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影响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4:08

老龄化的影响篇1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精算模型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描述

2011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3.39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在我国老龄化的过程中,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速度快,东西部地区差异大;城乡倒置;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高龄化严重等。考虑到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金缺口的影响,所以我将重点阐述以下三个特征:高龄化现象严重和老年人口的性别比。首先是高龄化现象严重。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次是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通过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老年人人口中男性占49.0%,女性占51.0%,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中女性老年人口数量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口数量。随年龄增高,女性比例呈加大的趋势,80周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1.8:58.2。并且据2010年时官方公布的全国各地区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7.37,高于男性的将近5岁。

二、养老金缺口的界定

自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1997年由原来的现收现付制改成了现在的由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的半基金积累制以后,人们对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关注愈演愈烈,众多专家学者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对养老金缺口的界定也莫衷一是,但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所拥有的基金是否能够足以兑现政府对参保人所承诺的权益。如果政府无法用制度所筹集的资金兑现承诺就会产生缺口,这其中可能就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在转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转轨成本导致的缺口;各个省份每年的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是否平衡等。从参保人的角度来说可能还包括是否他们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足够保证自己晚年的生活。本文所要探究的缺口,主要是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构成为切入点,以收支是否平衡来测算缺口,通过对精算模型的构成因素分析来探讨老龄化对缺口造成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缴纳职工工资的20%的统筹部分即基础养老金的来源和职工个人缴纳工资的8%的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寻求养老金缺口也就从这两个方面的收支平衡入手。

(一)缴费人数和退休人数的预测模型

设ls,x(t)为第t年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UPs,x(t)为第t年分年龄性别的城镇人口数;?茁(t)为第t年养老保险覆盖率;Es,x(t)为第t年岁x性别为s的缴费人数。则

(二)基础养老金收支的精算模型

设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的缴费占工资的比例为C1,Ws,x(t)为第t年x岁、性别为s的职工的年平均工资,g为平均工资年增长率。设基础养老金按照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渍倍增长,?赘为生命表中最大生存年限,职工退休时基础养老金年给付额为?茁r,养老金替代率为?籽,设利率为i,折现率为v,(PVFNV)tu表示当年基金收入在u岁的现值,(APV)tu为当年基金支出在u岁的现值,u为职工初始就业年龄,r为职工退休年龄。则

(三)个人账户收支的精算模型

根据目前个人账户计发办法,记计发月数为N,退休年龄为x,个人账户退休之年的积累额为Gx,那么根据精算理论,x岁的人退休时,未来个人账户所能领取的养老金在退休之年的精算现值为:

其中n为在规定的计发月数下,所能领取的最大年数(不一定为整数)。

(四)基于精算模型分析老龄化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

由以上精算模型我们发现在人口方面影响养老金缺口的变量主要是t年x岁的缴费人数Es,x(t)、t年x岁的离退休人口数Rs,x(t)、生命表中最大生存年限?赘、规定的计发月数N以及规定的计发月数下所能领取的最大年数n。那么人口老龄化是如何通过这几个变量来影响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呢?一方面,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还伴随着我国青少年人口比例的下降,这就使得缴费人数减少,我国缴纳基础养老金的主体减少,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减少。同时,离退休人口数却在逐渐增大,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加,支出增加,这就使得我国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基础养老金部分缺口增加。除此之外,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严重,生命表中的最大生存年限可能有被逐渐突破的可能,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年限也就会越长,从而支出可能也会受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个人账户这部分,人口老龄化主要会影响到计发月数和所能领取的最大年数。随着老龄化的加深,高龄化现象严重并且老年人口中女性占比较多而她们的预期寿命又较长,我国现行制度的计发月数会相对有点低,这就使得政府为提供老年人口超过计发月数的养老金的概率增加,从而使得个人账户部分的缺口逐渐增加。所以,本文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精算模型的作用从而探究老龄化是如何影响养老金缺口的。

参考文献:

老龄化的影响篇2

关键词:老龄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原因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涵义及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书中测算,我国在本世纪前老年人口达到4亿多,占那时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4.届时,我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高达30%,两个劳动力要供养一个老年人。

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的原因

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带来的经济压力,我国一直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这一国策使得我国人口增速迅速减慢,自然生育率不断下降,由此带来了人口新问题:人口老龄化。其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人均寿命延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水平也逐步得到改善,社会福利也比从前得到了完善,这使得人类在健康状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改进,人口寿命也大大延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0年的71.4岁提高了3.43岁。而2010年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可见,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老龄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1)谈到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不得不提“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人,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这是老龄化带来的一个有利的经济现象。

(2)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老年人群体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富,有更多医疗陪护的需要。在这个就业问题严重的情况下,针对老年人可以创生出更多的产业,比如专门的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设计,陪护人员的专业培训等

(3)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日趋老龄化的现状下,不少退休的老年人被返聘到工作岗位。从他们工作的表现看,虽然他们的体力不及年轻人,但在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效率上,他们比一般的技术生疏的新人员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2.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1)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医疗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上对老年人口的费用的支出要比儿童的多,家庭对儿童费用的支出往往高于老年人,但从总体上看,老年人口的费用要大大高于儿童的费用的支出。

(2)青壮年劳动比例下降,影响我国社会生产能力。老龄化的到来使得劳动无限供给状态趋于终结,有些人将老龄化到来认为是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拐点”的来临。劳动力不足会导致生产资料和设备的闲置,影响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原因就是劳动力的短缺。

四、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影响的对策

谈到对策,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即看到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同时,发展它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力,以扭转老龄化愈加严重的现状,使中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1)顺应发展趋势,推进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老龄化带来的过剩消费能力可以拉动夕阳产业的发展。当局人应该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夕阳产业的发展。

(2)改革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稳定健全的国民生活环境作为基础。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应对老龄化措施,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采取了以出善养老制度的政策来应对老龄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则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社会保障退休金计划与私人退休金计划相结合的措施。我国也要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切实保障。

(3)引导部分老年人重返社会参与就业。老年人队伍中不乏一些仍然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他们不需要社会去供养,而且愿意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他们的再次加入会是整个社会重要的后继力量,引导他们就业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还可以拉动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这是一种双赢。

五、结语

通过对老龄化的分析与探讨,我们会发现老龄化是一把双刃剑,只要利用的好,便可以充分发挥它对于经济的推动力。中国的老龄化有自己的特点如速度快,来势猛;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时间和空间上有差异性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有拉动消费经济的有利影响和增加养老负担的消极影响,这种双面性要求我们要正确应对中国的老龄化发展进程,完善养老体系,利用它给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最后使老龄化和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辞典编写委员会:《多种文字人口学词典》

【2】(法)罗兰普列萨主编,高元祥译:《人口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杨道兵,陆杰华:《我国劳动力老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1(5):7-12.

【4】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J】.南开学报,2000(1):84-89

老龄化的影响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众多,实现了人口结构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历史性转变,尽管人口的低出生率给中国的人口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是中国自己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世界的人口结构也有很大的影响,老龄化问题随之而来,我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老龄化的发展速度。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与经济不相协调。就那发达国家来说,发达国家在经历这样的过渡的初始阶段时它们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较高的医疗卫生条件,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都经历了十年甚至有的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但是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还不容乐观,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但是现在我国却已经处于了老龄化的阶段。

影响世界各国老龄化的因素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形成的各国的老龄化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就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

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在发生惊人的变化,由原来的中老年人口占有绝大比例,转变成为高龄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高龄人口所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所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是货真价实的老龄化,是真正的人口高龄化发展。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由于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老龄化的现象往往是突发性的,并不是伴随着某种规律发生的,但是就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呈现一种增长趋势的,它是与我国的控制人口同步发展的,人口增长的控制使得出生率不断地下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却是在不断的优化升级,所以死亡率降低,所以老龄化问题出现。

(三)区域间存在发展不平衡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存在很多层次的发展区域,这些发展区域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就造成了各个地域的老龄化状况显著不同,但是就总体来看由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西部内陆地区所以老龄化问题也较西部要高。

(四)老龄化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超前很多

还是就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速,所以即使是出现比较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它们也会有相应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相适应。但是我国与这些国家不同,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并不算富裕,现阶段出现这样的严重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所负担不了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规模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即使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人口还是较多,对于这部分新出生的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我国的人口年龄队伍的一个惯性推移,就会产生七八十年的影响,所以接着就会出现所谓的就学高峰,婚育高峰,就业高峰,退休高峰,死亡高峰,因此就是随着这样的一次次的人口年龄的抬升的过程,老龄化问题逐渐的严重,其实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就是反应的人口年龄结构的抬升过程。所以选择人口规模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之一。

(二)人均GDP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有影响

人均GDP也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反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越,所以我国人口生活的更好人们活的时间就会更长,又因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福利保障制度更加的好,养老制度更完善所以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选择人均GDP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之一。

(三)恩格尔系数也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恩格尔系数是反应人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它越大就表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越低,经济的发展使得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所以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更加注重养生方面,所以人口年龄越来越高,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选择恩格尔系数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

(四)其实城镇化的加速也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城镇作为经济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的发展中心,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行政区的划分使得城镇的数量增加,又由于城镇中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和保障制度,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的增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所以选择城镇化的加剧来作为分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必须要科学的制定一系列措施来抑制老龄化的进一步增长,且制定并且实施好全面促进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的工作规划。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应用性的建议供参考:

1.区民政局、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深入研究老龄的问题。对于老龄化问题要全面重视起来,不仅仅是要注重过去一定要着眼于未来,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区域,使更多人可以进入最低老年人生活保障,从而将占全区总人口六分之一的老年人的养、乐医等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去统筹考虑和安排。

2.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老,使更多人走进服务老人的队伍中来,充分运用现在的新兴网络,组建老年法律咨询网络。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做好全社会的监督工作,使得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做好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首先要作做好基础医疗卫生,定时的对老年人进行免费和大规模的体检工作,对于医院可以专门设立老年人专用病房,使得老年人可以有较为完善的病房服务,使得防治结合,老年人可以有更好的医疗保障。

参考文献:

[1]郝虹生.试谈数理统计分析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问题[J].人口研究,1987:(4):34-36

[2]刘金塘,伍小兰.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J].人口研究,1998:(4):24-33

[3]杜海霞,李玉萍.多元统计分析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J].数学建模,2000:(5):12-21

老龄化的影响篇4

关键词:老龄化;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t,比2012年增产1236万t,增长2.1%。这也意味着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t大关,实现10年连续增产。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1.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

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39%。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时,这个社会即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至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7.13%,说明我国已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状况愈来愈严重,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情况的加剧,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划定,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即为老龄劳动力,当老龄劳动力所占比重超过15%时,也就标志着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现象。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10年末我国农业劳动力中,51岁以上占32.5%,41~50岁占23.1%,已超过15%的国际标准。农村老龄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仅达小学文化程度,部分人甚至是文盲,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少之甚少,只能简单地耕种有限的田地,不会合理规划种植经济性作物,因而收入也比较少。虽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农村老龄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及医疗服务情况不容乐观。

1.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特点

1.2.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速度快

通过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可知,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87%,2011年比例为9.12%,2012年增长到9.39%,人口老龄化呈现持续增长,农村老龄从业人员比例也不断增长,情况愈发严重。2008年,在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45岁及以上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55.78%,2009年为57.33%,2010年为59.09%,农村老龄劳动力比重不断增加,增长速度相当快。

1.2.2存在地区差异性

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不仅总体情况严重,在地区间也呈现不可忽视的差异。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老龄化之趋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落后,种粮收入低,导致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转移,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留守的老龄劳动力所占比例相对增大,因此西部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东部。而由于西部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生活条件低下等原因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快,总体上致使西部老龄化趋势高于和快于东部。

1.2.3老龄化劳动力负担重

据农村固定观测点2010年全国农户调查数据整理得到,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在66岁,劳动时间平均为每年124d。农村老龄劳动力除了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外,还要照顾子孙,承担家务。休闲时间少,收入水平低,经济条件艰苦,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身心负担重。

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2.1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与医疗水平的进步

近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下,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新出生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使得年轻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降低,相对地,老龄人所占比例增大。同时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增加了人均寿命,尤其是降低了老龄人的死亡率,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从根本上推动了劳动力老龄化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

2.2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在市场的作用下,各要素更倾向于向资源、设施配置更好的城市转移,导致城市发展更快,而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强。在农村地区,各生产要素在多数情况下呈现由农村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正是城乡差距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进入工业部门以及其他非农产业部门。本地城市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本地农民就业,尤其是青壮年,他们大部分属于兼业农民,将农业视为副业,也因如此,留守农村的老龄人成为劳动力的主力,从而造成农业劳动力的严重老龄化。

2.3农业劳动对老龄劳动力的能力与现实需求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供给能力不同,导致了家庭内部形成了使收益最大化的分工。中青年人体力、脑力以及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都要强于老龄人,在非农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中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很高,而老龄人在成本核算上具有比较优势,经验也强于中青年人,再加上劳动力能力的不足,致使其外出务工和进入本地工厂较困难,所以更适合于农村劳作。另一方面,老龄人认为土地是他们的依靠,舍不得丢弃,所以只要身体允许便会一直从事农业劳动。田间劳作既能带来收益,提供一定的养老资金,又能打发时间。这样老龄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时间延长,使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日趋严重。

3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1引起劳动力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民工潮”的热度有增无减,农业适龄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呈现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使得生产者劳动能力弱化,投入农业生产的时间和精力减退,再加上农忙时需要机械或者雇工来帮忙播种、收割,使得粮食生产的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减少了粮食收益。因此,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模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除了土地粗放经营,土地撂荒现象也经常发生。为了照顾子孙,再加上自己劳动力的减弱,留守在农村的老龄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或离家近的田地耕种,而离家远一些的坡地、旱地则被闲置。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土地较为分散的丘陵地带或山区,存在着大量的“抛荒”现象。除了被撂荒的旱地之外,水田也存在撂荒的现象,这些撂荒的水田中,不乏自然条件好的,但由于适龄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没有适当的劳动力来种植,从而造成了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也会相应减产。

3.2导致土地流转“非粮化”

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子女都不愿回家种田,导致农户拥有的土地资源与其农业劳动力数量不匹配,劳动力老龄化也影响农户将土地转让出去的意愿。由此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发展起来。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制度的不健全与管理方面的缺陷使粮田往往改变了其使用性质。一些粮食经营大户嫌粮食价格偏低,生产成本较高,常常很可能在流转来的耕地上从事经济作物或非农用途,这就会影响到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和增长,危及到粮食生产。

3.3抑制农业生产性资金投入的增加

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情况下,老龄劳动力在经济实力方面失去了地位,大多数农户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农业生产中,对于水利建设、平整土地、购买农机方面的积极性很低,宁愿维持原有的种粮模式。每到农忙便采用“人海战术”,如果劳动力不够再请播种机、收割机,其成本也在预算之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集约化等一系列农业现代化生产在推行过程中也受到了阻碍。他们更加愿意在保证口粮的前提下,控制粮食播种面积,尽量增加时间投入到其他工作中。

3.4影响粮食供需的平衡

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粮食增产是不平衡的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产量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种田者老龄化和妇女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支队伍从事日常、零散的田间工作还能够胜任,但一旦遇到长时段、高强度的播种、收割等农作任务,则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最佳选择是播种最省力、管理最简单,并且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大田中生长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就成为最优选择。

3.5阻碍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生产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对粮食生产率的提高有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人由于其工作时间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作生产技能和经验,对生产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又受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和自身文化素质低的制约,其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随之降低。对农业种植基本上只凭老经验的农村老龄劳动力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从而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对策及建议

4.1加大农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回乡务农

要想增加适龄农业劳动力人数,鼓励农民工回乡从事农业,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收入,缩小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的差距。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扶持内容涉及粮食生产奖励、良种补贴、新技术应用补贴、农机补贴、大户种植补贴等,来提高农民在生产环节的收入,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吸引农民回乡,增加农民在农村的就业机会。有了各种增收的途径,农民即便每年比在外务工少点收入,也愿意留在农村。同时,地方政府要落实这些政策以逐步缓解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4.2正确引导土地流转,防止其“非粮化”

由于种田的比较效益偏低,很多农村土地流转出来后,主要用于种植瓜果、蔬菜,或用于养殖,甚至用于工业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遏制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首先,要提高种粮的收益,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提高种粮收益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发展规模经营;其次,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大量损坏基本农田等影响面大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检查;第三,积极探索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耕地保护者因公共利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放弃获益更高的土地利用方式,应给予补助。

4.3扩大农业资本投入来源,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在农业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应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机械设备购买的优惠、补贴,积极投资农业生产性资本设备;其次,农业机械的开发推广也要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虽然大田生产中主要农机作业将越来越多地由“外包”服务机构提供,但是,小规模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生产环节还需要人工来完成,这就需要通过技术变革,开发适合老人操作的家用农机。

4.4综合提高农户集体素质,推进科技应用与发展

如今农业人口呈现老龄化,适龄劳动人员的责任和负担加重,要加强对适龄劳动人员的能力培养。首先,政府应着手对适龄农业人员的农业知识培训;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专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进行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帮助农民从事先进农业生产;第三,充分开发老龄劳动力资源,加强他们的农业知识技能培训。老龄劳动力有着几十年的务农经历,经验丰富,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指导适龄劳动人员进行农业生产。两者的沟通能够促进彼此相互学习借鉴,老龄劳动力也更乐于接受知识技能的培训,进而推动农业科技的顺利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5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壮大,离不开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为农村人才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快发展农村中小金融体系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集中利用财政资金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鼓励他们建立农业合作社、农资超市等机构,创办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经济实体。依法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鼓励他们开展技术创新,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教育、培训、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含量。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的角色不同,定位不同,应努力形成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和联合,不能盲目地使经营主体单一化。虽然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但必须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既要认识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和从业者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也要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采取合理措施,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粮食生产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杨,韩亚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生产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379-380,382.

[2]何福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求索,2010(11):74-76.

[3]胥璐,李宏伟,屈锡华.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3(1):50-51.

[4]杨长福,张黎.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9):522-526.

[5]范东君.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影响———基于不同区域面板数据考察[J].现代财经,2013(6):57-69.

[6]胡雪枝,钟甫宁.人口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小麦和棉花作物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2):36-43,110.

[7]聂正彦,杨角.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甘肃省的实证研究[J].晋阳学刊,2013(2):137-140.

[8]范东君,朱有志.农村劳动力流出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影响探究[J].西北人口,2012(3):104-109.

老龄化的影响篇5

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来势猛,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适铃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改革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阵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倡和鼓励家庭养老,并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老年自养。

 

关健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负担 养老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上面已经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

[1] [2] [3]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更加严重,老年人口的规模继续增大,在年以后,老龄化的弊端就开始暴露,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加重。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我国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医保,在经济上社会养老负担大于家庭养老负担,但是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他们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时四个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便显得十分吃力,如果独生子女夫妻双方面对的四个老人中有两个同时生病,夫妻双方就无暇顾及了;在农村,退休金和医保还没有普及,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大。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而劳动力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劳动人口的高龄化。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我们习惯上把一岁的劳动力视为中青年劳动力,把一岁的劳动力视为高龄劳动力。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技术熟练,但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创业精神,思想保守,这样社会的主导精神就会趋向保守,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容易变得相对落后。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消费需求影响着生产调整。不同年龄的人口对衣、食、住、行、用的品种、规格、数量、档次的需求各异。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质软的食品为主,穿、住、用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老龄化使得适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某些专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项目趋于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向老年人倾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医疗保健和劳务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为老年人口生产消费品的行业,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投资内容和投资重点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社会投资的内容和重点,社会需要增加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娱乐中心,减少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方面的数量投资,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社会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们开始优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老年人往往重储蓄,消费倾向和投资意向趋于保守,从而可能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如果越来越严重,就意味着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使人口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调整生育政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行,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样人口老龄化过程会更加迅速,并将在本世纪年代进人高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平稳地把人口年龄构成调整得比较合理,现在就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调整政策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迅速增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又突显出来,就得不偿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老龄化的影响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房价;河北

项目支持: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16174);指导老师:任伟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9日

一、引言

近年来,河北省房价不断上涨,其上涨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人们买房变得更为困难。大量研究表明,人口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房价的变动。找到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将优化河北省房地产行业的产业结构,同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从人口视角对国外住房市场的研究:很多国外研究者认为人口结构与房价等资产价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生命周期理论中。例如,Modigliann认为经济个体通过平滑各个年龄阶段的消费和储蓄进行最优化选择,在收入与财富的预算约束下可以达到生命周期内总效用最大化。其中的具体表现为个人的消费储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当老年阶段的消费大于储蓄时,老年人会进行借贷或出售资产。因此,得出人口结构会影响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理论。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时,因为社会上存在对房屋等资产的超额供给,所以毋庸置疑房价等资产价格将下跌。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者Bakshi和Chen认为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将更多的财富分配到金融资产,而他们在早期会将大部分财富投资于房地产。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个人风险厌恶系数与年龄成正比的假设下提出了生命周期投资理论。

从人口角度对国内住房市场的研究,主要包括:朱矗2005)提出1999~2005年间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是年龄结构造成的。陈国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表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是目前房价上涨的动力,但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情况会减弱并逆转。陈斌开等国内研究者发现,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住房需求,他们认为中国住房需求在2004年以后会与人口结构高度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在2012年后,人口老龄化将大幅度降低中国的年均住房增长率。徐建炜等得出房价和人口抚养比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因此他们推断2015年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再会快速上涨,甚至会衰退。陈彦斌、陈小亮发现,在中短期内,城镇住房大量过剩与人口老龄化不会有太大关系,于是他们认为204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各方面负面冲击才有可能逐渐显现出来。

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房价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本文将找出河北省人口老龄化与房价之间存在的逻辑,分析其中潜在的联系,通过研究出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就可以提前预警,找到解决方案。

三、数据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河北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体趋势是增加的,在2010年有点下降,但是其下降的幅度并没有特别大。近几年,河北省的老年抚养比依旧上升,说明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观察河北省的房价情况,一直呈现出较高的上升趋势,12年间翻了3倍。在2010老年抚养比下降时,可以看出当年的房价上涨幅度低于其余年份,可以说明其中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图1、图2)

四、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

影响房价的因素非常多,但是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收入因素、成本因素以及本文着重研究的人口因素。本文选取这三大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是收入因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变量,它可以反映出人们的购买力,所以将其选入。在成本因素中,投资额(X2)(亿元)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开发成本。研究目的是人口因素中的老龄人口对河北省房价的影响,所以选取作为一个自变量。在国际上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测量老龄化指标的主要变量是老年抚养比(X3),即社会老龄化群体(65岁以上人口)与社会上创造财富的主要人群(15~64岁人口)之间的比例,这个数值越大,说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高。河北省住房平均价格(Y)(元),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年鉴》。

为了研究住房价格与相关因素的联系,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y=?茁0+?茁1x1+?茁2x2+?茁3x3+?着

?茁是模型的参数,?着为误差项的随机变量,反映了除已经加入模型的其他随机因素对模型的影响,是不能用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变异性。

直接利用统计工具SPSS中的命令regress求解,得到模型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置信水平?琢=0.05)、检验统计量R2、F、p的结果。

表1显示,R2=0.9940指因变量y(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的99.40%可由模型确定,F值远远超过F检验的临界值,p远小于?琢,因而模型从整体来看是可用的。

将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代入模型:

y=-1784+0.1807x1+0.0763x2+175.28x3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所研究的变量与房价均为正相关。就目前来看,河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就会推动房价上涨0.18元,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资额对于房价的推动作用不是非常明显,透支额增加1亿元房价也只是略微增加。本文研究的人口因素中的老龄人口,每上升1个单位,房价将会上升175.28元,但是由于老年抚养比每年的变动幅度不大,所以其对房价的推动作用反而没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大。

五、研究结论

从模型中看到,河北省的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并不完全符合国外学者所提出的资产消融假设。在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导致房价下跌,反而会对房价产生弹性较大的正向影响。河北省养老体系主要是居家养老,只有为数不多的选择去养老院进行养老,他们会得到孩子们的赡养;与之相反,国外的养老体系发达,老龄人会选择在养老院进行养老,为支付高昂的养老费用会通过出售房产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在发达国家存在的资产消融假设不适用于中国大多数地区。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首先,从家庭结构来分析,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套房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将会增加住房的需求;其次,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来分析,老年人总想为他们的后代留下一定的资产,房产较好的保值性能成为他们的首选,此时的房产不仅作为自己住房的刚需,还具有投资品的性能,因此反而会推高房价。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房屋总需求趋势[J].世界经济情况,2005.11.

[2]任木荣,刘波.房价与城市化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9.

[3]陈斌开,徐帆,谭力.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1999~2025――基于人普查数据的微观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

老龄化的影响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一、老龄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汤普逊提出的,此理论展现了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过渡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同时出生率较高以及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第一阶段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并未意识到人口过多产生的问题,因此并没有对出生加以限制,导致出生率较高,同时由于医疗水平较低,人口死亡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第二阶段特征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开始转变,晚婚晚育的观念开始盛行,出生率受此影响开始下降;在第三阶段,由于社会的进步,社会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同时人口增长率也下降。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必然出现转变。在我国,人口的转变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三个时期。一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呈现“高出生、高死亡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特征;二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呈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特征;三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现代人生活理念的改变,人口结构也开始进入“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阶段。

(二)经济增长理论

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一般被看作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水岭。在1928年以前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以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并非同步进行,在人们人均收入超过生存水平的时候,人口数量就会因产出的增加获得增长,此时受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由于人口发展过快导致土地供应不足,人口的出生率会因此下降,死亡率则会逐渐上升,人口增长因此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928年之后的经济增长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哈罗德、多马创造出当代第一个流传甚广的经济增长模型,也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他们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等于该国经济的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的比值,即一国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呈正向变动关系。内生增长理论试图从模型内部寻找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强调经济增长动力是内部力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与劳动投入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并没有关注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二、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一)基于储蓄率

国民经济的长时间稳定,需要以可靠的物质资本作为基础,物质资本的积累,又需要一定的储蓄率的支撑。由于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储蓄倾向不同,因而老龄化会影响整体储蓄率。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年轻时期人们倾向于消费,储蓄倾向较低,中年时期储蓄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老年时期由于收入水平的降低,人们的消费逐渐大于收入,储蓄将再次回到下降趋势中,也就是说,可以看出老龄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储蓄倾向降低,进而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

(二)基于劳动供给

人口直接影响了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数量却并非由人口总量所决定,而是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所决定的。人口老龄化直接降低了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同时由于老年群体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对于新知识和技术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一)老龄化率逐年增加

从1997年到2017年,我国老龄化率在逐年上升。短短20年时间,我国老龄化率从6.5%增加至11.1%,增幅近70%,并在2001年突破7%的比例,自此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区域不平衡

从区域位置上来说,我国老龄化存在着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直接关系。我国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带,从东至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断降低。具体来说:在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最高,为11.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8%,共有8个省市的老龄化水平超过了10%;中部地区老龄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有5个省市的老龄化水平超过了10%;西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则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0.6%,其中只有3个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在10%以上。也就是说,老龄化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未富先老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面对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时也具有充足的对策。从时间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时间相比中国更早,但发达国家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水平远高于我国。我国虽然在老龄化时间上稍显缓慢,但人均GDP水平却仅仅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口年龄趋势的转变与人均GDP的提升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意味着我国在未富的情况之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四、我国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两者的结合直接导致了人口再生产规模和速度的大小。近20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在持续下降,死亡率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自然增长率因此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人口出生率下降

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速增长的人口压力使得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由于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控制效果显著,人口出生率受此影响不断下降,促使人口结构从年轻型向年老型转变。2.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的生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421”家庭越来越普遍,年轻人照顾老人的责任比以往更重,加上生养子女的成本越来越高,抚养子女的压力过大,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少生甚至是不生,从而大大降低了我国人口出生率。3.婚龄越来越晚。由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增长、生活成本增长等原因,在2013年我国适龄人口结婚率开始下跌,“晚婚年龄”段人口开始上升。年轻人面临压力越来越高,结婚越来越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人口出生率。

(二)人口死亡率基本不变

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死亡率有所降低,这直接导致了高龄人口在我国人口比重之中的上升,也使得我国平均寿命有所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1981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为67.77岁,而到了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6.34岁,在仅仅2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就增加了10岁。同时根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将提升至79岁,这意味着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五、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升级,适应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表明目前的增长方式与当前老龄化问题存在不协调的因素,我国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与难以改变的人口结构相适应。厂商应当以消费为导向,将人口老龄化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以老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进行产品的开发,扩大老年产品市场,并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我国的主要产业为密集型产业,如果没有对产业进行优化升级,那么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在劳动生产率未增强的情况之下,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也会减弱,只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逐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老龄化的影响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福利等问题成为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正是源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着眼于后一方面,试图用经济模型考察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一、模型的设定

(一)人口老龄化因素变量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老龄化因素产生的效应,因此为了集中于该点,这里只考虑有劳动力人口和老龄人口,暂不考虑未成年人人口。设劳动力人口为L(t),老龄人口数量为LR(t),经济的总人口数为N(t),t为时间,那么两者之和为L(t)+LR(t)=N(t)。为了简便记号,以下同期t时的L(t)、LR(t)、N(t)分别简记为L、LR、N。[1]

现定义变量α=LRN,显然,α是该经济中的老龄人口所占的比重,α是可以体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一个变量。把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经济模型后,得到:

LR=αN(1)

劳动人口数量为L与老龄化率α有如下关系:

L=(1-α)N(2)

α的引入提供了定量分析老龄化作用效应的一个有效信息途径。

(二)养老水平系数

从整体经济的运行上来看,养老的实质就是将一定的社会财富用于老人养老。设经济产出总量为Y(t),t表示时间。其中分配给老人用以养老的部分记做YR(t),在Y(t)中扣除YR(t)之后的部分就是可用于劳动力的支配,将其记作YL(t),也就是:YR(t)+YL(t)=Y(t)。为了方便记号,以下同期t时的Y(t)、YR(t)、YL(t)分别简记为Y、YR、YL。

所以,老龄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RLR,那么,总人均收入水平即为YN。现定义θ如下:θ=YRLR/YN,即θ是老龄人口的平均养老收入水平与经济中总人均收入水平的比率。θ的含义如下(见表1):

表1养老水平系数的经济含义

不同情况θ>1θ=1θ<1YRLR/YN=YRYNLR=1αYRY(3)所以可以得到:YR=θαY。进一步,总产出可表示为Y=YL+θαY。(三)养老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养老水平是如何影响总体经济运行的,由下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见表2):表2 养老水平影响经济的路径

θ的不同情况θ=0θ为特定值θ=1/α

分配情况劳动力占有全部产出劳动力老龄人口分配产出老龄人口占有全部产出生产情况资源全部进入再生产部分资源进入再生产全部资源用于养老对经济的影响正向0负向x0F′(k)=∞,limx∞F′(k)=0,即经济的路径不发散。此外,假设资本、劳动和知识的初始水平是给定的,经济最初出于平衡增长路径上,人口总数和知识以不变的速度增长,即:N=n,A=g(其中,n和g为外生参数,N和A表示对时间的导数)。产出分为消费和投资,其中产出中用于投资的比例s是外生不变的,一般用国民储蓄率替代表示,即K=sY-δK,其中δ为折旧率,n、g、δ之和被假定为正。[3]

要研究出现老龄化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需要对索洛模型作出必要的修正:

(1)假设老龄人口对其养老收入YR不再进行储蓄,而是全部用于消费,即经济中只能对YL(t)部分进行投资,那么,设劳动力的储蓄率为s,则经济中的投资量变为:

s′Y=s(Y-θαY)-δK(4)

注意,这里的s为劳动力的储蓄率,假设s为国民储蓄率,由于实际的投资量是一样的,因此有:s′Y=s(Y-θαY)(5)得到s′=s(1-θα)

(2)加入老龄化因素后,人口与劳动力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变量,其关系可表达为:L=(1-α)N。

(3)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在索洛模型中,其核心假定涉及生产函数和三种生产投入品,即资本、劳动和知识,这三者会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

本文采取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Y=F(K,AL)Kα(AL)1-α(6)

其中,K是物质资本存量、A是劳动者的知识水平、L为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投入量。y=Y[]AL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产量,k=KAL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数量,于是可以得到密集形式的生产函数:

y=f(k)=kα(7)

其中,f′(k)>0且f″<0。

由L=(1-α)N,可得:

k=K/A(1-α)N(8)

对上式中时间t求导可得:

=A(1-α)N-K[(1-α)N-AN+A(1-α)][A(1-α)N]2(9)由(4),即前面假定N=n,A=g,带入上式整理可得=s(1-θα)YA(1-α)N-δKA(1-α)N-gKA(1-α)N-nKA(1-α)N+KA(1-α)2N,注意到y=f(k)=Y/AL=Y/A(1-α)N以及k=Y/AL=K/A(1-α)N,因此上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δ+g+n)k-1-αk(10)上式即是引入人口老龄化因素后,经济增长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在索洛模型中,=0代表了索洛模型中经济的平衡增长状态,即模型中各个变量增长率都为常数。当=0时,k(t)为常数,则人均有效资本不变,进而人均产出f(k)不变。此时若技术水平一定时(即A不变),则人均产出水平YL=Af(k)保持不变。那么,如果k=0,则在经济增长中人均产出水平YL将保持不变,所以说,k=0是人们所关注的一种状态,对于满足=0的k,记做k*。也就是说k*满足下面关系式:sf(k*)-sθαf(k*)-(δ+g+n)k*-α1-αk*=0(11)

这就是包涵老龄化因素的经济增长平衡方程。然而(11)是否有解?有解的情况下解是否唯一?

下面说明方程(11)有唯一解,因为:

sf(k)-sθαf(k)=s(1-θα)f(k)其中,s(1-θα)>0,f′(k)>0,f″(k)<0,且满足lnada条件:limx0f′(k)=∞limx∞f′(k)=0,所以y1=sf(k)-sθαf(k)是一条上凸的递增曲线,并在k=0点斜率无限大,故与直线y2=(δ+g+n-α1-α)k有唯一一个交点。[4]二、老龄化下经济增长模型的改进

本文在采取曼昆、罗默和威尔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即在原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人力资本存量这个因素得到以下模型:

Y(t)=K(t)aH(t)b[A(t)L(t)]1-a-b且a>0,b>0,a+b<1(13)

其中,H(t)表示人力资本存量。同样的上式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报酬不变,且前面的假设同样成立:(t)=s′Y(t)-δK(t),(t)N(t)=n,(t)A(t)=g一样成立,人力资本存量同时满足假设(t)H(t)=h,h为常数。

由前面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过程可知,经济平衡增长方程(11)存在唯一解,然而由于生产量的变化,加入人力资本存量后,由K/AL推导出来的平衡方程解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平衡方程解不一样,下面我们寻求(13)的平衡增长路径。

对(13)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

lnY(t)=alnK(t)+blnH(t)+(1-a-b)[lnA(t)+lnL(t)](14)

两边对t求导可得:

Y=aK+bH+(1-a-b)A+L(15)

由前面的假设可知,H、A、L均保持常数的增长率,因此要达到平衡增长状态,只要Y、K保持常数增长率即可,由(t)=s′Y(t)-δK(t)可知K(t)的增长率为:

K=s′YK-δ(16)

上式表明:当K的增长率为常数时,即等式右边为常数,则YK必须为常数,也就是说Y与K的增长率必须保持相等,否则(16)右边不可能为常数。所以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有Y=K,由(15)可得:

BY=bH+(1-a-b)A+L1-a(17)

其中B表示在平衡路径上,gx表示变量x的增长率,即gx=x,(17)式Y0与K0的增长率gY0与gK0是在平衡路径上取得的,并且相等。然而改进后的模型是否还能达到平衡增长路径还有待证明,下面我们说明:

假设K的增长率满足gk>gk0,则由(15)式可知gY>gY0,但由于其它变量的增长率为常数,故有gY<gK,即Y的增长率比K的增长率小从而YK是不断减小的,故由(16)式可知gK不断减小,同样由(15)可知gY也在不断减小,且由(16)可知gY下降的速度比gK下降的速度慢,从而向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值gY0收敛;假设K的增长率满足gK<gK0同理。

因此,改进后的生产树模型也会收敛到平衡增长路径上。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设p(t)=Y(t)/L(t),p(t)表示t期的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其对应的增长率为gBY/L=[]p=d ln pdt=d ln Y/Ldt=d ln Ydt-d ln Ldt,即dBY/L=gBY-gBL=BY-BL(18)

上式右边为国内总产出的增长率减去劳动力增长率,即为平均每人产出的增长率,代入(17)可得:

gBY/L=bH+(1-a-b)A-b[]L1-a(19)我们再加入人口老龄化因素考虑上式。首先假设:

(1)若劳动人口的改变是由老龄化因素引起,即在时期t劳动力人口的改变量与劳动力步入老龄人口的改变量相等。

(2)老龄化因素不影响单位劳动平均产出,其理想状态为:

=R-LR

其中,为t期的就业劳动人口改变量,R为t期的老龄人口改变量,为t期的老龄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在平衡增长路径上,t期的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增长率为:

bH+(1-a-b)A-bR-LR[]L1-a在加入老龄化因素后,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增长率的变化量为:

ΔgBY/L=b1-a-LR+LRL 由于老龄人口死亡率变化较小,这里我们忽略不计,所以上式简化为:ΔgBY/L=b1-a-RL(20)

所以可以看出,在a、b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劳动力的增长率小于劳动人口的增加率,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就会出现负增长率;反之,如果劳动力的增长率大于劳动人口的增加率,单位劳动平均产出就会出现正增长率。这同时也说明,人力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效应通过参数b的大小来实现。

三、实证分析

由(20)式可知,为了得到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的影响,需求得a、b的值,而a、b的值可由对(14)式做回归分析得出;和R则利用人口预测模型分析预测得到。[5]这里,样本数据时间跨度为1978―2010年,数据主要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各样本指标由下表表示(见表3):

表3各指标的数学表示

变量名称YKHL

数据表示GDP资本存量[6]大学中专毕业人数就业人数

首先对上述数据做预处理,对下图各时间序列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其过程实际相当于对数列做线性回归中的显著性检验,通过检验lnY、lnK、lnH、lnL均为95%置信度下一阶单整序列。然后对(14)式做回归分析后可得:

lnY(t)=0731*lnK(t)+012*lnH(t)+0149[lnA(t)+lnL(t)]

(t=18233)(t=14842)(t=3297)

R-Square=0959d=1834由此可知:a=0731b=012

将该结果代入(20)式可得未来至2050年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即对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图:未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如图所示可知:随着2011―2014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给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带来的是正效用,但这种正向效用的程度在逐年递减。从2015―2028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对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产生负效用,其效果表现为较为平稳的震荡效果。从2028―2031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起了较大的副作用,并在2030年该负效用达到顶峰-083%。从2032―2042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仍然产生了负效用,但其效果正逐年减小。从2043―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整体经济开始出现正效用,并逐年递增。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给整体经济会带来正向和负向的效用,并可划分出较明显的波动区域,在产生正效用的区域,人口结构合理,劳动力充足,社会处于人力资源无负荷运行中;当经济体处于负效用区域时,劳动适龄人口结构性下降,老龄人口的相对量增多,社会处于人力资源较为紧缺的时期,不仅给经济体的正常运作带来了阻力,同时也会引起诸多社会问题,如养老、就业、社会福利等。因此,如何在不同的经济时期采取合适科学的政策导向,以帮助经济体正常平稳的运作是我们后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政策建议

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力市场出现缺口,劳动力资源出现匮乏,结合我国产业结构来看,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将来劳动力出现严重缺口时,将给整体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同时结合现代经济发展进程,第三产业正是对劳动力人口要求相对最多的产业,面对这两方面的困境,我们需要加快产业升级。

2人口老龄化紧接着带来的影响是老龄人口比重加大,这同样带来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抚养系数不断增大,社会负担逐步加重,单位劳动力人口所需要抚养的单位老龄人口会越来越多,这无疑给了劳动力人口和社会更大的压力与负担;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储蓄率明显高于劳动力人口,储蓄率的上升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一个紧缩的效应。鉴于这两方面的影响,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以及各项社会福利,科学的制定养老制度才能适时地减轻当下劳动力人口和社会的生存压力。

3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带来正面的影响,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培养正在发展中的老年产业,这是一个处在朝阳中的夕阳产业,根据全球老年产业的发展经验,其必将成为一国整体经济增加的强劲动力,同时我们应关注由老龄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配以适时地政策鼓励,以促进其健康稳步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1]斯诺.经济发展与人口约束[J].金融信息参考,2003(7).

[2]Olivier Jean Blanchard,Stanley Fischer,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M].The MIT Press,1989.

[3]付娟.中国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用分析[J].金融经济,2006(4).

[4]Mankiw,Macroeconomics[M].Worth Publishers,1994.

[5]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J].南开学报,2000(1).

[6]王涵语,马磊,夏中泽.老龄化下人均经济增长变动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1).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ging Population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Xu Da

老龄化的影响篇9

【关键词】老龄化;经济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积极采取正确对策,对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影响。

1.1人口老龄化使社会老年抚养系数加大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加之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生育率持续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降低,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被抚养人口不断增多,将直接导致抚养系数的提高、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加重。

1.2人口老龄化使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剧增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较为软弱,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在城市,而农村的覆盖面则相对较窄,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相对城市将更加突出,可见,在推进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措施的过程中,尤其是农村的力度亟待加强。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额和离退休费用呈连年猛增的趋势。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医疗资金的迅速膨胀。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这一问题随着高度老龄化的到来将变得越来越突出。

1.3人口老龄化使为老服务的社会需求快速扩张、加大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1.4人口老龄化对现代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挑战

由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现在和未来一对青年夫妇正在面对或将要面对四位老人、八位老人或更多,即我们经常说的“421”“821”,这些老年人不但在经济上需要子女负担,而且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更需要子女、依靠子女,这会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高龄老人、病残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社会保障和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是一项紧迫和重大的课题。

2.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解决得如何对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2.1认清人口老龄化形势,增强全社会的忧患意识

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紧迫性,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把握老龄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把解决老龄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积极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

2.2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总抚养系数低的时期,也就是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最有利于获取“人口红利”时期,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促进经济的腾飞,为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打好物质基础。

2.3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生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得到提高

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服务等矛盾的制度保障。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努力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积极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

2.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政府应该制定和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植老年产业的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向老年产业。要引入市场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老龄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和个人生产和销售老年用品、开办家政服务、兴办老年公寓和托老所等老年福利设施,实施国家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健全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

2.5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新模式

要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步伐,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拓展为老服务领域,丰富为老服务内容,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各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社区服务社会化。要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老龄化的影响篇10

四川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国际标准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四川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81万人,占总人口10.95%,超过了国际上7%的标准,标志着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从全国31个省(市、区)来看,四川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位居第2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8个百分点,与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重庆市相比低了0.61个百分点,比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最低的高出5.86个百分点,与上海、江苏、辽宁、安徽相差不大。具体来说,四川省人口老龄化主要有老龄化速度快、老年抚养比大和“未富先老”负担重的特点。

老龄化速度快

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0年为5.67%,2000年上升为7.45%,到2010年达到10.95%,比1990年时高出5.28个百分点,比2000年时高出3.5个百分点。从全国31个省(市、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幅度来看,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幅度居全国第二位,比位居第一位的重庆3.66个百分点低0.16个百分点,比位居最后一位的上海高4.91个百分点。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幅度居全国第二位,比位居第一位的重庆5.73个百分点低0.45个百分点,比位居最后一位的高4.82个百分点。

老年抚养比大

随着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老化,少儿抚养比(0~14岁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23.72%下降到2000年的22.65%,2010年持续下降到的16.97%。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70.61%下降到2000年的69.90%,2010年回升到72.08%,波动幅度不大。但是,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8.03%上升到2000年的10.66%,2010年持续提高到的15.19%,总体提高幅度较大。其中:2000年比1990年增加2.63个百分点,2010年比2000年增加4.53个百分点,可见四川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到2010年,四川省老年抚养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90%)的3.29个百分点。今后,四川省少儿抚养比还会进一步下降,但下降幅度将有所减弱;老年抚养比会继续上升,上升速度将更快。社会供养负担将由老少“两头沉”向老年“一头沉”过渡。

“未富先老”负担重

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后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即“先富后老”,因而具有为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所需要的雄厚经济实力。而四川的老龄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现的,即“未富先老”。从世界范围看,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占36%。2010年,四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95%,而当年的人均GDP只有21182元,约为3200余美元,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提前到来,增加了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难度。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老年人消费市场将迎来良好前景

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过程,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可以进行定性的研究和预测,而且可以进行更精确的定量分析和预测。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规模和结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重,老年人口规模增大,致使医疗保健支出迅猛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更注重医疗保健消费。随着居民强身健体意识的增强,购买健身器材也日益增多。

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高龄化发展趋势的增强,用于社会服务方面的支出迅速增长。高龄老人疾病增多,生活自理能力减退,需要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照顾。这些需求与目前供给能力不能匹配,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非物质消费部分迅速增大。由于老龄化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速走向现代化社会过程中,市场转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发展转变观念等同时发生,人口城市化、家庭小型化交叉进行,造成以老年为主的“空巢”家庭提前出现。政府职能转变使得过去许多有政府承担的功能转交给社会和社区承担,老年家庭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咨询等非物质消费,主要移交给市场运作,改变现存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当前老年消费结构和老年消费品市场,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主要包括实用性消费特征、习惯性消费特征、补偿性消费特征、服务性消费特征、情趣性消费特征。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这些消费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段人口,所以,整个社会的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年人消费市场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川人口老龄化与消费计量分析

利用四川省2005~2010年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引入消费变量和老龄人口变量,研究消费变量和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性,据此对四川省总体消费规律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下分析均在SPSS实现。相关数据见下表。为具体地衡量消费变量和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性,我们先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强。通过计算发现老龄人口与居民消费的相关关系高达0.97,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会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房价上涨、医疗成本、养老成本、物价等不断上涨,老年人用于自身需求和提供下一代或下几代需求的成本大幅上升,带动了消费的增长。

考虑到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因此,引入偏相关系数进行分析。通过测算,15~64岁的人群与居民消费的相关关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居民消费的相关性更高,简单认为,多拉动消费2.4个百分点。因此,65岁及以上人口惯有的消费习惯难以将较高的储蓄转化为消费,老龄人口对消费的贡献和拉动较为不足,需要高度重视。

应对策略与措施: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扶持引导政策相对滞后。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可达3000~4000亿元。与此同时,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缺乏。四川老龄产业的开发起步也比较晚,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老龄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利用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的发展,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

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在老龄化人口转变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在一个时期内都比较低的局面,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应当抓住机遇,最大化地实现充分就业来挖掘尚存的人口红利,建立与四川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对教育、培训、卫生健康等人力资本方面投资,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克服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四川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