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概念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5:39

工业互联网概念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1

6月3日,在中国首都CBD的一座酒店里,跨国巨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下简称GE)正式向中国推广“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在这个主题为“当智慧遇上机器”的领袖论坛上,GE高层称,工业互联网将掀起“第三次工业变革创新浪潮”,它将在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大有作为。

GE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说:“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利用信息和沟通的方式,如今,互联网还能做更多事情。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突破物理和材料科学的限制,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

重振制造业

陷入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西方国家正在重新掀起再工业化浪潮,希望借此走出经济低谷。西方国家已经认识到工业的乏力是国力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正在亡羊补牢。但再工业化不是传统制造业的延续,而必须是在创新驱动前提下的升级、再造。

杰夫·伊梅尔特指出,再工业化浪潮与以往的工业革命不同,它以智能机器为主要工具,融合了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分析技术。这就是所谓的“工业互联网”。

一个简单的模拟有助于理解工业互联网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假设工业互联网可以把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速提高到互联网繁荣时期的3.1%,并且全球其它地区可以通过投资新技术实现美国一半的生产率增速。这比工业互联网无影响时的基准高0.75%。如果生产率以这样的速度提高至2030年,全球GDP将增加大约15万亿美元(按照2005年的美元币值)。换句话说,更快的生产率增长所新增的GDP相当于目前美国的GDP总量。人均收入也相应地提高,到2030年,全球人均GDP将比没有工业互联网时的基准高近五分之一。

GE的分析数据同样揭示了工业互联网在中国的巨大机会。即使工业互联网只能让中国的特定行业生产率和能源效率提高1%,它也有潜力让中国的航空、电力、铁路、医疗、石油天然气行业在未来15年节省约240亿美元的成本。从消费者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到2030年将有潜力为中国经济带来3万亿美元的增长机遇。

在6月3日的工业互联网论坛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前董事长王建宙指出,自从金融危机以后,大家都在讨论如何重振经济,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讨论金融方面的问题,但其实信息技术是我们振兴经济十分重要的因素。正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以及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看到大量的信息技术诞生了。比如说4G、云计算、3D打印等,都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变成熟的。其实我们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很好地来重振我们的经济。

中国的机遇

GE今年的《全球创新趋势报告》显示,来自25个国家的66%的企业高管认为中国的综合环境非常有利于创新。这项排名,中国位列第七。

在回答“你认为哪个国家是全球创新领军者”时,12%的受访者选择了中国。这是中国首次超过日本(11%),在美国(35%)和德国(15%)之后位列第三。

日益优化的创新环境,吸引了许多跨国企业驻足。

统计资料显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欧美的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密集性地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涵盖食品、通讯、制药、软件、化工等众多行业。而这些研发中心的很大一部分已不再是地区性的研发基地,而是成为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研发基地。一直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的GE也不例外。在布局工业互联网时,中国自然成了战略重点。

GE全球副总裁兼GE全球软件和分析中心负责人鲁威廉在专访中表示,GE在航空、医疗、发电、水处理、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将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予以更多的投入。此外,GE还将在中国成立一个软件和分析中心,旨在促进中心和GE在中国各个业务集团之间的合作。

6月7日,GE医疗在成都正式启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响应中心”,并推出全方位的智能联机服务方案。对于中国而言,工业互联网,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中国人口红利顶峰已经过去,劳动力价格开始变得昂贵。此外,中国的能源与资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根据“十二五”规划,2015年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下降5%……

杰夫·伊梅尔特指出,以最保守的方式估算,即如果工业互联网让中国的特定行业生产率和能源效率提高1%,它将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在中国未来15年,仅在商用航空领域,节约1%的燃油就意味着节约30亿美元的成本;燃气发电机组能耗降低1%,就意味着节约价值80亿美元的燃料;在穿行于全国铁路网络的运输行业,如果效率提高1%,则意味着节约2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产业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资本利用率提高1%,就可避免或推迟7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中国医疗效率提高1%,就意味着节约40亿美元的医疗成本。

“事实上,生产效率的提高远不止1%,也远高于2%。”杰夫·伊梅尔特说,在他看来,中国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为工业互联网的到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市场驱动导向

“对于GE来讲,我们关注工业互联网,首先是因为市场的推动。”鲁威廉说,“我们是响应客户的需求。”他认为,消费者互联网改变了很多的行业,但是很多公司忽略了消费者互联网的机遇,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曾经非常辉煌的胶片公司和唱片公司,就因此陷入困境。

鲁威廉对工业互联网做了乐观预期:“现在每一年消费者互联网的市场规模有一万亿美元,我想,未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也会是如此。”

市场驱动也是GE中国研发中心的一个重要原则。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说,“研发人员完成市场创新后,能带来多大的销售额,对手增长多少,都需要详细的分析。”

资深科学记者、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前任总编辑贾鹤鹏曾在《中国的科技创新还缺什么》一文称,要让企业真正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核心第一在于科技创新比起其他条件更能够支持企业利润的增长;第二在于如果不搞科技创新,企业将受到市场以及体制的惩罚。

近些年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着企业的科技创新,但目前几乎没有几个比较成功的科技企业。贾鹤鹏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不是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不是因为政策不到位,也不是因为企业的实力不足,而是企业难以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仍然缺乏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他指出,这些年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崛起,其支撑力主要还是来自对包括低价熟练劳动力、矿产、能源和土地以及金融等资源的占有,甚至是垄断和排他性占有(特别是对大型国企而言)。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2

早盘:小米供应链概念(涨停:佳都科技)=>工业互联网概念(涨停:海得控制)=>次新股板块(涨停:创业逆市个股)  

午盘: 次新股概念(涨停:盈趣科技)=>富士康概念(涨停:京泉华)=>工业互联网概念(涨停:用友网络)

二、热点板块及个股分析(红字部分涉及主观评论,高手请略去)  

工业互联网概念

- 002184  海得控制:9:30  工业互联网概念,三连板。

- 600588  用友网络:14:29  工业互联网概念。

- 603895  天永智能:14:34  工业互联网概念。也有次新属性,感觉尾盘冲板还是跟了60588,跟对老大很重要啊。 

点评:板块今天整体还是靠中军600588带动,2184的独立版人气比较一般,午后整体助攻程度也一般,暂时来看600588走出类类似去年600516的趋势,后面回落可以持续关注。  

独角兽概念

- 300465  高伟达:9:25  独角兽概念。公司公告与北京蚂蚁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002769  普路通:9:25  小米供应链概念,三连板。

- 300390  天华超净:9:31  供应链概念。

- 600577  精达股份:13:02  有开板。独角兽概念。参股小米,三连板。

- 600728  佳都科技:9:25  独角兽概念,二连板。参股云从科技。

- 002208  合肥城建:9:56  有开板。独角兽概念,二连板。

- 600207  安彩高科:10:20  有开板。富士康概念。

- 600635  大众公用:10:46  有开板。创投概念。

- 002452  长高集团:11:18  有开板。独角兽概念。公司互动平台表示目前与滴滴公司合作进军新能源汽车网约车市场。  

- 300624  万兴科技:11:25  次新股概念,独角兽概念,三连板。

- 300462  华铭智能:11:25  独角兽概念,三连板。公司前期重组收购的国政通属于独角兽一类。这个今天算是有点奇葩了,也开始玩日内反包三板了,人气上感觉对比其余几个三板还略逊一筹。  

- 002885  京泉华:13:49  富士康概念。

- 002903  宇环数控:14:14  有开板。富士康概念。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3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国外学者和机构已对产业融合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如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欧洲委员会(1997)“绿皮书”,尤弗亚(Yoffie,1997),格林斯腾和汉纳(Greenstein&khanna,1997),林德(Lind,2003)等开展的研究。目前,产业集群、产业融合和产业生态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浪潮冲击下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已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渗透力,为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运作平台。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一种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集中了互联网和金融业的优势和特点,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融合特征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业概念特征

“产业(industry)”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也是使用最模糊的概念之一,通常与“行业”、“产业领域”等概念混同在一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变迁,学术界对产业的定义研究也不断深入。

古典经济学家在讨论分工时,用行业的概念描述产业分工。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各行业之所以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贝恩、波特等人从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等理论出发,将产业定义为“生产同类或相互间具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定义曾被广泛接受,成为美国标准产业分类系统(SIG)进行产业分类的前提和基础。但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基于对现有产品和过去产品替代性考虑的静态产业定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形态的演变,这种定义的科学性越来越遭到质疑。默雷和阿布雷汉森(Murray&Abrahamson,1997)从产业演化的动态角度将“产业”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即用类似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生产类似产品或者类似消费者服务的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一系列企业”。塞普勒(J.L.Sampler,1998)将“产业”定义为“拥有足够的关于同一市场关键信息的企业群”,他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的竞争特征,企业对消费群体拥有的信息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建议用“活动网络”(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来替代“产业”,并将“活动网络”定义为“直接或间接致力于塑造或执行一项特定活动的一组企业”{1}。由此可见,关于产业的概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产业边界明晰确定的静态定义,向动态的产业边界观转变。特别是塞普勒关于“关键信息”企业群、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活动网络”对产业的界定,反映了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的动态化竞争环境,对于分析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塞普勒的定义出发,互联网金融业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就是海量的客户和市场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通过搜索引擎组织、排序和检索信息,通过云计算处理信息,最终形成连续、动态变化的关于市场和客户的信息序列。因此互联网金融业不同于传统静态定义下的“产业”概念,既不等同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也不等同于传统的金融业,而是由“关于同一市场关键信息的企业群”组成的新型产业业态。从“活动网络”(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出发,互联网金融业是围绕借贷关系和资金融通这一“特定活动”而关联的一组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个人、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同领域的企业尽管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参与其中,但围绕的是共同的“中心活动”。

因此,从产业的概念特征上看,互联网金融业具有不同于传统静态产业定义下的金融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具有动态产业定义下的产业特征,具有明显的“市场关键信息”和“活动网络”指向,是产业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产业形态。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边界特征

从产业经济活动的过程来看,每一个产业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边界、产品和服务边界、业务和组织边界。周振华(2004)、李美云(2007)把这些边界定义为产业边界。产业融合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不同的产业边界处,原本相互独立的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为一体,通过对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整合,组合成新的产业。互联网金融业是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金融业的产业边界发生漂移和交叉之后产生的新产业。这种新产业具备了多个产业的特征和功能,产业边界模糊,很难从通行的产业分类系统,如美国“标准产业分类系统(SIC)”、“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系统(ISIC)”和欧盟“欧洲产业分类系统(NACE)”等,找到对应产业分类。互联网金融业的出现,使原本不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这必将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4

谷歌并不只是用嘴说说,这家公司正在使Android成为物联网的标准操作系统。反观国内,阿里巴巴也已经开始布局物联网,并在操作系统上有所突破。A股市场也随之刮起了一阵物联网风潮。

长电科技(600584.SH)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中国半导体封装生产基地,是国内知名的三级管制造商,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龙头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15年1月15日消息,公司仅出资2.6亿美元,就有望拿下全球第四大芯片封测厂星科金朋半数股份,从而打造出新的行业巨头。预计公司2015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136.27万元相比,将增加3700%-3750%。

英唐智控(300131.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家居物联网相关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其长期战略之一是在持续加大智能家居物联网相关产品及技术的研究开发、持续创新的同时,拓展产业链上下游领域。2015年3月30日,公司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耗资11.45亿元向钟勇斌等9名交易对象收购深圳华商龙100%的股权,拓展电子元器件分销商领域。

汉威电子(300007.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主营气体传感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自营产品出口。2015年2月12日,公司公告称与浙江风向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风向标)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反将在智能家居及家居安全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新大陆(000997.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国内电子信息以及税控收款机等多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国内终端厂家中唯一掌握终端核心芯片设计技术。2014年11月7日,公司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公司拟采取非公开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向相关交易对方收购优博讯股权,同时拟募集不超过本次交易总金额25%的配套资金。

厦门信达(000701.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主营网络信息服务及信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商业批发零售、贸易和房地产开发。公司2015年2月3日公告称,将通过全资子公司厦门信达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国内一体化视讯解决方案供应商深圳市安尼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控股权,进一步延伸物联网产业布局。安尼数字2015年预计净利润为3000万元,并将在今后数年保持30%左右的高增长,公司称,通过将安尼数字的视频监控以及智能安防核心技术与公司RFID技术进行互补,可以更迅速,全面地为客户提供物联网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宝信软件(600845.SH) 概念股指数:

公司主营计算机、自动化、网络通讯系统及软硬件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集成,及相应的外包、维修、咨询等服务。公司2015年1月12日消息称,定增预案拟以11.8亿元“加码”宝之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三期,项目计划在25个月内分三阶段建设完成,同时拟建设9500个机柜的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提供IT设备托管的IDC外包服务。

长江通信(600345.SH)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的骨干企业之一,主要从事通信产品的投资、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包括光传输设备、接入网设备、光纤光缆、基站射频电缆、数字视频设备等以及相关软件,并从事通信、信息系统的集成和技术服务。公司具有多年与全球优秀通信企业合作的成功经历和经验,积累了较强的科技实力和综合优势。

达华智能(002512.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专业生产非接触式智能卡,智能电子标签,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读卡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业内应用芯片类型最为全面的生产厂家。公司首创的无开孔一次层合制卡新工艺和芯片创新封装工艺,被国家4部委联合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产品性能和质量可媲美进口产品。

航天信息(600271.SH) 概念股指数:

公司主营防伪税控系统、IC卡、系统集成业务等,公司拥有遍布全国的服务单位,并设立了信息安全、智能商务、RFID等博士后工作站,具备信息产业部计算机系统集成一级资质,承担了“金税工程”、“金卡工程”、“金盾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是国家大型信息化工程和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参与者。2014年11月27日,公司与苏宁云商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双方将在电子发票,线下金融收单,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电子发票业务将是未来双方合作的重点。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5

成心思的是,在微信朋友圈、主流专业媒体的语境中,ERP早已经失去了在一九九八年“集体迎接ERP时期”的光环,也与第1次网络泡沫幻灭以后实际回归的境遇相差甚远。在与挪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时兴概念的对照中,ERP几近被看成是1个落伍的辞汇呈现的。再加之几大国内知名ERP及管理软件商以“亏”字当头的二0一四1季度财报,更让人感遭到ERP整个行业的下滑以及萧条。

有需求,有空间,为何ERP以及管理软件企业没有取得如虹的涨势,却只有艰巨的保持呢?

流行概念成心与ERP切割

不管是云计算、大数据,仍是挪动互联网,在这些时兴概念备受追捧的同时,其鼓吹者最喜欢用的1个辞汇就是“”,强调其利用并不是传统概念以及技术的延伸,而是1个全新的展示,是式的利用。似乎过去几10年的技术累积、知识传承以及利用进级都无足轻重,全体被“打劫、”了。事实固然并不是如斯。

ERP概念以及技术的发展也是基于库存管理、MRP(物料资源管理)、MRPII(制造资源管理)等几个阶段发展而来的,管理技术以及IT技术的同步发展、利用造就了从一九九0年代开始的ERP时期。而且ERP技术以及概念自身并无停滞不前,早在二000年第1次互联网浪潮之后,ERPII的概念流行1时。笼盖规模从企业内部延展到整个供应链以及生态系统,信息传输方式也更为多元化,包含LAN、EDI、互联网,只是没有现在的无线网络、挪动互联网而已经。现在来看,大部份的企业级互联网利用都脱胎于那时候的ERPII概念,而云计算、大数据、挪动互联等技术的利用与企业内部与外部、乃至供应链的管理需求并无矛盾(只是不同维度的概念称谓而已经),是可以很好地融会在1起的。

1般情况下,企业利用与个人利用是两大阵营,因为机构范围化、数据庞大、利用繁杂等缘由,企业利用软件的界面大都不太友好、反映速度较慢似乎倒可以忍耐。但在今天,个人利用,特别是挪动利用的习气扭转了每一个人利用电子产品(包含管理软件)的习气,BYOD风行,个人利用装备愈来愈多地与企业利用结合在1起,如果企业利用的界面以及反映速度还停留在原来的概念上,则必然会招致落伍的诟病。事实上,大部份的埋怨都源于这两个方面,而且也是新概念利用推行者最常拿出来与ERP等传统利用切割的首要证据。事实上,把传统利用界面优化以及数据传输的便捷性晋升是1个巨大的商机,由于,不管是企业仍是个人利用,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数据传输简便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技术发展与管理利用的融会还会继续下去。

然而,这类成心无心的切割把企业的需求焦点隐约了。这个遭受与二000年电子商务概念第1次火爆的时候无比相似,原来企业认为上ERP可以解决目前企业发展以及管理上的困难,现在则认为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转型进级的问题可能更为首要,有时候就会忘了企业的基本流程的规范、数据的准确性这些基础性管理工作也一样首要,而且完整是可以与互联网利用融会在1起的。

虽然这些概念谁都会说,传统ERP厂商们也会大谈互联网、大数据,但“基因说”常常会把他们的努力1棍子打死。基因不对于,再怎样折腾都不像。于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基因纯正,有不断分解公司学习阿米巴运营模式的,也有“狂摔笔记本”预示走向挪动互联做秀的。但免费模式当道的互联网思惟酿成的事迹损失仍然不小,这对于请求1季度1公示的上市企业来讲或许更是1个“紧箍咒”以及“催命符”,是概念首要仍是事迹首要,则需要管理软件厂商以及投资者之间的意会言传了。

趋势难背,如果ERP厂商以及管理软件从业者在阐述上输给了这些新概念的肇事者们,自然就失去了话语权以及影响力,市场表现糟糕糕也就在所难免了。

互联网ERP利用需要“两极分化”

为何人们会对于ERP有如斯分裂的描写以及印象呢?症结在于把ERP利用的两种模式混为1谈了。毫无疑难,大量的互联网利用对于ERP总体系统来讲是1个有利补充,传统ERP更为重视管理流程,对于那些结构化数据的搜集、收拾、把控仍是患上心应手的,但在挪动互联网时期,文本信息显然不够,图片、视频、音频,乃至位置、路径、地图等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都要纳入到管理体系中,后台管理系统需要处理的海量数据以及前台用户需要取得结果数据的速度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包含ERP、电商系统、协同办公、CRM在内的多维度综合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技术融会、数据同享就构成了1个巨大挑战。

互联网时期的ERP利用需要“两极分化”,即“前端轻型化”以及“后台重型化”两条路径。用户在评述这两类ERP利用的时候也会有所区分,不至于张冠李戴,评错了对于象。

所谓“前端轻型化”,就是把1些专业性的利用小型化并独立出来,使之更为容易部署。比如条码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等等,大量融会挪动互联网技术,在数据搜集、传输方面更为简洁,界面更为友好,1线工作人员更为容易使用,乃至应用手机就能够完成。

“后台重型化”则指企业的管理效益是靠各类管理软件综合利用的结果,不管前端多么轻型化,后台的数据处理以及分析仍是需要融入更多的技术以及经验,这部份是没法省略的。越是后台重型化,其管理的精细度越高,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也越扎实。

惋惜的是,市场上大部份的ERP利用正益处在前端没有轻型化、互联网化,更没有挪动互联网化,后台没有重型化,没有对于管理流程的精细把控,给出的数据以及传输的速度都不尽如人意。切不可用“前端轻型化”来否定ERP及管理软件的首要作用,也不可恃“后台的重型化”而歧视前台的轻型化,这是ERP和管理软件厂商们值患上思考以及努力的方向。

过时或者无非时,ERP的需求就在那里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6

关键词:知识工人;互联网劳动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111-05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产业在美国兴起,随之在全球引发了井喷式发展的浪潮。根据《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1] ,2012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增长8%,达24亿;而美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经占美国总人口的78%;智能手机用户迅猛增长,2012年用户人数增长42%,美国和中国更是达到了50%的增长,用户数全球达到11亿左右;与此相应的是,全球互联网流量中大约13%是来自移动设备,这一数字从2010年的4%、2011年的10%一路飙升,使得全球的互联网市场格局都在发生变化,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当地的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可以说,在21世纪信息经济的浪潮中互联网产业是其最核心的部分。

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硬件、软件的应用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该产业的劳动者①在特征和数量上较传统的工业劳动者有了明显的改变,也在组织层面的劳动关系、企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知识工人是互联网劳动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本文将着力于澄清知识工人研究相关的概念、特点,梳理其在互联网研究方面的主要问题和相关研究进展,最后明确其在研究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推进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知识工人概念的来源

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概念在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被广泛使用,也存在着很多竞争概念,例如中间阶层(the middle class)[2](P50)、新阶级(the new class)、专业管理阶级(the professional managerial class)[3](P9)等,概念上的混乱反映的是知识劳动者内部的巨大差异。在众多的概念中,“知识工人”是比较受认可且也最能突显群体特点的概念。因之,本文将从这一概念出发,来关注作为知识工人的互联网员工与其他知识工人所共享的特点以及可能的差异。

首先提出知识工人概念的是管理学学者德鲁克。在1959年出版的著作《未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中,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描述在知识经济中拥有高等教育和具备理论分析能力的新雇佣工作群体。德鲁克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社会,知识工人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知识工人的特点是:自主和学习机会是主要的动机和一生的追求;对专业和同行的认同高于组织,因而产生高流动率;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其专业知识通过团队工作才能更好实现。德鲁克强调知识工人从正规教育获得知识和知识的应用,因此他的知识工人包括:护士、公司助理、从事治疗的语言学家等。知识工人的工作自主性、创造性的特性使得其工作产出是靠激励而非传统的压榨[4](P29),这也迫使管理者变革传统管理方式。德鲁克进一步认为知识工人从整体上看是新的资本家。因为其拥有知识社会中唯一稀缺的资源和生产手段――知识,因此将知识工人划归到资产阶级。

[JP2]在社会学方面,美国学者米尔斯(Mills)的经典著作《白领》是开山之作。书中谈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个没有独立财产而是被雇佣劳动的新中产阶级,并日益替代了老中产阶级的社会位置。米尔斯把白领的概念理解为“作为劳动力的一部分,操纵家伙(thing)的人越来越少,而与人和符号打交道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特定技能涉及处理文件、金钱和人事。他们是以即刻的和非个人化的方式来管理人的行家里手;他们是应对商务、专业和技术关系的大师”。[5](P51)在米尔斯的白领名单里主要包括:管理者、工薪专业工作者、销售人员和办公室工作人员。新中产阶级不拥有生产资料、具有较好的教育水平、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但他们之间差异很大,在整个白领内部也存在一个小金字塔式的层级分布。

米尔斯还认为由老中产阶级到新中产阶级的转变,是“从有产到无产的转变”,[5](P50)所以他与德鲁克对知识工人的阶级划分是存在分歧的,前者认为是无产的新中产阶级,后者认为是有着知识资产的资产阶级,根本的分歧则在于对于知识在彼时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的判断不同。

从以上讨论中可以发现知识工人典型的工作特点:受过高等教育,使用信息技术办公,应用和发展知识。知识工人作为新型劳动者最核心的特点则表现为:自主性(autonomy)、创造性(creativity),对职业团体(而不是被雇佣的组织)的认同,以及个人主义(这也是引发高流动率的原因之一)。[6](P29)[7](P32)

知识工人的概念是与现实发展息息相关的研究视角。信息经济、网络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以互联网劳动为代表的脑力劳动方式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引发的劳动者特征、劳资关系及社会文化等一系列改变都导致从事知识生产的劳动者成为关注的核心。知识工人作为传统精英研究的工具再次被应用于对新兴知识精英的研究。所以在回顾相关经验研究时,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跳跃,从米尔斯等关注的传统白领办事人员转移到信息时代信息领域的知识劳动者。由于信息产业飞快的发展节奏,使产业的更新换代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因此核心劳动者群体也一直在变:从硬件的从业者(IT worker)到软件的开发者(Software worker),再到最近的互联网劳动者(Internet worker)。

因此从知识工人研究的现实脉络看,在此研究传统下统辖着多种知识劳动者类型,而研究的焦点群体则在不断变化。这给廓清和探讨知识工人的相关研究问题带来了挑战。

三、知识工人研究的理论脉络

互联网领域知识工人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传统,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传统,通过对知识工人的劳动、资本的分析从而讨论其在知识经济中的客观阶级地位;另一个是韦伯的阶级分析传统,从劳动、生活等领域考察知识工人的主观方面,关注文化和阶级认同。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二者之外的中间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其社会最终将变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也因此中间阶级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没有得到详细的处理。但之后的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理论遭到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中间阶级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中间阶级的位置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到底何在?美国学者埃里克・欧林・赖特[8](P87)延续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问题,提出了新阶级分析方法:阶级的矛盾定位。赖特认为阶级定位需要考虑三个维度:资本、技术、证书,并据此区分出资本家、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特点及关系。

赖特的贡献在于,他在马克思传统阶级分析仅考虑资本的单一维度上,从权力关系的视角,加入了技术和证书等影响生产关系中权力地位的因素,指出了一种更加丰富详细的阶级分析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赖特通过分析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矛盾定位,挑战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唯一竞争对手的理论。认为存在其他阶级力量有可能替代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且是信息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工人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得到赖特的进一步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劳动过程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研究主要质疑知识工人中产阶级的阶级位置及其相关的自主性,认为知识工人虽然与传统工业生产工人存在着工作形式的不同,但实质上在生产中仍然被资本控制和剥削,甚至在新的电子监控手段下,针对知识工人的监控发展到了全面的电子圆形监狱的程度。

韦伯的理论传统则关注文化和阶级认同,关注以市场能力为基础的生活机会对人们的影响,更聚焦在人们的主观条件上,因此信息时代知识工人阶级认同的研究主要来自韦伯传统的启发,聚焦于劳动者的阶级意识和生活机会,这类研究虽然认为知识工人是中产阶级,但也更多地看到知识工人阶级认同的差异性和多元化;并据此对知识工人虽然具有自主性等特点却无法团结做出自己的解释。

从这两种理论传统出发,互联网领域的知识工人研究也取得了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研究结论。

四、知识工人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知识工人的经验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探讨劳动者的特点,即对知识工人自主性的研究;另一个是讨论知识工人的阶级地位问题。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马克思理论传统和韦伯理论传统的研究分歧也是十分显著的。

(一)知识工人的自主性

韦伯理论传统的研究认为,知识工人的自主性是其研究的基础性的前提和假设,通常会用来解释有关知识工人在职业关系中表现出的特点。因为掌握了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本和生产工具――知识,以及要面对知识经济中高度不确定性的生产和市场环境,知识工人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9](P143)即个体在劳动中能够做出独立的决定而免受他者控制的能力,包括策略自主(选择目标的自由)和执行自主(选择方法的自由)。[10](P36)持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知识工人的自主性对于创造性的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必要的。[11](P239)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相关研究表现出了对知识工人自主性的质疑:一种观点认为自主性在其劳动中根本不存在,资本对其全方位的控制使其不可能拥有自主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性作为资本鼓励劳动者的策略,是虚假、虚拟的存在;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知识工作被资本控制和分解,自主性问题本身将不再重要。因此在经验研究中知识工人的自主性问题并不能作为给定的前提条件使用,而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

这一部分的实证研究比较突出的是马克思理论传统中的劳动过程理论研究。劳动过程理论的研究观点认为,在信息时代管理的形式和策略有所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地位的提升,相反的,对劳动者的控制如果不能说全面加强了的话,至少也是以一种更为隐秘的形式展开。从这一角度,信息技术为全面监控劳动者的“圆形监狱”提供了必备的技术与设备。知识劳动者处于形式上的“民主参与式”管理策略下,实质上却经历着最精细、最严密的电子监控。这就是信息时代知识工人在生产领域权力关系的本质。

虽然两种理论观点针锋相对,但它们的价值却并不止于此。对知识工人自主性的质疑,让研究者们有机会反思知识工人的研究中自主性的真伪以及形成的机制,及对知识工人劳动本质的忽视等。

(二)有关知识工人阶级分析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统下的研究主要关注知识工人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认为整个群体的阶级地位、阶级认同和利益存在巨大差异。丹尼尔・贝尔的研究[12](P10)认为马克思虽然明确了资本主义社会崩溃的必然,但却没有明确说明社会如何内生出这种必然力量,这正源于马克思对新中产阶级或知识工人作用的模糊阐述。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出现一个新阶级,它可能或者不可能力求在社会上确立一个新阶级的集团内聚力的问题。贝尔的研究显示,知识工人群体内部差异巨大,虽然拥有自身群体认同的可能,却因缺乏共同利益而影响阶级的内聚力和行动力,很难产生马克思意义上的团结一致的阶级和阶级行动。前文所提到的赖特则通过一种新的阶级分析框架认为知识工人的这一表现实际来自于其自身的阶级矛盾定位。

韦伯传统则主要集中在知识工人阶级认同差异性原因的讨论。从文化主义出发的观点认为,知识工人阶级认同的多元化、差异化源自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中相关工作的开放性,这些知识工人包含了来自各个阶层的劳动者。马克思(Marks)和巴蒂瑞(Baldry)[2](P53)认为在知识社会中,阶级认同在知识工人中仍然存在,但主要是以主观理念的形式存在文化现象中,而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生产中的客观关系和社会结构。在他们对软件编程劳动者的研究中发现,当社会普遍认为编程劳动者是中产阶级时,这部分人对自己的阶级定位却存在内部差异――从工薪阶层(working class)到中产阶级(upper middle class),这实际上反映了知识工人在阶级认同方面主要考虑到的因素不仅仅是收入,还包括家庭背景、生活方式、教育背景等其他因素。将这种认同与传统的专业人员比较可以看到,知识经济中的工作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其劳动者包括了来自更广泛阶层的劳动力,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知识工人群体内部的阶级认同和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

也有学者从管理文化和管理策略的角度入手,认为知识工人的阶级认同差异来自于管理策略使其原子化的影响。知识工人的特点造成资本的管理困境:一方面需要知识工人的自主性,以使其灵活工作来应付多变的局面和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对其管理和控制的策略,以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的目的。[13](P138~162)因此从德鲁克开始,管理学和人力资源领域一直致力于研究对知识工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7]认为这是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在21世纪中获得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管理者在面对知识工人时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在于:知识工人与知识不可分离,后者既是前者的工具也是产品。[13]这引发了管理学在两个方面上的努力,一个是民主参与式(至少在表面上)的组织管理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满足知识工人自主性的特性和增强其对组织的承诺,另一个是知识管理,将属于知识工人个人(individual)的知识剥离出来成为组织的公共知识。同时采用个人主义的工作分配、评估和激励等方式来维持资本和知识工人个人之间的个人化的劳动关系,[14](P108)以保持知识工人的原子化状态,解构团结。然而资本通过在组织中建构同伴导师等制度和规则来促进员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助,[15](P321)在促进知识工人之间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分享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工人的团结和阶级认同。因此,资本管理在对知识工人阶级认同方面的作用是存在一定争议的。[16](P839)

以上不同研究结论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理论研究脉络之间的区别,也反映了知识工人所涵盖的群体随着时展而不断转换边界的现象。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工人核心群体边界的迅速转换既是这个产业的重要特点也是学术研究所要面对的挑战。

五、知识工人研究在互联网产业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

在前面部分的分析中,我们既看到了知识工人研究在互联网领域的理论出发点与主要进展,也部分地谈到了其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本部分将主要关注这些挑战,并期望以此为基点,推进互联网产业知识工人研究的发展。

(一)知识工人概念内涵模糊、外延庞大

知识工人研究具有相对久远的研究历史,概念既包含了传统行业的白领精英,也包含了信息产业中的新型知识工作者。不同时代的研究多选取当时最为前沿的知识工人群体作为研究焦点,却导致了概念包含的群体种类庞杂,且随着产业的变迁而不断增加,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工人的研究很难有统一性的研究成果。

在理解相关研究中的“知识工人”一词时,我们必须关注研究者具体指代的是哪部分的知识工人。因此有学者进一步将信息时代的知识工人与其他知识工人区分开来,形成了三个类别:一类是传统的专业人员或称为独立专业人员,例如律师等;第二类是专业管理者,例如职业经理人;第三类是企业专业人员或者知识工人,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和咨询等。[17](P576)继而又有人指出即便在前述信息时代的知识工人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IT技术领域和咨询金融等领域的分别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18](P18)虽然这种分类在标准和细节上仍可有很多讨论的地方,但它所暗示的信息时代知识工人的独特性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则为学者们广为接受。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工人的核心群体变迁更加频繁,我们如何定位核心群体的边界、如何处理其与知识工人整体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透过这些来把握知识工人整体的变迁、特点等问题将是我们进行研究时需要厘清的首要问题。

(二)知识工人在互联网领域的劳动特点

首先,与大工业生产、IT技术等相比,互联网技术本身蕴含着开放性、独立性和自由的文化特征。[19](P38)这不仅影响了互联网产品本身的特性,更激发了互联网劳动者的工程师文化,以及相应的互联网企业管理文化。对于互联网的劳动研究来说,互联网技术及文化是解释其特点的重要变量,是区分大工业生产和互联网时代两种知识劳动者的重要线索。因此,必须将互联网技术及其文化的研究引入互联网劳动研究中,这也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需面对的挑战之一。

其次,互联网劳动分工变动迅速。以往IT行业的知识工人研究多集中在IT技术人员身上,但在互联网产业这一点最近几年则受到了挑战。如果将编程、建模等IT技术称为硬技术的话,那么与之对应的软技术(Social Skill)则是一种沟通能力。Social Skill这个词在信息产业的研究中原本是指社交能力,是劳动者直接与客户、用户或同事之间直接沟通的能力,但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发展,互联网劳动者通过产品设计或运营等来间接影响社会成员间的理解、判断等能力也被逐渐重视,因此这个英文单词被扩大了它的范围,使其既包括直接沟通的能力也包括间接沟通的能力。在一个互联网公司中,拥有软技术的知识工人是重要的劳动者且占比日渐增加,如按照项目运行分类除研发工程师(RD)外还包括:产品经理(PM)、运维工程师(OP)、用户体验设计师(UE)、用户界面设计师(UI)、前端研发工程师(FE)、测试工程师(QA)等。

在这样的分类下,我们既应关注传统知识工人研究的硬技术劳动者,也应将软技术劳动者纳入到核心群体的范畴。虽然同为信息产业,但互联网已经与传统的信息产业例如IT业之间在劳动特点上产生了重大差异,这一点目前主流知识工人研究尚未关注,需要深入到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过程中进行实地研究与总结。

已有对知识工人的理论和研究主要传承于工业时代,面对互联网的工作变迁,我们应当加强对新型服务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的研究,并将其技术和工作伦理加入其中,分析知识工人得以产生的生产政体、文化基础和情景互动的工作场域。[20](P12~18)

在互联网时代对知识工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指明了互联网时代劳动力的一般特点,并指引我们关注由其构成的新型社会关系。当然,它所面临的挑战也提醒我们,在已有的理论传统外需引入新的研究视角与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1]Mary Meeker.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EB/OL].新浪科技,http://.cn/i/2012-12-04/12367855752.shtml, 2012-12-4.

[2] Abigail Marksand ChrisBaldry. “Stuck in the middle with who? The class identity of knowledge workers”, Work Employment Society 23,2009.

[3]Ehrenreich B. andJ.Ehrenreich. “The Professional-Managerial Class”,Radical America 11(2).1977.

[4] 唐炎华,石金涛. 我国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

[5]C.莱特・米尔斯.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周晓虹,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彼得・德鲁克. 知识管理[M].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AsafDarr.and Chris Warhurst. “Assumptions, Assertions and the Need for Evidence: Debugging Debates about Knowledge Workers” ,Current Sociology 562008.

[8]埃里克・欧林・赖特. 阶级[M].刘磊,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Beverly H Burris. “Computerrization of the workplace”,Annual Review Sociology. 241998.

[10]Diane-Gabrielle Tremblay and Emilie Genin. “IT self-employed workersbetween constraint and flexibility”,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5:1.2010.

[11]Brent L.S.Coker. “Freedom to sur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workplace Internet leisure browsing”,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6,2011.

[12]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 高, 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3]E.Mandt.“Managing the Knowledge Worker of the Future”, Personnel Journal 57(3)1978.

[14]GordonCause.and JonesCarol.“Management and the Control of Technical Labour”,Work Employment Society 1996 101996.

[15]ScottE.Bryant. “The Impact of Peer Mentoring o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haring : An Empirical Study in a Software Firm”,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302005.

[16]EfrosyniKonstantinou. and RobinFincham. “Not sharing but trading: Applying a Maussian exchange framework to knowledge management”,Human Relations 64,2011.

[17]M.Reed.“Expert Power and Control in Late Modernity: An Empirical Review and Theoretical Synthesis”, Organization Studies 17, 4,1996.

[18]Robin Fincham. “Knowledge work as occupational strategy: comparing IT 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1:1 16-28, 2006.

[19]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M].郑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0]佟新.我国服务业的工作和劳动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13.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7

“互联网+”作为一个概念,已经热得发烫。“互联网+”又不只是概念,而是一种经济模式和形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这绝非虚言。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国民经济开局平稳。“互联网+”直接拉动多少GDP增速,虽无明确数字,但一定可观,它已经扮演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这是因为主体不同,作用也不同。“+互联网”仍停留于“传统业态+互连网”的观念,把互联网视为工具,而“互联网+”传递的信号则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互联网不只是载体,而是主体,它不是配角,而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不可或缺。

曾有人这样比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让每个行业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其实,互联网的价值或将远甚于电,因为它不是辅助工具,互联网本身已经产业化,一些互联网企业所具有的产业属性以及所激发的产业升级都不容小觑。

理解“互联网+”,需要更开阔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换言之,并不是说“互联网+某了传统行业”就等于“互联网+”,它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决定了“互联网+”意味着融合、分享、改造和提升。它所带来的作用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基于此,有了“互联网+”,传统行业已经面貌大变,甚至脱胎换骨。正如有学者称,在新体系中,新的技术和能力会完全改变传统行业的效率和能力,形成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或将带来一种意义深远的技术革命,它渗透在各个方面,不仅颠覆了传统行业,更赋予了传统行业新的生命。遗憾的是,对“互联网+”,不少人并非意识到它的价值,或者将其意义表面化。据报道,中国“互联网+”存在的一大瓶颈是观念落伍: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观念固化现象,体现在因袭原有的信息化老路,对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服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用,也没有适应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商业格局的转变。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8

自2013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以来,以生产高度智能化、网络化为标志的工业4.0成为德国制造的一个重要标签,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竞赛。

美、德、英等发达国家纷纷掀起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浪潮,以信息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为重点,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我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亦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被认为是“中国版”的工业4.0。

工业4.0概念,一个老牌制造业强国――德国打造的概念,究竟对德国经济、欧洲经济有怎样的影响?中国能遵循德国的工业化之路吗?加入到这场新型工业革命的中国,将如何演绎制造业新的篇章?

“工业4.0”折射德国危机意识

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的概念,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事实上,“工业4.0”概念体现出德国对美国的危机感和极高的竞争意识。

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副司长安筱鹏在一次演讲中分析,“1990年到2013年,整个欧洲制造业从当年占全球份额的34%下降到了21%,德国制造业也下降了将近10%。中国的制造业从2%上升到了19%,整个亚洲占到几乎50%。”

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德国不仅经历着制造业份额的下降,也在新一轮互联网变革中丧失了机遇。因此,德国提出口号“我们尽管丧失了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但要抓住物联网发展的机遇”,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旨在建立一个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高度集成的世界,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尤其是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在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针对278家德国企业进行的调查中,近半数企业都表示,已接触过“工业4.0”。

事实上,在“工业4.0”的变革中,德国政府和协会对中小企业更为关注。德国的政府官员多次提出,“工业4.0”要在组织和技术上为中小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著名研究机构柏林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工程师托马斯・克诺特也表示,德国“工业4.0”试点项目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推进,政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设立创新中心鼓励技术研究,企业和新技术进行对接。“在德国,国家拿出一半的预算来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

对制造业的再认识

在信息化时代,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已不再重要,信息产业将颠覆一切。伴随着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空前繁荣,不少发达国家一度对制造业重视不足。2009年以来欧美多个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德国经济却一枝独秀,发达国家才再一次将目光投向制造业,纷纷出台制造业支持政策。

2013年,德国了工业4.0专门报告。2011年以来,美国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鼓励制造业重返美国。日本出台推出新增长策略,支持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等产业发展。近年来,重振制造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优先战略议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管理研究所高级咨询师刘涛认为,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意识到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着力发展制造业,而此时的制造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制造业,而是高端制造业。美德等国早已实现了工业的大规模自动化、电气化,甚至达到了信息化生产水平,本身已处于工业3.0阶段,基础稳固,实施工业4.0相当于在原有地基上层层加盖。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分析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则是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1990年一2011年间,传统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长了17%,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则增长了179%。在国际制造业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能否抓住工业4.0的机会,对于一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此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应用,为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罗文说,信息技术在装备、管理、交易等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化,为实现柔性生产、智能制造提供了可能;互联网理念扩展到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将推动实现个性化定制,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之间的边界将日益模糊。

工业4.O将推动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型,但从当前阶段进入到4.0时代仍面临不少待解难题。目前德国的工业4.0仍处于初始阶段,更多的是“研究和开发”,距离向市场推出仍有一段距离。专家表示,越来越多的机器和产品将通过互联网实现彼此沟通,用于控制流通的大数据将对企业开放,在正式运作之前,我们需要解决谁来控制这些大数据、谁来操控整个系统等问题。

工业4.0时代,数据的重要性凸显,其安全性也备受关注。如何保证数据免遭受外部窃取或损害,是工业4.0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前提。今后,各生产设备将实现互联互通,这就要求各设备必须讲同一种语言,即通向数据终端的“接口”要实现标准化。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可成为工业4.0标准的推动者,并在欧洲甚至全球推行这些标准,各国如何在标准化问题上就分工合作达成共识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照搬德国工业4.0不适合中国

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制造2025”借鉴了德国版工业4.0计划。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顾问院长郭重庆教授却表示,照搬德国工业4.0那套并不适合中国。

在郭重庆看来,工业4.0太过技术的描绘,趋向于未来的“智能化工厂”,更趋于硬配置、重生产、偏技术的微观变革,偏人为导向。

“首先我并不赞成德国工业4.0这一提法,其次德国经济本身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这与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国情也不同。”在郭重庆看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变革应以中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互联网哲理,聚集“全球大脑”与“万众智慧”为特征,以两个平台(开源平台和众包)释放全球智慧,促进创新、创业。

郭重庆认为,德国工业4.0缺乏“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而“开源”正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主旨。“同时,德国的工业自动化程度未必比日本高,日本曾经的无人化工厂的结局记忆犹新。进行工业4.0需要大量的设备升级,工厂智能化,这势必会耗用大量的资本,最终是否能够随机应变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未来谁也不敢担保”。

另外,郭重庆强调指出,传感器是工业4.0时代的核心组件,传感器通过将物理信息转换为标准信号,反馈到CPS(Cyber-Physical-System)网络物理系统,是未来工业4.0时代的核心基础技术。“但目前工业4.0传感器互联的标准是什么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在郭重庆看来,中国制造业升级与其叫中国版的工业4.0,不如用“互联网+”的提法。

事实上,在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多次提到“互联网+”这一概念。“互联网+”,其意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作用,并突出了互联网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地位。

“互联网的特征是开放、公众参与、共创、普惠、平等、脱媒、平台型整合。互联网是技术、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结果,是市场化的产物,是‘自发秩序’,不是人设计的结果。”郭重庆的这番话语又将矛头对准了德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业4.0”。在他看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是一场自发式万众创新运动,并不是靠政府的“指导”能够达成的。

“中国消费互联网企业基本上是复制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背靠中国的巨大市场和网络规模,从而获得成功。中国工业互联网完全可以跨越美国而抢先一步,因为我们有偌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工业互联网可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依靠社会力量创造绝好的平台和机遇,时间和空间也恰到好处。”郭重庆举例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些年轻的创业创新型领袖型人物。然而,他遗憾地表示,中国工业界并未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化资源,仍处于启蒙状态。“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在于商业化,靠价值驱动,中国制造业的涅新生呼唤新一代企业家的参与”。

整合者得天下

“有时候我真为我们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捏一把汗,它们有一种传统制造业文化情结:太以自我为中心,太以技术为中心,太以产品为中心了,而不是以客户、以服务和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中心。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势必会经历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倒闭浪潮。”郭重庆大胆预期道。

郭重庆认为,由于科技资源的配置已全球化,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内生的科技资源,同时取决于其整合社会化和国际化资源的能力。“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很难在一个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上都占据优势,坚守自己增值最大的一块,且孤立地开发产品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这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种常态”。

郭重庆不断强调未来中国制造业在“跨界”和“整合”上的重要性。“实际上一国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对新技术的整合和应用,不论其通过国内,还是来自国外,且未必都要成为创新的源头。知识及技术外延性的扩大,而企业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使得创新的外部性愈加显现。从内生的、封闭的自主创新到联盟式、合作式的协同创新,再到无边界、平台型的开放式创新是―个技术发展的规律”。

制造业企业从工业化时代的纵向供应链整合,到信息化时代的横向价值链整合,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型生态链整合,而中国制造业企业仍处于第一种状态。中国制造业必须从产能规模扩张的发展思路上反思:中国制造业的辉煌还能延续多久?下一步如何走?

面对这些问题,郭重庆用中国古代阴阳对立统一的太极图形容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便是当今国家间、企业间应保持的一种竞合关系。”在他看来,开放型的创新将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主要选择。“整合者得天下,单打独斗式的创新不符合科技发展的潮流。可以预见到的是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制造业,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本刊据《羊城晚报》、《光明日报》、《国际金融报》整理)

小资料

工业1.0、2.0、3.0、4.0是什么

工业1.0

机械制造时代,即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工厂机械化,时间大概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工业2.0

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即在劳动分工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时间大概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

工业3.0

电子信息化时代,即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进一步大幅度提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现在。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9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当前,互联网正在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那么同样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为什么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和“+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不同?

互联网是主动创新者

“互联网+”和“+互联网”从语法上看,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互联网是主语,后者互联网是宾语,主语代表主体,而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对象。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互联网+”突出的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助力其带来创新和升级。

而“+互联网”则指的是其他行业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只是生成一个应用,或是构建一个新渠道,互联网在生产要素分配中的优化和继承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会带来本质性的创新和变革。

事实上,有关“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讨论早已展开。几年前,当互联网和金融行业撞出火花,手机支付应用开始兴起,余额宝、百度理财等“宝宝类”产品开始出现,业界就对究竟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展开了讨论。

有观点认为,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融合,应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将推动金融业务创新,为整个金融行业带来变革;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金融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考虑到监管和安全,应该定义为“金融互联网”,互联网仅仅只是金融业务开展的工具和新渠道。

时至今日,这个讨论已经停止。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各种“宝宝”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理财首选,用户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手机支付应用在“徘徊”多年之后终于迎来了爆发式发展,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等应用得到规模发展,而这正是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的创新和变革。

可以说,互联网已经用市场证明,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融合,是互联网模式下的金融业务的全面创新,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上是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分配中的优化和继承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当前,互联网正在加速与传统行业融合,互联网+零售、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成果已经显现,而互联网+汽车以及互联网+家装等新的“碰撞”正在进行。如果说,原来互联网技术主要是在第三产业中应用,那么现在的互联网正在开始影响第二产业以及第一产业。

“互联网+”≠互联网说了算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话题。当前,全球互联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意味着互联网可以帮助更多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然而,尽管“互联网+”后面可以是“x”,这并不代表互联网已经成为无所不能的金钥匙,更不意味“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说了算。

在“互联网+”的模式下,互联网是改造者而不是主导者。以互联网交通为例,“互联网+交通”的未来不是互联网说了算,互联网交通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方依然是交通行业,互联网负责将新的技术和应用引入其中,用互联网特有的创新思维推动交通行业的变革,使其更适应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也都是如此。无论互联网与谁相加,双方都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为一种新兴力量,互联网正在给传统行业带来冲击。有观点认为,互联网会蚕食传统行业的市场空间。事实上,“互联网+”的本质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互联网+”强调的是增量市场的开拓。以互联网医疗为例,互联网力量进入医疗产业,并不会导致医疗行业的萎缩,恰恰相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创新力量,互联网医疗将催生一个全新的市场,一些新的产品和应用将出现,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和选择。

不过在这个将盘子不断做大的过程中,互联网将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传统医疗行业与互联网需要在合作中找到平衡。

工业互联网概念篇10

没有业绩支撑的上涨终究是“空中楼阁”。与此同时,处于热点概念下的低估值蓝筹并没有像小盘股一样“闻鸡起舞”,而这或许是未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机会。

近期,由于全市场流动性仍处于偏宽松的状态,所以小盘股的炒作并未停止,创业板指数继续走强。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对于热点概念的炒作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得不提的是,没有业绩支撑的上涨终究是“空中楼阁”。与此同时,处于热点概念下的低估值蓝筹并没有像小盘股一样“闻鸡起舞”,而这或许是未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机会。

细数当前市场热议的诸多概念,最为确定的非“移动互联网”莫属。2 0 0 9年大摩首次提出全新概念“移动互联网”,以区别既有的“桌面互联网”。它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已深入人心,以至于信息与通讯技术(ICT)各产品领域不面向移动互联网做适当转型,就已显得落后于时代。要知道,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40年前已诞生,20年前被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不绝于耳的发展路线争议:从芯片技术的复杂指令系统CISC与精简指令集RISC之争、终端的网络计算机NC与个人电脑PC之争,到网络传输的ATM与和IP之争,每个层面上、每个新概念都充斥着各路巨头的博弈,胜负沉浮有些已能盖棺定论,有些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是“移动互联网”概念提出短短几年来,无论IT老牌巨头IBM、微软,还是IT新贵Google、Facebook、腾讯,甚至通信领域的强者思科、爱立信、华为,都高度认同它是产业未来发展之路,这种现象在互联网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之际,我国自然也不甘落后。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单季净增5302.8万户,单季净增创近两年新高,累计达8.17亿户。一季度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月户均流量首次突破100M,达到117.4M,同比增长30.4%。其中手机上网是主要拉动因素,在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的比重达到62.3%,3G网络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占比已达50%。不难看出,移动业务已成为运营商营收增长的新引擎,而通过对比我国三大运营商2012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3G用户数以及ARPU等关键经营指标,可以发现,多个维度似乎显示中国联通已渐成气候。营收方面,中国移动下滑4.1个百分点,中国电信下滑1.6个百分点,而中国联通上升5.7个百分点;净利润方面,中国移动下滑1.0个百分点,中国电信下滑1.1个百分点,而中国联通上升了2.1个百分点。

回到市场层面来看,中国联通201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8%,业绩持续低于预期的魔咒被打破;看未来,中国联通前几年的大规模网络建设已基本完成,升级4G网络所需时间最短,资本开支最小。公司管理层明确判断,今明两年将是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今年一季度,中国联通实现营收727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32亿元,同比增长89%;公司已过渡为以3G为移动业务主业的公司,高达29.6%的毛利率亦显示了3G业务的强大盈利效应。中国联通2012年1倍PB隐含2013年净利润增速为零。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传统蓝筹,联通股价确实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其实,市场如此低估有增长前景的蓝筹股,一是由于近几年蓝筹股整体的低迷表现,二是市场担心大国企蓝筹股的持续增长潜力。总的来说,还是投资者对未来我国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忧虑难以消除,这才导致市场始终对大盘蓝筹股的兴致不高。其实,不妨这样来看待此问题:假设市场再度低迷,蓝筹股的整体低估值也能降低投资者的持股风险。如果市场已经开始走牛,相信有增长潜力的蓝筹股最终也会得到投资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