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学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18 17:40:58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中医康复;优势;特点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11-01

中医是我国的医学国粹,其中中医康复医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代医学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医疗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正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康复学。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老龄化进展变快,中医康复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优势也日渐明显,它必然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中医康复学的概述和特点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康复医学是用医学手段达到预防、恢复或代偿患者的功能障碍伪目的的医学分支学科。在医学手段中,以应用物理因子为主。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疾病引发的功能障碍,应用评估和康复等手段,达到使病人回归社会的目的。

1.1 康复医学的对象: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主要是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各类残疾者,各种慢性病患者,有老年病的人群。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康复医学学科,但有中医的康复疗法的理论和丰富实践。“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解:“康,安也”《尔雅释言》解:“复,反也。”是指恢复平安、健康,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复,非指现代的康复医学。中医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功法训练、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 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修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属于第四医学(康复医学)。

1.2 中医康复的基本观点:中医康复有一个显著的基本观点——整体康复观。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即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形神兼顾,全面康复的观点。第二个基本观点是功能康复观,强调加强或恢复脏腑组织功能,加强或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功能补偿的观点。第三,康复预防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强调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1.3 中医康复疗法的组成:传统康复疗法有两大部分组成,内治法,即内服药物;外治法,包括药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手法功法外治法。

1.4 中医康复疗法特点:中医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立体的,将健康与疾病看做一个整体,对于人体的认识着重于功能,因此康复的重点也在于功能的康复。中医治病主张综合治疗,内外兼顾。中医重视外治法,针法,手法,功法等,特色鲜明。

2 中医康复学的优势

中医康复学有其特点也有其特有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它强调整体康复与辩证康复相结合。一般疾病引发的或者事故引发的身体障碍多是局部障碍,中医康复疗法将局部的功能障碍从整体出发,采取全面康复措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次,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不急功近利,从顺其自然、适应社会中求得个体的康复。强调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最后,康复学继承中医的重要的辨证思想,辨证是康复的前提和依据。采用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的个体化辨证康复。中医康复学第二个重要的优势是形体康复于情志康复相结合,这是相比于西医较显著的特点。西医通常会根据功能体质也进行修复或者训练,但常常忽略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中医康复强调“形神合一“,功能康复即是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用病患者的强大意志力来支配身体的行动;强调”形神兼养“,是既有一套形体康复的手段,又有一套情志康复的手段。注重病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康复。最后一个优势在于自然康复和药物康复相结合。中医的治疗手法多样化是其特点之一,在中医康复上,内服药物和外治手法相结合使得病患者的康复更加容易。内服药物以外还注重饮食疗法,外治手法上包括针灸、推拿、功法训练等多种措施。

3 中医康复学的现状

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有着学术观点(全面康复的整体观念)相同的共同点,治疗理念也较接近(被动和主动),也有着相似的运动疗法。但中医康复指导思想源于中医治疗理念,特色鲜明。中医康复主要适应病证的病机主要是不外虚实两端,虚在脏腑气血津液不足,实在痰饮淤血停滞。这些病证的主要病理是由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导致的。使用中医康复学治疗需要有确定的康复指证,例如疾病或意外损伤后,留有残疾或脏腑组织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者;慢性病证或疾病缓解期;病人体弱,活动受限,生活自理困难者;临床治疗的后期或疾病愈后,仍有不适症状者,或理化检查仍不稳定者;手术后或放疗、化疗后有并发症或其他不适者。康复应用动静结合、药食结合、内治于外治结合、调神与养形结合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调摄情志法、娱乐法、传统体育法、自然沐浴法、针灸推拿法、饮食法、药物法等,其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技术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可由病人自身或者其家属或基层医务人员来完成,适合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中医康复学也得到了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医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全国各地中医药类院校都开设了针灸、推拿、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培养中医康复学人才充实各地中医康复医疗机构。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康复学,其学科的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科带头人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来提高中医康复学人才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有关专著杂志也相继出版,如《中医康复学》等。

但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了解中医康复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例如,中风病人中医康复理论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早期康复意识仍需要加强,多数中风病人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只重视了生命体征的抢救,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给后期肢体功能的回复造成极大困难。现在关于中医康复学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需要增强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另外,要注重对疗效评定标准的统一,国际上公认的疗效评估方法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这些问题都要在学科实践中得到解决。

4 中医康复学的进展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康复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15-01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围绕培养目标定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启发学生临床康复思维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和现代康复治疗技能的双重训练,将中国传统医学和康复医学理论方法融会贯通,培养具有良好的康复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2.1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系统性,重视中国传统医学、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专业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互交融互补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整体观和辨证观的运用。临床课程减少病理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课时,增加中医基础学、神经病学等课程,重点突出康复评定、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疗法(ST)、中医传统康复、临床康复等必修课程。注重中医传统康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加强康复实践技能培训,强化学生针灸推拿的理论和技能,充分发挥和凸显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

进一步优化康复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必修课、选修课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达到1∶1-1.5,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并重。结合康复治疗技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为学生讲授能够满足毕业后进行专业技能考试和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内容,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开展相关实践操作培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工作,又能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2.2教学内容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适当删减单纯的康复理论内容,增加学生提问和师生互动环节;增加典型病例讨论内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康复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如观看图片、影像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课程教学的优化:实践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由1名教师示教,2-3位教师分别指导实践,确保实践的效果;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增加病例讨论内容,让学生理解临床康复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前往医院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增加见习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形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场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教师尽己所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并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贯穿其中。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观看图片、视频录像等,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教学网站及师生互动平台,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等相关内容上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行选择预习、练习和复习内容,进一步形象、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有效地弥补实验条件不足、课时量少等方面的缺陷。

4教材建设和改革

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目前了解情况看,高水平的教材相对缺乏,特别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特色的专业教材非常少。目前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人卫版的康复医学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材,包括《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评定学》、《运动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物理因子治疗学》、《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社区康复学》等。但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5考核机制的改革

在考核机制的改革中,应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取消以单纯期末考试闭卷的成绩作为总成绩的考核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制,重视和突出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机制上,将平时测试(课堂提问、作业评分等)、实践考试、笔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依据教学大纲课时分布比例,综合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等计算出总评成绩。在操作考试中,应该体现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笔试中,从题库中抽取考题,实施教考分离,尽量避免人为命题出现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使考核机制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6结语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的医学学科,既要重视引进现代康复技术,也要重视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加强中医传统特色康复,推进康复治疗技术的创新。目前,中医传统康复的一些治疗技术已为国外康复医学界所接受,在实践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学科体系也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特点。

我校作为陕西省较早开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已经积累了一些康复专业培养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方面,充分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课程相结合,着重康复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融合,着力培养具有中医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医学特色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中医特色康复成为康复治疗技术的新突破。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漫长的工作,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任重而道远。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中医康复疗法;现代康复;联系

引言

中医康复疗法以其“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近年来在国内以及国际医学界备受所重视、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之后,已有迅速的进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更为提高,中西医结合式的康复疗法也备受医学界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与中医康复疗法的内涵与外延

1.中医的精髓

中医以人体为整体,以气元论,天人合一、五运六气、脏象经络的形与神具及整体恒动的理论作为约定俗成的指导思想,以直观洞察为主要思维方式,以取类比象为演绎形式,以精、气、神为人体生命三宝,将人体内气系统如精、气、神和外气系统如自然、社会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辩正论治为临床诊疗技艺,以证侯为调治目标。

2.中医康复疗法的主旨

中医康复疗法是结合疾病后期机体处于正虚状态及器质、功能同步损伤的特点,从而确立顺应自然、调摄阴阳、益气养形、积精全神、谨慎起居、形神共养、动静适宜、精气流通、协调脏腑、通调经络、养正祛邪、综合调理的康复原则,以使病残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或重建为着眼点,以病残者恢复正常、回归社会、同健康人平等地分享社会与经济发展成果为实现目的。

3.中医康复疗法的精神

中医康复疗法将冶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融于一体,尤其强调医疗康复的作用,即以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医疗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主要康复手段。不仅具备现代康复医学所强调的多科性、广泛性和社会性,而且充分体现了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特点,不仅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延寿作为自己与疾病做斗争的方式,而且也把残废和残疾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作为自己的目的指向。

二、现代康复医学的内涵与外延

1.现代康复医学的简述

1947年,康复医学被美国医学界正式承认,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研究;1960年,康复医学成立了世界性的国际康复医学学会;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康复医学”命名为“康复医学是综合地、协调地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达到最好的工作能力与功能”;近年,对国内外对康复公认的提法为“康复是应用所有的措施,减轻残疾和残疾所带来的后果,使残疾和残疾者能够重新参加到社会中去。”

2.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思想

西方对康复医学的认识是“康复医学是应用所有的措施,减轻残疾和残废所带来的后果,使残疾和残废者能够重新参加到社会生活中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医学的康复并非单纯的医疗,而是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在内的全面康复。

3.现代康复治疗的规程

康复治疗应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然后根据其康复需要与客观条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通常以康复医师为主导,康复专业治疗师和相关临床医学科研人员共同协作或组成一个康复治疗组来完成,并在治疗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病、伤、残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小结、调整治疗方案,直到治疗结束时为止。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假肢与矫形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四大技术。

三、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联系

1.内容的异同

共同之处,康复医疗时针对病人的整体,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体育治疗、物理治疗等等,毋庸赘述。不同之处,是由两种“康复”方式的不同的义而引起,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有特定的涵义,它针对于一种经过治疗也不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而言;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康复”范围较广,包括经治疗后也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而言,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康复”似乎可以理解为“恢复”。

2.康复措施的差别

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在内的全面康复;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侧重于医疗康复,而对功能评定、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康复工程等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在促使患者回归社会,重新参加到社会生活中去,自食其力,创造物质财富,并同健康人平等地分享社会与经济发展成果的方面缺少具体措施。

3.发展阶段的不同

两者的康复对象和具体的康复医疗法也有一定的区别。如以康复疗法而言,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疗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疗法、饮食疗法、体育疗法、作业疗法、心理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与语言训练等方面;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则主要有针灸、按摩推拿、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药物、心理治疗等疗法。

4.康复对象的异同

世界康复界认为康复医疗的对象主要有十一种疾病,即心脑血管病;慢性肺病;慢性疼痛;老年病,神经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包括意外事故);肿瘤;慢性胃肠道疾病;精神疾患;酒精、药物滥用成瘾;大量吸烟。后三种疾病尚未成为严重问题,康复医疗对象主要是前八种。

四、结束语

综前所述,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在康复医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了有效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必须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和现在康复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医者仁心”的行医理念投入医护工作,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 医教结合 康复治疗 课程体系 课程实施

分类号 G760

1 缘起

“医教结合”成为热点是这几年的事情。从2009年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医教结合”的实验,到201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特殊教育处的谢敬仁处长发表《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和探索》,特教行业里掀起了一波探索“医教结合”的高潮。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做了“医教结合”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在实践中“医”和“教”怎么结合,已经进行“医教结合”的学校所总结出的经验是否有推广价值,尚需进行剖析探讨。教育部提出的是“医”和“教”有机结合。怎样才算是有机结合,教育部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和范例,对此各个学校还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医教结合”方式进行总结探究,认清相关实践方式的价值,判断这些方式对学生是否真正有意义、有推广的价值,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般而言,一种教育思想,一项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会反映到课程上,具体而言就是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问题。考察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方式,可以了解“医教结合”的状况。剖析各学校“医教结合”方式的长处与不足,可以从中总结出值得各特殊教育学校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2 国内“医教结合”课程实施现状

自“医教结合”的口号提出来后,不少特殊学校对如何在校内进行“医教结合”进行了一番实验探索,对课程进行了一番改革,籍此实施“医教结合”。就现有文献来看,国内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的实施,大体上来看,主要有两种实施方式。

2.1 以“医”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式

这种做法的理念是尽最大的可能实施康复训练,试图在每一节课都把“医”融合进来。康复训练课、感觉运动课融合康复治疗在里面,音乐课融合康复医疗在里面,数学课、语文课也是融合康复医疗在里面。已经有特殊教育学校从这种理念出发进行了一些实践,并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哈尔滨燎原学校试图将“医”和“教”运用整合在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生活数学和康复训练等学科教学中。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声称已经摸索出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康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方式,认为(对脑瘫学生)除了设置专业的康复课,还要始终坚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康复训练。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的于文和张瑶同志甚至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康复。要将康复训练目标与学生的单元活动目标有机结合,在活动式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语言、动作等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锻炼。照此看来,实施这种理念的有关单位认为康复训练在学校工作中应该占主要地位,至少与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此实施教育,看来似乎已经做到了教育教学与康复医疗的结合。然而这是否达到教育部所说的“有机结合”,这种做法是否有推广价值还值得讨论。

在每一节课都能兼顾到学生教育和康复的需要,确实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然而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的理念应该注重于提升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围绕学生康复治疗来设计课程。围绕学生康复治疗设计活动,是医院和康复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殊学校课程在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方面着力的时候,是否一定能兼顾到康复治疗的方面呢?一味强调治疗的课程,在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增强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方面,会不会顾此失彼呢?比如数学课堂上掰手指数数,是一种数学能力,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细活动的训练,但是否能因为这点把数学课停滞在只训练学生手指精细活动而忽视学生逻辑思维以及生活中使用数学的需要呢?

研究者指出,残疾政策集中于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和收养照顾服务,通过治疗、救助与有限的教育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是典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在西方,这种模式已经落伍,由集中于主流社会与公共服务体系平等接纳残疾人,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消除社会歧视与环境障碍,维护残疾人平等参与的权利并促进其相关能力的发展的“权利”模式所取代。

一味强调康复治疗的“医教结合”模式,正是属于上述的带有救济性的福利模式。实施这种“医教结合”的学校,过于关注残疾孩子的缺陷,而忽视了残疾孩子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一面。

2.2 以“教”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式

“医教结合”制度下,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是以学科教学为主,学科教学只管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进度进行,在落实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另外开设康复训练课程。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基本上是把康复训练看作教学的一种辅助活动,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上海市闸北区启慧学校认为,坚持“医教结合”就是要在认真落实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开设运动康复教育、感觉统合康复教育、音乐康复教育、言语语言康复教育、行为训练等康复类的补偿性课程。该校的康复类课程开展也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永和医院华山分院、上海闸北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等机构专家和学者的指导。

笔者所在的特殊教育学校,是“广东省特殊教育基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实验基地”、“中国特奥培训基地”,现有65个教学班,有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脑瘫5类残疾学生776人,其中智障、自闭症、脑瘫学生都是属于中重度残疾学生,对康复治疗的需要比较大,也在“医教结合”课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校以道德、文化、科学教育为中心,以身体、心理康复为基础,强化就业训练,培养学生“自尊自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立志成才”的品质,努力为残疾学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打好基础。学校的课程结构主要参照教育部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学校“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选择性课程上。除了选择课程,校方并没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学生的康复训练需要。近年来学校除了大力引进康复医疗类人才外,还积极让教师参与各种康复培训,以提升教师进行康复性训练的水平。此外,残联还有“送医到校”项目,派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到校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

相对于以“医”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式,实施这种理念的学校所考虑的内容不太复杂,基本上都是在基础学科教学之外安排康复训练课,由教师或者康复治疗师在康复训练课上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相对而言,这种实施方式能减轻教师负担以及压力,使教学成为教师所需考虑的首要问题,把康复训练的任务交由有资质的相关人员。实施这种“医教结合”,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残联、医疗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校方也需要有熟知康复医疗手段的相关人才,以便于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3 “医教结合”实施方式的探讨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在“医教结合”理念下的培智学校课程应该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康复训练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包括:运动康复、感知觉康复、认知康复、言语语言康复、作业康复、生活技能康复等,这类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艺术、活动等,这类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包括: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或升入职业培训机构作准备的各类劳动知识与技能,这类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按这种理念,“医”并不需要存在于每堂课,而可以到专门的康复训练课中再进行,如此一来康复训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活动,教学始终是特殊学校的中心工作。从特殊教育学校的现实来看,实施这种“医教结合”教育理念只需要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做到,并不涉及课程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切合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学校当前的实际。

上海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项目的所在地。上海的“医教结合”理念反映在课程方面,主要是为康复课程实施的集体训练,也有在个训开展时候的个别康复。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训练、运动康复、感知觉训练、行为情绪辅导、听觉语言康复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海市的“医”是由特教康复、保健教师负责所处特教机构内学生的康复、保健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实施。上海并没有在学科教学的时候进行“医教结合”,而是专门有康复课程和个别训练。这样看来,上海的做法与上述研究者的理念较为一致,把康复训练单独列出来,使得康复训练与教学不至于互相影响互相干扰。

在教育较为发达,同为华人圈的新加坡,他们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现出相当大的“医教结合”的思想,相关的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的特殊教育课程在架构上归纳起来有三大类:(1)功能性课程;(2)辅助课程活动;(3)以康复训练为主的专业服务。功能性课程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实用文化课、生活技能课、美育及体育。辅助课程活动的设置旨在进一步推动功能性课程的落实、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及优势发展的需要。具体包括:游泳、戏剧表演、歌唱表演、工艺制作、野外活动、童子军等活动。康复训练专业服务则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及家庭康复与教育指导,补偿学生的身心缺陷,服务项目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语言治疗等。三类课程以功能性课程为核心,其他两类为辅助,三者相互联系,互相补充。他们主要在开设文化教育类课程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课程,开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语言治疗、音乐治疗、社工服务以及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和相关支持。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新加坡的特教课程体系也是以教育教学为主,康复训练只是教育教学的一个补充,并不是特殊学校所考虑的最重要内容。

在2007年教育部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课程设置原则就强调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这点,提出“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乍一看,似乎是在呼吁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康复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部分还指出“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

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20%~3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就充分说明,作为一般性课程的学科教学还是应该按照自身的逻辑与规律进行,康复训练不应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

4 结论

从上面的论述,结合培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当前的实际来看,在每节课都进行“医教结合”恐怕只是一个美丽的幻影。培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学校机构,中心工作应该是教学,康复治疗只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工作。把康复训练工作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显然是抹杀了学校作为教育场所的基本属性。

4.1 以康复为中心的“医教结合”制度存在实施障碍

能在每一节课都进行康复医疗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在实践中,是否有可能在每一节课都巧妙地把康复医疗结合进来?学校的人力资源能不能达到每一节课都设计好并实施相应的康复医疗?相关的康复治疗仪器是否足够让每一个班每一节课都能进行康复医疗?这些恐怕都是难解的问题。

在当前以班级教学为主的特殊教育中,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同一班的学生需要的康复医疗并不一样,有些学生需要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有些学生需要进行运动协调感方面的训练。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每一节课中所设计的康复训练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

从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学科教学有自己的逻辑结构以及规律,不能为“医”而“医”。不能因为学科中某些内容可能会发展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不断重复这部分内容。毕竟学科教学是提升学生智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过于注重康复训练,忽略了学科教学,将使学生缺乏融入社会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始终为“圈养”的人从而丧失了生活质量。

从学校的定位来看。为“医”而“医”会从根本上丧失学校作为教育主要场所的基本定位,从而使学校沦为不入流的康复训练机构、医疗机构。

从人力资源的配置上来看,学校教师所接受的训练都是如何成为教书育人的教育者,而不是成为理疗师。有学者更尖锐地指出,特殊教育教师既从事点医疗干预,又能进行教学服务其实是一种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且不切实际的奢望。因此,指望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设计并实施“医教结合”只是为难教师,从而产生更多形式主义上的、而实际上对学生毫无裨益反而浪费师生时间与精力的“医教结合”教学方式。

4.2 “医”在特殊教育当中的现实定位

在我们大陆,培智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中度、重度的智力障碍、脑瘫或自闭症孩子。毫无疑问,他们有康复治疗的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康复治疗并不能让他们变成普通人,也不会让他们掌握普通人所具有的所有语言、交往或者动作技能,唯有教育才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医教结合”而把“教”放在次要位置。更不能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医”而强行在教学当中插入“医”。这种做法实质上是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使学校工作陷入主次不分的泥潭。有学者甚至提出“医教结合”是历史的退步,是对特殊教育本质的歪曲。由此,应当牢牢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把“医”置于教育的辅助地位。

4.3 学校中合理的“医教结合”方式

实施“医教结合”制度较为合理的方法应该是,按照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必修课该上课时候上课,该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不必殚心竭智地把“医”放到普通课堂。实际上,按照一天6个课时,一周五天来算,一周有30个课时。课程方案中的20%~30%的选择性课程,就有了6~9个课时选择性课程。这就保证了至少每天都有一个课时可以用于学生的身心康复训练或者潜能开发。如果再加上每天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实际上每天都可以抽出2个课时用于学生的康复训练。弹性较大的选修课安排中可以安排多些时间进行康复训练。如果有更多的康复训练要求,还可以利用每天下午下课后的课余活动时间进行。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康复;住院

医师肌电图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等检测仍无法取代的检查技术[1]。不仅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掌握肌电图检查,康复科医师,特别是从事神经康复的医师,也应该将肌电图作为必备专业技能进行学习,从而更精准地评估神经肌肉疾病及肢体功能状态[2]。通过肌电图检查,康复医师能够判断神经损伤的性质、严重程度,还能了解损伤是处于急性期、进展期、慢性期还是恢复期,对于明确患者功能的状态、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估康复疗效及判断预后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作者从带教老师的角度,就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肌电图中的带教体会与思考进行分析。

1康复医师肌电图培训现状

随着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肌电图在康复科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也逐步受到重视。我院于2004年开始进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大纲要求康复住院医师在第1年时必须在肌电图检查室轮转1个月,要求掌握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诱发电位,并至少完成10个案例的检查和报告。2007年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制定的《中国专科医师(康复医学科)培训细则》要求康复住院医师在神经内外科轮转期间需要基本掌握肌电图,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4例患者的肌电图检查操作和做出报告[3]。2016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中国康复组专科医师培训项目提出康复专科医师培训中的神经康复模块课程包含16个学时的电诊断课程与培训[4]。多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对康复住院医师的培训大纲均要求康复住院医师掌握神经传导速度、针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的方法与诊断[5]以及肌电图的分析[6]。虽然在培训大纲中对住院医师的培训既有时间的要求,也有工作量的要求,对具体技术也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但实际培训中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上述的预期效果,最终仍无法单独负责肌电图检查,甚至不具备解释检查结果的能力。

2肌电图带教中的难点

肌电图检查作为临床查体的延伸和补充,检查者需要在检查前了解病史及查体后初步确定检查方案,并在检查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检查结果调整后续检查方案。与其它辅助检查相比,该项检查更加灵活,非常依赖检查者的技术,对检查者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有一些难点。

2.1接受培训的时间短

我院康复住院医师培训大纲中计划了1个月的时间到肌电图室进行轮转学习,这对于学会肌电图并可单独操作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台湾对康复专科医师培养方案中要求学员在培训的第二年和第三年都分别需要进行不低于4个月的时间用于康复医学相关特殊检查的学习,包括肌电图和肌骨超声,必须每周1次单独负责肌电图检查[7]。与我院培训大纲中1个月的学习时间相比,中国台湾学员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接受肌电图的专科培养。采用连续2年分时段接受肌电图培训,学员有两次机会进行学习和巩固,可更牢固地掌握该项技术。

2.2基础知识要求高

肌电图是一门实践操作技术很强的评估诊断技术,检查者需要掌握神经和肌肉的解剖学知识[8],并在进行神经传导检查时熟悉周围神经和肌肉的位置,以便正确放置刺激和记录电极,得到准确的结果。对于针肌电图检查,肌肉的神经支配及表面解剖对于将针电极准确插入要采样的肌肉至关重要,否则有可能使结果有偏差甚至得到错误的结果。此外,掌握了神经和肌肉的大体解剖,对于神经损伤的定位也非常重要。除了解剖知识,该项检查还需要检查者了解神经和肌肉基本的生理病理学知识[8],才能理解和分析正常人及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比如,检查者需要在了解神经传导的方式后才能根据神经传导检查结果判断神经损伤是轴突损害还是脱髓鞘改变。

2.3诊断思路特殊

肌电图对神经疾病的诊断与常规的临床诊断思路不同。首先要求检查者具备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即定位定性诊断。定位诊断指在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初步判断患者病变的部位是周围性(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性(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病变位于单侧还是双侧、腹侧还是背侧、近端为主还是远端为主等。定性诊断指依据病史、症状发生的时间、快慢等推测病变的性质。其次,在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基础上,学员需要掌握肌电图特有的分析思路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如根据运动传导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幅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神经损伤是脱髓鞘改变还是轴突损害,通过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分布范围可以判断受累神经的范围是远端还是近端、是单根神经损伤还是神经丛或神经根的损伤等。这一过程是肌电图分析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检查者在检查过程中,一边操作一边分析,根据检查情况灵活选择需要检查的神经和肌肉,为明确诊断提供更可靠客观的依据。

3培养建议

基于以上带教过程中的难点,根据多年的带教经验,作者就康复住院医师肌电图带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增加轮转时间

目前国内大多数康复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肌电图轮转时间偏短,且要求住院医师能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患者的检查。肌电图技术操作性强,对检查者要求较高,在短时间内掌握具体的检查过程难度很大。而且,对于康复科医生而言,能够读懂肌电图的报告的意义大于学会具体的操作技术[9]。因此,建议增加轮转时间,便于培养学员熟悉该技术的诊断原理和思路[10]。可采取多次轮转的方式进行强化,如:第一次轮转掌握神经传导速度的原理与分析,第二次轮转掌握针肌电图的原理与分析,第三次轮转要求掌握整份肌电图报告的结果分析和解读。根据以往的带教经验,经过多次学习的学员较单次轮转的学员对肌电图的诊断原理理解更深刻,对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更全面。

3.2强化基础知识

在肌电图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加强培养学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包括神经肌肉的解剖、神经生理病理过程、肌电图检查的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员才能了解肌电图是如何对神经疾病做出定位定性诊断的。如果要掌握操作技术,学员还需要掌握神经和肌肉的体表解剖,才能在检查过程中准确找到神经和肌肉的体表定位进行刺激或记录。作为康复医生,还要注意结合肌电图检查结果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估,进而制定适合患者的康复治疗计划,并对神经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3.3培养诊断思路

除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在肌电图的带教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员的临床诊断思维。肌电图的异常通常提示神经功能的潜在问题。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中的异常结果,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做出定性定位的诊断,是肌电图的难点。由于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11],带教老师可结合病例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让学员明白肌电图是如何诊断神经疾病的[12]。例如,在带教过程中讲解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中判断神经损伤是脱髓鞘还是轴索损害的依据,分析针肌电图中失神经电位的意义,综合分析每一个异常的检查指标,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个分析讲解过程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逐步让学员明白诊断的思路,从而提升分析报告的能力。

3.4注重考核

在培养的过程中,定期的考核有利于带教老师了解学员对肌电图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可多样化,包括理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在日常带教中,可选取典型的病种,给学员布置若干与该病种相关的问题,让学员在1~2天的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再进行口头考核,这种方式可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督促学员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13]。在轮转结束时,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

3.5其它注意事项

肌电图学习以2~3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带教,便于学员进行讨论、互相操作的训练。肌电图的带教过程也要注意对学员进行用电知识的安全教育。该项检查为有创检查,因此要加强院感知识的宣教,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此外,该检查需要暴露患者,需要强化患者隐私保护的意识。综上所述,肌电图是康复住院医师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肌电图带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注意强化学员的基础知识,培养诊断思路,在有限的轮转时间内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严格考核,以期能够结合病例分析和解释肌电图报告。做好肌电图的临床带教,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神经康复住院医师,提高康复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3]《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编辑部.中国专科医师(康复医学科)培训细则[J].医学信息,2007,20(4):382-384.

[4]敖丽娟.ISPRM中国康复专科医生培训项目简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8):840-840.

[5]张凤仁,纪树荣,张皓.康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3):298-300.

[6]姜从玉,胡永善,吴毅,等.上海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中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557-559.

[7]万春晓,连倚南,毕胜.台湾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考核及对大陆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28(4):73-74.

[8]张卫红,张晶瑜.将临床肌电图检查引入理论教学的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3):233-234.

[9]靳娇婷,胡芳芳,党静霞.多模式教学在临床肌电图教学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1):89-90.

[11]付晶,李春芳,李雪兰.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2):351-354.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6

摘 要: 目前,中国运动康复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德国运动康复体系现状的研究与分 析,发现其在运动康复领域内存在的优势,找出对中国运动康复发展的启示,并为中国运动 康复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表明,德国运动康复体系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先进的康复理 念;设置健全的运动医疗服务机构;完善的培训体系,严格的岗位证书制度;康复人员的针 对性与专业化;先进的康复设备与多样的康复手段;康复目标、诊断、评估、计划、信息等 各方面的显著性特点等多方面。目前,中国运动康复事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科学的运动康复 理念的推广与普及;运动康复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运动康复专家培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先 进设备的引进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运动康复;德国;中国;经验;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2-0111-04

投稿日期:2008-09-14

作者简介:金晓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及教育训 练学。

Learning Advanced Experience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dvantage of German Sports Rehabilitation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 s to China

JIN Xiaoping, HOU Xuehua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sports rehabilitation in China is on the initial stage, an 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German sports rehabilitation sys tem, we find out the advantages of German sports rehabilitation, and then come u p with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in China. Resear ch shows that main advantages of German sports rehabilitation system are the fol lowing: advanced concept of rehabilitation; perfect departments of rehabilitatio 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strict certificating system; pointing and spec ialized therapists; advanced equipments and various means of rehabilitation; andgoals, diagnosis, evaluation, planning, information and other significant chara cteristics of rehabilitation.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rehab ilit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sports rehabili t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institutes; training syst em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expert; introduction of equip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sports rehabilitation; German; China; experience; scientificdevelopment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运动康复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世界各地赴德进行运动损伤治疗与康 复的运动员数不胜数。通过对德国运动康复体系的理论研究,了解其在运动康复方面所具有 的优势及经验特点,增强国内对于先进运动康复体系的认识,提高国人对于运动康复的重视 程度,从而加速我国运动康复体系建设的力度与幅度,促进中国的运动康复体系早日成熟。 研究发现,德国的运动康复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点:运动康复机 构的层次性与普及化;康复人员的针对性与专业化;康复设备器械与手段的先进性;运动康 复过程中康复目标、诊断、评估、计划、信息等各方面的显著性特点;康复理念的科学性等 。

1 德国运动康复机构的特点

1.1 运动康复机构的层次性与普及化目前,德国共有2 000多家普通医院,1 000多家术后康复医院,9 000多家护理医院,1 0 00 0多个门诊护理站,每万人拥有床位约70张,医生近50人,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 。在各类医院中,1/3是由政府、公共团体、社会保险机构提供资金创办的公立医院,病床 数约 占全国总病床数的52%;1/3是由慈善团体或各种基金会捐款创办的非营利性医院,病床数约 占全国医院总床位数的35%;1/3是由私人独资或合资创办的营利性医院,病床数约占全国医 院总床位数的12%。在三类医院中,公立医院所占比重最大,在国家医疗服务中发挥着主导 作用。德国的运动康复机构数量众多,位置分散于全国各地,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机构类型 :大型体育专科医院;国家训练基地或大型俱乐部的运动康复中心;社区运动康复机构。这 三个层次的运动康复机构相互交错,互为补充,使德国各个地方、各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都 能够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障。

1.1.1 大型体育专科医院德国的大型体育专科医院有几十家,分散于全国各地,服务范围覆盖德国全境。例如,海勒森体育医院作为诊治运动损伤的权威机构,服务范围覆盖周围数个州;服务项目众多,包 括 冬季运动、足球、摔跤、自行车、田径、艺术体操、游泳等;并按时派医务人员到各运动队 服务和指导。

1.1.2 国家训练基地、大型俱乐部的运动康复中心1984年奥运会后,德国发现了其在运动员康复领域中的落后局面,着手建立国家训练基地。 目前,德国的国家训练基地、大型俱乐部的运动康复中心呈均衡分布,各个州都设有具有一 定规模的训练基地,并且往往独具特色,在运动康复的某一领域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例如 ,德国多特蒙德国家训练基地、沙尔克04足球俱乐部都设有大型的运动康复中心,主要针对 某些运动项目进行运动医疗服务,服务内容全面,包括骨科和内科的预防、保守诊治和康复 、心理治疗、均衡膳食指导、运动功能测试等。遍布全国的20多个国家训练基地内,都有专 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国家、州、市、地区政府的财政拨款,并负责募集赞助商、基金、协会的 赞助款。由于国家的支持以及充足的资金保障,德国的运动康复体系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1.1.3 社区运动康复中心在德国,社区运动康复中心遍布全境,虽然其自身结构及服务范围都较小,但是由于数量众 多、服务方便、质量好且具有很强的特色,其在运动康复方面的地位非常重要。例如,Orth omed社区康复中心开展水疗、理疗、按摩、康复、机能训练及心理治疗等服务,服务主要针 对运动员和社区非运动员的伤病者。同时,Orthomed社区康复中心是德国高台跳雪的定点治 疗与康复中心。该中心设备齐全,包括等速力量测定仪、步态分析仪、平衡测定仪、跑台等 多种康复评定器械;还有高中低频、超声波、磁蜡等理疗的配套设备;可以进行平衡本体感 觉协调训练、力量康复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康复性训练。

1.2 康复人员的针对性与专业化德国运动康复机构的人员组成包括医生、康复师、理疗师、一般工作员等,他们之间的分工 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紧密。在医生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后,由康复师、理疗师、一般工 作人员等协调配合,实施康复。

1.2.1 严格的医生资格制度德国康复机构的主治医师实行教授制,教授都是终身制,并且属于政府官员,通过限定每个 专业教授的名额来保证教授的“质量",每个科室只允许有一名教授。

德国医学学制一般是6 a,淘汰率非常高,能够顺利毕业的人数量很少,毕业后获医学博士 学位。德国各运动队队医要持“德国国家医师证书”上岗。首先,他们要经过至少6 a的学 习,才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然后,还要进行至少3 a的理论学习并经过至少5 a的运动康复 实践工作经历(要跟随运动队),才具有竞争运动队队医职务的资格;其最终资格的获得至 少要在15 a以上。

1.2.2 队医的“双肩挑”特色德国的运动队中,每个队伍均有2~3名队医。各个运动队的队医一般都是“双肩挑”――既 是运动队队医也是某些著名医院的主治医生。“双肩挑”的工作特色使队医能够在第一时间 正确判断运动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并能够做出迅速的处理,使运动员能够及时的进行手术治 疗,促使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

1.2.3 康复师每个运动队有2~3名康复师,主要负责队内的日常治疗工作,并指导运动员进行康复训 练。康复训练的每个阶段由不同的康复师负责,他们分工明确,同时又配合默契。他们会根 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康复训练仪器。

1.2.4 理疗师各个运动队都配有专门的康复理疗场所及专业理疗师,每天都对运动员进行必要的物理治疗 ,包括按摩、推拿、电疗等多方面内容。理疗师主要是配合医生及康复师进行一般的治疗和 放松恢复工作。

1.3 康复设备器械与手段的先进性德国在运动康复领域的科研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重要原因在于其依托本国科技的优势, 大量应用多种多样先进的运动康复设备到科研与实践中。先进设备的大量采用引起了康复手 段的变革,各种各样先进的康复手段也随之应用到科研与实践中。经常使用Biodex、Cybex 、Iso-check等仪器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评估运动员的伤病恢复状况、力量恢复程度等;利 用Sygnum生物反馈系统测试运动员身体平衡性和关节屈、伸肌的力量对比;使用感受压力鞋 垫,测量出运动员运动时脚底的压力分布,分析运动员重心的变化、肌肉力量的分布等情况 ,根据分析的情况改善技术,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越野滑雪、足球、田径等项目;先进的 水疗设施和技术,是德国先进的运动康复水平的标志之一。目前,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 于德国运动康复领域,有效解决了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的局限性。

2 德国运动康复过程的主要特点

2.1 康复目标的导向性与层次化整个康复过程所有环节的选择与实施均是建立在康复目标之上。运动康复的根本目标是整个 康复过程的导向,康复目标的实现具有层次化的特征。德国的运动康复专家将“使运动员在 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并最终实现完全康复”作为运动康复追求的根本目标。 同时,他们认为运动康复根本目标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的康复目标构成的,根本目标的实 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小”的康复目标按照特定的顺序逐步完成的层次化过程。他们 认 为损伤部位不同机能的康复具有不同的顺序,各种机能的康复按照特定的顺序有机的排列, 具有鲜明的层次化特征。各种机能的康复的实现即是“小”的康复目标的实现,其按照一定 层次逐步的累积,最终达到运动康复根本目标的实现。

2.2 损伤诊断的定期性与详细化定期性的诊断贯穿于运动康复的整个过程,包括在手术后进行初步的诊断、康复过程中 不同组织器官康复状况的多次诊断,最终确定运动员康复的机能综合诊断以及康复后定期进 行的身体检查等多方面。对不同机能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与手段,并且定期进行,这样对不 同机能康复状况的诊断相互交错,定期的进行。并且还对各种诊断的操作进行细化的分类 ,并且详细的记录每一次诊断的结果,将每次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还会采用不 同的诊断仪器对同一机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将采集数据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

2.3 康复评估的频繁性与数据化运动员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后,康复专家需要利用先进的仪器(BIODEX等速测试仪)对运动 员损伤部位进行测试,以便对运动员的健康及运动功能进行客观评估,并对康复治疗后的恢 复情况进行数字的统计,然后与数据库中的原始资料进行对比,来判断运动员身体的康复情 况。然后,根据数据对比的情况,制定运动员下一步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安排针对性训练。 待康复训练结束后,再次对运动员进行等速测试等机能检测,然后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根据 数据对比分析的结果决定运动员是重返赛场还是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德国运动康复界将康复 评估系统作为检验运动员是否恢复健康的主要手段,这一系统的科学实施避免了运动损伤的 重复出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4 康复计划的延续性与表格化德国运动康复计划具有延续性的特点。针对运动员习惯性损伤而言,为其制定的康复计划将 贯彻损伤康复的始终,并延续到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中去。对非习惯性损伤而言,康复计划 本身也具有延续性,主要针对损伤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在运动员康复后,使其 按照该计划进行训练,克服该类运动损伤产生的诱因,避免该类运动损伤的再次发生。

康复计划的表格化指的是德国运动康复专家针对损伤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表,该表格主要包 含以下内容:对不同机能康复顺序严格的限定;对同一机能康复时间顺序的严格限定;对不 同机能不同康复阶段采用方法手段的严格限定;对同一机能不同康复阶段采用方法手段的严 格限定;对不同康复阶段各种机能康复采用不同诊断、评价方法手段的不同限定;对同一康 复阶段不同机能采用不同诊断、评价方法手段的不同限定等多方面的内容。将以上内容按照 顺序绘制成为康复计划表,队医或运动员只需要按照计划实施即可。

2.5 康复信息的数据化德国运动康复机构对运动康复整个过程的记录采用数据化的信息记录方式。使用计算机进行 数据信息的记录与整理,并通过Internet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共享,使得运动康复更具科学性 与严格性。在康复的过程中,采用多种仪器测试损伤相关数据信息,对信息进行横向、纵向 比较,来判断运动康复的情况,努力排除运动员个人的主观感觉因素。例如,用等速运动仪 ,测量出膝关节损伤的程度,将测得数据信息存入电脑,进行分析,才能判断出该运动员是 否可以重返训练场,而不是根据运动员个人的感觉。此外,实行电子病历制度,康复专家通 过网络获取检查或检验报告信息,并大量采用条形码、IC卡读写器等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增 强数据信息的录入输出效率。

目前,德国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制定了一套针对每个项目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并制订了相应 的评价标准体系。每名运动员测试后的数据指标都可以参照数据库来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数据库信息系统中,包括对所有运动员从青少年至成年连续多年不间断的检测与诊断获得的 机能指标和运动康复指标。

信息的数据化促进了远程康复治疗的发展。由于运动员观摩比赛的需要或是在国外比赛等诸 多原因,造成轻度、中度损伤运动员不能直接到康复机构治疗时,队医会根据程序进行相应 的诊断、监控、护理等信息数据的采集,然后,通过Internet将数据传送回康复机构,由专 家根据数据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康复方法手段等。

2.6 康复理念的科学性目前,德国已摒弃“没有痛苦,没有收获”的训练理念,将“用最好的训练条件,帮助最好 的运动员,取得最好的运动成绩”作为全新的训练理念。作为运动训练的重要保障,其运动 康复的理念也具有了先进的内涵:

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运动损伤的预防是最大限度的降低运动员受伤的机率。认为运动损 伤后的康复训练过程是重要的、必须的,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会影响到 损伤治疗的效果。

运动损伤的预防比康复重要。注重运动伤病的预防,定期为运动员体检,体检内容包括各种 功能测试―形态指标、心肺功能、耐力等。

认为肌肉力量不平衡是多数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首先从力 量薄弱的关节、肌肉、韧带练起。对受伤部位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注意未受伤部分的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力量、柔韧性、协调性训练等方面。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使运动员的肌肉力 量达到平衡。特别注意拮抗肌的力量平衡能力。

重视康复训练计划,对于康复训练的时间安排和训练强度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训练的方法 随着伤病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根据仪器测试的数据制定和检验康复训练计划与效果。为了保 证数据的丰富性与准确性,采用多种仪器与手段进行数据的采集。

注重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康复条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此外,德国运动康复重视康复训练过程的整体协调;注意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的相互结合; 注意局部恢复与全身恢复的相互结合;强调运动损伤的康复与心理健康的恢复相互结合。同 时,充分考虑运动员从事运动项目的特点,注意避免运动损伤的再次发生。

3 德国运动康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3.1 树立科学的运动康复理念德国运动康复的理念非常先进,这是我们所欠缺的。科学的康复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 社会保障体系的设置、政府机构的重视、人们对运动康复认识等。目前,国内对于运动康复 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与德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要增强国家和政府对运动康复的重视程度,构建全国范围的体育医疗体系。单从医疗机构的 数量来看,国内专门的体育医疗机构非常少,普通医院中针对运动员的科室也很少,没有足 够数量的专门的体育医疗机构作为保障,运动员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就难以体系化的发展。因 此,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体育医疗体系的投资力度与帮扶程度,使体育医疗体系得到最大限 度的普及,使运动员在出现运动损伤后迅速找到相关专家,进行损伤检测,作出相应的诊断 ,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制定出配套的康复计划,争取尽快康复。

加强国内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监测程度与力度,把运动损伤的预防视为运动员身体机能监 测的重中之重。运动康复不仅仅是指伤后的康复,积极主动地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 预防性康复――是运动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力量训练,是防止运动损伤的基本保证 ,核心区即脊柱、骨骼、韧带、肌肉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预防性康复的重点。

要加强科学的运动康复理念的普及与宣传,重点是使运动员、教练员、队医、普通管理人员 等对运动康复的内涵有全新的了解;同时,要使普通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了解运动康复的基本 理念,使其为运动损伤患者提供服务时有所依据。

中国运动康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道路很长,但是前景非常乐观。

3.2 加快运动康复机构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国内运动康复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专业体育医院和某些医院的下属科室。专业体育 医院只有两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附属体育医院和原成都体育医院(四川省骨科 医院);而某些医院的下属科室主要有北医三院的运动医学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的运动医学科等。虽然,以上两类运动康复机构服务的质量较好,但是由于其数量太少,仅 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导致其服务的范围非常狭窄,一些偏远地区的优秀运动员 在受伤后难于就医,即便有机会去治疗,也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时间,最终延误治 疗。

要加快运动康复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在全国的重点城市建立专业体育医院,或者与某些 医院联合建立专门的运动康复机构,解决目前国内运动康复机构少的问题,针对运动员较为 集中的落后地区,加强跟队医疗队伍的建设。

3.3 建立完善的运动康复评估系统先进的运动康复评估系统是德国运动康复领域的重要特色。目前,国内运动康复评估采用的 方法与手段与德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运动康复评估采用的设备与德国相比也存在较 大差距,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康复专家经常依靠经验观察来判断运动员的康复情况。对运 动员的检测主要局限于损伤部位的检测,而对于导致损伤出现的原因如肌肉力量不足、核心 稳定性差等问题缺少深入的思考,并且缺少相应的检测方法与评估标准。因此,要建立完善 的运动康复评估系统,对运动损伤部位的损伤情况,尤其是导致损伤出现的根本原因进行全 面的评估与检测,数字化的反映运动员康复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不仅使运动 员损伤的部位完全康复,同时,要找出并解决导致运动损伤出现的根本原因,以及运动员机 体潜在的导致运动损伤的各种危险因素。

3.4 建立运动康复专家培养、培训体系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运动康复专家的培养体系。国内运动康复专家中的绝大多数是医学院 的毕业生,真正从事过体育运动并对运动项目规律有所了解的人少之又少。此外,目前国内 运动康复专家的总人数很少,导致绝大部分运动员在受伤后只能去寻求普通医院医生的帮助 ;普通医院的医生缺乏与运动相关的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参与运动康复方面培训的机会很少 ,往往单纯的采用一般的医疗手段对待运动损伤,不考虑运动员的特殊性,对损伤康复后的 训练没有足够的认识,容易延误或忽视运动损伤的程度,不去探究造成运动损伤的根本原因 ,导致运动损伤的重复出现,最终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建立运动康复专家的培养体系势 在必行。培养的对象的选择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运动实践经验,了解运动的一般规律,然后, 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并且要尽量为其创造跟队实践的机会。

运动康复专家的培训体系也亟需建立。借鉴德国运动康复的成功经验,要将运动康复培训体 系作为培养运动康复方面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培训负责机构,严格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 容,培训形式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培养能够掌握运动项目规律且具有高超专业水 平的运动康复专家。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认识到了建立运动康复专家培养、培训体系的重要性。运动医学研 究所专门建立了专家库,其中有北医三院等著名医院的骨科、心理学、运动康复等领域的专 家。

3.5 建立运动员身体检测指标数据库德国非常重视运动员身体检测的数据保存工作。根据各个项目的不同特点,德国的体育医疗 机构会在一定时间内对国家队到俱乐部的每一名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便尽 早发现导致运动损伤的隐患。然后,将每名运动员检查的指标数据放入数据库中,并把这些 指标作为参照数据对其它运动员的数据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根据不同的项目将数据库内 的信息分类整理,总结出各个项目独立的数据特征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数据库中每一名运 动员的个人数据都是从其青少年时期开始,直至其运动生涯截止为止。对运动员个体连续多 年不间断的测评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的身体机能状况,结合科学的训练, 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每次测评结束后,及时将结果告知教练员和运动员或 康复人员,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大程度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与降低运动员再次出现损 伤的风险程度。

目前,中国有必要对所有运动员进行系统、全面、多次的身体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数据按照 项目、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分类整理,总结出具有项目特点的数据指标特征,应用到运动员 的选材、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运动康复领域中去。

3.6 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结合传统中医手段德国的运动康复仪器和设备数量多,其中包括许多高科技产品,例如激光笔――太空技术在 体育医疗中的应用,并且这些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范围广泛,几乎每一处损伤都可以找到相应 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国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将其运用到中国运 动康复领域中,这样既可迅速的减小与运动康复水平高的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可以避免 在技术开发商浪费过多的时间,影响中国运动康复的发展速度。

中医的针灸、按摩等传统医疗手段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外采用的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数据测量相比,传统中医手段在运动康复方面具有不可替 代的优点。引进国外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同时,充分发掘传统中医中的损伤治疗手段,使两者 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国的运动康复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Deutsch JE. Latonio J. Burdea GC. et al. Post-stroke rehabilitatio n with the Rutgers Ankle system:a case study[J].Presence,2001,10:416-430 1 7.

[2]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内部资料.

[3] 沈华亮.德国、法国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医改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 000,145(7):441-442.

[4] 邵晓军.德国健康保险与预防性医疗服务[J].中国卫生产业,2006(2):80-81.

[5] 余绪鹏.英、美、新、德四国医疗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业,2007,16(12) :1-2.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7

可是作为一个医院的当家人,工作的重任和使命感,不得不使他的工作更加繁忙起来。

“从今天上午8点进入办公室,到现在还没有一刻能闲下来。”朱立国面对记者如是说。此时,神情上略显疲倦的他,当谈及医院的建设和规划时,又开始神采飞扬起来。

创和谐团队促进各科持续发展

“望京医院成立至今已经有15年,实际上在所有三甲中医院里面还是一座比较年轻的医院。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是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期。”朱立国介绍,从刚开始建院时,把几个单位合并在一起,最大的矛盾就是人与人的融合;到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望京医院临床、医技科室日渐完备,医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医院的业务量做大了,但是业务量做大的同时,结构上也出现一些问题。

医院还要继续向前发展,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调整医疗结构,还有一点就是加强医院的内涵建设。望京周边地区有40多万人口,满足周边地区最基本的医疗需求是前提。作为该地区的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在新的发展时期,去年在朱立国的领导下医院确定了未来五年的规划目标。

朱立国强调指出,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与和谐团队的建设。他认为领导班子是一个单位的核心和灵魂。和谐的领导班子与团队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心齐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劲足。只有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才能带领职工同甘共苦、干事创业,从而带动整个医院的和谐发展。

朱立国指出,在工作中,坚持和落实民主集中制,贯彻并完善“三重一大”必须经集体讨论决策的制度,加强班子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团结与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构建了团结、务实、进取的领导集体。保证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高效运转,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加强干部队伍与人才队伍建设,调整了部分中层干部,引进了医院急需的人才,促进了医院各科室团队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其次,以望京医院“十二五规划”中“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思路为指导,确立工作重点。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带领院领导班子在认真学习《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多次开会进行研讨论证,明确了医院“十二五”期间“一体两翼”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坚持中医院办院方针,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区域医疗需求为主体,以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康复保健中心建设为两翼,全面推动医院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朱立国说,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一年来积极筹划“两翼”所包含的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康复保健中心的建设,做到每一步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

稳中医办院调整产业结构设置

一个医院的流水既重要,也不很重要。不重要的是并不是这个数字越大越好,重要的是一定要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组成的。朱立国院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是一个医院,一年的整体收入都为10亿元,比如该医院的药品占了80%,耗材占了10%,可能最后利润的只有10%。那么,这个医院基本也就没有什么自己的特色了。他觉得这10亿元是不合理的,因为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说句难听的话,就是医院都给医药器材商打工了,大部分利润都被他们拿走了。但是对病人有没有好处?很难说!”朱立国说,假如这10亿元构成比有很多治疗费在里面,比如通过大力开展传统的中医特色治疗如针刺、推拿、艾灸、拔罐、中药熏洗以及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提高医院的整体收入,那么它的含金量就很高,病人的疗效也会明显提高,而且符合医改的政策。

今年望京医院对医疗结构作了一些调整。比如说,医院为了防止感染,以前的手术都是使用一些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98%的手术病人都在预防使用抗生素。“虽然我们的手术室无菌条件非常好,但还是有些手术要给点抗生素。”

“按照北京市卫生局的要求,预防使用抗生素使用率不能超过30%,望京医院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经过这一年的调整,这一块整体上给压了下来。”朱立国说,这样就等于减少了抗生素在整个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二,算是达标了。但是达标意味着什么?医院的流水将会减少三分之二。

“但是这点该不该减,这绝对是要减的。”朱立国坚定地说,无序使用抗生素对病人的伤害还是很大的。如果对没有感染的病人使用抗生素,不但容易造成细菌耐药,导致以后无药可用,还可能对患者机体造成伤害。

“还有一块结构调整,就是我们的中药饮片。”为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提高中药饮片使用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要求,医院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使用中药饮片和传统中医诊疗方法,中药饮片使用率由去年同期的10%左右上升到30%左右,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

此外,还举办了望京医院“百草杯”中医基本功知识竞赛,采取住院医师与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组队参赛形式,以方剂、中药的掌握应用情况为比赛内容,营造“读经典,用经典,背方歌,用中药”的良好氛围。

“通过这一减一增,实际上对医院来说是好事。”朱立国说,他们医疗业务量虽然还在增加,但是含金量却增加更多。因为饮片的利润值要比西药要高。饮片使用好了,既对病人来说是有帮助的,又凸显了中医特色的发挥。

“截止今年的9月底,基本完成了去年一年的流水。但是利润值却比同期增加好几倍。”朱立国说。

重“一体两翼”全力打造传统医疗

“一个医院医疗水平高低与否,关键还是要看你的治疗效果如何?病人来到医院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看好病。在帮助病人解决痛苦的同时,也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朱立国说,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身心全治。对此,朱立国信心满满。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在望京医院开展了一个座谈会,他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思路。会后,朱立国及领导班子对其进行了论证,觉得这个思路非常好。在此基础上,望京医院将在5年内筹建并打造现代的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康复保健中心。

据了解,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望京医院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协议,置换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校区30亩土地用于建设部级中医康复保健中心、骨伤科临床研究基地,以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救治能力、社区服务能力和望京医院的行业及社会影响力。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我们增加400张床位的编制,为康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康复中心主要从两个方向出发:神经康复、骨伤康复。已经将原创伤二科调整为骨伤综合科,作为中医骨伤康复和临床研究人才队伍的孵化器。基本完成了神经康复病区的改建、装修工作,现人员已到位,10月份正式启动。两个科室的改建拉开了康复中心建设的序幕。”朱立国说,康复医学在国内外发展的势头均很好,西医的理念、方法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就是要在西医康复医学的基础上融入并加强中医学的独特理念、方法,使之本土化,这将大大促进病人的康复。

“下一步将进行人才的积累,望京医院还在加强康复医学的人员培养,通过自身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同时准备送出去进修,包括国内、国外。”朱立国院长介绍说,康复科从一起点就非常高,全面引入中医养生理念,真正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中心。

在朱立国的规划蓝图里,望京医院“传统疗法医疗中心”运行在即,该中心将原住院大厅、门诊药房、住院处区域列为中医特色诊疗区,已经初步完成环境形象设计,年底将进入施工阶段。

此外,2012年8月,为完善医院功能定位,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的结合,充分发挥“国家队”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望京医院院成立“北京中西医结合骨伤临床研究所”。下一步他们将采取多项措施进行北京中西医结合骨伤临床研究所建设。

整有效资源推动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一系列举措之后,作为望京医院的院长、领头人,朱立国此时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如何通过整合医院内外资源,使医院进入一个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他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1.与香港医院管理局中医部签署“北上奖学金培训及南下访问学者计划”协议,接收港方初、高级进修学员来望京医院进行中医骨伤科为主的专业培训,同时派出骨伤科专家赴香港进行专业培训和临床指导。

2.通过参加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望京医院与韩国BOBATH康复医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以促进望京医院康复医学的建设并推广中医特色康复技术。

其次,整合望京医院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资源,全面启动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工作。藉此以全面提升望京医院的临床研究能力和药物研发能力,更好地发挥望京医院的中医特色与优势,探索规范性中药临床及基础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临床科研队伍。

还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科室人才梯队,推动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1.筹建导管室,开展心脏疾病的介入治疗,扩大急诊服务范围,加强中医急诊临床基地、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导管室改造、设备安装工作正在进行中。

2.努力推动各学科的均衡发展,风湿病、脾胃病、呼吸、肿瘤、康复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临床药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单位,将针灸科、妇科、心血管内科设置为院级重点专科,各级专科均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从而保--证望京医院全面均衡发展,向综合医院转型以满足区域医疗及公共卫生需求。

3.根据医院“十二五”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临床护理人才后备库”以培养护理骨干。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护理人才培养平台,鼓励护士完成专升本在职学历教育及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加快高级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望京中医院还坚持中医办院方向,与各科室签订了含有中医特色与内容等指标的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年终考核及科主任聘用的主要指标之一;启动中药配方颗粒药房,中药小包装饮片药房,并投入使用;启动院内制剂研发工作,完成院内制剂“骨伤胶囊”的再注册,在全院征集了医院制剂处方。

2012年5月21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该院为“北京市中医儿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6月1日举行了“北京市中医儿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揭牌仪式。儿科诊疗中心的建立填补了北京东北部地区中医儿科医疗的空白,方便了儿童就医。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8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任何课程都是依托这两者而设置的。社区康复专业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亚健康理疗保健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资源协调能力、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假肢矫形器的制作等康复治疗技能,具备在康复医疗点、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医疗服务康复点、各级疗养院、保健康复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促进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无论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还是康复治疗师,他们面对的的服务对象是老人、残障儿童、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是为人服务,所以要了解其心理特征,掌握心理交流技巧,另外自身也应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社区康复专业在对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描述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治疗专业对毕业生“业务素质”的描述为“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运用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从事卫生工作;具有独立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以此做为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附合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强调对人的整体性研究,并把深入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论述社会环境与人的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等重大课题,从而使医学能够更全面的阐明人类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本质,更深刻地揭示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为人们提供更为宽阔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以及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贯穿于医学的其它学科之中。《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把心理学与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医疗卫生实践中,研究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强调运用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为临床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进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医学心理学》课程目标与任务为:使学生树立心身相关的观点,形成对人的整体认识,能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医学发展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医学心理学有关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掌握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身疾病;掌握心理应激的基本理论和中介机制;掌握常见临床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掌握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森田疗法、催眠疗法等;掌握医患关系模式和病人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当前医学需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能适当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于临床实践中。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过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在选择时要考虑职业能力需要,并以课程目标分析为前提。将康复专业毕业后的岗位(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然后找出其所需知识与技能,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知识时应考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点,知识遵守“必须、够用”原则。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主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等部分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将要达到的水平,课程能力标准要求细化为知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单元与学时分配、教学任务描述,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又细化为能力测试的方法与手段与课程成绩评价办法等。

1.课程能力标准要求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

(2)职业能力学生会使用心理相关技术,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会简单使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为病患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促进病患生理康复。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很好地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道德高尚,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2.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该课程包括五个能力单元的学习,能力单元一为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力单元二为掌握心理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前者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医学心理概述,包括知晓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关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从而知晓医学心理学建立的根源所在;掌握医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认理论等,共用6学时。后者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人的基本心理,如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规律;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与处理方法,共用14学时;能力单元三为掌握医学心理相关操作知识,是让学生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实施原则及学会使用常用的心理量表,掌握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心理评估;初步了解心理干预方法,共用16学时;能力单元四为掌握医患关系,是让学生掌握医患交往技巧,拥有协调医患关系的能力,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访谈技术;掌握医患关系的特点与应对;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及应对,共用12学时;能力单元五掌握临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是让学生知晓心身疾病概念及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掌握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心身问题特点与调适方法;掌握健康心理问题;掌握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因其后续课程中设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因此,该部分仅用了较少的12学时。在进行教学任务描述时,每个能力单元包括项目标、学时、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实作技能、教师注意事项、学习资源等。

3.学习者能力测试方法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该课程改变以往仅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测试方法,具体而言,即该课程依旧采用百分制,学生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两项之和算总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不同能力单元测试中表现。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课程,易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X学时+Y学时”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在校内上X学时课程,在行业锻炼Y学时,即组织学生定期到实训基地临岗见习、实习,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用到实践,让学习更贴近社会所需。

2.教学方法与手段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选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团体游戏、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以赛促学、知识竞赛、网上工作室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自信,一举多得。在教学手段上,可选用PPT、视频、录像等。

3.师资配备师资配备在培养优秀学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配备的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三十周岁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及临床工作经验。4.实训条件建立校内建立心理实训室,内设心理测试软件、音乐治疗仪、生物反馈仪等,另外,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寻找相应场所,实现“X+Y”循环学习。另可利用节假日带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9

李瑞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发起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科室建设、管理和诊疗服务水平,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对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众专家纵论心脏康复

四月的北京,暖风拂煦,春和景明。在这百花吐艳的大好春光里,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出席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开幕式的有在该领域享誉国内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杨荣臣、高武、连岳寿、王亚煌、袁平等众多专家。在此后举行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李瑞杰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吴D教授、吴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军教授、王肖龙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晓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镜清教授、袁平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胡大一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题为《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前景》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进行期间,胡大一教授还着重指出: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达标和药物治疗达标,而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综合的、整体的心血管医疗模式。积极的创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可使卫生服务体系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增长;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发展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事业,是推动医疗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杠杆支点,是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推动医患和谐的关键点,更是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落脚点。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吴D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谈到:现代心血管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已经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使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将现代医学精细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精细化慢病防治优势相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趋势。要运用中医理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要拓展中医的应用范围,有必要选择有充分基础的中医临床医疗基地,应用专项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精细化诊疗平台,从而探索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姜红岩医生在题为《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脏病人生病后,会产生焦虑、不安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处方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心理压力调节训练、群体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心脏康复的不了解,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讲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论坛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的专题工作报告。在围绕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瑞杰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当前,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术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往往不够重视,这导致大量发病后的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谈完上述学科背景,他还介绍说,近50年来,心脏康复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欧美国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国,心脏康复依然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确的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瑞杰教授还认为:“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谈及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李瑞杰教授阐述说:“中医康复学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同时,李瑞杰教授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各种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脏康复效果;同时这也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

李瑞杰教授依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大量心脏康复文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归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系统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具体为:一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二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三是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四是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五是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随后李瑞杰教授详细阐述道:“首先说说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一般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时间、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酌情给予具体确定。”

解析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处方”时,李瑞杰教授首先阐述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继续说,“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关于“营养处方”,李瑞杰教授阐述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人们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并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其实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展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就是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如每日能量的摄入、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以往的生活状态。他们出现的躯体不适,也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对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处方”时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焦虑,这同样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一直是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李瑞杰教授接着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戒烟处方’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他还推荐了如下措施:每次诊视询问患者的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并定期随访。

详细解释完“五大处方”的内容之后,李瑞杰教授归纳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比较少,并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李瑞杰教授谈及自己供职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时介绍说:“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发起单位,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以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为核心,聘请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等十余名专家为委员,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整合多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心脏康复服务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资深的心脏康复诊疗服务。我们的组织构架涵盖有心脏康复研究室、心脏康复门诊、戒烟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训练室、心理科、营养科等,这为提供团队化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从成立至今,为了建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患者、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关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心脏康复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访到最后,李瑞杰教授强调说:“中西医预防与康复各有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随着中西医有机的结合,系统、优化的康复治疗方法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提出了心脏康复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希望借助本届大会的影响力,最终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心脏康复之路!”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篇10

养的不同对象实行有区别的院内服务,还没有形成相应完整配套的保障体系。现就此作以探讨。

1目前疗养服务保障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1.1目前的疗养接诊服务过程 通常情况下,疗养员持疗养证入院,疗养期为半个月。最初几天先对疗养员进行常规的体检,作出诊断,针对基础疾病和新发疾病调整用药。随后安排全体疗养员进行景观疗养,或根据情况参加体疗、海水浴、理疗、心理治疗等,之后进行疗养小结,疗养结束。

1.2存在的主要弊端

1.2.1 保健疗养与康复疗养概念混淆患有不同疾病人员与健康人员集中在一起疗养,需康复者也要填写治疗病历,没有针对性的康复疗养计划,体现不了康复特点;健康疗养人员在体检时也统一填写病历,使健康疗养员产生病人住医院的感觉。在仅有的半个月疗养过程中,无论是需康复治疗还是需放松休息的疗养员在计划安排上都要随“大部队”一起行动,进行常规的体检、常规景观治疗、体疗等,忽略了个体化针对性的检查与康复治疗。结果,康复疗养员相对治疗过少,得不到有效的康复,而健康疗养人员游览活动又不够,达不到疗养放松效果,最终两者皆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1.2.2科室无专业特色由于对康复疗养人员没有系统配套的服务措施和保障条件,同健康疗养人员的服务方式没有根本区别,在客观上造成医务人员除了做大量的病历文书外,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及进行个体化的疗养康复。这样不只是疗养员达不到疗养康复目的,医务人员也不能得到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结果是样样通,样样松,个人无专业特长,科室无专业特色。加之疗养院经费有限,缺少先进的检查、检验设备及新药品,医生们更是很少有机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等原因,造成了疗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严重落伍于新的治疗手段、新的检查项目和新的医学理念。

2优化疗养服务保障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2.1康复疗养与保健疗养分开分别建立康复疗养科和保健疗养科。康复疗养科相当于疗养院中的医院,即“院中院”。在康复疗养科,疗养员按疾病分科进行专科专病疗养,根据康复计划进行系统的检查、药物治疗和发挥疗养院特色的综合康复治疗,如体疗、理疗、心理治疗、景观治疗、中医治疗、作业治疗等。针对不同疾病分别建立系统的疗养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体系,使疗养过程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疗养根据个体化评估诊断结果严格按规程实施。同时,对疗养员的疗养效果作出统一客观的疗养效果评价,从而不断改进疗养实施方法,使专病种康复手段不断地得到完善。保健疗养科室只设少量的医疗行政人员,负责组织疗养员的保健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参观旅游、文体活动等,主要立足于丰富疗养员的疗养生活,在愉悦放松中学习健康养生知识,实现通过短期疗养改掉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以期达到疗养一次受益一生的效果。

2.2疗养院与当地部队治疗医院建立双向转诊体系双向转诊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进行的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转院诊治过程[1]。康复疗养是疾病治疗的继续,实现疗养院与治疗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无论是在人才、设备、床位等部队卫生资源整合上,还是在实现疾病的整体治疗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康复疗养员中发生的危重病情,实行双向转诊的医院更能成为疗养院应急处置的重要依托。

2.3设定临床疾病心理治疗专科临床疾病心理学是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从临床心理学分离出来的学科。疗养院治疗心理疾病有得天独厚的人员、设备、环境以及疗养因子的优势,特别是有“以疗养方式来医治心理疾病”的心理优势。因此在疗养院开展临床疾病心理治疗,对康复和健康疗养对象都具有积极意义[2]。

2.4改进疗养员集中出入院的有关规定对保健疗养人员可规定时间集中进,集中出,如疗养期为15 d等,这样有利于体检和各类活动,但不必写病历,建立健康体检档案即可。对康复疗养员可按需疗养,如在治疗医院出院后,或患有某种疾病需做康复之时,可以在1个月的任何一天入院,疗养期也可根据病情调整为20 d、30 d。

3搞好相应的配套建设

3.1重点加强康复科室的相关建设要集中医疗骨干于康复科,在某些康复治疗领域医务人员集中、病种集中易于形成科室特色。这既能解决部队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能集中疗养院的医疗骨干专心于疗养员的疾病康复。要以课题为牵引,明确专攻重点方向,瞄准国内外医学前沿,形成先进的综合康复理念和方法以及形成单病种的康复专长,如较为多见的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康复治疗。这样,不仅强化了疗养院的康复功能,还可以开展一定的对外有偿服务,获取经济效益,从而不断更新诊疗设备,促进科研创新和优化人才队伍,达到科室发展的良性循环。

3.2丰富健康疗养的应有内涵对健康疗养员要制定系统的体检与保健方案,同时,要周密安排疗养员在疗养院所在地区的参观游览等活动,将其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组织疗养员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促进医患之间、疗养员之间的交流,使疗养员从精神到身体上都能得到休息放松。还要通过短期的疗养,让他们学会科学的保健知识和一些科学的保健方法,改掉不良生活方式。

3.3整合部队卫生资源有条件的疗养院,要通过协调和主动联系力争建立与军队医院双向转诊关系,实现疗养院与医院的床位、设备、技术力量等资源的整合互补,从而更好地发挥疗养院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莲珍.双向转诊系统的建立与规范化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