效果,但其方程中没有预期通货膨胀,仍然不能克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早期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主要是从厂商价格调整行为出发来推导出来,典型例子如Galí & Gertler (1999)的模型,其主要了考察厂商的交错定价问题,这样推导出来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个用来研究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和产出缺口(或者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独立方程,这样的菲利普斯曲线通常只包括供给方面的冲击,而没有包括需求方面的冲击。随着DSGE模型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很多新凯恩斯主义学者都用DSGE模型来研究菲利普斯曲线,这类DSGE模型通过求解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生产者利润最大化问题、交错定价(如Sbordone,2002)或价格调整成本问题(如Ireland,2004;李春吉等,2006)以及经济系统的动态一般均衡来导出菲利普斯曲线,这样得到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整个DSGE模型经济系统中的核心总供给方程,其在形式上除了包含基本的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惯性和产出缺口(或边际成本)之外,还包含了需求冲击、货币冲击(如果模型中包含了货币)和供给冲击等外生冲击变量。

综合上述有关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即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根据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当期通货膨胀率受到预期通货膨胀率、滞后通货膨胀率、实际产出增长率、名义货币供给增长率和M2/GDP比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建立如下通货膨胀回归模型:

?仔t=?茁0+?茁1Et?仔t+1+?茁2?仔t-1+?茁3yg+?茁4mg+?茁5Rmy+?着t(3)

该回归模型中,?仔t是当期的通货膨胀率,Et?仔t+1是预期的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仔t-1是滞后通货膨胀率,yg是实际GDP的增长率,mg是名义货币供给M2增长率,Rmy是M2/GDP的比率。?着t是随机干扰,假定其为均值为零,方差为常数且没有自相关的白噪声扰动。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预期参数?茁1、?茁2和?茁4大于零,?茁5小于零。而?茁3则不定,根据前面的分析,若?茁3大于零,则意味着实际产出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为正,这反应了供给冲击(主要是成本冲击)与通货膨胀率的正相关关系;若?茁3小于零,这意味着实际产出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负相关,这反应了实际总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率的负相关关系。

二、 影响通货膨胀因素的实证分析

接下来我们利用1991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来估计上述通货膨胀率方程,我们采用CPI指数(用月度环比CPI数据计算得到月度CPI数据后再直接转化为季度CPI数据,1991年第一季度等于100)的变化率作为通货膨胀率。由于统计数据没有公布季度GDP折扣指数,我们直接采用CPI指数作为折扣指数来计算实际GDP,然后进行季节调整,这样得到实际GDP数据。名义货币数据取M2数据(数据分析表明,M2与GDP和CPI的相关度比M1高,取月度数据进行平均得到季度数据,再进行季节调整),最后我们计算了M2/GDP的比率,所用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国际金融统计年鉴。为避免虚假回归,我们需要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为稳态变量,接下来我们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各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率、实际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都是平稳变量,M2/GDP是差分平稳的,因此我们用通货膨胀率、实际GDP增长率、M2增长率以及M2/GDP的差分数据来对回归模型(3)进行估计。由于模型(3)中包含了预期通货膨胀率,而预期通货膨胀率是不可观察变量,因此我们首先尝试用GMM法来估计模型(3),我们选择了滞后1阶和滞后2阶通货膨胀率、滞后1阶实际GDP增长率、滞后1阶M2增长率和滞后1阶M2/GDP的差分作为工具变量,采用GMM法估计模型(3),遗憾的是估计结果很不显著。我们还尝试了其他的工具变量,结果仍然是很不显著,因此我们只好放弃GMM估计。我们又尝试了用完全预见的理性预期方法,即假定经济行为主体对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预期直接等于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然后用OLS法来估计模型,但这样得到的回归方程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仍然不显著。因此我们只好在模型中剔除预期通货膨胀率变量,再对其余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

?仔t=-0.007+0.183?仔t-1-0.48ygt+0.717mgt-0.112?驻Rmyt

(-2.43) (2.53) (-9.52) (9.44) (-9.32)

(0.018) (0.0135) (0.000) (0.000) (0.000)

调整的R2=0.76,F=59.08, D.W.=2.31,N=75

该回归方程中第一行括号中的数字是t统计量,第二行括号中的数字是伴随概率)。从该回归结果来看,各个解释变量都很显著,调整的拟合优度和F统计量都比较令人满意,D.W.统计量也表明没有随机误差相的序列相关,因此该回归结果是比较理想的。根据这一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率有一定的惯性,上一期通货膨胀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当期通货膨胀率平均增加0.183个百分点;当期实际GDP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当期通货膨胀率则平均下降0.48个百分点,这说明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冲击负相关。从逻辑上来说,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冲击负相关并不能认为总需求冲击对通货膨胀率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不能认为是总需求提高了,从而通货膨胀率下降了。从经济学逻辑上应该反过来理解,也就是说是通货膨胀率下降了,总需求才会提高。事实上对通货膨胀率和实际GDP增长率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会发现(检验结果略),通货膨胀率对实际GDP增长率的影响要比实际GDP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大,因此回归结果显示出来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更应该理解为是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刺激了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增加,但总需求的增加可能也是政府为了应对通货紧缩而采取扩张性政策所带来的。再看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名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2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平均上升0.717个百分点,这一关系是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通货膨胀率上升确实是由货币增长率的提高带来的(检验结果略)。

再看M2/GDP比率的变化,该比率变化量大于零时,则通货膨胀率下降,反之该比率变化量小于零时,则通货膨胀率上升,该比率变化量每增加1个点,通货膨胀率则平均下降0.112个百分点。但该比率的变化量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并不表明该比率变化量的上升与通货膨胀率下降之间有因果关系,事实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是通货膨胀率决定了该比率的变化,而不是相反(检验结果略)。因此回归系数显示出来的通货膨胀率与M2/GDP变化之间的负相关实际上说明了通货膨胀对M2/GDP比率变化的负向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当通货膨胀率低的时候,这往往意味着经济比较低迷,中央银行会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增加的货币供应没能很快刺激经济走出低谷,因此M2/GDP比率的会上升而通货膨胀率却仍然在下降。根据李春吉(2010)的分析,这一比率的持续上升反应了我国经济中私人部门的最终需求与实际货币持有之间的替代弹性比较低,也就是说增加的货币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最终需求的增加。最终需求和货币持有之间的替代弹性较低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是由于私人部门出于预防性和规避风险的动机,不愿意把储蓄货币转化为消费和投资需求,客观方面是由于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想要增加消费和投资的私人部门因为没有钱而不能增加消费和投资,而有钱的私人部门因为规避风险或者已经饱和而又不需要增加消费和投资,因此实际产出处于低水平,这样M2/GDP比率就会提高。

上述回归结果不但是显著的,而且回归方程也是稳定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其回归残差进行稳定性检验,这其实就是EG两步法协整检验。对回归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确实表明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略),事实上这也可以从D.W.统计量看出来,因此上述回归方程也表明了样本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其他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实际GDP增长率、M2增长率和M2/GDP的变化等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协整关系,检验结果略)。

回归模型(3)式中,M2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和滞后的通货膨胀率进入到通货膨胀率方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M2/GDP比率的变化进入回归模型的理解如前所述,它反应了总需求和货币持有之间的替代弹性。但该比率进入回归模型是否会引起与其他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呢?实际上如果我们去掉该比率的变化,那么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会大大下降,包含该比率变化的调整R平方是0.76,而去掉该比率变化后回归的调整R平方只有0.46,因此把该比率变化包括在回归模型中是合理的,不但不会引起多重共线问题,反而是不可缺少的影响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变量。

三、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揭示了实际产出增长率、名义货币M2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惯性和M2/GDP比率变化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到货币增长率的正向影响,而通货膨胀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刺激了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增加(可能是政府为解决通货紧缩而实行扩张性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也有一定的影响,而预期通货膨胀率对当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并不太显著。M2/GDP比率的变化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央银行的相机决策的货币政策,也反应了我国经济是总需求和货币供给之间的替代弹性较低,储蓄资金难以转化为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将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长期因素。

参考文献:

1. Fuhrer, J. C and G. R. Moore, Inflation Pe- rsist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127-129.

2. Galí, Jordi and Mark Gertler, Inflation D- ynamics: A Structural Econometric Approach,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9,44(2):195-222.

3. Ireland, P. N., Money's Role in the Mone- tary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4,36(6):969-983.

4. Rotemberg ,Julio J., Sticky Price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2,(90):1187-1211.

5. Sbordone, A., Prices and Unit Labor Costs: A New Test of Price Stickines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2,(49):265-292.

6. 李春吉,孟晓宏.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经济研究,2006,(10).

7. 李春吉,范从来,孟晓宏.中国货币经济波动分析――基于垄断竞争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估计.世界经济,2010,(7).

8. 史纹青.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9. 姚大鹏.对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首都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05.

10. Calvo ,G. A.,Staggered Prices in a Utility Maximizing Framework, Journal of Monetary Ec- onomics,1983,(12):383-398.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企业理财;筹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4日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理财的影响

作为影响企业理财的经济因素之一,通货膨胀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着重分析:

(一)通货膨胀加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通货膨胀使得企业成本上升,主要表现为材料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材料成本的上升,主要表现为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使得企业为了获得现有的存货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并且一些企业会随之加大存货量,而存货的购买和储存又会加大企业资金的需求。现在大多数企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算,历史成本偏低导致企业虚增利润,而利润的虚增又会引起多交所得税和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通货膨胀又会造成实际应收、应付账款的缩水,因此企业间拖欠货款现象严重,从而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更加剧了企业资金的需求。

(二)通货膨胀引起利率上升,加大企业筹资成本。“通货膨胀引起的利率上升,加大了企业筹资的资金成本。况且利率(K)是由通货膨胀贴水(IP)、纯利率(K0)和风险报酬率(ID)三部分构成的,即K=K0+ID+IP,因此,在通货膨胀期间,随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利率也会跟着提高;通货膨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的贴水也就越高;同时,风险报酬率随着企业筹资难度的增加和经营风险加大而增大,这就进一步推高利率水平。这样循环,将造成资金成本的攀升”。

(三)通货膨胀使向银行贷款难度加剧。“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国家实行紧缩型货币政策,银行的信贷量受到严格的控制,并且,银行的信贷资金随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减少”。基于以上两点,银行为降低信贷风险必将提高贷款标准,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发放贷款。并且,银行将拒绝大部分人的借款需求,这对于一些财务状况不太好的企业,在银行贷款将变得更加困难。

(四)通货膨胀使通过股权和债券筹资难度加剧。股权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很快的筹集资金,但中国的股票市场不景气,造成很多投资者极易受到国家政策、利率水平的影响。而在物价飞速上涨时期,市场利率不断上升带动股票价格加速暴跌,企业将很难筹到资金。 “银行利率上升,使部分稳健性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把资金转入银行,这造成股票、债券价格的下跌,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筹集的资金相对不足”。

(五)库存商品价格上升,虚增企业利润。通货膨胀引起市场价格水平上涨,因此库存商品按较高的价格出售,这样就在账目上体现了企业利润的增加。同时企业按照存货先进先出法计量,导致企业少计成本而商品价格又在不断上涨,从而又导致利润的增加。通货膨胀又会造成实际应收账款的缩水,因此对于具有大额应收账款的企业而言更虚增了利润。

(六)企业再生产能力受限。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物价普遍上涨,当企业将产品销售后,在资金收回困难且不足的情况下,企业收回的补偿资金不足以支持企业的再生产。并且,“在通货膨胀时企业仍按历史成本的原则计算收益,这样会在低估成本和费用的同时又高估利润,也会导致企业应交税金的增加,势必会造成收益和亏损的不真实,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再生产能力”。

二、降低通货膨胀影响企业短期筹资的对策

通货膨胀条件下,市场在给企业筹集资金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短期投资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一)改变自由资金和负债资金结构。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持有的负债资金,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因为货币贬值,企业实际负债将少于账面负债数,也就是说债权人收到的还款数将少于通货膨胀前。并且在支付与通货膨胀前同等数量的资金,不能购买到等量的商品和劳务,这意味着对于企业而言,可增加货币性负债。“通货膨胀引起利息率不断地提高,但有时物价的上涨速度快于利息率的上涨,从而造成实际利率的下降,甚至出现负的利息率。这时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资金结构增加负债资金并且尽可能的用借款方式筹集资金”。

(二)合理分配企业资金。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加了,但企业筹资难度也增加了,为避免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有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确定企业货币资金的持有量。“一般而言,企业持有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预防性需求、交易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这三个方面的需求”。现金作为流动资产,在发生通货膨胀时,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企业会因持有大量现金导致损失。

相应的通货膨胀引起物价的上涨,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因此更提升了企业的货币需求量。此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企业将很难维持日常的开支并且也将在材料等生产物资上失去购买力,而错失产品生产,甚至会导致拖欠货款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在通货膨胀时期,过多的现金持有量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过少的现金持有量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权衡两者,企业在通货膨胀时的现金持有量首先要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其次才应考虑通货膨胀带来的现金损失。

2、合理确定企业的存货数量。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为应对由产品成本提高,人工成本增加,交易费用提高等导致的一系列成本问题,因此企业将保持一定的存货数量。但是,“存货的储存会带来存储成本、磨损成本和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等提高”。并且通货膨胀下,在大多数公司受资源的限制,用在存货上资金越多,给新产品,工厂改进、股东红利分配以及支付公司其他需要资金的方面的越少,过多的库存不仅不会给企业降低成本还会束缚企业资金的流通。“此外,通货膨胀时国家一般会采取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出口和投资等,企业的存货的发出量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企业要确定合理的存货数量,并且尽可能在销售产品时与客户签订长期销售合同,尽量减少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合理规划,避免企业过度扩张。在高通货膨胀下,企业要保持像以前一样的增长速度将变得困难,并且此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增大,企业扩张与以前相比也应更加谨慎。

通货膨胀时期会有企业因为资金断裂而倒闭破产,特别是本身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本身筹资途径就受到限制,如若此时仍过度扩张的话,很难不面临倒闭的危险。

企业在通货膨胀时应该认清经济发展模式是螺旋盘升式而非单边上扬式,企业扩张规模的也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于一些筹资能力弱、资金情况差,但仍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应被经济虚假繁荣时的较强融资能力迷惑,应该尽量压缩生产规模、控制企业人员,并加强内部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降低通货膨胀对企业长期筹资影响的对策

“绝大多数企业都具有生命周期,企业的发展又受经济周期的影响,通货膨胀首先对企业的短期筹资产生影响,进而在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双重作用下影响企业的长期筹资,因此企业在应对短期影响下更应关注长期影响”。

(一)采用浮动利率发行债券。虽然债券利息在发行年限内保持稳定对投资者和企业而言都十分方便,但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受物价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们在面对固定利率的企业债券时很难吸引他们的投资欲望。并且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债券利息率不及物价上涨率,这会使得投资者的实际利率偏低或者出现负数。

浮动利率发行债券,债券利息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使投资者不会因为通货膨胀而有所损失,很好的起到了保值储蓄的作用。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增加了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能够筹到的资金。

(二)采用高股利政策进行股票筹资。受国家宏观政策以及我国股票市场的情况,在通货膨胀时期,有价证券的价格普遍下跌严重,因此投资者大多不选则股票进行投资理财。

企业在高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建议按照等同于物价上涨指数来增加股利,即高股利政策的股票筹资,这样保证了股东的实际报酬率不过低。使用高股利政策在保证企业普通股发行的同时又唤起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这样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也能使股票顺利发行,从而顺利筹集资金。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华.谈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1.31.

通货膨胀的起因篇10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货币供应量的论述都主要集中于讨论通货膨胀。就全球经济横向比较看,各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也主要针对通货膨胀进行防范,显然对通货紧缩的准备不足,而且对受经济周期制约的通货膨胀于通货紧缩的交替性认识不足。本文拟通过通货紧缩的界定及其负面影响和通货紧缩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来分析我国目前是否已进入通货紧缩阶段。

关键词: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交替性 可容忍区间

通货紧缩就其概念范畴来讲,在经济学中是对应通货膨胀而存在的。通过对通货膨胀概念的考察,我们不难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即一国发行的货币量少于现实流通中和经济交易中所需的货币量。但目前学术界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主要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对应,主要表现为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三年左右,即认为进入通货紧缩;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与货币供给和信贷供给紧缩同时发生的物价总水平下跌;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在经济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即危机和萧条时期发生的通货紧缩。显然,三种观点在通货紧缩的界定上有所不同。第一种观点主要从物价总水平下降时限的角度来考察通货紧缩;第二种观点又加入了货币供给和信贷供给的作用;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通货紧缩应与经济周期结合考察。下文中我们就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测度和阶段界定进行分析。

一、 通货紧缩的可容忍区间

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内含一种数量关系,即人们用以测量经济中货币效率的指标:通货膨胀率和通货紧缩率。正如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指出的:“过度的通货膨胀以及为了校正前一段时间的货币超量发行而采取的通货紧缩政策这两者之间的不断交替发生,一般来讲对经济增长都是十分有害的。”(参:莫里斯··········阿莱《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第2页)显然,社会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超过社会承受力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关于社会所能承受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度”,我们不妨引用陈东琪教授与1998年提出的“可容忍区间”这一概念。当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度处于“可容忍区间”内时,则其正面效应可以存在并能发挥作用,而当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度超出“可容忍区间”时,则其负面效应可以存在并发挥作用。显然,研究通货紧缩的“可容忍区间”,具有与重视通货膨胀率同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是国家经济运行失衡的表现,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通货紧缩一旦超出“可容忍区间”的警戒线,必然会向经济发展亮“红灯”。这将督促政府当局尽快制定相应的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和信贷的供给来缓解通货紧缩导致的负面效应。其次,通货紧缩率的衡量与测度也对政府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化、效率化、精确化。通货紧缩率的衡量必须严格区分通货紧缩政策作用的阶段。一般可分为:正效应阶段、零效应阶段和负效应阶段。正效应阶段通常指对经济动力起恢复作用的阶段,零效应阶段指经济打到均衡时的阶段,负效应阶段则指通货紧缩抑制经济发展的阶段。

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通货膨胀率和通货紧缩率的上、下界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货膨胀按成因可以分为三种: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测度主要通过一定期限内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物价总水平上涨率之比来测量。一般认为:零通货膨胀为下界,通货膨胀率达到8%时为上界。即当这一比值低于零时即进入通货紧缩,高于8%时就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通货膨胀“可容忍区间”,开始对经济发展起抑制作用。通货紧缩虽在概念上与通货膨胀对应,但在测度上却不能简单对称。恩格斯曾指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显然不对称,盖若把有效需求紧缩到充分就业所必需的水平之下,则就业量与物价都降低;但若把有效需求膨胀到充分就业所需水平之上,则只有物价受到影响,这一点也许令人不解。然而这种不对称,正是事实之反映。”(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251页)就是说通货紧缩会使就业和物价都下降,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只会使物价上升。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0——-8%为通货紧缩的“可容忍区间”。凯恩斯主义革命不难令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度的通货膨胀利于经济发展。但适度的通货紧缩是否同样利于经济发展呢?我认为必须结合经济周期加以考察。如果是为了校正前一阶段的通货膨胀而采取通货紧缩政策则利于经济降温;而若在危机或萧条期保留通货紧缩则只会加剧经济的滑坡。因此,通货紧缩的下界由于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理论上一般界定在0——-3%。通货紧缩率如果低于-3%,则视为超出“可容忍区间”必须加以控制。

二、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交替性

考察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不难发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与经济周期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表现为:经济高增长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经济萧条期则存在严重的通货紧缩。20世纪50——60年代世

界经济处于战后恢复期,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率较高;进入70年代后,经济发展更快,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到80年代时出现“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90年代以来,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使得生产过剩,商品价格一降再降,经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从而世界经济转入通货紧缩阶段。尽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间隔周期较长(战后四十年内未发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但我们必须承认二者具有交替性。此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性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美国著名投资专家加利·西林博士在《通货紧缩》一书中指出:“当今世界的通货紧缩正是过去较长时期通货膨胀发展的直接结果。原有的成本推进和需求拉动成为促进通货紧缩的因素,世界各国大量裁军、缩减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宏观政策中重视防范通货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发展导致的成本下降和生产率提高等都成为通货紧缩产生的重要原因。”从世界经济运行的实际来看,这一分析显然是科学的。

我们必须承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这种交替的现实。当代经济发展已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自由市场体制几乎无处不在。除了像美国、欧盟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就连新兴市场国家如: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三幼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

inflation. seen from a comparison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industry, most countries were mainly busy guarding against inflation,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while making their currency policy.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delimitation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of deflation,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lation and economic periodicity,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china is in the deflation perio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