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的原因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3:14

二胎政策的原因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1

【摘要】随着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实施,人们对二胎政策的关注度不断增强。本项目遵循“现象本质问题对策”的一般路径,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二胎政策对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冲击。研究前期主要从医疗保险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等社会保障支出的方面进行研究与调查。研究中期,分析二胎政策对财政支出的影响路径与综合效应。在医疗保险支出方面,我国应当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方向医疗保险对二胎生育等的支持力度是否有效。在教育支出方面,分析人口增加后学校等公共服务是否应该扩建;二胎使得家庭抚养成本提高,分析财政是否应当给予补贴。在卫生支出方面,人口增长使卫生医疗压力增大,同时加大对婴儿出生缺陷的筛选等问题。研究后期,我们将从多视角对前面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应对全面放开二胎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冲击与影响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全面二胎 财政支出结构 冲击

一、引言

(一)全面开放二胎研究背景及意义

全面实施二胎政策,既是党中央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的重要保障,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业机会有效创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有重要作用。

从长远来看,实施单独二胎政策能够增加未来劳动力人口,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幅度达300多万。据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25年将下降到8.4亿,2050年更锐减到6.69亿。而近年来,中国一直保持低生育水平,甚至目前已接近超低生育水平。过低的生育水平不仅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的短缺,更会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P认为,如果中国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短期内不会产生对GDP潜在增长率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程度也非常微弱。但是,当放开生育政策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进入诙力市场,政策调整对潜在增长率的积极作用将会比较明显。与此同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有关医疗保险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等社会保障性支出,加大国家社会保障负担。

(二)相关文献综述

翟振武(2014)认为我国二胎会使得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变化,中国财政支出会更多向教育支出,医疗保险支出倾斜。茅倬彦和罗昊(2013)认为二胎政策会对妇女的就业产生不好的作用,使得女性可能不愿意生育二胎;范建霞,杨帅(2015)认为二胎会产生不公平的现象,高龄妇女生育的子女可能存在着更大概率的先天性疾病,其生育的质量会显著落后于同时期年轻妇女生育的子女;马良,方行明,雷震,蔡晓陈(2016)认为二胎会使得家庭内部会产生矛盾,部分家庭重男轻女,存在保守落后的思想,同时家庭的大孩子可能会因父母爱的转移也产生对小孩子的怨恨。

二.全面实行二胎政策的社会问题

二胎的实行有助于减少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我国社会传统家庭结构将会被打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报告分析指出,假设我国不改变人口政策,那么我国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30%以上的老龄化,为继续发扬我国社会的人口红利,充分缓解老龄化趋势,增加劳动力,我国中央出台了二胎政策。但是我国正式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将会带来一系列挑战。

1.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

就业歧视一直是女性就业难的问题。尤其在二胎政策背景下,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以营利为目的单位,往往会更加偏好于招聘男性员工。当今我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更加加剧了这一问题。在社会调查中,企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面试询问女性应聘者是否有意愿生育二胎,如果面试者说有意愿生二胎,那么企业用人单位一般不会首先考虑。这无疑是加剧了社会层次的矛盾。

2.加重了我国家庭的抚养成本

二胎政策的实行对社会普通家庭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重了家庭负担,增加了开支,从新生儿的培育开始,就负担起新生儿的每日的日常用品,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有调查显示,一个新生儿的从出生到成年所花费的资金大约近80到120万,部分可能会更高。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二胎政策的实行虽然会让普通家庭再新增加一个家庭成员,但是所带来的家庭成本也是非常的高。

三.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冲击

(一)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对我国财政在医疗保险支出的影响

1.我国当前财政支持医疗保险的现状

首先,政府在医疗改革财政支持地域上存在差别。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起初是按照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究其原因在与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合理整合,但是由于我国的医疗原本存在地域差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医疗资源存在较大明显的地域差异。在财政改革中,财政支出的地域差距是导致地域医疗体系差异的直接原因之一。特别在市场化改革之后,政府财政支出更加放松,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身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责任感。

其次,政府和社会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定性上存在偏差 。我国当前的财政在医疗卫生保险方面的财政支出上缺乏针对性。只是盲目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中,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定性上不够准确,大部分的人认为医院在市场经济改革体制中也应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列入了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范畴。因此,在医院的日常经营过程中,若以营利为目的则会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其服务群众的主动能力。医院为了生存则会更大程度的提高各方面的收费标准,从而加大了群众看病的负担。从这方面分析,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极其欠缺。

2.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对我国财政医疗保险支出的影响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会加剧财政在地域上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差距。首先,在发达的东部地区 ,家庭在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之后会根据政策,选择再生一个二胎,从而会加剧发达地区医疗卫生的压力,当地政府会根据新生人口的增加从而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这样一来,本来在医疗卫生方面地域差距就更加明显。偏远地区首先人口观念比较落后,普通的家庭在二胎政策实行之前一般都是抚养两个孩子以上,因此二胎政策的实行对偏远地区并没有实际的影响。这样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一前一后变化造成地域之间的差异更加大。

在发达地区,人口的福利比较完善,就医疗卫生方面来看,财政支出在普通人口中的体现主要在日常的医药费报销,医保报销,住院报销以及日常体检二胎新生儿疫苗方面,这些方面财政对于个人支出是比较大的,二胎政策开放以后,新增人口多,从而这些方面的财政支出会很大程度的加大。

(二)二胎政策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

我国当前财政在教育支出在教育支出方面地域差距明显。首先,根据我国的教育资源来看,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在中西部保留住,再加上东部地区原本的教育基础雄厚,从而导致我国存在明显的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现象。财政支出方面也是如此,财政在教育支出反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质的教职工福利,义务教育学费以及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建设,校园建设,教学器材的配置方面。东部地区的教育器材以及校园环境都是比较好的,这一点离不开强大的政府财政支持。

从财政教育拨款方面来看,东部地区一直占据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二胎政策开放后,将进一步加剧这一现象。从少数偏远地区人口来看,不发达的教育环境以及限制比较大的财政政策拨款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

其次,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势必会加剧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二胎政策会直接增加新生儿的数量,而新生儿的数量增加主要存在于原本经济教育资源基础都比较好的东部,因此国家财政支出不可避免的又会在东部地区给予增加。

再而,二胎政策的实行会直接加大国家在师资力量方面的财政支出负担,由于新增人口的增多,需要教育的人口数量也在直线增长,有限的师资力量很快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因此国家财政支出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也会适当的增加。培养优质的师资力量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及良好的待遇环境。因此二胎政策的实行对于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在教育上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社会方面,更多的儿童进入学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同时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会进一步下降。在家庭方面,部分家庭也难以支撑二胎上学的负担,会导致部分儿童上不起学,文化层次低。有的家庭可以生得起二胎,有的家庭有心无力,这种差距会进一步拉大社会的差距。

(三)二胎政策的实行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后,有限的财政支出将会一定程度上的分配到二胎补助方面,首先,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支出会逐渐的递减。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在逐渐加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国内全面开放了二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长远意义。

在普通的家庭中,若是三代同堂的情况,新生一个二胎则青年夫妇会直接增加经济压力,而夫妇双方也有各自的父母需要赡养,因此在赡养父母的开支上,有限的经济支出很有可能将会被缩减一部分。从宏观来看,国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如此,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财政支出是有限的,而国内的财政福利方面的预算支出也是有限的,一旦多了二胎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分配则会相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新政策实施后,随着二胎的成长,普通家庭的抚养能力在未来也会提高,因此这对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的结构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应对全面放开二胎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冲击与影响的针对性建议

(一)完善财政医疗支出体系,缩小地域性差异

根据我国当前财政在医疗卫生体系方面的支出来看,地域差异很大,因此加强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很重要。首先我国可以增加一部分财政支出,专门用来二胎福利方面的。在地域差距上,鼓励东部地区企业补助单位员工生产二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政的负担,然后在西部地区的人口福利上适度的加大,鼓励西部地区生产高效益的产品,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

以长远的眼光求发展。最主要的在财政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需要加大,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因此,国家可以准备专项的财政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完善。在具体实施上;1.加大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的人员的培训,增加西部地区专门的妇幼保健院,完善幼儿方面的医疗体系。2.鼓励东部优质的医疗资源适当往西部转移,带去优质的医疗经验,促进东西部医疗水平平衡发展。3,医疗器材的资源合理配置,东部地区的医疗卫生器材多余的部分转移到西部去,这样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国内医疗卫生水平的均衡发展。4.提倡优生优育,由国家财政作支持, 人口增长使卫生医疗压力增大,同时加大对婴儿出生缺陷的筛选。建立预防小组,把严格好婚检和产前检查,引起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聘请更多国内外的专家坐诊,尽最大可能减少新生儿的患病率。5.为解决新生儿看不起病的问题,确保新出生儿童的质量。我国应当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扩大医疗保险可以报销的范围,方向。我国还应不断加大人口普查的力度,不断做好人口统计工作。防止二胎政策没有起到实际效果。

二胎政策实行无疑会加剧东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均衡发展,因此国家财政支出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东部地区实行鼓励政策,在保持原有的财政人口福利的水平下,促进企业对单位员工加大生产二胎的福利。

(二)贯彻落实教育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师资力量

我国原有的教育资源中,主要优质资源分配在东部,教育基础设施也是东部优于西部。因此随着二胎政策的实行,需要制定一定的政策来缓解这一现象。

首先,落实基础实施的建设,良好的教育基础设施是关键,为解决西部地区新生儿的教育问题,在制定教育发展目标时要考虑到多方面问题。西部地区原有的教育基础,原有的教育师资力量以及原有的发展模式。为缓解二胎政策实行带来的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则可以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加大西部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部地^二胎政策的实行,为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胎政策会使得人口激增,人口增加后学校等公共服务应该扩建,从而满足更多上学的儿童的需求;二胎使得家庭抚养成本提高,财政应当给予补贴,使得部分“想生育二胎却生不起”的家庭敢于生二胎,改变人口结构。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的教师福利水平,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优质的西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建立更多的学校场地,让教师能减少后顾之忧彻底静下心来教书育人。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共同发展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后会很大的程度冲击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未来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支出结构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度。因此,当下为了缓解这一冲击,协调二胎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来缓解这一矛盾。首先,当前应该保持应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支出,因为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老龄人口需要的各方面补助不可缺少。然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全员参与,共同参与,通过当地的中小企业来进行人口福利的补助,政府可以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来刺激激励中小企业提高单位员工在二胎新生儿的补助水平,充分利用政策的优势,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其次,财政支出结构也需要完善,充分提高妇幼保健院的职能,加强这一方面的补助,完善新生儿的培养工作。减轻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

综上所述,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是由我国国情决定,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二胎政策给国内财政支出结构所带来的影响应该合理采取措施,做到协调、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生育二胎:“双独夫妇”的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10,05

[2]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02:3-17.

[3]徐嘉蔚,浅析单独二胎政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 2013(23)

[4]马瀛通,人口红利与日俱增是21世纪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期刊论文]-{H}中国人口科学 2007(01)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2

【关键词】第二胎生育意愿;“全面二胎”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008-01

“全面二胎”政策,结束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浪潮。在人口政策转变的特殊时间节点,居民对二胎的生育意愿如何?影响居民生育二胎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文献综述

张丽萍等(2015)研究发现,育龄人群意愿生育水平较低且保持稳定,全部育龄人群的二孩终身生育意愿稳定在55%左右,杨怡丽等(2015)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得出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程度、性别、环境因素等对二胎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谭雪萍(2015)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孩子成本”和“孩子效用”的主要因子进行提炼,最终发现经济因素占主体,同时一些非经济因素仍然表现显著。

二、访谈设计

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本文筛选出极具代表性的四位受访对象,全方位涵盖城乡居民、不同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群体。在对访谈问题的设计上,本文基于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和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整合出影响二胎生育意愿的各个主客观因素,且根据受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反复修改,最终定稿。

三、二胎生育意愿原因分析

(一)二胎生育意愿原因分析――要二胎

1.城市居民要二胎的原因

第一,经济条件好,足以负担二胎费用。在城市中有较高且固定收入的家庭在抚养一个小孩的前提下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第二胎小孩的教育、医疗、衣食住行等费用。同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会考虑到以后财产继承的问题,为避免一个孩子出现意外而不能继承遗产,所以会选择生第二胎,以防万一;第二,避免一胎子女出现以前独生子女诸如相对自私,唯我独尊等缺点。由于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关心的特殊地位,极易出现自理能力弱,缺乏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家庭选择二胎,可避免此类问题,对孩子成长、性格塑造大有裨益;第三,降低“失独”、“空巢”等可能性。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一对家庭四个老人只有一个小孩,也就意味着这个小孩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不能生病不能出意外甚至不能远嫁,就连工作也不能离家太远,但是如果做不到这几点,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孤单守在家无人陪伴家庭的问题很难解决。

2.农村居民要二胎的原因

第一,传统观念影响。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儿女双全等。农村中年家庭还是有一定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认为家中必须要有一到两个男孩,现在政策允许,所以他们选择继续生第二胎;第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农村的养老问题是其民生问题中的薄弱环节,为老有所养,他们选择生第二胎,同时也是为减轻一胎小孩养老压力;第三,满足老人的意愿,促进家庭和睦。很多家庭生二胎是迫于老人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女性促进婆媳关系,增进夫妻感情的一种方法。

(二)二胎生育意愿原因分析――不要二胎

1.城市居民不要二胎的原因

第一,生二胎经济成本太高。城市生活压力大,消费水平高,生育小孩投资成本高,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迫于经济压力放弃再生二胎。其中显性成本包括:生育费、奶粉玩具零食等幼儿时期开支;教育经费;医疗费用;结婚买房买车等一系列支出。隐形成本包括:生二胎会影响到母亲的事业发展,必要时母亲为照顾两个小孩放弃工作,增加了父亲的工作生活压力;如果母亲产后继续上班则需要增加聘请保姆费用或者麻烦老人,增加老人生活压力。同时对于一对夫妻来说具有巨大的抚养赡养的经济压力以及心理压力;第二,一胎小孩的反对。由于第一胎小孩占有欲强且已经习惯当下的生活状态,拒绝与另一个小孩分享现在的一切,分享家人的爱,所以反对家庭再生。继“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很多一胎小孩为反对家庭再生而做出种种惊人举动导致一部分城市居民放弃生二胎;第三,城市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完善,居民老有所养。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得到保障,不再依赖孩子解决养老问题。

2.农村居民不要二胎的原因

第一,难以承担高昂的抚养费用。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少,经济拮据,无力负担抚养第二个小孩的各种费用,迫于经济压力而放弃生二胎;第二,社会性别比失衡,农村出现大龄男青年结婚难问题,而且结婚费用高昂,多生孩子尤其男孩,导致其家庭在子女的婚姻方面的经济负担重。

四、结论

“全面二胎”政策开放后,有二胎生育意愿的原因如下:城市方面,一是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足以负担二胎费用。二是考虑到一胎子女的成长方面,为避免一胎子女作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相对自私等的特有的成长问题,选择二胎有利于解决此方面问题。三是为降低“失独”、“空巢”等可能性;农村方面主要是受传统养儿防老等的传统观念影响。同时,也有不愿意生育二胎的,主要原因有:城市方面,一是养育二胎的经济成本太高,二是一胎子女的反对,三是主观上不想生育二胎;农村方面则是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丽萍.中国育龄人群二孩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5(06).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3

近日,媒体一项调查显示,“单独二胎”放开后,有约3/4的网友表示想要生两个或以上的孩子,而约1/4的未婚者表示,会改变择偶标准,更倾向于找独生子女。

调查:近八成网友不生是因经济压力

如果没有政策限制,你愿意生多少个?66010左右的网友选择了两个,仅有40/0表示一个也不想生。46岁以上的人群,想要生2个比例最大,占了近九成。

尽管政策允许了,依旧不想生二胎的原因中,近八成网友选择“经济不允许,生孩子成本太大”,而这几乎没有地域、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如果政策允许,经济问题成了阻碍所有人群生二胎的最大原因。不过,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选择此项的比例与受教育程度成反比,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选择经济障碍的比例最小,只有六成左右,三成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选择了“工作太忙,多一个孩子没精力照顾”;高中以下学历的网友则超过八成认为经济为第一障碍。

对于想生二胎的人群,约3/4的网友选择“孩子一个人太孤单,将来兄弟姐妹可以互相照应”。超过七成网友对放开“单独二胎”持支持态度,其中还有440/0的网友希望可以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不过,有超过一成网友表示不平,认为“单独二胎”和“双独二胎”都是一种歧视,大家应享受同等的计生政策。

有趣的是,“单独二胎”放开后,有1/4左右的未婚网友表示会改变择偶标准,以后更倾向于选择独生子女。

“单独”人大代表:会考虑生二胎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育彪一直对计生政策非常关注,本身也是“单独”的他,表示也会考虑要不要再生一个,现在他的孩子已经十多岁,作为一个父亲,能体会到一个孩子的孤单。他说,放开“单独二胎”其实是计生政策调整中最容易的一项,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目前我国性别比例严重失衡,老龄化也在加剧,是时候把生育权还给家庭了。”

二胎出生后 两小孩三年共花10万

两个月前,女儿人读幼儿园后,天河白领刘先生默默地停掉了儿子在少年官的三个兴趣班,这能省下1200元。“英语一堂课要200块,一个月4次课就是800块。还有围棋和公文每月各两百块。” 刘先生的夫人于06年和10年先后诞下一子一女。女儿出生后这三年,平均两个孩子每年要花3.3万。“第一年比较多,孩子刚出生,什么都想买好的。第三年上幼儿园了,读各种兴趣班,又是一个高峰。”刘先生算了一下,如今每月两个孩子的花费为:2000(生活费)+2500(兴趣班)+200(儿子学校住宿)+1400(女儿幼儿园学费)=6100元。“加上周末、节假日外出游玩,平均每月花600元。”

对于“单独二胎”放开,您如何看待?

“单独二胎”“双独二胎”都不公平,凭什么他们能生?(11.24%)

来得太晚,人都快40了(3.96%)

无所谓,反正我也不想生孩子(7.77%)

反对,担心放开后人口激增(2.2%)

支持,计生有效控制人口,但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应允许生二胎(30.43%)

非常支持,应全面放开,生育权应回归到百姓手中(44.41%)

如果政策允许,您想生几个孩子?

两个(66.03%)

两个以上(8.73%)

一个也不想生(4.03%)

一个刚刚好(21.20%)

不想生二胎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请选择不生的朋友回答)

A.经济不允许(78.44%)

B.多一个孩子没有精力照顾(15.09%)

C.担心两个孩子相处出问题(1.92)

D.自己想生,只是配偶不同意(4.54%)

您想生二胎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请选择要生的朋友回答)

A.孩子一个人太寂寞(75.06%)

B.一个孩子容易娇气(4.93%)

C.多个孩子更有保障,自己老了更有依靠(14.63%)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4

【关键词】强制堕胎;行政法;效力位阶;基本原则

一、引论

2012年6月4日,陕西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妇女冯建梅因无钱交纳4万元的超生罚款,被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政府非法拘禁,并强制引产腹中已经七个月的胎儿。一周之后,冯建梅与死胎的合影被上传到网络,引发轩然大波。

在没有通知家人的情况下,腹中胎儿被强制引产。对此,镇坪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在其官网回复,称该孕妇属于政策外怀孕。镇人民政府依据《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对该镇渔坪村三组村民邓吉元之妻冯建梅依法实施了终止政策外二胎妊娠术。

此案引出了一个长期存在但又不受关注的问题――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强制堕胎问题。强制堕胎措施是指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针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怀有政策外二胎或二胎以上的孕妇,采用强制终止妊娠的手术措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确立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强制堕胎成为一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常用的行政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用更直接的方式抑制人口出生率,制止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出现。

二、强制堕胎措施的法律困境

(一)我国有关强制堕胎的行政法位阶比较

1、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5条规定了“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首先,本条只规定了国家有制定生育政策的权力,未规定国家采取何种措施来实现权力。行政措施有很多种,从行政法的角度,行政措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授益性行政,即对积极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公民给予一定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如享受休假、提供补助、授予荣誉等;另一类是负担性行政措施,即对违反计划生育的公民进行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如实行早期中止妊娠术、罚款等。

其次,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初期,我国经济不够发达,面临人口众多的社会压力,但是随着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人口红利”正逐步在丧失,劳动力短缺可能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社会问题,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会给计划生育政策提出新的要求,原来政策的合理性可能丧失了。因此,政策的实施因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来作适当的调整。

同时,《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因此,计划生育政策的实现是要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前提之下的,不仅保护孕妇的生命健康权需获得保护,未出生的胎儿的“潜在生命权”也是政府需要保护的考虑对象。

2、《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9、20条中规定:“实行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实施避孕节育手术,应当保证受术者的安全……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由此可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基本精神是以预防为主的计划生育,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外怀孕的妇女,法律未规定政府可以强制其流产,只是要求其承担一定的的法律责任,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41条规定的:“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缴纳的,自欠缴之日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由此可见,堕胎并不是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要求。首先,从立法目的来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生育的权利,而对于计划生育的义务,则主要体现在事前对避孕节育的宣传和教育方面,并不体现在对违反政策妇女的强制堕胎行为。其次,从法律责任来看,违反计划生育者所因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仅是“缴纳社会抚养费”,未缴纳抚养费的加收滞纳金。

3、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中规定,在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指导中,需遵循“国家指导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需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同时,实施终止妊娠术应当经过受术者本人的同意,并保证其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在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可以在批准的范围内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对堕胎措施的规定是“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由此也体现了大月份引产的违法性。

另一部涉及计划生育的行政法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规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行政管理措施分为奖励性措施和处罚性措施。其中奖励性措施包括享受休假,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处罚性措施包括通知补办和批评教育,并未规定可以采取强制措施。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要使政府指导下的堕胎措施具备合法效力,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资格进行终止妊娠术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获得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的批准,二是经过孕妇本人的同意及其家属的知情,三是保障受术者的安全,减少甚至避免大月份引产。

(二)地方性法规中强制堕胎措施的法律困境

在“陕西安康引产大月份胎儿案”中,政府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据镇坪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在其官网的回复,该镇政府是依据《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对冯建梅实施了终止妊娠术。《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13条规定:“计划外怀孕的,应当及时中止妊娠。”第37条中规定,计划外怀孕后拒绝中止妊娠的,按月对夫妻双方各处以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根据这两条规定,陕西省对于计划外怀孕,规定了两种行政措施,一是中止妊娠,二是拒绝中止妊娠的,按月征收罚款。法律中未明文规定“强制”,但现实中政策落实的重重困难让执法变成了简单的“要么罚款,要么堕胎”。

陕西安康引产大月份胎儿一案,折射出地方性法规在贯彻落实时面临的困境。一方面,上位法中并未明文规定强制堕胎的法律效力,强制堕胎措施在我国目前所处的法律地位是一种缺乏法律依据的、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的行政措施;另一方面,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地方政府面临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绩压力。在部分地区,当面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又不缴纳罚款的孕妇,强制堕胎成为一种为征收“超生罚款”保驾护航的威慑手段。

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时,强制堕胎措施也面临着法律困境:

1、强制堕胎措施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本意是指有关人民基本权利限制等重大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自行规定。其目的在于划清国家立法权与行政立法权的界限,防止行政立法权的自我膨胀。根据《立法法》第8条的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也做了明确的限制:“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由于《计划生育法》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国情下基于宪法和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的法律,涉及到公权力干预公民的生育权的问题。所以在这部法律中“义务”多于“权利”的设定,并出现了“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这样模糊的字眼。在法律责任部分,只列举了罚款这一行政措施。而在中国某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罚款和强制执行都不具有足够的威慑力,甚至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在行政法规中,规定了获得授权的政府机构可以实行中止妊娠术,但需遵循国家指导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这与计划生育的义务性又出现矛盾,使得地方性法规在制定具体落实的细则时十分棘手,在强制堕胎的措施制定上游走在上位法授权的边缘,甚至越权而为。

2、强制堕胎的行政手段法律无明文规定。

依照《行政处罚法》第8条的规定,该条规定了各类行政处罚措施,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法》第9条中规定了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包括: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其他行政强制措施。由此,无论将强制堕胎视为行政处罚还是行政强制,都不在法律列举的行政强制措施范围内。

这一点也体现了强制堕胎的困境:计划生育本身就是国家政策与社会伦理冲突调和的产物,涉及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还带有人、人的生命、自由与尊严的道德色彩。因此,计划生育的法律规制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行为,很难在法律明文规定中得以体现。

三、堕胎规制的立法建议

(一)依照法律保留原则统一立法规制。

堕胎规制的价值选择涉及胎儿的潜在生命权保护,无疑是关系到基本人权。而基本权利的冲突和调控应给公民个人留出自主决定的余地,政府规制的介入不宜代替公民作出价值选择,在价值衡量中政府不能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对于堕胎的规制应从胎儿潜在生命权的保护出发,在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下完成,将有关堕胎规制的制定主体限制到全国人大等权力机关,充分保障胎儿及其相关人的利益。

(二)依照比例原则合理行政。

“比例原则”是现代行政法理念中的帝王条款。根据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行政管理措施时,应采取适当的、损害性最小的方式,即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必须与所需达到的目标相对对应。如果行政机关的行为或某种行政措施对相对人的损害与社会获利之间的关系显失均衡,则构成滥用自由裁量权。

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严格地遵循比例原则。面对计划生育政策外怀孕而不缴纳罚款的孕妇,一方面强制堕胎可能严重损害其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另一方面计划外的生育可能轻微加重社会负担。用可能严重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和健康权的行政措施,来防止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根据比例原则,两害相权当取其轻,应当严格限制强制堕胎措施的实行。

法条注释:

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3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行国家指导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2、《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9条:“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可以在批准的范围内开展下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四)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上述全部或者部分项目的,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予以批准,并在其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开展的项目。”

3、《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14条:“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征得受术者本人同意,并保证受术者的安全。”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第10条:“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受下列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三)晚婚晚育或者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休假等;(四)实行计划生育的……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第23条:“流动人口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应当通知其在3个月内补办;逾期仍不补办或者拒不提交婚育证明的……予以批评教育。”

参考文献:

[1]谁赋予的权力――对陕西安康强制引产事件的深刻反思”[J].21世纪,2012,8

[2]刘滔滔.强制引产措施的法律分析――以陕西安康强制流产案为切入点[J].才智,2012,26

[3]汉德.强制堕胎三问[N].南方周末,2012,6.28

[4]‘强制引产胎儿’事件的法理争鸣[J].法学,2012,8

[5]张克克.对“堕胎”的几点法学思考――以生育权和出生权以及二者的价值冲突为视角[J].学理论,2009,12

[6]马平.堕胎引发的宪法学思考[J].华章,2011,30

[7]方世荣,石佑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7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5

关键词 单独二胎 就业歧视 性别歧视 综述

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单独二胎”。“单独二胎”指中国自2014年开始实行的一种新的生育政策,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就允许生第二个孩子。[1]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后,已生育女性可能选择再次怀孕,就业中的优势可能受到影响,而未生育女性也有可能在将来选择生育二胎,休两次“产假”,带给企业更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可能会更加偏向于没有“三期”的男性员工,产生对女性职工的就业歧视。

一、就业问题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劳动就业权是劳动权利的核心部分,也是公民实行劳动权利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权。[2]为了保障女性的劳动权利,促进女性平等就业,我国在《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明文规定,女性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作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女性因自身特殊的生理条件以及其肩负的哺育后代的家庭责任,在特定时期内可能会影响其劳动义务的履行。因此,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

黄娟(2006)从职业发展历程方面将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分为就业机会中的性别歧视、职业待遇的性别歧视、发展机会的性别歧视三个方面。[3]李晓宁(2008)从工资差距中得到分析结果,她将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内和职业间的工资差距存在的人力资本差距所不能解释的方面简单归为歧视因素。可以看到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受到歧视的现象不仅存在与工资给付方面也存在于工作选择方面。有的岗位形象与选择男性劳动者而排斥女性劳动者。[4]在姚先国,谢嗣胜(2006)从职业隔离的角度,分析职业性别歧视现象。作者指出,职业隔离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主要方式之一。[5]石莹(2011)将目前我国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归纳了以下几点表现:一是劳动参与率反映出的性别差别。二是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三是高学历的女性同样也面临着就业歧视。四是女性在工作中失业率高于男性而收入低于男性。[4]

张抗私(2009)同样指出女性在就业中受到的歧视表现为:女性就业门槛高于男性,男女收入差距大,男女“玻璃天花板现象明显”,高层次职位中女性处于劣势地位几个方面。作者又通过分析男女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别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的研究得出,由于性别歧视因素的存在,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男性高于女性,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倾向又会很自然地“激励”性别歧视。[6]卿时松(2011)详细研究了男、女性职位晋升过程中的歧视因素,在研究中控制教育程度、在职培训和技术等级等人力资本变量,以及党员身份虚拟变量这些与职位晋升成正相关的因素后,职位晋升的过去表现以及未来预期仍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发现职位晋升对女性的能力要求高于对男性的能力要求。得出结论,女性职位晋升不足是由于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导致的。[7]

二、就业问题中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张抗私(2009)从经济效率原因和非经济效率原因分析两方面解释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经济效率因素包含比较优势、女性生育及相关成本、补偿性工资差别三个方面。比较优势指男性在市场中的专业化程度往往高于女性。女性生育成本指女性职工在生育期间需要用人单位照常支付工资,承担岗位空缺成本在孕期、哺乳期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受到影响。补偿性工资差别指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在工作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女性对工资的要求更高。非经济效率因素主要包括文化习俗和对女性的个人偏见、对性别差异的统计性歧视、保护女性权益而实施的制度法规。例如,差别退休年龄政策,由于政策性职业生涯的缩短,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周期较少,以及预期的职位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的不乐观,从而降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激励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这直接影响了女性的职位晋升,从这个角度分析,二胎政策的出台,会给女性就业造成更大的困难,因为企业会因同一个女性劳动者承担两次岗位空缺成本并且会使生产率受到影响。

姚鹤(2010)从宏观角度分析影响就业歧视的因素。经济方面由于理性经济人会利用其资本生产处最大的价值。在从雇主的角度看,雇佣劳动力是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的结果。雇主希望将雇佣的预期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要考虑成本,女性有法定产假、工作年限较短及大龄员工不易管理且临近退休等因素,使得雇佣成本加大而预期价值缩水,这与价值最大化的初衷不符,于是造成对女性、年长者等群体的排斥及对其他群体的优惠。法律方面作者指出我国不乏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但我国目前的申诉和救济机制还不完善。地方政策导向方面作者指出我国存在制度性就业歧视,在制度规定时就将劳动者区分开来,进行排斥和优惠待遇。最后是社会心理方面,作者指出社会心理方面的歧视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刻板印象。石莹(2011)将就业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归为传统男本位思想残留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倾向偏重于男生两个方面。

综合来看,性别影响的就业歧视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门槛女性高于男性、社会整体劳动参与率女性低于男性、由性别导致的社会职业隔离现象明显、男性女性在工资方面的差距、男女“玻璃天花板现象明显”、女性在工作中失业率高于男性、企业在职业晋升方面对女性的能力要求高于男性、在参与高层次职位的工作时女性处于劣势、歧视现象使得人力资本投资出现性别倾向。就业性别歧视的存在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女性的生理特征以及其在家庭生产中的地位决定女性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这导致企业在选择劳动者时更倾向于生产率稳定、不易受影响、对工作要求低的男性。第二,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在社会中的定位是需要被保护的群体,所以不论在立法或者政策方面都有对女性的倾斜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就业的性别歧视产生了影响。由于前两点因素的存在导致女性就业时遭到歧视很可能由于二胎政策的实施而加剧,女性二次分娩以及需要照顾两个孩子无疑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生产率降低,对比之下雇佣男性将是更好的选择。第三,申诉和救济机制的不完全。我国的法律不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但保障下的女性同样难以找到正确的渠道解决问题,所以性别歧视等就业歧视问题在长期内存在。

三、二胎政策的实施对女性就业歧视现象的影响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性别劣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女性未来结婚、生育需要企业承担其产假所带来的额外成本,但是作为始终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的经济人”,考虑到现实中女员工怀孕和生育期间带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在招聘时往往拒绝录用女员工或者倾向于雇佣已生育的女性。

但是在“单独二胎”实施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女性求职的隐形劣势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符合相关生育二胎政策条件的职业女性要休两次产假,用人单位不得不重新考虑录用女性的雇佣成本和工作风险。这意味着该政策无形中又为女性求职增加了一道“隐形门槛”。许多女性已反应在求职中屡屡被问及是否考虑生育二胎的问题,一旦表示有意愿生育二胎就会被企业拒绝录用。“单独二胎”的实行使得曾经在求职中具有相对优势的已婚已育女性不再是企业眼中的“安全对象”也使得原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其他女性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全社会享受生育改革带来的成果时,却让女性群体独自承担这一重任,这无疑是非常不公平的。

在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背景下,会有大量符合晚育条件的女性生育二胎。单独二胎的实施将改善当今我国人口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是利国利民之举。女性虽因其特有的生理条件成了该政策的直接承担者,却不应当因生育二胎而影响其劳动权益。缓解“单独二胎”政策对女性劳动权益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需要开拓出一条解决之路。虽不同于我国国情和特殊的生育政策,发达国家应对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的方法亦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四、国外反歧视政策对比借鉴

美国是最早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国家之一,在反就业歧视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既有国会制订、修订的宪法和有关专门性法律,也有总统单方面和修订的指示;既有反对所有就业歧视的基本法,也有只针对某种具体歧视的单项法律法规,在反就业歧视的立法方面显得比较成熟。影响较大的是1964年的美国《民权法案》,该法案第7条规定:雇主和工会不能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或国籍因素而对雇员进行歧视,禁止就业雇佣中的歧视行为及在就业中提出的各种就业条件的限制。此外,美国还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的执行机构,以促进联邦人事措施的全面公正。

在英国,普通法并不禁止歧视行为,但随着英国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及国内平权运动的高涨,在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对于禁止就业性别歧视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对于同工同酬、性骚扰、母性保护等进行了详尽和周密的规定。此外,这些法律还规定了直接歧视、间接歧视、骚扰和受害等四种歧视形态,禁止在雇佣关中各个阶段的任何歧视。为了有效地防止就业歧视,英国依据《平等法》成立了人权与平等机会委员会,在应对就业歧视问题扮演了重要角色。

面对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日本政府也制定了三大支柱政策:创造男女能够共同承担工作与家庭育儿责任的社会环境。对于参与支援女性兼顾家庭育儿与工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激励。针对女性孕产哺“三期”中希望继续工作、育儿期后希望再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等不同时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援。同时在立法方面,1985年就通过《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1999年制定了《男女共同参与计划的社会基本法》。

国外对于就业性别歧视的解决办法集中在不同反歧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而我国目前的反歧视法律欠缺的地方在于执行阶段薄弱,导致我国的歧视现象愈演愈烈。而在目前二胎政策的实施背景下,女性劳动力很可能由于生育的原因迎来更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此同时我国对于女性生育二胎的保障还并未有所调整和完善。

(作者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我国单独二胎人口政策实施的现状、意义与问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22.

[2] 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J].比较法研究,2008(6).

[3] 李晓宁.职业分割、性别歧视与工资差距[J].财经科学,2008(02).

[5] 石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J].东岳论丛,2011(10).

[4] 姚先国.职业隔离的经济效应对我国城市就业人口职业性别歧视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6

关键词:“单独二胎”政策 二胎生育 人口增长 思考

1.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

1.1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技术落后,国家的建设与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人多就是力量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时期鼓励人口生育。1954-1959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人们意识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必要性。在党的“”会议上,在代表中共政府所做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报告》中提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养后代,以利名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1]但由于受到时期现实客观因数的影响,实施计划生育萌芽的思想被搁浅了。1960-1969年,国家的经济发展受挫,政府重新认识人口的快速增长严重影响了国家社会经济增长与人民正常生活,控制人口增长问题再次摆到了人们面前,划生育政策开始逐步试点阶段。1970-1984年,人口与经济发展比例关系失调问题持续恶化,计划生育工作开始提上日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逐渐形成了以“晚、稀、少”为中心的计划生育生育政策。1984-1999年,由于一孩政策在农村地区实施困难,对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开小口,堵大口”的做法,逐步调整,在农村适当放宽二孩生育,实行“一孩半”政策。2000至今,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实行,生育水平持续走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三中全会提出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完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各省根据自身省情决定实施时间,并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这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新一轮起点。

1.2单独二胎政策的提出背景

1.2.1人口结构比例不合理。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当前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2]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影响,我国人口结构迅速向老龄化趋势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3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但全国人口总数比重从7.1%上升到9.7%(如图1),老年人口总数逐步增多,养老压力日益增大,中国将面临着未富先老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例也逐渐下降,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减弱,人口红利消失,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将有助于改变我国当前人口结构比例失衡的现状,促使年轻人口迅速增长,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1.2.2生育水平低下。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效益来看,人口增长会有效地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满足经济增长的所需的条件。[3]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紧缩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实施的影响下,加之当前巨大的生活压力与经济负担,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也降至历史低位,更是低于更替水平。中国步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生育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持续下降(如图2),每年的净增人口数逐步减少,人口增长速度慢,长此以往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生育率持续走低还会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1.2.3性别比例失调,单独家庭问题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传统养儿防老思想以及选择性生育问题的影响,我国的性别比例开始呈爬高趋势,截止至2013年,我国男女性别比例已高达117.7,超出了正常值。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所导致的性别比失衡,有着诸多方面的社会经济原因和潜在危害,不仅影响到未来婚姻市场的平衡和家庭关系的稳定,严重干扰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秩序,而且势必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影响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4]

2.单独二胎政策实施问题思考

2.1对人口自身发展的思考

2.1.1如何实现控制人口目标。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一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标。2013年,我国大陆人口总数超过了13.6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虽然人们的生育观念近年来有所改变,长期看来不会出现人口的剧增,但群众的生育意愿和国家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距离,低生育水平存在反弹的压力,扎堆生育现象肯定不可避免。据有关人口学家预测,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每年新生人口数将会增加100万左右,人口增加幅度上升,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成为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的一个实施难题。

2.1.2人口质量保证。国家一直提倡少生、优生,希望在人口质量上有所保证。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在人口质量上,人们不得不思考几个问题。首先,当前的独生子女中,年龄大的已经超过了最佳生育期,甚至达到了高龄产妇年龄,二胎生育对她们来说存在一定风险,胎儿缺陷风险比例也比较高。其次,孩子的成长成本太高,无论是在奶粉、看病、幼托、择校上都需要大量金钱的投入,生活品质和教育质量达不到标准,无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容易造成教而不善的后果。再次,迫于生存的压力,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忙碌与自己的工作,没有精力顾及到孩子的成长,原本生养一个孩子就已经筋疲力尽,二孩的生育后更会打破原来的生活节奏。基于此,部份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托儿机构,或让父母照看,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滋生心理问题。

2.2对资源环境影响的反思

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始终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缓减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缓解环境资源的压力。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之人们不合理的过度开采,资源储存量逐渐减少,资源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资源储存量有大幅度减少。不仅如此,2013年底国家国土资源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耕地质量下降,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如图3),截至2009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至1.52亩,比1996年人均下降0.07亩,低于世界3.38亩的平均水平,并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有可能持续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保障。作为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的资源承载量是有限的,人口过多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人类持续发展。单独二胎政策实施过程中,二胎生育后人口增长必然会对有限资源存量之间产生压力,无论是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还是耕地的使用,都需要人们的思考与关注。

图3 2009年-2012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除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环境的承载力度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全国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生活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重较大(如表1)。基于此,不难看出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人口增长会进一步加大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导致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紧张。

2.3对当前公共服务机制的挑战

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会解决我国人口结构老化的问题,但有专家认为,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会延长,这样一来,老年人比例将不会降低太多,二胎生育并不能及时地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婴儿成长成为劳动力人口至少需要15年时间,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短时间内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困境,人口红利消失问题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进展,但 服务效能低下、定位模糊、责任迷失、资金与资源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牵一发而动全身,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后,新生婴儿数量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在老龄化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就会迎来“婴儿潮”的到来。老龄化与婴儿潮的同时出现将会对国家的公共服务机制以及政府管理工作产生新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住房保障、人口管理、妇女就业问题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解决。

4.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数据系国家2001-2013年年度数据,主要来源有2001-2013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09-201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7-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等。

5.结论及政策建议

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单独二胎”政策的提出,是在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数量的增减及其变化频率会对相关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当前人口形势下的重要决策,在中国人口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人口总量、教育、资源、服务机制的现实情况以及近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单独二胎生育势必会对以上各个方面带来新的挑战与压力,有效地解决好政策实施后带来各个问题,平衡好各方关系才能保证政策实施达到预期目的。

首先,在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保证上,各地根据自身的人口现状出台实施细则,明确二胎生育事的生育间隔期限,防止扎堆生育,避免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剧增。加强对育龄产妇的孕检工作,特别是一些高龄产妇,降低生育风险,保证新生儿质量。此外,增加幼儿教学实施,完善教学体制,提高教学质量,平等教育机会,保证每个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上得好学。

其次,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提高人们的资源的保护意识。合理开发资源,严厉杜绝资源的滥采滥用现象。加大资源开发技术投入,延生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存。而在环境的保护上,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尽量减少生活排污量,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切实落实“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最后,二胎生育,配套先行。计划生育政策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二胎政策的放开,应出台和调整相关配套政策,对现行的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生育保障、教育体制、就业等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大社保投入,降低生育成本,保障妇女的就业机会与生育权利,有效解决很多单独家庭能生却不敢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豪.人口学导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336.

[2]陈明华,郝国彩.中国老龄化地区差异分解及影响因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4):136-141.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7

>> “高龄”遭遇的二胎生育危机 “全面二胎”政策下影响城乡居民第二胎生育意愿的因素的访谈 谁来享受二胎生育权? 基于有限理性理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分析 农村二胎生育率反弹原因探析 公职人员“二孩”生育意愿的调查分析 家庭经济能力对生育二胎意愿的影响分析 育龄期夫妻二孩生育意愿的比较研究 “单独二孩”政策下青年的生育意愿研究 农村家庭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多胎生育,你的机会有多大? 家庭生育选择行为影响因素测度及经济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探究 刺激二孩生育意愿是“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关键 群众生育意愿的性别研究 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 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 “单独家庭”生育意愿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居民生育意愿中男孩偏好的矛盾选择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90后生育意愿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6-29.

〔3〕王军,王广州.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13,(04):26-35.

〔4〕石智雷,杨云彦.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J〕. 人口研究,2014,(05).

〔5〕庄亚儿,姜玉,等.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

――基于2013年全国生育意愿调查〔J〕.人口研究,2014,(5).

〔6〕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4).

〔7〕李嘉岩.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3,(4).

〔8〕周苑.“单独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x究――基于南京市生育意愿调查〔D〕.南京大学,2015.

〔9〕陆杰华,傅崇辉.关于我国人口安全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4.

〔10〕叶文振.“单独二胎”生育政策的女性学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2).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8

“赞同这个观点的人较少,有人骂我,也有人称我是‘当代马寅初‘。”程恩富显得很平静。

“我是全盘考虑,所以成竹在胸。”程恩富在接受CCN记者采访时说。比起一些网友带帽子,打棒子的做法,程恩富更多的是“以理服人”。

在程恩富看来,30年的计生政策。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使我国13亿人口日推迟4年到来,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人口惯性增长的压力依然巨大。在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人口问题上,学术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仍未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

程恩富认为,入口形势依然严峻,因此,他提出严格的“一胎化”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以此使总人口“先控后减”,较快提升人口素质,较快赶上美欧日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力和人均生活水平。

作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之一,程恩富的人口研究更注重社会经济效应、人口生活质量同人口政策相适应;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坦言“是从马克思主义学到了科学的批判和理论的创新”。

面对社会上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言论,程恩富总结成为十个要点,“我逐一进行了驳斥。根本都站不住脚。”

“中国人口应该零增长”

CCN:现在计划生育改革的呼声很高,您的严格执行一胎化的建议也受到很大的争议。

程恩富:我一直是坚持“一胎化”的观点的。去年7月北京召开了计生大型研讨会,国家计生委的新老副主任都出席了,今年2月,国家计生委正式宣布“一二五”中计划生育不放开二胎。国内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舆论一边倒的情况在有所改变。

30年前的计划生育的设计者宋健院士提出中国和世界人口应当零增长。我很支持,低增长就完成任务了吗?资源环境不允许。

现在支持放开二胎的,基本都是人权,老龄化、性格论等观点,我认为都站不住脚。最近宋健又在写文章,提出中国人口应该“零增长”。

CCN:计划生育已经是实行了三十年,你认为效果如何?

程恩富:当初上世纪50年代末马寅初的理论受到批判,所谓“错批马寅初一人,多生2亿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或者实行不力,是中国发展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之一。

1980年中央搞计划生育,我是非常高兴的,是赞成的。30年以后,我们少生了约4亿人,效果很好,值得高度肯定和评价。否则,今天我国的人均收入、人均生活水平、人均资源、人均国力会比现在少得多,而失业、城镇化、环境、资源等问题会比现在严重得多。但抑制人口增长、减轻社会负担、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只是部分达到。

CCN:你的意思是中国人口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程恩富:是这样的,不断增加的中国人口总量,正在逼近国内主要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2008年底中国人口13.28亿,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每年还将新增人口700万左右,人口总规模在较低的生育率的基础上继续大量扩张,而且国内主要资源短缺严重,其向现有可利用资源的人口极限规模逼近。

正在增加的人口总量,同样逼近国内生态安全所能承载的极限。我国多数江河湖泊和近海受到严重污染,有一些著名河流和湖泊萎缩干涸,草原退化,湿地减少,荒漠扩大,多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排放有害物质总量增加等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与人多相关。

目前我国尚未自觉改变传统生育观,人口也没有到5亿人的适度规模,所以说人口问题很严峻。我倡导的“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的“一胎化”政策,有必要继续实施下去。

中国劳动力过剩

CCN:有观点说中国现在出生率过低,你还倡导零出生率,这样下去,有可能民族灭亡。

程恩富:有这样的声音,前一段时间有个美国的妇产科医生易富贤,提出的“大国空巢”论,他的观点太随意了。他毕竟不是学经济学的,没有理论逻辑。他支持放开计划生育,他是医学妇产科的专家,也许对生小孩子感兴趣(大笑)。有争论,有探讨是好的,这样活跃一下气氛,有助于探寻事情的真相。

CCN:年初的用工荒,劳动力短缺,不是大国空巢的直接表现吗?

程恩富:民工荒的本质是很多中外企业,特别是私有制企业,他长期实行低工资、低福利,劳动条件没有应有的提高,所以人家不如回家种地了,因为农业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这是机会成本的比较问题。2010年我们的劳动力供给是7.82亿,但是劳动力最大的需求为7.4亿,有4000万人口失业。我们这么多劳动力怎么会荒呢?

所以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原因。如果你把工资翻一倍肯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工人有一个比较,我在你这里一天干11小时,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各种保障不健全,有时候夫妻还要分居等等,现在农业方面有些优惠政策,这样他自然回去种地了。所以有人根据民工荒认为中国劳动力总体上已经供不应求,那是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根源。

CCN:您认为中国就业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程恩富:确实是这样,有研究预测,今后20年,劳动力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我们可以得出个结论,中国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力将处于长期过剩状态。现在在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都是过剩的,要放开二胎,结果肯定是加剧这种状态。

人口失衡跟计划生育无关

CCN:现在中国的男女比例失衡,有人比较担心这个。

程恩富:的确是有这个理由来支持松动计划生育。但是他们没有论证出性别失衡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关系。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国近30年来的生育控制,对总人口性别比产生了具有因果关系的影响。所以就不要把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安置”在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头上。

男女出生性别比的偏差,不能归咎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按照出生概率,无论是只生一胎,还是头胎女孩可再生二胎,男女出生性别比应大体相同。

事实上,造成出生性别比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养老保障制度的缺陷、观念上的重男轻女、技术上的胎儿性别鉴定、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状态,比如女性就业歧视等,并非因计划生育政策而来,也不能因取消计划生育政策而去。

计生政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体现

CCN:你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但是你的控制人口的理论,被称为推崇马尔萨斯人口论,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的,说我主张计划生育,就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这很明显是错误的。

马克思认为,跟资本主义社会不

同,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应该有计划的发展和调节,使人口和劳动力的发展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活水平相适应。计划生育恰好就是这种理性调节的表现。

“生育权利说”是自私的

CCN:有观点说,公民个人有自由生育的权利,这个个人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没有理由限制公民个人的生育自由。你怎么看?

程恩富:我觉得生育权利说是绝对生育权观念的反映,是一种片面的、抽象的、自私的权利观。

“生育权利说”仅仅片地、孤立地抓住“自由决定”的字眼,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联合国的相关文件在生育权利和生育义务的表述就比较完善,他说夫妻和个人在行使生育权利时,有责任考虑他们现在的子女和将来子女的需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这是其一。

其二,“生育权利说”漠视中国的具体国情,缺乏科学、客观的公正立场。我们在30年前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主要是看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看到了人口自由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讨论人口问题,是以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国情出发的。

“生育权利说”也割裂了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关系。国际社会对生育权利的研究表明,尽管“家庭和夫妇在生育问题上应该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尽管生育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可行使的权利,但是对于人口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制定人口政策限制自由生育权,是完全必要和科学的。

中国人口要减少到5亿左右

CCN:你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程恩富:十二五阶段,肯定不会动摇这个基本国策。我们倡导“先控后减”的政策。坚持不懈地推行“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的“一胎化”政策。先控制人口在15亿左右,后逐渐减少到5亿左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我国社会主要经济矛盾和巨大就业压力,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现代化。

CCN:您说的是大的经济方面,但是现在中国人还有传统观念,农村有观念是养儿防老,而且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个担忧,那就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孩子将来可能要面临“1对孩子将来养4位老人”的情况,即出现“四二一”人口结构的家庭。

程恩富:四一二结构的家庭是纯理论的想象,现实中并不是这样。恰恰现在更多的家庭出现“啃老族”现象。

计划生育政策是全社会的理性思维,是国家政策,所以要妥善推行。个人你可以在这个政策框架范围内选择,我觉得我们现在经济增长很快,我们完全可以有实力、有经济实力实行全民的低保。

我认为,解决养老问题,老龄化问题,应该实行一种有差别的农村社会保障。比如说,对于不生育的家庭实行高保,生一个女孩的家庭实行中保,生一个男孩的家庭实行低保,违纪生二胎的家庭实行不保,变处罚为奖励。

要知道,现在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20多年来少生3亿多人口的“人口红利”,否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生活水平不会有现在这么高,提高不会有这么快,在妇幼保健、教育、就业、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上,国家对新增人口都要花费大量资金。

如果把实行严格计划生育所省下的大量的钱,来立即解决老龄人口的生活等问题,那么经济上肯定更为合算。如果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与人口的比例,中国在整个21世纪都不会出现劳动力总量上的供不应求,因而必须坚持严格的一胎政策。

CCN:持有你这种观点的好像并不是很多。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9

关键词: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二胎,工作方向,任务

一、计划生育的工作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待我们解决。现阶段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必须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加强对我国人口总量大之一事实的深刻认识,必须认识到由于人口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及自然方面的较大压力问题。具体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下三点: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仍没有改变;第二,国家的行政手段是实现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具有不平衡及不稳定特点;第三,由于不平衡的基层基础,使得低生育水平仍有反弹的潜在危险。所以,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仍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国策。

二、计划生育的工作任务

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发现计划生育问题能够直接的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好坏,其影响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同时也与民生大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央的相关报告也指明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工作任务,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会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动摇,但是随着人口形势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计划生育工作还必须长远考虑未来的协调、稳妥的发展,不断完善生育政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人口的均衡与持续发展问题。未来低生育率、老龄化严重、高度城市化以及流动广泛化是人口的新常态,这样的人口形势会带来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因此,新形势下的计生工作,不再是单纯的重视人口数量的控制,而更加重视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人口的均衡发展。可以说,均衡发展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计生政策的显著特征。通过人口结构的改进,让人口向着协调、持续的趋势发展,时刻警惕人口中少年人口、劳动力人口的下降以及老龄化人口的上升。

三、“单独二胎”政策的必要性

3.1什么是“单独二胎”

所谓单独二胎/单独二孩指的是在夫妻双方中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同时第一胎不是多胞胎的,这种情况的夫妻允许生育第二胎。

3.2“单独二胎”政策的实际意义

随着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单独二胎政策应运而生,这项政策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项重要调整,同时也是一项满足人们需求的关键举措。因此,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施该项政策有利于在保持原有劳动力规模的基础上,减缓我国社会老龄化的步伐,让人口持续、健康的发展,优化我国人口环境。二是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是国家政策与人民意愿的统一,同时该政策还有利于家庭结构的稳定以及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达到了个人小家庭和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发展。三是国家逐步放开单独二胎政策有利于保障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性,同时也利于人口的持续发展,是一种人口、社会资源以及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

3.3“单独二胎”政策产生的影响及所需继续协调的工作

(1)生育率

由于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能够使我国的生育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一个显著的回升,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之后,我国的生育率将会在1.6左右持续的波动。

(2)人口结构

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中做出单独二胎的生育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按照相关政策速度预计,我国在大约二十年后将增加2200万劳动力人口。

(3)公共资源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我国诸如医院、学校等公共资源将会面临缺乏的问题,这势必会给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造成一定压力,这也是未来计生工作中一项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

(4)管理工作

针对相关的计划生育的管理部门而言,该政策的实施势必会给他们的工作造成一系列的变化,诸如办事流程、孕产假的调整以及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采取逐步协调、稳步前进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工作的逐步完善,同时也绝不能放松不符合政策规定行为的监督力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计划生育的改革发展史的简要介绍,不难发现单独二胎政策是一个计划生育中的进步政策,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如今计划生育工作正面临着长期的低生育率、严重老龄化以及人口广泛流动化的现状考验,可以说它正处在抉择的十字路口。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势在必行,而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人口、经济以及资源等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如彦.生育率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07)

2.左晶晶,王仙慧.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单独二胎”政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7)

3.李红燕.探讨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J].中国职工教育.2013(16)

4.李德山,张淑英.生育率转变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经济效应评估――以四川省为例[J].江汉学术.2014(06)

二胎政策的原因篇10

关键词:互动性;情感化;家庭关系;益智性

0 引言

儿童玩具产生的互动性是玩具具有趣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玩具的互动设计需要合理应用。基于“二胎”政策,家庭二胎的出现,改变了玩具互动性设计针对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考究。玩具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儿童与周围的人互动交流,通过玩具为实物载体来呈现。 “二胎”政策改变了儿童在家庭互动中的关系地位,把孩子之间的互动上升为家庭关系的主导地位。由于国家政策在此之前实施的计划生育,目前出现的“二胎”家庭的情况也会变得比较复杂,不同的家庭,两个孩子之间年龄存在的差距也不一样。基于这样一个年龄差距大的家庭环境,儿童之间的心理、生理、行为习惯等也存在很大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需要具体考虑玩具产品的设计。

1“二胎”家庭儿童对玩具互动性的设计要求

1.1 基于“二胎”家庭环境下,玩具设计在亲子互动关系的设计策略

基于“二胎”家庭环境下对儿童玩具互动性设计的要求,首先,父母在玩具操作认知上的引导作用。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互动关系中,存在着教与学的认知,在父母与一个孩子之间的互动或者是父母与两个孩子之间的互动,父母的引导玩具才能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针对“二胎”家庭,在玩具互动性设计的角色关系中也因此改变,父母在引导的角色中存在着两个角色或者以上,因此,玩具设计师在玩具产品设计的互动性策略要做改变。这类的互动性玩具产品可为多角色扮演、多功能体验、产品系列化等设计。其次,对于“二胎”家庭环境关系中,一胎孩子和二胎孩子年龄相差较大的关系中,父母在玩具设计的策略主导地位可改变。在“二胎”家庭环境中,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是一个重要矛盾。玩具设计师在玩具产品互动策略中,设计好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比父母在互动关系的主导地位重要。最后,对于“二胎”家庭环境关系中,一胎孩子和二胎孩子年龄相差较小的关系中,父母在玩具设计的策略主导地位还是不可改变的。产品互动的策略主要考虑低幼年龄段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类的互动性玩具可为感官认知、简单逻辑、行为习惯培养等设计。

1.2 基于“二胎”家庭环境下,玩具设计在儿童互动关系的设计策略

在一般儿童玩具产品互动性设计的要求中,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主要的目的。通过玩具产品使孩子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习惯。基于“二胎”家庭环境下儿童的互动性设计要求,对设计策略的趣味性要求更高。在儿童玩具互动性设计策略上,玩具产品一定具备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需求的要求,玩具设计的趣味性要充满满足孩子的需求。尤其在“二胎”家庭中,互动关系对处理儿童之间情感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玩具的趣味性对互动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两个儿童在选择互动同一款玩具或者分享玩具的时候,玩具产品的趣味性是最能使两者之间产生互动关系。在儿童教育中,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课。因此,在儿童玩具互动性要求中,儿童在分享玩具产品互动中产生的乐趣,可促使儿童之间产生新的互动关系。

2“二胎”政策下儿童对玩具互动性的设计原则

2.1 安全性设计原则

玩具产品的安全性是这个行业的首要原则,对于玩具产品的安全要求,主要为产品的质量、使用的安全隐患、教育的引导方向性等等方面。在市场上不同年龄段的玩具产品,都有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范围。对低年龄段的儿童和高年龄段的儿童安全标准完全不一样,因此,在“二胎”家庭儿童同时使用互动性玩具产品时,玩具产品设计师在安全设计上要求更高,产品要适应于较大年龄跨度的儿童。玩具设计师针对儿童玩具产品的安全性设计,主要看玩具产品使用的材质、造型和功能等。在“二胎”家庭儿童使用的玩具产品中,设计的安全性主要以低龄玩具安全标准要求为主,这样才能保证玩具在最安全的情况下使用。

2.2 创新性设计原则

玩具设计的创新性,是儿童玩具互动性设计的核心。任何设计类的项目都希望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任何的设计需要被设计,也是对创新的需求。儿童互动性产品的设计创新主要体现在玩具设计的规则产生的创新、玩具设计在外观形态上设计产生的创新、玩具设计在功能上设计产生的创新。在“二胎”家庭环境下,儿童玩具互动性的创新设计主要可运动玩具新规则的产生,玩具产品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规则性,这样才能把两个儿童的互动性联系在一起。这类的玩具设计可参考故事场景类、角色扮演类、桌面游戏等规则性强的玩具。

关于儿童年龄差距大的家庭,玩具设计的互动性能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设计,这样的玩具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性。玩具设计师能否做到真正的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就需要对不同时期孩子成长的特点做深入的调研分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玩具产品互动的创新性设计原则也是遵循科学合理的条件下实施,因此,在互动性关系培养的策略中,多注入不同年龄段需求的元素。

2.3 情感化设计

对于“二胎”家庭儿童玩具互动性设计的重要原则,就是玩具互动性设计可促进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对于“二胎”政策的开发,多数人是否实施政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一胎在情感上是否接受“二胎”,这里就存在着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问题,因此,在“二胎”家庭关系中,两个孩子之间情感的互动,可用玩具a品的互动关系来设计。玩具设计师在一个家庭可同时使用两个孩子玩具的产品设计中,一定要考虑玩具产品的互动关系如何体现情感化。这种互动关系的策略设计能对孩子之间感情促进有一定积极作用。

2.4 “二胎”儿童玩具产品的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指玩具的使用者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趣味性又得到了某方面的认知。儿童在选择玩具产品,出发点源自于产品的趣味性。国内大多数父母为孩子选择的玩具,大多数家长的目的是以教育为主。也就是说,父母对玩具产品的购买,还是在于产品能教儿童某方面的认知。一般的玩具产品,具有某些认知方面的认知,都需要在一定的引导下才达到教育的意义。基于两个儿童使用玩具的前提下,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可通过儿童生理和心理需求体验玩具的趣味性,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对应的教育。在这关系中的体验过程,一般需要有一个儿童来引导教的关系,因此,玩具设计师在两个儿童能体验寓教于乐的效果,需要综合考虑使用时起引导地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