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1 20:30:36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1

(一)考察法

所谓的考察法就是指充分利用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当前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践方式作出考察,考察法的操作主体就是学生,教师提供足够的资料和指导,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实地考察,从而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而学生有权决定考察的内容、范围、方式和主题等,考察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中职数控加工专业学生企业实践的特点

1.通过校企合作给中职数控加工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企业的日常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工作方法中来获得相关的考察项目,这样的考查方式是最为直接的,学生亲身感受获得的知识是远远超过课堂上的理论知识。2.企业实践具有较强的考察性,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考察中去,在考察的过程中学生间的合作会更加密切,因此互动性会加强,学生通过合作来确定相应的企业实践考察的流程、对象和评估等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考察的效率。3.由于考察法的考察范围较广、考察的内容较多,因此只有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才能解决考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学生的合作可以帮助他们制定出周密的考察计划,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操作技术。

(三)企业实践要采用考察法的原因

由于企业的工作业务较多,工作性质会因为工作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而学生之前没有相关的实践经历,因此很难清楚地对企业相关业务进行定位分析,使得学生的考察存在较大的困难。而考察法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实践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考察法来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了解,只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就可以借助考察法来进行企业实践,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实践的效率。因此,考察法对于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说的实地考察法就是从人类学中借用过来的定性研究方法,它是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局部进行详细的调查。在进行企业实践的考察之前,我们要先明确考察的对象和目的,考察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次考察,是考察之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这些才能正常推进考察工作,否则就要陷入盲目性,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要注意了解事物的总体与局部。在一般考察总体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有代表性的局部。没有重点考察,总体考察就会显得浮泛;而光有个别的重点考察没有总体考察,印象便又会变得支离破碎。要注意边考察,边分析,边记录。由此可见,考察法需要制定严密的计划,规范考察行为。

二、考察法在中职数控加工企业实践的设计

(一)中职数控专业工作较脏较累

中职数控专业和其他专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中职数控专业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实践工作,而具体的实践又包括了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工作,这些工作不仅难度较大,而且是脏活、累活、粗活,因此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充分掌握数控专业的相关知识。

(二)中职数控工作技术含量较高

由于数控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数控专业对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数控人员既要具备专业的操作技术,还需要具备相关的加工工艺,由于数控机床的技术难度较大,而每个数控机床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和操作要求,因此数控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这些知识,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人员。

(三)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设计

数控专业有着较高的教学要求,因此只有具备了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数控专业教学的质量。一般来说,数控专业的考察教学法设计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准备、计划、实施、评估展示、反馈。考察教学法就是要充分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为数控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将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相联系,体现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与教学实施。课程标准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教学设计以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打破传统学科式课程设计思路,构设以工作任务模块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学校的骨干教师、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共同参加,并请现场讲解员进行引导,开放企业生产经营现实场景,提供学生考察学习实践平台。收集企业实践中生产一线的技术资料等教学资源,提高考察法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察法在数控专业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三、考察法在中职数控加工企业实践的实施

由于数控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一大批的具有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要加强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考察法就是数控加工专业企业实践教学的最佳方法,要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企业的实践业务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开展实验项目,开设基础实验课程和专项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借助考察法来对企业的业务进行熟悉,制定相应的考察方案,在实践的考察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控操作知识。

四、考察法在中职数控加工课程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研究考察法在中职数控加工专业课程企业实践中的运用,我们挑选一个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班级来作为我们具体的实施对象,借助某个较大规模的机械制造厂来进行考察,通过校企合作来让学生在实际的考察过程中了解到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流程、职业性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薪酬等内容。

(一)考察准备阶段

前期的沟通: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考察实践场所,教师应该提前和相关的机械制造厂进行沟通,为学生找到最适合的考察实践基地,和机械制造厂的相关负责人商量好考察的时间、要求、内容和计划等,保证学生在企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机械制造工厂的信息收集工作: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实践学习之前,应该借助相关资料来加强对实践基地的了解,充分掌握自己将要实践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制定实践目标: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应该一起对实践企业的规模、业务和操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充分了解实践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操作要求等,提前熟悉好实践企业的环境,制定好相应的实践目标。划分不同的实践小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这样才能保证后期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挑选出小组负责人,在实践教学中由小组负责人来管理小组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制定小组考察目标:根据不同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来对考察目标进行分组,我们可以将实践的考察目标分为以下几种: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社会机构、企业技术部、生产部、质检部、物流部、销售部、售后服务部等,让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组内的考察目标。

(二)考察计划阶段

划分小组考察任务:为了提高考察的效率,加强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我们可以将考察任务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制定相关的清单,反映出企业的机制;(2)调查以下内容:管理结构、上下级关系、权益代表、企业员工和工作条件;(3)对业务流程、工作过程、加工工艺、机器、设备、材料、产品进行统计(4)宣传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职业行动领域、独立与合作、进修机会,供水、排水、废弃物管理、噪声防护、能源消耗、大气和土壤污染;(5)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关键参数,检测设备,先进仪器;(6)收货,发货,库存状况,物流安排;(7)产品市场渠道开拓,市场占有率,客户需求,维护老客户,开拓新客户;(8)产品质量问题,用户困难,用户满意度,区域信息反馈。为了提高考察的效率,我们应该确定考察流程,根据考察内容的难度来安排相应的考察时间。工作方式:这里所指的工作方式是指机械制造厂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会用到的相关技术,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些工作方式进行一一讲解,聘请专家来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考察、测量、实验等任务,不同的小组负责了解不同的工作方法,然后教师统一组织学生进行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的效率。组内成员分工:根据组内成员的实际能力来安排相应的工作内容。准备文件材料:根据工作的需要安排学生收集相关的文件材料。

(三)考察实施阶段

开幕会议:开幕是安排学生考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要在开幕仪式上对学生实践的相关内容、要求作出说明,给学生讲解考察要求,介绍要考察的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独立工作:不同的小组负责不同的考察任务,小组独立工作,有任何问题可以向讲解员或指导教师请教。闭幕会议:闭幕会议主要是进行答疑,并且鼓励学生多来企业实习,加强和学校的联系。

(四)考察评估与展示阶段

自评与互评:在给小组分配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后,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进行统一整理,然后让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展示,最后在全班范围内对不同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相互评价。点评与总评:教师要负责对不同组别学生安排的学习任务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完成得好的学习任务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足的地方要及时的指出,以便学生纠正。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针对当前的结论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总评,和学生讨论大家的实践考察成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估工作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到考察教学法的学习成果。

(五)考察反馈阶段

教师针对个人的、小组的、全班的考察展示与汇报,鼓励学生对考察展示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深化认识。为了促进反思,提升考察成果,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就考察行动步骤和方法方面的经验进行讨论,为下一次考察提供参考。比如:今后的考察准备、实施、评估过程中有何可优化之处?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提高?时间安排是否切合实际?还有哪些安排是可以优化的?仍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考察过程的评估有哪些合理化建议?与考察地点代表就考察结果的讨论是否有意义?

五、考察法在中职数控加工专业企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常犯的错误

校企合作是考察法得以在企业实践活动中推行的前提,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办学一种重要形式,是职业学校走内涵发展的一条明智之路。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如果企业在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学生的考察实践活动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下面我们将对企业出现的错误进行举例说明:1.合作意识淡薄许多企业认为职业教育与已无关,只追求企业自身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长期的社会效益,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同样一些办学模式落后的职业学校,教育观念还很陈旧,仍然采取封闭的办学模式,不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样将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同时学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淡薄,导致不能够产生实质性的校企合作行为。2.合作能力缺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合作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存在不对等性。例如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比较弱,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师资水平不高,大多学校合作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才向企业寻求合作,对市场发展的信息了解不够通畅,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落后,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没有融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不能为学校提供长期稳定的考察实践基地。3.企业参与动力不够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企业害怕推行“双元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由于有大量过剩的廉价劳动力,使得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较高的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短缺,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大价钱培训员工,害怕最后导致落空现象的出现。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4.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校企合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的合作成果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肯定,已成为评价学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没有完善的保障体制,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合作的层面低,合作的稳定性不高,不注重长期性,合作的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师教学常犯的错误

要想保证考察法实施的效率,除了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外,还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调整,避免出现考察法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将教师教学中常犯的错误列出来:1.教师没有将教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不一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困惑,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2.教师没有制定系统的、全面的教学计划,导致教学工作较为零乱,缺乏系统的安排。3.教师没有向实践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详细的沟通,导致负责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不了解,因此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无法很好地解答学生的困惑,使得学生在实践考察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4.教师没有把握住考察的关键点,没有给学生指引正确的考察方向,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考察效率,考察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5.教师没有健全的考评机制,因此对学生的考察结果无法提供客观的、科学的考评,没有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学生常犯的错误

影响考察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参与考察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和教师,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对考察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对考察效果起到影响。而学生在考察中常犯的错误有:学习的兴趣不够、学习基础不稳固、独立学习的能力较低、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监督、自我考评的能力不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这些因素都会限制学生的考察效率。

六、考察法的效果和结论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2

地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达到培养国家公民的目的,我认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身边环境开始,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然而作为学生,能参与地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并有所收获,我认为需要在本地结合课程内容建立一些适合学生活动的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野外实践课程。

一、地理野外实践基地的开发设想 野外考察活动由于受环境安全、学习时间和考察难易程度等条件的限制,适宜选择以就近为主,路线安全,地理特征明显,具有实践价值的地点。而考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天气较好,课业负担较轻的时段,例如针对七星岩景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因此设想将其开发为野外实践基地,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等背景材料。整理这些素材,最后形成基地资料文稿。

2.实地考察,精确考察目标 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设计实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进程和预估效果。如:教师在考察时要对典型地貌作以全面、系统地观察和考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3.室内总结,绘制考察线路图 将实地考察的结果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典型考察目标,并绘制考察线路图。  

二、野外实践考察方案的设计

1.预期目标

(1)通过对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的考察,了解本地该地貌的类型、成因和特点,探究流水溶蚀的过程;

(2)学习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用相机拍摄一组反映该地貌的照片,做好考察过程的原始记录;

(3)运用考察素材撰写考察报告,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4)举行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和答辩会,提高学生合作与思辩能力。

2.考察前准备工作 相关知识简介及介绍考察方案;成立学习小组,进行考察纪律及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准备考察工具:笔记本、笔、相机,稀盐酸,如有条件可携带便携式GPS等。 3.学生考察学习设计 共分为四组,以组长主持、全组合作的形式,每组分别完成以下其中一项学习内容:

小组

考察内容

收集素材

思考问题

1

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溶洞、石笋、钟乳石,地下暗河,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2

观察七星岩喀斯特丘陵上的土壤与植被;用稀盐酸鉴别岩石性质。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石山上的土壤与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3

天柱岩不同高度的溶洞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一共有几层溶洞,这些溶洞是通过那些地质作用形成的?

4

石室岩摩崖石刻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这些石刻记录于什么时期?对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怎样的描述?

4.成果交流 师生共同对本次地理实践课程做出总结和评价。

三、对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感悟与思考    

从教学角度考虑,我认为开展野外实践教学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首先,野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高中生学习了很多地理理论知识,但是这些概念只是课本中抽象出来的符号,落实在不同区域会呈现不同的现象,因此仅仅课堂教学会使实际的生活和书本的内容出现断层。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就是连接课堂与现实的桥梁。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改变了他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不单是仅靠耳朵听,还要用手摸、用眼看、甚至用鼻子嗅,面对与书本上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会不断地提问,肯定、否定、再提问。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为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野外实践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会发生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使教师这一知识传授者的行为受到限制,不能将地理这门学科经典和精髓的学习方法——即野外考察(调查)传授给学生,教师因此也逐渐丧失了野外考察的能力。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野外实践水平,促进教师不断思考探究,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发生改变,如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更重视学生学习评价的持续性与即时反馈性。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为一种教学相长,互相帮助,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3

论文摘要:现今艺术院校开设的课程中,艺术考察课早已作为必修课被重视。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艺术考察或艺术写生,无疑是搜集创作素材、体验艺术生活的最佳手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使高职院校的艺术考察课更具特色和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论文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4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二)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是为了保证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主要包括对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农业信息新技术等讲授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适应新疆现代农业要求的作物播前准备工作,如规模化生产下的工程性整地技术、精量播种下的作物种子包衣技术、作物GPS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等;结合专业劳动课和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把作物形态学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创新“农事操作”环节,这样,在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均安排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而不像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50%的学时为作物形态观察类的验证性实验;建立“作物形态学观察实验室”,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态辨识,种植主要作物高产田等),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有个大致了解,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对作物的形态学进行系统了解,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在实验田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标本,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自主式学习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面向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实验内容、记载标准、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利用教学片直观动态介绍生长发育、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教师演示后,学生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并进行观察与记载,学生通过全过程的操作,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按兴趣和能力组成科研训练小组、高产创建小组、标本制作小组等,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业或讨论课。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再通过和组员协调完成从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幻灯制作及内容的讲解等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即是听众又是点评者,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为有益的实战锻炼机会。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4~8月),上课的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而且多数是在实验站进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农学实践基础考核方式应包括4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2)作物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20%。(3)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占总成绩的20%。(4)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2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5

12月22日,极地中心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总结暨第二阶段动员大会,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极地中心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紧紧围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认真查找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做到了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较好地完成了分析检查阶段规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主要是对极地中心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情况进行小结,对下一步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推动极地中心学习实践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分析检查阶段的基本情况

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对确保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根据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和有关文件精神,极地中心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围绕分析检查阶段的三个环节,抓好各项工作。

在分析检查阶段,南片区指导检查组的各位领导同志对极地中心第二阶段的每个环节和重要活动都亲临指导,多次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利用双休日与大家商谈工作细节,参加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对分析检查阶段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为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导。

总的来看,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展顺利,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主要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做好深化学习、巩固成果工作。在极地中心召开第一阶段总结暨第二阶段动员大会后,各党支部积极响应,按照活动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全面铺开;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和长城站、中山站也随即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动员。在学习调研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学习党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坚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促进极地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思路。

(二)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是把认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环节,无论是身处南极一线的班子成员,还是后方保障的班子成员,都以“处理业务工作不忘学习实践”的实际行动实现前后方互动,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做出了积极努力。会前,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等途径广泛征求意见,共收集到5个方面18条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对此进行了认真查摆分析。班子成员充分抓紧时间开展相互谈心,通过电话与参加南极考察的杨惠根、秦为稼同志开展谈心,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准备书面发言材料。袁绍宏同志在民主生活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从澳大利亚赶回上海,连夜修改完善个人分析检查材料;忙于南极内陆昆仑站建设任务的杨惠根、秦为稼同志,除了与后方班子成员电话沟通之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宝贵时间撰写个人分析检查材料,深刻分析极地中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同时联系南极考察的实际,分析了考察站的发展、站务管理、后勤保障能力建设和考察作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想法,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做了充分准备。1月12日,党委召开了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极地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畅谈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体会和主要收获;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态度中肯、气氛团结友好。会后,及时将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对杨惠根、秦为稼同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本人,达到了预期效果。

同时,各党支部根据要求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进团结,领导班子成员也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所在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三)写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是第二阶段的中心环节,是对前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整改落实阶段的依据和方向。党委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局党组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要求,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由党委书记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1月初,袁绍宏同志受党委委托,借出差澳大利亚协调第25次南极考察队补给事宜之机,与杨惠根同志就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交换意见、交流思想;领导班子和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放弃元旦休假,集中对局党组和极地办的两份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对极地中心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有借鉴作用。

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领导班子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分析、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先后收到意见和建议5条,再次修改完善;同时还就南片区指导检查组提出的意见,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形成了分析检 查报告(评议稿)。

(四)组织好群众评议工作。群众评议是发动和依靠群众找差距的过程,也是扩大党内民主、发展人民民主的过程。极地中心召开了由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支部书记、部门领导、副研及以上职称人员、雪龙船部门长、团员青年代表、退休人员代表参加的专题会议,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此外,及时将分析检查报告等相关内容通过传真、邮件的形式发至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雪龙船、长城站和中山站相关人员,请他们及时反馈,广泛征求意见,开门纳谏、汇集民意。

根据统计,参加评议的人员共33人,认为对科学发展观认识“深”和“较深”的有33人,占100%;认为查找的问题“准”和“较准”的有32人,占96.97 %;认为原因分析得“透”和“较透”的有29人,占87.88%;认为发展思路“清”和“较清”的有30人,占90.90%;认为工作措施“可行”和“较可行”的有25人,占75.76%。从统计结果看,职工群众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较为满意,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党委将认真研究,继续修改完善。

二、分析检查阶段取得的主要收获

(一)广大党员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有了新提高。通过深入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文件精神,大家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极地事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紧迫性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她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准确把握国内外极地事业发展大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极地中心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内在要求。一致表示,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振兴极地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带着问题学,善于思考问题,通过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极地事业科学发展上水平。

(二)对破解极地事业科学发展的难题有了新思路。通过深入查摆和认真分析,大家普遍认为,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着眼事业发展大局和极地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和创造一个开放地、全面地激励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使科学发展有健康快速持续的有利环境;用科学发展的思维思考促进极地事业发展的科学模式,提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的能力,抓住机遇、解决难点、突破瓶颈。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破解极地中心的定位和发展重点不够明确的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破解当前的管理机制与极地事业的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破解后勤保障能力与极地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破解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同时,运用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初步形成了破解极地工作突出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三)继续体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实践特色。按照局党组的统一要求,努力做到学习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特别是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南极考察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以确保南极内陆建站工作为重点,统筹安排学习实践活动和南极考察任务。针对空前严重复杂的冰情和连续的恶劣天气影响,具体困难具体分析,不断摸索经验,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为今后不断发展内陆考察经验提供有益的尝试,顽强推进了南极昆仑站建设和南极考察任务,取得了学习实践活动与南极考察的双丰收。1月7日凌晨,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内陆冰盖队成功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并随即正式开工建设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昆仑站。这是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自上海出发以来取得的最大的阶段性胜利,也是考察队在一个接一个的气旋天气和复杂冰情下,坚定科学发展观信念,科学组织、统筹安排,精心筹划和协调冰面卸货、空中运输、先遣队物资布放等一系列工作取得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指导考察工作的又一胜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局党组对分析检查阶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与不足,如少数党员干部的学习时间未能充分保证;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开展得不够充分。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认真研究解决。

三、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部署

按照局党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极地中心学习实践活动从今天开始转入第三阶段,即整改落实阶段,时间安排在2月下旬结束。这一阶段要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环节。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最出成果、最见实效的阶段,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阶段,务必认真抓紧、抓实、抓好。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继续抓好理论学习,使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在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继续把学习理论贯穿始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紧密联系极地工作实际,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整改思路上进一步达成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为极地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制定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位的整改落实方案。一要明确整改落实项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梳理,把保持极地中心和极地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纳入整改落实项目。二要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对于具备条件,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抓好整改落实;对于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予以解决。三要明确整改落实措施。对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逐项研究分析,拿出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四要明确整改落实责任。明确责任领导、承办部门,分解细化任务,职责到人。要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落实方案,自觉接受监督。要通过求真务实地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统筹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和其他各项工作,把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极地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职工群众生活安定、极地中心和谐稳定的实践成果。在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个重点的同时,也要抓好普通党员干部的学习实践活动,确保党员全员全程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引导 生物实验 创新

千姿百态、形形的生物,在地球上生长渊息,给地球增添了无限生机。地球包容无限,生物发扬光大,使我们处处可见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物,也带给我们无限的迷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有利于人类改造大自然和揭示生命的本质。因此,生物课的教学,要根据生物的基本特点,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学生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紧抓观察实验、引导思考、组织实践三个重要引导环节来进行,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一、 积极引导观察实验,开辟第二课堂

观察实验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传统的教学实验,多为课堂演示,学生很少参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将实验观察改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设计,老师引导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观察实验中学生的心理结构基础是:“注意——感知——解释”。在观察实验过程中,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然后创造一定的心理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规范操作。指导学生在注意、感知某些生物现象的同时,不能停留在“看”的浅层,而应深入地描述并解释这种现象。养成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生物的习惯,培养全面、细致、敏锐地观察,连续地观察,实事求是地总结等良好的观察素质。

我从多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这是由生物的特点决定的。因为观察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准确地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种子的结构与类型”一节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大豆、玉米种子提前一天发放到每组学生手中,要他们自己用水将种子泡浸一天,第二天上课时,指导他们用放大镜先比较观察泡浸后的大豆、玉米种子的外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即从外向内依次比较观察种皮及其附属物、胚(包括子叶、胚根、胚轴、胚芽)等。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基本概括两种种子的异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观察中丰富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在观察中开发潜能。

二、注重引导思考,激发求知欲

在生物教学中,观察实验是特别重要的。但这仅仅是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只是这样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首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消除学生胆怯和思维局限的心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大度地包容学生错误的作答,积极引导思考的正确方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下面是我总结的两种有效引导方法。

第一、运用多媒体引导思考。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引起生物教学手段的变革,它集“文、图、声”于一体,辅帮生物教学。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通过“文、图、声”的有机结合,自觉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如演示解剖青蛙实验时,首先提出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看青蛙的生活录像,在播放过程中,老师随着影片的深入,定格放大青蛙在陆地上、水中的各种状态,让学生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然后让学生在解剖青蛙的演示中细心观察青蛙内部结构,并通过手摸、吹气等,把青蛙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通过思考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第二、比较引导思考。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法,亦可使他们的知识在顺反逆推中得到强化。例如,在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时,经过列表对比它们在位置、条件、气体的吸放及实质的不同等区别后,再从公式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体中的能量;而光合作用在原料的吸收、产物的运输等所需要的能量又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得出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不能进行;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同样也不能进行的结论,从而归纳出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比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考方法,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鼓励实践和探索

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和技能,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样做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扩大了他们知识的范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7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观察能力 培养策略

物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只有通过观察,对知识有了表象的认识,才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学好物理知识。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物理教学中观察的特征

1.目的性。明确的目的是观察前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为了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每次组织学生进行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的观察时,务必让学生们清楚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通过观察学到了什么?验证了什么物理原理?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后,再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观察,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

2.计划性。制订学习计划必须结合实际,权衡自己的基础,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同时,要遵守制定的计划。完成一项可以在后面画勾,然后小小休息一下。在引发成就感的同时,增强计划性。同样,观察也需要具有计划性。比如,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时,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熔化与凝固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掌握好第一手实验数据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3.持久性。任何事情的发展都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物理的试验过程中,必须具有耐心。物理实验是物理原理的直观反映,对物理实验的过程进行仔细的观察,掌握合适的观察方法,对弄清物理原理、强化物理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二、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1.了解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地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发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观察前,要确定对象、目的、计划和方法等。观察中多思考、多分析,观察后要分析处理、总结规律。只有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什么在开始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并逐渐消失,而沸腾时上升过程中会变大,并在水面破裂。对于这些现象,只有积极思考,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条件,如千百万人都见过苹果落地,唯有牛顿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家家都有水壶,唯有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看到过X射线的不乏其人,但唯有伦琴发现了它,等等。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出发现或发明,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超常的观察能力。

2.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对物理现象及规律的了解,要通过正确观察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增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从似乎平常的事物现象中找出有关方面的联系,从众多事物和现象中找出规律,所以要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要学会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有意观察法。有意观察法就是针对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在教学中观察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是学生迄今未知或未加阐明的事实,让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知识和发现问题。二是判断理论是否符合事实,让学生证实理论或验证知识,例如领导学生观察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

(2)长期观察方法。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微妙曲折,周期长短不一,有时要进行长期观察,才能得到系统的资料。例如居里夫妇是经过长期的实验观察才发现了“钋”和“镭”。

(3)细微观察方法。事物的变化有时是细微和偶然的,而细微的变化中却蕴藏着质的飞跃,偶然的变化中包含着必然性,所以不能放过偶然观察到的异常现象,许多重要发现常常在特定条件下带有偶然性,但在偶然观察中会发现必然的规律。例如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发现放射现象,奥期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无一不是从某种偶然开始的。

(4)精确观察法。观察贵在精确,既要注意事物状态的变化,又要注意事物量的变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揭示事物的变化规律,例如:布拉凯特从40多万条粒子径迹照片中发现8条产生了分叉,从而发现了质子的存在。

(5)归纳观察法。反映物质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总结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般规律或研究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例如:为了研究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观察电流强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在确定电阻不变的情况下,观察电流强度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又如: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也是从多个实验结果中总结得出的。

(6)对比观察法。对两个事物、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或对某一现象发生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是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对水的沸腾现象进行观察时,前后比较发现:在沸腾前,水内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至未达液面就消失;沸腾时,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达到液面后,突然破裂。通过对比,就会得出: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剧烈汽化的现象。

(7)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

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8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学;妇产科;实践教学

妇产科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妇产科教学的需要,医学模拟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本研究以2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妇产科实践教学中医学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及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220名护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20名学生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名,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均衡分布,可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主要进行单项强化训练,老师向学生介绍妇科、产科检查的基本操作,边讲解边示范,再由学生分项练习。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采用医学模拟教学法,具体如下。

1.2.1建设母婴室模拟系统 主要包括妇科检查床、女性骨盆、妇科检查模型、妊娠腹部触诊模型、分娩机制模型等各种模拟系统,设置自动分娩模拟仪、SimMan全功能模拟患者,另设置婴儿床、婴儿暖箱、计划生育及接生用器械。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分解介绍妇科及产科检查的基本步骤,并做示范。

1.2.2由学生进行分项训练 利用自动分娩模拟仪对分娩全过程进行模拟,由学生进行练习[2]。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观看教学录像,利用自动分娩模拟仪、各种模拟系统设计妇产科门诊现场,学生再按不同的角色进入模拟现场,根据观察录像的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实际操作,每组委派代表进行操作表演,最后老师再针对学生模拟操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指导其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1.3考核方法 选择一位不参与本研究的老师对所有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考核监督,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患者及器械准备、外阴检查、窥器操作、双合诊、四步触诊、宫高腹围及骨盆外测量、胎心听诊、回答问题、操作熟练程度等指标[3],每项满分10分,合计100分,统计学生的总分,比较两组学生考核得分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窥器操作、双合诊、四步触诊、宫高腹围及骨盆外测量、胎心听诊、回答问题、操作熟练程度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医学模拟教学法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仅对学生进行重复、枯燥的讲授及示范,突出的是老师的示范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分析及动手机会,只会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未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内容繁多,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可能不适用于临床实践工作。而妇产科医学模拟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出较强启发性、趣味性,利用模拟实训教学系统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医院场景,让学生如同面对患者一样开展,进行实训,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模拟操作及实践测试,学生在模拟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4],并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3.2医学模拟教学的局限性 当然,医学模拟教学毕竟只是众多教学方法的一种,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模拟人、模型等与真正的患者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模拟学生只能掌握机械的操作流程,无法与患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且模拟教学也无法将所有的临床过程包括在内,比如自动分娩模拟系统仅适用于与分娩相关过程。由此可见,医学模拟教学仅能作为实践教学的方法之一,实践教学中仍然需要与真实患者见习相结合,使学生通过二者的比较、鉴别来加深感性认识。

总之,在妇产科实践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以提高其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瑞萍,葛秀君,张珍.模拟人及妇科模型在临床教学应用中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13-14.

[2]王强,刘建宇,陈琳,等.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在骨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尝试[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3):103-105.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9

关键词:地理实践能力;基本步骤;基本要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降低了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基于案例为载体的地理课程编排,突出对地理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其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1]所以结合自然或人文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但现实的情况是各校真正落实开展的地理活动次数不足,更谈不上说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课程还是以应试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课程计划中的地理活动受到课时、教师能力水平、活动地、安全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校真正开展的地理活动寥寥可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或设计安全性高、耗时少、实效强的地理调查和考察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2]所以自2011年以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挥乡镇学校优势,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保证每学期活动和实验不少于3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识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就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做些阐述。

一、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区域特点,指导教师预先踏勘

地理调查与考察要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指导教师必须对调查与考察的区域进行预查、分析,选择适宜的调查线路和观测点,一个好的观测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观测点蕴藏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这个观测点,既能够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做出探究评价。

(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调查与考察课题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调查考察的要素特征,必须事先精心选定调查课题。没有主题,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考察。因此,学生的地理考察活动,是以学生确定主题为重要前提的。[3]选定调查课题应与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社会热点。由于受到调查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议调查的课题应该小而具体,这样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考察目的的实现。

(三)预先了解区域概况,确定调查与考察方案

由于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在开展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前要事先制定调查与考察的计划方案、安全预案,利用GoogleEarth,向学生介绍调查与考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主要观测点,主要的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考察并随时作好记录(可以利用观察、描述、草图、摄影摄像等记录地理对象的形态、分布、性质、变化过程等)。活动方案可以参考学生意见(如活动时间、小组分工、项目设置)来制订,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发掘乡土资源,切合调查和考察要求

乡土地理资源就是学生生活的地域,调查考察便利,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些思考体会。另一个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到野外去观察、去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通过对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大气、水体、地表形态及人文地理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将课堂理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资料整理与图件清绘,撰写调查与考察报告

在学生调查与考察活动结束后,要对记录和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对观察、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把在实习中取得的各项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为撰写调查与考察的报告提供佐证。调查与考察报告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之一,撰写地理报告一方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工作结束后,以小论文、讨论会、成果PPT展示会等形式汇报。撰写的调查与考察报告需论点前后一致,论证充分。调查报告也不应该只是文字描述说明,如果能附加各种图表、照片,可以使论述及结论更简明、清楚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组织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安全性

教师要熟悉调查和考察地点,详细勘探区域地形地貌,尤其对有潜在危险的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些危险的地段要做好提醒,安放警示标志,同时要了解附近的医疗急救机构,每个学生购买当天的旅游保险。考察前进行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牢记安全规则,这是确保调查和考察活动安全重要一环。

(二)强调全程性

它要求从地理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地理教师应该给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在设计活动计划、方案时给予一定指导,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分组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观察的机会。坚持地理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例如,在海水侵蚀-堆积地貌观测活动前交代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定期检查各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协调、控制各小组活动的进度,指导研究思路、方法;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指导。

(三)坚持自主性和指导性相结合

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实践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事实表明,学生的独立感、自信心及创造精神的养成往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反复强化、日益突出。因此,在地理实践活动时,应让学生独立参与观察地理事象、记录数据、亲自动手操作考察仪器、采集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担任指导员的角色,交给学生考察调查的的顺序与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又无法解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如在测量水稻土层结构活动中,教师应该讲解测量方法,并做好示范,让学生以此类推。

参考文献:

[1]熊黑刚,陈西玫.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方法与实践能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5.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3.

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篇10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实践与总结;操作性;归纳整理

1.正所谓实践是产生真理的唯一标准,初中物理课本中所归纳的公式、定理等都是科学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认证的严密逻辑体系的再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例如,冬天马路结冰后特别容易滑倒,当你在冰上撒一层盐后就不那么滑了;大雪过后,在冰上行走与在雪中行走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自行车的刹车系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引导学生对此生活现象进行积极思考,考虑这中间蕴含着哪些物理现象,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等,让学生从生活回归物理教学,并能深切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无形中训练学生主动猜想、思考、观察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积极性。

2.初中物理教学课程中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安排,其目的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有意识地留心观察,从而对教学案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试图通过“合理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等教学流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并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便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与摩擦力有关的两个物理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接下来的物理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规律的总结总是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加以证明,组织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是此次教学的重点。首先要准备实验工具,教具准备齐全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实践,由他们自行选择他们认为应该用到的实验器材,以便证明他们猜想的正确性。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介绍此次活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各个小组自行安排,做好组员任务分工,做好实践记录,共同完成此次摩擦力的实践活动。实践进行以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他们的失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激情澎湃的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殿堂的启蒙培育,它主要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进而回归到物理知识领域,训练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个阶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身综合能力的养成等对于接下来的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与总结”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能考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猜想验证,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重要的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尝试;另一方面,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共同探讨真理,从而为今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