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十篇

时间:2023-12-20 17:31:21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师范院校 普通心理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普通心理学进行教学探讨。

1 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它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未来的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

作为一门心理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作者曾对一所师范院校上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师范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反映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偏向理论

国内师范院校现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有孟昭兰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奕乾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但是内容全却不够生动有趣,心理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认为心理学应该有用,却不知道如何用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她们对心理学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心理学应该对于为人处事、自我心理调节、将来的教育教学都有实际作用,但学完心理学之后,她们却觉得很迷惑,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当中去,理论仿佛很难结合实际。

2.3 心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她们不具有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讲授法,但是学生不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她们也具有朴素的心理学经验和思考,她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有一种朴素的解释,而形成一种生活的常识,或者是一种习惯化的表达和理解。这些常识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学心理学的认识,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参与互动的需求,也想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证实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科学。

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详略得当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为例,本教材内容详实,不仅包括了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意识、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情绪、意志、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还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学派、心理学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等。如果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本书面面俱到地讲授完,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减负,摒弃教材中过难、过深的理论,毕竟她们学习普通心理学不是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学,而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帮助解决将来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言语一章、注意的理论、记忆的生理机制、智力理论等都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略讲,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对心理学的流派、思维、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讲。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实践,心理学的很多原理大都也来自生活,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简爱》等小说里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恋父恋母情结,用一群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来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在讲到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时,可以用建筑工人盖吉的头骨来引入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讲到感觉的适应时可以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来解释。

在每章结束后,可以再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这些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现象等内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来自经典实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都重复做这些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心理学经典实验视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让学生看“小阿尔伯特的故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视频;在讲到感觉的作用时,可以播放“感觉剥夺实验”的视频片段;在讲到睡眠与梦时,可以给学生观看“说梦解梦”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解梦;在讲到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裂脑人的实验时,可以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解释;在讲到性格的解释时,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类等。这些实验视频和图片具有直观形象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看这些实验视频也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将来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互动的心理游戏和现场实验中

例如在讲到记忆时,可以现场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测验来测短时记忆的容量以及长时记忆的特点;讲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做这方面的趣味测试,让学生自己找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点和特点;讲到感觉后像时,可以现场做正后像和负后像的实验,让同学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讲到思维的解决策略时,可以用“河内塔”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在讲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如何培养时,可以采用几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现场体验;在讲到想象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现场做一个想象放松的练习等。这些心理游戏和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学规律的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普通心理学学习的自觉性。

3.5 结合心理学知识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很强,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但由于网络心理测验良莠不齐,有的心理测验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测验结果会误导学生。因此,在专业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专业的心理测验,如情绪测验、情商测验、气质测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测验等。这些测验可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项心理特质及个体差异,增强心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

3.6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如以“为什么女生爱减肥?”来引出动机的主题;以“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学原理么?”引出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关系等;如为了使学生熟练地理解知觉的特征,可以设计一串实例提问:乒乓球台桌面为什么漆成墨绿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记号?教师为什么都是用红墨水改作业?有经验的老师讲到重难点时,为什么要加强音量、提高嗓门?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对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后,很多同学都会被课堂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知识点,但也会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背诵,所以要经常在下次课前让学生回忆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每章讲完后及时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与练习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加强巩固。同时对课堂提问和练习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当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复习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在师范生的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丽秋.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学教学反思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3):87-90.

[4] 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 基于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51-52.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025―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问题是当前从事理论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搞好这项宏大的文化传播工程和文化再造工程,需要就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实质、规律和内在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这项工程。

一、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大众化的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主体内容。明确了这一点,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过程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以及最终为广大干部接收认同的过程。

思想理论成果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所谓一种思想理论的大众化就是指这种理论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认同并按照这种理论的内容自觉践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理论成果的一些重要观念与理念转化为社会大众文化形式并内化为社会心理的过程。因此,要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群众所接受就要使这种成果转化一种为群众所熟知的内容(如某种价值观念,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某种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某种道德范式,如尊老爱幼等等),并运用群众熟知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如科普著作、文学艺术、电视短片等)进行宣传普及,深入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灵魂深处,成为其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其价值追求,并自觉践行。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核心的基本的观念深入广大群众内心深处并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的过程。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理论成果的宣传普。及,二是理论成果的转化即把其中的基本观念或核心的观念提炼出来转化为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内容(如故事、剧本、小说、文学艺术脚本等),三是把以上内容用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熟知的文化形式(电视剧、电影、歌曲、演唱会、公益广告等等)表现出来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如广播、电视台、网络、报纸)向人民群众传播,四是要通过以上途径使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容深入广大群众的内心深处、灵魂深处并自觉践行。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大众化工作应当把握的几个问题

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工作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和机制,把最新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大众文化内容或大众娱乐的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儒学、道家、佛学精神在中国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普及宣传也就是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一个由精英儒学到大众儒学的重要转折过程,那就是宋明儒学的转化过程,宋明两代朝廷不仅通过国家机器将儒学经典纳入科举制度的内容,还大力在幼学的教育中普及儒家经典,用诗歌、三字经、声律启蒙等形式传播儒家核心价值理念。至今依然为人传诵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启蒙书籍既是学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也是传播儒家思想观念的重要著作。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观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佛教文化的传播则另走蹊径,寺院通过编写劝人为善的故事书籍免费发放给“施主”或香客传播佛教的因果轮回等观念。道教一方面借助本土宗教的优势,同时也不忘记借助天国故事传播道教文化理念,而儒、释、道三家都通过世俗生活中各种仪式来强化其文化价值理念。如居民的丧葬习俗中既有僧侣念经做道场,也有敬天地、拜祖宗、拜鬼神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仪式,这些习俗流传到今。此外,以上三家的文化的价值观念也通过一些“勾栏瓦社”的文化娱乐方式(如平话,中国古代的平话小说充斥了大量的“三教”观念并通过平话这种文化形式传播给世人,这样即便不识字的人也能理解中国的文化理念并自觉践行)传播给世人并深入其内心深处。可见,中国传统道教、儒家、佛教的核心价值理念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也就是大众化,一方面在于把高深理论转化为普及的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其选择了符合大众接受要求和接受心理的各种传播方式。

总结起来,一种思想理论的大众化就是其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适当的内容通过适当形式深入民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文化自觉的过程。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能够为人民群众接受并成为其文化自觉行为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采用广大人民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来传播这些经过转化的内容,如生动的故事、案例,优美的歌曲,健康向上的鼓人奋进的短句(格言箴言等),好看的断片等等,以此传播普及文化。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观念转化为大众文化的过程,进而通过大众文化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内心深处乃至灵魂深处的过程。

第二,要把握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编写适当的传播内容,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有针对性进行传播和普及。

事实证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受认同的程度以及认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对知识分子阶层应当注意把理论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灵活多样的文艺形式进行传播结合起来,使两者能够相互 促进能够在知识阶层的接受当中形成一种互相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情势。而对普通受众如农民群体、市民群体等等应当以大众文化的传播为主,即传播内容要通俗化、传播形式要便利,如主要应当通过歌曲、视频片断等等形式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新编故事、歌曲、电视剧等等。通过把握不同群体的文化与信息接受的特点,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群体有选择地制定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普及方案和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当然对于重要的群体如农民工人以及一般市民群体要花大力气、下狠工夫在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作出周密的安排与部署。

第三,要紧紧抓住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寓教于乐,让受众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念。

从受众的心理来看,要让接受一种文化理念的过程要成为一种快乐的过程、愉快的过程,为此,就应当把握好受众的审美情趣,自觉避免把传播普及活动搞成一种简单说教的过程。例如对于和谐发展理念如果用简单说教的方式显然不如用一种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电视短片进行传播的效果好。宣传爱国主义的精神通过说教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成龙的一首《国家》的MTV四处播放的效果。而对60年前历史的回顾和总结通过电视剧《解放》的播出则达到热潮。因此,一种好的传播作品决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而是一件艺术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普及工作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受众需求,抓住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选择适合的艺术形式文化形式(如视频短片,流行歌曲)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念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等等(例如通过美国大片《后天》的播放,人们就能自觉理解和接受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比进行一百场科学发展观的宣讲还要管用),使广大受众在享受艺术精品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的过程中愉快而自觉认同接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甚至深入其内心与灵魂成为个体价值追求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这种理念。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重庆正在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实际上就是在准确把握理论大众化规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文化自觉活动。

第四,要把握好通俗化与传播内容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注意传播内容与形式的通俗化,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传播信息的准确以及不失真,要在传播内容的真实准确与通俗化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基本观念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避免这样的现象:人们虽然通过文化传播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愉快的艺术享受,但是却可能会曲解甚至误解传播者所想传播的内容以及深层含义。要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搞好理论传播工作必须准确理解所要传播的内容的精神实质和真实内涵,同时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做到俗而不失其雅,通俗只是形式,其中包含的高深的内涵才是传播者的目的。也就是说通俗是外表,而高雅才是其真实的内涵和意义。

第五,在传播平台和载体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一切现代传播平台与载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

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大众化实质就是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再造过程,就是一种新兴文化的传播问题,因此,要借助现代大众文化传播的一切手段和载体即各种纸质和流媒体进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文化的竞争就是争取现代媒体的竞争,谁能掌握媒体也就掌握了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就必将在文化传播中获得优势最后获得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也是一个不断利用媒体传播那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打造出来的大众文化产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争夺和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的过程。为此,要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进行引导,要鼓励文化产业从业者多生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要求的和广大群众审美情趣的文化艺术精品,要引导媒体多播出这些文化产品,而通过宣传要使广大群众多欣赏这些文化产品,由此形成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主导的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以及接受乃至认同的完整链条。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普通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4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高校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已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1]。在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对化学教育是相当重视的,英、美教育界把化学称为“中心科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有的系都开设了化学课程[2]。而在我国,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对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主要表现在:课时不断减少,有的甚至在教学计划中砍掉,这种现象在部分独立学院尤其普遍。

普通化学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和物质结构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化学学科概貌、各个分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贡献、发展现状、前沿和发展、化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的关系及互相渗透,等等。也就是给学生以化学通才教育,增强对化学的全面和深入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并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环境污染、能源获取、材料制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问题[3]。

但是目前独立学院普通化学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实践教学不合理等方面,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化学素质低下,并且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一、独立学院普通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所用教材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国家材出版,很多独立学院只能应用普通高校工科普通化学教材。不少教师把给普通高校学生讲课的教案拿来,直接面授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学生知识体系深度和广度,接受能力的不同,造成学生对讲授的知识接受不了,学生接受能力与教师传授的知识量和知识深度脱节,很多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此外, 现有的普通化学教材内容基本相似,针对性不强。都比较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阐述,而缺乏联系实际的应用例子。所以,独立学院教学工作者应该投入相应的精力,编写校内教材,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有目的进行教材改革。

2.忽视了实验环节

独立学院近几年连续扩招,教学设施不健全,理论上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导致学生的实验环节被忽视了。

3.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的普通化学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缺乏长期从事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很好的把普通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跟专业的工程实际结合起来,这样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很难用化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4.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现在的普通化学教学中,部分老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只停留在抽象思维上,而缺乏生动直观的感受。

目前很多教师把给母体高校实施的方法拿到独立学院学生的课堂上,由于普通高校教学重点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独立学院要求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5.考核方式不合理

现在的普通化学考核方式过于传统,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过关,似乎就认为掌握了普通化学的知识, 其实不然, 学生的化学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普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生的考核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独立学院普通化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普通化学作为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并渗透到化学学科内、外许多相关学科,在后续课程中起先导作用。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与中学化学衔接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科的交叉、综合等现代化学特征,并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选用适当的教材,根据实际需求对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删减和补充。国内现有的普通化学教材版本很多,但不适合独立院校学生学习,因此本教研室编辑出版了一套适合独立院校学生使用的普通化学教材及学习指导书,以适应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普通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既要加强基础理论,更新教学内容,又要反映工科专业需要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普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为适应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使普通化学实验成为培养学生专业课程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独立学院在注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的同时,更应注重引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要加强现有普通化学任课教师的进修和培训。

4.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信息大量增加的现代化学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信息量比较大,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大大地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探求合适的教学法,才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5.考核方式的改变

首先是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其次是学生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和测试情况的考核;再次是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实行教、考分离,统—试题标准,扩大试题的覆盖面,提高考试的可信度。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等几方面的努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必备的化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人文素质。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进一步提高普通化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隋春霞.独立学院工农科普通化学教学思考[J]. 今日科苑,2007(24):292.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 教学现状

[作者简介]梁平安(1980- ),男,河南周口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4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健康。大学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后一站,应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本文从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课的评、教、学现状开展研究,力图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工学院、钦州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河池学院、梧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13所普通本科院校的115名体育教师和1200名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1200份学生问卷,回收1200份,有效问卷1169份,有效率97.4%;发放115份教师问卷,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课课程内容

1.开设的运动项目。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开设项目主要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为主,教师选择率均大于75%。其次为气排球、散打、跆拳道、网球,教师选择率不足50%。作为女生喜欢的形体舞蹈和瑜伽项目开课情况不好,选择率不足30%。新兴体育项目轮滑、桌球和定向运动则在高校鲜见。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珍珠球和板鞋竞速项目开课情况也不好。可见,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开课主要是以球类项目为主,其他项目的开展受到师资条件、场地器材等的影响,不便开展。

2.开设项目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师和学生认为体育课开设项目不满足和很不满足学生学习的均占65%以上,说明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开设项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由于公共体育课以球类项目为主,球类项目多是室外课,广西气候比较炎热,多数学生不愿意上室外球类项目课。

3.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是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穿插少量的组合技术和战术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基本技术,提高课余时间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为基本技术为主,穿插一定组合技、战术的较多,占39.1%。实践课教学内容为自由活动的占13%,这表明部分体育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中仍采取“放羊式”教学。

4.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理论课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有很多目标要通过理论课教学来实现。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中78.4%的学校未开设体育理论课教学,只有小部分院校体育课开设理论课教学。

5.体育课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过难易造成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过易则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得不到满足,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适中,占总体的77.8%,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适合自己学习。

(二)体育课教师教学

1.教学方法。体育课教师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复杂,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对运用方法把握不准、运用目的不明确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是每个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

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近80%的教师主要采用 “讲解法、示范法、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不到50%的教师采用“情景教学、发现式教学等方法”。这表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技术,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探索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普通高校多采用选项课教学模式,依据学生意愿、时间段安排学生进行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的效果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为“选项班教学模式”的比重最大,占总体的54.8%;男、女分班模式的比例较小,占总体的19.1%;仍有46.1%的学校采用传统的自然班教学模式。

3.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要求松紧有度,过于松散,即“放羊式”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不思进取,一无所获;要求过于严格,形成了灌输式教学,学生易形成逆反心理。课堂教学要求过松或过紧,都不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课堂要求为“非常严格”和“比较严格”的比例最大,选择比例为61.7%,学生选择的比例均超过60.1%。这表明一半以上的教师在体育课时对学生要求太严格,应注意把握好松紧度。

4.教学重点。体育课教学重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同,授课时需要考虑较多学生的不确定因素,教学重点还是应归结到体育课程的五个目标上,根据目标来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难度。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认为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技术技能、健身方法和习惯、增强体质、培养拼搏和团体精神,意志品质”方面,选择比例都超过了60%,而“学习裁判方法和享受课中的乐趣”的比例为30%左右。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学好基本技术、简单的健身方法和拼搏精神就可以了。但笔者认为,现代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是最重要的。另外,学生掌握一些裁判知识并能组织运动竞赛,能够更好地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运动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

(三)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

1.评价内容。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以“技术水平掌握程度、出勤率和日常课堂表现”为主,分别占总体的85.2%、76.5%和73.9%,其他评价内容采用得较少。这样的学生成绩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教师的评价没有以学生为主体,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评价形式。通过调查,评定体育课成绩的形式以教师评价为主,占总体的68.7%;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采用较少。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形式较单一,且传统,忽略了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评价,充分运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评价学生成绩。

3.评价方法。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的方法运用较多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但是占总体的比例不是很高,为48.7%。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教师也有不少。采用终结性评价也就是对学生成绩的甄别性评价,对于运动能力差、基础差的学生影响较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用多样性、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四)学习动机和态度

1.体育课学习动机。体育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部动力,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锻炼的心理活动就是体育课学习动机。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课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学习体育课学习动机中 “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和“娱乐身心、健美形体”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79.0%和46.4%。而选择“随大流、上课好玩”“毕业需要,没兴趣”“应付考试”所占比例较小。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正确,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增强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还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是广大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体育课学生态度。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关键的一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兴趣,养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将成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不能体会到体育课的真正乐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乐学、乐练,以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调查,广西普通本科院校72.8%的学生选择“非常积极”和“比较积极”,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体育课堂中;还有24.4%的大学生选择“一般”,这部分学生很可能对体育课的学习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生这种无所谓的学习态度。

三、结语

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的开设,教学内容以球类项目为主,开展的新兴体育项目较少。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合适,但理论课教学时数少。多数学校未采用选项课教学,教学方法仍以“传习型”为主。体育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合适,但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和互评运用较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院校应尽量开设较多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并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教师在评价学生成绩时,评价内容、方式、方法的选择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应让学生感受到乐趣,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上多采用选项课教学和男、女分班教学。另外,院校教师及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积极引导,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费投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祁团结.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调研[J].教育与职业,2006(21).

[3]夏云建.大学体育课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院学报,2002(6).

[4]曾红卒.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1(2).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 学习策略 策略教学

策略培养应如何开展,各个阶段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策略的发展如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协调?虽然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目前还没有对策略发展的系统培养教材。现行中小学教材都把策略作为教材的内容之一,但是却显示出其对策略的理解不同,策略的安排也很难与儿童的认知水平、语言水平等发展相协调。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世界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强调学生的全人发展、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及课程回归生活等等。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离不开国际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国际视野中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同样也应该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人类已步入新的世纪、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断加强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拥有平等地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全面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意义下,学校课程应该是服务于每位高中生的完整、和谐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每一位高中生的终身发展是有价值的。因此,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当前这次史无前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题。

(二)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在西方,科学和人文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事实上这两种知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人类一方面内在地探索自我世界,形成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外向地向自然世界探索,形成科学知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类不可缺少的经验。

因此,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合了这两个方面,既重视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等客观知识体系的掌握,又认识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内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科学人文性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注重课程整合化,采取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只对原有分科课程进行细节上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所要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难以综合体现。

因此,课程设计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加强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正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言,普通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四)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采取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评价观。课程评价指的是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的课程价值的过程。当前,世界课程评价的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评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国高中课程评价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内部评价(即校本评价,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格,沦为以高考为核心的各种外部评价的简单复制、预演和准备。为改变这种状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应该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策略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明确上述理念是必要的前提。但在明确上述理念之后,我们还应把握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潮流,审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状况,积极推行并实施以下一些策略,以真正贯彻落实上述理念,更理性地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包括四个部分:其一,认知类,包括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和思维能力;其二,技能类,包括行为、习惯、运动及交际能力;其三,情感类,包括思想、观点和信念,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四,应用类,包括应用前三类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方案(实验)》在培养目标上就非常注重这四个方面的完整结合,力求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6

 

2001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出台了4号文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先导项目在各高校启动,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三年的建设周期中,课程团队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六大要素,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机制建设[1],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体性:从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出发,科学定位课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之初,团队成员就达成共识,即不是孤立地将“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将课程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整个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团队认真厘清了三个关系,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对三个关系的科学梳理,确立了“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即奠定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全程始终突出精品课程在专业内部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体现先进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者指出,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即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2]。不仅如此,从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门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欣赏的善”,“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学”精品课程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作用,还十分关注是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启迪,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兴趣性。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很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都不同程度地对其抱有不正确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导致刚接触“普通心理学”、面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感觉抽象、枯燥,根本没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稳定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入“课前三分钟——奇妙的心理效应”、“任务驱动学习——解密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现象”等环节和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学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谜题,发现心理学的科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专业学习真正满足学生求知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2.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定[4],是一个专业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最朴素的目标。专业性的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全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肩负着专业性培养的使命。“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定位于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要进行深度解析,区分“专业理解”和“经验理解”的不同;二是培养专业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气质、夯实专业基础。

 

3.实践性。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将实验教学部分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由两名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撰写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中专门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建设,设计了“你来讲”、“心理问题研究”等环节,由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教材、作业和资料查阅,分小组合作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延伸性。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宽基础”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中还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向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时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幸福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向上延伸是与研究生考试相结合,把近几年的考研内容引入教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奠定基础;在中间层面将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延伸联结,凸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性。

 

三、凸显有效性: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与内容整合优化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往“普通心理学”的开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因课时较大,恰逢学生刚入大学,还处于高考后的松懈状态,学习方法、习惯等均不适应,所以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学习的挫败对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视。课程团队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学”分为两段开设。一方面分解了学生刚入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体现了教与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边教学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和资源利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中学时期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整体成绩普遍提高,有效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尊心,极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

 

四、彰显科学性: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以评促学

 

教学评价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师生明确教学进度、反思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被机械地视为“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5],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激发、教与学的反思、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动态的、过程性的因素,导致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生成相脱离,其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为彰显评价的功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内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教学的动态引领作用,从2012年起“普通心理学”课程逐渐摸索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此模式全程贯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效果明显。

 

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以人为本,关注“当下的教学”,将对成绩目标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同时,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感,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教好”,怎样不断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虽然考试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不再被当做“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课堂表现,积累学习与评价“资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教育性: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延伸学习

 

优质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又承载着学生知识建构、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功能,同时兼具人文教育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大学校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图书馆以及各种信息源,但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备这种资源意识。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更为突出。

 

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十分重视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作用,不断积累和建立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涉及五个系列,包括经典心理学影片、国外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必读书籍、网易名校公开课以及“普通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阅读空间,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关联这些资源,在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学习内涵,提升专业学习品味,挖掘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强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专业学习丰富而充实,彰显了专业的魅力和大学生活的吸引力。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措施

一、提高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重要性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接受教育、更新知识已成为人们终身的需求和权利。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托,在实现人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从客观上要求普通高校要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保证。同时,我国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是为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因此,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应将质量视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以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赢得自身的地位和社会的尊重。

二、影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行为缺乏有效的监控

目前,各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竞争激烈,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和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各普通高校纷纷在校外设立教学点或函授站,但是对办学资格缺乏严格控制,且对校外教学点或函授站的教学管理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另外,有的学校担心管理严了会影响到招生,学校缺乏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或者虽有制度却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够,不能进行比较严格的全过程教学管理,造成混文凭现象十分严重,教学质量意识淡薄,导致其教育质量失去有效控制和保障。而且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估、检查不够,成人高等教育几乎是高校自己的办学行为,主要依靠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行为未能进行有效的监控。

(二)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重视不够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普通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均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质量监控、教育科研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扎扎实实地抓,存在着严重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另外,许多高校在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是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而是以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作为办学成效高低的主要评价指标,尤其是近年来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以及不同形式部门委托的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对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的考生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得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也在下降,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的手段,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盲目开设新专业,忽视教学质量管理,直接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缺乏一支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师资队伍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没有一支专门从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兼职教师,缺乏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其教学任务主要是聘请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来完成,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等特点不能把握,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不能很好的把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多数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不能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实施教学。而且大多数承担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任课教师都已经承担了普通高教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是超负荷上课,加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偏差,认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要求都比较松,因此,对教学也比较马虎,课堂教学监管不力,上课随意性较大,存在着随意缩短面授时间和压缩课时量的情况,教学效果不佳,而有的普通高校对此现象还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约束,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长期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尤其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上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忽视了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成人教育的特点体现不够。培养计划的制订没有进行认真的研讨,有的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专科、专升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基本一样,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较弱,有的学校在操作中将此环节舍去或象征性地予以保留。有的学校盲目开设新专业,有什么生源就开设什么专业,而培养计划的制订往往滞后,造成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办学质量。

(五)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缺乏规范管理

一是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对象大多数是在职者,主要以函授教育为主,而学员基础素质差异又较大,有的学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岗位不对应,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比较低,课堂纪律比较差,作业不做或者不按时交,考试作弊屡有发生,大部分学员对学习过程没有正确的认识,混文凭现象十分严重。给教学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在教材的选用上比较随意,缺乏成人教育特色,而且在授课上也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进行“量”的变化,而没有真正从成人教育出发进行“质”的变革。三是考核方式单一。忽视了成人教育的特点,简单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考核方式,以“记忆型”为主,造成教师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短期学习目标,学生对很多课程的学习内容根本无法理解和消化,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效果不佳。

三、提高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一个以教育主管部门宏观管理、高校自我保证的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外部保障的主体,应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从宏观上指导、统筹、协调、检查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而评估是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可以起到检查、监督的作用。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也应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办学规律,建立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估制度,组织评估专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进行评估,规范其办学行为。而作为普通高校应切实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及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并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建立以课堂教学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与监控为主要评价内容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按照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和监督,从整体上保障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稳步提高。

(二)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保证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直接的社会效益。成教学员参加学习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他们将学习成果应用于生产和工作中,能直接有效地提高其所在单位的工作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作为普通高校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办学质量作为办学的中心,并根据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场所分散,教学时间又多在周末或节假日,容易放松要求等特点,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只有加强对每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要建立督导管理制度,可聘用已退休的责任心强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教师,参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对教学进行督导与检查,及时了解学员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成人高等教育面授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如何在较短的面授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尤为重要。要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时间、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等方面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规定学员必须参加面授学习,并将出勤情况与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挂钩。三是加强对学员的自学指导和课后的作业管理。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是以函授为主,函授教育主要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因此,必须加强对成人学员自学的指导,认真组织编写自学指导书,规定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指明重点,布置一定的作业,要求学员按时完成,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制定作业管理规定,督促学员深入学习、巩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并将作业情况与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挂钩。占有一定比例,将学员在平时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经过回收、分类、整理并予以解决,提高学员的自学质量。

(三)制订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理论扎实、应用能力强、实践型、职业型人才。因此,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突出成人教育“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把握“能力为本、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要充分考虑成教学员文化基础状况和成人特点,不能成为全日制培养计划的翻版或是简单的课时压缩。课程设置应体现职业特性与岗位需求,加强实践环节,增加职业资格考试途径。既要注重内容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员业余学习,学习时间较少,而社会和工作经验较丰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却相对较弱等特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保证主干课程基本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保证学员有足够的时间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

(四)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结合成人教育的工作实际,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管理,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员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实施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在教学管理上应逐步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和重新学习制。由于成人学员多数为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只能业余学习或短期学习,采用集中统一的学年制来要求学员,显然不太合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实行弹性学制和重新学习制,可以使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条件安排学习,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并通过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管理的效率与科学性。

(五)深化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加强考试管理,提高考试质量

考试是督促学员学习,使学员深入理解、消化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把考试建立在真实、全面地考查学员综合素质的基点上,这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成人学员具有记忆力差而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必须改革成人教育课程考试方法。一是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深化成人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按照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考试内容和方法、手段进行综合的整体改革,建立各具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考试质量。课程考试可分别采取闭卷、开卷、口试、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论文、完成作品、实践操作、设计、调查报告等方式。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考试方法,以促进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可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逐步建设试卷库和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二是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其考试内容应该重视考查学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记忆型内容;多考查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员考用一致,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诚信考试的自觉度,使学员真正将考试由原来的要我考变为我要考。三是必须加强成人教育的考试管理。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要加强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重视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重视监考教师的选配,严格执行各项考试规定。通过弘扬优良考风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营照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考试质量。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实践;创新

语言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个人自身的综合能力,对个人今后的发展也会有直接的影响。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学习普通话的人数也逐渐增多。高职学生在离校之后直接进入社会,而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表现。语言能力可以作为评价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参考标准。提高高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成为了改善高职教学现状的重要内容。

一、普通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的学校并没有将普通话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只有在师范类、播音类等专业才会较为重视普通话。尽管有些院校会设置类似的课程,但是由于某些问题的存在,整体开展的效果不佳。

1.学生对普通话认识度不够

我国的很多地区,方言各不相同,由于地方口音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多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学生在一起交流使用的主要是普通话,但由于很多学生认为普通话只要能够让对方听懂就可以,并没有对普通话的发音各方面标准进行规范。而且由于小时候教师教学的一些影响,对很多学生的发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时之间也无法改变。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有义务也有责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进一步规范普通。社会赋予大学生更多的责任来带动文化水平的整体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秘专业教学提升,提高全民素养,推动各族各地区文化的和谐交流。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也是个人未来求职中的基本需求。

2.普通话教学的普及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设定有多类不同的专业,理工科院校与文科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大不相同。高职院校中接触普通话相关的课程主要是《大学语文》。但是近些年来逐步取消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设定,使得很多的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基本没有任何的课程与普通话相关,对他们的普通话也没有设定任何相关的要求。这也就出现一种现象: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质较文科生差一些。而且很多的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没有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课堂是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关键还得看学生自己,能否在有限的时间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但是很多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停留在能够听懂的层次,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要求。加上网络语言的肆意侵蚀,很多的流行词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遣词用句都不是很规范。普通话的学习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练习中没有给予重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不能得到提高。

二、创新普通话教学的方法分析

1.创设有趣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重要前提。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教师自身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针对开设的普通话相关课程,需要相应的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自动自发的开展标准的普通话练习。例如,在学校内部设定专门的的练音室,组织定期的朗诵、演讲比赛等,给学生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也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找回自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普通话水平。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较为有趣的课堂作业,普通话教学本身难度不高,重点是能够用心去学。例如在课堂上播放一个电影的小片段,看完之后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分享自己的一些收获,在表达个人观点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2.丰富普通话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话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通话教学内容以基本的教材内容为依据,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开始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一个即兴说话,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学校讲述完之后,对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有选择的分析操练,对相关知识进行有目标的扩充.让学生加强记忆,这有利于学生自然、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引入课程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勇气,能够自发地进行学习。普通话中的语音训练严格按照语音学习的心理规律,形成教法的良性心理循环模式,把简单重复的语音练习变为有趣味、创造性的练习,从而让更多的学生重视普通话练习。

3.设定普通话等级证书制度

很多高校都有一种“考证热”,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注重考各类证书。学校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校重视普通话这门课程,将普通话设定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不分专业。并且普通话有设定专门的考核制度,有对应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有通过等级考试的人才可以顺利毕业,否则会延缓毕业,以此来激发学生重视普通话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话教学的创新和实践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丰富普通话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普通话等级证书与毕业证书相结合,引起学生对普通话课程的重视,从而逐步推动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吉琳. 以普通话教学促进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0).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有氧健身课程;有氧健身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03-04

21世纪,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担当者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建设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之一,它既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如何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建构与当代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及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新的体育课程体系,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环节,是我们高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而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建设即是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的要求,又是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1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理论建构

1.1概念界定目前,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来看,可将以下运动课程列为有氧健身课程:如“游泳、自行车、定向越野、跳绳、快走、慢跑以及有氧健身操、轻器械健身操、体育舞蹈、瑜伽、普拉提、排舞、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芭蕾形体和啦啦队等”。这也称为列举式概念,但各普通高校对概括式概念众说纷云,莫衷一是。

作者以山东省《有氧健身》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综合大量国内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对国内、外相关资讯的搜集,把“有氧健身课程”界定为“具有有氧运动特点的、以发展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体育与美育完美结合,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终身体育为目的的体育课程”。而“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则界定为“依据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以实现有氧健身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对有氧健身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外群体、学生社团、训练与竞赛这四个层面和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七个模块进行建设的具有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山东省有氧健身精品课程的建设着重把有氧健身课堂教学、课外群体和校外竞赛等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外竞赛活动纳入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中,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联系体,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体精神,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创造环境;在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与考察的同时,为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体育素养搭建平台。

1.2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意义在实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21世纪,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所在,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础工程。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体育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发展趋势,决定着高校体育是否能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有氧健身运动发展成为高校的有氧健身课程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进程。将各种有氧健身运动项目科学化、理论化、课程化使得高校的有氧健身课程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符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在现行体育课程体系的宏观指导下建构顺应时展的、科学的、具有创新理念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案例的经验与特点

1.3.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为了进一步配合本科生教学改革,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素质教育,探索开发有氧健身课程新的开课形式与内容,改革有氧健身课程现有考试制度和评教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把原有以单一教学内容为主的健美操课程,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改革,从2005年起历经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健美操》精品课程、山东大学《健美操》精品课程和山东省的《有氧健身》精品课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1.3.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开放的管理机制。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根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三学期制”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实行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教学选课制。

多样化的课程结构。有氧健身课程分为必修课、通识课和第三学期课。必修课为有氧健身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实行“阶梯式”教学,即基础入门课程、中级课程、提高课程与运动训练综合课程,通识课和第三学期课将面向全校的学生(包括研究生),采用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群体、校外竞赛相结合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丰富的课程资源。把原来单一的健美操课扩展到现在的有氧健身操、轻器械健身操、体育舞蹈、瑜伽、普拉提、排舞、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芭蕾形体、啦啦队和定向越野等十几门有氧健身课,引进并开发了当代学生所喜爱的极具时尚、富有活力的系列有氧健身课程。

科学化的网络系统。《有氧健身》作为山东省级精品课程具备一套科学的、健全的、完善的网络系统,如申报网站、课程网站等。自2007年,山东省有氧健身精品课程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使学生不但把网络作为学习的第三课堂,进行查阅、观摩、咨询与沟通,同时还使学生在网上完成选课、教学评估、体质测试预约与信息反馈、多媒体教学和学生成绩录入与管理等工作。

山东省有氧健身精品课程网址:。

综合的学生评价体系。结合课堂教学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指标对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结合课外群体、竞技训练等内容对学生的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进行评价;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为评价方式,做到“以学生为本”,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r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科学化的教学监控机制。学生可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等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实施网上评价。这样既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又避免了抽样误差,还可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

2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当前,随着国家教育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的颁布:“终身体育”、“以人为

本”、“健康第一”等理念便引领着高校体育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逐渐走向深入并日趋完善。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也皇现多元化态势,主要表现为健身需要、娱乐需要、健美需要、个性化需要、终身体育需要和多样化需要。在此背景下由“娱乐体育”、“大众健身”、“休闲体育”倡导下的一系列社会新兴的、流行的、代表当今时尚的有氧健身项目也迅速地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作者通过对国内大量资料和文献的查阅与对比,发现我国普通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繁乱而肤浅。如2-3个学期中,健美操的教学内容会包括有氧健身操、轻器械健身操、体育舞蹈、瑜伽、普拉提、排舞、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芭蕾形体和啦啦队等有氧运动项中的2-3项,而且大多数属于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单独开设以上个别有氧运动项目的学校,其课程资源匮乏,内容单一、师资薄弱、缺乏统一性。

作者在调研问卷中还发现,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均出现对有氧运动的概念和健身效果混淆不清的现象,对有氧健身课程没有提出过具体的界定概念,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尚在摸索与整理中。

2.2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1“有氧运动”的健身理念未得到重视随着体育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的不断深入,针对体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内容,全国的普通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何为“健康第一”?如何贯彻“终身体育”?它们的指导意义何在?什么样的运动能给人带来健康?什么样的运动属于终身体育范畴?这些字面下的隐性问题是否得到了我们所有体育改革者的重视?因此,“有氧运动”、“有氧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有氧运动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有氧运动与有氧健身课程的关系”等等的概念与理念,同样也没有得到我们部分高校的重视。

2.2.2有氧健身课程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大纲不规范、评价体系不健全及相应教材;建设与更新滞后的现象存在于部分高校中在普通高校中健美操的课程建设比较规范,相应的教学文件也比较齐全。然而,在高校中主要以健美操来替换有氧运动却是偷换概念。首先,经网上和文献资料的查阅,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均以《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的1~4级内容为主体,而有氧健身操、体育舞蹈、啦啦队、排舞、瑜伽、普拉提、轻器械操、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街舞健身操和形体训练等众多有氧健身运动项目,只出现在了健美操课程的介绍、热身和整理部分中。而在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等少数普通高校已经单独开设了体育舞蹈、啦啦队、普拉提、瑜伽、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街舞健身操、轻器械操、形体训练、游泳、自行车、慢跑和定向越野等具有有氧健身运动特点的部分课程,其教学文件也相应齐全,但相应的教材建设与更新确略显不足。

2.2.3有氧健身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群体活动脱节现象严重根据不同特色的有氧健身系列课程,指导学生开展与参加相应形式的表演、联赛、团体操等多种课外群体活动。通过课外群体活动与校外竞赛的开展,同时又能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课堂教学与课外群体、校外竞赛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课外群体活动仍然开展的不规范、不系统,仍没有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整体结构。

2.2.4由于我国有氧运动兴起的时间尚短,各类新兴有氧运动项目在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中还没有被列为独立的专修课程,如瑜伽、排舞、普拉提和街舞等因此,普通高校中承担教授有氧健身课的教师紧缺,开设的有氧健身系列课程有限。而在各高校的俱乐部中也只有少数的有氧健身项目得到了关注。所以在高校工作多年的体育教师和新毕业的体育教师对有氧健身项目的培训与再学习,急需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与支持。具备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学生的前提,是贯彻“终身体育”与“健身第一”理念的基础。

3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为了建立一套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当代大学生体能特点的、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戒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强身健体与终身体育锻炼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的综合素质,构筑“课堂教学”、“课外群体”、“训练与竞赛”、“健美操协会”四大支撑保障体系,实现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通高校体育特色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

3.1课程目标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课程目标。从社会学科及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有氧健身课程的理论基础,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课程目标应详细的划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3.1.1总体目标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总体目标将体质与健康分开叙述,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国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3.1.2具体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有氧健身课程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

在层次上,高校有氧健身课程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体现个性教育的原则,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目标的设置上体现出了科学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有氧健身课程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前者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强制性;后者则是针对部分学生有所长又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自由度。

在领域目标上,将有氧健身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领域对体育课程的特点进行扩展,使有氧健身课程目标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具体目标。

3.2课程设置

3.2.1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开发有氧健身课程新的开课形式与内容,在各项制度健全的情况下,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考虑了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把有氧健身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完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总体设计。

3.2.2以学科为中心根据有氧健身运动项目知识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以有氧健身必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实行由低到高的“阶梯式”分级教学。课程内容主要以大众健美操、有氧搏击操、有氧踏板操、啦啦队、瑜伽、排舞和芭蕾形体等;而在通选课和任选课中,可设有基础的普拉提、体育舞蹈、有氧踏板操、有氧搏击操、街舞健身操、定向越野、游泳、自行车和慢跑等课程。普通高校可根据本校特点灵活多变地组织有氧健身课的教学内容。为实现有氧健身课程目标,有氧健身课程应注重课堂创编教学与学生社团合

作,使课外有氧健身项目的群体活动、校外的大众健身活动、竞技比赛和大型团体操等体育活动相结合,使学校融入社会,让社会走进课堂,形成具有课内外与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氧健身课程结构。

3.2.3最后以社会为中心有氧健身课程整体设计是从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学生积极参与有氧健身活动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效果体现在学生能自觉地通过有氧健身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能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有氧健身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在课堂上的创编教学过程中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通过有氧健身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担负对社会的适应或改造能力。有氧健身课程设计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在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新型高校人才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图1)。

3.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普通高校对有氧健身课程的评价应以课程的结构建设为主体,借鉴布卢姆的评价体系把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作为达成预定教学目标的序列手段,结合课内外的教学、群体、训练等指标在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段实施以促进预定行为目标的达成。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性评价(图2)。

有氧健身课程评价体系应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脱离以往教学考核评价的定位和定式,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能。发挥培养体育爱好的积极作用。考核评价应做到课内、课外并重,注重健身过程的评价和健身能力的评价,把体育爱好的培养,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4 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构途径

4.1观念更新、勇于突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健美操的英文原名(Aerobics),意思为“有氧操”,从含意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健美操运动的基础和实质是有氧练习,是有氧运动的一种。那么,我们就要树立健美操与有氧运动的概念互融,形式互通的新理念。开发有氧运动项目在高校开课的潜力,使学生接触、接受和掌握更多的有氧健身运动项目,为他们提供“终身体育”的健身方法,以此实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

4.2注重案例分析,关注示范效应,培养优秀典型体育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中仍处于不断深入与探索的阶段,任何一个好的典型与案例,对新理念的树立与形成,对于改革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这将使普通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有据可查、有章可依,在借鉴与总结示范者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加快改革进程,使普通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合理与完善。

4.3有氧健身课堂教学内容应与各普通高校的课外群体活动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源泉,与学生社厨活动相结合,组织学校各级别的与有氧健身项目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团体操表演、各类有氧健身项目的联赛,集中展示课堂教学成果;并通过比赛选拔优秀运动员进入学校的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竞赛。

4.4搭建网络互动平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普通高校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独天得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网上科技资讯,使普通高校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建设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5 结论

有氧健身课程建构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和勇于实践的产物。一方面,它紧密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是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另一方面,它又是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建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体育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教学及课程体系为突破口,以满足新形势对大学生成才需求为目的,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的。

5.1转变传统观念,更新体育理念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新一轮改革热潮,无论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还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甚或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创新,都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育课程不被沦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就方须转变某些传统观念。比如转变以竞技体育为主干设置课程的观念,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将体育真正作为育人大系统和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育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再造。

同时,必须更新阶段性体育的理念,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的现念转换。构建具有民族性、社会性、国际性、系统性和终身性的有氧健身课程体系,切实筑牢“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新的体育理念。

5.2尊重体育规律,规范课程评价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充分尊重体育规律。包括体育运动规律,体育育人规律,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特别应遵循“体育手段与增强体质的一致性规律”和“体育过程与增强体质目标一致性规律”

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思考

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高级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但普遍与国家制订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艺术教学管理方面展开讨论。

1 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1)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除一部分部属高校,如清华、北大、川大等将艺术课程设为必修课外,大多数普通高校将其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艺术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如重庆大学,按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艺术来设置。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有的高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所开设的艺术教育门类较少。

(2)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艺术素质。目前,大学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和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的情况。各大高校举办了艺术社团、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但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3)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大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教师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与中小学相比,高校艺术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材差异较大,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艺术教育的质量评定没有基本底线,教学没有动力和压力。

(4)高校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注重科研,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其中。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艺术教育关注较少,所投入的经费有限,造成教学设备的短缺和设备的落后。

(5)高校师生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师生在认识上,对艺术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把大学作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机构,而没有认识到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结果反而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就业机会上有所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艺术抱有较大的兴趣,乐于参加文娱活动,大多数艺术教师对工作抱有热情和责任心,热爱艺术和教育事业。由于艺术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与获得毕业文凭没有必然的关系,以及艺术专业就业的局限性,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学生学习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 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明确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高级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好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让学生在集体主义、崇高理想的价值观指引下,在一定范围内自我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断地以高尚的情操修正自己的行为,完成各项工作和学习任务。在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管理上,要坚持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2)构建人性化的艺术教学管理制度。“以人为本”是高等学校各项管理理念的基础,艺术教学管理首先要从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出发。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艺术特点的氛围中,良好的管理应当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高校艺术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应与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要始终服务于教学活动,明确艺术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项教学管理制度、政策、措施的出台都要符合这一目的。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做到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而不是“压人”“卡人”“整人”。要形成科学、严谨、生动、活泼、宽松的氛围,使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艺术教学管理者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在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要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高等教育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高校艺术教学管理创新。

(3)提高高校艺术师资水平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又区别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因此,从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也就是说,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是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的双面素材,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高校艺术水平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普通高校要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活跃艺术教育,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普通高校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各种艺术社团组织。例如,成立合唱队、乐队、书画社、摄影社、诗社、文学沙龙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如举办校园歌手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展览、绘画展等活动,并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的由学生自己开展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黄小明.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J].艺术百家,2004(1):117119.

[2] 孟抗美.关于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 周剑.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C].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