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与标准十篇

时间:2023-12-18 17:48:00

体育课程与标准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1

一、理解课程标准,树立新观念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只要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为重技术教学的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今后走出校门,走向“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育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要做到“一专多能”,既有自己所擅长的运动专项,又能做到熟练地指导学生进行其他运动项目的练习。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求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把有关的知识与体育相结合。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能力、示范动作的质量和美感等自身素质、教学素养,保持强健的体格和外在的形体美。积极探索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总结,适应课程标准的需要。

三、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新目标

现在有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女生中这种情况较多,这与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传统体育教学重竞技、重技术、重教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如果能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体育课将会真正成为愉快教育的天地。

1.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师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育教育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中可以精选适宜学生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更新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相互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欣赏教学竞赛录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可结合社会体育活动、校运会、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组织、编排及裁判工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降低难度、语言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幅度,对能力强的学生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能力较差和身体稍弱的学生,要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与提高。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认识与思考

1 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1.1 教学目标的变化: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多元性

《新课程标准》在编写体系上作了积极的创新,构建了学习领域和目标领域内容,以目标统领内容代替了以往教学大纲的教材体系。这是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历史上的一个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要求教材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出发,以运动技能教学为基本抓手,结合其他领域学习内容的展开,精心设计、全面协调了各个领域学习目标的发展路径,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多元性的特征。

1.2 教学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适应性

《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是相当全面的,有的目标还是崭新的。而且,在各个目标下面还有具体的行为性、内容性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既是目标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体育教学实施与改革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将体育课程标准的具体的目标和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防止目标与内容相互脱节,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1.3 呈现方式的变化: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深刻体育含义的问题;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体育问题。让学生在一种欢愉的气氛中完成学习,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健身性、养护性的身体练习内容,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它一改以往体育教材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重视运动技能学习而轻视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培养的陋习。开发了运动处方、民族健身养生方法、安全行为与演练、救护方法与演练、作息时间检点、饮食营养检点、锻炼状况检点等内容,使体育实践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使体育锻炼和科学养生保健结合得更加紧密,也使学生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择体育学习内容和方式。

2 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2.1 新课标下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 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2)游戏类教材;(3)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4)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5)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2.2 新课标下体育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在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 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3 新课标与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分数。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新的体育与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体现“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不失为教学改革上的一次飞跃。

3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它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3.2 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3.3 落实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套。《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对特定场地和器材的依赖。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

总之,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3

abstract: a new p.e. and health cuniculum standard has appeared. it comes in time.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make something new what they want to do. and in class they are interested, happy and want to take part in every activity. how will the teachers teach them? we p.e. teachers must use many new scientific ways to make all kinds of students to be the parts of the class. 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happi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different progress.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创新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前言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4.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3.刘海慧《新课程与学校发展》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 2002年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4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 标准 理论

一、在学习中探索,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首要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次课改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我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课改的实践,我认识到在水平一阶段最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生理、个性需求的最佳方式是创设情境以主题式教学为主。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跑的教学,采用创编故事,如:“龟兔赛跑”、“我是汽车小司机”,“植树”,“运输忙”等更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主题式教学,使学生的体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使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促进者,学习活动中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社会交往的启蒙者,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的服务者,师生之间呈现的是平等才和谐,朋友与知己的关系,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在学习和创造中的欣赏者、开发和创造者。

二、要充分遵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教学原则

(一)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将更加突现。这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更加注重和突出教学主体性发展的问题研究。如进一步研究激发学生内部需求与动力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问题,师生民主合作与平等交往问题等等。这些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将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得到强烈体现。二是更加注重体育教学中情感性、审美性和艺术性成分的含量。

(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教学目的相一致的。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如“情景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兴趣先导原则”等,人们还提出了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原则的体系,如“身心全面发展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等。

(3)重视教与学的统一。要突破单纯从教学的双边性和统一性出发,既重视对教师“教”的原则的研究,又重视学生“学”的原则的探讨。只有明确了为学而教的思想认识,才能彻底改变教学中为知识而教的“满堂灌”的局面。因此说,主体性教学原则的提出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是科学的教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将成为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不仅是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吸收前人的成果,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但不能脱离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原则成果,避免各原则之间分散孤立,力求适应时展提出的要求。为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同时,要尽力使体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要具备应有的个性特征。教学原则将同课程改革一样,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既提高素质又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教育教学规律,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各教学原则相互有机联系的教学原则体系。

四、激励性评价不等于多多益善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就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教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铺天盖地的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5

【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 快乐体育 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表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实;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知识性不强等等。因此,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大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在全国实行。坚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体育考试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学生身体状况,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方便学生考试。

4.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5.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6.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7.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8.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更 正

发表于《商情》(教育经济研究)杂志2008年第11期第146页陈少芳的文章——《关于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重要性的思考》漏刊参考文献,现更正如下:

参考文献

[1]崔漩,龚继忠.从安然破产看企业财务控制.财会月刊,2002,6.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6

《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有着七大主要不同之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学段、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规定、评价方法等。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对当前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并尽快地适应、接受这种改变,保持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保证体育教学的高质量,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方法是迅速帮助广大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争取大面积地改善他们对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困惑与焦虑,端正他们对《标准》的正确认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标准》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向“研究”要“教学质量”。

怎样有效地帮助广大体育教师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他们对《标准》的研究信心,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的职业观,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承担教育家的使命与做一个“教书匠”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教育家,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他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他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他的职业价值;他应该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他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他所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2)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要从当一辈子教师转变成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也同样如此。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时代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德才等各方面的素质。从“德”来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既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做学问的道理。要培养“大气”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应该在这方面下一番大功夫,而不能急功近利。从“才”来说,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文科教师要学习理科知识,理科教师也要学习文科知识。特别是要努力学习外语和电脑。中小学的非语言课如果用英语或其他外语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还必须学会从网上获取资料,学会自制课件。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只有一桶水,而是有常流常新的活水。此外,教师如能写一手好宇,做一手好文章,琴棋书画都懂一点,才更能使学生“服”。

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学生学不好,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为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科研。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是研究者。教师职业愈来愈与科研人员趋向一致。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从凭借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参加科研会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把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把握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3)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体育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体育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在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能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4)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课程基本理念三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体育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体育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利,没有自觉责任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必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根据《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从体育教育角度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5)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智慧与方法应是同步的。教师要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疲于做题和应付考试,能得到高分,却难以避免低能。满堂灌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往往只是训练学生成为解决考卷问题的“熟练技工”,从而戕害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6)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7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一)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汇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一)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 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2)游戏类教材;(3)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4)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5)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二)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在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 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三)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分数。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新的体育与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体现“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不失为教学改革上的一次飞跃。

总之,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当前教育改革形势及体育课程改革动态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标准 历史演进 启示

清末时期在张之洞等大臣的努力下效仿西方办学理念,颁布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首先规定新的学校制度以及人才培养制度,学校体育在此背景下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嬗变。清末民初学校体育课程萌蘖、生发乃至成熟,并且以“癸卯学制”(1903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以及“戊辰学制”(1928年),“四个学制”反映了学校体育课程的肇始变化[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的学校体育课程已初见端倪,由于受美国教育思潮影响程度逐渐增大,全国范围内实行军国民教育,学生军训活动应运而生,进而成为了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塑造学生国防意识、增强体质、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管理体制开始效仿苏联,响应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积极倡导劳卫制,学校体育再此背景下孕育了新的课程标准,其根本目标是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相继颁布和完善教育教学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素质教育以适应新的时念。

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

1.清末民初学校体育萌蘖

西方列强入侵,在中国各地兴办起了教会学校,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兵士体操,引进了多种运动项目,逐渐形成了学校体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学校教育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愿,学校体育进行了数次改革:1905年清政府结合西方教育思想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学校教育科目中增添了体育、美术、音乐等新兴科目,学校体育初见端倪;1906年清政府根据各省城师范学校的实际情况添加“体操专修科”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目的是培养小学体育师资,完善学校体育师资、场地设施等。到了民初时期远东运动会、全运会等各项体育赛事的相继举办,激起了学校、社会、政府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政府要求官办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体育竞赛。在这股新潮的推动下国家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淮》,从各级学校中剔除兵操体育,并把“体操”这一名称正式改为“体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也得到了初步发展[2]。

2.民初与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的体育课程标准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萧条状态,各地方势力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着力发展学校体育,课程主要设置普通体操与兵士体操,一度形成了军国民教育思想,并提出了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要加强军事训练,抵御外敌侵略。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关于兵士体操的课程内容逐渐被欧洲的一些球类运动、田径项目所取代。这一时期美国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开始兴起,提出尊重学生个人的发展,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加入了田径项目、球类运动、体育游戏等,还有相关的体育保健知识。一般是采用学分制、选科制和学科制,这样既提高了体育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又可以调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但是由于当时在制定体育课程标准时全盘照搬西方体育思想,只是追求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导致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缺乏正规的体育课堂教学规范。

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年)的体育课程标准

出于国家建设和统治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先后五次对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修订,这个时期主要借鉴了美国的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即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代表的学校体育思想日趋成熟。1929年,政府颁布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3]。这些课程标准的特征表现在:第一,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不同部分。一般是“课内”每周两个小时,每学期1学分,共计6学分。“课外”则包括学生的自主组织活动、课外练习、郊游远足等,不按学分计算。第二,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运动游戏活动、天然活动、防身技能、韵律活动、野外生存活动、个人体操等项目,但是不按学年编排。第三,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综合运动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分组式教学。第四,制定体育成绩考核标准,注重体育运动动作的掌握及其对身心健康的作用;了解自身的身高、体重及相关指标知识;男生从十种活动中,至少能做四种,并且了解相应的规则和方法;女生从十种活动中至少能做三种,并且了解相应的规则和方法[3]。1931年出台的新课程标准对“课内”“课外”学时的划分方式,对运动项目的数量要求做了细微的转变。1936年颁布的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更加集中:使身心发育健全、培养公民道德、增进肢体灵敏、养成正确姿势,对教材大纲做了适当的调整,正课时间仍为每周2小时,但没有规定“课外”活动的具体时长[3]。1940年,为了适应战时的需要,教育部颁发的体育课程标准文件有了相应的变动。教育目标上增加了“养成国防上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培养公民道德,以作复兴民族御侮抗敌的准备……”除了“课内”每周2小时外,还规定了课外活动每人每天不少于50分钟,每周不少于3小时。并且,规定了按学年的不同和男女学生比例的大小来选配教材,也对体育教学的分组和测验、学生身体体质的检查提出了新的建议和要求[3]。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体育课程标准比北洋军阀时期的课程标准要更加系统、全面,但是其中许多体育课程标准并未得到实际上的执行与操作,学校体育课乱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身体健康状况依然较差。

4.建国之初(1949~1978年)的体育课程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体质亟待提高,尤其是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国家教育部门于1950年颁布《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由于缺乏经验,该草案设定的课程教材大纲、课程计划较为单一,其基本内容依然仿照民国时期的兵士体操课程内容,涵盖了整队、步伐练习、体操、运动游戏、动作技巧、球类(乒乓球、篮球、足球为最盛)以及田径类等诸多运动[4]。建国初期各类教育教学经验匮乏,学校体育亦是如此,体育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设置较为单一。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草案)》,这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体育教育法规,它是以苏联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为“蓝本”编写的,即形成了所谓的“劳卫制”教育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总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出了人性化的特点[4]。1961年,国家教育部编订了第一套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中小学体育教材》,明确提出了“增强学生体质”,并且把“从增强体质出发”确定为编选体育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在小学教材中,增加了理论知识内容,开始注重对学生体育文化理论的灌输与培养。不仅如此,还增加了中国传统的武术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广泛、生动、灵活[5]。“十年”使我国学校教学活动受到极大阻碍,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教学收到了巨大的冲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再次出现下滑。

5.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课程标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和国家开始拨乱反正,纠正“十年”间的错误,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第一要务的路线方针,实行改革开放。同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确定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出“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通知”,在全国各级学校积极推行早操和课间操[6]。1982年提出了在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设定中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树立“三基”教学目标,优化育人标准,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国民。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又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学校体育课程被列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为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提供了法理依据[6]。到了90年代,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及制定草案,直到进入新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日趋深化,2001年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育课程改革,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多元化、个性化、具体化、发展性等。2011年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主导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思想更加鲜明,着重体现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健康与行动”等的思想,《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其中较为明显的体现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体育学习能力,进而发展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性,培养生活旨趣。《标准》还强调了实现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或要求,应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保证课程标准设立的公平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保障各层级、各阶段的教学效果。

二、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特征及评价理念

1.学校体育课标准的内在要素

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内涵来源于教育课程标准,代表了国家教育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要求,指导体育教师严格执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政策性文件[7]。其内在要素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目标、内容、主体、评价。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总体反映良好,可是也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比如:虽然给体育教学扩展了空间,但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提出可行性的方法较少,给教师的实际操作带来一定困难。

2.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特征

体育课程目标是多元化的,从小学(1~6年级)到中学(7~12年级)逐级强化学生的运动参与目标、体育运动能力、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度[7]。个性化特征是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战术水平,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正如教育部体艺卫司司长王登峰阐述的当前学下体育的弊端,“轻比赛”“教不会”“条件差”等等,对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应该重新审视,进一步深化标准的设定。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性特征表现为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的情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化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环境中自主地参与体育运动,亲身体验运动乐趣,挖掘学生的体育意识潜力,形成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健身意识。

3.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

我国体育课程的学制可划分为纵、横两个坐标体系。纵向来看,我国的体育教育阶段大致可分为:学前阶段、中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其中,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着重于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丰富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指导理念。近年来教育部颁布学校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文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旨在强调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有适应时代变化的标准,纠正以往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或锻炼的教学现状,进而调动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思考的行为习惯[8]。横向来看,体育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田径、球类、武术、体育艺术类等课程标准。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设定还要基于“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要以“教会”学生为课程评价总目标,首先要确立最为基础的运动项目,由简入繁、循序渐进。

三、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

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以足球运动为代表的体育项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学校体育改革也进入了新的常态化。学校体育虽然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但依然体现出了时代的特色。从开放发展的角度出发,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生态化发展,应基于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更具可操作性、延伸性及发展性。

1.基于课程目标:实现综合性发展

课程目标是指在教学开始前期望教学活动能达到的效果,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实施方向。如果把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仅仅锁定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难免有些偏颇。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立足于“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例如:基础性运动技能,包含跑、跳、投以及灵活性、平衡性、柔韧性等;专业性运动技能,包含篮排足、武术、体操等运动项目。《新课标》对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规定,但又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落实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是学校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和基础,具体的路径是结合学生实际将其体育课程标准目标化,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运动水平目标、运动专项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具有实际操作的课时教学目标。

2.基于学生:以人为本

学生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包括身体拓展和体能拓展。身体拓展包括以下几项:第一,学生能够使用所有基本的技术动作,包括位移动作和非位移动作;第二,在全面运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发展一两项专项运动,掌握比基本动作更加复杂的专项技术动作,并且时刻加强与巩固;第三,在运动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应用和组合技术;第四,善于比赛,掌握有网比赛和对抗性比赛的初始战术。体能拓展包括以下几项:第一,负荷强度练习,记录中等和剧烈强度的身体活动;第二,准确示范多种力量练习;第三,设计周期力量训练计划,以达到体能目标;第四,参与户外体能训练;第五,加强耐力运动,控制心率在一定高度水平,每次至少持续20分钟左右。在体育课程标准设置中要重点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3.基于课程内容:立足学科创新建设

学科建设上要坚持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认知的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意志品质。学校体育课程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序整体,每个学习阶段之间都有其特殊的过渡,这也体现了学校体育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便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小学到中学阶段课程的衔接上,小学生要了解体育健身与卫生保健常识,了解最基本的运动技术动作,通过运动参与提高自身体质及健康水平。顺利过渡到中学阶段,在强化运动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学习更为广泛的体育健康知识,以此来学习更为高效的运动健身方法,能够自身制定有效的健身方案,并付诸实施。从纵向来看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上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使各学段的课程内容互为补充、互动共进。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保持良好体能的同时,扎实稳固运动技术,促进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更好的适应于社会。

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以推动学生学会为根本指向,首先要符合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从学生生长发育的角度来看,基本的运动技能是前提条件,可以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设置不同的技能学习;其次在教学中要厘清学习课程内容与实际操作的关系,以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为根本旨趣,使其在运动中充满自信,真正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再次是着力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进度,适合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协同各学科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普及基本运动技术的同时促进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勇.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述评[J].科技信息,2010(10)

[2] 李晋裕,等.学校体育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3] 张河水.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1~6年级;7~12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6] 盛晓明,周兴伟.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

[7] 武超.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制度变迁的视角[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9

一、 领会课改精神,把更新教学观念作为课改突破口

体育教学由于长期受过去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正所谓“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新课改确定了崭新的教育观念既为我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性的课程理念,并且学好、用好课标,研究教材,发掘教材的内涵,转变教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

要切实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它是落实体育课改目标的主渠道。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思想发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与教材方面,要从育人角度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形成、社会化及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更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对体育的感悟和共鸣,教师及时抓住各种教学时机,创造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创设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持续、积极、主动地感受。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主张,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在创造性教学中,赋予学生自的实践

体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埃德家・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着重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学生如何学,学生是教学对象,又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如何,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能不能主动地学,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启迪、帮助与指导,使学生乐学、会学与善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成功的教育在与教师发扬教学民主,以人为本地把应该传授的知识、技能通过各种新异的教学方法、组织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锻炼,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心。我非常注意教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重视学法的兴趣性和实效必一。例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学生的时间,设计出适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争论,给他们提供自由的机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再如,根据课堂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始进行自然结组;待动作稍熟练后采取差异分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处于不同组,便于进行互补性学习,形成民主交流的氛围;当多数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术后,采取同体质分组或同技术分组,使其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密切合作,培养学生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品质。以上的分组方法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还有,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当好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关心爱护学生,真正做到教学民主,给学生提供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健康的平台。

三、 自我素质的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体育教学将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的开放教学模式转变;从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向全面的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转变;从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转变。可见,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终身学习”已不再是时髦的口号,而是现实的需要。体育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道、新技术、新信息,不断改变和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满足学生充分享受体育文化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改革,如果我们不注意持之以恒地学习,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过我们,教学会感到越来越吃力。学习,一方面在于了解新知识,掌握新信息,新技术,把握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在与深刻地体味学习的艰苦,寻求求知的门径,探索学习的规律,以便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的身体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精神及品质。

体育课程与标准篇10

一、体育新课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创新不足。新课程标准实验很多年了,体育教师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与以往有了很多区别,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体育课程标准的研究还不深入细致,体育课华而不实,所以新的理念还没有给教师们留下正确的概念,甚至有的老师还把体育当成以前的训练课来上,也有的老师还没有对自己的体育事业有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小学科,在体育课上玩玩就行了。这样的思想导致体育课程改革的落实失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这些问题,都与教师们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与新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2)体育资源不足。体育资源是体育教学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学的保证,没有好的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体育资料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资源的不足,体育学科中老师资源的不足和其它学科既有共性,也有独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每周要开设四节体育课,现在实施小班化教学,班级也多,因此,需要体育教师的数量很多。有很多学校的师资本来就不足,体育老师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农村甚至没有体育课,也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二是是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有高素质的老师,要培养出一大批的优秀老师,但是目标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三是器材、场地不足,很多学校运动场地小,器材少,这是一个客观的因素。

二、对策和建议

在实施体育新课程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客观存在,我们要积极地在新课程改革中去实践,去探索。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不断地让自己的课堂体现新课程理念呢?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扎根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和新课程理念接轨。

(1)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①长久以来,我们的解放课堂,课堂的创新,很多都是单纯的口号,教学理念没有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致使理念架空课堂。还有很多老师理论和实际不能有机结合,往往是心里想的和课堂教学不统一。也有的老师,上课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②体育新课程实施的推进进度很慢,这和老师的自身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深入发展,很多体育老师被推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前沿,但是他们的行动仍然很被动,教学缺少新的方式,甚至仍然是一个篮球一节课的放羊式教学,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老师应该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③要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每个学校的体育资源都不一样,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例如,有的学校是农村学校,那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一些资源,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实施新课程。新课程的推进肯定要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在困难较多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新课程改革,没必要一步到位,且不可为了追求效果就盲目地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