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十篇

时间:2023-03-24 00:10:17

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88-03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就业观念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以就业首选地区、就业首选单位类型、就业的影响因素、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预期薪酬等为选题。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对于“就业首选区域”,70%的学生选择了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选择到乡村、基层的不足10%。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仍然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的地区,就业“扎堆”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合资企业是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此外,18%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一大亮点。

调查结果表明,个人发展、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区域是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工作兴趣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工作的稳定性、父母意见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的选择比较接近。但是,大学生对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用人标准等信息关心不够,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理念和求职行为不够成熟。

77%大学生在就业有困难的情况下考虑到基层工作,认为这是最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我的机会。但也有23%的同学即使就业有困难,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这表明就业理念明显不符合就业市场实际。

关于薪酬问题,大学生就业收入预期水平与大多数用人单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这会导致求职难度加大,求职成功率降低。

调查表明,40%大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不明确,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这对就业有较大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微观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调查结果作出宏观分析,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意识、就业意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1)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对父母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就业,后择业”、“创业也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凸显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2)就业意愿趋向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岗位和类型的变革力度不断加剧,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意愿复杂多元,而不再是局限于本专业或者稳定的工作。

(3)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作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

(4)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大学生对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较为茫然,对于今后就业的长远目标没有清晰认识。面对压力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直接考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就业的挫折困难极易产生退缩悲观情绪,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化解就业压力。

2.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认知意识缺乏。就业与个体的性格、兴趣、才能特点息息相关,就业也可看做是对自己个性、能力、意愿、兴趣、就业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正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是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就业后觉得与自己性格能力兴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导致自我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对长远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2)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主观原因是,客观上,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3)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条件十分看重,要求较高。如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较少考虑。这种普遍性的就业倾向使得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资源,但就业吸纳能力毕竟有限,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思路

(一)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要拓宽就业视野,把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就业方式;要积极参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到西部、基层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实现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已不合时宜,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

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虽然属于知识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的社会层面,但从社会人来说是“普通老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

3.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现实是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就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走向规范,就业空间也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实现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5.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打工”和“创业”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1.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引导大学生以大局为重,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毕竟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今后选择的机会还会很多。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了更深刻的体验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分步到位。

3.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更欢迎大学毕业生加盟。可以说,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教育毕业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厚积薄发。

5.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努力加强创业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6.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依法经营,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要树立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的观念,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都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态度决定一切,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目标在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坚强面对求职就业遇到的挫折困难,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应针对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分析形势,调整思考就业问题的角度,开阔思路,消除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消极狭隘的就业观念障碍。与就业心理教育相适应,应当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并适当将实践实习环节前移,使更多学生能尽早对专业知识和就业信息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大学生能运用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科学理性的分析评价、自我定位,减少就业风险和盲目性。除组织大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展开多种形式的专业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职责有较为具体的感受,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

大学生就业观篇2

(一)指令性计划分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的是由国家负责大学生的计划分配制度。由于国家人才紧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毕业后国家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此时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80年代初,大学生开始有了自主择业的意识,热衷于追求工程师、国家干部、科学家等等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工作岗位。虽然没有选择职业的自,但是对自我价值观的实现充满信心。

(二)指导性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度。由于大学毕业生在分配使用中,存在专业不对口等不能人尽其才现象,在1985年5月,中央纲领性文件,学校与用人方首次实现了“供需见面”。纲领文件中提到:“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拉开了大学生子自主择业的序幕。由于当时社会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自主“择业”主要体现在学校向社会推荐,一定范围内实施双向选择。在这个时候,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然后是考虑岗位的稳定,再次考虑的是能否实现个人理想及岗位的待遇报酬。到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文中提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为此,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为了大势所趋。很多大学生以及家长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统包、统配制度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由选择职业是国家、学校在撂包袱。

(三)双向选择。1998年,首批自主就业大学生毕业生走向社会,通过供需市场调节,绝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自主择业,只有少数定向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业。这个时候,彻底实现了大学生择业与人才市场需求挂钩。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特征

(一)理性功利主义。当代大学生能够理性的去迎合社会市场的逐利性,使得大学生择业观由当初的“社会价值型”向“经济价值观”转变,将经济利益、物质待遇遇放到重要位置,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由“实惠”“重实际”主导意识。较过去,更多的考虑个人、现实利益。淡化了社会的“名”“义”。

(二)较强自我意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下,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够从自身出发,他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独立意识强,在选择职业时更多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具备“先就业后择业”意识,先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通过自己努力,通过职业流动,逐步的实现自我价值。

(三)创业意识增强。如今社会,铁饭碗不再是个人能力和工作好快象征,大学生追求稳定的择业观住进被独立开创一片天地的风险择业取代。加之这些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不断涌动创业大潮,大学生都渴望成为比尔盖茨一样的人物。在2006年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题目是“你是否有创业冲动?”结果显示,96.7%的大学生选择了“有”一项。可见,创业观念已在大学生心里普及。

三、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

(一)缺少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目标模糊,择业视角不够开阔。很多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就跟赶集似的,在招聘现场好似一个无头的苍蝇。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职业期望不合理,只注重个人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很少考虑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个人缺少系统的、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造成个体择业目标模糊、心理准备不足。

(二)缺少职业品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趋利性,有些人仍旧恪守着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有些人则非理性的走向竞争的极端,即不择手段。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指导,要么对竞争熟视无睹,要么追逐名利。社会上各个领域出现的道德示范、是非混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影响着大学生们得择业观。使得当代大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缺少公平竞争、团队合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

四、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就业观

(一)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目前国家大力开发基层管理服务岗位,对到城乡基层、社区工作、西部工作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保险,选择到中心部等偏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期满后的就业政策,国际也给予了一些政策,例如升学深造给予加分奖励,报到公务员,地方招录考试给予优先考虑政策。但是报考公务员、升学深造只是在基层服务期满的大学生中的部分人的选择,剩下的人仍旧像其他刚毕业的毕业生一样涌入找工作的大队伍中去,这时他们已经失去了很多应届毕业生享有的待遇。其实国家的这个政策只是缓解一下当下的就业难问题,基层服务期满以后的去向还是要去探讨。

(二)管理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做法是开展各类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创业孵化园,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补助、税费减免、房租补贴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原因是一方面国家提供了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毕业生了解不多;一方面毕业生传统观念深,虽然有创业愿望,但是缺少实际行动。

大学生就业观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绩效

一、引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就使得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会随之而增长。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大学生的能力建设以及就业绩效也逐渐的引起专家的注意,对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和可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1.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着影响的,这就说明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个体和物理环境的函数,其中有的变量是不变的,而有的变量是会发生变化的。就业能力就是个体在对组织需求得到了相应满足的时候,对职业能力的保持,这一能力也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个体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综合来说就有着解决能力,以及管理和组织能力等方面。例如在解决能力方面就有着对问题的定义和确定的核心能力,还有是对信息的评价以及分析等。

2.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层面来说,有几种不同的视角,在个人的适应性层面来说,是个人所具有的就业能力因素,也是人们的适应个体的差异。这就涵盖着积极自我概念以及高学习动机等层面。还有是职业认同视角下,主要就是职业的认同风格以及职业自我和认同描述几个要素。而在个体和市场的界面方面是个体对就业能力怎样呈现以及实现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涵盖着求职自我效能以及职业导向等要素。

三、大学生就业绩效和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就业绩效

从大学生的就业绩效层面来看,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绩效要能多方面进行考虑,仅仅对能否找到工作来衡量大学生的就业绩效显然是不完善的。大学生的就业绩效是在就业过程中的效率结果,主要含有结果绩效以及过程绩效,所以重点是对大学生的过程绩效进行充分研究。对大学生的就业绩效进行研究主要是滴工作搜寻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帮助大学生能够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大学生的就业绩效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可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绩效有着提升作用,在就业能力高的大学生在获得的就业质量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从主观就业的绩效层面来说,可就业能力是个体影响以及改变环境的重要资源,这一资源为个体积极对环境的应对,以及对就业机会的提供动力都有着紧密的影响。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越强的时候,主观就业的绩效也就会越强。

另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的搜集有着促进作用,能帮助大学生对各种的就业机会进行探索。还有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越高,对大学生获得的就业资源就会越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能最大化的得到有效满足。生源地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绩效当中能够起到调节作用,从社会的认同理论来看,一些大学生都是在自己同城中进行求职,从身份标记的观点来说,生源地在自我表达上功能有着鲜明的呈现,这也就是大学生构建自我概念的出发点,也是大学生对自我定位的一个重要基础。

2.大学生就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绩效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影响当中,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也有着相应的变化。当前的大学生在自由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追求层面更加的强烈,这在大学生的求职当中就能得到鲜明的呈现,所以就会比较容易造成大学生有着比较高的期望值,在物质层面的追求比较多,从而就造成了理想和现实间存在的差距。还有是有着比较优越的生活家庭的大学生在自信心上会比较强,但在就业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这也会造成大学生处在失业的状态。

再者,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环境因素来看,主要是时间以及空间层面直接或间接的对大学生的就业所起到的激励以及导向作用主客观发展环境的总和。在环境因素方面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社会心理环境以及个体成长的环境等,这些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绩效都会造成相应的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主客观的就业绩效有着紧密的影响,工作环境和学校的环境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塑造影响的重要环境,所以在这些层面要能加强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绩效要想得到有效提升,就要能在大学生学校以及工作环境和劳动市场环境层面得到有效优化,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目标。此次主要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以及与就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相应分析,然后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丽萍,谢小凤.大学生就业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15(05).

[2]倪涛涛,聂文龙,郭佳.大学生综合素质对就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04).

[3]罗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4(09).

[4]李春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养研究[J].职业时空.2014(05).

[5]杨旭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14(02)

大学生就业观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近年来,青春励志偶像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红遍我国的大街小巷。剧中大学生毕业后承担着现实就业的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就业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他们对长辈们的安排并不满足,最终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奋斗道路,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如果毕业生就业观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背景

《奋斗》把视角定在“80 后”的一群年轻人身上,描写陆涛、夏琳等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他们为了爱情、事业、家庭而奋斗,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熟过程。《我的青春谁做主》描述了三对青年男女对待成长之路上父母、事业、家庭等社会关系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老、中、青三代人对待事业、生活的不同态度。

这些以“80 后”为题材的电视剧都以独特的手法和不同的角度揭示了“80后”这一群体的生活特征和社会形态。当代大学毕业生大多是“80后”的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处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包围”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备受家长关怀和溺爱,习惯于向家庭和社会索取,追求时尚,享受生活。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条件,处在社会环境和自我性格双重矛盾中的大学生,他们有择业理想。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大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观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的就业观特征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在《奋斗》中的青年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向南在公司当白领、业务员;夏琳去娱乐场所当时装模特儿;华子倒腾二手车,后来开蛋糕店、美发店;杨晓芸辞去白领工作自己开精品店;每一个角色都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表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特征。

(一)大学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许多在校学习不好、表现不佳的学生往往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却得不到发展,这些都与社会关系、家庭背景有关。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愿意录用专业技能跟紧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需求的高校人才。现在用人单位经常会问“你会不会频繁更换工作”这样的类似问题。可见在聘用人才时很忌讳大学生频繁更换工作,甚至对这种现象不满。据调查,对待这样的问题,32%的毕业生选择“会”,15%的毕业生选择“不会”,8%的毕业生选择“考虑过”,还有20%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他们对现代社会现象不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想法应引起高度重视,[1]频繁更换工作在有利于增加经验的同时,也有着其负面影响,容易造成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心里不踏实的感觉,盲目跟风、见异思迁等不良现象经常出现,也使得用人单位对这类毕业生不放心、不信任。

(二)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分析

初次步入职场时,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较高,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及当今大学生求职就业现状缺乏真正了解。许多大学生抗挫折和失败能力较弱,现代父母的悲哀是对孩子投资全部放在成绩上,但学校只能给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却不能给予就业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并不是竞争结束,而离开学校才是竞争开始。只想找“比较好听的工作”,缺乏对自我的分析,不考虑所选的工作单位是否适合自己专业和特长。很多毕业生就业时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随着这种社会现象的发展,他们对“大学生就业靠什么”这样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选择靠家庭和社会关系。如果你的关系够权威,那么你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一定会很优越。目前用人单位看重的往往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在求职中,不应只看到共性而泯然众人,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呈现积极的求职心态,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应聘求职,大部分学生还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通过对我校学生期望月薪调查显示,希望月薪在800~1 200元以上的占15%,1 500~2 000元以上的占25%,2 000~3 000元以上的占40%,3 000元以上的占5%。大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职业能力了解不够,对于就业前景想象得过于理想化或盲目自卑,必然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或畏缩不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只考虑工作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从而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使得许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消极情绪,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和奉献敬业精神缺乏,因此,就业后被辞退现象时有发生。

(四)大学毕业生创业缺乏谨慎考虑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这几年不断有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路,尽管目前社会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毕业生创业仍不是主流就业选择。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选择自己创业为就业形式的学生并不多,表明毕业生创业行为较审慎,是因为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不够成熟。大学毕业生不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创业调查,难以应对创业面临的各种压力,逐渐让自己感到不自信,显现出实践能力不强。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职位理想定位应在中下层,从很基层工作做起,积累经验,为创业做准备及更好的发展。对工作是否要专业对口,大学生敢于尝试别的工作或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并且提高适应能力,学校与社会完全不同,要完全融合在里面要经过一段时间去适应,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现状。

三、积极培养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应该通过课堂学科渗透、实践模拟训练、就业服务信息网、主题班会、就业论坛等方式积极开展就业观指导,同时大学辅导员应注意积极开展个体咨询工作,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推动其顺利就业。

(一)加强品德培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预期的职业成就。在环境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面前,做出背离职业道德的行为。因此,毕业前,要有意创设情境中的检验、考验和评价自己抵御环境影响和利益诱惑的能力。积极培养大学生应该有的敬业精神,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求职时积极响应国家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去西部工作等,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对待工作勇于扎根基层,对待困难勇于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做好学生们在求职中的思想引路人。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责任心、判断力和奉献精神,要有雅俗共赏的亲和力、融入于众、出淤不染的精神,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愈来愈热心积极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有专业知识、为人坦诚的优势,切实以自己的就业为社会作贡献。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

《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钱小样任性冲动,憧憬外面世界的精彩。青楚姐姐的成功和内涵使小样也刻意努力去模仿,虽然最终小样以失败告终。但在经历了从随心所欲,到遇到现实压力等一系列波折后,小样终于悔悟了初次步入社会的无知,必须从头做起、脚踏实地,最后也获得了属于小样的成功。从钱小样的身上,我们也体会了另一种教育观念,从小多一点历练,不要处处替孩子做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碰几次壁、摔几次跟头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比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更有说服力。这部电视剧中值得我们学习和佩服的人物还有许多,如:说话幽默、看待问题全而有哲理的钱小样父亲钱进来;有知识,有思想,有自我,极其理智的钱小样姐姐赵青楚,正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有着超出同龄人沉稳的社会青年成功人士高齐,他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人以心理安慰,并且有利打开心中的问题,他的乐观和乐于助人是大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2]在职业选择时,理性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调整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择业的时候不应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可以尝试别的行业,进一步提高自己,在就业时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坎坷和打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在就业岗位上更好地展现自己。

(三)突出专业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新生入学起,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多方面提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低年级,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特色专业,为就业奠定基础;在高年级进行就业实践训练,积极参加岗前实训,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强化个人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发展性的就业素质,进入高年级后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毕业前参加社会实践实习非常重要,尽可能扩展自己专业经验,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充实符合就业形势的内容,强化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通过新经验实现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过程,可以使大学生达到更好的自我信任和自我接纳。[3] 明确培养重心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积极利用学习之余参加兼职,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与社会实践能力,在以后就业中更有发挥余地。

(四)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我国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形势不断好转,我国的产业结构将有一个长时间调整和升级。据中国媒体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今年即将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新的变化,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应该把握社会和市场的变化,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一般学校给予的招聘信息是比较准确的,应该多多注意就业信息,多与用人单位沟通,以便更好地准备、更好地做出选择。只有素质逐步提高,面对就业竞争,毕业生才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就业趋向,能用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应聘,呈现一种好的就业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英迪.寻找人生奋斗的坐标――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 石范锋.从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看教育[J].网络财富,2009(08).

大学生就业观篇5

【关键词】就业趋势;大学生;就业观念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毕业生按照“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自行择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新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一些新的趋势,并提出了新趋势下大学生应转变的就业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领域多元化。随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择业领域也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首先是专业的多元化,大学生能更加理性地以社会需求填报志愿,使冷门专业和急需人才数量增加,专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次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去二三线城市、西部城市与贫困地区的比例不断增加。此外,参加 “村官”、“三支一扶”、“特岗”、“选调生”等大学生下乡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这使就业领域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二)追求职业寿命和职业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择业价值观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一种新趋势,由原来的看重稳定、追求薪酬转向注重职业寿命和发展前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现代服务业中的营养师、配料师、化妆师、色彩搭配师等新职业相继产生,一些旧职业被淘汰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越来越注重职业寿命,或者说职业发展前景。

(三)职业生涯规划成就业指导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唐钧的研究表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出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7.7%,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看到了现行就业指导的盲目性和机会主义色彩,就业指导将会从成品包装转而向产品设计和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转向。因此,高校现行偏重于“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模式也逐渐将被“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升就业力的新模式所代替,大学生将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的持久性,而非把重点放在可就业性上,就业指导工作将走出以包装为重心的时代而进入一个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的时代。

(四)灵活就业成为新的趋势。国外有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观点,即自由职业者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法国巴黎,自由职业者比例占到30%至40%。而我国,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年轻大学生转变了传统观念,开始注重从个人喜好出发,选择张扬个性、较为自由或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方式,灵活就业者增幅较大,灵活就业成为新的趋势。大学生的灵活就业应该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共同的话题,完善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将是我们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新的就业趋势下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就业观是大学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综合反映,是大学生对于就业意义和态度的根本体现。正确的就业观不仅能指导毕业生适应社会并成功地就业,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以下几方面的就业观:

(一)调整就业观与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多数人的权利,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社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大众化,大学生逐渐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成为目前就业的主要模式。所以,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以外,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将它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这样才能走好就业成功的第一步。

(二)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求职过程是一个自我能力展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能力缺陷的过程。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能力的缺陷表现为自我定位不准,很大程度上定位过高、眼高手低。同时,反映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重新定位。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应该逐渐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楚的认识,并积极的进行定位调整。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要有“生存危机”应当考虑先解决“吃饭”问题,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要在首先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所选择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力等等。

(三)正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面对就业“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求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为社会的优质资源,大学生更应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而不是成为今后社会的负担,这是新一代大学生本应具有的能力。要正确认识社会职位的要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更为宽松和广阔的市场就业环境,认清现实,调整自身的就业观,把就业期望值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做好参与竞争的各种准备。

(四)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自主创业是指毕业生不参加传统意义的就业,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因素自己创办实业,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同时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具有知识储备的大学生应积极响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强化创业意识,走创业之路,将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结合起来,找到回报社会、创造业绩的就业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刘青广,张小宾,张明.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分析与思考―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大学生就业观篇6

 

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对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药学类大学生因为自身专业知识与就业领域的独特性,其就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大学生不同的侧重点。以一个较普遍的药学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例,很多药学类大学生对于选择医药产业兴盛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学校或家乡所在的二三线城市还是小城镇工作犹豫不定。以北上广为例,一线城市背后其中暗含了若干利弊相当的因素,这种机会多、待遇好、平台高∪房价高、交通堵、环境差这种趋避式的择业动机导致同学们不知如何抉择!其实如何在就业选择中趋利避害,找到即兼顾自身能力兴趣又益于生涯发展的第一份工作,大可从职业生涯规划中寻求一条有效路径。职业IAC其实就是这样的三个步骤:挖掘兴趣——培养能力——做出抉择。

 

一、Interest 兴趣导向

 

2008年在上海交大有一位85年的大男生,他在读研期间放弃了去香港理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和三个小伙伴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甚至是学费,租借了几台电动车送外卖。2010年,这个大男生的“外卖”范围已遍及全国200多个城市,订单超过100万单。2015年他创设的“饿了么”获得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的3.5亿美金,是的,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典型——张旭豪。在创业十年之际,张旭豪接受采访时,坦言创业之所以成功根源于创业给他带来的愉悦体验,也可以说为兴趣驱动。

 

上例反映了大学生职业抉择中第一步——挖掘自身兴趣,寻找意向行业。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兴趣不仅可以引领职业选择的方向、增强职业发展的动力,更是提高职业满意度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说进行职业选择时,兴趣应该是大学生首先考虑的一个因素。兴趣测评可以通过正式评估以及非正式评估等方式获取,对于个人职业兴趣测评,笔者推荐霍兰德自我探索量表。

 

二、Ability 能力支撑

 

能力是雇主最为看重,也是求职者应该在简历中注重强调突出的特质。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视角来说,能力分为技能和能力能力,这两者一种是后天通过学习和练习发展起来的能力,一种贴近于潜能的定义。作为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职业选择及职业定位。

 

药学类大学生专业特征明显,其就业领域也相对比较固定,但是药学类大学生是否能在大学期间掌握雇主所需能力,据有关数据反映,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在《某药科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有关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其中明确地指出用人单位看中的能力有业务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药学类大学生来说,其中沟通能力与管理能力仍然有待提升的。

 

此时有关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是在兴趣导向下的以能力为支撑的选择。很多大学生会继续发问“我怎么知道这个行业需要什么能力呢”?有两种方法可以参考,一是各高校就业办都有类似上表的来源数据《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可以从数据中寻求答案;二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方法,即“职业访谈”,对已经从事该行业的学长或者前辈进行电话访谈或面谈,以期更为具体、直接的了解该行业的从业能力。依然以某药科大学编制的《药学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南》为例,该书认为研发类岗位胜任能力应包含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实验流程设计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能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等。

 

三、Casve 科学决策

 

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探索后,就到了药学类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践层面——职业决策。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升学、创业是三个主要的毕业去向,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状态甚至是人生道路,所以说职业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职业决策是从几个备选职业方案中选择一个的“确定”环节,应大致包含确定目标、制定备选方案、确定最终方案等三个环节。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决策的重点在于结合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特质做出合理的选择,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

 

依然以国内较为成熟的职业生涯理论为理论支撑,在这个环节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可以给大学毕业生们提供参考,例如期望效用方法、决策平衡单、SWOT分析等。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所有的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任何一个决策都应该是个体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的综合平衡的结果。接下来以Csave循环为例。具体来说,在沟通环节,大学毕业生要收集意向目标与自身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在分析环节了解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并综合内外因制定消除差距的行动方案,当然越多越好哦。然后评估每一种选择对自身的影响,并按照影响程度排序。最后就将行动方案付诸实践,严格执行。

 

综上,药学类大学生面临着很多机遇,比如就业市场广阔、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较大、薪酬待遇大幅提升等,但是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如药学类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领域相对比较狭窄、用人单位聘用标准逐渐提高等。总而言之,药学类大学生应树立灵活应变的择业观念,客观看待各个行业以及各个地域,在发达地区人才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社会需求,做好投身基层的准备;其次,药学类大学生应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个人素质优势,运用专业所长、发挥能力特长;最后,药学类大学生应该树立开放式的就业观,应具备终身规划的理念,以不断递进的变动的体系的职业目标为导向,在自身兴趣、能力的基础上,依托正确的价值取向,为自身发展成才、社会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就业观篇7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引导与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4)02-0092-03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及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当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差异的影响因素,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最终顺利就业,对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观是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如何选择职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稳定的认识、态度、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观从思想上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目标和就业标准的确定,是决定大学毕业生能否理性择业、及时实现初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就业观可以指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并成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1.就业期望值高,不愿去基层

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期望值较高,集中选择发达地区、党政机关、大单位,认为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较少或完全不考虑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身职业发展需要,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优势。近几年,国家为了帮扶大学生及时就业,推出了“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但收到的效果不尽人意。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不愿到乡镇企业和微小企业就业。

2.择业动机具有趋利性,需求不切实际

大学生的择业动机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功利化、本位化倾向,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体发展,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于眼前的、短期的物质利益索求上,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标准判断表现出较强的狭隘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收入,以经济收入的高低作为衡量个体价值实现与否的标准,因此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片面选择效益好的热门行业,追求稳定且薪酬高的工作,特别关注岗位物质待遇例如薪酬收入、住房、福利等。趋利化的择业动机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成功选择。

3.缺乏竞争意识,过分追求稳定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面对社会压力和就业问题时其心理调适能力较弱,竞争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学生的就业首选是工作稳定,待遇好的党政机关、大企业和事业单位,造成了人才的浪费。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没有坚强的意志去面对挑战,不敢面对现实。有些人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选择了逃避找工作,加入考研的队伍,把考研当成“避风港”。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求稳怕变,追求舒适、低风险的工作,缺乏竞争意识,不愿尝试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岗位,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自主创业意识不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成功就业。

4.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

诚实守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感到时下的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受择业动机趋利性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过多考虑个人的短期利益,服务社会的意识较差,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有些大学生在没有对用人单位进行充分了解和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匆匆签约,但仍然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有更好的单位时毫不犹豫地马上毁约,改签其他单位。在就业过程中随意违约、毁约,导致用人单位蒙受损失。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材料中无原则地抬高自己,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作假,如修改课程成绩、编造个人经历、获奖荣誉和证书等。部分大学生因缺乏诚信意识导致择业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是大学生应当克服的择业观消极因素。

5.自我认知不足,依赖性强

不能客观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障碍。职业岗位与每个人的个性品质、兴趣特长、才能特点密切相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愿、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合了解和科学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有些大学生正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造成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坐失良机;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靠”、“等”思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期望学校推荐工作,期望父母、亲朋好友帮忙联系工作岗位;有些大学生存在悲观情绪,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缺少社会关系,所以无法找到中意的工作岗位。自主择业意识薄弱,自主就业、创业能力较差,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陷入被动的境地。

三、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与教育对策

1.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意识觉醒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但过多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能会导致其社会价值的缺失,人生的自我价值也难以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有必要将就业观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长效的育人机制,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增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效性,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教育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基层磨练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厚积薄发,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2.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思路决定出路,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就业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沉着应对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效减少就业心理压力,这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的首要目标。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自卑与自负、焦虑与困惑、依赖与消沉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将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高校应建立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制度,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认清形势、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理性处理社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关系。高校应针对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偏差观念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和教育活动,消除不健康的就业观念障碍。通过校友报告会、专家咨询、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目标,提高综合素质,理性就业,减少盲目性。

3.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很大程度上,就业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终生学习理念的树立。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特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下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终生学习理念的特殊意义日益凸显。将终生学习的理念和行为贯穿于认知自我、提高能力和树立自信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能够坦然面对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珍惜就业机会。终生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把终生学习看作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需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

4.加强受挫能力的教育

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相对顺利,因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也不够稳定。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遭遇到挫折或者不公平待遇时,容易焦躁不安、无所适从,产生消极情绪;另外,残酷的客观现实与主体期望理想的巨大差距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大学生往往找不到调适自己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挫折教育,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就业的进取精神,克服消极等待心理,积极主动地创造就业条件。进行挫折教育能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认识各种挫折因素,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变挫折困难为前进的动力源泉。教育学生在就业舞台上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抓住每一次就业机会,自主创业,在职业岗位上发挥才能。

5.教育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的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就业秩序,增加了社会成本,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因此,高校应把诚信教育纳入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在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作为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树立牢固的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就业观念。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诚信监督与惩罚机制,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监控、管理力度,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体系,从制度上减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四、结论

纠正大学生就业观念偏差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引起政府、学校和家庭各方面高度重视和协作,不断探索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能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而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是非辨别能力,客观评价、合理定位,树立起面向基层、诚信竞争、自主自立的就业观。

[参 考 文 献]

[1]谢安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2]姜晓红,滕跃民.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成因及正确就业观的引导[J].现代教育管理,2010(4)

[3]杨海光,梁儒谦.提升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J].商业经济2011(16)

大学生就业观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教育;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就业政策逐步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分配就业变为自主就业。同时,由于大学扩招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大学毕业生数量连续多年出现持续增长,使得一些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就业价值观偏差,是形成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化解大学生“毕业难”问题,需要各高校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引导,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一步加强就业和职业价值观教育。

1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看法、观点,是社会存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属于一种具有主观性、能动性的社会意识。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种类型,是人的价值观在就业、择业等职业问题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人们在大脑中对社会上各种职业进行重要性和优劣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又表现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职业的信念、态度、价值取向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某一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在该时代进行职业评价、选择等的总体观点和看法,它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择业偏好、取向和标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和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职业态度、工作积极性、个人发展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2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所具有的时代特点、问题及困惑

2.1逐步由消极依赖型转变为积极进取型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对大学生都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使得大学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缺乏竞争意识,表现为很强的依赖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逐步演变为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模式,大学生的择业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增强,现在已能够将择业、就业与自身未来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择业和就业来实现自我价值。

2.2对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非常重要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便捷化,大学生接受的价值观也更加多元化。在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的推动下,大学生在进行职业期望或选择时,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满足。例如,当前的大学生在进行工作、岗位和职业选择时,一是主要看工作的发展前景,二是主要看岗位对才华的施展机会,三是主要看岗位的薪酬福利,而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价值考虑得比较少。

2.3就业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化和矛盾化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价值方面普遍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复杂心理和困惑。例如,一些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与现实社会是脱节的,常常处于“求变不敢,求稳不甘”的状态,内心感到茫然、纠结和困惑;一些学生的自身职业价值与实际工作、职业之间的落差较大,想主动谋取好的职位和职业,但缺乏吃苦精神,竞争勇气不足;有的学生既渴望工作稳定、待遇丰厚,又希望自由轻松,还不愿意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方锻炼;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强。

2.4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和功利化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成熟和完善,大学生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自主创业、弹性就业、自由职业等新兴大学生就业形态不断出现,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化。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2.5大学生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模糊化特征

由于中小学阶段受到较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影响,当前的一些大学生缺乏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就业价值观比较模糊,对自己需要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缺乏必要的思考,从而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么因沉迷于网络游戏、“二人世界”(谈恋爱)等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要么整天“盲”得不亦乐乎,盲目跟风参加各种活动、考试等,做了许多没必要、不需要的工作,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没有对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3出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偏差的原因分析

3.1社会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特点和利益驱动原则,使得一些大学生过分追逐个人利益尤其是个人经济利益,甚至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倾向,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有所淡化。

3.2就业价值观的落后

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价值观片面强调奉献和道德,深受这种一元性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我实现与积极奉献方面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就业价值观的错误。此外,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只重视对就业、择业的方法技巧的指导,或者只注重对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讲解和就业信息的简单传达、传输,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短板”现象。

3.3家庭教育的缺乏

一些家庭对现代教育认识存在偏差,父母自身没有形成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因而没有意识和能力对子女进行职业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弱点和缺陷。此外,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智力、轻视素质,期望太高、功利性太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4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在教学时间选择上要尽早

近年来虽然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许多高校的此类课程主要针对高年级甚至临近毕业的学生开设,一方面会使得一些刚进入大学、容易在宽松氛围中失去方向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浪费宝贵的大学时光;另一方面,由于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把主要时间、心思和精力都集中于实习、应聘、兼职以及准备公务员、研究生、司法考试等各种考试,就业指导课程的到课率很低,学生不能静心、深入地学习,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价值观教育应坚持前瞻性、超前性的原则,在教学时间上尽早安排,确保大学生刚入校不久就能够接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并将就业指导和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而使大家更有目标、更有方向地学习和积累,积极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2在教学内容上强化价值观教育内容

要积极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整合优势的专业指导力量,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研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含金量”和吸引力,防止就业指导课程沦为形式和摆设。既要注重职业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积极将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塑造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服务奉献观念,努力培养健康、合格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4.3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融入最高理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注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逐步帮助大学生在塑造职业价值观方面实现自主构建与价值引导的统一,逐步实现从知道向内化于心、再从内化于心向深切体会的转变。在就业指导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例如,可以积极尝试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法,采用情境体验法,科学创设职业情境和工作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职业认知和理论认知;采用实践体验法,通过职业考察、岗前实习、专业访谈等方式,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实践和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就业形势、工作环境、社会需求等的认识;采用交流体验法,采用举办职业辩论赛、职场技能大赛、社会成功专业人士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和职场人员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发展和需求形势,把握职场工作状态,不断修正自身职业价值观。

5结语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指导过程中的价值观教育,是化解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抓手,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只有让大学生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树立全新的就业价值观,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积极干劲,才能让大学生在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凤兰,王晓云,许嫒.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和途径探析[J].科技广场,2013(4):193-195.

[2]何婷婷,潘莉莉“.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3(4):125-127.

[3]张武.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40-44.

[4]毛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功能分析[J].亚太教育,2015(31):239.

大学生就业观篇9

幸福和就业是两个被这个社会经常关注的概念,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就业则是实现幸福目标的重要条件。就业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价值的创造,也要突显出人的内心需求,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其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部分。”幸福就业观教育应该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一部分,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绝不能成为像马尔库塞所说的经济人、技术人,而是应该是一位具有幸福就业观的社会人,技术只不过是他们获得幸福生活、就业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他的全部,要体现出就业价值。幸福就业观是指合法劳动者对未来就业或从事的职业的一种能够使自己内心幸福和快乐的观念。因此,幸福就业观对人本身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对人文社会类课不是很关注,包括法律知识,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接受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必需的,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幸福就业观的建立和完善不是孤立的,需要通过法制教育的形式推动和保证。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和就业观,提高对法律的认知水平。幸福就业是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目标,虽然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会有很多的途径来推进,但是,法制教育是建立幸福就业必不可少的手段,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离的。现在高职院校获得法律知识的主渠道还比较有限,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还有待提高,没有法律素质的提升,就会弱化进入职场后未来的发展以及对职业兴趣的态度。因此,针对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做到“调整心态,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适应现实社会,实现职业理想”。幸福就业观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保证。没有法制教育的推进,提高幸福就业观就难于实现,这既符合社会的发展,又是人性的需要。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法制制度的建设和教育进行管理、保障,又能够调动人本身幸福的需要。高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内部有很多方面的元素,但是,法制教育和幸福就业观指导在整个系统内有着特殊和深远的影响。“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存在着不少误区,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最后阶段,进行合理的法制教育,完善适合自己的幸福就业观,能够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充实高职教育系统的内容。高职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一个分支,更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性和发展性,高职教育与市场要密切对接,形成高职教育市场化。高职教育市场化强调其发展的市场性,从市场经济发展来看,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更有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进行法制教育和幸福就业观教育的结合

(一)强化法制教育和幸福就业观教育的有机性

1.幸福就业观是心理需求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体。

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指导,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但是始终围绕着就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指导,缺少大学生对职业内在需求的教育。“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和各种各样的文化及价值的负面影响和剧烈的冲击,面对这样的现实难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在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单纯的打工就业向创造性创业的质的转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的观念来指导学生的就业,让大学生远离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实现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的就业价值观”。职业内在需求是大学生形成幸福就业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才能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希望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看作未来的职业取向。职业的选择需要有内心需求做保证,如果个人对职业没有内在需求,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幸福就业观。

2.幸福就业观教育与法制教育是有机统一的。

幸福就业也有层次的差异,有低层次也有高层次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对幸福就业观的提升,要从大学生最基本的就业需求进行指导和教育,但是,对于大学生要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大学生始终要走向社会,在大学要树立起自己的幸福就业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和谐社会追求的是有机统一,和谐社会需要依靠建立法治社会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未来的社会主力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着大学生就业,提供着大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途径,需要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制维权,明确权利和义务。有学者提出高校就业法制教育“335”模式,“围绕着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主体、理念、步骤、内容、教学形式等内容展开的,是针对现有的就业法制教育的弊端构建的框架式结构”。法制教育是对幸福就业观的重要保证和补充,因此,为了提高幸福就业观的水平,也需要加强法制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3.幸福就业观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双螺旋发展模式。

幸福就业是每一个人就业的终极目标,同样,高职院校大学生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幸福就业观要不断进行提升和升华,法制教育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幸福就业观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一一对接,形成共同发展的双螺旋模式。双螺旋模式是指法制教育与幸福就业观教育两个方面通过制度、管理模式和机制创新等联系起来,建立对应关系,实现环绕和谐线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一种结合模式。法制教育可以拓展幸福就业观的范畴,提升幸福就业观教育的质量,有利于幸福就业观形成的社会认同感,幸福就业观的转变和提升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如何让两者结合更紧密,有效性更强,更符合高职院校的内涵性建设,加强制度、管理和机制的创新,使两者最终达到和谐,这也是职业指导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作为社会人不仅仅有获得幸福就业的权利,也有义务不断接受法制教育,既有自由发展的要求,又要遵守社会的规则。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合法的追求来满足自己内心幸福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的不断变化、更替,就业与法制并行发展,同步互补,形成新的高职教育就业模式。

(二)重视幸福就业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的结合

1.理论学习是幸福就业观完善的基础。

幸福就业是大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就业观的训练要从基本理论进行学习,但是不能像专业课那样学习,而是要有针对性。幸福就业观涉及的理论知识应该从格拉瑟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阿德勒的人性观以及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等,罗素关于幸福与不幸福的因素,还有沙哈尔关于幸福的方法一系列理论。除此之外,必不可少地要学习《宪法》、《民法》、《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大学生既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我认知水平,又可以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对就业的内在需求,以及幸福获得保障,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找到自己不足,在哪些方面应该学习和补充,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概念水平。人性的挖掘更能够使大学生认清自己,正确认识人性的需求。

2.幸福就业观教育和法制教育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超越。

理论的学习和积累是大学生化理论为实践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才能够把实践能力提高上去。马克思在就业和职业方面有所论述,倡导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理性的就业观,择业应该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正确把握个人就业主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的有机统一。理论和实践是一对辩证关系,没有理论的学习,实践就缺少发展方向,理论没有实践去验证,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幸福就业观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安身立业的态度,也是一种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法治理念。幸福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方向,获得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幸福的超越不能只停留在衣食住行上,更要有深层的超越和突现。

3.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幸福就业观的培养包含着对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素质包括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治精神和相关的法律内容,另外,对就业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提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学者也提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内容方面的研究,认为应该包括:“招聘就业陷阱意识教育、反就业歧视意识教育、契约意识教育、劳动基准保障意识教育和依法维权意识。”幸福就业观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归于法制教育的提升,幸福就业教育才有保证,幸福就业才可以真正落到实处,才可以把观念转化为实践,转化成内在的需求。

(三)提高幸福就业观教育对于法制教育有现实的需要

1.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需要建立幸福就业观。

日益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心理的不安分和职业的不安全感也越来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很多大学生一入校就表现出就业狂躁症、就业忧虑症,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与方式,甚至漠视学校的制度、法律的存在和尊严。现实校园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要求大学生端正对就业价值观的认识,提高就业认知水平,加强面对就业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积极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恬静的幸福就业观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比较大,大学生要健康成长,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就业法律体系,促进幸福就业观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信息社会中大学生的幸福理念。

2.幸福就业与幸福就业的法律保障。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现实可以看出就业需要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合法的收入,就业始终和法律密切相关,离开法律的就业就失去了就业的合法性。就业涉及的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这些是保障幸福就业的基础,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就不会有幸福就业的结果。就业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而就业合法性是幸福就业的根本保障,所以健全的就业法律保障体系显得尤其重要。在构建法律体系的同时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推动依法治国,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夯实幸福就业基础。

3.幸福就业观有利于加强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社会就业压力和市场压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所以培养幸福就业观,打破就业压力影响和社会职业倦怠的影响。幸福就业观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心理健康研究的需要,提高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科学的心理健康研究需要为实践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经济服务,为与幸福就业相关法律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正确的幸福就业观能够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社会认识,提高公平、公正意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法制教育的需要,也为现实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三、幸福就业观教育与法制教育未来的走向

大学生就业观篇10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3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14

[本刊网址] http://

“95后”大学生是一新型群体,他们出生时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发展20年,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社会机制更加健全,没遭受过饥寒,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相对较为优越。在家庭里,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丰富的物质条件、便利的成长环境以及父母的宠爱使得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挫折和失败的磨炼,而挫折和失败是一个人完善人格形成的必备因素,有人形容他们尚未脱离心理的哺乳期。就业价值观是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认识评价事物和现象的内在标准,直接影响人们就业决策和就业行为。本文则在对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一、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现状

(一)95后大学生具有较高就业价值观水平,并且非常重视就业,主体意识强,同时父母学生就业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95后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大部分均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或者兼职经历,并且也具有自己的职业规划设想,因此说具有较高就业价值观水平,同时主观意识比较强,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寻找自身发展机会。虽然目前大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同时也具有较广活动交际面,但是父母对其就业价值观依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父母意见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二)95后大学生就业类型意向趋向于多元化,渠道更为多样,就业区域选择则相对而言比较集中

95后大学生在就业类型选择中,意向更为广泛,不但包括企业技术以及公司白领,还有自由创业等等,但是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蓝领就业定位。在企业类型选择上包括外企、国有企业,同时还有事业单位等等。在就业渠道上有一部分通过人才市场及家庭关系,还有一部分则是学校推荐等等,渠道比较多样化。但是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则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就业环境则多集中在北上广等大都市,对于农村及西部地区的就业意向不高,就业区域的集中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三)95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受到性别的影响,但影响并不大

男女生理条件不同,心理条件、认知水平、身体条件也不同,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明显,说明性别影响非常有限。因此在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时,应充分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异,根据其性别、性格、优势建立适合的最佳价值水平,让学生能在入职后尽快进入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创造男女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改善建议及服务机制

(一)教育部门

1.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宏观政策环境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部门应制定并完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

欧美高校的毕业生20%是学术性人才,80%是应用型人才。目前中国高校的毕业生60%是学术型人才,40%是应用型人才,甚至一些本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低于高职生。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及岗位需求制定教学方案。所以在本次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则需要以就业价值观教育为目的,在充分考虑“95”大学生的特点上以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工作。同时为了提升可操作性以及专业性,应明确规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2.为了确保各项政策能真正惠及广大普通学生,应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评估力度以及宣传力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不少“95”大学生均有一定强度的就业价值观主体意识,但指导并熟知相关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学生并不多。笔者认为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宏观政策环境的作用就会变得非常有限,既不能发挥促进就业价值观教育发展的面对,也对学生的就业环境毫无裨益。因此,为了确保各项政策能真正惠及广大普通学生,在颁布施行相关制度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评估力度以及宣传力度,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二)学校层面

1.对于各项政策制度,学校应加强贯彻和落实,对具体教育工作的运作机制、规章制度、组织建制,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实际办学实际的基础上不短完善和改进

技术应用型院校要形成一套极具特色的就业价值观培养方针,然后根据办学指导思想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建立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并定期举办适合本校的就业价值观培养活动。实行工作责任制,明确奖惩,并把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统一起来,让利益和思想指向引导就业价值观培养工作的开展,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确保有足够的制度设计来保障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推进,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落实制定的规章制度。为尽快形成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应把握好国家宏观政策,坚持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在充分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此外,还有制定连续性、长期性的实施细则,以技术应用型院校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提高有效、有力的支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完善自己的就业价值观。

2.为了提高就业价值观培养的效率,学校各个部门应密切配合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相关工作,就业指导部门也已积极寻求学校各方力量和资源的支撑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就业指导部门应与学校各个部门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协调,让每个部门的教职工都认识到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全员育人的方式来提升就业价值观培养的效率。技术应用型院校要积极建设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挂职锻炼、实习、调研、社会实践等活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培养基地,让学生得到系统锻炼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自了解行业的真实建设情况以及西部、基层的实际情况,增强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来可能就业环境,做到心理准备。坚持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协调发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主动创新和意识,让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学校应鼓励求职类社团建设,并注重就业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就业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考虑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时代特点,以确保活动能得到深入地开展。为了让学生看清就业形势,应大力开展社会经济形式、国家政治体制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能据此进行职业规划调整,明白自己学习的重点和目标。引导学生成立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设备,并给予政策支持。培养指导学生创业创新的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创业创新进行引导,并尽可能提供帮助,实现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通过上述各个渠道和平台对自己进行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提高其求职技能、职业技能以及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4.为了营造一个良好就业价值观宣传氛围,应加大积极就业价值观的选择,并以先进典型进行引导

先进典型是就业价值观教育最好的材料,技术应用型院校要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挖掘出先进典型,如加大各行各业做出贡献毕业生的宣传,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开展联谊、座谈、讲座等,以榜样为切入点来营造舆论氛围,让就业价值观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其辐射面和强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就业价值观教育中加入学校精神教育,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学生践行学校精神的动力,甚至引导其成为未来成功毕业生。加入学校精神的就业价值观教育环境将更为健康和谐,让大学精神成为学生的精神,督促其自觉成才。

(三)学生个人层面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学生应以不断进步为目标,抓好每一个能提升自己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能力,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进步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关注就业活动,并据此对就业认识进行调整和完善。另外学生学校具体活动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团队意R,不断磨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努力,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与其他人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让自己或自己社团的互动有更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支撑。此外,还应多向高年级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沟通方式和协调技能,为进入职场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一系列行为无疑均受到就业价值观不同程度的支配。在一些地方高校教学发展中,则需要实施相应的改革,加大对技术性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就业价值观,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满足当前不同区域不同方向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冬根.我国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粱静.当今大学牛“双重性”就业价值观特质及教育切入点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6):103-105.

[3]魏彩军.独立学院大学生自卑和自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0.

[4]潘文庆.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4):40-46.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ost 95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Values

ZHAO Hui

(Yant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of the ship,Yantai Shandong 264670,China)