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发展历程十篇

时间:2023-12-25 17:36:23

光伏的发展历程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1

当前,光伏产业所面临的困境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周期调整,如果光伏企业能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技术、提高转换率、提升产品品质及调整产品结构,通过行业整合实现产业的调整升级,光伏产业在经历低潮之后必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太阳能电池产量激增融资总额达历史最高

2006-2010年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热情的双重刺激下,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进入持续爆发增长期,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5年翻倍增长。据统计,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占全球产量的50%,超越欧洲、日本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见图1)。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料生产、硅片、硅锭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见图2)。光伏行业重点上市公司如表1所示。

据统计,2005年至今中国光伏行业共披露76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到21.21亿美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2791万美元。其中,2008年共披露16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6.56亿美元,融资企业数量及规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已披露14起案例,融资总额达4.45亿美元。

资本市场方面,2005年至今,共有24家光伏行业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实现IPO,累计融资金额为39.68亿美元。从市场分布来看,其中7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另外17家则分布于以美国为主的境外资本市场。其中,2010年共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融资总额为11.1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有3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总额达5.44亿美元(图3、见表2)。

回报方面,2005年至今光伏行业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为7.21倍,2011年至今光伏行业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为21.7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高睿创投在亚玛顿(002623.SZ)获得了151倍的超高账面回报,如果将其剔除,2011年至今光伏行业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为3.22倍(见图4)。

产能过剩业绩变脸光伏行业步入寒冬

几年前,光伏产业还是头项光环的新兴产业,由于高利润、高补贴等行业优势,光伏行业经历了一轮“疯长”。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许多和太阳能毫不相干的企业和资本一哄而上,原有的光伏企业也不断发力,尽可能的多融资做大规模,试图通过“野蛮生长”的竞争手段来占领市场。据统计,中国今年的光伏组件总产能将达到30GW,而全球今年装机量预计只有20@W,产能过剩的问题集中凸显,使光伏行业迅速步入寒冬。

光伏行业的寒意,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美上市的11家中国光伏企业除大全新能源(DQ.NYSE)和晶科能源(JKSNYSE)外,其余9家企业三季度净利润全部报亏,累计亏损4.6亿美元,盈利的两家企业利润额同比也有大幅下降。其中尚德电力(STP.NYSE)第三季度亏损1.164亿美元,成为国内亏损最严重的光伏企业。同时,国内上市的光伏企业第三季度业绩也出现显著下滑,向日葵(300111.SZ)、拓日新能(002218.SZ)第三季度均出现亏损(见表3)。

欧债危机、美国“双反”海外金融市场风雨欲来

过去几年间,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迅猛,2007-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产能过剩、市场萎缩、贸易壁垒,光伏行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积攒的“弊病”终于在今年集中爆发。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光伏行业“两头在外”的畸形结构。

所谓“两头”,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原料生产,另一头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应用。原料方面,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硅原料出口国,但光伏行业所需的多晶硅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它们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原料供应,我国每年仅从美国就要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等原料。市场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我国相关企业的销售严重依赖出口。以2010年为例,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而同期我国太阳能光伏系统新增装机仅为520兆瓦,其余7480兆瓦全部用于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4%。原料供应没有话语权,终端市场主要在外,使得我国光伏企业长期受制于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差,欧美经济、政策稍有风吹草动,光伏行业就大风大浪。

2011年以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下调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见表4)。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使中国光伏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

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10月中旬,Solar World等7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联名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征收超过100%的高额惩罚性关税。11月9日,美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立案,展开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的首个“双反”调查,尚德,英利等14家国内光伏企业抱团应诉。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对华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做出损害初裁,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如果“双反”最终成功,欧盟很可能也会效仿跟进调查,这将给中国光伏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行业整合、政策引导国内市场再造生机

危机本身也是机遇,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带来整个行业的整合,产能与效率较低、管理水平低下、经营理念过时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风险。如果能以此次行业整合为契机,加强光伏行业资金、品牌及人才的集中度,促进整个产业的调整升级,长期来看有助于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了一系列光伏相关政策,加大对光伏行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其朝着更加有序、健康方向发展的政策意图较为明显。其中,《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和规范国内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版)》首次将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列入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力推太阳能;《关于做好2011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全国统一的上网标杆电价;《国家采取综合措施调控煤炭和电力价格》文件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提高了一倍。

2011年欧洲国家削减光伏补贴,海外市场需求波动,造成国内光伏行业进入低谷,市场在外的矛盾显得越发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开拓国内市场引起了越来越多光伏企业的重视。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系统新增装机16629兆瓦,我国为520兆瓦,仅为全球的3%。而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产能过剩、国内安装率低、出口依存度过高既是光伏行业当前面临的无奈困境,却也可以看作是未来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尽快启动国内市场,不仅可以为我国光伏产品提供市场,也可以为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构筑可靠基础。

寒冬中的朝阳细分领域存投资机会

我国光伏行业要度过寒冬,必须摆伏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创新技术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同时大力挖掘国内市场以吸收消化快速增长的产能。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上调至1500万千瓦,是此前规划的500万千瓦的三倍之多,其中光伏发电装机目标由此前的900万千瓦上调至1400万千瓦。同时,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成果总结会上,国家能源局透露2012年初将形成并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光伏发电上网难瓶颈有望突破,可见国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决心仍未改变。此外,全国统一上网电价的出台以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提高等一系列的政策动向也预示着国内光伏市场即将大规模启动。由此可见,光伏产业链的两端即多晶硅以及光伏发电系统存在一定的投资空间。

多晶硅方面,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显示,11月份我国多晶硅主流价格保持在20万元/吨23万元/吨,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已得到好转并逐步实现理性回归,但目前的价位已跌破绝大部分企业成本线。因此,多晶硅要摆脱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相关企业须从技术创新入手,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溢价空间,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保利协鑫和洛阳中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技术辅助自主研发,率先开启冷氢法生产多晶硅,大幅降低了多晶硅的生产成本。此前,投资人也表示目前多晶硅成本过高,如果有新技术的突破,相信具有投资价值。

光伏发电方面,现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的寒冬,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可能催生光伏发电的春天。一方面,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下降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为实现平价上网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正式提出了中国太阳能发展的补贴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吸引了大批企业投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2

关键词: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中欧贸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69-02

自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外贸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滑,相对的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争端不断出现,尤其在光伏产业上表现得更加的明显。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去审视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欧未来贸易关系发展趋势要有明确的方向,以此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贸易中合理地处理各种贸易问题。

一、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概况

继美国提起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以来,欧盟便纷纷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围攻,主要以德国Solarworld公司和意大利的Prosun公司,纷纷向欧盟提出反倾销申请。2012年9月6 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中国光伏产业产品的相关立案调查,其涉及的金额高达210亿美元,随后,欧盟于2012年11月8日启动了针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调查。

1.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中欧光伏产业争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2012年9月25日的EUProSu的诉讼,其质控中国光伏产业借助政府的资助疯狂扩张,提出以产品税收的方式惩罚光伏产业。欧盟要45天的时间对于此事进行立案。后2012年11月8日欧盟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反补贴调查;在2013年2月28日欧盟委会宣布,在光伏玻璃协会的要求下,将会对于中国的光伏玻璃进行反倾销调查,其相关的标准不符合相关的国际规定。自从2013年3月6日起,欧盟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进口登记。2013年5月22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代表业界提交了价格承诺谈判方案,对于此事欧盟直接给予回绝,没有给予任何的解释和说明。此时中欧光伏“双反”的价格承诺问题陷入僵局。2013年5月23日中国商务部就光伏产业的问题希望与欧盟展开协商。2013年5月2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中有14个国家反对“双反”议案。2013年5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访问德国,对于欧盟的光伏产业的调查提出强烈的反对,认为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希望可以本着互利的原则解决争端问题。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运行临时反倾销税,并要求中方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恢复,否则将会进一步提升反倾销税率。

2.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现状。根据最新消息,中欧协商通过价格承诺,保持中国光伏产品的平均售价,给予一定的上浮比例。7月27日,商务部官网传来消息称,中欧双方就中国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最终协议,统一价格承诺。此次的价格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方企业的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中国光伏产业将会在欧盟市场保持其份额。次日获悉,中国光伏产品输出欧盟的价格下限为0.57欧元/瓦,此限制时效为三年。还对于输出的光伏产品的数量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其相关的详细结果将会在8月初给予确定。

二、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为例

1.贸易总量巨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和欧盟的贸易关系。其贸易的发展规模和总量不断增长,并使得欧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市场之一。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世界光伏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在2008年的产量占据世界第一的水平。产量迅速扩张的前提下,也迅速开始了对国际市场的占领,一时之间成为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在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仅仅是3MW,仅仅过了四年,到2007年已达到2 000MW,其后的2011年就有2 I GW的总量,是世界产量的37.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

2.欧盟贸易劣势地位较为突出。在中国和欧盟的贸易过程中,中国对于中欧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自己处于长期的劣势地位。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和欧盟之间贸易依存性是迥异的,中国对于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欧盟市场对于中国的依赖,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欧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会是欧盟的贸易展开的首选,而日本以及相关的欧盟成员过与其以前殖民地之间的关系还会去首选欧盟,由此给予中国产业带来的压力也是实际存在的。

3.中国贸易优势不具竞争性。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光伏产业的确占据着国际市场,有着一定国际竞争力,但是这样的国际竞争力只是单单地反应在数量上和发展规模上,其实质性上的优势很难发现。其主要体现在,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其能源的结构难以优化环境,恶化严重,还有过快的增长势必会造成国际上对于此产业的贸易反倾销,由此负面因素导致光伏产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4.对内部经济影响巨大。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国内部经济产生的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出口额急剧下降。中国光伏产业对外在市场的依存性很大,贸易争端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光伏产业价格优势急剧下滑。其二,光伏产业面领着亏损的局面。其三,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加速行业的洗牌过程。一些技术能力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无疑促进了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其四,随着光伏产业的兴起,光伏产业领域的劳动力数量是庞大的,一旦其争端难以有效解决,将会使得中国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加紧张。

三、中欧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1.短期内,矛盾与合作交织。在长久的中欧贸易中,中国和欧盟之间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保持着一定的规则。对于欧盟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其将会积极地利用20国集团以及联合国等相关的组织来发挥其建立规则的作用,从而使得其在中欧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不变,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此基础上欧盟会关注于提高资源效率技术的同时,强化其传统资源渠道,稳定其与他国的贸易关系。综合来看,这与中国的发展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在在未来的中欧贸易中,势必还会出现一些小的摩擦和争端,但是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这是双方的共同追求,在短期内这样的分歧存在也是必然的。这是由双方的贸易利益决定的,也是双方的贸易地位决定的。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矛盾,强化合作,尽可能地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2.长期内,合作将成为主流。在中欧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虽然在某些领域双方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端,但是总体上保持着贸易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现阶段下,欧盟急于摆脱债务危机,中国是其贸易对象,而对于中国来说,其产业转型期间,需要保持和中欧的贸易关系。基于此,双方都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主题。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需要我们明确的是,未来的中欧贸易关系,合作必将是主流,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四、促进中欧贸易发展的措施

1.加强国内经济建设,夯实贸易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国内经济,这是弱化外贸对中国经济作用的主要措施,一旦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其对于外界商场的依存度就会慢慢弱化,中国所面对的国际风险就会减少。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会促使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将市场的份额优化,实现渠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

2.端正贸易心态,促进互利发展。其次是在经济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实体,在一体化方面走得也非常快。双方在这方面互补性比较强。由此双方应该秉持正确的态度,以平等互利的为原则,实现双方的共赢。由此,我们需要端正贸易动机,开展更加广泛的互利合作。

3.加强企业间合作,提高贸易水平。企业间的合作要不断的深化,各取所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由此形成的企业其在自主创新上的能力往往会具备着一定的竞争力,其综合实力也会相应的增强。在面对国际市场的争端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贸易流向,从而最大限度的弱化国际市场的依赖。以此同时还会成为成本降低的关键措施。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其改革的契机,企业可以借此优化器产品结构,强化其实际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行业在面对国际贸易危机、国际贸易争端时,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规避和应对。

4.加强政府间沟通,及时解决贸易问题。政府要不断强化政治磋商工作,对于贸易中遇到的争端要及时给予解决。目前,欧洲是中国光伏贸易最大的市场,欧洲境内相关的负责人也高度重视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坚持以对话的方式解决双方的贸易问题。由此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应该强化政府之间的协商工作,从而保证双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护,以实现共赢的局面。现阶段,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形势严峻,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各个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贸易争端解决者的作用,开展深入广泛的贸易协商,基于双方的经济利益,争取实现双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来看,中欧双方在处理争端的过程中还是可以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协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技术创新,改善自己的市场结构,注重内需的开发,强化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额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要注意自主知识的创新产品的研发。对于政府来说,要审时度势地贯彻执行自己的外贸政策,在面对贸易争端问题上要坚持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世江.中欧光伏产业互补互利 相互依存[Z].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3

消息传出,振奋人心。想想世界杯未到,英利就抢先踢进了中国企业入助世界杯的历史性第一球,就连国际足联主席约瑟夫•布拉特先生都感慨:英利是世界杯足球赛全球赞助商中的首家中国企业,开创了历史之先河。

届时,英利将为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20座官方体育场安装光伏组件,为国际足联“绿色进球”环保方案提供支持。不过作为进入世界杯赞助商行列首家中国企业的英利,大众似乎并不熟悉。而在业内,英利早已名声大噪,以至于业内人士对于英利近年来的骄人业绩和脱俗表现心生艳羡,有媒体甚至直呼:英利凶猛,猛于虎也!

2009,对于肩负经济转型重任预期颇高的我国新能源产业来说,是行业发展速度最快和政策出台最频繁的一年,也是暴露问题最多的一年。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集中体现光伏产业的发展更是难逃此“结”。而“英利模式”在2008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业内表现出了难得的不俗成绩,其“淡定”的心态尤其值得人玩味。

2004年到2008年,英利光伏产品产能销量及累计销量、出口创汇等都实现了跳跃性的发展:销售收入从1.24亿美元到85亿元,利润从1000万元到13.5亿元,飙升幅度之大令人惊羡。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让我国光伏行业气喘吁吁,但英利人做到了难得的淡定。

业内盛传的所谓产能过剩,在英利董事长苗连生眼里,就是落后产能。“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在市场竞争中就拥有了主动权”,追求“技术为王”的英利依仗国际一流的生产工艺和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自然不会在乎所谓的产能过剩。六九硅业投产使得英利依靠先进技术,使产品成本和能耗将大大降低,产品质量更高,领先于国内其他光伏企业。

“0.69元事件”曾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但英利以自己对行业的态度和特立独行告诉了社会,光伏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成本昂贵、高不可攀,而是近在咫尺。

快速发展光伏电池是英利的核心领域,其计划于2010年在现有800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基础上将产能提高到1.4GW。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向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力度。

在产业链上游,英利计划于2012年完成1.8万吨多晶硅料项目,该项目已列入河北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一期工程3000吨预计今年10月份投产。

在产业链下游大力开发光伏并网工程,包括地面光伏并网和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力争在2011年,通过技术创新大幅度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在2010年达到光伏组件成本低于每瓦1美元,光伏系统发电成本低于每度1元人民币,使光伏发电成本达到与传统能源发电成本相当的水平。

在外界看来,英利的目标简直野心勃勃。而说到野心,军人出身的领导人,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便是“幕后主使”。

从1987年苗连生创办了英利,开始做化妆品生意至今,英利的点滴往事是他丰厚的人生经历:生产出保定市第一桶电解水,开了保定市第一批迪厅。直到1993年他放弃了所有,涉足太阳能,引进全产业链生产线……

在苗连生的领导下,2007年6月8日,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作为河北省第一家登陆美国主板证券交易所的企业,实现了与国际顶级资本市场的对接,获得了更宽广的融资平台,成为国际化的公众企业,在国际树立了YINGLISOLAR(英利太阳能)的良好品牌形象。

2008年,英利又克服光伏行业原材料不足、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取得了新的历史性突破,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开展技术创新项目达108项,其中180微米切割使单锭出片数提高550片、每锭增加经济效益2.75万元;电池转换效率和成品合格率稳步提升,使电池平均转换效率由2007年的15.3%提升到16.5%,成品合格率由92.5%提升至97%。所有这些指标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英利赢得了市场主动权。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英利的创建,是集高水平科研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孵化为一体的重要基地,代表国家的最高研发水平,英利领衔可谓实至名归。当然,这是对长期以来自主创新默默求索的“英利模式”发展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国家对英利未来奋斗之路的重大期许。

此次英利与世界杯牵手,民众可谓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普通民众,对英利及其产品缺乏了解。熟悉的是业内人士早已盛传已久。英利此次赞助世界杯表明国内光伏企业开始也注重品牌的推广。虽然,英利生产的多晶硅和光伏组件与大众并无直接关系,但是英利却仍然愿意花大价钱赞助此次足球世界杯,其是否隐喻着英利即将展开对大众市场的深度开发和挖掘?

据了解,此前英利在德国世界杯期间的品牌推广中便尝到了甜头。2006年英利与德国Solar-Energiedach公司共同承建了凯萨斯劳藤足球场光伏屋顶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兆瓦。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4

关键词:光伏电站资产 会计核算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

一、光伏电站资产在项目公司单体层面的会计核算

光伏电站,是指一种利用太阳光能、采用特殊材料诸如晶硅板、逆变器等电子元件组成的发电体系,与电网相连并向电网输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分为独立(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和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又分为集中式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简称“系统电站”)和分布式小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简称“分布式电站”)。系统电站主要特点是将所发电能直接输送到电网,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但这种电站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占地面积大;而分布式电站,特别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由于投资小、建设快、占地面积小、政策支持力度大等优点,是国家鼓励的未来并网光伏发电的主流。本文所指光伏电站主要指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包括系统电站和分布式电站。

光伏电站资产的开发、投资、建设与运营一般依托于具体的项目公司来进行。光伏电站的投资开发过程中,项目公司需要准备项目开发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申请获取能源主管部门的核准或备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使用许可、农林主管部门的林地(耕地)占用许可、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等等;在光伏电站的建设之前,需要申请电力建设主管部门的施工许可证;在光伏电站建设完工之后转入运营阶段,需要获取项目上网电价批复文件,项目并网许可文件及发电许可证等。根据光伏电站规模大小,建设工期有所不同,光伏电站相对其他火电、水电及核电项目建设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工期一般不会超过一年。

项目公司单体层面的会计核算与一般的电力生产企业如水电、火电、风电等发电企业没有差别。项目公司开发建设阶段所发生的开发费用、可行性研究费用、勘探设计费用、设备采购成本、建筑安装费以及其他待摊费用计入“在建工程”,为项目所贷的银行借款利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亦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可以正常发电并网之后,将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并开始按一定的年限(一般按20年)使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项目公司进入运营阶段之后,发电业务的营业收入一般包括脱硫电费收入和补贴收入,对应的发电业务营业成本主要是光伏电站资产的折旧费用、运营及维护成本。

二、光伏电站资产在投资方合并层面的会计核算

从投资的角度出发,根据管理层对光伏电站资产持有意图的不同,一般可将光伏电站资产划分为持有待售电站以及持有运营电站。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ASC360-物业、厂房和设备”的相关规定,持有运营资产和持有销售资产在投资方合并层面的确认与计量有所不同,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列报和披露亦不同。

(一)持有待售电站

1、持有待售电站项目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ASC360-10-45-9的规定,在满足以下六个条件的基础上,可将一项资产归类为持有待售资产:

(1)管理层有出售项目资产的意愿,并承诺出售的决定;

(2)该项资产已达到可销售状态,可在短期内出售;

(3)与该项目相关的收购行为已经发生,并已经开始积极买家;

(4)该项资产的销售可能性很大,预计可在一年内完成整个资产的销售;

(5)该项资产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公允地计量;

(6)不存在重大变更计划或者撤销条款。

如果公司管理层的意愿是对特定的光伏电站进行开发、投资、建设,在建设完工并网之后将其销售,并将光伏电站整体的销售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将光伏电站整体的建设成本作为主营业务成本。那么,光伏电站作为一项整体资产用于出售,可适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上述规定,并在全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将其划分为持有待售电站,确认为一项有形的流动资产,一项类似于存货的项目资产。项目资产的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包括所有与电站开发、投资、建设相关的支出都应当计入项目资产的初始成本,亦包括为该电站所发生的借款利息的资本化。

实践过程中,由于光伏电站均需要注册相应的项目公司进行动作,这类资产仍可能通过全资控股的项目子公司的方式持有,在实际销售时,一般通过转让项目子公司股权的方式完成持有待售电站的销售。会计处理上,在单体层面,母公司作为一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并确认投资收益;在合并层面,则应该视为项目资产的销售,减少项目资产余额,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销售成本。

2、持有待售电站销售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ASC360-20-15-3指定了适用房地产会计原则的交易类型,具体包括:

(1)所有房地产的销售,包括性能改进或整体设备的房地产的销售,术语‘性能改进或整体设备’在这里具体指在不发生显著成本的情况下,房地产任何的物理结构或设备或者其他零件不能被单独拿去使用。实例包括办公楼,制造工厂,发电厂和炼油厂;

(2)销售性能改进或整体设备的房地产若取决于房地产所占用土地的现有租赁协议,应按照ASC360-20-40-56至ASC360-20-40-59来进行相应的解释;

(3)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出售或者转移一项实质是房地产的投资;

(4)林地或农场的出售(陆地与连接到它的树木或作物);

(5)房地产分时交易(见ASC978)。

光伏电站本质上亦属于发电厂,符合上述原则的实例说明,因此,持有待售电站适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房地产会计原则,可将其整体视为一项存货类的流动资产。

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ASC360-20房地产会计原则的规定,持有待售电站的销售收入按照全额计提法(Fully Accrual Method)进行确认。ASC360-20-40-3提到房地产销售利润可以全部确认的前提是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利润是可确定的,即,销售价格的可回收得到合理保证或者无法收回的金额可以估计;

(2)盈利过程已基本完成,也就是说,卖方没有义务出售后继续执行重大活动以赚取利润。

在销售的时间点或在晚些时候,当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完成全部利润的确认被称为全额计提法。

ASC 360-20-40-4指出,在房地产销售的会计核算上,销售价格的可回收性通过买方承诺支付来证明,而这又是通过给予买方在物业的股权足够大的初始和持续投资以促使买方履行义务,从而降低卖方的损失风险。

ASC 360-20-40-5进一步明确指出,房地产销售交易的利润,满足下列四个标准条件方可适用全额计提法:

(1)销售已经完成;

(2)买方初始和后续的投资足以证明支付物业的承诺;

(3)由此产生的卖方的收款不受从属影响;

(4)卖方在一个实质性的物业销售交易中已向买方转让通常的风险和所有权的报酬,且没有实质性的持续参与物业的经营。

ASC 360-20还提供了上述四个标准条件详细的指导解释,特别地针对标准d,要求卖方不应该继续参与经营物业,而不转移风险和回报。

ASC 360-20-40-38至ASC 360-20-40-64描述了一些常见的持续参与的形式,如果这些形式的参与都存在,则指定了适当的会计处理。相关的例子包括:

(1)卖方选择或有义务回购该物业;

(2)如果卖方在收购中出售的物业权益的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或有需要类似的义务扩展,不可取消的管理合同),并持有买方应收销售价格的显著部分,该交易应当分别核算作为融资,租赁,或利润分享安排。

(3)如果卖方保证买方的投资回报,或者卖方保证在较长时间内投资的回报,则该交易将作为一种融资、租赁或利润分享安排。

(4)如果卖方的支持以其自身的风险经营该物业,即要求或推定为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该交易应被视为一种融资、租赁或利润分享安排。

如果持有待售电站的卖方以其他一些其他形式继续参与电站运营中,应当分别根据参与的性质分别核算不同的交易,例如:卖方通过会被买方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保证一定的发电收入,如果无法保证,则买方有权从一个封顶的保证金共管账户中扣除相应额度的金额,直到扣完为止,在这种附件条件要求卖方继续参与运营的方式下,卖方在销售电站时,将电站销售总额扣除保证金之后的余额确认为收入,将保证金确认为一项递延收益,直到期限满了以后将实际结算的保证金余额确认收入。

公司管理层应该根据上述会计原则要求,分析每一个持有待售电站的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并根据分析结果,决定销售收入是否可以按照全额计提法进行确认。

由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具体的房地产会计准则,持有待售电站及其销售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具体可分别对应到《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相关运用。

3、持有待售电站持有期间电费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下,持有待售电站销售前,针对持有待售电站在持有期间的附带电费收入,实务当中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记入“其他经营收入”(other operating income),作为期间费用的抵减项目;一种是直接冲减持有待售电站的成本,后者较为谨慎。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下,对于持有待售电站在持有期间产生的电费收入,没有明确的准则运用指南,实务中,可以参照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持有待售物业持有期间租金收入的会计处理,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并适当对持有待售物业进行合理的摊销作为对应的其他业务支出,或者可以参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其确认为一项期间费用的抵减项目,或者直接冲减持有待售电站的成本。

(二)持有运营电站

1、持有运营电站的确认与计量

如果公司管理层的意图是对特定的光伏电站进行开发、投资、建设与运营,并通过发电、售电作为光伏电站项目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那么该光伏电站通常划分为持有运营电站,并确认一项有形的长期资产。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获取的长期资产应以历史成本计价,历史成本包括使长期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所有必需的支出。因此,长期资产的历史成本应包括资产的采购价格、税费、运费、安装成本以及企业自行建造长期资产所发生的其他直接及间接费用(包括利息),通常不包括那些不能改善资产使用性能的日常修理费用及维护成本。”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亦有类似的表述。“第七条: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第八条: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光伏电站的初始计量根据来源方式不同亦有所不同。如果是直接收购的光伏电站,历史成本包括获取该电站所需支付的收购对价、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继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以及预计可以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如果是自行建设的光伏电站,历史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支出:前期开发支出,包括地面电站的土地或屋顶电站的基础方面的支出,可行性研究费用支出,勘探设计支出等;材料及设备采购支出,包括组件、逆变器、支架、汇流箱、高低压开关柜、线缆等;土建及设备安装工程支出,包括支架基础、设备基础以及电站的升压站、变电站、行政办公楼、道路、围墙等;光伏电站一般采购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方式建设较多,EPC工程总承包费用构成历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伏电站建设完工之后,经历并网调试、消除缺陷、竣工验收等环节,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并开始按照平均年限法在一定的年限里(一般是20年)计提折旧。在光伏电站的生产运营中,发电收入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应该确认为营业收入,光伏电站日常的运营及维护成本与固定资产折旧一起计入发电成本。电站运行到一定年限之后,若发生重大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或改良支出,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六条的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2、持有运营电站的处置

持有运营电站在运营过程中如果需要处置,则视同为一项固定资产的处置,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持有运营电站重的净值重分类至流动资产作为一项持有待售资产(assets held-for-sell),但有别于上文持有待售电站的项目资产,持有运营电站的处置收入减去固定资产净值的净收益计入“其他经营收入”或者“其他经营支出”,分别作为期间费用的一项抵减项或者增加项。

三、光伏电站资产的列报与披露

(一)持有待售电站的列报和披露:

在资产负债表里,持有销售电站通常被确认为“流动资产”;在利润表里,持有销售电站持有期间不计提折旧,持有期间的电费及补贴收入计入“其他经营收入”,冲减期间费用,持有销售电站的销售收入总额计入“营业收入”,持有销售电站的开发建设成本计入“营业成本”;在现金流量表里,持有销售电站开发建设过程中支付和销售收到的现金均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

(二)持有运营电站的列报与披露:

在资产负债表里,持有运营电站通常被确认为“长期资产”;在利润表里,持有运营电站运营期间计提折旧,运营期间的电费及补贴收入计入“营业收入”,持有运营电站的销售应被视同为长期资产处置,处置收入减去电站剩余成本的净额计入“其他经营收入”,冲减期间费用;在现金流量表里,持有运营电站开发建设过程中支付和处置收到的现金均计入投资活动现金流。

参考文献:

[1]唐琳.浅议光伏发电企业的会计核算[J].中国总会计师,2015,03:88-89

[2]林溪.关于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的几点思考[J].数位时尚,2014,01:37-38

[3]张颂.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5

走过急速前进的光辉岁月,感受过“大洗牌”的醍醐灌顶,如今,光伏行业仍然“狂奔”在路上。而当下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更加严格的准入门槛。光伏电站的建设投资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2016年4月13~14日,德国莱茵T?V质胜系列――2016年光伏峰会暨颁奖盛典在浙江嘉兴举行。本次盛典聚焦“电站投资创新模式”,超过300位产业领袖共聚商讨光伏投资方向。作为全球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多年来,T?V莱茵提供的专业解决方案,为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能。

光伏再扩张:理性还是非理性?

“最近10年,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两次投资高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峰会上说,第一次大致在2009~2011年,当时投资主要流向光伏制造环节。第二次是最近两年,投资热情主要是放在了光伏电站方面。不少大型光伏组件企业,比如正泰、晶科等,都已涉足电站,甚至苹果、谷歌、高盛、微软、三一重工和神华等跨行业企业也参与进来。

这足见当前光伏电站投资的热度。不过,王勃华提醒说:“投资光伏电站本身是好事儿,但是过热就变会适得其反。我们期望,当年光伏制造环节投资过多带来的产能过剩恶果不会再现。”

对此,德国莱茵T?V太阳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服务总经理李卫春在峰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中国光伏行业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火热到非理性,再到理性的过程。

T?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服务副总裁邹驰骋表示,2015年光伏行业好转时,企业又开始一轮扩张。“我认为,这些扩张的企业都经历过光伏产业的起伏,迫于国内整个市场机制的压力,它们不得不扩张产能,否则将会丢失客户。”邹驰骋接着说,光伏企业另一个扩张方向是海外。“在欧美‘双反’和新兴市场需求旺盛的驱动下,企业要打破贸易壁垒,同时寻找新的市场。”他补充道。

在邹驰骋看来,未来光伏产业格局分布将非常明显,那就是第一集团寡头将垄断整个光伏行业。“在当前行业扩张中,很多企业可能还没意识到市场订单正在快速收缩,因为企业还能拿到一些订单。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一些中小型工厂今后拿到订单的能力将急剧下降。”邹驰骋担忧地说,“这时候光伏企业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可见,业内人士都很关注光伏扩张的问题。因为扩张的背后,是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权衡,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洗牌”阵痛。

而对于光伏行业的后继发展,王勃华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光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因为这个产业解决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能源短缺,二是气候变化。当然,不排除行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

光伏智能制造:走上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向全球供应链中的高处要利润,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及研发技术等是必走之路。作为全球制造业升级的代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正同唱高歌。

而中国光伏行业的智能制造将是什么模样?要立刻遵循“德国工业4.0”的思路前进吗?对此,邹驰骋持否定态度:“我们没有必要参考德国在光伏组件制造这一领域的模板。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目前中国光伏组件的整体质量水平。”他认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当前并不是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越高就越好,因为只有踏踏实实进行足够多环节的升级,才能平衡生产能力、成本控制和精益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实际上,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走到哪个阶段,才算真正实现了“德国工业4.0”。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要思考走到这一步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当前的光伏行业似乎并不适合“一步登天”,因为还面临着生存及解决自己竞争力的问题。即使德国光伏行业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却仍然不能和“工业4.0”倡导的精密制造水平相比。

对于光伏智能制造,邹驰骋从第三方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超大型工厂产能越来越大时,或生产基地越来越多时,需要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来提高产品性能、管控产品质量,以及协调各生产基地的生产分配。另一方面,智能管理也是智能制造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工厂组件制造达到一定规模时,物料管理、零部件管理等都需要很强大的智能化管理生产系统去支撑。

作为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V在产品测试领域始终关注产品质量。不管智能制造走到哪个阶段,生产线如何操作,产品质量都是必须保证的一环。不仅如此,T?V莱茵在工业领域还提供多种服务,可帮助企业推进智能制造。

光伏电站:承受不了投资热情?

有些人担心,我国光伏电站质量“无福消受”当前市场的投资热情。在德国莱茵T?V的专家看来,“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6

记者:《太阳能光伏项目上网电价通知》自颁布至今的实施情况如何?还有哪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李俊峰:由于国家发改委早在2009年就已开始着手进行“对非招标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全国统一标杆上网电价”的筹划、准备工作,一些善于捕捉商机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很早就已开始进行各自生产项目的安排、部署。因此,当2011年7月2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正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通知》之后,此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事业的发展,为早已做好项目筹划的投资商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年太阳能光伏安装量达350万千瓦(此数字相当于中国历史累计太阳能光伏安装量的七倍);并网发电全年太阳能光伏安装量达250万千瓦(此数字已超过中国历史累计并网发电太阳能光伏安装量的五倍)。就目前情况看,《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通知》取得的成效已超过政策制定方和广大投资者的预期。

然而,目前此政策还未充分考虑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有区域性差别等特点,它目前只适应于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条件。政策制定方还应不断完善、细化相关条款,促进技术进步,并适度控制市场规模。此外,此政策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公布政策执行后的具体细则,比如,光伏发电项目的具体核准时间、补贴资金的来源、接入电网的核准条件等。国外曾经有过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例如,前几年西班牙光伏装机容量突然大增,几年之后又忽然骤降,现在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在考虑是否应根据行业发展规模来慎重制定固定的上网电价标准。欧洲各国的经验表明,等到发现光伏装机过量后再采取相关措施,整个行业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希望我国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通知》的出台,是中国太阳能光伏界的一次里程碑性质的事件,但它同样存在着诸多凾需完善的地方: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公布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实施的年限,保证上网电价的连续性和市场的稳定性。比如,去年的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是1.15元,今年的价格就下降到1元,这个下降幅度是不是过大仍值得我们探讨;

其次,鉴于全国各地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千差万别的现状,由于此政策对全国实行统一电价,因此还需要对拥有太阳能资源差的地方给予额外的政策支持,要把分布式发电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再次,不能因为出台了上网电价政策,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就“一窝蜂”似的发展,应注意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防止太阳能光伏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的发展格局;

最后,要通过政策扶持确确实实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发电成本和能源消耗的不断下降,使其真正成为老百姓能够承受得起的“绿色电、清洁电”。

记者:2011年11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强硬表态:“中国能源公司的贸易行为存在问题,故美国政府支持美国光伏公司要求政府向中国光伏组件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诉求。”为何美国诸多太阳能光伏企业反对“双反”调查,而奥巴马却对此表现积极呢?

李俊峰:奥巴马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就业,曾拿出将近十多亿美元的财政补贴专门支持Solyndra等五家美国国内太阳能光伏制造企业,在经历了SolarWorld等公司的一系列破产事件后,共和党立刻将其作为攻击的代表性案例,指责胡乱花纳税人的钱补贴企业,并要求调查奥巴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由此看来,“双反”案的初衷,不仅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内太阳能光伏制造企业,更是奥巴马政府为当初的决策失误寻找的一个理由。而奥巴马本人也一直对“双反”案表现积极,甚至强硬表态:“中国能源公司的贸易行为存在‘问题’,支持美国光伏公司要求政府向中国的光伏组件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诉求。”

记者:“双反”案将对中国国内太阳能光伏企业带来何种影响?

李俊峰:这次美国对中国能源产品启动“双反”调查,涉及数十万就业人员、上千家企业及近100亿美元等诸多领域。一旦立案不仅伤害中国企业,也伤害美国企业,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自美国进口的原材料和设备金额超过50亿美元,而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则不足20亿美元。此外,中国在美上市的众多光伏企业利益受损,也将使美国投资者和电力开发商的利益接连受损。

我们应对“双反”案持理性分析的态度。首先,尽管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对美国出口量只占总生产量很小的一部分,但从长期发展来看,美国、印度等国家将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市场,放弃美国市场将对整个产业发展不利。

其次,由于“双反”案本身就是一个极不公平的诉讼,因此中国政府和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适时予以反击也是正常的。建议我国广大太阳能光伏企业不要过分在意“双反”案对自身带来的各种影响,要相信中国在“双反案”还是有胜算的。即使“双反”最终立案,我们也会积极应对。

记者:伴随着浙江、江苏等地中小型太阳能光伏企业的限产、停产现象的发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太阳能光伏企业将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李俊峰:纵观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出现的种种困局,我认为既不是欧洲光伏产品需求、补贴力度下降造成的,也不是美国“双反”调查造成的,而是由于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造成的。具体体现在:一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太阳能光伏作为一个暴利行业,曾在一夜之间造就了数个亿万富翁。2007年、2008年,多晶硅的利润曾高达2000%,在高利润的诱惑与驱使下,投资者趋之若鹜也属正常。2008年至2011年下半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过度投资的现象更为严重:在当时全球总计1200余家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当中,中国就有728家,产值、产量更是占据世界总量的60%以上;二是某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推手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把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予以政策支持。迄今为止,全国各个省级行政区均把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可以说,地方政府过度的政策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该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

太阳能光伏产业在过度投资、过度发展的基础上,必然导致同行之间相互“挤压”现象的发生,投资泡沫也会随之形成。当泡沫破碎之后,此类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甚至最终被挤出市场。

而企业破产、出局恰恰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我坚信,优秀的产能永远不过剩,跟风的产能永远过剩,在任何一个行业里,企业只有精益求精地做到最好,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盲目跟风发展,虽然可在市场形势良好时获得短暂繁荣,但一旦市场环境转坏将极有可能走向失败。

记者:在目前国内现存的400余家太阳能光伏企业中,你认为哪些企业将首先被淘汰?

李俊峰:我认为有三类企业将被首先淘汰:第一类是盲目跟风的企业,即只想在太阳能光伏市场中狠捞一把就马上退出的企业,此类企业最初就未树立长远发展的目标,当发现这个行业无利可图的时候就会迅速退出改行;第二类是技术、市场均不完备的企业,此类企业由于不具备适合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品牌效应,所以也将很难继续生存下去;第三类是产品质量较差、产品价格较高的企业。相反,只有具备太阳能光伏市场较好的品牌效应、质量较高、价格公道的企业才能最终存活下来,建议此类企业一是需要不断创新,时刻铭记“先进的产能永远不会过剩”的发展理念;二是要建立牢固的上下游关系,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三是要采取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分散风险,不要只局限于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记者:你怎样看待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发展前景?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7

每天清晨,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只要没有出差就会和公司十几位中层以上的经理站在各厂区门口列队迎接员工上班,与员工互问一声“早上好”,风雨无阻。

苗连生出身行伍,接近他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军人作风,永不服输;讲政治,爱学习,执行力强;机动性强,不按常规出牌,让竞争对手摸不透。

英利半军事化的管理和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其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被视为行业标杆,是全世界光伏行业非硅成本和单瓦耗硅最低的企业,被业界称为“成本杀手”。

“在光伏大船上,嘈杂无序的状态将随着一批人的落水而改变,同时,由于船票昂贵,旅途艰辛,船下的人也不会贸然购票上船。”这是苗连生对当前光伏产业形势的判断。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轻资产扩张和提高规模化经济效益,这是英利应对光伏寒冬的“绝招”,也是新产业形势下的利润增长点。

想挣光伏“快钱”者将出局

《经理人》:在整个光伏行业进入冬天时,您却说“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为什么这么讲?英利会借此进行并购扩张吗?

苗连生:光伏行业在众多机会推动下发展很快,产能出现了阶段性过剩,问题症结在企业而不是行业,企业应从自身队伍建设和抗风险能力方面进行反思,行业的低谷更能考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光伏行业是一个持续性很强,普及性越来越大的很有前景的“长线”行业,不能将其视为挣“快钱”的行业,过度追求过高的利润。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产品,成本低和质量高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英利将保持稳健的发展战略,不会采取对外并购,英利更相信自己的队伍,不会盲目扩张。今后不排除会采取标准输出、管理输出的方式进行合作。

《经理人》:中国光伏行业面临哪些制约的因素?美国的“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有何影响?

苗连生:中国光伏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国外的贸易壁垒。最近美国提出了“双反”,这对整个行业的影响非常大。中国的光伏产业成本低、发展快,关键技术指标甚至领先欧美,每个国家都想大力发展自己的产业,美国也不想放弃,又竞争不过中国的产品,只能设置政治贸易壁垒。一旦美国“双反”得逞,欧洲和其他国家都会效仿,这对中国光伏行业影响巨大,所以我们要联手积极应对,英利也是中国应诉美国“双反”联盟的发起者。

当前重点是成本和工艺再造

《经理人》:光伏行业进入低谷期,这对中国光伏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预计什么时候能迎来光伏行业的春天?

苗连生:行业的低谷是对光伏企业的历练,激活了企业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营销手段创新的活力,也迫使很多企业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盲目扩张。2012年还不算是深度整合期,可能会有个别企业扛不住而退出,真正的行业整合可能要到2013年以后,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几年时间。

《经理人》:2011年是太阳能光伏进入低谷的一年,英利在第二季度出现亏损的原因是什么?

苗连生:2011年主要受价格下降的影响,英利前两个季度盈利情况在业内是最好的,第三季度出现了2000多万美元的亏损,实际是“计提亏损”。打个比方,1号进来的硅料价格是100美元,30号用的时候落到了50美元,就会出现账面“浮亏”,不是经营问题。2011年英利的组件销量和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虽然毛利润率下降了将近一半,从二十几个点降到了十几个点,但在业内也保持了领先水平。

《经理人》:当整个行业都在忙于应付行业危机时,英利现在正在做什么?战略重点是什么?

苗连生:英利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产业规模、员工人数呈几何式递增,需要进行技能和管理的提升,正好可以利用目前这段时期,通过成本再造和工艺再造等手段来夯实基础,提高员工素质,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迎接严冬之后的春天。

在企业的发展层次上,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抓住这个“冬歇期”,完成从规模扩张到提升品牌的企业转型。

《经理人》:为何英利能把握行业脉搏,提前布局和采取应对策略?

苗连生:从过往的经验看,我们对市场的把握比较准。英利主动出击,发动价格攻势,也综合各种因素做出的决策,不是孤立的事件。

加工制造企业的毛利率大概8%~15%之间,光伏行业的暴利是不正常的。企业有部分盈利空间,也让老百姓能用得起,才能让这个产业持久发展。我们也绝对不会因降低成本而降低产品标准和质量。

《经理人》:本次光伏行业危机中很多企业面临困境都是因为过分看重眼前利益,您是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苗连生:业内不少人曾对英利低价中标“金太阳工程”有很多非议。其实,太阳能光伏行业可持续性强,替代产品不可能太多,重要的是把这块蛋糕做大。就像开饭店一样,只有几十个人吃,也许日子也不错,但经过改造,形成标准和流程,可以有成千上万个人来吃,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要把眼前利益看得过大,做企业不能急功近利,当下挣得钱多,不代表长远发展。做企业要静下心来慢慢干,不能太浮躁,尤其是干实业,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带好团队才能“打胜仗”

《经理人》:很多企业的管理团队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出现管理层的流失,为何英利却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苗连生:队伍建设是我们能成功应对行业低谷的最重要因素。近些年光伏企业发展都很快,都是10年前开始从两三百人发展到两三万人,产能无限扩张,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适合自己的企业?怎么带越来越庞大的队伍?企业适合哪种管理结构?战略、质量、车间管理、资本、流程等都要靠人去干。再好的项目,如果步调不一致,各个环节相互制约,对形势判断不准确,都会出现问题。

《经理人》:您现在就已开始实施“接班计划”,接班人有什么标准?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其他企业家分享?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8

光伏企业目前的困难有多大?从刚刚公布的三季度财报可见一斑。11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光伏公司,因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全部计提了数额可观的存货减值准备,大部分公司还计提了坏账准备;毛利润环比出现显著下降,半数公司的毛利率为负;除多晶硅供应商大全新能源之外,其他10家公司全部出现运营亏损(loss from operations);高库存、高负债、债务短期化、经营现金流严重恶化等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尚德电力还在财报中披露,今年下半年的遣散费用最高将达到1000万美元,而且考虑到近来股价大跌,可能会对商誉、无形资产等进行减值处理。我甚至担心,熟悉中概轻资产公司而很少关注光伏行业的投资者突然看到这样的财务状况,是否会被“吓一跳”。(见附表)

光伏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以及买方市场格局的强化,让光伏公司三季度交出这样“惨不忍睹”的财报也在预料之中,而且现在看来,四季度的整体情况恐怕会更糟糕。EnergyTrend 11月23日更新的数据显示,多晶硅组件和电池的均价已分别降到0.924美元/瓦和0.519美元/瓦,而156mm×156mm硅片的价格更是跌至1.183美元/片,合每瓦价格0.296美元!这是个让人比较绝望的价格水平,就算是成本最具优势的硅片巨头也将游走在零毛利率的边缘,大量中小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更在情理之中了。

游戏规则变了

导致光伏制造业迅速步入寒冬的原因可以归纳出很多,包括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欧洲债务危机”、“市场增速急剧放缓”、“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美国政府双反调查”等。诚然,债务危机使欧洲各国开始执行严格的财政紧缩计划,依靠政府补贴生存的光伏发电首当其冲;欧洲银行也开始紧缩信贷,光伏电站开发商在项目融资时难度很大,导致需求进一步恶化。但是,根本性的原因,还是严重过剩的产能。

过去几年,中国光伏制造业经历了一轮“疯长”。在许多传统制造企业看来,光伏产品制造,尤其是从硅片到组件的产业链中下游和传统意义上的加工制造业没有本质区别;而另一方面,处在行业高速成长阶段的光伏制造业又拥有相对很高的毛利率和貌似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传统加工制造企业充满了诱惑。一时间,以前和太阳能毫不相干的企业和资本纷纷涌入。而原有的光伏厂商们也在不断发力,考虑到行业门槛过低和产品同质化程度过高,它们选择了“野蛮生长”的竞争手段,即尽可能多的融资后,尽可能快地做大规模,希望借此拥有更多的出货量和更低的生产成本,从而占领市场、树立行业地位。

地方政府的“GDP冲动”也在给光伏制造业的“”火上浇油。我国有100多个城市在打造大大小小的光伏产业发展基地,10多个城市提出打造“双千亿”规模的光伏产业基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守估计,眼下国内产能已达30GW-40GW,实际情况是,产能有可能“已经超过50GW了”。

或许,根本没人知道全国到底有多少家光伏企业。不过,有一点是比较确定的,仅仅是在美上市的十家中国光伏公司(不包括大全新能源)年末的组件产能就已经达到16.5GW,而今年全球组件安装量最乐观的预期也不会超过24GW。显然,没有哪个市场的增速能够快到足以消化中国迅速膨胀的产能。

行业“”之后,产能严重过剩已是必然。

当然,对于正在经历寒冬的光伏行业也不必“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理论上,这是新兴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可以让市场回归理性,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欧债危机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的到来。只不过之前玩的太High,现在难免要多忍受一些痛楚。

市场趋于平淡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光伏公司开始意识到,“游戏规则变了”。以前大家都很粗放,无非是融资、买进口设备、雇人,做出产品后,再融资、再买设备、滚动扩大规模,那是一个“拥硅为王”/“产能为王”的时期。然而,随着价格骤降,产品积压,大家开始发现,行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果再不重视资本结构、优化财务状况、着手“医治”已经恶化的现金流,很快巨头就会变“大头”。

在上市公司三季度财报中,我们看到一些可喜的转变。以尚德电力和赛维LDK为例,这两家公司之前因为过高的短期负债率和激进的规模扩张备受外界质疑,甚至传出了即将破产的谣言,三季报中,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停止进一步的产能扩张,把重点放在资产负债表上,并同时提高运营效率、改善流动资金。

有人寄希望于国内市场能在短期内迅速启动,以拯救深陷困境的中国光伏制造业,特别是那些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中小企业。但只要保持理性,就会发现正在进行的这场“淘汰赛”中,大批匆匆介入、成立不久的中小企业势必是最早出局的选手,一些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经营理念过时的行业先行者也将被淘汰。

汰劣进程开始

其实,这轮行业寒冬还可以冻得更透一些,让一些地方政府彻底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光伏制造业不再是快速拉高GDP的廉价工具。就在前不久,一位当地完全没有光伏制造业基础的地方官员,在谈到为什么尽管多晶硅和光伏组件已经产能过剩,当地却仍将大力发展相关制造业时还在说:“如果只在我们这里装电站,那用我们的土地、阳光,拉动的是江浙等光伏制造业发达省份的GDP,对我们的区域经济就没有带动。”

之前外界对多晶硅生产的高能耗、高污染也多有诟病,其实这些问题主要是集中在生产工艺粗劣的落后产能和效率低下的中小规模企业,现在的行业寒冬正好提供了有效的治理路径,比各种行政措施都更高效、更彻底。

道理很简单,以前多晶硅卖几百美元一公斤的时候,一次还原生产出来的多晶硅就可以赚钱,许多人选择了门槛低、投资少、开工快的传统西门子法(开环),副产品四氯化硅、氯化氢对它们而言只是“负担”罢了,违法排放、倾倒,严重污染环境的事屡禁不绝;现在多晶硅的合同价已经跌破30美元/公斤,不循环利用四氯化硅、氯化氢等副产品的制造商,其成本是这个价格的几倍,不需要动用行政手段,它们自然会选择关门。

其实,就算是采用闭环西门子法的多晶硅厂,要想赢利也得尽可能地提高副产品回收率(99%以上),同时采用新工艺(如氯氢化)来降低综合能耗(75千瓦时/公斤以下)。这种优质产能生产的多晶硅不仅没有先天性污染问题,而且最终光伏产品的能量回收期也会在2-3年左右。

随着投机资本撤离,落后产能被清除,光伏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正在加强,三季度,英利、尚德、赛维、阿特斯等传统光伏大厂的组件出货量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环比上升。随着低毛利率时代的来临,市场也在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这客观上对光伏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只有具备技术、规模双重优势,管理精细化的公司才能提供效率、品质和价格均有优势的产品,也才能形成竞争力、获取市场份额。

行业入冬之前,一直有人担心会不会突然诞生一种新的太阳能技术把蓬勃发展的晶硅电池技术彻底替代,让中国的光伏制造业彻底歇菜?这种可能性现在依然存在,不过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们真正能够确定的反而是,此轮行业寒冬正在增强晶硅电池技术路线及其产业的长期竞争力。晶硅电池技术路线的光伏产品正拥有前所未有的市场规模,而稳步上升的转换效率和超预期的成本下降使其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美国已经有一部分光热发电项目开始转用晶硅光伏技术。

成本大幅下降之后,光伏发电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也在迅速减弱。某欧洲光伏电站投资商提供的信息显示,得益于廉价的光伏组件,一部分在光照充足地区新建的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已经可以实现电网平价。相信光伏发电项目不需要政府补贴也可以获得合理内部收益率(IRR)的日子并不遥远了。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9

去年1O月,美国SolarWorld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的一纸“双反”调查申请,将我国的光伏产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光伏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开始映入公众视线。

先是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接着又挨了美国“双反”的大棒,产品80%出口欧美的我国光伏业遭遇重挫,纷纷进入调整的阵痛期。

梦魇并未结束。今年5月17日,经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认为我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及组件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过程中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达31.14%-249.96%。有消息称,欧盟也将于6月底启动对进口中国的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

至此,这个贴着新能源标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年少轻狂后,开始步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

粗略估算,我国光伏产业从真正兴起也只有五年时间,5年里一个行业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超的地步,发展的速度之快着实让人震惊。

近几年,除了太阳能光热企业纷纷上马光伏项目,连做毛巾等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企业也不断介入,以期攫取新能源产业的一桶金。

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W,其中8GW来自中国。预计今年产能过剩将上升到惊人的22GW。

出口的受阻,过剩的压力,让这个只有5、6岁的产业像一个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而挨打的孩子,孤独无助。

其实,光伏行业发展到今天,出现诸多问题并怪不得别人,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山东省商务厅的一份调查报告为该省的光伏产业做了深刻剖析,也点在了全国光伏产业的相同要害之处。

报告分析认为,该省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哑铃型,市场在外,原料在外。其中,90%的市场在外,以欧洲市场为主,美国市场大约在10%。近年来,欧洲主要市场下调光伏发电补贴,令需求增长放缓,光伏组件价格降幅达四成,是对光伏企业利润造成重创的主要原因。

而美国的“双反”,无疑又给身受重创的光伏行业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这样一个两头受制于人的哑铃型产业,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得不让人深思。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近期也发出预警,提出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避免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做财经新闻十余年,笔者已经看多了跟风上马的产业现象,多数从业者也都领教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魔力”,但跟风仍在进行。

光伏的跟风更是盲目的,没有建立在提高技术、降低成本的角度,不仅要靠政府补贴来发展,成本更是传统发电成本的数倍。

最近在长沙召开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年会上传出消息,到2015年,我国光伏企业的发电成本将下降到0.8元一度。即使到了2015年我们达到这个成本,仍然是目前民用电价的1.5倍左右。

光伏的发展历程篇10

倪女士:物业不同意,那我先到供电局去吧。其实供电局说的很委婉,但我也明白他的意思,就是我们一旦接入国家的电网,我们不用国家的电,我们还要把电卖给国家,对供电局来说没有好处,反而要贴钱。对供电局来说没有利,它不希望我做这样的事情。

机电商会副秘书长孙广彬表示,和德国不同,我国大城市居民多住在高楼,多户一楼,产权复杂,安个电站,谈何容易?

孙广彬:为什么人家发展?他们居民少,很少住楼房。都在高楼大厦里,到哪去装光伏电站?就是我们发展慢,很难原来就是这个原因。你比如厂房有屋顶,商场有屋顶,能不能建呢?能建。很复杂,首先从立体来看,下面土地是国家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所有权又是一个人的,它的使用年限又不同。你现在在它上面装一个电站,使用人所有人又不同,如果土地发生一点点变化,中间建筑物发生一点点变化,让你把电站拿走,怎么拿?

XX年初,我国分布式发电的规划目标首次超过地面电站,但年末,分布式电站建设2.05gw,远低于计划的8gw,而地面电站却超出计划2.55gw。现实的难度,让更多人把“分布式”的构想从城市拓展到了农村。去年十月国家的《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未来6年,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建设光伏电站,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政策扶植正在源源不断的给光伏发电的嫩芽浇水施肥,尽管破土而出的过程经历了反复与挣扎,但没人会质疑这个“向阳的产业”未来会有枝繁叶茂的一天。一个国家大力扶持、补贴不断完善的政策,从供电局窗口到小区物业,却没人说得清楚。倪女士不甘心,再次返回供电局,却得到了以下答复:

倪女士:物业不同意,那我先到供电局去吧。其实供电局说的很委婉,但我也明白他的意思,就是我们一旦接入国家的电网,我们不用国家的电,我们还要把电卖给国家,对供电局来说没有好处,反而要贴钱。对供电局来说没有利,它不希望我做这样的事情。

机电商会副秘书长孙广彬表示,和德国不同,我国大城市居民多住在高楼,多户一楼,产权复杂,安个电站,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