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十篇

时间:2023-12-22 17:49:1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1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研究留守儿童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

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方面

第一,现状研究方面,蒋忠,柏跃斌(1998)在《“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中指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科学的教育措施,虽然学校和家长都有意让孩子用过读书,可是现实的压力又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李杨,任金涛(2013)在《中国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建议》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系统有待完善,指导服务机构阵地不健全,针对性、专业性不够等。

第二,心理及安全方面研究,周宗奎(2015)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 ,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措施的配合。卢德平(2006)认为留守子女和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存在“心灵沟通陌生化”,使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叶敬中(2014)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欠债隐忧在未来》中指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此时若有父母或教师能对其进行必要的交流和疏导,大部分潜在的心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若长期积压,有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发展成现实的心理问题。戴利朝(2011)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其对留守生活的满意度越低。同时留守儿童心理脆弱,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安全状况而忧心忡忡。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方面研究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吴霓(2008)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第二,监护不当。王敬峰(2010)在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指出,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家庭和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一般都是隔代教育,大多祖辈和孙辈的年龄差距在50岁左右,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精神上的管束引导;而学校则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并将其责任归咎于家长,因为家长外出务工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农村的人文环境恶化。王敬峰(2010 )认为农村的人文环境恶化,农村文化、治安环境较差,加上地域广,管理难度大,出现了很多治安盲点,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允许留守儿童随意进出,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了不良习惯,有的沉迷于网吧而无法自拔,有的受凶杀、暴力、色情等游戏或录像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引诱、教唆、强迫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学校教育的乏力。贾勇宏(2013)在其《人口流动中的教育难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指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的弥补只是一种职能的部分转移和替代,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完全替代家庭的全部教育职能,进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方面研究

王秋香(2008)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运用社会化的研究视角,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家庭困境、学校困境、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农村社区环境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等方面研究了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各种问题,在相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内容中,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性。卢晓军(2016)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中主要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学校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密不可分,双方要经常联系,共同教育。教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习辅导。在家庭缺少有效监护人时,学校就是他们的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针对留守儿童学校要给予特别的照顾,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期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中有明显的改善。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每个儿童都有其特点和优点,学校要善于发掘,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

综上所述,上述学者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性研究。这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无疑为深入研究奠定一定基础,为本项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但上述研究由于种种限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研究假设存在片面性。绝大多数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险;二是研究范式仍需要完善和丰富。从当前研究来看,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占主流地位,从政策研究、经济学角度研究极少,跨学科分析视角尤为欠缺;三是近两年量化差异性研究渐成气候,但是,仅仅利用统计数据、单纯的量化比较分析,而缺少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实际场景的考察,因此,其结论令人质疑,甚至研究结论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使人无所适从;四是留守儿童内部存在的个体适应性差异研究尚属空白。由于多种原因,即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其面临的教育问题侧重点有所侧重,应区别对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更具针对性解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2]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吴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及其政策选择[J].中国教师,2009

[5]王秋香.强势与弱势的错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J].理论月刊,2007(1).

[6]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8(3).

[7]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1)

[8]卢晓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教育科学,2016(0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疾病教育滞后道德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19-02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农村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更加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本文将就此浅谈一下留守儿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时代背景

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自2004年初四川省一个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被曝光后,它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新问题,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问题表现

多数留守学生表现出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有的长期不吃早饭,身体瘦小,缺乏营养。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但这种分化极不平衡,成绩好的比例偏低。此外,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这是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

(三)留守儿童行为及交往方面的问题表现

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情况如下: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留守儿童通常容易有激动、焦虑、性格偏内向、神经过敏等性格特征。此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而据调查发现,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许多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和早恋等诸多问题。

(四)留守儿童道德方面的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地接受爱而不去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此外,在家庭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在没有家长的支持下,学校只能对“问题少年”采取开除或勒令退学等消极办法解决问题,有时致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是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所致,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产生辍学现象。(2)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3)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4)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出,造成留守儿童厌学、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亲子分离,缺乏沟通;离异家庭增多;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学校周边环境的干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依靠政府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制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2)依靠学校这一主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3)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4)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管理机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要制定新的政策,允许流动人口的子女随父母在居住地接受与当地孩子平等的教育。解除农民身份歧视,给农民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J].2005年第10期

[2]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R].光明日报,2002,4.9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进城打工来改善家庭生活状态。然而受到客观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子女都智能留守农村交由上一辈抚养。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照顾的环境下,缺乏关心与爱护十分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1. 留守儿童概述

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独立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无法与父母一同生活,被留守在农村与祖父辈一同成长的儿童;2)完全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由父母交托他人寄养的儿童;3)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儿童由另一方坚守生活的。总体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其户籍以外区域谋生,被留置在原户籍地6-16周岁的未成年子女。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1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偏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村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急剧下降,价值观与人生观出现严重偏离。留守儿童打架斗殴、偷窃抢劫等恶性事件不断增加。究其原因就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只能给予孩子物质上的补偿,无法给予心灵上的抚慰,更无法进行正常的价值观教育[1]。

2.2性格缺陷与心理障碍

2.2.1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交由祖父辈或其他亲戚监管,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相比亲戚是种有种距离。因此留守儿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变得无助柔弱,不愿意与他人倾诉,导致性格内向,沟通能力差。就学校学校状态而已,儿童十分容易出现互相攀比的情况,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其十分容易产生自卑感,导致无心学习,内向自卑。

2.2.2盲目反抗,安全感低。由于内心的情感无法充分的释放或寄托,留守儿童的心理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总会觉得他人在欺侮他。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敌意强烈,对教师、监护人等指导与批评十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祖父辈抚养的留守儿童会严重缺失安全感,由其他亲戚抚养的留守儿童会严重缺失归属感。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家庭环境与氛围,会让其变得郁郁寡欢,性格沉闷。当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人帮助,就十分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

2.2.3寂寞无助,怨恨父母。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儿童在平常学习与生活中都会觉得十分寂寞无助,心理十分容易出现空虚的情况,进而进一步出现心理躁动、抑郁,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象征,对父母的工作十分不理解,甚至出现仇恨的情况。但是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孩子内心缺乏父爱母爱。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3.1社会方面

3.1.1政府承担责任。出现留守儿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其父母才需要外出打工获得经济来源。因此政府要尽力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尽快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改善农民的就业状况,那么留守儿童将不再留守,有父母在身边得到关怀。政府可以尽快建立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打破城乡在就业、保险、医疗方面的壁垒,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农村孩子能够与城市孩子享受相同的教育待遇[3]。

3.1.2高校志愿活动。高校学生一般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都相对较高,其与留守儿童更加容易沟通。有很多的大学生其自己也是从留守儿童成长过来的,因此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加了解。因此高校要更多的鼓励、支持大学生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2学校方面

3.2.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着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与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即使当他们犯错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而是要用爱与关怀来打动他们。另外,教师还要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以便随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2.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加以区别对待与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加联系,掌握孩子在家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以便能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3家庭方面

3.3.1加强与孩子沟通。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经常联系孩子,与孩子多加沟通。就目前情况来看,有很多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频率很低,经常一个月也难得通一次电话,还时常不知道说什么,使得亲情关系逐渐疏远。父母虽然外出打工,但是依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系,不能只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为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心。

3.3.2提升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留守儿童的一种成长学习方式。只有当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父母可以与孩子商量,一同设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孩子跟着奋斗目标的激励可以将主观能动性转化为学习动机,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

4. 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是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的社会问题,社会、家庭、学校是妥善处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支柱。家庭教育能够给予留守儿童来自内心的关怀,学校教育能够儿童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教育能够作为关怀的补充与延续。只有三者一同对留守儿童加以关注,才能够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雪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考试周刊, 2013, (28):17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4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2]民盟涪陵区委课题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5

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概念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在本文中特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使得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共同生活,无法得到父母的有效监护,全权委托长辈监护,由长辈进行教育和管理的现象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2.1隔代教育逐渐成为最常见,最让父母放心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是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由于隔代教育主要是儿童最亲密且又最疼爱儿童的长辈监护,父母则往往更加认同隔代教育是最适合,最放心的监护方式。

2.2农村留守儿童的被监护质量不高。首先是生活质量不高,由于隔代教育的祖辈往往是过惯了艰苦且又俭朴的生活,只能保证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其次,因为祖辈往往都较年迈,无法承担众多的体力活和家务,这使得本因被照顾的留守儿童反而要承担起照顾祖辈的义务。最后,祖辈往往都未受到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足够的能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2.3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由于祖辈和留守儿童存在思想观念上的代沟,难以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又忙于农活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看管孩子,这就给孩子创造了无人监督的“自由空间”。同时,隔代监护人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无法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式和心理疏导,采取暴力的行为进行惩罚式的教育。

二、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

隔代教育过程中,祖辈有丰富的时间和精力去监护和照顾小孩,由于血缘关系,他们认为帮助子女照顾小孩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晚年生活能够与孙辈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也能从中获得许多乐趣。然而,因为老年监护人年龄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监护孩子方面力不从心,缺乏精力,不但照顾不好孩子,反而更加需要孩子来照顾他们。同时,老年人陈旧的思想观念和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与新时代孩子思想进行良好的沟通。再者,老年监护人由于亲密的血缘关系,使得祖辈过分溺爱孩子,纵容诸多不良行为嗜好的产生和继续,引发后续更加严重的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

1.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隔代教育将祖辈把对孩子的疼爱扭曲变成一种溺爱,会将孩子引向注重努力赚钱忽视读书重要性的道路,严重扭曲孩子的价值观。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孩子们创造思维的形成,文化水平低无法给孩子提供知识的熏陶和新知识的补充,进一步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忽视了家庭在孩子成长道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学校生活的单调乏味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明显落后于城市水平,农村地区教育落后,基础教育设施不完备,娱乐设施就更无法进入到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们的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无法在单调的学习中获得放松和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农村学校教育人员水平有限,不能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无法为孩子提供父母般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也就不能在学校找回缺失的那部分亲情的温暖。

3.政府方面的原因

3.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首先是城乡间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在教育投资方面,国家投入力度重点在城市,这就导致农村教育水平低,教育设施不完备,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展开;其次国家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表面上的制度却不能真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农民需要寻求自我保障的形式;最后,农村劳动就业问题严重,缺乏相关保障农民就业的政策制度,农民工不能同工同酬,社会地位较低。

3.2农民缺乏本地获取经济收入的渠道。农民在农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都是依靠土地,但是这种靠天吃饭的不稳定状况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各方面消费水平,如教育经费,生活必须品消费等方面。迫使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3.3政府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文化的力度不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一些新型的娱乐方式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吸引力,特别是一些农村黑网吧在利益驱使下,无视国家明令禁止未成人上网的规定,将暴力,血腥以及低级趣味的不良文化病毒一样的祸害着农村留守儿童。国家由于对城乡制度重视程度的不同,对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缺乏对农村复杂形式的研究,未能针对农村的特殊性制定特定的监管制度。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1.祖辈和父母要更新教育观念,创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

作为监护人的祖辈们应主动转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将只注重孩子温饱转到注重教育和健康成长的中心上来,对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和想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孩子更快乐的生活和健康的成长。祖辈作为监护人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下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引导孩子学习,培养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兴趣爱好,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

2.学校应转变教育形式,丰富学校生活

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就应该发挥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主导作用,去掉功利性色彩,将只注重学业知识的获得为唯一衡量标准转变为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激励留守儿童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6

>>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彝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综述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73.

[5]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

[6]赵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7]郭永刚.陕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1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均进城务工以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进而促使很多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就不得不与父母分离,成为留守一族。农村留守儿童多为缺乏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进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成长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象,从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如果此时不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或者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分析

相对于成长于健全家庭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这阶段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该阶段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留守儿童后期的成长,也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偏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留守儿童的内心较为孤僻,且容易对父母的离开产生偏见,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这种不良心理的发展会造成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且难以与人相处,同时易怒,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时,由于缺乏来自亲人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忽略以及社会教育职能的缺失,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成长问题时,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如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孤僻心理的产生等等。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内心较为敏感。

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加强沟通。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要比隔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教育、关爱与心理沟通,因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同时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与建议,进而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要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的成长环境,进而避免他们对于父母以及社会产生怨恨,同时有条件的父母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应该带上孩子,进而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价值,当然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来说,也应该为留守儿童挑选出合适的监护人,促使孩子能够在遇到成长问题时能够得到合理的沟通与指导,避免他们内心受到危害。

2.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并不会特别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而致使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因而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走入她们的心理世界,那么留守儿童同样会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同时,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施行心理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应该善于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避免他们在学校中受到区别对待,或者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重视心理沟通,同时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误区时,要善于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并且要尽量营造出“爱”的氛围,促使留守儿童的内心得到情感的抚慰,从而有助于他们对待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面对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各类费用的增加让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更加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因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各方参与”的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机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为了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国家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及文件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帮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促使父母能够与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沟通。

三、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般的社会问题,其是关系着数千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应该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三者相互协调能够有效地为留守儿童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而有效避免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

[2]郭兴,王宇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8

关键词: 苏北农村 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苏北地区(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相对于苏南、苏中地区,其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突出。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了徐州市丰县的欢口育英初中,徐州市铜山区的茅村中心中学,宿迁泗阳的城厢中学,以及徐州市沛县的魏庙中学四所学校,随机采访了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初中生483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人数占到了受访总人数的72.3%,在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中,父亲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要模式,占到了64.57%,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达到100人之多,占到了28.57%左右。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现象在苏北农村非常普遍,有超过一半的在校初中生家庭不完整,缺失情况严重。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共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自我监护或其他监护。单亲监护是当前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中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尤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监护为主。隔代监护的比例也不在少数,占到38%。相对于其他监护方式而言,隔代监护存在的问题最多,由于受到年龄、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种监护方式下的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往往越多。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习成绩不佳。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估的方式,即让调查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大概的估计。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总数占了40.28%,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一般,仅有8.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差。

但在随后的教师调查时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有40.00%的老师认为所教的留守学生的成绩为中等,46.67%为中下,优秀和良好的总数仅有2.85%,这与学生自我认知的40.28%存在很大差距。不仅如此,还有超过90%的老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强,在平时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在访谈中,学校领导告诉我们,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乡镇学校的学生成绩都不太好,生源较差,真正的优秀生不多,每年高中的升学率不高。除此之外,他们还反映,从整体情况看来,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还是要差些。

在这一问题上,不难看出,一些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认识,并不客观实在,他们大多对自己成绩的认知都高于实际情况。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学习成绩,由此可以推断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自卑,不愿意告诉他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不全面。

2.监护力度不足,监护效果差。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家庭的缺位,在教育问题上就会出现无人管教的现象。对于临时监护人能否很好履行其管教职责,通过调查分别有37.46%和27.55%的人表示不能履行和不确定。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这两种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监管并不到位。对于单亲监护而言,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方所承受的压力负担远远超过正常家庭,这就导致留守在家母亲或父亲的监护能力、教育能力下降。而在单亲监护中,又以母亲监护为主,由于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一些农活、照顾老人、幼儿等重任,就全都落到了母亲身上。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精力本就不是十分充沛,这就会导致母亲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很好地履行监护义务。

这一问题在隔代监护上表现得更明显。隔代监护的监护人通常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受本身身体素质、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大多仅仅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的层次,在教育方面更是力不从心,关注甚少。除此之外,我们还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与老师联系,主动关心学生的教育问题,即使有联系,也以电话联系为主,教师、家长及学生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联系。

3.心理、安全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常年不能陪在身边,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得到的关心与照顾是远远不足的,这就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感情依靠,还容易造成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一小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说出家里的情况,对于我们的调查表现得有些排斥。从老师那里,我们了解到,在学习生活中他们极易出现不稳定情绪,对于学校的管教和批评也会产生较强的叛逆心理。

在安全教育上,留守儿童由于年纪小、缺少社会经验,又缺乏完整的监护,监护人对其安全教育的忽视,往往使得他们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或周围环境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可能遭受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重者,可能导致伤残,至失去生命。这些情况虽然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没有出现,但是前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年都会有农村儿童受到这样的伤害。由此可见,这些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影响。

三、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苏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这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虽然江苏省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历史沿革、经济政策、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等原因,苏南、苏中、苏北呈现不同发展态势,有较大差异。经济上的落后,就使得苏北农村青壮年选择去苏南等相对发达的地方打工。但是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体制和目前义务教育的财政分担体系,使得这些孩子很容易被视为“负担”。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即使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户口还是农村的,各种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这就相应地带来了义务教育的不平等。虽然一些地方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提供了一些政策,但是仍需要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以及生活学习费用。少数地区开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子女的需要,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使得留守儿童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就学。

除此之外,苏北农村基层某些主管部门,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留守儿童给予的关注不够,在教育问题上的关注程度较低,没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缺乏科学有效帮助与指导。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外出打工显然减弱了家庭监督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家庭是由母亲单亲监护或者祖父母隔代监护。母亲独自一人需要处理各种农活,再加上多数家庭子女较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隔代监护对孩子大多存在溺爱的倾向,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对其心理、道德、学习层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同时,隔代监护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上存在很大困难。

相对于城市而言,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上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并不重要,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大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自身文化水平的不高也就决定了辅导孩子的能力有限。家庭教育的缺少、不完善就使得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要求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

3.学校原因。

苏北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学负担过重,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苏北农村初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需求,有超过90%的老师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一般。近几年,江苏省虽然加大了对苏北地区学校教育的投入,但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然存在。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存在一个老师带多个班级、多个年级的现象。

除此之外,有将近40%的老师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绝大多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并未同一般的学生区别开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学习成绩整体上相对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还有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本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理解、宽容和帮助,则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健康。

4.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年龄太小,社会经历不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确立,思想和心理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周围一些孩子不爱图书、读书无用的观念,逃课、打架等社会不良风气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

此外,青春期叛逆心理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一些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关爱、帮助及交流沟通,形成孤僻、自暴自弃、我行我素等不良性格,在接受学校及家长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无形中给其自身接受教育增加了一道障碍。

四、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对策

1.强化社会政策。

经济条件的落后是造成苏北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解决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板块中,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十分明显的,而苏北地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也十分突出。因此江苏省政府应加大苏北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城乡贫富差距。

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苏北农村的基础教育跟不上。目前绝大多数苏北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教学设施差的情况,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更大保障。因此,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寄宿制学校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另一有效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离不开基层社区的工作。社区志愿者活动、扶困帮贫活动、爱心捐赠活动等都能够在一定帮助这些留守儿童。

2.完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在解决苏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的地位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尽量留下一方陪在孩子身边。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与联系,如经常与孩子打电话或者利用网络技术QQ视频等,了解孩子的近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也必不可少。主动与班主任联系,能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学习;主动与监护人联系,能够了解监护人的教育监管情况,指导孩子正确学习。

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父母还应当尽可能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等能力,如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和确定学习目标,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3.改变传统教学。

由于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临时监护和教育能力的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教育能够在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挥更大作用,寄宿制办学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选择。所谓寄宿制学校,就是将留守儿童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加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情感上的需要,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其与非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心理上存在诸多不同,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全面的学生档案,以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监护人状况、父母外出打工状况。学校还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入一些心理、安全等方面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生活上的难题,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五、结语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而形成的,它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江苏省的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体系的建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的关注与努力。

参考文献:

[1]蔡澄.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5.

[2]张小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基于贵州省大方县部分农村的调查[D].贵州大学,2006.

[3]殷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尝试――以江苏省宿迁市寄宿学校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

[4]肖丽琴.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以苏北农村初级中学为例[D].苏州大学,201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9

关键词:贵州农村 寄宿制 留守儿童 教育

一、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概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较为落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截止至2013年3月,贵州省就共有630万[1]左右外出务工人员。而外出的劳动力基本上以青壮年、中年人士为主,很大一部分已结婚生子。因为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的成本远高于乡村,因此,将孩子留在老家,交予其它监护人托管或直接交给学校管理的现象在贵州省农村地区极为普遍。

已有的诸多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在交给寄宿制学校管理以前由于缺少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正常管理和亲情呵护,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一度出现了严重断层和缺失,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的违法事件、犯罪程度越来越严重,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将留守儿童交给学校教育和管理是对外出务工人员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贵州省目前寄宿制学校开工建设150多万平方米学生宿舍,计划2012-2015年寄宿制攻坚工程学生宿舍规划总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财政厅整合中央专项资金6.4亿元(80%用于宿舍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4.99亿元和省级寄宿制攻坚工程专项资金2.379亿元,共计约13.8亿元规划建设学生宿舍150万平方米以上,可解决50万农村中小学生寄宿问题,比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超110余万平方米。按此进度,我省可提前完成学生宿舍建设任务,确保到2015年农村学校寄宿率初中生达到70%、小学生达到30%以上。[2]

二、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经过组内分工,本次关于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是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对遵义、黔南,铜仁、毕节地区一些寄宿制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儿童在家生活习惯了,刚进入寄宿制学校,有的儿童在家没有什么玩伴,有的儿童在家还得帮家长干些家活,感到辛苦,但有的儿童在学校中时间长了,感觉到寂寞无聊或不习惯。

在收回的留守儿童问卷中,关于留守儿童在难过或生病时,他们对外出父母的想念程度,十分想念的达到62%,比较想念的有28%,仅有6%不怎么想,4%没想过。

其次,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调查过程中,我们和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谈到留守儿童进入学校寄宿之后的心理变化,其调查结果如下:

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学校后的心理变化情况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在进入寄宿制学校寄宿之后,心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在调查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上,我们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如下比较:

在学习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出现困难的情况是大致相同的。是否遇到困难跟他们本身的学习程度、智力水平关系比较大,跟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的关系不大。

寄宿制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贵州省教育厅为保贵州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不留空白点,将再建3404个农村学生食堂,保障学生人人都能吃上营养餐,到2015年农村学校寄宿率初中生达到70%、小学生达到30%以上[3]。这对于发展好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是相当大的进步。然而,在深入到寄宿制学校中进行调研中,从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们那里也了解到不少问题,寄宿制学校相关制度的硬件实施虽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问题仍然比较严峻。

三、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主导下采取了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校,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优势确实是留守儿童非寄宿的情况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

寄宿制学校是随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而留守儿童出现以来采用一种新型教育和管理模式,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大量留守儿童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全部甩给学校,谁来负责学生的生活,谁来负责学生的学习,谁又来组织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工作怎样监督、怎样评价等对很多学校来说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针对寄宿制的特点,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3.2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生活管理极其艰难

2011年,我省共投入资金5.8亿元,已建成9961个学生食堂,基本实现了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的目标。2012年,贵州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针对全省现存的3404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投入一万元左右,共投入资金3404万元左右,为所有教学点建设简易食堂,添置必要的食堂设备,确保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不留空白点,为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的“贵州模式”顺利实施提供保障。[4]但是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异的矛盾。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完小或中心校就读,使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根据相关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张床铺,以一间宿舍容纳12名学生计算,那么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这里还不包括学生的盥洗室、餐厅、食堂等其他配套用房。校舍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衣柜、鞋架、纱门、纱窗等设施,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相当多的学校五六十个学生挤一个宿舍,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同学挤一张床铺,宿舍的拥挤造成晚间空气污浊,严重的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一些学校没有餐厅,学生露天排队打饭,雨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苦不堪言。

3.3学生的安全管理新问题突出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中心问题。留守儿童寄宿以后,安全成为家长思考最多的问题。多数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会被同学欺负,东西是否会丢失等。虽然学校专门雇有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加之儿童自控能力差,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最常见的问题是宿舍被盗案件,由于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再加上管理不善,所以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女生宿舍面临更多的问题,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晚上的安全问题。

3.4教学管理水平落后

第一是教学质量下降。上级政府集中办学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事实又怎样呢?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差,在家的时候,有监护人督促,学习的时间有保证。而在学校,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那些原本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就会沉迷于其他事情,忽视学业。

第二是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错位。教师的传统观念: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一部分教师拼命抓成绩,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淡薄,学生间的一些不良倾向不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至于出现校内黑社会。部分家长认为生活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不配合生活教师管理,更有甚者对生活教师的管理吹毛求疵,横加指责,造成生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下降,学生不服从生活教师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3.5教师队伍不稳定

部分教师悲哀地形容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是“吃人饭,干牛活”。确实对于在寄宿制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而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要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对于现行的教师工资体制而言,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没有额外的补贴,仅仅讲奉献,靠道德的标准来维持教师的积极性,确实难以保证教师安心工作,因此部分教师拼命往城区调动工作,致使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极不稳定。另外,部分家长认为把学生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教师,吵闹、上访、告状司空见惯,近似于民谣“学生祖宗化,家长上帝化,教师孙子化”的复杂教育形式下,学生24小时留在学校,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风险。

四、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管理策略建议

留守儿童寄宿到学校后,学校成为他们教育生活的摇篮,教师成为开启儿童智慧的主要实施者,对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加强管理和认真研究管理和教育方法。

4.1校长及管理者应提高管理素养

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实践表明,管理低效的学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长及其领导班子的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所致。目前,从走读学校转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学校管理难度加大,也对学校校长及其领导班子提出了专业化管理学校的要求。

一是提升校长专业管理素养。我国现行中小学的学校领导制度是校长负责制,即校长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对于贵州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来说,提升专业化的管理素养须从办学思想、管理能力、管理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几方面着手。

二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对于校长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在学校管理中,他们对于学校制度作用发挥的好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执行、落实、监督等方面来看,他们自始至终都在担负执行者的角色。很多学校制度发挥作用不好的主要原因与执行者对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和执行力不强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素养是学校制度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自身也要经常通过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对制度的认识、理解,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4.2学校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和其他普通中小学学生相比,既有其共性,更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主要来自贫困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虽然父母外出打工,但挣的都是“劳力钱”,所以家庭经济仍然困难,教育程度偏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要求较高;二是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主要来自居住分散,山高谷深,交通困难的山区,远离家和父母,儿童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不合群现象甚至独自出走的现象发生,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难度大,责任重;三是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大多数的吃、住、学、玩都在学校,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因此,寄宿管理工作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工作要从细微之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对学生的饮食、住宿、交通、学习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就要求学校让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紧紧围绕寄宿管理工作这个中心,调整各方面工作管理的方法,修订规章制度和明确工作职责,把寄宿管理工作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管理过程之中。

4.3教师应该用赏识树起留守儿童的自信

儿童需要赏识,赏识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欣赏,是师爱的表现,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 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成绩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就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对这些留守学生更应该真诚地赞美和鼓励,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4.3.1通过赏识教育 培养留守儿童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首先,教育者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闪光点”, “东方不亮西方亮”。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赞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4.3.2 实施赏识教育 主要渠道在课堂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不要“唐僧”式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真正触动儿童的心灵,错误得以改正、障碍得以扫除、方法得以改进成绩得到提高、自信得以增强。

4.3.3深化赏识教育 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应注重留守儿童兴趣的培养。有的学生常说对某类活动没有兴趣,也不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尝试和练习的结果。对某项活动缺乏兴趣的人,一般是怀疑自己缺乏某种能力,怕做不好,惹人笑话,干脆说没兴趣,不爱好。事实上,只要肯练习,慢慢尝到甜头,兴趣爱好也就有了。因此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人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尝试多练习,促进孩子兴趣生成 。孩子兴趣一旦形成,教师就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

总之,实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是实现贵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贵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路、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协作和配合,以此来促进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kgzx2012013;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网贵州2012年6月12日消息,苏梦园报道.

[2]同上.

[3]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网贵州2012年6月12日消息,苏梦园报道.

参考文献: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调查[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3).

[2]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M].上海教育科研,2002(9).

[4]龚建平.浅淡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5]张剑鸣. 贵州40万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N]. 经济日报,2008-01-03(9).

[6]吴小叶. 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调查分[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5(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社会关爱

一、绪论

依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排名中,贵州省为5.29%,排名第31,远低于全国平均比例8.86%的水平。安龙县与望谟县均为贵州省贫困监测调查县名单之中。闭塞的地理环境和较低的人均收入导致该地区两县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论文以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和望谟县的五所学校为调查对象,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情况,比较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主观方面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方面存在不足,上课经常走神,或是经常不完成作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心,缺乏积极性,有一些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无用,农民的孩子就做农民。同时,性格行为表现怪异,自我封闭,自卑心理严重。许多学生的心理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有自卑、嫉妒,自我封闭,某些行为表现怪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并且收到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保守落后。通常表现为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比较悲观消极,缺乏自信心、缺乏安全感,自卑自闭等。

2客观方面

许多教室的门破烂不堪,室内灯光也比较暗,主要是由于村镇上资金不足导致的教室年久失修。即使有的村上的学校是三层小楼,也只是虚有其表。同时硬件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设备的缺少,学生的音体美器材严重不足,相关实验设备因没有开设课程成为摆设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留守儿童需承担较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而由于留守儿童中缺少父母这样的年轻劳动力,他们需要承担的劳务就更重,年纪越大的任务就越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习方面

1.1“学习无用论”作祟

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许多孩子甚至是家长都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家长们认为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足够,再念书就是浪费钱了,学费太高,还不如早点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家长,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觉得女孩子念太多书没用,初中毕业就嫁人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学生和家长没有继续深造的想法。

1.2缺乏家长监督

负责照看留守儿童的是上了年纪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独立生活。这些监护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年龄较大,身体条件差,文化素质低,不能给予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监护人本身视野面相对较狭窄,多数最远只去过县城,很少给孩子传递一些外面的信息。大多数留守儿童几乎没有课外辅导资料而且会利用学习时间干农活。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1.3师资力量薄弱

主要存在教师不到位,教学主体的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学校很少有家长会或心理辅导培训讲座,对学生关注重点偏向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多数是民办老师而且薪酬待遇特别低,导致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2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在受伤害时主动寻求帮助的第一对象大部分都是父母,而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许多孩子在收到欺负或伤害时无从寻求帮助,只得忍气吞声,久而久之,这会给这些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因为害怕受到欺负而不与他人沟通和接触,导致其越来越孤僻,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一般时候他们都不愿谈及到父母,甚至有一些孩子已不记得父母的样子了,只留下模糊的记忆和一线的期盼。

四、针对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对策

1大力发展当地经济

2014年,安龙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92725.9万元,增长15.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416万元,增长21.6%。2014年,望谟县少数民族人口占80.1%,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彝族、壮族、回族、苗族、佤族、拉祜族等。独特的结构,精致的风格和独特的吊脚楼是布依族民间建筑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优质的产品,独特的自然风光,美丽的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非常适合发展两县的旅游业。利用旅游业创收,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有利于缓解大批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的留守儿童众多问题。

2完善留守儿童帮扶制度体系

2.1改革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让农民工子女也可以享受当地居民的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切实可行的措施。

2.2建立专项监管机构

建立专项的留守儿童监管机构,负责探析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及有效对策。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形成留守儿童资料,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3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3.1营造良好学习成长氛围

扩充城市教育资源,扩建校舍,扩充师资队伍,让务工者子女在城市获得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适时维修教学设施,添置教学器材,适当扩充师资队伍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为老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面学校要注重留守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多给留守儿童做一些心理疏导工作,多一些肯定和鼓励,杜绝言语上的刺激和身体上的惩罚。

3.2丰富学生文化课程

关于课程内容方面,建议给留守儿童多开设塑造良好人格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弟子规》《论语》等国学课程,教孩子一些法律安全、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并相应增加一些兴趣特长类的科目。还可以建立一个学校小图书馆,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认识到外面的世界。

4提高亲情陪伴的比例

4.1督促监护人做好监护工作

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有问题应尽快的教育并及时向家长反映。定期督促农民工家长要加强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的理解。同时要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并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行为表现情况,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

4.2强化家长家庭教育责任

强化家长家庭教育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思考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就近务工的选择,既方便联系子女,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同时也能与学校老师取得及时联系,获取来自学校的全面反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保持与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和学校对孩子的评价,发现并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

4.3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主动学习。学习目标明确并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完成家庭作业,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培养良好兴趣爱好和特长。

(2)热爱生活,坚定信念。乐观态度看问题,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多与同学交流互动,多参加集体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嘲笑欺负弱小,主动帮助他人;学会节俭,不攀比,不乱花钱;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