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十篇

时间:2023-12-28 17:49:04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

中医药科技查新是利用文献检索、分析与对比的手段,对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人提供的中医药科研内容做出新颖性结论的中医药科技文献查证服务[1]。而查新报告是科技立项、科研成果鉴定和评奖的参考依据之一,它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对申报者和评审专家来说十分重要。

2000年国家科技部颁布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2]与《科技查新规范》[3],这些法规对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准则,促进了查新工作的规范化和进一步开展。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目前的查新需求和查新机构的运作模式下,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中医药科技查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影响中医药查新报告质量的问题

1.1.1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查新委托过程中。客户在《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查新的目的不是很清楚,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二是出于对项目的技术保密,不能如实填写具体内容,对主要查新内容表述含糊或采取回避;三是用户对委托过程不够重视,委托人不是课题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准确交流。

1.1.2 查新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查新工作要求查新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查新、检索技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各种检索工具,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对中医药文献查新人员来说,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知识。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查新队伍良莠不齐,查新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现代化设备运用的技能缺乏,外语能力与现实需求相差甚远;部分中医药查新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未能全面具备中医药学专业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或有欠缺。

1.1.3 检索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由于我国科技体制、制度和习惯的原因,许多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文献,以及未公开和出版书籍及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均不在被使用的数据库内,因此,检索所获得的数据相对来说是滞后的和不完整的,由此在做分析和结论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4]。

1.1.4 对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忽视

由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高难度和高复杂性,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知识和专利检索技能较为不足。目前,国内对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这两种查新形式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少。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科研创新性程度不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不强有关,同时也说明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检索水平和意识有待提高[4]。

1.2 对查新报告作用大小的争议

查新报告仅是从有无文献报道的角度来报道项目的创新性,而立项和评奖需要考虑的是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推广应用情况及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审批者对查新报告本身不够重视,审批的时候不是以项目的查新点为标准,因此,很多时候查新只是一种形式,不能在立项和成果申报时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5]。

1.3 中医药查新的规范化问题

查新人员、设备、资源、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查新的质量[6]。查新报告的格式、用词描述准则等,不符合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的规定。各个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检索范围、结论阐述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化。因此,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查新工作质量,已成为查新机构的首要问题。

2 关于中医药科技查新发展对策的初步探讨

2.1 改革查新工作的管理方式,加强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

2.1.1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

要向客户说明《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的重要作用,打消其疑虑,使其能充分表达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方法等,积极配合查新工作。

2.1.2 提高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

查新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

2.1.3 加强审核,确保审核质量

审核人须由具有丰富查新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审核过程不能流于形式,要确保查新报告的质量。

2.1.4 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

根据中医药学的特色,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加强中医药查新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查新工作的质量。

总之,要加快建立各种查新咨询规章制度,健全查新咨询的管理体系,并加强执行力度。

2.2 加强查新机构的改革,顺应形势的发展

2.2.1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利用因特网建立本单位的主页,实现各机构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和独具特色的数字化中医药查新咨询网络服务体系,以适应医学查新咨询的发展[7]。

2.2.2 改革单一的服务模式,实施多样化服务

充分利用查新咨询机构的软、硬件设备及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势,实施多样化的医学信息服务;建立市场反馈机制,追踪所查课题的市场效应,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查新咨询工作,体现其市场价值。

2.2.3 加强宣传,增强与外界的联系

以讲座或培训班的方式定期分批在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中普及查新知识,宣传医学查新咨询服务的作用,提高其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其在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过程中查新的自觉性。

3 小结

近年来,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数量大幅增长,给查新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既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查新工作,又要保证查新的质量,这就对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查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查新机构要变以往的被动服务模式为主动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查新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为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科研资金利用效益,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一伦.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313-314.

[2]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s].2000.

[3]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s].2000.

[4] 施 毅,徐清河.中医药科技查新的作用与趋势[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15(10):747-749.

[5] 吴校连.科技查新在医学科研项目评价中的作用与应用[j].医学信息, 2005,(8):859-860.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2

论文关键词 中医药 立法 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立法工作逐步推进,并在中医药行业内形成较具规模的法规体系。党组织卫生部提出“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目的在于以国情发展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层次、有结构的中医药法规体制,进一步发展中医药行业,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稳步前进。

一、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的必要性

党组织卫生部提出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从中医药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维护中医药地位,协调中西医共同发展

在我国医学进步历史中,中医药的发展始终受到争议。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在此之前,中医药的传承与废除问题始终是中医药的重要争议问题,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医药的地位才得到确立和巩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对中医药的地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撼动。例如在2006年,中南大学提出的“告别中医药”理论,在医学界引起一阵热议。通过开展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能够从法律法规方面对中医药地位进行巩固,并应用不断实践工作的检验。例如,对近年来的禽流感病毒抵抗工作,应用中医药学进行临床实践中,取得有效防治疗效。目前我国西医发展迅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践,并取得良好反馈。中医与西医在我国医学领域中有着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协调处理,共同发展,才是医学发展之路。通过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能够有效的保护中医药的地位不被替代,保护中医药健康发展。

(二)规范中医药医疗秩序,有效服务人民群众

我国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两种较为极端的对待观念:一种是上述提到的要求废止中医药,认为中医药完全可以被西医取代,缺乏对中医药的深度认识;另一种是对中医药盲目崇拜,片面夸张中医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效果,缺乏对中医药认识的全面性。据调查,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中持后者观点的人占较大比重。因此,部分行医人员以中医名义开展中医药医疗活动进行经济利益的获取,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危害,同时对中医药的名誉也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通过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能够有效规范中医药医疗秩序,打击借以中医药名声进行医疗保健的违反道德和法律人员。例如,在2010年被爆出的“张悟本养生大师骗局”,张悟本高举中医药的幌子,大肆宣传他口中的养生保健之法,为自己赚取名誉利益和经济利益,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名声。在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中,加大力度打击违反中医药行业规范标准行为,将中医药立法工作落实到位,有效规范中医药医疗秩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强化中医药国际地位,提升行业竞争综合实力

我国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就目前医学行业竞争情况分析,我国中医药地位要落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现阶段我国的中医药传承正处于危机状态,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对中医药地位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的中医被日本借鉴并超越,中药每年的出口情况仅为国际市场的百分之四左右,并且出口的重要形式大多为中药原材料或者中药保健药,而中药出口的其他份额均比日本、韩国等占据,这与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不相符。因此,通过强化中医药工作,对我国的中医人才进行重视培养,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中医人才;对中药资源进行有力保护,在适宜区域进行优质大量的培育种植,并加大出口力度。在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中,能够有效对中医人才以及中药资源的培养和保护,对巩固我国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地位有着重要作用,提高医学行业领域综合竞争力。

二、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中医药立法工作开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和结构层次,但在强化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发展。

(一)中医药法制体系不完善

作为我国根本大法宪法中,有关于国家“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纲领性规定,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迄今为止没有制定一部关于中医药的专门性基本法律或法律,使中医药法制体系存在不完善方面。在我国立法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律和法律层面上,只有《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等综合性医药法而缺乏专门的中医药法,难以针对性地对中医药业进行规范,成为中医药专业法律规范内的一个不足。《中医药条例》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是目前为止效力等级最高的专门性中医药法规,其性质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缺乏法律的权威性。构成中医药法主体的是卫生部等制定的部门规章及省级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不仅效力等级较低,更是有着严格的地域限制。另外,有关部门制定的大量的规范性文件、方针政策等在现实中也起着规范中医药发展的作用,但从严格的法治的观点来看,除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部门首长令的方式公布的文件外,这些规范性文件不是立法意义上的有效法律渊源。

(二)中医药相关法规实用性较低

据调查显示,在涉及相关中医药立法中,部分法规条文只流于形式,不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对约束中医药行业规范不具有可行性。同时,这些法律条文缺少具体的责罚规定,使践行法律规定的过程中,缺少具体惩罚措施,使法规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例如,《中医药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很明显,此条为有关地方政府设定了一项逐步加大对中医药资金支持的义务。但该项义务缺乏细化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其在现实中极富弹性,从每年增加数百万元,到每个五年计划甚至每十年增加一元都可以说符合其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难发现《条例》中没有对政府违反此项义务的处罚条款,即使政府的投入不增加甚至减少,也没有相应的条文规定进行控诉,使条款形同虚设。类似的条款,尤其是涉及政府职责、义务规定的条款,在目前的法规中并不鲜见。

(三)中医药医疗机构管理缺乏科学性

根据不同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中医药医疗机构的管理机制存在不完善现象,管理过程缺乏科学性。由于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使中医医院的发展出现失衡现象,以及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问题。在不同地区差异环境中,对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定位认识存在模糊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模式和办院模式较为单一,与现代化西医医院的医疗结构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医药领域相关的专业执业规定的不完善,使各地区存在部分中医医疗机构执业范围的模糊,中药医师执业范围的不确定性。在中医药医疗机构管理中,对建立特色中医药卫生体制上缺乏长远坚定性,没有具体的行业统筹规划。另外,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发展制约,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不足,使中医药医疗机构管理存在滞后性。

三、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的有效对策分析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结合中医药发展实际情况,对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分析,及时探讨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加强中医药立法,促进行业发展。

(一)制定专门性立法

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医药行业缺乏专门性立法的现状,进行专门立法,提高立法等级,有效保障中医药事业立法环境规范有序。对《中医药条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在全国人大和常委会的监督规划下,制定出台专门性的《中医药法》,对中医药行业内的人员和行为进行具体有效的法制规范。同时,为有效提高立法层级,应根据情况发展和区域特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颁布。一方面能够对划区域中医药管理形成规范,完善立法等级,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推进中医药事业长远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加大监管力度

由于中医药相关法规实用性较低,且发展环境压力较大,使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阻力。因此,在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中,要通过立法的法制性和强制性进行行业规范,提高对中医药的监管力度,保护中医药发展顺利。在加大保护力度的过程中,要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且提高中医药资源的利用率,在扩大中医药资源的过程中,提高出口率,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的竞争地位。要对中医药事业采取专利保护方案,党组织卫生部要大力开展中医药研究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创新长远发展。在加大中医药监管力度的过程中,要提高中医药执业标准,对中医医师以及中药标准的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维护健康正常的中医药医疗发展环境,提高中医药对人民身体健康的保障。

(三)提高相关法规实用性

针对上述提到的中医药相关法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用性的缺失问题,在强化中医药工作中要细化相关的法律规定,将涉及中医药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的责任落实,以及对出现违反相关法规的行为做出明确责罚。在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立法的落实,例如在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问题上,对笼统的执行条例进行修改,细化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规定行为。例如,在地方的相关中医药条例规定中,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资金投入比例,并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财政调整,在资金投入上进行支持,保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财政基础稳定。另外,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要进行明确的处罚规定。当出现未按条文规定执行的情况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采取具体的惩罚手段,增强相关法规的实用性。提高相关中医药法规条文的实用性,能够更好的强化中医药立法工作,为中医药事业的开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 药剂科;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药剂科的管理

药剂科是医院重要的医疗科室之一,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医院药品的采购,药品的保管、药品的处方调配制剂等相关的共组。医院药剂科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医院重要的经济来源。[1]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药剂科的管理开始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其重要的作用也已经引起了各大医院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药剂科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1 当前我国基层医院药剂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深入实际地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基层医院在药剂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药品采购不正之风严重 药品的采购环节是滋生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的环节,受一些药品经营不正之风的影响,部分的采购员禁不起诱惑,私收贿赂,给许多的违规经营的商家“开小灶”,完全不顾医院的利益以及病人的生命安全,盲目采购一些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药品,给医院以及病人带来了许多难以预料的伤害。

1.2 调剂工作管理上缺乏制度的规范 当前,很多基层的医院,由于规模较小,所以很多医院的领导都不太注意制度上的规范,很多医院的药剂科都缺乏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在药品的调剂方面,这给很多的不道德的医生带来了谋取利益之门。一些医生为了谋取私人的利益,常常利用手中的权利,私自使用或者是贩卖一些价格较为昂贵的药品,比如杜冷丁。

1.3 缺乏专业的药学人员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当前很多基层的医院基本上没有专业的科班出生的药学人员,药剂科的人员基本上是从其他科调剂过来的,或者是从一些非药学专业的人员中招募过来的,这使得药品的管理缺乏专业性,难以适应我国医疗改革的要求。

1.4 药师的知识结构成老化的趋势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医药科学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但是,当前很多的基层医院药剂科的从业人员都是毕业很多年了的大中专生,他们原有的医药知识储备已经明显地跟不上现代社会医药发展的步伐。[2]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缺乏一种终生学习的理念,没有自觉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是因为基层的医院往往缺乏人才培养的意识,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医药从业人员进行持续的培训,以保证他们专业知识的储备能够不断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

2 提高基层医院药剂科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前我国的基层医院在药剂科的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明显难以跟上我国医疗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其管理水平,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药剂科的管理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因此相关的基层单位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制度的完善,不管医院的规模是大是小。最好能够成立相关的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委员会相关成员的领导下开展药品的筛选、临床观察、药品检测等工作,并定期对由相关的部门对新进的药品进行临床上的检验,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

2.2 注意药品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很多的基层医院的药剂科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缺乏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很多医院的领导层认为,医药科的人员不需要太高的要求,能发药、发好药就好,不需要持续的跟进培训,所以很多的药剂人员也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但是,随着药学的不断发展,医药知识的不断更新,这样的意识明显难以跟上医学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只能严重限制医院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因此,医院应该要树立人才的培养意识,全面的提高药剂科从业人员的额综合素质,为医院的发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药剂管理人才。

2.3 加强药品采购、验收和保管工作,确保药品的质量 药品的质量将直接的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医院的整体信誉,[3]因此,医院的药剂科一定要把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放在首位,规范药品的采购、验收、和保管工作。在采购的过程中,首先要列好相关的采购目录,对相关的药品进行分类,以便日后的管理,其次,一定要做好采购的计划,根据医院实际的需要进行采购,以免采购过多导致过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是采购过少导致缺药的情况出现。最好一定要做好入库的保管工作,注意检查药品的合格证、药品标签或说明书、药品外包装、批准文号、批号和有效期、注册商标、外观等,以确保药品的质量。

3 结 语

综上所述,当前基层医院在药剂科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本文主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吴爱民.试论基层医院药剂科管理体会[J].科技探索,2011,10:207.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4

近几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药品降价令、打击药品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实行强制认证等,几乎涵盖了药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历次政策调整都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变革中经受冲击、在动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即是对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北京医药产业增长缓慢,工业产值增速由2002年的21%、2003年的33%,跌至2005年仅有的3%,医药工业实现利润一度出现负增长。2007年,北京医药行业出现回暖,但困扰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目前,北京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包括: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过度;自主品牌太少,产业竞争能力堪忧;上下游产业环境两头挤压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产业发展环境恶化;新药上市慢、自给率较低,与快速发展的医药需求严重不符等。

北京医药产业陷入政策性困境

北京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上游生产要素持续涨价导致医药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影响了医药行业发展外,更主要的是医药行业的发展陷入了政策性困境。换句话说,当前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定位始终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历次医改中“只重医不重药”,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中忽视了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不尊重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先后出台了一些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医改失去了最根本的物质保障基础,造成前几轮医改基本上不成功,并直接导致医药产业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医药产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医药产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这与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有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政府始终没有明确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未能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相反,在设计历次医改方案或推出相关政策时,存在“重医不重药”的现象,医药产业始终游离于医改体系之外,医药企业利益被忽视。医药企业不仅没有从改革中获益,反而承担了一部分改革成本,使医药行业利益受损。在经历了一次次改革、调整之后,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医疗与医药市场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公众的用药安全也面临许多威胁。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常常被简单的归结为药价虚高、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表面因素,其实深层原因,还是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偏低。目前,我国政府对医药健康投入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以上。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被迫走向市场。这种医疗体制与完全市场化的医药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而医疗机构在医药流通市场占有绝对的强势垄断地位,为保证缺血的肌体能够运转,医疗机构只能向医药企业抽取血液,必然导致“以药养医”机制的形成。而政府对医药生产和流通又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医药市场同质、低效竞争,由多家生产同一药品的企业竞争有限的医院市场,必然导致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现象的产生。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直接导致医疗服务领域出现“看病难”、“看病贵”。

目前,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有十余个,行业管理、药品目录、药品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如药品定价权力在发改委,新药审批权力在药监局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容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有些根本就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的生存。如近年实行的药品降价、招标采购等政策,目的是想降低药品价格,解决“看病贵”问题。但是,因为号脉失准,这些政策并非对症下药的良方。“看病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药价高,而是由于医生垄断处方权、“以药养医”机制、政府对医疗机构“供血不足”等,导致对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逐利行为正向激励的结果,是一系列不合理、不配套、不协调的政策共同作用结出的恶果。

又如医保政策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的矛盾――医药创新风险极大,在美国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也只有1/10。在中国,新药研制成功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上市。因为新药很难进医保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即便进了医保目录也未必能收回投入,因为新药的保护期短,只有5年时间,成本尚未收回,就可能被别的企业以较低代价生产出的仿制药所替代。

同时,我国药品定价政策中“原研药”与“首仿药”存在不合理价差问题。国际上没有“原研药”的概念,只有专利药和通用名药之分。专利药保护期一过,就被称为通用名药,在市场上与其他仿制药一视同仁,不再有什么特权和优惠政策。而我国将这类药物定名为“原研药”,规定其享有行政保护、新药保护、特殊定价优惠等待遇,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也享有特殊政策。即使该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已经过期,甚至有的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也享有政策优惠。按规定,原研药与仿制药可以有合法的价格差距,其中针剂上的价差率不超过35%,在其他剂型上不超过30%。而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药品定价远远突破了国家规定的价差率。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拜尔公司的拜阿司匹林,其专利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过期,但在中国仍享受着一系列的特殊待遇。一片拜阿司匹林的定价,是相同疗效国产肠溶阿司匹林的15倍,而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利益驱动更愿意开价高的“原研药”。目前,我国原研药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25%以上,特别是大医院,外资“原研药”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出台的医药政策和改革措施大都没有涉及到我国医药产业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没有触动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的利益,加上政策不够系统、连贯,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医药生产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患者利益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医药产业需主动应对新一轮医改

目前,新医改方案虽未正式出台,但方向基本明确。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毫无疑问,新医改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业,也关系到医药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这将对现有的医药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并将决定医药产业的未来走向。

当前北京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已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结果是在历次改革和政策调整中,医药产业没有主张权益的话语权,只能处于自我消化、自我调节、被动接受的境地。医药产业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结果在历次医改中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甚至违背了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人为造成医药产业目前的发展困境。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动力,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在决策中的话语权。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医药流通体制不顺。医药产业要彻底摆脱当前被动局面,必须彻底转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根本出路在于抓住当前医改机遇,以创新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医药行业在政策博弈中的地位。

多年的改革探索表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由政府直接包办整个医疗卫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合理的。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困惑,就是政府与市场双向不到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政府主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单纯增加政府投入并不能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所有的问题,但是增加政府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政府增加投入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从而实现医与药和谐发展、同生共荣,确保医改的顺利进行。

药品是治疗疾病、维护百姓生命健康的必需品,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在设计医疗卫生制度时,不能忽视药品的特殊属性,更不能忽视医药产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不仅能满足用药需求,也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医药产业作为医疗卫生制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全民生命健康的物质保障,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重要保证,是决定医改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同时兼顾医与药的和谐发展,同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尊重医药产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政策,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新的医改方案。

要增强医药产业应对新一轮医改的能力,需要建立具有北京特色的医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建立专利补偿机制,调动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实施首仿药保护措施,对首仿药给予有期限的价格优惠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率先仿制国外专利到期药;逐步完善药监部门新药报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用好用足地方对医保目录的调剂权,适当向地方品牌企业、创新药予以倾斜,并为创新药尽快进入医保目录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北京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筛选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扶持,寻求重点突破;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医药产业园区,提升北京医药产业集群度;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增强区域医药产业竞争优势。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 中药;临床药学;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 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其核心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我国医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三甲医院已普遍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以有关血药浓度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的西药临床药学为主,但对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我国独特资源优势的中医药的重视还不够,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规范标准及方法存在一定缺陷[1]。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等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的再研究;二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新制剂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来研究中药[2]。但相比西药的临床药学工作,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更复杂,更有挑战性[3],由此中药临床药学在开展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

1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法规不完善

尽管我国卫生部在2002年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但其对临床药师的义务和责任规定的不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加之临床药师工作形势和内容也无标准化规范,使得介入临床用药工作的途径比较模糊,只能在《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中的法规许可范围内工作,无处方权及修改处方权,临床药师工作时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导致临床药学的实施难以践行。

1.2 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

由于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中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是目前临床中药师最为缺乏的,加上中医强调个体化用药方案,这些又增加了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药师的作用。虽然我国已经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成立了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重点学科,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但这些中药临床药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才刚刚起步,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制不够长,难以安排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缺少像西药临床药师那样的培训基地,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较缺乏等等。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使得药学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的中药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第一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知识面较窄、知识运用率不高,专业知识老化等问题,专业人数和人才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实际工作需要,中药临床药学人员如不努力进行自我强化训练学习,并由有关职能部门和医院从组织、经费上予以重点保证,难以造就高水平临床中药学人才。

1.3 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

目前中药应用情况较为混乱,不仅多种中药同服、中药与西药同服现象非常普遍。首先,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存在不足。本来中药的成分有很多还不明确,在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在连续用药时中间追加间隔液,但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力度不够强,在临床实际使用时大部分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其次,当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大多是为了新药的开发而开展的,且大多是在动物体内进行的,对人体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真正为临床开展用药监测的研究目前还很少,限制了进一步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展开。再次,全国各地医院开展中成药的处方点评工作不太多,对中药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难以把握,在“中药安全无毒”的错误思想影响下,中药及中成药超剂量、超时间使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归咎于我国对中成药和中药安全性在的认识不足。

2 发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对策

2.1 重视和遵循中医药的独特理论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模式,因为中医辨证有寒热虚实,中药有四气五味,治病要辨证施治,中医药是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所以要想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就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采用现代方法对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时要注意应采用不同方法多方面进行考察,多学科联合进行研究。由于中药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质量标准的制订仍不完善,所以一定要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监管,尤其是对中药注射剂和中药传统剂型改造的新剂型[4]。降低中药用药风险,规范临床使用,遵循中药配伍禁忌。

2.2 中药临床药学人员应积极参与临床

为促进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的合理使用,中药临床药学人员需要下临床参与临床活动,这也是临床药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可采用定期跟随科室主任、主管医生一起查房会诊、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及时提供药学信息咨询和不良反应报告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活动。此外,中药临床药师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与协作关系,对不合理用药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每天按方抓药、只以药物为中心的观念和现象,不断提高临床药师自身的专业价值。

2.3 加强人才培养

在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方面,中医药院校首先应承担基础人才的培养重任,应广泛开设中药临床药学专业。专业课设置上,在本科的前两年重点学习药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后两年就相对削减现有的化学课程,加强中医学、中医临床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从力所能及的培训和教育入手,如培训班、函授班等方式,多层面加大临床中药师培训力度,尽快提高现有中药临床药学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临床的需求。

3 结语

临床药学是药学发展的方向,而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会成为中药学的一项重点工作。中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医药卫生事业,所以无论是大型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都应重视中药临床药学的展开,注重中药的合理应用,发挥我国的传统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茂华,陈仁美,谈发明. 中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特殊性的思考.中国执业药师,2011,8(9):42-43.

2 王丽霞,牟稷征,陆丽珠.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药房,2001,12(9):570-572.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医院;药房管理;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药房管理是医院组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服务的质量好坏和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病人能否安全、有效的使用药品,关系着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营发展。药房是直接体现医院风貌和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我国的医院药房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如何加强药房管理,提高药房的服务质量,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目前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能够提高医院的药房管理水平,进而推动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发展进程。

一、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药品的管理缺乏规范性,造成药房管理的安全隐患

目前,在有些医院的药房中,对药品的管理缺乏相应的规范。例如,没有完全按照药品作用分类摆放药品;在药房的药品冰箱中储存食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放置品、、毒性药品等限量处方药物;药房人员对所存药品的种类、质量、数量及有效期等情况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调配处方时没有完全做到调配复核的工作程序。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药房管理上的安全隐患。

2、 药品的进货渠道不规范,无法保证药品的质量

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医疗效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危。目前,我国的医药市场供大于求,使得药品的生产销售市场竟争激烈,再加上各级医院在补偿机制等方面上还不够完善,“以药补医”的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医院在购置药品时,热衷于选择那些低价高回扣的医药生产厂家,甚至是一些资质低的医药企业,造成在药品采购过程中越过了许多主渠道的中间环节,只注重价格的低廉,而忽视了药品质量,导致伪劣药品进入到医院的药房中,给临床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地危害,严重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声誉和效益。所进药品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广大医保定点病人的用药需求。

3、 药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医院的药房服务模式大多采取的是窗口式的经营模式,这就造成医患之间信息交流的不畅。目前,我们医院于2012年5月份使用的徐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基层版系统。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由于医生没有开具电子处方的硬件条件,所以,医务人员对药房储备药品的数量、有效期、新特药等情况的信息了解不全,不方便临床诊疗的开方、用药;患者要了解某些药品的相关情况也必须通过窗口询问才可获取。

4、 药剂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药剂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响到药房服务管理的质量水平。目前我们医院的药房中临时聘任的职工责任心不够,业务水平不高不能认真审核处方药品以及药品调配四查十对,药品之间的配伍禁忌。缺乏高级的药剂师。

5、 药房人员的服务质量不够好

医院的药房人员尤其是窗口服务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素养良好,对患者要抱着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认真、细致的回答患者的疑问,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然而,目前我们医院的药房个别人员对患者咨询不够耐心,不理不睬,导致医患矛盾和纠纷。还有的药房人员在夜班期间串岗、脱岗,使患者不能及时的领取药品,严重的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声誉和效益。

二、医院药房管理的改进措施

1、 建立和完善医院药房的管理制度体系,做到规范化管理

医院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自身经营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药房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其贯彻落实,做到药房管理的规范化。药房管理制度一般分为几个方面:

1)药品的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购进验收制度,精神药物、物的管理制度,药品调剂制度,高特药管理制度,近效药管理制度,退药制度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等方面的制度。

2)人员的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技术标准、交接班制度、服务标准、责任负责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

3)监督控制制度。药房的监督控制制度,主要是针对药房从进药流程到人员管理各个方面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控制,使药房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

2、 加强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进药渠道

药房要严把药品进货质量关,规范进药的渠道和流程,严格检查每批药品的品名、数量、规格、包装、批号、厂家、有效期等等,取保购进药品的质量合格。同时,还要加强对药品储存的管理,做好干燥通风、清洁整齐、防虫防鼠、防霉防灰等工作,避免药品的污染和混淆,对生物制药品、品、、毒剧药品等具有特殊存储要求的药品要根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冷藏或分隔保存。

3、 加强药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院建设,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是药房管理的必然发展方向。因此,医院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药房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运用网络系统将药房与其他科室联系起来,使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知药品的最新情况,实现药房资源的联网共享,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管理的透明化,节省患者及其家属的等待时间。

4、 加强药房人员的配备和素质培养

医院要加强药房人员的配备工作,积极的吸纳具有专业药剂素质的人员进入药房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在职药剂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通过定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讲座、培训,或者学术交流、进修等活动,提高她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更好的为广大的患者服务。

结语:

药房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有复杂繁重的工作,它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医院要针对当前药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和加强相关的管理改进措施,提高药房的管理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医院的声誉,推动医院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恭赞,叶伟苹,孙志丹.浅析基层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2008(06)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7

下面我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调研函内容结合我院蒙医药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目前民族医药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问题谈一谈自己浮浅的认识、想法和建议,因自己分析问题能力有限,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1、民族医药、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基本情况:

我院(所)成立于1973年,当时是吉林省唯一一所民族医药研究机构。1980年兴安盟复建,划为内蒙古后在全区民族医药研究机构调整中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唯一保留的旗县级民族医药研究机构。

现有职工126名,占地面积14400平米,建筑面积4200平米,固定资产600万,其中医疗设备值370万元。编制床位80张,实际开放60张。设有内、外、妇、儿、口腔、眼科、五疗、皮肤、骨伤、肛肠、急救中心等11个一级科室,4个疗区和糖尿病、宫颈糜烂两个重点专科。手术麻醉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检查、药剂科、制剂室、供应室、预防保健科、医保科等9个医技辅助科室。院办、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财务科等5个职能科室。科室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97年以较高的整体优势步入国家“二级乙等”医院行列。

院(所)除开展11个一级科室医疗业务工作外,开展有心电、黑白B超、彩超、电子胃镜、CT、全自动生化、血球计数、尿十项分析和血液流变、r—放射免疫等检测业务。院(所)年门诊3万人次,收住院患者1500例,其中手术患者570例;是我旗职工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定点医院和低视力眼病康复中心,是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民族医药专修学院、呼盟卫校、兴安盟残疾人卫校实习基地。

2、民族医药文献整理情况

院(所)在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提高方面成绩显著。曾整理、翻译、编著蒙汉对照和《蒙医常用方剂选》、《斯日吉米格》、《蒙医乡村医生手册》、《宝音扎布肝病防治》、《长寿奥秘》等书,深受读者的好评。

3、民族医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情况

院(所)拥有生产四个剂型,120余个品种蒙药普通制剂室,年产量5000公斤以上,基本满足本院(所)及全旗调剂使用。研究开发的治疗妇女宫颈糜烂新蒙药《尼哈其塔拉哈》、《呼和散》、《哈屯塔拉哈》获得兴安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蒙药治疗糖尿病》课题2004年盟科委立项,研制开发的新蒙药《喜晶系列》投入临床,治疗糖尿病效果良好,受到患者好评。与此同时,《蒙药治疗高脂血症》、《蒙药治疗骨质增生》的新药《雅顺色音》、《琪寸格根》正在研制开发之中。

4、民族医药相关政策落实、制定情况及各级政府扶持和发展民族医药情况

随着国家对中蒙医药工作的进一步的重视,民族医药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如:我区出台了《蒙医、中医条例》,对蒙、中药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了政策的倾斜我国、我区民族医药前景将是非常美好的也是令人鼓舞。狠抓落实,必定会大有作为。

5、民族医药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情况

应该说蒙医药制剂基本规范,已经有部颁和区颁标准,但可能有不少治疗效果好的传统方剂未列入标准,应该补充。其它相应技术标准应加紧制定完善。

6、发展民族医药存在的问题及做好民族医药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困难和问题

中、蒙医药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用蒙医药看病就医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明确指出:卫生工作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民族医学地位得到了提高。始终坚持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在了农村牧区。内蒙古自治区也出台了《蒙医、中医条例》,对民族医药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然而受地方经济制约,民族医药与现代医学发展相比十分缓慢。

②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形式上是蒙、中、西医同步发展,实际上趋于重视西医,轻视中蒙医。如偏重于综合医院投入,轻于专科医院建设;政府没有把民族医院建设纳入预算内管理(实际上即使纳入预算内管理,因为地区贫困,也无法兑现),导致设施设备落后,使民族医药徘徊不前;在“非典”期间,中、蒙医院积极参与发挥作用不亚于综合医院,但重视不够。

③民族医疗机构制剂生产条件落后,现仍基本处于原始生产阶段。制剂技术改造困难重重。

④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不能充分发挥和挖掘人才资源优势,不利于民族医药的研究和发展。

⑤对中蒙医药扶持力度不够,中蒙医院生存发展成为主要矛盾。考虑生存无法发展,考虑发展生存成为问题。

(2)对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蒙医院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迎接新挑战,铸造优势,为人民健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中蒙医院特别关注和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

①医疗卫生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目前我们正处在卫生改革与发展关键时期,要在医院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经营理念方面都需要大胆创新,在深化改革中生存发展。

②强化管理意识。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中蒙医事业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自身价值,构筑最广阔的舞台。

③强化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所以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找准中蒙医药事业的发展空间,练好内功,形成优势,才能不断增强竞争能力。

④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中蒙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也是中蒙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我们要描准市场,勇于标新立异,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用高科技含量、适用性强的新业务、新技术、新成果发展中蒙医事业。

(3)建议

①中蒙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特别我们少数民族边远、贫困旗尤为突出。国家应当给予倾斜政策,特别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为更好的发挥中蒙药作用创造良好条件铺平道路。

②重视中蒙医药人才培养,确立全新的人才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中蒙医药人才资源,使中蒙医药事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努力营造高精尖人才的环境。

③进一步贯彻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牧区政策。一是因为农村牧区人口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而旗县医疗机构是农村牧区医疗工作的中心。在我们民族地区广大农牧民十分信赖民族医药,因此加大民族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是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二是旗县级中蒙医院各项收费要比大医院少的多,而在县级医院中,中蒙医院收费比综合医院还要少。近而能够大大减轻广大农牧民医疗费用负担。因此中蒙医院投入不应低于综合医院投入,中蒙医药的投入不应低于西医药的收入。

④中蒙医院制剂生产是旗县级中蒙医院的发展支柱。目前旗县级中蒙医院制剂室正面临GPP标准验收的考验。中蒙药制剂要达标,靠医院本身投入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势必将遭关、停、闭。这对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旗县级中蒙医院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尽快改善制剂生产条件,成为当前中蒙医院的一大难点问题。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 医药物流;医药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医药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在医药供应链重建、药品流通信息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而医药物流主要关注医药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的管理与建设、医药物流的冷链研究、医药物流的信息化等方面。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研究较为成熟,大部分已经是实施和运作阶段。现将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综述如下:

1 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1.1 国内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刘力,李铁成(2004)提出在医药流通领域构建一个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在技术层面上要推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医药电子商务在全行业的应用,推动现有批发企业向商和配送商转变,但是没有具体解决如何构建供应链和如何建立绩效评价指标。

田亚明,张建珍等(2005)结合其开发医药企业信息化软件的经验,针对医药相关企业特点,提出医药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三个阶段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彭向辉(2006)、丁勇 (2008)、高翔,王宏起,王雪原(2011)指出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构成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实施医药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并且对医药制药企业在不同阶段联盟伙伴选择对象、选择标准等做了研究,旨在提高其伙伴选择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有效运行。

陈培正,周怡,张浩明(2008)针对目前医药供应链信息系统中各企业信息和业务难以共享的现状,提出了以SOA体系架构来实施医药供应链共享平台的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共享问题。并且分析了医药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的服务功能模块,并据此讨论了信息系统实现模型与实现方法。

王艳,寇长华(2009)指出当前我国医药分销体系较为冗长,导致药品在流通中成本过高。提出了在医药供应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改进模式,即通过各级医药分销企业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合作,降低流通成本。

吕红,刘伟(2010)从政府管理角度分析了合作模式的发展演变,认为我国经济体制导致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变化,从而影响了与供应链合作模式的发展,且指出管制影响已经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范围。

杨昌,郑尊信(2011)从医药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基本组成结构。以过程为视角,将医药供应链过程分解为循环、订货循环、生产循环和采购循环,并对每个循环的具体运作过程进行了解析。

1.2 国外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应用在医药领域相对来说不是很多。

Papa georgiou(2001)和Shah(2003)侧重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医药供应链的模拟和建模。

M.Grunow(2003)指出所有药品的销售包装上建立条形码,这为物流中心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拣选奠定了基础,使得散件采用播种式拣选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分拣速度、准确定,出货差错率低等。

2 医药物流研究现状

2.1 国内医药供应链研究现状

宋远方,宋华(2005)、谢明,梁旭(2007)结合中国医药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以及医药物流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物流体系和结构,增强我国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杨舒杰,陈晶(2007)、原晓娉(2011)介绍了国外医药物流的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状况,并与我国的医药物流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指出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的医药物流体系。且针对医药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李志锋、谢如鹤、邱祝强(2008)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分析了我国医药物流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通过总结现代医药物流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我国医药物流模式选择的思路。通过普洛斯、南京医药和美国,麦卡森公司的实践案例,总结了三种先进的现代医药物流模式,并提出了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时应该注意避免的误区。

崔艳(2009)、雷芳(2010)提到医药行业缺乏先进的物流理念,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亟待加强,以及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发挥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专业的管理团队、设施和发达的网络与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加快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

2.2 国外医药物流研究现状

关于医药物流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将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思想进行结合,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Applequist(2000)从医药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医药存储和生产计划进行了研究和建模。

Lerwent(2000)研究了医药品在流通渠道中如何保持低库存和订单处理机制的问题。

Grabowski(2002)对医药品的分销中心以及配送节点的选址进行了建模和研究。

3 总结

经过国内外的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文献回顾,发现基本上是从管理与技术的层面上研究医药物流与供应链,针对供应链和集成环境下的医药物流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另外几乎鲜有国内学者研究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实证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基于供应链环境的物流绩效方向进行研究;并且可以尝试从医药物流与供应链的不同角度着手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力,李铁成.重构我国医药行业的供应链[J].信息与电脑,2004(3).

[2]宋远方.中国医药行业物流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3]田亚明,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3).

[4]谢明,梁旭.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07(32).

[5]彭向辉.我国医药供应链现状及成因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6).

[6]李志锋,谢如鹤,邱祝强.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J].物流技术,2008(06).

[7]陈培正,周怡,张浩明.基于SOA架构的医药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08,3(11).

[8]王艳,寇长华.依托第三方物流优化医药供应链[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0).

[9]雷芳.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对策思考[J].管理学家,2010(6).

[10]吕红.刘伟医药供应链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7).

[11]杨昌,郑尊信.我国医药供应链及其运作流程分析[J].物流科技,2011,34(3).

[12]安祥林,迟桂华.我国医药物流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1(6).

[13]高翔,王宏起,王雪原.基于供应链的医药制造企业联盟伙伴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1(21).

[14]Applequist,G.E.,Pekny,J.F.,&Reklaitis,G.V.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Managing Chemical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J].Comput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0,(24):2211-2222.

[15]Lerwent J.The New Pharmaceutical Paradigm:Scientific Management at Merck[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Jan-Feb:88-89.

[16]Papageorgiou,G.E.,Rotstein,G.E.&Shah,N.Strategic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J].Industrial Engineering of Chemical Research.2001,(40):275-286.

[17]Grabowski H.The Effect of Pharmaco economics on Compan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s[J].Pharmacoeconomics,2002,(11):389-397.

[18]Shah,N.,Samsatli,N.J.,Sharif,M.,Borland,J.N.,&Papageorgiou,L.G..Modelling and Optimisation for Pharmaceutical and Fine Chemical Process Development[J]. AIChE Symposium Series.2003,323(96):31-45.

[19]M.Grunow., H.O.Gyang.Plant Co-ordination in pharmaceutics supply networks[J].Springer-verlag,2003,25(1).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9

下面我根据国家中药物管理局,民族药物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问题谈一谈自己浮浅的认识、想法和建议,因自己分析问题能力有限,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1、民族药物、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基本情况:我院(所)成立于年,当时是省唯一一所民族药物研究机构。药物年兴安盟复建,划为后在全区民族药物研究机构调整中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唯一保留的旗县级民族药物研究机构。

现有职工126名,占地面积14400平米,建筑面积4200平米,固定资产600万,其中医疗设备值370万元。编制床位80张,实际开放60张。设有内、外、妇、儿、口腔、眼科、五疗、皮肤、骨伤、肛肠、急救中心等11个一级科室,4个疗区和糖尿病、宫颈糜烂两个重点专科。手术麻醉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检查、药剂科、制剂室、供应室、预防保健科、医保科等9个医技辅助科室。院办、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财务科等5个职能科室。科室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97年以较高的整体优势步入国家“二级乙等”医院行列。

院(所)除开展11个一级科室医疗业务工作外,开展有心电、黑白B超、彩超、电子胃镜、CT、全自动生化、血球计数、尿十项分析和血液流变、r―放射免疫等检测业务。院(所)年门诊3万人次,收住院患者1500例,其中手术患者570例;是我旗职工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定点医院和低视力眼病康复中心,是民族大学蒙药物学院、民族药物专修学院、呼盟卫校、兴安盟残疾人卫校实习基地。

2、民族药物文献整理情况院(所)在民族药物文献挖掘、整理、提高方面成绩显著。曾整理、翻译、编著蒙汉对照和《蒙医常用方剂选》、《斯日吉米格》、《蒙医乡村医生手册》、《宝音扎布肝病防治》、《长寿奥秘》等书,深受读者的好评。

3、民族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情况院(所)拥有生产四个剂型,120余个品种蒙药普通制剂室,年产量5000公斤以上,基本满足本院(所)及全旗调剂使用。研究开发的治疗妇女宫颈糜烂新蒙药《尼哈其塔拉哈》、《呼和散》、《哈屯塔拉哈》获得兴安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蒙药治疗糖尿病》课题2004年盟科委立项,研制开发的新蒙药《喜晶系列》投入临床,治疗糖尿病效果良好,受到患者好评。与此同时,《蒙药治疗高脂血症》、《蒙药治疗骨质增生》的新药《雅顺色音》、《琪寸格根》正在研制开发之中。

4、民族药物相关政策落实、制定情况及各级政府扶持和发展民族药物情况随着国家对中蒙药物工作的进一步的重视,民族药物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如:我区出台了《蒙医、中医条例》,对蒙、中药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了政策的倾斜我国、我区民族药物前景将是非常美好的也是令人鼓舞。狠抓落实,必定会大有作为。

5、民族药物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情况应该说蒙药物制剂基本规范,已经有部颁和区颁标准,但可能有不少治疗效果好的传统方剂未列入标准,应该补充。其它相应技术标准应加紧制定完善。

6、发展民族药物存在的问题及做好民族药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困难和问题中、蒙药物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用蒙药物看病就医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明确指出:卫生工作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民族医学地位得到了提高。始终坚持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在了农村牧区。自治区也出台了《蒙医、中医条例》,对民族药物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然而受地方经济制约,民族药物与现代医学发展相比十分缓慢。

②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形式上是蒙、中、西医同步发展,实际上趋于重视西医,轻视中蒙医。如偏重于综合医院投入,轻于专科医院建设;政府没有把民族医院建设纳入预算内管理(实际上即使纳入预算内管理,因为地区贫困,也无法兑现),导致设施设备落后,使民族药物徘徊不前;在“非典”期间,中、蒙医院积极参与发挥作用不亚于综合医院,但重视不够。

③民族医疗机构制剂生产条件落后,现仍基本处于原始生产阶段。制剂技术改造困难重重。

④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不能充分发挥和挖掘人才资源优势,不利于民族药物的研究和发展。

⑤对中蒙药物扶持力度不够,中蒙医院生存发展成为主要矛盾。考虑生存无法发展,考虑发展生存成为问题。

(2)对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蒙医院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迎接新挑战,铸造优势,为人民健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中蒙医院特别关注和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

①医疗卫生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目前我们正处在卫生改革与发展关键时期,要在医院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经营理念方面都需要大胆创新,在深化改革中生存发展。

②强化管理意识。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中蒙医事业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自身价值,构筑最广阔的舞台。

③强化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所以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找准中蒙药物事业的发展空间,练好内功,形成优势,才能不断增强竞争能力。

④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中蒙药物是祖国医学的瑰宝,也是中蒙药物事业发展的源泉。我们要描准市场,勇于标新立异,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用高科技含量、适用性强的新业务、新技术、新成果发展中蒙医事业。

(3)建议①中蒙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特别我们少数民族边远、贫困旗尤为突出。国家应当给予倾斜政策,特别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为更好的发挥中蒙药作用创造良好条件铺平道路。

②重视中蒙药物人才培养,确立全新的人才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中蒙药物人才资源,使中蒙药物事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努力营造高精尖人才的环境。

③进一步贯彻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牧区政策。一是因为农村牧区人口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县医疗机构是农村牧区医疗工作的中心。在我们民族地区广大农牧民十分信赖民族药物,因此加大民族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是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二是旗县级中蒙医院各项收费要比大医院少的多,而在县级医院中,中蒙医院收费比综合医院还要少。近而能够大大减轻广大农牧民医疗费用负担。因此中蒙医院投入不应低于综合医院投入,中蒙药物的投入不应低于西药物的收入。

④中蒙医院制剂生产是旗县级中蒙医院的发展支柱。目前旗县级中蒙医院制剂室正面临GPP标准验收的考验。中蒙药制剂要达标,靠医院本身投入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势必将遭关、停、闭。这对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旗县级中蒙医院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尽快改善制剂生产条件,成为当前中蒙医院的一大难点问题。

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供应链;医药物流;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小型化、分散状、杂乱性的局面,整个医药流通供应链比较混乱,为了医药物流的长远战略发展,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分析并改善现状。

一、研究背景

医药物流主要是在流通中对医药实物转运,是为实现医药商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过程,采取基于药品的分类信息化、分拣自动化、配送网络化而进行一系列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装卸、配送、客户服务等物流活动。我国医药物流起步较晚,此前药品流通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模式,药品需要通过层层调拨,进行的是垂直流通。随后医药商品开始进行自由流通和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市场机制下的现阶段,医药企业发展迅猛,但流通环节又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医药物流的发展。因此,我国医药物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落后现状必须进行分析,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改革。

二、存在问题

1.我国医药物流渠道多样化、复杂化、散乱化。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情现状,医药企业分布不均,营销渠道不同,流通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形式的复杂化和散乱化。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药品交易成本变高,变相的增加到消费者身上,而且由此也会导致药品经销中,营销等费用成本耗费变大,这不仅使医药分销企业难以形成大规模医药营销,而且也不利于生产企业控制各种直接和间接成本。

2.医药物流管理水平落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医药企业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其医药物流仍处于粗放式经营、低效率运转的状态。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缺乏实际有效的管理模式,许多企业受传统物流观念影响,依旧沿袭传统观念,认为物流即“仓储+运输”模式。现代化科学技术没有采取,上下游供应链缺乏时效性管理。部分药品的特殊存储性、药效性、应激药品的调配存储等种种问题没有考虑全面。

3.医药物流信息传递孤立

现代物流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对整体进行集成。这就要求供应链各个节点上的医药企业以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来进行资源利用和共享。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非常薄弱,信息平台的应用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在供应链各环节间的顺畅流动。我国物流信息化在起步阶段又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发展缓慢。尽管很多医药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在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中并未得到应用。真正与其上下游企业进行对接还有所欠缺,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机制没有发挥本身的作用,信息传递明显滞后,这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低效高耗的运营,使企业开始转向高价值药品,低廉有效药品的供应却开始忽略,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信息的不对称也一直存在。

4.医药物流人才短缺

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的培养模式,我国物流的现在仍然以运输作为主要的环节,物流企业内部高专业高学历人才较少,配送人员普遍未接受系统的物流业务知识学习,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在业务能力上、统筹规划上、服务水平上有所欠缺。同时,医药物流更被普遍认同为货物的运输配送,忽视医药的特殊性。医药物流作为物流学与药学的交叉学科,开设医药物流专业和课程的药学院或药科大学几乎没有,这使得高级医药物流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

三、应对策略

1.在医药流通渠道提供共享信息

医药物流在供应链的环节中,重视信息共享,这样可以在流通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降低风险。从医药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的整个过程中,进行信息共享,避免牛鞭效应的产生。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药品的生产和运输,因为信息的及时传递,可以有效到达需求者手里,避免不同企业的重复输送,减少库存积压。

2.建立健全医药管理系统

在众多医药企业中,药品的生产是依据社会需求来定的,物流业逐步开始与计算机、工程机械、运筹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加上医药专业特殊背景,药品采购与供应链紧密结合,建立基础技术平台。信息技术如电子资料交换(EDI)、企业资源管理(ERP)、分销需求计划(DRP)、电子自动订货(EOS)等围绕物流信息交换与管理的技术构建起信息管理平台,使信息共享机制贯穿医药的整个物流环节。

3.大力培养现代医药物流人才

随着新药事管理法规的不断出台和改进,医药物流管理也应引起重视。生产药品的需求度、药品的应急调配、仓储运输合理化设计等,都需要交叉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此基础上,需要避免因为专业不到位而引起药品的污染与损失,需要能够在特殊情况下作出应激反应,迅速调配药品等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中,社会及各院系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药物流人才,对现代医药物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四、总结

医药物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殊性存在。对药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规章制度设立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将对形成实施战略性物流系统有。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吸收先进的观念思路,不断努力,发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医药物流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杨奎,胡天佑.我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3).

[2]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7(3):15-17.

[3]杨科峰.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