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2-25 17:37:29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1

一、工业互联网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

近年来,网络安全威胁加速向工业领域蔓延,工业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国家安全。接连发生的乌克兰断网事件、美国Dyn公司域名系统瘫痪事件及“永恒之蓝”病毒肆虐全球已经为我们敲响警钟。

(一)互联互通导致网络攻击路径增多。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全要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互联互通,打破传统工业相对封闭可信的生产环境。越来越多的生产组件和服务直接或间接与互联网连接,攻击者从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都可能实现对工业互联网的网络攻击和病毒传播。特别是,底层工业控制网络的安全考虑不充分,安全认证机制、访问控制手段的安全防护能力不足,攻击者一旦通过互联网通(二)标识解析系统网络安全风险严峻。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类似于互联网中的域名系统(DNS),是支撑网络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国际上目前存在Handle、OID等多种标识解析方案,但散而弱,并未成熟,对其安全性的考虑则更为滞后。在探索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的过程中应同步规划部署相应的安全措施,需考虑整体架构的安全和实际运行中与DNS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面临的DDoS、缓存感染、系统劫持等网络攻击。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风险加剧。工业互联网平台被一旦受到木马病毒感染、拒绝服务攻击、有组织针对性的网络攻击(APT)等,将严重危害生产稳定运行,甚至导致生产事故,威胁人身和国家安全。此外,我国企业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难以与GE、西门子为代表的跨国寡头相抗衡,国外平台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部署将导致严重的安全可控风险。

(四)工业互联网面临严峻的数据泄露风险。工业互联网数据种类和保护需求多样,数据流动方向和路径复杂,设计、生产、操控等各类数据分布在云平台、用户端、生产端等多种设施上,仅依托单点、离散的数据保护措施难以有效保护工业互联网中流动的工业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承载着事关企业生产、社会经济命脉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业数据,一旦被窃取、篡改或流动至境外,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安全管理体系亟待健全,企业安全防护能力尚显薄弱,安全技术手段仍需加强,产业支撑能力不足,难以有效适应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安全保障现实需求。

(一)安全管理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针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管理体系仍未建立,主管部门、运营单位、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商等多方主体在保护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的责权义务暂未明确,难以有效督促企业落实工业互联网安全保护要求。此外,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安全接入、数据保护、平台防护等方面的标准尚未出台。

(二)企业意识淡薄,安全防护能力不足。工业企业普遍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情况,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缺乏足够认识,安全防护投入较低,安全产品、安全解决方案应用水平不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前期对部分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用户口令、身份认证、通信加密等方面均存在大量安全问题。此外,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更是缺乏配套资金及人力部署安全措施。

(三)科研投入少,部级技术手段缺失。美国已建立爱达荷、桑迪亚等六大国家实验室,德国成立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夯实工业领域安全技术储备,在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我国整体工业互联网安全才刚开始起步建设,科研投入较少,尚未形成部级、有组织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快速处置和有效溯源的技术手段,应对新型攻击的安全能力不足。

(四)技术产业支撑不够,安全可控问题不容小觑。我国工业互联网使用的组态软件、控制器、传感器、工业云平台等核心软硬件、基础平台多被外商巨头垄断,大多存在安全漏洞且有预置后门风险。同时,在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缺乏体系化、针对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产业生态尚未形成,难以满足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安全需求。

三、相关建议

《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我国亟需建设满足工业需求的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增强设备、网络、控制、应用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有效识别、抵御和化解安全风险,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构建安全可信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明确各主体安全责任和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数据保护等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推动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等重点领域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互联网融资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遇到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融资受到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各中小企业加强重视互联网融资的优势,积极创新互联网金融融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互联网融资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因此,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成为当前中小企业的工作重点。研究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且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融资的优势

(一)解决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机构拥有庞大的数据信息,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电商信息,进而为中小企业的互联网融资提供参考。同时,互联网融资能够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是否具有贷款资格、贷款数额以及企业的还款能力,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合理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机会。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融资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数据资源为依托,能够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深入分析数据信息,解决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避免信贷配给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能够自动对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只要加以人工审核就能够实现对中小企业融资申请的审批,减小在融资审批过程中个人因素的影响。同时,依靠数据进行融资审批能够避免信贷配给问题,提高融资的透明性与公开性。另外,互联网融资能够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金状况选择最合理的资金需求者,为中小企业提供均等的融资机会。

(三)降低贷款成本。首先,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融资能够利用网络中的庞大数据信息,避免信息收集的时间和资源浪费,降低信息处理的费用;其次,互联网融资能够减少交易费用,避免在交易过程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浪费。这是因为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融资交易主要通过互联网平成,节省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理念落后。由于受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金融理念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同时,有些中小企业缺乏对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融资的了解,不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融资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另外,虽然有些中小企业能够正确认识互联网融资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导致互联网融资成为企业的口头工作。

(二)金融监管缺失。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金融监管缺失,从而会导致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着垄断、恶意竞争等行为,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资金和规模限制,本来就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金融监管的缺失难以保障安全的市场环境,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的发展。

(三)资金安全问题。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度不高。同时,由于人们习惯于传统的金融模式和融资模式,刚开始接触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融资会有一些不适应,容易被网络的虚拟性影响,对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融资产生怀疑,不利于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互联网融资方式。同时,由于金融行业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融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安全问题。

(四)经营风险较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指企业管理者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失当状况和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金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由于互联网平台中的丰富信息和互联网的虚拟性,中小企业的互联网融资存在着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和资金安全问题,增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方式要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五)员工素质较低。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方式要求员工具备完善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能开展工作。同时,企业员工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积极创新企业的融资方式。但是,当前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并且大多数员工只注重日常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策略

(一)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方式,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做到及时还款,获取政府和银行的信任。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银行的贷款,银行的信任对中小企业融资有着重要意义。为此,企业应积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筹资能力,完善企业运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获取银行的信任。同时,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应积极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掌握互联网金融融资技术,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

(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领导阶层独揽大权,掌握着企业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决策和企业发展有着较强的主观性,减弱了企业发展的科学性,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中小企业的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时常发生权责分配不明确、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等问题。为实现中小企业的科学发展,中小企业应积极优化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各个岗位的责任,加强对企业决策和企业运营的监督,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互联网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因此,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企业应加强对互联网融资的认识,积极学习互联网融资知识和融资技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融资创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应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企业工作,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四)提高员工素质。首先,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员工的信息素养,完善企业员工的信息知识,培养企业员工的信息技能,使企业员工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金融工作和融资工作;其次,企业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指导企业的互联网金融工作和互联网融资工作,积极创新互联网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再次,中小企业应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根据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和互联网融资的要求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的信息化水平;最后,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四、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路径

(一)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信用度,并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核实,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检测,进而实现金融融资。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为此,企业应积极完善互联网结算手段,搭建企业网络平台,并积极建立企业的信息数据库,保障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同时,企业应加强网络风险防范,保证电子商务平台融资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

(二)利用网络贷款进行融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网络贷款也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利用网络贷款进行融资。网络小额贷款能够使中小企业进行网络在线贷款申请。中小企业只要登录网银就可以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申请,简化申请流程。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复杂多样,而网络小额贷款申请比较容易,网络中存在着很多虚假的无抵押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应认真辨别网络贷款机构,保证网络贷款的安全性。

(三)利用众筹模式进行融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众筹模式进行融资。众筹模式有利于集中社会资金,并加强投资者之间的交流,为中小企业的决策和运营提供建议。同时,众筹模式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创意产品和潜力产品,加快企业的产品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应积极利用众筹模式进行融资。

(四)利用P2P平台进行融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可以利用P2P平台进行融资。P2P平台融资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进而为平台客户投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P2P平台降低了融资门槛,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融资机会。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利用P2P平台进行融资。

(五)创新传统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资金条件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积极创新传统融资模式。为此,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对传统融资模式进行推陈出新,积极建立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与银行的网络对接,使银行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运行流程和盈利能力,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同时,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了解竞争对手的资料信息,了解行业贷款的具体情况,进而缩短贷款时间,提高融资效率。

五、小结

互联网融资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技术与融资方式的结合。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融资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互联网融资能够有效解决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对企业融资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还不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仍面临着金融理念落后、金融监管缺失、资金安全问题、经营风险较大、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信用水平、信息化水平,并积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员工素质。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要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利用网络贷款进行融资、利用众筹模式进行融资、利用P2P平台进行融资,并积极创新传统的融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完善互联网融资,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念,王海军,赵立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基础与模式之辨――基于中国的实践[J].南方金融,2014.4.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08-03

1983年国际互联网在美国建立以来,全球信息网络技术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从Web1.0时代到如今的Web3.0时代,即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将数据处理的集中化、大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成为现实,“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方法都产生巨大变化。在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也逐渐开始推行“互联网+党建”,优化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党建工作模式。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这一概念和新业态得到进一步推广,为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党建”这一新常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积极践行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互联网+党建”模式的提出,给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能协助其将党建工作转移至互联网平台,克服时间和空间对党建工作的限制,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一、“互联网+党建”模式对国企党建工作创新的积极影响

党建工作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需要国企的党组织认清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积极寻求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互联网+党建”模式是国企对党建工作的创新,是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的党建变革,标志着国企党建信息化开始向纵深发展,既开启了党建信息即时化时代,也拓展了党建信息化的功能,对破解党建“瓶颈”、实现政党建设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了国企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党建信息化就是政党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党的建设,更新党建模式、方式与方法[1]。2010年1月5日,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联合建成的“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正式开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的到来。在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开通仪式上,强调:要“把手机信息系统真正建成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窗口,通达社情民意的崭新渠道,推进基层党建的有效载体,服务基层的重要手段”[2]。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移动端的发展增强了用户实时沟通,但由于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子公司或者下属公司分布全国各地,一定程度上给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造成困扰,而互联网则为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党建”模式有效克服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国企党建信息化的功能得以拓展,在电子党务、宣传功能等基础上,还凸显了网络监督功能,使国企党建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

(二)拓宽了国企党建的群众基础和舆论阵地

201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等各项数据都在稳步提升(见下页图)。而国有企业中,从上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有党员的存在,占据绝对数量的国企基层党员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于传统的党建活动方式兴趣不大,而比较热衷于网络互动。因此,在国有企业推进“互联网+党建”模式,能够使党建工作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展开。另外,国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还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某种程度上是国家的对外名片,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模式抢占了网络舆论高地,不仅有利于使人民看到国企的先进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方便向外界展现我国国有企业的良好风貌和党员先进性及纯洁性。

(三)丰富了国企党建工作的方式和内容

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早已实现信息化,然而党建工作却多年来进步缓慢,“互联网+党建”模式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工作转移至互联网平台,“网上党委”“网上党支部”的建立将会拓宽传统党组织的工作载体,使党开展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变得更加多元化,能够及时地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与工作情况。远程教育、网上理论阵地、信息资料库、手机报等的建立以及网络社区、微信群的使用,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与业务学习提供了便捷渠道与丰富资源,有利于时刻把握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使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互联网+党建”模式不仅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党务公开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国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等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互联网+党建”模式使国企党组织能够随时随地与党员、职工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了解职工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增进了感情,拉近了相互的距离。

二、国企“互联网+党建”模式推进中的现实困境

国有企业跟随国家党的建设,从互联网技术普及以来就在逐步探索党建信息化,“互联网+党建”模式是党建信息化的一个高级阶段。然而,由于党建自身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党建信息化工作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国有企业现在推进“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中有许多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一)互联网思维贯彻不利

国有企业现今的党建信息化工作并非“互联网+党建”模式,而是“党建+互联网”模式。尽管这只是两个词排序的不同,但是意义差别很大。所谓的“党建+互联网”,是说党建工作按照原有的思路和模式,利用互联网渠道和平台,改变工作阵地和工作方式,将党建工作简单地搬到互联网平台,这种创新仅仅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而“互联网+党建”不仅是工具的简单利用,这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工作思路、工作心态的变革,进而使党建工作整体模式发生变革的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不仅要求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掌握互联网技术,还应有互联网的思维,理解互联网的运行机制,进而运用到党建工作中。

(二)互联网工具使用混乱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一些传统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具有社交功能的新媒体工具也被国有企业在推进“互联网+党建”中广泛使用。然而,国有企业对于各种互联网工具的利弊把握不准,盲目使用互联网工具,导致互联网工具在党建工作中主次不分明。同时,内容更新缓慢,重建设,轻维护,使网络中出现大量的“僵尸网页”(或“僵尸微博”“僵尸公众号”,即指长期不使用的网页、微博、公众号)。笔者从169家国有企业中随机抽取了10家进入其官方网站,其中:1家国有企业网站打不开;3家国有企业网站无任何党建工作相关的内容;1家国有企业网站仅仅首页有相关党建工作的图片,并无实质内容;还有5家国有企业官方网站有内容更新,但是根据内容时间显示,基本都是短时间内大量更新内容。单从这10家国有企业官方网站内容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网站在“互联网+党建”中的使用并不合理甚至是空白。

(三)虚拟党建和实体党建发展失衡

互联网党建和传统党建是相统一的,不可顾此失彼。信息时代的虚拟党建在工作方法和效率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党优良的传统工作方式可以丢弃,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需以及为群众排忧解难等服务群众的做法。国企在虚拟党建工作中存在着虚拟和实体党建不协调的现象,例如,有的党组织过度依赖信息化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党务工作,对生产生活中职工的难处不闻不问,造成形式主义和。还有一些党组织则因循守旧、害怕创新,不敢去改进工作方式,对于互联网党建不了解、不信任,特别是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国企,出于信息安全考虑,对虚拟党建也是比较排斥。国有企业工作地点分散,党建工作如果做不到位,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社会中的歪风邪气就会快速传播到党员群体中,放任虚拟党建和实体党建的失衡状态,就会使党建工作缺乏具体的目标,流于形式,导致管理混乱,党员作风不端、政治素质不过关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推进国企“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的对策

国企党组织在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吸取国外党务信息化的经验,不断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党建信息化关系到党员队伍的建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党服务群众的质量,以及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最终影响到国企的形象及可持续发展[4]。纵观国有企业推进“互联网+党建”模式创新情况,还存在很多不足,人员、技术、意识以及态度等都需要逐步解决。

(一)充分重视党建工作,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

国有企业在资源、政策方面受到特殊照顾,一些领域如电力、石油等还存在垄断性质,导致国有企业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地。2014年以来,中央纪委共通报了74名国企领导干部被调查。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迫在眉睫,国有企业经济建设固然重要,思想政治建设同样不可忽视。作为由党和政府控制、管理的企业,党建工作就是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国有企业的思想建设举足轻重。国有企业要将党建工作贯穿在企业建设和员工发展中,助力企业保持勤于钻研、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风气,督促员工发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为人民服务的传统作风。从思想上促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和全体员工的认识,摒弃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一些歪风邪气,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损失。

(二)进一步完善党建制度,打好“互联网+党建”模式的制度基础

当前,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还存在诸多制度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必须高屋建瓴,从基层党支部建设抓起,制定适合自己的党建制度。从党员的发展、考核,到基层党支部的“”、主体活动、特色党日活动等等,都要建立稳定的工作指导手册,指导基层党支部工作,进而推进整个企业的党建工作。如今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的“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活动,国有企业就要通过基层党支部在党员群体中推行,加强党员的学习和考核。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为“互联网+党建”模式提供保障,否则制度缺失只会给“互联网+党建”带来更多问题。

(三)充分有序利用互联网工具,打造“互联网+党建”体系

党建工作一方面是对自身进行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发挥着弘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功能。每一项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都伴随着一种或多种互联网工具的产生,各种互联网工具除了有技术使用上的差别,还有受众群体、使用功能、使用效果的差别。国有企业要充分理解掌握各种互联网工具差异性,对于党建工作的不同方面,选取最适合的互联网工具,打造一种主次分明,各显神通,有体系有框架的互联网工具集合,真正做好“互联网+党建”。例如:对于传统媒体这种互动性不强的媒体工具,就可以作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对外展示、接受监督的工具;对于移动端的社交媒体工具,就可以作为党员干部日常交流、学习使用。当然,这种因互联网工具的特长进行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国有企业要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党建”体系,用好互联网工具。

(四)把握好虚拟党组织和实体党组织的关系,做到协调统一

实体党建在国企党建中依然起着基础性作用,虚拟党建依托实体党建而生,充当着实体党建的助手,是“党的建设的全部内涵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延伸,它与现实党建共同构成网络时代完整的党建系统”[5]。信息时代的国企党建工作中,两种党组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不可或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使它们协调起来。首先,国企党组织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技能、新思想,消除恐网心理,提高应对网络事件的能力;其次,要协调实体党建和网络党建的均衡发展,要认识到网络党建是手段,不能与现实世界脱离,网络平台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反映现实矛盾;最后,不能用虚拟的活动代替党组织的实体活动,党组织面对面的活动更有利于情感交流,更容易接受思想方面的教育,党员在虚拟平台中的收获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达到虚拟和现实的统一。

总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能在短期内迅速解决。必须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长远规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实现“互联网+党建”,形成长效机制。避免党建工作和国有企业的业务脱节,保证党建工作在协助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对国有企业业务范围和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正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红凛.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多重影响:从信息技术、信息化生产方式到信息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6).

[2] 李章军.出席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开通仪式[N].人民日报,2010-01-06.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R].2016.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4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企业;营销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的普及,现今社会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信息化管理,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运营管理机制,电力企业也取得了十分重要的发展。互联网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利用对互联网才可以使得电力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一、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在电力企业中,尤其是针对电力企业中的营销而言,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完成发展客户,帮助客户购买、缴纳水电费,管理客户档案,解决客户困难和问题等工作。这样的信息化手段不仅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的准确率,还可以极大的促进工作的效率[1]。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讲,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使得工作更加的方便,更加的快捷,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

二、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理念落后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还是持有一个保守的态度,并没有进行什么创新。电力企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电力营销由于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不够了解,相关知识薄弱,仍旧停留在市场营销的层面。这就导致电力企业营销没有相应的监督和完善的管理,从而影响电力企业的快速、长远发展。2.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措施不够全面在电力企业中,如何对电力营销工作进行展开,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方案。电力营销主要由营销任务、营销途径和营销目的三个部分组成[2]。首先,有些电力企业的营销任务还不够明确,仍旧以电力供给作为营销任务,更是以催缴水电费作为营销活动,这样就会造成与客户交流不到位,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双方关系。其次,电力企业的营销途径还需要进行拓展。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电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电力营销情况和监管系统,但是仍旧缺乏与客户互动、联系的网络平台,这就会导致电力营销相关信息的传递不及时,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与客户取得联系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和工作的质量。最后,电力企业的营销目的也需要进行优化处理,电力企业的营销目的不明确也会导致整个工作的单一化,影响其发展。3.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模式单一现在大部分电力企业仍旧在使用原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大多都是分散的,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如果哪一项环节或者某几项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出现的问题无章可循从而无法解决。4.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由于从领导层面开始,都普遍认为电力营销工作就是简单的收取水电费,因此也就没有专门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领导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这样就会出现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懒散,工作不认真、不积极,工作简单化等现象,从而导致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有关建议

1.打破电力营销原有观念,树立电力营销新理念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建立,对电力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一次机遇,也可以说是一次挑战。为了适应互联网环境,不被社会所淘汰,电力企业应该及时转变自身的思想,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建立新的网络沟通平台,及时的与客户取得联系并为客户制定独立的服务机制,创立新的服务项目,从整体上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理念。2.完善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制度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触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电力企业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抓住机遇,与互联网共同进步、发展。第一,电力企业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将如何安全用电,如何节约用电纳入影响任务之中。这样,不仅仅可以充实营销的内容,还可以打好群众基础,为今后的营销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二,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让客户可以自由的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发言;同时,电力企业也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及时的更新自己企业的活动和优惠政策,与客户形成积极的互动,相互交流从而最真实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从根本上来对企业营销进行转变,符合客户口味。最后,还需要将原有的营销目的进行重新确定。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营销目的应该就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以第一时间为客户解决困难为己任,以此来树立好品牌形象,提高群众对于电力企业的认知,为电力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3.建立智能化电力营销管理机制在现今社会,只有智能化电力营销管理机制,才可以将电力营销的各个环节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最快速度的完成电力营销任务,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想建立智能化电力营销管理机制,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于自身电力企业制定出一整套符合企业内部发展的完整电力营销体系;第二,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连接的网络系统,比如可以让用户通过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只有做好以上两点,才能够建立好智能化电力营销管理机制,才能够减少人工操作和失误,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客户,更好的发展电力企业。4.加强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的培训电力企业应该对电力影响引起重视,并对电力营销的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课程进行培训,做到多培训、多考核、多监考,制定优胜劣汰的制度,为电力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可用之才。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电力企业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进取,才能从根本上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电力企业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才能够跟紧时代的步伐,才能够为迎接下一个未知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磊.新环境下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总体规划与策略[J].房地产导刊,2016.

[2]侯丹,刘露莎.互联网环境下电力营销在电网运行中的管理策略[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5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力;创新融合;特色化

自2014年,我国的整体网民的规模为6.18亿,网络经济的整体规模达到5956.4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交易达53729.8亿元(摘自2014年中国网络经济年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的被提出与解析以及互联网2.0时代的来临,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与老一代的互联网企业(如:BAT)不同,他们更加具有创造力与激情,更加懂得利用互联网去影响人们的生活,更加懂得如何赢得现在主流消费者的心里。因此,我们总结出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两个特征:

第一,新兴互联网企业创新合变化是企业的主题

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是在技术本身的发展前景,还是其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虽然有一批成熟的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两者时代不同,消费者心里不同,没有较好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借鉴。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创新与特色,这是无法复制的。因此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企业领导图案度自身持续不断的摸索与创新,它不仅体现在对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更体现在其独特的互联网的市场运作技巧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二,新兴互联网企业与其他产业或者行业交叉形成新的发展

可以看到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依靠互联网本身很难实现其商业价值,之所说互联网+的概念是融合的概念,便是新兴互联网企业与其他传统产业结合,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实现产业转型,形成新的产业并发展,它们将原产业与换联网的优势,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产品与服务,挖掘出潜在的市场机会并以此获得丰富的经济回报.类似如:滴滴打车(现为滴滴出行)、饿了吗等都是结合了传统的汽车服务业、外卖业而形成的新的增长趋势,也创造出了新的产业。

通过对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特征总结,可以看到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这也预示着其内部的管理模式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具有这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特点:

1、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具有无边界、扁平化

在总结企业互联网企业发展中,“快”一直都被列为是互联网企业的最高法则,所谓的快就是快速反应、快速适应、快速发展。因此新兴互联网企业必须建立相对柔性、灵活的组织,包括部门及岗位设置、职责等。新兴互联网企业在组织管理上与传统企业不同,不采用集团企业比较流行的金字塔的组织管理模式,而采用类橄榄似的扁平化组织,这种组织架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外在环境的改变,如果采用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内部流程时间较长。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早已被其他企业所占据;而在职位与职责设置上,互联网企业因快而生,因此岗位的设置上讲求多元化,摆脱传统的一人一责一岗的职位设置,在岗位上对类似的工作职责进行整合与包含,变成新的职位。减少个人岗位,增加团队岗位职责。强调整体的团队工作的推进,另外在一些岗位工作内容变化较快的部门,出于灵活、机动的岗位设置原则,以团队或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一项工作时,不再设置固定的岗位,也不再规定某个人的固定工作内容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2、新兴互联网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强凝聚力、强执行力、强学习力的组织文化

新兴互联网企业真正由于其“快”的本质,形成了企业在管理与运营上的多变性,有时候快能带来收益,但对员工来说过快的变化会让员工在企业中变得迷茫而无所侍从,最终人心涣散并造成大规模的人员流失。因此新兴互联网企业需要企业及早找到并明确企业始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让员工认同企业基本价值观。另一方面在企业价值观的倡导上,传统企业喜欢用“德行”来定义企业的价值观,但在新兴互联网企业中此类的价值观在企业快速发展中变得与企业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在互联网企业价值观中应强调执行与学习,在快速反应的企业中执行力是企业能否完成目标的关键。执行力的缺失可能会造成互联网企业失去动力,最后落后于市场,而倡导学习力则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过量的载体,大量的信息与知识需要更新与学习,因此在新兴互联网公司中没有学习力是人力资源无法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最后,强的凝聚力也需要企业来进行倡导,现代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已由个人向组织与团队转变。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更需要团队配合去完成工作。凝聚力越强的团队就越有执行力,也越能去主动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3、新兴互联网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由于互联网行业发展时间短,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与行业工作经验普遍较低,例如:移动Ios与Android工程师,这类软件兴起也不过3到5年,从业人员更是稀少。另外我国的大学本科阶段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便没有此类的应届生可以进行专项的培养。现有的此类开发人员都是由其他互联网企业自行培养的。这也造成了互联网企业“挖角”严重的现象出现。造成了新兴的企业较大的人力成本与人才流失严重。所以,新兴互联网企业应先注重从内部发掘有潜质的员工并加以重点培育,要敢于任用年轻员工担任关键岗位和管理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自己的核心队伍和管理与技术人员。其次,联网企业的员工自身学历与素质都较高,对工作的需求层次也不同,不能与传统行业的员工相同对待,企业内部要有完善的内部培养和提拔机制,对重点岗位的员工重点关注。互,要有针对性开展一些特色福利等活动,形成企业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逐步减少关键人才的流失。

4、互新兴联网企业“特色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6

一、引言

自2015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尤其是处于变革发展的各类行业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新生事物、新生理念与日俱增,而“互联网+”的理念也随之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之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近年来呈现如火如荼发展趋势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来说,其获得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有效地抓住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通过网络打破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固有束缚,为需要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学员们提供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虚拟课堂,并以这个有效载体承载学员进修的活动开展。这种利用网络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方式,通常被称为网络远程教育。

目前的网络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优越的一面,但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进步与受众群体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不断变化,其缺点与不足也在日益显现,对这种利用网络工具开展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与限制。根本上来说,现行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仅是将现实中的课堂“搬”到虚拟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仅从以往的在现实课堂中听讲、完成作业变化为在“虚拟课堂”中进行上述活动,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互联网理念、发挥互联网作用。据此,本文结合“互联网+”理念与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对开展“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具体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相关概念阐述

根据李克强总理在各类重要会议中的相关阐述,结合各界人士对“互联网+”这一理念的理解与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平台,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集成,从而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进而发展出新的行业模式、行业生态循环的过程。“互联网+”的存在意义在于最大限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实现信息要素的高效率传递,实现信息共享。

就其特征来说,“互联网+”表现出以下六方面特质:

第一,跨界。“互联网+”的过程体现于信息通信技术跨越行业壁垒、用于其他行业重塑优化的过程之中。

第二,创新。各行业进行“互联网+”的改造过程,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中运用的过程,更是互联网技术发展驱动内核的创新思维在各行业中的渗透、传播与深入应用。

第三,重塑。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各行业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连接行业内各个组成部分,高效率地进行信息交换、决策制定等工作,因此其行业运作模式必须也一定会因“互联网+”的过程发生变化,即结构重塑。

第四,人性。“互联网+”在各行业中的引入,有助于行业重新审视对于“人”这一要素的价值在行业中的体现过程,强化对用户体验的实时反馈与实现,提升对于人性的尊重,提升对于人的创造性的关注度与重视。

第五,开放。通过“互联网+”能够有效消除原本行业中的信息孤岛,从而化解制约创新的各类环节,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良好的行业创新机制,避免重复劳动。

第六,连接。通过“互联网+”改造能够使各行业与其他行业构建沟通渠道,从而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有助于行业借鉴、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对本行业的升级改造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参考。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变革是指:通过行业内各企业、个人的参与,构建出统一的全网、跨平台、场景沉浸式教育平台,最大限度切合用户使用习惯。为具有接受远程教育意愿的个人提供完备的学习辅助工具、相应资料与考核体系,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的网络式教育改进。

三、“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原则

根据“互联网+”特质,结合网络远程教育的特征,“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设计原则如下:

(一)跨界融合原则

转变网络远程教育传统理念中仅将“网络化”作为线下教育在线上移植的手段,通过充分理解“互联网+”的内在本质,精确选择信息技术与网络远程教育的融合点,合理利用各项信息技术手段为网络远程教育在互联网范畴内展开提供支撑,做到互联网技术、理念与网络远程教育目标、构想的深层次融合。

(二)有效创新原则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消除网络远程教育的时间局限性、空间局限性、载体局限性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将教育的本质以互联网的形式予以深入实践与阐发;同时注重创新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及时引入互联网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新理念、新手段与新方法,促进网络远程教育的技术、方法与时俱进。

(三)流程重塑原则

依据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实际情况与创新程度,实时监控、评价与反馈与之对应的网络远程教育工作各项流程,对无法为“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乃至阻碍其发展的业务流程进行切合实际的改进,提高相应工作的工作效率,合理优化网络远程教育开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四)以人为本原则

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网络远程教育进行改进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作为直接受众的学员的使用体验,通过持续性的学员使用感受反馈调研明确改进后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中不符合用户使用的待改进事项,并合理改进。此外,还应当注重作为教育服务提供方的各类院校、研究院所等在使用中的直观感受,并做出切合实际的改进。

(五)开放互联原则

通过“互联网+”理念的引入与相应创新的应用,在行业内破除各个提供教育服务机构之间、学员之间、学员与机构的信息阻塞,构建信息畅道,实现信息的行业内无阻碍流通,消除信息孤岛;搭建行业发展情况、行业技术等相关信息的流通平台,破除网络继续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信息壁垒。

四、“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构建方案

依据“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原则,结合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本文尝试性构建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构建全网式平台

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足以承载全部网络远程教育活动开展的PC端网站平台,并充分考虑对各类移动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支持,从而实现网络教育活动的全载体覆盖。该平台的日常运行应在相应政府机构(如教育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

其次,通过行政等手段逐步引导教育机构将其招生、提供教育服务等网络远程教育活动移至该平台,从而方便行政机构对于网络远程教育的一站式监督、管控,同时有效避免了“山寨”教育机构欺诈事件的发生。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前期的全面调研有效确定该平台的网络连接速度、存储能力、并发操作能力等硬性指标,并通过合理的硬件设施建设予以实现,为网络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引入前沿信息技术手段

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存储技术等的应用,合理运用流媒体、虚拟交互等创新技术强化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与互动性,使教学内容的展示不仅仅局限于对视频的观看,而是更加强调学员学习过程中对于实物、实例的操作与实践。此外,通过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充分加强学员在听讲过程中与教师的互动、学员之间的互动,做到疑难问题随时提出、随时解答;通过HTML5编码技术的引入与相关APP的制作,使学员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在各类移动端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大大提升学员的时间利用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三)制定相应规范

在上述平台建设与技术引入的基础上,打破教育机构之间交流壁垒,实行同专业、同类课程的学分互认制度,确保学员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拥有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利,可以自行选择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教师课程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参考“MOOC”的具体教学考核方式,在每个课程的每个课时授课过程中加入随堂测试,并将相应测试结果记入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以最真实反馈学员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在课程考试时,通过建立大容量随机题库、限定考试时限、考试过程中进行全程录像等方式,最大限度防止学员作弊行为的发生,同时可增加参加考试次数,为学员提供足够多的通过考试的机会。

(四)建立数据分析体系

通过平台的建设,不仅将学员的学习过程集中在一个网站之中,更将各教育机构的服务过程集中在一个网站之中。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教育情况的数据分析体系,对学员个体学习情况、某专业乃至某门课程的学员总体学习情况、各机构教育服务情况、行业总体发展情况等进行及时、详实的数据收集、汇总与分析,并通过图表等形式、按照不同的时间跨度进行不同层次的直观展示,为各教育机构实时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对学员辅导的针对性、优化机构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同时为行政部门从总体上把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加强行业发展引导提供有力决策辅助。

五、“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方案确定后,还应当根据网络远程教育的现有状况与网络远程教育从业者的相关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系列配套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网络远程教育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业者的理论培训

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业者对于“互联网+”这一概念的理解高度与深度,也决定了创新网络远程教育、将“互联网+”思维与现有业内工作深度融合的程度。因此,应当充分利用集中学习、主题讨论等方式开展对相关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使其迅速了解、掌握“互联网+”相关理论与行业发展前沿思想、技术,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模式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破除旧有思维壁垒、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提高对“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宣传力度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顺利实现需要以社会各界的充分了解、感知为前提与保障。因此,应当通过网络、现实的各类信息载体,深入介绍“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充分阐述上述创新模式的内在机理、运行模式与优点,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宣传与相关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该模式的认知,逐步扩大该模式影响力。同时,采取稳步推进的模式,引导社会公众尝试、体验该模式,从而对该模式的创新性与优越性产生直观感知,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开展培育具有较大基数的受众群体。

(三)加大对“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工作开展的扶持力度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建设需要有充分的资金、人力等资源作为支撑,而这些资源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相关从业单位的战略规划。同时,建设时间跨度也是该模式是否能够及时响应时展、及时契合网络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当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对实现该模式所需的资金、人力等成本进行系统核算,同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制定明确的建设时间节点,并以此为依据寻求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该模式的顺利建设与实施谋求足够的扶持力度。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7

[关键词] 互联网舆情;管理方式;现状;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1

[中图分类号] F272.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2- 03

舆情,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1.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政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 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1.2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3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的独立源头;

(2)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5)调整网络表达方式,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2.1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政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2.2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然而,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互联网负面舆情时,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2.2.2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专业知识能力缺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②缺乏分析研判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③工作方式单一、呆板,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2.2.3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然而,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2.2.4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2.2.5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煤炭企业存在不足:①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②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重视程度较低,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缺乏宣传及培训,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2.3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3.1 政府方面

(1)加强政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2)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与管理。

(3)行政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并对事故信息的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政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2.3.2 企业层面

2.3.2.1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2.3.2.2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煤炭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2.3.2.3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提高队伍素质,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3.2.4 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思想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党委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同时,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掌握事件真实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2.3.2.5 建立企业新闻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统一对外,形成合力,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不断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2.3.2.6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3.2.7 健全外联网络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8

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其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已经逐渐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新引擎。

响应总理号召,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全国各大智库中率先出版“互联网”智库系列图书,本文摘选自全国首部详解“互联网+”理论框架的实践著作——《互联网+:跨界与融合》(100ec.cn/detail--6249575.html)。据目前全国新华书店、机场中信书店,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淘宝、微店、拍拍各大O2O渠道全线热销中,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本书作者团队汇聚了国内一线互联网+领域权威专家,包括主任曹磊、易观国际互联网+研究院长陈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互联网金融专家郭勤贵律师、传统企业转型专家卢彦联合编著,堪称“豪华”,本书是首部真正意义上讲解从“互联网+”的理论与框架到产业、企业实践的专著。以下是本书抢先试读:

取势即通晓时势,顺应潮流;对于企业而言,生存发展的关键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资源,行业的发展趋势乃至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大势都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明道即探究规律,掌握理念,遵循原则。优术即战术层面的方法、工具、策略。

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行业,一切商业都将互联网化,这几乎是所有大佬能达成的唯一共识,无论是首富王健林还是元老田溯宁,即使是老兵周鸿祎也点头称是。中国互联网元老田溯宁说:“未来的企业要互联网化,每家企业都要有互联网的思维。在未来不用互联网方式来思考问题,就没办法在社会展开竞争”。万达董事局主席王建林说:“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这是趋势,今后所有行业都要互联网化。”

纵观企业上下无非就两个元素,一个是人(全体员工),一个是事(所有业务)。由此可得,“互联网+”企业,就是人的互联网化和事的互联网化。问题来了,怎么才算是人和事的互联网化呢?人的互联网化就是思维和行为的互联网化,思维的互联网化即互联网思维,行为的互联网化就是在线、互动、联网。事的互联网化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做符合互联网精神的事,具体来说就是对传统商业价值链中所有信息不对称环节的替换、优化与重构,或者干脆用互联网的模式创造新的商业价值链。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0版:优术篇——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业务

优术就是把互联网当工具使,简单讲就是用互联网的方法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更精准的发现用户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并引领用户需求。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老板对组织、产品、用户的颠覆必须要全面认识。通过互联网卖产品还是技术思维,必须把互联网思维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王志纲工作室

互联网是一个工具,我们不用就会被淘汰掉。被谁淘汰?被用这个工具的同行淘汰掉,只要会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就不会被淘汰。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9

[关键词]林业干部培训;互联网+;课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2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互联网+”可以说是当今的时代命题,是上至国家下至百姓人人关注、人人谈论的话题。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既是落实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提升干部能力需求。“互联网+”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作为林业干部培训工作者,基于此类课程开课实践和工作经验,笔者总结归纳这类课程的特点,这对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林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十分重要。

1 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类课程的必要性

1.1 开设“互联网+”类课程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要措施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举行的新闻会上,总理表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同年7月1日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这些表明政府将从国家层面建立“互联网+”发展战略,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是深入学习国家政策、落实国家战略、了解国家未来发展动态的必要措施。

1.2 开设“互联网+”类课程是顺应林业发展的必要趋势

张建龙局长在第四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十三五’”时期林业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林业现代化,林业改革发展、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依托“互联网+”,服务林业8个领域,实现林业深度发展。

2016年3月22日,国家林业局印发《“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林业信息化发展要全面融入林业工作全局,“互联网+”林业建设将紧贴林业改革发展需求,通过8个领域、48项重点工程建设,有力提升林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支撑引领“十三五”林业各项建设。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是深入贯彻林业规划、顺应林业发展趋势的必要途径。

1.3 开设“互联网+”类课程是提升干部能力的必要手段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林业干部应开拓视野领域,转变思维方式,适应时展。互联网思维的变革推动了一批新型企业的成功崛起,对服务业、制造业甚至传统农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等多领域。学习掌握互联网思维,使固有思维走出局限、实现突破,使生活方式颠覆传统、创新发展,使传统企业升级转型,适应时代。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是打破传统固化思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林业干部能力素质的必要手段。

2 “互联网+”类课程与传统培训课程对比研究

2.1 “互联网+”类培训课程可实时动态掌握培训需求

传统的林业干部培训课程,授课之前培训学员和培训教师无法直接沟通,所以基本不能选择培训内容。有时,培训组织单位可以跟随培训通知发放学前调查问卷,等到上报培训回执时一并回收,再经过统计、汇总和分析,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培训教师。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一是由于信息层级传递,有可能失真;二是由于信息传播途径,反馈周期长。这样很难把握培训学员的内心想法,了解培训学员真正的培训需求,会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互联网+”类培训课程,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借助移动互联网,利用智能手机、网络平台、通信软件等工具,建立起培训教师与培训学员的实时沟通。报到时学员通过扫码进入培训教师预先设置的网络平台,填写调查问卷,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培训教师直接获得培训需求分析报告。课堂上学员通过微信、网络平台等方式,直接与培训教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更加真实、快速的了解培训学员的需求,便于培训教师调整授课内容。

2.2 “互联网+”类培训可实现实时交流与线上线下互动配合

“O2O”是一种从线上到线下的商务模式,是一种互联网思维的体现,是“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组成。传统的林业干部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和学员几乎全程在线下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培训教师的授课过程以面授为主,培训学员跟教师的交流以面谈为主。而“互联网+”相关课程,将课前的需求调查、授课中的实时交流和课后的培训总结放到线上,大部分集中面授过程放到线下,线上与线下的互动配合,使得培训课程更加丰富有趣,既能激发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员直接感受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的魅力,深受学员欢迎和喜爱。

2.3 “互联网+”类培训课程可实现“智慧众筹”

众筹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传统的林业干部培训课程一般是由培训学员提出问题,培训教师给予解答,或是提供咨询。“互联网+”相关课程,可以由培训教师或学员提出问题,大家共同参与,集思广益,解答问题。培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学员利用网络平台和通信软件,提出自己的思路或看法,最后由教师将大家的回答归纳总结,以供参考。或者可以由培训学员提出问题,发动培训教师和其他学员“智慧众筹”,最后依靠大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这种培训方法既可以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又可以更好、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3 关于“互联网+”相关课程的思考

“互联网+”相关课程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也遇到一些问题,基于林业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这类课程有如下思考。

3.1 培训教师聘请困难

首先,“互联网+”是近两年兴起的,“互联网+”类培训课程是新课程,以往的师资库里基本没有讲授这类课程的教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其次,由于工作关系,接触林业方面培训教师较多,很难接触“互联网+”方面的授课教师,只能通过网上查阅、互相推荐等间接方式接触认识一些培训教师,对其师资水平了解不多。最后,一些互联网公司或咨询机构“互联网+”方面的培训教师,虽然授课水平较高,广受学员好评,但是受限于干部培训的相关规定,经费不足,聘请困难。

3.2 学员水平差异较大

培训学员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所在城市发展水平不同,这些因素造成学员水平差异较大。相对来说,年轻、学历高、来自大中城市的学员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快速接受培训教师的授课内容,快速融入培训课堂并能很好参与互动。而一些年纪偏大、学历偏低、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员水平相对薄弱,对于授课内容虽然认可,但是接受速度较慢,理解难度增大,跟老师和其他学员课堂互动相对较少,甚至个别学员没有智能手机,也很少体验过互联网的应用和便利,思维相对僵化。

3.3 培训覆盖范围较小

目前,“互联网+”类课程只在部分培训班中开设,学员覆盖较少。第一,“互联网+”类课程大多面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涉及较少。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信息技术人员或林业产业人员,在整个培训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较小,没有面对林业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第二,“互联网+”类课程大多在一线城市开设,二、三线城市覆盖较少。由于师资、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为例,大多数“互联网+”类培训课程在北京、浙江等地开设,而其他城市的林业干部除外出参加培训,几乎很难听到知名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培训覆盖范围有限。

通过近几年开展信息化和林业产业培训工作的总结,开展与信息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产业干部和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相关座谈和反馈,了解到“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等内容广受学员欢迎及好评。林业干部培训工作者应该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结合林业行业发展,通过师资库建设、分层次培训、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寻求适合的方法使“互联网+”相关课程更好地融入林业干部教育。

注:石 焱,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10

本文主要根据互联网便捷、覆盖广、时效性强等属性,探讨其对工业设计在设计思维、设计流程、展示方式以及宣传普及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工业设计;设计思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进入一个了解信息、提升效率的高速通道,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日益紧密。互联网技术与工业设计作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均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社会经济实体创造新的生命力。同时,它们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工业设计自身得到重大变革,不断提升着设计意识和设计理念,丰富着设计思维。

1互联网是设计思维的有效补充

在传统设计思维中,设计往往会局限于专注如何完善产品的结构和实现产品的多功能化,忽略了产品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人们使用的基本需求,还应该考虑到产品与人、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数字化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具有数据量大、内容多样化等特征,使得人们的信息、情感交流和知识学习十分便捷,这也同样让设计师在获取产品信息或设计灵感时更加开放和全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设计师会更加重视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关注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还注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以及情感特征,设计出来的产品就自然能符合当代人对产品真正的需求。由于工业设计是强调用户驱动产品的设计需求方向,跟互联网商业民主化、扁平化以及用户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用户行为习惯形成的互联网思维快速更新的情况下,使设计师能够及时更新获取消费者真实想法,让产品符合用户真正的需求。

2互联网推动设计流程的创新

目前,大部分设计公司或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脱离了手工阶段,习惯借用3DMAX、Rhino、SolidWorks等软件进行设计,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居多,并没有很好地跟客户、制造商等进行很好的协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相关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组织管理模式、设计流程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跟传统工业设计相比,现代工业设计更注重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以及大数据思维等,讲究设计应该大协同,重视产业链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让协同设计成为现实。通过协同设计平台,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模型和方案,客户、结构师以及制造商等相关人员可以同步查看,对该作品进行评估和提出修改建议。这种集思广益、综合集体智慧的设计流程,大大降低了产品开发周期和开发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3互联网为工业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传统的工业设计产品展示只能通过商场、展厅和博览会等途径,这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大受局限,不仅不方便消费者及时获取产品信息,而且往往在现场观看产品时并不能深入地了解产品的具体参数和内部构造。对于展示商来说,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做产品展示工作,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互联网的到来,大大拓宽了产品的展示方式。通过把产品的电子数据到互联网上,让其实现无国界和全球化展示,同时还能获取消费者对该展品的一些反馈信息,方便制造商及时了解市场反应以及做出相应的整改和完善措施,为产品的迭代升级做好铺垫。此外,互联网展示还能大大节省展示商的投资费用,实现小投资、大回报的良性发展道路。

4互联网增加了大众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度

工业设计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便捷、覆盖面广等优势,使其可以承担对广大人们群众进行工业设计宣传普及的教育职能。传统的工业设计宣传推广活动,往往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花费很多精力运作,但见效甚微。具备快捷传播功能的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关注工业设计,支持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随着产品众筹网的发展,让消费者更加清楚产品的内涵和本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设计的关注,加深了对设计的理解,对设计观念在全国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互联网让工业设计师提高了对自身的要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对产品有了新的定义。虚拟产品的出现使人们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实物。基于此,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对虚拟产品的设计成为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其对产品的使用体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户体验成为判断产品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这就要求工业设计师应该重视用户体验所带来的影响,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升艺术和审美修养,要学会站在目标客户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提升个人的人文情怀修养。互联网的国际化,使产品设计多元化变成现实。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有部分设计师不加分析和重组,生搬硬套地把所了解的外国元素应用到产品上,造成产品“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就要求设计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还让其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无法替代的。互联网时代下的工业设计师要更加重视和回归传统文化,因为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运用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会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占有核心竞争力。此外,互联网时代使多种文化和思潮相互交汇,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设计师需要迅速研究和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征,挖掘用户潜在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顺应乃至引领消费的潮流。

6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很多就业、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机会,同时也为工业设计带来新的机遇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迈向“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的道路中,人们的消费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会为工业设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工业设计应该好好借力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利好因素,不断发展和调整自身内涵,与互联网紧密融合,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走向现代工业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赵焕娜,曲双为.浅析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对工业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2).

[2]王明旨.关于工业设计的未来[J].装饰,2008(1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