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创新十篇

时间:2023-04-08 03:23:53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拓宽;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广播电视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对自身进行合理改革。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更好地推介节目,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进行创新与改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新发展

1.1多媒体合作日益密切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传媒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变化进行了相应变革[1]。信息高速化发展使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依托互联网技术出现的新型传媒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与时效性。在互联网技术冲击下,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介逐渐展开了合作与融合,媒介融合使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受众对信息服务质量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1.2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逐渐扩大。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的普及,使信息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每个受众都可以通过手机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者与者,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拓展。

2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受到的冲击

2.1节目内容受到了冲击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幅提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效率,也使受众对信息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广播电视内容难以有效地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精神需求[2]。传统广播电视由于其经营理念较为传统,导致播出的节目内容难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滞后,亟需根据观众需求对节目理念进行改进与创新。

2.2运行机制受到了冲击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媒介的冲击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同时对传统媒介的运行机制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广播电视在进行媒体信息传播时,由于其运行机制没有根据信息传播方式转变进行调整,传统媒介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导致传统媒介传统活动难以满足受众爱好。

2.3人员培养机制受到了冲击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传统媒介人才培养机制产生了冲击[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媒介从业者不仅应具备先进的新媒体传播理念、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还应明确受众对于信息传播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节目收视率。由于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有效地满足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需要。

3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方法

3.1广播电视编导要积极创新节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现代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广播电视媒介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应对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创新与改进,提高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重视程度[4]。首先,广播电视编导可以根据节目类型的差异性在广播电视中设置相应频道,使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例如,开设专门的新闻频道、音乐频道、动画频道等,一方面可以丰富广播电视媒介的传播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相应频道的受众固定化。与此同时,广播电视编导还应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大对播放节目的审查力度,从质量把关出发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可以满足受众精神需求,从而为受众带来感官体验上的满足感。广播电视想要挽回受到新媒体分流的受众群,需要打造具有品牌性的电视新闻节目,找准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定位,通过把握受众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贴合受众兴趣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改进与创新。同时,广播电视编导应对广播电视节目整体风格进行合理把握,在满足受众收视需求的前提下,利用亲切的节目风格培养观众忠诚度,通过打造具有群众基础的品牌节目,吸引更多受众。

3.2推进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移动传媒的迅猛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不仅成为满足人们通话需求的工具,同时,其网络资讯功能日益突出。受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手机APP等随时随地获取资讯、查看新闻。由于移动传媒在新媒体时代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广播电视传媒受到了巨大冲击,为获得长远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介从节目形式、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使受众由传统信息获取者的身份转变为信息者,真正参与到新闻制作与传播中。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媒介具备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传播容量大等优点。因此,广播电视媒介要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就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利用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体,实现广播电视的网络化传播。可以通过开设广播电视媒介的门户网站、广播电视媒介的手机APP等手段,使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线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拓宽传统媒介传播方式,将传统媒介优秀的传播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实现广播电视传媒的创新与发展。

3.3广播电视编导要革新传统媒体的发展思维

广播电视编导在传统媒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思维直接影响传统媒介的发展方向,因此,为实现广播电视媒介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编导应通过革新自身的发展思维,对传统媒体发展思维进行合理把握。首先,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应对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方向进行精确定位,通过把握新闻媒体以及市场竞争的发展走向,根据时展趋势制定合理化发展战略,从而提升受众对广播电视媒介的认同感。与此同时,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应从自身出发,革新自身发展思维,通过借助新媒体工具开拓思维空间,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引导广播电视媒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人员而言,灵感与直觉是其工作与创新的源泉,因此,为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科学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应在工作之余积极汲取新知识,充实自身知识储备,在工作中不断积累自身工作经验,激发自身潜能,进而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在互联网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谋生存、求发展,传统广播电视应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广播电视编导,并通过广播电视编导推进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打造具有品牌性的广播电视节目,从而保证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庆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邱静,张梦平.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J].西部广播电视,2015(1).

[2]张菲.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J].西部广播电视,2015(8).

[3]孟家晖.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创新与改革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广大的新闻传播学者研究的对象,对广播电视学的教育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含义,在名称的背后有不同时代赋予的不同内容,在本研究中,新媒体时代所指的是互联网传播的重要渠道,传播的过程中所回收到及时反馈的媒体环境,主要的特征包括数字、网络和传播的广泛性。新媒体软件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所产生,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更加的丰富,一改称霸信息领域的局面,新媒体时代资源更加丰富、方便和快捷,人们对此非常的喜爱和青睐,因此将广播电视的行业推向了一个非常危急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行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尽快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下去。

二、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优势

广播电视行业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新媒体时代下遇到了更多的机遇,在接收工具上更加便宜,节目制作上更加便捷,接收的方式变得更加简单,广播媒体的优势就在与采访报道上的便捷,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播媒体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快速地制作出节目,及时让观众看到最新的资讯。新媒体在近些年不断地涌现,人们接触到了更多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像短信、微博、微信等,这些都是广播电视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编导工作者可以抓住新媒体的发展特点,提高编导创新的思维,提高节目的质量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一些软件和信息了解广播电视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帮助主持人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了解观众的意见,提高节目的质量,丰富节目的内容,创新编导的模式。

三、广播电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较严重的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对广播电视行业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将广播电视专业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的凸显出来。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的快,并且操作简单十分便捷,目前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结合存在的问题现象比较常见,因为传播的渠道比较片面,忽视了新媒体客户端的重要性,广播电视有很多不错的节目因为形态的影响无法播出,所以广播电视需要跟随时展的变化,开发出更多类型的节目并能够实现多屏转化。另外在经营的理念上要适应时展的需求,广播电视行业在节目的创新上比较老旧,已经脱离了人们的生活,节目之间非常的相似,降低了人们观看的欲望,因此广播电视行业需要反思,了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了解人们感兴趣的内容,要调整现有的节目类型满足人们的需要,提高观众的兴趣。广播电视行业缺少创新性,现在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想要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的方便,广播电视不再吸引观众,节目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和改变,因此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的意识,跟上时展变化的速度,利用现在流行的信息平台和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四、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措施

(一)落实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随着新媒体的到来,广播电视要跟上时展的节奏,落实新媒体发展的目标,结合具体的目标改进和创新编导的思维模式,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节目,这是适应新媒体市场的需求的体现,对现有的节目进行优化,为群众提供强大的搜索功能,传统的电视节目需要按时的接收,针对这一点就可以进行创新,构建网站平台为群众提供便利,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还应以新媒体发展为目标,提升节目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和多媒体密切合作广播电视行业的节目比较传统和落后,也体现在传播的途径中,这对行业的发展造成的严重的阻碍,降低了节目的质量,广播电视的直播方式取决于节目的内容,宣传的方式很重要,宣传的广度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发展,所以广播电视要结合媒体时代的信息数据化特点,创新宣传的途径,多和不同的媒体合作,搭建媒体的平台,这样不光改进了传播的途径还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社会不断地进步广播电视编导思维要不断地改进,为观众提供出高质量的节目。

(三)创新广播电视编导的思维在新媒体时代下,各媒体行业都想不断地发展,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宣传的平台,作为广播电视的编导更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因为广播电视行业是大众群体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媒体途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编导职业应当跟上当前媒体环境发展的趋势,改变以往的思维习惯,全面的认清广播电视行业的特点,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当广播电视在节目设计的时候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观看的兴趣,让群众对身边的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用单项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缺少对具体事物的独特见解,要丰富节目的内容让观众有观看的欲望就要有独特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升自己在广播电视编导职业中的创新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编导的思维有所创新。

(四)创建相关网站,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到人们的欢迎和关注,因为互联网能够提供的功能要比广播电视丰富很多,这种竞争的环境下要想让广播电视的内容更加的丰富起来势必要加快广播电视的发展,能够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站十分重要,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丰富节目的内容。网站的创建能够促进广播电视多元化的发展,让人们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及时地了解生活上发生的新闻,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也要面向多元化的发展,提高人们的观看兴趣,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到人们观看国际性的新闻内容,因此在广播电视的发展过程中,编导不仅要改进和创新自身的思路,并要结合实际的情况积极的建设专门的网站,让广播电视面向网络化发展,借助目前流行的信息平台对广播电视进行大力的宣传,让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加地了解,提高人们观赏的兴趣,在新媒体环境下要不断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电视节目的内容改进思维模式,还要加强宣传才能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稳步发展。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3

新媒体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种媒介体系,是在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之后衍生和发展的由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事实上,新媒体对以电视媒体为首的传统媒体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媒体固有的传播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积累的品牌优势。因此,本文认为,广播电视媒体只有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才能逆流而上,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一)新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

(1)接收方式多元化。现如今,各大门户网站都开设了自己的新闻专栏、微信微博平台、手机APP等,这大大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让信息获取变得空前容易。除此之外,网络视频也能实现用户们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新闻动态和收看新闻重播的意愿。如今,网络视频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清晰流畅的播放质量拉拢了部分电视媒体的忠实受众。手机4G、3G网络的普及发展也实现了新闻节目视频随时随地地收看。新媒体的多元化接收方式减小了传统媒体被时间、地域所束缚的局限性,弥补了传统媒体在发展史上的空白页。(2)传受互动便捷化。以微博、微信为首的新媒体产品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群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是其最重要的受众。微博作为一个积聚强大信息的平台拥有着传统媒体所难以企及的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写状态、锁定地理位置这样的方式第一时间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更可以图文并茂地来进行传播,说不定一条微博就成了新闻头条。网络论坛、微话题讨论等互动方式也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网友们的一些评论、心声也会经常作为有效素材运用于报纸、广播、电视之中。如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千里共良宵》为代表的广播节目就采取了新浪微博、百度贴吧以及发送短信的方式与听众进行直播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传者与受者的互动性。(3)线索来源丰富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一位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者成为“自媒体人”。他们所生产和传播的大量信息,都为传统媒体如电视等提供了新闻线索来源。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在报道新闻时插入个人的微博截图,在丰富了信息线索来源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体察民情、关注民声。而在一些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也经常会在节目结尾时提醒观众们对栏目的官方微博进行私信或留言,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

(二)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

(1)把关人缺位,传者素质不高。新兴媒介的参与者是面向所有人的,每个人不仅可以“现场直播”,还可以随时更改和删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传播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新媒体的这种随意性将媒体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认可度大大降低。这种非专业人员的微传播离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还有一定距离。(2)信息质量下降,重复性信息增多。除了由于“把关人”缺位造成的虚假新闻泛滥外,重复性新闻信息也前所未有地增加,这种现象在新媒体领域表现得也尤其典型。以微博为例,关注的人越多,那么博主可能看到的信息越多,但同时会发现重复信息也越多。因为同样的一个新闻热点,可能有很多人在关注和转发,那么关注的粉丝越多,这种新闻信息的重复性无疑越明显。(3)娱乐化倾向助长了现代人的浮躁心态。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得到了尽可能的放大,但是,新闻的严肃性并没有随之被放大,而是淹没在娱乐化的浪潮之中。在此背景下,新媒体往往以迎合消费时代大众的娱乐心理需求为己任,并在最大程度上对这种消费娱乐心理给予满足。新媒体助长现代人的浮躁心态。首先,因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所导致的“连续性缺失”。前一秒,受众还在为交通事故离世的某人而悲伤,下一秒,他们便可能因为两位明星的结合而开怀。其次,新媒体使得新闻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源于受众身处信息中心,接触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者流于表面”。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受众很容易将事件的一部分当作事情的全部,结果成了盲人摸象。而一旦受众沉迷其中,便会出现娱乐化的心理倾向。

三、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路径

(一)新旧融合,打破常规性

以往的电视媒体都是需要依靠团队甚至是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只是单薄的媒体人的智慧结晶。而现在,光靠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只能是办自己的节目,而不是办观众爱看的节目。要想让电视新闻变得让观众们喜闻乐见,必须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要让受众朋友们主动参与进来。于是,就有了电视台推出的自家新闻网站、APP客户端、微信平台等等。目前国家台、省台、地方台各个层次的新闻节目都有着顺应时代变革而做出调整的策略。不少节目专门设置了相关板块甚至直接开播了全新的相关栏目,很好地带动了观众们的互动性与参与度,极大地提高了观众们收看电视新闻的热情。前面说过新媒体时代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是利弊共存的。单单从新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理念来说,借鉴得当会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电视媒体应充分把握和利用新媒体,突破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方式,增强互动、评论、分享等功能,电视新闻节目也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新媒体的融入虽然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自由的交流空间,但也为节目的正常播出和日常监管带来了一定考验。所以,这个融合度一定要把关好,既要做到打破常规,却又在正常的范围控制之内。

(二)创新形式,稳固受众群

在这个无论人事都需要创新的年代,唯有拿出创造性的东西、转变惯性思维才能进步发展。新媒体给电视新闻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时刻存在的,而创新则是电视新闻节目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当下,上到央视《新闻联播》,下到地方卫视的新闻节目,都想方设法地去创新节目形式,以在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受众来保持“新闻立台”的宗旨。现在,越来越多的“说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收视率创下新高,如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等。此类节目在策划之时,都会让观众主动参与到新闻话题的讨论当中来,并且会将观众们的看法滚动播出在电视下方。所以,“说新闻”节目在以主持播报方式改革为主的前提下,在信息采集、内容选择、编排制作和节目播放的各个环节也在鼓励创新,也在嫁接新媒体。虽说此类节目不像《新闻联播》那样严谨,以说话聊天式地形式展开,甚至还有些调侃性、幽默性的话语,有些还配有道具助兴说辞,但在这其中依然要始终坚持思想性、知识性、传播性、观赏性相统一。总体说来,新闻的创新改革始终不能脱离百姓。那么,在年轻群体分流至新媒体的情况下,生活服务类的新闻节目应该多加增设,以满足较低文化水平的受众及老龄受众的需求。

(三)树立品牌,吸引受众群

广播电视要想吸引受众,挽回被分流出去的受众群,需要品牌效应的影响。不管时代怎样变化,越是沉淀的东西越是精华,正如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一样。一个好的品牌效应始终能带动一批人为之疯狂,只要品牌在,就不怕没有受众群。打造具有品牌性的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依靠电视媒体的权威性,还需要从主持人的知名度等诸多方面全盘考虑。首先,广播电视编导必须找准定位,了解受众所需,明确受众的兴趣点所在。例如,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节目反馈等途径来了解哪些是受众关心的、关注的,而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进行节目策划。其次,找准符合节目特色、有影响力的主持人。播报新闻,作为,不可一意孤行,而应该在满足受众满意度的前提下,拿捏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既能代表党来说话,又能站在群众的立场说事。一个好的主持人也是带动节目收视率和培养观众忠诚度的关键要素。最后,以广播电视编导为主体的电视节目制作队伍,必须充分发乎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尽可能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从整体上来把握整个节目的制作,从而打造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品牌节目,吸引更多的受众。

四、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4

广播电视的编导是节目质量和节目播放效果的直接负责人,编导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和嘉宾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也需要根据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来制作编写各种不同内容的稿件,另外,广播电视编导还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以及良好的政治立场,能够在节目中传播正面的信息,这些都是广播电视编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决定了广播电视编导一定要有较高的情商,只有这样,其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对待各种事件,同时处理好各种工作项目,以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情商无非就是指个人在各种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处理各项事物以及能够恰到好处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对于当代广播电视编导来说尤为重要。就我国目前的广播电视编导来说,其要想有效的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就需要提高其自身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广播电视节目能够获得最佳的收视效果。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情商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播电视编导要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能够有效的察觉到自身情绪的变化,对于自身的情绪需要做到合理的控制,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卑不亢,严肃客观的对待各种事件,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其次,广播电视编导要能够进行自我约束。编导要能够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善于管理自己,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善于观察当前的环境和氛围,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应有的情绪,这样才能够保障广播电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够恰当处理与同事以及与各个行业之间人员的关系。再次,广播电视编导要能够随时激励自己,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活动的具体要求,对活动进行有效的调度和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得活动的开展更加的有序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然后,广播电视编导要能够感受到旁人的情绪变化,无论是同事还是嘉宾的情绪变化,广播电视编导都应该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能够及时的觉察到他人的情感变化,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具备较高的察言观色能力,是现代广播电视编导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最后,广播电视编导要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编导要能够自如的应对各种人群,面对各个行业的人群要具有相应的应对态度,在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时,要具有不同的应对技巧,在反应能力上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高,对于自我思想要做到全面的了解,完善自我主观思想和客观意识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人际关系的处理更加的理想化,从而保障广播电视编导能够制作出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2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意识的措施

就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现状来说,要想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就需要不断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意识,只有加强创新,创作出符合我国国民欣赏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从而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而健康心理是广播电视编导人员情商培养的根本,也是广播电视人员创新意识培养的根本,因此,要想提升我国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注重调整好我国广播电视编导的心理,使其心理保持健康,从而使得我国广播电视编导能够创作出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而主要的培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积极调整好心态

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绪是为了在工作中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较好的工作状态。达到积极工作,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主动承担的问题的目的。调整思维方式。在工作过程中,要掌握消极的情绪,需要定期的掌握不良的情绪和激烈的不良反应,从根本上控制自己,驾驭自身的情绪,真正的改变其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完善其他事情,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控制好自我情绪,从而达到树立一个良好思维方式的目的。

2.2在广播电视编导中培养情商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能充分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培养其情商非常重要,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做好定位树立编辑意识。提升广播电视编导的情商,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中。要准确定位广播电视栏目,明确其指导性方向,提升作品的活动和生命力,强化和把握好创新程度。第二,认真观察生活,寻找好的素材,生活是我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并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要谨记创新并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强化自身的内容和学习效果,从根本上避免作品过于敷衍化和重复化。第三,注重细节化,构建独立的编辑思维模式。制作广播节目的时候一定要强化其与生活贴近化,紧跟时代的脚步,将时代的精神体现出来,跟的上时代的角度,这必然会成为情商培养的根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双向性思维,掌握好细在细节中构建独立的思维模式。第四,强化新方法激发编导人员的创作灵感。如果想要电视节目实现创新,灵感和直觉缺一不可。作家将直觉和灵感定义为文章的灵魂,那么对于编导人员来说直觉和灵感就相当于整个电视节目的中心思想。因此,一定要借助大脑的潜意识,将潜意识收集起来的素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然后再得出结果,这样就能更深入的提高其整体效果。

3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职业素养 个人要求

从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素质的逐步提高,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得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逐步提升。人们在欣赏电视节目、影片的同时,拥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鉴赏能力,也就是意味着对广播电视编导有了更高的追求。与此同时,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新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呢?

一、出色的基本素质

广播电视编导是要把自己的思想通过电视节目表达出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编导必须要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去,这就要求编导自身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的能力,必须与拍摄节目的工作人员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多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制作成影片,另一方面要时刻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观影,着就意味着他必须拥有出色的基本素质。

每部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都是需要各方面、全范围的沟通,是一种将自身的想法转变成大众想法的过程,这也就要求编导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制定拍摄计划,实施拍摄的过程都需要大家的融合,甚至在影片节目的宣传过程中,如果表达不当,也会大大影响影片宣传的力度和效果。可以让人们产生共鸣的作品,也就是说编导者帮助观影者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说明编导的基本素质很强,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将情感表达出来。口语表达,文字表述可以说是在整个前期后期工作中沟通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除了这俩个基本素质外,编导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人,作为一名电视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也应该具备理解广播电视语言的能力,广播电视语言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结合,以便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声音和画面与其他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要求编导要能够准确的掌握声画结合、声画对立、声画分离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在对这些电视语言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运用电视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从早期电影、电视节目的文艺范逐步发展到商业性,新闻记者要求有职业敏感性,即是指对有可能成为新闻的消息或者信息保持敏感性,而广播电视编导也要求拥有相同的敏感性,对广播电视编导而言,这种职业敏感性就转化为正在发生什么时间,相应的会出现一些电视剧。人们对这些越感兴趣,就越来越多人看,收视率就会升高。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并不是对单一的某一个领域单纯的了解就足够了,而是需要对多个领域全方位的了解整合,因为一部影片、一档节目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并不只有单纯电视镜头,而是对相关的知识也需要一定的涉及。对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也要有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要有渊博的知识面,才能够将零散的东西组接在一起,不至于在电视节目或者电影播出时因为一些常识性、历史性的东西出错而影响整体的效果。除了丰富渊博的知识之外,基本的政治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电视节目不单只是大众娱乐的项目,它具有引导舆论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创作时,一定多传播积极的信息引导大众,而不是传播消极的信息误导大众。

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也需要具备整合创新的能力。传媒行业是最多变得行业,节目的类型在不断地变化中,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适应观众的转变变得更加重要。要想让自己的作品不被淘汰就只有不断地进行整合创新。整合就是说要求编导对每个国家的电视节目都有良好的认知,国内有很多电视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电视节目,比如现在湖南电视台热播的《爸爸去哪里》都是从国外引进,然后再这个原则之上加入自身的创新整合形成的中国版的《爸爸去哪里》。创新的本质就是研究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有利的方案,比如很多电视台因为选秀节目的热播也纷纷上了选秀节目,以此提高收视率,不过盲目跟风制作出来的节目无论从质量竞争力都很难超越其首创的节目,因此即使获得了一时的收视率,没有自己的发展策略,因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既要可以会借鉴别的节目整合出适合自己的,也要会创新,做出属于自己的节目。

二、优秀的社会交际能力

一个广播电视编导是永远不可能创作出好的电视作品,它不是一个单个人所能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在一部电影的整个创作的过程中,除了总导演之外,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有属于他们的分导,化妆有化妆师,灯光有灯光师,其实广播电视编导最大的作用也是将这些人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编导必须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可以将个人团结称集体。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话,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只交有钱人,认为有钱人可以给他们更好的物质条件的帮助,我个人认为这种价值观是不正确的。要与生活中每一个人坦诚相交,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很多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普通人的故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进行创作而是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多与他人交流,为日后的创作做基础。因为广播电视编导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它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范围广,针对性强。除此之外,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除了自身的硬件条件之外,还要有人文情怀,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学标,王威.浅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的基本素质[J].剧作家, 2011.

[2]张凡.电视编导技能素质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2.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6

“文艺广播”与“广播文艺”

广播电视文艺编辑素质相对较低,是有着其特定的原因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广播队伍初建,电视队伍还未形成,归属的是新闻宣传口,强调的是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广播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工具。当时的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这不仅仅是两个词序的颠倒,而是所蕴含的词义的不同。“文艺广播”只是把社会文艺节目广播出去,而“广播文艺”则更多地包含了独具广播特点的文艺节目。如果说当时的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的两大任务,一是政策把关,二是录编播放。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健角色,但更多地只是对节目在政治上、政策上进行筛选。他们工作中所遵循的准则就是:宁可粗糙,绝不反动;宁可照搬抄袭,绝不标新立异。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虽然显得有点被动和无奈,但也确实不需要很高的素质。

由于受喉舌“意识”和“文艺广播”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一些电台、电视台领导的心目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新闻、轻文艺的偏见。不少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片面地认为,既然电台、电视台是新闻单位,是“喉舌”,抓好新闻宣传理所当然是工作的重心。这种偏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抓新闻宣传手腕硬,抓文艺宣传手腕软;抓新闻节目质量是长期的、一贯的,抓文艺节目质量是临时的、突击的;只注重抓文艺节目质量的提高,不注重抓文艺编辑素质的提高。在人员调配上,也是把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强的人员首先安排到新闻部门,把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相对较弱,甚至是干不了新闻的人员安排到文艺部门。

当然,如果把广播电视文艺编辑素质低之责完全归咎于领导也显然有失公允,文艺编辑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且不说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养成的养尊处优、不思进取,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袭来的时候,他们仍然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广播电视文艺带来的冲击,以及由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危机,从而促使自己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而是随着广播电台、电视台文艺节目由纯公益性向公益性与市场经营性相结合的演变,把商品经济的一些属性不成比例地浸洇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播中来,整天热衷于拉赞助、拿回扣,有意无意地迎合了部分情调不高的受众,不仅模糊了前进方向,也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编辑队伍的建设。更有甚者,有的文艺编辑借公家台,唱自己戏,眼光的视角出现了偏差,精力的投放出现了错位,致使一些电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存在着媚俗化、低俗化的倾向。

“喉舌”意识与竞争压力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刊图书同样被视为“大众传媒”,而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又存在着双重属性: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视听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唯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像带、录音带,CD、VCD、DVD甚至是MP3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以外,经社会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蜂拥而来,不仅很快占据了音像文艺市场的半壁江山,且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社会化,给原来独霸天下的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专业化的音像制播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传播途径改变了,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众多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制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众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仅限于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受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也要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除了来自社会的竞争与压力之外,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竞争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过去那种一地一台、一台一个频道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一地多台、一台多个频道的局面。而一台之间各个频道的竞争激烈程度,比起社会化、商业化的竞争毫不逊色。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新闻上,更多地还表现在文艺节目的优劣上。相对于普通受众而言,新闻固然是他们了解时事、沟通外部世界的窗口,但文艺节目则更能满足他们的欣赏层次和审美情趣。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电视台的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治、政策的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设备和技术。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社会文艺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现在看来,对这曾经的两大特点也是两大优势的这句常说的话,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因为,就现实而言,广播电视文艺编辑的工作已经不仅限于对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和传播,他们自己的节目也已经成为社会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已不再具有往日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而是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社会的压力和媒体的竞争,广播电视文艺编辑如果还是仅仅停留在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已经很难满足受众的需求,甚至会被受众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在具有“喉舌”意识的同时,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既然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已经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我们的广播电视文艺编导在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的同时,也应该挺立于社会音像文化的大潮之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当是燃眉之急。

提高素质与适应形势

如前所述,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文艺舞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文艺编导们如果不甘于被时代、被受众所淘汰,就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勇立于时代潮头。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广播电视就因此要放弃政治意识和“喉舌”意识而无原则地去追求“百花齐放”,把一些不健康甚至是糟粕的东西全部拿过来、播出去。广播电视作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党性原则永远是我们恪守的一个准则。这里需要弄清的问题是,“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果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体的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载体功能罢了。

广播电视文艺编辑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呢?归结起来,大体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素质,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党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政治意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松的。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我们党历来强调政治家办报、办台。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诚然,与新闻节目相比,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在政治性、导向性上没有那么明确和尖锐,但它同样具有观点和倾向。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食粮。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文艺编辑,只有提高政治素质,才能使自己制播的文艺节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政治素质不高、政治觉悟低下、政治嗅觉不灵敏的文艺编辑,能够制作出既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又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

其次是业务素质。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广播电视文艺概莫能外。当然,这种原创、继创和再创的结果,可能是精品,也可能是庸品。但遗憾的是,打开我们的广播电视,百台一剧、千台一戏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使有一些难得一见的自办文艺节目,照搬抄袭的痕迹也很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广播电视文艺编辑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一种艺术形态,那么它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进行原创、继创和再创,不仅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不乏成功之举。这种带有广播电视特点的文艺作品,即使不是原创,有时也会令人拍案叫绝。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提高广播电视文艺编辑的业务素质。

再次是人品素质,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广播电视文艺编辑在社会上的行为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了新闻媒体和新闻队伍的形象。近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一些广播电视文艺编辑在金钱、物质面前模糊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他们轻则拉拉赞助、拿拿回扣,重则坑蒙拐骗、敲诈勒索,完全丧失了人格尊严。若欲做好文,先要做好人。一个人品低下的文艺编辑,是不可能创作出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文艺作品来的。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国进入媒介融合时代。新时代对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这一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基于这一背景,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进行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必要。

一、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素材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的效果。所以,如果想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帮助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更高的收视率,针对现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进行优化、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二、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现状

1.原有优势逐步丧失

传统优势丧失是绝大部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媒介融合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在近几年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信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参与新闻传播的门槛,导致原本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独有的优势被打破,这也影响了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创新的效果。

2.内容无法充分满足观众需求

人们的信息需求已经改变,如果仍延续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思路,没能为受众呈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势必广播电视新闻不会受到现代受众的认可,大大削弱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认可度,从而降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3.忽视对新闻内涵的挖掘

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很多编辑为了保证新闻热点的时效性,忽视对新闻内涵的挖掘,难以吸引观众观看这些内容。

三、明确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的方向

结合媒介融合时代下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笔者认为编辑创新工作要面对目标、角色定位等多方面的挑战,只有逐一解决这些挑战,才能更进一步明确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的方向,收获更好的创新效果。

1.明确编辑工作创新的目标

编辑应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和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明确工作创新的方向,以指导后续工作。一方面,编辑应创新工作理念,保证自己具有在复杂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凸显编辑工作的意义;另一方面,编辑应对自己工作的内容进行创新,秉持差异化编辑原则,避免人云亦云,为观众呈现独特的新闻视角。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要从内容着手,内容是节目的灵魂,所以内容要有新意和亮点,最好加入多重元素。

2.转变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转变编辑现有角色定位也很重要。传统的编辑角色是审核、编辑、加工记者稿件和自己选取的素材,在编辑过程中宣传扩散自己所提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角色是多样化的,其职能是综合运用不同载体,把编辑好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载体上;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对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改编成不同的形式以适应不同载体的传播特点。这就要求编辑全面掌握各种编辑技能、信息技术。编辑需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新。编辑应凸显自己对新闻内容的把控力,为广大观众传播真相、传递正能量。编辑也应与其他部门人员开展协作,将自己想要呈现的效果清晰表述给其他工作人员,集思广益,探索创新途径。

3.强化编辑人员的专业技能

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只有编辑正确认识各种新型传播媒介、信息技术的特点,才能运用好这些新媒介、新技术实现对自己工作的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应提高自己对新媒体的掌控能力,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提高编辑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将原本扁平的新闻内容以立体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推动编辑工作创新的同时,应保证自己政治思想、政治观点的正确。广播电视台应大力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型编辑,鼓励编辑参加线上、线下的网络编辑、直播等业务培训,使其成为融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为广播电视台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助推力。应鼓励编辑下沉到实践中去学懂、弄通各种技术手段和平台的优势及特点,以便善加利用。从选题策划、内容组织、编辑加工、营销推广等流程,对新闻节目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一体化规划,最终实现新闻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广播电视编导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贺州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hzxyjg201645。

对于目前的高校现实情况而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理论教学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实践教学基础之上的平台与教育模式,会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而呈现差异。贺州学院是一所位于我国西南部欠发达地区的普通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找到了对应的策略和措施,为创新创业的研究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界定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1]

应该说,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与我国当前倡导普通高校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宗旨是相适应的。它也必将进一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积极推进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的转变。

当然,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之初,就要开放办学思路,争取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外部政策,特别是来自教育部门的支持;这也需要有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以科研为辅。

二、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

(一)传统课程体系下的学分制的限制

在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下,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学分制。“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学生各个科目学习情况的考察,以计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统计,最终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各项知识的目的;学生的学分只有累积达到一定的最低标准,才可以在四年毕业时获取相应的学历与学位证明。在这种模式下,包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内的专业教研室,从学生入校之前,就已经给学生们设置好了未来四年各个学期所要学习的主要科目。这种教学计划一方面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然而这种强制性系统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减弱了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自由,特别是在前两个学年,大量必修的基础学科理论课,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创新潜能。

(二)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讲,单一的课堂教学与非线性编辑室软件学习,远远无法满足该专业的学习。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要求师生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进行调研、策划、拍摄活动;虽然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上看,有不少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传统班级制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一个老师无法带领或者更好地引导、指导学生突破教学场地空间与时间限制,而学校管理层不定时课堂教学巡视与检查,更给老师的实践教学带来极大障碍;另一方面,信息时代教育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的办学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当前网络自助学习、协作学习、微课程、反转课程俯拾皆是,特别是学生毕业时,大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落伍,进入单位后需要再学习,这是当前高校教育所遇到的问题。这更加促使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符合应用型办学定位下创新创业的模式。

(三)传统办学定位脱离市场需求

不问市场,更不问企业,教学只有三尺讲台,没有校企合作平台,学生毕业后没了人生的舞台。从当前与未来市场需求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台,还是影视专业制作公司,甚至与之密切相关的远程教育办公室、各企事业内部宣传部门都需要大量影视专业制作人才,且需要的是有熟练操作与制作经验的影视专业人才,而不是只懂理论、夸夸其谈的毕业生。不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甚至落后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此,院校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精通摄影机、摄像机操作,掌握后期非线性编辑与影视特效制作的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对于电视编导专业来讲,不是理论教学基础薄弱的问题,而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的问题;是办学定位不清晰的问题,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企业与市场需要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平台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措施

近两年来,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办学转型的发展大势,我校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采取了诸多措施。主要如下:

(一)号召全体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全校明确了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发展方向,相继召开了贺州学院转型发展大会,树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谋发展,谋创新的教学氛围。广大教师与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普通师生的认识程度与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落实,影响到学校的百年发展大计,影响到学校的生存;而广大师生认识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与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革新创新创业理念,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学校与企业资源获得优化,实现信息共享、校企双赢。

(二)从顶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落实创新创业各项措施的难点,就在于受到传统课程体制与体系的影响。我们组织了广播电视编导方面专家学者、教师召开过很次的动员会、研讨会;同时在教学方法、考核测试、实训实习、学生毕业作品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然而其成效还是有限的。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课程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那么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便也难以得到具体落实。传统教学往往有大量理论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获得应的学分,而学分制也没有从根本上避免许多重复科目与课程的设置,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仅从表面上看,与“广告”直接相关的就有广告学概论、现代广告学、广告理论与实务、中外广告史、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广播电视广告学、电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广告摄影、广告文案写作、广告作品评析、微电影广告赏析等科目;与“编辑”相关的就有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电视新闻编导、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与实务、网络新闻编辑等,这些课程从文字上看似乎并没有重复,然而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太多重复的章节与内容,失去教学的兴趣与激情;而学生在学了其中的一两个课程后,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却又不得不去教室上课,以获得必要的学分。所以,必须从顶层设置上进行改进,使专业教研室在课程设置上获得更多话语权,使更多专业教师的意见与建议获得重视。

(三)加大对专业硬件设备使用与建设力度

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在每年招生200人左右,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但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硬件设备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包括专业非线性编辑的电脑设备不足,专业摄影摄像设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要。同时,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与演播厅封闭式的管理,使之无法得到更加合理、充分、有效的使用;而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实训室与演播厅,将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多的自、选择权和使用权。同时,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加强系统建设,要积极推动校园电视台建设,开设广电专业相关的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通过各种平台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现专业技能,更好地参与学习与实践。

(四)增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科班出身的博士、硕士和教授、副教授人才比较缺乏;同时,引进并留住本专业高级人才以补充专业建设的不足,也成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当前与未来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要靠制度,但也要富于人性化,真正让人才成为校企平台合作下的优势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五)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我校发挥校编导协会的职能,努力办好学院微电影大赛、方言微电影大赛、预防艾滋病微电影大赛、公益广告大赛;设立相关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全区、全国性大学生DV与微电影大赛,实施“互联网+”活动,并将之实践成绩与学生学分替代对接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全面加强与电视台、影视公司、远程办、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宣传部门,特别是与凤凰教育集团的合作,创建数字媒体孵化中心。这些对于推动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尚在学堂的学子早早成为了影视行业和广电行业的强有力的预备军,成为毕业后人才市场上含金量高的“香饽饽”。

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除了理论教育外,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2]也是践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符合我校创建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也符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特点与发展趋势。■

注释:

[1]王贤芳.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改创新,2012(2).

[2]李晓春.兰州文理学院的校企业共建新模式[J].世界广播电视,2015(5).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9

编导专业主要课程

开设课程:

编导理论、电视摄像、电视编辑、艺术概论、中外名著赏析、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栏目策划、电视新闻节目、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电视节目导播、戏剧艺术、电视节目拍摄、电视编辑、电视节目导播。

实践教学环节:

编导理论、电视摄像、电视编辑、艺术概论、中外名著赏析、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栏目策划、电视新闻节目、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电视节目导播、戏剧艺术、电视节目拍摄、电视编辑、电视节目导播、多媒体制作、文艺与新闻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编导专业就业方向

编导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最后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毕业生可从事影视文化传播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报刊、杂志、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电影制作部门等做记者、主持、策划或行政主管、业务主管以及编辑、编导等专业人员。泛指从影视艺术衍生出来的众多文化产业组织和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广告、影视、公关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广告;

2、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3、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4、互联网/电子商务;

5、新能源;

6、教育/培训/院校;

7、计算机软件;

8、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编导、后期制作、视频编导等工作,大致如下:

1、编导;

2、后期制作;

3、视频编导;

4、视频编辑;

5、文案策划;

6、摄影师;

7、视频剪辑。

编导专业就业前景

编导专业有前景,并且在不断扩展。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之下,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篇10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广播媒体正处在振兴、崛起、自强和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成长期,也处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期。其要在新形势下获得生存空间,就必须探究各种新方法、新理念。广播新闻编辑要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起广播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是电台节目的“重中之重”,亦被称之为广播的“支柱”。作为广播编辑,要注重编辑技巧的多样性,多创精品,满足受众的需求。 

 

一、强化广播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新闻敏锐感和政治责任感。广播新闻采编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应当努力做到在事情发生的同时或发生以后就马上报道,尽最大可能增加“今天”、“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为此,电台要建立一整套从稿件采写到编发的“抢时间”工作流程,做到快采访、快写稿、快编稿和快播出,做“全天侯”24小时的编辑记者。电台每天从凌晨到深夜有许多档新闻节目,可以不断报道最新收到的消息,遇到特别重要的大事,电台可随时停播其他节目播送重要新闻。让听众及时听到丰富多彩、简明扼要的最新消息,才能发挥广播所长,增强其在媒体中的竞争力。 

 

二、增强头条新闻的指导性 

 

新闻节目中,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是常规报道,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都有头条价值。选择头条新闻,要破除5种思维定式:1.过分强调对中心工作的指导,忽视对中心工作以外的指导;2.习惯于大而化之的笼统的指导,忽视具体化的有个性特点的指导;3.看似重视思想性,实际上还是具体的业务指导;4.重视狭窄范围的指导,忽视广泛意义上的指导;5.比较习惯于采取直接体现什么精神的生硬的指导,忽视循循善诱的指导。笔者认为,那些围绕大局、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就、新风尚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问题的新闻才应上头条。 

 

三、提炼新闻提要的鲜活性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恰当运用修辞,能增加标题的文采和吸引力。广播与报纸不同,它没有标题但广播可做“提要”。如何做好“提要”,对吸引听众,实现新闻节目的整体价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从全局着眼,选择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和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新闻写提要,在准确、鲜明、生动、简洁、清楚上下功夫。听众听了这样的提要能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电台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因此,有人说,好的新闻提要是“一句话”的评论,起点睛作用。 

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具备创新精神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包括多方面的要求:一是内容创新。要做到内容创新,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加强对报道主题的选择,增强与民生有密切关系的题材,争取播报更新鲜、更深入细致的新闻。要有平民意识,贴近民生,做到扩大信息源,扩大信息层次,满足听众日趋复杂多样、不同层次的兴趣和需求。二是形式创新。只闻其声,不见其画面是广播的一个弱势,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其他的优势。广播新闻可以加大新闻中的互动环节,如主持人与记者电话连线互动、与听众电话联系讨论新闻热点或采用有特点的现场音响来制作新闻,增强广播的感染力和可听性。三是策划创新。广播新闻要想吸引听众,必须注重节目的策划创新,要把握重点,把重点新闻放在前面位置,因为价值高、信息量大的新闻可以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同时策划时要从听众的需要出发,多考虑如何增加信息的密度和有效信息的含量。此外,在策划时要全盘考虑,除了选编重点稿件,还要注意选编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多种类型的稿件,使听众从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 

 

五、增强言论的感染力 

 

编辑“发声”有利于新闻主题的深化,可以采用短评、编前话、述评、本台评论、编后语等多种形式。广播新闻编辑虽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但应该看到,这种规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不仅要求编辑具有一定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还要求编辑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交公关能力,创新开发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关系,这样才能使编辑的各项工作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小萍.从获奖看广播新闻的四个趋势[j].新闻前哨,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