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媒体十篇

时间:2023-03-30 00:15:13

网络自媒体

网络自媒体篇1

网络媒体的现状

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有图像、声音、文字,生动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了众多网民的青睐。同时,网络媒体进入门槛低、网民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造就了网络媒体的繁荣,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早在2003年,中国知名调查机构“零点”就网民接触行为的调查就表明: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有76.4%的网民依赖于网络,而从电视、报纸、杂志获取信息的仅仅为11.8%、8.1%、1.7%。网络媒体在当时已经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但是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网络上广受诟病的垃圾邮件、网媒的弹出窗口肆虐,已成为加重网络传输负担的罪魁祸首。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者,这种无限的自由性为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生存土壤。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报道中,虚假信息的泛滥容易误导受众,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因网络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职业化的运作和把关机制,虚假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更加便利,网上谣言的泛滥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少网民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可信度低。

网络媒体产生问题的原因

1.利益驱动

广告收入是网站运营收入的重要方面,一些网站在利益的驱动下,强行弹出广告信息甚至虚假、诈骗广告信息进而收取广告费,广告费的多寡又和点击率密切相关,为了提高网站点击率,一些商业网站肆意传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博取眼球。

2.管理缺位

尽管我国已有《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管理办法(草案)》、《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网络管理法规,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多为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方面,远远不能覆盖网络产生的各种法律现实问题,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也得不到法律保护。时至今日,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网络媒体在信息方面的肆无忌惮。

3.缺失自律意识

一方面,网络媒体缺乏自律意识,为提高点击率博取眼球,大量刊登“星、腥、性”信息等直接作用于受众感官,相当一部分网络媒体对这种运营策略已达成共识。仅以新浪网2014年5月19日首页的显示内容为例,信息标题分别为:男子连抢轿车警车乱撞一路、法拉利撞出租烧成空壳、比基尼美女摆“海豚”造型、“”现身博览会阿根廷现史上最大恐龙化石、非洲部落血腥斗棍比赛。另一方面,网民缺乏自律意识。“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络名言概括了网民在网络信息方面的无序和粗暴。

新时期网络媒体的自律路径

1.把握节点是网络媒体突破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尽管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这并不表明对网络问题的处理无法可依。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下称《解释》)公布。《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此后不久,司法机关依法审理了一批网络造谣案。

2014年5月15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通报,快播公司存在传播色情内容信息的行为且情节严重,根据相关规定,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对其处以吊销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汪的行政处罚。同时,快播公司传播色情信息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公安部门目前已立案侦查并刑拘多名犯罪嫌疑人。

新一届政府雷厉风行、铁腕肃贪的作风已延伸到各个领域,政府对网络媒体、网络环境的治理已经发出明显信号,即没有了“审查、罚款、整改”环节,而是以雷霆之势“杀一做百”。面对这样一个时问节点,淘汰还是突围成为摆在每个网络媒体者面前必须面对的命题。网络媒体必须把握这个时间节点,在淘汰与突围中实现自我进化、自我整改。如不能尽快摆脱传播内容上的“星、腥、性”和粗暴侵权现状,重新构建公信力,摆脱不良网站形象,网络媒体很可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倒下。

2.强化责任道德是网络媒体实现自律的必由之路

律,意为法律、规则,表示约束,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可以分为自律和他律。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传输和每天数以亿计的信息,把网络媒体的“律”寄希望于他律不仅不现实,也难以操作。同时,法律层面的他律也仅限于造成违法事实的基础之上。所以,消除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实现网络媒体的净化,目前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仍是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

首先,网络媒体要树立契约意识和道德意识。契约意识是约束人们的明规则,道德意识是约束人们的潜规则,一个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一个则是文化底蕴的体现,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很多时候道德并非万能,而契约才是行之有效的。笔者认为对于网络媒体而言,二者并小对立。第一,作为信息的传达者,若某一个网络媒体以新闻客观、传播及时迅捷为特色,那么其便与受众建立了…种契约关系,如某一时期其道德自律意识下滑,涉猎“星、腥、性”和有偿新闻,就是对契约的破坏,同时也会失去已形成的受众群体。第二,从经济层面考量,冈道德滑坡失去受众群体的网络媒体,为了维持经济利益招来更多虚假、色情信息和广告,甚至诈骗信息,变成藏污纳垢的低俗违法网站,最终的结果是彻底失去利益。因此,网络媒体只有树立客观、稳定和长久的契约精神,并以道德自律来约束和维持之,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和稳定的经济效益。

网络自媒体篇2

关键词:网络媒体 自律 web1.0 web2.0

Analyse mode of Self-discipline of national internet mediatransform the mode of self-discipline from Web1.0 to Web2.0Abstract: The self-discipline of internet media is to solv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the self-discipline of national internet media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shows a different pattern of development and brings new enlightenment to self-discipline of Chinese media. This paper will b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 internet media self-discipline to analyse selection of self-discipline mode of Chinese Internet media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Key Word: Internet media self-discipline web1.0 web2.0

一、网络失范频发:开启媒体自律模式

据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80%以上的网民主要依靠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稳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因为具备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在现实世界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体角色,被人们称为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媒体一方面是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网络媒体不断发展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正能量:首先,网络媒体加强了舆论监督作用;其次,网络媒体提升了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最后,网络媒体提高了我国公民言论自由的水平。

但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一样,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清晰可见。

比如,最近发生的全国著名的李某某强奸案就出现了网络谣言层出不穷,网民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的隐私不断曝光,对被告人及其家属的侮辱和诽谤等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到的多数人的暴政,在网络上也越发变得明显,原本一件普通的强奸案件,最后演变成了几亿网民对于几名被告人和其家属的讨伐,被告人的人格权利被极大的践踏了。如何净化网络媒体,我认为法律只能是最基本、最底线的规定,而只有互联网媒体开始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我国互联网自律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尝试以不同网络媒体技术发展时期来分析中国互联网媒体自律模式。

二、Web1.0时期:网络新闻评议会制度

所谓的Web1.0是以静态、单向阅读为主,网站负责提供各种内容吸引用户,用户主要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较被动地接受信息。最为代表性的是现在各大门户网站。在Web1.0时代下网络媒体更像一种传统的网络媒体,之所以说它传统,是因为它与传统媒体一样,以内容为王,信息传输单向,与受众互动性较差,除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外,与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无太多实质性的差别。虽然与传统媒体差距不大,但令人欣喜的是对于Web1.0时代下网络媒体的自律并没有走中国传统媒体自律机制的老路,而是尝试着建立中国网络新闻评议会制度。

所谓的新闻评议制度是运用自律方式让新闻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做法,它包括新闻评议组织、新闻评议刊物和日常性的评议活动,以及相应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裘正义、黄瑚:《欧美各国的新闻评议制度与新闻自律》[J],《新闻战线》,1996年第1期]国外新闻评议会是西方新闻自由理念和社会责任论融合的结果,在其发展的历程上始终遵循的理念是“以自律换自由”。[焦俊波:《论我国新闻评议会的构建》,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早在1910年瑞典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闻评议会(名称为报业仲裁委员会),其大量出现则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目前全世界已有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新闻评议会组织,其中包括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郑保卫:《组建新闻评议机构强化行业自律监督》,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11月8日]

西方的新闻评议会制度与我国传统媒体自律组织从法律地位、自律性质都极为不同。西方媒介根据宪法的规定自由设立和运行,独立于政府,媒介行业自律组织新闻评议会也强调它对于政府和其它利益集团的独立地位,西方媒介自律理念是以自律换取自由,通过自律来保护和实现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而中国的媒介自身隶属于党政部门,媒介行业组织同样必须隶属于相应的主管部门,接受主管部门的指令,而且中国媒介自律目的是维护正常的传播秩序,不存在以自律换取自由的说法。

正是由于以上的不同,所以西方的新闻评议会制度没能在中国传统媒体中取得突破,相反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国第一个以新闻评议命名的自律组织出现在互联网行业中。在2006年4月13日,由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现首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成立,它是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对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的北京地区网络媒体实施监督与评议的机构。[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简介baom.com.cn/pingyihui/2006-04/13/content_3047.htm]其主要职责是对北京网络媒体行业开展新闻信息服务的情况实施“社会公众评议”。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的成员由政府管理部门代表,网络媒体代表,专家学者代表和网民代表按比例构成,现任的评议会主任是闵大洪。评议会的评议内容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网民举报,网站间的相互监督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在监管中发现后提交的问题。[ baom.sina.eom.en]评议会定期专业委员会的评议公报,对网络上不良新闻和违法现象进行通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网络媒体的乱象。但是主办该评议会的机构是首都互联网协会(原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而首都互联网协会又是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北京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协会介绍baom.com.cn/jianjie/node_133.htm]由此看来,这个协会所创办的网络新闻评议会这个自律组织并不纯粹。而且从最近几年该协会的评议公报来看,内容越来越倾向政府主导,官方,企业参与,鲜有公众的声音。对网络的约束更多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利益。

总体看,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在名称上和形式上确实是专家和学者努力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在web1.0时代,这种网络新闻内容单向生产模式,使得政府可以非常容易像控制传统媒体那样控制网络媒体的新闻内容,因为只要控制了源头就可以控制全部,所以网络新闻评议会不断受到政府权力的扩张,评议会的性质也从一种西方式的自律组织不断演变成政府他律的组织。

三、Web2.0时期:社区公约制度

所谓的Web2.0是相对Web1.0而言的,并没有准确的定义,而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Web2.0是让用户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从而打破了原来门户网站所惯用的单向传输模式。最为代表性的是以用户产生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为主体的各类论坛、博客、独立SNS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

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微博这种体现Web2.0时代特征的互联网应用出现在公众面前。仅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2年,微博用户数已经达到5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 news.xinhuanet.com/info/2013-02/21/c_132181760.htm]仅在这一种UGC上每天就产生大量的信息,形成一个巨大的舆论传播空间。面对着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Web2.0的迅猛发展,对其监管如果还简单套用Web1.0模式下的新闻评议会模式的话,在面对每天浩如烟海的信息时恐怕是难以奏效,如果像传统媒体那样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宣传纪律要求网民来遵守,这也是不切实际的。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新浪微博正在不断尝试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建立自己的自律公约,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国内首个微博社区公约——《新浪微博社区公约》,通过与注册的新浪微博网友签订格式合同,凡是想要使用新浪微博必须遵守该公约,使得该公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相比Web1.0时代下互联网新闻评议会章程的制定是通过执政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完成的,该公约的制定是新浪召集相关用户、专家和网站从业者共同完成,并且广泛征集了用户的建议,体现出浓厚的网络民主特点。[朱巍:《新浪微博社区公约:互联网自律的一个里程碑》,载《光明日报》2012年5月3日]《新浪微博社区公约》在性质上属于公民自律,截止到2013年5月8日,在试运行的一年期间,微博社区管理中心共接到用户举报超过1500万次,其中处理骚扰用户的垃圾广告1200多万次,淫秽色情危害信息100多万次,处理用户纠纷及不实信息200万次,超过20万人被扣除信用积分。[ finance.chinanews.com/it/2013/05-31/4881515.shtml]它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在微博上公开招募社区委员会成员,委员会又分为人数为5000至10000名成员的普通委员会和人数为1000至1500名成员的专家委员会,普通用户只要在微博上达到一定活跃程度就可以申请成为普通委员会会员,而专家委员会会员完全是从普通委员会会员中晋升。在微博上如果信息被人举报,委员会就会随机抽取21名普通会员在24小时之内以少数服从多数来对这条信息进行评判,如果被判输者不服,可以申请专家委员会随机组织9名专家会员在24小时之内再次评判,并得到最终判决。这种融合司法二审制度和陪审员制度的方法在国内互联网自律方面确实是个创新。

可以说微博的社区委员会制度对于互联网自律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它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在处理微博纠纷类时似于司法的程序性,公开性,参与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惩治了微博社区不良现象,更提供了一种网民治网的途径,培养了网民如何规范的表达,对于公民网络民主也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网络自媒体篇3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

数字技术为人类创造了Web2.0的信息环境,对舆论的表达产生了全新的、革命性的影响。区别于传统媒体,“去中心化”作为自媒体的传播特征,让受众成为舆论表达的主角,他们在数字媒体中建立了新的舆论场,形成新的舆论生态。因此,研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概念界定

1762年,卢梭首先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将拉丁文体系中的“公众”和“意见”两个词汇联系在一起,提出了“舆论”的概念。①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1895年完成的著作《乌合之众》中,对舆论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将基于群体心理的“群体的意见”视为舆论的确切内涵,把社会舆论明确界定为“群体的意见”,并发现了群体舆论的非理性本质。②

我国学者喻国明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将舆论称为民意,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与其相关的公共事物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③,而学者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④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联合发表的研究报告,其中首次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论坛、BBS、网络社区等。

二、自媒体特点

自媒体的核心是UGC(User Generates Contents)即用户制造内容,这种生产内容的方式使得自媒体有别于被称为“新闻垄断者”的传统媒体。从职业记者生产内容到自媒体用户制造内容,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信息双向传播,对媒体舆论的监测与引导策略,悄然随着自媒体的出现改变。

1、自主性

自媒体由用户自主制造内容,因此具有毋庸置疑的自主性。互联网使媒体受众开始即时参与新闻的互动,任何接触互联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在自媒体上发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信息垄断者的传统媒体失去优势,甚至在某些重要信息的速度上失利于自媒体。这也考验了相关部门分辨可信信息来源的能力。

2、业余性

虽然数字技术给予了网民极大的传播自由度,但不能回避的是,绝大多数自媒体用户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或传播课程教育,特别是在中国,公民的媒体素养水平远远追不上数字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多自媒体用户还不具有准确描述事件的能力,甚至面对其他媒体上泛滥的信息也没有基本的判断能力。甚至还有一些自媒体用户为了出名,危言耸听,编造不实信息。

3、传播效率高

数字媒体的进步使得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而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也使它在传播效率上独领。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每个信息终端的个体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平等控制信息的交流。信息传播呈网络化分布,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

三、网络舆论特点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1亿,越来越多的公众喜欢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互联网信息和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而观察自媒体的网络舆论,可以看出其内容庞杂、同步互动以及情绪感染的特点。

1、内容庞杂

网络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让每个用户都可以在自媒体上发表观点,各抒己见。相比于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容量信息的传统媒体而言,任何时间地点都可发声的自媒体着实在信息数量上占据了优势,当自媒体对别人的观点进行二次传播乃至多次传播时,舆论就形成了。

2、同步互动

自媒体上的舆论还有着同步互动的显著特点。数字技术赋予了自媒体“评论”“分享”“转发”等信息传播途径,一条信息或一种言论在发出后可以很快地横向扩散开来,也可以实时和受众互动,进行讨论。

以新浪微博为例,2013年9月25日,著名企业家李开复的微博“人临终最后悔的五件事”在30分钟即被转发超4000次,评论1000余次。而当天热门的“北京摔婴案宣判”话题在微博中已被讨论10859次。另一热门话题“夏俊峰案”更被讨论777532次。可见自媒体的活跃程度和自发同步互动的能力。

3、情绪感染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自媒体的受众往往与自媒体用户建立在“强关系”的基础上,是自媒体用户在生活中或网络上的熟人,因此言论一经发出就会迅速得到关注和信任,汇聚成统一意见,极具情绪感染性,有利于形成更有力、更高效的传播。

此种特点最常见于微信的“朋友圈”等强关系自媒体环境。言论一经发出,经由彼此信任的朋友、亲友等关系广泛传播并获得认同,在圈子内部获得瞩目。但舆论却无法为他人获得,这意味着一旦在强关系中的舆论形成激进事态,单凭其他人的监督是无法及时控制的。

四、网络舆论的引导

在自媒体的技术和使用人数迅猛发展的今天,具有前瞻性的舆论引导意见和方法是不能缺失的,依据对自媒体网络舆论特点的分析,分析引导网络舆论的方法,才可以实现舆论引导的进步,保证网络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长治久安。

1、技术支持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的态势不完全由言论内容本身决定,舆论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采纳。无论是微观上对于某一事件的舆论传播的路径或者自媒体用户行为的技术控制,还是宏观上舆论的网络传播策略的制定都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通过技术手段,我们可以监测到舆论的传播路径、发展态势,也可以及时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技术的支持不但可以通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合作,也可以考虑独立培养的专业技术队伍。

2、引导型自媒体的建立

和对既成舆论的管控相比,建立引导型自媒体,在舆论形成时正面干预,防患于未然,无疑是舆论引导的明智之举。在这一方面,许多政府部门建立了微博账号,日常用于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但在出现危机时,政府微博就显现出权威性,发挥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上海市政府在新浪微博建立的官方自媒体“上海”就是很好的例子。在2013年3月16日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发生后,“上海”没有回避,而是第一时间给出回应,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关注事件,为广大网民乃至社会各界提供了权威的信息来源,遏制了谣言,防止了不良舆论的扩散。我们也可从中看出政府在及时有效引导舆论方面的努力。

3、运用意见领袖的力量

随着微信等“强关系”社交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舆论呈现出小众化现象。虽然小众化的舆论影响范围不广,但传播效率高,聚合性强。因此在引导自媒体舆论时要充分利用“强关系”圈子中的意见领袖的力量,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信任度间接引导舆论。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因此微博中“大V”们的一条微博可以迅速引起人们关注,并在短时间内被转发。

4、建立专业职能部门

在自媒体日渐成为用户表达多元价值观的窗口的今天,想要充分引导舆论就必须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培养网络舆情方面的专门人才。近日也有类似政策出台,中央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启动了“网络舆情技术分析师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和规范舆情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素质,深度把握网络舆情危机的扩散与冲击力,建立全面的危机管理体系。

人民网凭借多年来在网络舆情研究和服务领域取得的成绩,成为人社部委托的该项目首家培训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规范的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工作,对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统一颁发人社部CETTIC证书——《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这也体现了政府对自媒体时代的舆论进行专业化引导和管理的决心。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不但需要公共部门的引导、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支持,也需要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媒体网络修养的提升。中国的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20世纪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与舆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40

②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2:48-49

③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27

④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33

网络自媒体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行特点;网络素养教育;教育引导

一、引言

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体的41.5%,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中国的微博活跃账户达2.75亿。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媒介形态的不断变革,以微博、脸谱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特点成为了占领网络高地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90后大学生网络思行特点入手,分析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引导的建议和途径,旨在拓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加强网络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二、90后大学生网络思行特点

1.注重网络自主学习,传统课堂依赖减弱

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以大规模、开放性、网络化为三大特点,将广泛的学科课程资源开放于网络学习服务中。在中国,MOOC课程的在线用户日趋上升,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大学生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可以实时浏览网络学习资源,淡化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作为信息源的主导地位。由此看出,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模式。

2.注重虚拟互动体验,现实人际交往减弱

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便捷使用强化了虚拟的网络社交圈。通过较为流行的社交媒体如人人、微信等,建立自己的网络朋友圈,分享感悟和兴趣爱好。然而,面对虚拟网络热火朝天的聊天模式,一旦进入现实生活,某些大学生变得语塞、沉默,人际交往能力出现一定的障碍。饭桌上沉默不语的手机族、宿舍里悄无声息的电脑族等现象,实际折射出了部分大学生“网络虚拟人际关系的强大满足和现实人际交往的逐步萎缩”的尴尬窘境。

3.注重网络个性表达,理性制约能力减弱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人以无限想象和自由参与的同时,网络欺诈和暴力事件逐年上升。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然而他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和学习弱化,特别是对社会的道德榜样感到陌生,易受网络大V、明星等偶像的影响,极易成为网络不良行为的参与者和推崇者,对人生价值的解读倾向于迷茫和庸俗化,甚至是道德失范,从而导致信仰危机。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0后大学生是同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各种网络产品有着天然的兴趣和极强的适应性,乐于在网络中交流、获取信息等。虽然他们在网络的应用上相比长者有着相对熟练的一面,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成熟的网络表现。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有效地使用网络媒介,能够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和科学的管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

一些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有效地鉴别网络中的各类负面信息,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存在一定的困惑或跟风,造成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

2.大学生对网络应用的能力不充分

虽然大学生精于各种网络操作,但主要将上网用于聊天交友、购物休闲等娱乐方面,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互联网海量的学习资源优势。目前,各类搜索引擎软件充斥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仅满足于百度等网络问答平台,从而导致了思维习惯的简单化,抑制了创新和创造能力。

3.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和安全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条件。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得法律的约束力变得“透明”,网络黄色和暴力碎片侵入大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不能做出理性的评价,不自觉地“跟随”别有用心之人传播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的信息,造成网络秩序的混乱。

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对策

对于当下大学生所暴露出的网络素养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网络教育的整体性缺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网络思行特点和行为方式也将不断丰富。因此,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机制,当前迫切需要跟上网络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1.紧密结合――网络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抓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其中高校辅导员作为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建设教师网络教育新阵地,向大学生精确传递主流声音,增强对网络负面事件和信息的“免疫力”。如注册工作微博、微信参与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网络情感,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高效利用――校园媒体网络教育平台(以易班为例)

高校通过打造专属的媒体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吸引了大量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抒情感怀、讨论学术知识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规定,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新的校园媒体网络平台――“易班”出现在高校视野中。

“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是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专题立项,委托相关研究中心和信息技术公司共同研发的一套服务高效师生的互联网WEB2.0应用系统,其涵盖了班级论坛、个人博客、校友录、SNS社区等各类互联网产品应用。从2007年创立至今,已实现上海高校全覆盖。高校可以依托易班网络平台打造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网络文化品牌活动,如各类网络技能类竞赛活动、以网络为主题的学术交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展示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操作知识与技能,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性认识网络虚拟世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中的积极作用。

3.教育强化――网络教育课程和网络技术课程

在高校教育中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和网络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网络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结合高校实际,强化网络应用类技能课程的同时,开设一系列网络素养的相关学术讲座,在充分调研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增开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这两类课程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真正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分辨能力,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正确积极地表达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和创新想法。

参考文献:

[1]黄发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网络自媒体篇5

【关键词】网络舆论事件 自媒体 网络舆情 危机传播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度发展与技术条件的进一步提高,媒介形态也在不断地演进。在保罗.莱文森看来,“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称之为新媒介(New Media),如电子邮件、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而更具私人性与互动性的媒介则是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①当下,“自媒体”的出现,不仅向世人宣告了新媒介的最新发展,也代表着新新媒介的典型样态。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人们正逐步走向一个更富自由度与个人主义精神的传播时代。

近些年,网络舆论事件频发。几乎每年都有数起经由网络扩散、引发网民围观、进而形成社会热点的事件。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和骤然聚集的网络讨论,相关事件的主体往往疲于应对或屡屡出现应对不当的状况,由于应对失当而导致危机扩大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②因此,摸清自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规律、反思危机应对中的得失,才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为网络舆情的应对提供拾遗补缺的建议。

一、“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始末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中断行车32小时35分,直接经济损失19371.65万元”。③一夜间举国哀恸。

1、信息

7月24日,在事故原因还没有查清的情况下,铁道部将破损车体就地碾碎,掩埋,引发民众和媒体的质疑。当晚,铁道部在温州举行新闻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回应“掩埋车体主要为抢险”。之后,铁道部的关于事故伤亡人数、事故原因等消息,并没能有效缓解民众的忧虑和质疑。网民借助网络讨论,寻求真相,微博、博客的用户则大量转发事故相关信息。此外,王勇平在会上的一些个性语言“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引发舆论争论。事后,王勇平承认会准备仓促,没能向民众提供更多救人抢险的确切信息。

2、善后处理

铁道部最初依据铁路交通事故相关条例,拟定的赔偿标准为17.2万元。后来,在一片质疑声中,金额提高到50万元。但依旧不能令遇难者家属与社会舆论满意。凤凰网等媒体认为,在事故原因还未查明的情况下,铁道部的做法操之过急,没有充分体谅遇难者家属的心情;而且,参考2010年以来的类似事故,50万元的赔偿额度显得过低。几经协商后,事故救援善后总指挥部于7月29日公布了最终的理赔方案,遇难者家属获得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及精神抚慰金等共计91.5万元。

3、调查结果

12月28日,国家安监总局公布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经调查认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④相关部门的54名责任人员受党纪政纪处分。

二、自媒体在网络舆论事件中的传播特征

从“甬温线动车事故”的过程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媒介环境相比,自媒体在网络舆论事件中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

1、自媒体的工具性传播

在甬温线动车事故期间,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充当了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的功能。自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动车事故中,多被人们用于了解抢险救援、伤亡人数等基本事故信息,以及动车事故起因、事故路段何时通车、事故责任认定等危机核心信息。

自媒体作为人际传播媒介,在网民中发挥着人际关系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全国广大的微博用户藉此平台,表达对死难者家属的关心与安慰,讨论事故缘由,厘清各方责任,还有网民通过微博向有关部门的善后工作献计献策。

2、自媒体的满足性传播

甬温线动车事故期间,人们在微博、博客、论坛等自媒体上对热点话题进行评价、共同探讨,起到了排解情绪、释放压力的作用。死难者亲友通过这种交流求得心理安慰,寻找情感归属,发泄不满情绪;而普通民众则通过这种交流实现自我表达,参与公共事务,从而满足了人际情感交流、共鸣的需求。

3、自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与劣势

在事故突发的紧急状态下,人们最需要确定度高的危机识别与应对信息。此时,人们更容易接受简单明了的信息。自媒体的信息篇幅短小、收发便捷、随身性与互动性强,这些特点构成了自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无与伦比的优势。另外,微博用户对事故生还者“小伊伊”的热切关注,发起了诸多献爱心的活动,足以见得自媒体拥有强大的组织功能。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存在一些不良信息的污染。在事故突发早期,在信息不畅、情况不明的情形下,网络是许多人用于交换小道消息的主要渠道,消息容易被夸张、渲染,变得不确切,甚至带有恶意地蛊惑与煽动。这是自媒体危机传播的劣势所在。

三、“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应对的误区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对舆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一点铁道部事前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沟通与救援的一系列过程中,铁道部没有做好妥善、周密的准备,没有认清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没有掌握危机事件的公关技巧,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舆论危机与民意一边倒的愤怒情绪。本文分析了其应对危机的三大误区:

1、主要沟通渠道缺失,造成话语被动,激化了民众的情绪

微博平台作为本次事故中公众民意讨论的主阵地,已成为大多数公众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讨论过程及抒绪的主阵地。截止到7月28日16时,新浪微博关于甬温线动车事故的讨论内容已高达2841468条(数据不包括媒体删除内容)。但铁道部在这个阵地上始终缄口不言,沉默应对,至今仍没有自己的官方微博。

铁道部第一次新闻会于事故发生26个小时后才举行,随后四天再没有来自铁道部官方的消息。公众对拆车身、埋车头这些处理工作产生的大量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于是各种猜测、谣言开始泛滥。直到温总理要求铁道部给人民一个负责任的交代,铁道部才于7月29日通过答新华社记者问的方式,再次了事故救援的一些官方信息,解答了部分的话题。但为时已晚,公众质疑、不满的情绪早已被激化。

2、在救援过程中,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事故原因尚未查清、动车运行仍存在潜在风险的情况下,铁道部匆匆忙忙地抢通了事故段铁路,于7月25日开通了列车,使更多人的生命处在巨大的风险中,加剧了公众的质疑与愤怒。

同时,在与死难者家属的沟通过程中,铁道部并没有本着尊重生命的原则,而是迫不及待地希望与家属达成赔偿金的协议。没有诚挚地道歉与慰问,上来就谈钱的问题,赔偿金的数额也屡次变动。一位死难者家属悲愤地对总理说,“他们像买大白菜一样讨价还价”。这一切都致使家属更加愤怒,怨声四起。最终形成了7月27日死难者家属集结于温州南站抗议的。

3、自媒体时代对新闻发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兴的媒介环境下,民众更希望看到新闻发言人少说官话、套话,多说一些“个性化、给力”的语言。显然,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也意识到了这点。在7月24日晚的新闻会上,谈到列车头掩埋原因的问题时,他说出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样的话语,试图用这种他认为诙谐的语言,拉近与媒体的距离,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作为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在面对重大伤亡事故时,需要他对所的内容有充分地了解,并带给大家信心,而他的发言却增加了公众的质疑。这种结果使会不仅没有起到答疑解惑、缓解民众焦虑情绪的作用,反而火上浇油,触犯众怒。

四、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建议

1、善用自媒体,掌握危机传播的规律

网络是当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大变革、大调整的过程中,网络不仅及时再现了很多社会热点问题,而且参与了某些危机的孕育。所以,身处网络舆论漩涡中的当事方应该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里,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公开说明事情原委、权威的解释,并尽快确定解决方案。否则,民众会认为组织轻视危机或应急举措不利,从此在网络舆情的较量中陷入被动,为后续事态的扭转增加了难度。

2、建立科学、长效的应急机制

针对自媒体在网络舆论事件中的传播特征,建立一套科学、长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危机事件当事方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未雨绸缪,制定应急管理的相关制度,学习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及使用技巧;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应迅速对危机造成的社会影响及损失做客观的预想与评估。在面对媒体与民众时,切忌“捂盖子”的遮丑行为,需要采取善意、公开的交流方式,如此才能杜绝谣言等不实信息的滋生,避免消极、慌乱地应对,使事件得到更加周全、合理地处理。

参考文献

①[美]莱文森 著,何道宽 译:《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②王君玲,《“自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以“故宫门”事件为例》[J].《新闻记者》,2011(9):48-51

③④《“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news.省略/c/2011-12-28/201223711187.shtml

网络自媒体篇6

关键词:言论自由;自媒体;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032-02

一、公民在网络中的表达权

1.表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表达权是公民具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公民在网络传播中拥有一定的权利。国内外对公民的表达自由都有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19条中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1]。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批评权和建议权,公民可以通过提出批评建议、新闻报刊、来信来访等形式行使这项权利[2]。从世界历史上看,公民是否具有表达权和表达自由对文化和民主政治的进步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文学上的灿烂辉煌与之前出现的“百家争鸣”是分不开的,文艺复兴后,欧洲在科学和文化上的巨大跳跃也和当时民众自由的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

2.互联网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促进。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综合了当前所有传统媒介传播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技术优势,信息传播有了巨大的跨越,并且改变了人们传统表达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无障碍。在过去的几千年,由于封建传统中国一直处于信息闭塞的环境中,公民的言论自由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写了这样的现状。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比例的加大,人们普遍开始在网络上面表达民意,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逐渐成为表达民意的主要平台。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公民意识开始不断地觉醒和成长。从1998年美国公民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中报道了克林顿性丑闻事件开始,公民记者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公民记者是主流媒体之外的人员,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后以独立的身份去发表观点和评论。公民记者的出现和网络的发展分不开,早在克林顿事件之前也有许多自由撰稿人发表一些文章,但是并没有被赋予“公民记者”身份。公民身份是Web2.0时代赋予的称号,是基于博客、BBS等平台上自由发表关于社会事件的人。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传播者,每个人都是记者,都是新闻和社会实践的报道者。美国资深媒体人丹・吉尔默(Dan Gillmor)在其著述中揭示了“自媒体”这种草根媒体兴起的缘由,并且提出来“我们即媒体”的观念[3]。自媒体这种极强的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平台,使新闻言论自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宪法中对于公民的言论自由都有明确的肯定,而目前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众话语权的发展开启了大门。

二、自媒体对公民言论自由的影响

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综合了当前所有传统媒介传播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技术优势,信息传播有了巨大的跨越,并且改变了人们传统表达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无障碍。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出现,使公民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表达内容更加自由和多元化。但是公民在享受这一权利的同时,也应当遵守一定的法律和媒介规制的权限。

1.自媒体时代下公民的话语自由。自媒体平台在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代表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传统媒体中公民发表言论表达观点有许多的障碍和不便,特别是记者和编辑层层的审查制度和实名制等环节局限了公民的表达机会,公民想要自由地发表言论和观点是很困难的。但是在自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成熟,公民在网络中表达的自由空间大大的提升了。自媒体本身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人们只要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注册账号,就可以获得自己的话语空间。和传统媒体等级森严的审查制度不同,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也吸引了更多的网民进入到意见的表达中去,自媒体对于用户是没有限制的,每个人都可以信息,而且自媒体中所有的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这样增加了媒介话题的广度。而且自媒体信息的传播不是一对一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每一个公民既可以是信息的者,又同时在跟帖和评论中成为信息的接收者,这样复杂的传播结构带给人们很强的互动性,也促使信息更加有效的进行传播。除此之外,自媒体还带给公民很强的表达空间。传统媒体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功能是单一的,报纸通过平面文字传递信息,广播通过无线电、电视,虽然相较于前者技术更加的丰富,但是却缺少了互动性。在自媒体平台上,除了文字之外,音乐、视频等技术都可以轻易的被人们操作,增加了信息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相对传统媒体,这样平等自由的传播方式和多媒体技术支持创造的媒体技术体验让公民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十分地便利,言论表达的空间和格局变得自由。

2.网络平台上公民的言论自由负面影响。从门户网站的出现到BBS和微博、微信的流行,互联网不断地带给人们新的话语表达体验,但是随着“人肉搜索”恶性地人身言语攻击和网络水军的出现,网络诽谤等事件逐渐给新生的自媒体话语空间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公民在网络中的言语表达需要合理的控制和限度。“零门槛”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很快成为人们喜欢的网络社交空间。由于自媒体门槛低,受众表达观点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加便利,因此自媒体成为人们传播信息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在这样低门槛和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里,人们的言论很容易引导舆论走向。网络平台中公民虚拟的身份使人们经常忽视对自我言语的负责,各种过激的言辞和对别人隐私的窥探都严重影响了网络话语环境。近几年来,网络上的各种侵权案件的比率开始超越传统媒体,特别是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案件是我们不得不反思互联网环境下公民言论表达自由的界限。网络话语环境中各种网络暴力事件和侵权案件的发生和网络中的“匿名性”有着很大联系。在现实空间中公民的言论都打上了自己的标签,每个独立的个体表达观点的时候都会对自我负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话语的一种理性检视。而网络中的各种社交媒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有称呼但是公民主体性却是隐秘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开始不注重言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很容易被不健康的网络舆论引导。在众多的网络言论引发的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媒体平台中缺乏理性的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中事件和当事人的伤害都远大于言论本身。

三、对网络传播中公民言论表达的引导

1.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4]。这里主要指的是培养作为信息传播者和接收信息双重身份的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一方面作为传播者的公民在传播信息时应当注意信息是符合当前人们需要的、符合国家政策、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传播者应该具有理性思维和全局的视野去分析事件,表达观点,疏通过激舆论;另一方面,作为受传者的公民,在面对不健康和具有负面思想的网络信息要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在网络空间中把握好“自由”和“理性”的平衡。

目前我们处于信息社会,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将我们的生活和信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80%的人们都是通过网络信息去了解社会、参与到社会事件中去的。网络媒介信息逐渐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目前我们所处的网络环境在给人们带来传播信息和自由的表达空间的同时,非理性的言语以及利用网络技术侵犯他人权利的网络侵权案件等反应出当前媒体环境中公民言论表达的不适当。网络时代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2.促进网络媒介信息审查制度。自媒体环境下在公民获得了高度的言语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健康的网络话语环境。随着网络空间的言语表达更加多元化和网络公民身份隐匿性,一些不良信息和非理性言语也逐渐增加。互联网在促进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伴随产生的还有虚假信息和诽谤等现象。以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水军为例,由于自媒体信息的交互性极强,刚发生的事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在讨论中成为“网络事件”。以雇佣身份隐藏在网络中的水军会在短时间内跟帖和评论,使事件形成舆论,并且引导舆论的走势。网络水军最先出现在微博中,2012赵文卓和甄子丹相继离开腾讯微博,寻其原因则是招架不住网络水军的攻势。一开始只是两位明星一点口角问题,在短时间内微博中就变成了强力攻势的“口水仗”,事件发生6天之后在百度贴吧上关于甄子丹的评论和骂声完全没有停下来的节奏,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水军还将部分参与到赵甄对话中的明星“揪”出来进行攻击,导致并且还把其他几位明星牵扯进来。这样非理性操作形成的网络言论攻击事件对自媒体言论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网络中不真实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水军等故意性炒作引导错误舆论方向的现象都是因为缺乏传统媒体严格的信息审查制度。目前新浪微博和腾讯等大的网络媒体已经开始24小时对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网络虚假信息的审查,以百度为首的大型门户网站也积极地展开对信息的筛选。审查制度的加强减少了网络中非理性和不合法的言论,公民受到不健康舆论影响的机会也相应变弱。网络媒体审查制度显然对净化网络言语空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小 结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网络中公民言语表达的高度自由,促进了民主话语的进步,公民的表达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由于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匿名性和传播平台的开放性等特征,各种虚假信息和网络言语侵权攻击事件不断增多,破坏了网络话语生态环境。自媒体时代公民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权利,也相应地承担着维护网络话语环境健康的义务。言语自由是把双刃剑,只有把握好平衡才能获得更大空间的话语自由。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EB/OL].http:///zh/documents/ udhr/index.shtml.1948.

[2] 柴静.你是公民,也是记者――《新闻调查》征集各地违规豪华办公楼图片[EB/OL].http://.cn/chjguancha.

网络自媒体篇7

微博、微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的平台。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又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他们被称为“意见领袖”。如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意见领袖不再仅仅依靠大众传播这一种途径,新媒体给意见领袖们发表观点和意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文章出轨姚笛事件,在网络上一时传得沸沸扬扬。而马伊琍在微博上一句的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其珍惜更是造出了“且行且珍惜体”。这条微博引来超过900多万条转发,大家纷纷加入了接龙的行列。如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行且珍惜;创业虽易,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这足以见得网络中知名认识对广大网民的影响之深。(1)信息量不足。微博仅仅140个字的容量根本无法包含太多信息。微博、微信虽在速度上见长,但是在叙述事实方面,还是无法与传统媒体相匹敌。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往往缺乏经验,他们不具备杂事的写作功底,140字的篇幅限制更无法进行全面理智系统的分析。(2)信息不具备权威性。由于在微博上信息比较容易,很多人肆意传播虚假信息,有时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在浙江苍南城管打人与被打事件的实践中,微博、微信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原本事件的起因是城管打人,后来这一消息通过微博、微信迅速扩散,还有人传出谣言,说城管打伤的人在转院过程中不治身亡了。最初大家都是来看热闹的,但是微博、微信的传播使得现场事态失控,人们受虚假信息的蛊惑,开始砸车打人了。激动的群众由“围观”变成了“围攻”。(3)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人们注册微博和微信时,强制登记制度使得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由于新注册的新浪微博和搜狐微博用户必须使用真实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码进行注册,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商业公司很容易趁机窃取用户的联系方式,工作经历等信息。微博用户们因此会接到推销电话,广告骚扰,甚至是诈骗信息。

二、自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对策

在媒体环境剧烈变革的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这场变革中发生碰撞,纠结心态是一剂慢性毒药,消磨向上的意志,而根治这一病症的药剂则是走一条媒体转型之路。今年4月24日,中国传媒业、互联网界高层人士将聚首杭州召开中国新媒体峰会,探寻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向,分享新媒体产业化经验,为新媒体未来发展道路需找出路。(1)加强法律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中国是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之本。面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存在的诸多问题,法律是制约无序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快新媒体立法,从制度层面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要保证保护新媒体制度下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舆论监督。与此同时,推动行业自律,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公民意识到通过新媒体窃取他人信息,或是散布谣言都是违法行为。可以通过为公民播放宣传片,签订自律道德条款等方式普及公众的法律知识。(2)走一条新旧媒体融合之路。新媒体就像一只火箭,在传播速度上占优势但带来的只是碎片化的信息。而传统媒体在报道深度上更胜一筹,而报道翔实的消息。如果将这二者相结合,新媒体获取新闻线索,通过传统媒体将其报道出去,能够达到深度与速度兼备的效果。目前,《新周刊》杂志的新浪微博粉丝在传统媒体中居首位,超过582万,《21世纪经济报道》的粉丝也有130万,而《商业价值》则达到了59万。

三、结语

网络自媒体篇8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39-02

截至2013年底,全国网民数量过6亿,手机通信网民规模超过5亿人。2013年,以微博、微信、QQ、论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成为一些突发事件、热点话题的信息源,自媒体舆论场初步形成。近几年与高校直接相关在自媒体上首先爆发的突发公共事件、热点话题层出不穷,部分事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了高校声誉,波及了高校稳定。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

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数字科技的手段(如:微博、微信、人人、维基、BBS、QQ等)向不特定的群体或特定个体传递关于他们自己信息的媒体称为自媒体。其传播以网络为媒介,传播内容呈现出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为主的多样化形态,受众为横跨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人群。网络舆情是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属于一般公众网络舆情子集,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又由于其在舆情主体及信息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其还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1.舆情主体大众化,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传统媒体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泾渭分明,而自媒体时代两者间界限模糊,信息接受者不仅是旁观者或被动接受者而且是通过发图、文或转发等方式主动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充当了“新闻记者”的身份,如“李刚事件”、“人大招生门”等舆情事件的发生,均由自媒体用户在网络上首发。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具有大量性、同质性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青年学生组成的集合,存在强烈好奇心、求知欲和责任心,有独立的想法,表达意见的愿望强烈,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强,网络媒体使用娴熟,并擅长使用自媒体发表想法、表达诉求。

2.舆情曝光比例高,内容有规律可循。在人民网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研究者抽取了2013年100件热点舆情的首次曝光媒介中,由普通网民和认证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自媒体曝光约占47%,自媒体成了热点舆情曝光的主体之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内容则无所不包,看似纷繁复杂,事实上可大致分为:沟通交流型、咨询求助型、表达意见型、不满发泄型、其他庸俗化商业化和灰色的网络舆论及垃圾信息等五类。

3.舆情传播“爬山虎”式,“意见领袖”作用明显。自媒体用户可在信息传者与受者间穿梭,有时两者并存,信息出现双向传递接收的“爬山虎”式传播。同时,自媒体媒介环境允许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种沟通交流方式,最终实现信息流的环环互通,但信息传播“结点”发挥作用并不均衡,在信息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意见领袖”,如:微博“大V”、校园论坛“十大牛人”等都在信息传播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4.舆情传播受限少,网络、地理空间传播迅速。传统媒体往往只在有直播信号时才能进行信息实时传播,普通大众对信息接收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对于信息的更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自媒体的舆情内容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地点、设备等客观条件,自媒体用户甚至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在有移动信号条件下便可便捷地在第一时间通过直播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高校和社会网络舆情两者虽在网络空间传播速度差异可忽略不计,但是在地理空间上两者差距明显。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具有同质性的大学生都集中住在宿舍园区,地理位置非常接近,而社会网络舆情具有同质性的主体居住地理位置却相对分散。综合高校学生时间相对闲暇及自身特点,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多数人广泛传播并产生影响。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分析

通过对现实案例分析不难发现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完整路径为:个别网友爆料网友讨论形成网络舆论压力传统媒体介入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及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退。

第一,个别网友爆料阶段指自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代表)始发的信息分散在网络空间,如果不是访问量大的门户网站和论坛或经“意见领袖”、“大V”转发,信息浏览量有限,在未被广泛关注、转发前就埋没在海量网络信息中,往往不会形成舆情,无须给予特别地关注。第二,网友讨论阶段指原本分散在自媒体空间中的信息,在某些传播因子的促进下,引起其他网民关注,信息被多个网站或网页转载,信息访问量增长,形成信息在网络上集中。同时,网友的评论、转发也同步增长,形成网友意见参与讨论的相对集聚,网络舆情形成。第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阶段指网友跟帖、发帖、评论及转发等迅速聚集,“意见领袖”出现并加入进来,进行分析、批判及公开评论,将网民的意见和诉求集中地呈现出来,舆论压力骤增。由网友的讨论到形成网络舆论压力历时较短,多数在半天内可完成,甚至在“意见领袖”转发或发帖后的1―2个小时内即可完成。第四,传统媒体介入阶段指传统媒体参与相关网络舆情传播,形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促进的舆情发展态势,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均将舆情进展作为传播议程的重点加以呈现。处于该阶段的舆情,由于自媒体作用凸显,网友的参与度进一步得到提高,舆情压力进一步增大,舆情中民意诉求进一步强化,第五,有关部门应对阶段指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无论是相关的直接责任主体,还是作为高校管理者的党政部门,在舆论压力形成情况下,处理舆情所涉及的问题难度增大。需要事件处理、媒体传播协同作用,才能正确对舆论引导,单方措施对实施舆情处理效果都不会理想,双方联动才能减少舆情压力持续时间与提升事件处理的网友接受度。第六,再掀波澜及再次应对阶段指直接责任主体和高校党政部门的任何处置做法的细节都会被公开和放大,对于事件处理不公情况引起现实社会网民激动情绪,危及高校稳定和声誉。为此,高校再次应对舆论压力即使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和钝化事件本身所含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满足网友诉求。第七,网友注意力转移阶段指网友的注意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网络上其他热点事件出现之后,关注原来事件的网友很可能就会转而被新生热点事件所吸引,注意力发生转移,由对原来事件关注度持续下降直到放弃原来事件,转而去关注新热点事件。第八,网络舆论消退阶段指网友对舆论的意见慢慢减少,偶有反弹始终处在消退状态,逐渐经历自然衰变。舆情事件传播中总结或概括出来流行语在网络传播乃至社会公共传播。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1.对网络舆情科学地研判。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科学研判必须以及时迅速获取的最新原始数据为重要基础。为此,高校应首先建立网络舆情事件数据库来收集数据并完成数据资料的整理、归纳,初步判断相对聚集信息是否有形成舆论压力倾向。高校还应更进一步需根据历史网络舆情经典进行案例分析综合德尔菲法等设定网络舆情不同传播阶段的阈值,并运用词频统计、相似度热度排序、词汇语义特征评分、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技术方法判断具体网络舆情事件具体所处传播阶段,作为高校党政部门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2.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高校要积极发掘其成为思想教育主阵地潜力,运用其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3.逐步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当前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多集中在宣传部和保卫处,舆情管理工作条块分割明显。为此,高校需形成由宣传、安全部门倡议上至学校党政、下至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涉及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团委、信息办、二级学院等多部门之间的联动,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保证各部门间的联系顺畅和协同作战,逐步形成“大宣传”部门,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最大合力。

4.建立权威信息平台。国家政府部门和高校建立权威的自媒体公共信息平台,如:在微博、微信、人人等媒介创建公共服务账号,实现国家政府部门、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使得政府和高校开展工作符合时代特点、“接地气”,避免以讹传讹的网络无端造谣事件发生和相对单纯学生被不法分子利用。

5.培养高校“意见领袖”。高校应按照“立足体制内、放眼体制外”的总体思路,发现和培养“意见领袖”,网构出一支发出主流声音、能左右网络话语、爱国、拥党、护校的学生队伍。以高校“意见领袖”为落脚点,不断拓展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大学中弘扬主旋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中。

6.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对由突发网络舆情所造成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影响波及全体师生,并对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转构成威胁,高校应快速反应,紧急应对,尽可能控制局势,甚至利用行政手段,遏制高校的恶性蔓延,将其危害降到最低。事后对的恶意炒作、挑拨离间的不法分子进行严惩,防止事件进一步蔓延升级。

四、结语

开展自媒体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应在深入了解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深入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发酵机制和动态传播路径特点的基础上,在舆情的科学研判、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高地、整合高校资源、培养意见领袖、疏堵并举等多方位形成合力,建立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长效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1]Bowans, Willisc.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EB/OL].[2013-02-11]. http: / / /wemedia /weblog. php.

[2]王冬梅,吴锦春.网络时代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3).

[3]黄婷婷,沈娟,徐雷.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路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刘社瑞,唐双.自媒体时代微博舆情演化与应对策略[J].求索,2011(10).

[5]郑魁,疏学明,袁宏永.网络舆情热点信息自动发现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0(3).

收稿日期:2014-10-23

网络自媒体篇9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

一、“自媒体”和“自媒体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超越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开始兴盛起来,这就是“自媒体”(We Media),也被称为“个人媒体”或者是“公民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从此概念可以看出,自媒体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等主流信息传播媒介,人们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目前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贴吧、社区BBS等,兼具有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易操作、交互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自媒体时代就是指个人通过手机、网络等运用自媒体平台向特定的或者是不特定的人群传播信息的媒介时代。

二、“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舆情主体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2]。高校学生是使用自媒体平台的主流人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通过自媒体平台随时传递个人心情或者是网络热点新闻,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各种意见,与各类人流互动,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高校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知识丰富、追求新颖、崇尚个性的社会群体,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高校学生)及载体(自媒体平台)本身的特征,如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及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特征[3]。

三、自媒体给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特征,一方面,自媒体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机遇。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相关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观点,通过互相讨论,吸收借鉴不同群体的经验,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经验积累和成长,也是高校学生接收和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信息,引导高校学生舆情走向。另一方面,自媒体也给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出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如果网络舆情有误或者是指向偏差,就会给高校学生对事件真假善恶的辨识造成困惑,出现“以讹传讹、以谣传谣”的现象,比如2014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发生的集体腹泻事件,因为网络谣言说“学校水污染严重,汞含量超标110倍,苯超标70倍”,造成该校14000余名在校师生集体恐慌,最后由警方调查取证出面辟谣。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就成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自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一)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加强对网络舆情和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管理,建立长久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网络监管仍然是一种被动性的、回应性的监管方式,即只有当网络上出现了某个对社会影响巨大的严重问题,政府的网络监管部门才会介入,这种事后监管达不到监管的时效性,尤其是网络传播速度之快,如果不及时介入,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立法,明确网络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对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准入管理,从源头上屏蔽非法网站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同时,也要完善信息公开和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二)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层面来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最为开放和活跃的地方。高校学生也是运用自媒体的主流人群。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和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是官方微信,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保持学校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对话,坚持“平等对话、互通互信”的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4]。另一方面,坚持教育育人为主,“因势利导”,引导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走向。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基本工作是教书育人,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不能对其使用自媒体发表言论置之不理、放任不管,也不能采用阻止或压制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自然之性去因势利导,使人的情感、欲望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5]。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时刻关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和走向,做好研判工作,及时介入,及时公布舆情相关信息,积极做好高校学生的疏导工作。最后,完善相关应急机制。在出现舆情危机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通过相关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危机解决后,还应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消除舆情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从高校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高校学生正值青年,是接收各类知识和信息最快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期。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使高校学生有了多种分享信息、分享心情的手段。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各类资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观点和争论莫衷一是,自媒体越来越容易沦为各种谣言传播的平台[6]。大学生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仍然缺乏全面深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在自媒体平台上,就很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甚至是“以谣传谣”的现象。因此,高校学生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初衷,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自身在使用自媒体的过程中对各类信息“去粗取精、去恶取善”的能力。

自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应从国家社会、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高校学生本人三方入手,三者缺一不可,建立起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2]李昌祖,周杰,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5).

[3]王芝灵.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王永灿.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引导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网络自媒体篇10

【关键词】自媒体;道德绑架;成因;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研究”(12YJC710005)与2011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研究”(TJKS11-024)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国的网络安全正面临着日益多元化的挑战,其中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日益增加,公民的个人隐私频频受到侵犯,道德绑架事件频发更是给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探究。

一、网络道德绑架的特征

(一)道德绑架概念

当今时代,自媒体以其简单操作性和普遍多样性等特点实现了民众对于信息的自主选择和接受。然而这种新兴媒体的日益壮大,也带来了愈来愈多的网络暴力事件。网络暴力,我们可以形象地称其为“百姓在网络上的狂欢”,它由道德绑架、语言攻击、恶搞新闻、蓄意搜索等多方面构成。其中,道德绑架已然变成了当今自媒体时代下最突出、最受人瞩目的一种社会现象。

我们把“道德绑架”定义为:人们打着“善良”的旗号去“行使道德的权利”,并借助于媒体舆论的强大力量,要挟强制他们认为相悖于社会公德的行为。比如,要求一个人必须自愿捐款行善,否则就要遭到谴责和唾弃,当爱心自愿行为转变成了一种不得不做的义务,就变成了道德绑架。

(二)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

1、公开性

私人互助行为本身无错,可是道德绑架的发生恰恰始于个体行为,却又不止于私人相助行为,而是将其扩大化、公开化。因此,公开性是道德绑架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种条件的实现则需要倚仗媒体和舆论的参与。

2、伪善性

这里所说的伪善性,是指道德绑架基于人本性的善良和道德性,对其目标或对象展开攻击。主要体现在:首先,它以善良的本意去接近事情本身,以道德名义去评判事件的是非对错,而不是以其他理由进行;其次,它要求所针对的事件必须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最终“符合与否”、“当事人善良与否”等等这些却是由道德绑架的群体自身所界定。道德绑架虽然打着“善良”的旗号,但是并不代表它一定是符合社会公德的,其中有很多参与者是抱着看客心态进行无谓跟风,更多的人选择了围观而非出手援助,最终使得道德绑架沦为一种伪善、一种不道德。

3、强迫性

从2015年的“8・12”天津港爆炸事故“马云被逼捐”事件中可以看出,道德绑架并不是直接的强迫,而是间接的要挟。人们利用了绑架对象顾虑、爱护其个人及社会公共形象这一软肋对其进行要挟,这种强制力不是硬性制约,而是由社会舆论施加的隐性制约。

4、软暴力性

道德绑架一般通过舆论的压力去胁迫他人履行一定的行为与责任,这种潜在的约束性决定了它具有软暴力性特点。现实生活中,有些靠暴力进行维系的道德行为并不在我们所说的道德绑架范畴之内,而更适于道德强制。因此,道德绑架必然是以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软约束的方式进行的,并非直接的暴力行为,所以属于一种间接的软暴力。

二、网络道德绑架的成因

(一)网络环境为道德绑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1、自由开放的平台

2015年9月3日上午,我国举行了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胜利70年大会,台湾女星范玮琪因当日发微博晒自己的双胞胎儿子,招来了众多网友指责甚至谩骂,也有部分理智的网友指出不要道德绑架他人。范玮琪晒娃遭骂这一事件,已经从个人自由言论上升到了道德绑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绑架形成的前提是要有开放的平台让人们可以自由发言,而自媒体时代下自由开放的言论平台给道德绑架现象的形成营造了“空前方便”的生存环境。

2、网络的即时传播与同步互动

网络开放与自由的特点,使得网民们在接受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提供着各种讯息。如今一件事情发生,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端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最新消息,通过观看视频、热点追踪、评论跟进、论坛互动等多元化形式自己的观点。如“玉林狗肉节之争”就是通过微博等新媒介进行了最快时间的和持续跟进。同时,公众参与网络生活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不断扩充和发展。

在传统媒体中,我们只能进行单向传播,其传播的内容也受到控制,网民们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然而在自媒体时代,新媒体给予了民众极大的选择嗪妥杂啥龋丰富多元的网络信息增强了网民对新闻关注的积极性。同时,各种平台也提供了互动的机会。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网民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参与者与传播者。

3、网络的匿名性

网络平台的自由与开放根源于网络的匿名性特征,而这种匿名性也恰恰是产生道德绑架的“温床”。网民在网站上注册时,通常会使用昵称或化名,而不是自己的真实姓名。所以,网络的匿名性可以说极大地促进了网民自由公开发表自己意见的意愿和动力。“如果说言论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普通人能通过网络有机会发表意见的话,那么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安全感也进一步鼓励了公民在网上的发言,人们也从网络中了解其他人的舆论。”[1]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谁”形象地体现了网络匿名性这一特点。对于绝大多数的网民来说,网络提供的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不仅可以让人们畅所欲言,同时匿名性这一特征也让网民在发表批评意见时少了后顾之忧。当很多观点相互碰撞时,尤其是当人们以善之名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时,道德绑架也就无形中产生了。

4、网民的从众心理与刻板印象

(1)网民非理性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人云亦云”就是从众心理最普遍的写照。当道德绑架事件发生后,人们“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得到凸显。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青年人由于涉世不深,理性思考的能力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情绪影响,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在这种时候他们往往利用非理性的语言来抨击自己所看不惯的现象。

(2)刻板印象

人们习惯于利用自己固有的观念去看待所发生的道德绑架事件,这正是由思维定势中的刻板印象所导致的。这种定型化的观念既有积极的一面,可以省去再次了解的繁琐过程,也有消极的一面,这种消极影响可以直接映射到道德绑架事件中。人们很容易不假思索的通过自己的直观判断去评判当事者的行为,而忽视了事件的真相。

(二)W络把关与监管的局限性

1、网络把关的弱化

微博“即时”的特性使得网络把关的门槛越来越低,导致虚假新闻和恶意攻击的消息进入到人们视线中。而在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中,一些不当言论或暴力言语的并没有受到网络把关人的审核和监督,导致信息被传播和扩散,这也说明了当今网络平台的舆情处置工作滞后。

2、网络监管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法律制度的建设速度滞后于自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更新换代速度。加上我国当前的法制体系也未能提出系统有效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比如说如何才能做到既不打消大众参与新媒体的积极主动性,又能最大化的避免伤害无辜。由此看来,网络舆论监督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不断加强舆论监管也势在必行。

三、解决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对策

我们理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媒体时代道德绑架问题的不良影响,采取必要措施,多管齐下,尽力规避各种网络道德绑架事件的发生。

(一)完善立法保护,填补法律漏洞

我国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并没有制定完整的法律制度或者明文惩罚规定,但在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从根本上填补了我国综合性网络信息安全基本大法这一空位,对于未来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法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最大程度减少或规避网络中道德绑架事件的频繁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暴力的发生,需要有一个平台,比如网站或论坛,它们往往是网络暴力事件不断恶化的温床。从前文提到的道德绑架形成原因和各种道德绑架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肉体伤害,语言暴力的伤害会于无形中置人于悲痛之中,有时更具有杀伤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受害人逐渐被群体远离、抛弃。所以,良好的网络环境的构建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统筹和把关,还需要自媒体运营平台做好各项监督管理。对于政府和传统媒体来说,要在现实和网络平台中多发表正能量的言论与道德规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网民正确对待网络上的各类新闻,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对于新兴的自媒体运营平台来说,要加强“网管”的实时严格监管,规范网站行为,倡导行业自律,落实网络把关人的监督职责,共同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建立奖惩机制,培养公民的自律意识

康德认为,自律是以理性决定意志去实践的道德;他律是以经验为条件法则之下的事实存在。[2]对广大网民群体尤其是占绝大比例的青年人来说,能否对现实问题和网络事件作出理性、自主判断,并学会自觉规避网络道德绑架成为了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首先要积极关注自身和周围人的心理健康,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曾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其让人们学习适应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其矫正不符合组织规定要求的行为。当网络道德绑架事件发生时,其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此时若制度或者组织能够对其中具有恶意煽动目的的施暴者进行必要惩罚,那么人们在下一次遇到类似事情时,就相应的会减少该行为。这种惩罚措施属于积极性惩罚措施。前文提到过,网络的匿名性本身为网络施暴者提供隐蔽的空间,可以让他们泄愤于网络事件中的当事人,以致演变成道德绑架事件。所以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培养和矫正也是一项可行措施。其次,作为网民自身来说,要逐渐将“他律”教育变成“自律”教育,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形成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做到“线上”和“线下”都能文明言语,明辨是非,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环境,内化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自觉行为。

注释:

[1]孙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

[2]张民平.论媒介社会化与网络道德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