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文艺作品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5:07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1

关键词:有效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51-01 许多同学认为,艺术欣赏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看见了绘画和雕塑作品,并引起了审美愉悦就是欣赏了绘画和雕塑;听见了音乐作品,并引起了审美愉悦.就是欣赏了音乐。真的是这样吗?

试举一例:陆游《游山西村>中有两句很有名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人读了这两句诗,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想到。有人看到了和想到了迷人的风景,有人看到了和想到了坎坷的人生,有人看到和想到了艰辛的事业,还有人看到了饿和想到了曲折的爱情。风景或人生,事业或爱情,是陆游的诗句中所没有提到的,它是欣赏者在陆游诗句的基础上的想像,这就叫做审美再创造。欣赏者在感知艺术作品时为什么能进行审美再创造呢?从客观上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有空白和不确定性。从欣赏者主观上说,就是对艺术作品的空白与不确定性作出了填补。

我们已经说过,艺术作品像一个谜语。画面就是谜面,艺术家传达给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就是谜底。谜面与谜底之间永远存在着空白,留待猜谜者去填补。如果谜面与谜底之间没有空白,谜面即揭示了谜底,猜谜者非但不感到有任何猜谜的,反而认为制造谜语的人把自己看作智力低下的笨蛋加以愚弄,感到屈辱与愤怒。如果谜面与谜底之间有一个适当的空白,猜谜者运用了全部智慧填补了谜面与谜底之间的空虚,破译了谜底,就会感到空前的。艺术作品也是这样的。优秀的艺术家有意识地在作品中留下了空白与不确定性,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过程。如果接受者对空白、空虚进行了成功的填补,就会体味到创造的,也只有在这时才能体味到艺术家的良苦用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作出结论:感官接触艺术作品是艺术欣赏的前提。没有感官的接触,就像瞎子在绘画作品面前,聋子在音乐作品面前,是永远也不可能产生艺术欣赏的。但是,感官接触艺术不是艺术欣赏的根本特征。艺术欣赏的根本特征就是审美再创造。所谓审美再创造,就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如果对艺术作品的空白与不确定性作出填补,就叫做欣赏了这个艺术作品;如果对艺术作品的空白与不确定性没有作出填补,就叫做没有欣赏这个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与非艺术欣赏的分水岭就在于是否对艺术作品的虚空与不确定性作出填补。这就是艺术欣赏与非艺术欣赏的本质区别。那么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审美再创造呢?

1.对艺术作品物质材料的审美再创造

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去塑造艺术形象,雕塑的乌木青铜、水泥石块,绘画的宣纸颜料、画布油彩,都与它们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构成材料有极大的差别,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空白。欣赏者只有用自己的审美再创造去填补这个空白,形象才能像一个真实的事物呈现在面前。让我们举一个真实的例子。罗丹的雕塑《青铜骑士》所用的物质材料是青铜。人们在欣赏这座雕塑时,没有感到那是一个冰凉的、坚硬的、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一块青铜,而是感到"那初醒的人物,肺叶中充塞了新鲜的空气,举起臂来,似乎要离开他的底座,到世间去宣传福音"。这时,欣赏者感到了他肌肤的温暖,呼吸的起伏,肌肉的激动,思想的活跃。

2.对艺术作品三维空间的审美再创造

任何客观事物都存在三维空间之中,但绘画只能表现二维空间,这是一切绘画作品都不可避免的空白。艺术家运用焦点透视法,引导欣赏者填补空白,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马萨乔在圣玛利亚新教堂绘制的壁画《三位一体》中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在欣赏者看来。这不是平面的绘画,而是"打开"了墙壁的立体的雕塑,甚至有人能计算出这个幻觉空间的准确深度,似乎是一个任何欣赏者都可以随时步入其间的真实的空间。

3.对艺术作品时间的审美再创造

绘画和雕塑只能表现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一个瞬间,但任何运动都是一个时间过程,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空白,留待欣赏者去填补。我们在绪论中提到的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这个作品有一个必须填补的空白:支着下领的右臂为什么放在左膝之上,这确实是一个不大自然、无法思考困难问题的姿势。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思想者思考问题的最初姿势一定是右臂放在右腿上,但是,他用这个姿势思考问题时间已经很长了。雕塑是不能表现时间过程的,但是,罗丹的作品引导欣赏者对时间过程作出了审美再创造,表现了艺术家的巨大天才。

4.对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审美再创造

在形象与主题之间存在着一个大大的空白,期待着欣赏者去填补这个空白,这个空白越大越多,欣赏者的填补就越是多样,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就越是多样,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个有审美能力的欣赏者,不仅仅要有视觉和听觉能力,还要具有其他的条件:第一,欣赏者必须具有~定的艺术修养。第二,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经验。如果接受者与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差过大,就无法填补这一作品所留下的虚空与空白。

5.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2

一、何为消费主义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何为消费。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食品、服饰、住宅,都是为了生活和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这一词显然是在经济学领域下的特定词语。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而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也就是说,本来意义的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既是生产的动力同时又是生产过程的终点,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经济行为。而消费主义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了,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意识形态,它主张人生的价值是通过日常的消费生活实现的,把疯狂的消费、过度的消费、超前的消费、炫耀性的消费作为成功人生的标志。由于消费主义所要满足的“需要”是与消费者自身的实际生活需要不相干,是在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下由社会因素促成的,所以是一种病态的、异化的需求。俞海山(2003)就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因此,“消费”不能等同于“消费主义”。

二、此“消费”非彼“消费”

杜亚雄先生将矛头直指音乐教育家雷默:“这种哲学的倡导者雷诺在其著作中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 ‘一般学习音乐的学生不是积极的音乐创作者,不是将来的‘业余爱好者’而是‘音乐消费者’。”显然,杜先生有些断章取义,将其中的“音乐消费者”简单等同于“西方国家中流行的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实际上是曲解了消费一词的涵义。他进而认为:“目前提倡‘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宣传音乐上的‘消费主义’,不鼓励学生创造音乐,只消费音乐,成为‘音乐消费者’而不是‘音乐创造者’,客观上会助长贪图享乐的奢靡之风”。其中所谈到的“音乐消费”,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消费者在音乐消费过程中的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至于具体消费价值取向,则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文化素养。

三、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正解

杜先生之所以将音乐欣赏等同于消费主义,是基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部分。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生产活动即使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非物质需要。马克思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与艺术创作相对应的就是“生产阶段”,是作曲家对社会生活加工、能动反映的过程。“生产阶段”之后便是“产品”产出阶段,即艺术作品。而艺术鉴赏则是艺术作品的“消费”阶段,是音乐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互相作用,使艺术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的过程。所以,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实际上是说明了艺术作品与艺术欣赏者、主题与对象、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密切、辩证关系。在整个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是第一阶段,直接决定了“产品”,但是,没有消费的“产品”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因此,在这一层面,消费又制约着生产。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人欣赏,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而欣赏能赋予艺术作品第二次生命,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过程,即是“消费”过程。因此可以说,艺术生产、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不能片面地从一方面去讨论,因为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马克思这一理论是借用经济学的生产消费理论形象地比喻艺术创作各阶段彼此依存的关系,而不是将欣赏简单等同于消费,更不能简单将物质消费等同于精神消费。

四、是消费还是体验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3

摘要: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美术欣赏;现状;教学;探讨;方法;策略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没有哪位教师应该给学生设计固定的程序或方法,去解决美术欣赏中的这一难题。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就新形势对美术欣赏课进行思考,兼与同行探讨。

一、对美术欣赏的认识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到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美术理论知识能有效的提高欣赏质量。

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欣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从美术创作说,内容是第一性的,形式是第二性的。但是,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渠道则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开始,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

美术欣赏课是向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积极手段。

二、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各地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平时缺少对美术的专门训练和引导,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据我的调查和了解,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怎么上过美术课。由于接触少,学生们对美术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美术基础薄弱。许多人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学美术的料,对于学好美术根本没有信心,更谈不上有多大的兴趣。特别是当学生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总是用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产生认同感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若面对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就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状态。这些变形怪异的造型,强而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会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茫然排斥之感。

三、几种欣赏教学利弊

1.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未涉及到具体的“欣赏”,有时美术家的事迹是很重要的,但必须与作品风格与美术家的个性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一些著名的作品产生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些作品成为举世杰作是由于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而某些教师忽视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大谈作品的历史影响就不算完全进入美术欣赏领域。

四、美术欣赏课教师注意事项

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提供资料,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2.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感彩会影响学生的情感、通过讨论引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3.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

五、如何进行美术欣赏

1.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一一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不能光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欣赏,需要教师介绍画中所表达的事件,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跟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最后的晚餐》情节的介绍和对作品的阐述,再结合画面外在形式特点的感知,可以使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作品的意义。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仔细地剖析作品形象,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情节或事件,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中去了解这一作品的基本内容,作者希望借此告诉观众什么,教师可以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等情况,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等,加深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对于抽象美术作品而言,构成作品的形式,诸如画面中的点、线、形、色等视觉元素及其组织形式与表现的力度,以及各种材料的运用和构成,本身就是美术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方式,其艺术形象超越了客观物象的再现,具有象征性、朦胧性、隐含性、情绪性等特点,依然是探索作品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的必然途径。

当欣赏建筑、工艺设计、工业设计等实用性作品时,可以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作品的实用功能联系起来,认识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

3.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4.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秦俑、唐楷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等,学生至此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老农》《老头》《农民》等,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

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此画问世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解说词引导学生从画中的老农形象想到中国的农民阶层,由农民再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进而想到祖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命运。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的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好地认识到,创造美术形象就是要创造出"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表达个人对作品的分析

现代美术教学都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这种美术评鉴能力是一种长期被排斥美术能力之外却是十分重要的美术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分析体会美术作品,并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应有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能力以及审美表达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可以打破常规,更有创意地组织美术欣赏教学,譬如在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时,让学生模仿“蒙娜丽莎”、“大卫”的动作、神态、表情,摆造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欣赏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中心标准。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题主要的欣赏要求和方法,是否能抓住本艺术的特点来欣赏艺术品。

参考文献:

[1]《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4

关键词:书法美;知人;论世;入动;品味;想象

书法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文化全面繁荣的今天,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欣赏书法美,显得尤为重要。书法美的欣赏能够培养人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念,能够给人以愉快的心理体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书法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的,即先有内在的技法和情志,然后才用一定的书法形式表达出来;而欣赏书法美,则是由外而内,即首先通过书法的外部形式,沿波探源,与书法家心灵相通,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得到审美享受。我们把这种由外到内的书法审美过程称之为书法美的欣赏。

既然书法美的欣赏过程是一种审美活动过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欣赏书法美的实践中逐步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寻找出同这种特点相适应的审美方法。下面,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体会,谈一谈欣赏书法美的方法。

首先欣赏书法美要知人论世,即把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创造背景、所书内容等来考察和欣赏。书法美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在汉字字形上的体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这里的韵、法、意、姿、变,就是不同时代对书法美的不同追求,而这种追求,正是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艺术的发展孕育而成,是时代使然。

我们还要看到,一个作品被打上时代烙印外,还必然打上书法家个人烙印。而且越是有成就的书法家,其作品的个人色彩越鲜明。同为宋人,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米芾刷字。

书法家的创作除了受世界观的影响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的刺激,也会影响书法家的情绪,因此,即使是一个书家也会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同是一个王羲之,写黄庭则神游缥缈,书告誓则情志沉郁,书兰亭则志气和平。同是一个颜真卿,写勤礼碑则追念先祖,庄严肃穆;书祭侄稿则悼念亡侄,哀痛愤激。

书法美创作中的这些现象,给我们书法美的欣赏者提出了这样的课题:必须要搞清楚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这些情况了解掌握得越丰富、越具体,理解起来越准确、越深入,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住作品的基本格调。除了上面说的要读史外,欣赏者还要学习文学、美学和书法理论,尽可能多地懂得一些与书法艺术有关的姊妹艺术,如中国绘画、中国雕塑、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中国建筑、篆刻、诗词等等。阅读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也很重要,它往往是把握作品艺术基调、打开欣赏大门的钥匙。

其次,欣赏书法美须由静入动,即要努力领悟书法作品所蕴含的动态美。书法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寓动于静,寓时间于空间。由于这个特点,有人把书法比作凝固的音乐,纸上的舞蹈,这是很贴切的。书法美的欣赏过程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欣赏者是借助于自己的经验体会,使静者复动,令凝固的音乐奏响,让纸上的舞蹈翩翩。让我们听一听古代书法家欣赏书法美的感受,孙过庭:“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风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好一派气象万千的动态美。在书法艺术的大千世界里,一切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显而易见,是以动态观来欣赏书法美的。

如果说欣赏书法美也需慧眼,那么这个慧眼就是入动。入动需要欣赏者对笔锋的运动有特殊的敏感。要通过对笔墨点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仔细辨析他是如何下笔铺毫,如何行笔换锋,如何收笔回锋,如何顺势连接,并通过想象使之复动,回到当初笔走龙蛇的情形。提到入动,我们自然想到草书和行书。的确,草书体现动态美最强,其实,各种书体都蕴含着动态美,只不过是运行的轨迹和节奏不同罢了。

第三,欣赏书法美需要反复品味。有的书法作品初看不错,但仔细一看,或是过一段时间再看,就发现不少问题,令人兴趣大减;而有的作品初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细品味才发现有非常了不起之处,以至于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因此,书法美欣赏的又一个特点是较长时间的反复观赏和玩味。不能单凭第一印象。

一般来说,书法美的欣赏过程大致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过程。1)整体:也就是总体观,欣赏一件作品,首先要从全幅得到一个基本的格调和气势的总印象。在展厅中,章法新颖、格调高雅、气势磅礴的作品最容易引起观赏者的注意。2)局部:是指对全幅每个字用笔、结构的欣赏。要一字一字地看,一笔一笔地看,成功的作品整体是好的,局部的一字一画也是好的。用笔欣赏上,要注意笔画是否有美的质感。结构欣赏上,要注意笔画间是否端雅和谐。3)再整体:是指在欣赏了各个局部的用笔、结构美之后,还要进而把握全幅特有的意境美。古今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都有贯穿全篇的意境美。如兰亭的意境可以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来表达。观之如入春光明媚的大自然怀抱,令人心旷神怡。

第四,欣赏书法美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书法美的创造是书法家通过笔墨研习和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领悟寓之与书法艺术之中。书法美的欣赏需要通过想象将其复原或以此为媒介通过想象给欣赏者带来新的审美境界。书法美的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欣赏者的修养越深厚,想象力越丰富,从作品中得到的就越多。

欣赏者必须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及体验深思遐想。通过想象使静态的笔画动起来,感受其中的节奏、旋律、气势;通过想象,体验书家的思想感情,与之进行感情交流;通过想象使抽象的艺术形象化,从抽象的线条中看到天地万物之象,让我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书法艺术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以上从知人论世、由静入动、反复品味、充分想象等四个方面谈了对书法美欣赏方法的理解和认识,当然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只是想通过对书法美欣赏方法的探索,寻求欣赏书法美之路径,培养欣赏者的高尚情操,催人之奋进。

参考文献: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5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 效果 做法

人类生活变化万千,审美活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爱美是人类所特有的高尚的综合性品质,不知如何热爱和向往美好,也就很难知道怎样去憎恨和铲除丑恶,不知道如何辨别和区分高尚文明的情感,也就很容易与腐朽邪恶为伍。因此,教会学生去分辨美丑、去发现美、欣赏美无疑是我们初中美术教师应尽的责任。中学生素质发展要求每个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操,基本的创美能力。初中美术课就显得责无旁贷。美术欣赏课是初中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美术欣赏课,对完成初中美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看,可从如下方面做起。

一、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语言,引人入胜

一段新颖、精彩、别致的开场白,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为课堂教学作一个良好的铺垫。美术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它担负着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所以导课方式就更应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启发性。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启发谈话式、直观导入式、设问导入式等方式。比如欣赏一幅美术画,我们可以这样的导入:爱美是我们人类的高尚情操,是情感、愿望等综合的品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发现美、创造美更有价值。下面请大家欣赏一幅我们课本上的山水画(课件放大显示),请同学们谈谈这幅画美在何处,假若是你创作的,能否在画的更美呢?这样的设问导入,激发了同学们的听课兴趣,迸发了听课和思考的热情。教学的效果无疑会收到高效。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美术欣赏教学,很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只注重纯美术作品的欣赏,而忽视美术史,美术家生平以及社会背景的介绍。一节课下来,只有空洞、孤立、脱离实际,不能让学生产生美感,更谈不上有美的享受。由于知识链的断裂,也很难把一幅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欣赏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所以通过对作品来源的介绍,创造一个现实的时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站在作者的位置上来品味作品,便可激发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当我们欣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时,我们老师可以将这位艺术家的生平简介给学生;可以讲一讲这位艺术家创作的小故事,以故事来诱导、激发同学们的欣赏兴趣。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掘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朴素的审美意识。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点燃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幅作品,一个物体,一条线条,美在哪里,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先行回答。先由学生利用自身的审美素质来体会,捕捉。然后,教师在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引导,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层层剖析。使学生既肯定原有的知识,又拓宽了视野和想象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欣赏水平、方法和视角也会随着剖析向纵深发展。这样的课堂,就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新理念。

四、注意教学作品的选用,将欣赏与创作相锲合

一节美术课教学常分为知识的传授和练习两部分。美术欣赏不仅是让学生享受美,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为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好的美。单纯的欣赏课往往会显得贫乏无力,所以欣赏课切忌高格调的欣赏。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样的课堂是事倍功半。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选用切合学生实际并且能够促使学生随感而作的作品来进行欣赏。从而达到欣赏与创作锲合的目的。

五、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美景,将课堂与大自然联系起来

神奇而美丽的大自然是学生的乐园,学生们喜欢大自然,也喜欢来到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内心会激发起对大自然的爱,而我们的欣赏画面就是受内在情感所驱使的。当内心有了情感的体验,就会去寻找一种方式去表达它。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去实地教学。让他们去欣赏、去想象、用画笔与大自然直接对话,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的欣赏课教学效果会更好。

六、让学生用评论短文的方式进行评述,展现个性、展现自我

艺术是讲究个性的,艺术家有艺术家的个性,艺术品有艺术品的个性,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绘画课本上的画进行改造,画出景物的独特个性。比如画太阳,不同季节时的太阳形状也是不一样的。画猫,不同个性的猫也是不一样的。要在画作中突出不同的个性。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6

论文关键词:陶瓷,欣赏,要素,文化符号



对于陶瓷欣赏首先确定陶瓷是一门艺术,所以陶瓷艺术欣赏并非特立独行与其他艺术门类,正是如此她也有着与其他艺术同样的欣赏基础和特性。所以弄清艺术的欣赏概况对于欣赏陶瓷亦是至关重要。



功能性。美学基本上包括着研究客观现实美,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这种审美又并非真实的美与丑,善与恶,而是经过创作者处理过的关于事态之情感的艺术表现功能,主要是以创作者个人的内心感受为主。



认知性。这种认知性具有双层的概念,一层是出现在创作者的认知中也就会展现在作品中的形式,另一种是对于观众而言的全新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创作者在完成初次创作之后,到观众欣赏后再进行多次创作的一个过程。或是说使观众感受到更多的作者的内心情调,作者在企图与观众达到一种“知音”关系,而很难达到“共鸣”。



教育作用。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但所感受到的依然以作者个人的内心世界内心情怀和精神为主。



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一则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再则更多的还是作者自己的自娱自乐作用。正如董其昌所言,画之功能就是“自娱”“以画为乐”“寄画于乐”“画中烟云供养”“多寿”等,也就是通过绘画已达到自娱和健身之作用。



符号性。任何艺术仅是属于一种关于形式的符号。然而这种符号又并不是真实世界里面所呈现的任何事物,仅是通过作者先天学习而后天感官和经验及长期思考而得来的某种符号形式的表现。



二、陶瓷作为工艺美术的赏析



那么当陶瓷又作为一种工艺的美术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还应该怎样对陶瓷进行全面的欣赏?除上述心里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几个概念。首先是工艺,工艺是指将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工艺美术,是指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由此可以粗略的理解为陶瓷是将未成形的泥土经过加工才成型,正由于其加工过程的繁杂故而陶瓷可以说是火的艺术,泥的艺术,釉的艺术。然后才是美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的美术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造型的设计,造型的美感与欣赏,另一个是装饰的艺术。或许在一定情况下陶瓷与中国画是同源,陶瓷从泥经过加温成型的过程相当于造纸的过程,只是造纸没有像陶瓷一样要呈现出明显的形状也就是快感美,而这也可以说是陶瓷欣赏与国画欣赏的一个最大的不同。



首先便是了解其艺术表现技术。艺术技术即是艺术手法是创作者将精神美转化成物质美的纽带,一件优秀的作品如果没有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便不能将好的情感意境和情趣表现得淋漓直至。所以对于艺术技术手法的评价和欣赏便是在欣赏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对于陶瓷便会首先对于其材料(泥土的品性,形式等)进行评价,。不同的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形式,所以了解泥性也就是原材料的形式是欣赏瓷器的一个条件。第二个便是对于陶瓷工艺的技术进行了解,在这里便是指其成型之前的技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成型,用怎样的形式塑造,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很难实现好的造型,即使有了很好的情趣而没有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也很难实现“梦想成真”。综合此两点便可以体会出创作者在初期的艺术意图和艺术期望。



陶瓷的特性便是火的艺术,火是艺术家与成型作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除去了解材料和手法,还需要了解火对于陶瓷这种工艺美术的重要意义。不同气候下的作品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形象,所以对于温度的控制,窑位的摆放,烧制的方法等火的艺术对于陶瓷的欣赏至关重要。



造型设计也是在这一环节中应该去注意的,那么在设计中技术和意义也便产生了。每件艺术品都有着她特殊的意义,有的先从联想而来,有的从生活实践中而来,有的则是从文学或者是音乐等因素中而来。对于陶瓷,虽不像中国画一样受到某些形式的限制,但她毕竟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例如古彩这种陶瓷艺术形式,名五彩,后也叫做古彩,必定有着他的特殊性意义,是否古彩与五彩的意义不同,还是当时是对于五彩的一种期望,希望它能展现出古意,或者有更新的形式出现。现在很多的学者认为古彩应该有古意,虽不尽然,但这是对于陶瓷的某种欣赏意义的评价。



对于装饰的了解。或者可以把这个观念归纳成为一个“绘瓷学”。最为明显的有两种装饰手法,一则是中国画式样的水墨装饰(对于此手法表现于陶瓷尚待讨论)二则是综合式的纯装饰手法。究竟怎样的装饰形式才表现才好,是否应该适应时代的特性和趋势,还是保留传统的绘画形式和法则便是对于陶瓷“绘画学”一个评价和欣赏角度。



还有一点是陶瓷与很多艺术形式的最大的不同,便是对于装饰和造型的结合是否完美这一欣赏要素。因为陶瓷是这两个方面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简而言之,当你的艺术形式装饰手法与陶瓷的器型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是最佳状态,如同事物的两面,他们是缺一不可的,或许在轻重程度上略有不同,有人更加注重形式美,有人更加注重造型美,她是一种物质方面审美和精神方面审美共同的产物;然而当你的造型脱离的装饰或者说装饰不符合造型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环境,所以对于画面感和形式感以及器型的美感的要求被不断地提高了,所以说陶瓷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复杂和综合的考察,考察的是创作者对于不同的器物去创造不同的美感的一个挑战,更是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的审美的考验,艺术世界便在这三者中不断地被扩大再缩小在扩大的重复。



三、总结



对于陶瓷的欣赏是一个及其繁杂的过程,需要掌握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众多,故而在某一个时期他的受众面和理解面很难和其他的艺术形式比较,更难以被大众所充分欣赏,这需要作品和创作者以及欣赏者共同的进步和理解。在此略谈陶瓷欣赏,希望可以更多的靠近欣赏者的思路,或者改变一些对于陶瓷的认识。

参考书目: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

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7

论文关键词:陶瓷,欣赏,要素,文化符号

对于陶瓷欣赏首先确定陶瓷是一门艺术,所以陶瓷艺术欣赏并非特立独行与其他艺术门类,正是如此她也有着与其他艺术同样的欣赏基础和特性。所以弄清艺术的欣赏概况对于欣赏陶瓷亦是至关重要。

功能性。美学基本上包括着研究客观现实美,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这种审美又并非真实的美与丑,善与恶,而是经过创作者处理过的关于事态之情感的艺术表现功能,主要是以创作者个人的内心感受为主。

认知性。这种认知性具有双层的概念,一层是出现在创作者的认知中也就会展现在作品中的形式,另一种是对于观众而言的全新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创作者在完成初次创作之后,到观众欣赏后再进行多次创作的一个过程。或是说使观众感受到更多的作者的内心情调,作者在企图与观众达到一种“知音”关系,而很难达到“共鸣”。

教育作用。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但所感受到的依然以作者个人的内心世界内心情怀和精神为主。

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一则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再则更多的还是作者自己的自娱自乐作用。正如董其昌所言,画之功能就是“自娱”“以画为乐”“寄画于乐”“画中烟云供养”“多寿”等,也就是通过绘画已达到自娱和健身之作用。

符号性。任何艺术仅是属于一种关于形式的符号。然而这种符号又并不是真实世界里面所呈现的任何事物,仅是通过作者先天学习而后天感官和经验及长期思考而得来的某种符号形式的表现。

二、陶瓷作为工艺美术的赏析

那么当陶瓷又作为一种工艺的美术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还应该怎样对陶瓷进行全面的欣赏?除上述心里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几个概念。首先是工艺,工艺是指将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工艺美术,是指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由此可以粗略的理解为陶瓷是将未成形的泥土经过加工才成型,正由于其加工过程的繁杂故而陶瓷可以说是火的艺术,泥的艺术,釉的艺术。然后才是美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的美术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造型的设计,造型的美感与欣赏,另一个是装饰的艺术。或许在一定情况下陶瓷与中国画是同源,陶瓷从泥经过加温成型的过程相当于造纸的过程,只是造纸没有像陶瓷一样要呈现出明显的形状也就是快感美,而这也可以说是陶瓷欣赏与国画欣赏的一个最大的不同。

首先便是了解其艺术表现技术。艺术技术即是艺术手法是创作者将精神美转化成物质美的纽带,一件优秀的作品如果没有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便不能将好的情感意境和情趣表现得淋漓直至。所以对于艺术技术手法的评价和欣赏便是在欣赏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对于陶瓷便会首先对于其材料(泥土的品性,形式等)进行评价,。不同的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形式,所以了解泥性也就是原材料的形式是欣赏瓷器的一个条件。第二个便是对于陶瓷工艺的技术进行了解,在这里便是指其成型之前的技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成型,用怎样的形式塑造,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很难实现好的造型,即使有了很好的情趣而没有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也很难实现“梦想成真”。综合此两点便可以体会出创作者在初期的艺术意图和艺术期望。

陶瓷的特性便是火的艺术,火是艺术家与成型作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除去了解材料和手法,还需要了解火对于陶瓷这种工艺美术的重要意义。不同气候下的作品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形象,所以对于温度的控制,窑位的摆放,烧制的方法等火的艺术对于陶瓷的欣赏至关重要。

造型设计也是在这一环节中应该去注意的,那么在设计中技术和意义也便产生了。每件艺术品都有着她特殊的意义,有的先从联想而来,有的从生活实践中而来,有的则是从文学或者是音乐等因素中而来。对于陶瓷,虽不像中国画一样受到某些形式的限制,但她毕竟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例如古彩这种陶瓷艺术形式,名五彩,后也叫做古彩,必定有着他的特殊性意义,是否古彩与五彩的意义不同,还是当时是对于五彩的一种期望,希望它能展现出古意,或者有更新的形式出现。现在很多的学者认为古彩应该有古意,虽不尽然,但这是对于陶瓷的某种欣赏意义的评价。

对于装饰的了解。或者可以把这个观念归纳成为一个“绘瓷学”。最为明显的有两种装饰手法,一则是中国画式样的水墨装饰(对于此手法表现于陶瓷尚待讨论)二则是综合式的纯装饰手法。究竟怎样的装饰形式才表现才好,是否应该适应时代的特性和趋势,还是保留传统的绘画形式和法则便是对于陶瓷“绘画学”一个评价和欣赏角度。

还有一点是陶瓷与很多艺术形式的最大的不同,便是对于装饰和造型的结合是否完美这一欣赏要素。因为陶瓷是这两个方面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简而言之,当你的艺术形式装饰手法与陶瓷的器型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是最佳状态,如同事物的两面,他们是缺一不可的,或许在轻重程度上略有不同,有人更加注重形式美,有人更加注重造型美,她是一种物质方面审美和精神方面审美共同的产物;然而当你的造型脱离的装饰或者说装饰不符合造型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环境,所以对于画面感和形式感以及器型的美感的要求被不断地提高了,所以说陶瓷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复杂和综合的考察,考察的是创作者对于不同的器物去创造不同的美感的一个挑战,更是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的审美的考验,艺术世界便在这三者中不断地被扩大再缩小在扩大的重复。

三、总结

对于陶瓷的欣赏是一个及其繁杂的过程,需要掌握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众多,故而在某一个时期他的受众面和理解面很难和其他的艺术形式比较,更难以被大众所充分欣赏,这需要作品和创作者以及欣赏者共同的进步和理解。在此略谈陶瓷欣赏,希望可以更多的靠近欣赏者的思路,或者改变一些对于陶瓷的认识。

参考书目: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

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

《清初思僧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 欧阳云编 陕西人们美术出版社 2010年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8

一、积极教前准备

近几年来,在全国“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各地编写了多种版本的美术课本。这些教学文本在总体体现大纲精神的基础上,又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剖析这些教材可以发现,这些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编排进了一定体现审美教学主线的有关欣赏教学的内容。实践表明,要想让欣赏教学得以有效开展,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更富一定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对于这些新鲜的教学文本进行深入地预习与挖掘,从而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

1.学生——欣赏预习

在欣赏课前,教师应教育学生做好充分的欣赏预习,可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做到有备而赏,激发欣赏的兴趣。

2.教师——充分预设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创新教学预设,在上课前的这一阶段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具体实施欣赏教学时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深入钻研教材,做好备课工作。然而,据笔者调查发现,由于受美术学科主体性的限制,部分教师对待备课态度不够端正,文本钻研不够深入充分,备课时只是拿着参考书随便抄抄,有的甚至干脆不备课。同时,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方面做得不够,在具体教学中,仅表现为专业的美术教育。

以笔者教学《外国美术鉴赏》一节中的《新的探索——现代绘画,现代设计》一课内容为例,考虑到本课的知识容量过大,设计教案时,笔者就灵活地将该课内容分成两部分:《新的探索,现代绘画》和《新的探索,现代设计》。同样,教学《美术鉴赏》一部分中的《西方现代艺术》一课时,考虑到教材内容的不够具体,预案时,笔者又设计增补了“超现实艺术”、“艺术的演变与猜想”等教学内容。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准备好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教学资料。如此则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反之,如果缺乏充分的资料准备,仅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空手走进课堂,进行空洞的口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将是单纯而零散的。如此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材知识的吸收率。

二、激发欣赏兴趣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激发孩子对美术学习兴趣,是把美术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许多教师淡化了对欣赏课的教学要求,教学时缺乏一定的方法,把欣赏课上成图片介绍课,老师讲学生听,枯燥无味。老师把图片照着教参一个个介绍完了,学生也就听完了,根本没有学生探究、讨论、表达的条件和环境,学生学得兴趣索然。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等创新教学的方法,变换各种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在浓郁的欣赏氛围中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在具体欣赏美术作品时,教者应在注重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美术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等等。

三、关注欣赏方法

《解读》对我们的欣赏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实践表明,关注学生多角度的美术欣赏,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智慧呈现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文化信息的交流之中,充分体现出思维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宽泛性。同时,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作品涵义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在欣赏课上,介绍品评每一幅作品的艺术风格,具体可从如下角度进行关注:(1)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即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的题材放在一个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分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从而了解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不同历史、文化、经济、情感等信息,更好地看清诸多相异文化背景中所存在的不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的面貌。(2)从传记的角度来欣赏,即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其作者、及其创作的相关信息。如,作者创作该作品的原因、何时创作、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此作品在作者的创作生涯中占有何种地位等。(3)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欣赏,即欣赏时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因素,体会这些因素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或围绕作品的主题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4)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欣赏。即在欣赏作品时不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艺术语言上,而是通过借助某一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某一历史事件。如,欣赏《马拉之死》时,可借其介绍法国革命及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欣赏油画《开国大典》时,可借其向学生介绍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参考文献】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9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笔者认为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

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中学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中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法西斯战争阴影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

其次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发表见解前,首先要扭转凡是课本上都是正确的“被动式”观念,让学生清楚教材编著者的观点与思想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和全面的。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总之,只要教师真正做到心中装着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总之,要改变当前美术欣赏课的不良现状,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 教学理念,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篇10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