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十篇

时间:2023-12-22 17:48:29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生活应激事件;希望感

1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现状正在逐渐地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其所在家庭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比普通儿童更容易出现抑郁[2]。儿童抑郁与生活应激事件联系紧密,相关研究[3]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农村中学生抑郁情绪影响较大。希望感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包括意愿动力和路径思维”[4]。诸多研究发现“个体内在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5],高希望感的人往往有更好的健康状况[6],他们更能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7]。综上所述,本研究拟检验生活应激事件对留守儿童抑郁的预测作用,以及希望感对应激与抑郁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以期为降低留守儿童抑郁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湖南耒阳地区两所中学的1315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12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25%。其中男生582人,女生710人,年龄为11岁-16岁。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如下: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用于评定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主要用于评价当前的抑郁症状、频率;儿童希望量表(CHS),用于评定儿童的希望感得分情况。2.3数据处理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生活应激事件、希望感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表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与生活应激事件各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希望感动力因子、路径因子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生活应激事件各因子、希望感各因子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生活应激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以及其他因子与希望感中的动力因子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

3.2希望感在生活应激事件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分析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预测希望感在生活应激事件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表2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希望感得分能解释抑郁水平方差变异的1.0%(F(3,900)=3.954,P<0.05),生活应激事件各因子能解释抑郁方差变异的43.5%(F(9,894)=78.202,P<0.001),希望感与生活应激事件各因子的交互作用能解释抑郁水平方差变异的45.4%(F(15,888)=51.075,P<0.001)。且引入交互作用项“生活应激事件×希望感”后新增解释量(R2)也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引入交互作用项后对抑郁差异量的解释增加了2.3%。

4讨论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遇到的生活负性事件越多,学生的抑郁水平越严重;希望感的增加能有效缓解学生的抑郁情况;希望感的增加能有效缓解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推测,希望感可以有效缓解生活应激事件以及抑郁症状给个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希望感在生活应激事件对抑郁的影响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所以说希望感的增加可以缓解生活应激事件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消极影响,从而间接降低抑郁发生的概率。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拥有更多生活应激源,较之常人他们会遇到更多的负性生活应激事件,这些生活压力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但希望感高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学习上及生活上的挑战,更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这能够降低他们所获得的挫败感,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的发生。因此,我们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心理问题时,应该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都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5结论

(1)生活应激事件、抑郁和希望感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农村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在生活应激事件对抑郁的影响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1):246-249.

[2]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等.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8-240.

[3]俞杰,徐美玉,季建玲,等.农村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状态与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68-69.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2

家庭教育农村人口留守儿童智育发展就学问题儿童的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儿童的成长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更是儿童情商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留守儿童”是一个新兴群体,出现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对他们疏于管教,也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儿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通过共同努力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生群体,这一群体的明显特点就是缺少来自完整家庭的关爱。由于父母亲单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不能时常陪在孩子左右,这就导致儿童感受不到传统的父慈母爱的完整家庭氛围,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任何一方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走上成长发展的正轨,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他们有时会面临严重的情感饥渴。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当中,完整的家庭氛围他们感受不到,也不能跟父母进行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也不能及时地向父母亲反映自己的心理想法和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变淡,容易跟父母产生隔阂,并且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出现抑郁、暴躁、走极端的性格缺陷。

3.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在外务工,将钱寄回家中,每天忙于赚钱糊口,很难再腾出时间来过问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再加上这些务工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不够重视,使留守儿童很难在学习当中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他们的成长无人过问,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起步晚。面对儿童在学业当中取得的进步,监护人无暇给予鼓励,面对儿童犯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能不过问或者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进行处罚。同时,监护人没有时间与学校和教师沟通,儿童在学校犯下错误之后,教师管理不好,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个时候,监护人并不能真正地与教师协调互动,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1.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给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向,也应该经常跟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成绩,需要及时地鼓励。同时,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叛逆期的孩子要小心爱护,多与他们进行沟通。

2.转变“隔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当前,我国农村的“隔代教育”可能不能马上解决,还有很多孩子是通过祖父母这一辈带大的,而他们认识世界的眼光多数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部门积极想对策,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改进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定时为他们进行培训,开设一些家长学校,为监护人教育孩子提供帮助,指明道路。

3.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增强家庭教育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不影响家庭收入,还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照顾孩子。同时,就近务工还能使家长与学校多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

4.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和教师来进行弥补。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目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学校应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强化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最后,定期举行留守监护人与学校教师的见面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5.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很多父母是希望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他们一同进入城市的,但是由于我国长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的子女在城市读书成了问题。所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需要调整政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学堂,招收他们的子女来上学。同时,政府应该尽快修改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费用,帮助他们解决异地受教育问题。

6.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需要各级有关部门通过配合来共同解决。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来主动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职务,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早期教育,同时给予孩子在心理上的沟通与爱护,弥补孩子因为家庭教育不足所产生的缺陷。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积极配合。

三、结语

构建和谐的城乡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儿童抓起。为了保障留守儿童可以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给他们呵护和鼓励,让他们在充满关爱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樊军,余雪松.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案例[J].知识经济,2009,(06):61.

[2]周琢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困境与消解――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3

一、留守儿童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一)使用手机基本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到,三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共计459人,其中只有少部分拥有自己的手机,但是几乎全部的孩子都使用过智能手机。入户调查的30名留守儿童中,除了2个自己拥有智能手机的外,其余使用的智能手机都是监护人的。2名留守儿童的手机价格在1000元左右,手机都是父母给买的。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陪伴, 需要通过打电话或者语音视频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是家长让孩子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

(二)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智能手机主要用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玩游戏、打电话、上网聊天。调查的30位留守儿童表示玩游戏占第一位的更是高达100%,打电话和上网聊天占比分别为87%和60%。

在对留守儿童是否充分利用手机做了有益的事情进行调查时,70%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孩子没有将手机用在有益的地方,剩余30%的家长认为孩子使用手机比较合理,基本上都用来学习或与家里联系。

(三)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长。调查发现,在家庭监护人的监督下,留守儿童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都可控,90%的受调查留守儿童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学校老师和家长也对儿童过度使用手机严格管理,对手机给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比较重视。

二、智能手机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接受问卷调查老师和学生家长一致表示,由于孩子年龄小,贪玩心强,自控能力差,使用智能手机打游戏娱乐成为主要危害,对留守儿童身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长时间使用使用智能手机造成视力下降。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眼睛已经近视,还有20%的视力有所下降,仅有50%的视力正常。除不正确的写字看书姿势和过多的课业作业外,过度使用手机被认为是孩子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过度使用智能手机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调研中,受访老师们明确表示,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上都偏中下等。主要原因有,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学生普遍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不佳,不能认真听课,造成成绩下降;一些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搜作文抄袭、搜作业答案,导致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答题的能力,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三)沉迷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导致性格问题。通过调查显示,受调查中沉迷于手机玩游戏的几位留守儿童出现了性格问题。表现在玩伴人数较少、对户外活动没有兴趣、不愿与家长过多的沟通交流等。更为严重的是孩子因为被限制玩手机而与家长发生冲突,性格也会变的暴躁。

三、几点对策建议

相比于城市孩子,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受到手机消极影响程度可谓深远得多。这显然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更缺少替代性的“消遣手段”和“生活方式”,更缺少父母在身边进行及时的矫正与引导。

首先,孩子的父母要科学认真履责。为什么提出科学履责呢?因为对留守儿童而言,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本来就失去了正常家庭孩子对父母的心灵寄托,作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把外出打工养家理解为就是挣钱,而忽视了养儿育女这个责任。事实上,也有不少家长不是不履责,而是方法不科学,比如,因为手机打游戏,有的家长打骂孩子,孩子不服气顶撞甚至故意对着干的例子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加强自我教育,学会引导和约束孩子行为的科学方法,让孩子知错、识错,由不情愿改错,变为逐渐接受,转好思想弯子。科学还要认真,即不能见好就收,虎头蛇尾,要讲清原则立好规矩,持之以恒,防止前功尽弃。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4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 电视媒体 留守儿童 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以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中心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套关于电视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调查问卷。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板块,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留守儿童卷与监护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镇塘夫中心小学的1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抽取紫溪镇的100名监护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性46人(46.9%),女性52人(53.0%),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所抽取的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务工比例较多,占42.9%,由于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因而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8%)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3%。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外)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紫溪镇中心村的电视普及率较高,有线电视的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与电视媒介进行较充分的接触。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大多每天观看一个小时以内的电视节目占32.7%或者一至两个小时的有24.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4%;同时,把观看电视作为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的留守儿童占30.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电视媒体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从监护人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有52.2%的留守儿童有沉迷于电视节目的现象。

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解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运用相互作用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环境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环境又有潜在和实际之分,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环境则是个体本身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因素,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处境则是更为恶劣:一方面家庭父母关爱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农村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反应,有52.3%的留守儿童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减少了学习与外出活动的时间,一方面不能够保障学习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一方面,长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较少出门活动的时间,缺乏必要的运动,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利,同时,因看电视而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对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将选择课余活动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与选择看书和看报的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外出活动情况比较,宁愿在家中看电视经常不愿意外出活动的留守儿童(28.6%)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课余活动为看书和报纸的留守儿童(71.4%)。由此可见,电视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放弃了外出的机会,或者是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时间。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家中度过,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是慈祥的、温柔的,是一个呵护者,父亲则更多的是一个严厉的管教者,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隔代的教育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祖父母年事已老,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跟不上孩子的步调,加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进行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促使了他们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为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亲或监护人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养成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说明:榜样在形成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的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学习理论着重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们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学习程度由浅入深,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留守儿童处在模仿能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模仿一些行为,电视中的部分行为成为留守儿童们模仿的对象,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会特意模仿电视中的形象,也有些留守儿童把自己化身为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模仿其动作与话语。那么,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电视里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萎靡的,接触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会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据调查,有34.8%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有39.1%的留守儿童偶尔与监护人一起观看,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三的留守儿童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观看电视的。孩子们除了观看动画片之外,还会看和家长一起观看一些如:《西游记》等神话剧(87.0%)、爱情剧(8.7%)和部分综艺节目(4.3%)。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留守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因此,父母或监护人要为留守儿童在电视节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和关心,选择的节目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于他们去模仿和学习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某些电视节目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的习惯,营造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强化理论巩固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主要成因是父母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果他们在成长中偏离正轨,势必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刻不容缓。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而外部强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手段能巩固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和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亲团聚的方便。各级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合理的运用农村书屋这一资源,建立完善的借阅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文化休闲场所;同时与部分高校进行长期合作机制将各类图书进行回收再利用。

第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地报道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各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可以策划相关节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起到媒体的舆论作用,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其次,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农村、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组织中,招募一些富于爱心、乐于助人、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大学生们组成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义务帮教队伍,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长问题;隔代监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的逐步松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弱化,加上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土地劳作机会的缺失以及进城务工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促使大批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规模农民工进城促进了我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而在此背后,由于自身条件与政策制度,入城务工的农民工被迫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就是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国家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作为全国农民工主要流入地的同时亦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再是孩子们是否有学上的问题,而是在特殊的成长环境里,诱发出的教育、安全、心理等问题,研究如何避免减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让其群体健康阳光的成长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与规模

学术界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广东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据2013年全国妇联公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其中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约150万,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茂名、梅州、肇庆、汕尾是四个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级市。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以及越轨和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宏观上我们从城乡差距入手,微观上从父母的外出与监护人责任进行分析。

宏观上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大是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粤北粤西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低,基础建设较差,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这造成了农村的就业机会少,工资低,无法满足农民工就业需求,迫于生活的的压力,农村劳动力只能到城市需求就业,而他们的子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微观上留守儿童父母在照顾子女与经济收入间的取舍,是造成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凸显的直接原因,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和剩余精力去关心子女的生活,不能及时察觉和关注子女的真正需求以及心理变化,另一方面,据调查,广东留守儿童中近1/3是采用隔代监护,隔代监护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照顾过分溺爱,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具体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缺失对其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行为上的影响也有心理上的影响。这些影响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教育安全、心理情感等三个维度的成长问题。

(一)基本生活问题

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家庭对其承担着养育和教育的功能。父母的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不仅仅是少了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更是少了生活上的照料、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受家庭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孩子的照料只管温饱,忽视儿童健康饮食的营养搭配。有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造成营养不良以及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教育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成绩低下,沉迷网络、电视,据羊城晚报的报道,粤北农村留守儿童中75%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这主要是监护人缺乏对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导致儿童在学习动机和行为习惯上出现问题。除教育外,安全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家庭结构松散,监管不力,儿童的思想单纯,辨析能力弱导致了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频发,如2014年1月在广东高州,留守的三姐弟在村里池塘溺亡。广东省教育厅数据显示每年有数以千计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其中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

(三)心理情感问题

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情感形成的关键期。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缺乏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2008年广东留守儿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被访留守儿童存在自我意识水平低下。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儿童时期留守的经历以及期间的心理发展间接地影响着这留守儿童的一生。

四、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对策与启示

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纷繁复杂,究其原因是在于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打工,家庭结构的解体造成的,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进程务工,但是通过留守儿童的其他社会系统的努力能够避免和改善一些成长问题。

(一)改变外出务工方式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留守儿童父母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 婴幼儿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务工, 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务工。 同时在务工期间,多与子女进行电话上沟通,跟进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增加回家频率,多进行亲子互动交流,使父母缺席状况将到最低。

(二)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减少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 有关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监管整治力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让校园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三)引进社工服务

在农村留守儿童极为聚集的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引进社工服务,建立留守儿童社工服务中心,由具有专业素养的社工为留守儿童建档,提供长期的服务,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研究分析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对于广东农村人员的素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如若留守儿童的问题得不到改善 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广东经济竞争力的稳固。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2] 刘成斌,吴新慧.留守与流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徐向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1):35-41.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6

关键词: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索

娱乐节目中王中磊带着威廉去云南体验生活,和云南小女孩一起做饭、上学,他们都是同龄孩子,可是生活差距去是如此之大,在广大农村存在着六千多万的蕾丝“云南小女孩”。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来自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教育、身体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这三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教育缺失

1.家庭的心理情感教育不足。农村留守儿童不懂交友方法,害怕与人沟通,对周围的事物异常敏感,甚至做出一些攻击行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关爱,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排斥和疏远父母,认知的偏差导致对未来迷茫,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心理情感教育边缘化。从学校来讲,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只注重对留守儿童传授文化知识,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讲堂。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大班额教学,老师不可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心里的想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学历有限,把教学当成任务,缺乏工作热情。

3.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缺少社会的积极参与。农村缺少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疏导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加入,没有专业力量与学校形成协作关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不够

1.监护人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18岁以前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监护人忙碌生活,导致留守儿童一日三餐按时都存在困难,监护人不懂如何健康教育儿童。

2.学校开展身体健康教育的条件有限。体育、健康教育课在中小学都不受重视,卫生常识和生理常识没有有效普及,学校管理中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户外课几乎没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体能训练。

3.公众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偏低。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医疗卫生条件差,公众组织了一些类似“营养餐”的活动,但是范围小、时间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引导

1.监护人忽视自身行为习惯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有一个广告“一位母亲为自己的母亲端水洗脚,她的女儿看到了,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一盆水,来到妈妈面前,要给妈妈洗脚”,父母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儿童需要父母的正确行为引导。

2.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重视不够。“不成材则成人”这句话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叛逆期,性情刁顽,学校又不能体罚学生,说服教育对顽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就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学校就采取松散的管理。

3.不良的文化产品干扰行为习惯养成。近几年来不良文化产品泛滥,在看过带有血腥场景的影视作品后,遇到特殊情况会导致过激行为。舆论媒体对过激行为进行大肆渲染,无形之中造成的群体歧视,公众不愿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益的行为引导教育,甚至避之不及。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新兴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成长教育问题需要我们究其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外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但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够完全抵抗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得不到保证。农村留守家庭收入来源仅靠“打工”。虽然进城后的农民工从事的是最底层的工作而且也是临时的,但是起码旱涝保收。

2.农村经济发展欠缺活力。目前的农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且所占比例极低,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青壮年流入城市就业增收,导致农村经济形成恶性循环。

(二)现有体制机制制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户籍制度限制农村留守儿童随迁。现有的城乡户籍二元制度将市民和农民明确划分开,农民工只是从事一些收入很低,文化素质要求相对不高的临时工作,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自身进城后的生活条件和待遇都很差,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

2.某些教育政策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异地升学。我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对想要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留守儿童来说,远远不够。我国各地区使用教材不统一,农村留守儿童一旦随迁,短期内教学内容衔接不上,影响接受的正常教学进度。

3.社会监管体制不健全影响接受教育的大环境。政府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互相推诿责任,办事效率低,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办理手续。各地方政府对于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不严,惩罚力度不够,给不法商人投机取巧的机会,网吧等场所成为滋生留守儿童社会教育问题的温床。

(三)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家庭中某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地区文化闭塞,受传统思想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致使留守女孩接受教育率低于男孩,尤其是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留守女孩在校率有不到70%。“安土重迁”的思想,传统观念认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不带子女随迁也是守住“家”。

2.学校教育中存在一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传统的教育观念评价学生以智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中仅有2%成绩优秀学生,把好学生和坏学生明显分开,对好学生偏爱有加,经常表扬,并以坏学生当反面教材。

3.社会生活中存在某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将农民和“脏乱差”“没素质没文化”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对农村人存在偏见,留守儿童因而感到自卑。传统大众观念认为对留守儿童的资助就是解决他们的温饱物质需要问题,对于教育需要的投入略显不足。

(四)所处环境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连最基本的书桌都没有,放学后的留守儿童只能在窗台、板凳上看书或者趴在炕上完成作业,光线昏暗。留守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伴随着各种噪音影响艰难学习。

2.校园中不良风气影响学习环境。大家都说学校是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可谓鱼龙混杂,每个学生的家庭出身、家庭经济、个人素养等等都各有差异,易效仿同学的行为,逃学沉迷网络游戏。部分学校里攀比之风盛行,在大环境影响下,留守儿童也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

3.社会中存在的诱惑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社会环境中存在游戏厅、网吧、迪吧、酒吧等等这类娱乐场所,农村留守儿童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意志薄弱,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弱。

造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原因中,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其他制度、传统观念以及环境的影响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综合时代背景全面的分析,追其根本。充分发挥政府解决问题的主导作用,形成全社会的联动,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曲银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科教纵横,2013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7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安全感 安全保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流动人口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与子女两地分隔的局面,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结合皖北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大量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针对的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及其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7至15岁的在校留守儿童进行走访,共形成有效问卷763份。

1.留守儿童安全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监护人素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缺陷等儿童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方面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表现多种多样,既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既可能是身边的熟人,也可能是来自于陌生人;从表现形式上,既有受到火患、溺水、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也可能受到拐骗、犯、殴打等人为因素的伤害。每年全国各地,尤其是留守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注:由于受伤害或恐惧感产生表现可能多于一种,因此人次数大于人数。

1.1 受伤害或恐惧感存在的基本状况。在调查的763名留守儿童中没有受过伤害或有恐惧感的为326人,占总数的42.7%,而剩下的437人或多或少地存在受过伤害或存在恐惧的感觉,其中87名留守儿童经常存在,占总数的11.4%,剩下的350人有时存在或偶尔存在,占调查总数的45.9%,可见,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着安全问题。

1.2 受伤害或恐惧感的主要表现。在调查的763名留守儿童中,人为的人身伤害是伤害或有恐惧感的最主要来源,人数为193人,占总数的40.5%,心理恐怖居于第二原因,人数为148人,占总数的31%,剩下的204人中,意外伤害和其他原因,分别为78和126人,占调查总数的16.4%和26.4%,可见,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人身安全,也表现在心理恐惧感,同时还存在以外伤害等多种表现形式。

1.3 受伤害或恐惧感对学习产生的影响。受伤害或恐惧感不仅对身体和心理产生影响,同时可能对处于学龄期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影响。在调查的763名留守儿童中,认为因为受过伤害或有恐惧感对学习没有产生影响人数为122人,占总数的27.9%,剩下的315人或多或少地对学习产生影响,占总数的70%以上,其中认为有较大影响的人数为57人,占总数的13%,有些影响和偶然有影响的,分别为128和130人,占调查总数的29.3%和297%,可见,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人身安全,也表现在心理恐惧感,同时对学龄儿童的学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主要监护人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通过父母亲中的一人,或者祖父母辈亲人,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为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而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07年国务院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从的内容,可以看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构成状况(见表2)。超过50%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不是由儿童父(母)作为监护人,其中由(外)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超过25%,由其他人及其他情况的超过27%。由父母一方单独或参与对儿童进行监护的家庭中,又以母亲监护为主体,是父亲单独或参与对儿童进行监护的2-3倍。可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提供较为有力保护的能力明显不足。

资料来自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整理得到。ttp://省略.cn/allnews/02/1985.html

2.2 缺乏有效的沟通。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有心理话最想诉说对象选择父母的为317人,占总数的41.5%,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选择把心里话藏在心里的占185人,与选择把心里话与自己的同学和朋友诉说的占189人,相差不大,分别占总数的24.2%和24.8%,因此,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监护人并不是留守儿童有心理话主要想诉说的对象,连同其他家人在一起不足总数的10%,远达不到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留守儿童遭受伤害、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难以及时发现。

2.3 学校与老师的关注力度不足。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经常与老师谈心的仅为61人,占总数的8%,有时与老师谈心和偶尔与老师谈心的,分别为110人和213人,占总数的14.4%和27.9%,从来不与老师谈心的为379人,几乎占所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学校与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足,在留守儿童遭受伤害、心理出现问题等现象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3.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

3.1 注重亲子沟通的作用。留守儿童需要父母关心,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外出打工时必须随时同孩子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遇到问题及时处理。亲子沟通指的是父母一与子女彼此之间相互分享情感、交流意见及表达需求的行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及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沉、方式不仅会影响到儿童建立道德标准的判断,以及儿童的学业成绩、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够随时发现子女的在遭受安全问题时,提供了最得力依靠。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及安全感[1]。

3.2 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的教育,而且应有意识地向他们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通过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遇到不法侵害时能够有效地选择自我保护的方式、积极应变和自救的能力,把敢于揭露不法社会现象同自我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3.3 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近些年来,各类事故、侵害等事件有增无减,亲子分离加剧了儿童生活的不完整性和教育环境的不完善性,把孩子置于一种不设防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之下,留守儿童问题逐渐被社会各方所关注。真正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这不仅需要家庭、在外务工的父母,也需要学校、老师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发生的异常想象。同时,保障农村地区的安全生活环境也是保障留守儿童安全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45-02

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得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他们为了谋求生计或者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去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找就业机会,其间不乏已经结婚的人,甚至是夫妻双方。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客观存在,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不能在教育、养护等方面被城市妥善安置,所以只能留在农村。于是产生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作为未成年人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一个特殊时期和特殊年龄的特殊群体。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2012年6月,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应有和及时的关注、照料、教育和监管以及亲情的关爱和呵护,加上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成长环境不健康等原因,他们的身心成长受到了很大影响,并且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关乎他们的心理发育和健康成长,关乎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关乎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在当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由来

(一)农村留守儿童

近年来,日益凸显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种声音在此聚焦碰撞。然而,因描述的角度不同,对于具体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笔者在总结他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中心问题,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地打工,而被交由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2012年6月,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据调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等中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人口大省。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的调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还会逐年增加。这也预示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会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在家庭监护方面,留守儿童主要是单亲监护、隔代监护,甚至是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监护人受主客观因素限制,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应得的关心和爱护,存在监护不到位的现象。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在的农村学校校舍简陋、师资不足,没有条件对留守儿童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教育。在社区环境方面,经济文化事业落后、基层管理组织松散、干部队伍不稳定,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留守的越轨问题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监护缺失、教育不力和社区成长环境不健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辍学率比较高,进入社会的年龄大大提前。由于对社会认识不足,是非观念不强,他们的“越轨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在家学习或者在其所工作的城市,各种类型的违法犯罪比率要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

(一)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表现

1.独立性强,成熟程度超过生理年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孤独无助,且有时在家还必须承担大量的家务活,所以他们的性格独立性比较强,做事情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较为固执。平时遇到困难自己应对,不愿意也不习惯依赖别人,甚至是监护人或者老师,往往超过其生理年龄所达到的成熟程度。

2.逆反性强,比同龄非留守儿童更为叛逆。农村留守儿童多内向、孤僻,常有自卑、偏激、悲观的性格特征,对外界的戒备比较严,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另外,他们对父母打工的行为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这种畸形心态如果得不到引导和纠正,在遇到刺激时都极易转化为暴力倾向。面对父母、监护人、老师、还有朋友的管教和批评,他们不能冷静思考,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3.自闭性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存在障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抑郁、内向。在同龄非留守儿童的刺激下,留守儿童的沟通能力下降,沟通的自卑心理加剧,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喜欢长时间自我封闭。再加上监护人平时需要忙于农活,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渐渐地与留守儿童的思想差异大,沟通存在障碍。

4.物质性强,对待金钱的态度亟待纠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单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比较贫乏。父母无法给予他们言语上的呵护,关心他们的方式就是给予一定量的零用钱。再加上他们被告知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赚钱,形成了生活环境中物质的缺乏与手中可控制金钱过量的矛盾,使得他们从小就对物质财富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二)影响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环境因素

1.留守家庭教育的功能失效。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的缩影,承担着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职责,对儿童的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扮演着教育孩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角色,一个人的成长,尤其在儿童阶段,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甚至朋友代为监护是儿童监护的普遍存在形式。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和安全失保,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严重影响了他们性格的健康成长。

2.农村学校教育的功能不足。农村学校是给留守儿童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供教育并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的重要主体,也是继家庭之后儿童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儿童性格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现状看,受多重因素制约,现阶段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育滞后,存在教育内容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等种种问题,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些问题的直接作用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差,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间接导致他们对待学习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社会环境的引导作用减弱。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成长,“孟母三迁”的典故足以说明这点。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公共场所,对他们性格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在留守儿童生长的农村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诸如少年宫之类的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公共活动场所。另外,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管理干部队伍不稳定,且人员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更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问题,给留守儿童健康性格的养成带来了困难。

4.法规环境的保护作用缺失。由于对留守儿童提供保护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难依据目前法律予以解决。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缺乏针对性、有力性和可操作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可操作性,将直接影响对留守儿童全面、有效的保护,为他们性格问题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三、解决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对策

(一)法规政策方面

1.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了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立法部门应该废除教育法律规范中的歧视性条款,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允许进城务工人员把子女带在身边,并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这是当前阶段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之策,但是具体执行起来,需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间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为进城务工农民家庭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和谐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3.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务工人员“返巢”创业。留守儿童之所以规模巨大,且数量还在逐年上升,其根本原因就是城乡经济差距大。国家应该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上多做文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从政策上予以倾斜,为入城务工人员回家乡工作或者创业创造机会。

(二)社会教育方面

1.加强社区功能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培养社区管理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意识,另外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设立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公共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教育和监护作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在父母监护和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对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增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等。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3.改善家庭监护,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外出父母应经常以电话或书信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和沟通,多给他们关爱和心理上的辅导,多关注他们心理的变化和需要。同时要经常与孩子的监护人和老师保持沟通和联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弥补父母对他们教育的空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伟,王亚运,司振龙.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以安徽省六安市双河镇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5):

85-86.

[2] 郭津,衣晶,朱宏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363-366.

[3] 胡滨.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H乡为个案[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1):56-59.

[4]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34):286-287.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9

关键词: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外出务工,而把自己的子女留守在农村,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并且随着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发达地区的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将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居高不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国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效解决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学习困境,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学习困境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是教育系统中无可替代的首要环节。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健康身心的摇篮。在地处偏远山区,一些监护人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家庭教育仅局限于浅层关怀――吃饱穿暖。西部地区农村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多通过电话沟通,但谈话时间一般较短,多集中在生活和学习方面,较少关心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这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和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平时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很希望父母能在自己的身边,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懂的知识不多,因而不能辅导他们的学习,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学校教育缺位。目前,留守儿童是教育缺乏针对性。另外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共性教育,对共性中的个性教育往往忽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还有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与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与学校不能及时沟通,缺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教育,导致留守儿童这部分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教育令人担忧。

(三)学习上缺乏辅导和监督。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儿童,理应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但部分留守儿童往往因缺少父母有效地监管,会因为贪玩而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父母外出务工后,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辅导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缺位现象。由于西部农村地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半文盲,加上很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也不够重视,这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学习辅导上的缺位,对留守儿童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解决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学习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日常管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家庭关爱和教育的缺失, 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性格比较脆弱,学习习惯不好。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排除一些潜在的不利影响,让留守儿童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在日常管理中想方设法切断一切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源。比如,学校要做好电脑的使用教育工作,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电脑,学会用电脑学习,而不是只知道用来玩电脑游戏。加强上网引导,让留守儿童学会用网络学习知识。其次,教师应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二)建立健全学校关于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学校要根据校情和西部的地域特点,建立校内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成立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组长,班主任为副组长,科任教师为组员的领导机制,营造良好的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让这部分特殊群体感受到学校的温馨和师生的关怀,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应该给予帮助。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充相关教学内容。教师是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是学校政策的实践者。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业务素质、个人修养等都对留守儿童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安全意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生存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重视对儿童心理的辅导,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

(四)合理选择委托管理的对象。家长在外出务工之前,应当选好委托管理的对象,鉴于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较大,同时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心无力,不建议作为首选的委托管理对象。如果同族中尚有较为年轻的长辈留在当地,建议将孩子委托给其管理,尽量还原家庭的温馨气氛,同时还能在孩子的学习上给予一定的辅导和帮助。同时,父母也要通过电话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关心其学习与生活情况,向其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必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也应对此提起关注,重视对留守儿童心灵上的关怀和学习上的指导,从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延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求知导刊,2015,(2):112-112.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篇10

一、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概念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1.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一是亲子教育陷入困境。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2.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导致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利,本应通过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缺乏规范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这就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状况,他们很难获得相关培训。同时由于幼儿教师工作范围仅限于园内教学,课后缺乏与幼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不能起到改变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帮助监护人了解孩子的作用。

3.社会教育环境不利

一是户籍制度的缺陷。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农民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诸如教育、住房及社会保险等政策,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

三、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1.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

2.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农村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爱。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鼓励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定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三是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建立留守学前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可为留守学前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情况,及时与其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进行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和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