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2-25 17:36:15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1

希言认为,影响包括“媒介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意义互联网”三个层面,前两个层面的分析观点较多,希言只做简单归纳,而重点在意义互联网层面的分析。

一、媒介互联网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从90年代大发展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它更多是一种媒介,透明扁平、传递信息、提高效率。门户、搜索引擎、IM交流工具,本质都是媒介,是人与世界的互动。

2105春晚红包,是一种媒介的融合:“IM媒介+传统电视媒介”。这种创新的互动方式将带来相关行业全面的变革,比如摇一摇将成为电视台标配,这样标配的行业还将扩散到报纸、商场、餐馆等更多生活服务领域,这方面相关分析已经很多。

二、产业互联网

2014年互联网思维泛滥后,更多的行业尝试将互联网与本行业结合——互联网下沉。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改变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工具。在生产力上,诸如与打车行业结合的“滴滴打车”,与工业制造行业结合的3D打印,与房产结合的YOU+青年公寓等;在生产关系上,比如海尔、联想的组合架构再造与“划小”,培养“创客”的环境等。

春节红包的互动方式,摇一摇等互动行为,也必将影响产业互联网的变化,比如更加注重“场景”的营造、更加注重生产流程与体验,加强交互方式的优化等。

三、意义互联网

这里借用“意义互联网”这一概念,是因为春节红包体现了媒介、产业之外的可能,一种基于文化环境的互联网后发力量,与“意义互联网”概念异曲同工。

意义互联网是赵汀阳、段永朝等人2013年第一次提出,大意是“如果说过去谈的是技术的互联网、商业的互联网的话,今后十年应该到了一个意义生成,讨论意义本身的问题了。现在讲“意义”更多的是关系型的,流动的,这个正好可以跟目前互联网状态是吻合,所以称之为“意义互联网”。”

“关系的”、“流动的”意义互联网一直存在,但一直被技术、商业层面覆盖,“关系、流动”只是作为工具出现,意义层面的价值并没有很好体现,它缺乏一个时机。

2015年的春节红包大战则是一个巧妙的时机,有效释放了意义互联网层面的价值。虽然春节红包2014年就有,但那只是微信的自娱自乐(相关分析可查看《干嘛不顺着微信红包破微信的局?》)。2015春节,因为支付宝、微信、微博三方同时的加入,因为与传统电视台的合作互动,因为在除夕夜最大范围的覆盖与知晓,因为“口令”、“摇一摇”、“戳一戳”等更多创新方式的引入,春节红包激起了全民空前高涨的参与热情,这种热情在媒介、产业层面的价值之外,更多地带来了文化价值释放的可能。

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结果,随着互联网发展深化而必然出现,与近年移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流量向场景转变、社群商业出现”一脉相承;而在中国春节期间借助中国传统的“红包”、“春晚”这一形式爆发,则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互联网在文化与意义方面的价值与可能——中国互联网将比西方更具潜力与后发优势——科技来源于文化,丰富的中华文化与悠久传统将为中国互联网赶超发展提供强劲的爆发力与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也是“意义互联网”的本意:“信息社会的根本不同在于,通过信息实现澄明,让人生回到意义本身。这是中国未来学家独立于硅谷的一种人生洞见。“意义”是对信息社会理念内核的高度哲理概括,它所针锋相对的,是启蒙运动以来以“价值”为至上核心的工业社会图腾。

“互联网+春节”造就了全民的狂欢,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传统节日,从互联网的意义层面看,这种改变终将回归人的本身,是良性的;而中国丰富的文化、人本的哲学与传统节日,则为“互联网+”提供了无数的结合点,这正是2015春节红包的里程碑意义,也是互联网在中国更具发展潜力和爆发力的可能——科技与文化终将殊途同归,而根源于丰富的文化土壤更能盛于久远。

意义互联网可能带来的价值和改变是:

1、文化环境的启蒙

相比西方,国内互联网相对浮躁,缺乏文化土壤,各种互联网行为充斥了利益目的。春节红包是传统文化的一次有效释放——在春节强有力的传统节日与文化场景里,抢红包更多是一种乐趣与参与心态而非金钱本身——广度和范围以及影响力在2014年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还将继续。这就为互联网产品在文化环境方面的营造提供了启发。比如众筹,因为广泛投机的心态,一度认为在中国的土壤很难生存。春节红包则为人们参与心态的形成、对意义的追求、被认可与价值体现提供了启发。

2、社群信任的确立

“意义互联网的兴起正在动摇着工业时代的根基”,“信息社会的意义再生产”具有“异质性”、“正当性”、“团结性”(社群性,或生态性)的特征。”

社群商业是未来的主流商业形态,与文化环境相通,社群商业的形成需要有效的社群信任——这正处于启蒙阶段。春节红包的启发在于,基于各种文化内涵的场景塑造更为容易,在同一场景下的群体更容易建立彼此的信任,社群商业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3、地球村与零边际成本社会形成

基于文化环境的“意义互联网”代表的是“关系”和“流动”;基于人本的文化环境,一种新型的协同方式、协作关系成为可能,个体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连接比拥有重要,网络价值体现。

比如将有更多的个体将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制作并分享自己的信息、娱乐、绿色能源和3D打印产品;通过社交媒体、合作组织以极低或零成本的模式分享汽车、住房、服装和其他物品;更多地参与到基于零成本模式的开放式网络课程…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2

然而,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变动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革命给社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分析其对当下生产形态、分配形态和消费形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基本逻辑,由此,我们才能认识到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定义时代主题的基础性意义。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信息技术的视野出发,人类的技术,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信息技术,一类是其他技术。广义的信息技术,是人类传播信息的手段、技艺和方法,包括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手段,当然也包括当下渗透人们生活之中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我们将今天称之为“互联网时代”,但实际上依然低估了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热刚兴起之时,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整体上仍处于工业社会的框架之下,其主要作用是优化提升工业生产,但并不会对工业时代的模式体系产生根本影响。

当时人们可以预见到的是:互联网会让工厂生产与商场管理更有效率;但是,当人们在想象互联网会让消费者在诸如沃尔玛这样的大型商场购物更方便之时,却怎么也想象不到,在不到20年后,沃尔玛模式会被淘宝模式颠覆掉。

实际上,直到三、五年前,互联网界人士才真正意识到,思考互联网革命可能要从百年大计的视野重新理解,要将它作为一个世纪性命题加以思考。

互联网革命的意义,可能并不亚于两百多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的工业化进程,重塑了人类社会,塑造了影响人类社会两百多年的学科划分、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而在今天,在互联网革命的影响下,工业时代以来产生的基本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都可能被重塑。

今天的互联网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业体系内单一技术的升级,而是推动了技术创新的浪潮,催生了一系列技术群——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区块链、比特币等等。

这些技术大都是基于互联网而发挥作用的,但它们会对人本身的存在方式产生影响——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观念理想层面。在这样强大的力量推动之下,原有的构成工业社会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公司、比如知识产权等等,它们所指向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它们能否继续以传统定义的形式存在下去,在今天已经是必须认真直面的问题。

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逻辑来观察,互联网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技术的创新,如基站的建设,门户网站、手机逐渐普及等等,在中国这个阶段大概发生在2000年前后;

第二个阶段,是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创新,在中国的标志性现象是淘宝、支付宝的出现,随之涌现出一大批崭新的商业模式和崭新的企业。现在中国市值最大的两个公司腾讯和阿里巴巴,就是这种商业模式创新的标杆。

到今天,互联网开始进入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创新的第三阶段。

这个第三阶段的重要标志就是“互联网+”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互联网行业所涌现出来的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突破了互联网行业这一范围,全面向社会各个领域扩展,逐步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性意义,并开始深度改变人类的社会形态。

互联网革命重塑生产结构与社会结构

在思想方法层面,互联网革命也给予我们一种重新认识人类社会的视角。如果我们从一个极其简化的模型来看待人类社会,可以发现它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节点,一个是连接。

所谓节点,包括人、组织、村庄、工厂、国家这些实体,而联结这种节点的各种各样的交往方式,包括聊天、访客、旅行、交易,也包括现在的打电话、上网、微信等等,都可以视为是连接。

回顾人类社会的演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技术的演化过程中,一段时期内的突破重点会集中在节点上:比如电影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计算机的出现等等。之后,随着节点本身的进化,会促进连接的升级,比如教育体系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等等,都是建立在新节点的普遍运用之上。

而连接方式的升级,反过来又会促进节点的进化:比如当前在互联网影响下出现的云计算、人工智能、超能电池等新事物。

从这个角度观察,过去六十年,人类先在节点上获得突破,如计算机的产生,而大概在三十年前进入了连接技术的突破阶段,如互联网的扩展;那么未来三十年,我们很有可能会在节点上实现更大的突破。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深度连接方式的互联网技术会反过来推动节点性技术的突破。

因而,今天,我们为了充分认识互联网革命对人类物质生活的深刻影响,必须关注其对生产结构、社会结构的重新塑造:互联网革命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于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和协作(分工)结构。

首先,互联网革命催生了新基础设施。原来的基础设施,是人们所熟知的、产生于工业时代的铁路、公路、机场这样的交通设施、公用设施。

今天的基础设施,其内涵进一步扩展和演变,云网端、云计算、互联网智能终端以及人手一个的智能手机,都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其次,互联网革命催生了新的生产要素。原来我们讲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等。而今天,数据正逐步成长为一个新的、而且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能获得巨额估值,主要价值依据就是其掌握的巨量数据。数据有可能超越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等,成为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

最后,互联网革命催生出新的协作结构。我们社会原来的协作(分工)结构,产生于大工业时代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但是,产业链体系和市场体系都存在着自身的巨大限制,如资源、制造基地和市场在时间、空间层面的隔离与不平衡,会产生高额成本,也会受到规模限制。

而互联网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可以推动大规模协同与共享,或者叫大规模协作与共享。这种协作方式,远远超过传统的分工与合作结构。

比如淘宝上每天的访客人数接近两个亿,每天产生的交易数量超过两千万,商品规模超过十亿件——仅2016年“双十一”一天就产生了一千多亿的交易额。在有淘宝之前,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即使全世界最大,也就只有7万个店铺,它天然受到实体空间的限制。而今天仅在淘宝平台之上,就何止有700万个店铺?

要突破实体空间的天然限制,需要的是线上与线下的对接与协同。而数量超过亿计的超大规模的协作,必然引发生产、交易、消费结构的质变。此种大规模协作、协同的模式,突破了工业化时代以来的传统分工结构、市场结构,影响极其深远。这些影响,在今天也还只是初露端倪,在未来还会逐步显现其摧枯拉朽的威力。

上述三个新要素,是我们理解当下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关键。以2017年的爆发性成长的共享单车为例,如果没有新的基础设施——即没有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没有大规模协作的基础,这种新事物是不可能出现的。滴滴打车也是如此。

我们把此种新的经济形态称为共享或者分享经济,说明它的经济形态已经超出了以所有权、使用权为基本概念的经济学内容。

分享经济有三个重要的特质:第一,它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包括滴滴打车、共享单车都依附于互联网平台。第二,它需要大规模参与,参与的主体数量都是数以千万计、数以亿计。第三,它要依靠数据的智能匹配。

为什么五年前不可能出现共享单车?因为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的移动支付。现在,听说有投资人想要在菲律宾推出共享单车,但是,菲律宾连基础的移动网路都不完善,也没有网上支付这些先决条件,怎么推共享经济?

因而,我们看到新生事物、新生商业模式的出现,也要看到这些新生事物所附着的基本条件,没有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和新协作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生商业模式是很难成长壮大的。

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和新协作结构,正在对现在的经济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某种意义上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一二三产业的传统划分方式。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一个横向分工的概念。

人们按照生产环节进行产业划分。种麦子可以称之为第一产业,把麦子磨成面粉则称为第二产业,而把它制作成包子出售则属于第三产业。

但是,到了现在,这种横向划分显然出现了无法归类的问题。比如,按照传统归类方式,理发属于第三产业,移动网络运营商也是属于第三产业——天差地别的两种行业却属于同一产业。

而如果我们继续以归类方式来作为我们经济统计、政策制定的依据,一定会遮蔽我们对现实巨变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已经开始失效,它已经很难刻画出当下的产业结构特征。

要正确描绘当下的生产结构形态,我们就不能固守横向分工的旧视角,而是必须关注随着互联网革命而来的纵向结构。

什么叫纵向结构?我们现在要观察和定义一个企业,不能像过去那样分析它处于何种生产环节之中,而是应该分析它处于什么样的生产层面之上:

处于最底层,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可以称之为基础设施行业,中国移动就是新时代的基础设施行业代表,其提供的是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处于中间层面的,是平台行业,平台掌握数据,非常关键,淘宝、天猫、滴滴都是此种意义上的平台;最上层,可以称之为自由连接体,它是可以随时连接、随时自主形成的各种商业实体与社会实体。

自由连接体可以直接面对市场,响应市场发展,它可能是小微企业,也可能就是个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在供给端,还是在需求端,越来越多个体从原有的组织、体制、体系中脱离出来,成为半游离状态,他们彼此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联结、组合,产生出无数种可能性。

未来也许超过一半以上的年轻人,都不会加入任何一个固定的组织,而是成为这样的自由连接体的终端。最近,在一个高校所做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显示,95后的大学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选择毕业以后不就业——不考公务员,不到公司做职员,而是以自由连接体的方式在家工作。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也可以同时是作家/出版人/学者等等多重身份,他可以以多重身份自由连接——以后这些人的人生就可以说是“斜杠人生”了。现在,此种自由就业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这必然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就业问题。

这一切都说明,技术变革引发商业模式变化,商业模式变化引发市场生态变化,市场生态变化引发组织变化,组织变化又会带来对人的能力的需求的变化。互联网革命带动的社会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是全方位的。

互联网革命重塑知识体系与治理体系

为了应对变局,引领变局,我们必须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重塑我们的治理能力。

在农业时代,人类知识积累的速度非常缓慢,慢于人类年龄增长的速度,这意味着年长者的经验对于年幼者是有效的,年长者天然拥有知识上的权威。

而当我们进入工业时代,知识增长加快,年轻人拥有的知识未必比年长者少,家长经验和知识权威的有效性,面临学校体系竞争,也受到教育层次较高者的挑战,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一代反对老一辈人知识权威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今天,互联网时代是个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的代谢和更替非常迅猛,年轻人相对于年长者反而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信息时代的新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平衡正在影响家庭结构中的父母权威。

比如,面对一个智能设备,现在的一个儿童几乎不用看说明书,稍加摸索就能熟练运用,而家长却还是按部就班地依赖说明书指导,并且未必能掌握——这是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带来的限制。

当此类的挫败不断出现时,家长的权威就会出现问题。学校教育也是如此。由于信息传播速率问题,学校教材往往刚出版就已经落伍。老师们的竞争对手,也不是其他老师,而是以整个互联网为背景的海量信息。

更进一步,此种趋势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体系,还影响到传统的知识分布方式、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意识形态架构。

近代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东方国家就已经面临过类似的冲击,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本土知识体系被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西方知识体系颠覆和替换。而到了今天,这种知识体系的颠覆和替换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冲击、观念冲击、伦理冲击可能更为剧烈。

面对由此而来的观念混乱和意识形态危机,我们的可能出路不是回到过去,重新拥抱农业文明的知识经验,而是面向未来,直面挑战,在互联网时代重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与此同时,互联网革命给新时代的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面对生产结构的变化、人类和信息流动性的剧增、社会复杂性的几何级数增长,我们无法延续传统等级化、科层制、管制式的治理模式,而是必须探索网络化条件下新的治理形态。

我们在今天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多元主体的平等价值诉求不断高涨,而且日渐难以靠压制和无视的方式加以应对。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时代的治理可以视为是一种网络化的治理形态:不是像过去一般依靠一个中心来进行控制,不是依靠一个政治精英团体、依靠一个霸权国家来维持秩序,甚至也不是一个中心来分层地进行控制,不是所谓的联邦式治理。

当然,在我们看到互联网革命给社会治理带来冲击的时候,也要看到,互联网自身内在的一些技术特性,也为这样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可能。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3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4

关键词:互联网;外语专业;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8-02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在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融入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影响和熏陶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受其影响也较大,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

一、互联网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影响

1.互联网改变了外语专业学生的“三观”。近些年来,西方某些势力通过网络大量传播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想。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崇的所谓的“民主”思想、极端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接受快、理解深,从而容易动摇社会主义信念,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一些“90后”非主流的外语类学生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发现现实世界与西方世界相差甚远,对现实世界产生失落、焦虑、苦闷等不良情绪。

2.互联网时期,外语院系“宅女”日益增多,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互联网改变着外语专业女生的生活、学习,她们整天待在宿舍,通过网络学习、购物、娱乐等,习惯性地逃避现实生活,这样她们就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心理也就变得更脆弱了。一方面,互联网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更便捷,外语专业女生有时想在网上听听VOA、BBC等英文广播或者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时,不少商业网站弹出一些娱乐的广告,这时部分女生就把学习停下来,她们就会去打打游戏,听听歌,看看八卦新闻,这样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成绩就一落千丈。特别是每次英语过级考试后,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分数相差甚远时,她们很懊悔,但是又羞于与人交流,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情感问题也更加突出。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她们倾向于在失去父母直接袒护下找到心理依靠,寻找新的避风港。因而轻信直觉、随从感觉,在网络中陷入感情深渊,通过网恋来满足情感的需要,一旦遭遇情感欺骗、失恋等情感问题,跌入低谷,往往难以自拔,成绩也就急剧下滑,有些女生就被迫留级,甚至彻底放弃学业等等。

3.互联网传递西方文化,外语专业学生受文化熏陶,崇尚自我,强调个性。由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对所学语言感兴趣,对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也必然会感兴趣。他们倾向于利用网络了解该目标语言国家的背景和文化,如在网上观看外国影片,特别是一些欧美影片,喜欢上某个明星,然后在网上收集该明星的相关信息,开始随意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甚至还无端地崇尚自我,片面强调个性特点,这和英语专业的学生追求美国式的随意紧密相连。

二、互联网时期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同志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样,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和其他学生一样,外语类学生更需要教育和引导,我们需要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着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巩固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在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辅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收集相关资料,有针对地开展历史和国情教育活动,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的实际,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来巩固社会主义信念。只有把爱国主义的情感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感情意识中去,才能在这种全球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名族气节和品质。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学校首先应该大力宣传爱国主义,使其深入人心。此种宣传可以通过互联网有选择地向他们介绍其他国家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等,同时我们也要更加注重介绍我国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互联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更新得也比较快,我们应抓住互联网这些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占领互联网这个思政教育平台,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2.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互联网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外语专业学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外语专业女生较多,我们应开展一些适合女生的且能释放学习压力的特色活动,如文明寝室评比活动,宿舍手工艺制作大赛等一系列趣味性活动;同时,在宿舍团总支、学生社团开展女生心理、生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为学生之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之形成健全的品格,这样让学生走出网络,走进生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也应利用其优势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等,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从而使自己置身于集体中,和睦相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3.建立一支符合外语专业思政教育的工作队伍。互联网时期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例如当今外语类大学生的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面临这些新问题辅导员队伍必须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当前外语院校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者,很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他们不懂外语专业的学习,不了解外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不知道外语专业学生在想什么,就很难走进学生心理,根本就不适合做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工作。学校应根据外语专业学生的特点,配备一批既懂思政教育又懂外语专业的老师从事学生需要的各种辅导工作。如辅导员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治疗,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辅导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给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员也可以结合个人能力、社交和个性等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互联网时期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网络优势,为学生搭建锻炼平台;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需要,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让学生“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

参考文献:

[1]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5

规范互联网直播的重要意义

关乎意识形态安全。同志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全面筑牢思想防线。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价值观多元化的典型载体,正逐渐形成以青年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网络舆论场,各种力量已经在这里展开了争夺人心的“角逐赛”。如果不能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和科学规范,将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的引导力。

关乎互联网的晴朗空间。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真实映照。网络空间的各种活动,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一些互联网直播从业者为博取点击量,捞取不义之财,在网络上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信息,散布危害国家安全信息,打法律“球”,挑战社会公德底线的现象相当普遍。青年尤其是青少年作为网络直播的主要受众群体,有害信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安全、有序、健康的网络空间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净化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关乎到网络空间的清朗洁净。

关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互联网直播作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兴模式,在文化产业中占的比重持续增大。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互联网直播行业,“只见直播,不见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数据造假层出不穷,泡沫浮夸越来越大,偏离理性的冲动投资与投资方式不合理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果放任互联网直播行业的“野蛮生长”,必然会对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规范互联网直播,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思考

当前,互联网直播内容的正确引导力,互联网直播监管方式、监管技术、监管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和完善。为此,我们要站在意识形态安全、行业发展的高度,紧扣互联网直播的新媒体属性,研究和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和完善对网络直播的管理,让网络直播成为创造价值、弘扬优秀文化和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站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依法加强综合治理。高度重视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多次就抓好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的指导地位。目前,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互联网重要的舆论场,网络直播的治理工作必须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摆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会对直播乱象的危害保持清醒认识,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大治理力度,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重拳出击、坚持不懈,真正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

同时,我们要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依法持续规范互联网直播。2016年11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提出,“不得利用直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制作、复制、、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互联网直播相关政策的出台,虽然对直播进行了有效规范,一批触犯法律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网红和直播平台受到处罚与关停,发挥了有效的震摄作用,使网络直播乱象明显减少,但“打球”的直播平台和主播仍不在少数。下一步要持续加大打击力度,重拳整治互网直播乱象,确保互联网直播健康发展。

严格落实领导主体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对互联网直播治理的重视,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部门领导要旗帜鲜明地站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对涉及本地区的网络直播平台、从业人员、热点事件要时刻关注,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和犹豫,决不能被动应付、被动接招,要切实把互联网直播的治理与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治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同时,宣传部门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坚持形成合力,形成“集团军”优势,敢于刺刀见红,敢于发起冲锋。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对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要带头批评,有效承担起引导和促进网民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的责任。主流媒体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理论熏陶与成长成才等方面的指导,使他们不沉湎于互联网直播,同时也为他们思考和鉴别网络不良信息打下基础。

创新政府管理机制体制。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实际出发,主动把握新特点、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手段真正贯穿到治理全过程。针对直播平台的监管难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积极探索政府、直播平台、用户三方互动、共同管理的监管机制。例如,2016年4月,百度、新浪等20余家直播平台共同《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对播出涉政、涉枪、涉毒、涉暴、涉黄内容的主播,情节严重的将列入黑名单;审核人员对平台上的直播内容进行24小时实时监管等。对积极进行平台治理的企业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对顶风作案的企业要坚决取缔关停。同时,加快完善相关网络鉴定程序,缩短政府管制的周期,提高治理的效率。政府部门在组织执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执法形成的威慑效果,重点打击情节恶劣的违规表演、直播行为。打造高效、统一、权威、统筹兼顾的政府管理机制体制,保障网络直播健康发展。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6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概念界定

 

20世纪以前,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来源于管理者的经验总结。之后,教育管理者借鉴了一般管理思想中的精髓,同时又结合了教育学自身的发展,教育管理理论逐步系统化和体系化。基于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教育管理理论划分为不同的类别,20世纪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有主观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理论、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等。狭义大学生教育管理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生事务的管理的结合,而广义上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还应包含学生在学期间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以及校内校外的综合服务管理等。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1、国外教育管理思想的研究历程

 

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大概经过了以下四类的理论研究历程:管理效率理论,人本化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管理效率理论认为在管理中制度建设是第一位的,倡导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负有共同的责任;人本化理论认为效率的产生不是权威的力量,而是情感的力量;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注重理论的系统化、可操作化,可以以科技手段来检验其发展水平;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提倡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多样性和价值性等等。

 

2、国内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就国内而言,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大学生教育管理政治色彩浓厚,工作内容单一。这一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内容除了学习相关社会主义理论之外,还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各大高校虽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管理方面开始重视发挥学生党、团、学生会的作用,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学生政治工作队伍,但并没有开展系统的当代意义上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后,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开始得以确立,学生管理内容逐步完善,逐步在高校确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同时,也逐步构建了以学籍管理、奖助学金、德育考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管理体系,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管理工作日趋专业化,工作外延不断扩大。“两课”制度的建立与邓小平理论进入高校,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催生了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断朝着专业化发展。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程度不断加深,大学取消毕业生统一分配,学生就业工作逐渐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正不断朝着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勤工助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向发展,除了强调教育、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1、移动互联网概念界定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根据移动互联网网络和终端的不同,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广义的移动互联网定义中,移动互联网就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手持移动设备来实现网络连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服务,泛指一切无线网络;狭义的移动互联网则将终端设定在手机,指用户以手机作为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获取移动数据和信息服务。已有研究发现,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被逐渐运用于定位研究中,尤其是基于WIFI的室内辅助定位技术。

 

2、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移动学生管理系统就是把传统的学生管理系统从电脑上延伸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公共服务信息等的标准化、应用性和共享管理,为各级用户提供了综合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环境,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方便地利用移动通讯网络,提高工作效能,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和途径。美国的学生事务工作大多实行垂直式的扁平化管理,涵盖了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工作内容包括校园安全职业指导、学习困难学生指导、学生经济资助、学费管理、注册管理等等。移动互联网技术除了在事务管理方面提供便捷性外,也广泛运用于网络教育。

 

国内也广泛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及时与准确共享教育教学信息,推送和提醒重要信息,形成有组织、可管理的交流与互动平台,在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主要从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工作队伍利用新技术的工作能力、加强移动互联网络的舆情分析和信息监管和完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等路径开展。

 

四、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研究较少

 

更多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研究3G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还提出了创新措施与策略。大学生教育管理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包括日常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学生心理管理、学生资助管理、社团活动管理、就业创业管理等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应扩展研究领域,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研究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学生资助申请、实时了解学生情况、高效审核批准等,实现学生管理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2、以理论性研究为主,缺少实证调查研究

 

以往的研究,都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缺少全面、深入和有说服性的实证调研,缺乏建设性的实际工作指导意见,需要继续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方法和路径过程。

 

3、缺少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管理利弊研究

 

现有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基于移动终端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用户多样化等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研究,探讨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教育管理活动提供的有利平台,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移动办公等方面的应用,却缺乏探讨移动互联网带给教育管理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学生信息窃取问题、信息的误传播、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影响等。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不仅是一种通信和上网工具,更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将越来越广泛,给学生和教师及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作者简介】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7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前言

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和优势,促进商业价值链的良好发展。在“互联网+”时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将取得显著的成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意义

1.“互联网+”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活动对创业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求较高。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有信息技术提供支持。“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互联网+”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同样需要有完善、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基础。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能够有效提升活动创设的整体成果。在现代社会之中,“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多种通信软件逐一问世。这些软件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通信软件的使用范围较广,学生有效利用此类软件,能够更加便捷、及时地掌握相关的市场信息。

三、“互联网+”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方式和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在“互联网+”中的引导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风气的良好形成,将能够引导社会创业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积极发挥政府“互联网+”的引导作用,首先,高校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全面分析和研究政府相关的工作报告和政策法,为自身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促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高校还应重视“互联网+”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有效的指导,主要是在项目审核、培训和经费支持方面。

2.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互联网+”教育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对当前的教育活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两者之间的联系在逐渐增强。在教学中,高校可以加大“互联网+”的应用力度,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互联网+”进行有效融合。高校需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展微课教学工作,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选用一些关于网上营销平台的成功案例进行讲解,针对这些网络营销案例的运作流程和销售情况进行说明,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网络平台对于营销工作的重要性。另外,高校还可以专门划拨资金,让学生亲自体验网络平台营销,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与企业在“互联网+”领域的教学合作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校企合作这一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互联网+”领域的教育合作,可以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相应的实践合作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四、结语

“互联网+”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这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在创新创业教学中,高校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互联网+”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政府在“互联网+”中的引导作用,与企业在“互联网+”领域开展教学合作,这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丰富学生的创业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34(5):59-63.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8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记者;职业身份

一、传统意义上记者的职业身份

1、记者的职业身份定位发展历程

记者的职业身份定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初的记者收入较低,也没有社会地位。到了20世纪初期,新闻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各类专业新闻机构不断地开建,高等学府开设专业课程,新闻行业才开始建立专业的职业准则,记者也开始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职能。此后记者的职业定位在一系列活动影响之下,愈发清晰完善。一方面新闻行业培养出了不少“明星记者”,他们的成功给所有普通记者树立了榜样,也让其他记者在他们身上学到了更专业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新闻行业也提倡开展公共新闻运动,不断扩大新闻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赋予了记者更多的职业职能。[1]

2、记者的职业职能定位

权利职能,新闻机构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记者拥有话语权和一定的公权力。新闻记者的话语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发言权,新闻记者与其他人一样,拥有自由发言的权利。[2]另一层体现在记者的话语权有特定的意义,记者需要真实地反映上层社会发生的事件与言论,同时也需要关注下层的人民群众,帮助下层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相当于连接与维系上下层社会的媒介。记者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也有自己的具体工作,记者最主要的工作是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具体流程为有计划地搜集新闻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整理,通过多种渠道信息并促进消息的传播。

二、互联网时代记者职业定位的困惑

1、互联网时代新闻环境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新闻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和纸媒,微博、微信、各类网络论坛都成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从而降低了信息的门槛。[3]同时,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产生新闻,一条新闻产生之后的短时间之内,会相继产生大量与新闻信息有关的信息,身处现场的人民群众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新闻信息,新闻的及时性极大提高。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留存性也得到了增强,很多过时的信息也能够被再次传播,重新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

2、记者职业定位的困惑

(1)对记者的社会地位下降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一方面能够协助政府宣传政策、传播文化价值、开启民智,另一方面也能够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权力的使用,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记者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属于比较受人尊敬的职业。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记者对于新闻信息缺乏控制能力,记者不再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来源,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极大地削弱了记者的社会地位。[4]社会地位的变化,使记者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困惑。

(2)对记者的工作任务改变产生困惑。在工作任务方面,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目的明确,采集信息、编辑处理信息、传播信息三者都是工作重点。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由于人人都能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记者收集信息的能力被相对弱化,而事件的编辑处理成为了记者最重要的工作,记者需要针对事件做出更加专业深入的分析,从而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新闻信息。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的互动性极大增强,记者的工作流程中有多了一个环节,即运营所属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工作范围较之以前变得更广。工作内容的变化使记者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困惑。

(3)对记者个人与新闻组织之间的矛盾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往往依附于所在的新闻机构,因此要受到所在的新闻机构管理规则的限制。[5]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记者个人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增长的专业能力与新闻机构的管理规则之间逐渐有了矛盾,从而令不少记者选择独立。美国的一位记者准备了很长时间的新闻策划稿,因为涉及一些其他问题而被新闻机构取消,他对此心怀不甘,于是将新闻在了自己的博客中,谁知这篇独立的新闻稿居然获得了巨大的访问量,超过之前该记者在新闻机构下所发的任何新闻访问量,由此该记者便开始了自由记者之路。如今像该记者一样的自媒体工作者层出不穷,人价值的实现与新闻机构的矛盾也让记者产生了职业身份困惑。

(4)对记者的中立态度变化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占据主导权,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读者的新闻喜好。而互联网时代,记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反转。读者的喜好由读者自己决定,可以去自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信息,而记者则需要故意去迎合读者的喜好[6]。在此过程中,新闻信息的权威性正在日益下降,有些记者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阅读量,甚至故意制造虚假不良信息,没有良好的监督意识,传播无意义的新闻信息,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也随之下降。

三、对于重新找回记者职业身份定位的一点建议

记者之所以出现对职业身份感到困惑,原因在于互联网使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多数记者选择迎合新环境,导致被环境变化所主导,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重新找回记者的职业定位,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传统媒体时代记者身份的各项职能,明白记者身份具备的权力,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认真传递民声,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其次,记者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自信,新闻信息始终是内容输出的形式,记者都受过专业的训练,要对自己有信心,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作更加优质的内容。同时记者也不能忘记学习新媒体运营的专业知识,紧跟时代潮流,让自己的工作与时俱进。

四、小结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职业体系。但是互联网的诞生对新闻传播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发生了多项改变,传统的记者职业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导致记者产生了职业身份定位的困惑。但是记者不能就此迷失,一方面坚守传统媒体时代的职业职能并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努力学习新时代的先进技术,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媒环境,从而对记者职业形成全新的、更加全面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石朕.“互联网+”时代记者如何找准定位[J].青年记者,2016(14)52.

[2] 金军,陈峻俊.互联网时代记者的角色功能[J].新闻前哨,2013(06)66+72.

[3] 杨敏.浅析互联网时代对新闻编辑记者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6(18)246.

[4] 杨雄信.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D].广西大学,2013.

[5] 唐金龙.新媒体时代,记者要拥抱互联网[J].青年记者,2015(33)48.

[6] 达仓.新媒体语境下记者职业角色定位与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6(02)152.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9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技术 经济学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这个概念于2012年在业界首次提出,与2007年出现的“互联网化”概念一脉相承,强调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深度融合。“互联网+”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产物。第一个10年,互联网催生了很多经济,跟传统行业共同生存、和平共处。在第二个10年,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这种改变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先是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后是渠道的互联网化,再是产品的互联网化,到今天,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融入金融、教育、旅游、健康、物流等传统行业。

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发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技术,对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信息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信息技术不但大量渗入产品之中,而且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控制自动化、操作规范化,充分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信息技术增强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各类网络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企业内部和外界信息,对企业的整体规划与决策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美国自1980年以来,工业生产和管理效率平均提高了3倍以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半以上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

第四,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力,它日益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知识经济领域。

二、“互联网+”经济的实质

(一)“互联网+”的定义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简单的说,“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传统行业发展渠道,拉动传统行业的新增长。互联网同时打破了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同的行业在“互联网十”的推动下开始融合成新兴行业:通信业、IT业和传媒业融合成现代信息服务业;传媒产业、娱乐业、体育业、旅游业、IT业和地产业融合成休闲服务业;传统金融业、IT业融合成现代金融业;医疗业、IT业和地产业融合成养老保健产业。除了上述融合产业之外,新的融合产业形态也在快速形成中。产业融合的承载形式则是以巨型互联网企业为平台而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其基础是先进的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平台,其核心是数以亿计的用户和活跃用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BAT”互联网巨头就是典型的代表。例如,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起家,基于其先进的技术平台和庞大用户,通过收购而布局了阿里健康和阿里娱乐,并通过产业基金的形式积极布局汽车“智造业”。

“互联网+”不仅仅是连接一切的网络或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创新民主化),催生了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

(二)“互联网+”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依托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数据化,通过数据化,让一切业务都变得可以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市场和用户。大数据是互联网技术的新突破。大数据(bigdata,mega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认为,大数据(Bigdata)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因为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 -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或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

通过获取与分析海量数据,我们能够获得用来分析人们行为习惯的有效信息,从而使得我们具备对个体行为进行推测的可能。那些在过去看似毫无价值的信息在如今都会随时可能会被用来回答“你是谁”的问题。

在大数据背景下交易平台在理论上拥有销售者网络行为的一切数据,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与售假者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与其等到售假侵权后“亡羊补牢”,不如提前行动做到“未雨绸缪”。

企业从数据和分析中创造价值的关键是将原始数据的数量和多样性转变为洞察驱动的行动的速度,而最终决定这一转化速度的快慢是则在于是否广泛用大数据技术。

生产者是有价值的,消费者是价值的意义所在。有意义的才有价值,消费者不认同的,就卖不出去,就实现不了价值;只有消费者认同的,才卖得出去,才实现得了价值。大数据帮助我们从消费者这个源头识别意义,从而帮助生产者实现价值。这就是启动内需的原理。

三、“互联网+”经济的作用

(一)创造经济新发展模式

“互联网+”催生的新产品和市场空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东北老工业区注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阿里巴巴已将沈阳作为重要物流节点来建设,依托沈阳和辽宁的区位优势,将辐射效应扩散至整个东北地区。在云计算、大数据和全球化贸易方面,阿里巴巴准备和辽宁省政府一起,建立云计算基地,协助政府和当地企业“上云”,积极搭建政府云和企业云项目。利用阿里巴巴先进的云计算实力和大数据经验,协助辽宁打造智慧省份和智慧城市。

(二)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经济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信息安全面临威胁的弊端依然存在。据中消协的《2014年度消费者个人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报告》引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该平台共扫描各类网站164.2万个,较2013年增加了80.O%。其中,存在安全漏洞的网站为61.7万个,存在高危安全漏洞的网站共有27.9万个。2014年全年,360网站卫士共拦截各类网站漏洞攻击7.0亿次,较2013年1.21亿次增长了约4.8倍。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尚不完全,也没有建立起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盲目套用

互联网就是工具和武器,对于传统企业,最重要的是掌握这个武器,但是,掌握了这个武器,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打胜,最终,当所有人都掌握这个武器之后,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真正的互联网经济是“互联网+传统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互联网如何做加法,最终要回过头去提升产品、供应方、资源方的成本效率和体验。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媒介;异化

互联网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媒介,就像聆听面对面发出的声音、阅读纸上的文字一样。但是,媒介并不仅仅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工具”,即它仅仅是获得目的的手段,除了对我们直接的目的之外没有产生任何其他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作为工具本身的媒介在这个世界上只占非常微小的份额。媒介是通过它自己得以完成的结果的一种可能性。

一、作为一种可能性的媒介

在波兹曼(2011)看来,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够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它。关键在于,媒介在我们运用它来达到的目的之外还产生了许多我们难以察觉的作用。

从技艺与文明的角度来看,媒介始终是作为一项沟通技术存在的,不论是与他人沟通,还是与自己,与大自然,与历史,与整个人类沟通。那么,媒介所创造的就是人类获得对他所关心的一切事物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都排斥着其他的可能性,同时又不得不与其他的可能性别扭地并置在一起,有时也能够做到相互转化。

因此技艺也是最容易被异化的,尤其是当它变得越来越封闭的时候。媒介也是如此。当一种媒介越来越倾向于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使用时,它就变得越来越偏离它原本的意图。对于互联网而言,当互联网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的时候,我们就越来越局限于互联网本身,越来越局限于信息流,而不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生活本身。我们将被锁在信息流的空间中,而信息本身并不能提供我们真正想要的体验。它所做的,只是把意义体验转换成了信息体验,并且让我们以为信息就是意义本身。

二、信息时代的媒介

在前工业时代,我们把世界理解为意义,每一件关乎生死的大事,我们都通过种种程序和物质载体表达我们对它们的意义的确认。与稳定而有节律的大自然和社会相比,我们自己的生命是孤寂而柔弱的。我们的生命是如此有限,看到的也许是再也看不到的东西。我们会感到悲哀,却也学会了用理性让拥抱世界的那一瞬间的喜悦停留,去珍惜那不可再得的一切,而不是让悲哀成为悲伤,去破坏本已短暂的喜悦。“意义化”是一种悲喜交加的状态,是哀而不伤的理性与清醒状态。这是前工业时代意义化的立足点所在。

与前工业时代的“意义化”相反,工业时代以及后工业时代的媒介指向的是“感觉化”。媒介无时不在制造着焦虑,又不断地以媒介自身的逻辑来消解这种焦虑。在后现代社会中,人很难在空间的布局中为其自身定位,而一旦置身其中,我们便无法以感官系统组织围绕我们四周的一切,也不能透过认知系统为自己在外界事物的总体设计中找到确定自己的位置方向。人的身体和他周遭环境之间的惊人断裂,可以视为一种比喻,一种象征,它意味着我们当前思维能力是无可作为的(段永朝,2011)。

互联网企图把人塑造成为强大的信息产品而不仅仅是消费者,而电脑和互联网就是让这个世界大为改观的里程碑,以至于有三件事情在现代人的脑子里已经牢不可破:第一是“一切都是可以计算的”,第二是“速度远比空间重要”,第三则是“真实与虚拟的边界已经模糊不清”(段永朝,2011)。我们在互联网中经历信息,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却不“理解”它们。我们的情感和思维无计可施,因为信息早已帮我们感受过了,思考过了——当然它们是片断式的;而把信息黏合起来的却是真正的体验,而不是信息本身。除了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的少量的几件事之外,我们很难理性地大喜大悲。我们会大笑,却不一定会快乐;我们会大哭,却不一定会悲恸,因为这是感觉的反应,而不是意义的抒发。产生感觉只需要信息的刺激,而产生意义却需要全身心和文化的自觉投入。为什么现代人容易感到空虚乏力?或许这就是原因之一。

幸好一种媒介的可能性能够与其他的可能性并置、乃至相互转化,否则我们将真的失去太多的东西了。毕竟信息并不等于比特,它在比特的外表之下也跳动着一颗文化的心——如果没有文化,比特又有何用?只不过,那种“感觉化”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倾向于单向刺激与发展的。在这种文化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东西,但不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思考它,除非我们反反复复地经历它——所以互联网才那么热衷于为我们提供大同小异的“今日新闻”、年度盘点、排行榜……因为这至少保持了我们的思维能力。(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