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2:22:33

普通高校

普通高校范文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普通高校课程建设发展的指导,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也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是针对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课程。对于没有艺术表演培训基础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如何利用通识课程,快速并有效地将其培养成热爱戏剧表演艺术、能够参与戏剧表演实践、能够欣赏并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在进行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着艺术类通识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度不够、艺术类通识课程创新性缺乏、艺术类通识艺术教学实践性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中的戏剧表演课程进行研究,这对于建设转型普通高校,培养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本科人才的目标有一定的理论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现存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教育的“卡脖子”现象给出建议,为高校教育事业作出微薄贡献。

一、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度的问题

据当前对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其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度不高,导致很多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无法被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做好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发展传承,才能让中国的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戏剧表演通识课程中,很多高校着重于西方的文学艺术或是经典剧目的模拟与教学,忽视了中国自有的好作品与好戏剧内容,在教学创作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了解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教育加工,来丰富教学内容。

(二)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教育的创新性问题

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教育教学,应改革教学形式、融入创新理念、启发学生思维、倡导创新创意戏剧表演通识艺术。但传统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的观念依旧在高校中占有主导地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弱点,部分教师要求学生作品与自己高度重合或班级作品的表现形式一致等教学情况,部分教师不在意学生个性化精神发展需求,最终导致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教学效果迟迟无法提高。在新时代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需要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教师需要为课程服务,为教学创新,为教育改革快马加鞭。为高校学生的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开辟一条“戏”与“剧”,“表”与“演”的广阔道路,使其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丰富而坚实起来。

(三)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很多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师认为艺术作品的呈现就是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学生阶段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校方和教育部门的要求。有些高校在戏剧表演教学成果艺术作品展示的过程中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缺乏意义、过于重视概念,这些现象都是由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与实践脱节造成的。戏剧表演通识课程的成果质量与艺术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范围不能只在课堂中,需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由此可见,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师应将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使高校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抒发内心情感、符合社会现状、陶冶自身灵魂、创造美好未来。[1]

(四)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实现教育社会服务化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校的教育也是社会的基础教育,更是服务型的教育。高校教育的结果是要服务于社会,但是教育过程也是可以逐渐进行并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化。但是,这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很难见到。很多高校的课程建设,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基础性问题,忽略了其功能性。教学的目的是令学生掌握技术或知识、拓展视野、开启智慧,而掌握知识技术后要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渗透服务意识,是很多教育课程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怎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大学生的优势政策进行社会服务是现有瓶颈。

二、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戏剧表演通识艺术+传统,彰显民族特色

将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内容建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合,是新时代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将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这需要从教师备课出发,进行课程建设与探索。首先戏剧表演是要分解为“戏剧”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戏剧的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话剧、音乐剧还是戏曲等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但是戏剧的根本是剧本。剧本的内容在课程中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或选择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剧本进行教育教学。要跳出西方戏剧唯一性的局限思维,要选择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剧本进行教学与排练。另外就是表演,表演方面要扎实教学,并做好基础表演内容建设,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梳理和准备。在吸纳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地方传统文化优势,可将与戏剧表演关联的非遗内容加以融合,例如地方戏曲、皮影戏表演艺术、地方戏剧门类等等。二是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建立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意性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格局,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思考美、表演美、发展美、传扬美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带来的教育意义。课程在内容建设上,要着手创作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戏剧表演内容,特别是要与思政相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让思想美与艺术美做到完美结合。综上所述,戏剧表演通识艺术+传统的课程建设方式对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具有推动作用,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更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中国特色、文化特色、美育特色、民族特色的内在需要。[2]

(二)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创新,紧跟时代潮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传统的高校艺术类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因此,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创新的教学模式成为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点。首先,新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多元化的科技时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科技飞速进步,彻底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学生热衷于使用电子设备在网络上进行精神补给,对新鲜有趣的网络内容有着兴趣与好感。如果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听,或者是课堂小范围示范试验,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不能提高,还会让学生失去对戏剧表演本身的兴趣。在课程建设中,要有效利用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涉及到理论内容教学,更应提前开展多媒体线上教学,在网络课程上完成,让学生培养出自我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考核方式的创新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考核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其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热爱与兴趣投入。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个人为主,建议在创新模式上以小组创作表演与个人表现相结合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需重点把握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发挥线下教学的优势,将线下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比例进行调整,教师只作为引导,学生主导课堂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实践。二是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使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方法变得多样化和趣味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善老旧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都有所锻炼。三是创新考核方式,鼓励学生使用先进技术,改良表演手段、优化表演过程、提升表演质量。以新媒体为载体,利用抖音、配音秀、快手等受年轻人欢迎的热门APP进行创作考核,并在考核结果中派生出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考核方式也从“单一的艺术作品形式考核”向“多元的丰富表演方式考核”的目标靠拢。此外,在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给学生足够的独自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这对于提升学生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与创新体验有正向引导意义,最终使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3]。

(三)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实践,校内外联动发展

普通高校通识艺术课程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才培养中的高素质的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当创造及给予学生丰富多元实践场所、校内外实践机会,使学生以艺术兴趣为出发点,逐渐向艺术本身进行深层次了解与探索,并通过实践加强学生自身的艺术专业素养与艺术审美情操。在每一个高校中,都有学生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学生专设部门机构,这就为第一课堂建立了第二课堂训练与实践的基础。建议建立大学生戏剧社团,大学生主持人社团,大学生戏曲社团、大学生音乐剧社团等与戏剧表演相关联的学生社团,并将社团与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校外实践活动联动。同时,以企业或文化机构为基础,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去,看看专业的戏剧舞台到底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参与到戏剧表演市场运行实践中,体会戏剧艺术与商业运营的特点。

(四)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创业,实现教育社会服务化

普通高校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加强高校通识课程的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也是高校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的体现。高校教育服务社会不仅仅是输送专业人才,还要做到资源共享服务,信息共享服务以及创新服务。其中,创新服务中就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的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体现出高校教育社会服务化的区域经济贡献作用。首先,戏剧表演通识艺术课程学生以课程为体系、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创业实践。加强与地方经济企业的深入合作,以优势互补为原则,推进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更深层合作,谋求高校教育专业与商业经营共同发展。可与社会教育办学机构、话剧团、戏剧团等进行合作,并以创业形态进行专业服务,做到资源互换与教育共享。其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课程学生以专业与新媒体合作,进行创新创业。大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加以引导会出现井喷式发展。在进行创业中,新媒体的创业路径是大学生所热爱并擅长的。将戏剧表演专业与新媒体结合,进行创新创业,可以个体为发展目标也可团队协作完成,建立自媒体网络经济。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喜马拉雅等娱乐软件,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与创业机遇。再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课程学生专业多元化,能够促进社会服务的多元化。戏剧表演课程属于通识课程,其招收的学生为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学科学生。这些大学生不仅具备很强的本专业能力,还具备非常扎实的表演功底,两者结合能够产生新的专业构架。例如学习美术和摄影专业的学生,在戏剧表演的专业学习中,除了表演,对于舞台艺术设计以及服道化选择都会略胜一筹。这就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发挥出戏剧表演专业性与多元化结合的优势,从而能够促进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从教育领域、艺术领域、文学领域等多领域范畴进行发展与延伸,从而达到育人有用和人才得用的培养效果。总之,新时代下普通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模块课程的建设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是培养高素质、懂艺术、乐审美的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在普通高校通识课程中开设戏剧表演课程,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兴趣需求,更为各个高校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表演竞赛做好大学生人才储备,也是为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培养人才就业的可能性提供多元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兴龙.新疆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现状与对策——以和田师范学院专科学校为例[J].文化产业,2021,(17):2.

[2]孙谷藏.戏剧表演通识艺术类高校通识教育下的材料基础研究——以中国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学院基础部专业通识基础/材料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21,(06):4.

普通高校范文篇2

从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的总体情况看,能够在艺术教育方面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发展我国艺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但同时,艺术教育也面临着被其他国家文化同化,或是边缘化的挑战。我国普通高校对艺术教育的管理,即让艺术教育在与多种教育并行的情况下,以艺术的整体发展为中心,充分考虑艺术教育对象的特点并进行适当管理,力求让我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多样化发展中崭露头角。自2004年以来,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招生人数有了很大变化,开设艺术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也在增加。截止2007年,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这足以说明艺术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在规模和人数上,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较快,但是在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管理上,招生人数增多,使原来小规模授课模式转变为“公共课模式”的大课教学,使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学生的知识素养也达不到普遍要求。此外,在评价机制上,我国普通高校大多采用单一的成绩考评,举办艺术专业性比赛往往也只注重艺术成果的获得,造成了普通高校艺术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功利心较强的局面。

二、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存在问题

(一)管理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管理

我国普通高校一般为综合性大学,以各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管理上一般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与方法。而在综合性大学中艺术教育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其管理方式并没有与其他专业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主要根据该校传统的管理方式对艺术教育进行管理,辅助的管理方式也没有建立起来。艺术教育专业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而普通高校无法同专业艺术院校一样,提供给学生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所以针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范围狭小,缺乏全面性管理

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往往只提供教育资源,而教育管理的范围相对狭小,仅限于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课程考试及平时参与活动获奖情况等。而忽视了其在学习中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也没有在教学中适时地对“教学——接受”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因此,学校应适当地调整对于艺术教育的管理范围。尤其是艺术教育的课后管理更为重要,因为课后是学生艺术创作的最佳时期。艺术教育管理中的课后管理包括艺术氛围创造、艺术兴趣培养、艺术行为支持等,而艺术考核则包括艺术思想、艺术行为记录、自我艺术创作等的反馈,并据此评价艺术教育水平。

(三)艺术发展导向不明确,与实践相偏离

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的虽然是艺术类专业人才,但其发展导向并不明确,只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技能进行培养。在实践生活中,由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知名度往往没有专业院校高,又面对较大的社会压力,所以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对日后就业进行深入探索,也需要在专业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在艺术教育发展导向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普通高校艺术生对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与实践需求,唯有此,才能使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对策研究

(一)增加艺术生的学业生涯规划管理

在普通高校中,艺术教育管理与其他专业的管理并无严格的区分。适时地引入针对艺术生的学业生涯规划管理,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其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学业生涯规划可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表现、个人艺术素质、个人专业技能等。对于不同的学习年限应有不同的要求,对未能完成学业的要设置补修科目,或是以其他方式弥补。增加艺术生的学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普通高校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有利契机。

(二)引入“全过程化”管理方式

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全过程化”管理方式,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全过程化”管理应包括:学业的管理和反馈机制、生活的管理和反馈机制、课外实践的管理。在学业上,从学生对于艺术知识的领会和掌握,再到把知识应用于艺术创作中,都要进行跟踪记录与管理。对于艺术知识的应用管理可以适度放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与创作,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规范。生活上的管理主要是对于学生生活环境的管理,只有创造健康的环境,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学校要管理好社会实践活动,给艺术生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机会,激发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才能为提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整体素质服务。

(三)以“融合社会”为目标发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明确、科学和合理的发展目标。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仔细分析。目前,艺术生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由于社会上与艺术相关联的工作岗位众多,因此并非只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应考虑到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同时,与专业艺术高校相比,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发展机遇相对较少,学校的师资条件、设备经费等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认清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形势,在培育人才的宗旨下,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和实践活动,如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动漫设计大赛、组织学生成立乐队并给予指导等。期待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融合社会发展为宗旨的高校艺术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普通高校范文篇3

全市将有18657名高考考生、12064名中考考生参与考试。为确保今年高考和中考工作顺利进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和全市中考(以下简称高考和中考)将分别于6月7日至8日和6月20日至22日进行。届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班,层层落实责任。考试平安、考务管理、应急措施、违纪处置等各个环节,全面落实“重大问题演讲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工作过程督查制、违纪舞弊通报制”四项制度。各地及送考学校要制定周密的平安措施,确保考生平安。各考点要加强对监考人员及考生的宣传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及时查处违纪舞弊行为,维护考试正常秩序。

二、强化措施。市教育局、公安局、失密局要指派专人负责做好试卷的接送、失密工作。试卷接送和保管责任要落实到人,要昼夜守卫保管试卷,各考点要做到卷不离人。对因玩忽职守造成试卷被窃或泄密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普通高校范文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问题与对策

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企事业单位可以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试行和推进,各省纷纷明确自2019年起开展全国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自主评审工作。“自主评审意味着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它是新一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改革的开始,也是政府‘放管服’的关键政策,放权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实质化。这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当前职称评审问题的一剂良药,放权让高校教师获得职称自主评和聘的自由,让职称评审的行政主导逐渐向学术主导转向”。但是,不管承认与否,与对自主评审轻车熟路的重点高校相比,一般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以下称为“普通高校”)在独立行使职称评审权中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正。深入探讨高校独立行使职称评审权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但能够对高校的自主评审体制加以完善,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新一轮高校职称制度的改革。

一、普通高校自主评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自主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健全,创新机制流于形式。高校获得职称自主评审权表明教师职称的评审标准将由政府主管的指导性标准转化为具有高校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标准,因此各高校就可以根据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有些普通高校自主制定的职称评审标准不够科学,不切合本校实际,相关人事制度改革缓慢,“同行评价”流于形式,盲目参考甚至照搬其他院校的标准,难以保障评审公平。特别是一些新晋专升本院校、高职院校或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比如某一民办应用型高职院校,制定的评审标准竟与省内某教学科研型公办本科院校一样,如此生搬硬套,置自身办学特色不顾的评审标准不但不科学,可行性也欠佳。(二)高校职称评审权行政化,存在“外行评审内行”现象。“长期以来,高校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通常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逻辑来进行内部治理,内部机构也按照对口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因此,各高校获得自主评审权以后,由于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并没有常设机构,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各高校都将职称评审认定为是由人事处主导办理的行政工作”。总体评审框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现状。从各高校下发的评审通知看来,当前很多高校对职称申报的审核都大同小异,如下表所示: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行政职能部门主要掌管职称评聘工作,成为职称评聘工作的主导者和推进者,诸如审核、签字、盖章之类的行政权任意扩大,挤占了本来就不占上风的学术力量,导致外行评审内行有了其最初的“舞台”。此外,由于各高校自主评审中评审委员会成员的设置要求涵盖所有参评教师所隶属的学科类别,但学科门类繁杂,某些高校尤其是高职学校的评审委员会因此会缺少专业的评判能力也加剧了外行评审内行的现象。再加上高校普遍认为各级行政领导应该担任评审的守护者,甚至有些省级政策还直接规定了评审委员会应具体包含的行政负责人。各级行政领导的“加盟”于无形之中又对学术发展附上了行政思维。(三)学缘关系的客观存在,影响到职称评审的公平原则。社会关系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之后存在一种很重要的第四缘关系———学缘关系,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根据这些关系形成各自的“圈子”。当进行资源分配时,“圈内者”看不到什么“原则”,与圈内中心的关系距离愈近,原则就会变得愈宽愈松,与圈内中心的关系距离愈远或者根本不属于圈内的成员,那么原则就会变得愈窄愈严。省教育厅与普通地方高校属于不同层级、或者不同地域的组织,原来的教育厅主管的职称评审,由于教师难以依靠地缘、血缘和学缘关系与教育厅工作人员形成共同的“圈子”,即便同在一个“圈子”也与圈内中心的关系距离非常远,因而职称评审的公平原则对于他们非常严格。但评审权下放后,原有的关系距离被打破,“圈子”会变得繁密,拥有的圈子愈多、与圈内中心的距离愈近,职称评审原则对其愈宽松,获评的可能性愈大,反之,有些参评人即使学术过硬,但离圈内中心越远,获评的可能性则愈小。(四)政府职称自主评审监督模糊。2017年11月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为高校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提供了监管制度的基本保障,但仍还不够完善。例如未明确高校职称联合评审、委托专业评审单位事项、申诉制度,界定权限不清晰,欠缺部门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在实践层面,虽然省级行政单位对自主评审的高校实行单位备案管理机制,对高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诸如:评审之前,要将本校职称评审细则报教育厅、人社厅备案;评审结束后,主动上报结果,教育厅、人社厅以及学校主管部门将对其结果进行备案,同时还要求教育厅、人社厅及学校主管部门对过程和结果进行随机抽查、巡查。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职称评审监督机构、监督方式单一、人员配置缺乏等因素,导致政府对全程的监督走过场,使监管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普通高校职称自主评审存在实践困境的原因

(一)依赖性强,盲目效仿自主评审标准及流程。在新一轮职称评审改革前,普通高校的高级职称评审主要由省级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普通高校作为附属机构配合性地完成资格审查、教学和科研成果统计等简单工作即可。改革后,各普通高校需要自主成立职称评审委员会,自主制定各职级教师的评审标准,自主组织具体的学术答辩、职称评聘工作、自主发放资格证书等一系列评审工作。由于各普通高等院校长期依赖政府的职称评审,往往普遍缺乏独立制定标准、自主评审的实际经验和管理能力。各省出台的职称改革政策中又明确要求高校制定的评审标准不得低于省级标准,因此,普通高校基于效率优先和严格性的双重考量,直接使用省级指导性标准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省级指导性标准仅仅是量化而已,虽然可以借鉴,但具体化的过程仍是一般普通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习惯性地选择和沿用以往省厅出台的评聘方法,或者盲目效仿其他省内外高校的评聘标准、评审流程,导致了一些评聘要求过于“眼高手低”,不切合本校发展的实际,久而久之则影响到本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二)学校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任何一种制度一定是嵌入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之中,‘好’的制度安排本身就需要特定的制度环境支撑,或者说,‘好’的制度的建构本身就是被特定的制度环境所影响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产生好的制度绩效的环境是:高校具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够承接住下放的自主权”。事实上,一些普通高校尚不具备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具备完全承接住下放的自主权的能力。一是没有制定合适的为学校职称自主评审保驾护航的学校规章。“大学章程在地方高校内部既无地位,更无效力,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本应依据章程确定高校职称评审机构、程序和相关配套的内部制度均是空中楼阁,要么适应性差,要么不科学,难以为职称评聘工作保驾护航”。二是在完善教师职称的评审制度时,未将人事制度与科研评价体系等制度综合研判,远离了职称评审回归学术的初衷。三是没有打造高质量的人员调配和人员适用制度。调研中发现,有些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有些是从学生工作岗、其他行政岗轮换而来。岗位轮换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人事管理这类专业性强的岗位,一定要遵循“能岗匹配”原则,选拔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三)政府“一揽子下放”,与实际矛盾。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将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面临着复杂的高校内部差距。事实上,并非所有高校都具备成熟的自主评审条件,因而政府对各高校的职称评审标准在短时期内也难以进行客观评价,不能更大范围内以制度性的方式保证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的科学实施。换言之,当前政府并没有针对高校教师自主评审的合理成熟的评价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审走出实践困境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内部制度建设,提升高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内部治理布局,是扩充高校职称评审自主权的基础,对于习惯了“等靠要”、依赖性很大的一些普通高校来说,难度较大、要求高。一是高校应明晰评审主体职责统一,优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实际情况为中心,先做调研再定指标,强化评价内涵,制定出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审标准。二是强调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治理中的权威地位。设立两类人员的不同评价标准,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尤其专项管理学术评审等事务,寻求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的最佳平衡。三是高校章程等内部制度应肩负起制衡行政权威与内部学术权威的重担。回归“学术自治权”本质,明确职称的首要属性,即“学术职务”。(二)学校要坚持评审程序的合法性,强化职称评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科学严密的程序设计能够使评审结果具有无可置疑的公正性”。虽然学缘关系的影响难以完全避免,但教师的职称评审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形下,各自主评审的高校更需要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注意管理的规范化,为教师职称评审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是完善职称评审机构,实行专家库管理制度,实行随机抽选系统,确保学校在职称自主评审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无论是代表作的送审、评审指标的下达、评审材料的展示、学科组以及校高评委成员的组成、评审程序的规范等都应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二是诚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建设,对各阶段中任何弄虚作假行为经查实后实行“一票否决”事项,取消经虚假行为而取得的职称,记入信用档案并规定3年内不得再申报。(三)学校需创新自主评审的操作流程,加强自身的监督管理。职称是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它的评审本质上应该只与师德水平、学术水平和能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为了杜绝评审中的找关系、说人情等不正之风,学校要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与此同时,一是提升科技监管水平,提高全过程的透明度;二是采取职称评审“网上申报+多次公示”的形式,确保职称评审质量;三是推行多元化的代表性成果鉴定制度。确保高校作为送检主体进行双向盲审,杜绝不正之风,保证最大限度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在评审中加入同行专家评审制,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四)深化行政机关职称自主评审的监督功能。2017年印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为推动高校职称评审权下奠定基础、强化政府监督功能,随后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一是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中职称评审监督机构的构建,配置足够的监督人员,保证权威性;二是建构人力资源、教育行政等相关监管部门职能分工协作体系,实现高校职称评审的全流程监督,铲除盲区;三是除选取书面抽查、巡察等惯例监督方式外,可试行社会监督、高级职称直报和认定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等新机制;四是要明确监督责任到个人,促进监督者合法行使监督权。

参考文献:

[1]张洪.《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的困境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6)

[2]李文辉.《地方高校职称自主评审权实践困境与突破》[J].江苏高教,2018(09)

[3]赵映川.浅析地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J].中国高校科技,2019(09)

[4]刘金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逻辑、变革与瓶颈[J].中国高教研究2017(07)

[5]李福华.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3)

[6]谭正航,尹珊珊.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良性运行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8(07)

普通高校范文篇5

根据大庆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设计调查问卷,邀请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研究和审核,制定出《大庆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20份。最后使用电子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研究大庆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提供有效的实证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国家及政府主管部门对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及体育总局在2006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并在同年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第五条也明确提出,应积极投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这一背景下,大庆政府及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多多走向室外,享受阳光和大自然,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并鼓励教师耐心引导学生按照目的和计划来进行有规律的体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运动的热爱,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最终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2007年5月25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性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应积极贯彻中央下发的7号文件要求,努力改善体育教学的暂行局面。大庆市教育局根据国家要求,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入手管理,要求学生确保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并高效开展体育课程。

(二)大庆市普通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计划

自从2007年全国全面开启“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全国各地的各级高校都积极响应,不断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大庆市教育局也立刻投入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在当地开展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启动仪式——万人长跑活动”。此后各大高校陆续开始制定具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计划,号召本校学生积极参与至阳光体育运动中。在历时五年的长跑活动结束之后,全市高校学生的心肺功能均得到了有效改善,身体素质显著提高。除此之外,学生的耐力和毅力也得到了锻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三)大庆市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本文以大庆市各大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并向研究对象高校发放了《大庆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可以看出,大庆市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的。

1.体育课堂教学。

大庆市各大高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积极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将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传达给师生,让学生对该活动有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还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在课堂内为学生讲授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体育竞赛。

大庆市各大高校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不同的体育锻炼计划,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使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和锻炼身体的观念。部分高校还在学校内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口号开展各项体育竞赛,例如篮球赛、排球赛、田径赛等等。通过一些比赛,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开展,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被成功激发起来。其中,东北石油大学从2008年开始坚持每年一度的全校师生阳光体育运动大会,并设计了很多具有学校特色的趣味体育项目,例如“师生长跑”“轮滑花样表演”“健美操比赛”等等。这些体育活动各具特色,风格迥异,顺利完成这些项目,不仅需要学生个人的灵活机智,更要注意团队之间的合作程度。另外,大庆师范学院还在冬季开展冰雪阳光运动,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入滑雪场,并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国际滑雪比赛。

3.课外体育活动。

大庆市普通高校在校内通过社团和俱乐部的方式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笔者对高校几种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类型:球类(包括羽毛球、乒乓球、垒球、铅球、网球、篮球等项目),武术搏击类(包括跆拳道、太极拳、武术等项目),现代体育类(包括轮滑、徒步等项目),娱乐类(包括象棋、围棋、桌球等项目),健美类(包括瑜伽、舞蹈、体操等项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诸多类型俱乐部中,参与球类俱乐部的学生人数排名第一。除此之外,健美类俱乐部的参与人数也相对较多,其中主要参与人群为女生。排名第三的是武术搏击类俱乐部。这些社团和俱乐部的活动深深受到了高校学生的喜爱,并推动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制约大庆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因素

(一)大庆地区经济及气候因素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大庆市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且经济不够发达,常年雨雪导致很多体育项目很难在室外开展。大庆市经济状况较为落后,缺少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室内运动场所,且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放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和体育项目的开展需求。这是导致大庆市“阳光体育运动”难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其实际开展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二)大庆市普遍存在“重教育,轻体育”的现象

体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导致多数高校重视文化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加之学校并未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和配套管理制度,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庆市高校学生每日锻炼频率和时间远远没有达到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要求。

四、大庆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发展对策

(一)建立“阳光体育运动”保障体系

1.广泛宣传健康学习理念。

完善阳光体育网络教育信息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并由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管理部门统一安排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防止因个别时间段异常拥挤,导致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情形的发生。

2.完善体育硬件设施。

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提高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完善程度,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经费的投资力度等。建议对阳光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专项拨款,改善学校体育健身运动设施,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体育运动场馆的利用率。

3.增强师资队伍力量。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体育教师的水平息息相关,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会直接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扩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及综合水平,拓展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巩固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实行教师竞争制度,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成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优秀领导者。

4.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学校应制定相关安全防范措施,做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学校应配置充足的医疗设备,并由医务部门统一管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购买意外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安全的阳光体育运动。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方式

1.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各高校应该将阳光体育运动视为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并按照计划进行重点发展。学校体育部门应联合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共同整合校内有效资源,开展一系列体育相关活动,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口号,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使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得到长期有效的开展。

2.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创新课外体育活动。

高校应充分结合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具体应对学生体质进行定期检测并记录,根据记录做好汇报工作,让学生准确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

3.开展丰富多样的阳光体育文化活动。

高校可以在校内开展体育文化节和阳光体育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或假期来开展各种阳光体育文化活动,拓展体育运动形式,最大程度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休闲运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例如,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力度较小的轻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开展。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监督工作

高校应成立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管部门,建立评价体系,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与评价。定期对各大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含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内的宣传效果、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情况、体育比赛项目的开展情况、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情况、学生体能测试的进行情况等等。监管部门应对一些表现较好的高校进行表彰,推举其成为优秀模范学校,在其他高校之间树立榜样。同时,还应督促高校对于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普通高校范文篇6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重视不够,管理不力。不少高校一直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边缘学科,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力,政策支持少,制度无保障。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大学生艺术社团管理和业务指导”等任务。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是表面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理论上重视,政策上不重视;口头上重视,制度上不重视。艺术教育在各个高校的地位较低,机构不健全,运行不顺畅,处于若有若无、可多可少的状态。甚至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相应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整个教学活动处于无序可依的状态[1]。2.因人设课,质量不高。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量少面窄、因人设课的现象,处于自由和随意的不规范状态。大部分高校艺术课程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的制约,仅仅开设了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美术鉴赏等少数几门课程。其教学方式主要还停留在课堂讲授阶段。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形式比以往丰富,但由于教学方法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加之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不求甚解,照本宣科,因而缺乏艺术教育所应有的生动和灵活,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审美爱好与情趣。一些学校艺术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以活动、讲座代替课程的状况。有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缺乏顶层设计,随意性大,教学质量不高。各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采用全校任意选修课和限选课的形式,因牵涉全校大学生选课,上课时间只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普遍存在将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之中的情况。再加上全校大学生选修也给教学常规管理带来影响。3.师资缺乏,热情受挫。对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不少于50%”的规定,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远未达到标准,不少高校无法配齐各门课程需要的从事艺术教育的专职课程教师,只好安排相近专业教师应付。有的课程即使配置了专职教师,但由于对教师的后续教育没有跟上,教学工作开展得很不理想。由于相关部门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从事艺术教育教师在评优、工作量考核、申报职称及科研项目等方面经常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教师指导艺术社团和艺术实践项目的工作量得不到承认,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上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是隐性的,难以用标尺衡量,教师授课质量好坏难以区分,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2]。4.社团乱杂,隐患较多。大学生艺术社团虽然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必须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加以规范,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机制。特别是目前的管理体制缺乏客观公正、公平的考核和工作分配方案,使得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较为严重的隐患。目前各高校非常重视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和参加形式多样的艺术表演、竞赛等活动,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氛围,但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不少高校无法将艺术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相结合,在发展艺术专业的同时带动艺术普及教育。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首先是普及,提升全体大学生的艺术和人文修养,尽最大可能让在校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大学生艺术社团特别是艺术特招生以及由他们参加的演出活动已经成为许多高校靓丽的风景,这对提高学校知名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确功不可没[3]。但是,不少高校的艺术活动过多地依赖于少数特长大学生,忽视了普通大学生的收益面。因此,艺术普及教育必须由面向艺术特招生转向面向全体大学生。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思考

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教育,具有形象突出、情感丰富、形式活泼的特点。《规程》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制度及经费保障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了规范,使学校艺术教育有章可循。为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公共艺术教育水平,高校的艺术教育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1.以正确理论为引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确保艺术教育的科学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它通过相关艺术知识的熏陶培养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质,从而使身心协调发展。高校主要通过艺术作品鉴赏、艺术理论传授和艺术活动等形式,贯穿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之中。根据《规程》要求,在强调艺术教育的同时,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艺术课程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严肃教学纪律,全方面关心大学生成才成人,同时在课程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上贯彻德育为先的精神[4]。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要面向所有大学生因材施教,遵循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拓展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益;了解大学生心理成长状况,真正实现以德导美,以美益德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理想。公共艺术教育不应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艺术特长和技能的培养,它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及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以培养大学生感受美、品鉴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为目的,以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艺术认知水平的提高为己任的素质教育。最终目标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指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以设置机构为起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提高艺术教育管理的水平。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做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管理工作。高校目前主要是设立艺术教育中心等职能机构,实施对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管理,分解艺术教育课程工作任务并具体实施。开展有关教研科研、交流活动。负责学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具体事务,包括选课、开课、上课、听课、考核以及教学文件检查归档和教学教研情况记录等。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究教学方法,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中心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联系沟通的窗口,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工、科学调度,搞好综合协调,协助教学评估处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检查和管理,确保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同时确保艺术教育网络主页畅通、内容丰富,方便同学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其次,要重视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工作。要加强领导,明确艺术教育的地位,并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待遇,确保其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和其他教师一视同仁,并确保艺术活动的专项经费及时到位,加大练琴房、书画室、排练厅、影剧场、展览厅等艺术活动场馆的硬件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艺术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设备、器材、图书和影像资料,充分调动全校的资源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服务,特别是在师资队伍的配备、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到全校一盘棋,使各方面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3.以修订大纲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狠抓艺术教育的规范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重视和加强艺术课程的教学管理和研究,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是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要求修订教学大纲。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素质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考核阶段落实素质型的考核要求和方法,同时根据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制定各课程的考核大纲。二是要严格规范艺术教育课程的申报评审工作。为了确保艺术教育课程的质量,公共艺术类开课申报评审工作应在教务处指导下每年一次,每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课程评审和试讲。三是要努力拓展艺术教育课程的科目和门类。普通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努力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拓展艺术教育的科目和门类。开设具有审美教育理论课、技能实践训练课和鉴赏课的多重性质的课程,形成理论修养、技能训练与艺术鉴赏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每门课程要有相应的教材、教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考查考核[5]。4.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社会资源为补充,提升艺术教育的层次。高校教师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要将教学与指导相结合,不仅要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具备较强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一专多能,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艺术教师应该是“艺术家+教师”。一方面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另一方面又在所教学科具有较深造诣的艺术家。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人才引进和教师进修、培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深厚艺术理论功底和实践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除加强在校教师队伍建设外,普通高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及民间的相关艺术教学资源,形成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让社会上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让艺术名家开设讲座,整合学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推动校园文化建设。5.以艺术社团为平台,以组织活动为抓手,增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大学生个人审美素质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高雅艺术集中呈现的窗口,是大学生展现风采的自由舞台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学生社团不仅可以培养成员的艺术兴趣、学习和展示才艺特长,还可以通过相关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友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成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创新的精神,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艺术社团成员是学校的艺术骨干和精英。以大学生艺术社团为纽带,带动宿舍、班级、系部的艺术氛围,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和构建文明校园将起到深刻的影响。在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素质教育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普及艺术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个性价值,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要向教学管理日益规范化、教学研究不断专业化、场地设施日趋现代化、教学效果日渐明显化方向努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为推进高校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永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新探[J].艺术百家,2006(2):158-160.

[2]张国宏.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知识文库,2016(10):238.

[3]李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183-184.

[4]李海燕.关于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5):173.

普通高校范文篇7

关键词:舞蹈教学;音乐;现状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主要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的方式,在表演舞蹈时一般都将会有音乐伴奏。舞蹈课程具备较强的综合性,与话剧、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其中音乐最为突出,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相互相成的,如果在舞蹈的表演中没有融入音乐,那么就会自然的缺少些生气,也就不能更加形象丰富的表演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所在。

一、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目前舞蹈课程在我国普通高校以及是十分常见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还将舞蹈课程设置成必修课,学校也在不断开办不同规模的舞蹈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紧张压力,还能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对美学的认识。学生学习舞蹈的好处不仅在于加强自身舞蹈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我国舞蹈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二、普通高校舞蹈教学问题

虽然有大部分的高校都已纷纷开设舞蹈课程,但是舞蹈课程的教育价值并没有被太多人所认识到其重要性,由于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舞蹈课程并不被重视,使舞蹈教学受到了不利影响。当前高校舞蹈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合适的教材来进行教学。由于目前我国舞蹈教学体系还未形成统一的形式,对教学所需求的教材并没有很好的进行选择,导致在教学中缺少系统性、规范性、片面性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2)学生舞蹈基础各有高低。有很多的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或学习中并没有接触过舞蹈,对舞蹈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甚至有个别极端的学生认为学习舞蹈只是在白白浪费青春而已。上面所讲的学生几乎是把舞蹈看作一项休闲娱乐的运动的状态,来完成舞蹈表演,以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大加强,导致教师教学水平受到了十分严重的限制。

三、舞蹈教学优化措施

(一)舞蹈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优化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更加深入的了解舞蹈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又是怎样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与教师对舞蹈知识的认知。同时高校也要定位好舞蹈教学的目标,将舞蹈与学生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形成舞蹈教学体系。高校还应将学生的德育教育融入到舞蹈的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地突破自身发展,进而使学生的发展更为完善。(二)教学模式完善。在舞蹈教学模式完善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舞蹈专业人员,来对舞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修改和制定,提高舞蹈教学的目标性以及计划性,扩展学生对舞蹈知识的认知面,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使舞蹈教学的内容能够更加具有舞蹈多元化、舞蹈综合性、舞蹈广泛性。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每位学生的自身能力,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整体提高学生心理、生理教育状况,根绝学生自身的条件影响,在教学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对舞蹈的喜爱与技能。(三)更新教学评价及考核方式。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往高效舞蹈教学评价只不过是依据学生舞蹈水平的完成状况来进行评价,但是这种传统的舞蹈评价十分的不公平,并没有结合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加入进去,这样的评价结果只能极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舞蹈方面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不可估计。所以,普通高校在对以上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完善时,教师也要对舞蹈评价以及考核的方式及时的更新,根据学生平时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个体差异、舞蹈方案完成状况等多种因素来进行综合的评价。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舞蹈完成的质量来进行评分,确保学生在平时的作业和学习中能够得到重视,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于舞蹈学科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贡献以及日常参与的舞蹈比赛的情况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使舞蹈考核方式能够更具公平性和公正性。

四、结语

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两者都有着独自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产生出共鸣。在未来的舞蹈教学发展中,普通高校应把舞蹈教学作为一项基本的素质教育,根据高校教育发展的规范来完成指标性的教学。高校对舞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要加以重视,整体升高舞蹈教学的质量,提升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素质的作用效果以及价值。

[参考文献]

[1]祁鸿雁.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4.

[2]韦广忠,梁宝君.体育舞蹈教育特点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普通高校范文篇8

这次会议是继全国和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电视会议、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培训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今天,召开的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务管理暨统考检查组领队会议,是全省最后一次考前动员会和工作布置会,是实现平安高考、和谐高考的重要的会议。在这里特别要求大家集中精力,认真开好这次会议。下面,我受齐厅长委托,代表省招委、厅党组简要总结一下2012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并就做好今年的招生考试工作讲几点意见。

第一,2012年我省的招生考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省的普通高考招生考试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全社会关心、支持高考已蔚然成风。高考组织管理环境大改观、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这主要得益于高考本身的重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招生考试战线上每一个同志忠于职守,身体力行,全面实施“阳光工程”,以我们出色的业绩,维护了高考工作的公平公正。

二、安全保密措施得力,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安全保密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由于各项安全保密措施到位,各市、县(市、区)、各评卷点和试卷印制单位严格执行安全保密规定,试卷印制、运输、保管及考试实施、评卷等每个环节无任何事故发生,确保了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省委保密委员会鉴于我省招生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突出成绩,2012年12月向我们颁发了“2007-2012年度全省保密系统先进集体”奖牌。这荣誉是我省全体招生考试战线的,也是和我们一起努力的保密部门、公安部门、无线委等部门的。这既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当然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三、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卓有成效,考风考纪更加规范。在考试组织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了省招生委员会和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能,教育、公安(武警)、信息产业、卫生、保密、宣传、监察等各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起了高度负责基础上的分工协作有效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我们从抓苗头、清隐患着手,重点防范和打击了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舞弊”、雇人代考或替考以及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等严重舞弊行为,使得我省的考试没有发生大面积群体舞弊事件,全省考风考纪好于往年。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层层设防,加强对互联网有害高考信息的封堵,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公安、城建、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加强考点周边环境治理,有效地维护了考点秩序和安全。

四、精心组织、强化管理、命题工作又有新突破。命题工作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考试科学、公正、安全、规范”的原则,在命题工作中较好地处理了难度与区分度、高校选材与积极引导促进素质教育、创新提高与保持连续性的关系。从目前的社会反映来看,试题的题量和难度把握比较得当,很好地遵循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试题质量比往年又有了较高的提升,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和体现特色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五、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各项改革,招生考试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是美术类专业测试全省统考圆满成功。2012年首次进行了全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实行统考后,艺考热回归理性,不仅大大减轻了考生及家庭的精力和财力负担,又给考生增加了录取机会,使艺考更合理、更公平,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二是普通高考全部科目实行网上阅卷。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网上阅卷规模,确保评卷质量。去年进行了大规模模拟评卷,以20万人的规模检验网上阅卷的组织、程序和效果,确保了普通高考全部科目网上阅卷工作万无一失。

三是注册录取规模逐渐扩大。根据教育部有关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招生改革的精神,我省在2011年6所院校进行专科(补录)注册录取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18所民办高校。2012年注册录取14175人,完成注册计划的87.16%。

四是高校录取标准多元化取得重大进展。我省2012年选取了政法学院和师范学院作为录取改革的试点院校,有关专家参与录取工作,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我们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电子档案的组成部分,投档时一并提交给高校,院校在确定预录取考生名单时,有关专家可根据考试成绩、电子档案和综合评价信息等内容进行综合考察、择优录取,高考录取标准多元化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这一改革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分分清,在一定分数段内分数不再是判断能否录取的唯一标准。

六、重点治理招生违规行为卓有成效,招生秩序良好。2012年继续把严禁招生乱收费、严禁违规录取、严打中介诈骗作为招生工作的重点治理内容。不准高校以任何形式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严禁高校利用调整计划向考生乱收费。严格规范高校特别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管理,坚决禁止计划外招生。禁止任何高校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机构组织参与招生,对虚假招生广告宣传和欺骗性的招生中介坚决进行打击。严格特殊类型招生管理,公开选拔标准和录取办法,加强公示备选资格考生名单和录取结果。加强对新生入学资格审查,严防不法分子利用假录取通知书进行诈骗。严格的管理机制促进了招生秩序的进一步好转。

七、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面实施,深入人心。结合阳光工程制度化建设要求,从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报名、考试、录取三个主要工作阶段招生信息的公布、公告和公示制度,将招生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六公开”、“六不准”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八、以强化服务求得支持,不断提高本科优质资源的录取率。2012年招生工作坚持以考生为本,主动向高校宣传我省招生政策,积极推介我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广大优秀考生,提供生源情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吸引了更多的预留计划录取考生。如北京某重点大学在我省计划招生七十余人,增加预留计划44个;南方某重点大学计划招生八十余人,增加预留计划59个;东北某大学增加预留计划53个,等等。增加数有的超过了计划数的一半。2012年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为702183人,计划招生503180人,共录取考生552802人。其中,本科录取226712人,专科录取26090人。总录取率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78.73%,实现了考生满意、高校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党委政府各部门大力支持、各项组织管理严谨周密、各项措施得力落实到位的结果,是全省招生系统全体招生工作人员团结一致、无私奉献、通力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为了确保我们全省的招生考试不出问题,我们的市教育局、招考办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代价,不断强化管理措施,切实保证了招生考试的良好秩序;高等学校认真规范招生宣传、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以实际行动维护了高校的良好形象;更值得称道的是那些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工作在招生考试第一线的同志们,他们敬业爱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经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服务于我们的招生考试工作,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我们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才使得我们的招生考试连续实现了平安高考的目标。在这里,我代表省教育厅、代表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体招生考试战线的每一位同志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招生考试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很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和个别考生舞弊行为仍时有发生,这是直接影响考试公平以至于录取公平,甚至于教育公平的,更有害的是它会影响整个高考的形象。二是对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安全保密是持续整个高考过程的问题,偶尔的疏忽以及个别情况的出现都是不容许的,这需要高度的谨慎、严肃的纪律,确保高考顺利进行。三是少数院校仍存在自行组织招生、乱收费、非法中介、虚假广告、招生诈骗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招生工作正常秩序,引起了部分群众不满。四是持续的平安高考使得我们的管理队伍内部滋生了麻痹松懈思想,心存侥幸盲目乐观。这是非常有害的!从全国的情况看,在个别考点、考场有工作人员为了个人私利而铤而走险,配合作弊,尽管我们省没有发生,但是我们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各级会议上一定要严肃强调这一点。因为高考管理人员如果参与作弊,其危害性和造成的恶劣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五是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仍需要继续加强。个别地方存在碍于面子、碍于领导说情,就对某些苗头性的管理责任不再追究,这种放一马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没有严谨的环节,就谈不上严格的管理,就甭想取得好的结果。有布置无检查,盲目倡导目标管理是不行的。对各个环节的进行各种形式地检查,是提高我们管理效度唯一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知道,我们对这项工作是如何地重视,从而促使大家完成好本职工作。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深入研究应对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认真改进我们的工作,通过建设与完善制度和机制,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管理效度,降低管理成本,确保我们的工作质量。

第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全员动员,打好攻坚战,务必扎实做好新一年的招生考试工作。

关于当前的形势,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基于目前社会的安全环境,校园安全的环境,我们必须格外小心谨慎,坚决不能再出问题。二是今年高考招生改革出台了一些的新规定、新项目,使我省高考工作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三是前面在存在的问题中讲到过的持续的平安高考会使管理层产生麻痹思想,会使得见利忘义之徒,心存侥幸、铤而走险。五是公众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也使我们的高考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网络的力量很大,有时侯具有颠覆性!我们一定要谨慎小心。从另一方面来讲,强有力的网上监督,对我们更是好事,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反之,如果因为疏忽大意,就会犯大错误。六是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高考工作的全局性属性越来越明显。整个高考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部参与者共同努力,且不能出问题,某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引起整个工作的被动,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导致工作的失败。

下面就做好2010年的招生考试工作谈6点意见。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高考平稳顺利进行

高考招生肩负着为国家选拔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项工作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和招委、招办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细的措施,确保考试安全平稳,确保招生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好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考试期间,政府分管领导要亲自坐阵指挥、亲自研究部署,及时解决高考招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招生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要严格实行责任制,各市与各县(市、区)、各县(市、区)与各考点、各考点与各监考教师都要逐级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谁出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高考招生全过程的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二、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切实维护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

“阳光工程”已经成为社会的品牌工程。实施“阳光工程”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温总理讲,“公平公正比太阳还有光辉”。确保考试公平是我们实现录取公正、公平的重要前提。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考试工作对于实现录取公平、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做好今年招生考试工作的重要性。要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六公开”、“六不准”的要求,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机制和体系。要加大对各种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一些地方和高校存在的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和中介诈骗、“高考移民”四大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和重点查处。各级招生考试信访部门要尽职尽责,公开的接访电话一定要有人接听,公开的信访信箱一定要及时查看,要重视苗头性的举报,要善于把握、善于分析有用的信息,及时汇报、及时反映有关情况,耐心解决考生及其家长的疑问,关心考生及其家长提出的问题。对考试中发现的违纪舞弊案件,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切实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肃性和广大考生的利益。招生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在招生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主动为考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对违规行为、对损害考生利益的行为要按照实施高校招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有关要求一追到底,严肃查处。

三、加强安全保密工作,确保招生考试安全万无一失

安全保密工作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第一要务。没有安全保密就没有公平公正。要牢固树立考试安全是国家教育考试生命线的思想,对招生考试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常抓不懈,严防死守。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招生考试的各项保密措施,狠抓考试命题和试卷印制、运输、保管以及考试实施、评卷等每个环节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做到条件达标、培训到岗、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事前有检查、过程有监督、交接有记录、结果有验收。要加强对命题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选好命题教师,实行全程封闭式管理,确保命题安全和试题质量。各县(市、区)、各评卷点和试卷印制单位要严格执行安全保密规定,杜绝试卷印制、运输、保管方面的事故发生。要制订有效的应急工作预案,严格执行值班报告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在高考前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组织一次安全保密专项检查,消灭死角,不留遗漏。省里近期要派出由教育厅、公安厅、保密局、卫生厅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到市县进行考前综合检查,主要是抽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大家进一步把安全保密工作落到实处。

同志们,今年社会形势严峻,治安情况复杂。近期,社会恶性事故频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做好考试期间防破坏、防暴力准备。要进一步强化考试安全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预见、发现考试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

四、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

各地要进一步发挥招生委员会和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能,教育、公安(武警)、信息产业、保密、宣传、监察、电力等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环节、规范操作程序,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和局面,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要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层层设防,加强对互联网有害高考信息的封堵,净化网络环境。加强考点周边环境治理,切实保障考点秩序和安全。考试时,除了对所有考场实行电子监控以外,具备条件或考务管理相对薄弱的地区,还应配置无线电信号屏蔽设备。公安部门重点防范和打击非法中介、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舞弊”、雇人代考或替考以及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等严重舞弊行为,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群体舞弊事件。自从出现了3G手机后,我们原先配备的屏蔽设备部分失效,这对我们是又一次挑战。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将考风考纪的好转全部寄希望于手段的现代化。人防历来就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有具有丰富组考经验的招考管理队伍,做好监考工作我们有绝对的信心。只要监考得力,一个考场中的两名监考员足可以起到维护正常考试秩序的作用。各级各学校考前要组织考生进行诚信考试专题教育,签订诚信高考承诺书,建立和完善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要进一步强化招生考试队伍建设,加强对监考人员和招生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坚决杜绝招生考试工作人员参与、组织、纵容考试作弊、录取舞弊等恶性行为。

我们各市在考试期间,要继续与监察部门紧密配合,主动接受监察部门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检查,尤其防止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出现失职、失责。凡出现考试工作人员失职、失察,造成考试大面积舞弊,产生不良后果等情况的,在对直接责任人严肃处理的同时,要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和学校负责人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乃至主要领导的责任。

为加强考试管理力度,每年省市都要往县区派出统考检查员,应该说,统考检查员为考试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年省里将继续从高校抽调了省派检查员到各地,每个县3名。今天我们也把统考检查组领队请来一起参加会议,在这里对我们统考检查工作提几点要求:1.提高对统考检查工作的认识,增加责任感。2.优化检查员队伍,各领队要选好人员,管好队伍。3.抓好培训、学好文件,熟悉业务。4.坚持依法巡考。5.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考试全过程进行检查。6.检查组要及时总结统考检查的经验和教训。回去后要将这次会议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位检查员。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组织、加强管理,确保招生改革顺利进行

近几年,我省的高考改革不断向前推进。2007年我们采取了“3+X+1”的模式,并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制度,迈出了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一步。2011年顺利完成了注册录取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我们实现了美术专业全省统考和全部科目实现了网上阅卷。今年及以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考生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招生考试制度。一是在高考命题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突出素质教育的内容,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二是继续推进多元化录取模式。三是继续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录取中的作用,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四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提升招生考试管理现代化水平。今年实行普通高校招生网上报名工作,实行网上填报志愿和从本科三批开始分批次网上征求志愿录取,这是今年招生工作三项大的改革举措,招生考试部门一定要认真研究、严密组织、科学实施、加强宣传、搞好服务,特别要考虑农村考生的特殊情况,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让所有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志愿填报,尊重考生的意愿与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六、积极把握导向,营造良好的招生考试舆论环境

普通高校范文篇9

关键词:新形势;普通高校;合唱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当今的中国已经正式迈入了发展的新时代。在新形势下,许多传统的模式与方法,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因此,就需要我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与优化。以具体的高校合唱教学为例,其课程设置的初衷,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其音乐能力,丰富其课余生活。然而,在今天的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以至于其课程设置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本文笔者就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改革措施与解决方案。希望通过笔者的探究,能够帮助合唱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更积极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高校传统合唱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提出符合新形势发展规律的、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因此,下面笔者就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详细的阐释与说明。(一)高校对于合唱教学的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设置。在新形势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普通高校也都逐渐开设了与合唱相关的课程。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致使许多普通高校的合唱课程盲目上马,机械的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这也就使得许多课程过于专业化,并不适合普通高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与掌握。而这样做的后果,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一定的音乐基础,使其难以适应如此专业化的课程,最终也就导致对于其合唱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明显效果;其次,就是由于教学效果不明显,而学校依然开设相关课程,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二)高校对于合唱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过于陈旧与单一。对于我国目前的许多学科来说,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与单一,都是阻碍其教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合唱教学也不例外。具体来说,就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虽然开设了合唱教学课程,但是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大班额”教学、依赖乐器教学等。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提高学生的合唱效果,且较为省力。但从培养学生素质的层面来看,其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与音乐素养。所以可见,其并不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要求,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三)高校学生对于合唱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与了解。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合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除了上述的两种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高校学生对于合唱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具体来说,就是由于普通高校所招收的学生,普遍音乐水平不高,其中大部分学生对于合唱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单声部阶段,对于合唱的魅力更是“一无所知”。而这也就容易使其丧失对于合唱的兴趣,进而对合唱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阻碍。

二、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合唱教学的改革措施与优化方案

通过笔者上文的阐释,相信大家已经对我国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那么如何对其进行改革与优化呢?下面笔者就对其进行详细的阐释与说明。(一)对合唱教学的课程进行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不合理,一直是困扰高校合唱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因此要对其进行优化与改革,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多管齐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工作真正收到效果。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安排符合普通高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不能照搬照抄专业音乐学校的课程;其次,便是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在课程设置层面,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解决好只重视排练或只重视理论学习的问题。(二)对合唱教学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由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通过文化课进行录取的,所以其音乐基础参差不齐。若是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则很有可能造成“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采取更为多元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增加一些更为专业的音乐能力训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还可以将流行与古典进行合理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师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三)提高高校师生对于合唱教学的认识程度。首先,对于教师来说,要提高其对于合唱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合唱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理念;其次,就是针对学生对于合唱的错误认识,要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其感受合唱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从使高校的合唱教学取得进步,才能使其真正符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虽然我国目前在高校合唱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但是通过相应的改革与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我国普通高校的合唱教学工作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其一定会在新形势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更加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良洪.职业学校开展合唱教学的价值与策略思考[J].当代音乐,2017,10.

[2]帅荣.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合唱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当代音乐,2016,12.

[3]仝义琨.中国高校合唱教育文献研究—以2005-2015年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为视角[J].黄河之声,2015,24.

普通高校范文篇10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连续三年大幅度扩大招生,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从1998年的643万上升至2001年的1214万,几乎翻了一番。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数,2001年为757万,比1998年的361万增长1.1倍。(注:教育部.1999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0.5.29.)(注:教育部.2000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2.6.14)三年来的大幅度扩招,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孝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不仅提高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也增大了社会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供给量。但是,近三年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基本条件的改善却相对滞后,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等办学条件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使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就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近三年扩招前后的办学基本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一、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的变化

学校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大要素构成的。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和学生、校舍、仪器和图书四个方面,缺一不可。本文着重考察近三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教学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四个办学条件的变化状况。同时,借用教育部于1996年颁布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下文简称《标准》)中的“生均”概念,如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等作为衡量办学条件变化的指标。

表11998-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的变化

类别1998年生师比2001年生师比增长率(%)

本科院校11.018.669

专科院校11.417.453

注:表中的学生数为“标准生”数,根据教育部规划司于2001年11月虎门“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公布的大学标准生测算方法,具体折算办法为:全日制本、专科生为1,研究生为2,留学生为3,进修生为1,成人脱产班生为1,函授生、网络生为0.2,夜大学生为0.3。下表同。

本表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资料编制的,下表同。

表1可见,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连续三年大幅度扩大招生之后,在层次上,全国本科普通高校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即“生师比”从1998年的11飙升至18.6,其中甚至有30所本科高校生师比达25-41,超过2001年小学的生师比21.6。(注: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有关统计数据.教育发展研究.2002.10.)专科学校生师比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上升幅度相对较小,出现了本科院校生师比超过专科院校生师比的倒挂现象。在科类上,笔者曾查阅有关数据,发现农、林、医、体育、艺术本科院校的生师比近三年几乎翻了一番;财经、政法两类本科院校的生师比虽然增幅低些,但由于大扩招前的生师比基数较高,所以,这两科类生师比最高,超过了22,高于2001年小学的生师比。

表21998-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的变化

类别1998年生均教学行2001年生均教学行增长率

政用房面积(m[2])政用房面积(m[2])(%)

本科院校13.510.3-24

专科院校18.012.6-30

注: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包括:教室、实验用房、行政用房和图书馆。

表2可见,三年来,本、专科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科院校校舍拥挤问题较为严重,其中有10所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竟然不足5平方米,与教育部1996年颁布的《标准》要求相去甚远。

表31998-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变化

类别1998年生均教学2001年生均教学仪器增长率

仪器值(元)值(元)(%)

本科院校59795190-13

专科院校4411570429

表3可见,2001年全国本科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5190元,虽然与1998年相比略有下降,但在高校规模几乎翻一番的前提下,仍然达到了教育部于1996年颁布的《标准》要求。这说明,在近三年的高等教育发展中,高等院校的仪器设备投入基本上保持了与学生规模同步增长的速度。2001年全国专科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5704元,比扩招前的1998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4411元增长了29%,而且超过了本科院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平均数。若把“短大”、“高职”计入专科层次院校,那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平均数则为10111元。因为有的短大、高职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学校,或是原中专升格的,其教学仪器并非全部为中等后教育阶段学生所用,所以本文暂不将这类学校数据计入。总之,近三年本、专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提高基本上能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保持同步,而且多数高校达到了1996年的《标准》要求。

表41998-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藏书量的变化

类别1998年生均藏书量(册)2001年生均藏书量(册)增长率

(%)

本科院校11570-39

专科院校12682-35

表4可见,本、专科普通高校生均图书册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综上所述,近三年,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张,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除了教学仪器设备值的提高基本上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保持同步外,师资、校舍和图书资料是日趋紧张,出现总体资源短缺,本专科办学条件倒挂,以及师资、校舍、图书和仪器呈非均衡变化的局面。

二、原因分析

上述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扩招中出现的办学条件变化,究竟原因何在?笔者就总体资源短缺,本专科办学条件倒挂,师资、校舍、图书和仪器的非均衡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

1.办学总体资源短缺的原因

从近三年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及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提高的速度来看,普通高等学校事业经费总收入从1999年545亿上升至2001年的1167亿,扩大2.14倍,年均增长46%。(注:扩招带动高校健康发展.中国教育报.2002.10.5.)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为52万,比1998年的41万增长了27%,年均增长8.2%,是1978年至1998年间我国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年均增长率3.5%的2倍。这个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校舍方面,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从1998年的5676万平方米上升至2001年的9630万平方米,扩大了1.7倍。馆藏图书从1998年的49826万册上升至2001年的64296万册,扩大了1.3倍。仪器设备方面,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1998年的25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01年的47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90%,年均增长24%。总之,近三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与提高的速度之快历史少有,也就是说,政府和社会在这三年内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巨大的。然而,其结果,除了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外,师资、校舍和图书仍然滞后于规模的扩张。从常识上说,师资和校舍的不足,并非有钱就能立刻得到解决的。至于图书,全国年均学术图书出版物仅5-6万种,总供量不足,致使高校,尤其是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生均图书量剧降。因此,笔者认为,目前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相对短缺,其原因不是高等学校三年来的投入增长速度慢了,而是高等学校扩招的速度过快了,超出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征地与校舍扩建等办学条件提高所能允许的速度。

2.本专科办学条件倒挂的原因

从生均占有资源来看,不仅本科高校的生师比高于专科高校的生师比,而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值、生均图书册数也低于专科高校。究其原因,一是青年学子在近几年扩招中争先恐后往本科院校挤,甚至提出“非重点大学不读”的口号。这两年不少省份都出现短大、高职招生指标过剩和报到率不足的现象。例如,西部有的省份高职高专学校近两年每年有上万被录取的考生不到校报到,即使是教育强省浙江的高职报到率也不足,每年也有6千多被高职录取的学生不到校报到。(注:高职教育刮日相看数浙江.中国教育报.2002.11.5.)二是扩招前,本科高校教师资源、校舍、图书等相对较丰,尚有潜力可挖,生师比这个国际通用的办学基本条件指标也就不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所重视。三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保障教学质量的生师比最高限度的条文,学校在这方面无规章可循,又迫于社会广大青年要求上大学的巨大压力,“挖潜”难免就挖过头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本专科办学条件的倒挂。

3.师资、校舍、图书和仪器呈非均衡变化的原因

上述表1至表4的数据,从生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来看,大小不一,呈现非均衡的变化。这种变化若按幅度从小到大排列则为:仪器、校舍、图书、师资。细思量,当今的教学仪器设备,包括高校基础实验教学的常规仪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等,只要经费充足,还是较容易添置和建设的。校舍建设则不仅需要经费,而且还要有地皮以及校园整体建设的统筹规划,这问题就较为复杂了。关于学术出版物,现在全国每年的出版物,除去中小学生学习课本、参考资料和一些通俗读物外,满打满算,学术图书出版物不过5-6万种,总供量不足。所以,万人以上的本科大学,即使经费甚丰,也难以购足能达到《标准》要求的学术图书数量。至于合格的高校教师的培养,那就更非易事了。而且,近三年的高等学校扩招,更多的是考虑“拉动经济”、提高青年的升学率、减缓就业压力等高等教育外部的问题,并未充分考虑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更未在扩招之前就如何同步提高办学条件进行周密的规划。因此,在三年扩招中,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出现了上述的越难获得的办学资源就越匮乏的非均衡变化也就在所难免。

三、关于改善和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几点思考

根据上述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笔者力图就如何改善和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略陈管见,以供参考。

1.高教规模扩张要考虑适当的“度”

前面已述,普通高等学校总体资源短缺的原因在于扩招过快。从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波动的区间来看,这三年高等学校学生数年均增长28%超越了常规发展波动区间。这短期的一定幅度的非常规扩张是可以允许的,因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规律有一定的“弹性”,但长期保持这种发展速度则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取的。从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来说,高等教育规模的这一发展速度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专家预测今后20年经济年均增长7-8%)所无法承受的。所以近三年高校学生数的发展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国际上,没有任何国家在其高等教育学生数达到几百万时,还能连续三年保持年均增长28%的速度,并在三年内学生数又翻了一番。所以这是世界上一个空前的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特殊例子。那么,适当的“度”何在?从较长的历史看,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速度会伴随其规模的扩张而逐渐递减,并在一定的增长区间内波动。例如,美国高等教育学生数的年增长率是随着其规模的扩张而逐渐递减,并维持在-5%至+10%区间内的,详见图1。新中国高等教育半个世纪来的发展历史也验证了这一规律性特征。所以,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制约因素,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适当的“度”应控制在年均增长7-13%为妥。另外,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制约下,估计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高校学生数增长率会自然减缓,并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办学条件不足的问题也将随之得以逐步解决。

图1美国高等教育学生数的年增长率

附图

2.扭转本、专科学校办学条件的“倒挂”

前面已述,本专科高校办学条件倒挂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近三年本科高校扩招速度远快于专科,间接原因是社会对人才聘用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学历脖的倾向。针对上述本、专科办学条件倒挂问题。我们课题组制作了“本、专科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情况”问卷调查表,在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河北、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的高等学校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调查详细结果另文发表),并实地考察、访问有关专家、教师和高校教学行政干部。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反馈意见基本是:本科院校教师超负荷工作现象较严重;专科院校通过这几年的扩招,挖掘了师资潜力,目前大多数教师反映教学负担基本合适。所以我们认为,对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监测,必须严把本科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同时相对放宽专科高校办学条件标准,以促使“倒挂”现象的扭转。

3.修订普通高等学校馆藏图书和出版物的监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