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实践十篇

时间:2023-04-05 03:27:15

幼儿教育实践

幼儿教育实践篇1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幼儿教育实践篇2

一、直接的经验,自动的研究

陈鹤琴先生说:“最宝贵的是孩子们自动研究的精神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这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他提倡教师要培养孩子乐于学习、好奇探索的态度。美丽的玻璃画一个下雪天的午后,教室里热腾腾的,窗户的玻璃上都蒙着一层水汽。辉辉吃完饭,把自己的小椅子搬到座位上,跪在椅子上向外看,却什么也看不见。他伸出一只小手在玻璃上擦了一下,外面的东西看清了,他就将小脑袋贴在那里往外看。这时燕燕也吃完了,她看到窗户上辉辉手擦过的痕迹,也用小手在玻璃上画起来,并对辉辉说:“辉辉,看我画的圣诞树。”辉辉也用手指画起了画,不一会儿,玻璃边聚集了很多的小朋友,在有水汽的玻璃上写写画画。老师看到了,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绘画方式。于是,老师也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和他们一起来画画,过了一会儿玻璃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没有地方画了怎么办呢?大家建议一起朝玻璃上哈气!孩子们再次用手在玻璃上点点画画……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自发的兴趣便是儿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并保持其好奇心,培养他们通过观察、实践来发现问题、仔细思考并找出答案的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孩子主动探索。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孩子加入了主动学习的行列,这种学习将会使他们记忆深刻而牢固。

二、教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

大雨,我来啦!快入夏了,天气真的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有太阳高照,可转眼就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正在吃点心的孩子们站起来想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有一些按捺不住好奇心的小朋友,已经站到门外面去伸手“拦截”小雨点,有的想把头伸进雨中感受一下。老师看出孩子们非常想体验一下在大雨中的感觉,于是对孩子们说:“想不想到雨里踩泡泡?”孩子们欢呼雀跃:“想!”教师请想去的孩子穿好雨衣,卷好裤脚,从门口出发跑到对面的长亭里再跑回来,这大约需要十秒钟的时间。孩子们一边喊着:“啊,大雨,我来啦!”一边勇敢地穿梭在雨中……陈鹤琴先生认为:“教师应当是孩子的朋友!”对于孩子来说,自由的才是快乐的。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喜欢探索、喜欢自由,只有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要,使孩子的心灵处于放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充实和快乐。当老师真正把孩子当朋友,并与孩子一起游玩时,孩子获得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有发展。

三、课程需预先拟定,也可临时得以变更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教师须有相当的准备,倘使临时发生很有趣的事情,那不妨就改变拟定的功课,以作适时的工作满足儿童的需要。”教师预设的课程如果没有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灵活调整教育计划,根据幼儿所处的实际环境和兴趣自然地生成新课程。翻飞的羽毛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听教师讲故事,从一个角落里传来窃窃的笑声,奇奇正把涵涵羽绒服里露出的小毛毛揪出来,递给旁边的源源,源源把送过来的羽毛抓在手心里,达到一定数量时,摊开手掌,用嘴巴一吹。呼!所有的羽毛都飞散在空中。涵涵和奇奇忙把头低下,呼呼再吹,羽毛再次翻到空中,旁边的小朋友看见哈哈大笑:“下雪喽!”教师看到后,就停止讲故事,先让孩子玩一玩在空中翻飞的羽毛。之后,老师请孩子们讨论为什么羽毛可以飘在空中,很长时间不落下来,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飘在空中?把羽绒服里的羽绒,衣服还暖和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转移,被翻飞的羽毛所吸引。这时教师主动停下来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羽毛的奥秘,更加贴近幼儿的心理。孩子爱搞“破坏”是其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合理利用孩子的天性,从小激发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在好奇中去勇敢探索,必会有所获。

四、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儿童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凭借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重构新的经验。我想让它们看看下雪……收拾玩具时,教师发现有一张桌子上面散落了一层细细的泥土,桌子旁边的自然角中也有一些泥土散落的痕迹,有些花盆中的泥土也有被手抓过的痕迹。经过周密的“侦察”,教师发现有一筐塑料动物玩具中被谁撒入了大量的泥土。教师端着这筐玩具到孩子中问:是谁把自然角花盆中的泥土撒到这筐玩具里的?”有孩子“报告”:“是涵涵干的!”涵涵坐在角落里偷偷地看老师,脸红红的。教师问:“你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他一句话也不敢说。教师放下筐后把涵涵拉到身边来,并把他抱在怀里,轻声地问:“你为什么要把泥土撒在玩具里呢?”他抬头看了看老师的表情,发现是关切的、温和的,就怯生生的说:“我是想让小动物们看看下雪。”多浪漫的想法啊!教师被他充满爱心的想法所感动。教师心里想:下雪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孩子,并请他们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一起去赏雪。教师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在感受,忘记孩子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不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使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应有的共鸣和宣泄。教师要爱护孩子的天性,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他们,转变教育者的行为,落实幼儿教育的奠基功能,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五、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先生根据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实践,将杜威的“做中学”发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儿童要求得真实的知识一定要‘做中学’,而教师也应在‘做中教’,共同在‘做中求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我们以陈先生“活教育”的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秋天到了,幼儿园里各种树的叶子纷纷掉落,孩子们踩在落叶上发出吱吱的响声。一阵风吹来,阵阵落叶随风飘落,有的孩子就伸手去接飘落的叶子,有的去拾捡已经落在地上的叶子。童童问老师:“老师,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幼儿最关心的问题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他们爱提问,却很少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抛回去给孩子,引导孩子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自由表达、倾听、质疑

老师问小朋友:“童童问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谁知道答案啊?”话音未落,小朋友们就叽叽喳喳的抢着回答。炎炎说:“是因为大风把它们吹掉下来了!”老师问:“那风不吹的时候,树叶会不会掉下来呢?”“也会掉下来”畅畅接着说,“是因为小树叶不听大树妈妈的话,大树妈妈就不要它了。”“哦,是吗?小树叶一定很伤心!”老师做出惊讶的表情。“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树叶变老了,它没有力气了就从树上掉下来了。”东东神气地说。“秋天到了,树叶就变黄了,变黄了就掉下来了。”洋洋说。“变黄了就会掉下来吗?”老师问。“对的。”“那我们来看看树上的树叶和地上的树叶吧!”老师提出建议。小朋友们有的低头寻找,有的抬头观察,不一会儿又有了新的发现。“老师,地上的树叶也有咖啡色的,也有黄色的,也有有一点绿的。”“树上的树叶有绿的,也有黄的,也有咖啡色的,绿的多。”

(二)集中矛盾焦点

“那树叶到底是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孩子们都不说话了,老师又请小朋友看看掉下来的树叶,用脚踩踩它,吱吱作响。这时东东说话了:“它们都干了,一踩就碎了。”老师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树叶为什么会干了呢?”“因为它里面没有水了。”“对,没有水就会掉下来。”好几个孩子都认同这个结论。

(三)动手实践,证明自己的理论

幼儿教育实践篇3

一、利用“科技教育”理念,开展幼儿科技普及教育,培养科学兴趣

陶行知留学国外的亲身经验及其学术调研考察中得知,几乎所有国外科学家在幼教阶段都接受过良好的科学普及教育。这对于丰富陶行知幼儿教学理论和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有极大启示,也对其归国后在国内大力倡导在幼儿教育学段普及科技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就渗透着深刻的“科技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定期带孩子们去科学馆参观,让教师们教授的书本概念和口头描摹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而在孩子们观摩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科技展品的构造原理、功能作用做幼儿能夠接受的简单生动的解释,有必要展馆也允许的话,完全可以让孩子们亲自去操作一下,获得体验感,从而加强印象,在意识里形成三维图像这一直观感受。使得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认识到科技是可以这么具体的,因而喜欢上科学技术。以便于给为了科技人才的培育发掘人才,培养苗子。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学校中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开展著名科学家纪念活动、著名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在幼教学段推行科技普及教育,就是要求幼儿教师随时用科学的思维开展教学工作。将科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去,将日常教育与学生科学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在日常教学中接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起科学探究兴趣。

二、利用“生活教育”思想,让孩子们尽快认识世界、融入世界

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要贴近生活,开展“生活教育”。教育是一件可以具体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不必搞得多么的高大上,甚至极尽抽象神秘之能事。这就是所谓的“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实际上,把孩子关起来搞教育是搞不好的。

例如,在春游中,经过红绿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简单给孩子们解释为什么用红黄绿三色作为红路灯颜色,并教授孩子们过马路的技巧。到水边嬉戏的时候,转变思想观念,不是为了怕担责任就禁止孩子们到清澈的小溪中徜徉,而是教授孩子游泳技术的同时,构建安全保障,然后让孩子们尽情地在河水里玩闹。让他们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培养他们感恩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素养。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相应的社会技能,比如将孩子们带到公共健身器材所在的场所,然后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和学习相关健身器材的实用方法,并传送给他们安全防范知识和避免潜在风险的能力。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有学问,教师们带领孩子们努力搞清楚这些学问,弄明白里面的弯弯绕绕,推行生活化的教学,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认识利用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就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将陶行知“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要生活化,科学教育更要生活化,要让科学在生活中散发出耀眼光满,才能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才能体现科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抓住教育机会,将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将二者贯穿于教学实践中,让孩子在生活中各种动手实践和融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其感受科技的魅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实效。

例如,吸烟这个事情,在课堂上要求孩子长大以后不抽,这怕是不现实的。不如直接将孩子们引领到那些烟瘾特别厉害的抽烟的长辈中去,在他抽烟的时候,让孩子们观察其吞云吐雾的形象乃至周边人的厌恶表情,从而获得直观教育印象,孩子们必定能够终身难忘。又如,课题通过孩子身边人吸烟造成的身体健康问题,向孩子们介绍吸烟的危害,介绍烟草中含有的各种毒素及其对人体器官造成的各种伤害,从而使得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去感受到这种科学知识的存在,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到科学的结论是实实在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从而树立其对科学的敬畏、树立对科学坚定不移的信仰。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幼儿也必将融入到社会中去参与一系列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师法社会,关注社会中成人世界的言行举止,然后进行示范性和矫正型的教学引导,建构起“视觉冲击——教育矫正”模式的熏陶,相信教学的效果会更加好。同时科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我们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介绍其实都必须要让幼儿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接触到才能给他们留下最深刻的影响,教育的实效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脱离与生活而独立存在,它应该与生活教育理念融为一体,将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作为强化孩子科学教育效果、提升科学教育实效、激发孩子科学探究兴趣和欲望的催化剂。

幼儿教育实践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环保教育;实践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环保意识及行为决定着未来的环境状况,我们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应身担重任,对幼儿展开环保教育,使其知晓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树立起环保主人翁意识,争当“绿色小卫士”,为成为一个良好的环保人打下基础,这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其日后仍然坚持行使环保行为有指导作用。那么怎样在幼儿教育中实践环保教育呢,如何培养幼儿环保意识?本文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对策意见。

一、创造良好的环保教育环境

创造良好的环保教育环境对幼儿能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这种作用相当深刻,尤其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幼儿效果更加明显,环境包含社会环境、园内环境,与幼儿生活学习紧密相B,好的环境造就美好心灵,因此作为教育人员应重视良好环境的创造。

1.让孩子回归大自然,老师可带领幼儿到郊外,体味大自然神奇奥妙的同时,懂得我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联系,比如在草坪上玩耍时,可观察小草、蚂蚁等,打开通往大自然的通道,使其对生物有浅显的自然认知;也可在花圃前观察鲜艳的小花,引导孩子说出看见美好大自然的感受,进而抛出“小花从什么地方生长而来”“是不是每片泥土都能长出五彩斑斓的花儿”“污染的泥土能长出美丽的花朵吗”等一系列问题,过程中使幼儿慢慢萌生出保护花草的意识。

2.幼儿园孩子大多情况下都在园内,可变换幼儿身处地域,比如嘈杂、灰尘多的大街上,老师应启发孩子们感受园内和大马路上的不同,告之街上之所以灰尘大、气味复杂、空气混浊,是因为大马路上车辆多排除的废气污染了空气,还有街上树木少、行人多,不能及时清除废气排出物等原因;还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饲养一些鸡、鸭、兔等小动物,了解动物习性,增长孩子知识的同时,使幼儿保护动物意识得到提升,进而产生强烈的保护愿望。

3.变废为宝,老师组织学生共同完成以垃圾为原料的手工制作,来对幼儿园环境进行装饰,使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比如把废弃的布带做成花朵、彩纸边角制作成大卡片上的装饰、易拉罐叠成高楼等等,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就能轻松而自然地学到环保行为。

二、丰富幼儿环保知识

为了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在日常幼儿教学时还应渗透一些环保知识相关内容,教师课前应做好充足准备,筛选幼儿能接受理解的知识点,培养孩子关爱生命、爱护植物、亲近大自然、珍惜资源的崇高情感。要使幼儿轻松简单地接受环保知识,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展开教育:

1.组织有丰富环保知识的活动。比如,教师可组织野外绘图课,外出写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个特点先带幼儿感受美好的风景,并告知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感受美好的同时引导孩子去发现其中不和谐因素,比如乌黑的浓烟、草丛中随意丢弃的易拉罐和纸屑、枯朽的树桩、不再清澈的河流等,看到这些老师可先让幼儿讲讲各自不同的认识,并借助这个机会告诉他们一些不懂的知识点,直观感受、主动思考再结合语重心长的讲解会使孩子们环保知识的掌握得到长足的进展。

2.通过游戏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可以巩固。幼儿思维大多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比较欠缺,因此应组织一些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辅助环保知识的学习,以孩子们能接受的形式,多开展有趣味性的游戏内容。比如,让幼儿回家收集大小各异的盒子带到园内,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城堡搭建游戏,牙膏盒、牛奶盒、奶茶杯等盒子大小形态各异,给幼儿留有充足的想象发挥空间,这样不仅能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可谓一劳多益。

综上所述,保护环境应从娃娃抓起,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懂得环保行为,才能保证我国未来环境的良好发展,并延续可持续发展性,因此需重视幼儿环保教育。幼儿园内首先应潜移默化创造出良好的环保教育环境,日常教育中强化孩子的环保意识,并开展实践性活动,深化环保行为,进而培养出一代代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小小卫士。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实践篇5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重新认识了新的课程观,让我明白:幼儿的一日活动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它具有整合性、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活动中我努力将一些知识以直接经验呈现给幼儿,通过游戏、日常活动及相关事物的辅助作用,使幼儿所学习的知识更实际化、感性化。我努力使自己从一个“实践型”教师转变为一名“反思型”教师,重视观察孩子、学会解读孩子的一言一行。每次的教育活动,

我都会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让幼儿真正的成为活动的主体。

能坚持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的观念;能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善于捕捉孩子的寻常时刻,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自身观察记录的能力;能认真做好家长工作,及时将幼儿的在园情况反馈给家长,使每个家长安心工作。能积极开发利用海岛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能据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好各类计划,及时的记录好反馈信息;能深刻领会二期课改精神,并以新的课程观指导实践;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经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完善自己,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回顾过去的一年,虽不曾有什么辉煌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着。

工作中,我认真学习《规程》、《**市学前教育纲要》、二期课改的精神,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规程》和《纲要》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创设儿童发展的、积极的、支持的环境,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每个孩子获得发展。

本学期我加入了托班教育的行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反复学习**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并向其他几位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又参加了赵赫老师的托班教育的研讨班的学习,努力走进2—3岁孩子的生活、学习中。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开汽车,我就利用孩子的兴趣,结合孩子已有的秋游经验,为孩子设计了开汽车的教学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自由选择“加好”喜欢的“汽油”,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的“汽油”在马路上留下的不同痕迹,还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的注意被吸引,能主动地积极投入,得到了组内老师的肯定。

作为家教指导员,我和其他老师一起仔细作好家访摸底工作,而后一起筹划、组织、实施每一次的家教指导活动。在0—3岁社区婴幼儿家教活动县级展示中,我和施佩琳老师一起设计组织了13—18月孩子的竹竿操活动,还和其他老师进行了有关家长对孩子的指导行为的现场教研,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

今年,我和徐金叶、施云豪两位老师结成师徒带教关系。为了使两位老师更快地成长,使我们共同进步,在平时我们密切配合,相互观摩,切磋教育教学的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徐老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较强,我们就一起探讨课件制作等多媒体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施老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行为特征能较好地把握,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展适宜的活动。我就向她请教有关托班教育上的困惑。一起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孩子的兴趣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帮助他们的课题顺利开展。

幼儿教育实践篇6

教育幼儿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幼儿教师,基本职责是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多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基本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探究教育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创造出适应时代和教育对象的有效教育方法。

一、观察和了解幼儿。

由于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情绪易外露,其内心活动,身体状况常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语言表现出来。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察觉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1、幼儿的情绪表现

a 积极而愉快

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

b 恐惧和担忧

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

c 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

d 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

2、相应的教育方法

a 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b 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同时对经常哭闹的幼儿采取抱一抱、拍一拍、说说“老师好喜欢你”等亲近的动作、语言,转移他们对父母的依赖。

c 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

d 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二、组织管理班级

教师的组织管理包括:制定班级教育工作计划;创设与本班幼儿发展相适宜的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包括确定班级教育目标,树立良好的班风,建立班级常规,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纪律;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组及灵活地指导个小组同时进行活动;组织幼儿展开各类教育活动并进行评价,等等。

不良的组织管理会导致幼儿的纪律问题和行为不良等,妨碍教师运用教育指导策略,这一点在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手工操作等活动中反映更为明显。对此,教师可预先制订活动规则,规定违反规则所应承担的后果,挺高幼儿的自律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对教育过程的监控,教师的管理效果就会增强。

三、沟通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其沟通方式有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

与幼儿进行言语沟通时,教师本身的言语素养非常重要。教师的口语表达应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说话的态度温和,走到幼儿身边说话。教师始终要用积极的语言和幼儿谈话,告诉幼儿应当做什么,而不是指出他不应当做什么。例如说:“请轻轻地搬椅子”而不说“别把椅子碰得叮咚响”。说“请把积木放在筐子里”而不说“别把积木放在地上”。

教师与幼儿的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谈等方式与幼儿沟通。这种方式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

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家园关系构建中,教师处于主动的一方,教师对家长的了解和尊重是沟通的前提,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

a 本着关心孩子成长的目的,确立平等信任的态度。

b 掌握沟通的技巧。

c 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

幼儿教育实践篇7

故事是人生的第一套教科书。它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幼儿。我们思考以“幼儿故事教育”为抓手,以讲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大胆自信、活泼开朗、敢于表达、善于合作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素养与理念,让幼儿和教师在故事教育中获得“双赢性”发展。

三年中,上海市高科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围绕“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开展“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特色项目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具体做法:

一、把握基础课程与特色项目课程之间的关系

基础课程以新教材为蓝本,占总课程85%,特色项目课程以“幼儿故事教育活动”为特色项目课程活动,故事教育特色课程活动每班每两周一次,占总课程的15%左右,引导教师在实践基础课程的同时,教师根据比例选择活动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幼儿故事教育”特色项目课程活动。

二、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初步形成特色研究项目课程

自2007年3月,“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被批为区级课题以来,我们本着严谨、踏实的态度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着相应的科学研究,努力寻找着幼儿故事教育的规律。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以“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创设”、“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实施途径”、“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三方面着手,深入实践与探索,使得幼儿故事教育渐显特色。

1.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创设。

(1)幼儿故事物质教育环境创设的特点。为营造故事教育的氛围,幼儿园整体上对幼儿园的内外环境进行设计。从门厅、从走廊通道、从故事专用活动室到各班活动室,教师可以设计或选择、制作具有故事教育特色的环境布置,使幼儿及家长一跨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故事教育的氛围,产生认知、探索、表达的欲望。

听觉、视觉多感官刺激的综合。幼儿园的故事教育环境对幼儿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我们在创设环境时,尝试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施以故事教育影响。如: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通过展示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图片、图书,引起幼儿视觉关注,引导幼儿自觉关注它、欣赏它、评价它;每周一次的“精灵小广播”,幼儿园通过播放故事、大班幼儿讲故事让幼儿欣赏和表达;在故事教育专用活动室中,提供丰富多样、可操作的皮影活动材料与工具,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尝试、表达。

科学性与童趣性。幼儿园的欣赏环境能被幼儿所喜爱、理解并接纳。在设计故事教育环境时,尽可能增加其童趣性,才能真正引起幼儿的共鸣,唤起幼儿的经验。走廊通道及班级环境的故事形象都以儿童化为主,如:“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的老鼠、“东郭先生”中的东郭先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人物形象等,尽可能采用艺术化、童趣化的娃娃体形式。

情景化与生活化。在故事教育中,创设富有生活化、情景化的幼儿园、班级环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美工室这个开放的环境中,我们根据幼儿所熟悉的――张江特有的环境资源挖掘,鼓励老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材料的收集,创设了张江鞋坊、张江墙纸、张江家园不同区域,幼儿可以在其中创建张江的居住环境、墙纸加工厂,生活化、情景化的场景也能给孩子无限灵感,幼儿在边玩边画、边想边讲过程中激起兴趣与动力,又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2)幼儿故事物质教育环境创设的途径。

走廊通道。幼儿园利用走廊展示各类故事图书,如:三只小猪、猴子捞月、东郭先生等故事。幼儿自己绘制的“童画林”故事等,在这些故事世界中,幼儿可以进一步感知传说、神话、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增强对故事的认知、欣赏、表达的敏感性;还利用楼层走廊创设“幼儿故事长廊”,让幼儿在餐后散步、来园、离园、自由活动时间能自主的欣赏、回忆故事情节及内容,不时唤起幼儿参加故事特色活动的兴趣。

故事专用活动室。为了促进幼儿故事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幼儿园创设了故事专用活动室:图书室、美工室、皮影吧,引导幼儿充分欣赏、感受故事作品,并大胆的想象创造。

班级环境。各班级可根据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故事教育特色活动区域。如:小班侧重生活故事;中班侧重童话故事;大班侧重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在区域中幼儿可以随时看、玩、说、想、表演等,尝试用故事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引导幼儿更加广泛、积极地参加各种故事特色活动。

2.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实施途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幼儿故事教育活动是将幼儿故事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促进每一位幼儿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从“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内容的筛选”、“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三方面为着眼点尝试研究。

(1)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故事教育总目标:通过创设丰富的故事教育环境,选择适宜的故事教育内容,开展多样的故事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从故事中获得感受、体验和启迪,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倾听、表达、想象和思维等能力,培养幼儿大胆自信、活泼开朗的良好个性品质。

根据故事教育总目标我们又制定了相配套的各年龄段教育目标。

(2)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内容的筛选。挖掘、筛选适宜的幼儿故事教育内容是实施幼儿故事教育的关键。我园在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时,以《幼儿园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教师的经验、园内外资源状况等,筛选适宜的故事教育内容,是有意收容的,而不是随意收容的。如:与主题整合的故事教育活动内容;经典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故事教育活动内容;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故事教育内容。

(3)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的途径。在实践中,我园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的实施途径分为两类,即专题性故事教育活动与渗透性故事教育活动。专题性故事教育活动包括主题背景下的特色教学活动、多种形式的故事活动,渗透性的故事教育活动包括主题活动渗透、区角渗透、环境渗透。

3.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主要是立足于教师的困惑,立足于园本自培、研究、实践、反思,帮助教师转化理念,落实行为,促进专业化成长。

(1)课题引领与培训相辅相成――使课题研究更有保障,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请进来”――针对“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邀请浦东新区教科所专家开展培训。如:如何撰写故事教育活动案例、故事教育活动经验总结的撰写。

“走出去”――输送教师外出参加浦东新区教科研培训。通过培训,申报了区级青年教师研究课题,开展了“幼儿故事教育策略的研究”的课题,提升了教师的课题开展、实施能力。

“扶一程”――新教师(专业、非专业)、青年教师的培训,新教师、青年教师的续编故事、创编故事、讲故事活动,提高了她们自身开展故事教育活动的技巧及素质。

(2)教研与科研并驾齐驱――使教研融入理性思考,使科研更具实际意义。根据科研促教研的理念,我们成立了由行政及全园教师加入的课题组,将“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园内统领性的主课题,并以此作为主线,引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确立并开展相关应用性的故事教育专题研究,使教师的研究更具计划性、方向更明确。在此过程中,把握教研与科研的价值取向,促进教科研融合渗透,使教研融入理性思考,使科研更具实际意义。

(3)个体与群体交融共振――使个体研究浸润群体互助,使群体研究凸显个体价值。在园内课题的统领下,采用大小教研组与教师个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各教研组根据计划以年级组、大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选择专题进行研讨,注重教育内容、方法策略有机渗透的研讨。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尝试,将自己的体会与反思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互动。

同时倡导组际间有更多的交融,研讨中团队力量与智慧的集结凸显,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共同讨论、选择内容、实践反思、改进提高。相互间有了更多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呈现出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4)研讨、反思与调整结合――使实践成为主体,使研究更有实效。活动中,以“教师的即时反思”、“活动后反思”、“课题组集体反思”对一个个故事进行最深入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幼儿,从关注教育结果到关注教育过程,从关注即时效果到关注对孩子的长远影响。在这样的研究实践中,教师面对理论与教育行为间的矛盾时,能尝试用生动的案例来“解剖”、“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对幼儿个体关注中也形成了新的感悟,幼儿喜欢故事活动,但不同个体又都有不同,分析了解他们的不同认知与情感需要让教师对故事活动选材、设计、实施有了新感悟和理解。

三、故事教育的实践成效与思考

幼儿教育实践篇8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后现代;多元阅读;情境知识;影像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王星霞(1974―),女,汉族,河南省民权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一、引言

新《纲要》更强调用“情境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的教育内容去影响幼儿,强调幼儿自身的自主“建构”。这些观念无不反映了新《纲要》多元的理论基础和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要求教师尽快地从以往注重静态、描述性、习得性知识的传授,向让幼儿自主获得过程性、行动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知识转变。那么,幼儿教师教育如何适应新《纲要》的要求呢?应该从后现代幼儿教育观出发,应用情景知识、多元阅读和影像参与的幼儿教师培养策略能加快幼儿教师反思和解构能力的形成,促进他们历史地、情境地探究幼儿知识的“过程化”和“经验化”体验。

二、后现代幼儿教育观

在现代思维中,人们用单一的、线形的、永恒的逻辑、公式、原则和普遍规律来说明和解释世界,进而形成了决定论、均衡论、中心论、统一性、渐进性、连续性等思维范式。而后现代思维强调事物、现象的不稳定性、多样性、偶然性、突变性、开放性,通过相互作用、结构转换等进行概念重构和创新。后现代思维是以不确定性、情景性、政治性、自我建构为其主要特征。

后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模糊而不是清晰的,是充满不确定性和自组织能力的,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脉络中极具情境性的,是不可知且无可限量的。后现代课程观强调探究意义和灵魂、情境化和多元对话,寻求课程理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课程和教学实践有机适度的发展结合。①后现代的知识探究观不只是紧随时代的变化,也冲破了原来的儿童发展和早期儿童教师知识结构之间的认识局限。基于后现代广泛的理论认识(批评理论、后殖民理论、后结构理论)和分析工具,后现代的学者们开始怀疑和盘问人类对现代科学力量的信仰。在他们的眼里,科学被认为是激发建构者价值的社会建构活动,同时也创生科学应用的权利关系。②在早期教育世界中,对各种发展理论的知识基础的后现代检视表明,过去被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框架主要是基于相同背景的学生的同质性研究,基本上不关心文化、阶级和人生履历等的媒介变量,而这些历史的、政治的、情境的变量恰是后现代思维所重点关注的对象。

因此,幼儿教师教育必须对社会和智力的快速变化做出应对。而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融入后现代的课程观念,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就有可能从整体上克服现代课程观念的局限,更好地理解早期儿童教育的实质。

三、后现代幼儿教师培养策略

根据大卫和苏马偌的观点,正像现代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现代教师教育课程训练中的学会教学也被概念化为对特别的一套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境都能普遍适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③但是,一个后现代教师教育涉及从这种模式下转向对知识是如何创造边界和可能性的检验中。④为了帮助学生也帮助幼儿教师教育者对知识建立不同的立场以及如何把工作更靠近我们的儿童,可以使用三种后现代的认知策略:情境知识、多元阅读和影像参与。

(一)情境知识策略

从后现代的视角审视,危险内存在这样的假定中:知识生产是非历史的,价值无涉需要所有的知识被当作整体中的一部分并被在情境中加以认知和检视。⑤情境知识涉及检验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联儿童教育发展的各种理解和实践的语境,是意义性寻求和故事性知识。通过使用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历史、传记和相关社会知识,幼儿教师教育者能够让未来的幼儿教师洞见到不同元素的交互是如何导致人们对儿童的理解和教育,同时也使他们察觉和体悟到幼儿教育者关于幼儿的知识是如何生成的。

情境知识不仅仅是用来检视知识基础本身的策略,也是关涉对早期儿童相关教育情境领域的理解问题。为了获得这种情境形式,对学生来说,获得对影响当代教育问题的一般认识和对影响早期儿童问题的特别洞见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必须在他们得以产生的历史社会情境中被加以检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大量的多元化阅读作为检视和理解的基础。

(二)多元阅读策略

从后现代视角来看,为了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如何展开的,学习者就必须把知识基础作为语篇而检视。为了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后现代语篇以及后现代语篇如何塑造了当下社会和教育的方法和理念,我们可以在幼儿教师教育中使用多元阅读策略。这种策略涉及学生阅读各种早期儿童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文献,以便学生能够追问谁从这些特别的知识中受益以及其他人的实践可能是什么样的等反思性问题。那么,什么是语篇呢?语篇就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是整个语言的情境化完整片段,是语言的意义单位。每个语篇都创造着真实的决定着人们行动的方式以及什么是可信的知识认同。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有在社会生活中操作的多元意义系统,但是,有一些意义系统比另一些意义系统更占居主流的地位,成为福柯所谓的“真实的制度”。⑥发展理论的知识基础早已是幼儿教师的“真实的制度”,因此,多元阅读提供给学生机会去学习如何解构意义和权利的关系,这种关系操纵着语篇并在其他方面也起着作用,同时塑造着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各种关系。

多元阅读不仅仅只针对文献阅读,还涉及把社会生活作为文本来阅读和解构。用这种方法阅读课堂教学生活,首先意味着检视教师和儿童所言说的意义,然后,审视这些语篇被实践或被课堂参与者创生的方法。通过把语篇外显化,就可能明白其中的社会结构、权利关系、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地位以及每个个体被塑造为现实的生活历史和愿望的方法。多元阅读允许这种解构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课程或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诸如教师研究、批评理论、儿童社会学、后结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等认知手段和反思工具。不论探究什么话题,教育者至少要为学生介绍一到两种阅读理论。

(三)影像策略

从后现代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在情境、历史和个人传记中转换的,没有不变的无情境、无历史或无传记的角色功能变化。相反,教师的身份认同产生于语篇,教师基于语篇和他们置身与其中的社会情境建构了多元主体角色。这意味着教师能同时置身于多重角色:他们能通过培育、关爱、支持和对个别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回应创生发展适度的课程,与此同时,也建立起自己对课堂和性别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专业认同感,可以使用视觉影像技术。影像不是简单的对镜关照而是社会和政治建构在视觉表征上所展现的意念和想像以及人们对此反思所产生的特别价值。⑦早期儿童教师的影像技术往往是通过诸如电视、电影、文学和艺术以及研究和学术文本等现代手段而再现。因为这些影像能让学生洞见知识的政治效果,反思当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他们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体观以及他们作为教师工作的隐喻意义。

当然,把视觉文化、多元阅读和情景知识相结合将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些策略可以照亮后现代的方法理念,在其中,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意义的多元系统能使儿童和教育者形成多元认同,了解权利和知识的关系是如何塑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机制。

四、结语

传统的幼儿教师教育的知识统一化、过程程序化、教学模式化僵硬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纲要》的要求。利用多元阅读、情境知识和影像参与策略建构后现代思维范式中的反思型、过程型、解构型学前教师培养方式能使我们的准幼儿教师在多元阅读中回归历史和情境,在情境知识的体验中感知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在影像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观和幼儿教育观,为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认识观念。

注释:

① Charlesworth,R.(1998).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London:Routledge.

② Lubeck, S.(998).Is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Challenges for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pp.17~43)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③ Davis,B.,& Sumara1,D.J.(1997).Cognition, complex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7,105~125

④ Popkewitz,T.S.(1999).Critical traditions, modernisms, and the “post” In T.S.Popkewitz & L.Fendler (eds.) Critical theories in education:Co ganging terrains of Knowledge and politics (pp.17~44) New York:Routledge.

⑤ Usher,R.,& Edwards, R.(1994) Postmodernism and education London:Routledge.

幼儿教育实践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理论研究;实践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无论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讲,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幼儿教育都必须要被置于战略性的高度,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幼儿教育有足够多的关注。幼儿科学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对于孩子们科学兴趣的培养,其次是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是孩子们科学精神的获取和科学素质的获得。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1.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让孩子们萌发对于科学的兴趣,然后要对这些兴趣加以引导,加以保持,要做到这一步,幼儿教师就必须要保持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当他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时,我们一定不能拒绝他们或者说是敷衍了事,而是要耐心地为孩子们解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2.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当孩子们培养出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旧式的教育是比较封闭的书呆子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力低下,逆来顺受,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时代,所以说,我们从幼儿时代就要培养孩子们,让创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科学,充满活力。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1.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是一门基于生活的学科,所以说,我们要从生活出发,让生活教育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幼儿的生活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对于家庭环境,教师应当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朋友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学校教育,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同时尽职尽责地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除了源自于生活之外,还应注意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确保教育内容是适合幼儿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知识。虽然幼儿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但并不代表我们要给孩子们灌输一些难点知识,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阅历,我们应要向他们传输日常浅显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懂得知识,理解知识,逐渐培养科学兴趣。除此之外,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全面,不能跑偏,不但要向孩子们传输自然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三、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实践

1.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方面的简单小实验。要想培养好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科学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孩童时代就热衷于各种小实验,并且亲自动手进行各种类型的小活动。在当代幼儿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孩子们组织有趣的实验,例如放大镜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等,这些实验不但工具简单,而且很实用,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且能够培养对于科学的感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2.运用身体感官进行科学探索。科学是基于实践活动的一门学科,实践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喜动不喜静,教师需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为孩子们指定合适的教学活动,身体感官在科学方面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眼睛,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实践结果,观察到世间百象;通过耳朵,孩子们可以听到各种有趣的音乐和声音;通过双手,孩子们可以绘画,进行小制作,从而进行创新。所以说,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感官,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3.利用好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大学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长久以来人类一直面临的重要话题。对于大自然,人类要保持敬畏的态度,要保护自然,从自然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游,例如登山和夏令营等,通过对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不但可以接触到青山绿水,还能够接触到花花草草,各种动物,从而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4.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玩具小制作。人类由猿类变为直立行走的动物,这一伟大的改变背后是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类解放了双手,双手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具着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创造力。所以说,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制作,例如制作纸飞机,捏橡皮泥,进行黑板报的比赛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开发智力项目,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孩子们会锻炼双手的灵活度,从而增强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也会倍加珍惜,从而了解到劳动的意义,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也有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幼儿科学教育理论需要广大教育者进行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必须不断对幼儿教育进行开拓和创新,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良好的奠基工作,营造出一个科学、文明的教育乐园,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实践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诚实教育;诚实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67-01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诚信品质最初形成的时期。然而我们发现,3岁~6岁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不诚实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和家长,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如果遇到孩子不诚实,那应该怎么办呢?下面笔者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产生不诚实的原因以及培养幼儿诚实品质的措施。

一、解析幼儿不诚实现象原因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发现幼儿不诚实,不要惊慌着急,也不要打骂幼儿,要先找出幼儿说谎的原因。一般来说,幼儿不诚实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想象与事实混淆。学前心理学认为,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才刚刚萌芽。所以,幼儿会把看到的与联想的、真实的与希望的、做过的与记忆的混淆,从而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这时我们大人不要认为这是孩子不诚实的表现。要认真区别孩子所说的一切是想象出来的还是在说谎,因为孩子有时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2)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喜欢上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不是自己的,是不能随便拿走的。通常这种情况有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所以,大人一定要问清楚是哪种情况再处理,并且告诉孩子未经别人的允许是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

(3)模仿成年人。我们知道幼儿模仿性很强,家长和老师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同时在幼儿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对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很喜欢模仿。例如在家里,家长说了谎话,幼儿知道了,也会跟着说谎。

(4)强化不诚实。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行为习惯如有偏差,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提醒幼儿纠正,并告知原因。但是有的老师因为班上幼儿多,有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没有听到看到;而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说谎时,不但不去纠正,反而表扬孩子很聪明,这样孩子说谎的动机就会加强。

二、培养幼儿诚实品质的措施

面对上述造成幼儿不诚实的原因,作为家长和老师有义务、有责任正确地引导教育每位孩子。为了更好地施行,我们在培养孩子诚实品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言传身教。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因为有了诚实的品质,孩子以后踏入社会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3岁~6岁的孩子天生就有模仿能力,并且这种模仿行为是无意识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须起到诚实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幼儿,用真诚去对待幼儿,不能认为他们年幼无知而可以随意的哄骗或许下诺言而不兑现。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兑现诺言,要向孩子讲清原因,不是故意要欺骗他。大人用这样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有利于孩子逐渐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

(2)注重教学渗透。幼儿园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语言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诚实品质的主要途径。幼儿园的孩子只有3岁~6岁,对于深刻的道理无论老师怎么说他们都很难理解。所以,老师要把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才能明白接受。而我们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以在语言活动时找一些有关诚实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如《狼来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孔融让梨》等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诚信,什么是虚假和欺骗,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3)注重环境影响。家庭是孩子重要的生活环境,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我国古代一些有见地的父母就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孟母三迁”就是告诉我们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三次迁居。但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一桩家务事,加上工作的压力,孩子的教育全由爷爷奶奶包干,自己就不管不问,时间一长,幼儿就会感到父母不爱自己,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长要改变思想,重视孩子的教育,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玩乐,并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为孩子营造一个祥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4)注重评价方式。幼儿由于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老师和家长要时刻关注幼儿,对他们的进步与错误都要做出恰当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生活中,我们老师和家长要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多用赞美、鼓励的话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当然,一味地运用表扬,不批评、不惩罚这种教育是残缺的。批评能促进幼儿认识自我,提高耐挫能力。掌握好正确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还能培养幼儿诚信的品质。

三、总结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诚信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老师和家长要持之以恒,把诚实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中去,并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