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12-25 17:51:52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1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016-03

自由贸易区是在一国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正式建立,其着眼于发展服务贸易,在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以及社会服务六大领域扩大服务业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一、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于货物贸易

2005―2014年上海市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稳步增长,货物贸易额明显高于服务贸易额,其中,2009年上海货物贸易额为27773亿美元,较2008年有所下降,服务贸易额为7474亿美元,较2008年小幅上涨;2014年上海市货物贸易额为46125亿美元,同比增长45%,服务贸易额为17539亿美元,同比增长97%(见图1)

(二)逆差逐年扩大

2005―2014年上海市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14年进口额为12596亿美元,是2013年的11倍,出口额为4943亿美元,同比增长57%,服务贸易规模高于北京、广东等城市。2012―2014年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660%、708%、718%,逆差逐年扩大(见图2)。

(三)以运输、旅游传统服务贸易为主

2012年上海市运输和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662%,咨询、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占249%。上海市服务贸易主要以传统项目为主,新兴服务项目如建筑、保险、金融、电影和音像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见图3)。

图32012年上海市服务贸易类别构成

数据来源: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协会。

(四)国际竞争力逐年降低

本文通过TC指数分析上海服务贸易的竞争力。TC指数,又称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公式为:

TC=Xij-MijXij+Mij

其中,Xij为i国或地区j产品的出口,Mij为i国或地区j产品的进口,Xij-Mij为净出口,Xij+Mij为进出口总额,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弱。

由表1可知,上海市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处于负值且逐年下降。2005年上海市服务贸易TC指数为-001,2013年为-042,较2005年下降41%,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并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上海市服务贸易的影响

(一)促进服务贸易加速增长

2005―2014年上海市服务贸易体现为波浪式增长。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海市服务贸易增速不到16%,创历史最低;2010年服务贸易恢复性增长,增速快速升至40%;2011―2013年,增速分别下降到24%、173%和55%。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服务贸易增长内生动力,2014年服务贸易增速再次提高到97%(见图4)

(二)逆差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上海自贸区实现境内关外,这一举措有利于简化通关手续,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吸引企业在自贸区内开展出口贸易,提升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同时,对自贸区内生产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予以免税,有助于开展进口贸易,吸引外商对我国尤其是对上海高新技术和设备的出口。2014年上海服务贸易出口4943亿美元,较2013年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进口12596亿美元,较2013年增速下降17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逆差过大问题在自贸区发展的影响下得到有效缓解(见图5)。

(三)服务贸易行业结构逐步优化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重点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2013年运输和旅游进出口呈现双降趋势,但旅游仍是上海第一大服务贸易行业;在其他类别中,通信服务、金融服务、电影音像、咨询和其他商业服务贸易额占比分别较2012年上涨004%、004%、005%、030%和366%。在上海自贸区发展带动下,新兴服务贸易占比提高,贸易结构渐趋优化。

(四)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上海自贸区发展重点在于金融国际化、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倒逼资本项目加速开放,贸易便利化倒逼市场准入限制改革,投资自由化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系列举措推动通讯、金融、计算机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就目前发展趋势而言,上海市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未来会有所提升。

三、促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为上海市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服务贸易健康发展。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发挥上海市服务贸易新兴行业的优势,通过强化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积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竞争优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随着“亚投行”的建立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上海市应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打造参与国家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第三,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加快人力资本开发,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放宽海外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 同时加强保护人力资源,建立人才基地, 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上海服务贸易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提升品牌知名度有利于增强服务产品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促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加强品牌建设,一是要制定和完善品牌建设战略,落实人、财、物等保障;二是要强化社会责任、技术创新和诚信经营意识;三是深度挖掘品牌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四是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意识;五是加强管理创新。

第五,完善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完善的服务贸易政策法规。应参照国际惯例制定行业政策,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填补服务贸易法律的灰色或空白地带,使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张国庆上海自贸区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J]中国国情国力,2016(1):47-49.

[2]叶红玉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研究,2014(3):9-10.

[3]聚焦上海自贸区[J]时代金融,2013(11):14-25.

[4]陈慧上海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宏观管理,2011(4):20-21.

[5]上海金融学院课题组上海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学发展,2013(12):24-37.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2

一、问题缘起

国际贸易统计非对称问题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Tsigas,1992),自此之后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主要关注的领域。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对中美(FungandLau,1998)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间的贸易非对称问题(FerrantinoandWang,2008)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领域,少有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已有研究认为,导致商品贸易领域中出现统计数据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不对称主要来自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贸易实践中报价基础不同。国际贸易实践中,进口一般按CIF报价,出口一般按FOB报价。IMF(2011)认为CIF价中包含运费和保险费,因此CIF价一般比FOB价要高出10%左右。Federico和Tena(1991)以及Makoul和Otterstrom(1998)在控制了因CIF和FOB报价导致的差异后发现,发达国家以及总体水平上,贸易统计数据基本是对称的。Pomfret和Sourdin(2009)认为,如果贸易伙伴国之间距离更远以及商品贸易的权重增大,CIF价与FOB价之间的差异会更大。在剔除运输成本因素后,结果是中性的。第二种,不对称主要来自贸易伙伴国之间统计结构上的差异,如贸易记录时间的不同、贸易记录门槛的不同以及汇率波动等。第三种,不对称主要来自不同的分类以及故意误报。不同的分类主要来自人为的误差,或者是海关官员缺乏经验,又或者是国家贸易统计体制的不同。特别是在转口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分类口径的不同导致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性很大。海闻、芬斯阙(2000)等认为中美各自公布的贸易逆差值不一致最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的转口贸易。如果将从中国内地运往美国的产品和从美国运往中国内地的产品各自在香港的附加值都归为香港的出口值,中美贸易逆差差异则会大大降低。故意误报主要来自骗税、走私等。因此,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还被用于检测逃税和其他贸易中的灰色地带的存在。研究表明,较高的关税、腐败、贸易中的灰色地带与双边贸易统计的较大差异有关(JavorcikandNarciso,2007;BergerandNitsch,2008)。此外,Yeats(1995)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数据非对称非常显著,这些显著性差异不能仅仅被不可避免因素或结构型因素所解释。Hamanaka(2011)发现哥伦比亚贸易统计数据在进口数据以及细项数据的准确性上存在严重的问题。HeliSimola(2012)通过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统计数据对称性的比较,发现俄罗斯的进口数据质量逐年改善,但与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尤其在细类统计数据方面。这种问题主要是由错误的分类以及故意误报导致的。

二、镜像数据和测度指标

(一)镜像数据的内涵理想状态下,贸易国与其伙伴国之间相对应的贸易统计数据应该是相等的,即A国对B国的商品或服务的出口(进口)应该等于B国对于A国的相同商品或服务的进口(出口)。这就是贸易统计数据完美对称的情形。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两个国家间对应的贸易数据差异越大,说明两个国家间的非对称问题越突出。这里,伙伴国相对应的贸易数据被称为镜像数据(mirrordata)。贸易统计中的非对称性主要通过比较统计数据与镜像数据间的非对称性来衡量。欧洲统计局(Eurostat,1998)将镜像统计数据定义为“对一个贸易流的两个基础测度之间的双边比较”,“是发现非对称原因的一种基本工具”。镜像数据可以检测每个报告国所报告的贸易额与其伙伴国报告的贸易额的差距情况。当报告数据与镜像数据差异过大时,有助于识别报告国是否相对某个伙伴国所申报的数据偏高了或是偏低了,从而查找出现差异的原因,甚至查找统计环节中是否存在系统性误差、定义上的差异或者统计上的错误做法。

(二)非对称系数的测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的是Ferrantino和Wang(2008)提出的贸易差异度指标来衡量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程度。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差异与均值的偏离程度,本文对该指标进行了修改,将贸易伙伴间的统计数据差异与他们报告数据的均值进行比较。本文将该指标称为非对称系数,主要用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报告国是出口方,另一种是报告国是进口方。当系数为0时,贸易统计数据是完美对称。系数偏离0越多,说明贸易统计数据之间的非对称性越强。贸易差异度可以为正数也可以为负数,它可以用于估计一个国家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公布的数据而言,所报告贸易流是偏高了还是偏低了。

三、服务贸易双边镜像数据的比较

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始于1982年,最初的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0.6%。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396.4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6%,居全球第三位,同比增长14.7%。在服务贸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是加强对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支持、强化对服务贸易的国内管理和国际协调的前提。目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是现有体系下所产生的统计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真实交易量是首先需要解答的问题。本文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镜像数据的比较来对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初步探讨。本文中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WTO官网、UNservicetrade数据库以及OECD数据库。

(一)我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本文选取了与中国服务贸易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作为主要伙伴国(地区)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无论是“一般商业服务”还是分类服务贸易,中国与上述五个国家(地区)的服务贸易额大体都处于前五位的关系。中国与上述国家(地区)实现的服务进出口额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其中,中国香港为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双边服务进出口总额约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4。中国香港仍为中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通过对与这些国家(地区)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性的研究,有助于找出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的主要方面。

(二)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性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时效性,本文主要以中国、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韩国2011年双边贸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以及一般商业服务四个类别进行研究。表2列出了2011年各国(地区)与其伙伴国(地区)之间出口数据和进口数据的非对称系数。系数为正,说明报告国(地区)的数据相对于镜像数据偏高;系数为负,说明报告国(地区)相对于伙伴国(地区)报告的数据偏低。此外,本文通过均值的比较来反映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非对称程度的整体水平(见表3)。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差异度越高。尤其是当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5时,属于统计数据极度不对称状态。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体上,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非对称情况要远高于商品贸易。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贸易领域,中国进口数据非对称性异常突出,明显高于其他伙伴国(地区)水平。第二,我国服务出口数据非对称情况要比服务进口数据非对称情况严重,如表3所示,中国各类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数据的不对称性要高于其他贸易伙伴国(地区)。“其他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不对称性最严重。其次是“运输服务贸易”。第三,其他商业服务贸易方面,各国(地区)统计数据不对称情况最普遍。在五个贸易伙伴国(地区)中,除欧盟外,进出口数据都与伙伴国(地区)存在极度不对称的情况。第四,运输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对中国香港的出口数据以及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数据都存在极度不对称状态。第五,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数据非对称情况相对要少很多,但中国与美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据存在严重的非对称。第六,在五个伙伴国(地区)中,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数据差异最大的地区是中国香港。如图1、图2所示,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在所有四个服务部门的非对称系数都超过了0.5,尤其是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非对称系数甚至超过了1。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非对称性情况不如与中国香港这么突出,主要在某个部门存在较明显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与韩国主要在其他商业服务方面存在显著不对称,中国与欧盟在运输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显著不对称。

四、统计数据非对称的原因分析

(一)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服务的无形性,服务贸易统计存在很大的难度。虽然目前国际上有通行的《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和BPM5标准作为各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指导,但是各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仍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各国BOP范畴下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不同。目前国际上通行做法有结算、调查混合三种。我国BOP服务贸易统计以间接申报制度为主,主要依赖结算系统来获取数据。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数据以各项有关机构和住户的统计调查搜集为主,辅助行政记录而得。美国主要通过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调查问卷来获取服务贸易数据。而欧盟各国正逐渐由结算系统向混合或调查方式转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许多服务贸易是通过电子转移的方式进行的,并没有向相关机构进行申报,并且大量的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存在导致结算系统越来越难以反映真实的交易情况。目前,由结算系统向调查系统和混合系统转变是BOP服务贸易数据采集的一大趋势。我国主要通过结算系统来获取统计数据的做法已经落后服务贸易实践的发展。其次,各国对服务贸易统计口径贸易记录制度、货币折算标准不同及统计时间差异等原因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巨大差距。中美之间关于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多次争论就是例证。这种情况在服务贸易领域尤为明显。

(二)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从成功开展服务贸易统计的国家或地区看,它们都是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美国国会于1985年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授权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为美国服务贸易的首要统计机构和首要机构,并授权经济分析局进行各行业服务交易的强制性调查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强制性调查,从而保障了美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香港则根据《普查及统计条例》(第316章)及附属法例收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这是中国香港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最重要立法。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归口管理部门,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虽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并且2012年进行了修订,但整体而言,《制度》对数据(尤其是占服务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运输、旅游、通信、金融和保险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等方面的指导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制度》中指出“运输、旅游、通信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进出口数据则利用相关部门行政记录、统计资料以及测算数据和其他信息源进行统计”,但是具体、统一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却缺位。这导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采集的服务贸易数据不完整、不可比。《制度》中虽然强化了企业直报的调查方式,但却对拒报、迟报、伪报、篡改统计数据的行为缺乏监管和惩处力度。另外,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是商务部、外汇管理局以及各个服务业管理机构并行的多头统计管理体系,各自统计口径的差异也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三)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自身的复杂性《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共155个服务项目,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服务企业数量众多。服务贸易有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涉及服务、人员、资本等流动。服务贸易调查对象广泛,服务经济活动形式多样,都为服务贸易统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由于服务的特殊性,有许多服务是依附在货物上的,服务价值很难剥离。如运费大部分时候是与商品的价格打包以报价的形式反映出来。此外,如嵌入在出口或进口货物上的软件、知识产权的价值等。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量激增,贸易形式日新月异,许多服务贸易数据很难被捕捉。另外,许多服务贸易数据基本上来自政府或民间机构的定期调查和普查。调查包括对国内外公司合同的调查、对服务业雇工情况的调查、对服务价格信息的调查等。普查一般不间断进行,涉及的范围更广一些。但由于经费和人力有限,采用调查或普查的方法会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国家在调查或普查时更多地采用抽样方法获得服务贸易数据,多少带有猜测估计的因素,缺乏应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如果在调查过程中匆忙行事,对样本缺乏必要的评估,对调查程序缺乏严格控制或对调查资料缺乏严格的审核等,就会使调查结果以偏概全,错误百出。本文中研究的“其他商业服务”是一个杂项类,是不包含运输与旅游服务之外的所有商业服务。根据BPM5中的定义,“其他商业服务”应包括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及娱乐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等。这些服务类别涉及门类多、交易形式多样,不同采集方法下产生的数据差异值将更大。“其他商业服务”作为多种细项服务类数据的加总,也会导致各种差异的叠加,将进一步加大统计数据间的差异程度。

(四)与某些国家间可能存在系统性差异本文前面的分析适用于解释各国之间统计数据差异的一般性原因,但却不能有效解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地区)在特定服务贸易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显著差异。例如,在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领域,中国出口数据与中国香港的镜像数据一直处于差异异常显著的状态。要解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需要了解两个国家(地区)间贸易及其统计的实践特点。本文以运输服务贸易为例,尝试分析统计数据不对称的系统性原因。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功能进一步强化。经香港转口出口额占全部香港出口额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为89.63%,而到2010年一路上升为97.71%,到2011年7月,这一比重又上升0.2个百分点,为97.91%。在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中,内地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1998年以来,转口贸易中来源于内地的货值占总货值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0%左右,2010年来源于中国内地的转口额占香港全部转口货值的61.5%。本文认为转口贸易可能加剧了两地之间运输统计数据差异。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基于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根据我国运输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国际收支数据获取。当我国的承运人将货物运至香港转口时,这段运输服务记为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的“运输服务出口”。在运输服务进口方面,当前国际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是依据货物进口数据进行估算。估算方法如下:货运服务进口=按CIF计算的商品进口总额×运费系数×外国承运人在外贸运输市场的份额。在贸易实践中,在中国内地输往香港的货物中,如果其中有些货物在香港解释作转运或者是过境,这些货物不在香港做进一步的加工,也不在香港消费、转卖,那么这些货物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规定就可以不必向海关提交报关单。因此,这些货物也就不列入香港统计的内地的进口。而香港运输服务进口也可能因为货物进口数据的缺失而缺失,即不存在相对应的香港从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进口”。因此,转口贸易的大量存在以及两地之间在统计实践上的差别,可能是造成两地运输服务统计数据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改进的对策

(一)建立内外协调、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服务贸易统计涉及门类众多,经济活动形式多样,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一个健全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首先要做到内外协调统一。外部体现在,我国的统计制度应与国际通行的统计准则相协调。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从广义上提出了一个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编制和报告的框架,包括编制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指导性意见和操作流程。我国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与《手册》的协调统一性,尽可能按照《手册》的要求来设计制度和相关实施细则。只有加强对外的协调统一,才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内部体现在,加强服务贸易统计与已有统计体系间的协调。其一,加强与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下服务贸易统计的协调。我国以前的服务进出口统计主要通过国际收支核算体系获取,由外汇管理局负责。《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实施后,商务部负责服务进出口数据的汇总和编制。两者在统计分类、归口管理、统计手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两套统计体系并行会造成服务贸易统计方面的混乱。其二,加强与已有外资及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的协调。建立FATS统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外商投资统计和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加强与现有外资和对外投资统计的协调,能节约大量社会成本。其三,加强各地区间服务贸易统计实践的协调。服务贸易统计实施细则的缺位导致各地服务贸易统计具体操作存在一定差异,对地区间统计数据的可比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立法和执法工作虽然《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为服务贸易统计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立法基础,但是具体实施层面却缺乏立法保障。从国外经验来看,完善各种形式的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贸易登记制度,并以法令的形式加以规范,将极大地提高服务贸易信息反馈的数据和质量。因此,我国需进一步加大对服务贸易统计实践环节的立法工作。除了需要立法保障外,还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根据有关法律对拒保、迟报、伪报、篡改统计数据的单位进行严肃查处,直到追究法律责任,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三)加强与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统计的经验交流和学习目前,美国已形成最科学、最完整和最具推广意义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统计方法。美国还是世界上最早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一致、连续、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欧盟国家也较早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付诸实践,目前欧盟大多数国家均能依据BPM5收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可提供内外向FATS数据。上述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丰富了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内容,对我国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我国应通过与具有丰富统计经验的国家的交流和学习,发现和比较各国的做法,促进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我国的推广。例如,在数据采集渠道方面,通过借鉴美国和欧盟等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先进经验,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收集服务贸易数据。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3

关键词:中美服务贸易;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之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度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业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达70%,中等收入国家接近60%,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随着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间的服务交换规模也在日益扩大,2009年,世界服务出口额达到了3.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于World Bank Database、BEA Database和中国商务部网站。

相比1970年的不足710亿美元增长了45倍,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贸易总出口额的1/5。同时,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占比较大的国家在后危机时代较快地出现了复苏势头,其恢复速度快于依赖货物贸易的国家。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趋势已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中美服务贸易比较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国,服务业高度发达。2009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5.4%,表现出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强劲优势地位。另外,中国服务贸易也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0.6%,但由于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在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中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在整体服务贸易水平还是在部门结构等方面与美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1.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发展持续稳定,国民经济贡献度较高

服务业对美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大,以2005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70.93%,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47%。自1984年开始,美国服务业产值占当年GDP比重就已超过60%,可见,伴随美国服务业发展,其服务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着。

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4 220.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 79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3%。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2003年间平均维持在28%左右,2004年达到30%并维持了4年,由于经济缓慢复苏,2009年小幅上升,达到33%。就服务贸易出口额总体而言,美国呈现上升态势,仅2009年有小幅下降。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 560.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5 091.8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1.99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到15.4%,世界排名第一位。美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2008年间平均维持在16%左右,仅1997年、2005年和2006年在16%以下,其余均大于16%,2009年明显提高达到19.2%。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其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1 659.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 707.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2.23倍。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虽有小幅下降,但其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达到11.9%,世界排名第一位。

(2)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对中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小,以2009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中国GDP的42.6%,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3.2%。中国经济结构中,由于第一、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致使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其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 8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5%,是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倍多。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2002年间平均维持在10%以上,2003年下降为9.57%并保持到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再次下降,降为8.7%左右,2007—2009年又小幅上升并维持在9%左右。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而言,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仅有2009年相比2008年下降12.11%。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28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25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为3.88%,世界排名第五位。然而,中国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仅是美国的1/4。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2007年间由16.30%下降至11.91%,2008—2009年稍有上升维持在12%以上。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277.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582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7倍。虽然2009年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前十位国家中,中国是惟一与2008年相比没有出现下降的经济体(德国和英国进口额分别为2550亿美元和1600亿美元排名第二、三位,美德英进口额同比均出现10%左右的降幅),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为5%,世界排名第四位,但服务贸易总量只占到美国的1/3。 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各部门发展比较平衡

美国服务贸易自1971年起持续保持顺差状态。其中,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仅103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较高历史水平,增至902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7倍左右。2007年服务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为1 29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 048亿美元,进口1 296亿美元。2008年和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09年服务贸易顺差额相比2008年虽下降了4%,仍达到1 384.2亿美元。

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出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运输和金融服务,其出口额各自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4.17%、17.63%、16.75%、15.65%和11.82%。同时,政府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通讯、建筑服务分别占比4.15%、3.18%、2.58%、2.09%、1.75%和0.24%,合计在15%以下。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保险服务,其进口额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口总 额的25.27%、21.62%、13.91%和11.31%。同时,政府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通讯服务分别占比9.64%、6.62%、5.01%、3.92%和2.09%,而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建筑服务比重较小,分别是0.45%和0.16%。综合美国服务行业进出口所占比重,各个服务部门发展符合美国经济特点,没有出现比重极大的部门,即部门间发展未表现出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部门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突出,在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各部门发展有所失衡

中国服务贸易在1984—1995年间保持小额顺差,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后进入持续逆差状态,并且自2002年开始逆差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显着。其中,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最高值95.5亿美元,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小幅缩小之势。但2008年和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115.6亿美元和296亿美元,2008年服务贸易逆差额比2007年增长51.9%,2009年比2008年增长56.1%。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和旅游,逆差额分别是230、106、97和40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旅游服务贸易占比第一,2000年达到53.34%,自2004年之后呈现递减趋势。运输服务贸易占比第二,且在2000—2008年间占比逐年上升[1]。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通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贸易占比最小。可见,中国一直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传统服务贸易相比差距较大。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呈现逐年缩减趋势,如旅游服务部门,而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占比逐年递增,尤其是咨询服务,2008年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2.33%。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是31.67%、22.75%和14.55%,合计70%左右。同时,咨询、保险与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分别占比8.52%、8.02%和6.49%,而建筑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占比2.75%和1.99%。通讯、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占比较小,合计为2%以下。综合中国服务行业进出口占比,部分行业占比极大,中国服务部门出口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多元,涵盖多个经济体类型

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爱尔兰、法国、瑞士、中国和荷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出口市场,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55.19%。在前十大出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五席,包括英国、德国、爱尔兰、法国和荷兰,合计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27.77%。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百慕大、法国、墨西哥、瑞士、印度和爱尔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地,占美国服务总进口额的56.29%。在前十大进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四席,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和爱尔兰,合计占美国服务进口总额的26.45%。事实上,欧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瑞士分别是美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

欧盟是美国服务出口最大的目标市场,2008年,欧盟27国进口美国服务项目占全美服务出口总额的37.3%。同时,欧盟也是美国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从欧盟进口服务的增长率也高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率。就地区性而言,西欧和中欧国家是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交易多集中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通讯服务。加拿大和日本是美国服务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比8.71%和7.84%。加拿大与美国无论是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还是经济环境都有极大相似之处,因而加拿大不仅是美国服务输出的主要接受国,还是美国服务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方面体现尤为显着。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日益重视亚洲和环太平洋服务市场的拓展,韩国从1987年开始逐步成为美国生产出口的最大国家,同时,新加坡、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服务市场增速很快。据WTO统计,2008年美国与中国双边服务贸易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其中,美国对中国服务出口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进口9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额为6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

综合看来,欧盟、加拿大、日本、瑞士、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在美国十大服务出口目标国之列,也是美国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国的一部分。可见,美国服务贸易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同时也包括墨西哥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市场多元化特点。

(2)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集中,侧重发达国家和地区

2008年,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出口市场。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进口来源地。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及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东盟各国市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才有所提升。

香港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因素等特点,一直是中国服务出口主要目标市场,在旅游、运输、建筑服务和咨询服务方面体现尤其明显。在旅游服务方面,中国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比60%左右,其中香港地区是旅游服务中的最大进出口市场。在运输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运输服务出口总额的33%。在建筑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东盟。此外,香港地区是中国咨询服务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咨询服务进口方面,香港地区和欧盟占据中国咨询服务市场50%的份额。近年来,伴随着东盟的日益强大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东盟不仅逐步成为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市场,而且逐步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伙伴,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服务市场增速较快。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欧盟逐步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重要合作伙伴,在建筑、保险、咨询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贸易联系日益紧密。 服务贸易体制法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较健全

美国服务业长期保持的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与美国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密不可分,表现为美国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的法律法规。鉴于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异,不能通过关税措施对服务贸易实施保护,所以一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规范对该国服务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美国服务贸易管理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2]。其中,商务部负责服务贸易的具体管理工作,如统计服务贸易数据、制定服务贸易政策等,贸易代表办公室则具体参与和负责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谈判和协调等事务。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大的谈判能力不仅能将有利于美国自身的贸易政策贯彻到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还能加强美国对服务贸易的执行与监督能力。第二,实现贸易促进和贸易救济相结合,在积极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的同时,能够快速针对服务进口及国外服务 企业对国内服务业带来的损害采取多种救济措施。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美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以国会和联邦政府行政命令为主[3],包括了对外贸易综合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对各个服务部门立法的相关条款和针对部分行业专门规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但是各州也会单独对服务贸易立法,如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限制法令就是由美国各州各自制定的[4]。此外,美国各州也会依据自身优势行业制定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如针对证券交易、企业产权等方面分别制定了《证券交易法》、《商标法》等。

(2)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配套的立法工作没有快速、全面展开,导致中国还未形成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所以,改革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服务贸易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战略和政策主要由商务部通过服务贸易司具体制定和协调,隶属于商务部的服务贸易司还承担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双边及多边国际谈判等事务。但在实际中,以上大部分工作是由中央其它部委及地方政府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服务贸易整体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各有关职能部门相互之间衔接不到位,降低了服务贸易管理效率,不利于中国服务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二,多头管理现象导致中国对服务业的划分标准、统计口径等缺乏统一性,这与世界发达经济体间缺乏一致性,在贸易往来中易引发摩擦[5]。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核心,以国家颁布的外资法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各部分制定的具体规定为支撑,具体规范中国服务市场。一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比中国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中国虽然在近几年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海商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但互联网通讯、电子商务等许多领域仍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此外,在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之间,仍然存在有漏洞、有矛盾的现象,这严重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二、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 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2003年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 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9,(4).

[2] 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7,(2).

[3] 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 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5] 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4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3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5

关 键 词:全球化/服务贸易/中国经济

    globalization/service trade/china's economy

    【 正 文】

    一、全球化进程中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贸易与市场的全球化。各国的商品不仅在本国,而且在国外与本国及其他国家的竞争者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最初是在有形商品之间展开的,随着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进而在无形商品之间展开。贸易的全球化首先是货物贸易的全球化,然后才是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其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独特趋势。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为710亿美元,而1999年则高达13400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7.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但在90年代则上升到25%左右。从各国国内的情况来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一直在60%以上。199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全世界平均为63.5%,其中,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9%,中等收入国家为53%,低收入国家则达到37%。所有这三类国家服务业所占的份额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都增长了5~10个百分点(高文书,2002)。

    (二)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it)产业,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心及发展的方向则是软性化的服务。如果我们考察服务业的分类目录,就会发现服务业是高新科技产业化的主要领域。在服务业的各子目录中,很多产业都是目前技术水平发展变化最快的行业。由于世界服务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趋势。

    (三)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世界服务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不平衡性也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地区间的非平衡性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联系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欧盟是世界上服务贸易额最大的地区,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专业化强,与经济的拟和程度高,而且一直是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地区,其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占世界的比例一直在40%以上。亚洲地区仅次于欧盟,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比例位居第二,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在20%左右。而且,由于中国、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亚洲地区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亚洲地区除日本外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地区。北美地区则恰恰相反,由于该地区国家少,虽然服务贸易总量不如亚洲,但由于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发达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比较高,因此该地区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地区。

   

从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国家排序来看,位居世界服务贸易前列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额最大的前10名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我国的香港特区位列其中。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进口额排在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有中国香港(分别列9、13位)、韩国(分别列14、9位)、新加坡(分别列12、18位)、中国(分别列16、14位)和中国台湾(分别列19、12位)。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和出口国,1996年美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7.6%(见表1)。

    表1 1979~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领先国家排序

    1979   1989   1992   1995   1996  1997

    出  进  出 进  出 进  出 进  出 进  出 进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美国    2  3  1  2  1  2   1  1  1  1  1 1

    法国    1  4  2  4  2  4   2  4  2  4  3 6

    意大利   3  7  6  6  3  5   3  5  3  5  5 5

    德国    4  1  4  3  4  1   4  3  3  2  4 3

    英国    3  5  3  5  5  6   5  6  4  6  2 4

    日本    6  2  5  1  6  3   6  2  6  3  6 2

    荷兰    7  6  8  7  8  7   7  7  7  7  7 7

    西班牙   9  20  2  13  7  10  8  13  8  14 8 13

    香港    18  26  13 17  13 19  9  14  9  13 9 13

    比利时-

    卢森堡   8  9   9  8  9  8  10  8  11  8 10 10

    奥地利   10  13  10 19 10  11  11  11 10  11 11 11

>    加拿大   14  10  12 9  13  9  13  9  13  10 13 8

    韩国    19     13 18 19  17  14  10 14   9 14 9

    瑞典&nb13  11  14 10 14  13  -  -  19  17 18 16

    沙特

    阿拉伯   8  -   13  - -   -  -   -  -   - - -

    资料来源:gatt,《国际贸易统计》(1989~1995年);《wto年度报告》(1997)。

    注:德国的数据,1990年前为西德。

    1990年、1995年和1996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分别为6586.73亿美元、9056.51亿美元和9351.28亿美元,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70.1%、72.0%和70.3%。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1990年、1995年和199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分别为2062.47亿美元、3503.33亿美元和3944.02亿美元,仅占同期世界服务贸易额的29.9%、28%和29.7%,可见,发展中国家占据的份额还相当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上,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存在大量逆差,而发达国家则有大量的顺差上(见表2)。由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本国市场对服务贸易产品的需求,因而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则长期保持服务贸易的顺差。作为世界服务贸易超级大国的美国,虽然每年都有巨额的外贸赤字,但在服务贸易上却有大量顺差,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1996年美国商品贸易有1892.5亿美元的逆差,但服务贸易却有819.1亿美元的顺差(注: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1997年)。)。

    表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出口   进口   差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1990年  658673   649862  8811   206247 250855 -44608

    1995年  905651   877369  28282   350333 386229 -35896

    1996年  935128   900939  34189   394402 417030 -22628

    资料来源:l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1997)。

    2.部门间的非平衡性发展。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体现在总量方面,而且体现在结构方面(见表3)。从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比例来看,世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中,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所占的比重一直在60%左右,而电讯、建筑、保险、金融等其他服务所占的比重一般都低于10%(除了其他商业服务之外)。

    表3 1996年世界服务贸易结构 (%)

    项目 &nb

sp;          比例

    全部服务贸易          100.0

    其中:运输           27.3

    旅游              31.9

    其他服务            40.8

    其中:电讯服务         5(2.0)

    建筑服务            8(3.3)

    保险服务            9(3.7)

    金融服务            8(3.3)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4(1.6)

    使用费和专利费         14(5.7)

    其他商业服务          49(20.0)

    个人文化、娱乐服务       3(1.2)

    注:括号里的数字是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

    数据来源:wto秘书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收支平衡表统计推算。

    (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趋势

    二战以后,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电讯、金融以及各种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从而使得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运输、旅游及其他服务中,运输服务比重下降,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信息服务业在新的科技浪潮的推动下,增长速度很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70年,在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中,国际运输服务占38.5%,国际旅游占28.2%,其他服务占30.8%。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种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截止1996年,国际运输服务比重由38.5%下降到27.3%,国际旅游的比重由28.2%上升至31.9%,其他服务的比重由30.8%上升至40.8%(见表4)。1996年,全球运输业增长率为2%,旅游业增长率为6%,而金融服务、电信服务业的增长率则达到7%,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正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优化趋势。

    表4 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比例 (%)

    项目      1970   1987   1990    1994   1996

    服务贸易    100.0   100.0   100.0   100.0 &nbs

p; 100.0

    运输      38.5   31.6   28.2    26.1   27.3

    旅游      28.2   31.6   32.3    32.3   31.9

    其他服务    30.8   29.5   39.4    41.5   40.8

    资料来源:gatt《年度报告》(1988~1989);wto《年度报告》(1997)。

    (五)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关税保护方式并不适用于对服务贸易的保护。但是,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m.j.trebilcock和r.howse(1995)把各国所采用的服务贸易壁垒分为四类:1.直接明显的歧视性壁垒,即直接针对服务业的明显的贸易壁垒,如电视和广播中对国内内容的管制、外国人建立和拥有金融机构的限制等;2.间接但明显的歧视性壁垒,指不是专门针对服务业但明显歧视外国人或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贸易壁垒,如对移民以工作为目的的暂时入境的限制、向国外付款和支付的限制等;3.直接但明显中性的贸易壁垒,即对国内外单位和个人都限制的服务业管制,如电路和电信的管制等;4.间接但明显中性的壁垒,指并非针对服务业,也并非针对外国人的壁垒,如国内标准、职业服务中的许可证、文凭或凭证规定等。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之后,上述第一种与自由化趋势明显相背的壁垒已经被限制或者被要求逐步取消,使用的余地不大。第二种壁垒也由于其明显的歧视性,其作用也受到限制。因此,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主要在第三、第四种不太明显的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其他产业,而且落后于其他国家。从1990~1998年,以当年价格计算,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幅度很小,1990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31.3%,而八年之后的1998年这一比例也只是32%。如果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在此期间不仅未升,反而有所下降,1990年为31.3%,1998年为28.3%。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明显落后。1998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2%,美国则是70%,中国不足美国的一半。1993年,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8%、51%和65%,即使和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比重也明显偏低,甚至达不到低收入国家1970年33%的水平。(注:黄胜强,《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利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如果和平均收入与中国相近或者比中国更低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是比较低的。1998年,按购买力评价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为3320美元,服务业的比重是32%,而人均gdp和我国相近的国家的情况分别是:约旦,服务业比例为50%;牙买加,服务业比例为58%;摩洛哥,服务业比例为54%;菲律宾,服务业比例为52%;印度,服务业比例为45%。(注: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二)服务业出口有限,与我国的经济及贸易地位不相符

    衡量一个国家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有两

个指标:一是各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世界排序;二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1995年服务出口额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法国和德国,出口额分别为1895亿美元、960亿美元和805亿美元。中国居第16位,出口额仅为184亿美元,不及美国的1/10。199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名从1995年的第16位上升到第14位,但与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各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来看,欧盟是世界上服务贸易出口最多的地区。2000年,欧盟的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0%左右,其次是北美,占20%左右。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是服务贸易的超级大国,其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的比重达18%,之后依次是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占7.6%、5.9%、5.7%和4.8%。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的大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第7位,但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却仅排在第14位。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为266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2%(见表5),这与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不相符合。

    另外,从各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本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在20%以上,其中西班牙和奥地利分别达到33.1%和34.5%。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额的12%,可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于一般商品贸易。

    表5 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情况及排序

    名次 国家/地区   总出  服务    服务贸易   占世界

    口额  贸易  出口占本国    服务贸易

    出口  总出口      总出口

    额   的比重      的份额

    1    美国     9467  2517    26.6     18.8

    2    英国     3698  1014    27.4     7.6

    3    法国     3783  793     21.0     5.9

    4    德国     6173  768     12.4     5.7

    5    意大利    2953  645     21.8     4.8

    6    日本     4793  598     12.5     4.5

    7    西班牙    1635  541     33.1     4.0

    8    荷兰&

nbsp;    2572  531     20.6     4.0

    9    比利时-

    卢森堡    2217  376     17.0     2.8

    10   中国

    香港     2107  354     16.8     2.6

    11   奥地

    利      946   32.6    34.5     2.4

    12   加拿

    大      2708  324     12.0     2.4

    13   瑞士     1078  272     25.2     2.0

    14   中国     2215  266     12.0     2.0

    资料来源:《wto年度报告》(2000)。

    (三)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从表6可以看出,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中,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这样的结构,表面上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是一致的,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旅游所占的比例过大,1997年、1998年分别占到49.12%和52.38%。1996年,世界旅游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的比例为31.9%,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过分依赖旅游业的出口。与旅游业相反的是,我国运输服务业的出口比例又远远低于世界水平。1997年和1998年,我国运输服务业的出口仅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2.08%和10.04%,1996年这一数据的世界水平是27.3%,是我国的两倍多。另外,由于我国旅游及运输业之和已经占服务贸易总出口的60%以上,其他服务贸易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低,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服务等的出口比重与世界相比明显偏低。从服务贸易进口的行业结构看,运输和旅游依然占总进口份额的60%以上,其各自所占份额大致相当,分别为30%多一点。从进出口总体行业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依然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进口以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为主。在出口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在出口份额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与其在进口份额中所占比例相比,仍然偏低,处于比较劣势状态(见表6)。

    表6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 (%)

    项目           1997          1998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nb

sp;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运输        12.08   33.81    10.24   31.31

    旅游        49.12   33.54    52.38   31.76

    通讯服务      1.11    0.96    3.40    0.72

    建筑服务      2.40    3.99    2.47    3.86

    保险服务      0.71    3.45    1.60    6.07

    金融服务      0.11    1.07    0.11    0.56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0.34    0.76    0.55    1.15

    专利权和

    特许权服务     0.22    1.79    0.26    1.45

    咨询服务      1.41    1.54    2.15    2.62

    广告、宣传     0.97    0.80    0.88    0.91

    电影、音像     0.04    0.14    0.06    0.13

    其他商业服务   31.24   17.33    25.82   18.75

    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0.26   0.80    0.07    0.71

    数据来源: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决策借鉴》2001年第5期。

    (四)服务业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不强

    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cai),也称净出口比率(net export ratio,ner),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

其计算公式为:nxij=(xij-mij)/(xij+mij),其中,nxij为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如果nxij=-1,意味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nxij=1,意味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康承东(2001)根据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计算了我国1997年和1998年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从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来看,1997年和1998年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0.1043和-0.0928,均呈现出负数状态,表明这两年中,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在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行业上看,两年中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而一向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和建筑服务的比较优势指数也呈负数状态。

    表7 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

    项目     1997  1998     项目    1997   1998

    服务贸易  -0.1043 -0.0928

    运输    -0.5508 -0.5729  专利权和

    特许权服务  -0.8166 -0.7401

    旅游    0.0858  0.1557  咨询服务   -0.1494 -0.1882

    通讯服务  -0.0325  0.5957  广告、宣传  -0.0067 -0.1135

    建筑服务  -0.3440  -0.3067  电影、音像  -0.6278 -0.4352

    保险服务  -0.7142  -0.6412  其他商业服务  0.1876  0.0667

    金融服务  -0.8448  -0.7168  别处未提及

    的政府服务  -0.5774 -0.8502

    计算机和

    信息服务  -0.0638  -0.4276

    数据来源:同上表。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路

    (一)应该增强政府在支持和保护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美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已从商品领域转向服务领域,扩展服务出口对美国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极为重要。而当时,美国服务出口面临各国设置的重重壁垒。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了旨在促使外国开放服务市场,为其服务出口提供动力和保障的一系列努力。在对内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贸易法》首次提出,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服务贸易。该法案第301条款授权总统对阻碍美国商务扩张的外国进行报复。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与关税法》,1988年又通过了《综合贸易与竞争法》,这两个法案都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列作为扩大出口的两项内容,同样适用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1994年,“乌拉圭回合”结束不久,美国政府就制定了新的对外贸易法案——《乌拉圭回合协定法》,不仅重申了以前法案的规定,而且对外国政府的“不公平”、“不合理”贸易措

施作了扩大解释,将外国政府对美国产品和服务进入其市场的机会产生“限制性影响”的措施也包括在内。该法案还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在鉴别外国政府措施的限制性影响时,应考虑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地位和出口潜力,并在有关调查及制裁情况的半年报告中,说明这一程序使美国产品和服务出口机会增加的程度。除了上述综合性法案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十分广泛的行业性法律法规,如1978年的《国际银行法》、1984年的《航运法》、1995年的《金融服务公平交易法》、1996年《电讯法案》等。

    美国的所有有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都体现了保护本国市场、限制外国竞争者的目的,它们为美国政府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寻求法律基础。在对外行为方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对别国施压,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在多边关系领域,美国始终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热心推动者,致力于建立一个类似于gatt的全球性规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与美国在这方面倾心推动是分不开的。在区域关系方面,美国积极与加拿大、墨西哥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先后签订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把实现区域内服务的自由流动作为重要内容,并由此为其服务出口带来了切实利益。在双边关系领域,美国在1975~1988年间,曾11次援引贸易法301条款处理双边服务贸易争端,涉及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广告、广播、电影发行、建筑与工程、保险等部门,如迫使日本、韩国等国开放保险市场、建筑市场等。为了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美国政府其他许多部门,如商务部、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财政部、运输部、国务院、旅游管理局、进出口银行、国际开发署等,与服务业企业密切合作,为其提供有关市场、外国经贸法规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并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外商接触,积极开拓市场。

    综上所述,美国政府对其服务贸易的干预是广泛而深入的。美国的经验说明,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服务贸易发展的初期,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起到保护新生、促进成长、形成优势的重要作用(程大中,2000)。要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政府必须担负起相应的重要责任。

    (二)加快服务业对内开放的步伐

    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开放,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封闭状况,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进入和退出。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部门如电信、银行、保险等,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竞争力缺乏。这些行业也是我国加入wto谈判中,主要缔约方要求我国开放呼声最高的部门。在这种条件下,服务业的大幅度开放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势必对国内服务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在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实行对内开放,降低国内市场的垄断程度,适当放宽对内资企业的审批标准,允许国内有条件企业投资这些行业,通过充分的国内竞争来鼓励创新,提高国内企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三)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服务贸易和开放服务市场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法律规定。因此,我国应加强有关服务业的立法工作,按照gats的有关规定,制定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当外资服务业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有损害威胁时,能按照法规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另外,对于我们已经承诺开放的服务领域的现行立法,应该按照gats的规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对那些已经承诺开放但尚未立法的服务领域,应按开放的程度、开放的时间进程等做出统筹安排,避免出现立法上的无序现象。

    (四)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

    加入wto,开放我国的服务市场,有利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与市场体系,参与新一轮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日臻成熟,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性的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五)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广泛,而且服务业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所以发展服务贸易不是单独的行业、部门和企业所能办到的。我国应迅速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服务贸易

宏观管理和对外开放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和策略。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国服务出口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负责与国外进行多边或双边服务贸易谈判;监督国家给予服务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统计和掌握国际、国内服务贸易的基本数据和市场状况等。

    【参考文献】

    [1] 程大中.美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启示[j].经济纵横,2000,(5).

    [2] 高文书.国际服务贸易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 胡庆明.论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 黄胜强.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利弊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 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决策借鉴,2001,(5).

    [6] 饶友玲.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与趋势[j].南开经济研究,1998,(增刊).

    [7] 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8] pierre sauve and robert m.stern(eds),2000.gats 2000,new directions in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6

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贸易与市场的全球化。各国的商品不仅在本国,而且在国外与本国及其他国家的竞争者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最初是在有形商品之间展开的,随着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进而在无形商品之间展开。贸易的全球化首先是货物贸易的全球化,然后才是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其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独特趋势。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为710亿美元,而1999年则高达13400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7.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但在90年代则上升到25%左右。从各国国内的情况来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一直在60%以上。199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全世界平均为63.5%,其中,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9%,中等收入国家为53%,低收入国家则达到37%。所有这三类国家服务业所占的份额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都增长了5~10个百分点(高文书,2002)。

(二)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IT)产业,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心及发展的方向则是软性化的服务。如果我们考察服务业的分类目录,就会发现服务业是高新科技产业化的主要领域。在服务业的各子目录中,很多产业都是目前技术水平发展变化最快的行业。由于世界服务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趋势。

(三)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世界服务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不平衡性也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地区间的非平衡性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联系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欧盟是世界上服务贸易额最大的地区,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专业化强,与经济的拟和程度高,而且一直是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地区,其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占世界的比例一直在40%以上。亚洲地区仅次于欧盟,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比例位居第二,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在20%左右。而且,由于中国、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亚洲地区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亚洲地区除日本外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地区。北美地区则恰恰相反,由于该地区国家少,虽然服务贸易总量不如亚洲,但由于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发达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比较高,因此该地区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地区。

从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国家排序来看,位居世界服务贸易前列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额最大的前10名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我国的香港特区位列其中。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进口额排在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有中国香港(分别列9、13位)、韩国(分别列14、9位)、新加坡(分别列12、18位)、中国(分别列16、14位)和中国台湾(分别列19、12位)。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和出口国,1996年美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7.6%(见表1)。

表1 1979~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领先国家排序

1979

1989

1992

1995

1996

1997

出  进  出 进  出 进

出 进  出 进  出 进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

美国

2

3

1  2

1  2

1  1

1  1

1 1

法国

1

4

2  4

2  4

2  4

2  4

3 6

意大利

3

7

6  6

3  5

3  5

3  5

5 5

德国

4

1

4  3

4  1

4  3

3  2

4 3

英国

3

5

3  5

5  6

5  6

4

6  2 4

日本

6

2

5  1

6  3

6  2

6

3  6 2

荷兰

7

6

8  7

8  7

7  7

7

7  7 7

西班牙

9

20  2  13  7  10

8  13  8

14 8 13

香港

18  26  13 17  13 19

9  14  9

13 9 13

比利时-

卢森堡

8

9

9  8  9

8

10  8  11

8 10 10

奥地利

10  13

10 19 10  11  11  11 10

11 11 11

加拿大

14  10

12 9  13  9

13  9  13

10 13 8

韩国

19

13 18 19  17  14  10 14

9 14 9

瑞典

13  11

14 10 14  13  -

-  19

17 18 16

沙特

阿拉伯

8

-

13  - -

-  -

-  -

- - -

资料来源:GATT,《国际贸易统计》(1989~1995年);《WTO年度报告》(1997)。

注:德国的数据,1990年前为西德。

1990年、1995年和1996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分别为65

86.73亿美元、9056.51亿美元和9351.28亿美元,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70.1%、72.0%和70.3%。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1990年、1995年和199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分别为2062.47亿美元、3503.33亿美元和3944.02亿美元,仅占同期世界服务贸易额的29.9%、28%和29.7%,可见,发展中国家占据的份额还相当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上,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存在大量逆差,而发达国家则有大量的顺差上(见表2)。由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本国市场对服务贸易产品的需求,因而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则长期保持服务贸易的顺差。作为世界服务贸易超级大国的美国,虽然每年都有巨额的外贸赤字,但在服务贸易上却有大量顺差,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1996年美国商品贸易有1892.5亿美元的逆差,但服务贸易却有819.1亿美元的顺差(注: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1997年)。)。

表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出口

进口

差额

出口

进口

差额

1990年

658673

649862  8811

206247 250855 -44608

1995年

905651

877369  28282

350333 386229 -35896

1996年

935128

900939  34189

394402 417030 -22628

资料来源:L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1997)。

2.部门间的非平衡性发展。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体现在总量方面,而且体现在结构方面(见表3)。从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比例来看,世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中,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所占的比重一直在60%左右,而电讯、建筑、保险、金融等其他服务所占的比重一般都低于10%(除了其他商业服务之外)。

表3 1996年世界服务贸易结构 (%)

项目

比例

全部服务贸易

100.0

其中:运输

27.3

旅游

31.9

其他服务

40.8

其中:电讯服务

5(2.0)

建筑服务

8(3.3)

保险服务

9(3.7)

金融服务

8(3.3)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4(1.6)

使用费和专利费

14(5.7)

其他商业服务

49(20.0)

个人文化、娱乐服务

3(1.2)

注:括号里的数字是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

数据来源:WTO秘书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收支平衡表统计推算。

(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趋势

二战以后,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电讯、金融以及各种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从而使得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运输、旅游及其他服务中,运输服务比重下降,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信息服务业在新的科技浪潮的推动下,增长速度很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70年,在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中,国际运输服务占38.5%,国际旅游占28.2%,其他服务占30.8%。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种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截止1996年,国际运输服务比重由38.5%下降到27.3%,国际旅游的比重由28.2%上升至31.9%,其他服务的比重由30.8%上升至40.8%(见表4)。1996年,全球运输业增长率为2%,旅游业增长率为6%,而金融服务、电信服务业的增长率则达到7%,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正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优化趋势。

表4 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比例 (%)

项目

1970

1987

1990

1994

1996

服务贸易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运输

38.5

31.6

28.2

26.1

27.3

旅游

28.2

31.6

32.3

32.3

31.9

其他服务

30.8

29.5

39.4

41.5

40.8

资料来源:GATT《年度报告》(1988~1989);WTO《年度报告》(1997)。

(五)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关税保护方式并不适用于对服务贸易的保护。但是,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M.J.Trebilcock和R.Howse(1995)把各国所采用的服务贸易壁垒分为四类:1.直接明显的歧视性壁垒,即直接针对服务业的明显的贸易壁垒,如电视和广播中对国内内容的管制、外国人建立和拥有金融机构的限制等;2.间接但明显的歧视性壁垒,指不是专门针对服务业但明显歧视外国人或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贸易壁垒,如对移民以工作为目的的暂时入境的限制、向国外付款和支付的限制等;3.直接但明显中性的贸易壁垒,即对国内外单位和个人都限制的服务业管制,如电路和电信的管制等;4.间接但明显中性的壁垒,指并非针对服务业,也并非针对外国人的壁垒,如国内标准、职业服务中的许可证、文凭或凭证规定等。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之后,上述第一种与自由化趋势明显相背的壁垒已经被限制或者被要求逐步取消,使用的余地不大。第二种壁垒也由于其明显的歧视性,其作用也受到限制。因此,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主要在第三、第四种不太明显的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不

仅落后于其他产业,而且落后于其他国家。从1990~1998年,以当年价格计算,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幅度很小,1990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31.3%,而八年之后的1998年这一比例也只是32%。如果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在此期间不仅未升,反而有所下降,1990年为31.3%,1998年为28.3%。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明显落后。1998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2%,美国则是70%,中国不足美国的一半。1993年,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8%、51%和65%,即使和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比重也明显偏低,甚至达不到低收入国家1970年33%的水平。(注:黄胜强,《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利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如果和平均收入与中国相近或者比中国更低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是比较低的。1998年,按购买力评价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为3320美元,服务业的比重是32%,而人均GDP和我国相近的国家的情况分别是:约旦,服务业比例为50%;牙买加,服务业比例为58%;摩洛哥,服务业比例为54%;菲律宾,服务业比例为52%;印度,服务业比例为45%。(注: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二)服务业出口有限,与我国的经济及贸易地位不相符

衡量一个国家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有两个指标:一是各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世界排序;二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1995年服务出口额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法国和德国,出口额分别为1895亿美元、960亿美元和805亿美元。中国居第16位,出口额仅为184亿美元,不及美国的1/10。199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名从1995年的第16位上升到第14位,但与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各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来看,欧盟是世界上服务贸易出口最多的地区。2000年,欧盟的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0%左右,其次是北美,占20%左右。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是服务贸易的超级大国,其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的比重达18%,之后依次是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占7.6%、5.9%、5.7%和4.8%。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的大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第7位,但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却仅排在第14位。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为266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2%(见表5),这与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不相符合。

另外,从各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本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在20%以上,其中西班牙和奥地利分别达到33.1%和34.5%。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额的12%,可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于一般商品贸易。

表5 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情况及排序

名次 国家/地区

总出

服务

服务贸易

占世界

口额

贸易

出口占本国

服务贸易

出口

总出口

总出口

的比重

的份额

1

美国

9467

2517

26.6

18.8

2

英国

3698

1014

27.4

7.6

3

法国

3783

793

21.0

5.9

4

德国

6173

768

12.4

5.7

5

意大利

2953

645

21.8

4.8

6

日本

4793

598

12.5

4.5

7

西班牙

1635

541

33.1

4.0

8

荷兰

2572

531

20.6

4.0

9

比利时-

卢森堡

2217

376

17.0

2.8

10

中国

香港

2107

354

16.8

2.6

11

奥地

946

32.6

34.5

2.4

12

加拿

2708

324

12.0

2.4

13

瑞士

1078

272

25.2

2.0

14 中国

2215

266

12.0

2.0

资料来源:《WTO年度报告》(2000)。

(三)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从表6可以看出,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中,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这样的结构,表面上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是一致的,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旅游所占的比例过大,1997年、1998年分别占到49.12%和52.38%。1996年,世界旅游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的比例为31.9%,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过分依赖旅游业的出口。与旅游业相反的是,我国运输服务业的出口比例又远远低于世界水平。1997年和1998年,我国运输服务业的出口仅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2.08%和10.04%,1996年这一数据的世界水平是27.3%,是我国的两倍多。另外,由于我国旅游及运输业之和已经占服务贸易总出口的60%以上,其他服务贸易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低,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服务等的出口比重与世界相比明显偏低。从服务贸易进口的行业结构看,运输和旅游依然占总进口份额的60%以上,其各自所占份额大致相当,分别为30%多一点。从进出口总体行业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依然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进口以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为主。在出口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在出口份额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与其在进口份额中所占比例相比,仍然偏低,处于比较劣势状态(见表6)。

表6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 (%)

项目

1997

1998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运输

12.08

33.81

10.24

31.31

旅游

49.12

33.54

52.38

31.76

通讯服务

1.11

0.96

3.40

0.72

建筑服务

2.40

3.99

2.47

3.86

保险服务

0.71

3.45

1.60

6.07

金融服务

0.11

1.07

0.11

0.56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0.34

0.76

0.55

1.15

专利权和

特许权服务

0.22

1.79

0.26

1.45

咨询服务

1.41

1.54

2.15

2.62

广告、

宣传

0.97

0.80

0.88

0.91

电影、音像

0.04

0.14

0.06

0.13

其他商业服务

31.24

17.33

25.82

18.75

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0.26

0.80

0.07

0.71

数据来源: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决策借鉴》2001年第5期。

(四)服务业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不强

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CAI),也称净出口比率(net export ratio,NER),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其计算公式为:NXij=(Xij-Mij)/(Xij+Mij),其中,NXij为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如果NXij=-1,意味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NXij=1,意味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康承东(2001)根据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计算了我国1997年和1998年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从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来看,1997年和1998年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0.1043和-0.0928,均呈现出负数状态,表明这两年中,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在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行业上看,两年中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而一向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和建筑服务的比较优势指数也呈负数状态。

表7 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

项目

1997

1998

项目

1997

1998

服务贸易

-0.1043 -0.0928

运输

-0.5508 -0.5729

专利权和

特许权服务

-0.8166 -0.7401

旅游

0.0858

0.1557

咨询服务

-0.1494 -0.1882

通讯服务

-0.0325  0.5957

广告、宣传

-0.0067 -0.1135

建筑服务

-0.3440  -0.3067  电影、音像

-0.6278 -0.4352

保险服务

-0.7142  -0.6412  其他商业服务  0.1876  0.0667

金融服务

-0.8448  -0.7168  别处未提及

的政府服务

-0.5774 -0.8502

计算机和

信息服务

-0.0638  -0.4276

数据来源:同上表。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路

(一)应该增强政府在支持和保护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美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已从商品领域转向服务领域,扩展服务出口对美国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极为重要。而当时,美国服务出口面临各国设置的重重壁垒。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了旨在促使外国开放服务市场,为其服务出口提供动力和保障的一系列努力。在对内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贸易法》首次提出,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服务贸易。该法案第301条款授权总统对阻碍美国商务扩张的外国进行报复。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与关税法》,1988年又通过了《综合贸易与竞争法》,这两个法案都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列作为扩大出口的两项内容,同样适用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1994年,“乌拉圭回合”结束不久,美国政府就制定了新的对外贸易法案——《乌拉圭回合协定法》,不仅重申了以前法案的规定,而且对外国政府的“不公平”、“不合理”贸易措施作了扩大解释,将外国政府对美国产品和服务进入其市场的机会产生“限制性影响”的措施也包括在内。该法案还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在鉴别外国政府措施的限制性影响时,应考虑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地位和出口潜力,并在有关调查及制裁情况的半年报告中,说明这一程序使美国产品和服务出口机会增加的程度。除了上述综合性法案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十分广泛的行业性法律法规,如1978年的《国际银行法》、1984年的《航运法》、1995年的《金融服务公平交易法》、1996年《电讯法案》等。

美国的所有有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都体现了保护本国市场、限制外国竞争者的目的,它们为美国政府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寻求法律基础。在对外行为方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对别国施压,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在多边关系领域,美国始终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热心推动者,致力于建立一个类似于GATT的全球性规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与美国在这方面倾心推动是分不开的。在区域关系方面,美国积极与加拿大、墨西哥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先后签订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把实现区域内服务的自由流动作为重要内容,并由此为其服务出口带来了切实利益。在双边关系领域,美国在1975~1988年间,曾11次援引贸易法301条款处理双边服务贸易争端,涉及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广告、广播、电影发行、建筑与工程、保险等部门,如迫使日本、韩国等国开放保险市场、建筑市场等。为了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美国政府其他许多部门,如商务部、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财政部、运输部、国务院、旅游管理局、进出口银行、国际开发署等,与服务业企业密切合作,为其提供有关市场、外国经贸法规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并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外商接触,积极开拓市场。

综上所述,美国政府对其服务贸易的干预是广泛而深入的。美国的经验说明,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服务贸易发展的初期,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起到保护新生、促进成长、形成优势的重要作用(程大中,2000)。要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政府必须担负起相应的重要责任。

(二)加快服务业对内开放的步伐

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开放,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封闭状况,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进入和退出。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部门如电信、银行、保险等,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竞争力缺乏。这些行业也是我国加入WTO谈判中,主要缔约方要求我国开放呼声最高的部门。在这种条件下,服务业的大幅度开放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势必对国内服务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

在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实行对内开放,降低国内市场的垄断程度,适当放宽对内资企业的审批标准,允许国内有条件企业投资这些行业,通过充分的国内竞争来鼓励创新,提高国内企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三)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服务贸易和开放服务市场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法律规定。因此,我国应加强有关服务业的立法工作,按照GATS的有关规定,制定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当外资服务业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有损害威胁时,能按照法规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另外,对于我们已经承诺开放的服务领域的现行立法,应该按照GATS的规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对那些已经承诺开放但尚未立法的服务领域,应按开放的程度、开放的时间进程等做出统筹安排,避免出现立法上的无序现象。

(四)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

加入WTO,开放我国的服务市场,有利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与市场体系,参与新一轮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日臻成熟,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性的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五)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广泛,而且服务业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所以发展服务贸易不是单独的行业、部门和企业所能办到的。我国应迅速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服务贸易宏观管理和对外开放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和策略。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国服务出口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负责与国外进行多边或双边服务贸易谈判;监督国家给予服务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统计和掌握国际、国内服务贸易的基本数据和市场状况等。

[收稿日期]2002-09-05

【参考文献】

[1] 程大中.美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启示[J].经济纵横,2000,(5).

[2] 高文书.国际服务贸易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 胡庆明.论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 黄胜强.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利弊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 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决策借鉴,2001,(5).

[6] 饶友玲.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与趋势[J].南开经济研究,1998,(增刊).

[7] 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8] Pierre Sauve and Robert M.Stern(eds),2000.GATS 2000,New Directions in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9] M.J.Trebilcock and R.Howse,1995:The 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Rortledge,

London.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7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同,在服务贸易管理中也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特色。根据服务贸易管理方式、方法的不同,我们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管理体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协调型和服务推进型。

1.核心管理型

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务贸易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的类型。美国是核心管理型的典型代表。由于服务贸易种类的繁多,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形成了以美国商务部为核心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因此,我们称之为核心管理型。

美国商务部承担着服务贸易战略的制定、日常管理、统计以及服务出口促进和贸易救济的具体工作。美国商务部的国际贸易管理局设有服务业司,负责美国服务业的管理工作。其对服务业的主要管理职能是:与私人企业和其他政府部分共同为美国企业提供出口帮助和更有利的海外市场准入条件,参与和推进双边和多边服务贸易谈判(包括与WTO、NAFTA、APEC的谈判和双边协议),促进谈判协议的落实;为美国服务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信息及其他服务;进行美国服务贸易市场环境与竞争力的统计分析,并为国会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其下设服务业办公室、金融办公室和旅游业办公室分别负责各服务贸易领域的出口促进、谈判与执行、政策指定与咨询以及项目设立与管理等。同时,美国商务部还负责制定推动服务出口发展战略;为服务企业对外出口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为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管理,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小企业发展局、国家电信与信息委员会、专利与商标办公室以及国际贸易管理局下属的贸易促进与商业服务管理司、进口管理司及市场准入与执行司也分别参与服务贸易的出口促进、贸易谈判、标准制定和贸易救济与援助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则主要由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完成。

可见,美国商务部在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实施,服务贸易谈判、服务贸易促进以及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美国管理服务贸易的核心管理机构。

2.分工协调型

分工协调型的管理体制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具体可分为立法机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统计机构及服务贸易咨询及促进机构四大部分。主要涉及国会、内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财务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贸易振兴会等政府机构和组织。

日本国会是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立法机构。通常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议由服务贸易的促进和咨询机构,或者由主管的政府机构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提出。上报内阁府得到认可之后,由主管的政府机构的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组织产、官、学共同研究商讨制定,然后上报内阁府。经过内阁府审查通过后,报国会批准、立法。

日本“内阁会议”是制定政策,协调各省厅之间关系的最高官僚机构。内阁会议的议长一般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其成员主要包括财务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重点省大臣、日本银行及进出口银行总裁等。在日本内阁会议中,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有“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和“知识产权战略会议”。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也必须经由该会议审议通过。

日本外务省经济局负责对外签署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多边条约和协定,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同时,作为日本政府的对外联络窗口,外务省也向相关的省厅提出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议。经济产业省是日本服务贸易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也主要由经济产业省负责。国土交通省综合政策局是日本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日本银行是日本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由于服务贸易管理部门相对分散,因此协调部门的作用就很重要。日本内阁府的“内阁会议”制度,很好地解决了日本各省厅之间的协调问题。同时,日本政府在制定和颁布一项贸易政策或者法律的过程中,通常会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以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官产学一体的政策决策过程。上至内阁会议,下至经济产业省的专业小委员会,都是官产学结合的最好典范。因此,分工协调成为日本服务贸易管理的重要特色。3.服务促进型

服务促进型是指以服务贸易促进为主、服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除美国、日本以外的其他本文考察的四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归为这种模式。加拿大政府对服务贸易不进行直接的管理,而主要是通过贸易促进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外交与国际贸易部是加拿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部门。其核心服务包括:一对一的出口帮助;提供市场与产业信息;提出出口融资建议;推荐贸易交易会、举办研讨会。如果企业希望实地考察目标市场,办事处可以推荐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展会;举办学习研讨会,帮助出口商了解海外商业环境及机会等等。

在欧洲设有欧洲服务论坛ESF,这是一个由欧洲服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论坛机构,旨在有效地提高欧洲服务业的利润,以及推进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倡导的世界服务业市场自由开放的进程。ESF支持并鼓励服务市场的自由化,帮助消除欧洲服务部门的贸易与投资壁垒,特别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作为一个欧盟服务业的促进机构,欧洲服务论坛由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5个成员组成,其中包括20个服务业部门,36家世界知名的专业服务公司以及39个欧洲服务业联合会。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8

“服务贸易”(tradeinservices)这一概念国内并不陌生,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过程中谈的最多和谈的最艰苦的就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问题,中国加入WTO承诺最多的就是服务贸易减让表。但实际经济生活中,许多人并非真正把握服务贸易概念的准确内涵,在谈论服务贸易时往往将服务贸易与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概念混起来。

国际上服务贸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2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高级专家对贸易和有关问题报告》中。1974年美国在其《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中首次使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概念。各国统计和各种经济贸易文献并无统一的、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国际收支统计的定义、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定义、WTO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的定义。

概括起来服务贸易的概念应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和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实现的服务贸易两种。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服务出口或服务输出,购买他人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或服务输入。国内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概念都是在境内的角度来看待的,都是境内发生的服务,其范围和领域与服务贸易大体相同,但前者是境内服务,后者指的是跨境服务。服务贸易的领域与国内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并不完全一致,按WTO的分类有12个大部门(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教育,环境,金融,与健康相关的服务,旅游和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其他)160多个分部门。

二、中国发展服务贸易在全球的定位

(一)服务贸易起步晚,增速快

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项下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58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8%。其中,服务贸易出口744亿美元,增长19%;服务贸易进口838亿美元,增长16%。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一直高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和全球服务贸易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增速。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变化情况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所不同的是中国增速变化幅度更明显一些。1982—2005年,出口额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2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8%和20·9%,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分别为11·1%和18%。21世纪前五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19·8%,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为10·1%,约为中国的一半。1982—2005年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8·6%。其中,主要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大多低于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美国增长8·8%,英国8·4%,德国7·7%,法国5·3%,日本7·5%,中国香港10·2%。

(二)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

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为43·4亿美元,其中出口24·8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7%。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23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近29倍,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7%提高到3·1%,提高了2·4个百分点。据WTO2006年4月11日的报告,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1982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3646亿美元;2005年为2·4万亿美元。23年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增长了5·6倍。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5名,2005年,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7·2%,其中美国占14·6%,英国占7·6%,分别是中国(3·1%)的4·7倍、2·5倍。

(三)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偏低

1982—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服务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额的比重1982年为9·4%,2005年为8·9%,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占本国总出口的比重全球为18·9%,其中美国为28·1%,英国为32·7%,印度为42·9%。

(四)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低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国这一比例为1∶2·6)。中国服务贸易企业没有同比例享受到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从全球贸易发展态势来看,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稳中有升,从1982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05年的近25%。英国、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分别从1982年的29·7%、23·5%增长到2005年的48·5%、39%。印度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波动幅度很大,前期大幅下降,至1996年以后大幅上升。

(五)服务贸易增速仍滞后于货物贸易发展

中国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1989年以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货物贸易出口增速;1989—1994年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货物贸易出口增速;1995年以后,尽管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较快,但同期的货物贸易出口增长更快。近几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增速略低于货物贸易,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且大体持平,年均增长17·8%。进入80年代,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开始高于货物贸易,80年代后期年均增幅更是高于10%。到了90年代,服务贸易平均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约为6%,恢复到与货物贸易基本持平的状态。跨入21世纪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增幅开始逐渐回升,这一期间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速略低于货物贸易。尽管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速与2004年的19%相比下降了8个百分点,但总的趋势还是保持增长的。

(六)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体

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近年来,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势头,旅游服务出口比重略有下降。2005年,运输服务、旅游出口154亿美元、293亿美元,分别是1997年的5·2倍、2·4倍。运输服务占比上升到20·7%,比1997年增加了8·3个百分点;旅游服务出口占比为39·4%,比1997年下降了9·7个百分点。二者合计占出口的60·3%。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比重有所下降。1990—2005年,世界服务贸易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从37·5%逐步增长到47·8%。运输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到28·9%。

(七)服务贸易长期逆差

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1982—199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一直保持小额顺差。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后,除个别年度(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一直是逆差。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2004年逆差达到108亿美元。虽然2005年逆差比2004年略有减少,但仍高达94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2·1%,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3个出现逆差的国家之一。2005年,中国旅游、其他商业服务顺差额分别为75·4亿美元、75·0亿美元,是最大的顺差来源。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是最大逆差来源。2005年,运输服务逆差额130·2亿美元,大大超过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约为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1·4倍。各国的服务贸易不平衡问题却差别很大,英美等国长期保持大额顺差,而德日等国的逆差一直居高不下。服务贸易逆差前五名国家依次是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爱尔兰,这五国逆差额分别为557亿美元、293亿美元、145亿美元、133亿美元和128亿美元。

(八)出口市场多元化分布,进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香港是内地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美国是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欧盟是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市场并不集中在美欧等国家和地区,但美欧却是中国逆差的主要来源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调查局报告,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在跨境交易部分,自2000年以来顺差一直在20亿美元左右。据欧洲统计局报告,尽管2004年中国与欧盟的服务贸易额仅占欧盟的2·5%,但是增长非常明显。从1994到2004年,原欧盟15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长了一倍。而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增长了6倍,自中国进口增长了5倍。2004年欧盟对中国顺差15·2亿欧元。

(九)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服务贸易管理相对比较落后,相关的宏观管理机构、部门协调机制、政策环境、法律体系、统计制度等均亟待建立、健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对服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完全一致,使得统计数据尚有一定差距。在服务贸易统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缺少全面准确的数据的情况下,政府很难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和对外谈判方案。

(十)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内外关注的焦点

中国在WTO新一轮谈判,建立FTA的谈判以及CEPA当中服务贸易始终是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比如CEPA中内地自2004年1月1日起,在物流、分销、视听、旅游、电信、银行、保险等27个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对港澳的开放。全国许多地方也把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整体趋于活跃。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的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WTO新一轮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世界服务贸易领域的利益格局将在各方博弈中重新形成。在内在需求和外来推动的双重因素下,如何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必将成为各国长期关注的焦点。结论: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已不处在领先的地位,应当像当年把握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那样来把握当前服务贸易转移的机会;应当像抓货物贸易一样来抓服务贸易的发展,发展货物贸易时成功采取的鼓励政策同样应适用于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

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业平均增长率为15·4%,虽然高于世界服务贸易同期的增长水平,但发展水平却相当落后,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美国近80%,香港地区达到了90%,发展中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中国2005年为41%(见图1)。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将发展服务业作为解决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服务贸易进口还有余地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在分销、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法律、旅游、交通等众多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得到落实。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尽管如此,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有很大空间,服务贸易领域还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外资占有的市场份额一般仅为百分之几。根据WTO关于服务贸易领域的部门分类,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约有50个行业可归于WTO的分类的160多个类别中。中国吸收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约占外资存量的2/3,房地产约占21%,其他服务业为8%。至2005年年底,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万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484·8亿美元。2005年服务业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445家,同比增长8·7%;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90·3亿美元,增长4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8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的19·4%。

国际上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的流入了服务行业。例如,从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看,1997年,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比例为47·7%,1999年为50·3%,2001年为63·3%,2004年上升到大约70%。近几年来,中国服务业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呈现缓慢下降态势,这与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格局差异显著。中国加入WTO后,外资政策调整最集中的领域是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限制,从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需要来看服务贸易领域吸引的外商投资还应当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电信业、物流行业以及会计、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和其他咨询服务业,将成为外商流入的重要部门。今后应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拓展吸收外商投资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与企业监管,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服务贸易领域有序开放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契机,建立独立的行业开放度评估体系,着重引进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理念和经验,促进中国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各类企业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

(三)服务贸易的出口还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尽管增长很快,但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多集中于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不仅出口总量少,占世界市场份额小,而且这些现代服务业进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大。即便是在传统服务业,由于中国在世界服务业的分工格局中基本处于产业的中下游,中国出口服务的附加值低,也影响了中国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现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的跨国公司也随之进入中国,分销有沃尔玛、家乐福、麦得龙、宜家、百安居,银行有花旗、汇丰、三菱,会计有毕马威、得勤,咨询公司有麦肯锡,等等,而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则很少有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的少林寺、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全有条件进入国际市场。此外,中国在对外劳务输出、对外建筑承包工程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356·1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46·6万人次,中国已成为国际建筑、纺织劳务和海员的重要来源地。

目前进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10位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中国不仅服务贸易规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而且已经形成一些优势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中国旅游业、建筑业、其他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排名都比较靠前。特别是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已经排名世界第三,持续高速的货物贸易增长对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根据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和国际经验判断,中国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已经具备进入快速发展的转折性阶段。

(四)面临发展服务贸易的关键机会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目前全球的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是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其兴旺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欧洲学者佩尔西·巴纳维克预言,到2010年,美国经济构成中只有10%是制造业,其余全部是服务业。国际投资倾向于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服务业的发展相对应的必然是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贸易将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贸易的竞争上。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1980至2005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商业存在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外国直接投资产生的,通过外国商业存在所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跨境方式的服务贸易。

可以预见,中国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会像当年承接制造业转移那样,成为全球的焦点。中国应把握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有利机会,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这将会极大地有利于优化贸易结构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从而提高整体出口竞争力。

四、中国发展服务贸易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服务贸易统计

及时掌握全面的统计信息,是对国际服务贸易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伴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大发展,伴随《服务贸易总协定》签定,服务贸易统计范围从服从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服务贸易统计,向包括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等多种形式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演化;统计分类数据更加详细,包括项目分类,也包括贸易伙伴国国别分类。目前,世界贸易组织等六大国际组织共同确定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包括居民与非居民服务贸易统计(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统计Bal-anceofPayments,简称BOP)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ForeignAffiliatesTrade,简称FATS)。向国际组织报告服务贸易BOP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有140多个,25个发达国家开展了服务贸易的FATS统计。按照世贸组织的建议,各成员的服务贸易统计都将过渡到这一体系。

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服务贸易管理的需要,在多双边谈判、分析中国在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引导国内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国内企业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信息支持,都对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有了更多的要求。而中国目前只是国际收支报告中有一部分服务贸易的数据,还没有开展服务贸易的FATS统计。而且,BOP中的服务贸易数据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比如不详细,没有按照国别、地区进行区分,不适应对外贸易工作的需要。没有全面的统计数据就无法全面反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状况,无法全面反映中国对世界服务贸易的参与状况,无法为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管理中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无法为国内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采取有利行动、提高竞争力提供信息支持。因此,中国需要尽快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以适应管理的要求。

建立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要本着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实际这样的基本原则,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为基本指导,要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相衔接,以支持中国有效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协议的谈判、协商与监测。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开发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结合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实和中国国民经济统计基础,构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明确中国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统计方式和方式。主要内容包括:统计范围和主要内容,统计资料的报送、管理,统计数据的与调整。该制度包括中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BOP)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FATS),覆盖《服务贸易总协定》建议的四种供应模式。

在方法上,要以《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为依据,建立起与国际规范相一致的统计体系。在具体指标及其资料来源设计上,要以中国国际收支统计、中国FDI统计,以及中国官方其他统计体系为基础,力争与这些统计体系相互间的衔接。初步形成中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初步的、主要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发展现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分析和定位,使之成为中国服务贸易数据的权威平台,成为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趋势、政策的窗口。今后将密切跟踪服务贸易统计规则的变化,不断完善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细化统计项目,增强统计的时效性和可比性。

(二)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考虑

鼓励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出口,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包括许多分支部门,情况不同,问题复杂。近期内将各部门分为“深度挖掘”、“重点培育”和“特别关注”三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出口促进工作。

“深度挖掘”包括旅游服务和建筑服务。旅游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第一大部门,尽管近年来增长缓慢,但是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39·64%(见表1),促进其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量规模就会扩大0·5个百分点,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继续支持旅游业发展,扩大出口。建筑服务更是我们传统优势部门。“重点培育”包括计算机和信息、运输、文化、金融保险和特许专利等。对这些行业要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重点推动。这些领域增长潜力很大,尤其是运输行业逆差达104亿美元,特许专利技术出口仅为1·5亿美元,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特别关注”包括咨询、音像、体育、教育、分销服务等。这些部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金额不大,实力不强,增长不快,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支持和发展。

1·运输业

运输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纽带,涵盖海运、空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全球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国际间客运主要依靠空运。中国海运服务市场需求量大,中国航运服务市场延续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出现了量增、价升、运力总体供不应求的市场特征。2005年中国外贸进出口货物海运量为10亿吨。中国拥有运输船舶20多万艘,8700万载重吨,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还是排名世界第三的造船大国和拥有海员人数最多的劳动力大国,这些都为中国海运服务的出口增添了重要的支撑。但是由于没有实现国货国运,外国船公司挤占了中国运输市场约80%的份额,致使中国运输服务的世界排名仅列第16位,恰恰说明中国海运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海运服务的逆差规模最大,如果海运服务得到促进和发展,至少可以发挥替代进口、减少逆差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

应大力促进以海洋货物运输为主的运输出口服务。加快中国航运立法步伐,加大航运市场监管力度,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运市场。参照国际惯例,对国家骨干船队实行合理的货载保留。对进口的二手船应给予减税、免税政策,对于企业在海外投资(含跨国并购)战略性码头和港口设施以及设立营销网络,提供贷款贴息和信贷担保。适当调整有关的税收政策,加大船舶折旧的速度与力度,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财务状况,自由选择有利于船舶更新换代的折旧法,允许企业在税前利润中提留一定比例的留成,以专项用于造船与买船等。对国家主力船队实行适度的航运补贴政策。在WTO等谈判中,争取其他国家(地区)更多地开放国际海洋运输及其服务,取消港口设施的进入额和使用限制,并开放多式联运。

2·服务外包

由业务流程外包(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TO)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和2007年分别增至5850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有着很好的基础,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由1999年的44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元,年均增速40%以上。一批创新型软件企业迅速成长,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相继取得了突破,网络游戏软件逐渐丰富。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有237家软件企业通过CMM3级以上评估。到2005年年底累计认证软件企业12000家,登记软件产品30000多件。近几年中国软件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取得了快速增长。出口额在1999年为2·5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35·9亿美元,增长15倍。中国的服务外包刚刚起步,2005年中美外包规模为2·38亿美元,仅占美国发包市场总额的1·30%。中日外包规模达5·68亿美元,仅占日本发包市场总额的5·36%,中欧外包规模为0·15亿美元,约占欧盟发包市场总额的0·25%。中国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前景看好。根据赛迪顾问最新的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承接软件外包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日本离岸外包增速达50%,估计50%以上将转向中国。目前对日软件出口占中国软件出口总额的59%,市场潜力贡献巨大。而且对承接日本软件外包市场上,中国的地缘、文化相通性等优势是印度、菲律宾等竞争对手难以追赶的。

应引导企业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带动中国服务外包迅速发展。今后国家应出台促进软件出口和外包的政策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将软件出口和外包纳入对软件产业的扶持政策体系,要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各类软件园区,发挥基地政策试点和示范作用。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电信设施建设、软件人才培训等方面扩大投入,培育和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要打造软件出口整体品牌,树立中国软件业统一的对外形象,发挥整体规模优势。

3·金融和保险服务

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程的加快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的需求将显著增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金融服务出口发展迅速,1997—2005年间年均增长23·5%,2005年出口规模达到1·45亿美元。继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达到600个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后,目前,国内的几家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都申请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中国拥有世界最高的储蓄率,2006年1月中国居民储蓄率达到51%,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4·8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人民币。同时,中国外汇储备高居世界榜首,突破9000亿美元。2005年年末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拥有金融资产43568亿元人民币。这些巨大的金融资产为中国金融服务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与国际跨国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保险业务海外的收益极低。

在对中国金融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继续鼓励外资参股或境外上市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中国各类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制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中国金融机构业务结构和创新,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人员到境外开拓市场,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尤其是为中国在外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华人提供金融服务。在促进保险服务出口方面,鼓励中国出口货物用中国公司提供保险。

4·特许和专利权使用

2005年全球申请的专利数量已经破记录的达到134073项,专利出现了空前的增长,增长率为6·7%。发达国家是特许和专利权使用费的主体,占据了出口的主要市场。美国是专利和特许权使用费最大出口国,2004年出口收入54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部服务出口的15·78%。中国在特许和专利权使用费出口方面有很好的增长潜力,中国在特许和专利权使用费方面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2004年进口45亿美元,出口仅为2亿美元。但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自2003年以来,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2005年,中国受理的三种专利申请量达到47·6万件,与2004年同比增长34·6%,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7·3万件,位居世界第三。在特许经营方面,到2005年年底,中国拥有的特许经营体系已经达到2300多个,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拥有特许经营体系数量最多的国家。

随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无疑会进一步提升,这必将为特许和专利使用权的出口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发展特许和专利使用出口,大有作为。而且,特许和专利使用贸易,代表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可以继计算机信息服务之后,成为中国实施后发出口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应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发展技术出口。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的若干意见》。推动政策性银行开展技术引进优惠贷款业务。同有关部门加强在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等各环节的协作。建立技术引进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引导各方科技力量支持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利用产业的海外转移,把成熟和适用的技术推向国际市场。利用各种资金资源,重点扶持专利和专有技术对外许可、技术咨询和服务,并对这种服务出口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在“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中,建立技术出口项目库,并公开国外对中国的技术需求,加大对中国成熟工业化技术的对外宣传力度,大力开拓技术出口市场。

总之,选择重点服务行业部门进行出口促进,是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格局、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处理好服务贸易开放与服务贸易出口的关系

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以往的开放经验表明,哪些领域较早地对外开放,哪些领域的发展就比较快。只有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才能提升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从而最终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应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应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在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部门,让外资充分参与,促进中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要把服务贸易作为涉外谈判的重中之重,就职业资格和学历的相互承认、在境外开办旅行社进行谈判,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劳务市场。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承接国际服务产业的转移,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对此采取积极主动,就可以抓住机会,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和机遇。如消极被动就会失去历史机遇,反而会让国际资本对国内市场和产业发展造成冲击。在新一轮的WTO谈判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中,根据中国国内市场的承受能力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实力,积极发挥中国拥有的比较优势,在具有较强国内市场承受能力的服务贸易领域,协商推动互相放开市场准入限制。

(四)针对服务贸易的特点有效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服务贸易发展的初期,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起到保护新生、促进成长、形成优势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各发达国家在立法、政府管理方面都高度重视。要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政府必须担负起相应的重要责任。加强对发展服务贸易的宣传和协调促进工作。充分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的优势,积极对驻在国(地区、国际组织)服务贸易的管理机制、政策法规、商业机会的调研工作,帮助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应充分发挥中国涉外机构如驻外使、领馆的作用,积极搜集国际服务市场服务进出口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企业;积极为服务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避免经营的盲目性;定期举办各种研讨会、报告会、向企业介绍国外服务市场情况;组织服务企业商务考察团,帮助企业寻找商业信息;建设“服务贸易指南网”,定期公布相关信息和资料,支持企业服务贸易的出口。

应加大发展服务贸易的资金投入。进出口银行在出口信贷条件和额度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为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提供保险支持。放松服务企业境外投资的用汇限制,简化其境外投资外汇审核程序,适当提高用汇额度。根据不同服务贸易部门的具体情况,对服务贸易出口业务和企业予以税收优惠。例如,对服务型企业的人员工资在税前列支,避免两次纳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服务出口所得减免营业税。设立服务贸易发展资金。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作用越来越大,需要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划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国参加展览、研讨会、境内外推介活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国际/重点国家资质认证、重大出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支持建设服务贸易示范区和服务业外包基地。

加强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协调高校、服务贸易示范区、服务贸易发达地区开展服务贸易人才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服务贸易的国际国内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又包括软件、技术等中国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五)加强服务贸易的整体协调管理

服务贸易涉及金融、保险、电信等诸多服务业部门。按《外贸法》的规定,商务部负责全国的服务贸易的管理工作,中国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整体管理工作,负责服务贸易的战略和政策制定,负责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负责服务贸易的促进工作,负责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具体的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长期以来,服务贸易各职能部门多头、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十分严重,中央和地方在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存在差别性,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也滞后于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和对内开放,也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谈判和对外开放。所以,服务贸易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整体协调,需要借鉴美国对于服务贸易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强政府管理,建立以服务贸易主管部门为核心、各部门密切配合综合发挥合力、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统筹中国服务贸易统计、规划、立法、政策协调、对外谈判和市场促进工作。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使政府管理更加有力、更加高效。

(六)加强服务贸易的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中国不同地区服务贸易的特点和行业优势,建设部级服务贸易示范区,为示范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带,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为重点,培育服务贸易出口主体。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发展服务贸易中的作用,美国在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就主要是由各州政府来操作的,各州都制定了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中国的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地的服务贸易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在一些服务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在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予以重点支持。根据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比较优势与增长潜力,对重点企业(集团)实行动态调整。

(七)按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开展促进活动

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不能依靠实物样品开拓市场,主要依靠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服务贸易企业很难向市场证明自己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更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服务贸易企业大都是规模较小,又不像货物贸易企业那样有长期的品牌和实力。尤其是中国服务贸易水平还很低,与货物贸易企业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规模更小、竞争力更弱。因此,要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探索适合服务贸易发展所需要的促进手段和措施。

一是可以借鉴美国和印度等服务贸易发展快的国家的成功经验,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整合企业力量,树立统一形象,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企业声誉,培育企业信誉;二是建立服务贸易监管体制,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扶持国内服务业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务贸易监管体系,统筹负责中国服务贸易统计、规划、立法、政策协调和对外谈判,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立服务贸易监测分析体系;三是形成服务贸易促进机制,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立足中国国情,创造良好环境,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促进政策,全面推动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搭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平台。建立全国服务贸易公共信息网站,介绍世界服务贸易总体情况,以及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主管部门、中介机构、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方便企业获取国内外信息;四是研究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出口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放宽对服务贸易企业人员的出入境管理。根据服务贸易出口领域人员出入境频繁的特点和需要,对重点服务贸易出口企业的部分人员在出入境管理方面予以放宽;五是形成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的广交会、深交会、厦洽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交易的内容,举办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支持在国内外举办若干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论坛、培训和展览,为企业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六是培育和建立一批服务贸易的重点品牌,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八)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根据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在发展本国服务业和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方面,都主要依靠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来进行,比如美国的服务业联盟。这些行业协会,统一协调价格、制定行业标准、分享市场信息。中国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整合企业力量,树立统一形象,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企业声誉,培育企业信誉。服务贸易协会要避免以往那种带有官方色彩的所谓“二政府”,服务贸易协会的领导要由企业家来担任,要通过选举产生。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国内外服务贸易相关部门、商会协会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为中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规范市场行为,充当中国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纽带。

(九)完善服务贸易的立法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9

2012年因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不及2011年,特别是出口下滑明显。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内蒙古进出口总值103亿美元,同比下降4.5%,其中出口37.2亿美元,同比下降13.8%,进口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

一、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构分析

1.贸易结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构成了内蒙古总体贸易结构。货物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出口总额虽低,但增长迅速。以2011年为例,全区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为15.46亿美元,同比增长53 %,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8.56亿美元,增长73.1%,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19%;机电产品进口6.90亿美元,增长32.8%,占全区外贸进口总额的10%。全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3.8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4亿美元,同比增长73.37%,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7%;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4亿美元,同比下降18.19%,占全区外贸进口总额的2%。服务贸易以2012年第一季度为例,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7亿美元,第一位是旅游业,贸易总额为1.68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5%;第二位是运输业,贸易总额达到0.73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0%;第三位的是其他商业服务,贸易额为0.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19%;第四位是咨询服务业,贸易总额达到0.1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6%;第五位是建筑业,贸易额达到0.15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4.1%。

2.市场结构。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内蒙古的对外市场已由俄罗斯、蒙古、日本拓展到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南美洲,贸易伙伴已达160多个,但基于地缘、区位、口岸等因素的影响,俄蒙仍属于内蒙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以2012年1-11月份为例,前11个月,内蒙古对外贸易额为103亿美元,其中对蒙古国贸易值为30.2亿美元,对俄罗斯贸易值为24.4亿美元,对俄、蒙贸易额合计占贸易总额的53%,特别是在全区贸易下降4.5%的情况下,对蒙古的贸易仍保持了23.2%的增长, 表明与蒙古国的贸易在内蒙古整体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凸显出内蒙古对外贸易增长的地区不平衡。

3.贸易方式结构。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极具边境地区特征,贸易方式上边境贸易占比较大。2011年内蒙古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占全区对外贸易总额的39%。2012年前11个月,在103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中,一般贸易额47.7亿美元,占比46.3%,同比下降8.5%;加工贸易4.6亿美元,占比4.5%,同比下降50.9%;其他贸易50.7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边境贸易42.8亿美元,占其他贸易的84.4%,占贸易总额的41.6%,边境贸易地位重要。

4.企业结构。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中,私营企业贡献最大。以2012年1-11月份数据为例,在103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额中,私营企业完成了67.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9%,占贸易总额的65.8%;其中进出口额上亿美元的企业有二连市吉利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二连浩特市正北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满洲里盛世华强贸易有限公司、内蒙古佳艺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额济纳旗庆华-马克那林苏海特、赤峰金剑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西金矿冶有限责任公司、正大高科电子(内蒙古)有限公司和包头罗地亚稀土有限公司等。国营企业完成18.1亿美元的贸易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6.1%,进出口额上亿美元的企业有包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企业完成16.1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15.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下降27.8%,进出口额上亿美元的企业有利乐包装(呼和浩特)有限公司。集体企业不足1亿美元,但增长较快,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5%。

5.区域结构。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特征,贸易完成主要集中在满洲里、二连浩特两大边境口岸城市及呼包二市。2012年前十一个月,完成十亿美元以上贸易额的盟市共有5个:满洲里市,完成贸易额19.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6.5%,占贸易总额的18.6%;包头市完成贸易额为19.1亿美元,同比下降23.2%,占贸易总额的18.5%;二连浩特市,完成贸易额18.1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占贸易总额的17.6%;呼和浩特完成贸易额15.8亿美元,同比下降16.7%,占比15.3%;巴彦淖尔市完成贸易额11.6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占贸易总额的11.3%。

二、内蒙古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中,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服务贸易中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如旅游、运输、工程承包等方面发展迅速,但包含着智力因素的一些服务项目发展缓慢。以2012年第一季度服务贸易发展数据为例,保险、金融、电影及影像制品出口额为零,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项目发展比较落后。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特别是一些智力型服务贸易项目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服务贸易自身的发展水平,也影响了货物贸易的发展。比如、金融、保险业发展落后,会严重制约货物贸易发展,从而影响内蒙古贸易整体发展水平。

2.产品结构不合理。货物贸易发展走过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漫长过程。但目前,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及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增速虽快,但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区货物贸易结构低度化问题。

3.市场过度集中。虽然目前我区贸易伙伴已达160多个,但主要贸易伙伴仍集中在传统市场,即俄蒙市场。2011年全区贸易总额119.39亿美元中,对俄蒙的贸易总额达到了57.38亿美元,占全区贸易总额的48.1%,特别是2012年,前十一个月数据表明,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对蒙俄的贸易总计达54.6亿美元,在103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中占比53%,表明我区贯彻国家向北开放战略实施已初见成效,但对其他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

4. 贸易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分为顺差和逆差两个阶段,与我国整体发展阶段与特征不相符。1978-2000年为内蒙古贸易顺差阶段,顺差额由1978年的500万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774万美元; 2001-2011年为内蒙古贸易逆差阶段,逆差由2001年的2.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5.7亿美元。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为逆差阶段(1982、1983年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3年有逆差外,其余年份均顺差。

5.企业优化能力弱。因我区与俄蒙边境相邻,边境贸易在我区贸易发展中地位重要,但从事边境贸易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竞争能力较弱。截止到2011年底,全区登记备案的进出口企业6614家,出口规模超过千万的企业仅有60家,进口规模超过千万的企业仅有139家。我区企业整体经济实力弱,缺乏跨国公司这类市场主体。

6.加工贸易贡献度低。内蒙古加工贸易在各类贸易方式中占比最低。以2011年为例,加工贸易占比7.96%,不足10%。内蒙古加工贸易属于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型加工,加工贸易链条短,生产主要集中在下游。零部件及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缺乏加工贸易中技术先进的中间材料和基础部件的国内制造和供货能力,与我区相关产业关联度差,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性不强。大多加工贸易企业仅做贴牌生产,几乎没有自主产品。贴牌生产技术含量低,对加工能力要求不高,产品附加值也低,处于国际产业的低端。

三、优化我区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外贸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要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强与俄蒙在资源勘探、开发及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其次鼓励我区有优势的产品,如羊绒制品、汽车、装备制造等在国外投资建厂;再次鼓励我区企业进行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最后鼓励我区企业通过并购、参股、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提高我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立足于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引进我区适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我区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以传统骨干产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的出口为引领的出口产品体系。同时,要通过组建多种形式的研发平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扩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另外,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产业素质。

第三,继续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构建我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市场。俄蒙是我们的传统市场,要在巩固俄蒙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外贸、外资及外经相互协调的办法,进一步拓展新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市场更应该成为我们拓展的主要市场,如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实力强、消费量大的发达国家市场。内蒙古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资源禀赋不同,经济互补性强,我区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出口我区有比较优势的羊绒制品、绿色农畜产品;兼顾开发中东、中亚、南美、非洲、东欧等市场容量大、具有深度开发潜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通过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加强彼此的了解,促进贸易的发展。

第四,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区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在巩固原有进口贸易的基础上要积极鼓励出口贸易发展。其一要鼓励轻工、纺织、服装、家电及绿色农畜产品等我区具有比较优势、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生产能力向目标市场转移,带动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出口;支持具备实力的各种经营主体的外贸企业、大型流通企等在境外投资建设批发市场、零售中心,扩大我区产品在当地市场的销售。其二要利用我区与俄蒙边境相邻的优势,稳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拓宽与俄蒙经贸合作的途径,带动我区产品的出口。其三要鼓励国内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走出去”,为我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其四要在口岸通关、外汇结算、国际货运方面为一些鲜活产品开通绿色通道,加快鲜活产品进入国际销售市场的速度。其五要对周边国家有需求、我区有优势的产品,如边境小额贸易中粮食等适度放开。

第五,建立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机制。我区出口企业大多为竞争力弱小的中小企业,在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中应因地制宜的建立适合当地企业的政策措施,如降低扶持门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使我区出口中小企业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支持和扶持,从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化能力。

第六,利用地缘、资源优势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助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和加强自主研发,增加加工贸易中技术先进的中间材料和基础部件的国内制造和供货能力,延长国内产业增值链;鼓励加工贸易向海关监管区域、出口加工区及口岸集中,充分利用进出口通关便利条件,促进我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规范的加工贸易税收体系,即按增值额征税,而不是按全额征税,为加工贸易企业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内蒙古50多年对外贸易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虽存在问题,但成绩令人瞩目。未来,我区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也恰逢经济结构调整、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区会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及国家赋予的各种政策叠加优势,使对外贸易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谋发展、在外贸转型升级中求生存,在规模扩张中求效益,以促进我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和协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实现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增长,国际贸易,2011(2).

[2]张国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际贸易,2011(3).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篇10

【摘要题】服务贸易

【关键词】全球化/服务贸易/中国经济

一、全球化进程中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贸易与市场的全球化。各国的商品不仅在本国,而且在国外与本国及其他国家的竞争者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最初是在有形商品之间展开的,随着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进而在无形商品之间展开。贸易的全球化首先是货物贸易的全球化,然后才是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其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独特趋势。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为710亿美元,而1999年则高达13400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7.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但在90年代则上升到25%左右。从各国国内的情况来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一直在60%以上。199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全世界平均为63.5%,其中,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9%,中等收入国家为53%,低收入国家则达到37%。所有这三类国家服务业所占的份额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都增长了5~10个百分点(高文书,2002)。

(二)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IT)产业,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心及发展的方向则是软性化的服务。如果我们考察服务业的分类目录,就会发现服务业是高新科技产业化的主要领域。在服务业的各子目录中,很多产业都是目前技术水平发展变化最快的行业。由于世界服务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趋势。

(三)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世界服务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不平衡性也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地区间的非平衡性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联系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欧盟是世界上服务贸易额最大的地区,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专业化强,与经济的拟和程度高,而且一直是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地区,其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占世界的比例一直在40%以上。亚洲地区仅次于欧盟,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比例位居第二,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在20%左右。而且,由于中国、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亚洲地区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亚洲地区除日本外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地区。北美地区则恰恰相反,由于该地区国家少,虽然服务贸易总量不如亚洲,但由于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发达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比较高,因此该地区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地区。

从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国家排序来看,位居世界服务贸易前列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额最大的前10名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我国的香港特区位列其中。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进口额排在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有中国香港(分别列9、13位)、韩国(分别列14、9位)、新加坡(分别列12、18位)、中国(分别列16、14位)和中国台湾(分别列19、12位)。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和出口国,1996年美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17.6%(见表1)。

1990年、1995年和1996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分别为6586.73亿美元、9056.51亿美元和9351.28亿美元,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70.1%、72.0%和70.3%。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1990年、1995年和199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额分别为2062.47亿美元、3503.33亿美元和3944.02亿美元,仅占同期世界服务贸易额的29.9%、28%和29.7%,可见,发展中国家占据的份额还相当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上,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存在大量逆差,而发达国家则有大量的顺差上(见表2)。由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本国市场对服务贸易产品的需求,因而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则长期保持服务贸易的顺差。作为世界服务贸易超级大国的美国,虽然每年都有巨额的外贸赤字,但在服务贸易上却有大量顺差,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1996年美国商品贸易有1892.5亿美元的逆差,但服务贸易却有819.1亿美元的顺差2.部门间的非平衡性发展。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体现在总量方面,而且体现在结构方面(见表3)。从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比例来看,世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中,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所占的比重一直在60%左右,而电讯、建筑、保险、金融等其他服务所占的比重一般都低于10%(除了其他商业服务之外)。

数据来源:WTO秘书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收支平衡表统计推算。

(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趋势

二战以后,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电讯、金融以及各种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从而使得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运输、旅游及其他服务中,运输服务比重下降,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信息服务业在新的科技浪潮的推动下,增长速度很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70年,在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中,国际运输服务占38.5%,国际旅游占28.2%,其他服务占30.8%。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种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截止1996年,国际运输服务比重由38.5%下降到27.3%,国际旅游的比重由28.2%上升至31.9%,其他服务的比重由30.8%上升至40.8%(见表4)。1996年,全球运输业增长率为2%,旅游业增长率为6%,而金融服务、电信服务业的增长率则达到7%,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正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优化趋势。

(五)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关税保护方式并不适用于对服务贸易的保护。但是,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M.J.Trebilcock和R.Howse(1995)把各国所采用的服务贸易壁垒分为四类:1.直接明显的歧视性壁垒,即直接针对服务业的明显的贸易壁垒,如电视和广播中对国内内容的管制、外国人建立和拥有金融机构的限制等;2.间接但明显的歧视性壁垒,指不是专门针对服务业但明显歧视外国人或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贸易壁垒,如对移民以工作为目的的暂时入境的限制、向国外付款和支付的限制等;3.直接但明显中性的贸易壁垒,即对国内外单位和个人都限制的服务业管制,如电路和电信的管制等;4.间接但明显中性的壁垒,指并非针对服务业,也并非针对外国人的壁垒,如国内标准、职业服务中的许可证、文凭或凭证规定等。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之后,上述第一种与自由化趋势明显相背的壁垒已经被限制或者被要求逐步取消,使用的余地不大。第二种壁垒也由于其明显的歧视性,其作用也受到限制。因此,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主要在第三、第四种不太明显的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其他产业,而且落后于其他国家。从1990~1998年,以当年价格计算,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幅度很小,1990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31.3%,而八年之后的1998年这一比例也只是32%。如果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在此期间不仅未升,反而有所下降,1990年为31.3%,1998年为28.3%。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明显落后。1998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2%,美国则是70%,中国不足美国的一半。1993年,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8%、51%和65%,即使和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比重也明显偏低,甚至达不到低收入国家1970年33%的水平。(注:黄胜强,《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利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如果和平均收入与中国相近或者比中国更低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是比较低的。1998年,按购买力评价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为3320美元,服务业的比重是32%,而人均GDP和我国相近的国家的情况分别是:约旦,服务业比例为50%;牙买加,服务业比例为58%;摩洛哥,服务业比例为54%;菲律宾,服务业比例为52%;印度,服务业比例为45%。(注: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二)服务业出口有限,与我国的经济及贸易地位不相符

衡量一个国家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有两个指标:一是各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世界排序;二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1995年服务出口额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法国和德国,出口额分别为1895亿美元、960亿美元和805亿美元。中国居第16位,出口额仅为184亿美元,不及美国的1/10。199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名从1995年的第16位上升到第14位,但与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各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来看,欧盟是世界上服务贸易出口最多的地区。2000年,欧盟的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0%左右,其次是北美,占20%左右。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是服务贸易的超级大国,其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的比重达18%,之后依次是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占7.6%、5.9%、5.7%和4.8%。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的大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排名第7位,但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却仅排在第14位。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为266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2%(见表5),这与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不相符合。

另外,从各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本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在20%以上,其中西班牙和奥地利分别达到33.1%和34.5%。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额的12%,可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于一般商品贸易。

(三)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从表6可以看出,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中,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这样的结构,表面上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是一致的,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旅游所占的比例过大,1997年、1998年分别占到49.12%和52.38%。1996年,世界旅游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的比例为31.9%,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过分依赖旅游业的出口。与旅游业相反的是,我国运输服务业的出口比例又远远低于世界水平。1997年和1998年,我国运输服务业的出口仅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2.08%和10.04%,1996年这一数据的世界水平是27.3%,是我国的两倍多。另外,由于我国旅游及运输业之和已经占服务贸易总出口的60%以上,其他服务贸易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低,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服务等的出口比重与世界相比明显偏低。从服务贸易进口的行业结构看,运输和旅游依然占总进口份额的60%以上,其各自所占份额大致相当,分别为30%多一点。从进出口总体行业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依然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进口以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为主。在出口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在出口份额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与其在进口份额中所占比例相比,仍然偏低,处于比较劣势状态(见表6)。

(四)服务业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不强

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也称净出口比率(netexportratio,NER),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其计算公式为:NXij=(Xij-Mij)/(Xij+Mij),其中,NXij为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如果NXij=-1,意味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NXij=1,意味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康承东(2001)根据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计算了我国1997年和1998年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从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来看,1997年和1998年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0.1043和-0.0928,均呈现出负数状态,表明这两年中,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在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行业上看,两年中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而一向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和建筑服务的比较优势指数也呈负数状态。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路

(一)应该增强政府在支持和保护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美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已从商品领域转向服务领域,扩展服务出口对美国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极为重要。而当时,美国服务出口面临各国设置的重重壁垒。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了旨在促使外国开放服务市场,为其服务出口提供动力和保障的一系列努力。在对内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贸易法》首次提出,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服务贸易。该法案第301条款授权总统对阻碍美国商务扩张的外国进行报复。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与关税法》,1988年又通过了《综合贸易与竞争法》,这两个法案都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列作为扩大出口的两项内容,同样适用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1994年,“乌拉圭回合”结束不久,美国政府就制定了新的对外贸易法案——《乌拉圭回合协定法》,不仅重申了以前法案的规定,而且对外国政府的“不公平”、“不合理”贸易措施作了扩大解释,将外国政府对美国产品和服务进入其市场的机会产生“限制性影响”的措施也包括在内。该法案还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在鉴别外国政府措施的限制性影响时,应考虑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地位和出口潜力,并在有关调查及制裁情况的半年报告中,说明这一程序使美国产品和服务出口机会增加的程度。除了上述综合性法案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十分广泛的行业性法律法规,如1978年的《国际银行法》、1984年的《航运法》、1995年的《金融服务公平交易法》、1996年《电讯法案》等。

美国的所有有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都体现了保护本国市场、限制外国竞争者的目的,它们为美国政府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寻求法律基础。在对外行为方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对别国施压,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在多边关系领域,美国始终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热心推动者,致力于建立一个类似于GATT的全球性规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与美国在这方面倾心推动是分不开的。在区域关系方面,美国积极与加拿大、墨西哥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先后签订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把实现区域内服务的自由流动作为重要内容,并由此为其服务出口带来了切实利益。在双边关系领域,美国在1975~1988年间,曾11次援引贸易法301条款处理双边服务贸易争端,涉及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广告、广播、电影发行、建筑与工程、保险等部门,如迫使日本、韩国等国开放保险市场、建筑市场等。为了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美国政府其他许多部门,如商务部、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财政部、运输部、国务院、旅游管理局、进出口银行、国际开发署等,与服务业企业密切合作,为其提供有关市场、外国经贸法规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并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外商接触,积极开拓市场。

综上所述,美国政府对其服务贸易的干预是广泛而深入的。美国的经验说明,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服务贸易发展的初期,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起到保护新生、促进成长、形成优势的重要作用(程大中,2000)。要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政府必须担负起相应的重要责任。

(二)加快服务业对内开放的步伐

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开放,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封闭状况,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进入和退出。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部门如电信、银行、保险等,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竞争力缺乏。这些行业也是我国加入WTO谈判中,主要缔约方要求我国开放呼声最高的部门。在这种条件下,服务业的大幅度开放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势必对国内服务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在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实行对内开放,降低国内市场的垄断程度,适当放宽对内资企业的审批标准,允许国内有条件企业投资这些行业,通过充分的国内竞争来鼓励创新,提高国内企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三)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服务贸易和开放服务市场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法律规定。因此,我国应加强有关服务业的立法工作,按照GATS的有关规定,制定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当外资服务业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有损害威胁时,能按照法规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另外,对于我们已经承诺开放的服务领域的现行立法,应该按照GATS的规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对那些已经承诺开放但尚未立法的服务领域,应按开放的程度、开放的时间进程等做出统筹安排,避免出现立法上的无序现象。超级秘书网

(四)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

加入WTO,开放我国的服务市场,有利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与市场体系,参与新一轮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日臻成熟,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性的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五)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广泛,而且服务业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所以发展服务贸易不是单独的行业、部门和企业所能办到的。我国应迅速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服务贸易宏观管理和对外开放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和策略。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国服务出口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负责与国外进行多边或双边服务贸易谈判;监督国家给予服务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统计和掌握国际、国内服务贸易的基本数据和市场状况等。

【参考文献】

[1]程大中.美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启示[J].经济纵横,2000,(5).

[2]高文书.国际服务贸易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胡庆明.论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黄胜强.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利弊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决策借鉴,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