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件十篇

时间:2023-04-03 19:39:34

信息技术课件

信息技术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掌握Word的启动、退出方法和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扩展思维,培养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培养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兴趣。

4.创新与行为: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二、教具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电脑教室教学系统。

3.课件、找茬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让学生在会用记事本、写字板进行简单的文字输入的基础上,进行Word 2003的教学,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学习新知,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自主探究Word 2003窗口各个组成部分和作用,感知到Word 2003是一种功能强大,更适合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文字处理软件。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采用“设疑—尝试—探索—讲解—归纳—建构”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做”“自己说”。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初识Word

1.同学们,一上课呢,老师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电脑作品。想不想看,好,注意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色。

2.展示用Word制作的各种优秀的小报素材。(图例如下)

3.学生观看课件后,回答问题。(作品中有图片、文字,有丰富的颜色等。)

4.设问启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小报作品是用什么软件制作出来的吗?

5.介绍Word的基本知识:Word在英文中是字、词的意思。这里指的就是软件名称。Word是Microsoft(微软公司)的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重要组件之一,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处理软件之一,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字处理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Word。

[板书课题:认识Word]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小报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认识Word的教学铺路。同时这是Word单元的起始课,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个学习、工作的新伙伴。

(二) 迁移比较,掌握新知

1. Word的启动

(1) 复习旧知:同学们,还记得如何启动一个应用程序吗?以“写字板”为例说一说。

(2) 下面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想请一位同学来帮老师启动Word软件。谁愿意来接受挑战!请生示范。

(3) 教师提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启动方法?

(4) 学生上机尝试、交流。请个别学生向全班学生作示范。

[板书:Word 2003的启动。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的命令]

(5) 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请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启动Word。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和相互讨论,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认识Word的界面

(1)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玩“喜洋洋来找茬”的游戏)

(2) 老师下面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挑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小秘密,其实Word窗口和写字板窗口很相似,你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找一找它们的异同吗?(老师适时请生再表述一下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尝试,进行比较,同时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更易于掌握。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高昂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输入文字 保存word文档

(1) Word中输入文字的方法和写字板很相似,老师下面布置一项作业:在Word中输入一句介绍自己的话。(时间一分半钟)

(2) 下面我们要保存刚刚输入的内容,想一想:如果在写字板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保存自己的文章的?

(3) 在Word中,我们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保存文章。只要单击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或者选择“文件”菜单下的“保存”选项就可以了。

(4) 练习:以《姓名+课题号》(师讲解规范要求)为文件名,保存自己的文件到D盘。

(5) 师生小结:文档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文件名、保存位置,并提示到保存的位置打开文件看看。

【设计意图】文件管理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操作一定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实效的尝试。学生迁移以前所学知识,并促使养成操作中注意细节的习惯。

4.退出Word

(1) 工作完成了,我们可以和新伙伴说再见了,退出Word,你会吗?

(2) 拓展:探索其它退出Word的途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组退出的方法多、方法好,然后我们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促使学生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 归纳总结 巩固提升

1.提问:同学们在这节课里,你们学到了什么啊?

信息技术课件篇2

泉州师范附属小学 王朝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技能、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多媒体CAI", 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最为常用的辅教、导学工具之一。它符合最新的信息加工原理,具有信息量大、适应性广,且能将文字、图形、图片、动画、影片和声音等媒体进行有机结合的功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用CAI特有的智能结构、新颖的形式、生动而有趣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于动中学,玩中练,在其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后,上升为理性认识,使之学有所得,练有所成,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件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与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学生兴趣的产生,源于好奇心,是经过有趣--乐趣--志趣逐级而发展的。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应采用(设计)既新颖、趣味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CAI课件,渲染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创设意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热区》一课时,教师在网上播出图案准确优美、色彩显明而又具有"迷惑性"的多媒体CAI课件:

"小军先从外面(延实线箭头方向) ① 走一周(热区①)回到原地,再从里面 ② (延虚线箭头方向)走一周(热区②)回到 原地(如右图所示)。两种走法的路程相等吗?为什么?" 这生动有趣而又新颖奇特的内容,色彩明快的图案,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课件一播出,立即引起了许多学生激烈的网上争论:" (1)走里面路程少一些。因为外面要绕一个大圈;(2)走外面路程少一些。因为里面要下好几个'台阶';(3)路程一样长。因为内、外两个图形的周长同样长。"三种结论出现后,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的心情,认真地观察教师通过网络演示的有关"热区"与"非热区"的概念及其区别,从而建立和形成正确的概念。接着教师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① 在课件中寻找"热区",② 使用"热区"进行答疑解难。(帮助学生理解课件中运用 "平移"推理的原理,从而得出了:由于内、外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所以第三种结论是正确的。)

这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CAI课件的使用,渲染了课堂学习气氛,创设了意境,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示范演示 加强记忆

人类通过对自身的学习过程作了大量分析和研究得知,人类的学习是通过眼、耳、鼻、口等感官,将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再经过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视听并用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而多媒体CAI课件正是遵循和体现了这一规律,能充分利用文字、图像、语音、音乐和音效及动态影像所汇集的大量信息,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呈现思维过程,以视听结合及交互的方式,刺激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因而,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设计出)相关的导学类、增长记忆类和教育游戏类等多媒体CAI课件,化抽象为直观,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各种感知器官,使所学的知识深深地记忆在脑海中。

如《走近计算机》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第一册)第二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概念多、抽象、专业性强,枯燥无趣,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CD-ROM中的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演示,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启动课件,进入《走近计算机》,引导学生与喜爱的卡通人物"小神游、点点和世纪博士"一起去:

①瞧瞧看看 ……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认识计算机。 ②磕磕碰碰 …… 理解计算机硬件的概念,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 ③点点滴滴 …… 理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认识计算机常用的软件。 ④拼拼凑凑 …… 拼凑计算机游戏。

充分发挥和运用多媒体CAI课件所特有的优势,以视听结合和交互的方式刺激学生,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枯燥无味的说教式教学为生动有趣的探索式教学,使学生在这多彩多姿的动感世界中,通过各种感知器官,把所学的知识深深地烙在脑海中。

三、动静结合 形成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的形成源于实践,中小学生正处于知识、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更需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磨练,并形成技能。利用相应的练习型多媒体CAI课件,让学生于动中学,玩中练,动静结合,学有所得,练有所成,形成技能。这部分深受师生喜爱的多媒体CAI课件有很多,常用的有:

1.键盘与指法练习类:

如《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第一册)中的"十键射门"、"数字碰碰车"和《金山打字通》中的"英文打字"、"打老鼠"、"警察抓小偷"、"青蛙过河"及《TT》等。

2.鼠标的操作练习类:

如《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第一册)中的"选得快"、"拼拼凑凑"、"奇妙的七巧板"和windows98中《纸牌》等。

3.汉字输入法练习类:

如《金山打字通》中的"拼音打字"、"五笔打字"和《明伦五笔高手》等。

4.应用软件类:

如《跟我学WPS200》、《无老师---WINDOWS98》、《无老师---WORD》、《无老师---WORD》、《无老师---EXCEL》、《无老师---POWERPOINT》、

《FLASH"E"点通》和《PHOTOSHOP"E"点通》及《网上行"E"点通》等。这些课件均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的形成性于一体,充分发挥CAI所特有的智能结构和交互式的辅教、导学功能,从视听等方面多感官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刺激,将原来枯燥无趣的基本功练习,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其在嬉戏中形成完美的技能。

四、自主学习 培养独立

摆脱依赖心理,建立独立的人格意识,培养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是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媒体CAI课件以其灵活的、交互性的自主学习,一改传统的单向灌输,使学生从"强迫学习向我要学习"进行转化,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搜寻学习,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和进度,自行查看专家系统进行答疑解难等的基本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自我内心的动力代替了外界的压力,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人格意识。

例如:在《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第一册)第十三、十四课《走进多媒体》的教学时,可利用配套的CD-ROM中的CAI课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启动CAI: ① 学习有关多媒体的理论知识: l进入课件《走进多媒体(一)》---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这时学生借助CAI课件中的卡通人物"小神游、点点和世纪博士"指导,进行自主学习,认识和了解"多媒体"与"多媒体电脑"的有关知识,并自己解释了平日里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电脑能播出'声、像'而有的则不能?"等疑问。摆脱了传统的、依赖性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克服了依赖心理的产生,又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和进度。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搜索和查找资料,进行答疑解难的基本能力。

②认识各种媒体播放器,尝试操作方法:

l.进入《走进多媒体(二)》---学生自主尝试操作。

学生主动的利用CAI课件,认识各种媒体播放器,尝试其播放的操作方法,感受 "多媒体之境"的乐趣,为今后实现自主发展打下基础,建立了独立的人格意识。

五、开阔视野 提高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性探讨能力,并使之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信息技术课的宗旨之一。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相应的CAI课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及其技能,对其他课程进行帮学习和拓展性探讨,并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能不拘常规的向不同方向、多角度地做出各种推测、想象和试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让学生自主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例如:"求一个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此类题目,学生一上手,往往循规蹈矩地列出:

的一般解法。教师根据"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和特征",设计出能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多媒体CAI课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恰当时机,于网络上播放该课件,诱发学生进行思考,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得出具有独创性的、非同一般的新颖解法:

①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成一个长方形。 ②把两个底圆分别平分成8个相等的扇形,并利用"圆转方"的方法拼成一个等积的近似的长方形。 ③将这个近似的长方形与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相接。如下图所示:

④讨论两种解法的异同点和在实际运用中的解法选择。

信息技术课件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件;网页;视觉导向;界面设计

用户访问的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是多媒体课件设计部分的重要组成?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是一个多项学科参与的复杂工作,整个设计过程包含心理研究、美工设计、语言类等。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界面保持一致性、用户界面友好性、视觉平衡性、色彩搭配和文字可阅读性、个性化、界面与用户之间具有交互性、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这些基本原则就是解决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设计中如何引导用户正确使用课件,引导就是视觉导向设计。导向设计的概念为:表明方向、区域的图形符号或环境空间中导向符号的表现方式。导向设计可划分为视觉角度和环境设计角度两个领域,视觉角度用简单、整洁、醒目的图形符号来表达,环境设计角度用图形符号与环境相融合。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界面的设计当中也应注重视觉导向设计,使人机交互过程变得简便、快捷,界面上的图形、图像、符号、颜色、文字等能准确表达信息含义,通过导向模块使各界面之间的相互跳转变得有条不紊,模块中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用户的心理和习惯,明确人机对话中视觉导向的重要性和用户需求。用户不仅包括授课者,还有学生。怎样才算是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和视觉导向出发?我们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一、把握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科,不仅仅注重实践能力,而且是学生终生有用的创造、发展、基础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信息技术的特点,它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我们谈信息技术离不开其存在使用的主体——人(在学校是学生)。认识到这个特点,对于网页类信息技术课件在视觉导向设计方面是至关重要的,课件在视觉表达中要充分突出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独特性。

二、把握网页课件界面布局结构、元素的合理统一

1. 统一组织界面布局结构、元素,使其具备合理性

布局是内容组织的必然结果,合理、统一模式的布局结构是网页课件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对网页类课件布局设计一般秉承基本的方法,视线往往趋向于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就好像界面的布局设计有某种自然的力量一样。网页课件界面的布局设计没有固定的套用结构模式,都是根据网页课件特性和学科特点开发的。通常上方或左侧为导航栏,下方或右侧为正文、主信息区。在整个设计中,主要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界面与用户交互性、引导性等重要因素。界面中元素的合理统一,对整个的浏览过程起关键作用。主要从文字、图形两个元素来考虑?文字也是承载信息量大的一种元素,除了本身表达的信息之外,还常承载着导向功能,可考虑不同的字体、字号、颜色、状态。图形直观明了,有视觉冲击效果强、容易识别的特点,常见用于标注、提示等。

2. 课件界面尺寸的大小对展示效果的影响

因素分别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个显示器分辨率,另一个是网页浏览器。目前对网页课件界面全屏大小基本上要求分辨率800×600或1 024×768就可以了,分辨率过小或过大都将影响课件最终的演示效果。

3. 浏览器对课件演示的影响

不同的浏览器会有不同的界面设计,浏览器占据了部分屏幕空间,剩余的空间才是网页课件的展示区域。建议设计课件时减去浏览器占据空间,才能合理地进行布局。网页课件界面尺寸是不是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答案是否。我们可以通过向下拖动页面或左右拖动页面这两种办法拓展空间,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页面内容最好不超过一屏。若内容多,应使用一定的视觉导向手段,充分考虑用户的期望、需要。

4. 界面的整体设计对课件的影响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第一印象,网页课件界面整体造型就是第一视觉印象。整体造型指的是界面上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视觉形态,是对于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好的界面设计不仅是让课件变得有个性、有品味,还要让课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充分体现课件的定位和特点。界面是人与物体互动的媒介,换句话说,界面就是设计者赋予课件的面孔,面孔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带给用户的视觉享受不同,都应遵循简单、一致、记忆负担小、人性化的原则。

三、把握网页课件界面的视觉平衡

网页课件设计时,要求各种元素(图形、文字、空白区)都会有视觉效果。依据视觉原理,图形与文字比较,图形的视觉作用更大。所以,为了达到视觉平衡,在设计网页课件时需要以更多的文字来平衡一幅图片。网页课件界面中,文字是主要元素,各个界面的文字必须要统一格式、风格,字体、段落等要修饰。其次要统一色彩,例如背景、主体色、文字颜色、图片、按钮等,色彩能够给用户带来不同的想象、情感。

四、把握网页课件设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统一

人性化是作者通过对课件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课件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就在于以有形的物质去反映无形的精神。网页课件在追求信息传播和展现的同时,也要强调个性化发展,需求呈多样化,单调的风格再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信息技术课件篇4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需要课堂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这种作用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管理和利用等多个层面上:

1.通过互联网和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发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各类门户网站和专业教育教学网站及资源库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献、论文、图书、图形图像、音视频等资源,这些资源涵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科技发明等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能够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这些资源要转变成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进而使其能够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整合的过程就是使之成为分层次(面对不同学生)、有体系(便于开展学习活动)的资源。这需要对资源进行筛选、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形成我们的二次或三次文献,这也就是资源的深度加工。

2.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管系统管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对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可能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进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把经过数字化的资源存贮在计算机或服务器上,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通过本地机或网络实现资源的分类、查询、检索、浏览、使用和加工等功能和需求。

3.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各种优势开发课件

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摘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探索,随着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会在教学中全面得到应用,同时人们对课件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并将对课件提出共享性、交互性等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我们可开发出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课件。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课件,我们都应考虑到课件的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这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课件的功能需求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4.面对教学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件应具备以下特点:

4.1网络化。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课件不宜过大,应实现课件设计的最优化,最好是设计成网络课件,使他人能通过网络很便捷地使用课件。

网络化还包含另一个含义,就是课件知识结构和呈现方式的网络化,比如导航或栏目的网状设计、知识间的关联等。

4.2通用性(工具化)。

要实现课件的共享性,课件设计就不能太具有个性化而应该具有通用性,强调课件的工具作用,强调课件对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支持。课件的通用性与教学的个性化并不矛盾,正因为有了课件资源的通用性,才更有利于教师组织个性化的教学。

4.3交互性。

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强调人机交互、突出学生的参与,强调人人交互,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和及时的协作学习。课件的交互性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技术基础;还有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交互的功能,比如BBS、聊天室就是学生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所,它是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

4.4可积性。

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对课件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可重组性。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

4.5智能化。

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搜索引擎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数据逻辑运算技术等都可以应用到课件中,从而制作出具有智能化的教学软件,比如:智能答疑系统、智能组卷系统、智能评分系统、智能导学系统等。

4.6个性化。

信息技术课件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扫盲课件 课件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40-01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扫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盲率由10年前的22.23%下降到现在的8.72%。虽然如此,我国文盲绝对数仍高达8507万,文盲总数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可见我国的扫盲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扫盲类学习资源以纸质的教材为主。显然,这类学习资源对于文盲是不适合自学的。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在给教育、教学带来实质性改变的同时,我们也试图将其与扫盲课程整合,从而为扫盲工作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二、概念解析

信息技术环境是以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应用主体而创设的动态发展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扫盲课件是指根据扫盲大纲的要求,再经过扫盲教学目标的确定、扫盲教学内容及扫盲对象学习特点分析后,加以制作的可用于网络授课的多媒体课程软件。

三、课件设计原则

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共性及扫盲课件设计的特性,来探讨适合于网络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

(一)依据脱盲目标,制定课节目标

扫盲课件每节课的目标都要依据《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规定的个人脱盲标准来严格制定,并且结合当地在扫盲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实际情况,根据《扫盲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材料编写指导纲要》来制定扫盲课件的具体课节目标。

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工作组通过实践调研,结合吉林省文盲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出课程的目标为:1.对不识字和识字少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汉字至少会写950个等;2.会四则运算,会用计算器,了解利润、利息、折扣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会计算面积、体积和稀释配比等;3.了解卫生知识、保健知识、膳食搭配、心理健康、急救常识、电脑及网络的基本操作常识等。

(二)依据学习特点,设计学习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因成人群体与儿童群体的人生经验、思想复杂程度以及对学习的要求均有差别。因此,对于成人的学习训练也应与儿童的区别对待。具体说来,成人的学习特点为:1.成人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2.成人学习更容易受先前经验的影响;3.成人学习需要借助不同的学习手段。

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在设计扫盲课件时,需注意:1.课件的实用性。课件中的学习内容要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能够解决学习者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要能够即学即用。2.课件的针对性。由于课件的受众群体是盲,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知识都或多或少具有“先前经验”,因此在编写课件脚本时,要开门见山、直指问题,找到本节课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者最关注的问题或最容易犯错误的问题。以此引课,层层深入,从而吸引学习者的注意,直到问题解决。3.课件的多样性。课程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能够给学习者带来感官上的新颖和视觉上的享受,能够使学习者更加主动、积极地接受并且吸收知识。4.课件内容的系统连贯性。这种连贯性从横向维度上来说,扫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活中所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如读、写、数、算、知与能等;从纵向维度上来说,每一科的扫盲课程的内容还要自成体系,能够把生活中浅显实用的知识尽可能囊括进来。

(三)依据课程内容,选择制作工具

信息技术课件篇6

在刚刚落幕的2011年安徽省青年教师优秀课的评比中,笔者有幸作为选手参与其中,并且通过《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一课,获得一等奖,下面就以这几课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函数与方程》是新课程新增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上,利用函数图像得到函数零点,进而判定零点存在性,让学生从函数的角度来思考方程,体会方程和函数的思想。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一“函数的应用”做准备,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的算法埋下伏笔。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三大知识点:

一、函数零点的定义;

二、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

三、零点存在性定理。

结合本节课引入三大知识点的方法,设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

1、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性质,在具备了简单的数形结合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函数图像的分析进行展开的。

结合本节课教学主线的设计,设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

2、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培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由于本节课将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体形式,故设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下: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使学生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

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解方程: ;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通过图片引入新课

问题1:从图片上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2:从中有什么启示?

【课堂实录】学生一看到这幅图,都在下面窃窃私语,有些同学相互讨论,过了一会儿,有同学已经开始举手想要回答了问题1。

甲同学:少女和大胡子(男人)!

教师:还有吗?

乙同学(自己没有举手已经站起来了):老妇人!

教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乙同学:从左看是少女;从右看是大胡子(男人);从下看是老妇人!

教师:回答的太精彩了(教师被感动了)!

此时给出问题2,教师提问!

学生一起回答:从不同方向看,人物不一样!

教师:对,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结论是不一样的。

这是生活中的例子,下面我们来看数学中例子……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在数学思维上能将现实现象与知识理论结合起来。

(二)形成概念,深化认识

对于y=2x-1

从函数看是一次函数y=2x-1

从方程看是一元一次方程2x-1=0

从图像看是一条直线

当y=0时

方程:方程2x-1=0的根

0.5 图象:与x轴交点坐标(0.5,0)

函数:函数y=2x-1的零点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解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强调:函数的零点是一个实数,脑筋急转弯:什么点不是点?

如果已知函数y=f(x)有零点?从图象角度怎么理解?从方程角度呢?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防止学生以偏概全,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致、全面地考虑问题的思维品质.

x0是方程f(x)=0有实数根

(x0 ,0)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x0是函数y=f(x)有零点

判断上述函数有几个零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零点的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三)应用举例

例1:判断下列函数零点的个数:

(1)y=x2-2x-2 (2)y=x2-2x+1 (3)y=x2-2x+2

从数的角度:解:(1)y=x2-2x+2

=(-2) 2-4×1x(-2)=12>0

从形的角度:

(2)(3)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出学“数”和“形”两个方面提示。

从数的角度:(2)y=x2-2x+1

=(-2) 2-4×1=0

从形的角度:

从数的角度:(3)y=x2-2x+2

=(-2) 2-4×2=-4

从形的角度:

【设计意图】设计例1使学生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强调从“数”和“形”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在上述内容基础上,给出表格,强调三者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及相应的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方程的根 函数的图象 图象与x轴

的交点

例2 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y=log3x (2)

(3)y=lgx+2x-6

解:(1)令log3x=0 解得x=1

故函数的零点为1

问:(1)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图像法

让学生在下面分组合作探究(2)并作出图像,为后面做准备。

师生共同探究(3),解方程,作图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用他们自己的脑来思考;强调求零点可以从解方程的“数”的角度和函数图像的“形”的两个方面展开,突出三者等价关系。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为后续的判定设置情境。

(四)探究新知,由形到数

要解决(3)的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小马过河开始,动态演示

这一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对我们今天数学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呢?下面以我们熟悉的二次函数为例来一起探讨一下:

y=x2-2x-2的图像,当图像穿过x轴,与x轴就有了交点;

如果不做图,如何判断是否有交点呢?

穿过是一种几何现象,如何用代数来刻画呢?

师生共同探究上述问题。

f(x)=x2-2x-2在(2,3)内的f(x)的取值情况得出f(a)f(b)

让学生在下面分组合作,验证(-1,0)处是否有上述性质,再结合例2的图像验证得出——图像连法不断?

【设计意图】“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哈尔莫斯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自由想象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感受得与失的情感体验.

(五)得到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连法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

课堂练习:已知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连法不断的,如图,是函数y=f(x)的部分图像,已知函数在[a,b]上有零点,请把图像补充完整。

【课堂实录】学生给出了一下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开放性作图题比常规的判断题和问答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函数与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能力。

(六)把握实质

例3:求函数f(x)=lgx+2x-6的零点个数及大致区间。

(解法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师生共同利用几何画板作图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例3巩固对定理的理解,通过几何画板作图对加强了几何直观。

(七)课堂练习

1、函数f(x)=-x2-x+1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为( )

A、(-1,0) B、(0,1) C、(1,2) D、(2,3)

2、f(x)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且f(x)在(0,+ )上有一个零点,则f(x)的零点个数为( )

A、1 B、2 C、3 D、4

思考题:

已知f(x)=|x2-x-2|-C,求C为何值时,满足条件:

(1)有2个零点 (2)有3个零点 (3)有4个零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反馈能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做到及时反馈、评价,及时查漏补缺,达到堂堂清.

(八)课时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零点的概念、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和判定零点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编码处理,加强记忆.

(九)探究延伸:

由例3得函数f(x)=lgx+2x-6的零点在(2,3),范围是否可以再变小一点呢?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让学生意犹未尽,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同时阐明本节课的目的——为下节课二分法做准备!

(十)课后作业

1、习题3、1 A组1、3

2、P91,《阅读与思考》 :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分为两个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课外思考题的布置是让学生把课堂探索拓展到延生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后记:

1、本节课以解两个方程引入新课,以第二个不可解的方程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情境设置上,站在数学思维的高度设计问题,通过一幅画引入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事物,结果是不同的。

2、通过对一次函数和0.5这两个数学量分析,引出零点的概念,开门见山,为后面三者关系地引入做了铺垫。二次函数是学生熟悉的函数,但是就“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关系问题,学生更熟悉的是一次函数及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⑵降低了引入的难度,达到了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就感的目标。

3、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二次函数图像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展示了 “数”和“形”的思想方法。达到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的目标。注重从各个角度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理论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对本节课的难点处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形的直观、数的精细,互为印证、相得益彰。达到了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的目标。教学环节流畅,过度自然。注重各问题之间的梯度、问题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例如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既立足于前面的例3又为下一节课的《二分法》做了准备,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在内容上,让学生感知本节课设置的目的性——为学分法做准备;在数学思想方法上,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

4、对课本例子的处理,既来源于教材又不照抄于教材。对于二次函数,并没有直接舍弃,而是把她改造成例1。让学生通过动手来感知、体会概念。后面的例题也是略有改动,让学生不受课本答案的影响,独立思考,自己解决。达到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5、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特别是最后的小结,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自由想象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产生得与失的情感体验。

上述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是很难好的完成的。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 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指导意见)﹝J﹞.人教网 2009

[2] 薛红霞 教学再后移一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反思 ﹝J﹞.人教网 2009

信息技术课件篇7

关键词:现代远程信息技术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慕课是近几年兴起的网络教学的方式,作为大规模开放性的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对于慕课的教学模式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一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对于慕课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依据下形成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实现学习的最优化。对于初中历史课堂下,可以结合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1慕课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特点

在多哈举行的2013世界教育峰会上,“慕课”成为热点议题,2012年在美国掀起了的“慕课风暴”。在我国的高校中,已经慢慢普及,对于中小学的教学领域也在慢慢渗透。通过慕课的教学模式,我国的许多专家也提出了相关研究的课题,如房毅等专家结合物理课程进行分析,李梁通过思想道德课堂进行结合研究等等。

慕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慕课教学大大结合和利益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便利。主要特点有:规模比较大,不受数量的限制,都可以在线进行学习;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进行互动学习,可以大大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为学习提供便利。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意义

2.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的历史课堂学习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更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民国时期“五四爱国运动”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放映“五四爱国运动”和“巴黎和会”的有关视频短片,在观看视频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五四爱国运动是什么原因而爆发的?有哪些爱国口号?结果怎样?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使呆板的课堂变得有生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巧妙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并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通过“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思考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等问题,并分组进行讨论,认识到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历史性的作用和对国共合作抗战的作用等。对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等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2.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必也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才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模式。

2.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讲解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在现近代中国受到日本侵略的历史、日本投降的场景,并分析中国人民为什么会取得抗战的胜利和日本帝国主义失败的原因等?通过观看刚刚过去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视频,分析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使大家畅所欲言,抗战的胜利可以洗雪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历史转折点,能够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的内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和能力的培养时,还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历史的学习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教材中也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事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放映爱国主义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等,从而增强民族情感。通过教师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历史资料进行整合并加以运用,以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结语

我们的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在更新,教学模式不断在转变,作为新时代下的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永谦.打造微课精品促进教育公平――中学历史“慕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2).

[2]焦建利.慕课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

信息技术课件篇8

关键词:问题探究;信息技术;历史课堂;终身学习

历史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学生主体参与为途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它一方面将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串整个历史学习的主线,强调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以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然而,没有对翔实的研究资源的占有和整理,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研究”意义。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则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为历史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它以海量的资料素材、丰富的感观形式、交互性的学习方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实现了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和人机交流,为拓展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进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本文就我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历史学科课堂中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探索和实践加以阐述。

一、问题探究的准备

在要求学生设计、提出问题之前,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和教材内容体系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定位。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并通过选择教学素材,结合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出有针对性的、新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二、探究问题的选择与设计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历史学科内探究的主题主要来源于学科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或希望深入了解的问题。问题的探究具有双向或多向性。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问题的回答固然是一种能力,高水准问题的提出更是一种能力。

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载体。问题的设计要能将本课的主干知识串连起来,用问题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问题设计得准确、恰当与否,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它的水平与质量也将直接成为决定一节历史课成败的关键。

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发挥主导作用,将历史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进入一种思考、急于想了解的积极状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对学习材料自主质疑,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和选择之中,进而鉴别并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问题过于浅白,一目了然,缺乏探究的价值,学生则会兴味索然,难以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其次,问题的设计要逐层递进,有一定的梯度。要将一个大的有价值的主题,在关键步骤之处,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渐达成教学目标。此外,在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上,由于时间短以及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制约,对于一些难度过大、且不宜也不能够在课堂上展开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作为一个课题,在课下进行研究。

三、问题的探究过程

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的欲望、探究的方向和学习过程的展开。有了问题,就有了知识的生成和思维的创新。

在问题的具体探究过程中,应以学生现有知识为起点,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反复研讨课文),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个总体的认识。再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围绕探究主题,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研究史料的立场,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利用学科网站或搜索引擎收集相关资料,建立共享资源库(以减少重复性劳动),同时依据资料的重要程度、网站的权威性等进行筛选、解读、加工、整理,解决相关问题,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突出特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让他们在课堂中获得充分的发展。所以当一系列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对学生一些创造性思维和独特见解,及时予以鼓励;其次,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倡导学生在个人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解决个人思考探索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让探究有序进行。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还可以极大地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共享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分工合作就成为探究式学习中一种切实有效的学习形式。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将通过主控机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全面掌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建议,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适时地进行引导,进而推动了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问题探究的拓展与延伸

学生最终将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在留言板上提交初步观点或形成小论文等形式,作为探究式学习的成果进行课堂展示。为了把此问题讨论更加深入,引起思维碰撞的火花,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评议他人的观点,再进一步从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论据,并就不同观点,以采取对话、商讨、争论或辩论等形式,对研究的主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充分论证,来探究、阐述、完善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争取多数学生对研究主题形成一定的共识。对于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分歧的观点,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总结此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将其延伸到课外,通过寻疑设问,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今后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进行终身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新的学习方式。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适应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参与意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对信息技术支持下这一学习方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我校起步虽然较晚,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但我们相信,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完善,这一学习方式必将推动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宏艳.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09).

[2]江美云.信息技术下历史学科协作式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04).

信息技术课件篇9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与现代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在中小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显得尤为必要。近些年,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备有着很大的改善,各个学校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条件,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开设随意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以前由于经济不发达,各中小学不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条件,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实现。而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中小学普遍都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的课程的硬件条件和充足的师资,可是却不开设,有的虽然开设却不加强,使得信息技术课看上去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

(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零散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原本应该有一个比较完备的、统一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可是很多地方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的教材是地方教研部门编辑出版的,不同地区的教材版本不同,教材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的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比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还难,没有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编辑。

(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落后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应当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把握得不够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更多的是简单地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讲解、轻技能操作,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佳

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课程开设不规范,内容不完善,加之不列为升学考试科目,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了学校最受冷落的课程之一。在课堂上,教师不乐教、不善教,部分信息技术课堂成了学生谈天说地、聊天、娱乐、打游戏的课堂,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学校、社会和家庭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了怀疑,家长出现了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抵触心理,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有被取消的趋势。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虽然教育部已经颁发文件,并在《大纲》中指出,学校要把信息技术课摆在重要位置,但是信息技术课并不牵涉中小学生考试,仍有许多学校把信息技术教学视为无关紧要,把信息技术课放在副课之行列,属于非主流课程,有别于语、数、外主科。

(二)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引起教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积极性下降。因此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松散、怠慢,备课简单,甚至不备课,采取“放养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微机房“自由活动”,比如:上网、聊天、玩游戏等等。

(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漠视

很多学生受社会,尤其是来自学校、老师和家长观念的误导,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重要,至少对于目前升学来说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学校在“小学毕业统考”“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普遍将信息技术课视为“副课”,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能够给中考、高考考试科目腾出更多的时间复习,而取消或停止信息技术课,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正确认识。

(四)专业教师队伍不完善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质量直接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如今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者由其他学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而来。这部分教师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缺点,未能很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即使有部分大中专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队伍,也存在年轻化、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由于不受学校重视,转行的也不少。这些问题导致了专业教师队伍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1.准确定位课程。各地区教研部门要遵照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文件编辑教材,做到课程文件与课程实施同步进行,明确定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功能、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建立清晰明了的信息技术框架体系。

2.规范课程开设。教育管理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课、课时情况进行抽查,“开齐”与“开足”并不单凭一张课表就草率了事,而要看是否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信息技术教师是否认真负责地去上好每一堂课。

3.科学评价课程。紧紧抓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远大教育目标,全面实施素质化教育,推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要注重挖掘、培养学生自身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各个课程的均衡发展。

(二)学校: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中小学校要切实贯彻落实各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科学合理地运用好信息技术课,并重视信息技术课,为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与保障,特别是应建设一支稳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队伍,要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地位。

(三)教师: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练习为主线的课程,教师要钻研信息技术教材,把握好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备课,抓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正确处理好教学中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环境中去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使信息技术教学呈现一个先易后难的教学程序与循序渐进的操作程序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使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与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件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实验;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134-0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都很关注的问题。数学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和探究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目前还存在着硬件落后、课件较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意识薄弱等很多不利于数学实验教学的问题,现结合教学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思考。

1 制约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问题探析

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不能满足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深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满足教学的硬件设备作支撑。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少,经费不足,多数中职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功能教室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设施等的建设也比较落后,制约了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教学课件少,质量低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找到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数学课件。由于数学课件的编制比较繁杂,教师自行编制课件耗时费力;已有课件资源和自行编制的课件,往往又因质量问题,诸如音视频信息量过多,不适应教学实验教学应用,影响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偏离了教学目标。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件编制的人机交互模式,很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只让学生做简单的回答,加之教师按照课件要求只能赶进度,导致人机关系不合理,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教师技能不足,实验教学目标模糊 许多中职数学老师专业课知识基础不差,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不足,对于数学软件及Flash、“几何画板”、TI图形计算器等比较生疏,了解不多,对于何种课型适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心中无数,有畏难情绪,怕麻烦,非公开课或学校不要求基本不用,在观念上对新教学理念实施缺少紧迫感,教学方法陈旧,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也仅限于将教学内容做视觉呈现,或从网上直接下载一个课件,照搬使用,不做任何适应性修订编辑加工,不同的难点重点问题未得到梳理,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常常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认知水平、基础差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受学生方面的影响也较大。从生源看,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受原教学环境影响,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从对课程认识角度看,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比较重视专业课,轻视基础课,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数学学习的效果,导致了学生数学知识积累少,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学生往往注重体验操作技能,忽视数学知识学习。凡此种种,都影响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2 改进数学实验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下功夫改善信息技术设施条件 学校应积极筹措,争取添置必要的信息技术设施,改善现有条件,一些必要的设备,如计算机、TI图形计算器等均应配置,以满足教学需要,还可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联合相关企业公司,开展长期合作,解决弥补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先建设信息化多媒体教室、完善校园网等。增加配置必要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以保障设备维护和应用,同时支持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应创造条件,开设适合教学需要的专用 “数学实验室”。

开发课件资源,建立资源库 在实际教学中录制高效课堂,加以编辑整理到校园网上,形成资源库,为教学服务。与具有相关数学资源库开展合作,并有偿购置一些资源,加以编辑整理为适用于本校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本校教师自制开发课件学校应积极倡导鼓励,有些教师丰富,对学生的学情了解,其编制课件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应用与教学效果明显。学校应积极组织此部分教师和相关计算机教师组建课件制作小组,编制系列数学课件,充实课件资源库,方便推广使用,对有突出贡献要加以奖励。利用学生对计算机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计算机知识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学生开发设计数学课件。在建立资源库,丰富校本资源的同时,提升教师课件制作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注重提升数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与整合能力 在加强教师自身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强数学的实验性理论 、认知发现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的培训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让中职数学实验教学信息化,更加生活化、科学化、形象化。加强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法培训,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鼓励数学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对数学教学进行创新性设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特有功能,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操作应用能力,实现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到“师生互动式”模式,从学生“学数学” 转变到“做数学”。应多组织年轻教师或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的教师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课,鼓励交流学习、共同提升,鼓励教师在教学之外花时间去学习与数学相关的软件,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或高级的“Advanced Grapher”、TI图形计算器等,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式 为了丰富教学资源,将大容量的信息与校园网上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把有关的图片、录制的微课及动画、精品教案、精品习题、精品课件等分类存储于校园网上,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学习使用。另外,要善于学习应用“翻转课堂”等有效模式,学会用网络通信技术(如微信、微博、QQ空间等)来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鼓励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空间等网络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解决学习问题,改善学习习惯。在计算机课程中,开设一些有关数学软件学习的课程,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数学软件,在课外运用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进行探索和发现,使学生能够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主动去学习数学。教与学结合、师生互动,共同开发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符的软件与课件,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3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作用于课堂教学,促使教师改变多年来沿袭的教学观念,教与学的内容育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职数学教学要讲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丰富信息技术知识,切实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与整合能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提高中职数学实验教学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廖兰清.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整合的实施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