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2:59:24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范文篇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各地要建设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根据这一规定和省政府20*年重点工作安排,现就第三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创建示范性高中是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促进我省把庞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地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这件惠及人民的实事抓紧抓好。二、明确思路,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创建示范性高中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兼顾城乡,协调推进;鼓励特色,支持民办;严格标准,以评促建;动态管理,不搞终身。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整个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充分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20*年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任务是:再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50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00所,使示范性高中总数,省级达到170所左右,市级340所左右,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占全省总计划的45%以上。三、分类指导,进一步扩大创建范围。目前全省还有49个县、市没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这些县、市是今年创建工作的重点。各省辖市要加大指导力度,原则上要把这些县、市全部纳入创建范围;对于已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地方,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做好复查准备,另一方面要力争更多的学校进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行列;对其他一般高中也要对照创建标准,加快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四、优中选优,科学确定候选学校。为了鼓励竞争,体现优中选优,今年省教育厅确定参评学校62所。通过综合考虑各省辖市普通高中学校数、市级示范高中数、所辖县(市、区)数、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等因素,将62所申报计划分配到各地(见附件一)。各地要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科学确定候选学校。确定候选学校时,既不能脱离实际,求全责备,也不能迁就照顾,降格以求。申报具体条件按《*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基本要求和评估办法(试行)》(教基〔20*〕324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评定第二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基〔20*〕652号)执行。候选学校的先期申报工作采用简易办法,省辖市教育局提交申报请示,附学校办学情况申报表(见附件二)和学校所在地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情况表(见附件三)。请各地于3月底以前将书面材料和电子文稿一并上报。超计划申报的,我厅一律不予受理。为统一标准,5个重点扩权县(市)候选学校计划包含在省辖市计划之中,具体分配办法由省辖市和重点扩权县(市)协商确定。五、重在过程,适当增加评估次数。为了体现以评促建,今年过程评估由往年的1次增加到2次,第一次过程评估在4月进行,第二次在9月进行,以此督促各地加大创建力度,提高创建水平和质量。六、把握导向,突出实施素质教育。示范性普通高中要示学校发展水平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其示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先进的办学思想,示教育理念之范;二是有一流的教学设施,示办学条件之范;三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作用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成效突出,示教育功能之范;四是管理水平较高,示学校管理之范;五是教学改革富有成效,示教育创新之范;六是教育质量优异,示办学效益之范;七是带动辐射其他学校,示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之范。就一所学校来说,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主动发展三个方面。各地在工作指导中,要突出实施素质教育这个重点,把握素质教育这个灵魂。七、规范程序,确保评审公平公正。第三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审仍采取“市级推荐、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省厅决定”的办法。具体方法仍按照《省教育厅关于评定第二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基[20*]652号)执行。今年要进一步完善评审的程序和办法,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一是评选的政策、数量、程序、方法、结果等要透明,以体现公开;二是全省标准一致,体现公平;三是选聘素质较高的专家参评,人员组成要合理,还要请纪检监察的领导和公证人员全程监督,确保公正。各地、各学校要正确处理“名”与“实”的关系、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正确看待评审结果。入选较多的地方不要骄傲自满,要乘胜前进;较少的要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看到本地、本校存在的差距,不断总结经验。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化解矛盾,减少杂音。*

普通高中范文篇2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完整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满足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需求,为所有学生奠定共同的发展基础。

2.选择性原则。赋予学校、学生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校办出特色。

3.科学性原则。按照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特点和要求,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合理设置和安排科目及模块。

4.实践性原则。充分考虑*市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从实际出发,保证所有普通高中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实效。

5.有效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区情、校情,按照“效率优先,有序推进”的原则,使各类高中都能得到健康、和谐、有特色的发展。

(二)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有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每个科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三)课程设置及说明

1.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必修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执行。

选修Ⅰ模块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分类别、分层次设置。

选修Ⅱ模块是各普通高中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见表1、表2:

2.课程设置说明

(1)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全部开设。

(2)关于选修课的开设要严格遵照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执行。

(3)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个学习领域各科目的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即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必考内容);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择修习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数学选修ⅠB每个专题均为18学时,学生需在其中选择两个专题修习);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修习。

在选修ⅠA的模块修习中,修习文、理方向学生按各科目要求选择模块,艺术、体育特长学生在修满必修学分后,可按自身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科目的模块。

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完成必修学分所需修习的模块,以及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修满必修学分所需修习的模块,由学生在全省指定的范围内选择。

学生在八个学习领域各科目的选修中,至少要获得22学分。

(3)学生必须修习选修Ⅱ课程,至少获得6学分。

二、课程管理

(一)学制与学时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年分为两学期,每学期分为两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研究性学习应保证270学时;社会实践共3周;社区服务不少于10个工作日。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设计为36学时(2学分)。

各学科周课时安排建议如下:

*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周课时安排建议

说明:

(1)表3只是学科教学的周课时安排建议,选修Ⅱ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复习的课时由学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和本校实际统筹安排。学校应指导并保证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

(2)学校应当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其中每学年一周的社会实践宜集中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宜适当分散安排。

(3)学校可根据实际,自主确定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科目的开课顺序、开课方式。

(4)有些学科的部分模块学习可能会出现跨学期现象,学校在教学中要加以关注。

(5)关于高二的课时安排,将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精神和我市的实际再行确定。

(二)课程修习要求

1.学生课程修习通过学分和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管理。学校通过学分反映学生的模块修习过程和状况。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检测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2.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

三、课程实施

1.学校每学年的课程设置必须涉及到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

2.学校要加强薄弱学科和新设置课程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校要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内容,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视学科实际,逐步增设选修课程。

4.学校在高三年级应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

5.学校在保证开设好必修模块的同时,应科学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拥有较大的课程选修空间;同时,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选修Ⅱ课程的修习。

6.学校应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普通高中范文篇3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了解**教育先进地区普通高中的办学情况,学习借鉴优质高中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实施的经验,解读先进地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成功的原因与操作过程。通过听取教研室领导、学校校长介绍,实地考察了解、深入课堂听课,深入教研组座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等形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我市普通高中教学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与策略,全面提升我市普通高中办学效益,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上篇概况与经验

一、重视教科研工作体系建设

**市教研室的教研、科研工作,组织体系完整,工作制度健全,常规工作开展有序。科研工作不搞纯理论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教科研课题坚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做到了教科类研究课题与教研类研究课题并举。教研室每年都根据教师的实际分不同的层次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二、扎实搞好市级学科基地建设

**设有市级高中学科基地9处。学科基地的主要任务为组织、承办全市的学科会议,组织试题的拟定与审定等活动,在全市学科建设中起带动与辐射作用。市教育局每年给学科基地拨付一定的活动经费,并依据高考成绩给与一定的奖励。学科基地的设置、组织管理由市教育局负责,学科基地的业务指导由市教研室负责。

三、加强高考备考的研究

1、坚持学法指导,注重优秀生示范、榜样的引领。

每年**市教研室都将部分学习品质好、成绩突出、中等生转化成优等生的学生请列市里来,让他们谈学习的思路、学习的方法、学习提高的捷径等,录像后,组织新高一、新高三学生观看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

2、与考试中心同步思维,加强试题的研究。

高考试题的命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应尽量做到与其同步思维。**市教研室每年都设法参加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组织的试题评价会,每年在春节前都要与考试中心的各科秘书见面,了解信息,增进友谊与感情。从不同层面了解命题的过程、思维的方式、操作模式等等,从而强化备考的针对性与方向性。

3、坚持抓知识的结合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骨干教师积极地编写“学案”、“个案”,起到引领的作用;教好第一遍,学好第一遍,搞好第一轮复习;选好资料,只用一套,用好一套;讲必精,练必批,批必评,错必纠,要保证练习的充分必要性;针对学生实际的自编练习有明确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向教学常规要质量,建立课堂教学的双目标结构,即:知识目标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认识能力的目标。

对一些模糊点也有自己的主张,例如“校本课程”不鼓励,“地方课程”慎重进行。

〔**中学〕

一、基本情况

**省如东高级中学,1938年建校,1955年办高中,1978年定为省重点,1991年通过**省部级重点中学验收,**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占地240亩,现有60个教学班,师生3800人。学校追求的目标是“生态型、人文性、数字化”。高考成绩连续10年位居**省重点中学前列,有三名学生成为**省文理科状元。每年有95%以上考生入本科,其中70%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大等中国80强名校。学校为股份制民营机制。昌亚平校长说,是用自己的力量办了学校。连续11年高考位居省第4名,“二高”即平均分高,本科人数高。

学校的困难是:教学起点难以把握,平均分班,生源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特别是来自城市如南京、无锡、苏州的学生;政府投入不足,光靠学生收费,每生3万元。

学校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教师要有分层教学的思想,做到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对优秀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辅(放,主要指增加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辅,指辅导);对中等的学生以辅为主,辅中有放。

二、特色经验

(一)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目标责任制。

每年九月下旬召开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校长与各班主任及高三年级各科备课组长签订责任状,确定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年级组对县教育局下达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下达到每个班级。同时对学科教学加强过程目标控制,每次全县统考,在全体学生参加统计的情况下,各学科要保证年级均分在全县处于领先位置。在目前高校招生规模年年扩大,社会对学校升学率的期望值不断升温的新形势下,在狠抓高分群体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加强与名牌大学的联系,把提高学生升学档次作为努力方向。扎实抓好高出本一线60分以上的高分群体,第一学期期中统考、四县联考及市一模后,召开年级前三十名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对学校教学的意见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参加高考。加强竞赛辅导,力争一等奖人数有较大突破,为高分群体的培养奠定基础。各班对高中入学的中高档学生进行跟踪分析,确保高分层学生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学年度初制定教学工作备忘录,按时间、按部门分解工作目标。备忘录第一学期按月制定,第二学期前半段按周制定,二摸考试后按日制定。工作目标层次分明,即:明确学校高考成绩在全省的位次要求,班级本一、本二上线目标,学科高考成绩在全省的位次要求,学生本人的学习目标、要求。

(二)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

校级班子分工,每人联系一个年级抓教学,靠前指挥。配备管理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分管年级,加强对年级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中的统筹、协调、督查和激励作用。对第一次做高三班主任的教师落实新老挂钩和专人指导等措施,对新接班的分管主任和班主任,做好年级或班级情况的交接工作。定期召开年级分管主任交流会,实现管理经验的共享与互补;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及时交流经验、通报情况、分析现状、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公务员之家:

(三)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

在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作用的同时,注重备课组建设,要把备课组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重头戏。各年级精心选配备课组长,加强备课组长的责任制落实和备课组的目标考核。要切实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控制,将备课组活动排入课程表,落实固定地点、活动内容和主讲教师,将教法研讨和资料使用作为备课组活动的主要内容。针对目前高中事业规模扩大的实际情况,集体备课要备好教学的起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做到面向中下层,课堂上教好第一遍,同时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夯实基础、滚动提高”上下功夫。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起点恰当,容量适度,落脚准。文科类科目强调学生背诵记忆,理科类科目加强训练和规律总结,强化应试训练,复习突出“讲、练、评”三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达成度。所有教师从研究学法入手,切切实实改革教法,认认真真指导学法,把学法指导渗透到一切教学过程中,并且有计划地进行阶段小结,促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

教学处和督导室加强对备课组活动进行督查,将备课组活动一览表交教研室,高三年级定期邀请教研员参加学校的备课组活动。加强听课交流,组织好听课后的评课活动,任课教师每学期每人听课与被听课不少于20节,至少写1篇教学总结分析文章。中层以上行政人员每月听课不少于八节,并及时将听课评价交分管校长,每月安排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校长评课。督导室充分发挥其督查、指导、参谋作用,教学处切实做好教学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全县统一的教研、科研活动,并为在本校开展活动给予支持与便利。

(四)充分发挥教学骨干队伍的作用

在统筹兼顾、优化组合的前提下,努力营造师徒结对、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落实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新教师的责任制,切实发挥他们在平时教学中的凝聚力和骨干带头作用。在努力实行循环教学责任制的同时,保证高三年级有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把关教师,凡第一次上高中课特别是第一次上高三课的老师,都必须先听同学科其他老师的课再上课,教案要在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指导认可后再实施,尽快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新教师通过听课、说课,上亮相课、过关课、汇报课、比武课、研究课等形式,力争在1年乃至更短的时间里入门,不断提高,缩短骨干成长的周期。

(五)切实抓好教学六认真的落实

认真学习、把握和运用新大纲、新教材,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要研究所教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做到以新思想、新理念来统领教学,切实增强教学中的高考意识。把教学六认真落实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一是认真备课,备课要在吃透大纲考纲、教材的前提下,强调备好学生,备好教法,备好例题和练习;二是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杜绝废课,不讲废话;三是认真选编、批改、评讲作业,作业精选精编,认真批改,讲评到位,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任课教师建立错题档案,抓实学生的错题订正,提高目标达成度,每学期每科自编专题训练与试题不少于15套;四是认真辅导,在集体辅导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个别辅导,通过辅导,实现培优拔尖和医瘸补缺两不误;特别是针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对一辅导,然后通过成绩检验,效果不行的要分析原因,查找是否个别辅导。五是认真组织考试,不断研究考试的模式与方法,从编制试卷、批改分析到整合讲评,都要以效果为落脚点;六是认真组织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让尖子学生有用武之地,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空间。

(六)切实加强考试管理,狠抓考试的三个环节

考前抓命题,确保试题的质量。指定专人出题,并由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把好质量关。要求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和前阶段作业质量情况有针对性地出题,每份试题都印上出题人和校对人的姓名,并送一份到教学处。

考中抓监考,每次考试,都按照高考的要求,全年级分科混编考场,发准考证、桌上贴号码,单人单座,不准用计算器和胶带纸,并要求教师按高考的要求严格监考,学校分管校长、分管主任正常进行督查和巡视,造成一种实战的氛围,确保考试能正确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正确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确保学生经过训练能以平和的心态进入考场,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考后抓分析,教学处和年级组及时搞好数据分析,及时开好三个分析会,即学科组分析会、班级分析会和年级组分析会,一是对照试题的目标达成度分析学生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各能力点的达成情况及主要存在问题,对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好的部分在后面的复习中有针对性的给予进一步的加强。二是分析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补差辅导的效果,针对学生试题中出现的问题,是知识缺陷的补知识,是方法问题、习惯问题的在个别辅导面批时给予点拨和指导。三是按照学校下达指标的达成情况,分析班级现状,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实行全校期中、期末、高三联考和模拟考试等交流会审制度,凡成绩滑坡的班级班主任和学科备课组长,必须亲自到分管校长和年级分管主任处汇报,年级主任每月一次向行政会或校长办公会汇报年级教育教学管理情况。自查差距找原因,落实措施促平衡。

加强对学生英语口语、听力、计算机及实验操作的教学和考试考查研究,所有年级均安排每天15分钟的英语听力时间,确保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开足开齐计算机课和所有理化生学生分组实验,确保计算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七)积极参与各级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搜集、整理、分析和合理使用高考信息

加强与市、县学科基地的联系,积极配合教研室组织教研活动,上好教学示范课,编写参考试题,精选精用资料,学生一科一种为主,教师一科多本,每校每科都要在精选精编(特别是自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高考资料库,并进入学校数码工作室,实行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共享。学科教学大纲做到人手一册,高三的新教材和相关复习资料及时提供给高二、高一备课组,使高一、高二的教师提前进入状态,实行高中教学资料年级交接制度,对资料交接好的高三备课组进行奖励。

重视高考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与研究,要积极引进、消化和运用高考信息,依托全县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筛选和学科信息,实现全县资源共享。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科专题研讨活动。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学年举行一次面向全县完中的公开教学活动,加强与挂钩学校之间的联系,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教学管理经验,促进共同提高。

加速微机管理教学和处理信息的进程,培训计算机操作人员及时做好成绩数据分析。提高教研室下发的统计数据的利用率,指导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和发现有效的教学研究信息,努力将信息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

(八)全面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

评优、晋级、福利、奖金、住房等等,都要向教学一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倾斜。实行校内教师津贴考核发放制,拉开档次,做到优绩优酬。学校每年拿出一定数量(不低于65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在教育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对教师的奖励办法做到终端奖励和过程奖励相结合,针对“3+2”新高考模式下分班后出现的学生群体差异,实行高一、高二同类班级发展性评估和交接班制,每次县统考后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阶段评价,对教学效果优异的备课组给予奖励,及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实施过程调控。每年暑假将组织高三一线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和疗养。

(九)强化“三风”(校风、班风、学风)建设

将“三风”建设贯穿高三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每学年评一次十佳学习标兵,十佳优干、十佳团员、十佳爱校标兵,对各年级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激发学习动力,优化学习风气。确保学生的自学、体育、娱乐、休息时间,形成既勤奋刻苦又生动活泼的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非智力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三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关注女生的变化,要组织女教师走进女生,解决她们的思想问题。从这几年看,女生问题解决的好,成绩就突飞猛进。

(十)要加强宏观指导和部门协调

凸显“教学中心”意识,全校各部门协同作战,全校一盘棋,确保凡是教学需要的一路绿灯。校长室、教学处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作用、桥梁作用,加强对教育教学的全程调控。行政人员每星期至少听二节课,每月向校长办公会汇报听课情况,并由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点评,对薄弱学科、薄弱班级重点分析、重点调节,做好跟踪调查。每个行政人员都要联系年级或学科组,把教学质量同行政人员的工作实绩联系起来考评。

统筹使用优质人才资源。合理安排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各年级任教,既要保证高三教师队伍的质量,又要保证高一、高二年级有一定数量的把关教师。充分发挥我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由教学处定期安排有关人员到各年级、各班级上课或做讲座。

坚持分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同作战,妥善处理好领导与教师、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关系,确保教学整体的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强“捆绑考核”的力度,不断强化整体协调发展意识。根据实际,加大薄弱学科建设的力度,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学科间的平衡发展,以求整体优化与最大效益。保证和协调各学科的教学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不挤不让,统筹兼顾,平时要确保学生自我整理、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

普通高中范文篇4

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究部署全县高中教学工作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动员各高中学校和广大教干教师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刚才,几所学校的教干和教师代表介绍了各自行之有效的做法,谈了今后的打算;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可德同志就高三教学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局长就如何抓好高中教学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高中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教育系统特别是各高中学校广大教干教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推动了高中教学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县一中、二中、美澳学校均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全县各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完备,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营造了良好外部氛围。高考期间,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视察高考准备工作,为高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和谐校园建设富有成效。各高中学校树立“以管理促发展、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不断巩固学校管理年活动成果,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强化学校安全工作,努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向上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赢得了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好评。四是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高考成绩稳步上升。我县这几年的高中教学工作一年一个台阶,甚至一年几个台阶,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高考成绩继续保持上行趋势,全县本科一榜进线1785人,在全市排名上升了两个位次。同时,有3名学生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赢得了社会好评。

应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全县人民是满意的,县委、县政府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全县高中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教干教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县高中教育与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一是教育投入不足,制约了高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满意程度,办好高中教育任重而道远;三是我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认真加以解决,进一步促进我县高中教育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全县教育系统特别是各高中学校广大教干教师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加快我县高中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为高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应着力围绕保障和实现学生学习权益的需要,又要满足教师教学需求,既要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人本管理的原则,又要实现教学常规、学习常规、管理常规的优化,力求教、学、管相统一。要关心高三教师,给他们以温暖,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要关心爱护学生,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空间。要增强名校意识、名牌效应,尽可能培养更多、更优、更高素质的人才。

(二)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素质教育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素质教育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是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尊重和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追求的是更高的、更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要大力抓好办学行为规范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要根据《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在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如何转变我们的管理方式、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这些工作搞好了,素质教育就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有可靠的保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一要进一步完善新教师补充机制,实现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二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特别是要抓好高中一线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教育教师积极进取、敬业爱岗、扎实工作,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三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增强教师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促进教师的特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关心高中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五是进一步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作用。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要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进一步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课堂,切实促进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要建立教师业务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向专家型教师发展。要找准高中教研工作的方法与方向,把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服务作为出发点,努力探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强化学校安全管理,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学校安全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大局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警钟长鸣,严抓细管。高中学校在校学生多、食宿条件落后,加之外部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安全管理的难度加大。各学校要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周密制定安全预案,建立安全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严防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电击、危房倒塌、校园暴力等事件的发生。要与公安、文化、建设、城管、工商等部门密切合作,切实抓好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为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领导,确保2012年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再提高

普通高中范文篇5

关键词: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区域组织与管理实践

一、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要求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出了具体规定,同时明确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办法。至此,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2017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了评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的组织与实施五大方面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新政的一大政策承载制度,必须举全市之力去探索、开发,收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系统数据。实际上,清华附中早在2013年就率先完成了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研发,首先在清华附中一体化的5所学校试用,后来更多的中学先后加入试用行列,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和提升。北京市教委认为,该系统具有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善与提高、实时监测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制定科学有效决策、指导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势,并于2017年在全市所有普通高中校正式推广使用。[1]为落实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精神,2017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新高考第二批试点省市的一个大区,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督导与评估中心的领导和指导下,海淀区教委、区教科院组织全区普通高中校规范、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全方位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区域推进

(一)基本思路

北京市海淀区围绕新高考改革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根据北京市教委统一部署,利用北京市统一平台(即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创造性地实施海淀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群体和个性发展需求,提出区域整体工作方案,并给学校留有自主探索空间。自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全区持续跟踪普通高中学生三年期间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通过连续跟踪调研,总结该评价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二)推进过程

1.初步设计阶段(2017.9-2018.7)海淀区教委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学校试用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基本情况,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市里。根据区级工作方案,组织调研队伍,讨论调研目的和重点内容,研究调研的框架体系,确定了调研的五大模块内容指标,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并将其细化为59个指标,征求学校意见,数次修订调整。2.全面实施阶段(2018.9-2020.7)在确定调研对象之后,进行分层分类抽样,样本包括市级示范校、区级示范校、普通高中校等不同层次学校,涵盖海淀区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在调研中,区教委将市、区联合研制的评价工具下发样本学校开展调研,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走访学校,了解各类学校存在的一般问题和个别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形成报告并提交区教委,为下一个学年的决策咨询提供依据。3.深化发展阶段(2020.9-2021.7)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征集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经验案例并推荐到市里参评,通过对案例进行评优和分析,发现典型,帮助部分学校提炼成果,促进经验交流,其中比较典型的如清华附中、育英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成果。广西、新疆等地专门考察了海淀经验。2020年,清华附中、海淀进修实验学校和北京实验学校(海淀)获评北京市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学校。2021年7月,海淀区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强基计划”招生中的采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提炼总结区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与实施经验。

三、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管理

海淀区每届普通高中学生约有1.2~1.5万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执行北京市要求,包含五大模块共59个指标维度。其中,思想品德12个维度,学业水平16个维度,身心健康8个维度,艺术素养5个维度,社会实践18个维度,全面涵盖了学生校内、校外全过程的学习和成长轨迹。如此庞大的数据不仅要经过学生、教师、家长及学校、区级、市级部门等一系列人员和部门的层层审阅评价,做好写实记录,还要确保不出错并按时上报,任务非常繁重。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海淀区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保证了对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地评价。

(一)建立区、校两级推进机制

海淀区教委根据北京市教委要求制定区级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章立制,积极做好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与指导工作。各学校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组,建立由校长牵头、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各项工作落实到人的学校组织管理机制。每个年级都有1~2位分管德育教学的领导担任联系人,负责该年级工作的全校总体协调;年级组长任负责人,代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学校联系人协调;学校设立支持系统,使学生、教师有疑问能得到及时解答。四年来,海淀区依托“行政部门牵头—科研部门指导—学校全面实施”的区域“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有条不紊地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规范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组织实施

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高中校制定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包含开展干部教师与学生家长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各模块管理细则、赋分原则与依据、教师权利与义务、时间节点要求等内容。同时,指导学校成立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健全组织机构,统筹协调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区教委每年针对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平台使用、学校评价方案以及组织实施等问题,分批分类地对学校管理干部和信息平台技术管理员进行培训,而后再由学校负责人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专业性培训。

(三)固化监督工作流程方法

区教委建立了区级抽查制度,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每年对学校落实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情况进行抽查,抽查学校比例不低于25%。如发现因学校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监督落实不力等问题造成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信息缺失或不足的情况,将对学校主管领导及责任人约谈整改,或予以通报批评处理。区教委发挥引导作用,定期走访调查学校情况。2017-2021年间,区级工作领导小组每学年初都会抽取部分学校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情况走访、座谈,了解学校工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并在全区推广。

(四)用好评优评先制度

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十分细致、艰苦的工作,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且能力较强的干部、教师、班主任等参与。为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海淀区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优评先制度,每年组织区内普通高中校参与市、区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评选,组织开展教师评价案例、学生评价故事征集活动。对于全区评选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推荐参加北京市的评选,并安排专题交流发言,组织学校和教师参与海淀区和北京市的综合素质评价论坛,面向全市介绍海淀区学校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四、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成效

(一)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更新了家长教育观念

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使用有力地引领了学校办学方向,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例如,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通常是学校的薄弱环节,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设置有研究性学习模块,使用该系统后,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加,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显示,各校学生及其家长均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如实填写了学生在学业成就、体育锻炼、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所获奖励和取得的成就,展现了学生在校内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全面、真实的发展信息,让家长看到一个个令他们惊奇的、活生生的、立体的孩子。通过该系统,家长不再仅仅盯着分数,更看到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点滴进步,改善了亲子关系。

(二)转变了教师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评价能力

综合素质评价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更加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亮点、特点,从更加正面、健康、积极的角度看待学生,促进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层次了解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评价能力。例如,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激励性评价,坚持从不同角度评价、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同时,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各学科领域、各学习环节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有效的评价管理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状态。

(三)形成了一批不同类别与特色的普通高中校典型

海淀区普通高中校数量多、学生人数多、办学体量大。区内有人大附中、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3所部级“双新”示范校,11所北京市示范性高中,10所区级示范校,18所新品牌学校,以及17所同样具有一定特色的普通高中校。各类型中都有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学校,总体来说,都鲜明体现了以研究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特点。市级示范校在全市乃至全国发挥了引领作用,如清华附中在区教委的支持下自主研发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被推广到全市使用;十一学校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在促进学生成才成长方面凸显特色。区级示范校的探索也各有特色,如北京市育英学校创新评价方法,研发了校本化评价平台,收集翔实数据,建立学生成长跟踪机制;海淀进修实验学校积极探索校本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研发了多套评价量规工具,对提高教与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北航实验学校则在教师评价方面研究深入,探索多年,形成了自己的机制。此外,还有一批普通高中校同样结合本校发展实际和办学特色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策略,如北京市玉渊潭中学、一零一中矿大分校等,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学校生涯教育、科技教育等特色课程的实施密切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将以北京市十一学校、育英学校、一零一中矿大分校为例,对其典型经验进行介绍。1.北京市十一学校:明确评价导向,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综合素质北京市十一学校是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综合改革实验校。学校坚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将评价着力点放在评价对象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上。首先,学校明确评价方式,引导教师转变评价观念。十一学校自2011年进行选课走班与全员育人改革时,就开始尝试推进过程性评价,并建立“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综合课程体系与支撑平台,确立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的评价理念,摒弃单纯以知识掌握情况评定学生的落后评价方式,代之以综合考查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兴趣、习惯、情感、态度等各要素的素质评价。经过多年实践,如今的十一学校,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树立了“教学过程也是评价过程”“评价也是一种学习”等新观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中实现师生情感互动,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其次,学校同步使用学校的云平台与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力图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学校的云平台主要记录学生的学业数据及参加综合课程、社团活动的情况,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主要记录学生获奖信息、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等,学校在高三的综合素质报告册导出过程中,将云平台上的学生学业成绩等数据对接至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这些数据完整记录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浓缩着学生真实的自我。2.北京市育英学校:开展专题研究,创新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北京市育英学校是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在“双新”建设背景下,依托专题研究、创新评价方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紧密衔接。在实践中,学校探索出了以专题研究破解综合素质评价难题的有效机制。其主要专题研究方向有:一是将活动纳入评价,每逢学校开展大型活动如运动会、合唱比赛等,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及表现均会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二是将评价关联评优,即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期末的各种评优相关联,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和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三是将德育融入评价,如高一综合素质评价项目中,有一项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岗位评价,通过一学期两次的岗位满意度调查、学生述职、岗位轮岗,引导学生重视和履行岗位职责,提升其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其综合能力,这是无声而深刻的品德养成教育。3.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依托特色项目,引导全面评价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校,通过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引导全面评价。一方面,学校开展了德育特色项目,树立“德育是立校之基”理念,探索实施“诚信品德、诚信集体、诚信自律、诚信生活、诚信学习”为主线的“五诚信”教育,着力打造仪式文化课程、主题实践课程和班级特色课程,构建了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校着力打造了科技教育特色项目,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以“创客校园计划”为核心,紧密联系课程改革与生活实际,打造真正属于学生的个性化空间,努力构建“课堂教学引导、课外活动启迪、社会实践培育”的科技教育育人体系。又如,在不同年级开设了机器人、无线电测向、船模、航模等校本选修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开展科普活动周、科技节、科技嘉年华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在“创客校园计划”框架下,建立了未来工程师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建筑模型工作室、气象站、天文台等12个校内培养平台。特色项目支撑下的课程、活动、成果,都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普通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运用

综合区内学校反馈信息,从2020、2021年的情况看,虽然目前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在高校自主招生中的应用成效还不是很明显,但基本实现了“一参考”的预期目的。2020年,海淀区高三毕业生中所有参与“强基计划”的学生,都成功地通过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导出了报告册。“强基计划”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很好的依据。还有不少学生将报告册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申报材料,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使用举措方面,由学校完成“强基计划”报名考生报告册确认工作。为确保评价真实、客观、公正,区教委要求各学校必须紧抓落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为所有报名考生建立报告册,确保内容完整无误、符合要求;二是报告册工作程序应符合要求,按照规定进行公示;三是将有关确认和特殊情况处理材料做成正式档案,规范保存以备市、区查验。虽然综合素质评价在当前高考实际录取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但相信随着对它的不断探索,其生命力和价值将愈加凸显。从海淀区的实践来看,学生在本班、本校经历多元主体、多个维度评价的过程,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之间的质疑、回应过程,就已经产生了价值引领、激励促进的育人效果。从长远来看,综合素质评价至少已经体现出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可以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二是有助于我国中高考改革在人才评价和选拔方面迈向世界教育前列;三是有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理念。[2]期待未来学校能够建立一套更加完备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助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联手开展对人才长期培养的追踪研究,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必要的实证数据和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

[1]王殿军,鞠慧,孟卫东.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创新实践[J].中国考试,2018(1):46-52.

普通高中范文篇6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区实际,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和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有益经验,全面实施《*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和《*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方案(试行)》,形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具有*区特点的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体系,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提高我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制定《*区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具有*区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构建我区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机制,着力提高学校课程管理及课程建设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四)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制定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提高质量与规模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导普通高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发挥普通高中的规模效益。

(七)逐步实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为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同时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培训先行

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政府行为,教委负责改革实验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落实好实验方案。学校要充分借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份的有益经验,积极稳妥地开展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教委和普通高中要组织好区、校两级培训。

(二)整体推进,分类指导

2007年秋季,普通高中一年级整体进入课程改革实验,按照*市实验方案标准全面进行改革,同步推进。在整体推进过程中,教委要关注并满足不同类型普通高中的需要,指导学校因校制宜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

(三)以校为本,典型引路

实验工作要落实在全区每一所普通高中,给予学校实施新课程充分而合理的自主权,激发学校实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并建立“以校为本”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区教委定期总结,发现典型,及时推广,确保课程改革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四)规范实验,保证质量

各普通高中要制定学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方案”,依据《*区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和《*区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开设课程并保证质量。教委要对实验工作进行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监控、评价和反馈,科学有效、规范有序地推进实验工作。督导室对课程改革工作进行专项督导,保证课程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各方参与,通力合作

实验工作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广泛宣传,形成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机制。采取有利措施,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使各方面都能关心、理解和支持实验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工作氛围。

四、组织与领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实验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一)领导机构

1.成立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成员单位:区教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编办、区委宣传部等

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协调、研究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大事项。

2.成立区教委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张福家、*

对有关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批准有关工作的规划、方案及相关制度。

(二)组织工作

1.成立区教委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单位:工委办、教委办、组干科、财务科、人事科、规划科、职成科、体美科、中教科、设备中心、国资中心、信息中心、教研中心、*分院、考试中心

对课程改革前期工作进行调研、准备;提出有关工作的规划、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各项具体工作,协调、研究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各种事项,提出解决有关问题的建议;提出相关制度、政策的方案。

2.建立样本校

区教委建立市、区两级样本学校,努力在学校层面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3.成立区新课程改革实验专家指导组

指导组由*市部分专家、区教研员、分院教师、区特级教师和部分学校校长组成。在区教委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为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提供指导和专业支持。专家指导组办公室设在教研中心,负责处理具体日常工作。

4.建立区政府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联席会

建立由区教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编办、区委宣传部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课程改革实验联席会,协调、研究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事项。

5.建立区教委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联席会

建立由工委办、教委办、组干科、财务科、人事科、规划科、职成科、体美科、中教科、设备中心、国资中心、信息中心、教研中心、*分院、考试中心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区教委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联席会,负责研究制订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并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重点工作

(一)积极开展各类型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基础条件的调研

1.硬件条件调研

由财务科、规划科、国资中心对各类型高中学校现有的教室、专用教室数量、开设选修课程所需场地及缺口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学校共同研究解决办法;由财务科、规划科、设备中心对各类型高中设施设备配备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学校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财务科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专项资金的筹措及报批工作。

2.师资调研

由人事科对各类型高中教师队伍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学校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由干部科、人事科、*分院对各类型高中的教师和教学干部数量、需求进行调查,制定培训方案。

3.教学现状调研

由教研中心对目前各类型高中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照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结合*区实际情况制定《*区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和《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教师的学科教学培训方案。考试中心对课程改革的学分认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依照*市教委要求,制定*区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中教科要针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调研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情况,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4.信息工程建设情况调研

信息中心负责调查各类高中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及使用情况,并提出各类型高中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建立实验工作的网络平台,收集信息,介绍动态,咨询答疑,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

(二)组织好区、校两级培训

区教委和教科研部门负责组织区级培训。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普通高中校长、实验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以及相关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参观、讨论、研究、研讨等方式组织培训。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和实验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理解课程主要项目操作办法后,再进行新课程实验工作。

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组织和实施校本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标准解读,课程实施的主要操作办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通用技术课的开设、班级管理模式、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模块考试办法、综合素质评价等。

(三)建立区、校两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整合各种资源,逐步完善*区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网络。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教学合作关系,利用各方面的师资、设备和场所进行相关课程的模块教学,形成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学校要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开发与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形成并不断丰富本校的课程资源网络。

(四)加强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管理质量

1.各普通高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在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好各类选修课程,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方案;自主开发和开设学校选修课程,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各普通高中要成立学校高中课改领导小组和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及时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规范选课管理。

3.教研中心要提出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学校要在自主建设通用技术课程教室、购置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设备的同时,建立与我区职业技术院校、工业技术企业、农业技术企业联合办学的有效机制,利用他们的师资和技术设备资源,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学校要因校制宜地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五)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1.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效益,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

2.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

4.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教研中心制定校本教研的指导意见,各普通高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的作用,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及时发现教师备课和讲课的典型成功案例,经过有关权威专家的肯定,向全区推广。

(六)推进评价与考试改革

全面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建立综合性的、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通过观察、交流、实践操作、作品展示、学业成绩考核等方式,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在学校进行学分认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模块考核办法,建立区、校两极相结合的、公正有效的模块考核制度。

进一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性、制度性的自我评价。

普通高中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规范课程教学行为,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努力形成具有山东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要全面开设《课程方案》规定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每学年都要设置各领域的课程,保证使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

学习领域包括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学校要开齐所有科目,并开足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各科目一般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学校要开足必修课程模块,尽量多开设选修模块,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安排如下:

*四、课程实施要求

(一)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要依据本意见实施。在总体上执行统一的课程教学计划基础上,鼓励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开发和实施学校课程。学校根据需要可对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提供三年课程实施计划,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我厅备案,且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和学时。

(二)学校要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普通高中新课程要求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制度。要配齐各科目师资,安排好选修课程所需的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要建设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配备相关的教学设施。学校要有若干处固定和非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三)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可从高一下学期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市级规范化学校选修学分I课程的总体开设率应达到60%以上,省级规范化学校应达到70%以上。原则上30名以上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必须开设。

(四)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科学指导。学校应建立课程规划、开发、管理制度和学生选课管理系统,向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班主任及其他教师都应做好指导学生选课的工作,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规划和选课工作的监管,各高中学校应将每学期的课程规划实施方案上报市教育局。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选课工作的指导。

(五)逐步废止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要尊重和保障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在保持行政班级不变的基础上实行走班教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学生集体确定选修课程,不得强迫学生选择文、理或艺、体发展方向。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二年级末以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

(六)认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各市要对本市普通高中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建立电子档案,加强研究、交流和评估。

(七)学校应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联系实际,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八)学校应建立和不断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主动开展专业咨询,合作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要充分认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要求和学分制管理特点,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二)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三)尊重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要承认、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中要增强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和活动任务的选择性、灵活性。

(四)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要互尊互信、理解宽容,教学相长。

(五)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开设好技术课程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课,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六)改进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师要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要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六、考试与评价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是考试与评价的基础。本课程设置与教学意见安排依据国家《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是对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管理与评价的基础,是学分认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

(二)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学校要实行学生选课、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要加强对学生选课、作业和作品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学分的认定要基于学生平时选课、学习成绩和模块考试成绩,同时参照有关规定满足修习的学时数。省教育厅对学校实行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三)规范日常考试行为。学生学业成绩考试应注重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实践和探究的能力。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

普通高中范文篇8

2010年秋季开学全省普通高中将整体实施新课程改革,届时我市将有27所高中学校,一万八千余名高中新生将进入新课程改革。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10月14日召开了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暨规范办学行为工作会议,会上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彦蓉作了重要讲话,省教厅涂文涛厅长通报了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准备情况,并对高中课改的总体工作和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作出了安排,省人事和财政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也就涉及职能提出了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议,这是我市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建丹局长就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和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作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希望大家按照市上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课程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大跨越、大变化。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惠及民生的最大亮点;普通高中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已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幼儿教育走出低谷,办园规模不断扩大,保教质量不段提高;特殊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提高全市人口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要求更高了,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期盼更高了。基础教育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要为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两个加快”,实现人力资源强市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民生问题之一,要实现“学有所教”,促进教育公平。所有这些都要求基础教育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提高公民素质,为人的终生发展,为培养具有现代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新时期我市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所在。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基础教育肩负的重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课程改革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必然要求。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是教育方针、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反映国家意志,决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知识经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综观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确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国民教育,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是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对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的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到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创新人才,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树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在省上的统一要求下,不断地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主动应对、大胆实践,早准备、早应对、早主动。

(二)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妨碍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些深层次观念性、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不规范办学行为,不按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锻炼少,使学生承担了过重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偏离了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正常轨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种状况不根本改变,势必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

因此,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成为当前我市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规范办学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依法治教,维护中小学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从制度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项工作不是改革,也不是新政,而是一种回归,使教育回归到国家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国家课程方案和要求上来,回归到面向全体学生上来。现在要做的仅仅是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规范,如规范作息时间,规范作业量,规范课程开设等,如果连这些都不能做到,如何保证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更谈不上基础教育科学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破解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抓好这项工作对促进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层次变革,其总体目标就是要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构建我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推进“两个加快”、构建和谐*提供有力支撑。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是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实行的是模块式、走班制教学和学分制评价,必选修课程结合,新开设了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等课程。这项改革涉及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和考试评价,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创造条件,为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精心组织、周密计划,切实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对此,我强调四点要求:

(一)加大投入,为课改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区、市、县、自治县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根据课程改革需要,增强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重点用于课改师资培训、课改研究、办学条件完善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市本级财政将增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额度,重点用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骨干培训、课题研究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各区、市、县、自治县财政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安排相应课改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教育部门要对所属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摸底调查,弄清学校办学条件状况,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课改需求,对必须补充完善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所需资金进行测算,经课改领导小组研究后报同级政府予以落实。通过努力,确保2010年秋季开学前,使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都能基本达到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教师。

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数量、结构都带来新的要求。市人事、编制、教育等部门对此要开展专题调研,在整合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课程变化带来的新增因素,合理调剂编制,解决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按规定配齐教师,使高中教师数量和学科结构达到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有计划地公开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普通高中技术课师资队伍。同时,各地要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聘用兼职教师体制。

(三)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课改的工作机制。

区、市、县、自治县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树立科学质量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评价教育工作,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下决心扭转主要依据升学率、考试成绩评价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状况,逐步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内容,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为评价标准;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为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宽松环境。

(四)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中课改是一项全新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下功夫,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学校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和全体教师对课改工作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准确把握本次课改的主要目标任务和精神实质,增强自觉性,激发改革热情,为课程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结合实际组织好新课程的实施和配套制度的建设。按照教育部《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我市的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和重建教学管理制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师资培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课程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高等院校、教研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和教材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和顺利启动做好师资准备。

三、强化科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今年,教育部在山东召开了现场会,并制定下发了《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针对我省实际,省政府办公厅今年七月专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按照省政府文件要求,省教育厅又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准绳。各地要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上来,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不负使命、不畏困难、坚定不移的抓好落实。对此我强调四点要求。

(一)切实更新观念,强化政府对教育的科学管理。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也涉及教育政绩观、质量观的问题,涉及到政府如何看待教育工作,如何评价教育工作的问题。区、市、县、自治县政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旗帜鲜明摒弃应试教育的陈腐观念和弊端,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政绩观,以素质教育为主题,领导和管理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区、市、县、自治县的主要领导要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指导和督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督促中小学校切实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估手段的质量观,树立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个体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理解支持素质教育。

(二)加大力度,强化政府行为。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既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要破除这道难题,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带来的不规范行为,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行为,由政府来主导和推动。区、市、县、自治县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协调、督促的作用,使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强力推进,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胜利。

(三)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当前应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集中力量解决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规范评价考试行为、教学行为、招生行为、办班行为、教师行为及教育宣传行为等,切实纠正和制止层层下达升学指标、随意增减课程、占用休息时间补课、违规招生、义务教育学校设置重点班、教师有偿补课、对高考信息进行炒作等现象。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整治中小学办学行为中的突出问题,并务求见到实效。另一方面又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和完善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必要保障。

基本的办学条件保障是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化配置各类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

无论是高中课程改革还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务必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提供保障。

(一)强化政府领导。

区、市、县、自治县政府要把高中课改和规范办学行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建立并形成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具体组织,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对于高中课改,市上专门成立了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中课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实施全市课程改革工作。区、市、县、自治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或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规范办学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责任制,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督导检查。

各地要建立相关督导检查和问责制度,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纠、有责必惩。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规范办学行为、高中课改纳入对教育工作督导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项督导和随机抽查。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表彰奖励、作风评议、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这两项工作纳入对部门、学校有关评优和表彰奖励,纳入对校长、教师的考核、评优评选中。市上将组织专门的督导检查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要实行严格问责制度,对重大违规事件,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规地区、部门和学校坚决予以查处,对所辖区域内出现重大违规办学行为,要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强化舆论宣传。

普通高中范文篇9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尽管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但国际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国家竞争在本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跨入了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队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不仅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之一。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如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服务,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此,需要培养一支有建设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明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创建社会公平正义,为此,就需要培养有素质的新一代社会公民。

普通高中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中等教育中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得到了大扩展,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但是,从普通高中的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来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困难和挑战。

二、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可借鉴的国际研究

讨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改革问题,显然必须基于中等教育的框架内进行分析。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等教育领域往往并不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且由于中等教育系统中双轨制的存在,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就业做准备,中等普通教育则主要是为高等教育做准备。在整体上,中等教育是联结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环节,它需要受制于初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

尤其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成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正在逐步演变成为实践,重新审视中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对中等教育的研究,其在中等教育方面的战略是:第一,促进政策对话,讨论中等教育的新趋向,进一步规模扩展与中等教育的多元化和改进而需要的政策改革。第二,推进综合而整体的方法,更新和改革学习内容,以提高中等教育的适切性和质量。第三,通过各种网络,尤其是国家和地区项目,来鉴别和传播中等教育中的良好实践和革新的信息。基于这些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中等教育研讨会,提出的改革建议主要关注以下方面:教师角色的变化、学习内容的新方向、ICT和远程教育的运用、对年轻人的咨询和指导、生活技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桥梁、向高等教育的过渡以及质量评估等。

**年9月,世界银行应我国政府邀请,为帮助我国制定“十五”规划而提交了《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的报告。报告强调,“中国的竞争力将由越来越取决于其人民有效地创造、获取、分享和使用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批评性思维、有效交流、团队精神、企业家精神、语言、信息技术能力、社会性技能等。为此,报告呼吁必须“继续致力于将教育体系改造成一个内容丰富、广泛和富有灵活性的体系”,要“实现各级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新的基本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明确指出,“世界银行的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比例为50:50,这一比例偏高。因此,有必要大幅度降低职业学校学生比例”。而且,需要“减少教育中的过度专业化”。

综合上述国际研究和观点,不难发现,关注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重新审视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国际教育发展与研究的热点课题。普通高中的发展与改革,在本质上需要更多地基于整个中等教育改革的大框架之中。

三、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新的政策方向

很显然,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的传统使命需要发生变化,需要寻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新指向。

1.全民终身教育引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世界报告《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中,明确提出了“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的观点,并指出,终身教育除了经济和职业意义之外,还具有开发个人潜能的作用。因此,终身教育“可以想象是对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一种加工转化、一种再分配和一种新的协调”。

在全民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传统的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都不再具有终结性的特点;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机会将不应由于年龄增长或者离开学校而减少或者消失;对于个体而言,教育或者学习的选择将不因为选择之后而不可更改或者难以更改。

因此,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不应该只是依附高等教育的需求,或者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后果。高中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将是为个体发展而提供的一种过程和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得到与其成熟和社会化相匹配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高中教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过渡”型教育,向工作或者升学过渡,而应该更多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和成熟。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框架下,必须改变以升学为旨向的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全面发展的教育真正贯穿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之中,真正面向普通高中教育中的每个学习者和参与者。由此,需要改变普通高中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学习准备的单一观念,要使高中教育成为促进个体发展和成长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的准备。充分认识到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特点。

2.满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个体发展的新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个体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有全球的视野,需要有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和尊重,需要有和谐相处的能力,需要有积极而主动的社会参与,包括民主的社会建设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的变化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产生了新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现代产业和企业职工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正在发生变化。美国“21世纪技能伙伴”提出了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科技的21世纪基本技能是:责任感和适应性,沟通技能,创造性和求知欲,理性思辨和系统性思维,信息和媒体素养,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我引导,社会责任感。

在新的时代,年轻人群体日益产生分化,逐步多元化。在尊重个体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基于个体发展的需求,教育必须为反映这种分化的特点和满足多元化发展而满足个体的多元化选择。因此,为每个个体提供面向未来的生活技能,是教育内容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了三种类型的生活技能:沟通和人际技能、决策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应对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在这些技能下,又分别包含了更多的具体技能。

显然,高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在满足个体发展的新需求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义务教育是面向个体的强迫教育,个体缺少选择权;高等教育即使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其在本质上还是一种高度的专业化教育。因此,必须适当淡化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步取消简单的、人为的文理分科教育;而应该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尤其是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必须增加生涯与职业指导和教育的内容,关注个体发展适应新时代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3.将教育公平与教育选择纳入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体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选择是满足个体不同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其实,基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公平不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独有特点,教育选择也不只是指公立学校与私立教育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选择而已。事实上,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高中教育阶段同样必须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选择的特征。

要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选择,就必须创造一个公开、透明和规范的教育环境。显然,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中学校等级制度、高中阶段教育的分数选拔与分流体系、高中学校功能定位的简单划分(普通的或者职业的)以及普通高中学校内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的同一性,都不可能产生高中教育中的教育公平和实现学习者的主动选择。

4.建立基于平衡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处于区域间不平衡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首先需要在地区间建立一种相对均衡发展的格局,从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角度,规划和发展高中及其普通高中教育,而不完全受制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牵制。为此,需要在教育管理体制中更好地平衡分权与集权的关系。建议增加中央政府干预和支持措施,尤其是中央政府要优先关注和支持不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问题。

普通高中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基本市情、充满教育活力、富有改革实效的*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湖北省“积极推进、点上突破、兼顾各方、逐步到位”的工作方针,本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探索创新的基本原则,科学有效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积极稳妥。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按照湖北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营造适合课程改革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学习和思考,调动一切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因素,抓住核心学科、抓好课堂教学,精心谋划,稳步扎实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因地制宜。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情况,实事求是地规划和实施课程改革,所有的改革举措务必既贴近国家课程要求,又贴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努力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课程改革路径,形成可资借鉴的经验。

——规范有序。在全市统一部署的前提下,立足省级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一般高中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际,分类有序地进行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与评价工作。

——探索创新。探索、研究课程改革推进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管理与评价上下功夫;力求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有所突破;使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课程改革终极目标的达成。

三、目标与任务

(一)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建立适合我市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新机制。研究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并存的新型教育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制度。切实加强教学用书的管理。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六)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学生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七)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努力促进课标、模块与教学实施的有机统一,探索课程改革实施与高考、高中学业考试与评价、学分管理相适应的有效衔接机制。制定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程结构、内容与学制学时

(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课程设置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15个科目;每个科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学习领域的科目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列入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列入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修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列入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自主选修。选修Ⅱ是由学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的课程。

(三)学制与学时。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每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18学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个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个学分,达到144个总学分方可毕业。

五、推进策略

(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1.认真分析和总结全国先行课改实验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整合在汉高校和各种教育科研力量,对课程改革作出整体规划,并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为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设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样本校要围绕新课程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身的校情,在重要领域和环节上积极探索,力争在点上有所突破,努力做到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点和办学特色。

3.根据教育部制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订《*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市普通高中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市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市普通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意见》、《*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装备规范》等,确保全市课程改革工作有序展开,平稳推进。

(二)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执行课程的能力

1.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科研部门、师训机构和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学习教育改革政策和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

2.建立市、区、校多级新课程培训体制,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各级教科研机构和师训机构要针对学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3.建立务实科学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把对新课程的研究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备课组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巩固“备课组建设工程”的成果,使之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基层教学组织。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岳勇为组长,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编办,市教育、财政、人事、物价、新闻出版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附后),负责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指导实施工作。市教育局成立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组织协调课程改革实施工作。

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学科课程专家、教研人员、高中校长和一线骨干教师的作用,着重研究和解决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教育管理、教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专业研究力度,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设计、实施、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各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各项课程改革工作任务,加强对辖区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认真做好课程改革所必需的各项服务。

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实施工作小组,贯彻落实市、区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做好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按规定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尽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满足全体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校情,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导师制,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公民素养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根据课程设置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制度;及时修订学校发展规划,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改善装备条件,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加大投入,保障师资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新课程所必需的师资配备;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实施推进等各项工作;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专项督导,及时反馈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并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评估督导制度,特别要加强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课时、学分管理、教学用书使用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督查,总结经验,奖励先进,发现问题,修正不足,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正常有序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