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产业十篇

时间:2023-03-19 22:27:58

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篇1

摘要: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it)无处不在,信息技术产业化也已初具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it产业将得到迅猛发展,it产业化将对世界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从信息技术及其特性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动因、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也探讨了it产业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经济

点击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产业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自动化技术;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56-01

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概况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电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脉,在2009年,电信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技的应用于发展上衍生催发而来的。由于行业的更新换代快,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大规模的发展,光纤改造、数字信号、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兴起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迅速崛起为高新技术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在我国是军民结合型工业,对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无论是战略武器,还是战术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电子技术有密切关系,现代军事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电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21世纪,我国专门制定了电信行业发展方针,旨在推动行业的发展,更重要是推动国家以及民族的进步。

2.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自动化技术

2.1 自动化技术的涵义

自动化技术是指执行一项任务的设备、系统、或者生产过程,在没有人或有很少人的直接参与下,经过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检测、信息传输、运算处理、分析判断、控制执行,实现人们预定的控制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也被人们广泛推广运用,可以和各行各业进行结合,诸如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军事指挥自动化、交通运输调度自动化、医疗服务自动化等方面。自动化技术将人们从繁琐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极大的拓展了人的脑力劳动能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而,自动化技术是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2.2 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

2.2.1 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后,经过一系列加工最后应用信息的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也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不仅具有高技术性,区别于其他技术的重要特征就是其中的信息含量。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巨大地推动力。

2.2.2 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包括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这几个环节,自动化解放繁复的人力,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因此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

自动化技术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但不简单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目的都是在信息的应用上,重中之重是如何应用。自动化技术信息使用信息的获取与使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简单获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深入也离不开自动化技术,在计算机运算过程中,内部硬件的控制、网络流量的控制、各种仪器仪表的控制等都依赖于自动化技术。

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互促进,各具特色,共同发展。

2.2.3 信息化与自动化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不断应用不过生产生活,从而很大程度提高社会工作效率,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

自动化与信息化都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自动化的基础是在于信息,核心是控制,立足在系统。自动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动化正是有效实现信息化非常重要的载体。信息化是实现自动化的基础,自动化为的是更好实现信息化。二者更好的结合,是为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2.2.4 自动化技术在电信的实际应用

设计者只要在计算机中输入相关数据,计算机就能完全自动地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并自动输出设计的结果。综合运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来实现产品设计过程的自动化。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汽车、机械、造船、服装等各行各业。

3.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3.1 自动化技术起到的积极作用

现阶段,电子行业正向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发展。智能化是指电子元件具有信息存储、记忆的功能,能对检测信息进行补偿和校正;微型化是指电子元件趋向体积小,尺寸小到微米,必须由微机械加工技术制作而成。

空调取暖正是自动化技术的较好运用,空调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房间的温度高低,自动将温度与设定值对比,温度低于设置值,空调压缩机运行,温度上升高于设定值,则停止运行,自动的反馈控制正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恰到好处。

数控机床,是计算机技术与机械技术的很好结合,通过电脑控制机械,可以有效地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数控加工中心通过带有刀具库和自动换刀装置的多功能数控机床,能自动完成多种工序和复杂形状的产品加工。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临快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不良影响

电信工程的自动化系统非常复杂,在一个网络化的控制系统中,往往有绝大部分是简单的PID控制,极少数包含了多种方式的复合控制,而先进控制系统的比例只有5%左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领域没有得到很好完善,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过度自动化,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隐患与担忧。人们对自动化产品开始产生强烈的依赖,自身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今,很多人不会洗衣服、做饭、不会拿笔写字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些问题,这些自动化不可取。自动化的发展及深入应用长远来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个人为人立世的本不能舍弃。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也不断发展,逐渐应用到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电子产业。本文主要是对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自动化技术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动化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刘沛佳:《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35).

[2] 丁文渊:《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信息》,2013(6).

信息技术产业篇3

危机过后,由于客户削减IT业务支出、取消订单、延迟付款、推迟交易、大幅压价和破产等原因导致印度IT企业业绩受到较大冲击。另外,国际经济环境呈现出复杂情况,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上升周期已告一个段落,短期内很难有新产业发展成为重振全球经济的引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试图保护本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危机后陆续提出“IT技术创新战略”,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热潮,这一方面会与印度IT产品及服务形成竞争,另一方面为保护本国企业,欧美国家会设置诸多贸易保护壁垒,必然会影响印度IT产品出口。此外,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还处于恢复状态,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较大新增容量,因此,祈求海外市场新增产品需求来拓展市场还难以实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展失衡。印度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主要销往国际市场,这样海外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对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影响。2010年度印度信息技术及其业务外包的国内市场收入仅为230亿美元,只占该行业总收益的31%,相反国际市场的收益却占到了69%,印度IT产业产值的2/3来自出口,并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仅北美市场就占到了60%以上,必定会增加其受海外市场衰退的可能性。信息技术产业一直是推动印度经济增长关键驱动力。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印度经济增长,而且是印度高等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员,目前雇佣了大约1000万人,为印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危机后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业绩下滑,IT业排名前20家企业,2006—2007年度的收入增长率均在41%以上,而到2007—2008年度收入增长率却相继降低到24%。①IT服务业也出现了类似情况,2007—2008年度出口增长率为29.9%,2008—2009年度出口增长率仅仅只有16.3%。②金融危机后印度2008—2009财政年度,IT外包业务的增长率从过去10年间的30%下降到16%。③金融危机使传统信息技术企业倒下了,印度信息技术企业积极寻求新发展途径,在此背景下,低碳产业、绿色产业,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下一代通信网络、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创新与应用成为了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关注焦点,被赋予“抢占发展制高点”的使命,再次引领印度经济实现新跨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信息技术产业调整与结构升级。2014年,印度信息技术外包服务部门恢复了强劲增长态势,在产品进出口上都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高端产品及服务。根据印度信息技术制造商协会预计,截至2015财政年度,印度IT业销售总额将增长30%,达到170亿美元。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预计,IT产业的相关领域,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生产销售在2014年会增长4%,达到19亿美元。在投资方面,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根据印度产业政策促进部(DIPP)的数据,2000年4月—2014年6月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00.1亿美元。④

二、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动向

尽管危机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危机后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企业发展面临动态性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对该领域的新情况作进一步研究。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主要从下述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化的特征日益明显

一方面,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使网络化运营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诸如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教育、旅游等行业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信息技术产业通过对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进行知识渗透、技术关联和系统集成来实现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实质性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具有很强渗透性,能够与传统产业较好融合,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同时也给信息技术产业自身发展带来延伸空间。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需求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升级。随着商品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数据挖掘、网络化服务、分布式网络技术、多网融合、协同商务、智能商务等信息通信技术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和深入应用。同时,为了推进行政服务创新发展,印度政府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提出要建设覆盖全国几乎所有中央和邦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体系,涉及港口、铁路、航空、税务、证券市场和工资支付等部门。同时政府建议所有部门的信息服务建设应占总预算2%-3%,以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在国内市场发展。这种产业融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印度公共服务能力,人们获取政务信息更加便捷,而且极大推动了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为产业发展独辟蹊径。

(二)推动规模化经营,促进技术创新

所有到过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的人无不惊叹印度软件企业的规模化管理。班加罗尔是印度最有活力和最富裕的城市,被称为“印度的硅谷”,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印度35%的IT人才都在这里打拼,他们都是印度一流大学的人才。印度几大有名的信息技术企业都坐落在这里,企业规模十分庞大,其中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有8.9万名员工,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7.2万名员工,威普罗公司(Wipro)6.8万名员工。这些大型信息技术企业不仅人员规模庞大,而且内部管理一律实行模块化和流程化,完全依照欧美企业管理规范在运行。无论是人员招聘、合同管理,还是流程框架分析与质量控制,建立的是一整套规范的企业管理章程。同时,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也十分规范,提交报告、数据可靠性、安全性分析、公司法律制度、咨询顾问服务等都非常齐备,使得印度软件服务公司有很高知名度,能够长期、稳定合作。与此同时,印度信息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大学孵化器中心,资助大学承担具有商业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使这些项目成为高技术校园企业的发展基础。信息技术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创新中心”发展创新型技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经过努力推动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从软件产品链条的中下游,上升到包括技术支持、业务咨询以及全套的软件开发和测试等上游环节,打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从低端产业出发,借助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

印度信息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附于欧美等世界经济强国,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发展捆绑在一起,不惜给它们“点烟倒水”,做一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低级“脑力”劳动,在长期合作中形成某种伙伴关系。但是,这种低端服务是产业链条中最脆弱的环节,产业价值不高,在经济困难时期,很容易被竞争者取代。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企业积极寻求新发展路径,配合低端产业,借助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积极占据产业链条中的高端位置。据印度工业与商业协会(ASSOCHAM)最新调查研究指出,印度高端信息外包服务主要通过提供业务专业知识而不是流程专业知识来为客户创造价值,服务价值更高。现在,许多西方公司把一些知识型的业务外包给印度企业,比如动漫设计、产品支持、系统整合、网络管理以及培训与咨询服务等,更加突出专业人才作用。目前,尽管印度高端服务业的人力资源数量远低于低端服务业,但是高端业务的收益却远远高于低端业务。在后危机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从低端产业出发,推进技术改造,进行产业升级,实现了企业产品及服务向高端化迈进。

(四)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实现服务多元化

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环境下,印度信息技术企业积极开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市场。据美国科尔尼公司和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估计,2012年中国的服务外包市场需求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需求市场。印度通讯和信息技术部电子部门临时主任A•K•加格,在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时对印度报业托拉斯(PTI)记者说道,中国市场非常巨大,预期产值能达到500亿到10000亿美元,印度希望能够通过谈判获得一个窗口结关的政策,以便印度信息技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①危机过后,在我们费心尽力争取美国市场时,印度前四大服务供应商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后危机时代面对海外市场萎缩,印度政府、企业会更加关注国内市场,寻求国内发展机会。印度软件及服务业协会、印度增厦(Zensar)信息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GaneshNatarajan,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国际创业论坛会议上说到,印度信息技术行业可能会受到经济衰退影响,但它能够在12个月内复苏。因为一年以后,印度信息技术企业会更加专注于国内市场而非国际市场。另外,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印度城市化程度低。对消费品销售来讲,乡村市场是销售主力,约占销售总额的70%,但是由于落后,乡镇间距离遥远,信息化程度低等原因,严重影响了产品销售额。因此,要在印度乡村设立网络销售,进行信息化建设势必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企业可以抓住机遇,以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纽带推进国内市场发展。同时,印度政府还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实施了一项名为“邮车网络”的网线网络计划,预计在印度农村地区的公共汽车上安装无线互联网收发器,以方便乘客在公交车上就能收发电子邮件,浏览互联网,这套设备安装和普及能够给国内信息技术企业带来无限发展机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萎缩情况下,印度信息技术企业积极开辟海外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实现了目标市场多元化发展,取得了较好发展成效。

三、结论与启示

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面对后危机时代信息技术企业面临的困境,印度政府依据国情、扬长避短,采取一种避免与竞争对手直接冲突的迂回政策,合理利用国际经济协作及分工,在国际竞争激烈碰撞的缝隙中寻求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不失时机地研究开发新产品,致力于对新市场长远开拓,取得较好成绩。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正处于完善发展阶段,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基础上,可借鉴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经验,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

学习印度经验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创新与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全过程,提高传统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拓展信息技术企业发展思路,增加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增强国际竞争力,延伸企业生命力。

(二)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在发展初期印度软件企业承接的软件外包主要集中在专业人员输出、数据录入等低附加值领域。随着核心信息技术的研发及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成功构建,印度软件企业产品及服务质量显著提升,逐渐向高技术含量领域扩展,日益受到国外用户青睐,信任度也增强了,摆脱了危机后面临的发展困境,实现了产业持久繁荣。目前我国应重点加强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及构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建立以市场为驱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建立起能够支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生产体系,实现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并举发展,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占领价值链高端链条。

(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势在必行

在信息技术产业中,我们要改变以发展计算机设备制造为主,“重硬轻软”的现状。印度政府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印度人输出的是智慧,而获得的是定单、发展经验、美元,且这种发展模式对国内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都很小,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实践证明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尽管印度软件企业最初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些低风险、低附加值领域,但是随着经验不断丰富,能力获得了提高,印度软件企业代工的范围继续扩大,开始向高技术领域扩展,实现了产业价值链升级。“软重硬轻”是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也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吸引高水平信息技术开发人才,支持深度开发,并把新产品快速投入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四)出台优惠政策,拓展销售市场

信息技术产业篇4

关键词: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农业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农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售卖,农业生产活动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自动化监控和管理,通过观察和检测农作物的生长和种植条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有利于释放人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1]。

1新时期国内外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席卷了全球各国,以美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开始逐渐完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频率大大提升。

1.1美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美国在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计算机开始在美国广泛应用,对增强美国农业生产的效益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美国农业逐渐步入了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新阶段,农田灌溉、农药喷洒都实现了自动化。农业科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农业服务系统方面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并构建了农业信息传播系统,能够将农业市场信息快速传递给用户。

1.2德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德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反映在计算机模拟应用、数据库开发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德国农业生产大多是农场经营,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同时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经过不断改良,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也有了一定提升[2]。

1.3韩国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韩国作为亚洲发达国家之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频率较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韩国重视农场主与科研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注重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在韩国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作物基因系统等的建立,为提高农作物生产种植和科学管理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1.4中国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技术推广、防灾减灾等领域中。1)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应用。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农业环境和农业资源中应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调查和处理土地数据信息系统、红壤资源信息系统、农作物生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家农业资源数据库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水平,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2)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是服务农业生产的重要系统,通过创建农业生产系统,可以为农业生产、农作物销售等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也可以为农户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对推广优质农作物品种等创造了积极的影响。农业生产系统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则可以借助遥感的方式来对农作物生产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管理,从而构建农作物生产模型,满足农作物生产发展需求。3)在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研究与生产技术应用上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包含了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实用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库等,现阶段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4)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而计算机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辅助。例如天气预报可以让农民调整生产种植的方式,应对干旱、洪涝、地震、台风等带来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防灾抗灾、避灾和减灾方面具有积极影响。随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技术生产信息化有利于预防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5)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农场管理方面的应用,搭建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农场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农场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信息系统等,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农业活动开展的效率。

2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中融合力度在不断加深,并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计算机技术也获得了较大的应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时间较短,地区之间的差异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不完善,相关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在农村地区实现较大力度的推广,没有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农户的生产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农民生产活动依旧靠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业生产水平较落后,不同农户的农作物产量也不同。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仅仅在小范围的地区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应用,但是在推广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方面的效率较低。不少新型职业农民选择用互联网来销售优质的农产品,例如惠农网、淘宝网、京东网等助农平台,为农户销售农产品开辟了新途径。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农业生产活动是在农户自主经营的条件下实现的,部分经济作物依旧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户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成本也相对较高,计算机的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网络也无法在农村地区全面覆盖。农村使用和拥有计算机的人数比较少,可以直接获取的农业信息也比较少,无法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优势。因此,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3新时期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3.1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数值的应用

现代涉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计算机来设计农业生产的方案,并选择出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生产方案,为现代涉农企业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借助计算机数值分析对家畜饲料培养进行指导,将家畜的营养物质需求量、企业饲料库存饱和承受比、市场销售环境等实际指标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还可以对动物饲料喂养进行控制,例如高价饲料控制量,获取最适宜的配比方案,规定饲料添加剂用量等,将该饲料量应用在农作物育种方案、施肥方案中,则能够结合线性回归、动态分析、整数规划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地理研究、综合评价、管理政策决策的服务。

3.2在计算机信息模拟试验中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系统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系统的定义不只是集中在企业、工厂的范围内。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下属养殖、种植单元属于小型的生产系统。在模拟系统工作时,可以借助有序调查、定位系统内部各个客体之间的关系,搭建数学抽象模型,将模型转化成计算机模型,作为计算机程序来编写相应的系统。

3.3发展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基本国情,给予农业生产活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为推动农业等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业生产中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可以推动国内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应用中,要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传播农业生产的知识、传递农产品的信息状况、及时更新农产品的销售和回收价格等,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同时在惠农服务方面,可以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智慧农业”,以提升农业生产种植效率。通过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为激活新型农业生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

3.4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发挥农民的生产潜力,增强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打造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农户能够充分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的经济结构,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创造良好条件。

3.5在畜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在畜牧养殖范畴中应用,可以从计算机信息工程学的视角出发,实现生产管理辅助、饲料配方设计、生产过程控制、遗传育种计算等,通过计算机数值试验,有利于支持遗传中计算与饲料配方设计,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生产管理辅助与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未来信息化养殖将会成为养殖业发展的趋势,对提高养殖效率、增加养殖产量和质量等产生积极影响[4]。

3.6农业生产气象中的信息化预测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的预测,可以通过实时气象数据数值来对地区的天气变化进行监测,及时做好农业生产防范处理,从而打造规模化的计算机农田温室系统,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管理。在农田温室系统的应用中,可以综合控制室内温度、湿度、肥料、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在改变温室环境的基础上可以设定相应的目标值,从而有效调节温室内的环境气候,促进农作物生产环境不断改善。

信息技术产业篇5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工作中的特征分析

(一)实现网络化控制

将对应的电子信息技术所具备的通信功能与传统农业机械设备相互结合使用,通过设置对应的计算机控制终端来实现农业机械数据化、信息化的运转功能,并且利用远程计算机控制技术能实现对现有农业机械装备的远程操作,并且实现对农业机械设备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对数据的实时监控,确保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提高农副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机械自动化程度。

(二)增强农业机械设备通信功能

结合信息技术主要是实现农业机械设备之间形成稳定有效的信息流通,在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设备需要对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细致地分析和考量,对当地的土地状况以及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及时将数据传送到终端处理系统中,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规划的管控。并且在现阶段农业通信体系中,还可以结合远程控制系统使得农业机械设备能够自动化运转,结合卫星定位技术对每台设备的实际运转状况进行监督,并且在农业机械设备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故障问题的远程检测,并且将故障信息上传到对应的管控部门,使得对应的管控部门能够根据数据信息来对相关设备采取定向化的补救,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设备运行的稼动率。

(三)自动化控制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装备自动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从而使得大部分农业生产活动还需要依赖人工进行操作。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的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使得现有的人力操作工作模式得到有效地改善,将从事农业生产的作业人员,从繁琐、复杂的工作事项中解放出来。农业机械设备结合信息系统能够感知现场空间的地形状况,能够使得相关操作人员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对相关区域的具体状况进行掌控,以此来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且通过大量自动化的接口实现人机之间的交互操作,并且使得机器设备与各种辅助装备能够进行协同、合作。

(四)数据收集统计

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检修工作以及保障工作均需要参考大量的数据资料,来实现对故障问题的精确判断与检测,而结合信息化技术能够帮助设备管理人员完成对相关数据信息定向化地收集,结合设备的运行日志以及运行参数,及时了解相关设备所存在的运行异常问题,再参考相关区域的外部理化环境特征,以及机械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对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问题进行模糊分析,并且提出对应的管理决策,使得设备的运转更加高效稳定。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虽然我国各行各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发展时代,但是在此背景下,还存在大部分农业管理部门人员不具备时代前沿性的生产意识,在相应的农业生产规划过程中仍然结合传统陈旧、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并且没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核心的生产作业环节。就算是部分的农业生产区域融合了机械设备与信息技术,但是却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结合所具备的最大功效。同时农业机械设备在当前面向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转换的过程中还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额外重视,以至于相关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升级换代还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还与国外的农业强国存在相应的差距,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在于我国现有的农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储备技术较少,而另一方面则是在于相关人员并未完全意识到将两者结合起来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二)资金投入少

信息技术的种类相对较多,并且信息技术运用到各行各业,也需要通过对相关技术进行定向化地优化和改善来适应相关行业的发展、转换。同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想实现农业机械设备面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的发展、转型,其所使用到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得到相应地改善和优化。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使得相关设备所结合使用到的信息技术得不到有效地更新和完善,并且也使得相应的农业机械设备信息化技术得不到发展、创新。我国当前需要借助国外先进的设备使用经验,将机械设备与农业生产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三)缺乏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在农业生产安全管理方面对于相关机械设备的使用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一方面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由于不具备时代前沿性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以及相应的使用意识,使得农业机器设备在生产活动中很难以得到相关技术的支持,并且在农业板块,相关部门所投资建设的重心主要是在于对于相关新品种农作物的研发,而缺乏对农业机械设备信息化技术的探讨,从而使得农业机器设备在信息化发展转变过程中存在相应的困难。

三、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要想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相关农产品生产安全的有效保障,则需要对现有的农机设备运行的安全进行有效地管控,而融合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提高农业机械设备运行质量和效率的工作中具备显著功效。具体来说,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安全中的应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对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实时定位

在当今集约化、模块化的农业发展理念中,对应的机器设备要实现自动化运转的形式,以此来减少对人工作业的依赖,而在此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实际位置却关乎到相关农业生产作业的安全与稳定,管理者需要及时掌控相关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因此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借助对应的空间定位技术,能够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每一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高效、全面的服务。

(二)故障检测

在当今自动化、机械化的农业运作模式中,相关设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农业生产安全具备较大的影响,因此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每一台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而结合信息技术借助安装在设备上的传感器以及探测器能够检验出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例如对相关设备的工作节拍以及工作效率进行监测,及时对其中存在有异常变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考量,能够使得管理者对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所具备的问题进行提前的探知,从而有预见性地完成对相关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尽可能避免相关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存在停机的现象。

(三)故障排查

信息技术产业篇6

此时,我们不妨用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投资方向:即纵向深度开发的科技。阿里巴巴,不过是利用现有互联网技术整合现有资源,百度不过是利用现有计算机语言搜索社会既有的资源,腾讯不过是利用现有的技术为人与人的沟通搭建了一个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企业称之为高科技企业真是勉为其难,因为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虽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都不过是利用现有的计算技术对现有资源进行的整合,即科技的横向利用。

那么重点来了:纵向深度开发的科技,相对于横向资源整合的科技来说,更能从根本方式上改变社会的全方面。语音识别,你没看错,语音识别技术正是一项纵向开发的科技,这种语言的发明、发展、完善,以及语音识别技术的深入,必将深度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将引领社会各行业的新发展。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被美国新闻界评为计算机发展十件大事之一。苹果Siri的出现,语音识别技术迈着花哨的小碎步走进大众视野。这种语音识别技术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从而解放双手和眼睛,实现随时随地的人机交互。在未来商业领域,语音识别技术将逐步进入工业、家电、通信、汽车电子、医疗、家庭服务、消费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并且最终会成为人工智能的一项基础科技。

语音识别技术作为科技纵向开发的一项科技手段,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将发展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具有敏锐嗅觉的商业巨头们也在加速语音识别行业的布局。普强信息作为一家以智能语音识别和语言处理技术产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新锐科技公司,成立于2009年美国加州硅谷,2010年于北京中关村设立中国运营公司,其业务定位是以中文为主的智能语音和语言核心技术的提供商、应用方案提供商、云平台服务提供商。经过几年时间的潜心研发和积累,普强信息正在成为众多商业领域应用中不可小觑的龙头企业,其发展趋势和市场份额的井喷式增长,似乎预示着其角逐中国语音识别领域皇冠的决心。

技术为王

普强信息的创始人兼CEO,何国涛可谓是技术研究出身的管理人,作为一个具有管理上亿元营收公司规模又具有跨国技术经验的美籍华人,何国涛先生在普强信息创立伊始,就将目光锁定在中国刚刚起步的语音产业,并将“核心技术的研发”视为企业发展之灵魂。“之前普通大众对普强信息的熟知度并不高,普强信息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成功走完了初级阶段,这一时期我们专心做的是技术研发、定制化应用以及市场拓展,只是踏踏实实的做好技术提升和专业服务。”企业以此为经营理念的前提下,何国涛携手联合创始人李全忠博士(现任普强信息CTO,负责公司语音识别及语音分析技术)蒲瑶女士(现任普强产品副总)开启了中国语音行业的征程。

普强信息在硅谷和中关村均建设有技术研发中心,集合了语音识别、语言处理和云计算技术领域世界级专家,拥有一流的研究及工程团队。研发团队占公司人员的80%左右,其士、硕士以上占团队人员30%以上。

何国涛向《融资中国》记者介绍到,除此强大技术团队之外,普强信息还与多名国内外技术领域专家以“技术顾问”形式展开合作,共同保障技术的领先性和前沿性。据了解,技术顾问大多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从事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研发的成果大多被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公司所采用,技术方面的投入和研发正在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商业价值。

核心产品

“千语”语音识别引擎和“千语千寻”语音分析系统是普强信息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普强信息拥有其全部的知识产权和专利。针对不同的行业,普强信息进行垂直化定制服务,除了可以支持大词汇量连续语音在线识别等语音服务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特有的应用环境优化识别模型和相关语音服务定制。其语音模型和声学模型业务覆盖金融、保险、银行、电商、教育、政府、运营商等行业,并提供定制化的SDK和接口调用。在中文系统的研发领域,普强信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些国际型巨头公司可能会有多语言的语音识别,普强信息专攻中文语音领域的识别和分析,要好于国内外技术水平。在某些技术上,与科大讯飞基本属于持平状态,在一些方面,甚至优于国内龙头企业。”何国涛介绍说,普强信息全文识别率可达85%以上,关键词识别率达95%以上。

语音平台是构建一个可扩展的大数据分布式语音数据处理的平台。该平台既可以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也可以扩展到几百台服务器上分布式运行,其设计思路一开始就是针对处理大量的语音数据。基于此项设计特点,该系统的很多组件都经过精心设计,可以轻易扩展到分布式模式,以便减轻核心系统的负担。系统中被经常调用的部件也经过优化,使其对系统资源的占用减至最少,让系统具备良好的封装性和可扩展性。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何国涛向《融资中国》记者介绍说,在大数据的浪潮下,联络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变得从未有过之近,也从未有过之重。企业借助普强信息的 “千语千寻”语音分析系统,对联络中心庞大的客户对话录音内容进行全面质检和挖掘分析,感知客户情感倾向,建立客户主评测模型和外呼实践知识应用管理体系,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迅速出击。

“千语千寻” 360度语音大数据分析系统建立的更深层意义在于支持数据的深度挖掘,具有对话信息分割、语速信息、静音时长、识别可信度、声纹信息、音素信息、时间边界、情绪分析等功能,将运营中心座席与客户的对话实时接入千寻系统的算法和模型,不仅能将不同地域口音的来电转换成文字,还能根据不同的系统用户需求,标注出关键用词。这一分析系统支持市场上主要厂家的录音系统,既可以实时接入,也支持批量导入。该系统在识别率和处理速度上稳居于行业优先水平,目前公司客户覆盖金融、保险、汽车、教育、互联网、政府、运营商等行业。目前,北京银行、招商银行、招商信诺、华安保险、中荷人寿、众泰汽车、北汽、四维图新、世纪高通、尚德教育、奇虎360 、酷我音乐盒、我的南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联想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已经和普强信息建立了合作关系。

产品优势成就企业价值,普强信息是全球领先的中文语音及语言技术提供商,作为技术原厂商,可保证项目达到最好的核心效果,公司具有中国大陆地区最好的语音分析、文本产品咨询顾问,具有丰富的行业应用案例,以及项目管理经验;庞大的本地化技术团队,从核心到应用均为自主研发,可快速根据客户的实际业务优化语音识别效果和系统二次开发。

公司成立七年来,普强信心语音识别技术和应用已经在合作客户企业中产生了强效应。据可依据资料可以看到一组数字:通过将所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录音数据、随路数据)的数据标签进行整合化分析,打造所有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为运营中心各类人员提供基于客户心声的360度视图分析数据利用率达到 100% ;通过对所有录音的自动识别分析,各级质检、运营、营销、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16倍;通过对业务(话术)流程的改进,使各项营销业务的成单转化率提升10%;通过对坐席服务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改善,使客户流失率降低5%;通过超长通话分析、重复来电分析、静音时长分析降低来电量和平均通话时长,转人工来电量降低3%, 平均通话时长降低10S左右。

普强信息通过语音识别和语音分析领域的深耕,目前拥有其全部的知识产权和专利,其研发的多种语音技术均是业界领先的技术,目前已经获得9项国家专利,13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并参与制定2国家行业标准。

车载语音助手

普强信息作为四维图新战略布局重要一环,以“千语”语音识别引擎和“千语千寻”语音分析系统为基础支撑,着眼中国车载语音市场,通过普强信息车载语音助手,使驾驶者彻底解放双手,真正实现让汽车听清楚并理解人类语言,听语音指令进行硬件控制、通信、信息查询,最终实现智能驾驶和车联网。对于这一目标的胸有成竹,普强信息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与四维图新的战略合作。

从2011年四维图新首次成为普强信息的合作伙伴,到2015年普强信息再度获得由四维图新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双方在全面布局车联网领域布局的决心和普强信息的竞争力优势。通过四维图新的战略布局,针对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系统企业的布局,形成产业链闭环和强有力的壁垒,普强已经把车载语音做到了同属四维旗下的杰发科公司的公版上,完成了芯片级语音的第一步。

普强信息把注意力放在通话、导航和音乐等最基本的功能上,确保这些功能在驾车环境中稳定而可靠,把在智能手机上非常熟悉的应用和界面搬上车载显示屏,整合各个汽车厂商定制的操控功能,采用智能语音技术进行智能化控制;针对车载语音识别由于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噪音、引擎噪音和车内环境噪音影响,普强信息在降噪技术上,一方面使用了DSP 降噪芯片进行硬件去回声降噪,另一方面通过定制化采集不同车型上的胎躁,发动机噪音,风噪等噪音数据训练声学模型,进行软件降噪;同时还有2-4个的阵列硅麦麦克风方案,实现声源定位和声源追踪的功能。

随着公司不断的积累,语音识别的技术和产品都相应获得了全方面领先优势的发展。在产品的声学建模上,开发使用了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公司研发的语音切分技术及识别结果的置信度算法,不但为企业级应用提供准确的识别结果,同时也提供了精确的说话人分割、时间边界以及识别结果的置信度等信息,这些信息使企业在应用中,更加便捷和准确地利用语音作为主要的交互方式,并且可以进一步挖掘、分析和利用海量语音数据的内容。

高科技+互联网的生活总是让生活变得简单、智能。车载语音助手针对驾驶环境设计最人性化交互体验,保证驾驶安全的同时又可以用最自然的语言进行打电话、导航、音乐等。在未来,只要你对它说你要的命令,普强语音助手就可以理解并执行,既可收听股市、查询天气、周边查询、还能新闻阅读、车辆控制等。未来,通过普强信息与客户需要的深度整合,车载语音助手可通过车窗,座椅加热等接口开放进行控制。

对于语音识别技术,口音和方言一直是其挑战的诟病。普强信息主攻技术为中文识别,语音分析系统在大数据语音分析的时候,积攒了大量的口音数据,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口音基本都已经支持,针对个别方言需求也可以进行定制开发。

普强智能车载语音助手意在解决驾驶员的“手忙脚乱”,从前装客户提供完整、高效的车载语音交互,帮助车主实现真正的“全程脱屏”,并立足于前装市场的云+端+芯方案,打造世界最好的中文车载语音交互系统。

未来发展趋势

语音识别技术最早起源于1960年,英国的Denes等人研究成功了第一个计算机语音识别系统,开启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奇幻旅程。1986中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启动,中国开始了有组织的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从此中国的语音识别技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翻开人类语音识别发展历程,不得不提国际巨头Nuance,这家公司拥有世界上超过80%的语音识别,曾经在语音领域具有一统江湖的地位,几乎垄断了全世界金融和电信行业。就算现在Nuance依旧是全球最大的语音技术公司,掌握着全球多语种的语音技术专利。苹果的Siri算是鼎鼎大名了,其技术经过并购、研发逐渐走向成熟,算世界上语音识别的执牛耳者。除此之外,国际巨头微软、谷歌、Facebook、Amazon等更多大佬纷纷布局全球市场。

风景这边独好,随着国内创业热潮和资本驱使,国内语音市场近年来进入加速跑时期。面对未来市场的商业价值,每个人都想在巨大蛋糕前分得钵满盆满。

科大讯飞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语音技术公司,成立于1999年,在2008年挂牌上市,目前市值接近500亿,根据2014年语音产业联盟的数据调查显示,科大讯飞占据了国内超过60%的市场份额,绝对是国内语音技术的龙头企业;百度也在很早将语音确立为战略方向;搜狗开始采用云知声的语音识别引擎;但很快就搭建起自己的语音识别引擎。腾讯当然不会落后,微信也建立了自己语音识别引擎,用于将语音转换为文字;阿里,爱奇艺,360,乐视等等也都在搭建自己的语音识别引擎。

信息技术产业篇7

一、强化机关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水平和服务能力

2015年,认真总结和巩固集中整治庸懒散奢贪专项工作中取得的工作成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和机关自身建设。一是强化大局意识,从政治的、战略的、大局的高度,着力抓好科技、工业、信息化和防震减灾工作。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抓好本部门职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做到有为有位。三是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探索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和发展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进一步提高班子执政能力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切实抓好职能工作

(一)科技工作

1、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做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引进工作,推进科技创新活动,增强我县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2015年,为促进农民增收,争取县政府支持,扶持3个农业110科技示范基地。

2、继续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审核、申报,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抓好项目的管理、跟踪和服务工作,通过项目带动区域产业化发展进程。

3、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通过省级、县级和农业科技服务110三级培训抓好科技培训。特别是组织好“科技活动月”的活动,整合全县各有关部门的资源,使科技下乡在普及程度和服务质量上上新台阶。2015年,准备培训农民骨干8000人次。

4、继续抓好农业科技110建设。在巩固现有的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建设,2015年,争取在硬件和软件上重点打造2-3个龙头服务站点。同时,要做好各个服务站点间的协调和交流工作,建立便民高效、快捷服务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站点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5、配合县委组织部门做好省中西部市县派遣计划第四期挂任科技副乡镇长工作,支持和帮助三位挂职科技副镇长做好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争取县政府的资金支持,配套项目经费。年终,配合县委组织部门做好科技副镇长派遣工作考核和评选先进工作,为继续推进科技副镇长派遣工作提供人才资源和经验。

6、继续拓宽“农信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争取政府投入25万元,拓宽“农信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扩大“农信通”信息服务套餐用户规模,为8000名农民手机用户免费提供各种涉农信息,加快推进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

7.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罗保铭书记的批示精神,服务绿色崛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做好太阳能灭虫技术推广示范工作。2015年,计划推广太阳能灭虫技术示范基地4000亩,需要资金50万元,重点在连片1000亩以上的瓜菜、热带水果等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示范推广。

8.继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15年准备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期,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9.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结合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高县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争取2015年我县科技进步考核的经济目标达到省的要求。

(二)工业工作

1、以发展工业项目为抓手,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今年重点抓好引进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和大型新型墙体材料项目,推进国电西南电厂建设。积极做好服务跟踪工作,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促进项目尽快落户我县。

2、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县“十二五”规划工业节能减排要求,我县201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13年降低。特别要做好节能灯推广工作,让节能概念深入到我县每个公民的工作生活中。

3、配合县发改局做好县建材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落实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产业目录及项目库,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4、根据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县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推广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做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整顿治理工作。

5、做好各类工业项目的申报工作。重点申请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努力争取技改、节能等项目资金,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6、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做好县腰果加工厂改制工作。

7、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环保砖厂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打击取缔非法实心粘土砖厂工作力度。

(三)信息化工作

1、争取政府投入,加快发展以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各行业接入信息网络、共享信息资源及开发网上应用搭建方便、快捷的平台。

2、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以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利于公众充分行使其监督权,成为我县对外宣传和外界了解的重要窗口。

3、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要求,扎实推进我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监察建设工作。力争2013年年底前实现我县辖区县城、乡镇(街道)、行政村(居委会)联网覆盖,并充分运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县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工作迈上新台阶。

4、加快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充分依托农业科技110体系,争取政府投入,完善农业专家库、智能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信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务需求,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防震减灾工作

1、加强地震灾害宣传力度。结合科技月活动,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日”纪念宣传活动,使防震减灾知识进乡镇、农场、机关和学校。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不断提高公众的抗震救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信息技术产业篇8

关键词:科技产业革命 技术经济范式 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范式

21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正处于以信息与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行为的关键要素。但目前理论界对科技产业革命的理解还停留在政策层面,从深层次挖掘科技产业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内在相关性的文献还比较少,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技术经济范式到信息技术范式的转变过程,以及科技产业革命在该转变中的作用,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模式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

(一)对技术的经济学分析

对技术重要性的讨论贯穿经济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亚当·斯密(1776)等古典经济学家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促进国民财富的增加可通过两种途径,即增加劳动数量和提高劳动效率。罗伯特·索洛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研究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但把技术看成是外生给定的,忽视了长期增长的关键要素。在20世纪初期,演化经济学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模式,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步被认识到。熊彼特(1926)在分析发展问题时,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金融创新,提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尤为重要。多西、弗里曼(1986)等人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后全面论述了技术进步在宏观与微观经济中的作用,并提出用技术经济范式来解释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格什克隆(1962)在研究了落后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过程中的经验后认为,落后国家可以利用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等方式获得发达国家的新技术,实现技术变迁和经济腾飞。

(二)范式与技术经济范式

“范式”一词是托马斯·库恩(1962)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被大部分社会成员认可的方法。从本质上说,范式是一种模式和框架,而范式的转变就是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一种全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路径。技术的重要性随着“技术范式”概念的提出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多西(1982)将其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佩雷斯(1983)认为“技术经济范式”是技术革命技术上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制度变迁,并以此划分了近代经济发展史。

弗里曼(1986)利用“技术经济范式”来描述技术通过经济系统影响产业发展与企业行为的状况。他认为技术创新包括增量创新、基本创新、技术体系创新与技术经济模式变革四类。增量创新类似于斯密的劳动效率,更多的是在干中学的过程中实现的结果,而缺乏深思熟虑地研究。基本创新往往是在深思熟虑地基础上对某种产品、工艺的创新。技术体系变革往往是多部门的协同创新,是增量创新与基本创新结合的结果。而技术经济模式变革也就是技术革命,它是在前三者量变的基础上完成的质变,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不仅对技术自身产生影响,甚至撼动整个宏观经济体系。换句话说,每次技术革命会超出原有的技术部门,而会扩散到其他领域,使整个生产体系进入现代化,并深刻重塑了社会形态。因此,我们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因科技产业革命引起的技术创新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模式进行变革后所形成的经济格局”。

科技产业革命

(一)科技产业革命的内涵

科技产业革命是技术经济范式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包括科学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其中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是正在成长的新科学传统取代旧科学传统的过程,这种转变是人类认识的跳跃。技术革命则是正在成长的新技术传统取代旧技术传统的过程,这种转变是人类实践手段的飞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与实践的方法,他们的广泛运用最终促成了产业革命的形成。产业革命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新产业传统取代旧产业传统的过程,该转换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二)传统科技产业革命对技术经济范式的影响

科技产业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是通过关键生产要素联系到一起的。关键生产要素是一种或一组特定的投入,它需要满足生产成本的下降性、供应能力的无限性和运用前景的广泛性三种特征,它可以是某种自然资源,也可以是某种工业制成品。科技产业革命通过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促成了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关键生产要素也成为划分不同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历史上曾出现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和电子革命三个科技产业革命,它们分别通过蒸汽、电力等不同的关键生产要素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最终形成某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

例如,在蒸汽革命时代,煤炭、生铁、棉花等关键生产要素以海陆运输为辅助,形成了煤炭采掘业、机械制造业、棉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等主导产业部门。这种工业化的产业组织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的局限,人们开始到工厂上班参与劳动分工,利用火车轮船运送货物。受资本限制,工厂规模普遍较小,合伙制盛行,自由竞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形态。总之,工业革命通过这些关键生产要素潜能的释放,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社会财富。

技术革命不仅能提高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还能够通过技术的不断渗透,最终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经济体系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创造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科技产业革命、关键生产要素和技术经济范式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这种范式的形成一般遵循了科技产业革命到关键生产要素,再到主导技术群落,最终形成技术经济范式的过程,并且这种范式一旦形成将会长久地影响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运行。

但是,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只有在上一周期的关键生产要素对提高生产率的潜力已经接近极限时才会确立。例如,蒸汽动力的技术范式的能源潜力在难以提升时,必然会被更有潜能的电力的技术经济范式所取代。同样,当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工艺愈加复杂时,生产过程中对自动化的需求更加迫切,经济活动中信息的获取、储存和传递成为一种新的难题,此时电子计算机及相关产业引领的技术经济范式取代传统的电力技术经济范式也是一种必然。

对人类来说,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蒸汽和电气革命主要解决“如何获取便捷高效的能源以生产更丰富的物质产品”的问题,因此这两种范式是物质能量型的技术经济范式。当物质与能量得到满足时,信息就成为更值得关注的对象。

信息技术范式的转变

(一)信息技术革命对信息技术范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20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依赖廉价的能源进行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依赖微电子与通讯技术来实现信息廉价投入的增长方式进行转变。英特尔公司发明微处理器后,一系列关于信息处理和远程通讯的创新不断涌现,互联网的诞生更是使信息整合平台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伴随互联网与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手机终端设备产业出现跨界竞争现象。移动互联网使互联网不再被办公场所限制,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物质能量型的技术经济范式演化为信息技术范式。尽管弗里曼等人预料到信息技术革命的未来价值,但是受时代限制,对信息技术范式的研究工作主要由曼纽尔·卡斯特(1996)完成,他也成为研究信息技术范式的集大成者。卡斯特认为信息技术范式作为构成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具有如下几大特征:信息是最重要的经济要素;信息技术有非常强烈的网络化特征;信息技术重塑了经济与社会;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整合性。这些特征先后在美国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体现和验证。

在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中,机械化、电气自动化依赖蒸汽能和电能,主要解决物质产品的生产方法问题,在规模化生产和垄断竞争过程中加工制造业变成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但信息沟通仍是存在许多难题。在信息技术范式中,芯片是起到核心作用的关键生产要素,围绕产供销等环节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物质生产效率,传统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又加入了信息产业,网络技术使得微观的组织结构开始向网络化、扁平化发展,并出现了信息垄断等新的垄断形式。

(二) 由技术经济范式到信息技术范式

信息技术范式是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引发微观与宏观经济结构与运行规模发生重大变革后形成的经济格局。与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相比,信息技术范式对经济的重塑效果更为显著。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各经济部门大规模投资于信息技术行业,导致社会经济活动更加依赖信息技术。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信息在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以及利用过程中的效率,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加快了事务处理速度,最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从宏观角度看,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信息技术在其它产业的应用也提高它们的效率。同时,许多新出现的、独特的经济规则(例如摩尔定律、信息垄断)等开始主导经济发展的态势。在这种范式中,一个新的网络社会开始崛起,一个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的新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一种技术与组织创新加多样化的职业世界新就业模式逐步显现,一种以多种传播模式的数字化整合的沟通系统更是蔓延到整个世界。

准确地讲,从技术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是由将实物作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向以虚拟信息作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转变,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都是在实物经济内的转变,而目前由技术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更彻底和复杂。与此同时,以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经济范式正在与信息技术范式同步发展,这些新技术与信息技术范式的融合将会是未来科技产业革命的趋势。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发展以及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是科技产业革命的最终结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格局转变的基本动力,一定的经济结构是由特定的技术结构作为支撑条件的。信息技术范式是在技术经济范式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发展趋势,极大提高了技术经济范式在能源利用与物质生产方面的效率。但是,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非一蹴而就,信息技术需要通过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逐步应用,最终促使经济社会体系逐步变化,也就是“信息化”的过程来实现信息经济。目前,信息技术在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作用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有所显现,但是,无论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在经由这场科技产业革命向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于市场化、工业化程度高,国民素质高,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的发达国家来说,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对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已经顺利过渡到适应信息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实现就已经十分困难,由技术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更需要发达的工业经济为支撑。

因此,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到科技产业革命和信息技术在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借鉴发达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紧跟科技产业革命的浪潮,抓住机会,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启动信息化,才能够有效地缩短由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的转型过程,实现国家富强。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译.商务印书馆,1990

2.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M].夏铸九,王志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信息技术产业篇9

关键词:自动化 电信行业 智能化 利弊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概况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电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脉,在2009年,电信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技的应用于发展上衍生催发而来的。由于行业的更新换代快,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大规模的发展,光纤改造、数字信号、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兴起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迅速崛起为高新技术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在我国是军民结合型工业,对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无论是战略武器,还是战术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电子技术有密切关系,现代军事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电信行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21世纪,我国专门制定了电信行业发展方针,旨在推动行业的发展,更重要是推动国家以及民族的进步。

二、自动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人工的低廉体力劳动,人们长期被束缚在简单、反复的机械劳动中,对于解放与发展人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生产率,健全人们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现代军事业等其他各行各业。自动化技术的优越性于延展性使得这项技术有很强的渗透性,自动化核心思想应用极其广泛,社会、经济、管理等无一例外。

三、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后,经过一系列加工最后应用信息的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也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不仅具有高技术性,区别于其他技术的重要特征就是其中的信息含量。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巨大地推动力。

2.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自动化包括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这几个环节,自动化解放繁复的人力,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因此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

自动化技术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但不简单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目的都是在信息的应用上,重中之重是如何应用。自动化技术信息使用信息的获取与使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简单获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深入也离不开自动化技术,在计算机运算过程中,内部硬件的控制、网络流量的控制、各种仪器仪表的控制等都依赖于自动化技术。

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互促进,各具特色,共同发展。

3.信息化与自动化。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不断应用不过生产生活,从而很大程度提高社会工作效率,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

自动化与信息化都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自动化的基础是在于信息,核心是控制,立足在系统。自动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动化正是有效实现信息化非常重要的载体。信息化是实现自动化的基础,自动化为的是更好实现信息化。二者更好的结合,是为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4.自动化技术在电信的实际应用。设计者只要在计算机中输入相关数据,计算机就能完全自动地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并自动输出设计的结果。综合运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来实现产品设计过程的自动化。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汽车、机械、造船、服装等各行各业。

四、自动化技术在电信产业发展中的利与弊

1.化技术的积极作用。如今,电子行业正向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发展。智能化是指电子元件具有信息存储、记忆的功能,能对检测信息进行补偿和校正;微型化是指电子元件趋向体积小,尺寸小到微米,必须由微机械加工技术制作而成。

空调取暖正是自动化技术的较好运用,空调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房间的温度高低,自动将温度与设定值对比,温度低于设置值,空调压缩机运行,温度上升高于设定值,则停止运行,自动的反馈控制正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恰到好处。

数控机床,是计算机技术与机械技术的很好结合,通过电脑控制机械,可以有效地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数控加工中心通过带有刀具库和自动换刀装置的多功能数控机床,能自动完成多种工序和复杂形状的产品加工。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临快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自动化技术的不良影响。电信工程的自动化系统非常复杂,在一个网络化的控制系统中,往往有绝大部分是简单的PID控制,极少数包含了多种方式的复合控制,而先进控制系统的比例只有5%左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领域没有得到很好完善,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过度自动化,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隐患与担忧。人们对自动化产品开始产生强烈的依赖,自身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今,很多人不会洗衣服、做饭、不会拿笔写字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些问题,这些自动化不可取。自动化的发展及深入应用长远来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个人为人立世的本不能舍弃。

参考文献:

[1]刘沛佳,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35)

信息技术产业篇10

关键词:国内外;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特点;启示 

信息产业与社会经济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不断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并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才能使整个社会经济及信息产业发展达到最优的协同效果。国内外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发展信息产业时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美国模式、日本模式、韩国模式和印度模式是当今世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莞集群模式、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以及天津集群模式是国内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国内外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同特点,将有利于发掘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中国各地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美、日、韩、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几种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1.市场牵引型: 美国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美国是当代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信息产业的绝大部分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信息产业作为美国的第一大产业,与美国作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及科研实力密不可分外,还在于美国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完善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即以市场需求牵引和自由调节为主,以政府调控为辅,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从基础研究抓起,全面实施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通过环境和要素资源的长期积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特点是:全方位开展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重视基础研究;大力支持应用与开发研究;充分发挥企业实验室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的商品化与产业化。

总之,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从基础研究抓起,延伸到市场开发,采取了全面出击的方式,使得美国在信息产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全面平衡的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这也是美国在信息产业方面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2.研发驱动型:日本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日本为了弥补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了一种“短、平、快”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即在政府的强力调控下,越过耗资高、费时长、见效慢、风险大的基础研究环节,从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入手,结合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直接进入到应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阶段,从而迅速建立了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定了宏大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计划的实施使日本在信息产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整体实力迈进世界信息产业强国的行列。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实施了“新高速公路服务计划”等一系列新的信息发展计划,整体实力又得以大大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信息产业大国。概括起来,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以引进技术为主;从信息技术的引进逐渐向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转变;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

从短期来看,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显得较为成功。首先,引进技术比自己研究开发可以节省资金。其次,可以缩短技术创新时间。但是,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与美国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相比,主要缺点在于基础研究这一环节依旧十分薄弱,缺乏原创性研究,这也决定了日本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缺乏持久的原动力,最终难以成为信息产业世界霸主。

3.政府主导型:韩国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韩国是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同时又是世界第三大动态随机存储器和先进的半导体产品制造商。韩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成就,与其构建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密切相关,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出口导向”的跟踪学习发展;高起点的跳跃式发展;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韩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关键是在发挥国家作用的同时,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确定了国家与市场的平衡点,即国家根据市场的需求,战略性地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并对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采取政府引导和重点扶持的战略,形成政府、企业整合联动的增长机制。政府的作用体现在:把握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主流,实施国家统一性战略管理,包括借助新的技术——经济发展范式,规划多层次的灵活学习模式,建立核心能力,确立战略意图,特别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外向型战略;推动信息技术开发和扩散,选择和培育战略性信息主导产业,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从而主导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作用表现在: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政府的信息战略规划和意图;参与国家高级信息技术项目,促进技术转让和技术深化,发挥专业化生产和灵活经营优势,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总之,在宏观层面上实施国家统一战略管理,政府发挥“战略规划者”和“领路人”的作用,微观层面上企业能充分发挥政府战略意图“实施者”和“主力军”作用,这是韩国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一条重要经验。

4.重点扩散型:印度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印度软件业一直保持惊人的高速稳步增长,2004年印度软件出口值已达120 亿美元,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有203 家向印度的公司定购它们的软件。这一骄人的成果,得益于印度建立了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区域创新体系。印度把软件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口,将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向软件产业倾斜,并颁布了配套的政策措施、制度安排和人才工程,形成了基于软件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这种模式的典型区域就是印度班加罗尔地区。印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发展软件业成为政府制度创新重点;重点培育计算机软件产业集群。

总之,印度在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了印度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几种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之比较

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典型形式。四种创新体系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四种创新体系的共同之处

第一,它们都能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甚至主导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此来制定本国的信息发展战略。

第二,它们都能根据本国实际,发挥政府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尽管作用的侧重点和力度不一样。

第三,它们都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特别是企业的作用,正确把握了政府与企业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平衡关系。

第四,它们都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强调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2.四种创新体系的区别

四种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具体区别见表1:

二、我国东莞、长江三角洲、天津地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三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

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已经形成了三个具有区域分工意义的、较为成熟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有很强的外资直接投资推动、政府间接培育、中央政策鼓励信息产业大量引进外资,地方政府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特点。但是,不同区域由于地方发展历史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呈现出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即东莞集群模式、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以及天津集群模式。

1.东莞集群模式

东莞集群是我国信息产业群中发展最早、最成熟的产业集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利用沿海开放区域的优惠政策,以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结合及香港自由港的地理优势,从事“三来一补”加工贸易。90年代中后期,随着台湾it产业的大规模转移,东莞的台资电脑及周边产品制造商,秉承了原来在台湾时的“专业化分工、群聚式配套”的生产模式。一方面,是为数不少的财力微薄小厂首先不堪本土成本高涨的压力转移到了东莞,之后,一些大厂亦跟随它们的配套群落户东莞;另一方面,个别台资大厂落户东莞后,围绕这个大厂做配套的众多小厂相继进驻东莞。其过程是两种现象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台湾it企业组群式的迁移过程开始改变本地产业网络。截至2002年,在东莞设立的台资企业4372家,其中有800多家从事电脑产品生产,有10多家的电子产品居国际市场占有率之最。当前,除了中央处理器cpu外,台式电脑生产95%以上的零部件,均可在东莞配齐,东莞因此成为ibm、康柏、惠普、戴尔等世界著名电脑商的重要电子零部件采购中心。

东莞集群基本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基础来自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台湾接单(含研发和运筹),东莞生产,香港出口”。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更低成本地嫁接了台湾it产业发展的模式,即透过企业间十分发达的网络化联系实现灵活的生产协作,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

东莞集群模式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由于本地工业基础薄弱,缺少上下游产业的支持,主要原料和产品市场都不在本地,形成了与香港前店后厂式的生产联系格局;集群的形成最初直接继承了这种出口加工贸易的模式,形成了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结构,与国际产业体系的联系严重依赖台商和港商做纽带,无论是作为核心的大企业或在周围配套的中小企业均是外资主导的,本地厂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生产联系。这种“松脚型”的集群地方根植性不足,企业容易发生区位转移,产业“空洞化”风险正在急剧增加。

2.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海外投资者对我国政策的稳定性已经有足够的信心,投资行为由最初的试探性转向稳步发展,随着台资企业在长江三角洲投资力度的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战略,采用灵活精干的生产组织形式,把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向中国转移,长江三角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跨国公司的进人使长江三角洲集群逐渐走向成熟。如上海目前已成为通信、集成电路领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聚居地,信息产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已连续5年成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信息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3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 137.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7.4%提高至2006年的13.0%,对城市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2006年,上海信息产业制造业销售收入和服务业经营收入近6 000亿元。近六年详细数据见表2。

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型于21世纪初,起步晚,但起点高,并以大中企业的聚集为主。发展机制可归结为台湾产业界(包括资金、企业家和技术等)与电子信息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战略布局互动的结果。产业群的发展趋势是,大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集群的核心。

东莞集群无论从形成、发展到成熟,都是台资主导的,低成本的出口加工是其显著特色。在东莞的台资it企业全部为中小企业,是台湾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模式的成功复制。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主导技术的起点较高,台资it企业以“三资”(合资、合作、独资)的方式投资,就企业规模来看,虽然企业总数比华南地区少,但企业平均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除台资企业外,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集群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

3.天津集群模式

正在形成中的天津信息产业群,其形成的直接动力是来自美、日、韩的跨国公司,产业群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建立在供给与需求机制上的跨国公司与当地国有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融合。

跨国公司作为产业群形成的直接动力,其对国有电子信息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主要通过需求和供给推动的。也就是说,需求和供给机制是产业群形成的根本动力。一方面,国有电子信息企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所创造的良好的产业基础环境、制度环境、投资积累、技术以及人力资本储备成为吸引跨国公司的基础因素;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为国有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途径、先进的管理方法、营销理念,从而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整合、融合、发展。综合影响的结果是,一些技术落后的国有企业在不断地整合和融合之后,有些逐步走向消亡,有些融合产生新的企业,还有一些则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跨国公司在与国有企业的互动融合中产生了较大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市场机会、市场效应以及更大的经济效率。跨国公司与国有企业建立在需求与供给机制上的产业群成为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

产业群的形成使得天津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并成为天津市的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天津市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

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呈现出明显的“单核”状结构特征。产业群的“单核”企业为大型跨国公司。其中摩托罗拉、lg、三星、罗姆电子等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导企业。以摩托罗拉为例,天津摩托罗拉公司连年被评为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最成功的企业,2005年,实现销售额89.8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9%;出口6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在中国出口200强中,摩托罗拉(中国)电子公司排名第4位。据统计,15年间,天津摩托罗拉公司从最初的1.2亿美元投资、几百名员工、几百万美元的收入,发展到目前的36亿美元总投资额、1万余名员工、2006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规模。天津基地正成为摩托罗拉全球性的物流和制造中心。

(二)三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之比较

三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的具体区别见表3:

三、各具特色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启示

(一)国外几种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中国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这并不等于中国在信息产业发展上会永远落后。日本、韩国、印度的经验表明,后进国家通过有效的模式发展信息产业,同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关键就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分析对照各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获得的如下启示:

1.产业创新体系的成功依赖于正确处理市场中心与政府主导的关系

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尽管采用了不同的信息技术创新模式, 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市场经济制度都比较完善, 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与建设产业创新体系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这说明,产业创新体系的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市场体制相对于计划体制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优越性,己为各级政府和社会所充分认识。但是,完善的市场体制对于国家、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构建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 首先要将市场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 按照市场的需求配置社会、科技资源。以市场为中心,遵守企业主体的原则, 使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各主体根据市场需要增加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和建立自主的研发系统;科研院所和大学应把研发重点和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市场所需求的项目开发和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培养上;政府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宜直接插手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宜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主要作用应是资助基础科学研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制环境,通过税收杠杆和政策倾斜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服务。

2.产业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取决于系统配置

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能否成功既取决于各创新主体明确定位和高效运转,也取决于产业发展相关主体。美、日、韩、印各国不同的信息技术创新虽然各有侧重, 但都是在官、产、学、研等主体间实现了良性互动。只有官、产、学、研等主体多元互动,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网络,才能创造适宜创业和科技企业生存的栖息地,减少系统内耗,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作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条块分割、部门利益优先的情况比较严重, 影响了不同创新主体的合作动力和效率。因此,我们要培育信息技术创新体系赖以发展的市场环境, 健全多元互动的激励机制、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协调互动。

3.自主创新战略是创新体系成功的关键

国外不同创新体系的成功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创新体系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自主创新战略。美国的创新体系主要是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 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 日本和韩国实施的是“科技追赶”政策, 走的是从引进消化再创新入手,进入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我国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引进技术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过程重视不够,引进创新效果不显著,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也没有跟上来。我们必须要吸取以往的教训, 实施合理的自主创新战略。在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时,要注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特别要把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进步快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同时,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改进和组合, 推动技术的集成创新;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引进消化, 还是集成创新, 最终是要提高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引进不了的, 也是买不来的。

4.健全创新政策有利于创新体系的完善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资源的投入规模,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创新体系的知识资源配置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决定于产业内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以及知识应用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应将政策设计的着眼点从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对现有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即通过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各种组织之间的协调,产生系统协同效应,以解决产业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问题,从而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第一,政府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必须转变。这种转变包括:从直接对中小企业干预转向间接干预、从以少数大企业为重点支持对象转向对大多数企业的支持、从以供给政策为导向转向需求政策为导向、从以创新项目为作用对象转向以改善创新环境为对象。第二,创造一种能够让所有创新活动主体对未来有稳定预期的政治与经济环境。缺乏这种环境,容易造成企业行为短期化和机会主义倾向,而通过合作所获得的好处则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显现出来。第三,政府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充当媒介;第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政府在合作中的中介作用主要在创新系统形成的初始期,而不能长期以政府的介入为主。当创新系统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应主要由社会中介组织在促成各种合作中发挥主要作用,可借鉴印度软件业集群的经验,借助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让行业协会参与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参与制订行业规范和管理,打击市场欺诈行为,打造基于学习的竞争与合作的信息技术企业集群文化,以加强对“柠檬问题”的规避能力。第五,制定鼓励集群企业尽可能加入国际生产体系的相关政策,通过与国际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合作,获得先进的技术,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寻求创新,这将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完善。

(二)国内三地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信息产业的集群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聚集和产品的集散地,它更是一个信息技术创新系统。现在信息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增强我国其他地区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应当从以下三方面来培育扶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首先,把产业优势、政策优势、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相应的产业群,有些区域集群应强调技术研发的核心地位,有些应注重产品制造,还有一些重点要在流通。换句话说,就是各区域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形成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而不是结构的趋同化;

其次,以产业关联为依据,建立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通过产业关联各环节来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形成集群;

最后,鼓励高校和各种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融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营造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毛传阳,孙昌宇.美日韩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