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5 19:12:57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篇1

关健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 课件 解决措施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正是在这一国家宏观政策下,山东省也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为指导,全面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工作方针。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一、教育信息化及现状

从国家到地方,都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目标和要求,那么,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通俗地说,就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明确了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所采取的对一切信息的加工、应用。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通过对教育的重视,计算机的普及,教育信息化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初具规模。以山东省为例,全省17市、151个县区(含开发区)全部建立了教育城域网;100%的高等院校、87.2%%的普通高中、69.7%的初中、30.9%的小学建成了校园网;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区)所属中小学均实现了“班班通”。

2.教育信息资源日益丰富。通过采用引进、整合、研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各市、县(市、区)和学校中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3.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成效显著。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普通高中教师网络远程研修培训、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普遍开展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围绕教育技术发展对教学的支持作用、课程单元层面的教学设计、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开展的各类、各层次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了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4.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围绕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等4个方面,建成了多个信息化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正是有了如此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也将信息化教学提上了日程。那么,什么是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系列的信息教学设计中,老师们往往存在很多误区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技术、态度问题

(1)教学手段现代化,但教育思想并不现代化。

(2)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本无必要的章节课堂教学也采用多媒体教学。

(3)课前准备不足,疲于应付。或是多年使用同一个课件,不修改提高。

(4)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重点、难点、疑点不突出。

(5)缺乏师生交流,录音代替范读,录像代替讲解,视频代替实验,投影代替板书。

(6)滥用多媒体,简单问题复杂化。(多媒体成了“多没体”),有的老师整节课站在讲台前,把要讲的内容展现在屏幕上,手不离鼠标,眼不离屏幕,以 “会议”或“报告”的形式念课件,不关心学生听课的反应,上课也不提问。

(7)上课时忽视与学生思维的合拍,讲解的时间短于学生认知的时间,学生理解不深刻,不透彻。

2.课件的主要问题

(1)画面构图、文字、色彩、配音等方面处理不够恰当,反被多媒体所累。

(2)教学内容主次失调。无关画面占据较大空间,主要内容反而只占界面的一小部分。

(3)字体字号选择不恰当,界面不协调。如字号过小,密密麻麻,学生很难看清楚。文字排列字间距、行间距不当,可阅读性差。

(4)色彩搭配不当,难以辩认。或画面的表现力和清晰度不够。

(5)单个文件过大,打开文件费时不流畅;关注形式甚于内容。

(6)素材收集不够,将课件做成文字教材的简单“翻版”,文本太多,内容枯燥。“照片宣读”,“人机共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7)有的素材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强,甚至有的动画等不符合科学原理。

三、信息化教学建设具体措施

1.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堂课教学,努力发挥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的作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堂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学校应定期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优秀自制课件评比活动,调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加强电子备课的辅导与管理工作,使更多的教师参与电子备课,不断提高电子备课的质量。学校将分阶段组织教师进行电子备课,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学校要在规范电子备课的同时加强必要的指导和检查,以提高教师电子备课的质量。

2.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阶段。大量的教学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就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3.通过多层次培训提高应用校园网络的能力。学校要对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和Internet应用的培训,其目的是通过他们带头进行应用校园网的教学科研活动,为校园网的应用发展进行探索工作;依托校网园,继续加强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要建立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收集优秀课件;另一方面通过评优课等收集本校教师的自制课件,使学校资源库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同时也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过程。我们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挑战,以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篇2

教学信息化究竟路在何方,校园网络究竟有何用场,相关讨论已旷日持久,但终究设想和展望多,规划和措施少;排除和否决多,建议和方案少。包括大学在内,校园网在教学中的利用率几乎为零,中小学则难掩在升学考试中增设信息技术内容的苦涩。再追根溯源,什么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什么都是,结果教学信息化什么又都不是。这些现象足以表明,教学信息化工作缺乏成功的应用范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理论的指导,处于一种自发的和低层次的摸索阶段。因此,从应用层面上就教学工作对网络技术的需求分析,对网络技术对于教学工作的功能支持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性开发已刻不容缓。

首先还是要回答究竟什么是教学信息化。从“教学”和“信息化”这两个构成要件来看,教学信息化应该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利用分布在学校内外、乃至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设施和软件技术直接服务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环节,对教学信息进行生产、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从硬件的构成来讲,教学信息化是特指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工作,单机作业不具备教学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从信息的构成来看,则应包括教与学双方面的信息,既要有各种静态的教学资源,更要有动态的学习档案。比如,学生作为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对每个教学行为的反应和每个时刻的学习状态,都应该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信息加以记录、存储和传播,并在教与学的决策过程中加以应用,从而使教与学双方面的工作更为科学、合理和高效,这样的教学才算是信息化了。再就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主体而言,教学信息化应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而非任课教师特立独行。 学校内部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利用声音、色彩和动画等丰富多样的手段进行教学,一改黑板加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这一技术是将原来记录在纸、投影胶片、磁带和录像带上的多媒体信息转化为能够在电脑中储存、加工和制作的数字信息加以呈现,因此多媒体课堂教学属于教学数字化的技术范畴。由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执行过程采用单机作业的方式,同时在该过程中缺乏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等环节,故多媒体课堂教学不属于教学信息化的技术范畴。但并不是说多媒体课堂教学在技术层面上档次不高,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同样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形式采用数字化手段应该说是最符合实际、最值得提倡的技术方案。

既然多媒体课堂教学属于教学数字化,那么教学信息化的舞台在哪里?教学信息化的重头戏在作业环节的信息化。这可能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判断。教改工作这么多年,课堂教学的改革成绩斐然,考试工作的改革大张旗鼓,但是作业始终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对于上述判断,我们论证如下。

首先,作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做作业,教师改作业,既有教又有学。实际上教师和学生在作业环节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课堂教学少。

其次,作业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的主要手段。

再次,学生对作业敷衍了事,教师批改作业劳心劳力,因此传统手段下作业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低下,问题突出。作业中包含的重要信息大量流失,使教与学双方面的工作均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还有,作业环节监督措施最为薄弱。课堂教学有评课、赛课、老教师听课等措施的监督,有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考试环节有教考分离和集体阅卷等措施的保证,有试题库系统的辅助;然而作业环节却几乎没有什么监督措施,而且手段也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通过邮寄作业的方法既影响远程教育的形象和声誉,又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最后,作业环节的工作方式与教学信息化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生做作业分散在各自的家庭或寝室,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作业就必须依靠网络。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作业资源,作业全部由计算机批改后又通过网络把作业信息回送中心网站(或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作业信息和学习状况,以指导日后的课堂教学和家庭教学,从而形成了教学产生信息、网络传播信息和教学又利用信息的教学信息化格局。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学校内部的教学工作而言,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课堂教学仍将以教师讲授的形式为主,不太可能让学生全部上网自学,那么作业环节将成为目前可以确定的最为稳定、最为系统和最为完整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在做作业时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作业由计算机批改完毕之后,学生可以从网上查询作业批改的结果和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和问题,并根据要求对作业中的错误和问题进行订正和修改,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掌握不断完善。

近几年来,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呈飞速发展的趋势,学生家庭拥有的家用电脑迅速普及,已有不少中小学已发展到一人一机的硬件配置水平。然而根据目前网络环境下现有工具平台的功能来推测,这些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不会很高,虽然很多学校在应用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也可以预见这些应用更多的是零星的、松散的和局部的。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网络工具平台,但是这个问题已经初步解决。在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下,一个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非接触式、智能型、开放式、多科目和跨层次的网上作业系统工具平台已经研制成功,它能够实现题目设计、学生答题、批阅评分、评讲总结、错误跟踪、作业管理和网上讨论等环节的全程微机化和网络化。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组合题、计算题和证明题在内的各种题型均由计算机自动批阅,从而实现网上作业与传统作业的无缝对接。

信息化教学篇3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教学;角色转换;困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2

一、序言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潜力创造了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态度和价值观。在这次变革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粉笔板书加挂图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内教育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成为各行各业信息化的最大亮点。

随着信息化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学习决定着个人、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实力,因此教育应该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人们提供方便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已置身于一个学习时代,网络和教育的联姻使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一)资源共享。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组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将文件法规、决策信息、教育活动资料、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各学科教学资料库、各类教育软件资料库、网上图书和优秀教案等等加入其中。还可以在网上组织各种论坛,如科教教学交流论坛、专家论坛、教师论坛、网上观摩课等。网上对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可包括:各科老师答疑、各科学习材料、复习指导、名校练习题、学生习作交流、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论坛等。所有这些,便于查询资料、彼此交流、相互学习、探讨问题。

(二)交流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是一个社会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不仅从中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的办法、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与外界接触的本领,达到一定的科技熟练程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网络教育超越了传统教学的“授受”范式,让主体精神和多元智能得以灵动的张扬和体现。可以这样说,网络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把学习的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三)多元化教学方式。网络化教学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以图片、录象、动画、图形以及色彩与声音的交融,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使学生加深课堂所学内容的印象,并形成启发、引导式的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以人为本,方式灵活。西方各国都十分注重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让学生灵活学习和开放式学习,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策略。在澳大利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开设某些特殊课程;真正做到自我设计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确定学习进度,自我选择学习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在美国网络教育实行全面学分制管理,建立学分银行,负责储蓄学分,当学分累积达到标准后即可颁发毕业文凭。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全日制、夜校、周末学校、巡回教学等传统及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各国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强调个性化特征及自主学习,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三、网络教学引发的教学模式的转换

网络教学所能引发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教学模式的转换,这种模式的转换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在信息时代,老师的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为“导”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的,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在信息时代的新教育系统中,教师作为课程设计和开发者在众多角色中显得日益重要。学生学习资源的充足是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效能的保证。为此,熟悉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实际的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开发教学课件的重任,真正让学生在切实可行的现代课程教学中增长才干。

(二)学习行为的转换。网络教学在学习行为上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

1、主动性。网络中的学习有可能使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学习者可以从网络中获取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样的,是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再是它的快速与即时。与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参考书为平时意志的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具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材料,更利于他们的发展;学习者也有可能完全按照他们各自的情况来设计,安排学习,并且可以在进行之中不断调整,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如果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学习的方向,进度和方法,学习的动机和效率也增强了。

2、交互性。互动式教学网络的设计有可能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习者不仅可以与其所在校的教师发生交互作用,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任何一名教师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交互式学习的开展,它的效果不仅仅表现为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学习者从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知中走出来,学会合作学习,获得群体动力的支持。此外,在网络中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单向的。学习者对之可以有他自己的选择,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3、创造性。创造性是网络学习所具有的本质特征,网络空间不仅可以使学习者从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习者从中设想可能的,不存在的世界,而这种可能世界又可通过他本人在网络活动将它具体化,在网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设计使之于现实。总之,网络世界是一个可以使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它可以使人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想象,创设一个本来没有的世界。

四、教育信息化的困扰

在教育信息化的远景中,亮点和阴影,得与失并存。网络教育在提供便利的时空条件,促成人们高效学习之时,其负向效应也在运作的过程中得以凸显。

(一)诱发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网络文化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开创了崭新时代。它从诞生的时候起,便对富有好奇心和探险精神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其高效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学习交流和文化享受、娱乐的心理需求;但是,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同时并存,它又导致了各种各样非秩序化、无政府主义、病态的网络社会问题。

(二)情感缺失问题。我国的网络教育刚刚起步,在各方面还不成熟。许多网络教学都是仅仅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课本搬家”,将网络当作“电子课本”或“电子练习册”,在网络上一些文本化的教学内容或是教学练习题等。无疑,这种“课本搬家”或曰“电子课本”是冷漠的,是缺乏情感的。这种教材没有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生吞活剥地将文本形式的教材照搬到网络上,从而导致了这种“课本搬家”、缺乏情感的现象。这样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他们面对冷漠的计算机屏幕不会产生任何兴趣,也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这种“课本搬家”是一种极端的现象,实际上人们对网络教学资源也会进行适当的处理,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这样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依然无法达到我们优化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信息超载问题。信息的过量堆积所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学习者迷航现象的出现。网络上提供了学习者所需的大量信息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布广泛,要想快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对学习者来说并不总是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由于搜索策略的不得当或其他种种原因,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大海中找不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忘记自己学习的目标,而转而关注其他信息,造成许多无效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

学习者在查询信息时总希望能获得尽量多的有效信息,而不希望有所遗漏,潜意识中总希望自己能不断保持与现实存在数据量的同步。他们有可能会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信息不如别人丰富,并因此而投入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与自身毫不相关的各类信息,导致各种信息焦虑的产生。

五、结束语

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网络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一方面是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新颖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也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专一的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但教育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它要求我们理清观念、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改善网络的人文环境;规范网络教育运作并确保其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梁许凯.浅议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J].太原大学学报,2002,(9).

[2]夏祖瑞.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小学电教,2001,(10).

信息化教学篇4

1.1缺乏对学生创新性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包括4个主要载体: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要求以教师为主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并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是由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了解、消化和吸收。鲁巴金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不断地认识,不仅是发现,而且是发明。”然而,在整个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上的,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2教学内容较局限,不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经验积累,但是,任何领域的最新发现从出现到最终被认可并传授给学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生殖医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在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方面仍不断有新技术和新发现在涌现,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引导其对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有及时了解。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自身的位置非常重要,需要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递者”的位置转变为“解惑者和引导者”。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1信息化教学的含义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凭借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过程是通过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的,这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信息化教学除了在教学手段上有变化,同时在教育观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2.1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生殖医学与临床其它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生殖医学除了要学习有关临床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实验室操作。带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清晰明了地介绍生殖医学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实验室部分内容,尤其是比较抽象的、难于通过语言来精确理解的精卵受精过程、胚胎分裂过程、单卵胞浆内显微注射技术、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等内容。通过将抽象概念清晰化,将实验室操作过程连续化和动态化,使学生能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均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大量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大节省了带教教师的授课时间。带教教师在课前会加强授课前准备,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课件和教案,并将生殖医学专业方面的最新发展方向、新技术和新发现也加入日常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金量。

2.2.2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增长,实质上更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的改变。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教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主要作用就是带领学生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着领路和解惑的作用。生殖医学具有多学科结合的特点。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根据某一临床现象,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该临床现象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思考,发现问题,并针对该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分组进行讨论,带教教师将根据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以便最终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给了学生充分的主动思考的时间,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者在带教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对实际临床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积极进行引导,以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生殖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带教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感兴趣领域的最新医学资料,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每周二下午轮流进行中英双语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医学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如、无障碍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总结

信息化教学篇5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开放的学习情境、极大的交互性、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个别化、超越时空限制等独特优势,逐步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时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质正在成为每个人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一、加强信息道德建设是提高信息素质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与发展。计算机大量普及的今天,首先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成为突出问题。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遵守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增强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其次,网络世界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东西,所以,要引导学生区分网上的香花与毒草、精华与糟粕。不断地打“预防针”,让他们远离网上,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安全地在网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教学,着重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种特征,并且掌握预防和消除病毒的操作技能,保证计算机正常工作。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合作精神。这是学生必须具有的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一种现代精神。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以便今后在高效的合作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

二、掌握信息技术是提高信息素质的基础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础和操作技能。例如,应用Word编排小报;应用Excel采集信息并制作表格,会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应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查询功能。

3.让学生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主要服务功能及网页制作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并具备在因特网上游览、交流信息、制作个人主面展示自己成果等能力。

4.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具有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信息素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但是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在传授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竞赛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等,合理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1世纪,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财富又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唯一的源泉。自然界、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在成为教育界的新观念。教师不应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人”,而应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吸收信息、提取信息、存储传输、处理信息、高效运用信息的能力,以便让学生在广阔的信息知识的蓝天中翱翔。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新特点,不仅需要改变教师的教法,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改变单纯授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人类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采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已经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课题。因为,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应的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是信息社会学生必备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通过活动课和学科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世界大学城" 云空间

一、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学与教学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的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教学表现方式。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

2.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即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它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的设计,教师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

3.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又称“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该模式是以“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理论核心,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国学者如苑永波、钟志贤、南国农等从不同视角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定义。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信息化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特征,并涉及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的学习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其各自特点见表1。

表1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改变,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二、 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论”原理在信息化教育下的应用。“三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将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知识媒体―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而这个交流过程应注重教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的优化组合、信息传输的综合性,避免单一的传输模式。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以及混合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每种智能可以独立工作与协同工作相结合,学生的智能以不同的方式及组合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

三、典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及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基于网络的讲授型模式(包括同步式讲授和异步式讲授)、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模式、基于网络协作的研究模式、模拟学习模式、虚拟教室等。其中,“虚拟教室”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构建的数字化网络教育支撑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一个类似传统教室,同时又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教学环境。“模拟学习模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具有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模拟现实环境,学生带上特制的数据手套和头盔等进入虚拟空间,与这一虚拟的现实进行交互作用的一种学习模式。

近些年,Webquest网络探究以及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是从国外引入到我国,成为信息化环境下的两种典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Webquest教学模式:一种基于网络的面向探究的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们所用到的所有或大部分信息都来自网络。英特尔?未来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问题设计的办法来完成教学,通过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融入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学习。

“世界大学城”是进入21世纪后,成为国内最大的开放教学云平台,已经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大学城”正在成为信息化空间教育教学新模式。它是综合了视频分享、个性化移动数字图书馆、社区交友、交互式视频电子教室、网络学习、视频交流教室,仿真大厅、课堂魔方、在线考试自测、即时通讯、博客、微博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

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是一个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教师的教学平台、学生的个人展示平台,采用类似于QQ空间的组织形式,具有比QQ空间更加先进的功能模块及模块布局等自定义功能,海量的容量。

其中,世界大学城“云空间”中的课堂魔方模块,能自由收藏教育教学资源、个性化组合自己的课程。不仅可用于教师汇集课程资源、制作课件,成为教师的备课、上课与学习的系统,而且可作为教师的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系统。

“云空间”中的仿真大厅平台提供了三维立体在线仿真实训,在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支持下模拟、再现各种实际操作,足不出户,便能完成复杂工作、工种的操作实习实训。

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际上综合了上述所提到的几种典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基于资源的自主型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讨论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讲授型模式(包括同步式讲授和异步式讲授)、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模式等。该模式具有如下4个特点:(1)教学空间网络化。将课程教学资源重新解构为案例、图片、视频、动画、课程总体设计等部分,并利用网络上传到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形成课程的案例库、图片库、视频库等系统性、模块化的资源栏目。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超链接技术制作空间课程导航,方便学生自主学习。(2)教学方式交互化:教师通过建立课程群组或教研苑(类似与论坛),教师在群组中发表与课程相关主题的帖子,与学生进行交流。(3)教学内容模块化。例如课程魔方模块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建设思路,将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集动画库、视频库、资料库、电子课件于一体进行在线授课。(4)教学活动协作化。学生可以组建好友圈,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相互协作解决问题,使学生协作学习更加有效[3]。

四、结束语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的提升。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正朝着多样化发展。“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是一个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沟通交流的实名制平台,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建设是一场教学革命,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刘贵富.大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信息化教学篇7

2014年年末,苏州市教育局组织全大市范围的所有学科教研员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此次培训路程之远、人数之多、时间之久、力度之大、内容之丰,充分体现了教育局领导的良苦用心。顾月华局长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发自肺腑的讲话扣动着每一根心弦,她向我们传达了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新一轮发展的信息,深刻认识信息化为教育服务的本质要求,正确处理好应用与建设的关系,重视互联网资源的运用与共享,建立可持续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成为苏州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这也给培训者提出了几点思考:当前教学如何去转型?教研员如何向现代化教育转型?“融合”“晒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名词在为期一周的学习中频频出现,让我们拨开了教育信息化的云雾,也引起了我们对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深深思考。华中师范大学专家的《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演进趋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解读》《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实践与探索》等精彩讲座,未来教室和云端一体化学习环境的实践培训,给我们传递了更多的信息,丰富了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加深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学习之本质的理解与认知。作为苏州教育团队中的音乐学科的领头人,我们带着领导的嘱托,承载着教育现代化的重任,怀揣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愿景,没有理由躲避退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必须站在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引领学科教师转变观念,落实行动,转换模式,创新教学,提升能力,在信息化推动的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勇往直前!

二、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踏歌前行

1.思“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专家在报告中谈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六个趋势:一是电子书包、电子课本、交互白板、交互终端、网络服务、云端资源;二是融合;三是云化;四是量化;五是重塑;六是颠覆。他对六大趋势的讲解和梳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的意义,再一次引起深深思考:信息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创新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教师的主体角色将面临怎样的转变?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状态将面临怎样的变革?本次培训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文字表述的改变。一字之别显台阶,“信息技术整合课”已被“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所覆盖,“整合”与“融合”仅一字之差,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不再是多媒体的简单应用,而是基于多媒体与网络信息融于学科教学的综合体现。“整合”较多体现在技术层面,粗浅的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融合”则体现在应用、优化、改变到创新的教学与技术的双向融合,表现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指向未来的学科知识的综合,“融合”让人更深地体验到和谐、精致与完美,如同咖啡遇上伴侣时的醇香、味美,回味无穷。我想,深度融合的音乐学科教学大致也应是如此。我的头脑中浮现出这样几种课堂教学场景,场景一:学生带着iPad、移动设备走进课堂,根据主题自由地创作音乐片段;场景二:学生通过某终端设备,依靠云计算访问和共享信息,扫一扫二维码对学生课堂学习做出及时的反馈;场景三: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分析过程用“大数据分析”完全地呈现出来。互联网的时代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我们原本认为的不可能的设想,真正变成了:不,可能!

信息化教学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由日本学者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信息社会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信息产业处于支配地位的这样一种社会;信息化则表示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这一过程。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从其内涵来考虑,它是指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其外延来考虑,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作为一种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社会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就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应用而言的。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第一,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第二,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的网络是大范围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第四,信息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必将受到人们在观念、理想、意志、技能及团体利益、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育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竞相出台了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的新世纪教育振新计划,希望以此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已在教育的各个领域的不同层面迅猛地展开。

目前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及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与理论管理方式在教育领域实现的一系列过程。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面临变革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广播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统一式”授课,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要求,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限,教师是灌输知识的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在英语教学指导思想上特别强调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重心转移。但如果仍沿袭旧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很大程度上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和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ALL)的引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学过程不仅“教师——学生”共同学习,而且增加了“学生——计算机”双向交流,这样就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的保证。在英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必然会使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知识新等很多优点,对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磁性存储介质存贮听力材料。移动硬盘、优盘等存储介质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加。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

(3)选择语音纯正、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扫清口音障碍。

2.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人机对话。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来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的内容,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用以激励学生。

(2)网上交谈。学生学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通过互联网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可以不出家门和外国人交谈,和国内说英语人士交流,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

3.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CAI即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功能。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2)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例如,阅读题材狭窄,内容陈旧,训练方法单一,呆板等问题。而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

(2)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原则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首先需要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条件,要方便师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同时每位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深刻了解英语教育的本质、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学会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更好地达到英语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到位但不能越位。学习环境应该建立友好的人机对话窗口、体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操作简单,运行可靠。

(2)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模拟空间结构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模拟情景练习。

(3)传统传输信息媒体与数据库结合,取长补短原则。随着各校掌握的素材资源的增多,素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素材,才能发挥资源的效益。

(4)不断更新观念原则。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英语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课程整合要不断将新技术、新的教学理论等应用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处于动态整合过程中。

(5)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整合的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模式

(1)基于单机课件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课堂演示型课件。其制作原则:要体现教学目的,为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供帮助;结构严谨,界面友好统一,方便控制;技术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上。

2)交互型课件。其制作思想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不同情况,把学习资料分为多个水平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材料,或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进行某种学习的能力。

3)电子图书。既适合教师教学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2)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课题小节网上测试课题延伸此模式中教师的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不断完善者,也是教学资源的评价者和管理者。

此模式中学生的地位:学生处于中心地位,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方式。

此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自尊的保护;缺点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

2)网络探究模式——webquest

教学流程:教师提出问题将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学生执行各自任务(查资料、讨论、分析、整理材料、撰写报告)演讲汇报教师评估下一问题。

此模式重视方法与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3)专题网站学习模式。即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习方法。其

强调的是深入学习,可打破时空限制,进行远距离学习;缺点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能完全胜任这项工作。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手段的进步,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教育技术通讯,2005

3何克抗、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通讯,2002

信息化教学篇9

关键词: 信息化英语教学特点 教学设计 英语阅读

一、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二、信息化英语教学的特点与解决方案

1.网络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流行文化是学生的大爱。现在的选秀节目让唱英语歌成了高大上的代言词。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兴趣推动他们学习。

2.热点变化快,信息更新快。尤其是语言教学,已出版的材料总是会比现实热点信息慢一拍,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我们学习英语的阵地。年轻人总是最引领潮流的,教学材料不要太拘泥于课本。如果教师能多听学生的需求,跟上他们的节奏,和他们打成一片,则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教学上,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3.沟通、评价方式多样化。保留传统沟通和学习评价方式,充分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方式,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外界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互动。

4.师生角色的变化。从以往教师全面包办的局面,转化到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考虑学生的意见。通过信息化教学中学生建议、投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民主与集中,学会尊重不同意见。

5.充分利用以英语为基础的网络世界学习英语。英语是全球通用的工作语言,联合国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中,英文使用者最多,所占比例为27%,英文内容的网站比例也高达56%。目前学生的阅读领域因为语言能力和习惯问题局限在汉语网站,教师要引导他们开发一片新领地,让他们习惯浏览英语网页。

6.学生英语阅读障碍大。英语阅读中一旦出现生词,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放弃阅读或者认真读后还是不甚解其意。教师要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带领学生跨越这一障碍。

7.网络信息庞大、繁杂,如何甄选出有效信息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难题。部分学生会拿查找信息为借口,沉溺在网络中。教师布置作业的目标要明确,让每个学生学会筛选信息,限定查找资料的时间,和家长一起规范学生的上网习惯。

8.信息化英语教学一定要有思想品德教育的保驾护航。网络上负面信息不绝于耳,学生有时候无法分辨是非,教师要引导学生规避负面信息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基础版)第三册》第七单元“Popular Culture”的主题是通俗文化。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美国通俗文化现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第六点中提到的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这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我额外增加了一节阅读欣赏课,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学习英语,是对课本的补充和扩展,更是对信息化英语教学的尝试。

对教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以上总结和举例只是一次把音乐和英语阅读结合起来的尝试,还请大家指出错漏。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育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大力普及与提高,在全面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基础上,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已经渗透并深化到教学中。它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的应用为平台,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致力于实现教材的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性化、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和教学环境的虚拟化为特点,改革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革新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的传统教法、学法和练法。

一、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切实可行

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写作情景、协作与会话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它以凭借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资源的共享优势为特点,学生主动地进行写作问题的探究、协商和写作意义的构建,自主进行写作资料的查询、信息的搜索和相互之间的写作会话交流与评价。

“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在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一个先行的教改探讨实验。通过试验,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实现了写作内容呈现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创新,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写作教学的整合创新。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使学生在写作知识的获得、写作技能的提高、写作思维的开拓、写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在学生的写作训练过程中,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的应用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自由的写作能力,创设了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联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也提供了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二、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和作用

1、优化了写作教学的课堂模式。运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资源于实践写作教学中,不但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

2、优化了学生的素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通过对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实验,可使学生的写作思维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现在,全国很多学校校园网、因特网建设得到了普及和完善,电脑等教学设备已经充实到教师的办公桌和学生的课桌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积极、大胆、主动地运用网络搜集写作素材,并通过网络欣赏相关的美文和范文。学生通过对写作素材的搜集和处理,提高了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也提升了同学间问题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调动了语文写作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优化了教师教学的素质,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技能。信息化写作教学促使教师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方法的彻底更新。

因为在当今现代社会,只有不断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新手段,教师才能胜任新时代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的要求,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的要求,也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熟悉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4、优化了师生间的教学关系。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参与教学活动,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而且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语文写作课的课堂教学也真正成为了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三、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1、参与初中语文写作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而且要恶补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优势,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服务。

2、教师要具有网络教学的运用和驾驭能力。教师要熟悉并熟练使用E-mail、QQ、新浪UC等工具、以及网络论坛等形式开展教学,不断拓展学生的写作教学空间。教师可以用E-mail接收并批改学生的电子作业,要求学生把作文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传输给老师进行批改。同时,教师也可组建一个班级QQ群,用QQ传输作业,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粘贴在QQ会话框里。这样学生在群里就可互相学习和借鉴,互相讨论作业的成功与不足。教师也可在网络论坛或校园网的校园论坛里开辟专栏,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业以发帖的形式贴出,老师与同学都可以跟帖评价。同时,我们极力推荐广大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创建自己的网络教学博客,我们也要求学生创建自己的网络学习博客,教师和学生的博客要相互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