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6:16:34

巧设范文篇1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a1/(1-q)

(|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若函数f(X)=aX2+2aX+1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2a)2-4a<0,得出0<1,而忽略了a=0的情况。

巧设范文篇2

摘要:实施情境教学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谓情景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那么,如何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探索、合作,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呢?相信这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关键词:情景教学优化思想品德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可见,实施情境教学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谓情景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探索、合作,以达到优化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目的呢?现结合自己在《同学朋友》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具有连续性、发展性的故事情景,增添课堂的吸引力。

每一节课,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而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用创设故事情景的手段来导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容量较多时,教师往往会创设各种不同的故事情景。但是一节课如果出现太多的不同的故事片情景,学生容易产生视觉、听觉等方面的疲劳,容易遗忘、混淆各个知识点,也容易忽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就无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同学朋友》这一课,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故事情景给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有:小冬和小宁的故事,小可和小新的故事,小林和小奕的故事等等,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把教材提供的故事情景阅读完,读完这些情景,这位学生已被众多的人物、事迹搞混淆,哪个是小冬?哪个是小可?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学生已经遗忘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时,我做了以下尝试:结合课本所给情景,锁定一个故事主人公,以他为主线,创设一个具有连续性、发展性的故事情景。设计如下:

故事主题:《小繁交友记》,分三集。

每一集:《小繁交友记之寻找友情》。故事背景:小繁上初中了,可来到新的班级,小繁却从不敢主动和同学打招呼。考完数学,因为一道简单的题目没做出,他心事重重,几天前他试图问同桌的,可不敢开口;劳技课上,一个小时的制作难题卡住了,想让小组人员帮忙,可也不敢说,下课了也没做完……三个星期过去了,他身旁一个朋友也没有,小繁的心里越来越烦了。

每二集:《小繁交友记之理解友情》。故事背景:在不断的交流中,小繁和同桌小伟成了好朋友。一天,不知什么原因,小伟昨晚没有做作业,想到朋友要挨批评,小繁…..

每三集:《小繁交友记之经营友情》。本集涉及到的故事情节比较多,主要是围绕小繁和小伟在交友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矛盾一起和学生探究。故事背景如下:

问题一:小伟的学习成绩很好,而小繁的成绩总不令人满意。小伟在小繁的请求下经常帮助小繁补习功课,解答疑问,有时很晚才能回家,常常没有时间完成自己的功课。为此,小伟的妈妈很着急,小伟也很为难。

问题二:后来,小繁终于意识到给朋友带来的困扰,他不再总是依靠朋友,上课加倍认真,有问题及时问老师,成绩渐渐有所上升。两人依旧是好朋友。因为都热爱电脑,暑假时,两人抽空合作制作网页,那天小繁想了一夜终于做出了一个他认为是绝妙的版面,第二天醒来却发现被小伟改的面目全非,小伟说他的设计跟整体风格不符,小繁因为小伟不打招呼就篡改自己的得意之作很不高兴,两人吵了起来。

问题三:经过一番解释两人终于达成谅解。新学年要分班了,小繁和小伟被分在不同的班级,一天放学后小伟对小繁说,他跟新班级里一个爱欺负弱小的同学打了一架,那同学扬言要找校外的朋友来报复小伟。

问题四:分到新班级后,少了小伟的督促,小繁在学习上又开始松懈,他的同桌是个电脑游戏爱好者,整天跟他讨论游戏,还经常找他逃课去网吧玩游戏。小伟虽然跟小繁不同班了,但是仍然关心小繁的学习,多次催促小繁收心学习。小繁对好朋友产生了厌烦情绪,一对好朋友产生了分歧。

这种创设具有连续性、发展性的故事情景的方式,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一,思路清晰,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第一集《小繁交友记之寻找友情》里,学生明白了拥有广泛人际交往的条件。在每二集《小繁交友记之理解友情》里,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每三集《小繁交友记之经营友情》里,学生掌握了交友要讲原则。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课堂的吸引力。看电视剧时,我们容易被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迫切想知道故事的发展。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具有发展性的故事情景中,就会有一种继续往下看的冲动和愿望,从而调动了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自然增添了课堂的吸引力。

二、故事情景应着眼于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中取材,增加课堂的亲切感。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份子。如果创设的情景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然就会有一种陌生感,觉得已自己无关。与自己无关的事,学生又怎么能够愿意在课堂上用心去学习呢?这种创设情景的方式必然是失败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因此,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创设情景,一方面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立体、更实效,增加课堂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得教育更具有说服力,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设计《同学朋友》时,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交友,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么,学生在交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呢?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在交友的过程上,他们在认识上有哪些误区呢?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专门咨询了一些同学。所以,《小繁交友记》中的主人公“小繁”在交友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都是学生所关心的,也是他们在交友在经常遇到的、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每一集《小繁交友记之寻找友情》,小繁刚上初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这不正是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吗?每三集《小繁交友记之经营友情》中,小伟要被别人报复,作为好朋友应该怎么帮他呢?这种交友困惑,不就是许多学生遇到的吗?这种与自己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故事情景,学生自然会有很多心理的话要表达,也乐于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学习,从而增加课堂的亲切感。

三、利用多种形式展示情景,丰富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扩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在展示情景时,如果只是用文字材料情景,或只是简单的讲述,学生缺乏情境体验,效果就不会理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利用多种形式展示情景。这些形式有: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景、小品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从而激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当然,不论何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可以采用,而不能只拘泥于一种形式。

在展示《同学朋友》的故事情景时,如果只是简单的用文字材料形式展示,故事情景再好,单一的形式使得课堂教学单调、无味,大大降低课堂的吸引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成为更直接的参与者,在展示《小繁交友记》的故事情节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比如:用flash、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请学生介绍故事的发展、播放音乐背景等,这能使故事情景变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从视觉、听觉、心理等多方面给予信息刺激,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又使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进而强化、巩固、加深其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精心设问,营造课堂探究氛围。

呈现情景与确定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按照情景精心设问进行有效的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既能突破教学难点,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根据情境精心设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

在《同学朋友》故事情景每一集《小繁交友记之寻找友情》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小繁为什么“烦”?(2)小繁怎样才能不“烦”?(3)要解决这些问题,他应该怎么做?在这三个问题中,一是围绕教学目标,环环深入,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克服单向说教,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学生个体间与学生世界的互动。从而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创设情景归根到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进而优化课堂教学。但它仅仅是教学上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决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滥用情景。如何巧设情景,优化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情境教学的新经验!

参考文献:

[1]黄伟民编,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的改革实验与研究优秀论文选,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曾捷,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的情境设置,中学政治教学,2006年第2期。

巧设范文篇3

一、巧用音乐,导入新课

在教《月光曲》(六年制第十二册)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先放曲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细细地体会,然后伴着音乐开始朗读课文,随着音乐声学生很快就进入课文中。仿佛欣赏到美丽的月光洒在海面上,给人一种清幽的环境。时而感受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让人感悟出高昂、激越的情绪。通过音乐启发想象,使学生了解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和变化,进而体会音乐家博大的心怀和高尚的情怀。如:《王二小》这首歌表现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让我们荡起双桨》表达了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运用音乐效果,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音乐与课文的结合。

二、巧用绘画,导入新课

《太阳》(六年制第八册)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说明文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特点,运用绘画导入新课。上新课时,我先让同学们画一幅太阳的画,一会儿同学们就把太阳画好了,然后从他们画中挑选一幅贴在黑板上作为板书课题。接着我说:“你们的太阳画得都很好,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现在还想知道有关太阳什么问题?”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同学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中了解;还有些需要大家长大后探索和研究的。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习课文阶段,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

三、巧用试验,导入新课

《回声》(六年制第四册)为了让学生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我上课前端来一盆清水,加入几滴红墨水,等水面处于静止状态时,老师拿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水盆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水面被小石子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碰到盆边又荡回中心;再仔细观察发现激起的粗波纹向盆边散开,荡回中心的波纹变细。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试验与课文有关吗?”让学生思考回声的原理。巧借水波比作声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形象转化成看得见的视觉形象,提高了学习兴趣,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

四、巧用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在学习《小虫和大船》(六年制第六册)这篇课文时,我在板书课题上做了巧妙的安排,有意将“小虫”的“小”字写大,“大船”的“大”字写小。学生看到课题感到很奇怪,明明是“大船”大,“小虫”小。可老师为什么要把“小虫”的“小”写得那么大,“大船”的“大”字写得那么小?这时我开始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写吗?告诉你们答案就在课文里。”就利用这一对反义词给学生造成了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开始从文中寻找答案,这一节课很快学生就学懂了小小的蛀虫能毁坏一条大船,说明小虫的危害大。从而直奔文章的中心进行教学。这种导课,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

五、巧用图片,导入新课

巧设范文篇4

1.巩固旧识引入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在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到新的知识,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框架结构.这种引课方法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

2.巧设悬念引入法

该方法就是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作为悬念,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巧妙的引入新课.巧设悬念引入法就是采用比较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巧设了与所要讲述课题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本章要学习的重点,并给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向更加集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期待着问题解决的办法.巧设悬念引入法一般用于逻辑性比较强的的新课堂教学,或本节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前提下,提出学生心中知道,却又无法表达出的问题,这样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课堂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自主活动引入法

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且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便于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他们观察的更加仔细,思考的更加认真.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而又通俗易懂.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剪开成三部分,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这时我们可以提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激情引入法

对于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古诗词、做游戏、猜迷语、设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课最大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垂直”时,我们可以引用古诗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讲“开方”时,我们可以出“医生提笔”的脑筋急转弯;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做两圆相互滚动的游戏;等等.

二、引入新课的意义

1.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所谓注意力就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尚未集中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课堂知识教学的学习上来.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引入有着积极的意义.

3.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引入能为

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明确目标,铺平道路,打下基础.

巧设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培养

语文教师应当革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设促学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兴趣入手,开端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驱动力,能够激活学生内部的探究因子,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课下认真研读教材,深度挖掘课本中有趣味的教学信息,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设引趣情境,为教学内容披上“趣”的外衣,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走进趣,学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1.1创建引趣情境,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引入校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媒体将图像、声音引入课堂当中,多维度教学优质优化了教学环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发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辅助功能,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巧设引趣情境,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放映:各种色彩缤纷的图片。巧设引趣情境,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语文教师顺势进行诱导教学。指着课件中这些色彩艳丽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跟春天有过接触吗?大家对春天又有怎样的感觉呢?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学生1:春天就像一个小画家,将桃花染成火红色,将梨花染成雪白色,远远望去如仙境一般,置身其中,我能闻到春天的气味。学生2:春天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轻轻叫醒沉睡的河流,用温情融化冰雪,带领着河流肆意流淌,我听到了春天清脆的声响。学生3:春天好像一个小裁缝,用它那神奇的剪刀将柳叶裁剪得像动漫里的小船,将杨树叶子修剪得像扇子一样。……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们:“春天将生机洒向大地,赐给万物向上的生命力,色彩缤纷是春天到来的讯息,鸟语花香是春天到来的讯息;微风拂面也是春天到来的讯息。利用几张色彩丰富的图片巧设引趣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打下了基础。

1.2以情引情,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小学生天性烂漫,情感丰富。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日常教学中,身先士卒,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饱满的教学热情,以情引情,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激活学生体内的探究因子,让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整堂语文课。例如,在教学《中华少年》这篇课文的时候,课前用有一首《爱我中华》的背景音乐进行气氛烘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师首先用饱满的热情进行范读,用铿锵的语调,严肃的表情,以情引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顺势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教师与家长的期许,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2自主学习空间,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以教师“精讲”、“少讲”,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学”、“有效率的学”。语文教师应当做一名 合格的引路人,积极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发挥其取长避短、相互帮助学习优势,帮助学生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配备一个小组长,做好小组组织工作,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并为每个小组制定学习目标:(1)我能够准确掌握古诗中的字词、语句。(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3)我能从语句当中感受到李白那淡淡的愁绪,体会到那斩不断的乡情。另外,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语文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散思维,启迪他们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狭小的教室,给了学生偌大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开启了自主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大有裨益。

3情景模拟、提升学生的感悟

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表演。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发挥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比如可以对教材中的课文或者寓言故事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绎,欢乐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也达到了教学的另一境界“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将课文进行合理的改编,将课堂变成“剧场”,让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由分配角色,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排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认真揣摩课文中任务应有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等,学生利用拙劣的演技,认真体会课文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赢得了满堂喝彩。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吸引了台下学生的注意力,高效课堂应运而生。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情景故事演绎,为学生跟作者搭建了一条沟通的桥梁,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自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总之,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设教学情境。兴趣入手,激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作者:范广政 单位:济宁市微山县留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江润浓.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学周刊.2011(34).

巧设范文篇6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人们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提高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歌德语)。怎样才能看到纸的背后呢?靠的就是思维。

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途径。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学生心理,抓住学生“愤”、“悱”时机,巧妙设计问题。这样整个课堂就形成了教师质疑设问,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从实质上来说,教师的教学就是一个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巧设导语,集中思维

新课伊始,学生注意和思维处于分散松驰的状态中,教师要精心巧妙的设计课文的导入,提高学生对输入信息的注意,在短时间里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中心聚集到教师所提出的学习目标上,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主动展开思维,产生一种探新觅胜的求知欲望。这是整个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起点,抓好起点是思维训练成功的关键。

二、披文入情,调动思维

文题即文眼,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章的题目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是文章形神之精华的凝聚。文学大家均重拟题,以期先声夺人,语文教师也应抓住文题,披文入情,巧设疑问,既培养思维能力,又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例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分析题目:(1)说说这篇散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写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一连串的问题无不扣题而来,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脑之事。问题一提出,顿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群情振奋,学生发言踊跃,老师适当点拨,很快明确了答案:(1)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2)写作内容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3)写作方法是对比。我们的分析和课文实际一样吗?一句问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整个课堂环环相扣,有序而紧凑。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思维得到有力的训练。

再如教《我的叔叔于勒》,通过预习课文已知课文主人公并不是于勒,那么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目呢?这一问恰好抓住了学生“愤”、“悱”之机,很快把学生带入老师所创造的思维情境之中,便于他们去主动地接受课堂上的信息,也便于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自学讨论,促进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里说:“在课堂里教语文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学生自能阅读。因此一边教,一边也可以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我特别重视了自学讨论这一环节。但初中学生还不能做到自学课文,抓住重点,发现疑点,深入理解思想含义。所以在自学讨论中仍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巧设疑问,使学生有一种明确的行为指向,激发起讨论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答案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

例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自学讨论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经过自学都回答是:(1)国际主义精神;(2)共产主义精神;(3)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4)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2.这四者是什么关系呢?继续引导自学。他们从文章论述过程,论述内容,论述层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分析,每人写出一了份答案。由于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理解角度不同,既而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个人所得。讨论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这一自学讨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艺术精讲,启迪思维

学生自学讨论后,掌握了一些浅层次的知识,也就是纸面上的东西,至于文章深层知识含义以及一些疑难问题,还需老师进行讲解。而这种讲解不是从头讲起,什么都讲,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所以精讲的知识都较深,较难或体现前后知识的联系。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相对集中,提问更应讲求艺术,要做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境界。

1.抓住文章写作精髓巧设问题,启迪思维。

例如《谈骨气》一文,中心论点是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者选用了三个事例(文天祥;俄人;闻一多)充分论证中心论点。三个事例的选择既有典型性,又有代表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设计了两个问题:

(1)把闻一多的事例换成屈原的事例行不行?为什么(放录音,屈原事例)这一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终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不行,因为屈原的事例表现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本文中心论点不符,也就不能从本质上论证中心论点。而闻一多的事例却充分证明了孟子的“威武不能屈”,显示了本文在选材上的典型性。

(2)把闻一多换成史可法行不行?(放录音,史可法事例)这一问题的提出与上一问有异曲同工之妙,让学生明白了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本文选的三个事例,时间上从古到今,身分上有官吏、平民、学者,体现了选材的代表性,如果换成史可法,就失去了这一点。

在精讲过程中,把教师的理解换成了学生的行动,引起了学生积极的思维,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写作的规律,进而学习写作的方法,这种思维训练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抓住关键词语巧设问题,启迪思维。

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丰富,信息量大,一两个词语就能提炼全段或全文的内容。抓住这些词语,深入分析,可以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从这些词语入手,巧设疑问,可以启迪思维,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我教《社戏》,文章内容很多,篇幅较长,人物性格鲜明,景物描写有特色,结尾难以理解。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思维,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个词“乐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学生很快回答:因为(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大家平等相待;(3)可以捉蚯蚓、钓虾,充满了乐趣。继续启发: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潜藏在课文内容之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学生从人物性格、景物描写、事件等方面考虑。学生细读课文,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写出了正确的答案:还因为这里有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有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风光。理解了这些,不仅结尾“戏好看,豆好吃”的难点迎刃而解,连中心也非常明确了。再如《皇帝的新装》,以一个“骗”字提挈全文,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关键词语作为思维中心,以问题为思维导线,使学生思维不断向外延伸。

五、重视结尾,拓展思维

一堂好课如一篇好文章一样讲究“虎头豹尾”。结尾是一堂课非常重要的一环,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的效果。我们要设计好结属,使它成为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措施。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寻根究底。有些课文的结尾没有明示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我充分利用了这点训练学生思维。例如教学《小麻雀》,根据结尾设计了两个问题:(1)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对小麻雀的描写,你认为小麻雀死了还是活着?(2)课文最后说:“它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你认为他明白了什么?问题一提出,使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探求的兴趣非常浓厚,争先恐后发表看法,课堂再次出现了高潮。这样的结尾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思考的精神。

2.实现知识迁移,拓展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举一”即抓住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重点,“反三”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同类阅读或写作,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我教《谈骨气》,课文重点是选材的典型性,课的结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以俄国作家赫尔岑的话作为论点“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以外,没有其他获取的方法。”下面各论据哪几个能充分证明论点?

(1)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宏篇巨制不少,但他们的产生“十分之九是靠血汗”。

(2)鲁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抱病翻译果戈里的《死魂灵》。

(3)邓仲夏青年时代,表示“我要做公仆,为人民谋福利。”

(4)华罗庚少年时代刻苦自学,勤奋向上。

(5)牛顿用了16年时间,孜孜探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6)鲁迅把喝茶的时间用到了学习上。

学生很快答出:(1)(2)(4)(5)。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对初一学生来说,效果非常好。

3.续写或改写文章结尾,拓展思维。

如《变色龙》重点讽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趋炎附势、狡猾善变的奴才相。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形象,让学生以《警官巧遇将军哥哥》为题续写结尾。公务员之家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讽刺的是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冷酷的本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为了深化这一重点,让学生改写结尾:“如果他们在船上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又会怎样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定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解发其思维的灵感,使思维活动得以拓展。

综上所述,讲求课堂艺术,巧设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并不是说什么时候提问,提出什么问题都能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提高智力”。

首先应该选择提问的时机,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其次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巧设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渗透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育人育心,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愉悦情境,进行心情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苦囗婆心地讲解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这是因为师生的心向不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形成乐观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1.调控情绪。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课有条有理,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釆、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在学习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如“三角形內角和”一课的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高涨,笔者釆用了猜一猜“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这一最为直接、最有效办法引入新课。它既能极快地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又使学生产生兴趣,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地。(1)让学生相互竞猜。教师手上分别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全体学生竞猜这三个三角形內角和各是多少度?这一设计是抓住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有意让学生竞猜: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样(多数学生误为钝角三角形內角和最大),以此激发学生不甘失败的好胜心理,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2)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上场竞猜失利后不甘心,促使他们在实验中去发现。学生产生疑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智力活动异常活跃。于是,老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心理状态下进一步验证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一样。总之,教师应极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2.挖掘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素材,教师们应积极认真去挖掘。如笔者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的课堂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写出6的所有因数1、2、3、6后发现,1+2+3=6,又回到6本身。正是因为这样的数非常特别,所以数学家把这样特点的数称为是完美数。既然数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完美数就会去找第二个完美数,猜猜看第二个完美数是?现在请大家在统一的时间内看谁能找岀第二个完美数(1+2+4+7+14=28)。……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时,笔者告诉他们:数学家们目前只发现了29个完美数,而且都是偶数。前5个完美数分别是:6、28、496、8128、33550336。要从几十亿个自然数中找岀这29个完美数,数学家们不知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希望同学们不断努力学习,去争取发现找到第30个完美数。学生听后异常兴奋与激动(个个跃跃欲试),进一步激起了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预设客观情境,进行自评教育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折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釆用以下形式。1.在发问后自评。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因为学生的发问是思考了的结果,而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使学生思考。学生的发问比答问更值得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评价。发问后还应让学生分析比较,及时反思,从而对学习方法和心态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如教学“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上的中国国旗(尺寸大小不一样的三面),这时大多学生发问:“老师,虽然这三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看上去比例很协调、很美丽的。”有个别学生质问:这三面大小不一样的五星红旗究竟哪里相同呀?笔者抓住这一极好的时机对学生的发问予以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让大家进行自我客观的评价。接着,笔者用方格把这三面国旗全覆盖,让学生分别数一数三面国旗的长边与短边各是几格?长边与短边的比都是多少?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2.在创新后自评。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不但要提倡创造性地教,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可采取激励办法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佳的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笔者用“李大妈按年利率5.85%存了3000元钱,到期共取回了3877.5元,李大妈这笔款存了几年?”这道题来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把学生列的算式都一一板书并及时地给予评价,接着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中获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心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巧设障碍情境,进行挫折教育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就会出现某种失败的心理挫折,此后教师所要讲究的接触方式就是及时鼓励。只有鼓励才能帮助学生转化受挫的心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釆取不同的方式,使之尽快在克服挫折后获得重新尝试成功的勇气和力量。1.巧设障碍。教学中可巧设一些似是而非的、有意让学生一时陷于学习困难的失败情境,其实就是教师故意为难他们,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失败,从而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课前巧设一场师生判断比赛(指名数学科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任意写出一个最简分数,让全班同学与老师判断这些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副班长做公证员用计算器验算)。在学生没有发现规律前总是将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判断结果总比老师慢。这样设计是有意让学生比赛失利受到挫折,并让学生在学习挫折中产生质疑。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暴露错误思维过程的机会,又是为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能力评判有个正确的心理暗示。2.迎战挫败。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迷茫挫败的感觉会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使他们产生郁闷急躁、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开始厌学。这时教师要巧设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信任、期待”的情感去影响他们,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望的眼神,把师爱的阳光和雨露洒向每一位挫败者,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教训并激励他们迎战挫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巧设范文篇8

新课程主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呢?这首先是指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敢于和乐于提出问题。因此,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转换思路,以生问代替师问,突出学生主体,让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变得精彩。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的《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提问。当学生自主学习完后,为了让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先结合教材,对世界格局、两极世界、冷战等概念进行讲解,再通过提问调动学生情绪:关于两极世界的形成你们有哪些问题想问?想不想让自己的问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内容?此时,有学生举手提问“:为什么二战后初期会形成两极格局?”“为什么二战后美国要采用冷战的手段?”“冷战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学生提问之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引领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巧设历史问题,引导探究学习

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设计问题时,要思考问题对学生的价值,如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本身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等。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探究题目,供学生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假如你是当时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先从农村还是城市开始,为什么?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围绕哪些方面展开?这些问题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之中,学生必须结合历史知识、本身认知等方面才能作答。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全方位了解当时的背景,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共同进行分析。这一问题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有效牵引学生思维,学生只有联系时代背景,主动阅读学量的相关资料,才会分析得出答案。

三、设计开放问题,拓宽学生思路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过于呆板,以免让学生觉得乏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

1.有一条广告语是这样的:知讯者生存。请问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取信息?

巧设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巧设悬念,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利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借实物器件,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公务员之家

巧设范文篇10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教本”创造成“学本”,采取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实现有效互动对话,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首先,巧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激活经验知识,使其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如采用多媒体、动画、故事等辅助手段,设置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情感,使其主动参与。其次,给学生说话的空间与时间,并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与看法。如教学《面对诱惑,学会说“不”》的第一框:“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有关情境,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认识从众心理。另外,采用多样教学形式,营造平等、民主氛围。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形式滞后单一,无疑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而如果教学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就能给学生几许神秘感、新鲜感,将学生牢牢吸引过来。如此,师生才能展开对话、互动,并乐此不疲。如教学《长大的感觉》时,整合运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角色体验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交流对话活动,感受长大的感觉,明白青春期的矛盾与问题,初步学会处理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与烦恼。

二、激励唤醒,架起师生交流桥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爱因斯坦也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本身放在首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侧重知识教授,还需要关注学习主体,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让他们形成主体意识,增强学习自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首先,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信任他们,给他们自由发展空间。有人说,教育的使命在于让每只鸟儿歌唱,让每朵花儿开放。而若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打破“教师权威”,不束缚学生,让他们快乐而自由地发展,教师充当好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这样,师生关系会更融洽,课堂才有互动交流的可能。其次,关注差异,赏识学生,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并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如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时,教师需要由学生认识水平、认识规律、生活经验等实情入手,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设计梯度性、层次性问题,组织独立思索、探究、合作等活动。比如现场采访:逆反心理的表现;积极探究:逆反心理的成因;身临其境:逆反心理的危害等,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达与展示的机会,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另外,多点宽容,多点爱,沟通师生情感,消除师生隔阂,拉近师生距离,学生自然会主动融入课堂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形成思维交锋,激活课堂。

三、巧设问题,搭建师生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