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变化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3:34

网络环境的变化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1

【关键词】 网络环境;审计要素;重新思考

网络审计是指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即利用网络及通信技术,辅助审计人员进行对被审计单位建立在信息系统基础上的网络经济活动(包括网络会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ERP等)进行的远程审计。网络审计是对电算化审计时空观的突破,是现代审计在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发展。面对网络审计,原有的审计相关概念,如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主体、审计技术、审计风险以及审计准则等面临新的挑战,有必要对审计要素进行重新思考。

一、审计对象的变化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所要考察的客体,即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而在网络财务中,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审计对象更加广泛和复杂,要求分工与协作更加深入,网络系统的认证,定期审查(年审或季审)及网上业务审计所构成的审计作业由不同的审计机构承担成为必要和可能。各种业务隐性化和数字化,舞弊行为更易发生;传统财务软件正在经历纵向网络化、横向与管理信息系统融合的发展历程,企业资源计划和业务流程重组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加剧了传统管理流程的变革,使审计面临的对象更加复杂。随着电子商务和虚拟公司的出现,使网上实体通过网络将成百上千的人联结在一起工作,并且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自由重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或是投资融资关系、或是技术协作关系和购销关系等,这些关系可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以网上协议的形式整合成企业联盟,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网络解散联盟,从而使会计主体变得模糊,审计对象也因此变得复杂。因此,在网络时代,审计对象具有动态性、虚拟性和适时改变性。

二、审计主体的变化

审计主体是指实施审计监督的执行者,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网络审计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审计对象、审计线索等发生了变化,审计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在网上进行。首先建立和完善能够在网络上实施对被审单位及其相关信息进行审查、监督和提供鉴证服务的审计机构;其次,必须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同时,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的、全方位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现代商贸理论,并能熟练地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和维护等。审计人员必须了解网络结构,在审计监督时,深入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中去。关于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国际审计准则第15号》中规定:“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有充分的了解,以进一步对委托审计的条件做出计划,并了解电子数据处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估的影响和需要采用的审计程序,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 。审计人员还应对实施审计程序所必需的电子数据处理具有足够的知识。这些无疑对传统的审计主体提出了挑战。

三、审计目标的变化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独立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即在“有纸化”的信息载体上查错防弊,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对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其目的是为审计委托人服务。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在网络时代,它将具有及时性、实时性,同时其内容和范围都将扩大。会计报表审计是审计业务的基础,因而网络时代的审计工作将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诸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人力资源利用状况的审计、政府调控职能实现程度的审计、顾客对企业满意程度的审计以及网络技术本身的合规性与有效性审计等都将成为网络审计的目标。

四、审计范围的变化

审计范围是指针对特定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审计实践活动在空间上所达到的广度。审计范围要依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来确定。传统审计中,审计范围狭窄而且封闭。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会计信息的处理也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使用信息资源。同时,由于其资源的共享性,能访问会计信息以及接触会计信息的人可能涉及到整个网络用户,当然,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仍有所限制。网络用户,尤其是使用上市公司信息的用户,出于不同的动机,可能采取恶意操作行为,增加了网上行为的控制难度。因此,我们需要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审计,需要对交易双方以及其他相关方进行审计,审计活动面向网络。因而,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审计范围也将大大拓宽。另外,财务会计报告的范围将有所扩大。由于网络的快速性、变动性及虚拟性,使得会计主体的外延复杂化。具有现金流量和负债的单一产品就可能形成一个公司。各个独立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整合、重组和解散。因而,在网络经济时代审计范围将变得复杂。

五、审计线索的变化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证据都以纸介质的形式保存,审计线索十分清晰,审计人员通过跟踪审计线索来收集审计证据、审核有关经济业务。而在网络审计中,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企业实现了无纸化交易,所有的审计证据都存储在磁介质上,不再有书面文字记载,会计处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审计线索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在线访问或查询的方式获取无纸化审计线索。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信息的删改可能不留痕迹或痕迹不清,从而使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增大。同时,如果系统设计时考虑不周,可能在审计时才发现只留下了业务处理结果,而无法追究其来源,这些势必加大了审计风险。

六、审计内容的变化

审计的职能是监督。网络审计的内容与传统审计相比有了一定的拓展。第一,要对系统进行审计。在网络财务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应有审计人员参加,对系统的功能、数据流程、处理方法、安全措施等进行审查,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第二,要对网络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即应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行政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指有关保护企业资产和保证会计记录可靠性的组织计划和业务处理程序,包括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企业资产的限制接触,保证记录和报告体系准确可靠的一系列措施。内部行政控制则侧重于督促目标责任的落实与业务效率的提高,如劳动人事制度、新产品研究开发制度、商品销售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电子信息和情报资料内部控制制度等。第三,对网络一般控制审计。一般控制审计是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主要控制手段之一,内容涉及人员管理、网络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运行环境等的审计。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电子数据处理应用系统,它赖以运作的基础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上计算机硬件资源用户的接口,是各类程序运行的基础平台,它支持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网络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硬件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一般控制应该做到对网络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系统安全、组织分工、系统开发与维护、软硬件资源安全等的有效控制,一般控制审计就是针对企业对以上控制内容的水平做出合理的评价,并作为实质性测试的依据。第四,应用控制审计。与一般控制审计不同,应用控制审计的目的在于确保应用系统保护电子数据处理资产的安全性,保证数据一致性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加工等,这些控制可以设置在贯穿整个系统处理流程中的任一阶段。对网络财务系统的审计,必须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与实用性列为重点,尤其是与传统内部控制明显不同的应用控制,更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

七、审计方法与技术的变化

审计技术方法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在对被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它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使用纸、笔的基础上的,因而对会计资料的审计也只有采用手工的方法进行审阅、核对、分析、比较和函证。网络环境下,由于会计数据的电子化和会计控制的局部程序化,直接造成了审计线索的“不可见性”。因此,审计人员利用审计接口软件来获取原始数据,利用审计抽样软件来进行样本抽取,利用审计分析软件进行各种数量关系的配比分析和数据查询,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来进行分析,利用审计专家系统进行审计推理与判断,并通过数据挖掘、样本抽取、异常项目调查、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法进行测试、检查、分析与核对,对会计数据进行可靠、完整地保存和管理,借助单机系统或工作站,对会计数据进行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计工作。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的审计技术方法,已大大突破了原有方式下所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与质量。

八、审计安全控制的变化

在传统的商贸活动中,企业资产和经营安全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得以保证。但在网络经营条件下,企业经营和资产安全离不开连在Internet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不再是企业内部所能完全控制得了的,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计算机病毒和黑客随时都可以威胁企业的安全,使企业在瞬间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安全控制除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控制外,还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和网上交易控制。这给审计安全控制增加了新内容。如何识别、研究、审查和评价这些安全控制,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网络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从CPU、操作系统到应用程序,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开发者留下“后门”;②网络设备和软件不可能是完美的,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缺陷和漏洞;③对于网络企业网或者ISP的公网来说,管理的失败是网络安全体系失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九、审计准则的变化

审计准则是用来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在网络审计中,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审计工作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现行一系列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也随之不完全适用了。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审计准则体系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需要建立新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指导审计工作实践。例如,对网络经济环境下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网络经济的事前审计准则、网络经济系统安全可靠评价标准、网络经济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审计准则体系中的有关准则应该体现网络环境下网络审计的特点,通过制定相应的、更切合实际的准则,更有利于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十、审计风险的变化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单位的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使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般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网络财务中,由于财务数据处理的严密性,其本身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能够得以保证。因此,固有风险基本上能够被控制,并呈降低的趋势。网络环境下,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网络化使会计信息资源在极大的范围内得以共享和交流,审计目标向多元化发展,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恰当、审计无纸化、审计软件不完善等原因形成了网络审计风险,比如,财务信息被他人非法拷贝和篡改、财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取和恶意修改、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肆意侵袭等。可见,财务数据的安全、完整性控制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使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水平呈上升趋势。所以在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

十一、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2

网络文化德育变革创新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的触角已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网络文化,在给职业技术院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使德育工作面临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环境的挑战和冲击,实现德育的变革和创新,这对职业技术院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课题。

一、网络文化环境对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冲击与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传统德育价值的消解

网络作为多元化的知识载体,融合、汇集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的特点,加剧了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削弱了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作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等传统德育价值受到严重消解。

2.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冲击

长期以来,德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模式,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线状的德育模式。如今,网络文化创造了一个无比广阔、史无前例的开放时空。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共享各种文化资源,可以运用多样的网络文化符号进行多层面、多途径的思想交流、观念碰撞。这样,教育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时空得以充分延伸,致使单一、封闭的德育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

交互性是网络文化最本质的特征。网络上,交流与沟通没有限制,各种信息既可单向传播,也可双向、多向传播,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在这里,每个人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又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传统的德育教育是通过课堂传授、个别谈心、汇报总结、评先树优等方法来进行的,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模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由发挥空间受到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交互性特点对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德育及其相对封闭的德育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4.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对传统德育主体的改变

在传统德育环境中,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育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威身份、教育工具甚至年龄优势,对教育者实施有效控制。而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门第差异、贫富区别、等级高低在网络文化中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个体对社团权威的依附日益弱化。教育者在对学生传播信息时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与安排,那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5.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对传统德育责任的弱化

在电子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的交往方式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实实在在的交往方式,而是以数字、符号、图像为媒介的间接的“人一机一人”的交往。网络的虚拟和隐蔽性使学生在交往中不受现实社会交往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制约,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使交往双方的道德关系具有隐蔽性、自由性的特点,导致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责任感弱化。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变革与创新

1.创新德育理念:变保守型为开放型

德育理念的创新,首要的是在教育观念上从“保守”向“开放”转变。教育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交流、沟通和疏导,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改变传统的对学生上网“封、堵、压”的教育模式。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2.创新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

德育内容是依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对象的实际确定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理想信念教育外,还应注重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能力指导、网络道德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实现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3.创新德育方法:变灌输型为互动型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德育方法不断创新。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对话、QQ聊天、空间、博客、微博等方式,开辟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迅速、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动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将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知识竞赛及各种社团活动上网,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增进德育活动的渗透性、情趣性、互动性。

4.创新德育主体:变单主体为双主体

由于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特点,使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为德育主体,从而实现了德育的单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化。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化,由传统观念中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互动的教育主体。另一方面,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更为重要。

5.创新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立体型

要不断拓展德育领域,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观念。互联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建立开放式德育立体网络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首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形成合力。其次,学校教育要协调好德育系统各要素和环节的关系,加强德育工作的网络化、立体化,形成“三育人”机制。最后,做到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6.创新德育管理:变自发型为自觉型

德育工作的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德育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自觉管理。要建设一支网络文化环境下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了解和掌握网络体系构建、原理及网络文化的特点,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队伍。同时,构筑坚强的德育教育“网络防线”,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熊礼杭.网络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建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4(4).

[2]黄映玲,翁菁.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新视角[J].教育信息技术,2011,(1).

[3]李秀娟.网络文化特性与德育[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8,28(3).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3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文化 教育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化发展,网上用户迅速增长,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校网络化图书情报工作的开展,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服务空间。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诸多变化,一是馆藏结构的变化,各种电子版文献、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都被图书馆大量购买、收藏,然后通过图书馆网络传递和使用,成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发生了变化,馆员们在服务过程中更加重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高效的借阅服务。这些变化使图书馆文化必须与当今时代的网络文化有机结合,使图书馆真正具备时代文化精神与内涵。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图书馆文化就是图书馆在从事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包含从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到精神意识的全部文化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情报机构开始利用因特网构建文献信息网络和用户服务网络,文献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不再仅限于原始的手工操作,图书馆开始采用最新的信息加工技术搜集和加工整理文献资源,而文献资源也不再局限于纸质出版物、印刷物,逐渐涵盖存储和传递各种数字化资源。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图书馆逐步开始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提供读者咨询服务,实现与读者进行高效互动的一体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开展网络信息导航等服务,实现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与管理。

目前,网络在学生与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具有资源丰富、使用便捷与高效等优势,读者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作为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应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传递功能的新型图书馆文化,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图书馆文化在网络环境下,与时代文化紧密结合,达到图书馆文化与人类文化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高校图书馆应逐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丰富图书馆文化的新内涵,建设新型的图书馆网络文化。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征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已经不仅具有可感知的实在性,而且具有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即可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逐渐开始以数字化资源为优势,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途径逐渐由实物的获取转变为在线阅读或远程网络获取,这充分说明图书馆文化具有了实在性与虚拟性并存的新特征。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在逐步实现开放性与互动性。网络环境使图书馆文化的载体主要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数字化馆藏资源,使用户能够摆脱时间和地域限制。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在逐步开展新型服务,向读者提供远程咨询、课题跟踪、研究论坛等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知识获取和思想交流的良好平台。这种在网络条件下的开放性、互动性图书馆服务文化,将重新构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价值取向。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实现个性化服务与共享服务。随着读者在信息获取方面要求不断提高和更具个性化,图书馆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必须开展并逐渐成熟,纸质文献的通借通还、网上预约和续借、在线咨询等新型服务项目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图书馆服务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信息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使用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条件,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成了图书馆文化的新因素,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图书馆文化的核心。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影响读者获取知识信息方式。在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中,教师与广大学生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卡片检索实现对文献的借阅,效率极低。广泛运用网络技术,数字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建设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书目信息共享系统已基本实现,读者可通过网络直接查询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实现了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公共目录查询所有图书馆的书目信息。

更重要的是,开放式的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网络环境极其开放的文化传播,他们会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等方面的影响,扭曲的价值取向、腐朽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对大学生的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对学生读者如何应用网络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与正确引导。

四、网络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教育功能

首先,应建设图书馆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环境一直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传统图书馆一直以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还应建设文化氛围浓厚、无污染的网络环境,拓展图书馆环境育人的空间。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图书馆网页设计的审美。二是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正面的思想宣传、文化宣传,时刻把握文化的主导权。

其次,抓紧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利用图书馆网络对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课程教育。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但课程大多还是课堂授课式,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设置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授课与培训,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和方法,使课程更具实践性。

最后,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院校教学、科研重点及专业设置特点,探索建设符合自身学科重点的资源导航,并开辟新书推荐、新书好评、读者论坛等网络管理员与读者互动的网站模块,既提供读者交流的平台,又发挥传播优秀思想、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总之,图书馆网络应注重教育功能,设置具有教育功能的特色专栏,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摆脱课堂教学单一模式,打破时空界限,以开放、自由、共享、互动,充满认为关怀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发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化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惠君,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马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4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密不可分的,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要充分了解网络时代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就必须分析这一环境影响下的学生特点,还要对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和思考,才能总结出有效的应对办法和策略。

由于网络的出现,职业学校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网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中没有的生存空间,同时拓展了人们的现实生存空间。青少年学生总是向往超越学校、家庭、社会的所有限制,试图达到完全的自由状态。而互联网的出现恰恰迎合了青少年学生的这种需求,受到了普遍欢迎。当青少年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自由空间时,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冲突就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冲突,作为学校就必须做到教育培养人才要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在了解现实德育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德育环境,充分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使得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充分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网络影响下的社会德育环境

所谓德育环境,就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德育观念,以及其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一切内部与外部因素的总和。

职业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职校学生成长成才、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职业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内外因素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外部社会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而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环境,往往是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迅速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渠道和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九零后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这就造成了他们不能正确的辨别真伪善恶,以至于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影响其价值观和责任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了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网络环境下的一些经济活动也或多或少的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网络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效益,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滋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大量信息数据也通过网络对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渗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而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辨别能力差、接受新事物能力快,导致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影响。从近年来网络犯罪的典型案例中不难看出,由于网络经济活动相应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其中也包括一些青少年学生。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的新课题,很多家庭的认识不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成员,而家长则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及性格发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作为家长,面对互联网却又持有恐惧态度,严厉打击学生,坚决不让学生去接触网络,这恰恰促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更加加剧了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力和神秘感。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家庭网络德育环境的弱化。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5

[关键词] 文化环境;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环境

[作者简介]李珊珊(1984—),女,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分院教师;汪益富(1981—),男,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务处教师。(江西南昌 360063)

一、引论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尤其在近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呈多样化趋势。由于网络的普及,我国的网络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对我国精英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较大的冲击和弱化,低格调、纷乱芜杂的网络文化导致不少人价值观迷失,再加上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传统的、强制性的、集中统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这就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改变,从而去适应新的环境。

二、本论

(一)什么是文化环境

文化的形成是人化自然的过程,也是自然社会化的过程。文化环境是指社会文化系统诸要素的总和。一般意义上包括国家统治思想、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道德面貌以及教育、科技、文体的发展水平等因素。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当文化作为学生思想行为的外部条件存在时,即成为其文化环境。

(二)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学生有塑造作用,对促进构建价值观,使不同的学生形成特定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如教化、塑造、认同和整合、创新与先导、评价、积累和遗传等功能。

(三)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化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隐藏在网络文化中的巨大不良因素也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信息量的大量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第一,学生的意识形态受到挑战。网上种种思想复杂化,使个人的意识受到很大影响。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曾郑重告诫全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拥有一定网络优势的西方思想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对年青学生来说,是个重大的挑战。

第二,道德规范受到挑战。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使道德规范在网络上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顾忌的行为几乎可以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学生的社会责任、法律观念、传统道德观念开始变得很淡簿。如今网上充斥着的大量无聊、低级趣味、污秽不堪的信息,人们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刻薄恶毒的言语有时候仅仅只是因为要自我发泄。这些都该引起人们对网络道德的深度思考。

第三,单一的政治思想受到了挑战。网络出现以前,学生主要依靠传统的信息渠道了解政治,所受的政治思想教育比较单一。网络对政治信息的无选择性、无限制性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好奇、不解、甚至是怀疑,这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挑战。

第四,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挑战。网络化环境使得网上的知识资源十分丰富,再博学的教育者也就显得相形见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屑于教育者的教育,受教育者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寻找、选择信息。

第五,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一方面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不会墨守成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又自我意识太强,逆反心理过重以及自我约束力太差。

那么,网络文化环境下将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网络文化环境是更为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应该始终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极为重要。

其次,信息网络监管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要健全,网络也须法制化,依法追究违法行为的相应责任可以让学生不再有侥幸的心理。网络警察的出现,使得网络也有执法者,这为开展建康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文化环境应该健康化,应该把传统道德理论推广到网络道德中。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适应网络文化环境,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巩固高校的主流形态教育阵地,已是当务之急。

再次,是要加快教育者自身的角色转变。面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重困难,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使工作取得实效。教育者一定要掌握网络技术,进入网络使用者的思想世界,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应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去了解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

另外,还要有尊重的意识。给受教育者以充分的人性理解,同时也要让受教育者懂得尊重教育者,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更多的讨论和教育。受教育者不能看作是被动的受体,他们有自己的内在情感、意志与个性,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思想教育工作是人对人的理解,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彼此心灵的撞击、沟通和升华。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动态环境,网络信息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各种思想、见解不断更替,进而形成了各种新的小环境。网络文化下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到文化环境都处在不断发展的变化之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创新教育模式和育人环境,从而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三、结论

时代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求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里,我们也不应任由发展,而是应积极面对,要把握主流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发挥其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

[2]姜正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6

关键词:网络图书管理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的影响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地时代,在此网络环境下,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和工作的平台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作为信息集散和传播主要媒介的图书在其管理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上发生的很大的改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传统意义上,图书管理更多地体现在图书的借借还还,修修补补,其实是只要管好书就是做好了工作,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封闭的被动服务模式,因为在传统意义上图书的管理几乎就是对纸质图书的管理,是一种固化的管理。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管理已经被现代数字图书、电子图书的发展所冲破,更多地向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适应现代人们对信息发展的需要,对图书的管理也提出了高速、快捷、准确、全面的要求,图书管理也增加了对数据信息的维护和管理,信息资源数据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求有一种开放、主动,全面的管理或服务理念,这种要求是外在的,更是不可回避的。

第二,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管理模式的影响。随着网络化的实施,使得现代图书馆馆藏内容已发展到包括纸介质、光盘和网络三位一体的丰富资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种类上更加繁多、同时这也就相应地要求在图书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实现不受时间,不受空间的查询、借阅、等服务,这也就要求在图书的管理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图书进行集中的分类、编目,存档,适时顺势地建立和完善电子图书馆,为广大的图书用户及时便捷地提供访问、检索、查询和阅览全文的服务。

网络的环境下,图书管理的模式已不能再拘限于传统的单调方式,必须加强深层次信息开发服务,对图书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现图书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甚至全球化,网络化环境下不仅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它也在管理模式上影响和制约和图书管理的效率。

第三,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影响。在网络环境的大背影下,受传统图书馆向网络图书馆迈进的推动,图书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图书管理者已经从原来的单纯的图书管理者转变为集文献管理者、提供者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专家为一体。在网络环境的条件下,图书管理者已经成为借助于现代计算机设备,来进行图书资料统一分类编目,并将馆藏文献数字化,通过网络开展各项工作的资源组织者、信息提供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利用的导航者,或是教育者。

图书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能否很好很快地适应网络环境上对图书管理者提出的新的挑战,已成为当前做好图书管理的关键所在。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图书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网络环境下的更要求图书管理有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因此,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人员已不再是被动的服务和简单的文献保存与传递,而是成为了信息资源的管理。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管理的对策分析

首先,解放思想,促进管理理念的创新。现阶段的网络环境早已要求图书管理要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图书管理是按照图书馆工作的客观规律,依据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程序,通过计划、决策、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行动,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在网络环境的背影下优化图书管理体系,最关键是要引进和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这是对管理理念的一次全新的、根本性的转变,用先进的技术来改进管理,才能既提高效率,又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另外要树立“依靠科技带动发展”的理念,图书管理一方面是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要求而必须加以改进和提高的,另一方面图书管理的提升和发展反过来又是通过依靠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的。

第二,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构建网络服务体系长期以来,传统的图书管理一般是采用购、编目到流通、阅览,实行的是“一条龙”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传统的以纸质图书为主体的情况下,基本上还能适应于人工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手工检索。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各级各类图书机构中,图书的提供必须要跟踪教学、科研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研究课题,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再经组织、加工,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证读者所需信息的全面性、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另外还要适应全时段,远距离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这也就必然地要求要建立相关的网络服务体系,超越传统的服务模式。

第三,提高图书管理者自身队伍建设,推进人员队伍创新。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图书管理者早已不是执行简单的借借还还的工作,图书管理者更应该担当起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专家、的角色。他们既是图书馆馆员,又是知识经济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图书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从“图书保管员”变成“信息领航员”和“信息工程师”。由于当代学科的交叉、渗透,图书管理者仅具备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读者服务需求的。

图书管理者不仅应该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服务精神,更要在网络环境中充分抓住这个机会,从图书管理的现实需要出发,不断夯实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维护,文献数据库系统的编制的专门技术与能力,顺应网络环境下的现实要求。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图书管理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夕琳.未来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1999,9.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时展到今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也有了全新的发展,网络环境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巨大。它不仅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使实现高效优化的魅力语文课堂成为可能。本文就是对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该怎样实施的分析。

一、问题分析

1.教师能力局限

教师是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的应用者,网络环境的应用同样也依靠每一位一线教师。当代小学语文教师的老龄化问题严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不了解网络技术,更不能有效利用网络技术。这些教师没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无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年轻教师大多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但缺少教学经验,找不到合理的结合点,阻碍了网络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积极作用的发挥。

2.观念陈旧

“一根粉笔闯天下”的观念在很多教师的脑海里影响依然很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变。网络技术已经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得到普及,但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网络只与娱乐有关,如果将网络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会让语文课堂变得不伦不类。教师对于网络技术的重视力度不足,影响了网络环境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

3.不能活用

“能用”、“会用”并不表示就会“高效的用”。网络环境的发展,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可能。教师逐渐意识到应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创新性的手段。但很多教师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没有开发更多的应用方式。单一的网络技术应用形式,使原本创新的手段变成传统的手段,无法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

二、优势呈现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的能力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与不断积累而来的,网络环境的构建,使很多教学设想的实现都成为可能。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实力,对于其应用网络环境实施教学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小学校园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网络技术应用实力的提高。教师能够利用网络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表现在能够利用网络平台去搜集与查找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能够在丰富的材料中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优化备课工作。备课,是一切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与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经验进行备课。如果教师只用课本与教学参考书备课,再优秀的教师,教学能力也会被限制。网络平台上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网络环境支持下备课,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小学生的需求。比如在设计《菜园里》教学方案时,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上寻找一些形象的图片作为教学资源,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2.使课堂教学情景生动化

语文教学更需要学生情感的融入,更需要适宜教学环境的构建,网络环境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情景呈现出生动化、趣味化、生活化。如:导入环节,导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环节能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影响下学生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兴致。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会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什么,按照课本中的顺序讲解课文。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对接下a来的学习充满期待。比如在讲解《要下雨了》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段下雨前天气变化的小视频。将教室内窗帘拉下,灯关闭,播放视频,营造真实的情境。这样的导入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3.化“难”为“易”

每一科有每一科的学习重难点,每一课有每一课的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将这些难点、重点解决掉,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都会产生一些疑问。对于不好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简化内容的讲解过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让小学生通过文字阅读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描述人物形象,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例如在讲解《三个儿子》时,“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是让许多小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小学生梳理文章中三个妈妈、儿子与一位老爷爷的人物关系,让小学生分析三个儿子的不同,从而理解到孝顺的意义。人物关系的分析,能够让文字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会因为课件的支持有所提升。

4.培养学生能力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8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必然性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与飞速发展,新的网络环境给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想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就需要不断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转变服务模式。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所有载体的信息都能以数字的形式存取和管理,图书馆借助网络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还能实现信息传输的网络化,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网络使用图书馆的在线服务、远程服务功能,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能够更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体现在载体的多样化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存贮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快速应用,促使各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不断涌现,这也极大地丰富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创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不断趋于主动,基于用户的需求主动地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转变的必然性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新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要上一个台阶,就必须适时地做出转变,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的潮流。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形式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单一的书刊借阅已无法满足用户日常的信息需求而更多地走向网络信息,这种趋势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要变革和发展现有的服务方式和内容,才能满足用户最大的需求。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转变对策

1.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

(1)加强传统纸质资源的合理配置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根据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要,合理购置馆藏文献资源,提高文献资源收藏的完备程度。同时应联合高校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一起对纸质资源的购买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资源重复建设,使成本降到最低;然后采用馆际互借、网上信息传递等信息共享的方法最终扩大馆藏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信息。

(2)加强数字化馆藏建设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建设:①将部分纸质载体或其他载体的馆藏转化为数字化形式;②以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为代表的由出版商或学者生成的原始数字化作品和Internet上的信息;③建立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化网上数据库结合馆藏特色,根据读者需求特点,努力开发、挖掘馆藏信息资源,系统有效地组织数字化特色馆藏信息资源,逐步建立高质量的多种类型数据库,如学位论文数据库、重点学科数据库、专题信息资源全文数据库等。

2.转变服务模式

在当前的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图书馆必须要重新定位,将过去的“以藏书为工作重心”转变为“以为读者提供查询服务为工作重心”,转变服务模式,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提供网上阅读、网上预约以及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改善服务环境,设置明亮安静的阅览室。图书馆要适应新环境的改变,就要彻底地转变工作态度,以读者为中心,通过对借阅情况的分析,了解不同职业读者的信息需求;针对网上注册的个体用户,通过对其平时借阅情况、个人兴趣情况的分析和深度挖掘,了解读者的喜好,适时地通过邮箱向读者最新的信息资讯,积极为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服务范围,力求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3.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引进专业化的工作人员

现代化的图书馆需要高素质的馆员,新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要求有一支具有网络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培养选拔一支既具备文献情报资源管理基础,又具备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组织和提供网上信息资源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

(2)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再教育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培养,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信息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应举办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学习班,进行知识更新。将能开发、传递和利用深层次文献信息的专业人员送出去深造,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教育,使其顺应信息服务网络化的潮流。工作人员本身也应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让自己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检索服务、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等各种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才能保障图书馆的正常生存。

参考文献:

[1]罗春荣.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检索平台的评价[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4).

[2]孙成艺.网络信息资源及其评价[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教育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以其较强的信息传播功能对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现阶段,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索,创新教育途径。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思想教育是一个通过信息传递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及人生态度的教育过程。所以,网络将会对高校思想教育的手段及教育效果带来较大影响。(2)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空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从而使之前相对狭小的思想教育教育空间逐渐变成社会化、开放化的高校教育空间。借助网络环境,高校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各种社会现象、文化思潮。与此同时,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多媒体特性,能够使高校思想教育产生更强的感染力。此外,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2.负面影响

现阶段网络信息非常丰富,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负面信息,有时甚至会使高校学生无法理性思考,迷失方向。高校学生因自身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非常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若高校学生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接触了不良信息,就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会误入歧途。此外,网络交流所具有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高校学生缺乏人际互动,不再关心现实世界,最终造成人格异常与心理障碍,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途径

1.增强思想认识

不管做什么事情,必须要做到态度端正,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认识。若是认识层面出现错误,则必然会对之后的行动产生阻碍作用。高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工作非常必要。高校学生已经成年,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坚决不能够沉迷其中。具体来说,第一,应增强思想教育理念的开放性。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比较封闭的,在教育信息上也比较固定。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逐渐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应该有着较强的信息开放性。第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教育工作。传统的思想教育往往更注重知识灌输,这会使学生缺乏实践体验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自我教育,在启发、引导的前提下,使其积极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第三,大力培养学生所具有的自律能力。要通过自我要求、自我调控,使学生最终形成道德自律,拒绝不良信息。

2.创新高校思想教育内容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还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等方面。此外,高校教师还要将一些新观念纳入思想教育中,比如市场经济观念、时间观念、社交观念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等。要结合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相对较差的问题,适当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与计算机伦理内容,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3.创新高校思想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应该认识到网络环境对思想教育的影响,通过网络手段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思想教育与思想引导,进一步占据网络教育主动权,大力开展网上宣传,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最终形成高校思想教育线上、线下的教育合力。此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教师应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形式的传播方式,引入交互式沟通传播方式,更好地顺应高校学生成长期间对社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网络化手段把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有效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学习。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图片、视频等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抽象化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把相对枯燥的内容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化难为简。教师还应该将相对严肃的宣传主题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得生动形象、更利于学生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

4.创新高校思想教育管理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管理方式,强化对网络媒体教育的管理控制,并对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严格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活动必须要将内容创新转移到技术知识管理创新、法制管理创新以及网络自律管理创新上来。高校必须抢占网络思想教育的制高点,借助政策保证信息通道的畅通。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可以设置高校德育信息网络专门通道,并借助法律、法规以及网络环境下的技术优势对网络媒体进行有效控制,加强正面传播,从根本上控制负面信息的扩散,进而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及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网络运作,强化高校网络管理控制,如对免费个人主页或免费链接进行审查,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制,借助技术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肆意进入校园。

三、结语

总之,网络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必然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小到教师、学生,大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对此予以重视,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条件和完善的发展环境。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的影响,从不同的视角对其两面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充分的研究,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从多个方面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洪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59-61.

[2]王盼盼.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5(17):247-248.

[3]马福开.浅谈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2):262.

[4]孙旭,曲政文.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现代交际,2013(9):233.

[5]徐津.网络环境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6):71-73.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10

关键词:网络;特征;问题;创新

当今世界,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空前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向网络经济时代迈进。作为网络经济的基础,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传统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极大地挑战着传统的财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一、 网络时代会计的新特征

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上的。所谓会计环境,就是指会计理论与实务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客观社会环境。这些客观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会计环境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变更。

1、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得到了扩展,多主体、多币种、计量属性多元化,会计核算方法多元化。

2、高度的集成和共享。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管理将变成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信息高度集成,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计算机网络排除了时空的束缚,使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这种集成提供了可能。财务部门能够通过网络直接从计划、生产、采购、销售、人事以及总务等部门采集数据,同时实施生产管理、零存货管理,管理者的其他决策都可以通过内部网络从财务部门获得实时信息。会计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更加紧密,会计信息与其他经济信息构成信息整体,会计核算将融入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中,共同为信息使用者服务。

3、智能反馈。网络时代的财务系统,将一改传统财务软件重视反馈、忽视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弊病,有效改善我国80%以上的财务数据有效利用不足的现状,可将企业过去长期被忽视的多种形式的历史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预测和报告,并将这些分析和预测和结果形成报告提交给企业的决策者。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先进信息手段的融入,将对传统会计理论、理论与方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财务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将财务工作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使企业具备快速、灵活了解业务并及时调整战略的能力,使会计事业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引发的财务会计问题

1、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带宽影响网络传输速度的问题应该说已基本解决,宽带接入为实现网络会计提供了在线操作的保证,但宽带接入的背后却隐藏了无限的杀机,据IT界业内人士介绍,近来有些“间谍软件”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进行安装,并悄悄把截获的一些机密信息发送给第三者,还有软件将浏览器引导至某些特定网页,以此盗取用户的活动信息。据IT业界和美国国土安全部共同成立的“国家互联网安全联盟”的估计,90%使用宽带接入的用户至少会被一个间谍软件或广告软件所感染,并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2、会计信息的非安全性、非完整性问题

会计信息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其他要素的安全,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关键,是网络会计安全的核心是会计监督的安全保障。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作用,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着实令人担忧。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各种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从而使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很大。

网络会计在运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与传统会计相比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只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实现企业数字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总之,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会计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并且会更加国际化标准化。

三、网络经济要求会计创新

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体系, 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 必然对会计产生深刻与重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会计理念, 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1、 会计内容的创新

在网络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的比例和重要性日益提高。与固定资产相比, 知识资本、知识产权、技术、人力资本是企业未来资产价值的主要发展动力。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主导因素, 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首先, 把人力资源和知识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 无疑是对会计观念的重大挑战。其次, 网络经济对所有者权益要素也产生了影响。要求会计重新明确利润的含义, 划分员工劳动报酬和智力资本回报的界限, 确认和计量智力资本带来的利润。因此, 要对会计学科、会计内容、会计要素进行修正。

 

(1)建立无形资产会计。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是物质资源多少, 而是无形资产多少。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却滞后于网络经济的发展, 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无法在会计报告中充分反映出来。因此, 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

 

(2)时间成本的确立。网络经济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 速度快” , 科技发展快、产品更新快、市场变化快。市场竞争不仅比价格、比质量、比服务, 更要比速度。“ 快”的实质就是降低时间成本, 时间成本已成为网络经济的命脉。

2、结算方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 货币的电子化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网上支付, 而且还可以实现网上结算, 产生了电子货币结算方式电子货币结算方式, 不仅方便快捷, 而且成本低。因此, 要对网络上的结算方式进行研究, 建立方便、安全、可靠的货币结算方式。

3、会计规范与会计制度创新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摆在会计管理人员面前的是会计规范内容与会计制度的修正, 不断修订旧法规、旧准则、旧制度, 不断制定新法规、新准则、新制度。网络经济推动财务工作由桌面走向网络, 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 对会计自身的会计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必须对会计的控制创新,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对组织与操作进行控制、开发与维护进行控制、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进行控制、系统安全与应用等进行控制, 以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陈翔鸥.网络财务理论与技术[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6.

[2] 谢华伟.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安全性研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