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十篇

时间:2023-03-23 23:41:02

自媒体环境

自媒体环境篇1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 纸媒的内容和形式 发展探究

媒体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到互联网数字传播。互联网的数字传播,不仅开启了新的媒介,也影响了传统媒介的传播。以市场化为主的都市类报纸诞生后,发展迅猛,无论发行量还是广告收入,都在传媒业创下了历史最高业绩。

一、新时期促使纸媒加快转型

90年代中末期,报纸开始发展盛行,许多报纸从传统的政策下达方式中拓宽方向,走向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市类报纸盛行。在新时期,《内蒙古晨报》《北方新报》《呼和浩特晚报》三家都市报都开始寻找转型发展的新出路。

(一)三家都市报都曾增刊扩版、追求快

这个时期,三家都市报都在追求一个新闻最基本的标准:快!走向市场化的都市报,都在新闻的“快”上铆足了劲。最盛行的时期,三家报纸的出版频率和厚度也开始迅猛膨胀。周报变周二刊,周二刊变周三刊……后来直接出日报,甚至连周六都不舍得放弃,还要做一个周刊。重要节日节点,还常常出特刊或号外,版数动辄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在经营方面,都以发行量和厚度作为最具竞争力的指标。广告收入也颇为丰厚。

以上情况,三家都市报都有体现。《北方新报》在做短平快的消息方面,更为突出,一个版能刊发十几条短消息。相比之下,其他两家在新闻的条数上似乎略有逊色,但都曾在版面设置上有快消息的版面。

在报纸的容量上,三家都市报都有过增刊、加版的经历,除去特刊和节假日特殊情况,《北方新报》日常为48个版,《内蒙古晨报》和《呼和浩特晚报》为32个版。鼎盛时期的广告收入,三家都市报都有不菲的业绩,客户甚至出现抢头版广告位的情况。

其次,在报纸的发行量上,也是拼了血本,不惜代价,只追求数量上的突破。尽管三家都市报都为日报,报纸厚了,信息量大了,但市场上《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晚报》三份零售价只卖1元,都不以报纸发行赚钱,一年的订报款甚至还不够纸张成本,征订发行时期还要赠送礼品或广告版面。

(二)三家都市报都从曾经的内部优势入手转型

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成了“记者”,谁都可以随时所见所闻。从实质上来讲,自媒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快,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传播范围和速度如同细胞裂变,瞬间就可达到人人皆知的效果。这些都是报纸所不能比拼的。

过去,我们经常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个说法没有错。但自媒体目前体现得“强”并非只是在对追求信息的速度上,还要看对所传播信息的权威和准确性上。自媒体传播失实的信息,者被追责的案例也在不断出现,这是强者的弱势。而纸媒的权威和公信力的影响是自媒体不具备的能力。所以,从竞争和发展的角度讲,应从对手的弱处着力,自媒体快,纸媒就应该慢下来,不与自媒体在速度上竞争,要从自媒体所传播的碎片化的信息中分析,确定适合纸媒报道角度的选题,把新闻做透、做深。

为寻求转型,从2013年9月开始至2015年,《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晚报》都不同程度进行了减版。但在传播形式和手段上,都进行了大的改革创新,都在媒体融合方面增设了新媒体部门,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和网站,借助各自的传播优势和功能,加大了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力度。同时,三家都市报除了在版面上进行调整,在记者队伍的建设上也加大融合转型的步伐,优化记者素质,缩减记者数量。

二、自媒体迫使纸媒改变传播方式

自媒体时代,对传统纸媒的新闻编辑和传播方式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对纸媒编辑的统筹策划和把关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闻的辨别、信息的平衡和引导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对编辑全面掌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播方式也要在新闻编辑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和新闻信息的解析功能。

从理论上讲,自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改变了现代媒体的传播格局,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一方面,三家都市报都开始转换思想,把曾经短平快的优势,转移到新媒体上,在报纸上放慢了速度,开始转移到深度调查方面的新闻稿件上。《内蒙古晨报》在这一改革转型上走得比较早,速度比较快。《呼和浩特晚报》也在版面设置和版式上进行了调整。

(一)传播内容的改变

在自媒体环境下,纸媒必须从传统的传播模式中走出,传播内容也亟待改变。《内蒙古晨报》进行版面调整后,增加深度和调查类新闻版面的转型方法,与另外两家都市报加大了差异化竞争。但纸媒从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挑选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找准独特、深刻的视角,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让受众看到隐藏的事实,提高其新闻报道的准确度和深度,把自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和海量性等优势转化为纸媒深度报道的线索和素材,成为深度报道获取新闻信息的新渠道,创造性“二次传播”,通过选题策划、设置议题,以正确的思想发力舆论场,传递主流价值,这对自媒体环境下的纸媒探索发展至关重要。纸媒要传播有思想的新闻信息,要摒弃以往以快为标准的信息,就离不开选题策划与主题宣传这条主线,对选题的策划意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传播形式的改变

自媒体环境下的纸媒,在传播的形式上同样要进行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媒体出现后,迫使纸媒改变固有模式。纸媒传播形式的改变,一方面体现在稿件的结构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报纸版面的创新。这对报纸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说到纸媒的版面设计,除了文字内容,更重要的是图片的使用,一幅好的新闻图片或图表、漫画配图,会给版面增色不少。在排版上,应避免或完全摒弃传统的版面格局,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摸索,才能实现自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和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内蒙古晨报》和《呼和浩特晚报》在版面设置和设计上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打破常规的束缚,《北方新报》在这方面的动作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也在寻求转型方向。但要注意的是纸媒在版面设计上也不能一味追求新颖、美观和视觉冲击力,更要结合稿件结构和新闻价值。

三、结语

在自媒体时代的环境下,纸媒在版面和版式上要追求设计与新闻选题策划的完美结合,减少报纸版面和记者数量,增加深度和调查类新闻和版面,这也符合媒体融合既做减法又做加法的思路。未来的传统媒体,不是灭亡,而是在新媒体不能企及的空隙中寻找出路,从这一角度寻求转型、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勇.新闻的逻辑[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王咏赋.报纸版面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自媒体环境篇2

关键词 自媒体;舆论;空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邓若伊,重庆工商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重庆401320;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教育实践基地副秘书长,重庆400067

几个好朋友在讨论如何渡过这次的假期,在经过了十几分钟的讨论之后,意见基本达成一致,决定去看场电影。类似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这种小型的讨论过程同样也类似意见型舆论形成的过程。在自媒体环境中,人的交流能力的延伸,以及零成本支付,使类似讨论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多了。微博、QQ、MSN、飞信等即时交流工具使人们为交流而付出的物质成本几乎为零。而在传统的人际交流中,人们不仅要支付交流时成本,还需要支付交流前成本,例如出门到达约会的地点,乘坐交通工具或者私家车辆的燃油费用总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自媒体的另一大特性――自由开放的空间特性,还增加了自媒体舆论环境对言论的包容性,使舆论的形成、舆论的方向、舆论的流变、舆论的叠加呈现出多样、多元的变化轨迹。

一、意见叠加的自媒体舆论环境

在传统舆论生成过程,以及自媒体的舆论生成过程中,都会发生意见叠加的现象,但二者意见叠加现象有诸多不同之处,包括运动轨迹、生成方式等方面。

(一)传统舆论生成中的意见叠加――“搭积木”

常人一般可能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如何搭得更高,其技巧在于对最底层积木的选择上,如对积木的形成、长度、厚度和宽度的考量。一般而言,小朋友在玩游戏时,并没想得这么复杂,在反复的失败中最终才能获得成功的技巧和经验。提及于此,并不是介于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而是发现传统舆论的生成就如同搭积木的过程。在传统的舆论生成过程中,“最底层积木”往往由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社会身份,或具有某种专业优势的个体来担当。或者说舆论话题的主要观点要基本符合这部分个体的认知。在思维的传统世界里,舆论自身的合理性、舆论的有效性(对社会事务的完成起推动、促进作用)与这部分人的参与紧密相关。因为,他们对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较强,包括对信息、人力和物质等方面资源的调集,他们深参与度的实践往往使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交流和讨论的过程像堆积木一样需要“小心翼翼”。传统的舆论生成多发生于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之中,意见、观点和思想的碰撞时常进发出火花,交流和讨论是可以激烈的。但相较于自媒体的空间环境,面对面交流的激烈程度往往会受到人的情感、自尊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可能产生现实交际中“沉默的螺旋”现象。要维持基本的人情世故,要避免来自多数人意见的压力,使一些人不愿意成为意见对抗中的弱势部分,从而选择顺应多数人的意见。由不同语境构建的现实传播环境相当复杂,在传统的舆论生成过程中,参与主体要“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察言观色,随着舆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

相较于自媒体而言,传统舆论形成的成本额度较大,对于舆论生成的过程要求、对意见最终达到的结果要求相对较高,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层级关系。从中国传统的会议活动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案例。家庭会议、班级会议、公司会议,对于要达到某个话题的共识通常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共识的达成是在一次次利益的博弈与平衡中完成的。

(二)自媒体环境中的意见叠加――“变形组合式”

在自媒体环境中,一个话题和观点的可以在几分钟内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泛。如同“变形金刚”一般,迅速变形组合成新的形态,并具有更强的战斗力、传播力。2011年发生的“药家鑫事件”在各主流媒体、网络论坛、网络社区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讨论热潮。2011年3月23日,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中分析“药家鑫案”时表示,“……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个习惯性机械动作……。”此话被简化为“钢琴强迫杀人法”在网上迅速流传,李玫瑾被网友称为“著名犯罪漂白家”,批评的声音不断涌现。2011年4月1日下午,网友“billkds”在个人微博上贴出药家鑫同门师妹李颖在人人网上留言的截图。截图内容是:“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药家鑫事件中的死者)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消息一出,大量批评指责的言论发表出来,近两天时间,该微博被转发次数达到万余次,回复数近三千条。

自媒体舆论由个体意见组合而成,意见的社会附加价值――舆论主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带来的符号价值被淡化,个体意见在讨论中享有较平等的权力,意见和观点的本身价值受到关注。有人称自媒体的出现,将普通人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同时,另一种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自媒体使舆论传播的阶层化趋势更为严重,正在分裂成“我们”、“他们”和“混合们”的三队阵营。“我们”代表着网络中草根力量,“他们”则代表着社会权威与精英的力量,而“混合们”在微博中体现更为明显,草根和精英群体相互对话并可能形成一致的意见。由于“他们”群体的社会符号向自媒体空间延伸,现实社会的对立也就延伸到自媒体空间里,对于这部分言论或观点网民了更为严厉的评判标准,或引入了他者、对立者的角色进入到评判之中。“钢琴强迫杀人法”在网上的广泛流传,正是由于它来自于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平台,以及是犯罪心理学专家的言论。“混合们”在微博中体现较为明显,2012年,“吴英案”引发微博平台很高的关注和重视,法学家江平、文学教授易中天等精英群体与大量草根人群相互呼应,为吴英的死刑判决鸣不平并一起呼吁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和量刑。

自媒体舆论环境中表达上的自由,以及空间的开放,使传统的舆论结构被打乱、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意见的“变形金刚”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正在组合成型。不同的话题吸引感兴趣的个体参与到讨论中来,观点的新锐与否、分析的深刻与否不再能限制一个人发表言论,网络表达方式包容了参差不齐的个体表达能力。“顶”、“赞”、“支持”,或表情符号都可以传达个人的意见与观点。

二、开放式意见表达的自媒体舆论环境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传播渠道相对集中,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只有通过这些有限的传播渠道来获得满足,另外,传统媒体更容易接近、获取及验证事件或事实的真相,在媒体信息供给与受众信息需求满足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一种信任,即媒体公信力的建立。传统媒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是主流意见,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体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但伴随着开放性的自媒体表达空间的出现,舆论环境在对公众意见表达上的影响程度与控制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自媒体环境中,大众媒介的舆论引导功能仍然很重要,表现为对公众舆论话题的引导与设置上。学者Marilyn Roberts与Wayne Wanta等人进行了一项互联网上的议程设置效果的研究。该研究以CNN、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时代周刊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上媒体的新闻议程是否会对电子公告板(EBBs,Electronic BulletinBoards)上的讨论产生议程设置的效果。结果表明传统媒体对网民依然有议程设置的能力,但是议程设置产生的效果的“时滞”(time-lag)大大缩短,由传统大众媒体的数周缩短为1-7天。然而,在自媒体舆论传播中,大众媒体制造的新闻舆论,一般并没有让正确客观的少数意见屈服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大众意见;网民有了更多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事件双方均不需要保持沉默;大众传播形成的舆论环境有时候并不能左右网民,越来越多的网民趋于理性讨论和辩证思考。相对宽松的自媒体舆论传播环境,使之前大量的潜在性舆论可以或快或慢地转化为显在性舆论。

在谈论舆论内涵时,构成舆论的重要因素包括“舆论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即舆论的效果问题。从这个维度考虑,自媒体舆论环境中展现出来的大量显在性舆论有利于推动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并使公众成为建构舆论环境的主要力量。自媒体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与传统媒体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当代社会不同于过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另外,当公众意见的频繁表达,并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大集体中陌生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社团之间及各种个体群体之间的频繁交流沟通,自媒体公共意见平台,成为社会重要的情绪宣泄、态度呈现、意见表达的疏导型通道。

三、开放式意见流变的自媒体舆论环境

在自媒体舆论传播环境中存在放大了的“围观”现象。其一,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自媒体本身即为讯息,其的观点、话题吸引了其他网民的注意力;其二,出于对自媒体主体,即人的关注,这种关注通常发生在自媒体个体对“名人”、“明星”、“话题人物”的注意上。自媒体中的“围观”,可以是临时的,如同现实社会中的“围观”一样,围观群众因事件的发生迅速集结在一起,成为临时群体,也因事件的结束,又快速分散为毫无相关的陌生人。自媒体中还存在另一种“围观”状态,如微博中的“加关注”、“互粉”等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围观”联系。

与现实社会中的“围观”现象不同,自媒体中围观的多数人具有主动参与、介入事件的能力。一般而言,网络的匿名状态,由群体态度、意向、行为等因素形成的环境压力降低,群体行为间相互感染,并表现为行动趋同的可能性减少。这种情形正如福柯所指出的“权力的‘物理学’遵循光学和力学法则而运作。”“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虚拟的围观技术产生了对权力的真实征服(尽管这个征服目前尚很低级)。“围观”将倾向扩张的权力变成了一个被审视的客体对象,把权力的可见状态变成了控制权力的契机。自媒体技术解构了传统的“看”与“被看”、“围观”与“被围观”的权力分布,个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获取这一权力,以及是否接受因审视而带来的影响。在这样的虚拟情境之中,自媒体传播者可以提出一些相对独立的看法、意见,可以改变和调整自身的意见,也可以明确支持和反对某些观点。总体来看,虽然社会的意识形态起着作用,但自媒体意见的形成与流变基本处于开放的状态,自媒体传播者的意见发表相对自由宽松。(图1)

图1展示,不同的自媒体受到的关注程度不一,关注与被关注的角色时常互换,并经常重合,个体对关注权力的追求并不亚于对被关注追求的热情程度。个体之间无论扮演怎样的角色,都可能存在影响与被影响、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状态,而左右这种关系发生某些变化的可能性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其中包括虚拟场面、虚拟气氛、关注者、自身状态等。这样,就出现一种情况,某个人拥有100个粉丝,或另一个人拥有1万个粉丝,粉丝的多与少并不能总是代表事实真相的把握程度,多不一定代表好,多不一定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总和。在关注的互动过程中,影响往往发生在关注者与被关注者之间互为兴趣对象的时候。兴趣可来自于观点的吸引,在“药家鑫”事件中,药家鑫同门师妹李颖发表的言论,迅速引起大量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对传播者李颖产生压力性影响和作用,她最后不得不公开道歉,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与立场。兴趣也可来自于对人本身的吸引,对一个人喜欢、崇拜、批评、憎恨都可能成为关注的原因,从而左右个人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15.

[2]蒋忠波,邓若伊.国外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6).

自媒体环境篇3

关键词:舆论反转 舆论搭车 舆论站队 议程设置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传播环境,也改变了舆论环境:当人人手中都有发言的“麦克风”时,传统媒体传播的绝对优势被打破;当传播的开放与声音的嘈杂以及社会问题的并发等现象共存时,舆情的躁动、压抑、情绪化等问题也开始更严重的呈现。这是自媒体时代舆情发展的新常态。

其中,舆论领域的典型变化有:舆论的反转、舆论的搭车、舆论的站队。这种受众层面、舆论领域发生的变化,既由传媒环境的改变带来,又反过来影响着传媒环境,影响着传播的效果。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了冲击,处于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议程设置理论出现了弱化现象。这是自媒体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舆论引导中应该重视和解决的现象。

一、舆论反转:逆反的事实让议程设置失去方向

议程设置理论的引导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议程设置者对信息流向和信息流量的控制:通过信息流向控制对象想什么,向什么方向想;通过信息流量控制对象对信息重要性的认知。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由议程设置者主导和控制,对象缺少接触更多信息的条件,也缺少开放思维养成的信息基础,议程设置者决定着信息传播的流向和流量,从而为议程设置理论的生效和效果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在自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流向控制首先遇到了挑战。尽管,议程设置者按照自己的预想,或者按照自己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在第一时间设置了议题,企图引导舆论,但是信息的流向在随后的传播中却可能出现反转,这就是新闻中常说的新闻反转现象。因为,新闻的反转,舆论也跟着发生了反转,之前设置的议题有时不得不面对自相矛盾的尴尬。这种尴尬会让议程设置失效,也会损坏议程设置者的公信力。

新闻为何会产生反转?一个原因是,时效性与碎片化的结合。在自媒体环境下,媒体报道新闻的时效性开始加速,人们所理解的时效性变成了即时性――最好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公之于众。同时,自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成为一种习惯,很多信息未经核实或并不全面也被广泛传播。于是,媒体最初对新闻的呈现就存在着片面化和表层化的风险,这种风险导致了新闻传播中的新现象――新闻反转,以及随之而来的舆论反转。

此类新闻反转现象在新闻报道中并不少见:女司机被逼停遭暴打,正当舆论对打人者义愤填膺时,事发时的行车记录仪却显示,两车早有并线、别车的斗气交锋,女司机被打事出有因;导游对没有消费的游客破口大骂,正当公众开始指责导游素质时,却有人指出这本来就是只要1元钱的低价“旅游消费团”。这些反转的新闻随着更多事实的披露出现了转折,围绕这些新闻的舆论也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向。

新闻反转的第二个原因,是记者报道的失实,与对某种舆情的刻意迎合。最新案例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人大新闻系毕业生回炉职校的新闻。新闻在最初公布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共鸣,人们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个案:大学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需要检讨;大学生应该更加务实地追求理想。但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假新闻,人大并没有报道中出现的毕业生,记者新闻采访不够扎实,而且给人留下了软文的嫌疑。其实,记者报道的内在思路,就是迎合和刺激公众对社会舆情中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感叹。

新闻反转导致了舆论反转,舆论反转让议程设置出现了方向偏差,甚至是方向上的矛盾。在面对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时,议程设置的时机在哪里,议程设置的角度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成为舆论反转背景下,议程设置需要面对的两个难题。一旦时机把握得不对,要么错失引导的良机,要么贻误报道的时机;一旦角度把握不准,要么产生偏差引导无效,要么自相矛盾,颜面尽失;要么陷入新闻失实的尴尬中,损害媒体公信力。

二、舆论搭车:流动的热点让议程设置难以聚焦

舆论搭车的现象早已有之,但作为概念出现,与一起偶发的公共事件有关。2015年5月2日,哈尔滨铁警李乐斌在黑龙江庆安火车站“开枪击毙”农民徐纯合,因为事件涉及对象的敏感及标签化,加之信息公开的力度不够,事件在舆论领域迅速发酵:警察开枪的正当性如何,农民被击毙与其访民身份有关系,成为舆论追问的热点。

本来,事件并不复杂,而且现场有录像,只要公开录像,事情的真相就会水落石出,舆论也就会随之平息。但遗憾的是,虽然公众对事发时现场录像翘首以待,但是,官方迟迟没有公开录像,反而以慰问和嘉奖的形式,肯定警察开枪的行为。这种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的做法,无疑使整个事件火上浇油。

结果,开枪事件的真相虽然停滞不前,但当地关于官员举报的爆料却多点开花,不仅慰问的领导被举报,与枪击案根本没有关联的其他部门的官员也被举报。这些举报因为枪击案的地域联系,顺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并引起了舆论更大、更多的质疑。

直到5月14日,完整的现场录像才在央视公开。通过公开的视频,人们发现其实警察开枪的行为并无不妥,之前舆论的各种怀疑和猜测只是一种合理想象。遗憾的是,因为公开真相的速度太慢,舆论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舆论引导处于一种失败状态。

对于此类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称之为“新闻搭车”:即当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枪击案主体新闻事件时,与此地域相关的、以往难以受关注的问题集中爆发出现在公众视野,举报人会趁社会注意力和各方面力量聚集的时刻,寻求解决自身问题。①新闻搭车让一些潜藏的诉求借助一个停滞不前的舆情得到释放。

“新闻搭车”现象的出现,与舆情表达的不畅和压抑有关。有时,公众缺少应有的公共表达能力,他们无法表达内在的利益诉求;有时,公众缺少通畅的公共表达渠道,即便他们想发出声音,能发出声音,也没有发出声音的平台和机会。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所谓的舆情只是潜藏在公众内心的“潜舆论”,如果不经过打捞还无法以清晰的面目出现。这些舆情也就是沉没的声音。此时,如果有一个相关的舆论焦点忽然出现,这个舆论焦点就可以成为表达诉求的一个载体――人们借助焦点吸引而来的注意力,将自己的诉求进行表达。

当舆论搭车时,舆论引导也就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决定着舆论引导的效果,影响着议程设置的展开与成效。

首先,舆论热点处于多发和流动状态。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舆论热点由传统媒体提供,它们所设置的议程,也就是舆论的热点。在自媒体环境下,舆论热点不再由传统媒体单方提供,所有可以呈现在眼前的具有新闻价值和冲击力的信息,无论其是由传统媒体提供还是由自媒体提供,都可以成为舆论热点。这就意味着舆论热点处于多发和流动状态,处于转换和替代状态,这让传统的议程设置有些跟不上节奏。

其次,舆论议程处于压缩和错位的状态。随着传播主体的增多,议程设置的主体也在增多,信息流动的速度,舆论热点的切换也随之加快。导致的结果是:议程设置的过程被压缩,一个议程刚刚被设置就可能被下一个议程所代替,所设定的议程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展开;议程设置的效果差强人意,不同主体设置和关注的议程未必统一,各方的议程可能存在错位状态。当议程只是如热点一样存在并转换时,议程设置的效果也就随之失去。

这就要求议程设置的信息流动必须加快,必须在搭车舆情出现之前,实现对焦点问题的有效引导。同时,还应该通过推动两个舆论场舆论共振的方式,实现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中国,“主流媒体舆论场”所使用的媒介基本上是传统大众媒体,其新闻议程的设置和舆论的偏向都控制在把关人手里,整个舆论传播模式是单向的,受众缺乏反馈发声的机会。而“民间舆论场”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代表,具有双向通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播者和受众互为主客体且拥有更强大的参与能力。②只有实现舆情的顺畅表达,实现舆论的共振,搭车现象才可能消除,议程设置的焦点才可能得到聚焦。

三、舆论站队:对立的姿态让议程设置无法内化

想什么可以决定怎么想,这是议程设置的前提假设。在自媒体时代,这个理论前提受到了冲击。因为想什么离怎么想的距离被自媒体介入、拉大,而公众原本具备的选择性接收和选择性理解的能力,被放大、激化为舆论站队――面对一个争议性的现象或问题,人们在做出判断时不是先进行理性思考,而是任由情绪先行,任由成见主导,在没有进行严谨判断之时,就匆忙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找到自己的立场,并习惯于通过站队和对立的方式,显示自身的与众不同。

在自媒体时代,舆论站队的现象有很多。几乎每一个争议性的问题,都会存在舆论站队情形。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便是带有营销色彩的人贩子是否应该判死刑的争论。作为一个公共议题,是否应该加重对人贩子的法律惩罚可以讨论,这是打击和治理贩卖儿童行为的一个角度。但是,在讨论过程中,人们却似乎忘记了核心议题是什么,陷入了针锋相对的舆论站队中:一方认为人贩子应该判死刑,不判死刑不足以弥补失子的痛苦,不足以平民愤;一方认为坚持判死刑者缺少基本的理性思维,其思维简单幼稚,根本就是在添乱。

在舆论站队过程中,公共议题在不知不觉发生着转移,最应该讨论的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人们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彼此的话语的“争风吃醋”上:要夺取话语权,要压倒对方的观点。如此,才能显示自己观点的正确,自己思维的优越。这是舆论站队必然产生的结果。当人们以站队代替思考,以站队回避交流时,人们最在意的已经不是如何推进核心议题的讨论,如何达成更为有效的共识。而是,自己站在哪一方阵营,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够占得上风。

舆论站队与传播学中的选择性理论有关。在宣传性新闻中,舆论站队还与宣传的逆反效应有关。尤其是,自媒体环境下,公众的接受心理已经改变,他们的主体地位在增强,他们拥有了更多表达的机会和话语权,当然信息的碎片化和社会的浮躁化,也让他们表现出了情绪化的一面:他们没有耐心去等待、探究事实真相;他们没有理性去分析、判断事情的是非。在看到公共议题时,通常成见先行,观点先行,缺少了深入、深刻分析的自觉。

从接近事实真相的角度看,任何事情都可以质疑和讨论。质疑可以去伪存真,可以促进交流,可以接近真相。而讨论可以加深理解,可以达成结论,可以形成共识。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质疑,以什么样的思维进行讨论。如果质疑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质疑只是为了表现自我的不同,那么质疑就可能成为一种刻意的表演或不负责的发泄。同样,如果讨论的过程中缺少理性思维,缺少表达的规范,缺少相互尊重的自觉,那么讨论就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中:虽然必须都在表达,但是根本不在意对方在表达什么,所谓表达只是自说自话而已。结果,所谓质疑和讨论必然引起舆论站队现象。这种现象让舆论引导的效力直接减弱。

自媒体环境篇4

关键词:互联网;自媒体;涉警舆情;引导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接入互联网,21世纪后,信息技术更是迅猛发展,由此产生的自媒体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公安工作面临着许多的现实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互联网存在大量涉警负面信息,甚至出现了警察“妖魔化”的说法,已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使公安工作极度被动。因此,如何正面引导涉警舆情势在必行。

一、自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新时期警察形象的建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自媒体上负面情绪表达泛滥

近几年中国上网人数急剧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为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正确地引导广大网民,成为公安机关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网民依托自媒体对公权力的天然反抗,使得警察首当其冲成为舆论矛头的众矢之的

由于自媒体信息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流量大以及开放性、感观性、交互式等特点,使得各种声音极容易被扩散和传播。从以前的有图有真相,到今天的微视频的广泛流行,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自媒体去参与质疑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以及公安部门的执法行为[1]。

(三)网络舆论监督在实现媒体监督公权力的同时也给公安工作不断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条件

自媒体在给广大网民提供监督权和表达权的同时,也给政府权力机关的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而作为政府公权力的代表,公安机关的工作总会受到了广大网民和自媒体的关注,网络舆论监督在对公安工作形成挑战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庞大的上网群体形成的主流民意是促进公安机关改善工作的原动力。一方面,负面的互联网涉警信息使公安机关被动地对相关修正工作做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2]。

二、自媒体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一)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不够,对涉警舆情引导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关注网络舆情,应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特别是公安部门的一个工作常态,必须时刻去关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知道民众关心些什么事件和话题,哪些敏感话题最容易炒成网络上的热点舆论事件,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知道这些,势必在对外发声的时候可能会触碰到舆论敏感的神经。另外,当一个涉警舆情事件发生以后,往往有时因为缺乏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分析,从而应对失当,手忙脚乱。

(二)对涉警舆情的回应时效性差,错过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从最近两年的涉警舆情来看,往往是负面涉警信息在互联网炒热并高度发酵后,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才出面澄清,而这时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已大大遭到破坏,负面舆情只会进一步恶化。原因是涉警舆情事件发生以后,基层接到的信息基本由上级公安机关或政府部门领导层层审批,工作环节多,又没有建立好快速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致使应对迟缓,进而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显得及其被动[3]。

(三)自媒体时代舆论主体身份的虚拟化使得源头信息监管遭遇困境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者,又由于话语主体可以匿名的特点,使得一些持有不良诉求的人在网上恶意炒作成为可能,另外信息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这些都给公安机关的信息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在公安机关内部,由于民警信息意识、保密意识不强,也出现过有意或无意泄露工作秘密的问题[4]。诸如此类,复杂的信息来源带来了信息监管的难题,这使得涉警舆情的预防和引导都举步维艰。

(四)正面宣传能力不足,舆论引导水平有限,致使涉警负面舆情泛滥

公安机关一直以来都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办案上,而在自我宣传方面的能力欠缺,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一些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这大大的失去了自媒体上的广大受众,结果使公安机关的宣传工作局限在一种被动的视听范围内,缺少与媒体和民众的互动。与此同时,在公安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多以兼职人员为主,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业务培训,而如今的公安工作已经处在了高度发达的自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对今天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传统的形式单一,内容深度有限的宣传工作显然不能引导今天的舆论方向,尤其在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事件中,舆论引导工作显得非常薄弱。

三、自媒体时代做好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自媒体环境篇5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6.32.257

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迎来了信息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日常生活处处都处于自媒体环境中,每个人在这种环境中都可以制造信息并且将其传播出去,同时也可以接收信息,这样一来信息会非常快速的进行传播。我们的众多高校同样是处于自媒体环境中的,当校园中有问题发生并在网络上得以反映以后,会在互联网上快速的传播并且爆发出来,为高校带来严重的舆论危机,并且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绪带来不好的影响,使整个校园的环境变得紧张、高压,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所以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必须快速、恰当地解决舆论危机事件,找出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应对。

1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的基本特征

1.1 危机事件的敏感性和破坏性

在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自媒体可谓是无处不在,并且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非常喜欢追逐那些“负面消息”,而且高效的舆论危机事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俭学秩序等,带来严重的安全和稳定隐患。而且很多危机事件都是群体性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法不责众而更加有恃无恐,使控制和处理这些舆论危机事件变得更加困难。

1.2 危机事件可能会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变异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还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可以和传递信息,这其中自然不乏很多的虚假信息,而且受到学生思维和好奇心的影响,他们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添油加醋或者断章取义,这对于舆论危机事件来说就更加难以控制,原本的真实信息也可能会发生变异。同时当今大学生们对各种自媒体平台的使用是非常数量的,校园事件舆情在短时间内就会得到迅速的扩散和发酵,在传播过程中负面消息可能会越来越多并且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正常秩序。

2 高校应对舆论危机的防范机制

2.1 高校要利用自媒体有效地监控校园舆情

自媒体这个平台不是只有学生可以用来和分享信息,高校同样应该有效发挥出自媒体的作用,多去搜索从而了解学生对于校园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校方只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真正想法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将校园事件使用恰当的应对措施尽快合理消除,避免其形成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同样也避免有不良舆论对校园事件进行引导,导致其愈演愈烈。校方可以准备专业的信息提取系统,将其安装设置在校园网中,从而监控校园网这个信息和分享平台,在捕获到与校园事件相关内容的时候自动进行记录并且开展后续分析,掌握学生在面对校园事件的舆论数据,有效地利用自媒体平台来监控校园舆情。

2.2 高校需要建立舆论追责制度

正是因为缺乏问责机制,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和看法的时候才如此有恃无恐,因为哪怕造谣也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缺乏追责机制也导致在对学生舆论进行监控的时候,不管是教师还是主管领导都没有负起责任,加剧了舆论危机事件的发展。所以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追责机制的建立,分别针对学生、负责教师以及高层校领导,对其在自媒体环境下拥有的舆论权限进行明确,从而对自身的行为和言论进行自我控制,从源头上杜绝出现高校舆论危机事件。

具体来说,首先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实名制,这样他们在校园网上制造、传播或者分享虚假信息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的权限,从而控制自己的这些行为。同时必须要追究恶意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学生的责任,为其他同学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其次对那些负责监控舆论的教师来说,也需要进行追责制度的制定,如果他们没有尽到职责导致舆论危机事件出现并且不断加剧的话,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这些教师才会认清自己的职责并且主动到位地完成工作。最后是负责管理和解决舆论危机事件的校领导,也需要有制度对区进行追责,督促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来有效解决舆论危机事件。

2.3 高校在自媒体平台上设置官方账号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并不是只能在发生了舆论危机之后,在采用相应的策略去进行补救,而应该将自媒体平台主动利用起来,告诉学生事情的真实情况,安抚学生情绪的同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在解决措施制定出来之后要第一时间在自媒体平台上进行公布。这样一来学生接触到了真实而有效的信息,而不是被虚假信息充斥,信息接收不平衡的问题就得以解决,不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首先学校必须要建立官方账号,在微博、QQ、微信以及人人网等各个信息平台上都要有官方账号,将学校的信息、决策、制度等各方面的内容及时出去,一方面可以将真实的情况带学生,避免他们被虚假的信息舆论等错误的引导,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辟谣,对那些别有用心的舆论引导一定要坚决的否定。其次利用信息平台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利用留言平台等方式将学生的意见建议、思想状况等都收集起来,解答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并且对学生的合法利益进行有效的维护,尽可能将学生对学校产生的误解一一消除,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学校,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在遭遇了舆论危机事件的时候也会主动传播事实真相。

2.4 高校要善于利用领袖力量来对校园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一群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的群体,他们会经常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意见信息的,并且得到广泛的传播,很多时候能起到引导舆论趋势的作用。自媒体环境是相对比较特殊的,如果传播虚假信息或者错误观念的人是意见领袖,或者真实情况没有意见领袖去进行传播,那么这些真相是很难有效传播并且获得大家认可、信服的。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意见领袖在自媒体环境下发挥的作用,并且将其典范的领袖力量正确地运用起来,使用他们的公信力和传播能力将校园事件的真实情况有效地传播开来,保证舆论引导的正确程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住舆论危机不再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避免倾向性的错误舆论对校园舆论危机事件带来严重的影响最终滑入深渊无法解决。

在高校的日常事务中,可以在学生会以及普通学生中挑选一些口才良好并且拥有人格魅力的人进行培养,使其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平时也可以收集学生的意见和思想情况,并且与学校的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有效的监控学生舆论,还能够通过这些意见领袖,将校园事件的真实情况、官方的解决措施等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对真实情况和官方信息能够更加信服,从而有效地抗衡那些虚假的、有意图的信息。

2.5 高校需要主动收集学生意见,并以此为依据处理校园事件

很多高校都没有提供有效的出口,来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对学校的各种不满只能不断堆积起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出现了震荡爆发,这样一来就出现高校舆论危机。所以想要从根源上避免出现高校舆论危机,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途径能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不至于压抑学生的各种情绪,在自媒体环境的推动下也不至于有舆论危机的出现。

首先校方要在自媒体平台上提供途径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平台留言、私信等,最好可以采用匿名这种形式,这样学生释放意见的时候顾虑会比较少,能减轻他们的压力,同时这种途径下获得的学生意见是比较贴近他们真实感受的,以这些意见为基础来进行相应的工作可以更好地与学生的要求相符合,学生对学校更加满意,自然也就不会出现舆论危机事件了。其次可以多设置一些意见收集箱,学生有意见或者建议的时候可以通过写信的形式投入箱中,因为哪怕是匿名回复或者匿名私信的方式,也有学生不放心,害怕会有人利用高科技追踪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获得自己的个人信息,在提意见的时候有诸多顾虑。面对这种情况意见收集箱等方式可以增加学生表达意见的途径,学校对自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动态等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将这些作为参考意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是学校内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收集学生意见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然后反馈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看到学校是如何有效地解决校园事件的,才能化解他们在自媒体作用下发酵出来的不满情绪,避免出现高校舆论危机事件。

3 结 论

综上所述,自媒体环境下校园事件是很容易转化成舆论危机事件并且愈演愈烈的,这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学校甚至波及社会,所以我们必须投入足够的重视,从源头上有效地进行监管,避免出现高校舆论危机事件,最终保证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教学秩序不受破坏,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姚芳芳.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2]齐兴.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的应对机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37):150.

[3]陈展眉.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危机公关策略研究[J].视听,2015(5):163-165.

[4]杨礼雕.自媒体下高校危机传播的“3T”原则思考[J].华章,2013(29):146.

[5]韩芳.自媒体在高校网络舆论事件中的运用――基于对2003-2012年高校网络舆论事件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13(7):133-136.

自媒体环境篇6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育环境的复杂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使辅导员的教育主体性地位受到冲击,辅导员的既有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面临着重大考验,这需要辅导员队伍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关键词 :自媒体;高职;辅导员;职业适应力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0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01—02

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2014LSLKTZDIAN-15);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L14DSZ064);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JG14DB191)。

收稿日期:2014—12—12

作者简介:王耕(1979— ),男,辽宁义县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包伟(1984— ),男,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自媒体及其传播特点

(一)自媒体概念厘定

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由硅谷著名IT专家丹·吉尔默于2002年提出,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交互式媒体报道方式,这种报道形式的提供者不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综合了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共同思想成果,其传播方式也实现了由“点到面”向“点到点”的转变,[1]通常以博客、播客、维客、新闻聚合、论坛、即时通信等为载体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自媒体传播主体趋于大众,随着网络信息交换和信息分享技术的发展,网站传统的主体地位被动摇,每个信息参与者都可能成为信息主导者,信息传播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自媒体传播速度受时空限制较少,不同于传统媒体较长的制作周期,信息参与者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或信息,甚至实现“零时间”传播,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信息接收的及时性;自媒体传播内容可信度较差,网络环境的隐匿性使信息“鱼龙混杂”,既有经过严格审查的真实信息,也有简单的“网络移植”或“凭空捏造”,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自媒体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信息交流呈双向互动态势,每个参与者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特别是在媒体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信息交互传播更易于实现。

二、自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辅导员传统的教育主体地位减弱

在自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悄然呈现出主客体地位迁移的特点。首先,教育结构发生了变化,从现实转向虚拟,从有形转为无形,传统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说教形式更趋复杂化;其次,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学生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易于接受新的资讯,学生常是辅导员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使辅导员的“师者”权威在挑战中呈现出客体化状态;最后,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自由地发表观点,随时实现信息传送,直接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影响,也使学生呈现出主体化状态。

(二)辅导员所处的媒介环境越发复杂

媒介环境是指由各种信息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是信息传播者、接收者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自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管控模式,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热度而不惜践踏职业道德底线,通过“信息噱头”引起关注;个别商业性媒体无视社会责任,其低俗、暴力、色情的广告宣传极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处于时间、空间及资讯无障碍状态下的学生,既能随意接收外界信息,又能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创造,因此,对辅导员如何在学生“三观”教育中施加影响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辅导员接触的教育形式更为多样

在自媒体时代,学生习惯于通过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载体来关注校园热点或参与焦点问题讨论,而传统的班会、党团活动等教育形式已逐渐被替代。[2]究其原因,一是自媒体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领域,每名学生都是“麦克风”、“传话筒”,各种媒体手段满足了他们随时随地查收、信息及表达观点的需求;二是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导致了全新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产生,如“舌尖体”、“甄嬛体”等被广泛使用;三是自媒体中广泛使用的情感动画和动感图标等都要求辅导员加强对自媒体环境下教育载体的认知和掌握。

(四)辅导员既有的工作经验日趋不足

德弗勒在“媒介依赖理论”中提出:一个人越是依赖于通过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3]在网络世界中,学生更易迷失价值目标和丧失理想追求,部分学生“网络异化”严重,在网络中异常活跃、无所避讳、畅所欲言,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大为不同。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依靠以往积累的经验去面对新生代,有时也会力不从心,故而需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自媒体环境下辅导员职业适应力的培养

(一)敏锐的政治感悟力

感悟力就是感悟事物表象、特征和实质的能力,是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考与认知的能力,是一种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于辅导员来说,具备政治感悟力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能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能力。自媒体的发展必然使高校成为社会思潮、利益诉求和意识形态的集散地。[4]在这种环境下,辅导员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站稳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占领网络思想传播的制高点,通过引领网络话题,为学生答疑解惑,敏锐地洞察事件背后的本质,实现对学生“三观”的良好教育。

(二)准确的信息研判力

辅导员应具备准确的信息研判能力,要学会利用主流媒体,通过各种媒介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各种核心价值信息;提高对信息的识读、辨析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迷惑和牵制,努力为自身工作寻找准确可靠的信息辅助;学会捕捉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热点信息,消除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的非理性和消极的影响。

(三)快速的信息反应力

快速的信息反应能力是争取网络思想教育主动权的基本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辅导员应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掌握自媒体的技术技巧,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做成“隐性课程”,对学生施加积极、有效的潜在影响;同时,要把握自媒体语言传播特点和情感表达特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在学生的语言圈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动态,促进师生间的话题互动。

(四)有效的舆论引导力

自媒体互动与分享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转发”和“评论”。自媒体的互动功能使信息急速传递,极易造成观点的瞬间集中与爆发,而且也容易使信息观点产生分流的可能性。面对自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辅导员一方面要利用其传播特点,做好舆论“领航者”,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赢得话语的主动权,客观、公正地权威信息,构建掌控下的媒体舆论场;同时,要把握好热点讨论的“度”,做好舆论的“监管者”,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五)积极的网络关注力

大学生的人格完善需要在对现实社会的不断试探和选择中形成,因此,辅导员的关注度能够对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工作中,辅导员要秉持平等观念,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意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成长诉求,在互信友爱的和谐氛围中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并给予其正向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时刻关注。

参考文献]

[1]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2]朱冬香等.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3]段京肃.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自媒体环境篇7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36-03

20世纪90年代,MSN、ICQ等兼具聊天与文件传输功能的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标志着自媒体的萌芽。博客的广泛普及,标志着真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和微信的盛行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更是预示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1],也叫“个人媒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迎来了全新的自媒体时代,利用遍布全球的互联网数字平台,如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普通公众能方便地作为网络记者,分享自身的事件和观点。

在我国,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及先进理念的主体,是互联网上自媒体应用用户的重要组成群体和生力军。不过,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思想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较大,甚至在自身传播时不自觉地涉及网络虚假信息和言论。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步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个人态度的一种表达,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对象[2]。网络舆情则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是舆情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延伸。高校网络舆情特指与高校相关的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互联网传播的社会现象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总和[4]。大学生作为我国科技和文化教育的精英团体,其特色也同时表现在活跃的思维方式和对待问题多样的观点上,加之高校内互联网络平台的普及范围较大,应用广泛,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意义非凡,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深入发掘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掌握网络舆情的自身规律和内在特征,科学管理和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及特征

(一)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1.突发偶发事件的激化

这些促成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具有很大的时间不确定性和事件不可预料性。

2.国际国内热点问题

例如: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事件;牵涉国家利益及民族利益的事件。

3.牵涉自身利益的问题

如高校针对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评优评奖、组织发展、贫困生的奖助贷、后勤服务和保障、公寓管理、教学资源等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极易引发网络舆情。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化主要由自媒体环境的发展导致,因此其特点也相当鲜明。

1.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丰富性是指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将包罗万象,形式繁杂。移动互联网在近几年的发展也使得一个传统模式下不起眼的小事件都能在短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多元性是指:针对某个具体事件而言,由于在社会背景、文化程度、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的公众产生不同的态度和看法[4]。这些态度和看法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基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尚未成熟,可能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某些片面化和情绪化,甚至是不良的言论和思想的左右。

2.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舆论活动的开放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舆论的参与主体地位均等,且不受时间、媒体介质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3.传播时效的即时互动性和快速扩散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较,互联网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网络舆论主体能实时地从互联网上、获取、评论和转载信息,因此使得网络舆论的出现和影响范围不可预估。

4.表达内容的情绪化和非理性

针对国内高校而言,学业、就业等现实问题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从而造成某些大学生产生迷茫、焦躁甚至不满等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解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宣泄的工具,使得很多情绪化和消极的、非理性的言论迅速滋生[5]。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状况,按照“管理”的构成要素,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6]。

(一)网络舆情管理目的不清晰

这个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的行政体制的考核方式息息相关,大部分高校在对待网络舆情问题时,常采用减小事态影响,隔离问题传播,私下内部处理等方式,争取将问题压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这种以压为主的方式反而会导致大众无法了解事件的根本原因,对事件妄加猜测,从而埋下重大的隐患,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混乱

缺乏专职的主管机构是现阶段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所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很多高校均没有设立网络舆情监控的机构建制,或是由校内其他部门分管或协管,管理职责也不明确。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混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缺乏专门的管理制度,势必造成管理人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行动规范,也无法形成强而有力的执行能力。

2.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人员构成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采取的都是校内管理人员兼职分管的方式,岗位的不合理、分工的不明确、工作性质的不适应、事件处理的不及时等都很难让管理人员扎扎实实地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3.缺乏足够的资源和体制支持

参照国内现状,大部分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的基础人员分管和兼管方式居多,也造成了权限不明确,或是权限过低,无法在第一时间调取足够的资源响应网络舆情事件,从而影响事件处理的进程。

(三)管理对象认识不全面且管理方法不科学

现阶段,国内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对象的认识基本都着眼于大学生和网络服务平台上,认识水平尚不到位。

1.管理对象的范围

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和受众均是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要素,在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时,不应只关注大学生级网络服务平台,还应该充分研究其他细分要素的影响。

2.管理对象的管理问题

一是针对传播者要素。我国现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的学生管理方法,配套的教师的网络培训,足够的管理人员水平和管理覆盖面。

二是针对传播渠道要素。使用门槛较低是大多数国内现行自媒体网站的优势,但同时也会造成信息的真假难辨。如何对筛除网络舆情中的虚假信息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针对受众要素。正确把握高校和数字信息手中之间的关系,合理引导受众本身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思考同样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自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和传统舆论不同,由于网络舆论的基础平台――自媒体环境本身简便易用的特点,互联网上滋生了大量不负责的言论以及危险言论,这些言论一旦未加监管地广泛传播,甚至会导致舆论危机。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者和受众,尚未成熟的心理状态造成了大学生群体不具备较高的是非辨别能力,更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和蛊惑。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对现阶段的高校至关重要。

(一)更新管理理念,拓展管理思路

要想管理提升,必须理念先行。扎实有效地推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首先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理念,其次才是掌握管理方法,指导管理行为。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想更好地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必须主动接受新观念,加大对自媒体的重视程度,深入研究自媒体的信息载体,树立通过自媒体进行舆情监控的新理念,并积极搭建自媒体舆情管理平台,才能抢占网络舆情管理的制高点,最终实现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要想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管理水平,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熟练、分工明确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一支高效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主要包含以下分工。

1.舆情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工作是舆情管理的基础工作,具有较高的相关业务水平的信息收集队伍能使基础更加牢固。

2.舆情信息研判

为了应对当前互联网环境内巨大的数据量,舆情信息研判人员除了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外,还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的网络流行用语、符号等。

3.打造高素质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指的是在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一名高素质的舆论领袖在大众传播和公众之间可以起到巨大的中介和过滤作用,其观点也会对公众产生深刻的影响[4]。于是,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舆论“领袖”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至关重要。

(三)加强舆论引导,促进舆论管理

在自媒体发展到现阶段,国内高校中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已经形成了共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如何合理融汇和正确引导两种不同的舆论场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工作。

1.搭建高校自媒体官方平台

高校应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通过搭建自媒体官方平台的方式主动公众关注的各种热点、焦点以及难点的舆情,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抢占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官方平台获取公众的及时反馈,了解公众的真实感受。

2.加大信息公力度

基于互联网的高速性和方便性,网络数据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也非常广,一旦没有及时辟谣,不负责言论及不实言论传播所造成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因此,如果高校中使用公开透明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会使这些谣言变为无根之木而失去传播的源头,从而把握舆论的主动权。

3.注重发挥官方舆论和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

对高校网络舆论管理而言,官方舆论平台和网络舆论平台均同等重要,必须在两个平台都对舆论导向加以正确引导,共同发挥两个平台的作用,不能顾此失彼。

(四)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处置能力

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高校已无法再继续延续传统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模式,而是需要建立的一种新的舆情危机管理机制来达到“网上网下”的联动。

1.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是预防不良事件的最有效措施。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信息收集和研判的功能,敏锐地发现风险舆论影响并及时引导,预防舆论风险的产生。

2.快速响应

当发生了网络舆论危机时,高校网络舆论管理部门应迅速做出响应,网上通过进行舆情信息的搜集,网下调度部门资源深入学生走访,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舆情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

3.及时应对

及时通过官方自媒体平台和民间自媒体平台对舆情进行回复和引导。

4.认真总结

渡过舆情危机以后,应积极分析,努力消除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时处理遗留问题,并认真总结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脚踏实地,下大力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业务水平,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导向,全面提升管理力度,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的校园和网络,真正实现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褚建军.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管理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2]袁富红.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12(14).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52.

[4]黄素君,毕晓光.浅谈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J].中国报业,2012(16).

自媒体环境篇8

关键词:政府机构;自媒体环境;社会主导价值观;传统主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23-02

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主导价值观起着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整合社会多元价值观体系,确立社会观念文化的正确导向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有论者将中国社会当前的主导价值观归纳为“社会正义、市场公正、民族大义”[1]。因此,我们构建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实现社会正义、市场公正和民族大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不断加大。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和新闻的制造者,这种以个人传播为主体的自媒体时代,为政府机构有效引导主导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存在的弊病

自媒体时代,发帖、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介时代传播者对信息的垄断,任何人都有可能利用新媒介成为独立的记者或媒体,及时地自己获得的信息并对其他草根民众所信息表态和评价。和传统媒介时代相比,自媒体时代无疑具有多项不言而喻的优势,平等、快速、同向,使得新闻自由更加脚踏实地,但是,这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

其一,信息接触追求极端化导致侵权问题丛生。铜须门事件、虐猫女事件、死亡博客事件,虽然许多网民的初衷是好的,但无休止的人肉搜索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也引发了社会大众和业界人士的不满[2]。而网络上大量聚焦“富二代”、“权二代”、“星二代”,并对其奢侈放纵生活过渡渲染性的传播,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二,信息解码偏差导致传播偏向。由于信息传播源头的多样性和公众素质的良莠不齐,自媒体信息往往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滋生谣言让人惴惴不安。自媒体时代的公众较之传统媒体时代的公众更加盲目和焦躁。2011年6月,因郭美美炫富所引发的人们对慈善部门红十字会关注。本来私人炫富和红十字会是风马牛不相及,但郭美美使两者产生了关联,引发了公众对官办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从而群情激奋,对于公益事业的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打击。

可见,网民群体的非理性最终将导向“网络暴力”。客观来说,对网民非理性乃至“仇官”、“仇富”的指责,并不能涵盖网民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网民新闻评论是网友在新闻事件后的自发评价,其中相互攻讦以至谩骂者有之,无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者亦不乏其人。然部分网民所表现出的思考与言说能力甚为突出,其言论与社会主流价值也有较高的匹配程度。综观网民的诉求,亦是冀望于在既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纾解社会矛盾” [3]。可见,在现有法律法规政策的范围内,公众利用自媒体这样一种否定的方式对某种思想、行为、观点进行系统和合乎逻辑的评价,这种否定式的评价意见是有利于社会多种声音的争鸣,从长远看是有利于社会民主、正义程度的提高。然而在自媒体从自发到自觉的成长裂变过程中出现的低俗、媚俗和泛娱乐化的思想“毒瘤”则对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进行消解。所以,政府机构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才能有效地巩固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二、政府机构引导主导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创新

自媒体环境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etwork teaching mode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show great advantages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Beginning from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mode. Besides, some teaching approaches that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autonomous learning capability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multimedia network;teaching mode;autonomous learning

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提出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学习,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1]提出多媒体网络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标志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并建议“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撑,使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2005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各高校开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资源以及多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

一、自主学习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语学习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客观的,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它强调精熟学习(mastery learning) , 保证学习者在真正掌握某个学习项目之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项目学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既要重视外部刺激和外在反应,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它认为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刺激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变化。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都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迁移,强调“教”,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中心主导地位。现代建构主义作为“教育中的新认识论”问题,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存在个性化差异,学习结果是不可预知的,因此教学要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它强调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由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是以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主要具备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三个特征。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个性化学习,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创建个人意义的理念,以及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思想,即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估的重要性。国内外教育界越来越意识到“语言教学的实质不是向学生机械地传授语言本身的规律,而是要创造适于语言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为学生主动地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提供便利”。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突出学习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学习者自己对自己负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的现状使得自主学习这一学习理念在外语教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教育变革。Holec 是这样界定的: 学习者自主就是学生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习得过程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3]因此,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学习者必须有能力负责管理学习;第二,必须有一个学习机构,从而,学生能够在这个机构里自己支配学习。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1)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2)通过创造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4]

自媒体环境篇10

摘 要:随着博客、微博、个人主页等网络媒体日益深入生活,个人获取、信息更加便捷,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大众传播在自媒体时代有了新的面貌,曾经适用于传统媒体的“拟态环境”理论也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通过思考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发展情况,试图揣摩“拟态环境”的现状,把握自媒体传播的趋势。

关键词:自媒体;拟态环境;微博

一、简述拟态环境理论

(一)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传播学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192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在李普曼看来,拟态环境是由传播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插入的“信息环境”。它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是现实环境被传播媒介重新组合之后的产物。二是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分裂,而是建立在现实环境之上,融合于现实环境之中。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影响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与此同时影响人的现实行为。他说在书中写道:“人们的行为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如果见诸行为,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为发生的真实环境中”[1]。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经过媒体加工后产生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现代社会人们鲜有机会和客观现实直接接触,取而代之的是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生成过程即媒体加工客观现实的过程,受众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现实本身来看待。李普曼指出了与此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当传播媒介被权力集团俘虏,成为在利益驱使下的代言人,误导受众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将对舆论环境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情况既是如此,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拟态环境来认识现实。李普曼说,“现实环境总体上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然而我们必须在那种环境(现实环境)中行动,就必须以一个简单的多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借助媒介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的“拟态环境”思想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提出的“信息环境”,亦指拟态环境,认为“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再现的环境”[2]。

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概念是拟态环境概念的延伸,也称作“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他指出,大众传播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差别很大,但由于人们长期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些行为作用于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越来越被赋予“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拟态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二、自媒体语境下的拟态环境

(一)自媒体的传播特性

“自媒体”一说来自于2002年丹·吉尔默(DanGillmor)提出的“新闻媒体3.0”的概念。他提出,1.0是指平面媒体、广播等传统媒体(oldmedia),2.0指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newmedia),3.0主要是以博客、微博、个人主页、即时通讯工具等构成的自媒体(wemedia)[3]。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两位联合发表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自媒体托管平台是腾讯Qzone和新浪微博。这其中,微博无疑是自媒体家族的新贵。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大部分微博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即时分享信息。迅捷方便的体验与即时交互的特性让微博的使用群迅速扩大,《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以腾讯、新浪为代表的微博用户已突破1.8亿人。

从自媒体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来看,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传统媒体是以单向传播为主,传者是占主动地位的,对信息进行了把关,受众扮演的角色单一,所接受到的都是经过加工以后的信息,因此受众会受到媒体的控制。自媒体是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微博加入到自媒体时代,更加将自媒体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过著名的“5W”过程模式,即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和环节组成。自媒体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同时通过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反馈的速度是任何媒介不能比拟的,往往加速甚至打乱了这个循环。

(二)自媒体对拟态环境的影响

1.受众地位的改变对拟态环境的影响

马尔库塞提出,在发达工业社会,个人需求在表面的真实背后其实是一种虚假的需求,即是指那些因特殊的社会利益而强加给个人的需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操纵了虚假的需求,提供了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并用虚假的意识束缚民众。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采访报道的过程一直被掌握强大资源的新闻机构选择性的加工,大众传播的过程成为垄断的工业生产与销售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大众传播媒介营造拟态环境的独家权威。在今天,虽然大众传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自媒体的大众互播模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自媒体的发展使传播者和受众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尤其表现在微博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同时又都是信息的参与者与受众。微博带来的不仅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微博这一亩三分地上,大众日渐代替传统的媒介机构,成为传播主体。此处需注意的是,传播主体的位移并不代表受众翻身解放。有人认为传播主体的位移代表着传播理念的平等,并认为自媒体的信息交流是自由的协商与博弈的过程,摆脱了拟态环境的束缚,对此笔者并不认同。传播主体的模糊或位移,只是移除了大众传播媒介营造拟态环境的权威性,将权力散发给自媒体。自媒体将信息传播碎片化,复杂的信息源带来大量的信息但并不可靠。往往一条消息出现不到24小时就会被辟谣,谣言却还在传播,因此又导致信息流的混乱和失控。丰富的信息让受众无从考证也不愿考证,因而失去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仅凭表面内容判断是非,用情绪化的语言甚至粗话发泄情感。因此拟态环境依然存在,对现实环境的影响也更加复杂和敏感。

2.自媒体“探照灯”照亮的民主

李普曼曾将报刊比做探照灯,“不停的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暗处带到人们的视域内”。现在同样可以把这个比喻放在自媒体的语境下,微博里的“探照灯”即微博中的贵族,精英微博。精英微博的所有者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为公众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如政府公职人员、明星、文学家、科学家、知名学者等等。自称“微博控”的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在接受采访时说,“粉丝达到一万人就相当于办一份杂志,达到十万人就相当于办一份报纸。”听起来夸张,却也反映了话语权分配不均的问题。话语权不仅指某人在某时某地自由的表达了某些思想,更是指思想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精英微博粉丝众多,言论覆盖面也广,就像探照灯,亮度大且引人注目。那么没有动辄几万粉丝关注的草根微博,和“探照灯”相比只能算是人微言轻的“手电筒”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足140字的微博尚未发亮就会被信息洪流冲走,看似平等的草根和精英仍然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在传播学中,经常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被称作意见领袖。微博上的意见领袖们信息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粉丝们一哄而上,又是转发又是评论甚至会去相关人士的微博上留言或谩骂。这种群体非理性的行为不是自由民主的体现,主观上是情绪发泄,客观看来是视线被动转移,更是对自身话语权的践踏。精英微博比草根微博更有权力制造拟态环境,草根微博则应更具批判精神才不会被轻易操纵。

3.拟态环境加速环境化

传统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对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产生了很大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实环境,但由于传播模式的限制,受众对于其营造的拟态环境只能被动接受,使其影响力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自媒体营造拟态环境的特点表现在新和快两方面。首先,由于自媒体的互播特性,新的拟态环境是一个可供受众参与其中,信息互动的环境。自媒体拥有现实身份,更加贴近现实环境,参与起来也更加方便;自媒体审查制度更为宽松,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主权,于是成为人们离开现实环境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其次,自媒体的即时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拟态环境的生成过程,并从侧面丰富了信息量。

基于此,自媒体信息表现出数量庞杂、种类繁多、筛选困难等特点。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表面上看自媒体优秀的机制和庞大信息量有利于满足人们的信息需要,会摧毁传统媒体建设的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真相。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浩若烟海的信息流当中无法做出有效地选择。不仅如此,自媒体和现实之间紧密的关系——比如每一个微博都有实名使用者——进一步加深了拟态环境对现实环境的影响:虚拟社区和现实社会都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难言孰轻孰重,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交叉并行,拟态环境在自媒体时代环境化的速度比以往更快了。

参考文献

[1] 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